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0:1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技创新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科技创新论文

篇(1)

从联盟主导(即联盟发起人)角度来看,农科城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的组织形式可分为以龙头企业主导和以科研院所主导两大类。除设施农业联盟和国际合作服务联盟以科研院所主导外,其余均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即以龙头企业主导的科技联盟是目前农科城科技创新服务联盟中最主要的联盟构建模式。从构建目标角度来看,联盟的组织形式可分为横向产业联合和纵向产业联合。首都食品安全科技服务联盟和首都籽种产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均以完善产业链条为目标,属于产业链合作联盟模式,即纵向联合模式,前者由从事食品安全生产、加工、储运、流通等方面的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服务机构等联合发起成立,后者由从事籽种研发、应用、推广和营销的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服务机构等联合发起成立。其余几个联盟的目标均为解决产业共性问题,属于技术攻关合作联盟,即横向联合联盟,其是北京农科城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的最常见模式。从组织形式看,除北京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在民政局进行了社团法人注册而具有法人实体地位外,其余均为契约模式形成的联盟组织。

1.2农科城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合作伙伴的选择

好的联盟伙伴是联盟成功的前提,是决定联盟成功的关键因素。从与联盟理事长的座谈中了解到,农科城中大多数联盟对于伙伴选择均有一定的筛选过程和筛选标准,具体来说:一是申请人需具有一定的业绩和影响力,自身能力要强。这种联合或是强强联合,或是优势互补,进入门槛较高。多数联盟要求成员必须为从事与联盟技术和产业方向相关联业务的骨干企事业单位,所关注的指标为企业销售额和净利润;二是申请人需要具有一定的诚信度,这样其他成员才愿意与其合作;三是申请人要与联盟的战略相近、文化相容,也就是说价值观取向要一致。联盟成员之间只有具有相近的战略目标和文化价值取向,才能消除联盟参与方的异质性,从而维持联盟的稳定和持久性。例如,饲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联盟建立初期就有严格的筛选过程,有意加盟的企业或院所需要提交申请表,之后由联盟理事会通过开会讨论进行初步筛选,重点考核申请者的业绩。通过初步筛选的企业或院所作为预备会员,在参加1~2次联盟组织的活动后,再由理事会判断其价值观取向与联盟是否一致。目前,每年申请加入农科城科技创新服务盟的企事业单位大概有40多家,但经过这样的严格筛选后,一般能获得审批的只有两三家,而现有联盟中主要为中央在京的科研院所和主要龙头企业。

1.3农科城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开展的工作

目前,农科城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开展的工作包括两大类,一是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二是创新服务,目标在于推动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

1)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一方面,开展联合攻关和技术研发,广泛聚集产学研等创新资源,联合攻克制约产业发展中具有共性的关键和核心技术难题;另一方面,开展成果转化及产业发展促进,建立项目发现和筛选机制,实施能较快形成较大产业规模或显著提升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项目,并建立首都生物饲料创新平台、首都育种平台、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等,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

2)开展创新服务。一是为相关领域和行业服务,引导其就服务资源开展合作,加强相关领域和行业的共性技术研发服务、技术转移和人才培养;二是为联盟成员服务,包括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会、论坛、组织联盟成员参展,推介成员单位成果、开展行业政策研究、人才培养等,为联盟成员提供行业信息,促进产学研之间的行业交流与协作配套。

2北京农科城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联盟主体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由于企业是农科城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的主体,因此龙头企业担当风险的能力、战略眼光、社会责任心是联盟成功与否的关键。目前,农科城科技创新服务联盟运行较为松散,龙头企业及成员过多考虑自身利益,缺乏对联盟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视。

2.2联盟战略研究与发展规划欠缺

农科城中很多联盟没有制定合作的整体规划和实施计划,没有认真研究和分析联盟和其自身对行业的具体定位,导致联盟工作路线不清楚,联盟整体呈松散状态。事实上,一个好的联盟必须认真考虑通过联盟形式能解决行业发展的哪些关键和共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不能与联盟成员的现有业务形成竞争。

2.3联盟驱动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的力度不够

目前,农科城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开展的工作内容虽然集中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创新服务,但联盟对行业的产业创新作用尚未有效发挥。虽然联盟集聚了中央在京的科研院所和主要龙头企业,科技力量雄厚,但仍缺乏较好的协同创新机制。此外,调研发现,理事长单位能否承担产业创新的重任,是否具有发展的战略眼光也是推动联盟产业创新的重要因素。

2.4缺乏专门的联盟管理机构和高素质专职管理人才

对于联盟的管理,不依附于某个企业,以中立第三方的形式成立专门的联盟管理机构,更能保证联盟的公平和公正性;同时,由于联盟的作用是推动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决定了联盟的工作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战略性,更需要高素质的专职人员对联盟事务进行管理。农科城中现有的联盟管理机构多挂靠在联盟理事长单位,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和高素质专职管理人才,而且大多数联盟秘书处挂靠在政府单位,对此,政府应转变职能,逐步退出联盟管理,转向为联盟服务。

2.5战略联盟工作尚未深度开展

农科城科技创新服务联盟整体处于发展初期,所开展的工作也在不断的探索中。整体上看,联盟目前所开展的工作仅限于开展联合攻关和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发展促进、行业领域服务等层面,有少部分联盟仅为申请项目而存在,一旦项目结束,联盟工作趋向松散。与国家对产业技术联盟所要求的工作内容相比,农科城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在标准制定、联盟品牌建设、国际化合作等方面的工作进展缓慢,而这些不仅是联盟需要开展的实质性工作内容,也是衡量联盟建设绩效的重要方面。

