时间:2023-03-21 17:01:5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民族教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强烈的民族意识影响新疆的少数民族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艰苦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使少数民族在严酷的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因而产生了对本民族的很强的认同感和依赖感。这种强烈的民族情感,就可能不利于接受新事物;不利于与其他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学习;不利于吸收发达地区先进的东西,克服自身不足;更不利于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体系,最终成为民族进步和发展的严重障碍。
(三)师生语言成为瓶颈少数民族民语教师自身的汉语表达能力差,水平低,无法教出高质量的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依然是少数民族教师的一块短板,因为少数民族教师汉语水平差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其自身知识面的拓宽、知识更新以及理论研究的深入。学生汉语起步较晚,特别是南疆的学生,语言的障碍不仅影响他们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而且影响他们进入更高的学府接受更好的学习。少数民族学生家长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并且不具备较高的汉语水平,因此没有给学生营造一个汉语氛围,也没有给孩子灌输学习汉语,接受先进知识的必要性的意识。因此双语教学在新疆实施了多年,但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农村与城市差距大,缺乏语言环境仍使得学生学习汉语吃力,造成了课程学习的障碍。
二、对提高新疆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几点建议
少数民族教育在新疆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加快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而且也关系到整个新疆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坚持立足新疆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努力推动经济发展在教育投入上,虽然新疆采取了许多措施,做了很多工作,但仍然满足不了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央财政每年拨给民族教育的专项经费,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专项下拨,专款专用,充分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此外,要积极改善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集中资金,大力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①,切实解决少数民族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解决交通车,寄宿制学校等最迫切问题。
(二)增强新疆教师队伍的建设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名师出高徒,只有建立我国新时期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一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英才。因此要对基础教育的民语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定期检查和督导,特别是课堂的教学质量。以培训和检查、督导、业务考核等多管齐下的方式,不断提高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从而提高少数民族教育的基础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
二、朝鲜族人口变化引发的教育问题
朝鲜族人口的变化对朝鲜族教育带来了特殊的困难。这些困难既存在于生源不足的农村地区,也存在于有足够生源的一些城市地区。1.传统居住地乡镇学生接受民族教育的机会受限。朝鲜族的人口变化导致了朝鲜族学校生源的锐减,乡村学校及部分县级学校由于生源锐减纷纷关闭。据《中国朝鲜族学校志》,1997年和龙市东城镇的中心、太兴、光东、琵岩、兴城五小学的学生数将近1100名,而笔者调查时东城镇仅剩一所朝鲜族学校———东城学校,小学1~6年级学生(来自8个村)只有49名。在散居地区,不少县市曾拥有10多所甚至20多所朝鲜族中小学,但现在仅剩市县所在地的朝鲜族中小学各1所,有的几个市县拥有1所朝鲜族中小学。不少家长不忍心孩子从小就离开父母到异地学习,加上异地就学还要承担额外的经济负担,无奈把孩子就近送到汉校学习,朝鲜族学生接受民族教育的机会受到很大限制。2.新增朝鲜族人口的大城市、沿海城市的民族教育缺失。北京、青岛、威海、上海、深圳等不少城市的朝鲜族人口已达到数万,有的城市甚至超过十万,但没有一所公办的朝鲜族学校。由于经费问题以及在义务教育免费情势下的生源的顾虑等原因,有的城市民办学校也得不到建立,有的城市原来有民办学校,但步履艰难,甚至有的不得不停办。如,威海市虽曾于2007年3月成立过朝鲜族学校筹建委员会,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能解决朝鲜族学生接受民族教育的问题。北京的朝鲜族曾依托中央民族大学在其附属小学办过民族教育。2006年9月,中央民族大学附属小学停办,朝鲜族小学部移到海淀区实验小学。海淀区实验小学朝鲜族小学部的学生入学时要交2万元的入学费,其后每年要交1.2万元的学杂费。由于经费问题等原因,生源锐减,海淀区实验小学朝鲜族小学部(三江培训学校)于2008年3月停办。3.朝鲜族学校师资队伍老化、专业结构不合理。如前所述,朝鲜族学校生源剧减,许多朝鲜族学校不得不合并或停办,这就造成了一方面朝鲜族教师总体数量过剩,另一方面不少学校部分科目教师紧缺,但因涉及编制的问题,难以补充缺口,只能以非科班教师顶替的问题。据延吉市一所初中校长所言,该校十年间未能招进一位师范毕业生;另据对散居地区磐石市朝鲜族小学校长的了解,该校从1999年到2011年未能招进一位朝鲜族师范毕业生。各地朝鲜族学校中,连续多年或十多年没法招进一名朝鲜族新任教师的情况屡见不鲜。