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原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7:03:0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编译原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编译原理论文

篇(1)

编译原理课程逻辑性强,理论性强,内容抽象,课时少,学生学习编译原理容易造成知识之间断裂,很难做到融会贯通。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教学效果不理想。一般应用型本科学习编译原理目的是:掌握编译理论和基本技术,同时具有设计、实现、分析和移植编译程序等方面的初步能力,为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及理论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1.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般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兴趣是应用计算机去处理现实问题而不是理论知识的获取,但是传统的编译原理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并且学生认为学习编译理论即是要构造编译器,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同时,学习编译原理要涉及到离散数学、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数据结构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学生接受吸收编译原理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比较难。

1.3实践环节薄弱

编译程序是大型复杂的软件系统,在教学中一般把编译原理逻辑划分成五个阶段进行讲授,如: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与中间代码生成、中间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但是这样做易导致学生不清楚编译各个部分是如何协调工作的,尤其对于语法制导翻译技术和语义规则,学生理解起来异常困难,把复杂的编译理论和技术通过编程实现,大部分学生上机时无从下手,没有思路。

2软件工程化的编译原理教学改革

把软件工程化的思想引入到编译理论教学中,将软件工程的知识由浅入深、阶梯状、循序渐进地贯穿在编译原理实践各个阶段项目的开发中。

2.1依据应用型本科的特点进行教材建设

近几年来,经过教学团队继续不懈的努力,《编译方法及应用》教材在充分吸收国内外最新计算机教学理念和教育体系的同时,面向一般工程类院校本科教学,在基础理论之上,更加注重编译原理应用性、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集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和适应性于一身。自编《编译原理实验指导书》规范学生实验报告的格式,对实践涉及到的关键算法和数据存储结构给予说明,从软件工程的角度,从实验的需求、可行性报告等方面,要求学生完善文档体系,引导帮助学生完成编译原理实验。自编《编译原理习题与解析》,对知识点、重点、难点和典型算法进行深度总结,选择或设计富有启发性的例题,并对这些例题给出透彻的分析与解答,使学生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思路,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编译原理期末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往年。

2.2优化编译方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编译原理的整个知识体系是数十年来无数学术精英在形式语义学、计算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领域不懈探索、积累的结果。整个编译程序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算法,理论性强而抽象。鉴于此,面向软件工程化改造编译理论,阶梯状迭代工程实践项目,将现代应用软件工程模型特点与编译技术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利用大型软件的分析设计方法及手段,不断充实编译方法课程的内容,从而使得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具有先进性,还具有实用性。通过对知识点的概要总结、实验指导、课堂锻炼、经典习题解答、课后研讨等方式,加强学生对编译抽象理论的理解,把软件工程化思想引入到编译方法教学实践中,加强学生对编译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深化与促进。

2.3基于软件工程化的教学实践

以创新性和实践性为目标,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必做实验项目,引导学生利用大型软件的分析设计方法及手段进行编译原理实践,构造一个完整的编译器。按照编译程序的逻辑功能结构,将一个完整的编译实践划分为:词法分析、语法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将软件工程的知识由浅入深、阶梯状、循序渐进地贯穿在编译原理实践各个阶段项目开发中。把编译理论知识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以任务驱动、成立开发项目小组的形式协作完成任务。编译实践每个阶段的需求是前一个阶段的拓展,因此每一个阶段的软件开发可以看成前一阶段开发的迭代,从而锻炼学生解决大型软件开发项目中用户需求不断变更的疑难问题的能力,以及最大程度地使用重用技术的能力。教师组织开发团队进行汇报,小组内部之间经常交流情况和信息,以减少误解,删除软件中的个人特征,提高软件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项目规划、队伍组织、工作分配、成员交流和演讲汇报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团队合作进行项目研发的能力,以及采用软件工程化方法开发大型软件的能力,为研究和学习软件生产线新技术奠定基础。以创新性和实践性为目标,开设选作实践项目,如:算符优先文法的FIRSTVT、LASTVT集合的求法,算符优先文法的判断;FIRST、FOLLOW集合的求法,LL(1)文法的判断;LR(0)文法的判断,SLR(1)文法的判断。通过开设选作实践项目,拓展学生的思维,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把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方法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2.4编译原理技术的工程应用

形式化方法是编译理论最重要的方法,由于形式化方法是建立在严格的语法和语义规则基础上的,因此注重向学生介绍编译原理技术的工程应用,如:形式化方法在TEX科技排版系统和方正排版系统上的应用,形式化方法在数字电路设计和验证、通信电路设计和验证、需求分析描述、系统正确性验证等方面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5培养编译方法教学团队

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中青年教师。助教在完成编译原理课程的辅导、作业批改、实验辅导、软件综合课程设计的安排和实施等的基础上,参与编译原理课程、离散数学、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建设,并参与课程大纲的讨论及教学计划的制订,获得了多项教改成果。课程团队还鼓励青年教师把先进的科研方向带进本科生课堂,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于提高授课内容的先进性,也有利于锻炼年青教师的创造性和责任感。通过教学实践、实验教学的训练以及定期组织教学研究讨论,青年教师的教学态度得到进一步端正、教学方法得到进一步丰富,教学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课程团队还让青年教师通过科研的实际锻炼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扩展知识面。课程团队目前已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教学梯队,形成了以高素质教师为骨干力量的教师队伍。

篇(2)

辨证护理是中医护理的精髓,在临床运用上,已有学者通过实践,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护理学特点,摸索出了“病、证、症”3个层次护理的中医护理模式?。这种护理新认识,对中医护理的实施,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但由于小儿在生理、病理上有其独特之点,中医辨证护理更应具有儿科特色。笔者认为,从儿科特点出发,中医儿科的辨证护理更应从多层面考虑。因此,本文在已有学者提出的“病、证、症”三个层面的护理基础上,试从多元性角度,探讨中医儿科辨证护理的特点和临床运用思路。意在完善中医儿科辨证护理的理论体系,指导中医儿科护理和儿童保育工作,提高儿科护理质量。

一、辨病辨证与辨症护理结合标本兼顾

辨病、辨证与辨症护理结合是中医护理实施的基本要求。辨病施护侧重于疾病病理变化的全过程考虑护理,重视病的内在实质的调理;辨证施护主要针对疾病阶段病情状态进行护理,针对病因,调整疾病阶段性的病变本质。辨病、辨证施护主要立足于病本质的调理,而辨症护理则是针对急症,为解除病标,缓解病情而设。三者结合,以辨病旋护指导辨证施护,以辨证施护充实辨病施护,以辨症护理辅佐辨病、辨证护理,三位一体,标本兼顾,相得益彰。儿科护理更须考虑小儿生理病理和病证的特殊性,做到病、证、症相宜,如:小儿“脾常不足”,易为六、乳食所伤而致泄泻,泄泻更易损伤脾胃,影响营养吸收。根据小儿病变特点,从病论护,应以保护脾胃、固本为原则,严格控制饮食,减少食量,选用清淡、易消化、富营养的流汁或半流饮食,减轻脾胃负担,保证营养供给,忌食肥甘厚味,及时补液,调摄寒暖,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从证论护,应以审证求因为目的,针对不同病因辨证施护。伤食泻者,护理以消食化积为主,延长进食间隔时间,给服神曲、山楂等消导之品,摩腹以消胀化积;湿热泻者,宜卧床休息,密切观察大便性状及全身病情变化,给服清热利湿中药,注意增液补津,忌辛辣炙博之品;脾虚泻更应加强饮食护理,少量多餐,经常服用健脾化湿之品,忌荤腥油腻、不易消化之食,或行艾灸、推拿法温脾胃助运化。当泻下急迫频数或伴呕吐不止者,则应先护其标,给予止泻、止吐,防止阴竭阳脱,恰当的对症护理有利于缓解病情,减轻病儿痛苦,提高疗效。只有准确把握辨病、辨证与辨症的护理关系,才能达到标本同护,全面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

