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社会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7:02: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人口与社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人口与社会论文

篇(1)

(1)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为重点,丰富科普宣传内容,把宣传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提高科普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积极推行避孕节育措施的知情选择,扩大计划生育服务领域,把技术服务从单纯的落实节育措施拓展到避孕节育全程服务、优生优育服务、生殖保健服务。(3)建立科学的管理和服务规范,把群众满意程度作为标准。(4)改进完善考核评估体系和考核评估办法,建立宣传教育科学管理和综合服务相统一的经常性工作机制。我们的服务范围很广:从青春期到退出生育年龄的全过程。也就是说要做好优质服务,我们有很大的市场,如何去做,怎样做好?从青春期青少年教育开始,青年人选择对象不仅要求对方学历长相,还应当首先选择无近亲结婚,无遗传病家族史的人做配偶;婚后必须认识怎样才能生个健康的宝宝?首先做五项病原检测,如果正常,在准备怀孕之前3个月就开始口服福施福或叶酸;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逐步进入更年期,如何帮助育龄妇女顺利渡过更年期,我们有好多这方面的光盘、书籍,可以经常组织育龄妇女学习。(5)提高人口素质,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要科学制定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规划及行动计划,加强出生缺陷干预能力建设,全面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加强婚育咨询和指导,积极开展婚前和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产前筛查和诊断、产后访视、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康复工作。

2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现状

根据实现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两个转变”的要求,近年来国家人口计生委提出,要积极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各级计划生育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开展孕情管理、优生优育、生殖健康检查、计划生育手术、避孕药具发放及跟踪随访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率逐年提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党和国家对计划生育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育龄群众对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要求也提高了,对服务的内容和质量的要求也大大增加。计划生育系统技术服务起步晚,无论是服务阵地还是技术力量、服务设备等都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笔者从事计划生育工作多年,经常下基层为育龄妇女进行生殖健康检查、优生优育知识咨询、发放避孕药具及各种宣传资料等,而真正愿意来接受服务的妇女并不多,约占应接受人数的60%~70%。群众对我们所服务的内容了解不深;到站检率很低;对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不太感兴趣。这些情况表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现状并不乐观。

3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存在的问题

3.1老百姓不了解,不满意,不信任具体哪些是免费项目不了解(四术免费),对免费服务的质量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既然是免费的服务就不会有好的质量。也有人认为计划生育查体的目的不外乎是要发现计划外妊娠的妇女,而不是诊治疾病,即便是健康检查,也只是走个过场而已,不可能发现什么病,更不可能治疗什么病;对免费发放的宣传资料也持相似的态度,认为可能是些无关痛痒的资料,不会有什么实用价值。另外,担心避孕药具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有没有致癌作用、会不会发胖、对夫妻性生活质量有没有影响等。都持有怀疑态度。的确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场所少,网点不够,服务网络不健全;人手不足,技术力量薄弱;过去我们的技术服务主要是放环、查环查孕、结扎和药具管理,也就是说现有的计划生育技术力量设备及服务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要求。

3.2发放渠道不畅通,不便利,宣传服务不到位主要是指避孕药具,当然这些基层搞的比较好。但是有的部门避孕药具的发放渠道仍不畅通,有些单位没有做到送药具上门,单位职工在非上班时间又没办法领到避孕药具。不知道去哪里领取避孕药具,特别是下岗职工说自己经常去保健品商店去购买避孕药具,我们县药管站每年到市里提取足量的避孕药具,如果我们服务人员不提供服务,宣传不到位,育龄妇女不知道去哪里领取(免费的药具),这些药具有效期三年,如果不及时发放就会过期失效,造成浪费。这一项就靠我们去宣传服务。集中查体时,在农村育龄妇女因交通不便,或因农忙走不开,或把接受服务当作可有可无的事情,那么到站检查率必然很低。3.3担心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高、不愿意接受我们为她们提供的上门服务过去我们乡镇技术人员非医学专业毕业的人员较多,学历偏低。根据现状我们不断组织技术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还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函授等方式培训了大批技术人员,使她们的理论知识水平得到提高,近几年各乡镇服务站充实了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数人,有效地提高了服务质量。计划生育工作本身对群众的吸引力不大。(1)日常计划生育工作中,管理性工作的比重大于服务性工作,在群众的心目中计划生育工作者与育龄群众的关系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群众的生育意愿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差距仍然较大,对计划生育宣传、服务活动兴趣不大;(2)每年2次的查体对她们,特别是企事业单位的育龄妇女意义不大,因为她们接受的卫生保健水平较高、项目较全。

