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1: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现代职业教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伴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现有的教师管理制度显得相对滞后。笔者通过调查几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后发现,大多数高校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力度不够,与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显得不相适应,缺乏相应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依然是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程与实践课时所占比例均较小,从源头上直接影响了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一部分高校在授课报酬上,存在突出实践环节的实验课及实训课课时费减半或明显低于理论课课时费的现象,不利于充分调动教师讲授实践技能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制约了教师实践授课能力的提高;此外,在职称评审、聘用过程中,评聘与考核标准依然沿用原有的评价标准,而对教师实践教学与技能的考核评价重视程度不够。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技能和授课水平的提高。
(二)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依然存在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要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技能型职业人才,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而目前,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有些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然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内容与环节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还有些教师与所在专业领域内行业、企业一线工作人员沟通交流的意识淡薄,造成其实践经验与专业技能指导能力较弱,这些会直接影响到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三)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能力相对较弱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教师普遍治学严谨,理论知识扎实,科研能力强,专业理论教学水平高,能够深入地钻研教材,具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但是大部分教师与行业、企业接触较少,实践背景匮乏,参与企业实践与培训的机会甚少,缺乏与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高级工程师的交流与合作,导致教师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较弱,缺乏应有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素质,实践教学能力和经验普遍不高,不能充分地将专业技能知识传授给学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与效果,不利于高层次技术技能型职业人才的培养。
(四)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比例偏少,流动性较强
兼职教师大多来自行业、企业一线,他们是各行各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需求。而笔者通过走访几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后发现,在师资结构中,兼职教师的比例较小,实验课与实训课程大部分仍由校内专任教师承担,使得实践教学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另外,兼职教师流动性较大,一方面学校对兼职教师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另一方面企业一般追求较高的工作效率,一旦本职工作与兼职任教工作在时间上发生冲突,这些兼职教师往往将兼职任教让位于本职工作。
二、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对策
(一)转变观念创新管理机制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各院校要积极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拓宽思路创新模式,不断建立和完善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匹配的教师管理机制。要创新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在教师考核和评价过程中,应当提高对教师实践教学效果和能力考核的比重,并建立相应的奖励激励措施,同时在教师职称评审和聘用方面,也应当增加对教师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价标准。此外,要规范优质兼职教师的引进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招聘程序和制度,并加大对兼职教师的监管和考核。
(二)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
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对教师的职业培训,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政策和培训计划。要有针对性地对现有专任教师进行相应的实践能力培训,定期安排教师去企业调研实习,创造条件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职业培训,并依据培训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增强业务培训的效果和质量。此外,学校要为教师与行业、企业一线技能人才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让教师有更多机会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环节,与一线人员进行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学习与交流,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水平与能力。
(三)充分重视优秀高端人才的引进工作
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当前师资结构的不合理性,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找准人才培养定位,提高认识,有意识地引进一些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高端人才,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上,一方面,学校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突破原有思想观念,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有计划、有目标,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招聘原则和方案,确保人才引进的质量;另一方面,学校应当努力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氛围,制定优惠政策,增强优秀人才在学校的归属感和使命感,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升学校高端人才的稳定性。
(一)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把创业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青岛市人社部门的统计显示,2009年至2012年底,青岛市促进创业带动就业54898人,平均1名大学生创业者带动5人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成效明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创业教育证书是继学术文凭、职业技能证书之后学生的“第三本护照”。创业教育是增强创业意愿、提高创业能力、促发创业活动的催化剂,对于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大意义,职业院校应尊重学生自身发展愿望,考虑学生长远发展需求,在观念上实现几个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由单纯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全体学生的转变;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来指导教学方案设计、调整课程结构、探索教材创新,打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生力军。创业是充满挑战性和创新性的活动,不仅需要顽强的意志力、良好的精力体力,还需要敏锐的市场感觉和开拓奋进的企业家精神。“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已然成为时代风潮,职业教育自然不能自隔于风潮之墙外。创业企业要面对来自市场营销、法律、财务融资等方面的问题,职业院校除了素质型、技能型课程的设置之外,也应设置创业辅导型课程模块并设置相应学分,让有志于创业的学生有选修学习相关课程的机会。作为朝气蓬勃代表未来的民族下一代,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创业应该更突出创新性要素和创造性色彩,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不断完善创业类课程。此外,创业过程中要面对大量的不确定性问题,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作为支撑,在正常课程体系之外可以开设一些课外创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
(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创业创新教育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有机结合
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是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教育重心、教育模式和教育目标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如果说北大清华等名校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更多是商业模式驱动或者新兴技术驱动型,那么职业教育体系所培养的学生从事的创业创新活动更多是在创新幅度相对较小、实践特色更强、与特定行业和实际操作技能相衔接的领域发生,需要学生对社会需求有更深刻的把握、对企业实际经营运作有更多了解。因此,职业院校要从实践需要出发,积极采集行业发展信息和需求预测信息,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组织教育教学,与行业企业加强校企合作,鼓励行业企业全面参与教学各个基本环节,实现专业与企业岗位的对接,共建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平台等,使学生在校期间即有机会参与企业实际运营活动,降低对创业的陌生感。在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中,良好的需求预测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强化自我认知和自我规划能力,从而在在校进行职业教育学习期间就可以对自己到底适不适合面向未来需求进行创业、未来职业发展道路究竟应该如何走有比较明晰的规划,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自我发展规划有意识地进行相关能力的培养。
(三)开拓思路,整合资源,为学生搭建多元化创业创新实践及孵化平台
