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8 21:35:1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审计局工作思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工作目标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审计工作五年目标确定为:
1、根据形势的变化和要求,不断地调整审计工作的思路,以适应新形势下,党委、政府对审计工作的新要求;
2、加强对基建投资审计的审计力度,节约政府投资,提高资金效益,
3、开展绩效审计,促进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的合理有效使用
4、为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保驾护航,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
5、进一步通过审计监督,规范财政、财务收支行为,监督到位;
6、围绕全市经济发展、财政收入、社会稳定、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为市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7、完成好市委、政府临时交办的审计任务和各项工作。
(三)主要措施
1、审计工作要以发展为己任,不断地调整审计工作思路,思维创新,工作创新。以不断地创新,推动审计工作的不断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2、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作用,运用审计监督手段,规范各单位财务收支行为,整顿经济秩序,为经济健康发展,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3、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落实审计结论要注重实际,宽严适度,坚持“三宽二严”和两个区别对待,审计目的在于纠正。
4、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正文】
2021年以来,上城区审计局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在上城区政府办的指导和帮助下,大力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扎实做好政务公开有关工作。
一、 2021年政务公开工作完成情况及成效
(一)主动公开政务信息
今年以来,结合杭州市行政区划优化调整,上城区审计局已在杭州上城门户网站上实时更新了我局职能简介、领导信息、内设科室、直属单位等相关组织机构信息、财政信息、依法行政信息、重点领域公开及政府信息公开指南等。截至11月底,共公开信息42条。其中对于重点领域,坚持实时公开专项审计公告,按时杭州市上城区审计局2021年部门预算、2020年部门决算信息,按规定杭州市上城区审计局2021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
(二)大力推动平台建设
为使区审计局的相关政策能够更广阔、更多元、更深入地被群众了解获取,我局努力通过各种渠道公开信息。通过上城区政府门户网站后台管理的方式政务动态、政策法规、信息公开、政民互动等工作动态信息。除此之外,区审计局还通过多种媒介平台向群众传达信息,通过“两微”平台及时宣传报道审计工作新动态。根据区政府办的任务部署,2021年下半年上城审计官方微博停止运营,集中资源在微信公众号上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各级重要会议精神等热门话题更新相关内容。
(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主动编制预案,在出现社会热点和百姓民生方面的关注点时,能够积极主动开展回应,主动快速引导,正面回应群众疑虑。2021年全年,区审计局未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也未发生行政复议和诉讼情况。
(四)扎实推动队伍建设
在区审计局党组、局机关的重视支持下,明确专人开展基层政务公开工作,落实3名干部定岗定责。其中两名普通干部进行信息采编、,互为AB岗,一名科级干部进行审核授权,有效形成两级审核监督机制,确保基层政务公开工作规范、有效。
二、2022年工作思路和工作安排
下一步,我局在巩固现有政务公开工作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将紧贴审计工作实际,不断推动政务公开工作纵深发展。在拓展公开覆盖面、优化网上公开、提升工作水平上下功夫。
一是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政务公开内容,加大对政务公开工作机制的培训,提升各科室的主动公开意识,扩展主动公开信息来源和范围。
二是继续抓好政务网上公开工作,加强政府政务服务网站建设,严格公开信息审查流程,提高政务公开工作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主动接受公众监督。
我代表市审计局就201x年重点工作作如下承诺: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紧扣“发展、改革、安全、绩效”的审计工作目标,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发展、关注民生、促进和谐”的工作思路,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区五地”宏伟蓝图,服从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依法履职、尽责担当,强化审计监督于服务之中,做好重大政策落实跟踪、财政预算执行、重大工程、大扶贫战略项目资金、经济责任、自然资源资产等审计工作,扎实抓好脱贫攻坚包干工作。
二、创新审计理念,用好辩证法。正确把握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按“三个区分”原则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客观求实,实事求是地揭示、分析和反映问题,处理好审计监督与服务发展、依法审计与实事求是、依法规范与改革创新的关系,不以新出台的制度去衡量以前的老问题,也不生搬硬套或机械地使用原有的制度来衡量当前的新事项,历史、客观、辩证地反映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审计建议,做到依法依规与客观求实相统一、保护创新与完善制度相统一、揭示问题与推动整改相统一、监督与保障相统一、推动问责与公开透明相统一。实现保护创业者、宽容失误者、遏制违纪者、惩治违法者。
三、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围绕“反腐、改革、法治、发展”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揭示和反映损害国家和群众利益、重大违纪违法、重大履职不到位、重大政策落实不到位、重大损失浪费、重大管理漏洞、重大风险隐患等问题,重点查处弄虚作假、套取项目、骗取补助、虚假工程招标、政府采购、高估冒算、挤占挪用项目资金、违规出让和处置土地等资源资产和以“打酱油的钱不能打醋”为借口导致的资金长期闲置、与人民群众争利益等行为,依法移送案件线索。
四、加强审计队伍自身建设。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牢牢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主要领导和局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责任”和“一岗双责”,运用好廉政约谈、警示教育、责任承诺、重大事项报告等载体,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打造政治强、业务精、作风优、纪律严的审计铁军,建设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审计机关,为努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作出应有贡献!
