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信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7:03:0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网络与信息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网络与信息论文

篇(1)

2网络信息技术对美术教学的影响

2.1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模式

美术课程是一门视觉艺术,而传统的美术课程是以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一味地灌输知识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其运用到美术教学中,有效地传递相关知识,完善美术知识结构,改变了传统的美术教学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同时,还丰富了美术教案,让美术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把各种美术资源整合起来,优化美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营造出一种比较自由、开放的美术教学环境,便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形成多种形式的美术反馈信息机制,以弥补传统美术教学课堂的不足。

2.2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也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教学是一种直截了当、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客观演示模式,它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较多的信息,逐渐加深对美术知识的认识,大大提高了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丰富了美术教学的内容,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了更多学生的注意。

3网络信息技术推动美术教学发展进步

3.1优化美术教学过程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网络信息技术的专业操作让美术教师掌握了美术教学的主导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化、有层次、有内涵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实现了美术教学中教与学的统一,努力完成美术教学的目标。在此过程中,美术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整合美术信息的能力,提高美术教学的整体效益。美术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最直接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产生相关的审美体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最直观的演示和最真实的视觉享受,比如将文字、图像、色彩、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媒体连接在一起,把曾经枯燥、抽象的美术课堂转化为生动、形象,集趣味性、功能性、演示性于一体的视觉盛宴,让学生完全置身于美术课堂中,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冲破地域格局,在绘画的艺术长廊中自由飞翔,更好地实现优化美术教学的功能。

3.2充分促进师生的良性互动

网络信息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促进了师生之间的良性循环。这从客观上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美术教学中,主动探索、体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打破传统学习空间的限制,实现美术信息最直接的交换、思考和优化配置,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作潜能。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教学,这样才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让每一个学生在个体差异的映衬下,思维变得更加顺畅、灵活、独特;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3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学习,这对学习美术内容、掌握美术知识、拥有美术技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必须为学生提供最富吸引力的图形材料,营造优美的意境或为他们创造最强的视觉冲击。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主导权演变成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内在求知欲,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优化美术教学的过程。美术与其他学科相比,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随处都可以看到美术的影子。在这种极具艺术性的氛围中学习美术,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篇(2)

2语言机制是使网络语言信息得以复制与传播的前提

我们从语言使用的机制与语言的增长、发展机制中分析网络语言信息可以不断地被模仿与复制的理据。

2.1语言的使用机制与网络语言信息的传播

(1)预设机制是网络语言形式简洁的必要条件。

预设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就发话人而言,有效地利用预设有助于人们清楚、明白、恰当地表达思想,从而促使受话人更好地接受、理解自己所表述的内容。预设不仅是一种语言理论,而且具有极强的实践应用价值,恰如其分地利用或进行预设分析将有效或超额地达到言语交际的目的。从现代汉语的各种词类的角度:名词(名词性词语)、动词、副词、连词、数词中序数词、助词、语气词都能够触发预设。网络语言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与数字、字母、谐音的预设表现比较明显。如,“XX门”、“XX客”等这类词,例如“XX门”始源“艳照门”,后来泛化到对于重要、大型事件的泛称。“河蟹”、“童鞋”、“886”、“小强”、“土豪”等大量词语的传播都是语言预设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从句式的角度,分句可以触发事态预设,表示假设的分句触发的预设命题一般与预设原句相反。如:“XXX,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不是……,是寂寞”、“我好X”等句式的复制与传播也是语言预设机制作用的结果。预设触发语由于其功能已成为网络语言的重要策略。网络语言预设触发语与预设紧密相关,对预设触发语的研究与挖掘,有利于更好的认识网络语言。网络预设触发语激活了人们的认知假设和认知背景,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交际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传递所要表达的重要信息。

(2)羡余机制使网络语言“长寿性”变成可能。

羡余就是多余,语言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羡余成分。语言作为一个符号系统,能指与所指的并非是一对一的形式,任何语言中都存在着诸多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聚、词组、句式。这种机制是人们进行有效交际与沟通的剂,是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为言行行为的言内、言外与言后提供了有效的空间。语言包含一定的信息量,而信息量的多少是话语价值的体现,但是在实际的交流中信息量的多少又取决于说话者的目的和交流的情景。如果传递信息的目的是为了强化人们心中已有的观念,那么对于信息量的要求就相对较少;如果是介绍一种未知的事物,则对信息量的要求就会很多。另外,言语的情景对信息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信息论的观点认为外部环境对信息的传播会产生噪音干扰,为了实现传播效果,需要在传播过程中不断重复已知的信息来消解噪音,噪音越大需要重复的信息也越多,信息量就会相对变少。同时,信息量还与可信度相互影响,在一个拥有固定容量的言语片段中,可信度和信息量呈现的是反比关系。在语用学的范畴中,羡余量指在特定的话语情境中在传受双方之间公开的信息,即已知的信息。可信度是评估信息传递效果的主要指标,研究表明高可信度的信息内容往往能得到较长久的记忆,被用来继续传递的频次也较高,但传递信息量则相对较少。信息量是对言语中包含的新鲜信息多少的界定。信息量不等同于信息,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相关度。网络语言就是一个有固定容积的信息容器,在网络的交际中,网络词语通过调剂羡余量和信息量来影响可信度,从而达到既定的传播目的。通常情况下,羡余量越高,可信度越高,信息量越小;羡余量越低,可信度越低,信息量越小。羡余机制带来了网络语言的“长寿性”,在一定时期内已经经受住了使用时间的考验,有效地被复制及被传播的历史过程。

(3)经济机制促使网络人际交际符号化。

语言使用中,为了实现交际意图、交际目标,提高交际效率,说话者往往试图“以少胜多”,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更大的效益,在编织语言符号时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用简单的信息形式传递更多的信息内容。网络交际的即时性与虚拟性、一对多与多对一等特点,使交际符号呈现出多样性:英汉混杂使用、越界交际、字母、数字及标点甚至是表情图形都与汉字交织使用,声音、图形等动静结合,形成视觉、听觉等多种媒体共同参与的交际方式,使人际交往与沟通变得无负担、无压力,在虚拟的世界完成了个体的社会化。“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都可以看作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网络语言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

2.2语言的增长与发展机制与网络语言信息的传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语言始终适应着社会文化变化的步伐而进行着发展与变化。促使语言本身实质性变化的因素源自于语言机制本身。

(1)语言的再生机制使网络语言具备了“多产性”。

所谓的再生就是为了保持有机体具有一定的功能,由原本体的结构中增长出新的成分、新的组织。语言固然不是有机体,但在语言的发育上却像一个有机体一样,利用原来的结构与成分生成新的结构。汉语构词的词根复合法就实现了有机体的再生。现代社会中不断涌现大量的新词是顺应了社会的发展与人们交际需求的产物,同时也是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的一个标志。后现代社会的“去中心化”,人的思维方式的多元化,使人际交往的弹性化,语言表达的多样性,这一切加快了语言的再生,激活了语言的再生机制。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网络语言的“多产性”。网络语言中的自我复制,是以宿主的信息为传播源而模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进行自我完全相同的大量复制。