除了课程体系设置和校企合作外,还需要开拓思路不断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创业创新实践平台和孵化平台。在这方面,可以拓展思路展开不同尝试。一是把90后学生对于网络前沿应用的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优势与传统产业转型有机结合,联合企业共同设立创业创新投资基金或者奖励基金,把企业相关的创新需求信息释放出来,鼓励学生围绕企业实践需求和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展开创新创业活动,探索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结合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二是开门办学,依托当地的高新区、科技园、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及各类特色产业集聚区共同构建专业化、特色化的众创空间,打造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又顺应社会需求的新型孵化器,围绕学校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拓展创业孵化形式,尝试对创业团队实施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双导师辅导制并引入创业股权激励等措施强化导师积极性,不断完善创业创新支撑系统,为团队提供技术来源、创业辅导、财务咨询、贷款风险补偿等服务。三是在学生中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树立创新创业标杆团队或个人,邀请明星创业者或者成功创业的企业负责人到学校进行演讲交流,为学生注入更多创业创新热情并带来更多外部信息,充分利用学校的组织平台和组织资源帮助学生优化创新创业思维、拓展视野和人脉资源。
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从1997年起承担了中德两国政府签署的职教师资培养的合作项目,项目合作期限共八年,分三个阶段执行。现设有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与信息工程、土木工程、工商管理四个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生源主要是职校和大专的优秀应届毕业生。学院同时还是上海市和全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重点培训基地以及中德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
根据中德合作项目要求,学院按中德双方共同开发、制定的培养模式、教学计划与大纲,培养集专业知识和技能及师范教学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职业教育高级人才。在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学院借鉴和引进德国职教师资培养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特别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大力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引进
传统的工程学科教学中,通常做法是各门课程单独传授,学生很少有机会了解各种技术在实际工程中是如何被综合性应用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每门课程虽然都有相应的实验,但这些实验都是各自独立进行的。在很多情况下,实验中所使用的设备和器件很多都是实验室专用的,与工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实际设备和器件有着较大的差异。自动化技术是一门融机械、电气、电子及计算机等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术,在这种技术中,不同领域和层次的知识与能力融会在一起。与其他工程领域相比,在自动化生产中所使用的生产设备都是资金密集型的。因此,一方面,一般教学或培训单位是没有经济实力专门为教学购置真实的、昂贵的自动化生产系统的;另一方面,拥有自动化生产系统的企业,因经济原因而不愿将其作为实训设备给学生使用。这样,学校在传授自动化技术时,只能用模型或采用计算机仿真作为一种弥补的手段,但采用模型或计算机仿真的手段,学生无法学到真实生产系统所需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半成品”,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实际的工业生产设备、器件仍然感到陌生,需要经过较长的工作岗位适应期。
同济大学职教学院在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充分地认识到了上述问题。为使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方向的职教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将所学到的各门专业课的知识综合性地应用到接近于生产实际的过程中,为他们走上教学岗位后应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打下基础,学院除了建立适合于现代教学法模式的几个独立的专业实验室外,正在筹建一个开放式自动化综合实验室。在这个综合实验室中,将开发一套完全接近于生产实际的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由同济大学和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共同投资。实验室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组成具有开放性,系统中不同生产厂家的设备可相互兼容,便于以后扩展;二是实验室资源具有开放性,实验室可面向校内外各种层次的学生或培训学员,做到资源共享,扩大受益面,使得高投资的设备取得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
二、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的配置
建成后的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应该能够完成不同形状和结构尺寸零件的加工。现计划在该系统中加工制造东方明珠电视塔模型、国际象棋等,从毛坯进来直到成品制成的所有工序都要在该系统中完成。为了达到这些工艺要求,系统集成了下列主要功能模块:
(一)切削加工工位
该工位由一台数控车床和一台数控铣床组成,能完成车、铣、钻的切削加工任务。数控装置采用的是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的通用PC机,操作键盘为标准的PC机键盘,操作系统为WIN95/98/2000/ME/NT4.0/XP,采用图形操作界面,具有人机对话编程功能。在这两台机床上可以选用手动、半自动、全自动数控加工方式,学生在工位上可以学习编制数控程序、操作和调整数控机床。
(二)上、下料工位
在该工位上配置一台Eshed公司的五轴机器人,通过在线模块,可以将PC机上编好的程序直接传送到机器人控制器中。学生在该工位上可以学习机器人编程语言,并学习如何操作使用机器人。
(三)仓储系统
仓储系统采用的是一个四层28个库位的立体高架仓库,共分三个区域,分别用于存放毛坯、半成品和成品零件,同时配备一个物料搬运机械手。
(四)柔性物料输送系统
在各个工位之间零件的传输,是由一个环形的可按需拼装的传送带和有轨输送小车完成的,该传送系统具有零件的传送、交换等功能。
(五)监控系统
每个自动工位都配备一个可编程控制器,各自动工位之间是通过工业局域网络(如Profibus)相连接的,由一台PC机实现系统的协调控制。为了实时监控系统中每个自动工位的工况,在这台PC机上还可实时显示各自动工位的工况信息。
三、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的特性
在综合性的专业实验室里,主要传授与实践有关的教学内容和实际的操作技能,在建立综合性的专业实验室时,必须考虑到使学习的内容与劳动过程紧密相关。因此,所要建立的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具备了下述重要特性:
(一)工业标准化特性
在系统中绝大部分的设备和器件都符合工业标准,尽可能不使用过分简化了的教学设备与器件,使学生可以在一个能反映真实生产过程的系统中学到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
(二)模块化特性
系统被设计成具有模块化的特性,也就是系统中的每个功能部件都能独立运行,重要的功能部件应该是分布式控制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对各个功能部件进行操作,而且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增减功能部件,功能部件的增减同时又不影响系统中其他功能部件的运行。
(三)结构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由于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所建系统必须与变化了的技术要求相匹配。在设计该系统时,我们充分考虑了其硬件结构与软件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使得组成该系统的设备不仅能与当今其他设备相组合和匹配,而且还具有进一步开发的可能性,为将来技术更新留有余地。
(四)学习的实践特性
学生在综合性的专业实验室中学习时应该具有创造性劳动的可能性,也就是允许学生对某些设备进行拆装、更改,以使他们能够真正学到生产实际所需的专业技能。在该系统中采用的元器件虽然是工业用的,但是,在设计这些元器件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拆装的方便性。所以,学生能较容易地把建好的系统重新拆开,然后再组装起来,而且还可以通过增减器件来对系统的配置进行重构。
(五)现代教学特性
在现代职业劳动中,劳动组织形式是以小组劳动为特征的,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学生在学校就应该了解并习惯于这种劳动组织形式。模块化柔性制造实验系统为学生提供了这种可能性,这是因为每个功能部件都能独立运行,各功能部件又通过局域网络相连接,通过协调控制连成一个系统。当学生在该系统中学习时,可以将“构建系统”作为一个学习课题,先构思出整个系统的方案,然后各小组分别对各功能部件进行设计、安装、编程和调试。在各功能部件调试通过之后,将组合系统进行整体调试。在整体调试通过之后,再对系统进行评价,最后,整个学习课题才算完成。
学习的任务是以课题的形式出现的,学生参与了从整体构思、设计直至安装、编程、调试、评价的所有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符合行为导向和创造导向的教学思想。学生在这样的系统中学习,除了能学到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能培养包括独立工作能力、决策和判断能力在内的个人能力,以及包括协作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强烈的责任心在内的社会能力。
四、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的适用范围
(一)学习内容
在该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中,可以进行下列单项或多项内容组合式的教学与培训:
数控机床操作、编程和加工功能扩展重构以及数控机床精度检查及调整
机器人的操作、调整、编程和保养
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的联机
仓储管理
传送带调整、重构和编程
传送带与仓库以及各工位之间的联机
工件检验和质量管理
计算机网络
电子、电气、气动等的安装
复杂系统的调试、维护、保养和故障查找
编制教学软件并制作新的教学媒体
(二)适用对象
由于该系统与一般的实验设备相比价格较昂贵,而且从技术的角度看系统比较复杂,所以如何充分、合理地使用好该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建成的综合性的自动化专业实验室将成为开放性实验室,主要面对下列学习对象:
1.本学院的学生。主要是已经学过专业基础课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子与信息工程等专业不同竿级的学生。
一、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关键
企业文化的兴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在先后经历了“泰勒式”管理模式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指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削弱,远远落后于东方岛国日本的经济。随着日本企业的崛起,美国派出了由几十位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管理学方面的专家组成的考察团,前往日本进行考察研究。研究揭示,美国经济增长速度低于日本的原因是美国的企业管理没有日本好。在日本的企业中,全体员工每天清晨都要在上岗前集体高诵厂训、高唱厂歌,强化企业的宗旨、规范。可见日本强调其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美国则倾向于战略计划、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方面的硬件管理,缺乏对人的重视,因而管理僵化,阻碍了企业活力的发挥。目前,在我国企业界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小型企业靠人际关系;中型企业靠制度;大型企业靠企业文化。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指出:“国家富强靠经济,经济繁荣靠企业,企业兴旺靠管理,管理的关键在于文化。”
