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2:0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音乐欣赏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却无动于衷,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也只?觇其文而未见其心,见其表而未见其里,并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一位有经验的英国音乐教育家曾告诫说:不要允许你的批评性的敏捷聪明窒息你的情绪反应。那些专家们经常把他们的注意力局限在技巧上。①他还说:除非你也重新抓住了激动过贝多芬写这一作品(指Waldstein)钢琴奏鸣曲--引者注)的同样感觉,或是认为你也有这种情感,你才有权利说你欣赏他。②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例如,我们听到这样一个音乐主题:例3快速地郑路、马洪业:《北京喜讯到边寨》①布克(P.C.Buck):《音乐家心理学》,中译本,第107页。②同上书,第104页。我们自然会从这个由弦乐器和木管乐器奏出的快速而又活跃的音乐主题中,获得一种欢乐和喜悦的感情体验。而当我们听到下面这个缓慢的、如泣如诉的音乐主题时,一种悲苦、凄凉的感情会不由自主地在我们的心头涌起:例4慢速地《江河水》当在钢琴上响起了下面这个在左手持续不断地上下滚动的音型衬托下,由右手奏出的号角般铿锵有力的音乐动机时:例5肖邦:《c小调练习曲》音乐中所表达的那种激昂悲愤的感情波涛,会把我们深深地打动。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当然,欣赏者能够在自己的意识中,把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音响转化为感情的体验,是要以正确的音乐感知为前提的,而当欣赏者对某种音乐音响及其艺术风格不熟悉,不能正确地进行音乐感知的时候,那他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感情体验。我在为学生讲课的过程中所做的课堂实验表明,学生们对于他们熟悉的音乐风格,尽管预先并不清楚听的是什么乐曲,但还是能够大体上正确地体验到乐曲的感情性质。例如,在对乐曲不作任何说明的情况下,我为学生们放了一段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协奏曲》中第一乐章副部主题在展开部的变奏段落的录音,然后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五个学生的回答分别是:
(1)回忆的、欲以挣脱某种纠缠。
(2)悲哀的、带有哭泣的主题音调。
(3)充满深沉的情绪。
(4)悲哀、哀怨。
(5)远方的倾诉。
五个学生的答案用语虽然不同,但他们的感情体验在性质上却比较接近,而且与原作的感情内涵基本上是吻合的。德沃扎克在这首乐曲中所抒发的对祖国的深切思念与身在异乡所感到的孤寂与愁苦的感情,学生们感性的直觉也是能够有所体验的。然而,学生们对具有他们所不熟悉的音乐音响与艺术风格的乐曲,在感情体验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例如,我在课堂上放了宋代郭楚望的古琴曲《潇湘水云》的主题呈示段落的录音之后,照例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五个学生却作出了各种不同的回答:
(1)叙述某种痛苦。
(2)忧郁而充满一种力量。
(3)典雅而明快的情绪。
(4)喜悦。
(5)酒狂。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却无动于衷,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也只?quot;觇其文而未见其心,见其表而未见其里",并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一位有经验的英国音乐教育家曾告诫说:"不要允许你的批评性的敏捷聪明窒息你的情绪反应。那些专家们经常把他们的注意力局限在技巧上。"①他还说:"除非你也重新抓住了激动过贝多芬写这一作品(指Waldstein)钢琴奏鸣曲--引者注)的同样感觉,或是认为你也有这种情感,你才有权利说你欣赏他。"②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6砸衾肿髌犯星槟诤奶逖椋紫缺硐治行陨系闹苯犹逖椤1热纾颐窃谔揭皇桌智氖焙颍哉馐桌智泶锏母星椋ㄋ蚴强炖值模蚴潜У模蚴强犊旱摹ⅰⅰⅰⅰⅰ⒌鹊龋窘枳约旱母行跃椋匀坏夭鲆恢痔逖椤U庵职樗孀乓衾指兄匀徊母星樘逖椋褪俏颐撬档母行陨系闹苯犹逖椤?nbsp;
例如,我们听到这样一个音乐主题:
例3快速地
郑路、马洪业:《北京喜讯到边寨》
①布克(P.C.Buck):《音乐家心理学》,中译本,第107页。
②同上书,第104页。
我们自然会从这个由弦乐器和木管乐器奏出的快速而又活跃的音乐主题中,获得一种欢乐和喜悦的感情体验。
而当我们听到下面这个缓慢的、如泣如诉的音乐主题时,一种悲苦、凄凉的感情会不由自主地在我们的心头涌起:
例4
慢速地
《江河水》
当在钢琴上响起了下面这个在左手持续不断地上下滚动的音型衬托下,由右手奏出的号角般铿锵有力的音乐动机时:
例5
肖邦:《c小调练习曲》
音乐中所表达的那种激昂悲愤的感情波涛,会把我们深深地打动。
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当然,欣赏者能够在自己的意识中,把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音响转化为感情的体验,是要以正确的音乐感知为前提的,而当欣赏者对某种音乐音响及其艺术风格不熟悉,不能正确地进行音乐感知的时候,那他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感情体验。我在为学生讲课的过程中所做的课堂实验表明,学生们对于他们熟悉的音乐风格,尽管预先并不清楚听的是什么乐曲,但还是能够大体上正确地体验到乐曲的感情性质。例如,在对乐曲不作任何说明的情况下,我为学生们放了一段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协奏曲》中第一乐章副部主题在展开部的变奏段落的录音,然后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五个学生的回答分别是:
(1)回忆的、欲以挣脱某种纠缠。
(2)悲哀的、带有哭泣的主题音调。
(3)充满深沉的情绪。
(4)悲哀、哀怨。
(5)远方的倾诉。
五个学生的答案用语虽然不同,但他们的感情体验在性质上却比较接近,而且与原作的感情内涵基本上是吻合的。德沃扎克在这首乐曲中所抒发的对祖国的深切思念与身在异乡所感到的孤寂与愁苦的感情,学生们感性的直觉也是能够有所体验的。
然而,学生们对具有他们所不熟悉的音乐音响与艺术风格的乐曲,在感情体验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例如,我在课堂上放了宋代郭楚望的古琴曲《潇湘水云》的主题呈示段落的录音之后,照例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五个学生却作出了各种不同的回答:
