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加工工艺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7:02: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传统加工工艺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传统加工工艺论文

篇(1)

    红茶加工工艺的研究状况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1-0156-01

《金属工艺学》是高职工科类院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其内容主要包括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金属热加工工艺和金属冷加工工艺三部分内容。由于该课程的专业特点和所处的教学位置,学生普遍感到学习难度很大,并产生了畏难情绪,学习不得其法,生吞活剥,死记硬背。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探讨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

一、基本思路

(一)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体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相结合的方向性原则,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理论密切联系实践和巩固性等教学原则,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吸收各种先进的现代教育研究成果。

(二)高职《金属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研究高职《金属工艺学》课程教学系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内部各要素及其相互影响,同时也要关注系统外因素对高职液压传动课程教学系统的影响。此外,一门课程的教学只有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才能取得较高的工作效率。

(三)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变。现代技术教育提出“由科学向技术回归”,强调科技服务于工程实际和社会。如果教学内容过多偏重理论化、学科化,忽视技术应用的内容,就必然造成理论和工程实践脱节,学校与社会脱节,也就违背了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不能仅仅顾及学科自身的全面,而应该更多地从技术教育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在基础理论的教学中考虑职业的需要,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渗透工程技术内容,变理论的抽象性为理论的应用性, 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变。

二、主要措施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目前《金属工艺学》课程采用王建民编写的“十一五”《金属工艺学》作为教材,此教材内容简练,覆盖面广,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必然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整合优化,突出一个主线教学,整个授课内容都是围绕金属材料的性能与成分、组织结构及加工工艺之间的关系进行展开。既要保证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也要突出知识的实践性。重点讲解主要的原理规律、重要的概念定义。以及与实际生产相联系的一些知识点。比如常见金属材料的牌号、性能和热处理工艺。典型机械零件的选材和加工工艺路线的安排等等。对于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做到弱化处理,尽量避免学术型教学,要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进行联系,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也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奠定了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以传统金属材料的有关知识为核心,并更新和补充有关新材料、新制备工艺和新技术方面的知识内容,使课程体系更完整,以适应现代机械工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强化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不仅具备材料学的基本知识,也培养学生材料应用方面的工程背景。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目前的高职院校的《金属工艺学》课程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加实验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率较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例如:在教室里讲解铸造,锻造等金属加工工艺,对于没有操作过也没有见过这些工艺方法的学生来说,课堂上的讲授只是纸上谈兵,学生很难真正掌握它们。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总结,我院金属工艺学课程教学主要采用了“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我们将理论课程和实际工艺的讲解融合在一起,讲到什么就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感受到这个东西,我们让学生去碰,去摸,去观察实际中间真正用到的东西,这样来提高学生的认知度,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式能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学生考核的改革。考核既是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教学质量的检查与体现,更显示出考核方法的重要性。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将由集体出卷,改为由试卷库随机抽卷开卷笔试、实验、课程小论文、课堂讨论、作业、出勤率等六部分组成,增加了以考查学生创新能力、材料知识综合运用的主观性试题比重,避免了题型教材化、概念化、孤立化等抹杀学生创新能力的倾向。撰写课程小论文(或文献综述)的考核方式,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创新、综合运用材料知识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快速有效地获取并分析材料信息资源、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

(四)实践教学的改革。加强实验室建设,增加实验教学资源,实验室、实验设备是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基础,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硬件。金属材料品种多,发展快,材料发展日新月异,因此金属材料实验检测也需要不断进步。除常规实验设备外,实验室还应设置材料样品室,使学生对各种材料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尤其对于新材料。另外还需增加多媒体,方便在课堂上通过动画演示和播放录像,让学生能充分了解实验的过程和操作方法,达到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并扩展学生的知识。总之,为保障教学效果,试验室建设将不断完善。同时,在校办工厂设置与金属工艺学相关的生产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真实的接触到真正的金属工艺方法,真正的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金属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是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有机结合。我们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与新专业建设结合起来,在涉及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上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得到较好的训练和提高。

篇(3)

2化工专业英语教学实践改革的方案——专题报告教学模式

在教材中完善的同时,及时更新化工专业英语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教授内容的PPT制作。在此主要强调PPT的模块式教学,将课程的教授分成八个系列专题报告,每一个专题可以论述一个具体领域的概况,便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行业。结合学生已修过的《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分离工程》、《洁净煤技术》、《化工设计》、《石油炼制工程》专业课,尤其是煤化工(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层气综合利用、清洁油品生产、生物质能转化、稀土洁净化生产等领域发展,列举出各个领域中典型的工艺进行介绍,可以更加深刻理解各个工艺过程。比如,专题报告五主要介绍聚丙烯聚丙烯产品的特点和用途,生产工艺的具体流程和特点,以及催化剂的特性。专题报告教学模式(图2)的教学更能提高学生对于前言工艺和典型的认识和熟悉,为学生步入社会和工作岗位奠定一定的基础。