二、宏观与微观辨证施护结合客观准确

中医传统的宏观辨证法,仅靠医者直观感觉,由外揣内,对疾病本质进行认识,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臆测或片面性;而微观辨证则是利用现代医学的各种理化检测方法,直接了解体内的客观病理变化,并用中医理论分析其病变,归纳其证候,不仅能弥补由外揣内之不足,且能为内脏病变提供更加可靠的辨证依据;在宏观辨证基础上结合微观辨证,更能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疾病本质。中医护理以辨证为核心,护理措施的确定,也应以对疾病宏观的直观认识和微观的客观病理变化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尤其是小儿抗病力弱,易发病,病变迅速,在无病可辨,或出现“隐性证”,或证候复杂,或症状与病变不符的情况下,宏观认识往往只能处于模糊状况,而微观辨证则能对临床护理实施起到客观准确的指导作用。如小儿咳喘,早期咳喘不甚兼有表证,但肺部听诊呼吸音增粗,**线提示肺纹理增多,多由外邪犯肺或邪阻肺气所致,护理应以解表发汗,宣肺止咳,减除病邪对肺部侵害为原则,给服发汗宣肺中药,防腠理闭塞邪不外达。若咳喘逐渐加重,伴喉中痰呜,肺部闻及湿性哕音,**线可见大片均匀致密阴影,多为痰饮阻肺,护理应以宣肺、涤痰、定喘,消除肺部炎症为主,给化痰止咳剂或取肺俞、定喘穴行穴位注射,忌食油腻、甘甜之品,防助湿生痰。

后期咳喘症状消失,临床认为治愈,但肺部听诊仍可闻及湿性哕音,**线呈浅淡、散在、不规则片状阴影,说明息儿正气不足,病灶尚存,此期护理应着重于扶正补虚,增加营养,补养脾肺,并针对肺部病灶于背部肺俞穴及肺底部闻及湿哕音处拔罐,以利病灶吸收,加速肺部恢复。又如已有实验研究表明,小儿肺脾二脏病证易反复惟患上呼吸道感染及腹泻,其原因机理是肺脾气虚与体内微量元素缺乏及免疫功能低下关系密切,在以微量元素为指标的研究中,肺气虚证血清锌低下,与脾气虚证、脾阳虚证的情况相似。所以,经常给小儿服用健脾益气药物和含锌量较高的食品,可增强小儿肺脾功能,升高体内微量元素的含值,增强抗病能力,对预防小儿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辨病期护理随机应变

疾病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各阶段表现出来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特点也各有异,根据疾病的发展阶段和病理变化实施护理,称为辨期护理。由于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变证复杂,病期界线不易划清,病情变化难以揣测,治护措施准确把握的差异性较大,因此,掌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和由浅入深的动态变化,把握发展病期的病机和临床特点,是实施辨证护理的关键,辨期护理更针对阶段病变的主证,随病机应变,成效显彰。如小儿麻疹,病程一般可分为疹前期、见形期、疹没期3个不同病期,疹前期疹点未发,针对表证,护理当发散解表,助汗,驱邪外达;见形期热毒内蕴,疹点外透,护理重在清解邪毒,透疹外出,观察疹点透布顺序及色泽、形态、体温变化,透疹泄毒,补充水分,观察逆证;疹没期肺胃阴伤,更当养阴清肺,注意饮食调理,增加营养,助正气恢复。辨期护理还应结合脏腑病机变化、证候轻重浅深层次,作为决定护理措施的根据。

四、辨病势护理因势利导

病势是指疾病所表现出“证”的向上、向下、向内、向外的动态趋势和疾病证型变化、发展的趋势,它包括邪气发展之势和正气抗邪之势,是正邪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临证中辨别病势,以发展、变化的目光观察疾病的态势,顺势驱邪,辨势防变,因势利导,护理疗效可事半功倍。

4.1顺势驱邪

小儿神气怯弱,抗病力差,易感外邪,又因“纯阳之体”,受邪后易从热从火而化,邪热或充斥、或结聚,以致临床实证、热证较多。临证应审察邪气在表在里之动态趋势,根据邪势主流,采取恰当护理措施顺势驱邪。如:初感外邪,发热恶寒,病位在表,病势向外,护理当解外,顺势助汗驱邪外达,切忌凉水擦身,以防腠理闭塞,阻断病势外扬。病邪深入,或饮食郁滞,表现为但热不寒,病位在里,病势向内,护理当清内,但更须辨清邪势在上在下,或散或聚,予以清上或泻下;高热烦渴,热势散漫在上向外,当选气薄味轻之清热药,配合凉水擦身或针刺法,顺势透热降温,注意补充水分;热盛腹满便秘,热势结聚在下在内,当选气厚味重之泻下剂,配合润导或灌肠法,随势通里泻热,注意饮食清淡。

4.2辨势防变

小儿“心肝常有余”,热邪枭张,易内陷心包,引动肝风。临床当掌握小儿病变的传变规律,细致观察先兆症状,预测病变发展趋势,采取积极措施,将疾病控制在欲发未发或已发未盛之际。如小儿高热过程中,一旦出现烦躁不安,鼻柱发青,手足一时抽动,即为热盛发惊之兆,应积极降温、止痉,阻止病势的发展。

五、辨体施护因质制宜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阴阳生理平衡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昼夜消长发育不停,在变化中求平衡,所以具有脏腑娇嫩,易虚易实的特点,又因先天遗传和后天饮食结构、生活起居、地域差别的不同,儿童中存在着体质类型的差异。对于儿童的体质分类,李燕分为阳盛质、阴盛质和阴阳平和质三类,温振英以阴阳为纲,结合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分为阴阳平和型、滞热型、气虚型、阴虚型、气阴两虚型,也有分为正常、燥红、迟冷、腻滞、倦怠、晦涩等类型的,并认为小儿体质类型与疾病的病因、病机成正相关,体质类型不同,对疾病也有不同的易感性。如:肥胖小儿易患湿疹、腹泻、喘息;燥热质易患红臀、痱子,不易患水肿;阴盛质易患水肿,不易患红臀、痱子;营养性贫血多由脾气不足,生血功能薄弱造成;厌食多与嗜食厚味,久则伤胃阴,过食生冷伤脾则气虚,久致气阴两虚有关。因此以疾病为系统、以体质为背景,辨明体质差异,“因质制宜”确定儿童保育与治护措施,改善病理性体质,有助于未病先防和治病求本。

5.1辨体质综合调理

辨体施护也应从饮食营养调理、生活起居调护、慎用药物以及心理调理等方面考虑。如阳盛质小儿,感邪后易从热而化,护理应以清热润肠为原则:服用清热生津的药物,慎用大苦大寒伤阳之品,选食甘寒凉类食物,如苦瓜、冬瓜、萝卜、绿豆等,忌食辛热之品,如韭菜、辣椒、大蒜、羊肉等,多饮开水,保持蝻气通畅;衣着宜薄,以免汗出太过;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早睡早起,勤于锻炼,避免情绪烦躁,养成合群、讲道理的性格。阴盛质体质偏寒,多见于易感儿、久泻及贫血患儿,护理应温补脾肾,气血双补:服用健脾益气温阳的药物,宜食辛甘温补的食物,如羊肉、鸡、荔枝、桂圆等,忌食苦寒滑腻之品,如苦瓜、冬瓜、绿豆、鸭等;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多做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多予鼓励,少予训斥打骂,培养健康的精神情感。针对体质特点,采取综合措施调整不良体质,维护优良体质,有利于促进机体阴阳平衡,增强小儿抗病能力和疾病的康复能力。

5.2区分年龄段养护

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体质特点上存在差异,随个体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而演变为若干个不同的体质阶段,每个阶段内,体质随个体的自身发育,也存在着相应的差异,这就决定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对外界气候、环境的适应能力、御病能力及发病特点、病证规律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小儿不同的生理阶段,根据其体质、发病及病理特点,区分年龄段按“因质制宜”原则制定不同的养护和预防保健措施,并随年龄增进而循序渐进,这也是辨体施护的体现和要求。