(2)移植机制是网络语言“保真度”的保障。

移植就是把自己以外的成分借用过来,融入自己的结构体系中。语言中的移植现象各国的语言中都有体现。日语对汉字与文字系统的移植、汉语对“欧化句式”的移植、外来语的植入等等都是语言移植机制作用的结构,语言移植的原因在于有机体的再生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语言机体已经无法满足人们交际的需要,就像人缺血,如果失血过多就会影响人的机体的正常功能,必须输血,把另外机体的血液输入本机体,这是人体移植机制作用的结果。但并不是所有人的血液都适合自身机体,要与自己的血型相同才可以输血,才能融入到原机体结构中,否则就会发生排斥性反应。语言的移植也是如此,移植过来的语言成分要经过形式的改造才能与原有的体统和谐地融为一体,汉语中的外来词无论怎样变换形式,仔细分析都会找寻到原来的痕迹。网络语言的移植形式在满足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的前提下,不断的输入新鲜血液,不断的翻花样。网络语言的移植过程即在复制的过程中对于原版完整性的保留。对于原版信息保留的比例与复制的真实度成正向分布的正比例关系,出入过大,复制的成功性就愈小。“忠实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衡量尺度。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概念中所言的“忠实”并不是百分百地进行保留、复制,而是允许在交际过程中能指的音响形式发生一定的变异,复制的版本也会有些微小的变化,“忠实”也会是一个动态的渐变过程,但无论怎样变化,对其追踪溯源,都会找到原来版本的复制源。

3网络语言信息对使用者价值取向的影响

网络语言的传播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人际交往的方式,给人际沟通提供了一个不受时空限制的虚拟世界,使人们在这个非现实的循环场中进行着信息的复制与传播。

3.1人在网络语言传播中的主体性作用人是社会的动物。

人在社会活动中为了相互理解,需要传播各自的思想文化意识。模仿的过程也是信息传播的过程。有传播就有模仿,而模仿又是一种心理机制。总的来说,人在模仿、选择、复制、传播以及变异过程中起的主体性作用主要表现在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近年来,“随着IT技术以及电脑在大众中间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容易接触到新技术以及互联网,网络语言也悄悄地在网民中普及开来,它的触角甚至已经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来。网络流行语作为网上交流的工具,受到互联网自由化、虚拟化、交互化、全球化、无限化、电子化等特征影响,逐渐发展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反映并制约着大众的文化意识”。

3.2网络语言信息传播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

“以光速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互联网克服了时空局限,把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的‘塞伯空间即网络空间’”,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人们的交往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1)人际交往的多元化与立体化。

网络语言信息的快速与便捷的复制与传播,打破了以往现实世界人际交往的模式,突破了现实交往面对面的直接性,使人际往来受血缘、地缘、业缘、时空等条件的限制,在“塞伯空间”里凭借电子邮件、静态网页、BBS论坛、聊天室、视频、音频、微信、飞信、微博、人人网等网络媒体复制与传播网络语言信息,以“塞伯空间”为辐射点进行环形辐射,打破空间界限实现一对多的同时和即时性的交往,交际双方在这种交往模式下既是信息的受众又是信息的传播者,受众之间、受众与社会间通过网络语言置换与传播着网络语言信息,这大大地拓展了人际交往的领域,使人际关系具有了开放性,并呈多元化特点,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人际交往的循环场域。在这个循环场中,交往的主体具有了平等的互动,人们进行着越界的交往,跨越时空、、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肤色与性别进行着合作与交往。

(2)网络语言信息传播使用者的心理变化。

伴随网络语言信息的传播,必然会引起使用者的心理变化,在网络语言信息的复制与传播中折射出鲜明的社会心理特点。①求简求快;②童言求趣。“东东”、“漂漂”、“呼呼”等语句,以其形象性与卖萌性而获得受众的“围观”,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复制与传播;③标新立异。“词汇系统中的现成词汇缺少了新鲜感,于是就去临时性的创造出一些新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例如:“粉丝”、“抓狂”等等,折射时代现象的表征化倾向;④从众时尚。“偶”、“稀饭”、“童鞋”、“……地说……”等“跟风”式的语言受到了大众化的追捧。

(3)网络语言信息的传播冲击着社会阶层的观念。

“计算机将摧毁政治领域的金字塔。我们建立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式的管理系统是因为我们需要掌握下属的去向以及他们的任务完成情况,而有了计算机的帮助,我们可以用平行联系的方法重新设计我们的组织结构”。现实社会里等级使人际交往依赖于他人权威,中国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始终没有脱离“亲亲与尊尊”,人们在一个等级分明的结构中进行着交往;而虚拟社会里,人际交往以其平等与自主解构着现存的社会组织结构,交际主体、交际的语言、交际信息的传播完全符号化,“我”既是受众又是信息的传播者,在“他者”与“同一性”、“自我”的互认中,平等地进行着沟通与交往。在网络语言信息的平台上,社会中任何阶层的社会成员抛弃了高傲与卑微,不受外界干扰的进行着信息的置换,交际的主体没有了阶级、阶层的藩篱,身份与地位淡化,享受着平行交往的轻松与愉悦,使个体获得更多的尊重和尊严。

篇(3)

摘要:网络教育传统教育影响互补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而网络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网络技术的网络教育应运而生。上世纪90年代末,教育部推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拉开了网络教育的帷幕。新千年伊始,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则标志着网络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新时代新形势伴随着新新问题摘要:网络教育的突出特征如何?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产生哪些影响?二者的关系怎样正确看待?本文不揣浅陋,意在对上述新问题略作探索。

一、网络教育的突出特征

所谓网络教育就是把技术层面和行为层面相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构建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在网络教育中,学习资源在最大范围内共享,形成最佳教育环境,保证学生个性张扬、思维创新的空间。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相比较,有以下特征摘要:

(一)交互性和开放性。在网络教育中,师生的双向互动、实时互动得到了加强。在和学生的交往和交流方面,教师少了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通过邮件或实时聊天的形式接收教师传来的教育信息。接受教师的个别辅导,也可以向教师反馈教学信息;教师则根据学生随时发送的教学信息不断调整和改善教学,促进教学网络全方位的能动性的实时交互,使师生之间的不间断的交流成为可能,促进教学相长。网络教育由于技术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网络教育可以是实时的或非实时的,在线的或非在线的。网络教育使受教育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接受网络学习,且网络教育对所有个体都是开放的。个体不会因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被拒之门外,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教育。

(二)虚拟性和共享性。网络教育是虚拟的教育,它没有真正实物形态的教室等教育场所。受教育者不必天天去教室,只需进行键盘操作。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电子课本、案例等,在网络上开展实时或非实时的教学,同时利用后台管理系统对学生的作业、测试进行监控。网络中的资源是共享的,可以为网络用户所有。网络资源是数字化资源,它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因特网上有人类迄今为止最丰富的教育资源,任何人可以通过任何地点的因特网终端进入网络,享用网络资源。网络中的数据库、图书馆、信息库等都可以为用户所用。

(三)个性化和多样化。网络教育是基于个性的教育。学习者在网络中点击自己感喜好的知识,自主学习探索。他们又可以不受到主流文化和意识的控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视角来理解知识、发展个性、开发创新思维。

二、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

(一)网络教育解构了传统的师生关系。网络教育的出现使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网络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网络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缺乏了真正实物态的教室和学校,教师的绝对权威也不复存在。教学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充分熟悉到自身角色在网络教育中的转变,由知识学习的指导者、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课程教材的执行者和教育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未来生活的设计者、知识体系的建构者、课程教材的探究者和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网络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网络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网络教育中的教学是以传者和受者相互功能的形式,以信息内容为主要熟悉对象,以自主的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在传统教育中,学生是以班级的方式同时同地学习,学生彼此互相影响,互相交流,共同参和。在网络教育中,时空的彼此分离决定了学生采取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个别化学习,很少受到教师和他人的干涉。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己的生活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布置如何学习。网络教育的教学方式的独特处还体现在技术媒体的应用上。传统教育中,教师主要借助黑板、粉笔、课本等辅助媒体,同时运用自己的语言、非言语行为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网络教育中技术媒体代替了传统的口头传授,教师主要依靠技术媒体传播教学信息,如教学软件、电子邮件、网上讨论、数据文件和数据库、在线学习管理系统等。

