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0: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村电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村电商论文

篇(1)

1.政治方面

我国政府一直对“三农问题”高度关注,“十二五”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各级政府对于农村发展电子商务是持鼓励态度的。很多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将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信息资源开发等工作纳入“村村通工程”。随着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农村互联网工程建设的完善,电子商务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和市场。

2.经济方面

我国经济虽然处于平稳增长的时期,但城乡差距扩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农村建设投资远落后于城市建设投资,从而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农村经济基础依然较差,其现有的网络通信设施很难满足日新月异的电子商务发展要求,加上农村地区本身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小,因此缺乏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到电子商务的建设和日常运作中。另外,农业生产的周期一般较长,与其他商品的流通周期相比较低,因此更需要一定的资金去支持日常的生产运作。这些因素在某些方面正制约着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3.文化方面

我国有着深厚的农业文明背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长期支配着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传统观念的束缚导致农民不容易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特别是有些基层农村干部对于电子商务的认识较为落后,这就直接影响到这一事业在基层地区的发展。加上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较落后,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较低,他们对于网络、电子商务这些新兴事物接触得晚且机会较少。这些“先天不足”就使得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有了一定的障碍。

4.技术方面

正是由于我国农村地区落后的教育水平导致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掌握基本网络技术的农民相对较少。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也一直不到位,开展电子商务所要求的基本技术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都不具备。相较于城市地区各类发达的互联网公司和物流公司,农村地区在这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另外,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建立了大量的农村电子商务网站,但是这些网站的技术性和专业性较低,实用性就大打折扣。每年大量的IT人才流入各大商品销售平台,而进入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人才却只有很少一部分,这也十分不利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大环境还是较为宽松的,政府也在努力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力度。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我国农村要开展好电子商务这一事业,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统筹兼顾,才能走出符合我国农村自身特点的电子商务道路。

二、社会学视角下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从社会学角度看,在农村发展电子商务这一行为既是农民自己作出的选择,又是整个社会对于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期待。因此,我们可以用社会选择这一理论来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社会选择理论指的是将社会成员的偏好集结成为群(社会)的偏好。例如,投票选举、市场机制等。从形式上看,社会选择是典型的群决策问题,但从更深的层次分析,社会选择理论研究的是“个人价值与社会选择之间的冲突与一致性的条件”。正是由于在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关注到电子商务这一新兴事物,使得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获得了全社会的关注。也正是由于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电子商务事业中,才使得互联网经济极大地增长,从而获得了人们的关注。首先,我国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政府主导的模式。这是由我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决定的。只有明确了政府的领导,才能统筹各部门和各种有利条件进行有机地结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扶持力度,从资金、人才、政策等各方面给予支持。其次,加强农村电子商务的宣传力度,在基层设立一定的奖励政策,鼓励更多的农民尤其是对电子商务缺乏了解的农民尝试。另外,要加大对于基层领导干部的培训,让他们成为农村电子商务事业建设的“排头兵”。再次,政府应予以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互联网公司和物流公司将业务范围更多地拓展到农村。这样既方便农业产品的运输和流通,也为这些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地方政府可以与一些互联网公司合作,加强对农民电商技术的培训和指导,让他们从根本上掌握电子商务的相关技术和理念,使得他们在实践中由被动发展变成主动投资。最后,要完善农村电子商务的相关法律和政策。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具体细则。只有在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良好的政策氛围里,农村电子商务才能顺利健康地发展。

篇(2)

浙江西南山区,隶属丽水市,以丘陵地带为主,四面环山,中部是盆地,全县总面积140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76%。虽然这几年铁路、高速公路、省道、县乡公路,通村公路等都在全面建设中,但就公路的通达度和路况来说,整个城乡交通运输网络仍需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也是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近年来松阳县政府对信息化产业非常重视,但受财政能力所限,网络设施投入远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全县网络基础设施仍不完善,农村网络宽带仍然较低,该县农村网民数量和网络覆盖率较低。

2文化素质偏低

大东坝镇一些农村网商的成功案例,使得其它地区农民也对网络销售农产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往往由于其文化素质偏低,特别是有些农民缺乏基本的电脑常识和上网操作技能,再加上没有专业人员技术上的指导和支撑,根本无法网上开店和网上支付,最终导致他们只能放弃“网上做买卖”的想法。因此,这就需要县地方政府对农民在政策面和资金面上予以扶持,定期开展农民电商技能的培训班,以培养和提高农民的电子商务专业技能。