(1)叙述某种痛苦。
(2)忧郁而充满一种力量。
(3)典雅而明快的情绪。
(4)喜悦。
(5)酒狂。
这里之所以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差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感情体验,主要原因是有些学生很少接触古琴音乐,对古琴音乐还不能正确地进行感知,因此也就不能正确地体验乐曲的感情内涵。
我们上面所讲的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性的或者说是直感式的感情体验,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方式。然而,它毕竟是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一种初步体验。如果欣赏者仅凭直感去进行体验,虽然有可能体验到乐曲的基本感情,但却往往会局限于喜怒哀乐的感情类型的体验上面,而不能更深入地体验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因此,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进一步要求就是要有理解认识的参与,即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只有在对乐曲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这正如同志在他的哲学著作中所说?quot;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①
当然,我们这里是指对那些的确表现了深刻的感情内涵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而言。而我们之所以对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提出这种进一步的要求,是因为音乐中所表现的感情既不是一种与人的思想没有什么联系的神秘莫测的东西,也不是没有生活基础的主观自生的东西。相反,音乐中的感情内涵是由一定的社会生活所引起,并且是和一定的思想相联系的。正如我国古典音乐论著《乐记》所说?quot;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②。但是由于
①:《实践论》,《选集》四卷本,第263页。
②见《乐记》中的《乐本篇》。
音乐表现手段的特殊性,使得它在表现感情的同时,却不能把感情所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同样明确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欣赏者在对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凭借感性进行体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理解因素,深入体验乐曲感情表现的内涵。
由于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常常可以在音乐以外的因素中找到理解的根据,例如在声乐作品中可以在标题和文字说明中找到根;在标题音乐中可以在标题和文字说明中找到根据,因此,在对声乐作品与标题器乐作品的感情体验中,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予以充分注意是完全必要的。如果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不予注意,而仅凭感性体验是很难深刻领会乐曲的感情内涵,特别是它的社会意义的。音乐是一种表现生活的艺术,为了避免音响材料的局限性,更好地进行艺术表现,它往往需要和其他艺术相结合,这种做法早在音乐发展的原始时代的歌、舞、诗三位一体的形式中就已经开始了。由于这些非音乐因素已经和音乐紧密地融合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欣赏者在对音乐进行感情体验时,就需要运用理解认识这一心理要素去对这个艺术整体加以研究,从而加深对音乐的感情内涵的体验。
有些无标题音乐作品,并没有综合运用非音乐因素,但是却并不意味着这些音乐中的感情表现就没有它们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为了更深入地体验这类乐曲的感情内涵,欣赏者一方面要通过对音乐本身的反复倾听,凭借直感更准确、更细致地去体验乐曲的感情表现,另一方面也要从更广阔的方面,特别是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研究和了解,以求得对乐曲感情内涵的正确把握。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协奏曲》,如果学生们通过理解认识的作用,了解到这部协奏曲是捷克作曲家德沃扎克晚年旅居美国时写的作品,作者通过这部作品倾诉了他对远隔重洋的祖国和亲人的深切怀念,那么,学生们在欣赏过程中就会对这部作品的感情内涵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又如,对贝多芬的《爱格蒙特》所写的十段配乐中的序曲,不了解这部戏剧的主人公爱格蒙特是十六世纪荷兰人民所崇敬的英雄,对他所领导的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统治和争取独立的斗争也毫无所知,那么也就很难体验到这部序曲中戏剧性的感情变化:痛苦的、激烈的反抗、悲壮的颂歌和胜利的狂欢。如果欣赏者能够充分发挥理解认时的作用,对这部戏剧的内容和人物形象有比较深刻的理解,那也必然会对乐曲的感情内涵有更深刻的体验,而这是单凭感性体验所不可能做到的。
但是,对感情体验的这种进一步的要求,却并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能够作到的。对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创作情况的了解也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有条件进行的。而且,有许多无标题的器乐作品,作者在创作他们时往往没有留下什么有关记述,作品本身也并没有表现什么深刻的社会内容,而只是某种情绪的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难对乐曲做出进一步的解释,而只能凭借音响感知和对作者总的创作个性和风格的把握来体验乐曲的感情。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对于绝大多数音乐欣赏者来说。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更多地还是以感受性的直观形式进行的。象通常所说,欣赏者是处于一?quot;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理状态之中,更何况音乐中所表达的感情,在很多情况下的确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呢!这样判断一个欣赏者是否能够借助于某种概念把体验到的感情表达出来,而是要看要看欣赏者是否对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真正从内心里有所体验,欣赏者的感情是否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音乐的进行而起伏、变化,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就可以说是对音乐中所表现的感受情有所体验了。当然,我们这样说也并不是否认理解认识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重要作用,而是要说明,这种理解认识只有融注于感受性的体验之中,才能真正有助于音乐欣赏。
