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6 13:33: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网络系统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1心电网络建设情况
心电网络系统的建设,其本质就是一套完善的心电检查的整体解决方案,包括心电检查开单、患者就诊、数据存储、数据读取和展示等功能模块,我院网络系统心电检查流程。首先从HIS获取患者申请信息,连接进入PACS、EMR,然后使用电子签章、电子记费、网络查询等共享患者信息,实现院内所有临床科室的床旁心电图采集传输,建立心脏病患者资料库,为心电图检查建立全新的集中式工作模式。在门急诊建立诊断中心,安装门诊预约登记系统、电子叫号系统、医生报告诊断系统、主任审核系统、夜间值班诊断系统,心电图机采集设备联网,统计检索管理系统。心电图检查包括预约登记、电子叫号、记费、检查、报告、集中存储、临床共享、统计检索等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病房配备手持移动式心电图机,建立床旁心电图采集模式;同时通过WEB浏览系统或HIS医生工作站进行全院临床信息共享。信息化建设方面,需要安装心电图数据服务器、存储服务器,与HIS、EMR、门诊一卡通等系统进行集成对接[4]。
1.2建设效果
1.2.1简化患者检查和报告流程我院现有心电网络自2010年开始建设至今,已经顺利突破了心电信息的网络化、集成化、数据集中存储等难点。现在,医生只需要在医生站开具相应医嘱之后,患者即可凭借手腕上的腕带至心电中心进行心电检测。检测完毕后,检测结果经相关心电医生分析后,分析与检测结果一并上传至心电网络,医生只需在自己的医生站即可查看检测结果及心电医生的检测分析。通过系统建设,在各个科室现有常用软件上(如EMR系统)添加心电信息管理平台的相应接口,使门诊、病区等整体区域心电图检查流程化,专家在线诊断,提高诊断精确度与标准。检查后的结果由专业的医生集中处理,通过WEB方式将报告在全院医生工作站上,实现心电图信息图像全院并共享。临床医生可以获得专业的图文诊断报告,可以看到心电图原始数据以及保存的心电图资料。临床医生可以在区域内任意电脑上浏览电子心电图报告,随时打印,方便会诊[5]。
1.2.2心电网络数据库建设心电网络的建设,解决了心电图数据集中存储的问题。通过建立区域的心电图数据库,为将来患者再次就医提供历史资料,也为医院各种心脏病统计学提供数据基础。其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积累临床资料,资源共享,广泛讨论;②从个案的心电图资料中发现共性的特征,总结经验,有助于这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正确合理治疗;③随时观察、对比,改善预后,提高诊疗质量;④为青年医师、基层医生提供临床心电图信息资料,指导临床研究方向,促进学科诊疗水平的提高。
2发展方向
2.1检查部分对于心电检查部分来说,其发展的趋势是逐渐向临床靠近,目标是通过移动心电检查设备的使用以及对科室医生的培训,让患者在床边就能及时完成心电图的检测,同时将检查数据实时传送到诊断中心,通过网络将结果展现在医生的电脑上。我院对无法移动或行动不便的患者,由科室专人负责使用手提式移动心电检测设备对其进行心电检测。但检测结果无法上传至心电检测中心。下一步建设的目标就是选用带有无线网络连接功能的心电检测一体化设备,通过现有的医护无线网络,实时上传检测结果,避免后期数据与系统分离,也减轻医生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6]。
2.2诊断部分建立统一的心电检查诊断中心。当各个检查点完成检查后,由系统自动将数据传至心电诊断中心,采用国际通用的诊断用语库编写报告,提供丰富的报告诊断库,避免过多的键盘输入,快速的报告输入,支持心电图原始报告多次对比功能。建立报告网络系统,将临床送达的心电图进行诊断报告网络,缩短医生获得诊断报告时间。诊断医生可以将接收到的心电图进行自动报告录入、给出标准报告,经WEB系统给临床医生,临床医生可以在医生工作站或护士工作站上获得心电图诊断报告。并支持心电图、测量分析参数、心电图特征描述、心电图诊断等报告输出[7]。
3存在的问题
心电网络的建设给患者、医生带来便捷和高效的就医过程,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如网络传输不稳定、临床医生技能不熟练等问题。所以,随着心电网络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为了保证其日常的正常运转,需要投入大量的维护工作,如:系统与硬件供应商的售后服务;信息中心的网络保障和应急方案;临床科室正确使用设备,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尽量减少和避免无效心电图的产生;心电图室在保证日常工作正常开展的同时,还需要对以上工作进行协调、支持与帮助。
1.2网络硬件
1.2.1网络中服务器与客户机的选择系统结构选择客户机-服务器系统,该技术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它与集中式平台、计算机局域网体系结构不同,它以系统成本低、功能强大、用户可以自由实现各种各样的客户机与服务器的联网组合等显著优点,被广大用户所采用[4].这种结构的优点体现在:服务器能够对网络中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对于没有取得安全机制授权和鉴别的客户,不允许其对服务器中的数据进行非法访问,充分保证了系统地安全性能.客户机是具有独立性能的智能化微机,它既可以单独运行存储在其中的应用程序,也可以通过网络享受服务器提供的服务.网络最重要的作用是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对于共享的资源来说,绝大多数都存在于网络服务器中,因此,作为网络服务器的微机应具有大容量、高速度、性能可靠等优点.根据机房现有机器的特点,选择PIV3.0GHz的处理器,1GB的内存,160GB的硬盘作为基本配置的高档微型计算机作为网络服务器.客户机有37台同样档次的微机组成,PIV2.6GHz的处理器,520MB的内存,80GB的硬盘作为基本配置.
1.2.2网络互联设备网络互联(Interconnection)就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和设备将相互独立的网络或计算机连接起来,从而达到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的目的.一般来说,网络互联的方式主要有如下两种:一是通过中继系统实现网络互联;二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互联.考虑到机房的具体情况,将采用第一种互联方式.目前常用的中继设备有中继器、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和网关.本系统将采用TPLink24端口的智能交换机,配以3COM公司及D-LINK10M/100M自适应网卡.具体连接过程是从其中一台交换机的一个下方端口引出一条线接入另一台交换机的上方端口,即可实现将37台客户机全部连接.