特此承诺
(一)缺乏“一盘棋”思想
1.不重视审计项目计划的龙头作用,缺乏系统性。部分审计机关在编制计划前,未自上而下地确定下一年度的审计工作思路、审计重点领域和总体目标,计划管理部门只是机械地将上级审计机关下达的任务以及业务部门提出的备选项目进行汇总,往往造成年度计划零散且非系统。此外,部分审计机关的业务部门工作牵涉较广,如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往往并非能由某个部门独立完成,仅仅由财政审计部门、经济责任审计部门分别提出审计备选项目,再由计划管理部门统一协调后分配给各个业务部门,存在不熟悉审计对象的问题。
2.不重视审计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一是部分审计机关未建立审计对象的基础数据库,未能对审计对象进行分类管理和规划,审计项目计划的重点领域、重点问题不突出。二是部分审计机关未搭建财政资金联网审计平台,未能利用计算机对财政资金重点支出存在问题的分析作为编制项目计划的依据,审计监督缺乏技术保障。
(二)频繁调整计划,严肃性难以得到保证
新《准则》规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一经下达,审计项目组织和实施单位应当确保完成,不得擅自变更;如需调整,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批。但是,审计项目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往往由于各种突况而发生调整,其严肃性难以得到保证。
1.下级审计机关与上级审计机关的计划年度不一致。如某市审计机关的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自1月至12月期间实施,但其上级审计机关的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自8月至次年7月期间实施。计划年度不一致,导致上级审计机关下达新的审计项目计划时,下级审计机关已将审计项目计划报同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审批同意并印发实施。其结果是,下级审计机关每年都要通过调整审计项目计划来完成上级审计机关下达的统一组织实施项目。
2.党和政府临时交办任务较多。党和政府会临时交办一些审计或调查项目,由于交办项目具有不确定性,势必会占用一定的审计资源,加剧审计机关力量不足的矛盾,影响审计项目计划的推进。
(三)机构设置及人员素质不适应审计实践要求
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审计机关未设立专职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机构,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由办公室或法规处承担,部分基层审计机关甚至没有配备专职的计划管理人员。一些审计机关虽然配备了计划管理人员,但这些人员存在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宏观意识薄弱、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作用和效能的发挥。
(四)对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评价力度不够
有的审计机关在计划执行中缺乏检查与控制,领导和计划管理部门对计划执行情况掌握得不充分,跟踪督促和指导落实工作做得不实。有的审计机关对计划执行情况的总结不够认真,对年度计划项目的执行及效果缺乏必要的评价机制,考核和奖惩不到位,影响了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应有作用的发挥。
二、提高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效果的对策研究
(一)形成计划“一盘棋”的思路,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1.围绕党和政府工作中心,统一审计思路。审计项目计划的统筹过程,可先由计划管理部门根据审计机关制定的长期工作规划,围绕党和政府工作中心,全面把握相关领域的总体情况,提出下一年度的审计工作思路、审计重点领域、审计总体目标,报经审计机关业务会议讨论确定。计划管理部门应将政府经济工作中心内容及对审计机关的工作要求、上级审计机关安排或者授权审计事项、群众举报或公众关注事项、近年已审计单位名单等,提供给业务部门,由其开展审计需求调查,提出备选项目。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备选项目先由各业务部门提出,再分别由财政审计部门、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甄选调整,然后报至计划管理部门。这种做法,可以减少计划的零散性和非系统性,既考虑重点部门、重点领域和重点资金,抓住影响大、风险高、资金总量大的项目进行审计,也从维护财经秩序角度出发,抓好一定层面、一定周期项目的审计,避免审计死角。
2.建立审计对象的基础数据库。计划管理人员应定期对本级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财务数据、业务资料、审计情况等进行调查,建立并完善审计对象数据库,逐步实现对审计对象的动态管理,要定期到政府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及时掌握不断变化的情况。
3.将审计信息化技术作为技术支持。以广州市为例,广州市审计局在2011年完成了财政联网审计系统的建设,实现了对财政预算管理、国库支付、总预算会计等大部分业务的审计监督,审计人员可以随时访问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导出数据进行分析。目前,广州市审计局正着手研究,在编制审计项目计划时,利用联网系统对重点财政资金支出情况进行分析,选取重点审计对象,确保重点审计对象每年审计一次、一般审计对象五年至少审计一次。
(二)预留审计力量减少计划调整
