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2:1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摘要] 目的 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胸心外科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该院胸心外科住院治疗的120例手术患者,按照住院顺序编码,使用抛硬币法简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呼吸频率降低、血氧饱和度升高、最大通气量、时间通气量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14/60),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胸心外科手术患者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早期护理干预;胸心外科;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b)-0072-03
[作者简介] 鲍秦琴(1986-),女,江苏南京人,本科,护师,研究方向:护理。
胸心外科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麻醉药物使用剂量高,手术过程对呼吸系统有严重的影响,容易出现呼吸道感染、肺不张、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等并发症[1]。进行胸心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如何提高胸心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康复效果,降低呼吸道感染率和死亡率是当前医务人员关注的一个热点之一,目前有研究报道,采用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为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胸心外科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现对该院2011年2月—2014年3月间收台的60例胸心外科手术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胸心外科住院治疗的120例手术患者,按照住院顺序编码,使用抛硬币法简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42.4±12.5)岁,其中食道癌手术患者8例,肺癌手术患者26例,心脏手术患者12例,其他种类胸心疾病手术的患者14例;对照组患者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42.8±12.5)岁,其中食道癌手术患者10例,肺癌手术患者25例,心脏手术患者15例,其他种类胸心疾病手术的患者10例。两组患者均采取气管插管全麻。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胸心外科常规治疗和护理,护理内容为:术前用药及术前胃肠道准备,术后进行病情观察及进行各种管道护理。患者手术前接受与手术治疗有关的知识宣传教育,询问患者病史,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健康教育方式和内容,让患者改变不良的行为,戒烟戒酒。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方法如下。
1.2.1 病房住院环境 加强对病房环境的管理,每天定期打扫病房,保证病房干净、整洁,保持房间通风,房间内空气清新、温度及湿度适宜。对有呼吸机的患者要严格执行消毒程序,减少灰尘及其他污染,减少肺炎发生率。同时对护理人员开展预防感染的相关培训,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更换被褥,夜间关灯休息或者使用暗光灯光,减少对患者的刺激。
1.2.2护理 由于手术后需要进行治疗,因此必须对患者进行护理知识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行治疗。
1.2.3开展心理干预 大部分患者手术前出现抑郁、焦虑、恐惧等负性心理,担心整个手术过程是否能顺利,担心手术麻醉效果及手术后疼痛问题,担心手术费用过高而对家庭产生巨大的经济负担等,因此,手术前必须给患者心理支持。为了保证心理干预质量,该研究主要措施是:由具有三级心理咨询证书的护士对胸心外科护士进行心理培训,让每个护士都能单独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保证心理干预的质量。根据每个患者的心理特点制定合理的个人心理干预护理措施,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开展循序渐进的心理干预,消除患者心理负面影响。
1.2.4腹式呼吸训练 嘱患者采取平卧位,全身放松,吸气时候尽量使腹部最大向外扩张,呼吸时腹部尽量向内收缩,并保持胸部保持不动,以不憋气为宜,呼吸频率控制5~6次min左右。
1.2.5有效咳嗽排痰训练 让患者端坐5 min,保持平静,让患者先深吸一口气,让声门紧闭,使膈肌迅速抬高,增加胸腔的负压,同时让肋肩肌快速收缩,然后咳嗽,让声门迅速打开,让气体快速从呼吸道冲出,利用急速的气体将痰液排除体外,每天让患者练习数次,直到患者能熟练掌握。
1.2.6分散转移患者注意 手术后通过给予患者读报、看电视、听音乐、按摩患肢皮肤等方式分散转移患者注意力,提高对伤口疼痛的耐受能力。
1.2.7功能锻炼 对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早期功能锻炼的认知。
1.2.8 饮食睡眠护理 手术后患者要保证足够的营养和水分,早期可以食用少量的高蛋白纤维素,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进食量,同时每天保证足够的水分供应,可以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补充水分。如果患者无法通过胃肠补给营养,则必须通过静脉途径补充营养,禁止患者吸烟喝酒,或者使用辛辣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预防发生便秘,另外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生活规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手术后10 d的呼吸频率、血气分析、指脉氧饱和度指标,检测患者手术10 d后大通气量、时间通气量、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等指标。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胸腔引流管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的比较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术后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最大通气量、时间通气量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等指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住院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术后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14/60),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92,P=0.004﹤0.01)。
3 讨论
3.1早期护理干预在胸心外科手术中的作用
胸心外科手术的患者一般病情比较严重,大部分患者接受的手术均存在创伤面积大、住院时间长、患者住院期间存在较多的不安全隐患,这些均影响患者手术后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因此对胸心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生活质量[4-5]。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改善患者住院环境,让患者在比较舒适的病房中接受治疗和护理,缓解患者烦躁的心情,对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护理,强化患者接受护理,保证手术后能顺利进行护理,保证各项临床治疗有序开展。在进行护理过程中注重心理干预,制定合适的干预方案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负面心理影响,使患者积极参与治疗。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早期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术后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最大通气量、时间通气量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等指标分别为(13.04±2.32)次/min、(96.8±1.5)%、(69.4±2.4)L、(2.82±0.08)L/min、(1.20±0.14)L,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说明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模式可以促进患者术后呼吸功能恢复,该护理模式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研究结果明显高于文献报道采用护理干预取得的治疗效果[6-7]。主要原因分析:采取早期护理干预,能全面从术前、术中、术后各个环节对患者进行干预,及早消除影响患者术后的因素,因此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护理干预。另外,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拔管时间(4.25±2.31)d、住院时间(10.52±3.62)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说明采取早期护理干预能明显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缩短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一致[8]。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提示早期护理干预模式能明显降低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研究文献亦证实了这一点[9-10]。
3.2 呼吸功能及咳嗽训练的临床意义
呼吸系统受损在胸心外科手术中比较常见,因此,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呼吸功能及咳嗽咳痰训练非常重要,及时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有效降低肺炎发生率,同时也能明显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保证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治疗[11]。另外,也可以有效预防患者手术后发生呼吸道感染,影响患者手术后恢复。通过对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让患者能自行熟练进行正确的呼吸,促进患者将残留在肺内部残留的气体顺利排出体外,提高肺部换气量,减少肺部死腔的通气量,增加肺交换气量,保证机体能够交换到充足的氧气。开展咳嗽咳痰训练可以有效促进患者将气管残留的痰液排除体外,降低患者手术后肺部发生感染的几率。 研究文献报道[12-13],通过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呼吸功能及咳嗽训练能改善胸心外科手术患者肺功能的情况。
3.3胸心外科手术患者早期护理干预需注意的问题
为保证顺利进行早期护理干预,需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具体的每个细节均由科室护长组织全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充分讨论,尽可能平衡利弊,为患者制定一个最优的护理方案,在执行早期护理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变化,在实施过程中要及时进行意见反馈,不断改善。由于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中会出现一些不可控制的影响因素,比如新护士轮转科室、护理人员个人经验有限、沟通技巧不够熟练、患者在护理过程中不配合等[14-15],因此对参与早期护理干预的护理人员必须要经培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才能保证护理干预工作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在胸心外科手术患者中开展早期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胸心外科手术患者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研究样本例数比较少,结果的验证有待大样本研究加以证实。
[
参考文献]
[1] 林军,樊梅.心胸外科护理隐患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8):361-362.