朝鲜族学校师资队伍老化、专业结构不合理,而且难以补充缺口,优化结构,这是朝鲜族教师队伍建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4.民族教育经费不足,办学条件不优。多年来,由于学生数越来越少,按人头下拨给学校的经费也比汉校越来越少。各地朝鲜族学校的经费一般只有当地汉校的几分之一。以笔者调查过的一所朝鲜族小学为例,有一年该校的取暖费、电费等开销达5万元,而当年的公用经费只有4万元左右。据学校网公布的捐助取暖费明细,竟有34600元是由村和个人捐助解决的。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后,政府加大了对义务教育的经费,但朝校较汉校业已形成的落后局面,加上伴随朝汉学校学生数的差距而越来越大的教育经费上的差距,使得不少朝鲜族学校改善教学设施设备受到经费上的限制。5.大量出现单亲、留守学生,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困难。如前所述,父母双方或单方在国外或在国内的异地劳务以及父母的离异,导致出现大量单亲、留守家庭。各地朝鲜族学校单亲学生和留守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已普遍超过50%,有的学校甚至超过80%以上。单亲学生、留守学生面广量大,亲子沟通、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当,导致许多单亲、留守学生不仅学业方面的问题多,而且心理方面、品德方面的问题也多,给朝鲜族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三、对策与建议
英国教育家迈克尔•萨德勒留下了一段名言:“校外的事情甚至比校内的事情更为重要,校外的事情制约并且说明校内的事情。”以下从如何缓解和解决朝鲜族人口问题这一“校外的事情”和如何应对朝鲜族人口变化引发的朝鲜族教育问题这两个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
加强中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既有助于弘扬、发展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加强中学民族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各种传统文化都可以在民族音乐中找到它们的缩影。中学的民族音乐教育是让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它在整个基础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一曲《阳关三叠》,再现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赠别诗,把诗人送友人西出阳关时的愁情伤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用富有浓郁民族气息的越剧音乐旋律与外来的交响乐形式的结合,生动而感人地讲述了我国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因此,在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深入透彻地学习,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2.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研究表明,在素质教育中,审美观的培养占主导地位。因此,我们一定要通过民族音乐教育,培养中学生正确的民族审美观。民族音乐教育主要有“民间歌曲、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五大类,它们都充分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观。我国有56个民族,各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各异。如,新疆民歌《青春舞曲》活泼欢快、富有舞蹈性;内蒙古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则柔美舒展。我国的戏曲音乐种类繁多,不同的剧种在唱腔、念白、曲牌、锣鼓等方面各具特色。如:安徽的黄梅戏《天仙配》和河南的豫剧《花木兰》等。然而,笔者从教学中感受到,很多中学生不了解这些民族音乐中的珍贵财富,不会欣赏这些民族音乐,有的学生甚至不愿意去欣赏这些民族音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刻挖掘教材中民族音乐的元素,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审美观。
3.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民族音乐往往与本民族的文化思想、民俗习惯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民族音乐教育是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笔者在前不久上《我是中国人》这节观摩课时,抓住歌曲由京剧西皮唱腔改编这一元素,引入京剧的经典动作为歌曲添彩,使用民族打击乐把握歌曲的节奏,并且让学生观赏外国人表演京剧的录像,加以总结“说明我们的京剧艺术以她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世人”。这节课让学生演唱歌曲深入了解京剧唱腔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课堂得以拓展、升华,获得同行的一致好评!因此,中学音乐教育者应该立足教材、深入研究,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积极创造条件,合理有效地运用民族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加强中学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教育的主要措施
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取向,体验民族音乐内涵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新课标》带来的是“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重要手段,体现在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音乐能更直接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获得美的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拉近学生与民族音乐的距离,激发学生喜欢民族音乐,从而让学生真正感知民族音乐艺术的内涵,感受民族音乐的美。
二、民族教师重点角色内涵的针对性培训
