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2: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个人知识管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BLOG(博客),WebLog(网络日志)的简称,通过它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个人想法、分享有价值的资源,并根据个人需求订阅某些类容或关注某些动态。
(2)RSS是ReallySimpleSyndication的缩写,通过这种技术多个不同的网站之间可以进行内容共享。网站可以把最新的内容直接推送到用户的桌面,也允许用户自由定制所需内容并在第一时间收到更新,用户无须进入内容的原始网站就可以查看标题或阅读全文。
(3)Wiki是一种共同创作平台,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该平台编辑Wiki中的内容,即可以自由地添加、删除、新建和更新其内容。
(4)Tag其实是一种新的信息归类方式,比以往的信息分类方式更加人性化和平民化,用户可以根据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来进行分类而不是被动遵循信息者的分类方式。
(5)网摘,通过网摘用户可以有效的获取网络信息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分类,网摘还能在用户与他人共享收藏时为其提供方便。
2web2.0典型软件在中学生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Blog、RSS、Tag、Wiki、网摘等应用在知识管理功能上各有所长,正确的认识它们有助于更好的对其进行应用并提高知识管理的效率。本文根据前文对中学生知识管理内容的分析,并结合这几种应用的自身特点,分别得出了几种应用在中学生知识管理中的应用情况,为中学生按需正确的选择工具作参考。
(1)Blog在中学生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Blog在中学生知识管理的所有方面都能起到作用,学生们可以将个人显性知识存储在上面,并对Blog上的知识进行管理和归类;还可以通过关注他人博客、查看博文等方式获取和积累大量的知识;学生们可以将自己领会到的知识通过文字等方式在Blog上记录下来,达到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作用;Blog对于促进知识交流,实现知识创新的支持力度也很大,通过博客平台交流和分享个人知识是博客最基本也最核心的功能之一,而在进行知识交流的同时,他们还会不断的进行思想碰撞,新知识往往就此应运而生。
(2)RSS在中学生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RSS对中学生知识管理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对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有效获取和积累上,中学生通过RSS获取知识有以下好处,获取方式方便、快捷,只需一台移动设备,他们就能在第一时间获取订阅的内容;由于他们是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来订阅内容,故内容与需求的匹配度较高。
(3)Wiki在中学生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Wiki能够为中学生管理显性知识提供支持,他们可以对Wiki上一些自身比较熟悉的条目进行创建或修改,既管理了显性知识也可以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知识共享和他人的知识获取。
组织知识管理主要强调估计组织内的知识工作者使用知识管理系统或者社区创造和分享显性知识.由于创造显性知识对于大部分知识工作者来说成本是比较高的,因此组织知识管理通常会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去调动知识工作者创造和分享显性知识的积极性.而且,因为最为重要的知识往往是存储在知识工作者大脑中的隐性知识,所以以显性知识为核心的组织知识管理通常很难获得对于组织来说最为重要和最有价值的知识.
1.2个人知识管理和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在组织知识管理蓬勃发展的同时,许多学者也在研究个人知识管理和个人知识管理系统.个人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对知识工作者提供支持,即帮助知识工作者通过更好地整理、访问和使用知识来提高工作效率.因此,相比于组织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更可能给知识生产者带来更多收益,从而使得知识工作者有更强的动力去创造和整理知识,也更有可能被知识工作者接受和青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如果组织能够为知识工作者的个人知识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持,那么知识工作者将可能会更加积极地创造和分享知识,进而促进组织知识管理的发展.最初,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关注如何有效地组织对单个的知识工作者来说重要的知识.后来,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解开始转向组织个人信息、获取和推敲信息的含义、产生新的想法、扩展网络、协作、分享和互动.Kirby指出,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知识工作者在工作过程就是解决常规的、新颖的、发现型的和专长以外的问题的过程,他结合Tissen等提出的知识工作者的竞争力模型,提出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工作者获取和应用信息、知识资源及过程能力来提高效率和生产力并进行创新的能力.个人知识管理环境要与个人的工作环境集成,以支持协同的知识创造、分发、共享和应用.随着博客、微博、社交网络服务、维基百科、社会化标签服务等社会化应用的出现和流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关注点从支持用户创造、编码、组织和分享知识,延伸到开展社交活动、扩展个人的社会网络以及通过协作来更好地组织知识和创造新的知识.基于社会化应用的个人知识管理使得每一个知识工作者可以更容易的创造和分享知识,从而使得更多的隐性知识能够得以显性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基于社会化应用的个人知识管理通过与个人的日常工作和学习相结合,帮助知识工作者在工作和学习中更好地获取、分享、使用和创造知识.这两方面相结合,不仅可以达到比较高的用户的参与度,解决传统的组织知识管理中存在的用户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而且可以真正的实现高质量的组织知识管理.
2社交网络服务与个人知识管理
2.1社交网络服务
社交网络服务也称在线社交网络或者社交网络系统,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互联网应用之一.社交网络服务强调用户实名制和与用户之间真实社交关系相对应的网络联系,突出用户创造的内容通过与这种网络联系的传播,从而加强信息传播的针对性,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降低用户的信息获取成本.
2.2个人知识库的模型
基于社交网络服务的个人知识管理采用以知识工作者为核心的个人知识库模型来构建,模型将知识工作者的知识分为核心知识、扩展知识、社交圈知识和偶然性知识,核心知识和扩展知识构成了知识工作者的个人知识库的主体,是知识工作者的个人知识库中最经常使用的知识;社交圈知识决定了知识工作者大多数情况下可能获得并使用的知识的范围,是知识工作者的主要信息来源.这三类知识是基于社交网络服务的个人知识管理最为关注的知识,它们对知识工作者来说的可信度要高于偶然性知识.
(1)核心知识
核心知识是指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对知识工作者重要,知识工作者会持续关注和使用的知识.核心知识包括知识工作者创造的知识和收集的知识,通常是关于特定主题的、系统性的知识.对于核心知识,知识工作者通常会投入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整理,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方便的查找和使用.经过整理的核心知识通常是以由文件和文件夹组成的树形结构保存在知识工作者的计算机中.由于知识工作者的核心知识在比较长的时间范围内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个人知识管理系统需要为知识工作者提供可靠的、可以长期保存核心知识的网络空间和方便的查找与搜索服务.
(2)扩展知识
扩展知识是指在一段较短的时间内对知识工作者有用,知识工作某些时间和某些情况下会用到的知识.扩展知识同样包括知识工作者创造的知识和收集的知识,通常是关于特定主题的某些方面的知识.对于扩展知识,知识工作者通常不会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整理,而是会保留一些与主题相关的记忆.由于知识工作者希望在用到扩展知识的时候能够用最短的时间、通过最简单的方式能够找到并使用这些知识,因此个人知识管理系统需要为知识工作者提供能够方便的记录扩展知识中自己所关心的内容的服务,如标签服务.
(3)社交圈知识
社交圈知识是指知识工作者通过与社交圈中的其他知识工作者交换得到的知识.使用社交网络服务,知识工作者之间进行知识交换的形式包括主动交换和被动交换两种.主动交换是指知识工作者与特定的交换对象进行的知识交换,如聊天、发私信、限定范围的分享等;被动交换是知识工作者通过基于社交关系的消息推送机制获得的、其他知识工作者公开分享的信息.知识工作者可以将自己的核心知识和扩展知识通过主动交换或者被动交换分享给其他知识工作者,也可以将其他知识工作者通过主动交换或者被动交换分享给自己的知识存入个人知识库.
(4)偶然性知识
上述三类知识以外的知识称为偶然性知识.虽然这些知识在客观上是存在的,但是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却处于不存在的状态.知识工作者可能会在某些情况下偶然获得这些知识,也可能将其中的某些部分转换为自己的扩展知识或者核心知识.搜索引擎是知识工作者获取偶然知识最常用的途径.