六、辨时护理把握良机

辨时护理是根据人体节律的规律变化,按不同的时间节律实施护理。人体生理与自然界季节、昼夜的阴阳变化有密切关系,人的生理病理应季节、昼夜节律的存在和周期性变化而变化,辨时护理注重天、地、人的统一。因此,顺应自然规律,掌握小儿在不同周期内的生理节律、疾病的发展规律与病变机理及药物作用的时间节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来观察病情,把握最佳时机,有的放矢地实施各项护理措施,能提高护理质量,取得最佳疗效。

6.1据昼夜节律观察病情

人的生理病理活动与环境、疾病种类以及时辰、气候季节有关,并随昼夜、季节变化呈现出多种节律性,能把握时间及疾病的节律性特点,可有效地观察病情及护理。小儿为“纯阳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故小儿发热体温常于下午或夜晚明显增高;支气管哮喘多发生于每年10月~次年3月,且在一天中深夜24时一次日3时(子、丑时)发作频繁,多因小儿肺气不足,卫表较虚,抵御外邪能力弱,冬春季或夜间寒邪较盛,寒邪侵袭肺卫,引触伏痰而致哮喘发作。

6.2据昼夜节律择时服药

按照人体的生理节律选择服药的最佳时刻,可使药物发挥最大的疗效。如:催吐、利湿、益气补阳药宜清晨或上午服,发汗解表药宜午前服,顺应人体气机的升浮进行,效果最佳;滋阴养血药宜于入夜服用;安神药和抗皮肤过敏药,一般在临睡前30min服下;助消化药宜在饭前10min服下,以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充分与食物混合;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宜饭后30min服,可避免或减少刺激,消除副作用;泻下药宜空腹服,可使药物较快地发挥最大疗效;定时发作性疾病宜发前服,以截其未发。同时,小儿药食亦可按季节选择,做到天人相应,春秋宜温补,冬宜大补,夏宜清淡。

6.3.据时间节律按时施针

人体气血在经脉中循行,随时间不同可出现周期性的盛衰开合,开时气血旺盛,合时气血衰落,依据气血按时盛衰的变化施以针刺,运用得当,收效显著。如:寅时为肺经气血旺盛之时,按照“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肺经实证,宜在气血流注肺经,肺气方盛的寅时针刺,泻肺经的子穴尺泽;肺经虚证,宜在肺经经气流注时辰刚过,肺气方衰的卯时针刺,补肺经的母穴太渊旧。

综上所述,根据中医护理特色,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的特殊性,从全方位探讨中医儿科护理的新模式,拓展中医儿科护理层面,是儿科临床的实际需要,有助于中医儿科护理工作的全面开展和推广,提高儿童保育及儿科临床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志华。王美兰。刍议中医护理之层次观[J].辽宁中医杂志,1998(9):柏。

[2]谭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气虚证与微量元素关系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1991(7):8-10.

[3]曾庆明,雷悦。略论<伤寒论>因势制宜治则[J]。江西中医药,1992(4):43.

篇(3)

关键词:战略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价值

近年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理论和实务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对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价值创造的贡献原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中都存在着许多认识上的模糊和分歧。对这一问题进行澄清,对于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可以通过获取和保持最恰当的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匹配、充分开发企业人力资源为组织创造价值。

一、通过获取和保持最恰当的人力资源为组织创造价值

1、成功高效的招聘录用系统保证组织能及时、经济、保质保量地获得组织需要的人力资源。组织根据整体战略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在此基础上建立动态的招聘录用管理系统。这样,组织始终能对组织内外部环境具有一种高度的敏感。招聘程序看似是在实际的招聘需求发生时才开始启动,实则内外部人力资源供需的信息处理随时都在进行。这样的招聘录用是主动的、有计划的、系统的,因而也是快速高效,成本节约的。最为重要的是,它能保证组织获取的人力资源是组织真正需要的。即新进的员工是合乎组织文化和绩效要求的高承诺、高绩效的“双高”员工。“双高”的实现,避免了组织因新进员工达不到组织的要求而产生的不必要的成本和损失。这包括新员工的知识、技能、态度达不到组织要求而造成的绩效损失及由此产生的培训费用;新员工与组织文化的冲突而导致的员工承诺不足及高离职率带来的成本;员工与组织、员工与工作的不匹配带来的组织核心能力建设的困难等等。

2、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有计划地将组织最需要的员工保留在组织内。这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让最适合组织需要的员工留在组织内,二是让不适合组织需要的员工离开组织。为了留住组织需要的员工,组织必须从战略上形成留人的机制。组织的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招聘与录用、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员工关系等必须紧紧围绕组织的总体战略并且互相衔接配合,在提高组织绩效的同时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和员工满意度。保持组织需要的员工就能保持组织的人力资本并为人力资本增值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及时淘汰不适合组织需要的员工可以更有效地保证组织文化和绩效目标的实现。

二、通过战略匹配为组织创造价值

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匹配有两个方面的功能:导向功能和凝聚功能。

1、导向功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通过人力资源战略与组织战略的匹配,将组织的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的战略目标紧紧地联系起来。组织的工作分析、工作设计、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录用、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等各个方面不再单纯地局限于自身的工作考虑,而是更多地从是否有利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来考虑问题。而且,组织的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都通过各自的方式有效地将组织的战略意图传达给全体员工(或未来的员工),将员工的期望、态度和行为有意识地导向组织的战略方向。通过保持员工对组织贡献方向的明确性、一致性,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为组织创造了巨大的价值。

2、凝聚功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通过整体的规划和系统的设计,协调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间的匹配和功能整合,有效地避免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内各功能子模块间的冲突和不一致,保证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整体绩效最佳。尤为重要的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内部匹配,组织可以形成强势的主流文化,传播明确的价值和行为取向,提高员工对组织的认知和忠诚,形成合力,从而为组织创造巨大的无形资产,使组织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三、通过充分发挥员工能力为组织创造价值

充分发挥员工能力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通过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程度地发挥员工的能力;二是通过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程度地发挥员工的能力;三是通过有效的心理契约管理实现员工高承诺;四是通过有效的激励最大程度地发挥员工的能力。

1、通过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程度地发挥员工的能力。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讲求人与事、人与人、人与组织匹配,在这种有效的匹配中,实现每个员工效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这是一种用人所长,人尽其才,整体互补式的管理。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首先要根据组织的战略和人力资源的现状进行合理的工作设计。在此基础上,建立组织的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型,然后通过人力资源的测试全面了解员工的胜任力状况。再依照用其所长的原则量才使用,实现人与事、人与人、人与组织的最佳匹配。

2、通过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程度地发挥员工的能力。战略性的绩效管理强调的不是对员工绩效的静态的判断,它注重的是对员工个人、团队及组织整体绩效的动态管理。从绩效目标的设立到绩效标准的确定到绩效考核的实施和绩效改进措施的落实,整个绩效管理过程应该形成一个PDCA的循环圈,在循环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实现个人和组织绩效的提高。它管理的是绩效形成过程本身,不把获得绩效考核的结果作为管理过程的重点,而将发现和解决绩效形成中的问题作为管理的重点。

3、通过有效的心理契约管理实现员工高承诺。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能动性,它蕴含于作为生物个体的个人之中,其使用不同其它物的资源,要受到个人动机的影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通过与员工达成有效的心理契约,保证了员工对组织的高承诺。在实施的过程中,组织可通过人力资源战略和人力资源制度以及组织的文化有效地向员工传递组织对员工的承诺,并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逐步提高员工对组织的承诺,最终诱导出员工的企业公民行为,实现员工的社会化。

4、通过有效的激励最大程度地发挥员工的能力。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注重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的平衡。一方面,它强调通过工作设计和员工的合理配置以及组织文化的建设让员工通过工作本身获得激励,通过作为组织的一员获得满足。另一方面,它也重视物质激励对员工行为的重要影响,在薪酬战略中充分注意其员工行为导向功能。而且,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特别关注内外部激励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并努力创造条件促其向有利于企业战略的方向发展。