3北京农科城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发展建议

3.1基本思路

3.1.1联盟的目的,即为什么结盟只有首先明确联盟的出发点,建立联盟明确的目标定位,才能指导整个联盟的运行方向。北京市现有180多家行业联盟,绝大多数联盟的工作停留在申报项目这个层,未能真正发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作用,根本原因在于联盟的自身定位不清,缺乏对目标和工作内容的定位。对此,各方在决定参与战略联盟之前,应明确加盟的目的,即希望从联盟中获得怎样的利益。同时,要注意学习吸收联盟伙伴的优点,分享战略成果,争取在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努力提升整个产业价值链的竞争能力。

3.1.2联盟的伙伴,即与谁结盟战略联盟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联盟伙伴的选择,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兼容性(各方资源的优势互补)、能力和价值取向,慎重选择联盟合作伙伴。一般而言,兼容性高、发展能力强的企业应为战略合作伙伴的首选,而在战略一致性和文化一致性上都达到较高水平的个体也是最佳的联盟合作伙伴。联盟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性越好,联盟自身能力越强,联盟成员的价值取向越为趋同,联盟的绩效就越大。

3.1.3联盟的形式,即怎样结盟持久的联盟必须找到各方利益契合点和进行合理的分工。第一,联盟首先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应以满足合作各方的内在要求和共同利益为基点。在对中国饲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调研中发现,该联盟至今已持续运行10年,原因关键在于联盟发展过程中不断寻求联盟成员的利益契合点。例如,联盟秘书处积极组织成员参展,对外宣传成员产品,并为成员联合培训中高级管理人员,节省单个企业对员工的培养成本,还建立了非常规原料数据库,为联盟成员降低采购成本等。第二,持久的联盟需有合理的分工。根据联盟目的,即从事横向技术攻关合作或是完善产业链条合作等,按照优势互补原则进行合理分工,共同承担联盟的开发任务。一般情况下,技术原创性研究和小试研究,以参加联盟的大学、科研院所为主导,工程类公司参与;中试、工业示范和大型工业化装置以生产企业为主导,大学、科研院所和设备制造企业参与;融资机构则提向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和支持。

3.2正确认识农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的特殊性

3.2.1联盟创新任务具有阶段性农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创新任务应紧随行业发展不断变化,这是联盟保持活力,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例如,国家饲料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初期主要任务为饲料研发,随着饲料行业的发展,其不断创新合作任务,目前已经形成了联合研发、创新平台使用、成果转化、联合采购、统一宣传策划、提升信誉、争取项目等多项功能。该联盟成员从最初的8家扩大到现在的400多家企业和饲料科研单位,联结了产业链条的上下游单位。之所以有成员源源不断地加入,在于联盟成员看到了在其中的成长前景。

3.2.2农业技术成果具有准公益性农业投资的边际效益低于非农产业,且技术创新周期较长、创新风险较大。因此,农业吸引资金的能力相比其他产业明显不足,也导致企业向农业技术创新投资的意愿相对较低,与其他行业相比,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的意愿较低。同时,农业技术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具有较强的外部正效应,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后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其知识产权保护难度较大。

3.3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发展的制度设计

3.3.1联盟发展的内部沟通和指导基于联盟演变理论,联盟运作具有阶段性特征。成立初期,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需要成员之间进行磨合。当成员间合作关系持久,信任水平提高,合作会具有一种惯性,使得合作的稳定性得到增强。农科城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尚处于磨合期,因此,需要建立完整的信息沟通网络,加强联盟成员间的沟通、协调和信任,了解成员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想法;此外,联盟应为其发展设计阶段性目标,做好短、中、长期规划。

篇(2)

二、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

解释结构模型(ISM)是将复杂系统问题模型化的有效方法,借助人们的经验知识以及数学模型的帮助,将复杂系统分解为多级层次结构,有助于认识和分析多要素的复杂问题。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结果,将众多制约政府补偿科技创新失败项目的影响因素进行层次化分类,进一步对模型的结构加以分析说明。

第一,影响政府对企业科技创新失败项目实施补偿的最基本因素(第五层级),是企业自身的本质属性,具体表现为企业所在地区和企业所有制。其原因在于,企业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水平有着直接影响,而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又是支撑科技创新失败补偿实施的根本,为其提供直接的资金来源。此外,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不同地区在相关补偿政策建立实施时,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倾斜,不同地区存在着显著差异。在企业所有制方面,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特点,往往国有制企业在技术研发、稀缺资源控制方面存在较大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在科技创新失败后有能力进行再创新。

第二,第四层级因素包括企业规模和市场竞争程度,并且企业规模因素受企业所有制因素影响,反映了我国国有制企业较其他企业规模普遍较大的特点。由于大型企业在财力、人力等方面的优势,一般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会高于规模小的企业,表现出高于中小型企业的创新能力。而市场竞争程度受到企业所在地区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经济活跃,市场竞争程度必然比其他地区激烈,这就要求政府在实施科技创新失败补偿时,要考虑到市场竞争环境的公平性。

第三,企业创新能力与研发强度是第三层级中唯一的表现因素,并且受企业规模因素和市场竞争程度因素直接影响,表明大型企业在创新能力和企业的研发强度方面有较为突出的表现,并且市场竞争程度较高会激发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从而利用技术优势获得经济利润。因此,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研发强度是第四层级和第五层级因素的集中体现。

第四,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较之于创新能力弱的企业,创新风险程度较低,进而创新融资方面更有优势,容易整合社会资源,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同样的,虽然创新固有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容易导致创新失败,但创新能力强的企业遭受失败损失要低于创新能力相对弱的企业,而政府更愿意对创新失败损失小的企业进行补偿,因为此类企业在再创新时会更易取得成功。