[2] 仲继红,陈雪莲,王晓峰,等.心胸外科压疮全程预防干预的做法与效果[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6):637-639.
[3] 耿利琼.围手术期呼吸功能训练对胸部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5,11(17):1421-1422.
[4] 廖星梅.术前护理干预对62例外科手术患者焦虑心理的影响[J].中外医疗杂志,2011,30 (11):170-171.
[5] 郭丽丽,申秀英.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心胸外科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8): 94-95.
[6] 刘春蓉.护理干预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2012,5(9C):111-112.
[7] 陈爱荣.健康教育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焦虑情绪及呼吸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5):24-26.
[8] 成聪利. 护理干预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 中国保健营养,2012,8(1):2680-2680.
[9] 郭丽丽,申秀英.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心胸外科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8):94 -95.
[10] 邵爱仙,姚玉娟,沈丽娜,等.呼吸训练技术对明显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指标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8):620.
[11] 范悦.心胸外科术后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因素与临床治疗探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20):147-148.
[12] 刘黄华.心胸外科病房防止医院感染的护理措施[J].中国当代医药,2012,9(13):139-142.
[13] 郭慧明.护理干预对心胸外科患者安全护理的影响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17):29-31.
[14] 林世红,韦成信,戴艳萍,等.健康教育和呼吸功能训练在心胸外科患者围术期综合应用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103-104.
(收稿日期:2014-09-06)
所谓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简称DVT,指的是患者的血液在深静脉内发生非正常的凝结和阻塞的情况,血液的凝结和管腔的阻塞导致静脉回流存在障碍,这是一种ICU患者常见的急性病[1]。要防治下肢DVT,就要对ICU患者的护理方式进行分析探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院在2012年5月到2013年5月一年内治疗的重症患者60例,其中女性患者21例,男性患者39例,患者的最小年龄为24岁,患者的最大年龄为68岁,平均年龄为45岁。其中意识清醒的患者有22例,意识模糊的患者有38例,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有8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有12例,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有13例。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p值大于0.05,没有对比意义。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的常规护理方法如下所示:护士要向患者介绍下肢DVT形成的危害,在ICU患者治疗和康复的过程中指导和协助ICU患者翻身,变化患者的卧床,翻身的频率为每2个小时翻身一次。加强ICU患者的静脉输液通路的疏通管理,防止患者出现静脉穿刺,保持患者输液通路的通畅。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模式如下所示:首先,观察组患者同对照组患者一样,进行上述常规ICU的护理,其次,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上护理干预,护理干预包括预防护理和治疗护理。
预防护理过程中,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术前评估,护士要对患者进行下肢DVT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进行分析和讲解,从而引起患者的重视,使患者主动积极配合ICU治疗护理。宣传ICU治疗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帮助和指导患者下肢进行活动,保证患者卧床时,抬高下肢,并与病床形成20到25度的角,保证下肢的温度,患者的室温保持在22摄氏度左右。保护患者的静脉血管,对患者的静脉血管进行干预护理,避免进行有刺激性药物的静脉注射,避免患者出现静脉穿刺,一旦出现穿刺情况,重新建立新的静脉通道。采用浓度为50%的硫酸镁对患者的下肢静脉进行局部的湿敷,红外线照射静脉血管局部出现硬结的患者,照射的频率为每日3次,每次照射的时间持续30分钟[2]。
治疗护理中,观察ICU患者的体温、呼吸、脉搏等基本的生命体征情况,对患者下肢在同一平面处进行每日至少2次的周径测量,观察患者的胸痛、呼吸困难、咳嗽等情况。观察患者下肢静脉出现凝血的趋向,给予下肢深静脉出现凝血倾向的患者服用溶栓药物和抗凝血药物,检测患者凝血的时间,对进行了导管溶栓手术的患者,保证患者绝对卧床休息,观察患者在进行溶栓手术之后下肢的温度、颜色,测量下肢的周径[3]。
1.3统计学分析
文中所有的数据均采用SPSS13.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并采用X2对所有的计数资料进行检验,统计学差异用p值表示,当p小于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上述常规护理和早期系统护理干预进行护理之后,对照组患者形成1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相比,观察组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仅有2例,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观察组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与对照组形成了明显的差异,p值小于0.05,统计学有意义。具体对比如表1所示。
3讨论
ICU,即重症监护室,在重症监护室诊治的患者,在治疗疾病和恢复的过程中容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DVT疾病是ICU患者最常见的病发疾病之一,DVT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患者的下肢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肿胀、疼痛、下肢皮肤温度升高等,DVT严重者会出现肢体苍白、发绀等情况,甚至是出现静脉性的肢体坏死[4]。
DVT的形成严重影响了ICU患者的病情的恢复,对ICU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要提高ICU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病情的恢复情况,就要预防好ICU患者下肢DVT,对ICU患者患者的护理就显得越发重要。
在治疗ICU患者下肢DVT的过程中,关键的一点在于及早发现患者的DVT病情,只有及早发现病情才能及早治疗。在ICU患者的护理过程中,由于患者的长期卧床,十分容易导致患者形成下肢DVT,出现下肢DVT疾病时,护理人员要给ICU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做好基础护理的情况下,进行相应的早期系统护理干预,一方面,要做好DVT的预防,另一方面,也要做好DVT的相关治疗工作。护理干预在ICU患者的护理中,有效的防治了DVT,提高了ICU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文静;段文超.术前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心理状态及生命体征的影响[J].安徽医学.2011,14(10):17-18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085-02
颅脑损伤是由外界暴力作用于头颅造成头部的损伤,其中包括头部软组织损伤、颅骨骨折和脑损伤。重型颅脑损伤是脑外科常见急诊,其病情变化快、治疗困难、护理复杂、手术成功率较低 ,因此 强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病情观察护理,严密监护生命体征及瞳孔变化,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同时要准确判断病情发展,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治疗依据,对病人预后恢复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现将我院2008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院脑外科自从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8例,其中男3l例,女17例,年龄26~68岁,平均45.5±3.5岁 48例患者中,车祸外伤27例,高空坠落伤4例,重物撞击伤1l例,殴打致伤6例。人院时经CT扫描,损伤部位:脑干7例,丘脑下部3例,硬膜外l2例,脑内2例,开放性颅脑损伤5例,广泛性脑挫裂伤7例,硬脑膜下血肿l2例,合并其他脏器受损17例,其中脊柱或脊髓损伤4例,胸部受损5例,腹部受损8例。入院时应用GOS评分指标分析, 良好(5分)18例、轻残(4分)13例,重残(3分)l7例。非手术治疗21例,手术27例。将48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患者在性别损伤时间、损伤程度、手术时机选择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 (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及对症治疗措施。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对患者的意识、瞳孔和神志变化等进行严密观察,注意患者昏迷程度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对患者的辨识力、记忆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情况进行评估,以准确掌握病情进展,严密观察患者瞳孔变化( 双侧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存在,眼球活动情况。 严密观察病人神志变化,如患者突然出现意识淡漠、收缩压下降 呼吸频率增快等症状,应考虑是否有休克或低氧血症发生。如出现躁动或突然嗜睡,脉搏及呼吸变慢,血压升高并结合瞳孔的变化,应注意颅内血肿或脑疝形成,如患者血压突然下降、脉搏增快 心跳呼吸减弱,提示出现脑干功能衰竭。