(三)网络教育更新了传统的教育观念。网络教育的出现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可能实现的空间,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从网络教育中受益并把学习贯穿一生。网络教育改变传统教育中片面注重现实、追求已有知识的观点。教育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网络教育有利于把学习中的他教转变为自教,网络教育中没有教师的压力和外在事物的干涉,学习完全自主。学生要想获取知识,只有自己去网络中寻求,去自主选择。网络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不断解构原有的知识体系,不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互补相长

(一)网络教育益于开发学生的智商,传统教育益于培养学生的情商。网络教育中的信息异常丰富,教学信息的多元化,可以激发学生对现代科学的向往。学生在网络中不仅要接受信息,还要对信息进行判定、分析和综合。当学生从传统教育耗时重复的任务中解脱出来后,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索、学习和创造。虽然网络教育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但是网络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情商上却有较大的困难,因为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假如忽视学生情商的培养将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传统教育可以弥补网络教育的这一不足。传统教育十分重视学生情商的培养,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把握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事的原则,以便在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篇(4)

从互联网的兴起到兴盛,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型的语言形态,逐渐被人们所熟知,而且发展迅速,渐渐向新闻媒体渗透。网络语言不仅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被广泛应用,而且对新闻传播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丰富媒体语言的同时也对媒体的语言规范性形成挑战。本文着眼于新闻传播中网络语言的运用,在解释网络语言的产生与发展的同时,论述网络语言在新闻信息传播中的使用和盛行原因,探究网络语言对新闻信息传播造成的影响,并据此说明怎样规范网络语言。

一、网络语言的产生与发展

网络语言与网络的发展息息相关,是源自于网络的一种非正式语言。网络语言的含义比较宽泛,从狭义上来说,网络语言是指网民在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某些含有特定意义的词语和符号形成的特殊形式的语言,同时也包括使用这些词语和符号的文学语言,还包括利用这些网络术语进行报道传播的网络媒体语言。从广义上来说,在网络时代出现的并且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或特殊用语,比如“网络病毒”、“防火墙”、“BUG”、“黑客”等等,也是网络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人们便被便捷的网络交流所吸引。由于当时网络条件的限制,人们倾向于用正式语言文字进行交流,以达到准确传达信息、理解双方意愿的目的。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交流在社会交际中越来越普遍。这时,在网络对话中开始出现一些网友自创的语言。例如:3Q――Thank you的意思;B4――Before的意思等等。这些网络语言很多都是源自于人们在网络交流中对简洁和速度的要求,而网络交流既不同于面对面的有声语言交流,也不同于传统正式的书信交流,它是一种即时的输入与回复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以简洁和速度见长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建设日趋完善。个人电脑的数量不断增加,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渐渐离不开网络,而这个时期的网络语言也随之发生改变:由单纯的追求对话简洁和速度转变为增加娱乐性和展现个性,网络语言的模式也变得更加丰富,不再局限于谐音和数字、字母指代词。譬如:“菜鸟”指初级水平的新人;“潜水”指在论坛里沉默不发帖也不回帖的人。此时的网络语言还局限于日常的对话交流,许多网络语言还是从日常对话衍生而来。

如今的网络语言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改变,不再只局限于沟通交流的便捷性,而是与我们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例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出处是一封被发到网上的辞职信,上面只有这10个字。在这封辞职信迅速走红之后,人们通常用“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来表达特别的想法,或者宣传某个东西。又如“吃土”一词出处是在一年一度的网购盛会“双11”之后,不少网友纷纷表示钱花得太厉害,以后吃不起饭,只能吃土了。之后,人们用“吃土”来形容败家之后一无所有的困境。网络语言的不断演进,也逐渐影响到传统媒体的用语规范,并逐渐被媒体接受和使用。

二、网络语言盛行的原因

第一,互联网在我国日益普及,使得网络向社会生活的渗透明显加快。互联网服务形式和内容从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扩展,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进行办公、娱乐、教育等活动,不仅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等特点,是网络语言得以存在的基础,也为网络语言的盛行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发展环境。

第二,网络语言独特的构词造句方式使其易被人们所接受。网络语言利用谐音、隐喻等修辞手法,使得新造的词语更易让人产生联想,也更加平民化、大众化、生活化。这些网络语言格式灵活,用起来简明生动,可广泛运用于媒体和新闻当中,适合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受到大众的欢迎和喜爱。

第三,许多网络语言起源于社会热点事件,而这些热点事件往往备受瞩目。如果这类事件的概况或基本特征能被某个新词或短语所准确反映,并且能够表达人们对这类事件的共同认知或价值取向,那么这个新词或短语就能迅速流行于网络并逐步向其他媒体渗透。这些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众的心声,是网民情感表达的一种另类方式。一些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在受到人们追捧的同时,也逐渐被主流媒体接纳。

三、网络语言对新闻信息传播的影响

首先,网络语言使得信息交流的载体变得更加多元化。语言是提高信息交流效果最重要的载体,它使得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之间的思想得以交流。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它的表达风格十分独特有趣,常常在表意的同时还会含有一定的情感在其中,在交流的过程中容易被记住和传递。网络语言可以以文字的形式来表达人类说话的语气、动作等,即时传递信息交流双方的情感,也可以用一种幽默的比喻形容某种网络行为,以此加深人们的印象,营造良好的沟通交流氛围。除此之外,网络语言往往和一些社会热点相联系,比如:“上天台”、“有钱任性”等词语,虽然这些词是网民对这些事件的一种戏谑化的表达方式,但是其中包含了人们对事件独到的理解和认知。

其次,网络语言简化了信息传递过程,使得信息交流的效率显著提高。作为一种高度浓缩化的语言,网络语言十分符合交流主体在网络空间中的信息表达方式,其使用时的简洁表达以及蕴含的情感因素,大大加快了新闻信息传播的速度。相对简短的信息和丰富的表情空间,使得网民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量的信息输入与传出,也使得网民在有限时间内可以接收到更多的信息,并更快地获得认知感。

再次,网络信息传播双向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使得交流主体自由化的同时,也使信息交流更加趋向个性化。在网络这个虚拟社区中,交流双方可以相互认识,也可以素未谋面,交流的内容有很大的随意性。为了突出自我,张扬个性,显示与众不同,网民会更加重视表达方式的独树一帜。虽然不同的网络场合有着各自独特的网络用语,但是处于网络交流中的人所普遍具有的心理是大致相同的,那便是获得认同和彼此交流。因此,渴望获得认可和交流的网络主体便会通过增加对网络语言的熟悉度来使自己更快地融入网络社区,与此同时,人们对网络社区的情感归属越发强烈。

最后,网络语言在带来诸多积极影响的同时,其非规范性也对新闻信息传播产生了消极影响。与传统语言相比较,网络语言的随意性和口语化程度较大,缺乏严谨性和规范性,容易产生语法和错别字等问题,对大众造成不良影响。此外,由于网络语言产生并广泛应用于网络空间,对那些不经常上网的人来说,理解这些语言就会非常困难,从而对信息交流造成阻碍。

四、网络语言的规范

海德格尔曾经说过,语言不仅是人类沟通的符号或媒介,更是人类思想、生命之具体表现及历史文化之承载者,同时也是民族情感认同之表征。现如今,网络语言已成为人们信息交流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然而,网络语言的不规范有时会对语言理解产生障碍,降低信息传播效率,造成信息传播“失真”的局面。因此,加强网络语言的规范性便显得尤为重要。

从政府有关部门来说,应该确定规范网络语言的目的和标准,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必须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做到交际到位的程度。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型的语言形式,既不能脱离语言的应用,也不能脱离语言的发展,在实际应用中,除了要遵循语言的传播性、交际性、丰富性等原则之外,还应该顺应语言的发展方向并且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从媒体角度来说,对不同新闻媒体中的网络用语应有不同的规范,根据网络媒体的不同受众群体来具体制定标准。从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到现代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由原来单一的“视”、“听”到现在的“视听”一体,媒体应跟随时代的变迁,从多角度衡量网络语言的标准规范,承担其传播文化的责任。

从网民自身的角度来说,在不断丰富网络语言的同时,也应该自觉维护网络语言的规范性。在网络交流中,要使用健康的、积极的、雅俗共赏的网络语言,抵制病态的、消极的、粗鄙庸俗的网络用语,营造和谐的网络氛围,传递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王赫川.新时代媒体的语言规范――谈网络用语对新闻媒体的影响[J].视听研究,2012(8):19-20.