为避免审计项目计划的频繁调整,保持其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又兼顾灵活性,预留一定审计力量是必要的。计划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以前年度党和政府临时交办的工作量,评估自身的审计资源,预留一定比例的审计力量。年度终结时,再将临时增加的审计任务,按照原审批程序报批。
(三)完善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组织架构
针对计划机构设置及人员素质不适应审计实践要求的问题,应加强计划管理体制及组织机构的建设:一要明确管理机构,保证相关机构以主要力量认真做好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二要强化管理职能,特别注重计划管理的统筹功能,使其在计划的制定、执行、评估环节发挥应有的作用;三要提高人员素质,挑选具有良好的财经知识背景、审计实践经验丰富、宏观意识强的人员充实到计划管理工作岗位,使之适应计划管理工作的需要。
二、强化工作措施,提高审计质量
认真贯彻落实省审计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审计执法行为的若干意见》(*[**]*号文),将各类审计执法行为统一到《意见》要求上来,规避审计风险,切实提高审计质量。
一是推行质量控制,强化责任追究。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出台了《审计项目质量考核办法》、《审计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从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日记、审计报告、审计档案等五个方面细化了审计实施程序和标准,明确了责任追究主体和方式。
(一)现行体制严重制约着预算执行审计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现行体制来说,县级审计局受县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业务上以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但审计干部的使用、任免、调动权在县上,审计经费也由县财政拨付,审计的独立性没有保证。如此以来,县级审计局充其量也不过是县政府的“大内审”,下级监督上级,难度不言而喻。当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县领导往往从维护本县利益和顾及面子的角度,对问题的反映和处理进行干预,使审计执法经常畏首畏尾,处于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失去了审计监督的权威性,打击了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审计内容不全面
《审计法》赋予了审计机关监督同级财政预算执行的神圣职责,却没有给足相应的权力。如县国税局是不属于县级审计局的监督对象,因此,国税机关征收的税收中的地方财政收入部分无权核实;部分企业上划后,县级审计局不能审计,成为县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盲区”;地税系统垂直到省后,不配合审计的现象较为突出。往往寻找种种理由和借口,拒绝提供本级财政安排的业务经费、代扣代征手续费入账使用情况等审计资料,这些情况直接影响着审计内容的完整性,成为县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雷区”。
(三)审计技术手段落后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遍开展,县级审计部门审计技术手段明显滞后。一是硬件配备落后,达不到计算机审计的目标要求。二是软件利用滞后。三是人力资源单一,缺乏计算机审计方面的人才。
二、做法和体会
(一)争取领导重视支持是做好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保证
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要求紧,审计重点经常变动,为搞好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发挥好审计监督地方经济服务的作用。县审计局在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中及时向县人大和县政府进行汇报,反映工作中的一些矛盾和困难,争取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审计报告多次被人大、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县人大每年还就审计中反映的一些重点问题进行督查,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反响;财政部门对审计中反映的问题认真进行了落实整改,预算支出的追加程序逐渐规范,专项资金的报账程序逐步完善,票据管理逐步理顺,非税收入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二)精心谋划准备是做好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前提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为了扎实做好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每年年初,县审计局都要了解财税部门前一年预算执行情况和支出重点,并按照当年上级审计机关、县人大、县政府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要求,结合本县实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的审计方案,做到重点突出、任务明确、责任落实,确保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严密细致实施是做好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关键