2.3社交网络服务与个人知识管理的关系
社交网络服务对于个人知识管理带来的最大变化在于它让知识“动”起来了.在基于社交网络服务的知识分享过程中,存在知识网络和用户关系网络的相互影响.一方面,知识工作者在使用社交圈内的其他知识工作者分享的知识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以前不知道的、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将其转换为自己的扩展知识或核心知识,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网络;另一方面,知识工作者交换的知识中会有关于用户的信息,包括用户作为者、分享者的用户的信息和知识内容中的关于用户的信息,因此在使用其他知识工作者分享的知识的过程中,作为知识使用者的知识工作者与作为知识创造者和知识分享这的知识工作者之间可能建立新的社交联系,从而扩大自己的关系网络.社交网络服务和个人知识管理的关系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首先,由于社交网络服务存在大量的用户创造和传播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的知识,以及丰富的、更加真实准确的和动态更新的关于个人的信息,包括个人的网络联系信息、的信息、与其他用户之间的交流信息等,因此社交网络服务可以成为个人知识库可信的优质信息来源.其次,知识工作者的个人知识库中保存了数量众多的知识,其中有很多是关于某些主题的、成体系的、高质量的显性知识,这些知识能够为知识工作者在社交网络服务中的沟通、交流和协作提供丰富的、使用方便的素材.第三,社交网络服务不仅为知识工作者提供了以个人的网络联系为基础的、有效的知识传播通道,而且可以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实现基于用户的群体智慧的、多维度的知识评价,为知识工作者选择需要和适用的知识提供参考.第四,知识工作者在使用社交网络服务进行沟通、交流和协作的过程中创造各种形式的信息,包括对显性知识附加的浏览、评论、评分、赞等信息和用户之间的交流信息.因此,社交网络服务中能够有效地促进个人的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最后,考虑到社交网络服务和个人知识管理都具有较高的用户粘度,都希望用户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方便用户的使用,让用户在花费相同的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更大的收益.
3基于社交网络服务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基于社交网络服务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建构在社交网络服务的框架内,使用社交网络服务的用户交互接口,可以成为社交网络服务中的一种社会化应用.社交网络服务由用户交互接口、开放平台服务、社会化应用、核心组件和基础组件组成.用户交互接口根据用户的定制信息和用户特征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交互界面;开放平台服务提供社交网络服务与其他网络服务集成所需要的账号认证、内容共享和数据共享等服务;社会化应用为用户提供各种形式的沟通、交流和协作的服务,包括用户档案、微博、博客、活动、即时通讯、消息、视频、音频、相册、文档、投票、问卷调查、日历、问答等;核心组件向社会化应用提供用户管理、关系管理、资源管理、应用管理、群组管理和系统配置等方面的服务;基础组件向核心组件提供账号认证、应用访问控制、日志、流量统计、用户特征分析和系统监控等方面的服务.基于社交网络服务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由知识管理服务和知识库组成.知识管理服务包括知识分享、知识收集、知识标签、知识评价、知识搜索和知识推荐等基础性的知识服务.这些服务可以与具体的社交网络服务中的社会化应用集成以提供给用户使用,也可以独立为用户服务.知识库保存社交网络服务中用户生产和分享的各类知识,并将知识按照指定的权限提供给相关的用户使用,分为个人知识库、社交圈知识库、群体知识库和公共知识库.个人知识库保存用户生产和收集的知识,社交圈知识库保存用户个人社交网络中的联系人分享给用户的知识,群体知识库保存群体成员分享到群体的知识,公共知识库保存用户公开分享的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在基于社交网络服务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中,所有知识首先是属于者并保存在者的个人知识库中的,同时被人工或者自动地分享到指定的范围中,如分享者关系圈、特定的群组或者整个社交网络服务中并保存在相应的知识库中.
由于受到以前计划经济制度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体制还存在很多问题和矛盾。我国当前的中职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我国日益繁荣的经济发展需要,因此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人事管理制度中的弊端。很多中职学校教职工还存在“吃大锅饭”、“碰铁饭碗”的思想,不思进取,拿着工资混日子。教师整体素质得不到提高,教育水平也就没办法上升。只有解决了人事制度的矛盾,才能提高我国的整体教育水平和质量,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输送更合适的专业人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变化,深化改革,加快与世界接轨的速度。
(二)中职学校人事制度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要求
我党大力强调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可见教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职学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教育机构,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中职学校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努力向国际学术发展前沿迈进,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高素质人才,从而为我国的战略发展做出贡献。对此中职学校应该积极加快体制内部的人事改革制度,以适应发展需要,提高中职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平。
(三)中职学校人事制度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尽管近几年我国中职学校在认识改革制度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教育体制的矛盾。中职学校人事制度还残留着计划经济时期的制度问题,比如教职工存在“铁饭碗”的思想,将教师这个岗位当成一个养老的工作,不积极进取,研究学问,导致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进而影响到教育水平。另外学校“”思想流行,不仅是对于学校制度还是学生教育都有不利的影响,导致用人效率不高,不能有效发挥出优秀人才的作用,导致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下降。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改革实践对于教师队伍方面的改革还没有完善,需要加快中职学校人事管理制度的研究和探索。
二、中职院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实践探索
(一)精简机构,加强编制管理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在人力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有很多冗杂无用的机构和人员编制,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根据相关的国家规定,中职学校应该合理设置学校党政管理机构,明确各个管理机构的基本职能,进行有效的职能划分,对于相似职能尽量设置一个岗位,或者合署办公,以减少资源浪费。根据《高等教育法》规定,学校的管理机构和领导职数要在上级规定的限额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指定。在上级部门核定的数量内,坚持精干和高效的原则,对教职工采取定编、定岗,减少非教学科研专员,提高中职学校的人力使用效益。中职学校的编制主要分为五大类:本部编制、教师编制、教学辅助人员编制、专职科研编制、职员编制、附属单位编制。对于不同编制应该采取不同的管理制度,实现人事匹配,提高人事管理的合理性。人事制度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采取固定编制和灵活编制相结合、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针,在保证学校体制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少人员编制,提高人事制度的灵活性。
(二)改革用人制度
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中职学校仍然实行传统的专业技术职务和干部职务终身制,导致中职学校内部人力资本利用效率不高。近几年各中职学校的这种人事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了,现阶段应该做的是打破传统的人事体制,推行全员聘用制度,加强中职学校人事竞争程度。中职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人力岗位设置不同的管理制度,工勤服务人员实行劳动合同制,在双方自由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签订劳动合同,并受到法律的保护。教师或者其他技术人员实行聘任制度。同时为了便于后期的管理,应该根据岗位职责和任期目标建立完善的岗位考核评价体系。对上岗人员实行合理的考核,并做出相应的评价,为后期的人员调动提供依据。只有建立完善健全合理的人事考核制度才能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改革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
人事管理制度的目的是通过各种制度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优化配置,而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是管理者进行资源分配促使员工激发工作积极性的主要手段。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是人事管理制度的核心。合理的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不仅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带动员工更好地进行工作,提高工作积极性。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的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并不合理,存在激励手段单一、考核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各中职学校的分配制度还是沿用以前计划经济设置的方案,主要以经济手段为主,和教职工的绩效匹配不合理,挫伤了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导致管理体制出现问题。对此人事改革应该着重进行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的改革,不仅使用经济手段还要关注教职工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多方面多维度解决人事分配制度。另外也要以“绩效挂钩,奖勤罚懒”为原则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并坚决将制度落到实处,让教职工的工作能力与工资水平相匹配,以发挥最大的效能。
(四)建立完善的人才流动机制