3科技论文写作的初步入门

通常情况下,科技英语论文文章结构严谨,文体形式多样化,如论文、论述、实验报告、教材、专利、说明书等,文章尊重客观事实,多以叙述原理,描述自然现象为主,用词严谨、理论推导多、表达明确、逻辑性强。为此,从化工领域的期刊中(比如,Industrial&EngineeringChemistryResearch.,AIchE,Energy&Fuel等)中选取几篇文章,每篇论文的大体框架基本为题目、作者及地址、摘要、前言、实验部分、结果与讨论、结论、致谢、参考文献等九个部分,然后进行阅读讲解,着重介绍阅读过程中如何迅速把握论文的重点,哪些需要精读,哪些需要略读,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提高阅读论文的效率。在熟练阅读的基础上,针对以上的论文框架,展开具体每个部分应该怎样去写,并进行举例说明。每讲完一部分,需要给出一个题目,要求同学们一起来讨论并给出一个具体的写作方案,这些全部都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这样便于及时消化内容,达到趁热打铁的效果。在学期末组织学生模拟参加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将课上的同学分成几个大组,各组的学生可以在课下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一些针对化工领域的相关材料,亲自动手组织和编写材料,制作PPT,并与其它组的学生进行交流和讲解,这样既能使学生及时了解当今世界最新科技动态,又能将本人在专业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和新思路直接与同行进行交流。这样也可以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劣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读、写、讲上突破自我,更加适应专业英语对于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

篇(4)

1.磨削力的数学模型

磨削力是表征磨削过程的重要参数,是磨削中主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效应是人们一直所关注的问题。磨削力主要来自工件与切削刀具接触引起的切削变形、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及磨粒和粘合剂与被加工件之间的摩擦作用。磨削过程中,磨削力的大小不仅可以反映出磨削过程中油石与工件之间的相互干涉过程,判定磨削效果的好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加工的表面质量和变质层厚度。故有必要对磨削过程中的磨削力进行系统性的研究,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磨削机理和合理解释磨削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及选择适当的磨削用量。

关于磨削力数学模型的建立,想要对其进行严格的解析是很困难的。

2.磨削力的有限元分析

利用专业切削分析软件Third wave AdvantEdge对振动切削进行有限元分析。由于磨粒的形状不是固定的,它有很多种形式,现在的研究人员基本都是用圆锥形、四面体形和八面体形等模型,这里采用八面体型的一个具有负前角的模型进行分析。

4.结论

本文通过理论模型结合有限元软件对超声振动外圆珩磨磨削力进行了分析,并对机理进行进一步的阐述。超声振动切削技术的磨削力小这一工艺效果对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其机理的研究对丰富切削理论和提高经济效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春强.超声振动珩磨加工技术的试验研究.中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 张云电.超声加工及其应用.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5.

[3] 袁易全.近代超声原理及应用.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 王爱玲,祝锡晶,吴秀玲.功率超声振动加工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5] 祝锡晶.功率超声振动珩磨技术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篇(5)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课程的主要内容包含了切削加工的基本要素、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典型零件的机械加工、机械加工精度、机械加工表面质量、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1]。该课程内容丰富、逻辑性差、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综合性强[2-3]。目前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仍然以传统的课堂讲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虽然能够快速地传授给学生大量的理论知识,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但是学生不能意识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学术探讨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社会培养创新性人才。本文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学术探讨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现状

1.1教学特征与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但要提高其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一定的科研精神,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目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机械制造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从事机械制造的现场技术工作及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内容丰富、逻辑性差、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综合性强,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贯通。长期以来,“填鸭式”课堂讲授的方法虽然使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是学生产生了较强的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深造[5]。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实践性强、综合性强。比如刀具角度的功用,这部分需要学生掌握刀具角度的概念和对切削加工的影响规律,能够真正运用到实际生产实践中,并能够利用辩证法去分析实际加工过程中的切削性能随着刀具角度的变化规律。然而,由于学生缺乏实际的切削加工经验,并不能够真切地感受和理解刀具角度的功用,学生从心理上不能接受和理解这部分内容,导致学生只是机械化地记忆所学内容,缺乏对所学知识必要的思考和综合分析。虽然很多高校教师提出产学研协同模式、授课+实践模式、先实践后理论模式等来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地方高校来说,受到课时、经费和硬件设施等方面的限制,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够接触到现在的前沿科技和科学研究工作,缺乏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深造[6]。

1.2学生的学习现状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以闭卷考试的考核形式为主,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占30%,卷面成绩占70%。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发展,其学习兴趣来源于以实践为基础的应用型知识的获得,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较强的实践性和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使得学生不能够真正认识到该课程相关知识的实用性,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学分的获得,大部分学生以考试前的突击学习、机械记忆等方式来应付考试,使得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整体教学效果欠佳,学生的学习效果差,不能够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金工实习作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前置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生产实践知识,但是地方高校出于学生的安全、课时量和硬件设施等角度的考虑,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所讲述知识点较为传统,但是机械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机械制造基础技术、超精密及细微加工技术、自动化制造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等前言科技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均属于机械制造技术的内容。然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相关的前沿技术较为隐蔽,对于缺乏专业数据库查阅和文献检索能力的本科生来说,利用网络技术和学校购买的专业数据库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前言知识具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于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来说,面对诱惑较大的大学环境,学生的自控能力和管理时间的能力欠缺。综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现状,探讨适合于地方高校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2学术探讨教学模式的理论背景