综上所述,我认为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首先对音乐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其次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换句话说,欣赏者要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这是欣赏者在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当然,我又认为问题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音乐欣赏者的欣赏能力各不相同,而且每个欣赏者都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生活经验来体验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因此,我们可以再从另外的角度去论证音乐欣赏活动是一种欣赏者的主体活动,欣赏者意识中的乐曲,必然渗透着他自己的主观色彩,而不可能和作者创作这首乐曲时的感情体验完全一样。也就是说,音乐欣赏活动中主体与客体(欣赏者与被欣赏的乐曲)的关系是既一致又不完全一致的辨证统一的关系。希望大家能对我提出的问题感兴趣,能同我一起探讨。本篇论文的写作,我得到了郭星辰老师与郗力红老师的帮助,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
主要参考文献:
所谓的音乐审美教学是学生通过对音乐的聆听和感知,从某一角度理解音乐,从而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能力。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但现在的有些大学音乐课堂,审美教学往往被老师们所忽略,学生们严重缺乏对音乐的审美能力,那样音乐的美感就没有办法被学生们所体会。另外,在众多类型音乐的冲击下,学生们本来就对音乐的认识很肤浅,许多类型的音乐会被学生们认为是老古板,从而对音乐进行挑剔,对个别音乐种类有偏见。因此,从一开始,老师就应该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让学生聆听不同类型的音乐,在音乐课堂上对学生们进行审美训练,让学生们产生强烈的审美渴望,对音乐进行评析,体会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多媒体、音响等教学工具进行播放,也可以老师自己进行演唱,这样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将音乐呈现在同学们面前,有利于学生们更全面地了解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情感变化。在老师的启发引导过程中,学生们对音乐有了进一步的体验,想要去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无形中就对音乐产生了兴趣,那么这时就顺利地进人了情感的欣赏阶段,但由于每一个学生对音乐表达的情感不一样,对音乐方面的知识掌握的不丰富,就会使得对音乐表达的情感不准确。所以,在音乐欣赏时应该积极引人具有视听功能相结合的音乐作品。学生们可以通过画面、语言表达等方式对音乐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那样就会对音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体会。
二、通过实践训练,形成影视音乐乐感
什么叫音乐乐感?在我看来,音乐乐感即是演唱者对听众的感染力。演唱者将对所唱歌曲的曲和词的理解进行演唱,根据听众对演唱过程的投人程度来评价乐感的力量。在一般情况下,听众所直观感受到音乐乐感的方式是对音乐曲的理解,他们喜欢上一首歌的第一原因总是曲调好听,这不论是对于懂音乐的人,还是不懂音乐的人无一例外,所以这时人们往往对曲的理解先于对词的理解。在大学音乐课堂中,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培养音乐乐感,因为我们想通过聆听的方式去探索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思想感情。培养音乐乐感>J卜不是要把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培养成未来的音乐家、艺术家,而是要发掘每一个人潜在的音乐能力,使我们都学会欣赏、体验和聆听音乐,通过音乐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从而达到自我调节的目的,创造美好心境,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乐趣。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我们要掌握音高、节奏等音乐要素,但不能因为单纯地追求唱歌技术,而忽略了音乐整体的完美感。在发声训练过程中,要注重演唱技巧和对没有歌词的练习曲进行一定情感的演唱,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们对音乐的想象力,有感情的演唱提高了我们的音乐乐感。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指挥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或者通过体态律动和视觉这些辅助手段对乐感进行培养。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通过声音的表达让人感受它的美妙,所以,我们通过多听音乐,来为每一个音乐作品进行评析,达到审美效果。我们要大量的聆听各种类型的音乐,通过大量的聆听,使音乐素质在无形中提高。还要多看些音乐家传记,走进大音乐家的内心情感世界。另外还要多思考,通过多听音乐多看记录,从而养成自己多思考的习惯,使我们对音乐的美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从而培养我们的乐感。
三、提高影视音乐综合素质能力