进行人事改革不可避免会出现人员调动、解聘等问题,对此应该成立专门的小组具体落实不同的制度,不同的人实行不同的制度。对于新人可以通过教育培训等方法提高员工素质,以适应工作需要。实在不能胜任的需要严格按照合同规定进行解聘。对于“老人”尽量通过培训、转岗等方式进行妥善安置,减少矛盾。对于快要退休的人则要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办理校内退休制度或者提前办理退休手续,确保这些人的正常生活。流动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能够有效地发挥人才的作用,提高中职学校的教育水平。
(五)建立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学校内部应该设立人事争议调解小组,集中受理人事制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或者矛盾,对于教职工提出的投诉和申诉,应该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合理调解和处理,维护双方的共同利益,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在改革中必然会出现损害少部分人的利益,从而引起一定的内部矛盾,建立人事争议调解小组可以调节双方矛盾,让矛盾双方更好地进行沟通,以促进后期人事改革的顺利进行,减少不必要的阻力。
2函数在人事基本信息管理与分析中的应用
高职人事基本信息的数据主要包含了各教职工的个人情况:学历、学位、职称、政治面貌、年龄及工龄等各方面的信息,并年龄、工龄每年都需变动。日常业务工作中还需要有人事基本数据的核实工作,对基本信息数据的分析工作等。所以,高校人事工作要使用现代化的手段,利用函数实现部分数据的自动化管理与计算。
2.1利用函数从身份证号中获取相关信息
人事基本信息中都有身份证号码的登记,可以充分利用身份证号码信息使用永中表格中的MID(),ISEVEN(),IF(),TEXT(),DATEDIF()等函数获取员工性别、出生日期,从而计算出员工年龄、工龄等信息。这样可以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在实例“×××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基本信息”中将详细说明如何利用函数解决以下4个问题:自动从身份证号码中判别性别信息;自动从身份证号码中获取出生年月信息;自动根据自动出生年月信息计算出年龄;自动根据永中表格入职时间中计算出工龄。下面以工号G0002为例说明。
2.1.1根据身份证号码判别性别
身份证中号码第17位奇数分配给男性,偶数分配给女性。公式:=IF(ISEVEN(MID(H3,17,1)),”男”,”女”)公式分析:MID(H3,17,1)用于获取身份证号码中代表性别的数字;ISEVEN(MID(H3,17,1)判断获取的数字是是奇数还是偶数,如果是偶数返回true,否则返回flase;IF(ISEVEN(MID(H3,17,1)),”男”,”女”)对获取到的第17位数进行判断,如果是偶数返回男,否则返回女。
2.1.2根据身份证号码获取
出生日期公式:=1*TEXT(MID(H3,7,8),”0000-00-00”)公式分析:MID(H3,7,8)从H3第7位开始取8位数,取出的数为年月日字符串;TEXT(MID(H3,7,8),”0000-00-00”)将获取的出生日期字符串转化为日期型文本;1*TEXT(MID(H3,7,8),”0000-00-00”)将文本转化为数字。
2.1.3根据出生日期求出年龄
公式:=DATEDIF(J3,TODAY(),”y”)公式分析:TODAY()用于获取系统当前的时间;DATEDIF()用于计算两个日期之间的年数、月数和天数之差;=DATEDIF(J3,TODAY(),”y”)计算今天与出生年日期间年数差。2.1.4根据入职时间求工龄公式:=DATEDIF(L3,TODAY(),”y”)或=YEAR(TODAY())-YEAR(L3)公式分析:DATEDIF(L3,TODAY(),”y”)计算今天与入职时间年数差;YEAR(TODAY())表示今天的年份数,YEAR(L3)表示入职的年份数;=YEAR(TODAY())-YEAR(L3)计算今天与入职时间年数差。根据以上4项内容的公式输入后,我们就可以用填充方法很快地完成制作整个表格的工作,而且年龄、工龄在随年份变化的同时会自动改变。
2.2利用函数进行在职人员情况统计分析
在人事日常工作中,时常要对部门人员基本情况(人数、性别、学历、学位、政治面貌、年龄、工龄)进行统计分析。如何能快速地实现自动化统计,并能随人事基本信息表变化而改变呢?下面就以在职人员情况统计分析表中的有关院长室情况统计的几个典型字段为例加以说明。
2.2.1在职总人数
公式:=COUNTIFS('人事基本信息'!C:C,'人员情况分析'!B4,'人事基本信息'!N:N,””)公式分析:COUNTIFS()计算多个区域中满足给定条件的单元格的个数。'人事基本信息'!C:C,'人员情况分析'!B4:表示人事基本信息表中院长室成员人数;'人事基本信息'!N:N,””:表示离职时间为空,代表在职人员。
2.2.2学位-博士
公式:=COUNTIFS('人事基本信息'!C:C,'人员情况分析'!B4,'人事基本信息'!N:N,””,'人事基本信息'!E:E,”*博士”)公式分析:'人事基本信息'!E:E,”*博士”:表示人事基本信息表学位字段中的所有博士。通过上述两项典型的例子,可以看出都可用COUNTIFS()函数来完成,主要注意区域与条件的改变。这样就很容易将院长室情况统计出来。接下来只要用填充方法很快地完成整张统计表格的工作。并且这张统计表会随人事基本信息数据变化而自动改变。
行政管理作为一个名词术语,在我国和其他国家,其使用范围都是很广泛的。无论是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还是公共机构、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等内部事务的管理,都被叫做行政管理。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研究的学科专有概念,我国理论界普遍把行政管理定义为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一下三个方面:
首先,行政管理的实质是国家权力的运作过程。明确行政管理的实质,可以把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同公共机构、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等内部事务的管理活动明确的区分开来,有助于人们深刻地认识政府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性,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行政管理的实质及其规律性;其次,行政管理是一种管理活动管理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组织活动。明确国家行政活动的管理属性,可以把行政管理同国家的立法活动、司法活动区别开来,突显行政管理的执行功能,这有助于更好地借鉴和吸收其他管理活动中的有益经验和作法,提高行政管理的操作和技术水平;再次,行政管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有着明确的规定性。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
1.精简原则。
所谓精简,就是各级政府的规模要适度,行政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要少而精。新时期坚持精简原则,一是机构、层次、编制定多少,必须严格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凡属重叠和多余的机构、层次、人员,一律合并和撤销。二是随着行政工作的发展,应把某些事务交给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去管理。三是建立和健全各种工作制度,提倡科学方法,以降低国家行政管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提高工作效率。
2.统一原则。
所谓统一,就是保持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过程的完整统一性。任何国家都只能有一个政府行使行政管理权,因此,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无论是权力下放,还是分级管理,都不能破坏国家行政管理的完整统一性。遵循统一原则,首先是要坚持行政目标的统一性,各级政府必须以共同的总体行政目标为基础,进行目标同一的行政管理。在目标统一的前提下,分解政府职能,建立政府内部的各层次和各部门,并依此明确它们的职、权、责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次是要坚持行政领导的统一性,实行首长负责制,形成明确的上下级行政领导关系,防止政出多门,多头指挥现象,保证各个行政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一、大陆法系对注意义务的法律界定
注意义务是英美法系下的概念,主要通过判例确立,在大陆法系中被称为“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虽然两大法系对它的称谓有所不同,但赋予它的内涵是一致的。英美衡平法的注意义务一般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要求受托人应当具有一般的技能和谨慎的注意义务,就是说受托人在经营管理信托时,原则上应当显示出一个有一般能力的、谨慎的处理与相似的业务时所表现出的技能与谨慎。第二个层次要求受托人履行较高程度的注意义务。如果设立信托时,受托人告知委托人自己具有特殊能力,那么他就必须展示这种能力。此外,如果受托人实际上具有超过正常的能力,他就应该在完成信托时予以使用,美国《信托法重述》(第二版)规定受托人负有“履行合理注意与技能的义务”①。大陆法系国家一般规定受托人应“以善良管理人的注意处理信托事务”②,这里的善良管理人的注意并非指受托人应达到与处理自己事务同等的注意,而是指受托人在处理信托事务时必须达到受托人所从事的职业应当普遍达到的注意程度。
我国信托法第25条第2款规定:受托人管理人信托财产,必须恪尽职守,履行诚实、信用、谨慎、有效管理的义务,这事实上隐含地表明了受托人负有善良管理人之注意义务。基金管理人作为受信赖人也应当负有信托法中规定的受托人的注意义务,而且负有比私人受托人更高的注意义务。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因为产业基金投资者投资于基金目的在于依赖基金管理人的专业知识获取比其自己亲自投资更高的投资回报。同私人受托人相比较,基金管理人拥有资金、信息、研究等资源优势,有能力提供专业的服务,并以此向投资者收取报酬。另一方面,由于投资基金的运作机制决定了基金管理人拥有比私人受托人甚至一般商事公司董事更大的自由裁量权。以上两方面原因决定了基金管理人应以高于私人受托人的注意义务标准来受托管理基金,以在激励基金管理人勤勉尽职和防止基金管理人滥用权力之间求得平衡[1]。
二、注意义务标准的演变
注意义务标准经历了法定投资列表制、谨慎投资人规则的变化。此后,现资组合理论对以上注意义务标准提出了挑战。经过以下对注意义务标准的研究,可以看出注意义务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经济背景的变化、投资者的投资目标变化是相关联的。1.法定投资列表制法定投资列表制(“legallist”statues)起源于英国。英国衡平法规定,受托人的权力来源于委托人的授权或法律的规定,受托人应严格按照信托文件中的授权来进行投资,如信托文书授权范围不明,受托人也可以请求衡平法院进行解释。英国1925年《受托人法》将允许的全部投资分为两个部分,即较窄范围的投资和较宽范围的投资,并且通过附表列出了具体的投资对象。受托人的职责就是在信托文书或者该法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投资。只要其是诚实行事,具有一般的谨慎,并且其投资没有超出规定的投资范围,即使信托财产因此而遭受损失,受托人也不承担责任,而应由财产的实际所有者即信托受益人来承担损失[2]。美国后来借鉴英国的规定,以成文法开列受托人必须或可以的投资种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定投资列表制在规制受托人投资注意义务方面也凸现出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资方法僵化。受托人一般须将其投资限制于这些列表限定的种类,不能超出法定投资表列举的种类,否则构成违反信托行为,须对此承担责任,而不考虑受托人投资决策过程中是否履行注意义务。受托人可以超出列表的范围进行投资,但对于清单外的投资,受托人应证明其曾使用合理的技能与谨慎小心,即这种投资与其注意义务相符[3]。法定投资列表制在削弱受托人自由决定权的同时,也减轻了受托人的注意义务。由于受托人实际上对于清单内的投资不必尽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注意义务,法定投资表对于受托人在信托投资上的消极、被动态度起到了鼓励、纵容作用。而且,在什么是合适的投资问题上,法定投资表用司法或立法的判断来取代受托人的市场判断,这种做法是否科学合理亦大有疑问[4]。