3.4担心现有服务设备的精良程度不高,服务不完善过去乡镇的服务设备比较简陋,使用时间较长,更新换代不及时;我们县站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能带到基层服务的设备不可能是大型的和功能优良的,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灵敏度不高,影响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吸引力。服务场所不固定,影响了服务质量。对非婚育龄人员服务范围没有重视。大多数人主观认为,非婚人群不是我们服务范围,没有主动提供避孕药具的义务,甚至被歧视;同时计划生育政策也规定了对未婚女青年的服务。既然杜绝不了非婚青年这种,你就给他提供市场服务。在公共场所安装自动取套机,这样可以达到避孕和预防性病、艾滋病的效果,也是我们提供优质服务的一项内容。

4思考与对策

篇(2)

一、提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日益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不断地涌入城市,这既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又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结果。伴随着他们的是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环境的改变,由此引发的问题有很多很多,而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流动儿童随父母进入城市,教育问题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可以说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劳动力流动的副产品之一。中国的义务教育体制没有针对时代的变化,仍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传统模式。其结果导致了流动儿童的户籍所在地和居住地两方在这一问题上的无能为力。大量的适龄儿童面临失学的窘境。公立学校高额的借读费让农民工望而却步;“打工子弟学校”的合理性、合法性的争论仍在继续。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出路在哪里?谁来保障这些“流动花朵”的教育需求?同在蓝天下,共同进步成长。流动儿童何时才能获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机会?“如果我们承认农民进城是社会发展之必然,城市发展之必需,就应该承认民工子弟读书之合情合理;如果承认国家实行的义务教育是面向所有中小学生,就应该承认民工子弟不论走到哪里,都有权利沐浴在义务教育的阳光之下。”[1]

二、现状描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农村人口向城市尤其是沿海大城市大规模的迁徙。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流动人口的总数已经达到1.2亿。到2005年底,中国农村有1.4亿农民离开农村进入了城市,其中有1亿人在城市打工。[2]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是伴随着工业化而发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民的外出务工提供了可能。随着社会转型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的特点日益明显。

流动人口的规模逐渐扩大。由于农村的耕地面积不断的减少,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农村中仅有的那么一点收入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了,他们基本的经济保障无法得到满足。同时,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直接导致了城乡经济的差距。由于两方面的作用,正好形成了推力和拉力,促使了大量的农民不断的涌进城市,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同时流动人口日渐趋向于迁移长期化、家庭化。随着儿童跟随父母在城市居住的人数不断增长,他们的教育成为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社会问题。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十分严峻。总体上讲,失学情况严重,就学问题突出。

(一)流动儿童少年失学辍学情况严重

当前,处于学龄阶段的农民工子女中有相当一部分处于失学或辍学状态。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民工自身忙于生计,而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管理。有些农民工本身的文化素质不高,认为读书无用,对子女的教育不抱希望。此外,造成失学辍学的原因还有经济方面的因素。部分学校高昂的学费使农民工子女望而却步。由于流动人口的流动性而造成的居无定所,常常导致那些孩子无法在一个地方完整地完成学业。流入地的地方部门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够重视,无法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就学条件,直接导致了流动儿童少年失学问题日益严重。流动儿童少年失学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农民工为城市、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但他们的子女却无权享受到在城市里国家提供的义务教育资源。数以百万计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无法得到解决,不仅是每个家庭的损失,同时意味着每年都会增加百万以上的文盲,这对整个国家国民素质的提高非常不利。[3]