四、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增值为组织创造价值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将企业经营过程变成一种人力资本的经营过程。通过人力资本投资,企业可以获取更大的人力资本收益。人力资本增值成为组织增值的一种重要形式,人力资本成为组织最重要的资产。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首先是通过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来实现的。组织根据组织战略和员工测试的结果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并与员工进行反复、充分的沟通,形成双方认可、切实可行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计划。该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还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在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计划的指导下,企业和员工共同努力,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和开发。这种培训和开发因其目的明确、学以致用具有良好的效果和极高的投入产出比。

总之,通过实现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由过去的成本中心变成效益中心。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将成为组织价值创造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篇(4)

何炎祥认为,作为综合性大学的教师,真正能吸引学生的、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应当是其文化底蕴和学识魅力。文化底蕴蕴涵于他对计算机教育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学识魅力源自于他对教学工作的激情和高水平的课堂驾驭能力。

正如何老师所言,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本科教育。他30年如一日,如一块磁石一般牢牢地把学生吸引在自己的身边。为了让学生从入校开始就能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他亲自为本科生主讲“计算机导论”,并使这门基础课程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他重视专业基础教学,主讲的“C语言程序设计”案例丰富,突出实用,为学生学习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推动教学改革,致力攻坚克难,把被学生视作“天书”的“编译原理”课程打造成了国家精品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被学生亲切地称为“何编译”。“编译原理”课程网站也以其内容全、编排精、互动实的特点吸引了校内外众多师生访问。正如学校教学督导组一位专家评价的那样,“何炎祥老师主讲的‘编译原理’,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将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与相关的研究领域有机结合,再辅以漂亮的板书、生动活泼的讲解和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获得学生的一致好评。”难怪学生不无感慨地说,“只要看看上课时教室里的人数就知道课堂效果了。”

他的付出收获了累累硕果。他面向全校学生的“创新学习与IT发展”素质教育讲座场场爆满;他指导的两名本科生于2007年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他先后指导博士后7名,已指导毕业的博士生23名,硕士生68名,许多学生毕业后成为单位的教学科研骨干;2005年11月,由他指导的研究生作品“移动终端上的GPS系统(Mobile GPS)”获全国第九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他指导的熊乃学博士学位论文于2008年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并被学校推荐参加国家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繁忙的工作中,长期主持博士生讨论班,每周一次的讨论班甚至吸引了一些慕名的本科生。“虽然有些听不懂,但是能够感受这种学习氛围,也不枉此行。”一位高年级本科生如是说。

思之魅:崇尚学术追求卓越

何炎祥常说,要做个有思想的人。思想的魅力体现在他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学院文化之中,体现在他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的倾心奉献之中。

作为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他对学科发展见解不凡,对学院发展充满信心。在人才培养上,他提倡“以人为本,崇尚学术,激励创新,追求卓越”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既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又要求强素质、专技能,实现计算机人才素质结构由T型向∏型的转变。在学院发展战略上,他主张构筑大学科、搭建大平台、提升教学科研质量,增强学科综合实力。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他强调教师教学科研并重,人才引进与培养并举,特别是做好领军人才和大师引进工作,抓好创新团队和学科梯队建设。在体制机制建设上,他主导实施了学院、研究所、课群组的矩阵式管理模式,使得学院面貌焕然一新。在实际工作中,他团结带领党政领导班子推动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各项工作的开展,为学院发展尽心尽力,成绩斐然。

多年来,他以身作则,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在科研与学术交流中起到了表率作用。他曾主持和主要承担包括863高技术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40余项,200多篇,其中,近1/3论文被SCI/EI/ISTP/英国科技文摘/俄罗斯科技情报文摘等索引和摘录。出版著作和教材15本,其中《分布式操作系统》、《编译原理》和《编译原理及其习题解答》等多本教材成了畅销的学习指导用书。他先后多次到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访学、参会和合作研究。

人之魅:表里如一甘为人梯

熟悉何炎祥的人,都说他胸襟宽广、精力充沛。的确,他在计算机学院的“掌门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的学科带头人、“编译原理”教学团队的负责人、学术领域的大忙人角色之间自由切换,游刃有余。谈及“秘诀”,他说了八个字:“常修吾身、常思进取”。

一直以来,他都坚持着早起晨跑的习惯,刮风下雨,数九寒冬,从不间断,这也保证了他有充足的精力从事繁忙的工作。他善于统筹安排,调控时间,出差一般安排在周末,尽量不影响日常工作;2008年,在全年工作几近收尾之际,他才抽出宝贵的20天时间,到美国UCI大学计算机系从事合作研究,借以充电。他对同行邀约总是尽心尽力,毫不敷衍,用他的至真至诚在校内外营造了良好的学院发展氛围,个人也赢得了普遍赞誉。2008年11月,哈尔滨工程大学软件学院成立之际,何炎祥专呈亲笔贺电一封,该院领导回电,“无不惊叹于何院长玉笔亲书洒脱手迹,它将载入哈工程大软件学院发展的史册。”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他深知,教育不仅要有文化品位、智慧高度,还要兼具人格深度,要为师生员工树立爱校爱教的典范,处处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武汉大学庆祝建校115周年暨纪念西迁乐山7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中,他慷慨激昂,豪情万丈地说道,“西迁乐山的峥嵘岁月,锻造了武大人追求卓越、和而不同的坚强意志,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武大人建设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梦想始终不渝。”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期间,他积极为学校建言献策,其建议成为学校实践载体的重要内容。

他注重团队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并一再强调,“要给年轻人创造机会,充分发挥年轻人的特长和优势,让他们在教学科研的过程中不断锻造自己。”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教学团队形成了你追我赶、齐头并进的良好风尚,核心成员伍春香副教授被评为“武汉大学师德标兵”,他指导的博士后吴黎兵获得湖北省首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高校组)理科组一等奖,被省总工会授予“湖北五一劳动奖章”。

千秋业,看三尺讲台,诗意阑珊;立杏坛,毕一生心血,青胜于蓝。春风细雨,披星荷锄;术专业精,培桃育李。

这,就是何炎祥教授的风范。

关于课程教学的评价

1.同行专家的评价

(1) 校内专家的评价

何炎祥老师主讲的“编译原理”,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将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与相关的研究领域有机结合,再辅以漂亮的板书,生动活泼的讲解和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抓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获得学生们的一致好评,是计算机学院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被学生们称之为“何编译”。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曹加恒

(2) 校外专家的评价

编译程序(Compiler)是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系统软件,是计算机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支撑基础。何炎祥老师主编的《编译原理》教材,系统地介绍了设计和构造编译程序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典型实现技术,内容包括适合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翻译的形式语言理论和自动机理论,常用的词法分析方法,各种经典的语法分析技术,中间代码生成及语法制导翻译方法,存储器的组织和管理方法,代码优化和代码生成方法,词法分析器生成工具LEX和语法分析器生成工具YACC,以及并行编译程序和编译自动化等。该教材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典型方法与新技术的融合。而且概念清晰,重点明确、文笔流畅、深入浅出,系统性强,是国内同类教材中很有特色的一本教科书。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

博士生导师

卢正鼎

2.学生的评价

韦福如(200031500228):何老师备课认真负责,对教学兢兢业业;板书清晰、工整、流畅;授课富有激情,能调动同学们的最大热情,使其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他在课堂授课的同时,也和同学们讨论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及相关计算机科学的研究热点,抛砖引玉,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谢国庆(200031500028):何老师上课投入,讲授清晰透彻,把“编译原理”这门枯燥难懂的课程讲得深入浅出,他经常在课堂上和同学一起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篇(5)

计算机专业改革应改善实验室管理机制在对计算机专业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对计算机实验室所拥有的设备进行最大程度的优化,对教学实验室进行现代化的建设,最大程度的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让学生能够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下,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获得最大的能力提高。