大学是进行学问研究的机构,科学研究作为大学教师必须要进行的主要任务之一,导致大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中小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有较大差异,大学的教师并不仅是因学生的存在而存在的,教师和学生还是因对学问的研究工作而存在的[7]。大学中的科学研究工作又导致大学区别于一般职业培训学校,大学中的科学研究以基础理论性研究为基础,以创新性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的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科学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8]。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成为当代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除了教书育人之外,科学研究成为高校教师重要的工作。以传统课堂讲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主要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但是忽视了对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开发。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材的内容较多、逻辑性差,只是编写了机械领域最基本的内容,很少涉及机械领域前沿的研究进展,内容更为古板。例如切削过程中切削力随着切削参数的变化规律,教材上仅指出其变化规律的单调递增或递减性,但是在新型材料加工过程中切削力随着切削参数的变化规律较为复杂,需要教师根据新型材料的切削加工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分析其变化规律及机理。因此科学研究不仅能够推动学科理论研究的深入进行,取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也能够使教学更有广度,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9]。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机械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新要求,培养学生既有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有创新能力和一定的理论深度素养,科研型大学成为各个高等学校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一流高水平高校的重要标志[10]。

3学术探讨教学模式探索

3.1学术探讨教学内容准备

基于学术探讨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除了讲授知识,最重要的是根据最新科研成果讲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实际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作准备。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材中很难理解、重点的内容,在基本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学术探讨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课后阅读相关学术论文,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对于教材中较简单的阐述较全面的知识点,可以安排学生自学。教学手段改革的关键要求教师必须对刀具、零件加工和装备等内容十分熟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从事材料精密加工研究的教师必须精通的一门课程[11]。切削加工的基本要素、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和机械加工表面质量是从事材料切削加工机理研究的教师必须进行的研究内容,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和典型零件的机械加工是从事绿色制造领域的研究者必须熟知的知识点,这几部分与高效精密加工研究密切相关的知识点恰好正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难点与重点内容。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本科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十分困难,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所学知识点,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提高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于从事机械加工研究的高校教师来说,在教学准备阶段,应大量阅读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科学论文,特别是较为前沿的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以相关科研结论来讲述相关知识点的重要性及实用性,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相关科学实验及数值模拟结论的合理性及可行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使其具有一定的科研素养。

3.2学术探讨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现代教育提倡多样式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式、启发式、问题引导式、案例式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2]。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堂教学在每次讲授知识点时,先引用相关的科研论文或者自己的科研成果来诠释知识点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进行教材基本知识点的讲述,最后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相关的科研论文或科研成果为基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以教材的基本知识点为基础探讨相关的科研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合理布置课后作业对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学术探讨教学模式的课后作业要追求一定的丰富性、多样性,改变传统的练习题模式,避免学生的抄袭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可以寻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科研论文或者让学生自己检索相关的科研论文,对科研论文进行阅读,结合教材基本知识写出大概100~200字的思考体会。

3.3学术探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课程设计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中重要的实践环节,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目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的选题常为机械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在明确设计任务的前提下,可以要求学生选用多种工艺方案和工艺路线,引导学生利用绿色制造等前言科技来分析多种工艺方案和工艺路线的利弊,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体会合理选择零件工艺方案和工艺路线的重要性以及了解绿色制造技术前沿科技的概念及实用性[13]。毕业设计是普通高等院校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本科阶段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深化和升华,着重锻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来检索所需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14-15]。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的毕业设计选题多为机械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数控机床部件的设计、机械加工模具的设计等,其中机械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综合课程设计的内容有较多重复的地方。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的创新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和科研能力,地方高校应该打破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题目的限制,高校教师依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给学生拟定毕业设计题目,让学生进行新材料或传统金属材料的切削加工试验研究、基于绿色制造合理工艺路线的选择和有限元仿真切削加工性能研究,使得学生能够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中相关理论知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也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从事工程试验和对试验数据分析处理解释的能力。

篇(6)

关键词:粮油加工;实验;教学改革

Abstract: The article has carried on the exploration and the practice to the cooking oil processing technology experiment educational reform. Supposes the class independently through the reform establishment the cooking oil processing technology experiment; The adjustment experiment content, increases comprehensive, the designed experiment project; The reform experiment inspects the way, raises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 cooking oil processing; experiment; educational reform

粮油加工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的专业课,是阐述各种粮油食品的加工工艺及相关技术的科学,它涉及到有机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机械设备等方面的知识。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粮油食品工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新品种不断涌现。[1]这对高校粮油工艺学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方法局限于验证粮油食品工艺学教材中的工艺技术,而教材更新滞后,验证性实验也难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因此,学生所学的工艺技术落后于粮油加工业的发展,实验效果难以有显著提高,对学生就业也会有影响。