(二)流动儿童少年就学问题突出

流动儿童少年在流入地就学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在公立的中小学借读;在流动人口自发兴办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虽然流入地政府部门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开始关注,但明显地保障力度不够,具体表现就是在上述两种就学途径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在公立中小学借读。流入地公立学校的教育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应相对较好。所以农民工都希望可以将自己的子女送进公办学校来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但有诸多限制:在入学这一环节上,各地的公立学校都不同程度地设立相关规定,来提高接收流动人口子女的门槛。而且因为教育资源本身的有限性,公立学校不可能做到全部接收,往往还要求流动人口子女交纳高昂的借读费、赞助费等。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流动人口的子女容易受到歧视。这种状况可以理解为社会排异现象,城市里的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在较短的时间内无法接受与他们有显著差别的儿童。和城市居民的子女相比较,流动人口的子女在基础、语言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而普遍感到自卑,存在着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他们很容易感受到与身边城里孩子之间的差别,内心世界感受到强烈的不平等,因而会产生对抗情绪,所以在城市公立学校就学的流动人口子女往往心理教育更为重要。

2.在流动人口自发兴办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流动人口自办的打工子弟学校的费用较低,但办学规模参差不齐,总体上说教学质量不高,而且几乎所有的打工子弟学校都没有得到政府的承认,也就是所谓的“非法办学”。由于学校的地位没有得到政府的认可,因而学生即使完成学业,也无法取得毕业证书。打工子弟学校大都位于城乡结合部;条件简陋,大多租借废弃厂房作为校舍,缺乏必要的设施和安全保障;师资匮乏,且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但就是这样条件的学校,仍深受绝大多数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欢迎。他们知道“与其失学,不如条件恶劣地求学。”打工子弟学校对学生入学没有限制,收费相对于公立学校非常低,学生来去自由,符合流动人口的特点,因而,打工子弟学校解决了农民工心头的一件大事。可以说,打工子弟学校是以体制外的形式解决体制内的问题。

三、原因透析

大量的流动儿童少年丧失了受教育的权利,或是失去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这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影响流动人口进城子女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们认识上的问题,又有长期以来形成的体制矛盾。

(一)我国的义务教育实行的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义务教育主要由户口所在地的地方政府承担

各流入地往往习惯于把外来人口当作体制外人口来认识和考虑,外来人口的学龄子女也就当然地被当作本地义务教育体制外的求学对象。进城农民工及其子女无法享受这些基本的生活待遇。流动人口子女既无法享受与城市同龄儿童同等的教育机会,同时也被排斥于乡村教育体系之外,成为被“边缘化”的一个庞大群体。

(二)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地区偏见和观念上的障碍等原因,许多城市公立学校在招收流动人口子女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经费问题也成为公立学校招收流动人口子女所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打工子弟学校是体制外的产物,但其在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所起的作用却是相当大的。由于没有得到政府部门的批准,这些只能是半地下地进行办学。资金来源匮乏,校舍设备简陋,师资力量较弱,教学质量不高,这些都限制了打工子弟学校的发展。打工子弟学校急需解决正规化的问题,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三)家庭是儿童基础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直接决定了儿童的教育水平

流动人口家庭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应负有很大责任。许多农民工的教育意识落后,注重眼前利益,认为读书无用。迫于经济压力,微薄的收入仅仅能满足维持基本的生活开销,对于那些高额的借读费等却只能望而止步,从而这些流动人口子女丧失了最基本的受教育的权利。

(四)大多数流动人口子女都是从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地区迁移到发达地区,由于年纪尚小,他们很难迅速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去

在城市里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学校中老师同学的另眼相看,使得农民工子女感受到了强烈的不平等,很容易形成自卑、厌学的情绪。同时,他们还肩负着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往往家长只重视对子女物质要求的满足,而忽视了精神、心理等方面的交流。有时父母强烈的望子成龙的心态极易造成子女的愧疚感和负罪感,对子女的成长不利。

四、政策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现在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这涉及到受教育权的公平性,对整个社会的公平产生影响。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力量协调解决。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上学困难问题,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上,困难是多方面的,难以在短时期内彻底解决。

(一)从体制上进行革新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户籍管理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城乡不合理体制必须加以改革。这是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流动人口的身份、就业、生活等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也是受此影响的结果。只有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才能为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扫清制度障碍。