1.2.3通信介质传输介质是指连接计算机的通讯线路,一般分为有线介质和无线介质两类.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是常用的3种有线传输介质.无线电通信、微波通信、红外线通信以及激光通信的信息载体都属于无线传输介质.双绞线是综合布线工程中最常用的一种传输介质.由于它具有性能好、成本低、抗干扰作用强的特点,因此在机房组建网络系统中使用了非屏蔽双绞线作为通信介质.如图3所示.它是由两根绞在一起的导线来形成传输电路.两根导线绞在一起主要是为了防止干扰(线对上的差分信号具有共模抑制干扰的作用),利用RJ-45水晶头连接在网络互联设备上.
2网络软件
完整的计算机网络是由计算机网络硬件和网络软件共同组成的.要实现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必须在具备了计算机网络硬件的同时,配备完善的网络软件.而计算机网络软件,又分为网络系统软件和网络应用软件.
2.1网络操作系统[5]网络操作系统(NOS)是向网络计算机提供网络通信和网络资源共享功能的操作系统,它是负责管理整个网络资源和方便网络用户的软件的集合.由于网络操作系统是运行在服务器之上的,所以有时我们也把它称之为服务器操作系统.工作站服务器型网络中,服务器所使用的操作系统是每个组网者都需要考虑的.目前网络环境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类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NetWare、Unix、Linux等几类.而微软公司的Windows系统在网络操作系统中是最常见的.一般常用到的操作系统有Win-dowsNTServer4.0,Windows2000Server等.本系统主要采用Windows2000server操作系统.Windows2000server是为服务器开发的多用途操作系统,与以往的网络操作系统相比,Windows2000Server在安全性、可靠性、可操作性、适应性和网络性能等方面的功能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可为部门工作小组或中小型公司用户提供诸如Web服务、文件打印服务以及软件应用服务等.Windows2000Server对系统配置要求较高,具体如下:CPU为Pentium133MHz或更快的中央处理器,每台计算机最多支持4个CPU;内存容量建议最少256MB(最小支持64MB,最大支持4GB);需要的最少硬盘空间大约为1GB.为了发挥Windows2000Server的性能,特别是承担关键应用的服务器在硬件上应该选择更高的.在Windows2000Server中,FAT16、FAT32、NTFS是最常见的3种磁盘文件系统.可以将服务器的主分区设置成NTFS格式,用来安装操作系统.其他分区设置成FAT32格式,用来安装必要的应用软件,方便学生进行作业的收发.在具备了相关的网络硬件设备和网络操作系统后,要想使具有不同操作系统、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之间能够互相通信,就必须有一组共同遵守的通信标准,即网络协议.协议本质上无非是一种网上交流的约定,目前,全球最大的网络———因特网(Internet),它所采用的网络协议是TCP/IP,它是因特网的核心技术.其中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网际协议IP是两个最基本、最核心的协议,是目前被各方面遵从的网际互联工业标准.在开通校园网后,由网络中心分配唯一的IP地址,并配置相应的网关和子网掩码后,机房内所有计算机就可以通过校园网服务器连入互联网进行畅游了.
2.2网络应用软件根据学院实验课程的要求,为机房内计算机安装必要的网络应用软件.比如学生在查阅文献资料时,要登录网页,因此需要安装WWW服务;有时候可能需要校内网进行作业的暂存,资源的下载,就需要FTP服务的支持.
2试验测量
2.1试验装置连接
笔者以大众帕萨特车型作为试验车辆,使用示波仪VAS6356与诊断仪VAS6150对该车的动力CAN进行波形测试,并模拟多种故障波形。示波仪通道DSO1的红色测量端子(正极)接CAN高线测量点A,通道DSO2的红色测量端子接CAN低线测量点B,且二者的黑色测量端子同时接地,连接线路示意图如图2所示。系统在同一界面下显示CAN高线和CAN低线的同步波形,能直观分析故障。
2.2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CAN线断路波形机理分析
如图2所示,本研究将断路故障设置在ABS控制单元的高线与检测点A之间,并在A点进行测量,得到的波形如图3所示。ABS控制单元在发送信息时波形如图3中的分界线前面部分,此时检测点A电压为低线电压经过发动机控制单元、安全气囊控制单元及自动变速器控制单元终端电阻分压后的电压,高线波形与低线波形变化趋势相同,但振幅有所下降,由于CAN线以差动放大器来评估CAN线的输入信号,另外3个控制单元无法识别ABS控制单元发送的信息。而在ABS控制单元接收其他控制单元的信息时检测点A能测量到如图3中的分界线后面部分波形,而且其余控制单元的信号能够正确传递,波形显示正常,但是由于线路断开ABS该控制单元接收不到信息,断路故障对驱动CAN影响较大,在此种情况下动力CAN不能正常工作,表现为某个控制单元不在网络上的故障代码。在相同故障情况下,若将测量点选取在图2中的a点,得到的波形如图4所示,波形呈镜像传递,显示正常。虽然ABS控制单元的高线发生断路,但是发动机控制单元、变速器控制单元、安全气囊控制单元及仪表控制单元(内含网关与防盗控制单元)之间能够正常通信。由此可以看出,断路故障波形信号还取决于检测点,如果将检测点选取在离断路较远的位置测量,CAN线上虽然没有已断开控制单元的发送数据信号,但是示波仪仍会捕捉到正常波形信号,这些信息则是其余控制单元相互通信的信号,此种情况在示波仪解析率较低时将无法识别出各信息的比特从而造成误判。所以笔者在利用示波仪测量前用诊断仪诊断出哪些控制单元不通讯,不通讯的控制单元之间有何联系,再选取合适的测量点。根据上述诊断思路,在大众帕萨特车型无法起动故障排除中,本研究通过故障诊断仪VAS6150读到发动机控制单元存在两个故障码含义分别为动力系统数据总线无法通讯和发动机控制单元闭锁,再从网关中读到故障码含义为动力系统数据总线有故障或有缺陷。其他控制单元无故障记忆,根据故障码分析,该故障属于CAN总线系统通信线路故障,由于启动时,发动机控制单元要与防盗控制单元、变速器控制单元相互通信,又因为该车型的防盗控制单元集成在仪表控制单元内,本研究将检测位置重点选取在仪表控制单元的CAN线处,得到波形如图3中分界线之前波形,表明此处高线断路。通过仔细检查连接线束,发现从仪表控制单元出来的插接器中CAN高线端子触点回退。笔者用线束修理工具修理好该插接器,清除所有控制单元的存储的故障代码,故障码不再出现,故障排除,发动机也能够正常起动。舒适系统控制单元当某节点的CAN高线断路时,波形图如图5所示。仅断路节点的CAN高线无传输数据波形,高线为0V隐性电压,CAN低线传输数据波形正常,控制单元仅通过低线对地的电压值确定传输数据,其余节点CAN线传输正常标准的对称互补数据波形,系统进入单线传输模式。舒适系统CAN数据总线引入独立驱动器(输出放大器)彼此没有通过电阻器相互连接,从而消除了两种CAN信号的相互依赖,因此舒适系统CAN高线和CAN低线不再相互影响,独立运作。在试验中发现,如果存在断路故障,则一个数据导线断路时,系统不会与所有控制单元一起切换到单线运行模式,只有直接连接在已断路数据导线上的控制单元才无法再将信息传输到CAN线上。收发器识别到一根数据传输导线缺失,因此在相应的测量值块中显示“单线运行模式”。对于其余的控制单元来说,在断路情况下可以不受干扰地传输数据。其余控制元件则表明有一个与总线相关的故障记录,该记录不断在“单线”与“双线”之间切换。在波形检测时测量位置尽可能选在存在该故障记录的控制单元CAN线之间。