能否组织好审计实施是整个审计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县审计局为保证审计实施快速、有效、稳妥地进行,按照“账户入手、下审一级、摸清家底,突出重点、查深查透,揭示问题、促进管理、服务全局”的总体要求,严把三关。一是严把审计重点关。本着“常审常新”的工作思路,县审计局每年都要根据财税改革和领导指示调整确定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重点。二是严把审计方法关。三是严把审计查证复核关。实行主审、审计组组长、兼职复核员、分管领导、局审计业务会五级复核制度,确保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质量。
三、思考和建议
(一)改革现行审计管理体制。体制上的矛盾是制约审计职能充分发挥的关键。一是变双重领导为垂直领导,保证人员、经费的相对独立;审计体制由“行政型”向“立法型”转变,由各级人大常委会直接领导,对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二是在现行审计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加强“上审下”和“交叉审”的力度。减少行政干预,打击地方保护主义,维护国家政令统一和财经秩序,增强审计揭示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二)科学划分审计管辖。为使同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做到应审尽审,科学划分审计管辖,为同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排雷”、“扫盲”,使每一个应审单位均置于县审计局的监督之下。
审计署2010年在网上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我局立即安排下载印制,发放到审计人员手中,先由个人自学,熟悉准则的基本内容,与旧准则进行对照比较,分析异同,及早熟悉新准则的新提法、新要求、新规范。同时,派出分管业务副局长参加省市以及署总审计师对新准则的解读、培训学习,然后对单位审计人员进行系统集中辅导培训。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与集中讨论等方式,重点对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及质量控制和责任等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和细致解读。对审计记录、审计证据、审计底稿、复核、审理等操作性很强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深刻领会和把握新准则的具体内容和精神实质,及早调整工作思路,解决实施新准则后思维适应问题,为审计业务工作向新的规范过渡打下坚实基础。
(二)多途径宣传,营造贯彻新准则的良好环境
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出台后,为确保新准则的顺利贯彻实施,我局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准则的内容和意义,并在县城主要街道悬挂宣传横幅3条,设立咨询问答点,组织审计业务骨干上街宣传,发放宣传单1000余份。同时,向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等有关领导送达准则单行本30余本。其次是充分利用每一个审计项目的进点会,向被审计单位广泛宣传新的《审计法》和《审计准则》的精髓,以及在实际运用中的变化,进一步扩展知晓面,营造贯彻落实新准则的良好氛围。
(三)结合工作实际,建章立制,保证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的贯彻落实
新审计准则第二条明确指出:“本准则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履行法定审计职责的行为规范,是执行审计业务的职业标准,是评价审计质量的基本尺度。如何贯彻好《审计准则》,把这个“规范、标准、尺度”运用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建章立制,规范操作,尤为重要。我局按照准则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深入研究,制定出台了《紫阳县审计局审计项目作业规范》和《紫阳县审计局审计项目跟踪检查管理办法》。《紫阳县审计局审计项目作业规范》,重点结合了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实际,进一步细化了执行新准则的每一项审计作业流程和具体要求。《紫阳县审计局审计项目跟踪检查管理办法》,其重点内容分两部分,一是重点对上年度已审结审计项目的审计成果和审计决定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检查被审计单位采纳审计建议和执行审计决定情况,监督其纠正整改落实情况;二是对本年度已审计项目和正在实施的审计项目,按照有关审计程序和审计项目管理规定对审计项目质量、审计执法行为、审计目标完成情况、遵守廉政纪律等进行的回访和跟踪检查,以此强化审计质量和树立审计机关良好对外形象。同时,修订和完善了五项审计制度。用制度规范整个审计工作全过程,把新的《审计准则》落到实处。
二、取得的实效
(一)依法执审的意识更强,依法审计的环境更优