第五,政府补偿预算、补偿方式的选择及企业再创新意愿,是影响政府补偿科技创新失败项目的直接因素。企业融资约束和失败损失会严重影响再创新的积极性及意愿,而政府也会根据其考虑合适的补偿预算及方式。政府补偿财政预算多,补偿政策才能顺利实施;可选择的补偿方式有资金补偿、政策补偿、声誉补偿等,相对于资金补偿,政策补偿、声誉补偿会更容易实施。而再创新意愿强的企业,政府会倾向于对其进行失败补偿,鼓励其再创新,因此补偿会更容易实施。

篇(3)

2)每年进行一次全矿范围内的科技成果评比和表彰大会,年度创新奖励项目从每月评定的创新成果同等级中评选。

3)年度创新状元、创新能手和创新单位根据创新项目数量、创新项目的经济效益、项目的推广范围、项目的实用性等综合得分进行评比选出。

2、科技成果推广

1)由科技创新管理办公室月底汇总当月鉴定通过的科技成果,进行评比、筛选、确定全矿范围内较好的创新项目并下发各单位,由各单位按照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推广应用。

2)科技创新管理办公室每月25日至月底对各单位的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情况进行打分,每应用一项加5分,每减少一项扣10分。

3、取得效果及存在不足

黄陵二号煤矿科技创新在未实施绩效考核管理之前,全矿科技创新成果不足100项;自2012年科技创新实施绩效考核以来,全矿共收集并鉴定通过395项科技创新成果。职工科技创新主观能动性有了很大提高,全员创新氛围浓厚。绩效考核管理实施期间个别单位抱着完成任务,不扣分、不影响工资结算的态度,上报的材料质量不高,存在格式不完善、文字说明太简单、缺少图片或原理图等问题,这都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与完善。

篇(4)

1.2绩效考核激励办法1)绩效考核激励包含每月各单位科技成果完成情况及每季度各单位科技创新项目综合积分两方面。科技创新管理办公室于年初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下达各单位月度及年度科技创新成果任务,每月底按照各成果单项分值表进行整理,汇总出各单位的当月得分情况并进行排名。每月各单位科技成果完成情况按照“1分1项1‰”的原则与工资直接挂钩的办法实施。具体为:未完成一项扣除1分,多一项记1分;1分按照各单位当月结算工资的1‰进行加减计算,并最终计入当月各单位工资结算总额。每月各单位科技创新项目根据综合积分排名“只奖不罚”的原则执行。具体为:综合积分排名前三的单位或个人依据相关文件奖励标准给予相应奖励。2)每年进行一次全矿范围内的科技成果评比和表彰大会,年度创新奖励项目从每月评定的创新成果同等级中评选。3)年度创新状元、创新能手和创新单位根据创新项目数量、创新项目的经济效益、项目的推广范围、项目的实用性等综合得分进行评比选出。

2、科技成果推广

1)由科技创新管理办公室月底汇总当月鉴定通过的科技成果,进行评比、筛选、确定全矿范围内较好的创新项目并下发各单位,由各单位按照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推广应用。2)科技创新管理办公室每月25日至月底对各单位的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情况进行打分,每应用一项加5分,每减少一项扣10分。

3、取得效果及存在不足

黄陵二号煤矿科技创新在未实施绩效考核管理之前,全矿科技创新成果不足100项;自2012年科技创新实施绩效考核以来,全矿共收集并鉴定通过395项科技创新成果。职工科技创新主观能动性有了很大提高,全员创新氛围浓厚。绩效考核管理实施期间个别单位抱着完成任务,不扣分、不影响工资结算的态度,上报的材料质量不高,存在格式不完善、文字说明太简单、缺少图片或原理图等问题,这都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与完善。

篇(5)

(2)安全性能好:用户根据自己拥有的角色不同能够访问到的数据表格的权限也不相同,从而在程序设计级别做到了预防非法操作[4]。

(3)使用方便:采用B/S模式,用户操作都在在浏览器上进行,只要用户能够上网,就能够使用该系统。

2系统功能设计

2.1系统技术路线

系统选用.NET框架(.NETFramework)作为开发平台,使用进行系统开发,开发语言选用C#,三者的结合性很高,这样可以确切保证系统的可持续开发,延长生命周期。并且该平台通过基于开放标准(例如HTTP、XML和SOAP)的远程体系结构简化程序开发的需要。更容易在要求互操作的混合环境中重用、开发和部署组件而简化组件集成。能给大型Web应用程序的开发带来对支持可用性、可管理性、可伸缩性和互操作性的Web服务的需求。

2.2系统体系结构

本系统采用三层架构(3-TierArchitecture),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这样的设计降低了模块之间的依赖,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便于后期的维护。在部分功能模块中还采用了AJAX技术,可以使用户和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交互做到异步传输,页面无需全部提交,只需在局部刷新即可,既减轻了服务器的负担,又提升了用户体验效果[5]。

2.3系统架构

整个系统主要包括各种科技创新硬平台的申报、审核、验收等,项目的申报、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到成果的各项报奖管理、科技人才的申报与管理、专家筛选与管理、上报信息的统计与管理、系统自身管理等,流程复杂且互有交叉,并且在流程中间还有用户的参与,因此系统的流程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用户需求与体验,做到按需加载数据,简洁高效,同时系统还具备了清晰的导航、标识和检索系统。

2.4功能结构设计

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有科技创新硬平台管理、项目管理、成果管理、科技人才管理、评审专家库管理、上报信息报表和系统管理等。在对以上功能更具体和细化的分析后,得到如图3所示的系统功能模块图。这里介绍几个比较典型的功能模块。