针对上述的状况,我们对粮油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进行了适当的改革调整,基本方案是:粮油加工工艺学实验独立设课,教学的内容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学生要深入工厂或教学实习基地,将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将实验内容由浅入深设置不同层次的实验方案,替代以前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总结经验,提高能力。

1实验独立设课,整合教学资源,提高实验教学地位与作用

长期实践表明,实验附属于理论课的体制导致了重理论轻实践现象的形成,实验内容分割不合理,且有较多的重复现象,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学生被动式的学习,削弱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实验独立设课有利于克服实验附属于理论课的种种弊端,有利于系统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已被高等教育中许多学科实践证明。通过对专业课程建设及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结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目标和专业定位,我们将食品专业工艺类实验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合并和调整,使食品工艺学实验独立设课,其中粮油加工工艺学实验教学安排为1周。实验独立设课后,该课程定位为与理论课同样重要的地位。由于必须通过考核并获得学分,因此成为了一种强制性手段,促使教师和学生都重视该课程的教学。突出其作用为食品专业学生进行工艺研究训练的一门独立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是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2精选实验内容,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

2.1传统粮油加工工艺学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粮油加工工艺学实验是与理论紧密联系,同时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主要学习各类粮油食品的加工工艺与控制。由于以往的实验设备不足、技术落后等因素的影响,粮油加工工艺学实验所涉及的内容有一定局限性和片面性,实验仅涉及到饼干制作、蛋糕制作、内酯豆腐制作3个实验。这些内容不能涵盖粮油食品工艺学理论的主要知识点,如淀粉的提取、性质和深加工;蛋白质的提取和性质;大米深加工等内容尚未涉及。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是简单的重复了实验教材上的工艺流程,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2调整后的实验内容

我们将粮油工艺学实验分为基础实验、提高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4个层次。再加上课程实习,这样更加完整。基础实验、提高实验和综合实验在教学计划时数内完成,旨在对全体学生按教学培养目标进行培养。此外,除教学计划内的实验课外,我们还因材施教,带领部分2~3年级的学生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验,旨在给有科研兴趣的学生提供机会和舞台。

基础实验:学习和巩固基本实验技能,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如方便米饭的制作、韧性饼干制作、蛋糕制作、内酯豆腐制作等。

提高实验:让学生了解本学科前沿所关注的问题及其研究方法。如,人造肉的生产,米糠膳食纤维的提取等。

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独立地完成从查阅资料、制订实验方案、配试剂、实施实验方案、进行数据处理到撰写实验报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如,淀粉的提取及变性淀粉的生产,大豆蛋白质的提取以及其功能性质的测定等。

创新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训练学生查阅中外文科技文献,初步训练学生进行科技论文的写作,为学生今后从事科研、读研究生打基础。如膨化食品制作、模拟食品生产等。

调整后,实验内容与理论知识结合的更为紧密,能够加强学生对理论课内容的理解,对抽象的概念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比如通过淀粉的提取及变性淀粉的生产实验,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淀粉提取的工艺流程及各操作要点,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淀粉的糊化和老化的概念、现象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在油料加工方面,因为食品化学课程中设置了油脂的理化性质的测定等实验内容,没有单独再设实验课,但是安排了两天的油脂加工实习内容,要求学生到就近的油脂厂进行实习锻炼,并聘请技术人员现场讲解、答疑。针对实习体会写实习报告。根据油脂加工的特殊性,这样安排比在实验室做实验可操作性更强,也更容易让学生学到知识并节约成本。

实验教学的模式也进行了调整,改变了以往只进行呆板的实验教学操作的传统模式。同一实验内容对不同小组安排不同的原料和配方,工艺参数也不固定,获得的实验结果也不再是单一的,保证学生在掌握产品加工工艺流程的同时,了解工艺参数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另外,要求学生在创新性实验阶段,结合实验室现有先进设备如超微粉碎设备、喷雾干燥设备、薄层色谱仪等以及教师的科研课题,尽可能合理设计实验内容。实验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调整后,粮油食品工艺学的实践性教学更为科学合理。

3完善实验的考核方式

作为一门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由于它主要是通过实验操作了解与相关理论课有关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成绩的考核不能依一次实验结果而定,要贯穿于实验过程的始终。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应综合实验设计、常规仪器操作、仪器构造原理、实验现象的观察、数据的记录整理与分析、结论、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等各个环节的情况作出客观和公正的评定。实验过程中由教师检查操作的规范程度、是否按方案操作以及最后的实验结果,最后根据产品进行综合评分。实验考核方式的完善,强化了实验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突出该门课程的重要性,从而“强制”学生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达到实际学习效果的3~5倍。只有采取严格的考核措施,才能使学生重视实验,并有意识地在实验中锻炼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提高自身勤于思考,敢于探索的能力。

综上所述,粮油加工工艺学实验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实践性极强并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专业课程,通过完善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了学习的“强制性”,提高了学习的“吸引力”和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海华.《粮油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1):217~218