民族教师教育培训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教育水平,并最终推动民族发展和民族民众素质提高。民族教师的角色建构和突出是民族教师教育培训的前提,“因材施教”才是民族教师教育培训的目的所在。根据以上对民族教师角色身份的梳理,可以看出,民族教师需要突出强调的身份在于民族、教师及文化个体,因此民族教师的教育培训也要根据相关角色来展开。首先是民族身份方面,少数民族教师来自各个民族,每个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因此在其民族身份强调过程中,可以在国家有关民族理论和政策基础上,结合民族历史,通过各种活动形式来对民族教师进行民族相关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加强民族教师的民族意识,激发民族教师的民族情感,使民族教师正视其民族身份,明确其民族责任,并在其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通过教育培训对民族教师的民族身份意识加强,必然会使民族教师在日常的教育行为中体现出来,从而影响到学生建构正确的民族意识,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民族,并对自身在未来的民族责任有所理解。在民族村落中,民族教师不仅具有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功能,同时还因为知识文化的优势而形成了对当地文化技术方面的部分功能,因此民族教师还具有发展民族文化、实现民族繁荣的道义和责任,教育培训对民族教师的民族身份强化,正好可以使这种道义和责任在实践行为中得到落实。另外通过民族教师的教育培训对民族身份的强化,不仅要在理论上予以强化,更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强化,并使这种强化行为持之以恒坚持下去,才能发挥其长久的影响力。其次,从教师身份来看,与普通教师一样,少数民族教师同样需要在专业素质上提高,同时由于民族教师所处的民族环境相关条件的制约,民族教师在专业化方面需要更多的提升,包括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方面都是教育培训需要涉及的内容。以教学方式为例,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多媒体为多数地区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便利,但是对部分民族地区的教师而言,由于经费紧张,学校在最基本的校舍、办公等方面都配备不足,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进行教学对当地教师而言,基本没有什么可行性,随着教育条件改善,民族学校的教学条件正在逐步改善,因此民族教师也必须在教学方式方面有所提升。另外从教学策略方面来看,教育理念在不断变化,教育的策略相应也需要有所调整,但是相对于其他地区教师在工作交流方面的便利性,民族地区由于交通、信息技术等条件的制约,民族教师缺乏足够的机会来进行业务上的交流,在教学策略方面自然有所不足,公平前提下开展的教育培训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其他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也是如此,都是民族教师在教育培训中需要涉及到的问题。最后,对于民族教师的文化个体身份,教育培训也需要有所关注,现有的教育培训重点关注教育专业课程和学科课程,对于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缺乏关注,这显然不能满足当前民族教师作为多元文化个体的角色,因此在教育培训课程中可以适当增加文化人类学及其他社会学课程,扩展民族教师的文化视野,促进民族教师对其他文化的正确认知,教育培训对民族教师多元文化个体的重视势必会使民族教师在多元文化方面建立起正确的观念,从而使其在教育过程中能够正确处理文化差异,并通过实践行为影响到民族学生的多元文化认知,为民族学生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及文化体系评价建构其正确的认知体系。
二、踩高跷在学校体育教学上的运用
踩高跷捕鱼,是京族在漫长的500多年当中,通过京族人民的辛勤劳动、生产与实践,逐步形成现在扑鱼的一种技能,他通过自己技能与力量和铺助工具完成扑鱼的一种手段,发展到今天。现在由于大型的先进的扑鱼工具的普及,踩高跷扑鱼现在只当做一种娱乐活动。其实最初只是一种生存手段,现在已成为一种在大型节日作为比赛娱乐欣赏的活动。例如:每年农历的六月初九的“哈节”京族人就在哈亭前载歌载舞,进行各种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赛,踩高跷就是其中一种,还有顶杠、抢花炮等。人们在参与这些传统的体育活动时,不仅发展了体能,增进了健康,而且精神上得到满足,娱乐上增进情感,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在教研教育作用方面有,
1、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竞争能力。因为有竞争性,人生同样有竞争性,而且体育运动的最终胜负,不仅包括体力方面的竞争,同时也包含了智力方面的竞争。这些既需要学生靠积极的思维、敏捷的判断力,又能在关键时刻迅速选择最有效的方法。而踩高跷捕鱼,本身就产生于生产、生活当中,但在体育课堂活动中比在水中更难把握尺度,很容易摔伤,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和危险性,教师在传授技能也要承担很多的风险,就像侗族、苗族的抢花炮、上刀山下火海、瑶族的爬花杆等,都具有生存能力教育的作用;
2、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具有差异性的,心理素质较差对学习和生活都是相对不利的。踩高跷作为娱乐活动,也有其的竞争性,利用其不断产生的胜负结果,让每个学生都能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取得胜利,并感受胜利带来的自信和失败带来的遗憾,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最终改善学生的心态,达到改善其心理素质的作用。现在我们学校把踩高跷捕鱼融入到中、小学的体育课教学中,一方面既可以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又丰富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既增强了学生身心健康,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又丰富的民族文化特征。在整个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踩高跷传统体育运动给予学生们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精神饱满,体魄强壮,情绪愉快,这是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结果。随着京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进和普及,他们包含的挑战性、娱乐性、传统性的特点更具有吸引力;
