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模式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7:02: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安全管理模式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安全管理模式论文

篇(1)

城中村作为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除本地村民外,还有超过本地村民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外来人口在此生活,人口密度大。村内居住人员构成复杂、来源广泛、流动性强,几乎囊括各类中低收入外来人群。居住人群素质参差不齐,且普遍不高,许多居住者缺乏基本的安全用气、用电、用油和用火常识,明火做饭和乱搭煤气灶等现象普遍;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往往有意或无意的忽视政府及消防部门的消防管理措施,对火灾隐患缺乏必要的防范;在发生火灾的情况下扑灭初起火灾和安全疏散逃生等自救能力不足,不少居住者甚至不知道火灾报警电话,这使得城中村成为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高发区。

1.2建筑密集且耐火等级低

(1)在城中村的建筑中,由原先农村陈旧低矮的砖木结构老房子简易改造而成或村民用木板、水泥瓦违法私自搭建的无用地审批、无规划许可、无建筑设计、无建筑监管的四无建筑占很大比例,这些建筑的耐火等级普遍较低。在修建时,为增加出租收入,往往任意加高加宽,使得“一线天”、“握手楼”、“贴面楼”等随处可见;为节约成本,村民自己修建的出租房疏散通道、楼梯和安全出口往往狭窄且数量不足,甚至在一些出租楼内对上述消防设施设置栅栏并上锁,这就使消防应急通道无法满足火灾时快速疏散人群的目的;为增加出租面积,一些楼宇被布置成迷宫一样;又因出租屋内面积狭小,一些租客将生活用品和易燃物品堆积在走廊或屋前屋后。如此种种,使得城中村的火灾事故经常因建筑物之间防火距离不足和易燃物堆积而导致火灾的蔓延,容易形成“火烧连营”之势,加盖的楼层在火灾时容易发生坍塌,逃生通道的不畅通则容易造成拥挤、踩踏,增加了群死群伤火灾事故发生的概率。

(2)城中村作为相对完整的社区,小卖部(超市)、小餐馆、理发店、换气站、歌舞厅、台球厅、网吧和小旅馆等生活与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一些小型加工企业也因租金便宜开设在城中村。这些规模小、分布广的小型生产、生活和娱乐场所往往是多合一建筑,生产、经营、仓库和员工宿舍集中在一起,在相对狭小的空间里既住人又经营,各职能之间没有明确的空间分隔,火灾负荷大,且缺乏日常消防安全管理,而前店后厂楼上住人的格局则加大了火灾发生时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概率。

1.3潜在起火点多且缺乏防范

相比于城市其他区域和一般农村,城中村潜在起火点繁多,电、火、气、非法生产和存储易燃易爆品等都是潜在的火灾危险源。

(1)城中村的电力负荷最初是按照农村而非城市设计,相关部门对城中村电力设施的改造只能在原先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这使得城中村电力设施先天不足,而城中村不断增加的用电负荷给陈旧的电气设备和老化的供电系统施加新的压力,使得线路老化和过负荷成为火灾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缺乏统一规划,电气线路和通讯等其他线路在城中村布置凌乱,纵横交错,在增加火灾隐患的同时,也影响火灾发生时灭火战斗的进行;在城中村普遍存在违章私拉乱接电线、工业用电搭接生活用电、偷电等行为,这些行为导致火灾发生的概率上升;在狭小的出租屋内,分布着电视、空调、电热毯、电风扇、热得快等各种家用电器,大功率电器的集中使用往往使用电负荷在短时间内剧增,这容易导致电气线路过负荷、接插件接触不良等危险进而产生火灾风险。

(2)因城中村缺乏天然气管道等城市基础设施,液化石油气成为城中村居住家庭和餐饮行业的主要取火来源。液化气灶和液化气瓶的低品质和不当使用,靠近居民区不正规的液化石油气罐装点等增加了火灾爆炸的发生以及人员群死群伤的概率。

(3)因消费习惯和节约成本的考虑,一些城中村村民和租客在简陋的厨房用蜂窝煤和烧炭做饭取暖;城中村垃圾堆积,违章燃放烟花爆竹、乱扔烟蒂、小孩玩火、焚烧垃圾杂物等容易引发火灾及其蔓延。

1.4消防安全设施不足且维护保养不到位

城中村的消防设施是按照农村标准建设,消防公共设施多由村一级自行解决,大多数没有规划消火栓、消防水源和给水管道等必要的消防基础设施。尽管随着时间推移,少量城中村安装了消火栓等消防设施,但消火栓设置数量仍严重不足,且缺乏维护保养,锈蚀、埋压、圈占、遮挡、挪用、拆除、毁坏和水压不足等现象普遍,在发生火灾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缺乏规划,城中村进村和出村的路口少,城中村道路狭小,加之非法占用道路现象严重,村内各种线路在室外呈现蛛网分布,这使得在发生火灾时,消防车无法快速抵达出事地点,延缓救火时机。没有设置必要的安全疏散指示标志或标志数量不足,遮挡和损毁严重,在火灾发生时无法起到引导人员疏散的目的。灭火器配置不足,缺乏日常维护保养,加之对灭火器的使用缺乏培训,使得仅有的少量灭火器也成为摆设,无法在火灾初期起到灭火和防止火灾蔓延的作用。

1.5消防安全管理模式不完善且执行力度不足

作为城市中的农村,城中村管理制度仍接近农村而不是城市社区,并没有和城市管理模式接轨,这使得城中村在消防组织和管理制度建设、消防工作落实等方面远落后于主城区,消防管理长期处于混乱无序和低水平状态。消防管理制度不到位加之在日常管理中忽视消防安全管理,使得城中村成为消防安全工作的盲区,消防管理成为日常管理的点缀,没有将消防安全作为一项群众性基础工作,没有将提升民众消防安全意识和提高火灾防范能力作为消防安全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消防安全巡查流于形式,无法有效发现火灾隐患,对于已发现的火灾隐患缺乏切实有效的后期整改跟踪措施。这一切都制约着城中村消防安全管理能力的提升。

2加强城中村消防安全工作的对策

城中村消防安全隐患的解决有赖于城中村的大规模城市化改造。尽管政府加大了城中村改造的力度和速度,但因改造难度和新城中村的形成等原因,城中村现象在可以预期的将来仍将长期存在。为此,城中村消防安全工作的重点应以完善消防管理制度、改善城中村消防现状和提升民众消防意识为重点,以有效降低城中村火灾荷载和增强城中村火灾应对能力为抓手,降低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发生概率。