2 滕建文、夏 宁、黄 丽等.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5):38~39

篇(7)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涉及面广,概念性强。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不易掌握,缺乏兴趣。为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针对该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进行一定的改革尝试,很好地解决该课程的重点、难点。下面谈谈自己的教学。

一、分析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陈旧。该课程的内容多且相互独立,学时少,同时有些内容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日显陈旧;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变化与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难以保证在较少学时内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更别说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2、教学方式陈旧在教学方法上仍采取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失去兴趣,获取的信息量较少。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高素质的人才。

二、教学应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得到突破

1、合理安排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对于一些内容较陈旧的或在其他课程里讲过的内容可进行删减。增加计算机辅助制造内容,使学生接触到现在化工业生产的新方法、新问题,而成新思路。并且根据电脑在学生中普及率较高的特点,鼓励、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研究。此外在保证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前提下,针对各专业的特点,突出重点、提示一般。

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重视“绪论”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好绪论课犹如优秀作者对戏剧的“序幕”和小说的“开头”。教师“亮相”的好,在学生心中树立一个先入为主的良好形象,对今后的教学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给学生介绍课程体系,包括毛坯制造工艺、零件切削加工工艺和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等三部分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机械制造的常用工艺方法和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及装配的基础知识,对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性,为达到一专多能打好必要的理论基础。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领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如在学习有关锻压的内容后,给出一个工程应用中因某一质量不合格的锻件而造成故障的实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引导学生从材料的选择、锻件的结构以及锻造工艺等各个方面进行考虑、分析,找出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法。这样,通过启发式教学,不仅可以巩固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变灌输式教学为方法论教学。将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变为师生共同活动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开展师生互动,采用“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多开展讨论,使学生积极思维,打开思路,同时教师参加讨论,对重点、难点处做讲解,最后进行总结;也可以安排学生动手实践,这样就更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因材施教,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重能力培养。课堂上着重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分析重点和难点。简单的让学生自学,使学生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在自己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后,学生会感觉到成就感,进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对于学习兴趣更浓、能力较强的学生,每个章节均应推荐学习参考书及相应的制造工艺手册。并介绍手册的使用方法,这对他们以后从事工程技术应用工作非常有益。

4、重视实践教学,加强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专业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重要手段。培养既懂专业又会操作的“双师型“教师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这样的教师才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得心应手的将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最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课程的学习中一般安排两周左右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参观、实习。根据授课内容,将学生带到实习工场,组织学生参观,参观前应布置预习,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参观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机床主体结构、主要部件及作用、传统系统、刀具、夹具等,并边操作边讲解,提高感性认识,解决学生的问题。参观后进行总结。实习的内容有车、铣、刨、磨、钻等工种,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学生根据零件图,读懂图样、制定加工工艺规程、加工零件。训练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让他们真正感觉到学有所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理论课的自觉性,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的机加工过程概念,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也能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5、演示法直观教学。直观教学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的有效途径。在讲授过程中,经常适时的演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模型或实物图片。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的领会、理解和巩固。

6、多媒体形象化教学。利用计算机软件将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录像等多种媒体有机会地组织在一起,替代传统的粉笔、挂图、幻灯片和录像片等。形象生动、直观易懂、方便快捷。能够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形象的揭示了复杂的机械制造过程,有效地解决了许多教学中难以讲解而又必须理解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三、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内容也在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自身不断学习,改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要不断的用新知识、新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出能够满足生产一线需求的高素质的职业应用型人才。

篇(8)

前言

机械加工是将半成品的原材料、零部件等通过组装、拼接,制作成一个完整的机械设备或产品。在制作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许多废弃的部件边料,造成能源损耗、资源浪费和噪音、光化学烟雾等物理性污染。所以绿色制造的机械加工工艺有其研究和实践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绿色制造的机械加工工艺不仅减少了机械制造阶段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损耗,提升了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而且节约了生产成本。对废弃材料进行技术改进和回收利用,对我国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有重要意义。

一、机械加工工艺规划制造技术

现代企业在生产加工零件时,必须遵循减少能源损耗、提高生产效率、保证质量安全的要求,因此要让生产部门和相关加工人员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机械加工制造的基本理论和经验方法。实际生产作业中,要根据不同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进行适当调整,切忌盲目照搬或完全按照经验进行加工作业。为了更好地完成机械加工和制造过程,需要进行工艺规划,主要包括工序规划和具体的作业流程规划。首先是对加工制造工艺进行综述,明确加工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容易出现失误的地方,然后对每一个细节进行把控,包括操作时的注意事项和具体参数。机械加工工艺规划制造技术应引起现代生产企业的足够重视,它为现场生产提供了详尽的操作依据和技术支持,是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的一大保证。

二、制造技术体系结构概述

绿色制造技术会影响到产品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有时还可能会是多生命周期。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选择材料、设计产品、加工制造、对产品的包装装配以及产品的使用和管理回收再制造等。绿色制造则要考虑这全部的生命周期,特别是要考虑环境和资源消耗的影响,也要兼顾效益与技术因素,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外在社会效益达到最优化。