3、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配合完成一套完整的动作技巧,因此踩高跷技巧动作主要还是通过身体活动来表现的。这些可以发展学生的力量和身体的协调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心肺能力,增强学生肺活量以及其他运动器官的功能,最终达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三、建立传承人梯队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二)对民族文化资源与农村幼儿园课程开发的思考1.幼儿的文化安全与教育价值选择在全球化语境中,有关文化安全的讨论越来越吸引人们的关注,从最初热用于政治、经济的核心语汇,不断引伸到各行各业中。目前,对文化安全的解读普遍被认为是:“发达国家凭借其政治的优势,有意无意地通过文化帝国主义或后殖民主义的策略论,威胁着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的安全。”[2]在“2005年国际华人幼儿教育学术研讨会”上,幼儿的文化安全作为一项重要议题,得到了国际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就一般意义而言,文化安全是一个国家的价值体系,是本国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免遭来自内外部文化的侵略和颠覆,防止本国人民的价值观、思维与行为方式被他文化重塑或改变。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上,已形成了一套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思维与行为方式,直接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判断力。就我国少数民族幼儿教育而言,幼儿的文化安全并非是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而是充分结合幼儿的年龄结构特点与认知习惯,在以“多元文化教育”为出发点的前提下,制定正确的教育目标,选择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而实施的一种全纳教育。这种教育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幼儿能直观体验文化多元的生动性,在感觉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同时,能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其他文化,有效地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2.民族地区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应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民族文化特点、本园的基础现状,结合该地区教育的的状况以及本园幼儿的发展状况,开发具有本土文化特点的园本课程。园本课程的开发不能凭空想象,应该在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合理开发。此外,园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专家的指导,同行的讨论,课程的试教与论证。只有充分正确掌握幼儿园的发展目标、原则,才能对园本课程的开发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做到科学构建。园本课程开发离不开地方文化。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如何结合民族和地域文化,合理选择、引用、加工,最后应用到园本课程中去,需要教育管理者和实施者深入社区和人们的生活中,从细节处观察文化对人们思维与行为方式的影响,并将文化与教育充分结合,开发出具有明显本民族文化的园本课程。同时,在园本课程的开发上,要认清特色课程与园本课程的区别,比如一些音乐、舞蹈、乐器、美术等特长班,不可否认有些是为了迎合市场需要或吸引家长眼球而开发出有特色的、以功利为目标的课程,这类课程只能开发幼儿的部分能力与特长,并不能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如果以特色课程等同于园本课程,对幼儿园和幼儿的发展而言,其弊只会远大于利。
二、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资源应用于农村幼儿园课程的实践及观察
黔东南州属多民族聚居地,以苗族侗族人口为主,苗族人口略多于侗族人口。为了解黔东南地区民族传统资源应用于农村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情况,课题组选取了6个苗族聚居县和4个侗族聚居县,以每个县不低于5个镇以下的农村幼儿园课程为切入点,通过与专家和一线老师集体备课、听课、观察、说课,评课的方式进行调查实践实验,在以德育、言语技能、生活常识、手工与艺术、游戏与体育作为教育内容,将本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作为教育教材,分别进行观察并听课,重点将幼儿的注意、兴趣作为观察指标。
(一)课程活动的设计在将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应用于幼儿园活动的实践设计上,课题组把着眼点放在幼儿的文化根基上。幼儿的文化根基包括文化的本质基础和与外来文化的交融,前者包括本土文化传统和日常行为规范,后者包括外来文化以及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并传承下来的习俗与文化,为少数民族幼儿提供了一个既定的文化环境,这成为现代少数民族幼儿教育的根源,它既是幼儿教育的丰富资源,也是该文化拓展和创新的起点;同样,在当下经济、信息高速交流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幼儿生活的文化环境复杂,相互的碰撞也较之以往更加频繁,幼儿的具体行为时时都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文化在现实的生活中,都会转化成幼儿的日常生活内容。因此,在进行课程活动设计时,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框架下,以德育为中心,将德育融入各种课程中去(见图3)。