2.1采用多种形式提升城中村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能力

提升城中村居民的消防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增强其应对突发火灾事故时应急处理能力是减少城中村火灾事故,降低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为此,政府和消防安全管理部门需要转变观念,将消防安全宣传教育落实到日常管理之中。在村内中心位置或主要道路旁设置消防宣传栏,定期发放宣传资料,以城中村所发生火灾的血淋淋教训警示居民警惕火灾,编写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口诀,告知居民火、电、气的正确使用方法,在火灾发生时如何自救和逃生、如何使用灭火器和消火栓等。尽管城中村人员构成复杂,流动频繁,但可以相对固定的村民和长期租住户为培训重点,定期组织村民学习消防知识,开展灭火和疏散逃生自救模拟演练,以点带面,群治群防,提升城中村居民的消防意识和火灾的应急处理能力。3.2补齐消防设施欠账鉴于城中村消防设施不足和损害严重的现实,对消火栓和消防用水进行建设,并加强日常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对于小型工商业和网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强制要求安装相应的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并要求专人负责设施器材的使用与维护工作;对城中村道路和通讯电力等线路进行改造,对于占用、阻碍消防车通道的摊点和建筑进行拆除,满足消防车通行需要;针对城中村道路狭窄和弯曲的实际情况,可因地制宜,由消防机构、各级政府或村委会统一购置消防三轮摩托车、手抬消防泵等简易消防设备和水带等消防物资,并配备相应的人员。

2.3组建多部门协作的消防安全工作小组

城中村火灾易发点多,起火原因复杂多样,单靠消防机构无法有效解决城中村消防安全隐患问题,需要各级政府、村委会、工商部门、电力部门、市政管理部门和派出所等密切合作,组建多部门参与的消防安全工作小组,统筹规划解决城中村消防安全工作的经费、责任和日常排查工作,合理规划,共同治理,才能有效降低城中村的火灾危险。

2.4针对城中村实际,采取网格化消防安全管理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明确、监管到位的网格化消防管理体系作为消防管理的新方法,在消防安全管理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城中村人员构成复杂,火灾隐患多,利用网格化管理可实现消防管理全覆盖、无盲区,是解决城中村消防难题重要方法。具体而言,可由街办、乡镇政府、基层派出所和城中村村干部按所在村的特点和行政单位划分网格,落实各网格负责人和骨干,明确各网格消防安全职责,培训消防安全志愿者,并作为信息交流和控制中心保持网格资源的协调和动态控制;各网格负责人和骨干负责所在网格的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和排查,并负责推荐和管理村民等常住户作为消防安全志愿者;作为网格最基层,受过专业培训的消防安全志愿者是网格最重要一环。可借鉴上海市徐家桥消防志愿者管理的成功经验,在志愿者居住房屋的门口挂指示牌,标识志愿者的姓名等信息,并配有灭火器,方便村内居民求助。要求志愿者对村内消防事故易发点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巡查,发现火灾隐患立即处理或上报等[2]。通过各层次网格之间的协调配合,整合多种监管力量,形成基层消防管理合力可实现对消防安全的实时和动态监管,将火灾消灭在隐患萌芽或发生初期,有效地减少火灾,尤其是重大伤亡火灾的发生。

篇(2)

通过标准化管理实现信息安全标准化作业管理,定期对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进行评价审定,对存在问题或需要改善的管理制度进行修订改善。

1.2建立完善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设立信息安全管理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系统工程师等岗位,并明确各岗位相关职责,关键岗位实行备岗制度。应加强各岗位人员之间、信息安全管理负责部门和业务部门、后勤保障部门之间的沟通,共同负责协调处理信息安全问题。

1.3建立严格的审核流程

严格审查信息安全管理人员的聘用录取流程,审查其工作经历和任职过程,关键岗位应签署保密协议,明确相关人员信息安全责任;及时终止离退休人员的系统访问权限;对外来人员、第三方技术支持人员进行严格控制和监督,实行专人陪同或监督,并将访问时间、访问过程全过程登记备案。

1.4开展测试评估工作

新开发的业务系统、新建设的网络系统应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建设,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设针对性的安全防护方案;从长期安全和国际安全来看,最好使用安全性较高、质量较好的国产化产品;系统正式投入使用之前,应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专业测试单位对系统进行安全性、稳定性测试,根据测试报告对系统进行可用性、稳定性、安全性评估,不符合评估要求的,需要进行相关整改,整改之后重新进行测试评估,满足要求之后应该试运行一段时间。

1.5加强系统软硬件环境的全过程管理

(1)加强系统相关硬件环境的规范管理,特别是重要信息机房、通信机房的规范管理,确保机房温湿度、防水、防火、防盗、安全监控等运行环境符合要求,制定机房出入管理规定,严格机房出入管理,包括设备巡视维护人员、业务人员、第三方人员等等在内的所有人员都应严格实行出入管理规定,做好出入记录和工作过程的记录。(2)加强软件系统授权管理,根据各个系统角色的单位部门、工作职责、安全责任及工作范围等方面进行访问权限划分,按照最小授权原则,明确各个系统角色的权限、责任和风险;日常维护操作过程都应详细记录,严格操作授权管理机流程管理,任何未经授权的操作和错误的操作流程都要严格禁止和限制;定期进行漏洞扫描和补丁更新工作。(3)加强病毒防护管理,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培训教育,增强企业员工防病毒意识,不打开、阅读来历不明的邮件,不随意发送涉及公司企业秘密的邮件;要指定专人做好病毒分析、记录和查杀工作。(4)严格系统变更、系统重要操作、物理访问和系统接入申报和审批程序,建立健全变更管理制度。保证所有访问均得到授权和批准,进行必要的安全隔离,配置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

1.6加强员工信息安全培训

每年开展信息安全知识普及工作,提高企业全体员工信息安全意识;每年开展信息安全专项知识培训,并将信息安全培训纳入到企业培训考核工作当中,确保信息安全培训达到应有效果;加强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安全培训,增强领导层、管理层的信息安全意识。

1.7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工作

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做好应急预案的分类管理工作,既要有企业整体应急预案,也要有各个专项应急预案;做好应急物资储备调用工作,确保人员、物资等应急保障资源能及时可调可用。