计算机专业体系建设的简要分析

为了能够更加详细的讲解计算机改革的基本思路,就计算机专业的主要课程的编译原理所获得实验教学改革以及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设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案例中高职院校以往的编译原理实验项目的设计更加倾向于验证类型的基础性实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实验教学的分量,但是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通过对实验教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改革使其能够与实验教学改革更加的协调,从而获得更加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让学生能够在编译原理的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当中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个人的综合水平。

内容改革与实验改革同等重要在计算机专业中,专业理论的改革创新与实验教学的改革创新是同等重要的,实验的改革离不开相关理论知识的更新,理论知识的更新离不开改革对其的支持,实验教学理论知识的更新与实验教学的改革是相辅相成的。以往的编译原理理论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只是需要记住,并不能够对其今后的实际操作水平有所提高,因此对编译原理的理论知识进行更新,将其转变成计算机的语言知识以及对其相应的处理操作,根据新的编译课程理论知识,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让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新的编译原理理论知识在实际动手操作的时候进行运用,使得大部分学生对编译原理课程的兴趣都被重新激发了出来,学生在得到了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锻炼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基础性的实验和综合性的实验编译原理的专业实验教学项目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能够直接对编译技术进行运用的基础性实验部分,另一部分是能够将编译相关知识理论与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理论技术联合起来的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基础性的实验项目主要就是为了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基础性知识和操作的印象,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相关的实验工具。而经过合理的分解和综合之后,编译原理中基础性的实验项目可以在一定的组合下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实验项目雏形。综合性的实验项目更注重的是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在对各种基础性实验项目进行组合的过程中,增加需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部分,就能够有效的将基础性实验项目和综合性实验项目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基础素质和综合素质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篇(6)

 

我们知道,早在几十年前,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已经提出了统一场论;一直以来许多科学家,为了把万有引力与电磁力统一起来,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是由于他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的引力理论与经典电磁理论是格格不入的初中物理论文,因而也给统一理论制造了难以克服的障碍,所以许多科学家试图从更微观的角度来统一它们,因而提出了超弦理论,虽然理论的推导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确越推导越复杂,许多问题至今仍然无法解决,因而许多科学家也在进行反思,是不是我们前进的方向不对,本人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总结出一个能够验证它们是不是同一种力的实验初中物理论文,即重物悬吊实验,具体实验方法如下:

实验器材:1、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或合金容器(在金属容器的上方设置一个圆形的上盖,可以放入或拿出重物;在上盖的中央设置一个圆形的小洞,可以来回穿过绳子)。2、放金属容器的绝缘物体,3、重物,4、绝缘的绳子,5、吊重物用的滑轮,6、拉力计。实验目的:验证统一论。实验步骤:第一步:把金属容器放在绝缘物体上论文提纲格式。第二步:把滑轮固定在金属容器的正上方。第三步:把绳子的一端穿过滑轮和金属容器的上盖、拴在重物上。第四步:拉住绳子的另一端,将重物吊起,放入金属容器内。吊在金属容器的中央初中物理论文,然后盖上容器的上盖。

第五步:将拉力计的一端固定,绳子拴在拉力计的另一端。第六步:记下拉力计的刻度(即重物的重量)。第七步:给金属容器充上尽可能多的大量的同种电荷。

实验结果:如果电磁力与万有引力(重力)是同一性质的力,电磁场与引力场(重力场)是同一性质的场,那么当金属容器的表面充满大量同种电荷的时候,金属容器外的电磁场与引力场(重力场)就能够发生自动的相互中和论文提纲格式。这时的引力场就可以看做是一种电磁场;重力(引力)就可以看做是一种电磁力。根据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的原理,可知金属容器内的场强应该处处为零,因此重物在金属容器内所受外力的合力应该为零,因此拉力计的刻度会自动归零。反之,如果它们不是同一性质的力,当导电金属容器表面充满大量电荷后初中物理论文,容器周围的电磁场和重力场(引力场)就不能相互中和,容器内重物所受的重力与电磁力就不会相互中和,拉力计的刻度就会保持不变。当然根据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可知,实验的预期结果应该是第一种,重物在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带电容器内,受到的重力与电磁力的合力应该为零,拉力计的刻度归零。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062―02

引言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核心,以知识点为核心,是由教师确定学生应该学什么,学生怎么学,而研究型教学是以学生为核心,以好奇心作为学习的趋动力,但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激情找回来,这是教学改革中一个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编译原理课程教学实践,对应用研究型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 研究型教学定义

研究型教学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取新颖的经验和表现具有个性特征的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实践活动。研究型教学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立足所学,从实际背景和问题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定课题,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猜想、论证、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学习。在专业必修课程中结合研究型教学模式能够将比较成熟的专业知识与领域研究热点将结合,使得每届教学内容都有新的变化。

二 编译原理课程特点

编译原理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重要基础课程。通过学习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语言编译程序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工具,以及编译程序的管道/过滤器型软件体系结构,更深入地理解由ACM/IEEE-CS制订的“CC2005”中提出的12个核心概念,特别是其中的“概念和形式模型”。此外,通过学习编译原理还可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内部机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程序设计语言。因此,在编译原理课程中采用研究型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编译技术的知识,还还可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内部机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程序设计语言。

三 研究型教学在编译原理的应用

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获取知识是研究型教学的最大特点,因此,在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是被反复强调的。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编译技术,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说明编译技术在计算机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吸引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比如:OQ软件是针对特定字符串进行识别并用图片替换来实现QQ表情,这是编译技术中词法分析的应用;数据库SQL语句执行之前都须对语句进行语法检查,这是正规式和正规文法的应用等。教师还应强调“语言是在软件设计中求解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告知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可以选择实现当前流行的HTML、JDBC、RTF、PostScript、SQL、报表白定义等语言或子语言的编译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设计教学计划时,为了突出能力培养,将课堂讨论题、课后研究题、课题提问成绩均计入学生最后的成绩。

教学计划将课程课题讨论题设计为36次,即每次课有一题,每题0.5分。根据教学大纲,课题讨论题可以在讲解新的知识点之前设计,比如:LR(1)分析方法会产生大量类似状态,如何将类似的状态合并而不会产生新的问题,从而引出LALR(1)方法;介绍完DFA、正规式和正规文法的定义之后,让学生思考三者之间是否可以转换、如何转换。

对于编译原理课程来说,研究型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模式是根据学生自身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置问题,学生收集科学事实,解决问题,得出科学结论并应用新知识这一个过程,教学计划中课后研究题就是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课后研究题占课程成绩的7%一般以2~3人为一组,在整个课程中每组同学至少完成一次课后研究题,每次上课布置课后研究题要求一组同学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有所延伸阅读并进行相应实践,在下次课上课时给出10分钟进行演讲,题目的设置体现研究分析性与动手能力结合的趣味性问题,比如:解释型语言和编译型语言运行效率比较、设计URL地址的词法分析器。通过这些方式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 课程设计方案设计

编译原理课程是计算机软件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在理论课中所介绍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算法,要通过实验加以理解和吸收,才能能够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为此设计一组与理论内容相配套的课程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利用Lex和Yacc工具,提出了验证、应用、创新的三步掌握编译技术的课程设计方案。

正如前文所述,本课程设计并不要求实现某种指定语言的编译器,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可以选定一种目前计算机领域中流行的编程语言或子语言实现,这样的好处是,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实现某种语言的部分功能;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和创新能力。本课程设计如下:

1 验证型实验,按照编写好的实验操作学习使用Lex和Yacc,如利用Lex计算文本文件的字符数、单词数;利用Yacc生成中缀表示的计算机器。

2 应用型实验,构造选定语言的LALR文法,使用Lex和Yacc实现选定语言的词法分析器和语法分析器。

3 创新型实验,用课程中讲授的分析方法,如递归下降分析法完成对特定语言的语法分析,并生成相应的语法树;将语法分析得到的中间代码换成自定义的四元式中间代码,并将其翻译成汇编代码。

篇(8)