2.2.2CAN单线短路波形机理分析
当动力波形分析CAN高线对正极短路时,则在高线上任意一个检测点测量到的波形均为电源电压(约12V),在测量点B测得低线电压为高线12V电压经过动力系统所有控制单元终端电阻并联后总电阻分压后所得的电压,所以波形为低于12V的一条直线。同理,CAN高线任意处对地短路,则高线电压为0V直线;动力CAN低线电压是高线0V电压经过动力系统所有控制单元终端电阻并联后总电阻分压后的电压,所以波形为高于0V的一条直线。在此种情况下动力CAN系统无法确认信息,因此均无法正常工作。当舒适CAN高线对地短路时,高线电压置于0V,低线电压正常,舒适CAN高线对正极短路,高线电压为12V或蓄电池电压,CAN低线的电压正常,该类故障舒适CAN均为单线运行,所有连接在此的控制单元都与这个故障相关。如果调用相关控制单元内的故障码存储器,则可以读取到故障记录“舒适系统数据总线处于单线运行模式”和“短路”。无论故障部位在何处,在网络内所有位置都可以发现这种故障形式。
2.2.3CAN高低线短路和高低线交叉波形机理分析
动力CAN波形分析高线与CAN低线短路时,测量点A与B的电压均被置于隐性电压值(约为2.5V),在实际检测中,可以通过拔取驱动CAN总线上的控制单元判断是由于控制单元引起的短路还是由于CAN高线或CAN低线线路连接引起的短路。当存在故障线被取下后,波形恢复正常,说明是被拔下的导线存在短路故障。舒适CAN高、低线之间短路,两线电压波形均为高线电压波形,低线电压自动切断,此时控制单元仅通过高线线路对地的电压值确定传输数据。此时研究者用万用表测量电压应接近高线电压等。这时舒适系统CAN上的所有控制单元都发生这种情况,所以该故障以记录“无法到达控制单元×××”的形式存储在诊断网关故障码存储器内。动力CAN高低线交叉时低线传递高线波形,高线传递低线波形,检测到的波形颜色调换。这时重点需检查插接端子和CAN线是否对换。舒适CAN高低线交叉后,两线互换传递波形。未经过培训的人员或修理工维修导线束或加装系统时,容易产生该故障,应多和客户沟通。
2.2.4CAN线带电阻波形机理分析
动力CAN线路带电阻时,波形振幅减小,而且电阻越大,振幅越小。控制单元内差动放大器无法评估CAN线的输入信号,所以系统无法正常工作。这时需注意检查连接CAN线的插接器是否松动。与2.2.1节所述相似,若测量点选取较远,示波仪解析率低的情况下动力CAN线带阻故障波形将不易察觉。舒适CAN高线带阻,高线波形振幅减小,而且电阻越大,振幅越小,高线带阻系统也会自动切换为单线运行模式,工作人员在检查时要注意各连接端子是否松动,针脚是否有氧化造成接触电阻。
在对计算机复杂网络系统竞争性的研究中,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对于整体的研究,忽略了个体对于整体的影响作用,个体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的并没有完全统一,个体和整体关系不密切,产生分离,因此对于它们之间难以建立有效的联系,而且在两者之间没有基本的过渡阶段,缺乏基本的联系。成员之间竞争性的分析方式主要是从整体上分析竞争系统,然后再根据长期以来对于其的跟踪研究工程,了解其性能和工作状态,只是在乎整体研究,可是却没有认识到整体是由个体而组成的,因此在研究整体的变化过程需要根据个体的情况来最后总结,而不是站在宏观的角度上研究。尤其是在研究成员的竞争力时,一般只研究整体的竞争力,对于个体并不细致研究,这也是由于个体的竞争力难以估量,很难系统的对组成个体的竞争力进行研究,这样就很可能忽略了个体竞争力变化过程以及特征和作用的分析,对于整体分析也有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分析成员之间竞争力的时候要从个体角度出发,分析每个个体的竞争力,进而分析整体的竞争力,这样才能保证整体的竞争力分析的准确程度,因此这方面我们要加以改进。
1.2对于竞争系统的分析系统性、完整程度不够
在研究计算机复杂网络系统的竞争性时,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分析过程并不细致,尤其是对于系统中的复杂性中的非均衡状态,缺乏有效的描述手段,这部分是对于竞争系统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没有细致准确的分析。同时也过于强调均衡状态和不动点的分析,分析重点有所偏差,造成原本就不完整的竞争系统分析更加错误。另外在系统内部元素的刻画上并不细致,系统内部的各个元素是保证其正常运行的基本元素,也应该是竞争系统分析刻画的重点,这些元素主要包括系统内部的内部结构、性质、个性特征以及演化趋势等,分析刻画不细致直接导致了竞争系统分析的不完整。因此在竞争系统分析刻画的时候,不能过于笼统,而是需要针对系统内部的各个基本元素进行分析,不能忽略每个元素的重要作用,同时分析过程应细致准确,为竞争系统的整体分析做好基础。以上两点是在计算机复杂网络系统竞争性分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对于系统整体太过重视,分析过程按照整体为单位,没有真正意识到个体和内部元素对于分析刻画过程的重要性。针对这一缺陷,我们在日后的分析工作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保证竞争系统分析的合理准确。
二、计算机网络系统复杂性问题
2.1开放的复杂系统
计算机的网络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而且具有资源共享的特点,所以能够拥有庞大的用户人群。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系统包括各种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学人文等内容,这也是互联网拥有庞大用户群的主要因素,也能促使互联网发展,同样互联网的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2.2成员群体庞大