1.8严格制定实施细则

确保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做到常态化和制度化,及时落实整改,消除信息安全隐患。

2安全技术措施

2.1加强信息机房管理

通信机房安全建设管理工作,机房建设要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机房位置选择时,应选择远离强噪声源、粉尘、油烟、有害气体等场地,并且要避开强电磁场干扰,不要将机房选在地下室或者顶层等场地,选择中间二、三层较安全。

2.2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

(1)信息网络核心交换机、汇聚交换机、核心路由器等核心网络设备要配置冗余设备,其上下行链路也要做好双链路备份,并根据业务需要合理分配网络资源;做好设备的授权访问控制,配置访问列表、IP/MAC绑定、vlan访问限制等安全措施,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操作发生。(2)采用网络行为管理设备、安全隔离装置、入侵防御设备(IPS)等安全设备对网络边界实施网络隔离、流量控制、访问行为审查和防御。(3)严格数据库访问管理,实现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特权用户访问权限分离,对访问权限一致的用户进行分组,访问控制粒度应达到主体为用户级,客体为文件、数据库表级;控制单个用户的多重并发会话和最大并发连接数,限制单个用户对系统资源、磁盘空间的最大或最小使用限度,当系统服务水平降低到预先规定的最小值时,应能检测并报警。

2.3加强保密存储管理

对重要和敏感信息实行加密传输和存储,特别是移动存储管理,应严格限制移动设备的访问权限,包括办公笔记本和存储U盘,防止信息泄密;对重要信息实行自动、定期备份,防止数据丢失。

篇(3)

选择2013年5月~2014年7月本院16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优质护理病房住院患者与普通病房住院患者分组的方法,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实验组患者男45例,女35例,年龄16~81岁,平均年龄(43.25±6.71)岁;对照组患者男41例,女39例,年龄17~79岁,平均年龄(43.89±6.01)岁。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采用功能制排班,患者住院期间护士严密监测患者的体征变化,落实各项常规护理工作,为患者宣传健康安全知识,做好健康安全教育,轮休时做好工作交接,值班人员落实各项治疗工作,患者如发生紧急情况,立即进行救治。

1.2.2实验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的护理模式为患者进行护理,医护工作人员做好日常护理工作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包括:①实验组采用APN排班方法,减少交接班次数,同时根据护理工作量弹性排班,在工作高峰时段增加值班人员,确保护理工作及时落实;②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每名责任护士分管患者≤8例,整合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沟通和健康指导等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连续的护理服务,护士有固定的患者,患者有相对固定的责任护士,增加亲切感。③首先制定患者危险因素评估表,对住院患者意外事故发生情况、疾病的危险因素、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汇集成表后,在护理工作中进行针对性护理,加大护理力度,尽量防止危险因素的发生,以提高护理过程中的护理安全。④充分发挥护理工作的责任意识,保持积极向上职业精神,注重护理细节,用热情的态度对待护理工作,保持病房环境清洁,给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住院环境,指导患者做好日常清洁和饮食用药,对重症患者协助喂药等。⑤加强护理工作中的安全管理,对患者的手术伤口进行正确的护理操作,规范护理操作流程以推动患者的治疗进度并带给患者舒适感及安全感。⑥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普及相关的临床疾病知识,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知度,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护理过程中为患者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

1.2.3由专业的医护人员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记录和整理,记录两组患者护理过程中的意外事故发生情况以及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以分析优质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意外事故发生率,并对患者的护理舒适度、安全度及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问卷评分以相关的护理参考指标为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的意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安全度、自感舒适度等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优质护理管理模式是指在护理过程采取针对性、专业性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在提高护理质量与护理效率的同时,并能有效保证护理安全。相关临床数据表明,近年来各大医院医疗事故的发生率在逐年增多,给患者个体及医院总体都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因此加强护理工作的护理安全问题成为了改良护理工作的重要课题。传统的护理模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个案性的特点,在许多情况下,该护理模式无法很好地阻挡意外事故的发生,常常引起一系列的护理纠纷,故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护理效果。优质护理能有效提高护理安全,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自应用以来广受众患者及医生的好评,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优质护理的主要措施包括对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充分发挥护理工作的责任意识,加强护理工作中的安全管理和心理护理,建立健全护理工作责任制度等,以上措施有效提高了护理安全和护理效率,取得了十分积极的应用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在护理安全管理中具有显著应用效果和积极的临床意义,在本院得到了积极的临床实践效果。本院一共有9个临床科室,2011年开始开展2个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房,2013年开展3个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房,2014年全面推开优质护理服务。自优质护理服务病房开展以来,护理口碑明显增加,护理质量日渐提高,并且意外事故的发生情况大大减少,获得了广大患者的一致称赞。

篇(4)

(2)企业安全管理制度过严、过细,许多条款不适合企业,甚至有些企业搞军事化管理,工人感到无所适从。

(3)企业安全管理以罚为主、以罚代管。

(4)企业开展的一些安全管理活动缺乏精心策划,相互之间缺乏协调。以上问题,根源在于借鉴过来的安全管理思想缺乏与本土文化有效地融合,产生文化与管理不兼容的现象。企业文化属于民族文化的亚文化,无论多么先进的管理模式,如果不能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就会产生水土不服。因此,只有将民族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管理模式中,才能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安全管理模式,适合的才是最优的。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管理思想是德主刑辅。社会管理者引导建立一系列道德标准,通过道德实现民众个体的自我约束,从而减少社会的管理成本。每个人的行为准则首先是他心中的道德标准,其次才是法律。因此法律的制订与实施,也是灵活的、弹性的。如果说西方是法治社会,中国就是道德社会,二者之间有很大差别[4]。正是这个差别,决定了以西方文化为基础的安全管理模式不可能适合中国。