音乐是一门美的艺术,能陶冶人们的情操,使我们身心愉悦,忘记生活和工作中带来的疲惫。通过聆听美妙的曲段,让我们融人美妙的音乐世界。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如果我们只知道苦读于枯燥的课本中,不懂得去欣赏音乐,丰富我们业余的课外时间,那么我想他的大学生活是有所缺憾的,我们从小就生活在德智体美齐发展的环境中,那么,音乐是一齐愈合心灵的良药,它可以在你心情低落的时候,吞噬你那不快乐的细胞,种下快乐的种子,使快乐的种子在你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将不愉快的情感全部赶走,最终让你感觉到心情的愉悦,这就是音乐的力量。所以,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是离不开音乐欣赏的,音乐为我们带来的太多了,使我们内心丰富起来,使我们得到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就应该注重音乐素质的培养,提高音乐素养,可以加强学生们的综合素质。首先,我们应该加强音乐理论的教学。理论作为指导实践的一个工具,只有掌握好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去实践。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掌握好音乐理论也就是打开了音乐的大门,在授课中,老师们应该更加注重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
通过对音乐理论的理解,才能更深意义更深层次的理解学习音乐。如果学生们仅仅只是局限于唱歌和音符,没有以音乐的理论知识做引导,那样很容易造成音乐的误区。在音乐教学中,老师们应该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工具,提高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将音乐以图像、声音和短片等多种形式更加直观地让学生们享受音乐所带来的乐趣,使学生们对于音乐知识的理解印象更深刻,增加了记忆的效果,提高了音乐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教学营造教学氛围,创造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素质的培养。其次,老师们应该重视学生们对音乐的创造性思维,在学生们体验聆听音乐的同时,老师们应该善于发现,创办更多的创造性音乐活动,让学生们在学习音乐过程中,不仅学习和体验别人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自己运用音乐知识去表达自己的音乐思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音乐。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们自己体验音乐的乐趣,激发学生们对音乐的表现欲望,发展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是学生们提高音乐素养的良好途径。
四、拓展相关音乐常识,巩固音乐知识
音乐课程新标准提出音乐学科教学要注重音乐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笔者认为,音乐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赏前意识”的研究,强化学生“赏前意识”的培育,对于落实音乐课程新标准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所讲的“赏前意识”是泛指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听音乐、谈音乐、想音乐、玩音乐等所有的审美创造活动。老师在教学中不仅是要求学生听赏作品的最后效果如何,而更要关注学生对音乐作品听赏创造的过程,引导他们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环境的观察、体验、感悟,培养他们对音乐艺术特征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在充满情趣的艺术创造中引发学生对艺术美和表现美的求索,使欣赏和实践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实施审美情感体验、开展艺术创造活动的乐园。
一、在大自然中开展情感体验是培养“赏前意识”的基础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自然生活中有我们所熟悉的各种造型、构造以及意境之美、色彩之美。大自然还涌动着能给学生以心灵激奋的生命感性品质。无论在风和日丽的原野上,还是风雨欲来的山川巅峰,自然生命所形成的一种必然的具有内在紧张感的生命品质,使学生在这些充满神秘效力的有机形式中,能感受到一种有着自我意识的生命和活动。这种自我活动在一种绝妙的和谐氛围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唤起我们的生命感。面对这种有机的生命律动,“赏前意识”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在探寻自然外在美的同时,去捕捉这些鲜活的富有动感韵律的生命之美。通过对生命韵律的追求,学生尝试用心灵去体会自然的神韵。“赏前意识”要培养学生在审美主客体相互贯通的过程中敏锐提取自然神韵的能力,引起他们对音乐作品形式美的思考,从而逐步体会“乐之形色,孕育于自然,自然之理法,又非乐中之理也”。比如,欣赏《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等乐曲时,湖州有优美的太湖和江南水乡风韵。课堂教学可把这些自然资源作为学生感受体验生活的主题之一。
二、认识音乐艺术特征是培养“赏前意识”的主体要素
开展音乐教学,可以运用音乐动机和织体等音乐语言,以联想和表现的方法,选择适合于学生的方式表现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音乐构思与审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赏前意识”总是先由认识和理解音乐本身的特殊性质,继而转变到支配审美心态和音乐实践的主导意识。如音乐中的艺术特点是作者通过音乐中的旋律、节奏的律动和音乐织体的构成等而完成作品的表现力。正如达·芬奇所说:“艺术依靠感觉……艺术不同于文学,不需多种语言的翻译,就能像自然景物一样即刻为一切通晓。”音乐作品的可感性和可视性是音乐艺术的基本特性。在“赏前意识”的培养中,要牢牢把握音乐艺术强烈的可感性和可视性特点。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的局限性,决定了“赏前意识”对于听觉和视觉艺术创造的特殊意义。客观事物形象无时无刻都在传递着自身生长的形态品格。要在教学中运用听、视觉艺术语言,把握音乐物质的特性,将自然事物表现为音乐形象。学生在视听训练过程要融进主观的选择意识,去发现物象自身的美,使音乐艺术审美创造显得更生动丰富,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体验音乐的个性和情趣追求。
三、培养良好的音乐艺术感觉是“赏前意识”培育的重要方面