绿色制造的关键在于“4R”,即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怎么实现重用(Reuse)、减量化(Reduce)、再制造(Remanufacturing)以及再生循环 (Recycle)。 面向机械加工的制造体系主要包括三项具体内容,两大制造目标,还有两个层次过程的控制。旨在给人们提供机械加工与绿色制造的全面视图与模型,实现外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协调和优化,最大可能的降低资源消耗、优化配置, 让资源利用率达到最高,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三、绿色制造在机械加工制造体系的应用

绿色制造关系到机械加工制造体系的多个方面。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应用到的技术包括污染预防技术、面向环境设计技术等。这些技术的研究方面主要是基于产品的生命周期、产品技术以及生产过程技术。根据对面向机械加工工艺规划的研究,建立起以时间、成本、质量、资源、环境为参量的具有绿色制造特性的机械加工工艺体系。可把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初步分化成三类:资源能耗类,即根据资源的使用,细化成能量消耗和原材料消耗的极小化问题;环境排放类,即废气废液废渣等各种废品极小化,以及电辐射、噪声排放的极小化问题;面向环境影响及资源整体决策类,即在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决策性问题,例如,机床的选择、 切削液的选择、夹具刀具的选择决策等。机械加工制造问题系统则是在上述问题的细化下形成的。

四、优化绿色制造工艺过程规划

优化参数,在过程规划中,工艺参数是其中的关键技术。要实现能源与物料的最低化,就必须对零件加工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通常来说,参数优化主要是针对制造工艺的采用过程,让加工过程可以更好的进行。在加工过程中,影响能量消耗、加工质量、环境污染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刀具的种类,切削液的类型等等, 优化参数则是选择最适的加工工具。优化制造工艺路线,工艺路线的确定,是制造工艺过程中最难最重要的环节,在提高产品质量、较少成本、节约资源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优化工艺路线,是在明确传统工艺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对环保、资源利用以及成本的充分分析,做出最有利实用的加工路线。优化节能型机床工件, 对于当前已拥有的设备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利用不同型号规格机床的不同作用, 优化机床与工件的组合方式,实现多机床多工件的同时加工,在安排调度过程中,注意考虑不同组合方式对环境以及资源消耗的影响, 实现总体能量消耗的最低化。

五、国内外绿色加工工艺规划技术的发展现状

从本质上来说,绿色加工工艺是一种决策问题,属于绿色制造的一部分。是以传统工艺为基础,结合了包括控制技术、材料应用技术、表面技术等多种新科技在内的现代工艺规划。环境影响与资源消耗是绿色工艺规划考虑的主要问题,通过对加工制造方案、规划设计过程进行优化选择,制定绿色环保的实施方案,并以此来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降低能源与物料的消耗,减少废气污染物的产生。

其中,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废物流和由其带来的环境问题受到了国际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在国外,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在内的几所高校设立了有关此方面的研究课题, 并制订了各研究阶段的目标。此课题着眼于机床系统,通过控制机床系统的各项参数,分析数据,量化输出参数,总结获得的实验结果。还研究了与此相关的机床加工切屑形态学、动力机理以及加工系统的废物流特性等。为了支持课题的研究, 美国有关部门还设立了专门的部门以管理环境意识制造专题。

在国内,一些高校与科研机构也跟进形势,对绿色制造的工艺规划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例如,重庆大学在研究绿色制造工艺规划方法以及实用技术的课题中, 通过对压力加工,铸造焊接,特种加工等工艺类型的大量实验与分析,初步建立起数据知识库的原型系统。近年来,随着大量有关论文杂志的发表或出版,研究体系也逐步完善。

六、机械加工制造评价方法

通常评价传统的机械加工工艺采用最低成本、最高生产率及最高利润等要素为依据。然而伴随着制造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的要求,机械加工以往企业追求的内在经济效益的单一目标模式,开始向追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的多目标模式。面向绿色制造的机械加工工艺方案评价目标体系选择了5个主要因素,即质量(Q)、时间(T)、成本(C)、环境影响(E)、资源利用率(R),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机械加工制造评价方法。

结语

机械加工和制作技术应形成一个高效化、系统化、综合化的生产管理流程和体系,绿色制造技术是对这一体系进行优化、评价和检测的最佳选择。机械加工和制造首先要转变固有的生产加工模式,逐渐放弃劳动力密集型的重工业生产模式,减少人工作业在制造过程中的参与,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在面向机械加工工艺规划制造技术的系统研究过程中,绿色制造的优化和评价作用涉及各个方面:机械的设计和制造问题、能源损耗和环境污染问题、生产效率和产品安全问题。我国的绿色制造技术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在未来的机械加工工艺规划和制作领域会有更广泛的用途。

篇(9)

1.1理论教学大纲的修订

1.1.1制订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畜产品加工工艺学的新成果,掌握了畜产品加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具备较好的综合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学习,可为学生今后从事畜产品相关领域的工业生产、管理及产品开发等奠定基础。1.1.2精选课程内容畜产品加工工艺学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在课时数一定的情况下,要求学生掌握所有的内容是不现实的。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要在基础理论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践,精选教学内容,使课程设置更加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2]。1.1.3改变课程考核方式平时成绩的评定不再局限于记录考勤,而要增加考查学生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讨论及回答问题等的情况,并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学生普遍擅长答记忆型的试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差。因此,课下可以留一些具有设计性、综合应用性的作业题,期末考试适当减少对识记内容的考核,增加分析归纳及综合应用方面的试题。