二、企业文化是现代高职教育的根本
我国高职教育相对于美国、日本来说起步较晚。但也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其中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教育部在2004年教育工作会议上要求,各高职院校要深化产学合作,鼓励“前厂后店”、链锁办学等新模式,提高职业学校的专业化水平,促进职业教育资源向优势学校集中。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初步实现了“产学合作、校企共赢”这一目标。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现代高职教育重在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管理的思想及管理模式。既然目前国际上一致认为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就像人的生命一样,用文化去滋润才有生命的绚丽多姿。学生时代容易受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影响,喜欢接受新的思维方式,用年轻人特有的创造性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一个成功企业家的演讲能激起无数年轻人心潮澎湃,梦想将来有一天,我能拥有这样的企业。显而易见,用企业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作用去影响学生,使他们对企业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有较全面的理解。一定会在以后的创业生涯中自觉并灵活应用,让他们的梦想成为现实。所以说,企业文化在高职院的传播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是现代高职教育办学的根本。
三、企业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播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文化是传播的同义词,实际上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同构、同质”。文化是一代人通过教育或示范传授给下一代人知识、价值或其他影响人们行为因素的过程,通过教育和模仿而传承下来的行为习惯。学生时代容易受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影响,喜欢接受新的思维方式,用年轻人特有的创造性的眼光去看待、去接受新生事物。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企业文化在现代高职教育中的传播是现代高职教育的根本。
企业文化对外传播活动实质上是一个由传播主体(传播者)运用共同享有的符号、系统、媒体(统称媒介),将信息传递给传播受众(传播客体、传播对象),并接受其反馈的过程。根据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的特点,企业文化在现代高职教育中的传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一)明析企业文化的内涵,了解不同企业独特的文化特色
企业文化管理思想是现代企业管理科学思想的一次革命。高职教育对企业文化的传播,首先要克服许多人对企业文化的模糊认识,使学生对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清晰的认识。对企业文化,国内外学者有各种不同的表述,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一是“五因素”说。美国的迪尔和肯尼迪在(公司文化)一书中指出,企业文化是由五个因素组成的系统,其中,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和文化网络是其四个必要的因素,企业环境则是形成企业文化的另一最大的影响因素。二是两种文化总和说。企业文化是企业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三是群体意识说。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群体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形成的群体意识及行为方式。四是精神现象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运转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含企业最高目标、共同价值观、作风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在内的有机整体,是以物质为载体的各种精神现象,是企业的“意识形态”。五是“同心说”。“同心说”将企业文化的构成分为三个层面:精神文化层、制度文化层、物质文化层。企业精神层为企业的物质层和制度层提供思想基础,制度层约束和规范精神层和物质层的建设,企业物质层为制度层和精神层提供物质基础,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
尽管对企业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但有其共同的本质。即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高校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为广大的学生传播国内外先进的企业文化,帮助学生明析企业文化的内涵,了解不同企业独特的文化特色。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
帮助学生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首先是共同的价值体系。每个企业有其独特的核心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管理文化的选择取决于领导层面的思维模式。领导一方面需要对企业自身发展有全面的了解,坚持以人为本;另一方面要把握现代社会发展的方向,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影响做出积极的回应,为企业进行变革与重塑选择独特的企业文化。国外许多学者把企业文化分成不同的类型。教师通过分析各种类型企业文化的表述,使学生了解不同企业的独特文化特色。如德国学者海伦的企业文化16种类型及双层观察说,是对企业文化思想体系的形成及其媒介的传播的最好诠释。他的理论强调搞好企业文化管理的关键在于现行领导与所选择的企业文化的和谐度,重点是能把企业价值观念扎根在企业员工的头脑之中,即企业全体员遵循的共同的意识和价值观念,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其次是习惯性的行为规范。所谓企业的行为模式是指管理层在理解高层领导决策的基础上,为实现企业价值体系目标而建立的制度规范和文化规范。教师可以选择优秀的制度规范和文化规范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选择差的制度规范和文化规范导致企业的瘫痪,使学习理解制度规范和文化规范在管理企业实践中的重要性,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学校和班级制度规范和文化规范的优略,投身于改革,并自觉遵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个拥有优秀企业文化并坚持用企业文化管理实践的企业,必然形成良好的整体风貌与形象,使企业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较好的企业声誉和品牌影响力。教师在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企业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的同时,更应该让学生领悟到成功的企业文化有其共性,那就是“自强不息”。激励学生做一个自强不息的现代青年。
(二)了解企业文化管理实践,明确企业文化管理机制
企业文化管理实践是从实践上以企业文化为手段实现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企业是高职学生的第二课堂,教师和企业全体员工可以从多层次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管理实践的手段,明确企业文化管理机制。企业文化管理实践首先是理论文化、行为文化与形象文化的定位。它与企业文化的内涵的三方面是统一的。
理论文化的定位是企业的文化管理实践的根本。“资本是船,品牌是帆。企业是人,文化是魂。”它全方位地反映某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行为文化的定位,可以认为是企业员工对文化理念的行为化实践,即企业文化实践机制的外化。具体地讲,就是每个企业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行企业的制度范,因此,每个员工的行为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各个环节。细节决定一切,只要每位员工坚守自己的职责,多些沟通、多些理解、少一些报怨,相互合作,那么一定会达到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创造品牌的效果。
形象文化的定位在于企业整体风貌与形象。其实质是企业文化的社会化。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源于社会文化,社会是人构成的,所以不同的企业文化又有一个共同的核心,也就是“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各个不同的层面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都体现员工是企业的根本,员工才有凝聚力,企业才有核心竞争力,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并推动企业文化自身的建设。
(三)倡导学生自主创业,做企业文化的建设者与传播者
高职教育要倡导学生自主创业。学生自主创业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学院和社会在各方面的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们重在阐述学生在自主创业过程中实践企业文化建设过程的本质,并成为企业文化的自觉传播者。
彭剑锋认为企业文化建设过程的本质,对领导层是一个“权力智慧化、理念政策化和行为规范化”的复合过程;对文化参与者是一个“员工对价值观认知的过程、价值观转化为制度和领导行为的过程,价值观内化为员工信念和契约的过程,员工把价值观转化为日常行为的过程,价值观变成共同习惯并创造财富的过程”,其中也体现着企业文化的内在管理逻辑。
企业文化在建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领导的影响力和领导力不够;团队的目标感不强、团队的战斗力不强等问题。当然年轻人比较容易塑造,通过学生的自主创业可以他们提供实践的平台。在指导学生自主创业的过程别要重视以下两点。
第一,施展领导才能,突显灵性思维。学生的自主创业可以是一个理想化的设想。在此前提下,学生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阐述文化选择的理由,运用先进的理念,结合国情与地方实际建构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设计有组织效能的行为规范。年轻人在畅所欲言中更容易被他们自己的灵性所感化,容易接受不同的观念并达成共识。自由民主的氛围能充分施展他们的领导才能,让拥有企业家的梦想的人首先步入创业的大门。从虚拟走向现实。
第二,力求全员参与,加强团队建设。学生在民主的基础上建立的团队比较有默契,但我们必须还应该引导全员参与团队目标的确立,力求全员对核心的价值观有共同的认识,并把价值观转化为日常行为习惯。同时,强调团队的协作与配合,培养团队的合作精神,为创造企业的共同财富而努力。
总之,企业文化的传播是现代高职教育的根本。通过文化的教育内化功能、文化氛围熏陶功能和文化情感感染的功能,使学生对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关键达成共识,并自觉地成为企业文化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1]成思危.两翼齐飞,中国的教育才能真正发达[A].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编.科学发展,和谐社会,职教创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
[2]《培根人生随笔》,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英)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著;何新译,ISBN号:9787800028397 / 7800028399.