二是投资标的保守。法定投资列表制一般只允许受托人投资于所谓较高安全等级债券,如政府债券、公用事业及铁路债券等,一般不允许投资于公司普通股等股权性证券。法定投资列表制度是与土地作为社会财富的重心以及信托主要是作为一种家庭内部的财产转移的方式相适应的[5]。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各种金融资产取代土地成为信托的主要财产。信托受托人权利不断扩张,由原来消极地持有信托财产发展到积极地履行一系列投资和管理活动,传统信托法限制受托人权力的体制便日渐不合时宜。因而从1940年开始美国的大多数州都摒弃了法定投资列表制,而采取谨慎人规则,通过“谨慎人”规则来规制基金管理人的投资行为。2.传统的谨慎投资人规则谨慎投资人规则最早由美国州法院所确立,二战后,经由州银行及信托公司建议,美国大多数州立法机关或法院摒弃法定投资表而采用谨慎投资人规则,以更好的界定受托人投资责任,从而使其逐渐发展成为统一的规则。根据该原则,受托人投资的注意义务包含下述内容[6]:(1)注意需要。即基金管理人在投资前,应以合理的注意对投资对象的安全性与收益性进行调查,必要时还得征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
如果受托人未作调查或调查时未尽适当的注意即进行投资,或调查显示不能投资仍进行投资,应对投资所造成的损失负赔偿责任,反之,如受托人已尽其注意义务作了充分调查,其投资本身也无不当之处,则虽有损害,也可以免责。(2)技能需要。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客观标准。受托人应具备与所从事的投资行为相适应的技能,否则,应对投资损失负责。二是主观标准,即基金管理人应竭尽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3)谨慎需要。即基金管理人应谨慎行事,以合理的方式获得合理的收入,尽量避免投机,降低投资风险。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谨慎人规则在实践中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谨慎人规则致命的缺陷在于,其风险态度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其后果可能适得其反,即增加了而不是降低了投资风险,从而有损投资者利益。该原则关注的是基金的每一项投资的安全性,而非整体组合的安全性,要求基金管理人必须以每一资产本身的品质投资于相应资产,如果每一资产都是安全的,那么整个组合就是安全的;对于一项投资,基金管理人如果没有在投资之前证实其合理性,那么即使整个组合表现出色,也要对该投资的不佳效果负责,这显然是不合理的[7]。3.现资组合理论对基金管理人注意义务的要求近年来,现资组合理论的发展对传统谨慎人规则提出严重的挑战。根据该理论,证券市场上不同的有价证券之间其风险性和预期收益各不相同。通过有价证券的组合设计可以改变证券被单独考虑时的风险状况。由于在许多种不同普通股的有价证券组合中,随机分布的有价证券风险最终是趋于相互抵消的,因而会产生一种无风险的有价证券的组合[8]。某些个别的投机性投资,可促成投资的多样化,只要投资组合变化不过大,就不会对整体投资产生过大的风险。
因而,该理论对传统谨慎人规则限制受托人投资权力的作法提出了强烈的批评,极力主张受托人在选择投资上应有更大的自由。同传统的谨慎投资人规则相比,现资组合理论更为强调的不是对个别证券的评估,而是有价证券组合的成果和多样化的义务。亦即判断基金管理人在管理运作基金资产的过程中是否尽到注意义务时,着重考察该笔投资在整个投资组合中的关系,而不是就该笔投资的风险而孤立地做出判断。即使单个投资的风险极高,只要它能够分散或降低全部投资组合的风险,那么对基金管理人来说亦即履行了注意义务。以美国对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的规范和制约为例,美国劳动部关于ERISA基金管理人投资义务的管制强调有价证券组合的设计和多样化,而并不要求基金管理人关注有价证券组合中的每一种证券[9]。各国投资基金法在规定基金管理人的注意义务时也都接受了现资组合理论的基本观点,对基金资产组合的分散性作了明确的强制性的规定[10]。虽然产业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基金都具有“组合资产、分散投资”的特点,但由于产业投资基金投资于实业,也就决定了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对象的分散性较低,没有证券投资基金那么高,而且,产业投资基金对投资企业的介入程度比证券投资基金深得多,产业投资基金在进入目标企业后,会提供许多增值服务,积极开展一系列重组活动,既包括对企业治理结构的重塑,又包括对企业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内部流程的重新梳理和再造。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产业投资基金管理人注意义务应采用单项投资与整体投资相结合的方式加以考查。一方面,应当要求基金管理人以合理的注意对投资对象的安全性与收益性进行调查,必要时还得征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以确保单项投资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应允许各项基金投资的风险性有差异,要注重基金整体的安全性,另外,应允许对基金管理人的产业投资基金管理人的注意义务做出特殊的要求。
三、注意义务的具体标准初探
现资理论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投资活动的客观规律进一步理解,从而使人们对基金管理人的注意义务的一般标准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然而,基金管理人注意义务的一般标准未免过于空泛抽象,只有将这些抽象的一般标准转化为具体的法律规范才有助于基金管理人注意义务的明确化、具体化。产业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基金之间既存在共性又存在差异,因此在借鉴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注意义务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针对产业投资基金的特性分析其管理人的具体的注意义务。1.分散投资方面的义务组合投资是投资基金制度的一个重要的特征,这一特征就要求基金管理人将基金财产同时投入多种不同的投资领域,实现资产组合的多样化,并通过不同资产的相互补充,达到降低风险和提高收益的目的。谨慎投资的黄金规则是:“广泛多样化,减少交易量,费用最小化。”[11]该项规定是基金管理人注意义务的基本要求,也是投资基金发挥趋利避险作用的主要功能[12]。基金组合投资在各类投资品种中合理配置是基金资产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影响投资基金长期收益的主要因素。国外对证券投资基金的实证研究表明,能够对投资收益起到广泛正面影响的因素是合理的资产配置,大约有90%以上的机构投资组合收益差别来源于资产配置的不同,而仅仅有10%的投资收益差别可由市场时机掌握和证券选择不同来解释,由此可见分散投资的重要性[13]。
另外,在对基金资产进行配置时,如将其过分集中于单一类资产容易给整个投资组合带来巨大的风险,而分散化投资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风险管理手段,如前所述,现资组合理论认为,分散化投资可以在不牺牲给定收益的情况下,使风险水平得以降低,通过分散化投资,可以把市场因素反应各不相同的各个资产类别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更加有效的投资组合,并能产生比未充分分散化的投资组合更高的投资收益。赋予基金管理人此类注意义务旨在分散投资风险、以保障基金资产的安全和投资人与受益人的利益。此类义务要求基金管理人在法律允许的投资品种和投资经营范围内进行投资经营时,应当做到投资品种和具体项目多样化以及保持各项投资与基金资产之间的一定比例[14]。2.亲自管理和运作的要求依据信托法原理,受托人的亲自管理义务,也称为直接管理义务,即受托人必须亲自管理信托财产和处理信托事务,不得随意委托他人代为处理。信托以当事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为基础,委托人设立信托之时指定了受托人,是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相信受托人能够按照委托人的意愿实现信托目的。因此,受托人接受信托等于做出了承诺,应当竭心尽力亲自处理信托事务,不辜负信托人的信任。受托人如随意委托他人代为处理信托事务,显然有悖于委托人的信赖。因此,各国信托法都坚持受托人必须亲自管理信托事务的规则[15]。不过,从20世纪初期开始,传统的受托人必须亲自履行管理信托事务的规则得到修改。也就是说,受托人有义务评估其能力,以决定是否需要将其作为受托人的权力再次委托给其他专业人士,以最大限度地追求信托财产的效率[16]。如我国信托法规定了受托人在信托文件另有规定或有不得已事由的,可以委托他人代为处理信托事务①。
从理论上讲,证券投资基金中的投资者将资金交给基金管理人是信赖其能力和品格,因此,基金管理人在一般情况下应该亲自管理和运作基金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资产而不得将其管理权委托给其他的第三人。然而,在现代金融市场条件下,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尽管基金管理人是拥有各种投资专家及各种投资分析技能和手段的专业机构,其亦不可能做到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为谋求基金持有人利益的最大化,基金管理人亦有可能将其基金资产的部分权力转委托给其他专业机构行使。因此,在我国将来的产业投资基金立法中,应当允许基金管理人以有效管理基金资产为目的而将其一项或多项投资和管理的权力委托给他人行使,但不允许基金管理公司将其管理基金资产的全部职能委托给他人,从而使自己变为一个空壳。在具体制度设计上,可考虑规定只有在明确规定基金管理人可以委托他人行使其部分职能的情况下,并且表明委托他人行使基金管理的某些职能是合理的,且符合基金持有人的利益时,才能将其职能委托给其他人来行使,而且委托对象须限定在相关领域里的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士,如保存基金的会计账册、记录可委托相关的会计师,代表基金处理与第三人的纠纷只能委托律师等一些专业人士。超级秘书网
基金管理人可以对人做出新指令,或为投资人的利益随时撤销授权委托。同时基金管理人在选择人、设计条款以及监控人时负有注意和谨慎的义务,基金管理人应对人的行为负有连带责任,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委托的优势,并尽可能地降低转委托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3.行使股权方面的义务如前所述,产业投资基金与证券投资基金的区别之一就是对被投资企业的介入程度不同,产业投资基金对投资企业的介入程度比证券投资基金深得多,那么应当由谁代表基金行使股权呢?在其行使股权时应当遵循何种规则呢?基金管理人须按照基金契约的规定运用基金资产投资并管理基金资产,而代表基金行使作为基金资产一部分的股份的表决权理应属于管理基金资产的应有之义。
虽然投资基金的组织形式有公司型、契约型及有限合伙型等多种方式。各国法律对基金是否具有法律主体资格有不同的规定。如依据我国法律规定,公司型基金具有法律主体资格,且法人资格;契约制基金不具备法律主体资格;有限合伙制具备法律主体资格,但是不具备法人资格。在法律意义上,公司型基金和有限合伙型基金本身具备成为所投资企业股东的主体资格,而契约制基金则不具备成为所投资企业股东的主体资格。但无论组织形式的产业投资基金,基金管理人应作为受托人行使股东的权利。2006年12月,我国第一支人民币契约制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在天津挂牌成立。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是我国一项重大的金融改革创新,它的设立代表着产业投资基金将在我国迎来一个新的时代。然而,《产业投资基金法》至今尚未通过,因此基金管理人在基金运作过程中承担何种注意义务尚没有法律规定,实践中基金管理人承担的管理责任只能通过基金管理协议进行约定。基金管理人承担的注意义务的标准及程度依然是理论界及实务界面临一个问题。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并完善,将有助于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清.投资基金治理结构之法律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6-57.