我上大学时,“编译原理”课程用的是由陈火旺、钱家骅、孙永强三位老师合写的“编译原理”一书,这本书可称之为编译原理教材的经典。该书系统地介绍了编译基本理论和方法,内容充实,覆盖面广。既注重了最经典、最广泛的基本编译技术,又力求反映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最重要的新成果。至今,该书仍是我进行教育和科研的主要参考书之一。我记得当时上课的王家启老师(上海计算技术研究所)给当学生的我们出了一个上机题目:输入一个正规式,输出该正规式对应的确定有限自动机,当然该题是书中习题之一。在解题过程中,我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是否可以用LR分析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正是由于这个20年前的想法,加上自己不断的努力,在对编译理论理解和实践不断加深的同时,于2001年提出了一个新的自动构造词法分析器的方法,于《计算机工程》杂志2001年第7期。

在随后的“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中,本人也不断发现好书或书中写得比较好的段落。例如由高仲仪、蒋立源二位老师合写的《编译技术》一书。在该书中,通过一个“大象吃花生”的英文句子的语法分析,引入上下无关文法的基本概念和定义,这样的书写使人特别容易理解。又如由何炎祥老师主编的《编译原理》一书。在该书中有关LR分析法基本原理的描述写得相当好,他将活前缀在LR分析法中的作用写得清清楚楚。另外,尽管有些书不是介绍编译技术的,但是这些书对于“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也是相当有益。例如由蒋国南老师翻译的《PASCAL程序设计》一书,书中二个程序例给了我特别深刻的印象。一个是去除源程序注释的程序例,而另一个是使用自动机的程序例。在以往的《编译原理》教科书中,只介绍如何构造自动机,基本上不介绍使用自动机的控制程序。其结果是:学生只知道自动机的构造方法,但不知道自动机如何使用。同样,在以往的词法分析教学中,只注重扫描器(单词识别程序)的教学,手工构造有状态转换图,自动构造有DFA;而对于词法分析的输入和预处理,最多一笔带过。实际上,输入和预处理程序是编译程序和用户程序的接口。编译程序首先是从文件读入源程序,经预处理后,才由扫描器进行单词识别。适当加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编译程序前端的理解。

当然,由国内出版社出版的书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现在写书都要求有创新或标异。明明没有创新或标异,为了达到该指标,将一些与“编译原理”课程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写入书内,这些内容根本不会用于教学,比较典型的是“并行编译”这部分教材内容。个别作者将国外教材删去某些章节,加上习题和习题解答后,就作为一本教材交付某出版社出版。正因为本人曾买到过这种类型的书,从此改变了本人看到有关编译的书就买的习惯。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的有关编译的书,基本上都以LEX和YACC系统作为“编译原理”课程实习手段。当然LEX和YACC系统有多种版本,可用于不同的操作系统。但LEX和YACC系统毕竟是外国人编制的,是否适合于国内教学仍是个问号。由于本人与他校教师基本无教学交流,也不清楚实际使用效果如何,有关编译的书大都由多人合写,写编译理论部分的作者和写实验部分的作者往往不是同一人。从书的整体来看,有明显的脱节现象。LEX系统实际是一个状态转换矩阵产生器,而YACC系统实际上是一个LALR(1)分析表产生器。我想,LEX和YACC系统并没有复杂到常人不可实现的程度,为什么作者本人不能动手编写一个类似系统用于学生实验。

当然也不是说国外教材什么都好,包括国外优秀教材在内,也有不足之处。举一个简单例子:计算机的内存越来越大,由于引入控件,用户程序越来越短,是否还有必要将“在词法分析预处理时,通常将输入缓冲区分成二个半区互补轮流工作”这一内容写入教材,我想至少要说明一下。

提高教师自身学术水平

“编译原理”这门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一头是程序设计语言,包括文件系统;而另一头是汇编语言或机器语言,包括计算机的系统结构。编译系统以形式语言和自动机为基础理论,构造算法复杂,系统十分庞大。所以,将“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离散数学”和“汇编语言”等课程作为“编译原理”课程的前驱课程已成为共识。作为一个“编译原理”课程授课教师,除“编译原理”课程本身外,还要全面掌握上述这些课程的知识。尤其是对于“程序设计语言”和“汇编语言”这两门课程,要有一定的教学经历,这样才能把握好“编译原理”这门课程的教学。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了写书行列,著书立说已不是少数人的专利。但是,如何写书,如何写好书,这是每个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尤其是作为一本教材的作者,必须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在自己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中要花大功夫,要有自己的见解,要有自己的论文。在一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才能编写好教材。

以科研为基础

“编译原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尽管这门学科比较成熟,但仍然存在许多课题,有待我们去探索。比较典型的问题就是上面提及的LEX和YACC类似系统的实现。

本人先后实现了LL(1)分析表自动产生器、LR(0)分析表自动产生器和SLR(1)分析表自动产生器,相当于实现了YACC类似系统。由于有这样的编程经历,使得我在上语法分析课时,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

作者曾试图实现LEX系统,但未获成功。正规式相当于算术表达式,作者从LR分析法的教学中得到启示,将LR分析法应用于词法分析器的自动构造,成功地实现了词法分析器的自动产生器,所生成的词法分析器是使用LR分析表来工作的。为了区别LEX系统,该系统简称为LR_LEX系统。

在此基础上,本人进一步实现了汇编程序自动产生器,于《计算机工程》杂志2005年第12期。

该二项新的编译技术和方法已写进《编译原理实用教程》一书,该书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重组教材内容

可能有些《编译原理》教材作者,他写书的目的并不是完全面向学生的,可能考虑把它作为这门学科的大全来编写。例如由美国著名计算机科学家Alfred V.Aho、Ravi Sethit和Jeffrey D.Ullman合著的《Compilers: Principle,Techniques,and Tools》一书,该书已由李建中和姜守旭老师翻译成中文,中文译名为《编译原理》。将这样的书作为教材,本人认为是不合适的,将它作为教师的教学参考用书,那是最好不过了。

由于面向的学生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如何编写合适的“编译原理”课程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本人所处的教学环境。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通过“编译原理”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编译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编译系统模型。不能由于作者个人因素或者知识难易程度来左右教材的书写。从国内出版的一部分《编译原理》课程教材和实际教学内容安排来看,本人认为存在如下问题:

(1)词法分析部分偏少;

(2)语法分析部分过多;

(3)语义分析部分过于简单;

(4)目标代码生成部分几乎是空白;

(5)讲授了一些不是很有必要讲授的内容(如DFA最小化、中间代码优化等)。

这是造成学生学习“编译原理”课程感到困惑的主要原因。难怪有些教师宁可使用老教材或者国外教材,而不愿使用新教材。

词法分析相当重要。正是从词法分析开始,将学生领进编译系统的大门。并且,作为编译系统的基础理论(自动机),也是在词法分析阶段讲授的。在授课中,应强调单词二元式的作用,单词种别用于语法分析,单词值用于语义分析。关于“DFA最小化”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本人认为应删除,教育重点应为:DFA的构造和使用。理由为:编译系统太复杂,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然后再解决吃得好问题。

语法分析部分的教材篇幅应大幅减少。算符优先分析法较简单,宜于手工构造,特别适合于算术表达式的语法分析,在有些程序设计语言书中,也能看到它的介绍。由于算符优先分析法适用范围较小,实用意义不大,在教材中完全可将其删除。关于LR分析法,本人认为只要介绍LR(0)和SLR(1)分析法即可。理由为:SLR(1)分析法很实用,分析表又易于构造,它可解决大部分语言的识别问题。编译系统中的事情太多,先解决主要矛盾。

语义分析部分应加强,这是学生理解整个编译系统的关键,尤其要着重介绍符号表和常数表在编译程序中的作用。有了护照,可以周游世界;有了符号表和常数表,可以在编译系统中畅行无阻,符号表和常数表就是编译系统的护照。在内存分配时,符号表是变量地址分配的依据。由于符号表的引入,使得代码生成和变量实际存放地址无关;甚至可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对变量地址进行动态分配。