(二)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各地政府要转变观念,提高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认识。要认识到进城流动人口为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政府有责任承担他们的子女的义务教育。流动人口应该享有宪法赋予的国家文明和城市文明的正常权利。从整个社会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角度,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流动人口子女进城上学,并为他们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在政策制定上,应多考虑到这部分人的利益。

(三)公立学校为主,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

在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流入地的公立学校必须切实做好接收工作,积极利用教育资源。禁止在入学手续和赞助方面对流动人口子女设置障碍。主管部门要在经费上予以支持。可以考虑“经费跟着学生走”的原则[4],避免滥用“自由裁量权”。由于经济力量有限,国家对于基础教育的投入始终存在不足,公立学校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接纳流动人口子女,这时出现的打工子弟学校正符合了这一要求,但由于其硬件设施等不符合要求而处在相当困难的境地。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导,适当地降低办学条件的门槛,给予打工子弟学校更多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其发展,争取使他们能达到公立学校的标准。同时,其他社会力量应该积极发挥作用,帮助那些经济困难的流动人口子女完成学业。

(四)重视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教育

流动人口子女从农村走向城市,这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这时需要老师、家长等积极地给予他们心理辅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跟那些城市里的孩子们和睦相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

综上所述,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同时这也是城市健康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必要性,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之,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社会各方应携起手来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对农民工及其子女,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颖.中国民工潮——关于打工族生存状况的调查报告[M].出版社,2005.

[2]蔡建文.中国农民工生存纪实[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3]李玉雪.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透视[J].社会档案,2006,(8).

[4]孙晓凤.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政策问题及对策[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6,(4).

[5]史柏年.城市边缘人——进城农民工家庭及其子女问题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杜越,等.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基础教育——政策与革新[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篇(3)

随着湖南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形形的新型贸易壁垒的门槛正在提高,对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影响较为突出。而社会责任标准越来越多地被贸易保护主义者所利用,成为限制湖南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壁垒工具。在当前,开展对社会责任标准问题的深入探讨和研究,从而有一个系统的、完善的认识,搞清问题的实质,有效地保护湖南省在对外贸易中的利益,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SA8000作用机制 SA8000能从数量上影响产品的进口,在数量的影响方面,是因为严格的SA8000标准使那些不符合标准的商品禁止入内,直接减少了进口商品的数量。假设中国是某一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惟一出口大国,因此中国的供给曲线和世界需求曲线决定了国际市场价格。如图1,在进口国实施SA8000标准前,在国际市场上,当S与D相交时,达到均衡,此时的均衡价格为PE,均衡数量为QE。

进口国实施SA8000标准时,由于中国是国际市场的惟一供给国,所以这将引起供给的相应较少,供给曲线左移到S1的位置,S1与世界需求曲线相交与新的均衡点,新的均衡价格为Pl,均衡数量为Ql。可见SA8000标准的实施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出口国供给数量由QE减少到Ql,出口规模减小QIQE。 另一方面,还能影响通过价格机制影响产品的进口。如图2,P表示商品的价格或成本,Q表示某出口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AC表示该产品的单位平均成本。假设该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是P0,则在没有SA8000的情况下,出口企业产量为Q1,出口到国际市场的单位产品利润为W,当进口国设置SA8000时,出口企业势必要付出额外的费用,则该产品的单位平均成本 曲线AC的位置上移至AC+C’。这样,在出口企业产量仍为Q1的情况下,该产品在进口国的售 价至少需要从P0提高到P1,企业才能获得正常利润,否则会产生亏损。而价格的提高,无疑将降低该出口产品相对于进口国同类产品的竞争力。

二、SA8000对湖南外贸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1.失去订单,影响产品的出口 湖南虽然地处内陆,但在全国外贸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取得了较快的进展。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出口总额和GDP迅速增长。湖南的经济增长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对外贸易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经济增长。由于湖南省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因而“社会责任”也开始纳入其考核内容,推行SA8000标准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