3农业电商人才紧缺农业电商人才紧缺是制约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当前许多地区发展农村电商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农产品电商人才既要了解农业、农产品知识,又要掌握电商技能。松阳县的农民对农产品虽有充分的了解,但却缺乏产品摄影、网店美工、信息采集与处理、在线客服、营销数据分析、营销推广、促销活动策划等电商操作技能,而拥有电商技能的专业人才对农业和农产品的认知却又严重匮乏,而且受地域的经济水平、企业文化、人文环境、工作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多数电商人才普遍不愿意去农村发展。据调查统计,有70%的中小农产品电商企业反映招聘和留用电商专业人才都非常困难,人才供需矛盾特别突出。

4物流体系待健全电商“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性

日益突出,已成为电商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由于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品种多、级差大、保鲜难、易腐性等特点,对物流过程中的包装、装卸、运输、仓储都有特殊的要求,物流经营难度大、成本高。一方面,受成本因素限制,快递行业在农村的网点还不够普及,物流大多还不能到村一级,部分边远地区甚至没有网点;另一方面,部分农村道路状况不理想,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容易损耗和毁坏。截至目前,松阳县已在19个乡镇(街道)建立农村物流网络服务站139个,乡镇(街道)物流服务的覆盖率达到100%。但纵观松阳县整个物流体系,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健全,例如农村物流网点数量、物流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等方面都存在短板效应。

二、基于区域经济特色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的构建

1政府加大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

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信息占有和利用的差别,缩短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每年松阳县财政都要安排一定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该县农村电商的扶持、奖励、培训以及相关的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同时,各网络运营商也要积极支持农村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在基本网络建设、资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加快推进全县农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业信息网络覆盖范围,努力实现“网络村村通”、“网站乡乡有”,争取全县农村宽带开通率达到100%,农村上网速度也得到大幅度提升,并显著提高农村整体的信息化程度。

2农村电商人才培养

培养农村电商人才,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内容。松阳县政府每年在农村电子商务引导资金中安排培训经费,用于培养农村电子商务创业人才和电子商务应用技术人才。为此,可以采用分集中培训与订单式培养两种方式来进行。

1)分区域集中培训

由松阳县政府牵头,农村电商协会组织,通过远程教育、举办电子商务专业论坛、电子商务培训班等形式,对农村青年进行分区域分批次的集中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他们的电子商务操作技能。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电子商务培训班直接开进村里,借鉴一些农村网商的成功案例,进一步激发农村青年网络创业的激情,并聘请电子商务专业人士对他们进行农村电子商务的实践指导。据统计,2013年1-9月,松阳团县委联合有关部门组织农村青年网络创业培训6期,择优挑选敢创业、能创业、创大业并拥有一定的电子商务基础且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农村青年作为培训对象,共免费培训网络创业骨干312人。免费精英培训一般每期4天,培训内容涉及网店推广、美工、客服三大方向,邀请淘宝大学知名讲师从各个维度深入授课,同时通过沙龙、店铺诊断等形式进行互动交流。同时,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专项基金,面向全县范围内的所有大学生村官每年定期进行免费的农村电子商务技能培训,从而发展了一批从事电子商务的精英。在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下,涌现出一拨拨农村青年网络创业热潮,进一步促进了松阳县农村电子商务的普及应用。

2)订单式培养

松阳县政府可以积极与丽水市内的职业中专、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合作,开设适合松阳县农村电商发展需求的电子商务订单班,采用订单班培养模式,定向培养出一批适合该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电商专业人才。这样,从可以长期在源头上解决了农村人才紧缺问题。丽水市目前有:丽水市职业中专、丽水学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青田职技校、遂昌职业中专、缙云职业中专、松阳县职业中专等20多所职业学校。其中,遂昌职业中专的电子商务专业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

3打造农民+协会+合作社+平台模式

一个农民,他作为个体的议价能力和市场完全不对等,只有先把规模做大,代表一个团队议价才有优势。只有充分发挥松阳县的区域和资源优势,建设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基地,构建农业产业化优势带和特色产业区,才能形成产业集群优势。为此,可以打造一个农民+协会+合作社+平台模式,在区域上由点到面到片,业态上由单一信息到综合协作运营,最终形成产业优势,促进松阳县区域经济发展。

1)农村网商(电商)协会

2011年8月,由县政府牵头,多家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联合发起,松阳县网商协会成立。目前,协会已有会员120多名,该协会密切联系会员定期举办各类沙龙、联谊活动,如举办县网商协会“助力创业”活动暨2013年会,吸引了大量回乡过春节的在外网络创业青年参加。2013年8月,松阳县电子商务协会在古市成立。2013年底,该协会与松阳县广播电视大学共同推出“淘宝网”网络创业课程培训,旨在提升农村网络创业者的创业与就业能力,系统、高效地培养优秀的网络创业人才。“网络创业”课程培训以网络零售流程为主线,注重实战与分享,通过课堂传授、平台操作、实训分享等提升学员零售平台和店铺运营的实训能力。通过农村网商协会和电商协会平台,加强了松阳县农业电商企业和人才的凝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促进电商企业抱团发展,同时也可以号召农民网上创业,积极开展农村青年的电商技能培训学习,进一步推动松阳县农村电商事业的健康发展。