2蝴蝶式安全管理模式

要创新出一种适合中国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一方面必须清楚中国人的文化习惯、处事哲学、思维特征;另一方面要将适于中国人的管理思想融入到企业安全管理中,达到文化与管理的相互渗透,消除西方安全管理制度引入国内所产生的矛盾。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核心思想的儒教文化长期影响着国人的思维及行为,并激发出“道德社会”的理念。人们依靠激励、思想引导以及自我道德约束进行生产生活活动。俗语“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制度是人定的”都充分显示了中国式管理的弹性[5],彰显了“合理的就是公平的”的深刻含义。中国管理的灵活性使得中国人的团体意识、从众意识、竞争意识、和谐意识相对西方人尤为明显,因此制定贴合中国文化的安全管理模式就必须要具有灵活多样性,并且能充分调动中国人的各种凸显意识,使得管理切实可行,不会引起反感和由于制度单一造成重复疲劳。仁爱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影响国人数千年,以荣誉感和羞耻感进行引导式管理是进行道德管理的最优方案。高层管理团队的价值取向和使命感在具体工作中的现实表现是鼓舞士气的最有效的途径[6]。所以,制定的中国式安全管理模式首先应当具备提高人们道德底线的功能,其次能适当的改善工人的劳动价值观,最后改变其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而和谐的工作氛围,提高其人生目标,助其实现人生理想,获得必要的认可和奖励,才能由被动式管理上升为主观能动式参与,最终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目标。由于中国人注重家庭建设,在进行各种风险性活动之前,总是以家庭利弊作为衡量结果的标准。所以对职工家庭建设进行改革,将其整合到安全管理之中,作为职工进行风险活动的牵制,势必会取得安全管理的有效结果。除此之外,中国人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轻易冒险,在“仁爱”思想的引导下[7],首先控制住企业人才流失,同时结合西方技巧,长时间内必定能积累出有效和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综上,本文对中国安全管理模式的设想可以总结为如图1所示的蝴蝶式模式。

3蝴蝶模式的运行机制及优势

模式的运行机制是指模式内在的功能及作用方式,蝴蝶模式机制的作用就是保证其正常运行,并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实现中西方安全管理的平衡。

3.1建立必要而不繁琐的安全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具有生产设备多、危险有害因素多、生产节奏快等特点,制定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必要的,这是安全管理的基础。由于以西方文化为基础建立的安全管理制度虽然完善,细节却不符合中国人灵活的特点,所以不能照搬其模式。因此中国企业安全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以人为本原则,自始至终贯穿仁爱思想;二是必要性原则,删繁就简。

3.2精心策划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安全活动

开展各种安全活动,是搞活安全管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因此安全活动应在精不在多,通过精心策划,使得活动不仅具有特色,符合中国人的常情,更能激发群众参与的欲望,从而做到活动之间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具有渐进性和追踪反馈性,以仁爱的思想为主题,实现教育人、引导人、爱护人的目的。安全活动主要包括人人争做文明人活动、班组建设活动、事故分析活动、树先评优活动、亲情教育活动等。

3.3安全管理的滚动发展

安全管理的发展符合事物的根本性发展,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中国安全管理发展遵循上升性和前进性、周期性和曲折性、回复性和回归性的统一。

(1)积累经验,控制住企业人员流失是基础。资深员工的比例是衡量企业实力重要的指标,而企业全体员工的职业化程度,则是衡量企业竞争能力的核心指标。员工的离开不仅仅是技能的损失,更是经验的损失。企业通过升职、加薪等方法留住具有创造性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员工,分配新员工帮助其减少体力型劳动,并且尽可能帮助其学习,实现其学习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既能保留住企业经验,又能形成学习氛围,塑造文化力浓厚的知识型新型企业形象。

(2)借鉴他人之长,培养学习能力是关键。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在于企业文化把学习能力放在关键位置。根据企业发展规律,创造学习型环境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9]。

3.4安全管理以仁爱思想贯穿始终

任何一个企业的管理模式必然有其核心的且其它企业管理模式所不具备的内容,这些独特的内容又是建立在企业独特的管理理念基础之上,并由此进一步形成企业管理运作的致胜法宝。仁爱思想作为安全管理的主导思想,决定了整个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指导安全管理的所有活动。社会是复杂多变的,企业既要适应社会,又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就是要建立一个适合自己的模式,依靠一个中心思想,来保持对突发事件的适应性和柔韧性。以仁爱思想作为安全管理的核心思想能以不变应万变,保持爱人的原则,这也是我们做安全管理的终极任务。蝴蝶式安全管理模式形象的说明了仁爱思想的主导地位,没有一个原则作为支撑和主体,任何大厦都将轰然倒塌,安全管理尤为明显。如果只对事不对人,安全管理将没有任何意义。蝴蝶模式是结合现代社会和谐发展的大趋势而提出来的,具有时代精神和元素,能够更好的符合安全管理中人的管理的需要。同时符合各行业以人为本的需要,客服了制度性管理存在的成本高的缺点,更容易在中国市场上施行,也符合企业追求利益的行为出发点,具备执行的天时、地利、人和要素。

篇(5)

中图分类号:F42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a)-0236-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下简称“OHSMS”)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一种国际上非常流行的现代安全管理模式,具有系统化、程序化,以及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特点。OHSMS管理体系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科学理论来为企业制定管理标准,规范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行为,从而促进企业的预防机制的建立,达到控制事故的发生,减少事故的危害,保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的目的。

成立于1802年的杜邦公司,是当今世界500强企业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公司之一。在二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无论世事如何变换,杜邦公司始终致力于健康安全、环境保护、职业操守以及对人尊重的努力,这最终使得杜邦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在美国工业界,“杜邦”就意味着“安全”。

1 背景对比分析

OHSMS管理体系和杜邦安全管理模式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发展起来的,都是为企业或行业的需要所制定的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二者都是经过实践证明是可行的、成功的管理模式。

2 安全文化对比分析

(1)二者基本原则一致,都是通过模式或机制来来实现安全管理;(2)二者都强调决策层的作用,认为决策层对于管理模式或机制的实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3)二者都是全员全过程管理,在执行中都重视全员参与的过程管理,“以人为本”的观念贯穿始终;(4)二者都关注于运行中的闭环管理和持续改进;(5)二者目标一致,即三个零:零事故、零伤害、零污染;(6)杜邦安全文化是其管理模式的一个亮点,相比OHSMS体系来说更为具体,也更为重视,OHSMS体系主要是从整体性、全局性、全面性和管理方针上进行阐述和强调。

3 组织结构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目前OHSMS管理体系主要是基于公司、专业公司或项目部、班组三级横向行政管理加纵向专业管理模式,杜邦安全管理模式主要是基于直线管理的事业部制的企业管理组织结构。从形式上来说,OHSMS管理体系在安全责任的归属比较混乱,安全的专业管理更多是依靠安全监察部门的监督和检查,没有体现全员参与的安全理念,杜邦的安全直线管理组织结构则强调了高层管理者对于安全的责任,并且明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职责更明确。