[2]何宝玉.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266.
[3]何宝玉.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266.
[4]王苏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的责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35.
[5]张国清.投资基金治理结构之法律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9.
[6]何孝元.信托法之研究[J].中兴法学,(10).
[7]王苏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的责任[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38.
[8]〔美〕理查德•A•波斯纳(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下册)[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562-563.
[9]〔美〕理查德•A•波斯纳(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下册)[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576.
[10]张国清.投资基金治理结构之法律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2.
[11]〔美〕保罗•萨缪尔森,何宝宝译.中间道路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573.
[12]王苏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的责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42.
[13]加里•布林森,布雷恩•辛格、吉尔•比伯尔.投资业绩的决定因素(1991年的研究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76.
[14]张国清.投资基金治理结构之法律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3.
关键词:知识管理 高校教师 专业素养
近年来,随着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和人才逐渐成为各行业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在各大院校中,教师们作为学校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的综合水平直接关乎到学校的生死存亡。因此,注重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已成为各高校紧急的课题和义不容辞的任务。本文通过从个人知识管理对高校教师个人专业素养提升的状况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关于提升院校竞争实力的有效方法以及使高校处于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知识管理这一概念源自企业对自身的资产经营管理,近年来,这一科学管理思想已经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作为其专业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肩负着培育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进行学术探索等与知识相关的各项工作。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很少有教师关注个人知识的系统及科学管理,这最后势必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快速、稳步提升,对于教师个人素养的锤炼也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为此,只有倡导高校教师开展个人知识管理,才可以帮助教师个人专业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进而促使高等院校的竞争实力也得到一定的提升。
1 对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认识
1.1 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知识创新为目的,把知识当作一种资源、资本、生产要素加以运营管理,最后,通过知识的共享和运用集体的知识、技能、智慧来提高组织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活动。高校教师的工作轨迹通常是由教学、科研两部分组成的,虽然身处院校这样的工作环境,但教师的个人学习及对个人知识的梳理并不规范和系统,通常都是工作中需要什么知识,教师临时去寻找和学习,这就导致教师对信息的积累没有科学性。因此,在这种状况下,只有运用知识管理才能使教师的信息积累具备科学性,另外,实践发现,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指导个人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有效激发个人的工作创新能力。
1.2 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
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是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其本质在于帮助人们整合个人信息资源,以利于提升工作效率。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收集、提取、共享和应用,将个体中隐性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对知识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进而来构建个人的知识库。在某种程度上,个人知识管理(pkm)可以被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子集,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整合个人信息资源,以提高个人工作效率和综合竞争能力。常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些教学经验、体会多存储在教师的头脑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凭自己的灵感来创设的教学环境以及凭内容来选取的教学手段,都可以被认为是因材施教的隐性知识,而且这些隐性知识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能够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将其显性化,不仅可以达到总结个人经验,萃取精华的目的,而且合理地转化和应用还可以帮助年轻教师们不断进步和成长。为此,我们得出结论,运用个人知识管理机制,不仅可以丰富教师这一集体的知识资源,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团队的专业知识素养。
1.3 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含义
教师知识管理是指教师个人或学校产生、获取、收集、组织、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知识,通过运用集体智慧来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提升学校整体应变及创新能力的系统过程。它的本质在于促使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利用和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使其具备创造性教学行为的知识基础,最终使教学具有创造性。教师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利用资源,减少重复不必要的工作,提升工作效率,进而不断提升教师个人素养,最终实现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2 知识管理过程中高校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途径
2.1 对教师所拥有的知识进行整序
教师拥有,或教师专属的知识包括专业学科基础知识、认知理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等,这些知识都属于显性知识,它们都是由以下各内容组成的,包括教材、辅助材料等图书资料;论文、专著及教案;个人知识积累所需的各种文件和相关多媒体资料以及管理系统等内容。这些都是教师知识管理中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因此,我们就必须对教师所拥有的知识进行整序,使他们的个人知识条理分明、分类合理,又不失彼此之间生动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另外,对高校教师进行知识管理,可以让他们的知识结构更趋于完整性和有序性。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发展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基础,通过让他们优化知识结构、设计实用的个性化教案;归集信息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以及学习并善用计算机相关软件来支持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还能有效地实现对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高的目标。除此之外,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升,对知识管理的水平的提升也会有相应的积极作用。
2.2 对各种隐性知识进行显性化处理
高校教师知识素养提高的障碍不仅仅在于新知识的获取数量,还在于教师隐性知识是否能够成功地转化为显性知识,它也是反映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志。教学经验是体现任教者教学思想中富有创造性劳动的结晶,但通常情况下,这种珍贵的知识却很难被清晰地识别和分享。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都普遍达成这样一个共识:无论是文化知识还是实践性知识,总有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内隐性,也就是说,这部分知识很不容易被清楚地表达出来,或者说让人百分之百地心领神会。与此同时,教师头脑中的部分知识还存在结构松散,体系不健全、逻辑关系欠严谨,个别闪光点稍纵即逝的问题。因此,面对这样的问题,要想有效解决该类问题、实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目的,就必须对教师进行有效地知识管理。也就是说,将教师拥有的,却属于隐性知识范畴内的难以进行规范化地描述,如教学心得、体会及经验等并非一目了然的知识,以及主观性强、零星的内容等,通过让教师个体或群体对此类知识进行科学管理来将它们变得显性化。管理措施包括反思、交流、分享、共生等,通过采用这些管理措施来使之理性化,这便是最佳实现教师个人知识由隐性到显性的转化的方式。通过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转化,可以将教师的各种隐性知识,通过知识管理的方式将其转化为显性知识,进而使曾经松散、零乱的知识被逐渐整序成为稳定且具有逻辑性的体系性知识,这些知识或智慧应用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必然会形成独具特色的个人理论,这也是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最显著的方面。
2.3 实现教师知识的有效获取与积累
知识的动态性特征要求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充实个人知识。外因驱动的自主学习或通过参加专家讲座来获取知识,是教师们通常采取的知识获取与积累的途径,在教师群体中进行教学经验和相关专业知识的交流与探讨,也是非常有效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另外,知识在群体中进行传播、流动,不仅可以实现知识的分享,同时还能够激发个体灵感和新知识的产生。
3 开展知识管理实现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方法
3.1 建立个人专业及相关知识数据信息库
先进的管理有赖于科技的支持,建立教师个人专业知识电子存储系统,是进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任务。之所以说建立数据信息库是知识管理的基础是因为数据是信息、知识和智慧的基础和源泉,只有掌握了相当数量的数据,教师才能对其进行处理,从而形成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即信息。那么掌握了信息的教师再加入个人的经验判断和文化脉络就形成了知识,这也是教师教学的根本。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分类方式管理信息,如以信息内容、时间顺序或地域范围等方式进行分类。这样不仅可以系统管理个人知识,用多样的形式归类过去较凌乱的各种知识资源,使其从以往沉睡的状态中苏醒,用于教学实践,而且还可以通过较有效的搜索方式,让教师对所积累的知识有更多维的认识,激发创造力,产生新知识,从而有效优化教学实践效果,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3.2 通过多种形式增加教师的知识积累
学习不仅是学生的任务,更是教书育人的教师的终身工作。教师可以利用日常自学、专项培训、观摩教学、集体研讨等形式,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在保持自己旺盛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的同时,使得个人的知识基础被持续加固和丰富,如此以来,此种积累必然会对教学工作产生良好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3.3 记录并定期整理教学反馈笔记
教师应该定期地通过
反思性学习,来管理教学心得和经验。另外,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教学实践中呈现的问题与教学理论进行相互印证,不断反省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差异,并有针对性地记录一些对特定教育事件处理的案例,并在过后对该类事件进行反思和展开全面的分析,以此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从而推动个人素质的提升。
4 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助力教师和院校的发展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这一先进的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能够将教师本身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最终利用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实践。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教师可以养成更加良性的学习习惯。因此,高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就必须坚持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不断提高个人的学术能力和竞争能力,从而为实现教师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因实施知识管理而取得的进步,会推动其个人知识素养的提升,反之教师知识素养的不断提升也会反作用于教师的知识管理,使之不断良性发展下去。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提升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增强教学研究的意识、挖掘自身科研潜力,以及注重培养个人较高的现代信息素养,都是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提升专业素养和自身价值的根本保证。高等院校是培育人才的基地,人才培养则依赖于教育,而打造优质教育更依赖于高素质的教师,因此,归根结底,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着高校的教育实力。
参考文献:
[1] 任长印.高校教师知识管理初探[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3).