2)农业合作社

农业合作社是由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在松阳县各镇都可以分别成立多家农业合作社,吸引当地农民加入合作社,采用公司化管理,由合作社为成员提供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业生产技术与信息咨询服务,并统一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等环节。农业合作社可以利用区域优势和规模效应,逐渐树立起农产品的区域品牌,这对提高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农业合作社还要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有效形式,对接农村电子商务,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3)农产品电商平台

由松阳县政府牵头,鼓励各骨干企业积极参与松阳本地产业电子商务专业服务平台建设,共同开发一个农产品的电子商务网站。该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对松阳县农产品进行收集整理,建立全方位的商贸网站信息系统,按照Web0标准构架“松阳特色农产品网”,做到标准化、流程化,实现商品管理、信息管理、交易管理、会员管理、权限管理等功能,该网站既是交易平台也是信息交流平台。通过该平台的运营与推广将松阳县特色农产品推向一个新的层次。

4规范物流体系建设

1)建设“三位一体”的低碳农村物流网络松

阳县继续建设以“物流企业为龙头、农村客货运站场为载体、乡村物流服务站点为节点”的县、乡、村三位一体的低碳农村物流网络。以原有的19个农村客货运一体站作为农村物流网络建设的枢纽站,以农村集贸市场、中心村为节点,继续建立农村物流网络站,并鼓励农村各类小超市、代销店以委托模式从事农村物流,并将店老板聘为农村物流服务寄递员。据不完全统计,自农村物流配送网络建设以来,到目前为止累计配送和寄递物品960多万件,发送量达310余万吨,为农民节约成本4500余万元。

2)实现内外物流资源有效整合

浙江路路发物流有限公司和松阳县友谊配送中心是松阳县的两家农村物流配送龙头企业,他们改变单打独斗的区域农产品物流方式,在遵循自愿原则的前提下,他们与中通、汇通、全际通、速通、快捷、全峰等物流企业建立了小件快运联盟,还与永康的浙江顺天物流有限公司、任氏物流有限公司以及温州鹿富物流有限公司等物流企业建立了大件物流合作联盟,实现车辆和站点的共享,线路和结算的统一,大大减少物流运营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实现了县内外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最终使松阳县农村物流网络真正实现了城乡间、区域间的无缝对接。

篇(3)

一引言

目前,从对中国互联网认识和使用的群体来看,绝大部分都集中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虽然其中会有分布于农业行业的部分,但从总体看来,所占比率很低。而且,就真正农业用户而言,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用户的真实需求被大大地打了一个折扣。正是这种外部环境的局限,使得众多的IT精英们面对农业这个中国最大的产业只能望而却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不论是从建立商业模式的角度,还是考虑操作规程的实施而言,似乎都要比其它的产业的推广应用难得多。

二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2.1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基本概述

2.1.1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站点有了显著的发展。

1994年以来,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相继开通运行,标志着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始迈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信息技术农业应用研究与推广取得了一些成果,建起了一批农业综合数据库和各类应用系统,其中以粮棉油为主的信息技术成果约占1/3。农业部利用网络协议信息与查询等技术,建成的专业面涵盖较宽,信息存储、处理及能力较强,信息资源丰富和更新量较大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联网用户已发展到了3000多家。据农业部信息中心检索,到2002年初,中国大陆农业网站数量已达3000多家,超过了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如果加上台湾和香港的农业网站,中国农业网站数量可排在世界前10名以内

2.1.2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也已经开始起步。

目前,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有了良好开端,32个省(区、市)均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多数省份成立了农业信息中心,有1/3的省份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据统计,广东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相当迅速,在全国居领先地位,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2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2.2.1全国上网用户比例很低,农民上网更少。

据有关方面统计,在全国将近7800多万网民中,从事与农业相关职业的网民所占比例不足1%,而且绝大部分是农业管理与技术人员。且高度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和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区,真正上网的农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中网络成本较高,大多数农民买不起计算机,是中国农民上网的主要阻碍。现在平均每台计算机的价格约为3000元至4000元;农村电话上网费用3.6元/小时,在加上各种培训费用,普遍农民难以支付如此高的费用。