2现代护理信息的特点
2.1专业性和相关性
护理信息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分支,是医院内用于护理信息采集、存贮、传输与处理的系统[3]。总体上来说,护理信息分成2大类[4]:临床护理信息系统和护理管理信息系统。临床护理信息系统主要是指应用于临床护理过程中的系统,如医嘱处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移动护士站、护理交班系统、病人评估与安全系统等;护理管理信息化系统包括护理人员档案管理系统、护士长排班系统、护理工作量统计系统、护理质量控制评价系统、护理安全分析系统等。由此可见,信息的运用已经渗透到护理活动中的每一个角落及细节。信息化管理系统是提高临床护理工作效率和改进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5-6]。医院的物资设备库存管理系统、PIVAS系统、消毒物品跟踪管理系统、病区内耗材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管理系统极大的解放了护理劳动力,提高了准确率和管理效率;责任护士多项工作,如病区床位管理、医嘱处理与执行、病人评估、护理计划制定、生命体征观察与记录等信息电子化的传递既降低了重复转抄过程中的出错率,也同步自动计费,减少漏帐错账的发生;在医嘱处理与执行过程中合理用药自动检测、药品处方知识查询、病人条形码标识及执行医嘱时身份确认,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给药的准确率,确保病人的安全。临床护理工作每个环节信息化,不但需要护士熟练的计算机运用能力,更需要科学严谨的专业思维品质。护士在病人的诊治过程中,不仅为病人提供直接的护理,更要全面关注病人的症状、主观感受、心理精神状态,在大量临床资料处置过程中,护士对病人评估的描述和临床病情观察的标准化表达,规范、标准化的表格式护理文书的设计,是当前护理电子病历和临床护理决策支持系统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计算机护理术语及分类标准化是保证护理信息质量及记录安全品质的关键,也是护理信息共享、病人安全的保障。
2.2传播的灵活性、时效性、复制性
信息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上信息都是全球性散布和接收,因此护理信息来自于不同的学科和教育背景、不同的机构和国家;网络传播是护理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具备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信息及时、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相对于传统信息而言,网络信息消耗低,形态多,易获取等特点,使现代护理信息越来越依赖网络传播。各种专业期刊杂志以最快时速发表电子版,将纸质版的专业信息以即时、3个月、6个月、1年的时限同步在各种网络搜索引擎中。各种学术活动实时动态、新业务新技术推广以新闻及会议的形式同步于网络,只要具备信息意识及获取信息能力,护理人员很容易获取各类专业学术信息。因此,在网络化时代,学习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事。
3信息时代青年护理职业者面临的挑战
3.1护理人员对护理信息在护理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护理信息贯穿整个护理活动当中,其影响力涵盖从临床实践到护理教育,从医嘱处理到文献检索,从院内信息的传递到全球信息的传播,渗透到护理教、学、研等各个层面,护理人员是否具备信息素养除了与自身职业发展相关以外,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护理学科的发展。在计算机已成为护理人员日常工具的今天,由于历史原因、教育体制及条件限制等因素大大制约了护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研究表明[4,5,7],护理人员信息意识、信息检索能力不足、检索策略的缺乏、对护理信息资源的不熟悉、信息环境不理想、优秀的护理信息学科带头人和骨干缺乏都影响到护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培养,特别表现在对护理信息的评价、判断、组织、加工、处理及信息的实际运用等方面。目前利用教科书、期刊、杂志等,仍然是护士和护理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在一项护理专业大学生调查当中[7],近一半的护生(49.70%)在调查的那个学期内从未去过和极少去过图书馆查阅书籍、期刊和文献检索。除了学习任务重以外,近一半的学生认为信息检索与学习无关,在临床护士护理信息使用调查当中[8],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护士(24.70%)经常登录护理专业网站。尽管护士具备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操作能力,但信息意识不足造成护理人员缺乏信息需求和信息搜索的主动性,也表明护理人员对护理信息在护理实践活动中重要性认识不足。
3.2英语水平是适应信息时代的基本能力
根据资料显示,全球70%以上的文献是以英文撰写,主要的护理网络信息资源也相对集中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英语为主的国家,其中美国护理资源信息利用率最大[8]。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已经被广大的学者接受。因此,英语水平是了解护理发展动向,获取国际护理专业信息,了解国际护理动态的钥匙,也是适应信息时代的基本能力之一。
3.3信息检索能力的不足影响护理信息资源的使用
临床护士信息检索已经由传统的手工检索,经过联机检索和光盘检索,过渡到现在的网络信息检索。信息量大、及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使网络信息检索成为目前用户最多、影响最大的信息检索系统[9]。大量资料显示,有限的信息检索能力是护理人员和在校护理学生合理有效地使用护理信息资源的主要障碍之一[7-8]。信息的大量性、多样性和良莠不齐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良好搜索能力的同时,也要求具备一定的信息辨别能力。
4策略和方法
4.1创造合适的信息资源环境
护士信息素养及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社会化行为。医院的支持,图书情报单位和医学信息机构的参与都举足轻重,临床青年护士的培训更是重中之中。她们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和知识,精力充沛,也是求知的阶段。各单位可以与相关信息部门联系一起,对年青护士开设护理信息相关培训和继续教育,如文献检索,电脑技术,Powerpoint制作,网络课程,护理资源介绍等;鼓励开展护理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让青年护士走出院门,参与护理信息和会议的交流和分享,激发护理人员对护理信息,护理研究的兴趣等。青年护士本身也可以利用自身的网络优势和兴趣爱好参与网络护理信息,护理检索,护理研究等课程的学习,比如华护网、好医生网都提供在线的护理信息相关的网络课程。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学以致用,平时多浏览护理相关网站和资源,提高信息的辨识能力和检索能力。
4.2培养批判性思维模式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青年护士作为中国护理事业将来的接班人,应该开放思想,接受新的事物的挑战,自觉提高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和信息素养。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帮助护理人员有效把握所需要的信息,及时、准确、快捷的获取信息。信息意识是正确有效的处理信息并运用信息的前提。目前护理人员对信息意识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面,但是只要青年护士愿意开放思想,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素养会不知不觉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树立和培养起来。同时,青年护理人员在信息查询和使用大量信息的过程当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正确识别与理解信息,判断信息的价值,并结合自己对信息的需求对获取信息进行信息重组和加工,配合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需要的信息。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当中慢慢培养出来的。
4.3加大护理信息培训力度和纬度
护理信息学是一门新型学科定义为用计算机处理护理数据和资料。1992年由美国护士协会正式批准成为护理学科的一个专业分支,并在1995年开始设有护理信息学的资格认证,与护士资格认证相似,护理信息护士资格分为护理信息师,护理高级实践护士和护理信息学专家[10]。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比如美国、澳洲、台湾等已经开始开设护理信息的本科高等教育,甚至研究生和博士学历教育,为护理信息学的发展提供了专业人才。虽然我国在这方面还是空白,但是我们可以借用网络优势,学习他国的经验,根据本国的护理现状,提供相应的护理信息教育,提高在校护理学生的信息素养,为进入临床作准备。
4.6培养信息道德品质
在信息传播、分享和使用过程当中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信息道德品质。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存贮、传播和利用等信息活动各个环节中,用来规范其间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道德意识、规范和行为的总和,是个体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合理地运用网络资源,如何开放、公平、互动、合作和共享资源是培养信息道德的核心。作为青年护士职业者更应该树立版权意识,不抄袭不剽窃他人的科学研成果,允许百家争鸣。树立安全意识,禁止为个人的目的攻击他人的电脑及其它的非法行为。
2.教育理念现代化、创新化先进的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理念的现代化、创新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先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观、创新的教育理念也是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创新化的第一要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掌握着本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提出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理解以及从宏观层次上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的职业教育改革方面的措施。学校教育管理者是学校的主要设计者和引导者。合理利用科学、有超前意识、开放的办学理念才能有更好的远见。只有不断创新办学理念,学校才能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教师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实践为主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加强实践性教学,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