在目标代码生成部分,可先假设一个汇编语言虚拟机模型,然后介绍从四元式到汇编语言的翻译。应强调的是:由于符号表和常数表的结构不同,导致变量和常数寻址方式的不同。从汇编语言到机器码的翻译, 可将其留作课程实习,详见下一节。

创建实验环境

向学生提供一个虚拟裸机,虚拟裸机是用高级语言来实现的,虚拟裸机只接受二进制形式的机器指令。提供虚拟裸机的好处在于:可将与编译无关的一些硬件特性屏蔽掉,可根据要求来改变虚拟硬件配置。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软件产业日益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权威数据显示,我国软件产业每年人才需求量近一百万,然而令人尴尬的是,许多软件企业却招聘不到真正合适的软件人才。信息社会不断增长的软件人才需求与优质软件专业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已成为计算机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001年12月,经国家教育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发文批准,全国首批35所示范软件学院正式成立,目的是批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人才。自示范软件学院成立以来,我国软件工程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学科建设逐步走向成熟,初步实现了与国际学科发展的接轨,软件工程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然而,软件工程是一个迅速发展的交叉性学科,相关的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教育机构要不断调整策略,以应对专业的快速变化。尤为突出的是,无论是全国首批35所示范软件学院还是非示范软件学院,大部分都根植于计算机学院,因此很多软件工程专业学科课程体系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本相似,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是远远不能适应软件工程学科的发展要求的。

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结合中国软件产业和软件学院已有的硬、软件基础设施及办学的具体情况,研究和定制适合本学院特色的软件工程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形成一个良好的软件工程学科课程体系,使软件工程教学更具先进性、目的性和系统性,其中对计算机科学核心课程的工程化改造势在必行。

本文将研究计算机学科的“编译原理”课程在软件工程专业如何进行工程化改造,怎样创建适合软件工程专业知识体系要求的“编译原理”实践教学,从而在科学的软件工程学科课程体系的保证下,形成一个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以适应软件工程学科教学要求,使软件工程学科教学质量得到不断发展,使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得到健康稳步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软件人才。

1 “编译原理”的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

1.1教育教学理念

工程化实践教学就是树立工程化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学、专业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理念,把工程化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之一,通过全面改革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体系、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全面体现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思路,并将软件工程知识内容由浅入深、阶梯状、循序渐进地贯穿在工程化实践教学的各个开发项目中。

基于上述软件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本科课程设置的指导原则以及工程化实践教学教育教学理念,下面将给出“编译原理”课程的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

1.2 “编译原理”的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

如图1所示,“编译原理”课程的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由六个部分组成:编译原理课程工程化实践教学环境、编译原理理论教学、软件工程能力培养、阶梯状迭代工程实践项目、配套教材和评价体系。构建理念为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以软件工程为核心,以目标应用为导向。

1.2.1 “编译原理”课程工程化实践教学环境

“编译原理”课程工程化实践教学环境由实验室、项目团队、教师讲座以及团队汇报组成。

(1) 实验室。以工程化培养理念指导教学实验室建设,为“编译原理”课程工程化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持。提供全天开放机房,机房实行开放型管理。项目开发时间规定为开时间和闭时间,闭时间为固定时间,要求授课教师到机房现场指导,开时间内,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行讨论、设计,要求实验室人员在现场,以便解决设备问题。机房的使用和维护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

(2) 项目团队。将4~5个学生分为一个项目小组,一名组长作为负责人;每名学生分配一台微型计算机,在开发小组中以分工协作的方式完成指定的软件开发任务,完成项目设计报告,并提交完整的软件开发文档和源代码。学生在团队环境下使用最新的软件开发工具,获得较真实的软件开发经验,提高学生在项目规划、队伍组织、工作分配、成员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及工程项目研发能力。

(3) 教师讲座。指导教师在整个的项目开发中纵览全局,项目的开始、结束及中间的每个模块都要进行全面的讲解、引导和组织。教师要系统讲解软件工程知识点和软件技术,统一讲解项目开发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 团队汇报。理论教学中教师唱主角,而工程化实践教学应让学生唱主角,让开发小组自己拟定演讲方案、内容,由教师审核修改后进行汇报演讲。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总结概括、研究立项、口头表达、演讲和交流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1.2.2 “编译原理”理论教学

由知识的先期注入和工程化理论教学组成。

(1) 知识的先期注入。“编译原理”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整个课程内容由几个功能模块组成,学生对课程的完全理解应在最后一个模块,即课程结束时。鉴于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应在一门程序设计语言之后安排“CO释程序的面向对象设计与实现”项目,作为前导实践环节,配套教材为《C++实战:解释程序的面向对象程序与设计》。这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理论之前对程序设计语言的解释执行有较深的理解,由传统的“填鸭式”被动学习转变为学生自主式学习。学生对“编译原理”课程的学习由问“这是什么”变成“这是我需要的什么”,从根本上解决了“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困难。实践表明,这种方法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先期注入了理论教学需要的解释程序的知识和概念,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2) 工程化理论教学。编译程序是庞大而复杂的,这使得如何介绍编译原理本身就是一个难题。中外编译原理教材很多,如果从工程化的角度去诠释编译程序的实现过程及其原理,即对一个完整的源程序到目标程序的转换过程进行详细讲解,不失为一个新的途径。我们的配套教材《编译程序的实现原理》的编写形式如下:先给出编译器的输入――一个C语言小程序;再给出编译器的输出――目标机上的目标语言,完成这样的转换需要进行的工作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等几个功能模块;再针对每个功能模块给出本模块的输入和输出,如词法分析为一个C语言小程序,模块的输出形式为TOKEN链表,完成这样的转换需要进行的工作由理论和实现两部分组成。这种讲述方法实现了五化:

工程化:以对一个完整的源程序到目标程序的转换作为教学载体介绍编译程序的实现及其原理,以反映编译的工程性。

模块化:将一个完整的源程序到目标程序的转换作为总目标,将不同的子转换作为各个子模块的目标,以反映编译的模块性。

链接化:将一个完整的源程序到目标程序的转换所需的知识处理成总目标与子模块、子模块内所需知识点之间的链接,以反映编译的整体性。

需求化:将编译原理内容的平铺直叙转换为实现一个完整的源程序到目标程序的转换的所需知识,解决了编译内容的庞杂、不分主次、叙述冗长的问题。

形式化:将形式语言的内容介绍放置在为完成目标所需知识的位置,突出形式语言的地位、内容及其应用。

1.2.3软件工程能力培养

在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中,软件工程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软件工程能力包括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工程基础结构、软件配置管理、软件维护等知识单元。有些知识单元在早期学习,以促进学习条件的成熟;而有些知识单元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成熟条件,应该放在后期讲授,如阶梯状迭代工程实践项目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以及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把软件工程知识单元分期、分阶段引入阶梯状不同开发项目的全过程,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工程化实践教育体系,使学生的软件工程能力在实际项目开发中得到锻炼和提升。“编译原理”课程工程化实践项目内容安排如表1所示。

“实践性、个性化、逐步工程化”是工程化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成为合格软件工程化人才的实践过程。以上教学组织方法既保证了教学的系统性、知识性,又保证了教学案例的先进性和实践性。

1.2.4阶梯状迭代工程实践项目

编译器代码的长度可从10 000行到1 000 000行不等,编写甚至读懂这样一个程序都非易事,更何况是开发,因此编译器的实现比以前任何课程中学生承担的设计要大得多、难得多。纵观国内外大学研究现状,一般都是先设计一个语言,面向过程式或面向对象式,然后对设计的语言进行面向过程或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的开发,早期采用面向过程语言编译器的面向过程开发,如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编译原理实践课程“编译程序的设计与实现”,近期采用面向过程语言编译器的面向对象开发,或是面向对象语言编译器的面向对象开发,如“Modern Compiler Implementation in Java”。无论哪一种,学生都是一次性为具有上百条产生式语法的语言开发编译器,难度极大,这使实践课程的收效甚小。采用阶梯状迭代教学法创建的编译原理课程工程化实践项目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配套教材为《编译程序的面向对象程序与实现》。