(1)科技创新硬平台管理

该模块是对各种科技创新硬平台的基本信息进行管理,用户通过该模块可以对硬平台在申报、初审、验收等各环节的相关信息和附件进行管理。用户在输入完某环节的信息后,经过相关管理人员核对并审核通过后,会自动创建下一环节的记录,记录中的对应信息会直接复制上一环节中的信息,无需重复输入,更加方便用户使用。

(2)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对科技创新项目从申报到结题验收的各环节中的信息和附件进行管理,除了在审核通过后可以自创建新记录后,还可以对项目的各种信息进行统计查询,更方便用户使用。

(3)评审专家库管理

主要实现对专家信息的维护和对评审专家的抽取。评标专家可以通过登录本系统,对自己的信息数据进行查阅与校对,同时系统管理员也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维护。在抽取专家时,系统会照抽取条件抽取出候选专家,对候选专家进行随机抽取,抽取生成最终评标专家,通过自动发送短信与该专家取得联系,目的是确认专家是否有时间参加评审工作。随机抽取阶段是通过设定的评审专家的抽取条件,对评审专家库进行随机抽取。为保证业务要求同时保证公正性的需要,只有在所需条件满足后才可以进行随机抽取。系统会对抽取出的专家发送短信进行确认,最后生成最终的评审专家。

(4)上报信息报表

系统会按照已规定好的表格内容与格式,自行查询并统计有关项目的数据,生成上报报表,同时用户也可以对其中的内容做适当修改,生成的上报报表可以导出为Excel表格直接在线预览或打印。

(5)系统管理

除了用户的登录注销、信息修改等基本功能外,系统管理还针对不同的用户类型设置用户权限管理。首先每个用户可以有多个角色,每个角色可使用的系统模块及其操作权限不同,用户的最终使用模块范围以及其操作权限是根据其所具有的角色叠加得到的,更方便管理员对用户的管理。

篇(6)

二、民族节庆对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

民族节庆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为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文化习俗和文化活动。随着时代的更迭、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节庆也历经演变,逐代传承。在各民族自身及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聚集了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的各类节庆,成为集中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伴随着近年来西部地区民族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民族节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是各民族地区营销民族文化、发展文化旅游,进而提升和促进社会经济全面进步的重要途径。民族节庆凝聚了特定族群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规约他们的和伦理道德,是民族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节庆具有强烈的文化功能指向,它集中展现了特定民族的传统生活和习俗规范,作为一种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不断构建属于特定族群的意义体系和文化体系。因此,民族节庆的过程就是民族文化整体系统动态演变发展的具体表现。在节庆中,被相对固定了的、有着特定程序和要求的各种仪式,成为该民族原始禁忌、和社会规范的表达,在成员之间传递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观念、社会秩序和行为范本。通过参加节庆活动并遵守共同的习俗规范,族群成员间构建起了特定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这些具有强烈公共性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成为一个民族生存意义的来源和生活秩序的基础,构成该民族思维和行动的坐标。民族节庆在族群内部和群体之间不断传播和展现,通过在特定事物和具体行为中寄予公共情感和抽象价值,传递和表达属于特定民族的精神信仰和民族品质。于是,民族节庆成为民族精神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有形体现,包括思维观念、行为模式、审美情趣、社会关系等在内的民族文化要素就这样通过节庆活动中的各种仪式、规则、程序等得到充分展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民族节庆的发展演变史,就是其所对应的民族文化的发展演变史。民族节庆活动的举办,为个人、群体、社会提供了相互沟通和了解的公共世界,提供了文化交流与整合的共有空间,通过在特定时空内对一系列文化事项的呈现、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和文化意义的体验,在民族地区与地方社会之间搭建起对话的语境和交流的平台,为民族文化的自体传承并获得他者的社会认同提供了有效途径;不仅保存和再现了文化传统中的核心和精华,更为民族文化、地方文化进入现代、主流社会环境从而进行文化博弈提供了重要机遇。民族节庆的发展变化就是民族文化发展变化的最直接反映。随着西部地区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社会交往范围快速扩大,民族节庆的主题内容日益丰富,表现出传统民族文化中不同文化意义的消融、扩展以及新文化内涵的增加;节庆活动参与和覆盖的范围逐渐扩大,表现形式日趋多元,展现了各个民族群体间日益频繁的文化互动与交流,体现出文化持有者不断增强的文化自觉力和文化包容度,反映了不同群体、地域、社会间日趋开放、互惠的社会交流与整合态势;而商贸、会展、金融等多重元素的日益凸显,则说明了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功能的突破,它参与着整个社会文化与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从根本上发挥着文化整合与社会整合的重要功能。西部地区受地理、历史、文化等条件限制,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科学技术相对落后,人力资本比较匮乏,构成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较大阻碍;而民族地区社会对外开放和交往程度相对狭小,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给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双重困境。如何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平衡,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在继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发扬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促进文化经济优化创新,有效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切实保护和增强民族群体的生存利益和文化权利,成为西部各民族地区亟待解决的发展问题。对文化产业,尤其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本身就是西部地区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一个有效尝试。借助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与旅游、传媒、出版、演出等产业门类充分融合,塑造了多元的民族文化产业表现形式和产业业态。其间,以民族文化观光、体验、互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旅游业获得爆发性发展,成为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快速起步和发展的重要平台。以民族节庆为典型代表和重要内容的民族文化产业,极大促进了西部地区民族文化与经济的有机互动,通过快速增强和提升民族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培育文化市场快速形成,带动文化消费兴起和繁荣,提升了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发展品质。在现代化经济浪潮和文化浪潮的冲击下,民族地区社会不断变化,民族文化及其载体赖以生存的生态语境、文化语境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一方面,民族文化发展亟待创新与突破,西部地区文化产业也面临增强内容建设、创新产品生产、推进资源转化、扩大消费市场、改进服务模式、融合先进技术等重大挑战;另一方面,民族文化的生产、重构和整合,又反过来对文化载体和文化发展模式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民族节庆作为民族文化的承载者和民族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势必需要在民族文化和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中实现变革与创新,通过对产品、资源的重组与配置,对表现形式的变化与调整,对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的结合与运用,发展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文化经济发展方式和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平台。