互联网的发展,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而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成员是由用户终端、交换机、网关、路由器等各种终端设备组成的,因此各种各样、大量的用户以及交换节点使计算机网络系统变得更为复杂。
3.3成员之间的联系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运作是由系统中人员之间相互合作而完成的,系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存在着一些联系,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网络协议系统是分散的,在系统中,成员之间除了相互合作也相互竞争,相互竞争就会导致系统的瘫痪等问题,因此,可以通过网络协议系统进行调节,从而保证各成员之间的有序合作。
2.4系统由多层次组成
计算机系统的复杂性也包括系统的层次性,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结构构建是分层化的,这也是网络体系结构构建的出发点。计算机网络中分层体系的有很多,如通信标准和TCP,以及网络拓扑结构。所以说层次性也是计算网络复杂系统的重要特性。3.5系统信息的复杂性在传递信息时,成员之间相互发送信息、接受信息,处理信息以及转发信息等,由于信息量多,信息的服务性以及信息的设备的多样化,使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成员之间会产生竞争,这也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复杂性之一。
三、计算机网络系统竞争特性分析
3.1局域网系统成员之间的竞争特性
我们最关心的局域网问题就是它们之间的互访,这也是目前的热点话题,我们主要采取有序控制的措施,可以避免成员之间的冲突,这也是有序冲突的实质。有序控制的方式有轮询,轮询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限定式、穷尽式、门限式以及混合式,主要根据网络成员之间的需要,网络控制程序按照顺序依次询问,若需要立即被使用,不需要则问下一名成员,因此避免了成员之间的冲突。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预约的方式,这种预约的方式分为分布式预约和集中预约两种,这种方式和轮询本质上是一样的,也是根据需要的网络成员进行资源分配,但是在方式上有很大不同,需要网络资源的成员得先预约,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分配。还有一种是令牌控制,这种方式在局域网中应用的比较多,令牌控制就是一个通行证,网络成员抓住没有用到的令牌,才可以把需要的资源信息写上去,这种令牌通常分为单令牌和多令牌。最后一种是叫做时槽方式,时槽方式也分为两种,即固定式槽环和随机式槽环,这种方式把网络的传输时间分为几段,其中每一段是一个时槽,时槽在用户之间的作用是传递信息。还有其它一些不常用的有序控制方式,例如寄存器插入和信道复用等。
3.2路由器的竞争问题
由于网络速度的提高,导致当局域网中大量信息抵达时宽带不够使用的情况,从而引起网络成员之间的冲突。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状况,应采取两种办法用来解决和预防。
(1)冲突解决解决冲突的有效方式通过“丢弃”数据这一项操作进行,它是任何的交换节点都支持的一项操作。当网络中大量的数据包争夺有限的输入、输出缓存和输出宽带时,由于需求小于供给,就需要对一些数据包进行丢弃,但是在什么时间丢弃也有不同的算法,算法包括两种,一种是丢尾算法,另外一种是随即早期检测算法。
CAN2.0包括A部分和B部分,即CAN2.0A与CAN2.0B。其中,CAN2.0A是按CAN1.2规范定义的CAN报文格式的说明,规定CAN控制器必须有一个11位的标识符。CAN2.0B是对CAN报文的标准格式和扩展格式的说明,CAN控制器的标识长度可以是11位或29位。遵循CAN2.0B协议的CAN控制器,可以发送和接收11位标识符的标准帧或29位标识符的扩展帧。如果禁止CAN2.0B,则CAN控制器只能发送和接收11位标识符的标准帧,而忽略扩展格式的报文结构,但不会出现错误。标准帧与扩展帧如图2所示。标准帧理论上最多可以标识211(2048)个数据类型。由于协议规定标识符最高7位不能同时全是隐性位,所以最多可以标识211-24(2032)个数据类型。扩展帧使用29位标识符,最多可标识5亿多个数据类型。当采用CAN2.0B传输报文时,需对标准帧和扩展帧进行选择。从延迟的角度分析,它用于表示网络响应速度,延迟越少,响应越快,性能越好。CAN最高位速率可达1Mbps,此时每位的传输时间是1μs。总线竞争获胜的标准格式报文在传输不被中断的情况下,长度为最大值的报文总线访问时间只有111μs,加填充位为134μs;扩展帧格式最大长度报文的总线访问时间为131μs,加填充位为159μs。从总线吞吐量分析,它在数值上等于网络或信道在单位时间内成功传输的总信息量。标准格式信息帧的长度为47+8×DLC,数据域在一帧报文中所占比率为(8×DLC)(/47+8×DLC),在1Mbps位速率时的总线吞吐量为(8×DLC)(/47+8×DLC)×1Mbps。扩展格式信息帧的长度为67+8×DLC,数据域在一帧报文中所占比率为(8×DLC)(/67+8×DLC),在1Mbps位速率时的总线吞吐量为(8×DLC)/(67+8×DLC)×1Mbps。当数据域长度为8字节时,若不考虑填充位,则标准帧的总线吞吐量为577kbps,而扩展帧的总线吞吐量为488kbps。从以上分析可见,虽然扩展帧格式可以表示的数据类型比标准帧格式多得多,但在总线访问时间和总线吞吐量方面,标准帧格式明显优于扩展帧格式,所以在满足节点数量要求的条件下,应优先考虑采用标准帧格式。
1.2标识符分配和网络实时性分析
1)标识符分配。CAN只提供与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相关的协议,并没有制定与特定应用相关的应用层的内容。因此,根据具体应用的特点,在总线协议的基础上,定义详细的标识符分配及网络配置管理的具体方式是开发基于CAN的客车网络控制系统的前提。标识符分配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用户自定义;二是采用CAN的高层协议标准,如SAEJ1939、CANOpen等。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必须保证与安全性相关的高实时性的信息能够获得高优先级。如SAEJ1939中,信息优先级顺序为控制参数、驱动状态参数、驱动系控制、驱动系配置参数、信息参数、信息状态参数等。2)网络实时性分析。客车网络控制系统是分布式实时系统,许多任务具有严格实时性和硬实时性,信息传输与控制必须满足任务截止期要求。客车网络控制系统的实时性可以通过信息的响应时间来衡量,典型的理论方法有Worst-case、Actual-case、Average和Maximum等。Actual-case同时考虑到周期性信息和非周期性信息,Worst-case考虑到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最坏情况,一般将两者结合进行实时性分析。位速率是网络实时性分析的一个重要参数,它的确定必须考虑到通信距离,尤其在高速通信的情况下,距离的增加带来的传输延迟是不可忽略的。表3为通讯位速率与总线两个节点间最大距离的关系。