[2] 罗钰.网络语言的非常用法研究[D].四川: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7:2-6.

[3] 占升平.新闻媒体中的网络流行用语[J].传媒观察,2012(3):51-52.

篇(5)

2保障网络通信信息安全的途径

2.1充分保障用户IP地址

由于黑客对用户网络通信的侵入与攻击大都是以获取用户IP地址为目的的,因此,充分保障用户的IP地址安全是保护用户网络通信安全的重要途径。用户在使用互联网时也要特别注意对自身IP地址的保护,通过对网络交换机的严格控制,切断用户IP地址通过交换机信息树状网络结构传递被透露的路径;通过对路由器进行有效的隔离控制,经常关注路由器中的访问地址,对非法访问进行有效切断。

2.2完善信息传递与储存的秘密性

信息传递与信息储存的两个过程是当前给网络通信信息安全造成隐患的两个主要途径,在网络信息的存储与传递过程中,黑客可能会对信息进行监听、盗用、恶意篡改、拦截等活动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目的的需求。这就要求用户在使用网络通信技术时要对网络信息的传递与储存环节尽量进行加密处理,保证密码的多元化与复杂性能够有效甚至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在传递与储存环节被黑客攻击利用的威胁。当前在网络通信过程中用户可以选择自身合适的加密方式对自身的信息进行加密处理,而网络维护工作者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信息的加密设置。

2.3完善用户身份验证

对用户的身份进行有效的验证是保障网络通信信息安全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在进行网络通信之前对用户身份进行严格验证,确保是本人操作从而对用户的私人信息进行充分有效的保护。当前,用户的身份验证主要是通过用户名与密码的“一对一”配对实现的,只有二者配对成功才能获得通信权限,这种传统的验证方法能够满意一般的通信安全需求,但是在网络通信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传统的身份验证方法需要新的变化,诸如借助安全令牌、指纹检测、视网膜检测等具有较高安全性的方法进一步提升网络通信信息安全水平。此外,在保障网络通信信息安全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完善防火墙设置,增强对数据源及访问地址恶意更改的监测与控制,从源头上屏蔽来自外部网络对用户个人信息的窃取以及对计算机的攻击。加强对杀毒软件的学习与使用,定期对电脑进行安全监测,从而确保用户自身的信息安全。

篇(6)

1我国中小货代企业生存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1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作为世界重要的经济发展大国和贸易大国,进出口贸易额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80%的进出口贸易货物运输和中转业务,以及大部分国际航空货物运输都是通过货运企业完成的,在现阶段及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的外向型发展仍将保持一定的速度,经济发展的国际依存度亦将保持较高的水平,随之而来的外贸规模的扩大和外贸活动的升级,对于中小货代企业在外贸活动中的实物运输环节的服务速度和服务质量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国外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

中国加入WTO后,随着货代市场的全面开放,一部分外资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它们凭借着雄厚的资金、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遍布全球的网络和管理优势,以强劲的势头抢占中国货代市场份额,对中国国内的中小货代企业造成很大冲击,面对前所未有的市场挑战和机遇,我国中小货代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通过整合自身资源,开辟新的发展领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发展壮大。

1.3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它直接将供给主体和消费主体连接起来,使过去分散的海运、陆运、空运、仓储业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客户提供比货代更全面、更系统的综合服务,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大多数中小货代企业已不能满足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其管理理念比较落后,提供的服务简单且范围小,服务方式单一,更没有主动细分市场、研究市场变化和对客户的需求心理进行市场定位,企业一直处于低层次的经营状态,无法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物流方案,更不用说供应链的组织能力。

2金融风暴下,我国中小货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盈利方式不合理,缺乏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小货代企业服务范围仍局限于提供揽货、订舱、报关、报检、进出口单证制作和货物运输等中介劳务服务,尚不具备独立的增值服务能力,差价和订舱佣金仍然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企业忽视了对市场需求的细分,服务缺乏特色,难以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从货源结构看,国内中小货代企业主要以承揽出口预付货为主,营销手段主要靠比拼低运价和社会关系,而对已超过我国对外贸易比重80%的FOB指定货,由于缺乏海外网络因素,往往力所不能及,由此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小货代企业竞争力弱,业务可替代性强,客户稳定性差,专业化服务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低下,在此种情况下,中小货代企业很难与大型货代企业和现代物流企业抗争。

2.2企业规模偏小,网络信息化程度较低

目前,我国中小货代企业技术设备比较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85%的中小货代企业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收集、存储、管理和利用的能力较弱,对信息化的运用多数停留在单机商务应用阶段,很多企业还没有网上主页,更谈不上有自己的局域网。所谓的信息化往往只是使用电子邮件以及利用办公室软件制作简单的表单文档,只有为数不多的中小货代企业能够开展基于网络为基础的物流管理、网上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等电子商务活动,而货运作为国际运输的一项辅助服务,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有网络支撑,否则,既缺乏滚动发展的后劲,也使满足客户需求的理念流于形式。

2.3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盈利空间逐渐缩小

货代企业靠服务求生存、求发展,优质服务是货代企业生存的支柱。但很多中小货代企业在营销手段上更多地依赖低价倾销和“机会主义”,忽视了对市场细分的理解和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的把握。企业之间不是以服务质量争取货源,而是单纯依靠打价格战,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这种低层次的价格竞争,给行业的形象和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于此同时,随着相关政策的全方位放开,国内外竞争主体的日趋增多,信息的高速流通和共享,使航运运价越来越公开、透明化,中小货代企业的利润空间正在逐年下降。

2.4专业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是个人就可以干货运”,这是前几年社会对货运企业人才观的写照,虽然货运的培训在不断发展,最近几年有所改观,但多数中小货代企业从业人员总体素质相对偏低,企业普遍缺乏精通有关业务的专业人才,这主要表现在包括高层管理者在内的从业人员大多数为“半路出家”,基本上靠经验来经营业务和管理企业,学历教育、专业背景、语言功底等不高,企业现有业务人员亟待进行普遍的规范化培训,可以说人才瓶颈是制约中小货代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3我国中小货代企业应对金融风暴的若干对策

3.1寻找市场定位,进行服务创新

准确的市场定位,既可以避开竞争对手强势的领域,又可以极大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资源,争取更大的利润增长空间,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货代企业必须勇于超越传统货代服务模式,在服务理念、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实现创新,首先,要从被动服务、完成客户指令转为主动出击、挖掘客户潜在需求,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其次。要不断创新服务内容,根据客户需求,在各项功能的基本服务基础上延伸出增值服务,以个性化的服务内容表现出与市场竞争者的差异性。同时,要根据客户需求,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战略,与客户共同寻求最佳服务方式,实现从短期交易服务到长期合同服务,从完成客户指令到实现协同运作。中小货代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服务创新才能适应客户需求的广泛化、多样化和个性化趋势,才能开拓新的市场并持续地占领市场份额。3.2完善信息系统,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对于货代企业而言,信息不仅仅包括单纯的与运输、包装、装卸、存储等活动有关的信息,还包括与其他流通活动有关的信息,如商品交易的信息和市场信息等。中小货代企业只有不断的完善网络信息系统,才能利用这些信息对物流过程中的各个活动进行有效的计划、控制、协调和管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供应链中的货物运输变得越来越“可视化”。通过信息的不断传递,企业一方面把不同层次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另一方面把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通过信息技术处理人、财,物之间的关系,既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提供了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的物流服务。