4 体系框架对比分析

OHSMS管理体系和杜邦安全管理模式在内容上存在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比如杜邦安全管理模式中的所有要素明确隐含的都在OHSMS中有所体现或要求。而OHSMS管理体系中的一些要素又比杜邦安全管理模式的详尽和具体。二者的对比分析详见表1。

通过表1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在体系框架方面,OHSMS管理体系和杜邦安全管理模式在体系要素主要从生产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设置,都比较全面,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主要的差异有以下几点。

(1)OHSMS作为一个通用性标准,更注重普遍性,安全要素对具体的要求不够明显,适用性和针对性不强,而杜邦安全管理模式则更加注重细节和实施的有效性,可操作性更强。(2)OHSMS比较重视对安全要素进行结论性评价,而杜邦安全管理模式则更重视过程控制和评价。(3)OHSMS比较重视行为上的规范性,以预防为主,缺乏安全管理实施的具体内容,而杜邦安全管理模式则注重安全要素的实施,同时兼顾了安全文化的发展和建立。

5 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1)OHSMS管理体系和杜邦安全管理在总体上是不冲突的。这是因为杜邦安全管理模式并不是一个通用的体系标准,不需要认证与外部审核,也不需要与之相对应的程序文件支持体系,因而对于企业而言也就不存在两个体系重复认证、互相干扰的问题。

(2)OHSMS管理体系和杜邦安全管理模式在实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适应企业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因而它们有很多共同之处。在组织结构上,杜邦安全管理模式的直线组织制优于大部分企业现行的横向的行政结构,企业若要达到安全业绩的卓越目标,组织结构的适当调整是必须的。

总之,OHSMS管理体系和杜邦安全管理模式是相辅相成的,OHSMS明确了部门职责和业务流程,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了细化,是对传统的规程和制度的优化整合,也是提升企业的管理经验。杜邦安全管理模式注重有效和实际的管理效果以及科学和人性化的管理方法,有着明确的监督管理机制,对执行OHSMS管理体系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完全可以利用杜邦安全管理模式对OHSMS管理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不断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篇(6)

 

安全是铁路运输永恒的主题,如何加强班组安全管理,提高班组现场控制能力,确保运输安全是铁路运输企业需要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课题。随着铁路改革的不断深化,站段管辖跨度明显增大,以哈尔滨铁路局为例,一个车务站段少则管理二、三十个车站,多的管辖车站超过六十个,营业里程近千公里。管理上的鞭长莫及对班组的现场控制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而固有的管理模式问题突出,普遍存在要求班组自管,各级组织的指导和监管弱化;班组内部重基础管理,现场控制弱化;班组长作用存在真空远程监控,对职工不能严在事前;班组现场控制采取人海战术,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制约车务站段班组现场控制能力的提高。

一、优化结构,明确职责,把管理责任落实在班组

车务站段点多、线长、人员班组分散。传统安全管理组织体系,片面强调班组自管,而忽视各级管理者对班组管理的指导和管理职责,造成各级干部对班组管理的弱化和忽视,制约班组现场控制能力的提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安全管理体系的不断优化和安全管理责任的有效落实,必须以强化安全责任落实为主导,按照分工负责,逐级负责的原则,界定各级干部抓班组的职责。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保一级,逐级包保抓落实的管理体系。建立从管理者到基层作业人员的安全管理组织体系,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层层落实逐级负责、分工负责、系统负责、岗位负责,形成全员抓安全的态势,才能有效提高班组现场控制能力,巩固安全生产稳定局面。

(一)明责划区,分片承责。从解决管理跨度大,造成安全管理在班组严不起来、落不下去的问题入手,本着当班能见面、作业能互控的原则,按作业特点和班组属性划分班组。同时缩小管理范围,按管辖营业线路划分成数个安全管理区域,由班子副职分片包保,对各站和班组的专业指导及现场监控负责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通过班子成员包线、专业人员包站远程监控,将安全、技术、教育及客货管理细化到班组,落实在现场,变过去全管却管不着、管不清为管得到,管得细,责权清。

(二)逐级包保,层层负责。遵循逐级包保、权责匹配的原则,细化各职名作业管理职责和对班组的安全监控职责。在车站和班组安全管理责任的追究上,按照包线组长51%、系统主管49%的比例落实责任。各包站干部考核与所包站的班组考核结果联挂。同时,赋予包线班子成员绝对的安全管理考核权。在纵向上形成段、包线组、站、车间各管理层共同作用班组的全方位包保模式。在横向形成站间、班组间、岗位间的安全监控模式。通过班组包保将安全控制精细到每个作业岗位和环节,自上而下层层考核,自下而上层层负责,形成环环相扣的管理链条。

(三)优化队伍,落实责任。以落实干部职务化管理要求为契机,以科学务实的考核和用人机制,优化班组长队伍,促动班组长管理作用的发挥和安全管理责任的落实。

1、岗位轮动,排队抓尾。以一年为周期,对班组长、站长的工作能力、管理水平、工作效果进行量化考核, 实行积分累加,排队抓尾,累计积分高的向大站或车间轮动,工作质量差的则向小站轮动或调整出局。

2、搬走铁交椅,选贤用能。打破干部工人界限,建立中间站管理人员选拔、使用的长效机制,从优秀班组长中公开选拔中间站长,对驾驭工作能力不强的进行调整。

3、人才储备,良性循环。健全中间站长、副站长及班组长预备职工作实施办法。公开招聘站长、副站长、班组长后备职,到各站挂职锻炼远程监控,壮大预备职队伍。

二、再造流程,强化管理,提升专业管理水平

提高班组现场控制能力的重点在于健全完善班组工作流程、作业流程,明确班组成员工作标准,现场作业技术标准,班组安全管理标准,各个工作环节分工明晰,责任明确,便于总结工作情况,不符合标准的问题能够及时改正,保证现场各项工作在掌控下正常进行。

(一)安全关键点控制流程标准化

通过对管辖车站进行全面排查,确立危及行车、人身安全的关键点,逐一研究制定班组作业监控流程。车站干部、班组长定时定量监控卡控措施的落实,确保现场关键点的作业安全。

(二)班组现场作业流程精细化

结合各站人员、设备、作业实际修订作业办法,在各站及班组形成从交接班到各项作业环节的共性规范,并有针对性地制定重点列车组织办法、专用铁路作业办法、煤炭抑尘作业联系办法等个性化标准,使班组安全工作流程更加符合现场实际。