2.2.2农业网站不多,网站分布不均衡,且利用程度低。

根据CNNIC的调查结果表明:互联网的用户分布与农业网站的地区分布相似,集中在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用户很少,而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技术水平更低,对信息和技术的需求更加重要。同时,以农业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网站在全国所占的比例也不高,并且利用程度低。在所有的网站中,基本上可以分成下列类型:①由中央部委建立的网站和各级政府建立的网站;②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的综合性和专业性网站;③各行业建立的专业性网站;④少部分个人的网站;⑤非农业信息网站中的农业信息专栏。

2.2.3基础工作水平低,缺乏大型实用数据库。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性,所涉及的信息关系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很大,原有的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大型数据库的建立也是近几年的比较正规进行。尽管各个单位都有数据库,但真正可以投入运行的并不多。即使为数不多的数据库,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要使用它们,也是困难重重。制作单位利益和数据保密问题,使得这些数据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很大的浪费。

2.2.4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网站较多,但缺乏专业性和实用性。

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网站风起云涌,形式和内容雷同,缺少特色,专业性和实用性不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形成,电子商务给农产品销售带来的作用尚未发挥。目前,除了几个有影响的国家级网站外,一些地方性的网站建设水平还不够高,一家有的内容多家都有,甚至导航栏的设置也都大同小异。在内容上以宣传本地农业、为领导服务的信息较多,而指导农民生产、真正适用于农民的信息较少,直观反映的信息较多,有分析、协助决策层和农民生产决策的信息较少,缺乏宏观的指导性的农业信息,信息服务尚未形成。同时,我国大部分的农村电子商务网站,设有农产品行情和供需信息,但很少各个网站对市场需求的评价或预测,更没有各地种植情况的信息,市场信息分析专家的作用没有形成,而农业生产真正需要的这种具有指导意义信息。

2.2.5网上信息不够开放,有价值的信息不能实现资源共享。

一些网站设有内外网两个部分,外网公开的信息,一般性的信息多,有价值的信息少。内网上有用的信息相对比较多,又实行会员制,相对封闭起来。这样网络间的互相封闭,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信息的发展,也失去了设网建站的目的。

三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必要性分析

3.1发展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可以解决农业信息畅通问题。

综合我国农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信息问题、技术问题和产品管理、配送问题上,而信息问题是最重要的,后两个都可能从信息问题中得解决。大力发展中国农村电子商务,为工农业等物质能源产业的信息化改革服务,更好地促进它沿时代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信息商务化、数字化。可以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解决农业生产与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以帮助领导科学决策,指导生产者进行合理的安排生产,可以有效避免盲目发展带来的对农业农村的不良影响。目前,农业经济增长对物质投入的依赖趋于减少,而越来越依靠信息劳动,依靠人的智力和知识的投入。

3.2发展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可以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农产品流通问题。

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不仅在实现正常的产品流通上尚有问题,而且功能也不完善,更不能起到有效引导和组织生产的作用。农民虽然在多方面已经努力地去适应市场的需要,但在销售方面显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去甚远,不能主动地选择最有利的市场去销售,而是被动地等待市场的选择。电子商务的发展无疑为解决农业发展中农产品的流通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利用电子商务技术改造传统经济下的流通过程,形成由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组成的并以信息流为核心全新的流通流程,推动中国农村的新发展。

篇(4)

英文摘要………………………………………………………………………………Ⅱ

1“数字农业”的内涵…………………………………………………………1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1

2.1美国………………………………………………………………………………………1

2.2英国………………………………………………………………………………………2

2.3德国………………………………………………………………………………………2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2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3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3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3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4

5 “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4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4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5

5.3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5

结语…………………………………………………………………………………………6

致谢………………………………………………………………………………………7

参考文献……………………………………………………………………………………8

摘 要

数字农业是将信息作为农业生产要素,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数字农业使信息技术与农业各个环节实现有效融合,对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结合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与当前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对我国“数字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几条实践策略。

关键词:数字农业;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

Abstract

Content:Digital agriculture is a kind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at takes information 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lements, uses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xpress agricultural objects, environment and the whole process visually, digital desig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igital agriculture make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ll aspects of agriculture achieve effective integr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foreign countries. Combined with the urgency of developing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digital agriculture, several practical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Key words:Digital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浅析“数字农业”发展趋势与策略

1“数字农业”的内涵

“数字农业”是农业数字经济的重要实践。当前,学术界和工业界尚未能够对数字农业形成统一的定义。通用名称包括信息农业,精确农业,“ Internet + 农业”等等。本文中提到的数字农业基于农业信息化,在农业链的所有环节中都强调了下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代表了农业产业的新视野。现代农业与信息化的紧密结合使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不断的提高现代农业产业的数字化水平,支持农村战略的实施。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