三、西部地区民族节庆的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

现代社会,科技对文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文化与科技的互动融合,则成为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重要推动力量,成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标志。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就是文化产品的生产、消费和流通过程,文化产品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是当前社会文化系统发展进程的重要反映,不仅定位人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规范其所处的位置,而且传达了特定社会阶段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展现着人们对文化的态度,并表达着他们共有的理想和追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正是通过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带动了文化意义的传播和转移,借助各种形式的文化消费,使得特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西部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把可利用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相应的文化产品,通过投入产业运行,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贯通,最终实现价值交换和效益兑现。就民族节庆而言,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符号,更是一种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的文化产品,有助于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促进民族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节庆产业的发展,促进了节庆所承载的文化意义的升华,无论是节庆旅游产品的创意设计、文化事项的传播呈现、民俗风情的参与体验、文化消费的引导培育、文化服务的改进提升,都是为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获得话语权做出的积极努力。民族发展是一个整体性问题,与民族文化、民族经济、人的全面进步密切相关。尽管经济水平仍然对文化发展起根本性的制约作用,但文化权利的争取也势必会为民族经济创造宝贵机遇,从而促进民族的整体进步。民族节庆一方面是满足特定群体一系列文化诉求、传承文化传统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民族群体应对主流文化发展冲击,保护和增强民族文化权利,进而维护其生存利益的重要手段。通过在节庆中坚持、展示、宣传一系列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传统行为,增强其在全球同质化发展趋势和主流文化侵蚀中的文化辨识度;通过塑造能动性强、传播力广、特色鲜明的文化形象,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节庆品牌,加强民族文化自信度与自觉力,巩固其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从根本上维护和促进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现代科技的全面进步,对文化经济发展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文化产品的各个环节,在催生出一大批新型文化产业业态和新型文化服务模式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化产业和民族文化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数字影像、声光多媒体、LED显示等技术在民族文化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丰富了相关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提升了各个领域的发展活力[3]。民族节庆的科技创新,就是以多样性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积极探索和尝试与科技、艺术、管理、营销等要素的有机互动和创新整合,全面提升民族文化的创造力和活动力,为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机遇。民族节庆的科技创新,是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文化经济的改造过程,是提高创意设计、娱乐休闲、会展商贸等节庆内容科技含量的过程,是为民族文化创新提供强大技术支撑的过程,更是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增强民族文化传播功能,构建有线和无线全覆盖的民族文化现代传播体系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民族节庆科技创新的实质,就是民族文化传播的革命性变革。在各类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营销手段的能动作用下,民族节庆的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各种影像、显示、传播、网络、营销技术的运用,使得民族文化内涵的展现和文化意义的传承突破了原有的时空限制,由最初的“口传心授”、“心领神会”转变为现代的“网络推介”、“远程记录”;由原来的“在场展示”、“在域传承”扩展到现在的“在线营销”、“在网传播”。新兴科学技术的全面介入,催生了文化产品的创新生产,丰富了文化活动的体验方式和表现形式,提升了其艺术表现力和文化附加值,增强了文化参与者获得体验的深刻性与敏锐性,使得民族节庆由传统意义上文化生活的组织者转变为现代社会中文化消费的倡导者,使得文化消费成为文化传播的又一全新途径,伴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面展开而快速延展。这些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不仅提升了民族文化的本土影响力,而且增强了其他群体和社会对它的认可度和认同感,为民族文化在更大范围内表达合理权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民族文化传播的崭新格局。对民族节庆科技创新的探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1)信息存储与产品生产创新。利用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提炼梳理,建设节庆文化资源数据库,构建节庆文化、节庆资源、节庆遗产、节庆档案、节庆经济等各类信息的数字存储体系,提升相关文化产品的创造力;同时,充分利用高清、多媒体、虚拟展示、3D/4D技术、激光显示等高科技,提升民族节庆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感染力,增强民族和节庆文化传播的生动性和有效性。(2)平台搭建模式创新。积极创新和拓展文化传播平台,开展针对数据库、信息中心的版权保护、在线下载、广告营销、在线娱乐、网络交易等内容的建设,实现网络信息与资源的共享利用,促进民族文化传播平台多元化发展。(3)娱乐和体验方式创新。以移动多媒体、手机报、数字出版、网络电视、数字电影、动漫、网游、虚拟演出等技术手段为依托,打造符合现代人审美体验、娱乐参与、休闲互动等需求的多种文化体验方式,削弱群体间的文化隔阂感,增强民族文化传播过程的针对性和互动性。(4)文化消费创新。加快对各类先进通信和网络技术的转化应用,积极开发基于移动、数字等具有不同传播特点的新型节庆文化产品和衍生产品,扩大节庆文化消费的内容和范畴;以移动互联网媒介为核心,推动数字内容体验消费,促进节庆体验、文化娱乐、远程直播、APP平台、微信和微博客户端等多种新型节庆文化服务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4]

篇(7)