(资料来源:依据湖南省统计资料整理) 在出口方面,湖南省主要以出口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主要商品为:第一类是以农业为基础的资源密集型产品,第二类是以矿藏为基础的资源密集型产品;第三类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纺织品、陶瓷、烟花等。而主要出口市场是欧盟、香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地区),分别占到出口额的12.89%、8.12%和6.81%。这些国家和地区国民的生活水平较高,公民普遍关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对产品的要求较高, 所以过于集中的出口市场将加剧出口贸易受影响的程度。 随着国际社会逐步执行SA8000标准,湖南省出口企业受到的冲击将是巨大的,没有获得订单的企业将永远无法走出国门,已经获得订单的企业将会因为不能通过SA8000社会责任标准认证而失去订单。

2.削弱湖南省外贸企业的成本价格优势 湖南是人口 大省,劳动力资源大省,2007年末从业人员3842.17万,占全省总人口的60%。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下,劳动力的价格完全由企业决定。在企业习惯于按照劳动力成本不变的假设而扩大生产的情况下,企业主动提高工资和改善劳动条件成为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湖南省劳工条件的现状与SA8000还是有一定距离的。长期以来,“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是许多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如果要在短时间内达到SA8000规定的要求,尤其是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利润率已经很低的现实情况下,成本的大幅度提升可能使其竞争优势丧失殆尽。

从而削弱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3.影响吸引外资 湖南近年来吸引外资的步伐较快,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为34.80亿美元,达到历史新高。 由于近年来沿海地区开始进人工业化后期,土地、劳动力、能源等基本要素供给趋紧,价格不断攀升,传统制造业、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失去了原有的发展比较优势。一些企业为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开始将生产基地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区。湖南省地处沿海腹地,劳动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不断改进,产业配套能力逐步增强,在承接沿海制造业产业转移方面处于最有利的地位。如果将湖南省出口企业的劳工标准提高到SA8000规定的水平,它的直接结果是使企业必须将社会责任成本内部化,从而丧失吸引国外国直接投资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所以说SA8000对吸引外资产生消极作用,对引资构成潜在的威胁和挑战。

三、湖南外贸企业应对社会责任壁垒的对策 1.政府积极引导 SA8000 标准快速地在中国推行,到截止2007年7月,在全球通过认证的1200家企业组织中,国内的增加到156家。湖南省也于2006年1月启动对各大企业获得社会责任体系认证情况的调查。

(1)SAS000标准所规定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中,既有企业的道德责任,又有企业的法律责任。因此,在引导企业全面实施SAS000标准时,一方面,政府可以在法定责任范围内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另一政府应做好SA8000标准宣传、培训、预警、咨询工作。在反对将劳工标准国际化的同时,政府要面对国际贸易的现实问题,积极应对SA8000标准带来的贸易壁垒。

(2)政府部门应建立国外新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建立、完善SA8000标准的咨询服务机构,加强对发达国家SA8000标准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及时跟踪国外最新贸易保护主义动向。在国内建立一个完善的预警机制,研究新贸易壁垒对中国主要出口产品的影响,完善SA8000标准的咨询服务机构,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以便及时采取应对策略,创造良好的出口环境。

(3)政府还应加强SA8000人才的培养,加强对出口企业的SA8000知识的培训普及工作。指导企业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体系,自觉提高劳工标准,引导企业及早应对SA8000标准。

2.外贸企业应对SA8000的对策

(1)外贸企业应该认识到,在经过价格竞争、质量竞争之后,劳工标准、企业社会责任的竞争时代正在来临,人道的工作条件和融洽的劳资关系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竞争优势。 一个成熟和规范的企业在社会中承担社会责任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 要求。企业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和研究SA8000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推行该标准的意义。

(2)外贸企业应积极改善国内劳工条件。国外的跨国公司在选择国内合作伙伴时,往往将社会责任标准看作一个重要的选择依据。企业经营者应注重劳动保障意识的培养,重视劳动者的权利的保护,及时改善生产环境和劳动条件,自觉提高劳工标准。

(3)扩大我国的出口贸易,更为关键的要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意识,加大产品更新步伐,把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作为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

篇(4)

 