2.1美国

美国完善的农业产业基础和数字技术体系促进农业发展。美国数字农业发展建立在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基础上,已经建成了完善的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与管理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已开始应用数字农业技术,包括应用遥感技术对作物生长过程进行检测和预报、在大型农机上安装GPS设备、应用GIS处理和分析农业数据等,对大田作物进行生产前、中、后期的全面监测与管理。在21世纪初已经实现“3S”技术、智能机械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大农场中的综合应用,智能机械已经进入商品化阶段。如JohnDeere公司的“绿色之星”精准农业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与“3S”技术搭建的新型精准农业管理系统,用以进行精细农作、农机管理、农艺管理和计划管理,可绘制农场产量的“数字地图”,在机械化生产大农场中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5%以上。在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助推下,美国数字农业技术已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紧密衔接,应用范畴覆盖从作物生长的微观监测到宏观农业经济分析。此外,美国也已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组织网络,美国服务类企业与公益机构可为经营主体提供较为完善的技术服务,例如美国农业技术服务组织(FSA)为农民提供丰富的信息。

2.2英国

英国信息化技术应用助推精准农业。信息化技术推动英国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英国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互联网、4G信号已实现基本覆盖。在此基础上,精准农业技术得以实现在农业的全方位应用,如借助遥感技术进行作物生产监测与产量预报、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生态环境评价和灾害监测等;英国Massey Ferguson公司研发的“农田之星”信息管理系统,借助传感识别技术和GPS技术能够更为精准地进行种植和养殖作业、数据记录分析和制定解决方案;智能机械已基本装备卫星定位系统、电脑控制和软件应用系统,能够根据不同位置、不同质量的地块情形实现自动化、精准化、变量化作业,同时可以采集作物信息用以制作电子地图和调整生产策略。2013年英国启动《农业技术战略》,提出了应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和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精准农业,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如借助GateKeeper专家系统提供辅助决策和农场管理、LELY挤奶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在养殖场中的应用、自动感知技术在施肥施药机械上的应用、二维码技术在农产品产销环节的广泛应用等。

2.3德国

德国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积极研发与推广。在欧盟农业共同政策对数字农业的支持下,德国积极发展高水平数字农业,在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支持和辅助决策系统,提供数字农业综合解决方案。德国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支持数字农业核心技术与智能设备研发,并由大型企业牵头,如德国拜耳公司投资2 亿欧元支持数字农业布局,已在60多个国家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并旗下Xarvio品牌推广数字农业,通过XarvioScouring识别系统高效识别和分析作物生长和病虫害信息,帮助农民优化田块单独管理和农田统筹优化。拥有百年历史的德国农业机械制造商CLAAS集团结合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实现收割过程的全面自动化。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

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仍然是一个“大年”,怎样解决需求下降、部分市场关闭、物流受阻等难题,把农货顺利卖出去,让农民实现丰产又丰收?加速数字农业发展是不二法门。

农业长期保持着传统形态,技术进步一直较慢,特别是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农业技术滞后带来的产业发展差距愈发显著。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领域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重塑,生产率大幅度提高。2019 年,我国服务业、工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 37.8%、19.5%,但农业只有 8.2%,数字化改造的空间很大,需尽快赶上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

农业数字化转型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目前农业难题的一剂良方,瞄准这个主攻方向,无疑将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给予农民更多获得感。对广大农民来讲,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最头疼,常常遭遇“多收了三五斗”的尴尬。可以说,农业数字化水平滞后,农产品质量不稳定、难以标准化、产销信息不对称等是导致农产品销售难的主因。显然,加快技术与传统农业的融合,打造数字农业,对产业链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改造,使得传统农业脱胎换骨,插上科技的翅膀腾飞,已成为农业发展新趋势。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实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领域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的数字和智能水平,实现了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控制,实现了农业智能化生产和管理。它可以解决由托管服务流程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在种植业中,重点是如何精确控制生产环节,例如育苗,播种,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当前,荷兰,日本,以色列和其他国家正在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来促进数字化,精确化和智能化作物种植的发展。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基础。例如,美国著名的新鲜食品电子商务公司LocalHarvest是一个平台,该平台整合了有机农业的上下游,并连接了中小型农场和消费者。LocalHarvest平台基于从相关农场收集的基本信息来支持地图搜索系统,使消费者能够搜索本地社区周围的农场并购买难以保存的新鲜农产品,例如蔬菜和禽蛋。农产品在快速物流系统下,可以快速送到消费者家中,从而大大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和质量。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与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投入大量资源,重构产业链,培植人才,发力促进农产品上行。以河北省为例,近年来积极引入农业电商龙头企业,与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展合作,持续在直播助农、农产品品牌孵化、新农商人才培养等领域,合力打造河北数字农业“新基建”。可以看到,利用大数据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匹配优化资源,将需求传导给供给端,有效缓解了供需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产销脱节。在互联网科技力量的加持下,传统农业的“痛点”也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打开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通路。