护理干预措施:
(1)常规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数处于深昏迷状态,要保持病室空气清新,减少人员走动,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在此同时,要配备气垫床,抬高头部30度作于,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床单应平整、干燥.松软。每两个小时给患者翻身一次,按摩受压和骨突部位,预防压疮。大便后用温水清洗外阴和,以减少局部刺激与感染。
(2)低温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后,由于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障碍、颅内压增高、高热以及呼吸功能不全、休克等多种因素造成脑组织缺氧,导致脑损害。早期采取采用冬眠法进行治疗,可有效降低脑组织耗氧量,减少病死率。在护理干预过程中,如果患者发热,体温高于39度(或者是39度以上者可用冰帽、冰枕冷敷以及酒精擦浴等,昏迷病人使用冰帽、冰枕者要严防冻伤。
(3)感染护理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导尿时选择刺激性小的气囊导尿管;恢复期帮助鼓励患者早期进行膀胱训练,保持会阴清洁,每日用0.9%NS进行膀胱冲洗,防止尿路感染;留置脑室闭式引流者,引流管应高于切口平面1O一15era,密切观察引流液的色和量,做好记录。
(4)输液护理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及时补充血容量,监测中心静脉压;休克纠正后应控制输液速度,以防加重脑水肿或心肺负担;颅内高压时应给予高渗脱水药物,甘露醇应在3Omin内滴入,防止输入速度过快而一定程度的加重了肾脏负担。
(5)呼吸道护理
保持呼吸遭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和咽喉呕吐物,呕吐时头偏向一侧;严防舌后坠,有活动假牙应取下,以防假牙脱落,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死亡。必要时气管插管或切开,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保持病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湿化气道。
(6)脑脊液漏护理
有脑脊液外漏者应抬高头部,用盐水清洗鼻前庭及外耳道,用酒精消毒。耳漏者采取患侧卧位,防止脑脊液逆流,引发颅内感染。嘱咐病人勿用力濞鼻涕,以减轻症状。
(7)安全护理
昏迷或躁动患者应在床边加防护栏,或适当约束患者肢体,以防止坠床或拔出治疗管。
(8)心理护理
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工作,尊重患者隐私及人格,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重拾信心,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好患者亲属思想工作,减轻消极 焦躁情绪,保持乐观心态,帮助患者及家属树立治疗信心。
(9)对消化道出血的观察。严重的颅脑损伤可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胃黏膜血管痉挛,胃酸分泌增多,造成缺血甚至坏死。
(10)观察意识状态变化。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护理人员呼唤患者的名字,并压迫患者的眶上神经等方法判断患者的意识程度,嘱患者家属经常同患者交流,消除其紧张的情绪,护理人员应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疑问,帮助患者了解病情变化。
(11)对脑疝及脑水肿的观察。在患者脑受损、受压及创伤的过程中会出现缺氧、休克等现象,可使患者迅速出现脑水肿,严重的脑水肿使颅内压急剧增高,形成脑疝导致死亡。护士应严密观察,及时报告医生,及时抢救治疗。
2 结果
对照组24例患者康复出院7例,好转13例,生活自理2例,因呼吸、循环的衰竭死亡2例,观察组康复出院9例,好转13例,生活自理1例,因呼吸、循环的衰竭死亡1例。两组患者康复率和好转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综上所述,加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观察,实施严格的专业护理十分必要。颅脑损伤多由于暴力作用于头颅引起的损伤,常引发头部软组织损伤、颅骨骨折甚至发生脑损伤,因此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须严密观察病情和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并迅速处理,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由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复杂且变化快,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较高,护理人员必须了解颅脑损伤的基础知识及护理要点,因此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比较大,在密切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并加强巡视的基础上,还应解决患者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焦虑,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颅脑损伤高热的患者,在给予降温的同时应加强营养,促进损伤的修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处于应激状态,表现为分解代谢增加,基础代谢率升高。需加强营养。护理人员应指导家属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合理营养的重要性。目前认为颅脑损伤的发生机制为:起初仅为部分性损伤,在数小时至数天内会出现继发性损害,在无血肿的损伤后24~36h,会出现急性细胞毒性水肿,也有少数为血脑屏障损害引起的血管源性水肿,这些都是导致颅脑损伤及颅内压增高的原因。
为此,护理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切实做好临床观察和专科护理工作,全面监测患者病情变化,以预防感染和各种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023-02
压疮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约20%左右的长期卧床病人患有压疮,患病比例较高。压疮不经会增加患者的长期卧床痛苦,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死亡风险,直接危害着患者的生命安全。神经外科患者大都意识丧失、自主活动能力丧失,因此其长期卧床必然会导致压疮的发生,其发生比例也相对较高。笔者对我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高危患者实施了护理干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高危患者42例,其中30例男患者,12例女患者;年龄46~87,平均年龄62.5岁。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5例,其中13例硬膜外血肿,15例硬脑膜下血肿,7例脑挫裂伤;5例自发性脑出血,2例动脉瘤。治疗组采用个性化护理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
1.2护理措施。
1.2.1常规护理。常规护理主要是针对神经外科高危压疮患者的症状实施相应的护理方法和措施,以减轻患者的病痛,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对于神经外科高危患者压疮的常规护理主要有以下三点:
(1)避免患者的局部长期受压。①鼓励和协助病人经常更换;②保护骨隆突出处;③应用气垫床,并保持充气效果。
(2)避免潮湿和排泄物等的刺激。①保持床单的清洁,及时更换潮湿的被褥和床单,还要使用透气性较好的床垫;②使用与病人体温相适应的温水对病人进行清洗。
(3)局部伤口的护理。①避免压疮区域继续受压;②对伤口处进行清洗及敷药。
1.2.2个性化护理。个性化护理是常规护理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更能够体现护理的人性化和“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3]。对神经外科高危压疮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有:
1.2.2.1环境护理。对于神经外科高危患者来说,需要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以减轻患者因长期卧床的负面情绪。为此,护理人员需保持恒定的室温(18~22℃),同时,病房也要安静、舒适、整洁,以减少因环境因素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为患者提供良好有益于其健康的环境。此外,还要使床铺保持干燥和清洁,及时更换潮湿的被褥和床单。
1.2.2.2心理护理。神经外科的高危患者一般易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此时就需要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以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使患者客观而真实的了解自身病情,以引导和协助其树立良好的心态及稳定的情绪。同时,也要对患者的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为其讲解压疮的预防方法,使其了解出现压疮的原因。此外,还要多主动关心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以及出现肢体瘫痪的患者[4]。
1.2.2.3皮肤护理。护理人员在对神经外科高危压疮患者护理时应注意,使患者的皮肤保持干燥和清洁,以减少皮肤的刺激。同时,在为患者