二、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

1.科技创新是一项企业、社会共同的事业,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行为,需要企业制度文化的保障也同样需要员工和社会的支持。科技创新过程离不开众多利益相关主体的参与。总的归纳起来,主要的利益主体涉及政府、企业、同业竞争者等利益相关主体。因此本文基于利益主体的理性经济行为,对这些主体进行分析。政府的行为分析市场作为一种最为灵活的经济运行机制,在理想状态下能够实现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从而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政府作为市场的守夜人,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依靠政府干预,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同时,政府希望整个国家的经济健康持续向上地发展。目前政府可以支持或者不支持科技创新,如果支持,必须要有政策的引导,配备各项资金及政策的支持,会有短期利益的受损,如果不支持,短期利益得到了保证,但是长期而言,市场守夜者的作用就得不到体现了,政府追求持续向上的经济得不到支持。为此,政府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方面,所站立的角度是支持。

2.企业的行为分析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正如前面分析所言,在科技创新这个问题上,企业会有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矛盾所在,支持科技创新,对于企业而言,并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需要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也需要企业投资者牺牲部分个人利益。如果不支持,企业的投资者也好,相关利益方也好,短期而言,不会有利益受损,长期而言,后续的利益保障不一定能得到支持。但是,从短期上看,企业更多地会因为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放弃科技创新,然而,如果企业具有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其行为就会截然不同。倘若企业认识到,科技创新能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企业就会支持科技创新。至于企业支持与否,与其他因素相关,特别是同业竞争者的行为。同业竞争者的行为分析同业竞争者也是一个非常理性的经济人,同业竞争的目的在市场竞争中希望能够持续占上风,从而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为此,在科技创新上,如果同业竞争者支持的力度较大,企业方为了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势必将不断地跟进甚至赶超,如果整个行业竞争者都墨守成规,则企业方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将大大降低。

三、相关利益主体的博弈分析

1.民营企业在资金、技术和消费者心理方面无法得到优势,又面临着众多的同业竞争者。政府是市场守夜人的角色,为了使国家经济持续有效发展,政府的做法是支持科技创新,在政策上给予较大力度的支持;短期内政府为了鼓励企业发展低碳经济,会支付补贴S。短期内企业为了支持科技创新,必须一次性支付经济成本C,但此时会获得政府的补贴S(S≤C),企业现有的经济效益为E,但由于科技创新会占有部分现有业务的资源企业的经济收益将会减少为aE(0<a<1)。(4)如果企业发展科技创新,由于市场对创新后的产品的需求增加,就会获得经济收益bE(b>1),如果企业没有发展科技创新,那么此时,会在c第二阶段丧失市场竞争力,企业的经济收益就仅为cE(0<c<a<1)。如果企业的技术落后于同业竞争者(同业竞争者支持科技创新,而企业不支持科技创新),则企业为了维持市场份额,获得企业收益,将付出额外的市场费用F。

2.本模型假设信息是完全的,也不考虑利率的影响,计算的是总效益。也就是说,在同业竞争者实施科技创新的情况下,实施或者不实施科技创新的收益差距比同业竞争者没有实施科技创新的情况下要来的大,因此,与同业竞争者无技术优势下的营销费用是一个很大的支持。因此,同业竞争者的行为对企业行为有较大的影响。

篇(8)

借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结合县域科技创新的目标、条件,考虑到省级区域、市级区域的差别较大,关注到有关县域数据的可得性,基于我国的“十二五”规划和科技部出台的《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意见》,遵循构建指标的一般原则,并结合内蒙古80个旗县(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来设置评价指标。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根据内蒙古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本身的独特性,为了构建一个能反映其产业特点、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选择遵循独立性、代表性和统计性,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要降到最低,以免影响指标体系的准确性。充分考虑内蒙古县域科技创新指标元素,准确规范地反映每个旗县的科技创新能力。

2.可行性原则考虑资料数据的可获取性;设计的指标不能太复杂,尽可能简练,易于评价;以定量指标为核心,便于精确地量化每个旗县的科技创新能力。

3.系统性原则构建的指标体系要全面,有侧重,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整体,从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一个县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真实情况。

4.导向性原则通过设置评价指标,引导内蒙古80个旗县(市)树立发展科学创新的理念,引导县域政府采取措施促进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使每个县域都能意识到现有的优势和存在的劣势。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和县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内蒙古80个旗县(市)科技创新的总体特征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内蒙古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其中一级指标三个,二级指标九个,三级指标二十二个,

二、内蒙古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推行的保障条件

(一)政府发挥宏观指导与统筹协调作用

县域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宏观指导与统筹协调的作用,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运行提供充足的保障。政府应将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推行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

篇(9)

2.将市场需求和本地特色相结合科技创新的成果,不论是物质产品还是服务产品,终归都要进入到市场,受到市场的检验。因此,80个旗县(市)在进行科技创新时都以市场为导向,并且紧密结合本地的资源禀赋、特色产业,比如阿拉善左旗成功试验了沙芥人工种植技术,建成沙芥育苗采种基地15亩,种植沙芥500亩,同时在沙米人工驯化栽培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为止,涌现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在稀土新能源、农牧业科技、生物技术、煤炭化工等领域自主开发了很多核心技术,例如托克托县的金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出了“金霉素预混剂的制备方法”,并获得了中国优秀专利奖。