随着电商农产品销量的快速增长,广大农民亦受益匪浅,农业生产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以需求引导生产、订单式农业逐渐成为主流,精准种植、数字营销提升了农民收入水平,促进更多农民融入数字农业的场景里。以往很多滞销农产品位于贫困地区,数字农业重塑产业链,帮助贫困户掌握技术、融入市场,实现了造血扶贫。实践证明,此种创新扶贫模式具有很强的活力。比如,拼多多的“农地云拼”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荣获了今年的“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截至 2019 年底,拼多多平台直连的农业生产者超过 1200 万人,累计带贫人数超百万。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

通过将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顶尖技术运用在农业公共服务,农业服务也更加便利和灵活。这也是数字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一些国家为了促进数字农业的发展,在农业信息化和农业公共服务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5 “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

加快建立涵盖农业资源,农村产业,生产管理,产品质量,农业机械设备和农村治理的数据库。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整合空间数据,获取耕地资源,渔业水资源,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化农业园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特色鲜明的农业村庄,生产经营实体,村庄分布等数据。地图存储在数据库中,使农业和农村资源数据立体化。通过集成的农业调度系统,现场定点监控系统,集成的遥感信息,无人机观测和地面传感器网络,可以建立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通过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重大自然灾害和其他动态空间图,形成了一个一体化的全域地理信息图,为农业生产和管理的科学指导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

创新,始终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要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数字农业”助力。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为新农资,随着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惠及三农必将更加给力,而农业信息技术已然成为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支持。未来依靠农业科学院和大学等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来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企业作为创新主题的作用,促进数字农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并着重于先进技术和核心技术。为了提高对关键技术的了解和研发,精确操作和智能决策的数字化管理,智能设备的变量修改和应用,农产品的灵活处理,区块链等技术,3S 加速,智能识别,模型仿真,智能控制和其他软件和硬件产品数字农业的综合应用,了解数字农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的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创新以及应用服务系统的持续改进。

5.3 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

当前,就中国电子政务项目的发展而言,农业部门中的电子政务服务水平不能完全满足领导决策应用程序和公共商务应用程序的功能要求。农业信息服务的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这意味着中国农业信息服务具有巨大的发展和利用空间。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农业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并通过建立灵活,便捷,高效,透明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便捷和信息服务。在信息公开,政府公共关系,信息服务,办公室工作等方面,充分利用农民信箱和便携式农业和农村地区的服务功能,提高了园艺,畜牧,水产品,田间管理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着眼于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要求,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研究和推广适用于不同地形和环境的农业机械,并进一步促进农业“机器换人”。

结 语

数字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的自动,精确控制,智能和科学管理,提高了农业的可控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减少了环境污染,使农业向精准,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此外,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有效克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利因素,可以简化交易联系,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成本,消除农民对库存余额的担忧,并缩短生产周期。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商机。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内容的选择空间也越来越广,这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致 谢

在这篇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障碍,但都在老师、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尤其要强烈感谢周波老师在千里之外给我们线上授课进行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解答疑问、传授知识,让我非常感动,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也要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同时也要感谢我的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过程中提供给我很大的帮助。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不吝批评与指教。

参考文献

[1] 周清波 , 吴文斌 , 宋茜 . 数字农业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J].中国农业信息 ,2019,30(01), 第 5-13 页 .

篇(5)

中图分类号:F618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Express logistic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commerce ecosystem, E-commerce and logistics express is mutual support and common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benign interaction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and express logistics. This paper studies on the express industry and its development in coordination with E-commerce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mmerce and express industry, the importance of synergetic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and express industry, the general idea and relevant measures, and so on.