现在很多研究结果都显示,C反应蛋白可以预测心血管疾病,同时也可以对2型糖尿病发病进行预测。美国一项调查显示,对5888例老年人进行随访3年以后发现,C反应蛋白增高者,其糖尿病的发病率增加了2.3倍。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BMI、ISI和C反应蛋白都是独立相关的[3],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统一性,这就说明胰岛素抵抗启动因子可能是慢性炎症,在受到刺激时就会增加细胞因子分泌,比如说IL-6。多囊性卵巢综合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就是肥胖、月经稀发、胰岛素抵抗、高雄激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不排卵行不孕,其中的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就是改变多囊性卵巢综合症病理的重要机制。通过本次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多囊性卵巢综合症肥胖患者的血清TG明显超过了非肥胖患者,这就说明,多囊性卵巢综合症患者的肥胖情况是和血脂代谢紊乱有关的。本次研究中,非肥胖组患者的血清logCRP超过了对照组,这个结果是和其他文献报道相一致的,这表示多囊性卵巢综合症患者可能体内有着慢性炎症状态,而且logCRP和BMI也是正相关的,这就表明,随着患者体重的不断增加,那么炎症程度也会随之增加。多囊性卵巢综合症患者的糖代谢失调主要特点就是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4],很多研究都认为这两会促进患者肝脏合成C反应蛋白,从而升高患者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从而加重胰岛素抵抗。参考文献
[1]胡卫红.乔杰.王黎娜.刘卫红.HU Weihong.QIAO Jie.WANG Lina.LIU Weihong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期刊论文]-武警医学2009,20(6):154-158
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体对其所在工作环境中各个方面的一种积极的、主观的评价,即个体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的程度…,护士工作满意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护理的质量、人员的流失,甚至护理专业的发展。国外自1940年起就开始对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早期,开始注意到护士的流失率,将流失率当作护士工作满意度的一个衡量指标,70年代后,关于护士工作满意度及多种影响因素的研究逐步深入。近年来,许多国内学者也致力于具体环境里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包括对急诊科护士、助产士、ICU护士、康复护士和社区护士等的研究。但对聘用制护士(俗称合同护士)的满意度则关注较少。
为了解我国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现状,笔者收集我国1997—2065年有关护士工作满意度研究的论文25篇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国内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对策,并提出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主要是根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清华同方中国期刊网和重庆维普科技期刊网3个光盘检索系统检索1997 2005年护士工作满意度研究论文。
1.2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护士工作满意度研究论文就测量工具、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影响因素、对策研究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1997—2005年护士工作满意度的测量工具:见表1
表1结果示,国内关于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测量工具是根据基础理论或参考大量文献自行设计的问卷,且未经信、效度验证,而信、效度是衡量测验客观性的两个最重要的指标,测验的客观性又是决定一个测验能否存在的必要条件,因此59.3%的研究结果是值得我们质疑的;而使用的标准化的量表也大多是引用国外的,有14.8%的研究论文是直接根据国外量表设计问卷的,由于国内、外在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医疗保健制度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因此直接引用国外量表易导致问卷内容不符我国国情;由此可见,目前国内尚未研制出一套标准的、可被推广应用研究的护士工作满意度测量工具,这方面的研究急待拓展。
2.2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
2.2.1研究对象:76%是集中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等临床科室,24%是关于精神科、保健科及社区护士的研究,其中仅有2篇是关于保健科及社区护士的,说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管理者对社区护士工作满意度还不够重视;绝大多数针对女性护士,极少数针对男性护士,说明目前护士群体中仍以女性为主体,再者男性护士还没有广泛得到社会的认可,使得对男性护士的关注极少;仅有8%的研究是主要针对聘用制护士(即合同护士),92%的研究则主要针对在编护士,说明管理层还没有意识到合同护士工作稳定性、工作满意度对医院护理质量的重要影响;其他如年龄、职称、学历及工作年限等均是按不同比例分布在各个层次。
2.2.2抽样方法:其中24%的论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选取研究对象,而76%的论文均未明确说明研究对象的选取方法。说明绝大多数研究均未严格按照随机原则进行抽样,因此所抽取的样本缺乏代表性。
3统计分析方法
调查所得资料绝大多数均采用SPSS软件的不同版本进行分析处理。
4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影响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工资及福利待遇;②个人及专业发展机会;③工作负荷及排班;④家庭/I作的平衡;⑤管理方式及工作自主权;⑥工作被称赞和认可;⑦社会、专业上交流交往机会;⑧与共事者(医生、护士、管理者)及患者的关系;⑨工作环境和条件;⑩工作/职业本身。其他如工作年限、年龄、学历、科室、班次及从事护理工作的目的等也会对护士工作满意度产生一定的影响。统计结果见表2。
表2示,护士工作满意度水平最低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上四个方面,说明目前护士的工资及福利待遇还比较低而护士的工作量又比较大,尤其是合同护士,因此表现为付出与所得不成比例,心理严重不平衡,挫伤工作的积极性;护理职业的高风险性、经常担心出现差错事故及人身安全问题等工作/职业本身的特点也是导致护士工作满意度低的主要原因,尤其对于急诊科及精神科护士,说明我国目前护理管理体制还很不完善,还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对护士给予正确的引导以及满足她们低层次的需求;护士对个人及专业发展机会的满意度低,说明医院、护理学院及学术团体所提供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太少,晋升机会也不多,而且由于工作量大、时间紧、缺乏经济支持,护士也很少有机会参加护理科研工作和撰写护理科研文章。
此外,28%的研究认为管理方式与护士工作满意度之间是显著相关的,说明研究者已经意识到管理方式对护士工作满意度、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的重要影响,提倡变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应用现代管理理论,以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
5对策
[摘要] 目的 探讨人性化护理干预在肠癌低位保肛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12月接受低位保肛手术治疗的52例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人性化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生存率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96.1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38%;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76.9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6.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6.15%、84.62%,对照组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76.92%、65.38%。结论 肠癌低位保肛手术治疗期间给予人性化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1年生存率高,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
关键词 ] 肠癌低位保肛手术;人性化护理干预;效果;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9(a)-0066-03
直肠癌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恶性肿瘤,在下段直肠(腹膜反折平面以下)中比较常发,在直肠癌患者中占75%左右[1]。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吻合器的广泛应用,肠癌低位保肛手术成为可能且在临床上实践,效果明确,但术后可能出现大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2],为此低位保肛手术治疗期间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我院接受低位保肛手术治疗的肠癌患者行人性化护理干预,效果令人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52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肝肾功能严重障碍、手术禁忌症、精神异常等患者。男性32例,女性20例,年龄在46~71岁之间,平均(60.3±3.2)岁,病灶直径在1.5~6.1 cm之间,平均(3.2±0.3)cm。其中高分化腺癌16例,中分化腺癌32例,低分化腺癌4例。随机数字法将5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灶直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本组52例患者均接受低位保肛手术治疗,常规操作。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围术期人性化护理干预。