3.区域间存在差异由于各个县域的情况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它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存在着显著差异。整体来看,蒙中地区经济最为发达,蒙西地区次之,蒙东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弱。相应的,蒙中地区旗县(市)的政府和企业对科技的重视程度高,科技创新机制较为完善,因而科技创新能力也最高;蒙西地区旗县(市)的政府正在逐渐重视科技创新,这些地方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区处于中等水平;而蒙东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较低。例如,自治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基本分布在蒙中和蒙西地区,而位于蒙东地区的企业数量较少。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科技创新的投入不足虽然目前各个旗县(市)都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但是科技创新所需的资金依然短缺。仅就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而言,2012年全自治区该项支出已达101.4468亿元,但全国的总支出为10298.409亿元,可见,自治区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还不足全国的1%,进而说明自治区科技创新投入与其他省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科技人才匮乏2012年全自治区仅有48357人从事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其中仅有5960人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从事专业技术服务业的人数为36403人,5994人从事科学推广和应用服务业,每个旗县(市)中的科技人才更为匮乏,这严重制约了县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二、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借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结合县域科技创新的目标、条件,考虑到省级区域、市级区域的差别较大,关注到有关县域数据的可得性,基于我国的“十二五”规划和科技部出台的《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意见》,遵循构建指标的一般原则,并结合80个旗县(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来设置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根据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本身的独特性,为了构建一个能反映其产业特点、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指标选择遵循独立性、代表性和统计性,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要降到最低,以免影响指标体系的准确性。充分考虑县域科技创新指标元素,准确规范地反映每个旗县的科技创新能力。可行性原则考虑资料数据的可获取性;设计的指标不能太复杂,尽可能简练,易于评价;以定量指标为核心,便于精确地量化每个旗县的科技创新能力。

3.系统性原则构建的指标体系要全面,有侧重,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整体,从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一个县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真实情况。导向性原则通过设置评价指标,引导80个旗县(市)树立发展科学创新的理念,引导县域政府采取措施促进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使每个县域都能意识到现有的优势和存在的劣势。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根据以上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和县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结合80个旗县(市)科技创新的总体特征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其中一级指标三个,二级指标九个,三级指标二十二个,四、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推行的保障条件

三、政府发挥宏观指导与统筹协调作用

篇(10)

1.2热能与动力工程中锅炉的相关概述燃气锅炉的电器控制以及外壳部分有机组成锅炉,而燃气锅炉外壳有机组成冯芬亦包括面壳与底壳两方面。通常情况来说燃气锅炉底壳主要组成成分为主热交换器以及三通阀和板式的热交换器,还有电控盒以及燃气阀、轮回水泵、膨胀水箱等,其经过底壳连接主要作为整体而存在,且底壳可连接固体墙体,防灰尘以及防风等各类保护的作用是锅炉面壳主要功效。锅炉最重要的一个硬件部分为燃气锅炉的电器控制,对地暖温度的探测器、燃气阀与轮回水流、风压开关、风机、轮回水泵、燃料燃烧等装置有效运行进行控制是其主要的作用。目前使用最多的方式是电脑控制方式,这主要是因为这种方法对于温度的掌控更为合理,而且还能够平衡燃烧温度。

二、热能与动力工程存在的问题分析早在商周时期

2.1热能与动力工程中工业炉的应用发展分析对于工业生产来讲,工业炉的地位非常关键。在早些时候,工业炉一般是经由燃烧材料的方法来提供热能。在这种过程中,人们发现此种方法虽然能够带来热能,但是也会对我们的环境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可以通过工业炉来实现电和热的有效转化。目前热能相关的研究工作在不断开展,而且锅炉的管理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目前已经可以使用电脑控制锅炉,这就在无形中将能量的利用率显著的提升了。当前锅炉有两大类型,分别是推钢型的和步进型。这两者的差别是它们的输送材料方法不一样。

2.2热能项目中风机面对的问题锅炉设计风机的目的是为了压缩并且运输气体,也就是说把机械能合理的变化为动能。当设备运行的时候,风机能够将有关的气体运输到特定的设备中,它的功效比较显著。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获取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人们对于能源也更为需求,有关能源生产单位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发展,实现效益最大化,就应该切实的提升锅炉的工作总量。正是因为不断的增加其活动量导致风机因为长久的运转而发生破损,一旦破坏就会影响到设备的正常运行。所以必须变换风机的工作模式。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个事项,叶轮本身结构非常复杂,在其测量温度的时候外在要素会对它的工作产生一定干扰。对于这个问题当前还没有合理的解决方法。虽然如此,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为采取热能与动力工程已研发出的相关软件可从多种方向对风机叶片燃烧的速度进行有效测定,且可对数值进行二维模型的模拟,通过此创建来对网格进行有效划分,之后采取求解器对网格输出、所需结果进行有效求取,最终获取较为准确的一些模拟结果。

三、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广泛运用了所取得的科技创新

3.1燃烧控制良好的环境。顶层设计的联合行动,为各省市的行动给出了明确的方向。科技部、文化部联合召开部际会商议定书签订仪式暨第一次工作会商会议,推出11项具体措施指导我国科技与文化融合工作的开展,其中包括联合研究、制定并《国家科技与文化融合联合行动计划》,联合认定“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为区域性科技部门与文化部门的深度融合注入了动力。科技部明确表态,今后在国家科技计划中优先启动数字、信息、网络等技术在公共文化与新型文化产业领域中的集成应用的科技项目,并在国家科技与文化联合行动中给予优先安排;在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中设立科技与文化融合的研究方向并给予重点支持,等等。这些政策是地方实施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必需条件,对地方调整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科技型文化产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3.2大力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文化的进步需要有科技的支撑和铺垫,要实现文化产业的繁荣与进步,必须大力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才能放射出文化产业灿烂的光彩。为此,科学技术部印发《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提出: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培育文化新业态。在技术上,要加强虚拟现实技术、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内容集成存储等技术的应用,以现代服务观念,缩小服务实施环境差距,促进虚拟会展、在线体验、数字内容等新业态发展,扩大服务人群范围。要借助技术的进步,充分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的价值和意义,推出既体现我国科技水平又展现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在政策上,要以促进文化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为目标,完善文化产品产权评估、定价标准体系,打造网络交易和服务平台。在具体措施上,从“技术研发、文化旅游平台、演艺文化服务平台、文化艺术品交易平台、数字内容交易平台、数字版权交易平台”几个方面,开展平台建设和应用示范,全面打造数字文化。