Key words: express industry; E-commerce; synergetic development; internet plus

目前商物流行业一片繁荣,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电商物流行业服务能力稳步提升,用户满意度较高;开放、融合、共享、创新将会成为电商物流发展的新常态;而且农村电商物流发展迅猛,跨境电商物流也呈现出高速长态势。2016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6.1万亿元,较上年同比增加20%。然而正是电商物流支撑了消费市场规模的扩大,目前以电商物流为代表的新兴经济方兴未艾,正在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综合来看,不管是从经济层面还是行业需求以及政策红利的角度来看,电商物流行业将会在2017年迎来发展的最佳时期,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1 电子商务与快递业之间的关系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科技产业,主要是针对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的电子化,不仅是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重要渠道和支撑平台,更是促进现代服务产业与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大利器。而物流快递,作为兼有邮递功能的门对门物流活动,具有带动产业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经济附加值高、技术特征显著等特点。它将信息传递、物品递送、资金流通和文化传播等多种功能融合在一起,关联生产、流通、消费、投资和金融等多个领域,是现代社会不可替代的基础产业。

电子商务与快递,曾经分属不同领域的两个产业,因为现代消费方式的变化而密切关联、相伴而行、相辅相成。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跨境电商、移动电商将会把电子商务推上另一个,而作为电子商务支撑产业的快递物流服务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电子商务的客户体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将大大增加对于快递物流服务业的需求,网络购物业务量的增长同步带动了快递业务量的增长,而快递物流服务业出色的服务也会进一步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可见,没有快递行业快捷配送,电商难以发展;反之,没有电商的支撑,快递行业也不可能迅猛发展。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服务好比天平的两端,任何一端的发展滞后,都会造成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发展失衡。只有双方联动发展,协同共赢,才能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才能有力促进了两个市场的发展壮大。

2 快递业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快递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流通方式转型、促进消费升级的现代化先导性产业。电子商务是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是战略新兴产业与现代流通方式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快递业与电子商务相互依存、互为支撑,业务合作日趋紧密、关联领域不断拓展。促进快递业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

3 快递业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结合各地党代会和人大会议的会议精神,坚持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统筹规划、创新发展、因地制宜和突出特色为导向,以建立适合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物流快递管理和服务体系为目标,以政策集成为手段,发挥政府统筹协调的优势,探索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推进管理方式改革,为快递业与电子商务在创新驱动、规模发展、设施建设等方面创造协同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破除行业发展瓶颈,着力解决产业融合发展、信息互联互通、网络协同规划等问题,建立与协同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

4 快递业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的目标

规划布局科学化:将电商物流快递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拓展完善快递服务网络,完善骨干节点和末端投递服务站点建设。

信息平台开放化:建设集“数据采集、信息互联和政府监管”于一体的快递电商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实现用户、电商、快递、政府等多方信息的汇总与共享,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创新。

车辆配送标准化:建立和完善配送车辆标准体系,实现配送车辆规范化和标准化运营。

人才培养专业化:建立快递和电商从业人员服务和考核标准,完成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全面实现持证上岗。

产业发展融合化:形成一批运行规范有序、示范作用明显的协同发展项目,基本形成覆盖全省、全市,普惠城乡、技术先进、服务优质、安全高效和绿色节能的快递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

制度体系创新化:通过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起适合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物流快递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推动快递、电商企业服务模式创新,培育壮大一批辐射范围广、服务能力强、社会效益好的快递、电商企业,努力促进快递业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

5 快递业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的主要措施

5.1 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

鼓励快递、电商企业通过“互联网+”手段,推动跨地区、跨行业的“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服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面向电子商务企业、快递企业、政府部门等多位主体共同使用,在社区、校区、产业园区等公共场所建设快递综合服务平台,或在乡镇、村建设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数据管理、对接、预测功能的信息化,引导快递企业与电商企业深化合作,统一数据接口标准,实现系统对接和信息交换,促进快递服务与网购业务融合衔接。支持共同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开发应用软件、手机APP等网络工具,发展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个性化定制、代收货款、订单生产等服务,打造信息化智能快递服务网络。探索建设集“数据采集、信息互联和政府监管”于一体的快递电商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实现用户、电商、快递、政府等多方信息的汇总与共享,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创新。

5.2 加快电商快递物流园区建设

电商快递园区是指在机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及其周边沿线,以及在产业集聚区建设电商快递园,并为进驻的电商、快递企业提供道路、水电、仓储、网络等基础配套设施。将电商物流快递需求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完善通道与节点布局,保障城市配送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加快物流园区向“智慧市场+电商创业孵化区”模式转型升级,提供具备集中仓储、高效分拣、快速配送、商品展示等功能的仓配一体化服务。加快园区内部资源整合,引进金融、保险等企业入驻园区,提供“一站式”服务。

5.3 化快递末端服务网络

按照《快递服务》、《快递营业场所设计基本要求》、《邮政业安全生产设备配置规范》等国家标准,引导快递企业推进营业场所标准化、分拨中心规范化、作业流程制度化建设。支持电商、快递企业结合主要商业中心、大型社区、产业园区、校区、写字楼和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场所布局,规划建设快递配送站、智能快递箱等电商快递末端服务网点。推动快递企业创新收派模式,推广网订店取(送)、店内寄件等服务。同时规范快递末端网点备案管理。