(三)班组自我培训流程制度化

1、严格编制计划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从职工岗位“必知必会”入手,编制各职名必知必会文本,做到人手一册,班组长每天组织学习,确保内容的实用性。

2、严格日常培训。要求各班组采取观看视频、班前试问等多种形式强化日常培训,做到一日一问、一日一练、一日一学。

3、严明考纪。要求每月包班组干部必须参加车站月考,并抽验试卷批阅情况,确保成绩的真实性。每月教育部门对各站的考试情况抽查,发现弄虚作假提级处理车站和包站干部本人。

4、严肃考核。各班组将日常考试成绩纳入职工“日清日毕”考核,兑现奖惩,确保考核的严肃性。

三、紧盯班组远程监控,强化现场,日清日毕考核促落实

提高班组现场控制能力的实质在于班组各项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的落实效果,这是决定铁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质量的高低,体现班组现场控制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必须对各个工作环节工作保证的落实进行考核,督促实现事事有人管,环环有人控,实现对现场的有效驾驭。针对班组考核中存在的班组长作用不强、职工岗位行为约束无力、考核与现场实际脱钩等问题,创新制定、逐步完善日清日毕考核考核办法,变结果考核、月静态考核为过程考核、日动态考核。

(一)调研指导,按岗定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各站的等级、人数的多少、作业量的大小确定考核方式,一种是车站考核班组、班组考核职工,适用于一、二等站、班次明晰的较大三、四等站;另一种是车站直接考核职工,适用于较小的三、四等及以下车站,按照逐级负责制分工下管一级进行考核。制定运转、客运、货运班组各种职名的岗位作业标准、行为标准、仪态标准等班组考核项点,下发到班组,由班组长按工作实际细化执行。

(二)放权明责,发挥作用。针对班组长现场管理缺乏主动性、作用发挥不好的问题,对班组长放权明责,赋予班组长班组成员优化组合权、班组人动建议权、班组成员奖励权、班组“两违”处罚权,使班组长有权根据生产结构,对本班组人员进行优化组合;有权对车间变动本班组成员提出意见或建议;有权对本班组做出突出贡献的成员进行奖励;有权对自己发现的本班组人员的“两违”进行处罚。同时,加大对班组长考核力度,实施连带责任,即对班组成员发生的严重问题,班组长要负连带管理责任,也要接受处罚。

(三)日清日毕远程监控,激励提高。一班结束后,班组长总结一班工作,指出一班作业存在的不足,对班组成员考核评定分数。使职工能够对自身和他人存在的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做到一班工作完毕,总结完毕,考核完毕,问题分析解决完毕,班组自我教育完毕,问题职工整改提高完毕,从而实现班组管理日清日毕、日清日高的目标。

(四)动态评价,严格考核。向自然班组长和专业干部下发安全定量,每周进行讲评分析,每月对定量完成情况考核通报。狠抓专业管理办法和安全控制措施的有效落实,把各项管理制度和专业办法的落实作为实现班组自控互控的有效手段,通过现场作业考核各岗位工作质量的高低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四、优化管理,创新思维,以科学手段提高班组管理水平

先进的科技手段是提高班组现场控制能力的捷径,是解决班组管理效率低下的有效手段。仅靠传统的人海战术是远远满足不了铁路运输现场作业需求的,也与铁路科学发展的主旨格格不入,必须充分运用科技手段为管理服务,运用科技手段提高班组分析考核、现场指导、交接班质量,提高班组管理的实效性和科学性,真正做到科技保安全。

(一)网络分析找“短板”。提高班组安全分析的科学性,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编制班组考核、现场两违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实行网上考核远程监控,系统自动生成班组长及其他现场管理人员下现场作用情况及日月考核排名。月度自动生成对全段各主要行车班组和车站安全信息的分析,及时找出安全工作“短板”,对薄弱班组和薄弱人纳入下月包保。

(二)远程监控抓违章。提高对班组现场作业指导的专业性和实效性。在各站信号楼、行车室、接发车室外现场、大站岔区、调车区等关键处所设置远程声像监控系统。车务段设立监控中心,对接发车、调车作业的传达、分工及一批作业后的总结、非正常情况下接发车、施工作业等关键环节进行全程跟踪,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提高班组交接班质量。各站交班室安设电视墙,根据重点工作、典型安全事故案例、两违案例,科学编制每日交班内容。用最少的时间和最深刻的内容,提醒教育职工,指出工作不足,帮助职工完成从家庭到职场的心理转变,从质的层面提高班组交接班质量。

通过创新班组安全管理模式,优化安全管理组织结构,再造安全管理流程,实行日清日毕考核,解决车务站段制约班组现场控制能力提高的问题,使班组管理更加规范科学,安全控制更加严密准确,各岗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安全隐患得到持续整治,运输安全的有序可控将不只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①《现代企业班组管理》——中国电力出版社

②《铁路运输站段班组管理》——中国铁道出版社

③《强化管理力度,提升管理绩效》——百度文库

④《企业班组管理探讨》——蒋智忠、梁熠、陈宣斌

篇(7)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

1.2论文研究的内容... 1

1.3论文研究的意义及要解决的问题... 1

2 传统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 2

3 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变革及挑战. 2

3.1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3

3.2知识经济的兴起... 3

3.3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 4

3.4企业组织的重构... 5

3.5人才环境的变化... 6

3.6税制法规环境的变化... 6

4 企业财务管理新旧观念的差异. 6

4.1财务管理观念的不同... 6

4.2财务管理目标的不同... 7

4.3财务管理技能要求的不同... 7

5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趋势. 7

5.1企业管理目标多元化趋势... 8

5.2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更新趋势... 8

5.3企业财务风险和安全管理化趋势... 8

5.4企业财务制度灵活性趋势... 8

5.5企业财务评价体系创新性趋势... 9

6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9

6.1财务管理理论的滞后... 9

6.2风险理财观念反应的迟钝... 9

7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发展趋势的启示及对策. 10

篇(8)

前言

安全,顾名思义“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安全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安全是指全民、全社会的安全,狭义安全是指某一领域或系统的安全。现代安全的核心是系统安全工程,现代安全管理就是围绕危害辨识、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这三个基本环节开展风险防范工作,其体现在熟练地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研究、分析、评价、控制以及消除或削减生产领域的各种危险,有效地防止灾害事故,避免损失。这已经完全不同于以事故为中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事论事的事后型安全管理。