1.2实验教学大纲的修订

1.2.1完善实验内容本课程实验部分内容要进行适当调整,目前畜产品加工工艺学的验证性实验偏多,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偏少,这样不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修订实验教学大纲时,删减部分验证性实验,适当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同时增大实验课在整门课程中的比例,并引进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1.2.2调整课程考核方式学生在书写实验报告的时候存在互相抄袭的现象,而教师往往只根据实验报告的书写情况对实验课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不仅不能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而且也不能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在实验课考查中,在查看学生实验报告的同时,还要注意记录学生每节实验课的课堂表现,并在期末考试时增加技能操作考核。

2教学方法的调整

2.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现在很多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注意力被手机吸引,如上课听音乐、发微信、聊QQ、看网络视频等,通讯手段进步带来方便的同时,对学生的诱惑力也很大;因此,课上要适当约束学生。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授课方法太陈旧、单调,不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这是很多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为此,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2.1.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当中,要注意多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着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往上课更多的是教师单方面灌输课本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与学生之间也缺少互动,学生不想听课就做别的事情,随意性很大。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采用启发式、任务导入式教学,经常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由学生自己动脑寻找答案,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高;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扮演教师,课下查阅相关文献,然后去讲课,组织学生讨论,最后进行自我评价、互评,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沟通表达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体会身为人师的不易,帮助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成长。2.1.2合理利用辅助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传递信息量大、表达更直观的特点,但是目前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给学生传递信息过大,学生缺少思考时间,往往难以消化。因此,教师有必要将多媒体授课内容简化,便于学生消化吸收。以动画来展示抽象的问题,并将文字、图片、视频等进行组合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增加微课教学。微课教学不仅可以补充和丰富课程知识,而且表达也更加生动形象,如在黑板上无法展示的大型加工设备,畜产品加工中一些抽象、复杂的加工工艺制成微课让学生观看,对畜产品加工实验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这是对传统课堂模式很好的补充。在引入微课后,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学生课上注意力都被其吸引,进一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3)建设网络教学平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以其便捷、知识更新快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得越来越广泛,如学生选课、在线授课。教师将课程资料等及时上传,学生能够实现异地查看,不受时空的限制,尤其校园WIFI的普及,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随时查看,非常便捷、高效。同时师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互动,实现信息有效交流[3]。2.1.3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每个班级大部分学生课堂表现良好,但个别问题学生的不良表现会对班级学风形成起到较坏的影响,如有的学生经常逃课,久而久之,其他学生就可能跟风逃课,对班风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注意多关注这部分学生,尤其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时候过于约束这些学生,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叛逆心理,教师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多给予肯定,培养学生自信心;课下多与他们交流,发现问题所在,用爱心培育问题学生对集体的爱和责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与教师关系融洽,则优化了学习环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班级学风的改善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2.2完善培养机制,满足社会需求

最近几年国内经济突飞猛进,社会对高技术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大。为满足社会不断发展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一方面可让大中型企业参与到教学当中,聘请畜产品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行业专家到学校授课,加强交流;另一方面加强与国内名牌大学尤其国外高校的合作,聘请名校优秀教师到学校讲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2.3增加实习实训

我国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高校人才的培养也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影响就业质量[4]。因此,在平时教学当中,高校可以增加很多与畜产品加工相关的实习实训环节,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2.3.1建立开放式实验室开放式实验的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全面,实验设备远比传统实验课所用设备接近实际生产。为了使学生所学知识与生产接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衡水学院建立了食品实训室(目前主要用于啤酒和葡萄酒生产,另外,还有一些畜产品加工项目,相当于一个小型化的生产车间),每学期开展开放实验项目,首先由指导教师申报开放实验项目,然后有意向的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学生在实训室进行实际操作,全程参与科研实验,然后再安排学生到当地相关生产企业参观学习。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随时与教师进行交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积极性,还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5]。普通学生反映到企业参观时,对有些设备的运转情况感觉很抽象;而在实训室操作过的学生则能够很快熟悉企业的生产操作,还能够提出很多有用的问题,毕业的学生更受企业欢迎。因此,畜产品加工工艺学的其他实验完全可以加入到实训当中,使课程更贴近实际生产的需要。2.3.2加强校企合作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使教学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增进学生对企业和社会的了解,改变他们以往对就业的认知,有利于学生成长及未来的就业。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每学期安排学生到畜产品加工企业实习,让他们深入到生产一线,与员工交流并学习生产工艺。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了教育质量。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生产实践技能,掌握了一些学校没有的先进设备的使用方法,而且为将来就业、创业提供了机会。