[2] 孙芳芳,任永祥.高校教师知识管理与创新能力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6).
[3] 魏佳.基于价值链分析法的高校教师知识管理模型[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而在城市规划中,规划红线至关重要,因为城市的规划红线是城市规划目的在有限的城市地域空间上的具体落实,由于城市空间的有限性、差异性等,城市复杂的自然、经济和人口等诸多因素随着城市化发展相互影响制约,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红线成为城市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管理的法津依据。
规划红线是按城市规划的要求,以图形、文字、数据〔红线点坐标、距离、方位等〕表示规划项目的地理位置和规划区域。它是实施城市空间准入和空间管制的依据,具有法律效力,长期以来传统的规划红线资料均以图纸的形式保存,有许多缺点。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城市正在铺设信息高速公路、构筑数字城市。传统的规划红线管理已不能满足现代化城市规划建设需要,城市规划红线管理与决策支持已成为新的课题。探索全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地理信息系统是融计算机图形和多种数据库于一体。存储和处理空间信息的高新技术,它可以把规划红线等具有空间特征的管理对象的地理位置和相关属性有机结合起来,具有空间数据的查询与显示、属性管理、统计分析、制图和连接多媒体等功能。可借助其特有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可视化表达,进行各种辅助决策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的上述特点使之被公认为城市数字化建设最为理想的技术之一。
本文研究开发基于嵌入式GIS的城市规划红线管理信息系统,可为政府城市规划等部门决策提供多要素、多层次、多时态的城市规划红线以及自然、人文、社会与经济信息,使其能更好、更有效地实现城市空间管治目标。
一、嵌入式GIS城市规划红线管理系统设计
1.1系统目标
城市规划管理人员主要根据以文字及表格的形式提供规划红线的信息资料作出决策。如用地单位名称、项目名称、地点、面积、国土文号、城规文号、调查情况及建议等,这些抽象的文字资料,难以全面地反映红线情况,如红线形状、附近街道、邻近大型机构、现场拆迁状况等,缺乏直观性和可视化。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规划管理迫切需要一种能够随时随地将红线信息以电子地图、幻灯、照片、录像等多种媒体方式清晰地表现出来的决策支持系统,使决策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提高现场办公速度和决策的准确性,本系统为此而研发。
城市规划红线管理信息系统(eURIS)是利用嵌入式GIS开发的一套辅助城市规划管理决策的信息子系统。利用它可以实现城市规划红线规划设计与管理的现代化;真正提高红线规划决策的科学性;更好地建立与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技术手段,以适应现代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系统目标是能够方便查询红线的图形和属性信息,充分利用GIS技术对规划红线的空间信息、属性进行管理,在PDA等移动计算机平台上实现方便、快捷的红线图形、属性互动查询及规划红线相关的量测统计工作;能够对红线数据作修正和添加;提供方便的辅助设计工具,用来绘制规划红线、标注规划红线、分割及合并用地红线,能够对红线范围内的建筑设施、道路与交叉口的特征指标作统计与分析;方便、准确地查询与记录红线和放验线图历史档案,提供用地红线图输出功能;要充分利用Internet技术,进行无线远程多媒体规划红线信息交换与收发,针对规划红线管治进行实时网上及网上办公,这对提高政府规划办公效率及办公透明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1.2系统结构棋童
手持式PC等嵌入式移动设备设计系统面向掌上型PDA,采用办公自动化系统(OA)亲切友好的人机交互式界面设计思想,以功能模块化形式组织信息,有效地集成系统管理模块、规划红线管理模块、网络信息交换模块。系统呈树状结构,层次数据模型。各种类信息以事件工作簿的形式分类装入电子文件库,海量信息关系清晰,层次分明,易于检索,有利于系统的动态信息管理,随时增加和变更信息,扩充信息层,实现系统功能需求。嵌入式城市规划红线管理系统总体结构。
二、嵌入式规趔红线管理系统的功能实现与关健技术
2.1系统开发平台与技术路线
城市化进程强化了城市空间管治,多元化的嵌入式规划红线管理系统需求将扩大,用户将增多,这一领域需求一种价格低廉、功能齐全、性能良好、功耗低、体积小的规划红线管理信息系统。随着IT技术的发展,设计这种廉价的嵌入式规划红线管理模块成为可能。城市空间管治规划红线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以智能终端PDA(PersonalDigitalAssistant),GPS接收机或其它专用智能设备为硬件载体;建立规划红线智能辅助设计与分析模型库;在WindowsCE3。0环境下采用MicrosoftWindowsCETooltikforVisualBasic(eVB)开发工具和嵌入式GIS控件MaplnofMapXActiveX开发实用的、适合移动城市空间管治规划红线管理现场办工的实用软件平台。通过综合运用PDA、PC、通信、网络等多方面技术,使整体工作更高效,更具实时性。
2.2红线查询功能开发与实现
设计了灵活地从属性查图形、文本和多媒体信息及从图形中直接查属性的功能。从属性查图形:系统提供了用地规划和建设工程审批办案过程中的道路红线、征地红线、拆迁红线、用地红线、建筑红线及放验线图历史档案等。根据用户输入的属性条件,如记录用地红线审批表“案卷编号”、“申请单位”等信息,系统自动检索符合条件的红线图在屏幕上闪烁反色区别于其它红线点显示。从图形查属性:根据选择的一宗规划红线可以查询该红线的审批表的信息及相关附件。用光笔在图形上点取所需查询红线点层的空间位置,如路段或交叉路口,则很快将其属性显示在屏幕上。图形选择方式有直接鼠标点取、窗口范围选择和多边形范围选择。红线属性查询子模块在WinCE环境下采用高级编程工具WindowsCETololtikofrVisualBasic6.0实现,空间信息查询子模块,采用MapXMobile控件管理规划红线管理模块,创建或插入记入当前工作薄数据库中的shapeifle文件(Tab表),实现对数据库中所有shapeifle文件的放大、缩小、漫游等嵌入式GIS的图形操作功能以及空间属性信息互查。图形中的每一个基本元素对应着数据文件(Tab表)的中一个记录。二者之间通过用户标识符建立起内在联系。在Maplnfo中主要通过Tab表实现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之间的相互连接,这样通过图形可以检索、调用属性数据。同样,由属性数据也可以显示检索图形。
空间信息查询需要选择查询信息所在图层,例如点查询根据carsearch—layer的值判断笔点查看的是哪一图层实体信息。区域查询需要首先在主图形窗口中画出多边形区域,再判断carsearch—layer值落入多边形区域内的实体信息。清除选择即释放被选中的实体。WinCE环境仿真模拟器下空间信息查询测试结果与源代码。
2.3红线生成功能开发与实现
规划红线生成子模块开发直接在高级编程工具eVB环境中编程实现。生成规划红线模型有:条件红线生成和无条件红线生成两类。
(1)无条件红线生成
坐标红线生成、图形红线生成都属于无条件红线生成。坐标红线生成是根据用地红线图坐标的文本文件生成用地红线图,通过PDA屏幕窗口直接箱入红线点解析坐标的精确红线生成方法;图形红线生成是在PDA屏幕上用光笔拾取红线点坐标,记入红线图层数据库,加入红线属性信息直接生成红线Tab(MapInfo)表,将选中的点编辑连成多边形,生成一宗用地红线图;并使红线点互相连线显示如图30
(2)条件红线生成
条件红线生成是在PDA屏幕窗口上用光笔采集集中红线区域边界点坐标,先暂存WinCEAccess动态数据库。根据箱入的红线生成条件,利用区域边界点坐标,按条件生成多边形红线的数学模型计算各点坐标。在该区域内生成多块条件红线图形,并将新生成红线图形轮廊坐标依次记入红线图层数据库,再分别加入红线属性信息生成红线Tab(MapInfo)表。
例如,面积条件红线生成之一:三边形地块按面积条件生成3个多边形红线的程序与数学模型,采集待分红线点地块区域边界点坐标A(X,,,Y,,)、B(XB,YB)、
2.4红线管理决策支持功能开发与实现
(1)地图量算功能:分为长度量算和面积量算,分别采用MapXMobile控件支持实现量算结果的显示。
(2)规划红线统计功能:实现背景数据图层与当前工作薄新建图层的信息叠加空间信息比较分析功能,获取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量化指标。空间分析子模块开发直接利用嵌入GIS控件MapXMobile,对Tab表中所需信息查询显示即可。如统计道路红线范围内拆迁的房屋情况,包括房屋全部包含在红线范围内,与红线相交,距离红线多少米范围等,执行GIS缓冲区分析操作后、在图上用黄色显示要拆迁的房子。