既然音乐作品是创作者对自然生活观察体验之结果。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把握客观事物的艺术感觉就显得非常重要。音乐艺术感觉是学生在审美创作中对于客观世界感悟的心理体验过程,具有深刻的内在心理因素。在欣赏评价音乐作品时,常常会脱口而出:“某某同学的感觉很好,某某同学的感觉找得对。”它表现出的摹本特征无需逻辑分析,是学生直接整体把握生活精神实质的一种本能反映,是由学生灵感派生出来的激情和敏感。这种激情与敏感虽然短暂,但却是形象思维过程中明亮的一瞬,是自身艺术素养和个性直觉品质高低的灵感再现。在欣赏的具体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始终依靠自己特定的音乐艺术感觉,不断完善对音乐语言的思考。
音乐艺术感觉需要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培养发展。例如,在音乐欣赏的构思、构想训练中,教师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深入到朴实无华的现实生活中去,接触不同类型的视、听觉形象,品味客观自然的丰富品质,使每个学生迸发出对音乐题材的艺术审美直觉,以及对旋律、节奏、音乐色彩以及意境美所产生的表现欲望。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大量中外优秀音乐作品的观摩欣赏和学生音乐才艺的展示分析,加强学生的音乐直觉训练,营造并延伸学生的“赏前意识”境界。
四、音乐想象和形式美创新是培养“赏前意识”的重要环节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倾听是音乐欣赏的主要方式。欣赏音乐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听,音乐艺术及欣赏教学的本质规律决定了欣赏教学的根本方法是倾听。音乐欣赏教学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则有赖于学生倾听、倾听、再倾听的欣赏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第一,教师要努力营造适合学生倾听的氛围,以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和优质的音响材料吸引学生去倾听。第二,教师要以亲切和蔼的方式建立课堂教学中师生融洽的关系,同时根据音乐作品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引起学生对音乐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倾听的愿望。第三,教师要指导学生倾听音乐的方法,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倾听作品的情感、风格,倾听节奏、旋律、调式、调性、速度、力度等诸多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感和形态中所起到的作用,还要引导倾听作品的乐句、乐段和曲式结构,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例如,《小星星变奏曲》中主题与变奏的音乐特征;《瑶族舞曲》的复三部曲式的结构特征,均应由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分析、讨论,通过倾听使学生在音乐中认识和领会音乐的内涵。
学生在倾听过程中应反复积累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和体验,实现对作品理解层次的升华,这既是对音乐作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发展过程,也是音乐欣赏心理的反应过程,即由外部音响感知到想象联想,再到情感共鸣,最后到理解认识。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倾听的同时,要遵循音乐欣赏心理反应过程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倾听层次的不断提高。从音响感知入手,逐步展开想象和联想并引感共鸣,最后理解作品的思想境界,使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直觉倾听向高层次的情感倾听、理智倾听发展,从而进入艺术审美欣赏的境界。
二、采用综合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音乐
欣赏教学要尽量采用综合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体验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身体的各种感官都充分调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用身体的动作和表演,用歌唱,用乐器的演奏,用各种变化多样的方式使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从聆听音乐到欣赏音乐,并通过参与体验感受音乐的美,提高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主题,将创作、表演与欣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全身心地进入音乐。在欣赏教学实践中,参与音乐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参与演唱音乐主题。乐曲的主题是音乐的核心和精华,是乐曲结构与发展的基本要素,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优美的主题常使人终生难忘。演唱并熟记主题音乐能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音乐的发展与变化,并能锻炼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熟悉、演唱乐曲的主题或片段。
第二,参与节奏律动。引导学生利用节奏来感受和表现音乐情绪,这种身心的结合对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律动、句法、情绪等十分有利。这样,学生既不是单纯欣赏音乐,也不是机械地做身体动作,而是在大脑协调支配下直接参与音乐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其他音乐感觉。节奏律动的方式有随音乐击拍、踏脚、拍手、做即兴表演动作、边听音乐边舞蹈等。例如,在欣赏民族器乐曲《瑶族长鼓舞》时,教师指出长鼓在乐曲中的节奏型,让学生边听音乐边合着节奏击拍,使学生立即领会乐曲的风格特点,进入音乐的情境之中。