3.3加大人才培养,向知识型货代进军

企业之间的竞争从根本而言是企业员工素质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对于货代企业而言,其工作性质决定了从事这项业务的人员必须全面地掌握有关国际贸易运输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办事能力,熟悉各种运输方式、运输工具、运输路线和运输手续,了解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及其法律规定、习惯做法等,精通国际货物运输中各个环节的种种业务,与国内外有关机构诸如海关、商检、银行、保险、仓储、包装、各种承运人以及各种人等有着广泛的联系和密切的关系。中小货代企业应通过持续进行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培训,实施合理的继续教育并辅之相关的晋升制度,从而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业务素质。

3.4加强企业联合。实现规模经营

中小货代企业由于规模、资金、实力等自身因素的限制,导致其在面对大型货代企业和物流企业的竞争时往往处于弱势状态,如果企业通过联合、合并、控股等形式,以资产和效益为纽带,打破地域、行业、企业等界限,则可以壮大自身实力,实现规模经营,在业务上,通过空运销售、海运订舱等经营方式,促进货源的规模化、集约化;在财务上,通过集中融资、吸纳外资和民间资本,从资金上为推动战略联盟提供保障;在管理上,进行体制创新,整合货代固有资源,以联盟整体名义进行市场竞争,推动其发展壮大。中小货代企业通过联盟,可以发挥规模效应,以较小的成本实现与客户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货物跟踪,从而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通过横向联合,企业之间可以各取所长、相互合作,达到共赢的目的,从而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3.5改变传统经营模式,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篇(7)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6-0278(2013)05-252-01

一、网络新闻对舆论引导的积极作用

网络新闻,作为网络时代通过网络环境进行新闻传播行为的一个崭新概念,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新闻,是指互联网上门户网站(新闻媒体网站、电子商务网站、科技教育网站、生活服务网站、人力资源网站等)、政府官方网站等公共网站、个体站点(个人站点、个人主页、博客等)、网络社区网站(贴吧、手机短信等)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出来的各类有传播价值的新信息。狭义的网络新闻,专指网络上新闻类的信息。主要包括传统媒体开通的网站所的新闻信息、其他网站设立的新闻中心或新闻动态版块的新闻信息、政府部门设立的官方网站所的新闻信息以及个体站点的新闻信息。在新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具有特殊的载体,网络舆论一经问世,就带有与生俱来的速度快、容量大、范围广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其突发性、无序性、非理性等特点也很明显,使其很难控制,较难引导。但网络舆论也正因为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与交互性的特性而给各种意见提供了一个交锋和碰撞的平台。这种自发性舆论可以避免传统媒体中经常出现的“声音一致”现象,使公众得以倾听到全方位的社会声音,真实反映社情民意。

网络赋予了普通民众真正的话语权,网络舆论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产生、聚集,并以其巨大的监督力量影响甚至决定事件的最终发展结果。在最近几年的颇有影响的网络事件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网络舆论监督的巨大作用。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沉默的大多数”已经越来越少了,如今,越来越多的网络舆论事件极大地体现了网民的社会责任和正义感。所谓的传言或者情绪化言论的背后都可能包裹着一种民意期待,不应当完全忽视。互联网的出现使政府不能够再简单地制造“同意”,而是把听取网上民意作为决策参考或依据。

二、网络新闻对舆论引导的消极作用

(一)网络舆论的情绪化

情绪化的网络舆论的产生和漫衍主要是社会环境变动和公众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代表了非理性的发泄方式和片面的情绪相左右的结合。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原因造成社会阶层、群体利益的调整,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受到其波动的影响,普通民众生活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之中,再加上一些常见的社会问题无法有效及时地解决,生活或者枯燥乏味,或者阻力重重,一些的常见的心理结构失衡,焦虑、不满、烦躁等负面情绪随之产生。当这些消极情绪无法及时消解与正常发泄时,便会产生“情绪型舆论”。

(二)网络谣言与虚假报道

网络的开放性、舆论主体的匿名性和虚拟性的特点使得虚假信息在网络上的与传播相当便宜。同时,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及无边界性,网络谣言比现实社会中的谣言传播速度更快,社会影响范围更大,引起社会“恐慌”程度也更大,往往会造成群体的盲从与冲动,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三)网络受众低龄化趋势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统计,我国25岁以下的网民占网民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网民总人数的三成。在网民职业构成方面,学生仍然是网民主体,所占比例达到28.8%。

三、网络新闻的规范措施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

要想正确监督引导网络舆论,政府首先应该采取以下几点方法:

1.以政府监管为主导,加强信息公开和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做到信息公开,并建立健全监督与引导网络舆论的法律法规。信息公开即增加政府信息透明度,在引导舆论的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建立健全监督与引导舆论的法律法规,是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的前提和保障。

2.政府要重视主流媒体引导网络舆论的先锋作用。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引导网络舆论的先锋作用,是对网络舆论监督与引导的有效方法。

3.充分发挥“舆论首领”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作用。“舆论首领”是人群中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媒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是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中的评论员、转达者,具有影响他人态度的能力。他们既会造成负面影响,又能发挥积极作用。

(二)传统媒体要肩负起引导社会舆论的使命

在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过程中,传统媒体要保持镇定本色,很多热点事件是在传统媒体报道后才真正成为社会热点的,如果没有传统媒体的后续报道,大多网络上所谓的热点也只能在虚拟的空间里掀起一些浪花。对于一些重大的热点事件,电视等新闻媒体必须肩负政治使命,代表,积极引导社会舆论,防止恶性事件发生。

篇(8)

1.2网络安全检测系统架构网络安全检测系统架构采用分级式设计,架构图如。分级设计网络安全检测系统具有降低单点失效的风险,同时还可以降低服务器负荷,在系统的扩容性、容错性和处理速度上都具有更大的能力。

2系统功能设计

网络安全检测系统功能模块化设计将系统划分为用户身份管理功能模块、实时监控功能模块、软件管理模块、硬件管理模块、网络管理和文件管理。用户身份管理功能模块是实现对网络用户的身份识别和管理,根据用户等级控制使用权限;实时监控模块对在线主机进行管理,采用UDP方式在网络主机上的检测程序发送监控指令,检测程序对本地进行列表进行读取,实时向服务器反馈信息;软件管理模块是将已知有威胁的软件名称、参数等纳入管理数据库,当用户试图应用此软件时,检测系统会发出警告或者是拒绝应用;硬件管理模块对网络中的应用硬件进行登记,当硬件非法变更,系统将发出警告;网络管理模块将已知有威胁网络IP地址纳入管理数据库,当此IP访问网络系统时,检测系统会屏蔽此IP并发出警告;文件管理模块,对被控计算机上运行的文件进行实时审计,当用户应用的文件与系统数据库中非法文件记录匹配,则对该文件进行自动删除,或者提示用户文件存在风险。

3数据库设计

本文所设计的网络安全检测系统采用SQLServer作为数据库,数据库中建立主体表,其描述网络中被控主机的各项参数,譬如编号、名称、IP等;建立用户表,用户表中记录用户编号、用户名称、用户等级等;建立网络运行状态表,其保存网络运行状态结果、运行状态实际内容等,建立软件、硬件、信息表,表中包含软件的名称、版本信息、容量大小和硬件的配置信息等;建立软件、网址黑名单,对现已发现的对网络及主机具有威胁性的非法程序和IP地址进行记录。

4系统实现

4.1用户管理功能实现用户管理功能是提供网络中的用户注册、修改和删除,当用户登录时输出错误信息,则提示无此用户信息。当创建用户时,系统自动检测注册用户是否出现同名,如出现同名则提示更改,新用户加入网络应用后,网络安全检测系统会对该用户进行系统审核,并将其纳入监管对象。系统对网络中的用户进行监控,主要是对用户的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网络资源等进行管控,有效保护注册用户的网络应用安全。