(二)课程活动的实施课程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没有既定模式,存在多变性和随机性特点。在课程活动的实施上,首先,我们以主题活动为主要实施方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授课,来实现民族文化应用到幼儿园课程中;其次,通过无意注意的安排,在区域活动中,通过贴画或者创设实景,让民族文化融入幼儿的活动中;再次,在幼儿的自由活动中,通过引导幼儿游戏,将传统体育与游戏融入学生的活动中。当然,各个课程不会孤立存在,在教育目标上也会有交叉。比如,在言语技能活动的设计上,在侗族地区农村幼儿园,选择这样一首儿歌。在该课程的设计上,以发展语言技能为教育目标,重点是培养幼儿团结互助的思想,在儿歌歌词中,又融入了生活常识,比如动物的认识,都是幼儿日常能见得到的东西,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双语双文的结合使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少数民族幼儿因汉语水平低下的理解缺陷。
(三)学习效果观察通过观察,分别对比现代课程活动和民族课程活动,在54人的班级中分别将注意的保持和兴趣作为指标,注意的保持是在充分使用教具的情况下,尽量排除可导致幼儿注意转移的干扰因素,幼儿的注意保持贯穿于整节课的学生人数;兴趣主要是学生与老师互动的人数以及课后的检查与反馈。通过图4统计发现,现代课程对于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无论是注意的保持方面还是兴趣上,都稍低于民族课程,而这些特点在小班中尤为突出,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现代课程内容与幼儿生活经验脱节。比如在大班认识标志时,斑马线、红绿灯甚至宽敞干净的柏油马路这些内容都与农村幼儿的生活严重脱离,导致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从而难提兴趣,因此注意保持时间较短;其次,现代课程在进行教授时,都是通过多次重复让学生强化记忆,这种方法下,多数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个短时记忆,这些教育内容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难以再现,不能转变为幼儿的生活行动;第三,民族课程较现代课程而言,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参与的欲望,他们能通过经验习得参与到老师的教学中去。以游戏课为例,存在于民间的一些传统游戏通常会世代相传,虽说在细节上会有一些加工和改动,但大体上都沿袭着相似的内容并有着固定年龄的参与人群,将这些传统的游戏融入幼儿园的课程中,课后幼儿能够在社区、村寨得到拓展和实践,这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三、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应用于农村幼儿园活动的反思
民族传统文化应用于幼儿园课程活动相关的研究并不罕见,但通过对现有的研究进行分析,内容上多是以民族艺术作为素材引进课堂;研究的形式都是一种理论研究;研究的人员多是幼儿园一线的教师。当然,一线教师在幼儿园的课程活动研究上,最具有发言权。但是,现有幼儿园教师总体水平偏低,特别是在教育理论的理解上缺乏较高层次的理解,因此,在提出的建议与意见上缺乏宏观思考。因此,将民族文化资源引进农村幼儿园活动,除了要有一线的直接经验外,还要有立体的教育理论思考。
(一)进行意识生态的多元文化教育对话“多元文化教育生态”是北京大学钱明辉教授率先提出来的,是用生态学视角来讨论社会现象。钱明辉教授认为,这种方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关注个体与整体之间包括时间与空间的关系,能有效避免孤立看问题的弊端,一反过去只重视时间而忽视空间的做法。[3]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生态意识培养,能有效避免其他视角造成的“两极”对立,即过度开放接收,重视多元一体而忽视了多元共存;过度重视本土又会让民族文化陷入孤立和封闭。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识生态化,社会整体的联系和不断交流和变化状态能将人们视为习惯的局限性揭示出来,能够引起人们对新的目标和结构的重新构想,从而得出一种最适合的社会形态。多元文化教育对话是一种对话教育,是一种平等的、互动的关系,而不是压迫和强制。进行教育对话,其目的是对面对的问题进行客观辨识,坚持价值中立,实现对彼此文化的理解。中国一体多元的少数民族格局,由人口最多的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每一个民族都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起来,每一个民族身上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历史,每一个个体都有着某种文化特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格局中,只有通过对话才能听到来自不同群体的多种声音,在对话中发现诉求,才能学会分辨,学会存疑,从而学会提问、学会表达。此外,通过对话,群体之间学会宽容、理解、接纳,才能实现和谐共处,才能增进潘光旦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安定和谐局面。进行生态意识的多元文化教育对话,能改变人们不再简单地从国家主义和地方主义、主流文化和特色文化的二元对立来看待问题,在进行课程构建的时候,就不再从制度化知识和非制度化知识的不平衡中寻找支点,而会站在一个较高的视角去审视国家、社会、文化、民族的整体性,从而发现生态学意义上的关联。
(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文化的构建与传承幼儿园文化是指幼儿园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为其成员所共同遵循并得到同样的价值观体系、行为规范和共同的思想作风的综合,表现为幼儿园的“综合个体”[4]。进行幼儿园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首先要解决的是剥开文化的外衣,寻找到文化的核心,即价值观。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抑或是个人,要走发展的道路,都离不开文化,文化具有凝聚力的作用,是发展的核心动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要想在现代教育需求下健康发展,就必须走“民族文化兴园”之路。当然,在起步低、底子薄的农村幼儿园,要形成自身的文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要清楚地认识到,幼儿园文化绝对不是简单的买校服、唱园歌。