第三,参与乐器演奏与创作。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学习音乐的乐趣。乐器演奏是学生表现音乐的方式之一。以打击乐、竖笛、口风琴等简单乐器来参与表现音乐,不仅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全神贯注地聆听和感受音乐,加深对作品的印象并与乐曲产生共鸣,而且也能获得表演成功的自信和愉快,享受参与音乐的无穷乐趣。例如,在欣赏完《森吉德玛》的第一段缓慢而幽静、表现辽阔草原和无边大漠的自然景象的旋律之后,引导学生在原来主题音乐基础上加快速度,再用乐器演奏出来,结果旋律立即变得热烈欢快。这样学生就能理解速度对音乐情绪的影响,感受到音乐表现的奇妙,也得到音乐创作的乐趣。
以上参与音乐欣赏的方式,使学生获得理解音乐所需要的体验,感受到丰富的音响,使学生参与到音乐中,让欣赏、演唱、演奏、律动、表演和创作融为一体,使学生亲身体验音乐发展的全过程,亲身参与到音乐中,通过音乐学习音乐,真正地走进音乐,感受音乐之美。
总之,音乐欣赏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善于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反复实践、灵活运用,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目前,中、高等教育都设立了音乐欣赏课。音乐欣赏课从音乐教育基本价值方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丰富学识、陶冶高尚情操和培育爱国的情怀,在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个人素养、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
一、传授文化知识
在教学方面,其一是对乐曲的欣赏,与此同时也可以说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此类学习重要包括历史知识和音乐文化两种。我们从学习音乐文化来看,不管是器乐作品还是欣赏声乐作品,音乐旋律是学生首先所听到的,老师讲解音乐作品,一般涉及到作品作者、主要特色以及创作的背景等方面的分析。
音乐欣赏课不仅是多元化音乐教育的一翼,同时,也承担起了通过音乐教育传授文化知识的重要角色,欣赏音乐作品同学习历史的关系十分密切,音乐是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形式,只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就能领悟其思想内容的表达。
二、陶冶学生高尚情操
由于音乐家对人生体验的艺术真实写照,因此酝酿出了优秀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还包括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音乐就像生活中的阳光,不可与世人隔离,不然生命将黯淡无光,欲失去生活的情趣。音乐是由词曲、旋律结合而表现生活的。在众多乐曲中,主要是由音乐语言(节奏、旋律、力度、速度以及和调性、调式、声等)来表现的。其作品的艺术美和思想内容,要由音乐语言的各种要素表现出来,此形式的表演有演唱、演奏等。音乐的灵魂是旋律,所以,欣赏音乐作品,不但要用耳朵,还要学会用心来听,才能体会其中的真谛。旋律背后的美是心灵的声音和丰富的音乐语言及优美的旋律,更是历史和人生的写真。众所周之,我国历史上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极为感人。俞伯牙一曲高山流水,不但旋律优美动听还由此引出了一段千古佳话,为后世子孙渊源流传,两人一见如故,正所谓高山流水遇知音。他们友谊的力量来自于音乐。《二泉映月》的作者华彦钧所表现的月冷泉清、人静夜阑的独特意境,展开如诉如泣的旋律,让人犹如听到了作者的心声,一位历经人生痛苦和辛酸的盲艺人,向我们吐诉其不平的一生。我国为多民族国家,所以民歌极其丰富,通南到北,由东而西,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歌,形式表现各个不同。
三、培育学生爱国情怀
音乐,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自人类社会以来就有,是伴随着历史和物质生活而产生的,一旦产生,就成为重要的人类精神生活内容,对现实生活有巨大推动作用。在中外古典音乐中,大部分作品是对祖国情感的颂扬。赏析此类音乐作品,能让学生感悟到音乐的动机和主题,震撼人的心灵,激起莘莘学子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爱国主义的重要源泉是近代以来音乐的创作,从各个中外典型音乐作品中,读出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爱国的激情。由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由聂耳《义勇军进行曲》、由刘半农赵元任《教我如何不想他》……其作品都表现了对国家兴旺和民族解放的振奋精神以及爱国思乡之情,给人以莫大鼓舞和力量。作品以爱国主义的核心力量鼓励着人心,使人的心灵得到震撼,这便是力量。
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音乐欣赏课对社会文明、音乐教育的促进作用,来自于人类的团结教化作用和精神熏陶。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
(一)体会作品思想内容和丰富而深刻的意境,可使学生本身素质得到提高,精神得到升华,性情得到陶冶。精神力量的作用使学生的人格更加健全,有助于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们对于亲情、爱情、友情的珍惜,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安定与和谐,具有积极的影响。音乐欣赏课所带来的力量,充分表现了社会文明提升功能。
(二)就学生及学生周遭的群体而言,音乐作为世界性社会性的语言,欲增加不同国度、民族、阶级的相互了解和交流。譬如,每届奥运会主曲,即世界和平的优秀典型音乐作品,体现了和平友谊进步的宗旨和对人类和平与美好生活的渴望,为世界各地各国各民族带来了相互沟通和友谊,对人类社会和谐与进步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五、结语
二、拓宽思维发展想象