(3)规划红线指标分析功能:子模块在高级编程工具eVB环境中编程实现。程序流程是依据红线点“点名”关键字段计算该点当前采集坐标与历史图层(插入工作图层)对应红线点坐标之差,并在状态栏显示差值大小。“点名”信息存于工作薄数据库Tab表中和插入工作图层数据库中。两次搜索获取坐标数据。并设红线闭值,当两坐标差值超过闭值时,加红色圆圈,闪烁显示警告信息。规划红线指标分析子模块。
(4)工作草图绘制功能:在WinCE环境中开发工作草图辅助决策工具直接利用Microsoft第三方支持提供的一个优秀的PDA绘图ActiveX组件,即提供的S309PictureBOXActiveXControlModule控件。子模块在高级编程工具eVB环境中编程实现,开发的工作草图绘制子模块在WinCE环境仿真模拟器下测试结果。部分模块程序源代码及ActiveX组件参数声明如下:
(1)先声明几个城市区域中会使用到的变量。字符串变量strFileNane是用来储存图形文件的名称的。变量PenColor是用来记录画笔的颜色的。变量intOldX,intOldY是用来储存旧的坐标点位置(在画图的时候会用到)的。
(2)在MenMBarl对象当中加入[Open]以及[Save]按钮。接着再加入[PenSize]menu,在[PenSize]menu中,加入5个项目,分别代表5种大小的画笔。之后再加入[[Color]按钮,用来显示调色盘。
1 引言
2006年马瑟和奥莱理(J. Musser 和T. O’Reilly)最早对Web 2.0进行了定义,他们认为Web 2.0是一系列经济、社会、技术趋势所共同形成的21世纪网络的基础,是一个更成熟且特俗的媒介,其特征为使用者的参与、开放以及网络效应[1]。目前被业界比较认可的概念是,Web 2.0是以博客(Blog)、维基(Wiki)、信息聚合(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RSS)、掘客(Digg)、威客(Witkey)、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SNS)、标签(Tag)、即时通信(Instant Messenger,IM)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分形、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Web 2.0模式和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大大促进了通过互联网进行的知识和信息的共享与交流活动。
知识是企业竞争力的最终来源,企业需要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挖掘企业内外部的知识,并进行传递、分配、转化、共享和创新知识[2]。随着知识管理被企业组织日渐重视,Web 2.0相关技术也逐渐由个人应用向组织应用扩展,Blog、Wiki、Witkey等开始应用到企业知识共享平台[3],促进了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如IBM公司就通过利用Web 2.0技术来开发员工创意资源[4]。学术界也逐渐认识到Web 2.0的便利性和价值,尝试引入Web 2.0技术到企业知识管理应用中并对其进行研究。朱春艳和华薇娜[5]绘制了十年来Web 2.0研究热点演进趋势的知识图谱,得出Web 2.0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图书馆领域、信息服务领域、信息交流与社会网络、知识管理和用户行为等。刘念[6]将Blog作为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引入企业,提高企业知识管理效率,并在瑞立集团进行实施验证其有效性。李纲等[7]和R. Ramanau & F. Geng[8]研究了基于Wiki的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实现过程。徐翔斌等[9]阐述了SNS在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以及企业精准营销等方面的应用,并建立微博客户价值评价模型,为企业实施基于微博的网络营销和客户关系管理提供参考。程涛等[10]构建了一种基于Blog和Wiki 的企业知识共享机制和原型系统,为企业提供了一种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知识共享与管理方法。赵英等[11]基于对企业级“Web 2.0使用-企业社会资本-知识管理能力”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为不同行业、产权性质和规模企业能够更好地将Web 2.0技术应用到企业信息化与知识管理实践中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徐宏宇[12]介绍了Web 2.0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并认为知识管理人员充分利用这个更加开放、更为个性化的Web 2.0环境, 将促进知识管理的发展。
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Web 2.0相?P技术如Blog、Wiki等已经开始应用到企业知识管理活动中,但还缺乏对各类Web 2.0技术在知识管理中应用的系统分析,而且对如何使用这些技术进行企业知识的获取、组织、共享和评价等的研究也存在不足。
2 Web 2.0及其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作用
2.1 Web 2.0相关技术及特征
费雷斯特市场研究公司对119名首席信息官以及500多名公司员工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对Web 2.0技术有着强烈的需求,涉及的领域包括Blog、Wiki、RSS、SNS,以及Tag等。从中归纳出Web 2.0主要技术包括: Blog、Wiki、RSS、Digg、Witkey、SNS、Tag、IM等。Web 2.0可以通过这些技术运用于信息共享、知识共享、协同完成任务等方面。
关于Web 2.0的主要特征,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归纳。T. O’Reilly[13]中提出Web 2.0的七种基本设计原则:以Web作为平台、以服务为发展导向、用户的积极参与、自动改进服务、集体智慧、内容为中心、永远的测试版、丰富的用户体验。L. Colin[14]总结了Web 2.0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自助网站、丰富的用户体验和轻量级编程模型。L. Moira[15]证明了O’Reilly提出的Web 2.0的七大原则与知识管理具有相关性。王伟军和孙晶[16]归纳Web 2.0的理论基础为长尾理论、社会性软件和社会网络、六度分离理论。
综合目前国内外Web 2.0观点的总结,归纳出Web 2.0最重要几个基本特征。
(1)以用户为中心。去中心化,而以广大用户为中心,用户不再只是作为被动的接收者,主动参与建设,即每位用户既是信息的阅读者,同时也是信息的者、传播者、修改者。
(2)开放与互动。鼓励用户开放地讨论,创建信息共享的氛围,进而也不断地丰富用户的知识与网络资源,用户可以感受到团体的氛围、学习知识的快乐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等。
(3)自?M织性。以自组织的方式让人、群体、内容和应用等元素充分互动起来,自我良性循环发展。个人与个人之间,内容与内容之间,以及个人汇聚的群体与群体之间都形成不同形式自组织方架构。
(4)大众的集体智慧。詹姆斯?索罗维基在2004年SXSW大会的演讲上提出了“大众的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广大用户的集体智慧创造新的互联网体系和内容[17]。
2.2 Web 2.0相关技术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作用
Web 2.0核心概念是开放、互动与分享,鼓励用户深度参与,利用广大用户的集体智慧来进行知识创造和分享,这些特性使得Web 2.0技术在支持企业知识管理方面具有很多优势。
(1)发挥大众集体的智慧,让企业知识的获取更加广泛。员工能够参与企业知识库的建设,随时通过Blog等方式记录和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体验等知识。
(2)通过知识与员工的关联,可以方便的找到知识和专家,并让知识共享和应用效果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
(3)方便员工参与知识的阅读、推荐、评价等活动,这些活动间接推动企业知识的更新淘汰,促进知识库的自组织优化。