1.2.1术前护理 ①心理准备。护理人员先要查看患者病历资料,了解患者病情、心态、病史、治疗等情况,并加强与患者的交谈,深入的了解患者内心情绪。对于害怕癌症本身的患者来说,多安慰、鼓励患者,用成功生存患者案例说事,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对于害怕术后大便失禁、愈合不良等患者来说,耐心、客观的告知患者低位保肛手术的作用、注意事项及护理干预措施,让患者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后消除其不安、恐惧心理[3]。②肠道准备。术前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对于营养不良患者来说,术前行营养支持疗法,及时的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现象,提高患者手术耐受性。术前指导患者合理服用甲硝唑等抗生素药物,有效预防术后感染;术前1 d行甘露醇导泻,在排出无粪液体后停止(若患者体质较差,适当补充营养液)。另外术前及时的进行诊断,了解肠癌病灶部位、直径等情况,术前晚上、手术当天早上用肥皂水灌肠,完成后指导患者左右翻身几次,让灌肠液体和肠壁充分接触。对于伴有直肠狭窄的患者来说,通过导尿管灌注30~40 mL的蓖麻油,让大便软化,便于排出体外[4]。
1.2.2 术后护理 ①观察护理。术后去枕平卧位6 h,头偏向一侧,在患者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稳定后改为半卧位。术后第1天每隔15~30 min监测心率、呼吸、血压等指标1次,同时对患者的面部表情、面色、体温、尿量等情况严密观察,并记录好24 h排尿量。②导管护理。固定好相关导管,如导尿管、胃肠减压管等,对导管中引流液颜色、性状、容量全面观察,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每天检查引流管是否出现挤压、扭曲、变形等情况,保持引流管通常,避免血块堵塞。每天更换1次引流袋,无菌操作。另外指导患者适时更换,早期下床活动。③饮食干预。叮嘱患者胃肠蠕动功能恢复前不能进食,排气后开始进食流质食物,且食物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等为主,保证患者身体处于营养良好状态,有利于恢复。④并发症预防。第一,切口感染。术后初期患者造瘘口处于开放状态,便次多但粪便稀疏,流出的粪便可能造成切口感染。为此帮助患者选择左侧位,用塑料薄膜隔开腹部切口、造瘘口,预防感染[5]。第二,吻合口瘘。术后持续胃肠减压,避免腹胀。术后行常规消炎止咳处理,避免因咳嗽增加腹压,致使切口或吻合张力过大形成吻合口瘘。另外全面观察腹腔引流液颜色、性状及容量。第三,肠梗阻。术后鼓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术后48小时指导患者床上翻身练习,每隔2 h1次;术后第3天指导患者床上活动,术后第4天鼓励患者下床活动[6]。⑤排便功能恢复指导。术后指导患者行缩肛运动,1次20~30下,早晚各1次。叮嘱患者离床时行提肛运动,下蹲时放松,站立时则缩紧,起初2~4次/d,随后慢慢增加次数。术后1个星期指导患者进行排便,餐后半个小时行排便训练,3次/d,1次10 min。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生存率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和分析。其中生存率通过随访获取,统计电话随访1年、随访3年生存率。护理满意度通过本院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完成,包括护理水平、护理态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内容,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三个等级。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各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率(%)表示,χ2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96.15%,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76.92%,两组比较χ2=4.13,P=0.04<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观察组出现并发症4例,其中吻合口瘘2例,切口感染2例;对照组出现并发症12例,其中吻合口瘘5例,切口感染4例,吻合口轻度狭窄3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χ2=5.38,P=0.0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年、3年生存率情况
观察组患者术后随访1年生存25例(96.15%),随访3年生存22例(84.62%);对照组患者术后随访1年生存20例(76.92%),随访3年生存17例(65.38%)。两组患者随访1年、3年生存率比较χ2值分别为1.17、0.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肠癌以直肠癌为主,且75%直肠癌属于低位直肠癌,传统治疗低位直肠癌以Miles’为主,虽有一定的效果,但创伤大,术后易引发切口感染、损伤、术后排便障碍等系列并发症,增加患者痛苦[7]。随着腹腔镜技术、吻合器及吻合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腹腔镜低位保肛手术逐渐成为低位直肠癌治疗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完整切除肿瘤病灶,而且可以避免因腹壁造口带来的痛苦,且腹腔镜具有微创、切口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能有效改善肠癌患者生活质量。但低位保肛手术前后若护理或预后不当可能引发感染、大小便失禁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8]。为此手术期间加强全面护理干预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研究报道称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排便功能受其早期功能锻炼、饮食、活动等影响。王云霞[9]等人通过对行腹腔镜改良Bacon’s低位直肠癌手术治疗的30例患者进行肛周护理(及时扩肛、便后坐浴)、保持引流管顺畅、早期排便功能训练(缩肛、排尿中断训练、排便反射训练、腹肌规律收缩)等护理干预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3.33%,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3 d。肯定了低位保肛手术治疗后全面护理及早期功能锻炼在促进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上的作用。Marquis等人研究发现直肠癌患者术后及时的给予专科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李严[10]等人对行地位直肠癌保肛手术质量的79例患者行心理护理、肠道准备护理、引流管护理、皮肤护理剂出院指导等综合护理干预后,没有一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其排便功能均基本恢复,表明术后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除了能保留患者外,还可以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张恒[11]认为中低位直肠保肛手术护理应包括以下几点:术前心理护理、肠道准备、饮食指导、床上翻身、咳嗽等指导,术后病情观察、引流管护理、并发症(吻合口瘘、肠梗阻、排便障碍等)观察和护理。谢细英[12]对收治的32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行系统护理(改良组)后,康复质量优率高达84.37%,明显高于行常规护理对照组的65.63%。另外改良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肯定了系统护理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观察组患者经围术期人性化护理干预(心理准备、肠道准备、观察护理、导管护理、饮食干预及并发症预防)后,护理总满意率96.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92%;同时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15%。另外本研究术后并发症以吻合口瘘、切口感染、吻合口狭窄为主,其中相关研究认为吻合口瘘术后发生率为2.5%~6.5%,其预防措施包括:①引流液性质及容量观察。若引流量不变或骤加,且颜色呈现混浊、脓性、气泡遗漏等特点,则表明可能出现吻合口瘘症状。②观察患者体温变化,若体温升高与切口感染、白细胞上升等无关外,则可能是出现了吻合口瘘。术后每天进行2次扩肛,以预防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主要可以根据排便不尽、粪便柱慢慢变细等现象判断。其预防措施在于术后早期扩肛,2次/d,5min/次。同时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减少吻合口狭窄发生。若已发生则通过手术松解或吻合口切除后再次吻合方式解决。另外,术后严密观察患者体温、引流管等相关指标,同时做好皮肤护理、洗手作业、肠胃护理等工作,有效预防切口感染。
综上所述,加强肠癌低位保肛手术患者人性化护理能有效促进排便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参考文献]
[1] 卢湘华.肠癌低位保肛术手术治疗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4(2):216.
[2] 王庆红,夏红.46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的观察和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27):278-279.
[3] 郑小英,王玉文,韩桂英.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0(8):1007-1008.
[4] 袁菱.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18):1721-1723.
[5] 张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护理[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12):70-71.
[6] 谢燕珍.78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护理观察[J].吉林医学,2014(10):2228-2229.
[7] 汪晓丽,刘新香.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术前术后护理[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11):134-135.
[8] 王锡山.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技巧及吻合口漏防治之我见[A]. 卫生部《医学参考报—营养学频道》、广州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复大肿瘤医院.2010广州国际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研讨会、外科代谢与营养支持学习班、结直肠肿瘤循证治疗学习班论文汇编[C].卫生部《医学参考报—营养学频道》、广州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复大肿瘤医院,2010:5.