3.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按照人才培养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先进制造业、新兴战略产业、民族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发挥职业教育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增强共同抗击风险的能力。走出一条以职业教育为主体,职业教育为基础,集团化办学新路子,满足学生能就业、就业好的愿望和要求,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明确专业教师岗位及职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职教现代化、创新化的走势
一、高职文秘专业《现代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开设专业分析
《现代汉语》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及其他中文或者语言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也是高职高专院校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以我们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和法规为依据,系统的讲授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内容涉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各方面知识,是阅读、写作、理论学习的基础和工具,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和语言能力,以促使学生对于现代汉语的语感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中文相关类专业都选择性地开设了语言类、文学类和文艺理论类三大类型的课程。一般而言,《现代汉语》所属的语言类课程对学生来说吸引力不是很大,文学类课程却大受学生欢迎。
2.课时及学生重视程度分析
就我校文秘专业教学实践表明,同《现代汉语》相比,同样是语言课,《大学英语》更受重视些。现在四六级英语考试正在改革,由应试型英语向实用型转变,英语的教学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强了。英语成绩要与文凭学位挂钩的,关系到个人的前程和事业,所以学习热情普遍高涨不下。
作为理论知识传播课程,《现代汉语》内容相对比较枯燥,尤其是语法部分,对各种语言单位的分解组合,显得更是抽象乏味;现行的几种影响较大的教材,大都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在教学理念上重理论轻实践,过于强调系统性和科学性;《现代汉语》课不重视对口语的研究,脱离现实语言生活,只是从静态的、形式的角度去研究语言,枯燥乏味,学生的兴趣度很低;大学《现代汉语》课中的许多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学生在中小学时代就接触过,到了大学不过是将其系统化条理化,并增加一些深度而已,很多人认为在汉语母语国家考试《现代汉语》,不学也能够混个及格吧,这样的心理在高职院校学生中普遍存在。
3.教学手段单一
传统的教学方法便于系统地教授学科知识,但是这种类似新闻联播式的教学常常使学生在视觉上、听觉上和心理上产生疲惫感。师生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重要,能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取最大值的学习效果,包括知识、理论、方法、技能、操行等诸多方面。以上这些,教师在教学中都有深刻的共识。不少教师希望通过提问来争取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主要原因是提问也有局限性,提问过滥,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等,同样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结果往往是“启”而不“发”,甚至出现“问”而无“答”的尴尬局面。更多的时候,不少学生对教师的提问情绪低落、消极漠然,教师的热情反而被学生给冷却了。调查发现,许多学生是冲着学分来学《现代汉语》的,这种心境下,师生之间的正常交流都很难进行,更不要说理想的教学效果了。
二、解决《现代汉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教学对策
1.打破现代汉语原有的教学体系,调整原来的教学内容
根据学科特点,废除落后陈旧的知识体系,取消原来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五大板块各自独立的格局,吸纳语义学、语用学、句法学等方面的科研新成果,建构一个各部分密切相关的科学的动态的汉语教学新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加强现代汉语的本体研究,重视语言和社会、语言与人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把最新的科研成果适时的介绍到课堂中去。教师要多做科研,以科研促教学,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充实、更新教学方案,调整和整合教学内容。
2.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结合教学内容,课堂设计有关语言方面的趣味问题,或者选择一个语言热点 ,或者引入一些精彩范例,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寓教于乐,乐中有得。如在讲授语音时,不妨举些这样的例子,“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中的孩子是真正的孩子吗?首先提问让学生思考,在学生思而不解的情况下,结合方言知识把答案讲出来,原来“孩子”是南方方言“鞋子”的谐音,南方一带,声母“x”也有发“h”的习惯,“鞋”一般读成“hai”,所以这里的“孩子”应是“鞋子”,因为做父母的不可能狠心到把孩子扔出去套一个狼回来的地步。讲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语法特征时,举例说明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名词不能重叠,但有一个例外,儿童语言中常把名词重叠起来。
其次,课堂上经常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灯谜、歇后语、笑话、幽默小品等,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教学质量都有很好的帮助。还可以将外国人学习语言的体验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如比较下面两句话“中国队大败美国队。”“中国队大胜美国队。”两句话中胜利的是哪一方?学生们会迷惑起来,因为可以体会出两句话意思完全一样,但是表面用字却是相反的。这时,教师再适度引导答疑则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
教师应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做出针对性的教学,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突破教法上的单一性、一贯性,适当引进现代教学技术,把有关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声情并茂地进行演示,以此来激发学生兴趣。《现代汉语》课的内容包括知识、理论和技能,但是教师往往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讲授,却忽视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一学就会、一用理论分析问题就不知所措的现象。在《现代汉语》课上使用问题教学法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和意义,就是督促高职院校学生使用普通话来表达自己对相关问题的思考。通过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现代汉语各部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将自己的观点自如地运用普通话来表达,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现代汉语》教材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指引性作用,但是学生对于自己一知半解、没有多大趣味的教材内容,感到味同嚼蜡之余往往是浮光掠影的浏览一遍,学而不思则罔,慢慢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多问学生一个为什么,施行启发性教学,体现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性,老师要因势利导的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是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获取最大的信息。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老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将《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工具性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发现《现代汉语》不仅仅是一门死记硬背的课程,而且是可以用来解释说明奇妙的生活语言现象的工具,这样一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让这门课程在学生的心目中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发挥到它应有的作用。
4.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开展适当的专题讨论课