2典型的电动客车整车网络结构设计及控制策略优化
随着客车电子控制单元的增多和信息通讯性能要求的不同,单总线网络结构引发网络通讯负载大、通信效率低、实时性能差和通信距离与网络性能矛盾突出等问题。因此,一般采用多网段结构来构建基于CAN的客车整车网络控制系统。一个典型纯电动客车的整车网络的拓扑图见图3。多网段结构适合于连接功能相对独立的网段,信息交换通过网关来实现。其特点是:同一网段的节点通过总线方式连接;不同网段之间通过网关连接,并实现相互通信;网络管理和集中控制的功能由网关实现。如采用低速总线连接低实时性要求的车身控制单元,增加通信传输距离,提高抗干扰能力;采用高速总线连接动力传动系统,以满足与行驶安全相关信息的高实时性要求;采用带双通道CAN控制器的微处理器,实现两条CAN总线信息的通信和控制功能。对于网络层可以采用静态地址分配机制,可以参照SAEJ1939通讯协议为公路设备定义地址分配表。
2.1整车控制器的拓扑结构
根据电动汽车整车网络的特性,整车运行、安全性、经济性等整车控制策略主要是由整车控制器(VMU)完成。整车控制器VMU的结构图见图4。整车控制器一般采用两路CAN总线(参照商用车SAEJ1939协议):CAN1为VehicleCAN与电池管理系统、ABS防抱死系统、仪表等设备相连,接收车身系统相关信息;CAN2为MCUCAN,只与驱动电机控制器相连,专用的MCU内部CAN2的设置会使整车驱动系统响应速度更快、实时性更高、性能更稳定可靠。
2.2整车控制器控制策略与优化方向
2.2.1整车控制器VMU整车控制器VMU是纯电动车辆的主要管理单元,与车辆的牵引系统及车上的其他主要部件的相互通讯。整车控制器读取并识别驾驶员的输入信号(踏板、换档器、按钮等),并确保驾驶的舒适性。扭矩控制(TorqueManagement)是整车控制器驱动控制的最关键的策略,成熟的转矩管理算法编程时,应设计为可进行系统参数配置软体,以满足整车集成时不同参数的需求,如踏板传感器参数、扭矩转化斜率、最大速度(正向和反向)等。扭矩控制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功能:1)扭矩过渡处理平滑,以确保乘客的舒适性。2)科学有效地管理挂档器(DriveSelector),以防止因挂档器误操作带来的安全隐患。3)超速保护(OverSpeed)功能。4)驻坡功能(HillHolder)、跟车功能(Creep)等增值功能。5)能量回馈与电制动策略管理,基于不同回馈能量需求及电制动限值条件,如防抱死(ABS)及客户指令需求时,可以自动切断电制动。
2.2.2优化管理整车控制器除了常规的行车控制及保护功能外,在以下这些方面也可以做针对性的优化管理:上下高压电安全控制;行车动态数据监测及安全行车管理;节电模式及动力电池管理等。整车控制器控制策略的智能控制方法有递阶控制、专家控制、模糊控制、神经控制和学习控制等[10]。
当前,大多数企业都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网络化,这是提高办公效率、扩大企业经营范围的重要手段。但也正是因为对计算机网络的过分依赖,容易因为一些主客观因素对计算机网络造成妨碍,并给企业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
1网络管理制度不完善
网络管理制度不完善是妨碍企业网络安全诸多因素中破坏力最强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就是规矩。当前,一些企业的网络管理制度不完善,尚未形成规范的管理体系,存在着网络安全意识淡漠、管理流程混乱、管理责任不清等诸多严重问题,使企业相关人员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网络威胁,也给一些攻击者接触并获取企业信息提供很大的便利。
2网络建设规划不合理
网络建设规划不合理是企业网络安全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企业在成立初期对网络建设并不是十分重视,但随着企业的发展与扩大,对网络应用的日益频繁与依赖,企业未能对网络建设进行合理规划的弊端也就会日益凸显,如,企业所接入的网络宽带的承载能力不足,企业内部网络计算机的联接方式不够科学,等等。
3网络设施设备的落后
网络设施设备与时展相比始终是落后。这是因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是发展更新最为迅速的科学技术,即便企业在网络设施设备方面投入了大笔资金,在一定时间之后,企业的网络设施设备仍是落后或相对落后的,尤其是一些企业对于设施设备的更新和维护不够重视,这一问题会更加突出。
4网络操作系统自身存在漏洞
操作系统是将用户界面、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三者进行有机结合的应用体系。网络环境中的操作系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安全漏洞。其中包括计算机工作人员为了操作方便而主动留出的“后门”以及一些因技术问题而存在的安全隐患,一旦这些为网络黑客所了解,就会给其进行网络攻击提供便利。
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策略
如前所述,企业网络安全问题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构建企业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已经刻不容缓。要结合企业计算机网络的具体情况,构建具有监测、预警、防御和维护功能的安全防护体系,切实保障企业的信息安全。
1完善企业计算机网络制度
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企业网络安全体系的重要前提。要结合企业网络使用要求制定合理的管理流程和使用制度,强化企业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明确网络安全管护责任,及时更新并维护网络设施设备,提高网络设施的应用水平。如果有必要,企业应聘请专门的信息技术人才,并为其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同时,还要为企业员工提供网络安全的讲座和培训,引导企业人员在使用网络时主动维护网络安全,避免网络安全问题的出现。