如图1和图2所示,编译原理课程工程化实践项目内容包括“C0解译程序的面向对象设计与实现”,“C1编译程序的面向对象设计与实现”,“C2编译程序的面向对象设计与实现”,“C3编译程序的面向对象设计与实现”。整体项目的源语言定义为C语言的子集,采用阶梯状迭代教学法后,将源语言定义为C0、C1、C2、C3,Cn是Cn-1的扩展。

编译原理课程工程化实践项目的优点有:

(1) 起点低:降低了开发难度。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源语言级别,有不同收效。从根本上解决了软件开发水平低的学生对编译程序开发望而生畏甚至放弃的问题。

(2) 阶梯上升:项目内容的选择不是零散的、随机的、重叠的,而是相互关联的。纵向为编译理论,是主要内容;横向为软件工程,是辅助内容。主要内容将难点分散,处理成阶梯状;辅助内容也将难点分散,同样处理成阶梯状。

(3) 迭展:每一个项目需求是前一个项目的扩展,因此,每一次的软件开发可以看作是前一次开发的迭代,使学生面对大型软件开发项目中最难处理的用户需求不断变更的问题,最大程度地使用重用技术。所有项目的开发承上启下、循序渐进、阶梯状迭展,为研究和学习软件生产线新技术埋下伏笔。

(4) 知识渗透:将软件工程核心内容及工程化软件开发思想由浅入深逐步渗透到各个项目中,每个项目具有不同级别的培养目标,学生从不同项目循序渐进地掌握工程化软件开发理念,降低了工程化软件开发的难度。

阶梯状迭代工程实践项目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活力与创新思维,并培养了学生的“三个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五种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

1.2.5配套教材

编译原理课程工程化实践教学配套教材共有3部,前导教材《C++实战:解释程序的面向对象程序与设计》与“编译原理”理论教学知识的先期注入配套;《编译程序的实现原理》与“编译原理”工程化理论教学配套;《编译程序的面向对象程序与实现》与阶梯状迭代工程实践项目配套,3部教材前后关联且各呈完整体系。本套教材为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译原理及其实践课程的工程化教学课群研究”立项项目,已出版1部,另2部明年中旬出版。

1.2.6评价体系

编译原理课程的工程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包括对学生工程素质和对教学体系的评价。

学生工程素质的评价采用过程化考核管理标准,即把工程化能力和职业素质引入学生工程素质的评价体系,加大工程化实践环节的比重,形成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重的考核体制,将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评机制改为由工程化实践项目、随堂测验、论文、面试、考试、团队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评价机制,防止实验抄袭现象。编译原理课程考核采取理论知识和工程化实践项目完成情况的综合考核方式,工程化实践项目根据项目设计报告、软件开发文档、源代码和运行系统的质量进行考核,学生成绩以登记评定方式给出。

教学体系的评价采用回馈化考核管理标准,即把企业回馈和毕业生回馈引入教学体系的评价。对企业和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通过收集企业和学生的反馈指导教学和实践项目的设置和修订,形成良性循环,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2结论

软件工程是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经管等多学科的交叉性学科。作为一名软件工程教育者,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工程化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软件产业高级/高端人才,结合软件工程人才的学科交叉性、偏重实用、职业定位等特点,系统深入地研究软件产业对技术型、管理型的人才需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才能在计算机系统、软件工具、软件工程和管理上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操作系统》是物联网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学习该课程不仅可以帮助物联网专业的学生理解计算机如何运转,且《操作系统》的功能和技巧还可以在其他领域应用,作为运行在硬件之上的第一层系统软件[1],操作系统起着承上启下的管家作用,不但管理计算机中所有的软硬件资源,还要合理组织计算机的工作流程,在用户和计算机之间起到接口作用。因此《操作系统》的知识面较广,涉及组成原理、编译、数据结构、并称程序设计等内容,而这也导致了该课程知识点跨度和难度都较大,知识点多,理论性强,且过多的重点、难点导致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且比较抽象[2],加大了学习难度。为了降低课程的教学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的考试成绩,论文提出了物联网专业《操作系统》课程改革研究,该研究主要从教学方法、授课内容、考核方式、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3]。

1 物联网专业《操作系统》的教学现状

(1)教学方法:目前,物联网专业《操作系统》的教学普遍采用教师集中讲授的方式,学生被动接收,虽然目前大多教师都采用了多媒体技术,但多媒体上以文字居多,这种单调的理论和“满堂灌”的方式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很难集中注意力听课,从而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学生无法跟上老师的授课进度,没能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4]。

(2)授课内容:目前,很多《操作系统》的教材都是纯理论的,教学内容也偏陈旧,例如现在的计算机都是多核的,但是目前在授课过程中,很多学校仍然按照单核CPU来讲解,教材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5]。不仅如此,目前大多数教材的内容都围绕着操作系统的功能展开,学完课程后,学生很难从系统的角度来理解操作系统。且在教学过程中,因授课内容偏重理论,忽略了事件环节,导致学生本课程的实践能力较差。理论性过强,实践性薄弱,内容安排不合理,最终导致学生应用技能训练不足,课程教学与实际相脱节的情况出现[6]。

(3)考核方式:目前物联网专业《操作系统》主要采用卷面笔试的考核方式,考试题型分为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等,考核的内容大多都围绕操作系统的理论知识展开。这种卷面考核方式只是片面测试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测试[7]。

(4)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而教学信息的反馈是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想提高物联网专业《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水平,必须及时准确地收集与教学相关的各方反馈信息,以达到监控教学的目的,同时教学信息反馈还可使授课教师及时发现自己在授课过程中的不足,帮助教师及时改正,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8]。

2 物联网专业《操作系统》的课程改革实施

2.1 改变教学方法

《操作系统》是一门人造科学,该学科的诸多原理都是通过对人类生活的各种现象仔细观察并进行抽象得到的[9],操作系统中的很多算法、原理都符合人类的直觉。因此教师授课时,可以利用操作系统这一特性,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复杂的原理、算法、概念生活化。如在讲解进程切换时,可以日常生活中洗衣服和做饭两件事的切换为例展开;在讲解优先级算法时,可以银行VIP用户为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10],使得枯燥的概念生动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1]。再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问题,最后对问题进行总结,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12]。此外,在课件中,适当增加动画效果,把一些复杂难懂的原理、算法通过动画展示出来,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授课内容的改变

计算机和操作系统的发展日新月异,必须在讲解课程时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技术,可以下载最新的论文下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查资料掌握,并对论文的内容进行阐述。同时,加大实验教学任务。实验采用分级教学,首先是基础性实验,其次是设计性实验,最后是综合性实验。

基础性实验主要采用的平台是Linux,实验内容包括虚拟机下安装Linux、控制实验、文件与目录操作、GCC编译器的使用;设计性实验主要包括进程同步算法实验(生产者――消费者问题)、基于管道的进程通信设计实验、银行家算法实验、进程调度算法实验、页面置换算法实验、磁盘调度算法实验;综合性实验包括调度器实验和文件系统实验。学生采用分组协作的方式,选择完成其中一项或两项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基础性实验中,以进程控制实验为例,主要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Linux操作系统中的一些与进程控制相关的命令,如ps命令,pstree命令,kill命令、top命令等。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

在设计性实验中,以页面置换算法为例,主要让学生自己设计页面置换算法演示程序,包括最佳置换算法、先进先出置?Q算法、最近最久未使用置换算法,让学生理解在页面置换算法的同时,充分掌握算法在虚拟存储器管理中的作用,学生设计的部分代码如图2所示。

2.3 考核方式的改变

将期末的试卷考试改为上机考试,考试内容除了基本的理论测试外,还应添加动手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在Linux平台下实现进程通信、同步、页面置换等。考试系统界面如图3所示。

2.4 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的建立

上一篇: 舞蹈学论文 下一篇: 应用数学专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