4.2实时监控功能实现系统实时监控功能需要能够实时获取主机软硬件信息,对网络中用户的软件应用、网站访问、文件操作进行检测,并与数据库中的危险数据记录进行匹配,如发现危险则提出警告,或者直接屏蔽危险。

4.3网络主机及硬件信息监控功能实现网络主机及硬件信息监控是对网络中的被控计算机系统信息、硬件信息进行登记记录,当硬件设备发生变更或者网络主机系统发生变化,则安全检测系统会启动,告知网络管理人员,同时系统会对网络主机及硬件变更的安全性进行判定,如发现非法接入则进行警告并阻止连接网络。

篇(9)

在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阶段,组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网络信息主体需要信息供求相匹配、利益诉求相吻合、技术水平相一致,并认同相同的运行规则,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相互匹配的节点来组建信息生态链,否则无法形成网络信息生态链。

1)网络信息主体要调查了解其他主体的相关状况。网络信息主体在与其他主体进行信息交流、组建网络信息生态链之前,可事先对潜在的、可能与之组建链的主体进行调查了解,考察这些网络信息主体的信息供给能否满足自身的信息需求或自身的信息供给能否满足其信息需求;考察这些网络信息主体的利益诉求是否与自身相吻合,能够达到利益的协调和平衡;考察网络信息主体间所使用的网络信息技术是否兼容且基本水平相当;考察这些网络信息主体是否都能够认同某一运行规则,并按照这一规则参与信息流转活动。尤其是在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阶段起主导作用的网络信息主体,一定要认真了解其他潜在节点的相关状况,选择合适的节点与之组建网络信息生态链。部分有条件的组织型网络信息主体甚至可以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来考核潜在节点,并择优与之建立信息流转关系。

2)网络信息主体之间可建立试合作关系来测试彼此之间的匹配度。网络信息主体在充分了解潜在节点的状况以后,可择优与部分潜在节点建立试合作关系,通过尝试性的信息流转来进一步考察主体之间的适合匹配程度。试合作较为成功的网络信息生态链,链上主体可考虑从试合作关系逐渐转换为正式合作关系,逐步建立一些初级的、稳定性逐渐加强的共生关系、互动关系和互惠关系,同时尝试性地吸纳新的适合匹配的网络信息主体,以壮大网络信息生态链,使其不断发展进入繁衍阶段。试合作不成功的网络信息生态链,可替换新节点重新建立试合作关系,直至选择到合适的节点为止。

1.2激发网络信息主体的信息交流需求

网络信息主体的信息交流需求以及由主体利益诉求心理所引发的信息交流需求是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的直接动力和根源所在,是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的重要拉动力量。因此在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阶段要注重网络信息主体信息交流需求的激发和培养,来拉动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

1)网络信息主体要注重挖掘和表达自身的信息交流需求。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中,每个网络信息主体都具有信息交流需求,主体要注重对自身信息交流需求的挖掘,归纳总结出自身的信息交流需求产生的动因、产生的时间、需求的内容、需求的形式等。同时,在网络上通过各种方式将自身的信息交流需求表达出来,让其他网络信息主体有所了解,使其能够与自身所掌握的信息或自身的信息交流需求进行匹配。在两者相匹配的情况下,就能激发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促进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

2)主导型网络信息主体要注重激发和培养其他主体的信息交流需求。与其他普通的网络信息主体相比,主导型网络信息主体作用关键且有能力去激发和培养其他主体的信息交流需求。因此,这些网络信息主体要注重对其他主体信息的搜集,并对搜集的各种信息进行挖掘分析,以了解其他主体的信息交流需求,以及产生需求的内在动因;结合自身能力,选择合适的节点满足其需求,并达到自身需求满足的目的,建立网络信息生态链。

1.3充分利用外力的推拉作用

促使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的外力包括:政府政策、第三方机构以及网络信息技术。这些外力能对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起到较大的推动或拉动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些外力的推拉作用,促使、加快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政府可通过颁布各种财政税收、金融贷款、主体准入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措施来拉动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自身质量较高的组织型网络信息主体要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各种优惠扶持措施,联合其他主体形成网络信息生态链。第三方机构通过制定行业规则、公布行业发展状况、未来发展趋势等,约束网络信息主体信息活动并为网络信息主体提供各种信息,促进和拉动行业发展。网络信息主体要在相关机构制定的行业规则下,通过了解机构发展的行业状况、未来发展趋势等,结合自身的特色,主导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或主动参与到合适自身的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活动中。网络信息技术是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的基础和支撑,技术的不断革新对链的形成起到较好的推动或引导作用。网络信息主体要不断革新自身所应用的网络信息技术,为新的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作好准备。

2网络信息生态链扩张阶段培育策略

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以后,开始快速繁衍,进入扩张阶段。在这一阶段,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网络信息主体加入到该条网络信息生态链中,链的规模不断扩展;节点实力要得到较大的提升,创造的价值要不断增加;在节点间需要形成良好、稳固的协作共生关系。基于此,该阶段的培育策略如下。

2.1主导性节点要注重和加强自身的发展

1)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主导性节点发展方向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关系到节点将如何发展,也会影响到整条链的发展方向。主导性节点在选择发展方向时,因结合自身的特点、功能应用状况、已经拥有和能够获得的资源、节点的外部环境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来选定自身的发展方向。此外,主导性节点在选择发展方向时,还要考虑到链上其他节点的发展情况和方向的选择,以及所在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类型、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与之大致保持一致。如果节点之间的发展方向以及节点与链之间的发展趋势存在较大的冲突,不仅不利于节点自身的发展,使节点发展受到种种限制,而且会影响到节点之间的联盟与合作,严重状况下甚至会导致整条链的解散和消亡。此外,在确定发展方向时,节点应首先制定出发展方向的几种备选方案,然后通过反复的比较和评价,选择出最优的发展方向,并注重发展方向的可行性。

2)找准自身的网络信息生态位并不断巩固和调整。主导性节点要找准自身的生态位,并确保生态位的明确清晰。具体而言,节点首先应检查自身是否具有明确清晰的定位,如果没有则应根据自身的性质、在网络信息生态链上所处位置、链上分工的要求、自身的信息能力等,确定自己的网络信息功能生态位,然后,根据功能生态位的定位状况,结合网络信息生态链和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资源状况、节点自身的发展方向、节点的特色和竞争能力,确定节点的资源生态位和时空生态位。节点找准自己的网络信息生态位后,要在节点、链和环境的不断变化发展之中保持生态位的合理性和环境适应性,就必须要巩固和调整自身的生态位,以便不断完善,形成优势。其中,网络信息生态位的巩固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巩固自身基础性的发展空间,注重自身角色、功能的不断完善和资源的获得和可持续利用。二是注重培养自身的竞争优势,通过竞争优势来巩固自身网络信息生态位。网络信息生态位的调整包括生态位的扩展、压缩和移动。生态位扩展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一是随着节点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实力增强,节点可以在已有的网络信息生态位基础上开发出新的网络信息生态位,包括创造出新功能、承担新角色、引入新资源和扩展新的信息时空。二是通过节点竞争力的增强,获取或占据原本属于其他主体的资源和信息活动时间空间。三是通过节点之间的合作,通过共享来获取新的资源和时空范围。在主导性节点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生态位压缩的状况。一是节点与同类节点之间重叠度较大,竞争日益激烈时,节点为了避免过度竞争而压缩自身的生态位。这时,节点应该撤销对竞争过于激烈的功能、角色的掌握、资料的占有以及信息活动时间空间的占据,取消相对劣势的功能和角色以及为这些功能角色的实现所投入的资源、时间和应用的空间,将资源、时间和空间都投入到具有优势的功能和角色中来,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当节点的某些功能角色难以实现、某些资源占有和利用的难度和成本加大、开展信息活动的某些时间和空间难以得到保障时,节点需要压缩自己的生态位。这时,节点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综合衡量实现这些功能角色、获得这些资源、时间空间的利弊,去除掉一些不必要的投入,减轻节点的运营负担。节点网络信息生态位的移动一般发生在节点自身或其他与该节点联系紧密的节点或节点环境发生突变时,这时,节点为谋求新的发展,就必须抓住机遇,开辟新的生态位。总之,节点应该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特点选取适合自身的、能促进节点发展的生态位调整策略。