通过对新的《审计准则》的学习,宣传和贯彻,我局审计人员对修改后的《审计法》的理解更到位,依法执审意识更强,按照《审计准则》规范审计行为更主动。跟过去比,不注重审计业务操作程序,细节处理不到位的少了,怕麻烦走捷径的少了;主动学善研究的多了,规范运作防范风险的意识增强了。同时,通过宣传,审计工作的执法环境更好,领导机关对审计业务的干预少了,支持指导多了;对审计业务人员的指责少了,关心更多了。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人员掣肘的少了,主动配合的多了;怕审计的少了,主动要求审计的多了。整个依法审计的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二)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更严,审计项目操作风险更小
为确保审计项目操作严格按《审计准则》要求进行,我局从制定年度审计计划着手,深入研究,除署、省、市定项目外,在年末向部门单位发出征求审计项目的函,收集部门要求审计的事项,我局收集整理后,进行分析研究,对于审计条件不成熟的项目,给项目所在单位提出建议,暂不列入计划。对审计条件已成熟的,围绕县上工作大局,按照轻重缓急,量力列入计划,报政府审批,避免了盲目上项目,操作难规范的问题,减小了因项目要素不完善造成的审计风险。
1、审计工作总体目标的新要求
刘家义审计长在2013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科学安排审计计划。各级审计机关要围绕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坚持‘滚动计划、有效整合、区别对待、循序渐进’的原则,全面摸清审计对象的底数,实行分类管理,制定5年审计项目总体规划和分领域审计项目滚动计划,做好年度审计计划与长远规划的衔接,加强年度计划的统筹和整合。”按照上述要求,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就不能只是简单的制定计划,而是应该不断提高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创新审计项目生成的途径和方法,保障审计工作紧扣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社会热点,实现审计“充分发挥国家利益捍卫者、经济发展‘安全员’、公共资金守护者、权力运行‘紧箍咒’、反腐败利剑和深化改革‘催化剂’的作用,为推动完善国家治理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总体目标。
2、国家审计准则的新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审计署令第8号,以下简称新《准则》)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与审计署原来的《审计机关审计计划管理办法》相比,新《准则》对审计项目计划的编制作出了更加全面、细致的规定,包括编制审计项目计划的步骤、调查审计需求的方向、进行可行性研究重点调查的内容、符合专项审计调查的情形、审计项目计划应反映的内容等,同时还明确了工作分工:调查审计需求、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确定备选审计项目,以业务部门或者派出机构为主实施;备选审计项目排序、配置审计资源和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草案,以计划管理部门为主实施。
二、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一盘棋”理念,未达到审计监督全覆盖要求
(1)不重视审计项目计划计划的龙头作用,缺乏系统性。新《准则》明确的计划编制工作分工,有利于计划管理部门对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综合统筹。但是,由于部分审计机关在编制计划前,未自上而下地确定下一年度的审计工作思路、审计重点领域和总体目标,计划管理部门只是机械地将上级审计机关下达的任务以及业务部门提出的备选项目进行汇总,往往造成年度计划零散且非系统。此外,部分审计机关的业务部门之间的工作是有一定交叉的,如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往往并非由某个部门独立完成。在提出备选项目时,仅仅由财政审计部门、经济责任审计部门分别提出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备选项目,再由计划管理部门统一协调后分配给各个业务部门,存在不熟悉审计对象的问题。
(2)不重视审计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审计监督全覆盖缺乏技术保障。近年来,审计机关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审计信息化技术在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中的应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是部分审计机关未建立审计对象的基础数据库,未能对审计对象进行分类管理和规划,审计项目计划的重点领域、重点问题不突出。二是部分审计机关未搭建财政资金联网审计平台,未能利用计算机对财政资金重点支出存在问题的分析作为编制项目计划的依据,审计监督全覆盖缺乏技术保障。
2、频繁调整,严肃性难以得到保证
新《准则》规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一经下达,审计项目组织和实施单位应当确保完成,不得擅自变更;如需调整,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批。但是,审计项目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往往由于各种突况而发生调整,其严肃性难以得到保证。审计项目计划的频繁调整,一定程度上是由审计工作所处的客观环境决定的。