幼儿园文化应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外部文化,二是内部文化,三是制度文化。外部文化是幼儿园的空间物质形态,包括环境、设施;内部文化也可以称为精神文化,包括价值观、园风、园精神等,内部文化是幼儿园的灵魂和精髓;制度文化是规范和保障,包括规章制度、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是全体师生共同认可的规范体系。在三种文化中,外部文化是基础、内部文化是主导、制度文化是关键,三种文化相互依存同时也相互制约。进行幼儿园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要有明确的办园宗旨,要以高品质的教育质量作为追求目标,要以育人为中心出发点,以民主、开放、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进行幼儿园管理。此外,还要注意主流价值观的传承与弘扬。这要求教育管理者和幼儿园管理者要有清晣的文化观,以诚信、合作、共赢的态度引领团队文化,加强对幼儿园教职工的培训与教育,不断践行主流价值观,让幼儿园文化成为师生的行动指南。
(三)开发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园本课程重构幼儿园课程,必须在多元文化教育的原则下重视幼儿文化的开发,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民族意识,在以本民族口头文学、历史人物、自然地理、风俗习惯、艺术、信仰等素材为蓝本的基础上开发园本课程。要充分重视少数民族幼儿的生活经验,使用少数民族幼儿最容易理解的教育方式,在进行主流文化与民族本土文化教育时要始终坚持“对话”,开发出具有典型民族特点又不失现代性的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园本课程。幼儿园园本课程,不是单一的内容那么简单,最为重要的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教育方法。实施幼儿园园本课程,其多元文化特点要求教育方法必须以多样性、生活性为主,具体实施时首先应该在园本课程目标下进行文化分析并设立主题统整课程内容。众所周知,幼儿的认知能力有限,如果单以民族文化纳入课程中,没有进行加工、整合,没有充分认识学生的年龄特点就进行传授,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应该在园本课程基础上,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的民族文化内容,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设立中心主题来引领园本课程;其次,幼儿园本课程应该以活动为主要途径展开,在县级以上幼儿园,活动引领课程基本已是一种常态,但是在农村幼儿园,大多采用的是小学式的教学手段。开发园本课程时,要把教育手段和方法写入课程中,仔细考量学生的文化心理和学习方式,鼓励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以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形成自身的经验体系。
根据对西部民族地区教学研究可以发现,教师的教学观念明显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不符合,就课堂教学手段和教学情节导入等方面也与大陆地区的教学存在很大的差异。西部民族地区的教学过分强调教材内容的教学,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同时,教师并没有充分发挥出课程资源的教学作用,对西部民族地区的基础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
(二)西部民族地区的师资力量
立足于教师数量而言,西部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一定的提升,但仍然不能达到基础教学的目标。就西部民族地区教师的质量而言,西部民族地区存在很严重的代课教师现象,这有待进一步的改善。事实上,大部分代课教师都没有受到专业的训练,与专业教师的水平相差很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进行基础教育的难度。
二、开展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健全财政体系,提供资金保障
根据西方国家教学以及我国其他民族地区的教学经验来看,转移支付是开展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有效手段。对此,我国应当建立健全相关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构建合理的经费使用制度,不断加强对西部民族地区政府经费使用的监管力度。与此同时,笔者还建议中央政府适度加大对西部民族区域开展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通过设置相关的专项资金的办法来为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工作的有效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并才用专款转拨的手段来将资金发放给西部民族地区,以发展和巩固该地区的基础教育建设。另外,也可以借助这样的手段,来完善相关财政补贴机制的建设,为开展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提供充足的基金保障,以此来推动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进一步发展,为促进西部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奠定基础。
(二)加大扶持力度,开展基础教育
为了能够保证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能够健康发展,教育主管部门要牢牢把握住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做好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中的“远程教育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等工作,对于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要加大扶持力度。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西部民族地区教师编制时,要充分考虑本地区实际的教学情况,合理的降低编制要求,向高等师范院校招聘专业的教学老师,提高专业教学队伍的水平,开展基础教育,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