2配置有效的防火墙
防火墙是用于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设备或软件,防火墙技术是网络安全防御体系的重要构成。防火墙技术主要通过既定的网络安全规则,监视计算机网络的运行状态,对网络间传输的数据包进行安全检查并实施强制性控制,屏蔽一些含有危险信息的网站或个人登录或访问企业计算机,从而防止计算机网络信息泄露,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
3采用有效的病毒检测技术
2数字化校园管理网络的结构体系内容
通常情况下,学校构建的数字化校园管理网络系统在结构体系上主要分为三大层次内容,即基础层、应用层和服务层。具体内容如下:(1)基础层所谓基础层,就是构成校园管理网络系统的基础部位,对整个网络体系的运作起到极为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它一般为用户提供基础类的网络信息服务,主要包括有:①数据中心服务。它是管理系统中相应数据信息在访问、存储等方面的统一集合,也是网络系统中的唯一可信数据源,为学校提供全面、充足、可靠的信息决策和数据查询。数据中心的构成包括目录、文件、共享数据中心、关系型数据库等。②网络基本服务。它主要是基础性的信息数字流动服务,包括文件传输、信息、电子邮件、域名服务、网络计费、目录服务、网络安全、身份认证等。③硬件基础设施。它是保证整个基础层和数字化校园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包括服务器系统、数据网络电缆等。(2)应用层。应用层,是校园管理网络中的主体部分,也是各项管理功能的承载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一般包括有功能系统模块,具体表现为:①校园“一卡通”;②数字化图书馆;③学习与教学网络系统;④教务管理信息系统;⑤办公管理自动化系统;⑥人事管理网络系统;⑦科研管理数据系统;⑧固定资产管理系统。(3)服务层。服务层,是校园管理网络中最为高级的一层,也是用户终端部分。它是面对用户的最终窗口,并通过相应门户和方式为用户提供各种不同的应用功能。例如,身份认证、门户网站等。
2气象局计算机网络面临的不安全因素
2.1操作系统存在安全漏洞任何软件的使用都是由操作系统控制运行的,软件自身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就成为了病毒攻击的目标,而大量病毒的传播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运行的。错误的操作也会使网络受到威胁,一些工作人员技术不够或错误地设置软件服务器端等就会引发安全漏洞,比如常见的有用户权限设置失误、网络设备设置不完整、服务器端口错误等,这些都是引发漏洞的不安全因素。
2.2气象网络管理工作者水平较低由于各级气象局在网络管理制度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气象局的工作性质,很难长期聘请高能力的网络技术人员,甚至有些基层的气象站没有专职的网络管理人员,即便有,也是专业水平较低,不具备监督、维修、管理能力的人,再加上机房的设备落后,这对网络的安全运行极为不利。
2.3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基层气象局部分管理员工作态度散漫,对气象网络安全不够重视。在某些时刻,为了自己便利,管理员就把密码告诉别人,并交由非工作人员操作,这样由外人随意操作就可能会丢失数据,在网络连接的情况下,还会暴露数据,为黑客入侵提供通道。
2.4网络病毒攻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病毒屡见不鲜,曾有气象局遭遇“熊猫烧香”病毒的入侵。电脑中毒后,出现蓝屏、频繁启动和硬盘数据丢失或被破坏等现象,大多数病毒具有感染性、变种、传播速度快等特性,最终会导致网络瘫痪。计算机是病毒的直接受害者,因此,气象工作人员要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不要随意打开来历不明的文件,要定期升级杀毒软件,进行有效的防控。
3维护网络系统安全运行的措施
3.1建立必要的安全管理制度有效的管理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管理员的工作,提高气象相关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对重要的工作项目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实行员工工作责任制。在气象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这方面,要制订有关网络操作使用规程和人员出入机房重地的签到管理制度,严格做好开机杀毒工作,绿色上网,并养成及时备份的好习惯。
1系统功能需求
系统应实现以下功能。1)基础信息管理。①人员安全基础信息管理。有专家对事故发生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占80%以上,而性别、年龄、是否饮酒、睡眠情况、反应敏捷性、性情等有差异的人员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亦有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其各种状态也经常变化[20]。因此,系统应能动态管理施工人员的上述信息。②机械设备安全基础信息管理。任何一种机械由于自身的性能、结构等特性,都有一定的使用技术要求,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其性能状态是动态变化的。因此,系统应动态把握机械设备的性能状态。③环境安全基础信息管理。工作环境不仅影响着施工人员的工作质量,还会影响施工人员在工作中的精神状态。特殊的自然环境如雨雪天气、大风天气、高低温环境、密闭空间等对施工人员的安全行为和心理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和影响[20]。以特殊天气条件为例:雪天时路面、工程结构物、机械设备上湿滑,设备移动过程中制动困难易发生冲撞与倾覆事故,工人在工程结构物和机械设备上作业易发生高处坠落事故;雨天易发生城市内涝,若排水不畅,车站基坑易积水发生坍塌事故;若高耸机械设备防雷措施不当,则雷雨天还可能发生雷击事故;雾霾天气能见度变小,也易引发安全事故;6级强风以上则易引起高耸设备、围挡被风吹倒并进一步造成路面社会交通事故。