一、引言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根据安徽省老龄办、省社会保障研究会2006年组织的一项安徽省“空巢老人”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预测,到2010年,安徽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876.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13.1%。到2020年,安徽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177.5万人,老年系数为16.6%左右。据预测,安徽省人口老龄化高峰将于2030年到来,并将持续20余年。至2030年前后,安徽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2.9%,老年人口将达到1669.1万人,而在60岁以上人口中农村居民占70%,可见安徽省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农村居民养老问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保证农村居民老有所养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一环也是我国政府的重要职责。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尚未建立,伴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迁往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经济论文,外出人员以农村青壮年为主,留下的都是老年人,使得农村留守老人数量和发展速度都已经超过了城市。在农村,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民,除部分土地收入和来自家庭的赡养外,没有固定的养老收入,且青壮年子女大多外出务工,生活风险和困难程度都要比城镇老年人高,这直接导致农村养老需求加大,仅靠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目前,我省各地区农村经济、自然、 人文地理等条件有很大程度上的差异性,各地区农村居民对于养老保障有着不同的层次的需求,这决定了在我省范围内实行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不符合现实情况,而建立符合地区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才是可行的政策选择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在对这一问题研究上,大多数学者对中国的养老区域划分习惯沿用的依然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地理区域划分标准或“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区域划分标准,不仅针对性不强,更不利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及区域间养老工作的协调。因此,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一方面我省各类地区可以先实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另一方面各地区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不能一蹴而就,而应当根据不同类型地区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参保覆盖率的最优变化路径、期望寿命的变化,采用非均衡的推进模式对所有农村居民进行渐次的、动态递进式的全覆盖。

二、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

1. 研究方法

根据人口老龄化相关理论设计出一系列相关的统计指标和统计变量,采取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及其对目标变量的影响程度。本文首先列出各地区与农村养老相关的变量,且把这些变量看作彼此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其次,运用因子分析法筛选出公因子,在对因子进行旋转解释其意义后计算出各公因子的得分,以此说明各地区的养老特征并进行相关分析;最后,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按各个地域单元相对于主因子得分进行聚类分析,结合具体的地域空间结构,对安徽省农村进行养老区域的划分。

2. 指标体系

为了更好地根据地域性的不平衡来把握我省动态递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路径与和进程,必须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结合安徽省的具体情况,考虑不同地区的数据真实性、可得性以及代表性的基础上上,本文选择了17个指标经济论文,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这些指标作为农村养老区域划分依据。

表1 2008年安徽省农村保险情况

 

变量

变量字母表示

单位

第一产业生产总值

X1

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

X2

元/人

财政收入

X3

万元

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

X4

万元

农林牧渔的总产值

X5

万元

农林牧渔建设项目投资

X6

万元

农村人均现金支出

X7

农民人均纯收入

X8

耕地面积

X9

公顷

乡村从业人员

X10

家庭户规模

X11

人/户

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

X12

%

老年抚养比

X13

%

外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X14

%

征用土地面积

X15

平方公里

受灾面积

X16

千公顷

篇(5)

 

篇(6)

论文征稿范围:

以人口发展为中心广泛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各个方面:人口、心理、伦理、教育、管理、历史、社会、艺术等学科范围。

征稿要求:

1、 文稿论点明确,无政治性错误;立论正确新颖,说理通畅,论据充分,资料详实,数据可靠。

2、 来稿须在3000字以上,必须包括(按顺序):文题、作者、作者单位及地址、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或参考文献。文稿首页地脚处注明投稿时间、作者简介。属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请注明项目名称、编号。

3、 摘要为对正文主要观点的概述,不进行价值评判,字数一般在200字以内;关键词一般在3-5个之间。

4、 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汉略)、籍贯、毕业学校、工作单位、职称、学位,以及联系地址和电话。

5、 注释序号按其在文中出现的顺序排列,两个以上相同注释只标一个序号。注释序号用圈号,参考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所有引文务必核对无误。

6、 注释和参考文献著录项目须按规范编排,格式如下:

期刊:作者.文献题名.刊名(外文期刊可缩写)[J],出版年,卷(期),起止页。

图书:作者或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作者.析出文献题名.原文献作者.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

篇(7)

1.宿迁市概况

宿迁市位于江苏省北部,于1996年建市,现辖宿城区、宿豫区、沭阳县、泗阳县和泗洪县。总面积8555平方公里,2008年低,人口数为534.58万人论文的格式,GDP总量为655.06亿元,人均12289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44.11 亿元, 农业总产值136.62亿元; 第三产业生产总值216.1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05.00亿元。从多项经济指标在江苏省的地位看(见表1),应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表1 2008年宿迁市社会经济状况一览表