(三)强化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水平
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建设要求充分认识到师资队伍的重要性,并将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放在第一位。根据西部民族地区多年的教育经验以及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提高教师水平、强化师资力量是十分必要的,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基础教育的要求。与此同时,西部地区要提提高对教师教育的改革,大力发展师范类院校的专业建设,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质量,建设出优秀的教师队伍。此外,还可以鼓励内地师范类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去西部民族地区支教,加强内地与西部民族间的教育交流,大力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通过建设处大批优秀的教师队伍,有利于充分提高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教学水平,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推动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加快改革进程,进行基础教育
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学作出了新的要求,西部民族地区的基础教学也要及时的更新教学观念,从而更好的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的教学目标。基于这样的要求,西部地区要提高对新课标的重视,详细分析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并将其教学精髓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作为开展基础教学的主要依据。不仅如此,在开展基础教学时要打破经验主义的约束,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基础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教学指引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来不断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的改革进行,创新教学手段,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开展有效的基础教学,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发展。
如今,国外都掀起一阵汉语朝而我国本土上学生了解自家文化知识却不足于外人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在全球资讯互通文化互相交流的情况下各类不同的文化思想价值认识互相交错传播。而当代年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全面无法准确判断文化的优良与糟粕在面对西方那些颓废、堕落的思想时所引发的后果是十分恶劣的。当前社会出现的韩潮热现象不得不说是一种文化侵袭的现象这不得不令我们反思对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现代的中职学生是处于青少年中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其思想道德发展更是有待提高若是再不加以重视相信其后果也是不容乐见的。他们更专注于专业与技能学习重实际操作而轻文化教育这只会让德育教学问题越来越严重。因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目前紧要问题。
2.中职学生文化知识培养不足
现代中职学生的文化教育由启蒙阶段到小学到中学都未能受到良好的教学指导沮在校的课程安排也极为不合理科目学习太少而专业技能学习又很多,导致其少有时间花费在文化学习上从而所了解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贫乏所拥有的也不过是课本中看到的一些皮毛与稀少字段。以致他们的思想观念里无从认知文化知识与优秀品质更别谈什么人生价值六生理念。他们所遵从的是及时行乐不懂得报恩只会抱怨着遍表现自私滩能做到礼让、互助更不懂得诚信、爱人只知道盲目斗争却不知去增进自身学识。有的年轻人在受到现代世俗的影响下盲目崇尚科学反对一切从为那些都是骗人的落后的沐现了他们自身的短视与对传统文化的偏见。
3.社会环境引发学生价值观趋向庸俗
中职学生这个阶段厂些陋习与坏行为已经养成在碰到周边坏风气的影响下更会跟风学习引发现行也就是间断的暴露恶习。尤为需要重视的是当代不良网络信息随处可见且可控性难以做到洛种低端粗俗的垃圾信息,以及负面新闻遍布网络社会使得学生难于避免尤其是他们自身判断力不够更是抵挡不了低俗思想的侵袭导致他们的人格品质可能发生变化。把大多时间消耗在上网娱乐的学生不在少数就连逃课上网的也大有人在从而出现网瘾、不良少年学生的事例频繁发生。有的受西方文化影响穿着打扮另类怪异举止开放不知收敛;有的更是道德败坏辱骂师长、不懂得孝敬父母等情况都较为严重。由此可见,中华文化传统美德的地位急需稳固。在这个越来越浮躁与功利化的社会即使是成熟的成年人也难免沾染世俗之气阿况是不谙世故的学生呢。这些新潮流都在冲击着学生们以往积累的传统文化思想,导致出现人生态度与思想观念的改变,民族精神被淡化。出现许多盲目追随西方文化,看不上本国传统文化的现象。他们的认知中西方文化才是主流,才是值得学习的;只要掌握一技在手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才是生活的追求。学者曾评价道岁他们虽然有技术却没文化肩青春却没激情肩个性却没品格。”
二、完善中职教育德育健康发展
1.加强学生自信,鼓励学习
在中职学校展开各科学习时,无论是文化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应该在树立自信的基础上才能搞好学习。只有明确目标,才会努力前行,以最佳的状态去挖掘去探求新的知识掌握其中奥妙。在以往教学中人们习赓陛对传统文化认知带有偏见使得加大了文化学习的困难。因为一旦学习者对所学内容产生质疑那他必然不会潜心倾听基至是不愿学习启然得不到教学效果。因而无论进行哪门学科的教学首先便是对他们树立学习这门课程的信念,比如传统文化教学中赴学生先了解到古代圣贤的杰出才能并确定其对自己有所帮助与提高从而相信自身也能学得好。然后要鼓励他们主动学习去发现学习的乐趣在得到实际体验后,以促进自身继续学习进步。
2.结合实际,渗透德育教育