因此,系统应能实现对环境信息的动态管理。④工程结构物信息管理。工程结构物的三维地理信息、工程进度信息等与安全风险分析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系统应能动态管理工程结构物的基本信息和进度信息。⑤临时设施信息管理。主要包括施工围挡、竖井、斜井、施工材料堆放场、临时办公与生活用房等。正是由于临时设施的临时性,往往易被忽略而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应纳入系统进行动态管理。⑥周边既有建(构)筑物、市政管线、路面等既有设备设施信息管理。2)监控信息管理。系统应能为施工开展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为车站基坑周围环境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提供依据,并将监测结果用于反馈优化设计,为改进设计提供依据;通过对监测数据与理论值的比较分析,可以检验设计理论的正确性;在施工全过程中,通过对既有地面和地下建(构)筑物各项指标的监测,将结构变形严格控制在标准限值内,保证既有建(构)筑物的安全等[2-5]。3)不安全状态与不安全行为分析评判。人员、机械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和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施工事故的关键[20],因此,系统应能辅助安全管理人员对人员的不安全状态和行为进行分析评判,并将施工人员(尤其是安全人员)安排到最合适的工作岗位上。系统还应能辅助安全管理人员分析机械设备,尤其是高耸机械、大型施工装备的不安全状态,以便对机械设备故障进行有效预防,并对可能的安全事故进行防控。4)冲突风险分析。人员与机械混合作业、多机混合作业时,人员与机械设备之间、机械设备与机械设备之间、机械设备与工程结构物之间、机械设备与地面社会交通之间可能发生冲突事故,系统应能进行三维冲突分析,以便辅助安全管理人员分析高风险点、高风险区域以及高危作业的基本情况。5)风险预测与事故预警。6)安全隐患辨识与管理。7)应急处理方案管理与智能选择。8)事故逃生与救援指挥。
2系统开发思路
从前述的系统功能需求来看,施工人员、机械设备、工程结构物、既有建(构)筑物、既有市政管线、地面社会交通之间的空间冲突分析,人员逃生路线分析,事故救援方案分析,救援物资调配方案研究等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三维空间位置信息的采集、存储、管理、描述以及对空间数据信息的操作、分析、模拟和可视化显示。因此,系统应运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3DGIS)来实现,例如采用ArcGIS3D。因需要进行远程监控与管理,还应采用网络系统[11]。可视化开发环境主要考虑系统的反应速度、健壮性以及快速开发,例如采用C#,VB.NET等作为集成开发环境。考虑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之间的无缝连接,系统宜利用Oracle等大型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来管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从控制系统开发成本来考虑,在满足系统性能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也可以采用MicrosoftSQLServer等数据库管理系统对属性数据进行管理,空间数据、施工图和竣工图等则以文件形式进行管理。
3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系统通过对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的数据访问,实现数据录入和管理,并可对其进行分析统计和查询,实现不安全状态与行为评判、冲突风险分析、特殊天气风险分析、预测预警、应急处理方案智能选择、事故逃生救援指挥等功能。除此以外,为了维护系统安全和方便用户使用,还应设计系统维护功能。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1)基础信息管理。①人员安全基础信息管理:应包括所属单位、所属标段、人员类型(项目经理、安全总监、安全员、技术人员、施工队长、施工小组长、普通工人、特种作业人员等)、出生年月、性别、职务(或工种)、学历、工作经验、身体状态、心理状态、安全培训考核情况、作业地点(针对作业人员)等信息。②机械设备安全基础信息管理:应包括机械设备与装备的类别(盾构机、土石方机械、混凝土机械、起重及运输机械、钢筋加工及焊接机械、装饰装修机械、脚手架等)、名称、型号、所属单位、性能状态、责任人、检修情况、验收记录、安全交底情况等信息。③环境安全基础信息管理:应区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应包括特殊天气类型、风力等级、风向、能见度、气温、密闭空间含氧量、地下空间潮湿程度等信息,社会环境应包括项目部安全文化建设情况、安全制度制定情况、安全奖惩制度实施情况、安全交底通畅情况、施工人员之间是否和谐等信息。④工程结构物信息管理:应包括结构物各部位的三维地理信息、工程进度信息、结构强度增长信息等。⑤临时设施信息管理:应包括临时设施类型、地理位置、平面布置、高度等动态信息。⑥既有设备设施信息管理:应区分建筑物、构筑物、路面、市政管线。建(构)筑物应包括基础类型、基础埋深、结构形式、建筑物高度、建筑物与地铁水平距离、监测断面距开挖面水平距离、已用年限、裂缝和倾斜度等信息;路面应包括路面类型、路面宽度、交通荷载情况、路面距离基坑边缘的距离;市政管线则应包括管线材质、接头类型、管线压力、管线埋深、管线外径、管线与基坑边缘水平距离、监测断面与开挖面水平距离以及管线张开角、埋设年代、铺设方法、截面形状等信息。2)监控信息管理。利用高清音视频采集、传输和处理技术,直观且全方位地了解施工现场情况,辅助决策和指挥。利用位移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氧含量传感器等测得邻近建(构)筑物变形、车站基坑变形、区间隧道变形、工作环境温度、工作环境湿度、地下空间氧含量等信息,通过光纤等传输介质实时传输给系统。3)不安全状态与不安全行为分析评判。利用专家模糊评价法对人员和机械设备不安全状态进行分析,根据变形监测信息对基坑坍塌、邻近建(构)筑物开裂倾覆等进行风险分析,采用模糊评价法、计算分析法等评价风险严重程度等级和概率等级。4)冲突风险分析。