地区

总面积

Km %

总人口

万人 %

人口密度

人均GDP

宿迁市

8555 8.3

534.58 7.2

625

12289

苏北地区

54357 53.0

3318.31 43.2

610

19555

江苏省

102600 —

篇(8)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4-1668

国内刊号:11-5646/F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4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9)

《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杂志是集学术性与时政性、文学性于一身的综合性期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统一,强调研究深度,关注学术前沿,鼓励学术争鸣。它在综合性的基础上强调专业性,杂志内容深刻,观念独到、新颖,是人口文化这个新生领域内的领头雁;全面推动人口文化研究往深处拓展;指引人口发展意识朝着更进步、更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引导社会新的生育观念与时代的需求和自然生态和谐一致,为提高中国人口素质和增强人口意识增添一枝新的奇葩。

主要栏目及内容设置如下:

特别人物:报道社会上有影响、有突出成就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

民俗文化:弘扬中国人口文化,介绍民间艺术、地方风俗和丧葬文化,倡导婚育新风,旨在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

婚育文化:反应不同民族在婚育方面的文化差异以及普及生殖健康常识和孕育知识。

探古访今:探索、介绍古代的文化遗产,展示我们的祖先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创造的巨大历史成就;书写、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名胜古迹、名人故居,向广大读者提供更多“美”的享受。

人生百态:向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传授养、育孩子的一些技巧和方法,真正实现“和谐教育”;对人们遇到的情感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艺术长廊:介绍中国的书画艺术,推介书画名家,同时精选经典美文欣赏。

人口资讯:国家人口政策,各地重大人口计生新闻。主要报道国家人口计生政策方针和计生工作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召开的重要会议,的重大决议等等。

理论探讨:主要发表人口计生专家关于人口文化的理论文章,人文社会医学类理论文章。注重学术性,理论性,思想性,是学者和研究者展示风采的舞台。

联 系 人:徐老师 15901398417

联系电话:010-63385617 63385627 63385637转8002 传真:转8012

电子信箱: 网址:省略

【汇款方式】

邮局汇款:

单位名称:国家人口计生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青春期健康》杂志社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菜户营天伦北里7号楼二楼

收 款 人:卢艳雪 邮编:100054

银行汇款:

篇(10)

略………

第2章 论文相关基本理论综述 14

略………

第3章 服务业的性质地位及国际比较 36

略………

第4章 黑龙江省服务业现状、发展目标及基本原则 47

略………

第5章 黑龙江省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模式 62

略………

第6章 黑龙江省服务业产业组织优化模式 100

略………

第7章 黑龙江省服务业地区布局合理化模式 128

略………

第8章 黑龙江省服务业市场绩效分析与评价 156

略………

第9章 黑龙江省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71

略………

论 183

参考文献 185

第1章 绪 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服务业已成为当代世界各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业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加快了社会生活质量、社会精神文明程度和社会控制程度的提高。服务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门类越来越全,就业人数越来越多,占GDP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也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之间具有相关性。经济发展过程也是经济结构变革的过程,发达的经济都有很高的服务业就业人口。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现象,是劳动人口从农业到制造业、再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转移。产业革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金融、运输和通信等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相对地位的提升只能放在与经济增长同时发生的结构变化中去考察理解。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并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展。服务业已经或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的支撑。到2000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62%,其中34个低收入国家为34.5%,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2%,22个高收入国家为65%;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口的比重,发达国家为60%--78%,中等收入国家为45%--62%,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为30%--45%(见表1.1)。

略………

本文对黑龙江省服务业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从服务业的性质、地位、作用、发展目标、结构优化、重点产业选择、组织模式、企业运行机制、区位布局诸方面,构建了黑龙江省服务业产业发展模式的新体系,研究表明,改善传统服务业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提升黑龙江省服务业的竞争力,对于黑龙江省经济振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我国服务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我省服务业的发展模式研究,论文得出以下结论:

略…………

:136000多字的经济学博士论文

上一篇: 单位评职称论文 下一篇: 虚拟经济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