在教学中,除了讲授书本知识外,要较多的引用并分析现实语言生活中的相关用意,引入相关学术性的信息。例如,对歌曲《牵手》中的“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这句话中的快乐和悲伤二词的用法解释,前一个“快乐”“悲伤”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带宾语,后一个“快乐”“悲伤”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再有分析歌曲《大中国》中的“看那一条长城万里在云中穿梭”这句歌词里长城的量词用“条”可以不可以……通过分析这样的例子,学生就懂得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开展适当的讨论课,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提高课堂的生机和活力。
三、文秘专业提高《现代汉语》教学效果的措施
改善《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围绕着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能力的理念来进行,建立面向21世纪的实用型的现代汉语教学系统模式,让现代汉语教学充满生机和美丽,让《现代汉语》课成为老师喜欢教、学生喜欢学并且能够学以致用的课程,我校文秘专业教师大胆进行了如下教学改革:
1.删除教学中过于繁琐的语法理论知识,以贵在精要而不在繁复的原则去构建知识点体系,适量增加与语言运用密切的文化内容,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修养,能分析并解释语言现象,并长于听说读写,具有较高的语言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2.安排丰富的技能训练和语言实践活动,构建一个技能训练的结构,课堂上安排合适时间进行这种有语言背景的技能训练,课后还要求学生做若干练习,以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得到切实有效的提高。
3.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知识与语言实际的联系,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力求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1)讨论式教学。课前拟好问题,发给学生资料,课堂展开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师生互动,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引发式教学。教师尽量少讲、精讲、讲关键内容,尽量多提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指导学生去观察研究。
(3)比较式教学。通过古今对比、汉英对比,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分析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4)实践性教学。建立现代汉语学习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如开展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普通话知识竞赛等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语言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4.优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利用网络提供大量的与《现代汉语》教学和研究有关的资料,吸收《现代汉语》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的最好的教学内容和优秀教学软件,并应用于课堂,精心挑选和设计网络教学内容和课题,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5.选取据有广泛代表性的语料进行课堂分析。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中的语料,应用写作中的语料,提高知识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6.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密切联系。语言不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体现着民族的思维模式、习俗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我们认为不能离开文化的背景去谈论语言教学问题,适量引进文化内容到现代汉语的课堂,以增强课程的厚重感,拓宽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热情。
四、《现代汉语》教学今后仍将努力的方向
1.改进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活动就不存在教学。教师与学生都需要全身心参与教学活动成为活动的主体,都具有独立的人格价值,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改进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学习更有信心。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关注他们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和过程。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语言学习活动,尝试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改变教学理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1)就获取知识的能力而言,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在教师的作用下,学生被动的进行学习,对于语言学习而言,既没有高涨的参与热情,又没有全身心的投入,这很容易使人厌倦,因此提倡在教师的激发诱导下,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将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消极变成积极,这样,教学效果则事半功倍。
(2)就思维能力而言,要把讲给学生问题,指给学生思路,转变为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联系当代社会语言世界中的语言现象,列举他们感兴趣的语言事实,促进言语表达的丰富性。
(3)就实践能力而言,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设计形式多样且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二,要把学生上课――做作业――参加考试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创设广阔健康向上的学校大舞台和社会大舞台,引导学生自我投入、自我选择并全身心活动起来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利用时间能力,开创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03-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见,《纲要》指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显著特征,“即外部适应性,也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开放的,需要统筹、需要合作、需要对接”。
这里所讲的合作、对接,说的是校企合作,市场对接,只有这样,现代职业教育才能真正适应经济发展并为经济发展服务。这一点在《纲要》与《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都把加强“校企合作,市场对接”作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措施中得到了明确体现。
为响应这一要求,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市场对接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出现了合作办班、对口就业等合作形式,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总体来看,并没有得到系统深入的推行,很多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具体途径和操作模式缺乏广泛深刻的认识,合作多呈现出形式单一、时断时续、关系疏远、流于形式、效果欠佳的特点,目前校企合作并没有充分发挥它应有的提高高职教育办学质量的作用。鉴于此,本文对高职教育加强校企合作的具体形式和途径进行了一定探索,并予以了部分归纳,现浅议之。
1 校企合作办学
校企合作办学主要有两种形式:
(1)共同投资,将企业方变成办学主体之一。把校外企业变成“自家人”,形成共投资、共培养、共收益的办学模式。这样既能拓宽高职教育融资渠道,增强学校资金实力,完善高职教育投资主体结构,使企业变成教育者,增强企业的荣誉感、使命感和参与度;又能增强高职教育外部适应性,根据企业需求来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还能更好地利用企业主体的实训资源,如效仿德国“双元制”,学生课业在学校与企业各占一定百分比进行,并能对口实现毕业生就业和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2)合作办班。合作办班的关键在于形成持续、稳定、长期的对口合作培养输送协议,并组建“合作班级”来具体落实。为更深入地互动,可以请合作企业挑选业务能手,分派给“合作班级”作企业导师,这样既能调动合作企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又能充实高职教育的“双师制”;学校也应形成定期走访调查合作企业的制度,及时了解对口输送毕业生的工作状况及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以及时调整学校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
2 校企合作创建实训基地
可以采取:
(1)请企业参与设计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这样能增强校内模拟实训基地的仿真度。
(2)共同投资创建校企合办企业;或校方投建,托管给企业经营。这样既能引进、利用企业方的管理资源,使学生拥有真实系统的实习实训场地和全真的管理环境氛围,又能增加高职院校的收入来源。
(3)把实训基地建在企业。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向有足够场地的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利用其现成的场地与设施,把实训基地建在企业,增强实训基地的真实性和企业方的投入度。如能效仿“双元制”,则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 从企业聘任实训教师进课堂