(1)下级审计机关与上级审计机关的计划年度不一致。如某市审计机关的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自1月至12月期间实施,但其上级审计机关的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自8月至次年7月期间实施。计划年度不一致,导致上级审计机关下达新的审计项目计划时,下级审计机关已将审计项目计划报同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审批同意并印发实施。其结果是,下级审计机关每年都要通过调整审计项目计划来完成上级审计机关下达的统一组织实施项目。
(2)党和政府临时交办任务较多。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值很高,特别是党和政府相信审计机关能够独立、客观、公正地调查某些棘手问题或突发问题,因此临时交办一些审计或调查项目。由于交办项目具有不确定性,势必会占用一定的审计资源,加剧审计机关力量不足的矛盾,从而影响正常的审计项目开展,妨碍审计项目计划的推进。
3、机构设置及人员素质不适应审计实践要求
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审计机关未设立专职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机构,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由办公室或法规处承担,部分基层审计机关甚至没有配备专职的计划管理人员。一些审计机关虽然配备了计划管理人员,但这些人员存在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宏观意识薄弱、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作用和效能的发挥。
4、对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评价力度不够
有的审计机关在计划执行中缺乏检查与控制,领导和计划管理部门对计划执行情况掌握得不充分,跟踪督促和指导落实工作做得不实。有的审计机关对计划执行情况的总结不够认真,未有分析造成未按时完成年度计划项目的原因,对年度计划项目的执行及效果缺乏必要的评价机制,考核和奖惩不到位,影响了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应有作用的发挥。
三、提高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效果对策研究
1、形成计划“一盘棋”的思路,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1)围绕党和政府工作中心,统一审计思路。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是整个审计工作的开端,其作用举足轻重。审计项目计划的统筹过程,可先由计划管理部门根据审计机关制定的长期工作规划,围绕党和政府工作中心,全面把握相关领域的总体情况,提出下一年度的审计工作思路、审计重点领域、审计总体目标,报经审计机关业务会议讨论确定。计划管理部门应将政府经济工作中心内容及对审计机关的工作要求、上级审计机关安排或者授权审计事项、群众举报或公众关注事项、近年已审计单位名单等,提供给业务部门,由其开展审计需求调查,提出备选项目。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备选项目先由各业务部门提出,再分别由财政审计部门、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甄选调整,然后报至计划管理部门。这种做法,可以减少计划的零散性和非系统性,提高针对性,既考虑重点部门、重点领域和重点资金,抓住影响大、风险高、资金总量大的项目进行审计,也从维护财经秩序角度出发,抓好一定层面,一定周期项目的审计,克服审计死角。
(2)建立审计对象的基础数据库。2014年5月,广东省审计厅蓝佛安厅长在各市审计局局长座谈会提出:“要摸清审计对象的数量、结构和特点,做到对本级审计管辖对象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对审计对象进行分类管理和规划,坚持全面审计与重点审计相结合,制定滚动项目计划。”这就强调了审计对象基础数据库的重要性。计划管理人员应定期对本级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财务数据、业务资料、审计情况等进行调查,建立并完善审计对象数据库,逐步实现对审计对象的动态管理;要定期到政府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及时掌握不断变化的情况。
(3)将审计信息化技术作为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技术支持。广州市审计局积极探索联网审计,在2011年完成了财政联网审计系统的建设,实现了对财政预算管理、国库支付、总预算会计等大部分业务的审计监督。同年,下辖黄埔区也建立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联网审计平台,审计人员可以随时访问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导出数据进行分析。目前,广州市审计局正着手研究,在编制审计项目计划时,利用联网系统对重点财政资金支出情况进行分析,选取可疑对象作为重点审计对象,确保重点审计对象每年审计一次、一般审计对象五年至少审计一次。
2、预留审计力量减少计划调整
为避免审计项目计划的频繁调整,保持其严肃性和权威性,坚持灵活性原则,预留一定审计力量是必要的。计划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以前年度党和政府临时交办的工作量,评估自身的审计资源,预留一定比例的审计力量。年度终结时,再将临时增加的审计任务,按照原审批程序报批。
3、完善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组织架构
针对计划机构设置及人员素质不适应审计实践要求的问题,应加强计划管理体制及组织机构的建设:一要明确管理机构,保证相关机构以主要力量认真做好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二要强化管理职能,特别是注重计划管理的统筹功能,发挥其总揽全局、指导全程的作用,使其在计划的制定、执行、评估环节发挥应有的作用;三要提高人员素质,挑选具有良好的财经知识背景、审计实践经验丰富、宏观意识强的人员充实到计划管理工作岗位,不断提高其综合能力和素质,使之适应计划管理工作的需要。