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恰当的画面,激发、调动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增强创造意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自由翱翔,让其独特的体验得以表达。例如,欣赏二胡独奏曲《赛马》时,由于乐曲惟妙惟肖的描绘了蒙古族人民在欢度节日时的热闹场面。因此,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决定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及背景音乐,带领学生一边聆听音乐,一边做骑马扬鞭的动作进教室,既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二胡的音色特点,也可以让学生初步体会蒙古草原小骑手的风采。接着,播放蒙古族人们在节日里尽情欢乐、载歌载舞的画面,让学生随音乐学跳蒙古族舞蹈,体验蒙古族人民欢庆节日的喜悦之情。然后,随乐哼唱、熟悉主题音乐,从中了解乐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特点。最后,播放赛马节时群马飞奔欢腾景象的课件画面,让学生浮想联翩并试着当一回蒙古族人,从而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三、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中职院校与普通的高等存在很大的差别,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实用性,整体呈现“雅俗共赏”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职院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将美学的概念融入到校园文化内涵当中去,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两者之间呈现相互促进的循环关系。整体而言,公共艺术教育在促进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过程当中,主要可归纳为“提高,增长”两个方面,提高即是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增长即是增长学生的艺术专业知识,体现中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实用性与发展性。
1.2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职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并不是引导学生向专业艺术人才的方向发展,而知识作为一种教育的辅助手段,在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的同时,提升其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主要包括:品质、境界、人格、气质等方面,公共艺术教育具有理想的引导性,深化中职院校的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精神,对于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客观上促进了社会整体的进步。
2.中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功能分析
2.1身心健康方面
生理学对于健康的定义是:身与心都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变迁,趋向稳定完满。一般而言,中职院校开设音乐欣赏课的教育定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思想境界,起到陶冶其情操的作用,使其在生理与心理方面都保持稳定完满的状态,精神走上正轨,心理不偏不失,行为益于社会,达到身心共同发展的教育目标,以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2.2审美观念方面
早在时期,我国著名教育家先生就曾多次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的教育主张,其本质内涵就是重塑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其审美水平。中职院校开设音乐欣赏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对音乐艺术的感知能力,在美与丑,善与恶之间形成明确的观念屏障。比如:学生在欣赏法国国歌《马赛曲》的过程当中,激昂的旋律,高亢的情感会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客观上实现了精神境界的升华,与“以乐怡情”的中职公共艺术教育精神不谋而合。
2.3道德教化方面
除了“以乐怡情”之外,中职公共艺术教育还存在着“以乐辅德”的教育精神,在引导中职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坚定其人生信念,宣扬美好的品德与精神。中职院校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可分为两种,分别是意境联想与讲解赏析,调动学生的全部身体感官,扩展音乐欣赏课的道德教化的广度与深度。比如:学生在欣赏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的时候,其中优美动听的旋律与饱含着赤子之心的歌词会在学生的内心形成激荡的情感浪潮,深化其对国家、社会、亲情的理解,起到良好的道德教化效果。
3.音乐欣赏课在中职公共艺术教育中优化发展的策略
3.1落实隐性课程的激励机制
我国中职院校的音乐欣赏隐性课程主要指的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开设艺术协会等,是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补充。但是,目前我国的中职院校的音乐欣赏隐性课程未能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导致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想学,难以实现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标。因此,中职院校必须要将隐性课程置于与显性课堂同等重要的位置之上,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与激励机制,提高学生与教师的积极性。
3.2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现代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提高中职艺术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已经是必然的趋势了,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展现出来自身的教学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正常的音乐欣赏课堂当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而非“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3.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2审美观念方面早在时期,我国著名教育家先生就曾多次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的教育主张,其本质内涵就是重塑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其审美水平。中职院校开设音乐欣赏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对音乐艺术的感知能力,在美与丑,善与恶之间形成明确的观念屏障。比如:学生在欣赏法国国歌《马赛曲》的过程当中,激昂的旋律,高亢的情感会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客观上实现了精神境界的升华,与“以乐怡情”的中职公共艺术教育精神不谋而合。