[9] 王云霞,潘晓培,郑荣.腹腔镜改良Bacon,s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术后护理及早期排便功能训练[A].河南省护理学会.河南省外科创伤及灾难救治护理专科知识学术会议(外科护理学组)论文集[C].河南省护理学会,2011:5.
[10] 李严,张玮琪,张程.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护理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9):150-151.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对慢阻肺患者加强社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情况,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
关键词:社区综合干预 慢阻肺患者 症状情况 生活质量 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228-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是由于气流受阻,不完全逆转所致。近年来,随着环境恶化和大气污染的逐渐严重,慢阻肺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老年群体中比较多见,且反复发作。慢阻肺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痛、咳嗽、咯痰等,为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为改善患者的症状情况,提高其生活质量,加强患者的护理干预意义重大。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本社区收治的76例慢阻肺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对慢阻肺患者进行社区综合干预的措施和效果,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10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本社区收治的76例慢阻肺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严格的临床检查,并符合WHO中规定的相关诊断标准[1];其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30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34岁,平均年龄(56.34±2.07)岁;其中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6例,肺气肿1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6例,肺心病患者6例。根据患者治疗期间采用的不同护理措施,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经过统计学分析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具体干预流程按照标准护理程序进行。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系统社区干预:①建立档案:在社区中为每位患者建立社区档案,落实好社区医生联系制度,对患者进行定期的电话随访,每月进行一次家访,并做好患者的相关随访记录;在社区中开展病友联谊会,动员患者及家属参加,提高社区中对慢阻肺患者的管理效果。②呼吸训练:指导患者正确的身体摆放姿势,帮采用缩唇呼吸[2]的方式防止患者气道早期闭合,帮助改善患者的换气和通气功能。为患者建立腹式呼吸模式,帮助其进行深呼吸训练,以帮助提高患者的肺泡通气量。③运动训练:注意观察患者的个性身体情况,并制定针对性的运动方案,要求患者每周进行3-4次运动,每天运动30分钟,以运动期间不存在不适感为标准。④健康指导:为患者发放关于慢阻肺的知识手册,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告知患者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保证室内的空气清新,告诫患者戒烟,并指导患者或家属做好家庭氧疗的工作。⑤饮食指导:针对患者的不同身体特点帮助制定其膳食处方,保证患者患者的营养摄入。鼓励患者多饮水,保证患者每日的饮水量>1500毫升[3],以帮助稀释痰液,促进痰液的排出。⑥心理指导: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帮助患者排解不良心理情绪,鼓励患者树立积极治疗的信心,要求患者家属多与患者交流,帮助减少长时间的治疗为患者带来的负性情绪。
1.3 观察指标。采用SGRO量表评估患者的社交活动、日常生活、焦虑情况、抑郁情况等,记录患者的症状特点。
1.4 统计分析。本组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交活动、焦虑和抑郁情况等各项指标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
3 讨论
随着环境的逐渐恶化及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逐渐加快,慢阻肺患者的发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不但为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较大的不便,也造成一定的社会负担。当前,临床中尚不存在治疗慢阻肺的有效方式,但是,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实践证实,对慢阻肺患者做好治疗期间的综合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可有效的减少患者急性发作的次数,同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活动能力,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为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帮助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做好有氧运动的指导,帮助降低患者的呼吸频率。加强生活和饮食指导,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加强社区综合护理干预,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交活动、不良情绪等得到明显改善,并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路海云,王鲁霞,赵惠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67例综合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1,18(07):109-11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611-02
脑梗塞是临床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2008年,脑梗死的发病率高达200/100万,每年死于脑梗死的患者则高达130万[1]。存活者中,也有70%以上的患者存在各种残疾[2]。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脑梗塞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明显提高,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约80%遗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3]。为降低病后致残率,必须保持良好的肢体功能位,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早期功能锻炼意味着在中枢神经损伤后修复过程发生的早期,就积极创造重建运动反射的条件,抓住早期可塑性强的特点,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不仅可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而且可缩短恢复时间,节约费用,同时避免再次损伤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存在着脑梗塞患者及家属对肢体功能锻炼缺乏正确认知,因此不能很好地配合肢体功能锻炼,直接影响康复治疗效果。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提高生活质量[4]。本研究旨在探讨通过对脑梗塞患者及家属进行认知行为干预,能否改善脑梗塞患者的肢体功能。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为2010年1月――2012年8月在我院内科住院治疗的104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所有病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并经头部CT和(或)MRI证实,同时符合下列条件:均为神志清楚的脑梗塞患者,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且表示愿意参加本论文研究。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平均年龄60.5±11.6岁;对照组52例,男27例,女25例,平均年龄60.8±11.8岁。两组病例在性别、文化程度、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伴发疾病积分及既往史积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病例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与护理,对照组不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只做早期康复训练。干预组在接受早期的康复训练的同时,进行科学的认知行为干预。