根据《关于督查全市社会保险基金自查整改工作的通知》(大人社发〔*〕*号)要求,连日来,由我局牵头,联合财政局、审计局和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等部门,对全市社会保险基金工作进行了全面自查,现就自查情况(一) 落实协议,催缴欠费具体情况问事保。
(二) 加大征缴力度,确保应收尽收
各经办机构都成立稽查科,并派专人深入企业,定期、不定期对缴费情况进行检查,检查各参保单位是否有漏缴漏报现象发生,做到应收尽收。对当期欠费或拒不缴费单位,劳动保障局采取行政、法律、舆论措施,强制催缴,减少社会保险费当期欠费现象的发生。
(三)安装财务软件,提高经办能力
针对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中心计算机系统超期服役和基金安全得不到保证的实际,已向市政府上报《关于更新瓦房店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中心计算机系统的论证总之,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好基础工作,规范业务流程,严格执行上级统一部署和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基金安全运行的有效途径,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支付、管理、运营的安全。
(二)加强自身建设,内审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一年来,全区所有内审计人员,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为保证内审任务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加强业务建设,内审人员的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建立业务学习制度,坚持每季组织1次内审人员业务学习,使内审工作不断规范。
2、加强廉政建设,内审人员廉洁意识不断增强。全区所有内审人员不但积极参加本单位的政治学习和廉政教育,区审计局还定期组织内审人员观看反腐教育警示片、腐败分子犯罪事例教育展、审计案例剖析等,使内审人员的思想觉悟有了新的提高。在工作中敢于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恪守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做到依法审计,廉政审计。
3、组织内审交流,内审人员整体素质不断提升。我们及时了解和掌握内审工作的新动向及新情况,从提高内审人员的能力素质出发,坚持每季组织内审业务交流,积极推广审计工作的新经验、新方法。区审计局及时加强对全区各内审机构的管理,主动帮助指导工作,使全区的内审工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落实制度规定,内审工作程序不断规范。一年来,我们不断强化《内部审计规定》和《内部审计准则》的落实,内审工作程序不断规范,保证了审计质量,提高了审计效率。
1、内审工作程序不断规范。全区各内审机构能不断规范内审工作程序,重点抓好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终结等重点关口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认真落实好五项制度,即审计组长负责制,审计业务复核制,重大事项请示汇报制,审计资料归档制和审计文书章签制。有一系列制度作保证,较好地规范了内审程序。
2、内审工作质量不断提高。由于内审项目多,任务重,工作量大。今年,我们在抓审计质量方面,继续在内审中推广审计工作由“粗加工”变为“深加工”和“精加工”,做到科学计划,目标明确;准备充分,调查深入;实施彻底,内容真实;取证严格,定性准确。较好地保证了内审质量,规避了审计风险,也保证了审计工作效果。
3、内审工作方法不断优化。内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效益和促进管理。今年,我们紧扣这一主题,不断调整审计思路,充实审计内容,创新审计方法和手段。积极推广运用AO2011版审计软件开展审计,审计效率有了较大提高。
(四)注重工作实效,内审监督能力不断增强。一年来,全区各内审机构紧紧围绕本部门、本单位的中心工作,努力为单位实现工作目标服务。同时,能抓住领导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依法履行审计职责,认真组织开展审计工作。
1、注重审计服务。各内审机构注重立足微观审计,着眼宏观服务,将审计和审计调查相结合,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各内审办还能结合各单位的特点,选择各自工作的重点,坚持在提高审计服务水平上下功夫,维护了单位的财经秩序,促进了单位的内部管理。
2、加强审计监督。各内审抓住棘手问题不放松,在工程建设项目上,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制度,积极参与单位工程招投标工作,提出合理化的建设和意见。
二、存在问题及今后打算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我区内审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由于内审人员多数为兼职,专业水平还没有完全达到审计发展的要求。二是内审的档案管理还不够规范,内审信息较少。
一要继续坚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确保质量、注重实效”的工作思路,重点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