目前中职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并不长总计不过两年时间而学习的重点还不是文化教育更非品德修养。因而要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还得结合实际依照他们专业技能多的特点把更多的文化知识精简化把难懂的知识简易化肥抽象的具体化,要做到这些还得遵循一条主线池就是爱心教育。即将教学建立在“孝亲尊师”的基础上赴学生明白什么是爱了懂得感恩,回报社会逐步淡化自私自利的表现从而在与人交往中,改善自身坏习气。
3.采取现代化教学方式
提到现代社会的好处不得不说科技给人带来的影响。虽说互联网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少,但它的正能量确实不容小视。现代教学方式可以说简易许多丰富许多教师可以利用各类网上论坛、网页、视频等形象的为学生展示各种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活化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使用多媒体等现代设备进行教学不但能够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池扩展了更多文化知识增添课堂趣味性。发展多形式教学还有助于加深学生记忆因为文字往往没有图像来的深刻。比如在传统文化教学中,中医理论与自然规律关系进一步探究人性与身体健康时,便可播放一些有关儒家思想及医学案例的视频或照片,来启发学生学习从而领略儒家的思想境界,以达到教学效果。
二、学校教育中瑶族民歌的传承
瑶族音乐的传承要把以前“自然习得”和“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转变,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和传播上有其它单位、组织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可在瑶族地区中小学、大专院校开设瑶族音乐、瑶族文化课程。音乐具有巨大的教化功能,瑶族音乐进课堂可以让学生们接触、了解到瑶族文化,感受到瑶族音乐的形式,培养对瑶歌的兴趣爱好。瑶歌风格古朴、曲调悠扬、节奏明快,有很强的感染力,更有其他音乐所不能替代的文化深层内涵,对提升学生对真、善、美的正确理解,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凝聚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一)编写瑶族文化教材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堂标准(实验稿)》的“课程开发与利用”中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幵发的课程应占有一定的比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瑶族祖先在不断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灿烂文化,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教师在瑶歌进课堂的教学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音乐教师在音乐素养和声音技法上都有一定的基础,在瑶歌的学习上有一定的优势,但在瑶歌的演唱特征和瑶族语言的表达上有很大困难。为此,要多向民间有经验有成就的民间艺人学习,培养热爱瑶族音乐、会唱瑶族民歌的青年教师;也可以定时请民间艺人进课堂给同学们带来最纯正的瑶族民歌,让同学们现场感受瑶歌,提高学生对瑶族民歌的学习积极性。音乐教师与民间艺人以及瑶族歌舞团专业演员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对瑶歌的传承和传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开设少数民族班
瑶族人民世代生活在依山傍水的大山深处,风光秀丽、人文历史悠久,但交通不便,缺少与外界的联系。经济发展缓慢,多处于贫困山区,与经济相对应的文化发展也长期处于贫瘠的土壤中。可以说常宁塔山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和外界相比还是有较大的差距,瑶族少年上高中、上大学都有一定的难度。现有的地方政策是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在考生毕业升学考试分数的基础上,加少数民族优待分,总分录取。可因为基础薄弱进学校后的学习还是有诸多的差强人意,如果学校在招生对象的选择上,可以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生源开设少数民族班,可以解决瑶族学生基础薄弱和同学差距大的难题,在少数民族班增设瑶语课程对瑶族语言的传播和瑶歌传承人的培养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生活技能,提高生活水平,对瑶歌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更好的做贡献。
(三)课堂教学凸显民族个性
在瑶族民歌的课堂教学中要凸显瑶族音乐的民族个性。在声音训练方法上要与“学院派”的唱法区别开来,充分保留瑶族语言的咬字、行腔特点,保留瑶族音乐最本质的感情基调,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灵活的进行教学互动。可分组进行二声部的演唱训练,也可分男生、女生的对唱,在模拟和示范中穿插讲述发声方法和文化背景。形式多样的音乐课堂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更好的学习瑶族民歌。
声乐教育与声乐比赛都是展露心迹与个人情感驱动的不可或缺的双轮。声乐教育与声乐比赛的成功取决于声乐教育与声乐比赛的主体施动者对其所处语境下音乐元素与音乐本真的深刻洞彻与现实体验。思绪终止的卡点,便是音乐飞扬的起点,同时也是声乐教育与声乐比赛发挥作用的地方。声乐教育对声乐比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也是在声乐比赛中诠释的艺术真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与教育者本身条件的局限,对声乐的教育往往囿于对声乐技能的传授、对声乐流行性因素与风格和内容的追逐,往往有意或无意地造成严重缺乏对声乐受教者学生自身条件与兴趣的认知,严重缺乏对声乐作品本身所处语境的关注,严重缺乏对音乐作品所传递出的文化的感知与洞彻,严重缺乏对声乐本身所承载的“以人为本”的声乐的历史担当,往往出现为了音乐而音乐,即为了功利的音乐而进行功利的音乐教学。由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确的声乐教育是正确的“载满”声乐比赛内容的这艘艺术帆船驶向正确彼岸的“压舱石”与“指南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