3.3我国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现状国家政策和各项举措有力促进了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发展,各地在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北京中关村以高端人才、园区建设、创新企业、科研机构为特色。依托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一基地多园区”联动发展战略。深圳市2003年在全国率先确立“文化立市”战略,文化创意产业以年均接近25%的速度快速发展,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新模式。全国16个国家级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产业凝聚力不断增强,呈现出文化产业特色鲜明、相关产业集群发展、核心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等特点,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崛起,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重点项目驱动、科技创新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链式发展格局。

四、特色鲜明,发展良好

4.1示范基地文化特色鲜明,园区基础设施普遍较好,在发展中注重整合优势资源,形成自身发展特色。示范基地普遍发展新闻出版、动漫游戏、文化旅游、广播艺术等文化产业,同时注重以现有资源为基础,对已有特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北京市高校科研院所密集,文化氛围和科技实力较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初步形成四大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群:数字内容产业群、智能终端产业群、信息媒体产业群及应用服务产业群。2012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产业增加值达到2205.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2.3%,是第三产业中仅次于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的第三大支柱产业。哈尔滨素有“冰城”“文化之都”的美誉,是国家认定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现代服务业新媒体产业化基地、动漫出版产业基地。以此为基础,哈尔滨重点建设冰雪文化产业、欧陆文化产业和音乐文化产业,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品牌化发展之路。兰州高新区集聚了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较强的文化科技企业和服务机构,发挥敦煌文化和伏羲文化的特色资源优势,以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为主体文化,科技融合产业集群正逐步形成。

4.2环境建设不断完善。为了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环境的建设,各地区根据自身的特点,都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完善,支持示范基地建设,尤其是环境建设。当前国家级的示范基地入园企业可享受国家和当地的各项扶持政策,也可享受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的一体化服务,如工商税务、法律维权、公共信息、企业孵化等。青岛市在《关于推进文化青岛建设打造文化强市的意见》中规定,“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全市科技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先后制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若干政策》《青岛市文艺精品项目扶持奖励管理办法》《青岛市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等一系列政策。西安市将文化科技融合工作列为《西安市“十二五”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重点内容,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支持。2012年支持5个文化科技融合项目,资金达760万元;支持4个文化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支持资金200万元。陕西省科技厅也将西安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列入地市重大专项,支持科技资金1000万元。上海了《上海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把基地建设和文化创意园区作为文化科技融合的重要载体,把文化科技企业作为融合发展的推进主体,把培养和集聚各类文化科技人才作为关键”的原则,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存在的问题

1是在企业融资渠道上,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该类企业多为中小型“轻资产”企业,可用于抵押的固定资产少,而品牌、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难以估值,因此从银行等传统渠道融资的门槛较高,而能够通过上市从资本市场融资的企业也在少数。虽然我国投融资环境在不断改善,各地也普遍重视解决企业资金不畅的问题,出现了科技金融等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模式,但这些都还处于发展初期,仍然需要完善相关机制,为中小文化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在核心技术上,“加强文化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是《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提出的五大任务之一,也说明我国文化领域核心技术和高端系统装备国产化不足的现状亟待解决,否则在技术上依赖进口,短期内将会造成文化产品制作成本昂贵和推广普及难的问题,长期则会形成文化产品技术含量低、文化服务效率低等问题,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2是在品牌影响力上,我国缺少文化产业自主品牌,文化内涵缺乏,技术应用也与国际市场存在差距。国内大多数动漫制作公司靠拿外国订单做加工谋生存,既没有原创,更谈不上出精品。同时缺乏既通晓高科技又熟谙文化的复合型人才,科研产出与文化需求无法对接,难以创作出民族文化与高科技手段高度融合的文化精品。文化与科技融合走向地方的建议近年来,中央在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出台一系列文件进行鼓励引导,在示范基地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从试点推广到全国,才能真正体现科技文化产业给人类带来的进步。在一些小城市及西部地区,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六、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一)促进科技与特色地域文化融合发展“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每个城市都形成了特有的风俗和习惯,以及千姿百态的文化特色和历史遗迹。各地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走科技支撑文化发展的道路,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以烟台市为例,2013年,烟台成功收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两张“国”字号名片,展现了烟台市的文化成绩。同年,烟台市政府正式推出“红色烟台”建设规划,提出“打造‘胶东红色文化’,建经济文化强市”的口号,将在史料征集、史馆建设、艺术创作、文化研究等多领域展开活动,发掘渐被淡忘的胶东红色文化。这有别于当前争抢名人故里但却漠视名人精神的文化发展模式,是对开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更高要求。建设现代旅游景区、挖掘保护文化遗产离不开科技管理手段,如建设环保、安全、人性化的自然景点;史志的数字化管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和多种表现形式创作富有感染力的红色文化艺术精品、建设全景式的现代化展示场馆等。除此之外,各地区还可以依照国家设立“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项目,设立专项资金,着重支持文化科技产业项目,以新兴科技文化产业刚起步为契机,尽快开展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工作。

(二)完善政策环境完善环境,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尽快制定与中央配套的一系列保障和鼓励措施,刺激科技与文化融合,扶持科技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有必要尽快出台规划指导类、专项资助类的实施细则,如“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专项资金”“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计划”“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等与区域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相适应的文件,不搞象征性、不具有针对性、具体措施欠缺的文件。建议从宏观层面,抓紧研究制定科技与文化融合总体规划;在政策安排上,参照国家级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的相关政策体系,细化优惠政策条文并落到实处。

上一篇: 水利安全论文 下一篇: 企业会计准则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