切忌一时兴起,流于形式,临时请企业管理人员进一两次课堂。而应认真长期聘任实训教师,全面系统地负责某一门实训课程教学,这样既能使实训课程教学更具权威性、实战性,又能增强企业方及实训教师的荣誉感、责任心和积极性,从而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4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与教材
这一点对于开发和修缮实训课程及实训课程的教材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响应企业方对毕业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需求,也才能不断适应其需求的变化,使得实训课程更具外部适应性,更贴合企业运作实际的需要。
5 引入办学质量企业评价机制
例如与企业一起分析研究高职教育学生入学资格及入学考核方式、核心课程考核方式及标准、以及毕业生毕业考核方式与毕业标准等。并请企业方全程参与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业考核的实际操作中来,如在入学考核中加入面试,课程实践部分由从企业聘请的实训教师负责考核,毕业生增加“技能毕业总试”,由校方与合作企业一起组成考核团队。
6 “工学交替”
校方可以通过与多个企业合作,落实学生课余兼职实践基地,让学生将所学及时应用到工作中,提高教学效果,也让学生早日接触、适应企业的管理制度和人际关系氛围;同时又通过学生、老师与企业方反复多次的接触,密切校企双方的关系。这种形式也能帮助企业解决临时用人需求,正受到很多企业的欢迎。
7 免费校园招聘
可以通过不断邀请企业进入学校举行“每日校园招聘”,并定期举行大型校园招聘会,来密切学校与企业的关系。
8 关注企业用人需求,及时响应帮助解决临时人才缺口
当企业有比较应急的临时人才缺口时,学校如能利用自己庞大的生源,顶力相助,解燃眉之急,将更加巩固双方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9 承接企业员工培训项目
学校也可礼尚往来,互通有无,利用自己的专业教师队伍,承接企业各项员工培训项目,如普通话培训、礼仪培训、英语培训等,这都是密切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合作办学、合作创建实训基地、引入办学质量企业评价机制、“工学交替”、承接企业员工培训项目等九个方面,是论文认识到的加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具体途径。只有切实加强校企合作,高职教育才能真正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贯彻落实到位,才能真正建立起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学团队,也才能建立《纲要》中提出的“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面向社会、对接产业发展的高端应用型技能人才,为促进我国经济腾飞,打造世界强国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二、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在注重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同时,一些学者也把目光转向把其职业教育思想与、张謇、陶行知、杜威等教育家的职业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上。例如,王彪认为和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具有继承发展的关系,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倡导者和开拓者,而他的学生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这也教育思想的继承者和开创者。他们在职业教育思想上有着密切联系,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在实践上,他们相互支持和帮助,共同推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史淑丽对黄炎培和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她认为两人在相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职业教育思想,并具体从社会化、科学化、平民化三个方面来计较二者职业教育思想的异同。在杜威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比较研究方面,张晓明也进行了相关研究。马斌也对黄炎培与张謇、陶行知等教育家在职业教育的办学目的、办学方针、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三者提出了各具个性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与理论。此外,姜建、马万明对张謇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该文章主要从两者职业教育思想起源、职业教育实践形式、职业教育内容、职业教育原则进行比较,认为张謇的职业教育思想先于黄炎培,并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参考的范例;在职教实践形式方面,两者都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但张謇更加注重校企合作,而黄炎培更加偏重职业指导;在职教内容方面,该文在张謇“事业之所至,教育之所至”的教育理念与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理念及职业道德教育方面进行了异同比较;在职业教育原则方面,作者认为两者都注重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但从具体实践上看,黄炎培职教对象更为广泛。
[中图分类号]G71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0 ― 0005 ― 03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精神,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一种高职与本科分段协同培养的办学模式乃应运而生,这就是所谓的“3+2”模式。2014年,苏州市职业大学文秘专业与苏州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文秘)专业的“3+2”分段培养项目,成为本年度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招生两年来,双方经过多次协同磋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中高职3年与本科2年培养中的衔接问题,成为双方合力攻克的最重要难题。
一、高职与本科“3+2”分段协同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将高等教育(第三级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序数5)相当于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第二阶段相当于博士生阶段;第一阶段又分为5A(理论型,目的是使学生进入高级研究计划或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5B(实用技术型,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两类,5A类又分5A1和5A2两个层次。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5A1相当于中国的学术研究性大学的本科和硕士生教育,5A2相当于应用型本科教育,5B则相当于高职高专教育。5A2层次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不是为研究做准备,而是应用科学理论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工作。它可以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但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它可以进行科学研究,但以应用理论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5B类型的高职高专,“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性技术型专门人才”。〔1〕
从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西方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状况来看,5B类型的高职高专与5A2应用本科教育,同属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两者只有培养类型之异,而无培养层次之差。但在目前的中国,人们普遍认为,高职高专与应用本科实际存在含金量和规格层次上的落差。同时,高职高专培养技术技能型职业人才,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更强调应用,理论课程相对弱化;而应用本科则理论、应用并重,强调理论向应用能力转化类课程的设置。结果是,高职高专教育越来越重技能,轻视甚至忽视理论,而应用本科教育则长期重视理论,对应用技能缺乏应有的重视。这就形成了一种现象,即高职高专培养出来的学生,长于技能而乏理论;应用本科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扎实而应用能力缺乏。随着现代社会产业的升级,社会各行各业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我们既有的教育模式必须做针对性的改变。在健全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还没有建成的情况下,我们采取高职高专与应用本科联合培养的方式是很有必要的:这既能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又能保证其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将理论转化为应用实践的能力,还能弥补职业技能性人才学历层次“低”的缺憾。