2.4改进毕业论文教学平台

以往学生的毕业论文都是在学校进行,与生产实际联系不够紧密。高校可以加强与相关畜产品生产企业的合作,让学校的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培养学生,并安排学生到企业中进行毕业论文的相关实验,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到企业先进的实验设备,还可以积累实践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从而提高就业的质量。

3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随着食品科学技术的发展,畜产品加工新工艺不断出现,而过于陈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取的知识落后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刊物等渠道及时了解本课程新的科研动态,多参加有价值的学术会议,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专业培训和讲座,利用假期到相应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将前沿知识和实践经验融入到讲课当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多听优秀教师的讲课,参与评课、研讨,也可以邀请有经验的教师来听自己的课并提出建议,经常进行教学方面的经验交流。克服自身不足,不断学习,改进教学工作,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同时讲课要注意合理采用教学辅助手段,语言也要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活力,并注意结合肢体语言,加入案例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不断提高授课水平。

4小结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质,不断学习和反思,提高个人素质,选择适应教学实际需要的教学模式,注意引导学生多参与实践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术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司俊玲,吴晓宗,高愿军,等.《食品加工工艺学》课程的教改探索[J].轻工科技,2015,31(9):137-138,140.

[2]张彦民,韩文凤,邱泼.职业院校食品分析实验课程的教改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3):92-93,96.

[3]于海,秦春君,杨明,等.新形势下食品工艺学理论课改革初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2):154-155.

篇(10)

课程体系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当前社会需隶的数控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金属切削机床与数控机庆.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和优化,构建了理论教学为引导,实验教学为补充,实训教学为提高的“教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来改变师资队伍的结构.

1前言

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数控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制造业的产品质里和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加人世贸组织后,中国正在逐步变成“世界制造中心”,为了增强竞争能力.中国制造业开始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这迫切需要既能利用计算机进行机械产品的辅助设计,又能应用数控技术进行制造的人才,作为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如何适应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进行余属切削机床与数控机床课程的教学改革,这是我们必须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z数控人才的需求和知识结构

当前社会需求的数控人才主要有三种类型:,>0蓝领层”数控技术人才:承担数控机床的具体操作及日常简单维护工作的技术工人,z>0灰领层’数控技术人才:承担数控编程的工艺员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3)“金领层,数控技术人才:具备井精通数控操作、数控工艺编程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所需要的绘合知识,积累了大量实际经验,知识面广。133229.COm这三种类型的数控人才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也各不相同,“蓝领型.:以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为墓础,掌握“数控机床原理及应用基础’和“数控加工编程技术’,掌握"cad/cam’软件.‘灰领型编程工艺员,:应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熟悉产品的三维设计,产品的加工工艺:“灰领型维修人员,:以机、电、光和液(气)控制技术为基础,掌握数控机床维护与维修的技术和技能。“金领型”: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全面地掌握数控设备的相关原理与技术,具备数控设备研制与开发能力,掌握网络技术,有较高的外语水平。

3构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宽口径课程体系

根据“金属切削机床与数控机床.在系列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社会需求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和优化。课程采取理论教学为引导,实验教学为补充,实训教学为提高的“教学一体化”模式.

(1)通用机床突出重点,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通用机床部分,我们重点讲授车床、铣床和滚齿机的传动原理,传动系统的分析和主要结构.磨床和其它类型通用机床部分通过布置思考题,让学生自学然后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弄清磨床和其它类型通用机床与车床、铁床和滚齿机在结构上的主要差别,进而熟悉通用机房的工艺范围,为制订零件的加工工艺和机床的维护,维修和产品的开发奠定一定的基础。

(z)数控机床突出实践性

在数控机床理论教学中不过于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重在其应用。简要地讲述数控机床的基本组成及其工作原理,介绍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进给传动系统典型结构及附件,着重讲述数控加工工艺设计,cnc车床及其车削中心、cnc铰铁床及其加工中心,cnc线切割机床的手工编程技术及其操作,采用多煤体或录像进行教学,最大限度的展示生产一线的环境,将数控机床图片、所使用的刀具图片,机床附件、加工过程等展示给学生,将抽象的枯燥的概念和技术要领用形象生动的过程模拟来表现,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为了培养学生对数控设备的检修、调试、故隆分析能力和数控加工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保养与维修作为一个专题来学习,借助大盘现实案例教学来阐述常见故障产生的原因及排除方法,或采用现场教学等灵活的方式进行。

(3)课程设计,加强综合性

课程设计是理论教学中重要的一个实践性环节,其目的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概括和应用,是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一个综合评价,为了真正使同学们具备编制数控机床加工工艺规程的能力;具备选择工艺参数、编制数控机床加工程序的能力,具备操纵、调试和维护数控机床的能力,我们要求学生利用一周时间先进行程序编制工作,然后上机操作,亲自进行程序的输入,调试、运行,把课堂学习的知识在模书墩作软件上加以验证,使实际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课程设计完成后要求每人上交一份总结报告,包含工艺过程分析(路线安排+程序原点+工装十切削用量)、数控程序清单及设计心得等内容。

(4)依托职业学校资源,加强实训教学

上一篇: 专科工商管理论文 下一篇: 剪纸艺术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