1.2.1 干预方法
1.2.1.1 认知行为干预
1.2.1.1.1 认知干预 ①个体心理教育:首先取得患者的信任,倾听患者诉说其痛苦和委屈,了解患者在学习、工作、恋爱及婚姻家庭中的一些矛盾冲突、应对方式、情绪反应以及对本病的感受和认识,同患者一起讨论症状与自己认识之间的关系,让患者逐步找出自己错误的认知,并布置家庭作业,以强化认知概念,最终达到正确认知的重建。②团体心理教育:给患者讲解脑梗塞相关知识,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疏导,通过解释、说明、支持、同情、相互之间的理解来改变对方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行为等,让患者互相交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1.1.2 行为干预
1.2.1.1.2.1 肢体功能锻炼早期进行,以防发生废用性肌萎缩 脑梗塞患者若无意识障碍,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病变不再进展,则在发病后24h就开始进行肢体按摩和关节活动,病情严重者可选择在患者渡过危险期后的1周进行。①翻身、按摩:指导并督促患者家属每2小时为患者翻身,变换为仰卧位侧卧位半俯卧位,交替更换。在变动后,应及时将患者的肢体置于功能位上,同时用足托防止足下垂。并做好家属的交接班。给患侧上下轻柔而有节律的按摩使其放松,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及压疮。②瘫痪肢体的被动运动:早期进行肢体被动运动,操作由护理人员帮助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活动瘫痪肢体的肌肉,防止关节肌肉废用性萎缩。一般先活动大关节,后活动小关节,运动的幅度从小到大,由健侧到患侧,包括关节各个方向的被动运动,每日2次,每次30min。帮助患者做患肢肘关节屈伸旋转,肩关节外展内旋,踝关节内外旋,膝关节屈伸,髋关节伸展及内旋,注意动作强度,切忌粗暴,同时教患者将自己的健腿置于患腿之下,沿小腿往下滑至踝处,用健肢带动患肢上下活动。③在床上活动瘫痪肢体:训练患者在床上翻身,鼓励其锻炼患肢,如把手挪到胸前,用手擦脸,反复屈伸肘关节。用健身球练手指的屈伸关节,恢复手指的肌力、灵活度、协调性。反复屈伸膝关节和髋关节及活动足趾关节,逐渐达到能上抬瘫痪肢体等。
1.2.1.1.2.2 床旁肢体功能训练 指导患者由卧位坐位立位站立行走。①自我运动训练:指导患者健肢主动运动或协助患肢被动活动;患肢主动运动是用意志支配发生神经冲动,使瘫痪肌肉收缩,然后做助力运动,进而做主动运动:鼓励患者练习翻身及向上下左右移动身躯,翻身或移动身体时用健侧肢体抓住床边或床栏或在他人协助下练习起坐。②坐起训练:由于病人长期卧位全身状态不佳,突然坐起可发生面色苍白,眩晕等不适症状。为避免上述症状发生,可由护理人员协助坐起,一般用活动靠背进行训练,床头角度由30°开始,每天增加5°-10°到80°为止,每天坐起时间从5min增加至30min开始,每天坐起次数及坐起时间,需靠背坐起有一定耐力后,改为不用靠背独立坐起。③立位训练:先使患者在帮助下扶支撑物站立,并多次重复至最后徒手站立;由坐位自己起立时,起立时先俯身向前,然后挺直躯干;两下肢分开先健侧后患侧轮流支持体重,基本稳定后,即可转入步行训练。④行走训练:患腿肌力已达IV级时,可开始用步行辅助器训练步行,护理人员训练患者站立行走时要站在其的患侧,借助护理人员的内侧腿拖带患者患侧下肢向前行走,并可用绷带系于患者足部用健手将患肢前拉。
1.2.1.2 发放宣传资料 包括脑梗塞的发病原因及诱因、临床特点及预后、治疗方法、肢体功能锻炼的方法与手法、护理要点、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等内容。
1.2.1.3 家庭成员的教育 在康复治疗当中,我们要关注家庭的心理康复。患者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接触是最多的。而家庭成员对患者的看法及行为则可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及行为。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对患者的关心、理解,是帮助患者树立正确人生观的主要要素。因此,家庭成员在患者的日常生活当中应做好以下几点:①家人对患者要热情关心,多与他们交谈并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让患者尽情倾诉,暴露出心理矛盾和冲突,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患者痛苦和症状的所在,另一方面使患者体会到家人的关心,使其感觉每交流一次就多一个精神支柱。②家人对患者要适当给予帮助如洗脸、喂饭、洗澡、处理大小便等,在这些过程中不要有任何不耐烦的情感,不要说任何伤感情的话。使患者感到不孤单,有继续生活的勇气。③鼓励患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避免养成患者依赖心理,重塑患者对生活的信心。并把有关知识传授于家属,使其帮助患者遵从教育计划,协助患者做好早期的康复训练。同时加强与患者家属沟通,取得配合,尽量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使患者获得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
1.3 评价指标 ①神经功能缺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会制定的评分方法。②肌力:每日观察记录患者的肌力并记录。肌力评定采用0-5六级肌力评定法。③功能独立性评定:功能独立分级标准为:108-126分为独立,54-107分为部分依赖,18-53分为完全依赖。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两组患者的肌力和功能独立性的比较采用行乘列联表的卡方检验方法进行分析,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采用t检验的方式进行比较。
2 结 果
2.1 认知行为干预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干预组患者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3.24,标准差为8.01,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5.83,标准差为7.59,两组患者的比较情况,见表1。
3 讨 论
以往大多数教育只局限在对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锻炼的指导,而忽略对患者认知和自我管理方面的教育,忽略了家庭成员在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患者在功能锻炼中存在的错误认知得不到及时纠正,因此就不能主动而有序地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影响康复效果。
3.1 认知行为干预能改善脑梗塞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态度,主动配合肢体功能锻炼 在日常的临床护理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加强认知行为干预,满足患者对疾病知识的需求,有关疾病知识的讲授使患者了解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护理人员的演示使患者知道如何进行康复训练、明确了康复训练目的,所以患者及家属能早期、积极、主动参与康复训练;知识宣教使患者知道如何变换;行为演示与强化策略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康复训练的正确率,即讲授后要求患者反复演示学到的康复训练的方法,并且不定时的进行检查,予以正性鼓励,不断强化,从而确保了患者康复训练的正确性,提高了患者的运动功能。帮助减轻患者由于缺乏信息而导致的自卑、自责和内疚等对待疾病的不良态度,主动配合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3.2 认知行为干预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积极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认知行为干预能满足患者对病情的信息需求,消除患者对病情的不确定感,帮助减轻由于缺乏信息而导致的恐惧、焦虑和悲观情绪。通过纠正患者的错误认识入手,进行“一对一”的干预,改变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使之充分认识到过度的恐惧、焦虑、悲观对患者的预后是没有帮助的,使患者建立对疾病的正确认知,增强对疾病康复的信心,积极配合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脑梗塞患者的功能恢复主要发生在病后6个月内,尤其是头3个月内,实践证明,脑梗塞在发病的半年之内,是肢体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切不可忽视,要重视合理的康复治疗,尽早进行。脑梗塞的肢体功能锻炼要根据病情越早越好。一般来说,只要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5]。康复治疗在脑梗塞发病后前3个月效果最显著,如不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肢体的运动可呈现异常行走模式,即误用综合征或废用综合征的形成,出院后再进行康复,常常事倍功半,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而脑梗塞的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残疾对正常生活的影响。
本研究中干预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较好,肌力和功能独立性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唐佩琴.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9-10.