3道德教化方面除了“以乐怡情”之外,中职公共艺术教育还存在着“以乐辅德”的教育精神,在引导中职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坚定其人生信念,宣扬美好的品德与精神。中职院校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可分为两种,分别是意境联想与讲解赏析,调动学生的全部身体感官,扩展音乐欣赏课的道德教化的广度与深度。比如:学生在欣赏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的时候,其中优美动听的旋律与饱含着赤子之心的歌词会在学生的内心形成激荡的情感浪潮,深化其对国家、社会、亲情的理解,起到良好的道德教化效果。
二.音乐欣赏课在中职公共艺术教育中优化发展的策略
1落实隐性课程的激励机制我国中职院校的音乐欣赏隐性课程主要指的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开设艺术协会等,是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补充。但是,目前我国的中职院校的音乐欣赏隐性课程未能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导致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想学,难以实现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标。因此,中职院校必须要将隐性课程置于与显性课堂同等重要的位置之上,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与激励机制,提高学生与教师的积极性。
2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现代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提高中职艺术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已经是必然的趋势了,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展现出来自身的教学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正常的音乐欣赏课堂当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而非“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艺术是无国境的,同时也不应该有主要与次要之分,改革中职院校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是课堂趋向多元化,引进流行音乐与外文音乐,实现“古为今用,中西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想象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音乐作品的赏析,还可以布置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开展多样化的音乐欣赏活动,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在一些学校,常常忽视了音乐欣赏教学,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并不是认真的聆听音乐,有的交头接耳,有的昏昏欲睡,有的在做其它的作业,根本谈不上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受。怎样才能扭转这一局面呢?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还有赖于美好的音乐素材、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 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
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也是欣赏音乐和鉴赏音乐的基础,只有培养良好的倾听音乐的习惯,才能谈得上音乐的欣赏与鉴赏。使学生学会聆听,就要从感悟自然声音做起。没有反复的听,反复的鉴别,反复的训练,听觉技能是不可能形成的。周围有着广阔的活动环境,是一个天然的“听觉训练场”, 或者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讨论,培养他们的聆听习惯。再就是可以通过欣赏音乐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聆听习惯,并学会聆听。比如,选择作品中富有感染力的部分作为倾听的重点,在速度、音乐拍子等问题,让学生有一个倾听的侧重点,使学生专心倾听,并对这一段音乐产生兴趣。再则就是初听全曲后找出音乐的部分,把握音乐的整体结构,让学生闭目静听,在听的过程中,教师少讲,让教室里回荡的只有音乐声。其次,有了前面初听的印象后,进一步的深化。如跟随音乐的速度或音乐情绪进行体验,可用挥拍、内心节奏感、轻哼鸣或选一段学生能演奏旋律,让学生参与教师范唱、范奏。或者运用对比性倾听。如在一部音乐作品中可选择不同风格的、不同的版本音乐进行对比性的倾听,让学生始终保持倾听的兴奋状态。
2. 要重视选材
不拘泥于课本内容,适当选择一些流行音乐。虽然现在的教材中已经加入了一些流行音乐,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流行音乐的需求,而且因为流行音乐的流行性很强,课本中选编的流行音乐往往早已经是“昨日黄花”了。虽然众多的流行音乐良莠不齐,但不能以偏概全的视流行音乐如洪水猛兽,应该客观的认识到,流行音乐中也有许多具有艺术价值的、积极教育作用的作品。比如,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很喜欢周杰伦,视其为偶像,有些教育工作者一味的批评他的音乐。但我却认为,他的某些作品是很有意义的。如《听妈妈的话这首歌曲》,歌词简单直白的语言表达了他对母亲的爱和尊敬,同时教育听者要尊敬长辈。这对普遍正处于叛逆期、甚至于父母产生严重隔阂的中学生来说,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吗?且旋律朗朗上口,易学易唱。让学生听这样的歌曲不是很好吗?不胜过老师喋喋不休的耳提面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