2.2加强集聚主体间的协作

在扩张阶段,不断会有主体集聚到网络信息生态链中,链的规模快速扩大。但仅仅是主体的集聚还远远不够,还要在集聚主体间建立协作机制,确保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正常运行,结构不断完善,并创造更高的价值。链上节点间需建立的协作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价值分配机制、信任依赖机制。合理的价值分配机制不仅是网络信息主体集聚到网络信息生态链上的前提,也是节点之间信息交流、相互协作的前提。价值分配机制的建立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各种类型的价值进行分配。网络信息生态链所产生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素质价值以及形象价值4种形式,在建立价值分配机制时,要注意考虑各个形式价值分配的合理性、不同形式价值之间分配的合理性以及整个价值分配的合理性。第二,在不损害链的利益和目标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各个节点的价值需求。要尽量考虑到各个节点的价值需求并予以满足,既提高价值分配的效率和价值的利用率,又提高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和谐度。第三,要充分利用价值的共享性进行共享式分配。在4种形式的价值中,文化价值、素质价值和形象价值是具有共享性的。这些价值在分配时,要尽最大可能的共享分配,提高价值分配范围和利用率。第四,不断调整价值分配机制。在价值分配机制形成以后要根据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演进情况,对分配机制进行调整和维护,使其能够不断满足节点新的需求,自身不断合理优化。节点间需建立信任依赖机制,减少节点之间的不确定性、降低节点之间交互成本、提升节点之间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第一,信任依赖机制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信任可以分为3种类型:基于制度的信任、基于认同的信任和基于信誉的信任。基于制度的信任是一种外在的强制力,因为该强制力的存在使交易者的行为被限定在可预期的范围之内,因而值得信任。基于认同的信任指具有共同偏好和利益的人之间的信任。基于信誉的信任是指一个人为了长远利益而自愿选择放弃眼前骗人的机会。一般来说,节点之间的信任依赖机制应该经过一个基于制度的信任到基于认同的信任,再到基于信誉的信任的建设过程。第二,节点要注重自身信誉的提升。基于信誉的信任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信任依赖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节点能够自愿地遵守当前的规则、制度,能够在网络信息生态链上创造一种良好的协作氛围,有利于协作的实现和稳固。

2.3注重资源的积累

资源是网络信息生态链及链上各主体开展各项信息活动的基础,也是链和主体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网络信息生态链扩张阶段规模的急剧扩大必须大量的信息、人力和资金资源作为支撑。首先,网络信息生态链本质上是一条信息流转链,信息是链上最关键、最核心的资源,是其他一切资源的基础。信息的积累不仅为节点的信息活动提供必要的信息,也是信息再生产和再创造的基础。因此,网络信息生态链上各节点要注重采用网络检索、门户网站及论坛搜集、节点交流搜集、在线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日常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加强节点之间信息的共享,减少单个节点信息搜集工作量,扩大节点的信息拥有量,提升信息利用效率。其次,网络信息生态链上大多数的信息活动和创新活动都需要人来完成。人力资源是影响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未来成长潜力的重要因素,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网络技术人员在网络信息生态链和组织型节点演进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网络信息生态链要注重人才的集聚,尤其是组织型节点要注重人才的招聘、培养和利用。最后,资金也是网络信息生态链演进所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网络信息生态链上资金的积累需要组织型节点来完成。因此,组织型节点要通过各种方式争取到各种类型的融资,并对筹措到的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确保财务体系的有效运行,并能够抵御各种财务危机。

3网络信息生态链整合阶段培育策略

3.1主导性节点要注重自身结构的调整优化

在网络信息生态链整合阶段,主导性节点要注重自身结构的调整优化,不仅能在网络信息生态链整合兼并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而且能起到优化整个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作用,使网络信息生态链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尽快进入完备阶段。

1)主导性节点要合理地设置各个信息处理部门,使各部门之间不存在信息处理功能的重叠,整个主体不存在信息处理功能的缺失;合理设置各个信息处理部门所承担的职能和角色,既不能过大,导致部门工作难以开展,也不能过小,使得部门冗杂,降低信息流转效率;去掉不必要的信息处理工序和信息处理部门;采用先进、功能强大的信息处理工具。

2)强大的主导性节点在整合阶段会整合兼并其他一些弱小节点,自身结构会发生变化。基于此,主导性节点要结合自身与链的状况、节点间合作与竞争状况、链与链之间的竞争状况等不断优化调整自身结构,直至网络信息生态链较为稳定、节点自身不会发生较大变化为止。

3.2确保节点间整合兼并的适度合理性

在网络信息生态链整合阶段,要确保节点间整合兼并的适度合理性,避免过度兼并融合,确保链结构的合理性,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不同类节点间整合兼并的合理性,确保链长度适中;第二,同类节点间整合兼并的合理性,确保链宽度适当。不同类节点间整合兼并合理性策略包括:①根据网络信息生态链所属类型、功能、结构、特点、运行效率等确定不同类节点的适合数量,即链的合理长度。②根据所确定的合理数量,在主导性节点的引导下,合理地在不同类节点之间进行整合兼并,例如由具有富余能力的、功能强大的节点兼并其上下游分工过细、不必要的辅节点等。③避免过度整合兼并,过度整合兼并会导致链的长度过短,专业化分工不明确,节点核心竞争力不强、业务活动分散,信息流转不充分,也不利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演进。同类节点间整合兼并合理性策略包括:①根据网络信息生态链上同类节点的多样化需求,每一层级节点间竞争的激烈程度,上下游节点数量、信息能力匹配的合理程度,链上信息流转速度和质量的总体要求等确定网络信息生态链不同层次最适合的节点数量,即链各层级的合理宽度。②根据所确定的节点数量,进行同类节点间的整合兼并。③避免同类节点间过度整合兼并,某一层级节点数量过少,确保当上游某一网络信息主体功能崩溃时,下游主体仍可以从其他具有相似功能的主体那里获取信息,网络信息生态链不会断裂仍能正常运行,链结构的稳定性得以保证。

3.3优化节点间关系

网络信息生态链结构的调整和节点间的整合兼并不仅不利于链上节点间关系的维持,也会影响到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稳固,更有甚者,会导致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断裂。因此,在这一阶段,网络信息生态链尤其要注重节点间关系的优化,确保链上存活下来的节点之间能保持良好的关系,进而确保网络信息生态链的顺利演进。

1)在不同类节点之间建立互利共生关系。前一阶段建立的价值分配机制、信任依赖机制,为节点间互利共生关系的建立创下良好基础。在这一阶段,除了要维护并优化这两种机制外,还需要构建不同类节点间的战略协同。各类节点战略协同是指各类节点在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资源配置方面,按照统一的计划或意图协调一致的行动,实现节点之间发展上的协同性。战略协同是不同类节点实现并维持互利共生关系的重要要素之一。如果节点目标、方向不一致,必然会发生冲突,会对互利共生关系的建立产生不利影响。此外,互利共生关系的建立还要求节点不仅关注自身所获得的价值,还要关注共生节点能够得到的价值,节点间形成一种利益、价值共赢的共同体。