[2] 石丽.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5):84-8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460-01
断指再植的手术的成功与否与医学的发展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我国现阶段的现代化设备,已经完全具备了断指再植的能力,这样高难度的手术逐步的取得了成功。断指再植通俗的说就是把已经断掉的手指重新接起来的一个过程,通过外科的手术使得手指的血液和身体继续融为一体,进行有效的血液循环[1]。断指的程度不同也决定了手术的难以程度,为了结合现代的医疗设备提高断指再植手术的成功率,我们更可以尝试自我效能干预的方法来使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行为,护士及时的帮助患者增加了信心,可以使患者形成健康、积极的自我管理行为,从人文的角度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只有患者积极的配合护士的工作,才能够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从而提高再植成功的几率。鉴于以上原因,对我院70例断指再植患者进行了自我效能的干预,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本资料
选取我院70例断指再植患者,男43例,女27例,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为(36.2±1.7)岁,参与本研究的患者均得到了本人的同意,以上患者均无高血压史。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并无年龄、职业、性别、文化程度、手指受伤到断指再植术时间等差异,一般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断指再植术的外科常规护理,观察组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断指再植患者进行自我管理行为的干预,采取一定的措施。(1)鼓励患者对于战胜疾病产生极大的信心,树立了信心和目标,才能够使患者最大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护士的工作。我们都知道十指连心,所以断指这件事情不仅仅会给患者身体上带来很大的伤痛,也会给患者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因为身体的不健全而产生了厌世的情绪,不愿意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手术,对生活也失去了原有的信心,对于断指再植手术以及医护人员也没有足够的新人,认为从此以后自己的生活将是残缺的、不完整的,所以护士应该用温柔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帮助他们恢复身体的健康。(2)患者的家属对于患者也应该给予支持的态度,在困难面前和患者在一起,支持他、鼓励他,重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3)护士应该在护理过程中告知患者的病情,并且举一些做了断肢再植手术的成功案例,让患者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已经有病人战胜了手术的困难,重返了美好的生活。境遇相同的一些人有了成功的经验,会使患者产生共鸣,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前人已经做出了表率,这样的自我效能很容易产生影响。(4)鼓励患者,帮助患者确立小目标,在一段时间内能够逐步的实现,实现了目标,就会加强患者的成就感,以后也会逐步的取得成功。(5)帮助患者远离消极的消息,排解负面情绪。任何的手术都会有一定的风险,不要在患者面前提那些失败的例子,这对患者的积极性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应该帮助患者回避那些负面的事件,也是护士义不容辞的责任。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手术是否成功,以及取得的具体成效。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2.0软件,作统计学的分析,采用t检验进行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卡方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的对比,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94.3%,对照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82.9%(见表一)。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有明显差异,应当进行比较,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
3讨论
断指再植术会失败的原因也有,会产生的状况是血管危象[2]。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患者的情绪低落和紧张,身体的不适应,手术的不恰当,患者的生活不规律,吸烟喝酒等情况多有发生,术后患者也不应该提早下床活动,应该等到患者的身体慢慢恢复才可以走动。
绝大多数的断指情况都是由于意外伤害导致的,这会使患者突然之间身体和心理都受到较大的伤害,使患者处于一种烦躁和焦虑的状态,患者对于自己的手指是否能恢复到从前产生了怀疑,对自己的未来生活也产生了困扰,大大的加重了心理的负担,更容易引发血管危象的发生[3]。所以说,护士应该帮助患者重新找回生活的自信,形成一个健康完整的人格。
社会认知理论包括自我效能,这是一种信念,是一种人们在遇到困难时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能力。自我效能更是一种心理上的行为,从心理上从根本上克服障碍的存在,并且逐渐成为了一种手段,被应用到现代医学的发展当中。该研究中,观察组的患者和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对比,断指再植患者的成功率更高一下,观察组患者也更愿意配合护士,更能够提高自身的自觉性,帮助自己恢复身体的健康,这足以说明了自我效能干预对断指再植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重要意义。因此,该方法可以运用到临床中,并有意义。
参考文献
1.1 一般资料
本次观察对象共124例,均为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本院分娩的产妇,全部产妇均行择期剖宫产术分娩,麻醉方式均采用硬-腰联合麻醉。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124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2例,年龄24~38岁,平均(27.24±1.15)岁;孕周36~40周,平均(37.92±1.61)周;初产妇45例,经产妇17例。对照组62例,年龄23~39岁,平均(27.51±1.26)岁;孕周36~40周,平均(37.91±1.62)周;初产妇46例,经产妇1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剖宫产术常规护理,包括完善术前检查、常规健康宣教、指导患者术后饮食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 术前护理 ①环境护理:患者入院后,要保持病房干燥、清洁,合理摆放室内设施,室内温度以24~25℃为宜,相对湿度以50%~60%为宜,病房要保持通风,光线要柔和,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住院环境;④术前访视:手术前1 h,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术前准备情况,对患者提出的疑问给予耐心解答,同时给予心理支持与鼓励,使患者放松心情,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手术。
1.2.2 术中护理 ①麻醉前是患者心理状态最紧张时期[6],患者入室后,护理人员要用和蔼可亲的语气与患者交谈,从而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②手术期间要保持手术室内安静,注意保暖,密切配合手术进行,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与鼓励,在患者出现宫缩时,帮助患者按摩腹部,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并对每一步操作进行解释,以取得患者配合,提高术中舒适度;③在患者臂撑处加护垫或海绵垫,使双臂处于舒适状态,同时注意约束带松紧程度,防止过度压迫神经、血管,以减轻患者生理上的不适感;④在胎儿娩出时,告知患者可能产生的不适感,并第一时间恭喜患者,脐带处理完毕后,帮助患者进行母婴接触,对于呕吐者,及时清理呕吐物,减少呕吐物对患者的刺激。
1.2.3 术后护理 ①患者回到病房后,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及血氧饱和度等情况,出现异常,立即报告主治医师;②术后用温水帮助患者擦净阴道积血,保持会清洁;指导患者正确的哺乳;③疼痛是剖宫产术后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对于疼痛程度较轻者,可采用谈话、播放音乐等方法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以减轻其疼痛程度,对于疼痛严重患者,给予适量止痛药物;④患者回到病房后,首先给予被动按摩,帮助患者用热水泡脚,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指导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以减轻长期卧床带来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7];⑤饮食护理:术后6 h内禁食,6 h后适量给予排气类流质食物,如萝卜汤等,以促进胃肠蠕动,避免胃肠麻痹而引起肠黏连,使患者尽早排气,减少腹胀,补充体内水分,术后24 h内避免或尽量少食糖类、豆浆、淀粉等产气类食物,以防发生腹胀,待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或排气后,逐渐给予半流质饮食或恢复正常饮食,进食量由少逐增。
1.3 观察指标
①分别在入院时及剖宫产后24 h对两组患者进行焦虑(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②在患者出院前发放自制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为患者舒适度及护理满意度,舒适度分为舒适、一般、不舒适;满意率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调查问卷由专人负责,患者以无记名方式自愿填写,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24份,收回124份。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第 一 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1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改善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SAS评分及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产后24 h的SAS评分及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2.4 产后出血情况
观察组无产后出血,对照组有5例(8.06%)发生产后出血,两组患者产后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剖宫产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分娩方法,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剖宫产率呈不断上升趋势[8]。剖宫产虽有诸多优点,但毕竟为有创性手术,多数患者在剖宫产前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从而严重影响患者住院期间的舒适度,且对手术的顺利进行也有不利影响[9]。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已经从“以疾病为中心”逐渐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舒适护理是建立在整体护理上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通过舒适护理可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降低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从而达到提高患者舒适度、提升护理质量的目的。
国内学者对剖宫产患者围术期的护理工作进行了大量临床研究,于风华等[10]观察了舒适护理在剖宫产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给予舒适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100.00%,而采用传统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满意度仅为82.86%,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无产后出血,而对照组有5例发生产后出血,说明舒适护理不仅可提高剖宫产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且可降低产后出血率,利于剖宫产产妇的术后恢复。邓凤梅[11]也观察了舒适护理在剖宫产产妇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给予舒适护理的观察组在心理状况、舒适度及满意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舒适护理可改善剖宫产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围术期舒适度。本院近年来对收治的剖宫产产妇给予舒适护理干预,通过心理护理、环境护理、疼痛护理等相关干预措施,在改善患者不良情绪的同时,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产后24 h的SAS评分及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为98.3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1.94%(P<0.01);观察组患者护第 一 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理满意率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8%(P<0.01),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再次证实了舒适护理在剖宫产产妇中应用价值。笔者认为,舒适护理是目前较新型的一种护理模式,护理人员要不断加强个人素质及专业技能,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改善护理观念、提高护理服务水平,真正做到“一切为了患者”“为了一切患者”“为了患者一切”的服务理念,在提高剖宫产产妇舒适度的同时,提高护理质量,树立现代护理形象。
综上所述,舒适护理可改善剖宫产产妇的心理状态,提高住院期间的舒适度,值得临床借鉴采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