(4)支持知识的协作和互助,员工可以通过Wiki模式进行企业知识的协同创作,也可通过威客模式问题、提供帮助或者招募项目伙伴等。
对Web 2.0相关技术与知识管理主要功能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Web 2.0相关技术对知识管理的不同功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具体如表1所示:
3 Web 2.0相关技术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Web 2.0技术的广泛使用和成熟,它们渐渐开始在知识管理上应用并产生影响。各种Web 2.0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获取内外部的知识,建立和管理知识库,实现协同设计和制造,营造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发现好的知识和好的专家,促进知识应用等。
(1)Blog:可以让员工随时随地撰写、分享和修改个人知识,包括专长的领域知识、从事某项目的项目经验、开发技术知识等,并让其他员工对知识进行讨论和评价。Blog方式既能够对显性知识进行梳理,又促进了隐性知识的挖掘和表述。将Blog工具引入企业知识管理,可以作为企业现有知识管理系统的重要补充[6]。
(2)Wiki:是一种用开源方式开发的协同式知识载体,任何人均可积极参与其中,通过添加内容、共同创作来不断地积累、完善和分享知识。员工可以利用Wiki模式对领域术语、专业知识进行协作编辑和分享,并不断进行完善。
(3)Witkey:企业利用Witkey工具可以对组织中急需的难点知识和项目知识进行悬赏提问,激励广大用户的群体智慧对当前急需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还可以针对某一项目在组织内招募项目合作成员等。
(4)Digg:是一种用户主动参与的知识挖掘与评价方式,有利于高价值知识的发现和分享。员工通过Digg方式对感兴趣知识的挖掘,帮助企业从海量知识库中挖掘有用的知识,Digg的同时也是对知识的一种分享与评价。
(5)Tag:可以帮助员工方便地管理和分享各种知识,而且员工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设置标签,也可帮助企业对海量的知识进行协作分类。如豆瓣网就采用类目和自由标签方式结合来对网站信息进行组织和管理[17]。
(6)SNS:企业通过SNS工具可以帮助员工扩展交际圈,促进在企业内形成某一专业领域小组或知识圈子,利于知识的交流与分享,也可帮助发现员工中的专家。
(7)RSS:通过信息过滤、信息订阅以及信息推送来实现知识的共享,员工可应用RSS方式订阅自身感兴趣的领域知识,提高知识检索和应用的效率。
从图1可以看出Web 2.0相关技术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4 基于Web 2.0的企业知识管理 方式
4.1 企业知识的获取方式
企业的知识来源总体看来有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自生的,二是企业外部吸收的;内部自生的知识主要包括由企业内部以往经营中所沉淀的经验、制度、专利等和企业员工所拥有的知识,外部吸收的知识主要包括企业与外部客户合作中所积累的和公开网络中吸收的有用知识[18]。
企业知识的获取来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用户上传的人工方式,另一种是通过技术从网络上自动抓取的机器方式。
(1)用户上传的方式,包括由企业专门的知识管理员编辑上传的方式和由广大员工自主上传的方式。管理员上传的方式主要存在的问题是:①企业专门的知识管理员人员有限,而且企业知识库涉及的海量的知识,他们很难管理和熟悉所有类别的知识;②管理人员只能获取和管理大家已有的公开的知识,而对于企业员工的私有知识却无能为力。员工自主上传的方式发挥广大员工的集体智慧,由员工归纳和分享自己所擅长领域的知识,可以解决知识管理人员有限、知识面窄的问题,但也存在员工共享积极性不高、知识上传不规范等问题。
因此,一般采用知识管理员编辑上传和广大员工自主上传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发挥广大员工的积极性,由他们自主将擅长领域的知识进行编辑上传;另一方面,企业设置专门的知识管理员,对员工上传的知识的规范性进行审核和管理,促进企业知识库中的知识规范化,易于员工使用。
(2)网络自动抓取获取的方式,是指采用“网络蜘蛛”软件,通过关键词或标签,自动从指定的网站下载企业所关注的领域知识到企业知识库中,如专利、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网络文章等。这种方式可以自动获取网络中大量的公开知识,但也可能存在格式不规范、重复知识等问题,所以还需要由知识管理员进行进一步的人工审核才能入库。
根据以上分析,利用Web 2.0工具,根据知识来源不同采取不同的获取方式,给出基于Web 2.0的企业知识获取模型,如图2所示:
Web 2.0?对不同的用户,可以采用不同的Web 2.0的知识获取方式:①企业内部员工的个人知识。采用基于Web 2.0的Blog、Wiki和Digg等形式,通过知识共享激励机制,鼓励员工主动个人知识。②企业内的组织知识。可以由各部门的企业知识管理员定期进行整理上传到企业知识库。③外部组织用户(合作伙伴、供应商和客户等)知识。提供外部用户一个自己建议的渠道(如Blog),让他们可以方便地对于企业服务、产品等方面的建议方面的知识。④外部公开的网络媒介知识。利用网络蜘蛛技术定时自动到网络专利库、行业网站进行抓取,经过知识管理员审核后,进入企业知识库。
4.2 企业知识的分类组织方式
Web 2.0相关工具在为企业引入了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的同时,也给企业知识库的建设带来了新问题。员工利用Blog的知识往往不够规范,大部分是个性化和情感化的描述,而Witkey模式所获取的问题和解答知识通常是涉及很多领域的综合知识。传统的分类目录结构再难以应对Web 2.0环境下不同种类知识的分类和组织需求,而且,员工也希望能够根据自己需要来进行个性化的知识分类和组织,这为企业的知识分类和组织带来了挑战。
一般来说,知识关联的方式主要有领域类别、关键词、标签、属性、聚类、行为、诊断/推理等[19]。属性、诊断/推理方式需要基于本体技术来构建本体库,成本高、工程大,聚类则需要通过对知识的相关程度进行分析从而建立关联。对于企业来说,更看重的是知识的管理简单有效。通过选用领域分类树、关键词和标签三种方式综合对知识进行分类,既可以有传统目录分类结构的优点,又可以满足用户个性化分类的需求,如图3所示:
(1)领域分类树。领域分类树是传统目录分类结构,指按照知识的专业领域、知识属性和知识类型进行逐层划分,形成一个完整的树状体系,其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便于员工检索知识。员工可以按专业领域、作者、知识类型等多个目录对知识库进行检索,如员工可在专业领域目录和知识类型目录下都可发现“35kV变压器安装说明”的知识文档。然而,领域分类树要求对知识能够清晰准确的划分,而对领域比较模糊或者跨领域的知识则很难管理。
(2)关键词。关键词分类,即以知识内容中的关键词作为关联纽带,将具有相同关键词的知识自动关联起来[20]。知识库中知识通过关键词建立关联关系,当员工查询某一关键词时,所以与关键词相关的知识都可检索出来。企业知识库可以根据专业术语表建立关键词库,也可由员工知识时,添加关键词。关键词关联性比较强,广泛地存在于各种形式的专业知识内容中,但相比于企业海量的知识库,以专业术语体现的关键词的数目仍然有限,不够灵活。
(3)自由标签。自由标签,也称为分众分类法,是指由广大员工自发性定义的,具有平面结构而非等级结构的标签分类方法。该方法通过用户群体定义的频率来决定知识的标签,如员工可以对知识文档“35kV变压器安装说明”自行定义“35kV变压器”和“安装说明”两个标签,如果所有对该知识定义的标签中,“35kV变压器”和“安装操作规范”出现频率最高,那么它们就是该知识的自由标签。自由标签虽然相对不够严谨,缺乏准确度,但使用灵活、方便、且不受条件限制,能满足员工个性化的认知需求。
此外,Blog和Witkey中的知识比较随意,涉及领域也可能比较广,比较适于采用关键词和自由标签的方式,而维基中的知识要求规范性强、分类明确,适合采用领域分类树的方式。
4.3 企业知识共享与评价方式
企业的知识管理不仅仅到知识获取入库为止,还需要知识进行分类组织、共享和评价,促进知识有序化,让员工能方便快速和准确的检索到高价值知识,才能促进企业知识应用与创新[21]。借助RSS、Tag、Blog、Wiki、SNS等Web 2.0技术,企业广大员工可以方便地实现知识的获取、组织、共享、评价和应用,克服传统知识管理方法论中存在的缺陷,为知识管理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技术和方式。
根据以上思想,可以构建基于Web 2.0的企业知识共享与评价系统模型,如图4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