安全评价是依照国家安全生产的有关法律法规,通过对设备、设施或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是否复合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相关规定的评价,对照技术标准、规范确定系统存在的危险源及其分布部位、数目,预测系统发生事故的概率和严重程度,进而提出应采取的安全对策措施等。决策者可以根据评价结果选择系统安全最优方案进行管理决策,实现安全管理的系统化和科学化。

安全评价是以实现工程、系统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判断工程、系统发生事故和急性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安全对策建议,从而为工程、系统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随着安全评价工作向纵、深方向的开展,其作为安全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正逐渐被社会广泛认可,对于安全生产所起的技术保障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对安全管理模式的完善,更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安全评价工作,有助于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

传统安全管理方法的特点是凭经验进行管理,多为事故发生后再进行处理。通过安全评价,可以预先识别系统的危险性,分析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状况,全面的评价系统及各部分的危险程度和安全管理状况,促使生产经营单位达到规定的安全要求。

安全评价可以使生产经营单位所有部门都能按照要求认真评价本系统的安全状况,将安全管理范围扩大到生产经营单位各部门、各环节,使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系统化管理。

安全评价可以使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变经验管理为目标管理。安全评价一方面可以使各部门、全体职工明确各自的安全目标,在明确的目标下,统一步调、分头进行,从而使安全管理工作做到科学化、统一化、标准化。另一方面,可以使各层次领导及技术人员补充现代安全管理的知识,了解系统安全工程的精髓所在,从被动与事后型的“亡羊补牢”模式向以风险防范为重点的系统化安全管理模式迈进。

二、开展安全评价工作有助于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开展安全评价与预评价有助于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即确保建设项目建成后实现安全生产,使因事故及危害引起的损失最少,优选有关的措施和方案,提高建设基础上的安全卫生水平,获得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从设计上实现建设项目的本质安全化。拟建建设项目的安全生产水平,首先取决于安全设计。预评价作为安全设计的主要依据,它将找出生产过程中固有的或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其产生危险、危害的主要条件后果,并提出消除危险、有害因素及其主要条件的最佳技术、措施和方案,为建设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系统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提供依据和条件。为安全生产综合管理部门实施监察、管理提供依据。预评价改变了“先建设、后治理”的被动局面,使建设项目的“三同时”的管理、监察工作沿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深入地开展。

三、开展安全评价工作为实现安全管理的系统化和科学化创造条件

当代人对安全生产问题的新认识、新观念表现在对安全本质的再认识和剖析上,把安全生产基于危险分析和预测评价的基础上。表现在对事故的本质揭示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安全生产建立在预防和控制基础上。在新世纪人们逐渐修正和广泛应用事故致因理论、事故频发倾向理论、heinrich因果连锁理论、管理失误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危险源理论、事故原点理论等理论来指导安全生产。现代安全管理具有变纵向单因素管理为横向综合管理,变事故处理为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变只顾经济效益的商业管理为效益、环境、安全与健康的综合经营管理,变被动、辅助、滞后的管理程式为主动、本质、超前的管理程式,变外迫型目标为内激型目标等特点。由此可见安全管理对象,内容和方法已发生重大变化,整个组织的安全管理理念也要因此作出相应转变。此时,积极开展安全评价工作就尤显其必要性。

篇(9)

前言

安全,顾名思义“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安全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安全是指全民、全社会的安全,狭义安全是指某一领域或系统的安全。现代安全的核心是系统安全工程,现代安全管理就是围绕危害辨识、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这三个基本环节开展风险防范工作,其体现在熟练地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研究、分析、评价、控制以及消除或削减生产领域的各种危险,有效地防止灾害事故,避免损失。这已经完全不同于以事故为中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事论事的事后型安全管理。

安全评价是依照国家安全生产的有关法律法规,通过对设备、设施或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是否复合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相关规定的评价,对照技术标准、规范确定系统存在的危险源及其分布部位、数目,预测系统发生事故的概率和严重程度,进而提出应采取的安全对策措施等。决策者可以根据评价结果选择系统安全最优方案进行管理决策,实现安全管理的系统化和科学化。

安全评价是以实现工程、系统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判断工程、系统发生事故和急性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安全对策建议,从而为工程、系统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随着安全评价工作向纵、深方向的开展,其作为安全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正逐渐被社会广泛认可,对于安全生产所起的技术保障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对安全管理模式的完善,更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安全评价工作,有助于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

传统安全管理方法的特点是凭经验进行管理,多为事故发生后再进行处理。通过安全评价,可以预先识别系统的危险性,分析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状况,全面的评价系统及各部分的危险程度和安全管理状况,促使生产经营单位达到规定的安全要求。

安全评价可以使生产经营单位所有部门都能按照要求认真评价本系统的安全状况,将安全管理范围扩大到生产经营单位各部门、各环节,使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系统化管理。

安全评价可以使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变经验管理为目标管理。安全评价一方面可以使各部门、全体职工明确各自的安全目标,在明确的目标下,统一步调、分头进行,从而使安全管理工作做到科学化、统一化、标准化。另一方面,可以使各层次领导及技术人员补充现代安全管理的知识,了解系统安全工程的精髓所在,从被动与事后型的“亡羊补牢”模式向以风险防范为重点的系统化安全管理模式迈进。

二、开展安全评价工作有助于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开展安全评价与预评价有助于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即确保建设项目建成后实现安全生产,使因事故及危害引起的损失最少,优选有关的措施和方案,提高建设基础上的安全卫生水平,获得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从设计上实现建设项目的本质安全化。拟建建设项目的安全生产水平,首先取决于安全设计。预评价作为安全设计的主要依据,它将找出生产过程中固有的或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其产生危险、危害的主要条件后果,并提出消除危险、有害因素及其主要条件的最佳技术、措施和方案,为建设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系统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提供依据和条件。为安全生产综合管理部门实施监察、管理提供依据。预评价改变了“先建设、后治理”的被动局面,使建设项目的“三同时”的管理、监察工作沿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深入地开展。