2)同类节点之间宜建立适度竞争关系。同类节点之间的适度竞争能促进节点多样化发展、信息流传途径的多样化,能促使节点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能力、合理配置资源、调整组织结构、注重技术创新,与时俱进不被淘汰。存在激烈竞争关系的同类节点可通过整合,减少同类节点的数量降低竞争程度,也可以通过采取生态位错位策略来降低竞争的激烈程度。采用错位策略,就是通过优化、调整节点功能、资源、时间空间生态位,将同类节点之间生态位重叠的部分分离开来,使节点之间尽可能地减少生态位的重叠。具体而言,节点要结合自身生态位的优势,以及同类节点生态位占位情况,选择自身已经占据且竞争力相对较强的生态位,放弃不具优势或竞争太过激烈的生态位,或者寻找生态位的空缺,改变自身现有的生态位,占据空缺的生态位。处于强势地位的节点适合采用前一种生态位优化策略,处于弱势地位的节点适合采用后一种生态位补缺策略。不存在竞争关系的同类节点间可以通过引入适当竞争机制使节点之间存在适度竞争关系。例如,网络信息消费者之间可能不存在竞争关系,而消费者最为关注的、最容易引起消费者之间竞争的就是信息的价格,因此可以在消费者之间引入价格竞争机制如竞价销售、拍卖等方式,使消费者之间存在适度的竞争或协同竞争。其他类型不存在竞争关系的节点之间可以采用优胜劣汰、排位机制等方式使节点间产生竞争。

4网络信息生态链完备阶段培育策略

网络信息生态链发展到完备阶段,整条链成熟稳定、完备有序,节点数量和链的规模达到最佳状况,基本不再发生较大变化和调整,节点间形成良好的连续共生、互惠共生关系,在整个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中发挥自身独特的价值。这一阶段演进要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如何使网络信息生态链维持在这一成熟稳定的状态中,不出现衰退或消亡。该阶段的培育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提高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稳定性

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稳定性是指处于平衡状态中的网络信息生态链抵抗外界环境变化和干扰并维持稳定状态的能力。网络信息生态链稳定性的提高可以通过提升链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以及恢复力稳定性来实现。网络信息生态链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负反馈是指使系统输出的变动在原变动的方向上被减弱或逆转的反馈。其作用是能够使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抗干扰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使网络信息生态链在“理想状态”附近获得必要的稳定。同时,网络信息生态链不同种类网络信息主体组成越复杂、链的功能应用越健全,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高。因此,网络信息生态链在成熟阶段也要注意保持网络信息主体的丰富多样性,不断优化链的功能应用;加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对外交互。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网络信息生态链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维持原状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与节点数量种类、信息流转途径以及信息流转效率有关。节点数量种类越多,信息流转途径越多,信息流转效率越高,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因此,网络信息生态链在这一阶段要注意保持链上主体的多样程度、主体生态位的合理错位、节点组合的科学性、网络信息生态链层次结构的完整性以及信息流转的高效性。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网络信息生态链受到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高低与外界干扰的大小、外界环境、链的结构相关。外界干扰越小,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环境条件越好,链的结构越简单,链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因此网络信息生态链在这一阶段要不断优化稳定自身的环境,查漏补缺,降低环境对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干扰强度。此外,由于链的结构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存在相反的影响,因此,要注意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使链的结构保持在最合适的状态,确保网络信息生态链具有一定强度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4.2控制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规模

网络信息生态链到了完备阶段,节点之间联系紧密并建立互利共生关系,价值分配机制和价值共享机制趋于完善;各个节点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快速发展和整合兼并,自身也趋于完善,并处于巅峰和稳固状态。在这样一种状态下,节点不会随意退出网络信息生态链,也不会突然衰亡。但是由于处于成熟状态的网络信息生态链对于网络中的网络信息主体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主体可能会选择加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中。新加入的节点要融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中,不仅需要与原有的节点进行交互,而且会参与到链的价值分配和价值共享中,可能会打破网络信息生态链原有的稳定状态;新加入的节点与网络信息生态链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来相互适应,并且新加入的节点可能存在质量不高、不完善等问题,这都会加重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运行负担,降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运作效率。不仅如此,链上组织型节点规模的任意膨胀、随意扩张也可能会给链上其他节点带来竞争压力,造成链上资源短缺,打破原有的价值分配机制,从而打破网络信息生态链原有的平衡稳定状态。因此,要严格控制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规模,包括控制组织型节点的规模和控制链上节点的数量。对于组织型节点来说,节点不能随意的扩展节点网络信息生态位的宽度,或移动生态位;慎重对待组织型节点尤其是主导性组织型节点的并购重组;控制组织型节点人力资源数量。对于网络信息生态链来说,网络信息生态链要严格控制网络信息生产者和网络信息传递者的数量;适量扩展网络信息消费者数量。

篇(10)

2相关概念

本节以“文献”为例,介绍大数据时代下网络信息资源所呈现的社团模式及其概念。定义1.文献网络信息资源(LNIR)LNIR=<ArtID,ArtN,AutN[],Abst,Keys[],Clc,Doc>,其中,ArtID是文献编号,具有唯一值;ArtN是文献名字;AutN[]是文献作者及其相关信息,可具有多个值;Abst为文献摘要;Keys[]为文献关键词,可具有多个值;Clc为文献的中图分类号;Doc为文献的标识码。定义2.作者社团(LNIRAS)设LNIRi与LNIRj组成一个作者社团当且仅当(LNIRi.ArtID≠LNIRj.ArtID)∩(LNIRi.AutN[]∩LNIRj.AutN[]≠NULL)。定义3.关键词社团(LNIRK)设LNIRi与LNIRj组成一个关键词社团当且仅当(LNIRi.ArtID≠LNIRj.ArtID)∩(LNIRi.Keys[]∩LNIRj.Keys≠NULL)。定义4.主题社团(LNIRAN)设LNIRi与LNIRj组成一个主题社团当且仅当(LNIRi.ArtID≠LNIRj.ArtID)∩(Compare(LNIRi.ArtN.getString(),LNIRj.ArtN.getString())≠NULL)。定义5.分类号社团(LNIRCL)设LNIRi与LNIRj组成一个分类号社团当且仅当(LNIRi.ArtID≠LNIRj.ArtID)∩(LNIRi.Clc.trimNums()=LNIRj.Clc.trimNums())。

3网络信息资源社团及模型

由于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资源的急剧暴增,使得网络信息资源的价值密度备受关注。将网络信息资源分类整理,不仅信息量过于庞大,而且由于学科之间的交织或科研需要,各个分类之间也是紧密联系的。现本文就文献网络信息资源所形成的模型做简要介绍。假设有5篇文献,根据定义1,设这5篇文献如图1所示;可分别形成作者社团(见定义2)、关键词社团(见定义3)、主题社团(见定义4)、分类号社团(见定义5)。本节列举作者社团与关键词社团,其中,设作者社团的度为1,即可以形成以1个或以上的作者为中心的社团;设关键词的社团为2,即可以形成2个或以上的关键词为中心的社团。图2列举了图1中A1、A2、k1、k2、k3形成的社团如图2所示。由图1可得,作者社团有:LNIRAS(A1,A2)={LNIR1,LNIR4};LNIRAS(A1)={LNIR1,LNIR2,LNIR4};LNIRAS(A2)={LNIR1,LNIR3,LNIR4,LNIR5};关键词社团有:LNIRK(k1,k2,k3)={LNIR1};LNIRK(k1,k2)={LNIR1};LNIRK(k2,k3)={LNIR1,LNIR5};LNIRK(k1,k3)={LNIR1,LNIR3}。由此可以清晰得看出各个网络资源及其之间的关系,为海量数据的挖掘提供了便利。

上一篇: 技能培训论文 下一篇: 医生患者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