另外,就人才培养规格而言,实用技术型高职高专教育面向具体职业,着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应用型本科教育面向行业,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科技运用能力的行业人才〔2〕,两者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实用技术型高职高专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旨在培养应用型的,面向行业与职业要求的人才”,也可以说,两者都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特征”〔3〕;并且,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高职高专与应用本科存在学历层次的递承性、课程内容的承接性〔2〕,在这个意义上,两者进行分段协同培养、进行衔接,既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二、文秘专业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中衔接的基本原则
高职高专与应用本科在人才培养上施行分段协同,是学界较早关注的课题,但总体上而言,目前仍是理论探讨多于实践应用。基于对中国当代高职与应用本科教育现状以及自身办学经验、办学特色与不足之处的清楚认识,苏州市职业大学文秘专业与苏州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文秘)专业乃积极筹划与实践“3+2”分段培养办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两者相衔接的两个基本原则,亦即差异性与连贯性。
高职与本科“3+2”分段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天然存在一个特点,即“3”和“2”是存在差异的,前面多有引述,兹不赘言。结合苏州市职业大学与苏州科技学院文秘专业培养的实际来说,前者主要培养掌握文秘职业技能,会英语、能沟通、懂商务,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和“办文、办事、办会”能力,能熟练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的高级秘书人才;后者则主要培养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文秘、管理工作的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等机构从事研究、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文秘人才。两者的终极目标,虽然都是培养应用型高级文秘或秘书人才,但他们培养的立足点显然是有差异的,概括地讲,就是前者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后者强调理论素养与技能培养并重。只有清醒认识到两者间的差异性,才能合理地理解“3+2”分段培养的“联合”之意,才能避免“3”与“2”趋同的可能。
连贯性是指高职阶段3年和本科阶段2年的人才培养,必须有内在的承接性、连贯性。高职3年与本科2年的培养,固然存在差异,但是既然要实行“3+2”、实行联合,那就必须考虑到两者相衔接的连贯性问题,否则“3”与“2”各自为政,难以达成联合培养的初衷。以课程设置为例,注重实践技能、应用技术培养的3年高职阶段,必然会设置足够数量的职业技术基础与能力课程,到了强调掌握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行业基本技能的2年本科阶段,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提升课程;同时,考虑到3年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语言、文学和文化的基础比较薄弱,而短时间的培养很难让学生迅速提升基本理论素养和基础知识,这就要求在3年高职阶段,适当设置语言、文学、文化基础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变成衔接顺畅、连贯,总体培养效果大于“5”的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可以预期,在充分认识高职与本科两个阶段人才培养差异性及联合培养连贯性原则的基础上,双方通力合作,其所培养出来的文秘专业学生,应当既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又有较好的理论和知识素养,既有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硬功夫,又有未来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软实力,是兼具应用特色与本科底蕴的“高端技能型人才”〔4〕;应比单纯的高职文秘专业和单纯的本科文秘专业学生,有着更好的就业机会、更多的就业本领和更好的发展前景。
三、文秘专业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中的主要衔接点
理想的高职与本科“3+2”分段衔接,应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组织管理、学生管理、学生考核与质量监控、本科准入机制等诸多方面的衔接。这里重点就课程体系、学生管理和本科准入机制三个方面,具体解析苏州市职业大学与苏州科技学院文秘专业“3+2”分段培养中的衔接问题。
在培养目标确定以后,合理的分段培养方案制订,是头等大事。经过对分段培养专业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我们将3+2共5年的课程,大体分为3个类型,即突出应用技能导向的高职课程群、高职与本科对接课程群、综合素质与应用能力并重的本科课程群。在课程体系类型化区分的前提下,又将这3个课程群统一分为通识教育课程、职业技术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能力课程、拓展能力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5大模块。
这里重点分析高职与本科对接课程。如为了能让学生能够顺利进入本科2年的文化基础课学习,比较轻松地迈入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及文学概论等课程学习的门槛,在高职阶段3年的“职业技术基础课程”模块,设置了大学语文、吴文化、管理哲学等文学、文化和哲学基础课程。同时,为了使得“3+2”的培养具有延续性、提升性的特点,在本科阶段2年的“职业技术能力课程”模块,设置了中国秘书史、秘书学概论、公共关系学、申论、市场调研与预测、传播学概论等秘书职业技术能力继续培训课程,这能使学生在高职的前3年通过学习应用文写作、秘书实务、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概论等课程所获得的职业知识和能力,在本科的后2年得到延续和提升。另外,本科2年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的论文、报告写作指导、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与秘书技能训练与测试等课程,也是为了实现与高职3年开设的秘书实务与应用写作综合实训、中英文秘书技能综合实训、论文写作等课程的衔接。
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中的学生管理,是存在问题比较多的环节。由于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高职高专与本科还存在社会认可度及招生批次、层次方面的落差,因此高职学生的入学基础要求要低于本科,这就导致两个问题:其一,高职阶段的学生,自我定位普遍低于本科学生,心理上的就业功利需求远胜于努力学习、继续深造的需求,这就使得不少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热情,甚至自律较差;其二,由于高职起点学生的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弱,而高职的培养以应用为主,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在进入本科2年阶段学习时,存在先天的“营养不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两个措施:第一,高职阶段采取严格的导师制,导师兼任班主任,并与辅导员一起,对学生实行介于高中层次与本科层次的管理方式,比较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的心理和日常学习,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职业规划。第二,与高职相衔接的本科专业,提前介入高职教育,协助高职专业进行学生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可以概括为“以教代管”,即本科专业派遣专业教师,通过讲座(如入学时的“3+2”全程学习内容、特点与要求介绍讲座、学期中的不定期语言、文学与文化知识讲座、高职阶段毕业前的本科准入考试注意事项讲座等)与课堂教学的途径,引导学生调整心理定位、提高学习兴趣、打牢文化基础、规划5年学习与毕业就业蓝图。
“3+2”分段培养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提升学生的学历层次,这就涉及到本科准入机制的问题。为了使分段培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历、能力提升培养,必须有严格而可行的准入机制。学生在高职3年,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且成绩合格者,可以选择进入本科2年的学习,也可以选择直接就业。但是要想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必须参加由本科学校牵头、本科与高职学校共同命题的本科准入考试,这一考试包括两个环节,即专业知识考试和职业技能考试。专业知识考试扣紧职业技术基础,重点考察学生秘书学综合知识和文化基础知识;职业技能考试,重点考察学生秘书综合应用技能,包括写作、档案管理和秘书实务技能。考试合格者,可进入本科阶段的学习,顺利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且成绩合格,即可获得苏州科技学院本科毕业文凭及文学学士学位。
四、结语
高职与本科实行分段联合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衍伸出的必然产物,从学理上讲,这种分段联合也是切实可行的。当然,要想行之有效地实行这种培养模式,必须考虑高职与本科两个阶段的衔接或说对接问题,应当注意两者间的差异性及衔接过程中的连贯性;同时,必须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组织管理、学生管理、学生考核与质量监控、本科准入机制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衔接。应当说,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可以为我国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一个发展模式,能够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和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逐步完善。文章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与苏州科技学院文秘专业分段培养的例子,已经对前面所提到的问题,作了正面的回应,希望可以为国内同行提供一点有意的参考。
〔参 考 文 献〕
〔1〕 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