三、开展安全评价工作为实现安全管理的系统化和科学化创造条件

当代人对安全生产问题的新认识、新观念表现在对安全本质的再认识和剖析上,把安全生产基于危险分析和预测评价的基础上。表现在对事故的本质揭示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安全生产建立在预防和控制基础上。在新世纪人们逐渐修正和广泛应用事故致因理论、事故频发倾向理论、Heinrich因果连锁理论、管理失误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危险源理论、事故原点理论等理论来指导安全生产。现代安全管理具有变纵向单因素管理为横向综合管理,变事故处理为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变只顾经济效益的商业管理为效益、环境、安全与健康的综合经营管理,变被动、辅助、滞后的管理程式为主动、本质、超前的管理程式,变外迫型目标为内激型目标等特点。由此可见安全管理对象,内容和方法已发生重大变化,整个组织的安全管理理念也要因此作出相应转变。此时,积极开展安全评价工作就尤显其必要性。

近年来,安全评价工作在我国健康快速的发展,它作为现代安全管理模式,体现了安全生产以人为本和预防为主的理念,是保证生产经营单位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技术手段。实践证明,推行安全评价是贯彻落实“安全第

篇(10)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近年来发展的管理学科,随着当今社会步人信息化与科技化时代,人们创造财富与福利的方法、途径等有了新变化,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使得更加注重项目开发与项目实施。良好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对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为社会主要管理领域,并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及具体项目的应用而不断调整与改进。

二.质量管理

通常的质量管理就是指通过控制工程的施工过程,使质量管理的目标都处在受控的状态之下。工程质量的好坏既关系到工程项目的发包方和承包方,也关系到社会和国家的公共利益,因而需要高度重视。

1. 严格按质量控制程序施工,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

(一)认真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明确各工程质量目标

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和控制中,项目经理承担着很大的责任。在综合考虑多方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阶段的工程施工特点,分析影响工程质量控制的因素,要编制好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对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的质量标准等各个方面做出严格清晰的界定。同时,施工单位相关的施工技术人员要将各项工程技术交底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全面贯彻落实质量控制程序

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要结合建筑工程的具体实际情况,根据不同施工环节的施工特点,在遵守施工合同要求的基础上,要科学编制各个环节的工程质量控制程序。当工程的一个环节完成施工任务之后,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工程质量控制程序进行工程质量自检。当施工单位的工程自检达到国家规定质量标准之后,要报请工程的监理单位实施工程质量抽样检查,如果抽检达到了质量标准,才可以实施下一个环节的工程施工。

2.严格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控制管理

(一)加强对施工材料构件的质量检测

要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加强对各种原材料和工程构件的质量检测。严控原材料和各种工程构件、配件的入场机制,对各种质量不达标、不合格的原材料,构件,配件,不准进入施工环节。比如,在水泥和钢筋入场时,要对合格证做出细致鉴定,并要在专业的实验室进行质量检测,质量合格才可以投入工程施工。

(二)要严格做好施工测量工作

精确的工程施工测量是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比如在路桥工程质量控制体系中,相关的技术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要对导线点、中间桩和高程点实施科学有效的测量方式,并多次测量,使得测量结果能够达到闭合的标准。同时,要客观公正地做好记录,减小工程测量的误差,保证工程测量的精确性。

三.安全管理

工程管理中的安全管理包括宏观的安全管理和微观的安全管理这两个方面。工程管理中宏观的安全管理是指政府部门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进行管理,是一种间接的管理,同时它也指导着安全生产中的微观管理。微观的安全管理是指建筑企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做好对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控制危害,尽量避免事故,避免在生产过程中造成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

1.加强法律和社会监督

政府部门要不断完善各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并根据建筑行业不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做出及时的制度规范更新,加强对工程安全控制的监督。更要加大对施工单位各种安全管理措施落实的情况进行监督,促进施工的安全化、规范化。

2.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

施工单位获得中标之后,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要坚持多级安全控制,多层次的安全负责原则,加强对施工的安全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体制。设置项目经理职位,坚持项目经理对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坚持施工质量检测部门进行安全自检。同时,要建立起施工的相关工程试验基地,建立健全各种资料的管理体制,设置专门的施工资料管理人员,并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分工,明确职责,加强对施工各个环节的工序质量检测记录,做好各种资料的送检工作。严格各种文件的存档管理,为各种安全管理措施的出台提供决策依据。

四.成本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贯穿于整个工程管理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成败。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降低工程成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成本的控制。

1工程设计阶段的成本费用管理控制

(一)在工程项目开始阶段,要按照项目建设计划、使用要求、建设目标、建设规模、技术条件等,会同设计人员、工程人员、造价管理人员共同研究和提出初步投资建议,对拟建项目做出初步评价,并进行投资额分项估算。然后,要结合初步确定的各种费用,和各种方案设计,做出科学合理的费用投资预算,并建立相关模型。从技术、费用、施工管理上对各种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对比,在分析论证中,多方面评判审核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不断完善设计方案,减少因方案的更改或变化而引起的额外费用。

(二)根据已确定的设计方案,做出合理、完善的施工图设计,并做好各种分项施工的费用预算,将对设计施工、材料设备等各方面的成本进行核算。将分项施工的成本和项目的投资额做出科学分析,降低工程成本。

2.施工阶段的工程成本管理

(一)设备、材料采购的费用控制

建设材料和施工设备是保证整个施工正常进行的基础。设备和各种建设材料的采供是项目工程建设中的关键环节。材料、设备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和工程寿命。材料、设备的价格将直接影响到项目成本,影响到项目的整体效益。要对采购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保证采购费用在控制范围内,制定限额采购工作包及工作包价格,并对限额采购进行跟踪,对各种超出范围的费用要严格审核对比,严格将采购清单和实际支出费用做出整合。

(二)设计变更造价控制

在具体的施工中,要对设计变更做出分析,并通过科学的比较,结合工程项目投标报价中的各种信息,做出对比分析,综合论证。同时,要严格科学的控制设计变更,要在设计的环节上,节省费用支出。

(三)采取合同措施控制

业主应参与合同的修改、补充工作,着重考虑它对投资控制的影响,在施工中保存各种文件资料。在施工中督促、检查承包商严格执行工程合同,针对工程项目的特殊性,业主应该严格控制工程设计以及由于施工单位、监理工程师等工作不当引起的变更。

五.结束语

加强工程管理工作,改进工程管理中的具体方法,将工程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对于保证工程的工期和质量,维护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潘兴众 浅谈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途径 [期刊论文] 《科技风》 -2011年13期

[2]张敏 王莹 浅谈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途径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1期

上一篇: 计算机大学毕业论文 下一篇: 小班教育教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