利用3D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某一正进行人工作业的工人是否位于机械设备(例如挖掘机)的回转半径、倾覆半径之内,对2个及以上的大型施工装备(机械)进行回转半径重叠分析和倾覆半径冲突分析,对大型施工装备(机械)和工程结构物(或临时设施)之间的冲撞可能性进行分析,对高耸机械设备倾倒半径与地面社会交通之间进行重叠分析,对事故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即某一事故可能引发一连串事故)风险进行分析,采用模糊评价法、计算分析法等评价风险严重程度等级和概率等级。以塔式起重机和履带式起重机之间的冲撞为例进行分析,当塔式起重机和履带式起重机同时作业时,塔式起重机起重臂旋转空域与履带式起重机吊臂的变幅和转动空域有重叠,如图2所示。若将GPS接收机OEM板分别安装于履带吊和塔式起重机的回转中心(便于安装且不易损坏的位置),则可即时获得履带吊和塔式起重机的回转中心的的坐标,当两者的距离小到一定值时,履带式起重机和塔式起重机空间区域可能有重叠,即两者存在冲撞的风险。由于信号传输需要时间导致OEM版接收数据会有滞后性,所以当两者趋于接近时,就应该触发警报,提醒司机注意,若司机未采取相应措施,系统可控制起重机停车。5)特殊天气风险分析。利用从气象部门获取的天气预报信息,分析特殊天气可能导致的风险,并分析特殊天气最不利组合(例如:强风+暴雨+雷电、强风+暴雪、强风+雾霾)可能导致的风险,采用模糊评价法、计算分析法等评价风险严重程度等级和概率等级。6)风险预测、事故预警。系统根据各种数据(基础信息、监测信息、天气信息、风险严重程度等级和概率等级、冲突分析结果)生成报表、变形曲线图、变形速率图等,并对风险进行综合分析预测,计算各项风险的风险值,与系统预设的分级预警值进行比较,一旦达到预设的某一级别预警值,系统立即发出相应级别警告,可供选择的警告方式有:①电脑音响警报(针对系统管理员);②手机警报(该方式需要与移动通讯服务商签订协议,系统可实现群呼叫。手机内设置多种风险语音报警铃声,不同类型风险按照通讯录群组来划分,不同通讯录群组设置不同的风险报警铃声,一旦系统监测或分析出来某种事故征兆或安全隐患,立即自动拨打相应施工人员手机。这种方式用于地下空间时,可能因为信号不畅而需要在地下空间设置手机信号站);③对讲机报警(系统设计网络模拟对讲机功能,一旦系统监测或分析出来某种事故征兆或安全隐患,立即通过预设语音自动进行对讲机呼叫,也可以由系统管理员手持实体对讲机进行呼叫);④通过埋设在隧道和基坑内的警报器发出报警。7)安全隐患辨识与管理。应包括隐患编号、隐患名称、状态描述、现场照片、危害等级、位置、辨识人、责任人、责任单位、是否解决、解决措施、解决效果等信息。8)应急处理方案选择。系统应能根据险情位置、类型等从应急预案库中自动调出可供选用的应急预案,安全管理人员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应急预案,并由现场具体实施。9)事故逃生与救援指挥。系统能够指导施工人员在事故前进行紧急避险,指导施工人员在事故发生后进行安全逃生,并能够立即调出救援预案,利用GIS的网络分析功能为施工救援提供物资调配、救援人员调遣等参考信息[19]。10)系统维护。包括系统软硬件安全维护、用户权限等数据维护、系统使用帮助。
4与现有系统的对比
基于3DGIS的地铁施工安全风险远程网络系统与现有可视化监控系统(包括视频监控系统、考勤定位系统、LED显示系统、无卡报警系统、管理系统等)相比,功能进一步拓展,更加智能化、集成化、可视化,具体的功能比较见表1。安全资金投入方面,前者主要增加的投入是3DGIS系统平台软件的购买和开发费用,以ArcGIS3D为例,购买费用约3.1万元。前者比后者还需要增加系统开发费用约30万元,但软件系统可复制在多个施工项目部使用,因此系统开发费用是可以接受的。位移、温度、湿度、氧含量监控可采用光纤传感器,也可采用无线传输,所需增加的只有温度、湿度、氧含量传感器的购置费用,对资金投入影响不大。适用性方面,前者主要是硬件系统,未实现智能集成,在信息共享方面也有所欠缺,仍需要人员在监控室全方位安全监视、高强度地分析,人为因素偏大,更不利于安全风险的综合分析与评判预警;后者则可软硬件良好配合,软件系统充分集成各硬件监测信息,并将监测信息与基础信息进行综合管理与分析,可大大减轻监视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风险监控的工作效率,真正实现“人机环基础信息管理—动态监控信息管理—冲突分析—隐患辨识与管理—风险预测预警—事故救援指挥”的全流程、全方位的安全精细化管理。
(2)电磁脉冲的系统危害雷击电磁脉冲的特点是潜在威胁大、发生频次较高。因为当处于无屏蔽的环境时,雷击电磁脉冲将会对磁感应强度产生一定的影响,磁感应的强度不同,则引起的后果也不同。一次雷闪能够在很大范围内、多个小地区内同时造成电磁脉冲,并进一步通过电力线、电话线等导线向更远的地方输送,进而扩大产生威胁的范围。
2计算机网络应采取的防雷对策
2.1对直击雷的有效防护这一具体防护需要依赖于像避雷针、避雷带等避雷措施的安装,这一措施的实行能够更好地减轻建筑物受到直击雷破坏的程度,同时减少网络线路、相关设备和电源线等被雷击的概率,并实现某种意义上的网络防雷。
2.2电源系统的防雷考虑到弱点设备使用电压低、运作电流不大、频率快等一系列特征,故它的防御电线的过电压能力低于有关电力设备。所以说,我们应当采用的方式就是将瞬间产生的过电压控制在一个相对安全的范围内。具体而言,主要就是电压的限定和卸除电流两方面的任务。依照国际电工委员会制定的防雷方针,相关保护装置应当分布于每一个防雷保护分区,同时结合多级防护的有效方式,尽可能加快对雷电流限压及泄流的进度,更有力地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对雷电威胁的防护度和免疫力。
2.3信号系统的防雷众所周知,电脑系统必须依靠某些物理介质来进行网络信息的输送。例如,电话线、非屏蔽双绞线、光纤等都可以作为实现这一目的的简易手段,充当其介质。综合考虑,相比其他介质,光纤这一介质最难遭受到电磁脉冲的影响。举例说明,像当前使用率很高的ADSL,其借助的物理介质为普通电话线,如若受到雷击,将会造成惨重的损失。因此,必须依照计算机网络系统传输的各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
2.4屏蔽措施一般来讲,采取以下两种屏蔽手段将有效减少电磁干扰。第一,屏蔽设备机房。依照相关原则,电子信息设备的主机房应该设立于低层中心,有关设施最好不要过于靠近外墙结构柱,而是位于高级雷电防护区域内。像金属线等导体接入机房的时候,等电位连接这项基本工作必不可少。如果相关电子信息系统设备采用的是非金属外壳的构造,同时机房屏蔽没有符合电磁环境的规定时,就一定要建立同等电位子板相互连通的屏蔽网络、屏蔽室等。其次,就是屏蔽线缆。它就是把信号线路依靠金属导体进行屏蔽,同时首尾相连、接地,尽量多地保证接地点的存在。
2.5其他防护措施不仅是上述四种基本的防雷措施,像机房具置的选取、防雷设备的安装和放置地点等因素都会对防雷工作产生不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