5.4 推行快递配送车辆规范化

按照《城市物流配送汽车选型技术要求》、《快递专用电动三轮车技术要求》等国家标准,并结合实际制定城市快递配送专用汽车、快递专用电动车等车辆管理办法和临时停车管理措施,合理规划快递配送车辆通行路线和货物装卸地点,统一城市配送车辆标准、标识管理,消除非标车辆运营,鼓励采用清洁能源车辆开展快递配送业务,支持充电、加气等设施建设,并给予通行便利。

5.5 推进“快递下乡”服务农村工程

加大快递服务农村电商力度,积极推进快递服务网络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拓展延伸,提升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快递服务水平,完善农村地区物流快递体系,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快递网点、社区等对接,开展生鲜产品“基地+社区直供”电子商务业务,引导快递、电商企业广泛与农村邮政局所、村邮站、“三农”服务站、农村供销社、客(货)运站及超市便利店等农村市场服务主体开展快递业务合作,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渠道,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5.6 鼓励电商企业与物流快递企业合作

鼓励电商企业和快递企业对接系统建设,统一信息交换和数据接口标准,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公开透明快递服务价格,加强与快递企业的沟通协作,提供合理的、公开透明的、双赢的行业规则,通过系统分配和有效管理,解决递送资源不足问题的同时带动众多小快递企业的发展,促使电商与快递两个行业能够更好地深入合作,共建和谐生态链。

5.7 加大快递电商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政府、企业和院校三方建立合作机制,利用大中专院校资源,鼓励校企合作,推进校园快递服务中心建设,打造教学、实训相结合的快递人才教育培训实践基地,促进毕业生就业和企业人才招聘。加强行业标准规范建设,推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宣传贯彻和执行,支持行业协会,支持快递企业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快递业务员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提升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职业操守、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通过社会化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个人,享受人社部门相关补贴政策。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接收、院校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行业中、高级人才培养,打造多层次快递电商人才队伍。

5.8 强化保障措施

(1)落实组织保障

建立由财政、商务、邮政管理部门牵头,交通运输、城市规划、公安等相关部门参与的部门间工作协商机制,责任清晰、统筹协调、高效运行地促进快递业与电子商务的协同发展工作,及时研究处理突出问题,广泛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合作,因地制宜促进快递业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

(2)强化规划引领

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特点、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和物流快递配送存在的主要问题,完善出台电子商务和快递发展的相关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充分调动政府和社会资源,推动快递业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物流业中长期规划、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引导快递、电商企业合理布局城乡服务网络,不断拓展协同发展空间。

(3)强化政策扶持

贯彻落实国家、地方政府促进快递业与电子商务发展的有关政策,勇于破除现有管理体制对电商物流快递的束缚,积极向政府及有关部门争取财政资金和建设用地等政策支持,加大政府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商的投入,鼓励引导企业经营模式创新,激发出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有利于电商物流快递繁荣发展的政策体制环境,推动快递业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示范性工程项目建设。

(4)强化行业监督和协会作用

将有关邮政监管工作委托给当地交通运输部门,以推动寄递安全属地管理,提升安全监管实效。同时指导物流学会、电子商务协会、快递协会等行业协会发挥作用,加强调查研究,开展合作交流,提供政策建议,做好企业服务。引导企业诚信经营,促进市场秩序规范,维护行业共同利益,形成政府、协会、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5)强化新闻宣传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积极利用电视、报纸、网络论坛、微信多种新闻媒介,大力宣传推进快递业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工作的成功案例,定期举办相关论坛、新闻沙龙等活动,鼓励快递和电商企业开展品牌宣传、招商推介活动,促进行业内的互联网应用和沟通交流,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6 总 结

物流快f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与快递业是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关系,良好的电子商务模式和电子商务企业、物流快递业的协同发展必将促进产业融合和经济结构调整,甚至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成为促进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 武淑萍,于宝琴. 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路径研究[J]. 管理评论,2016(7):93-100.

[2] 杨聚平,杨长春,姚宣霞. 电商物流中“最后一公里”问题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4):16-22.

[3] 酒景丽. 电子商务与快递业协同发展的策略探讨[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5(4):26-28.

[4] 覃伟霞. 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共赢发展策略探讨[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14-116.

[5] 李莎. 电子商务与快递行业协同发展研究[D].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 叶继艳. 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的协同发展分析[J]. 中国商论,2015(31):71-74.

[7] 韩军涛. 电子商务背景下我国快递业发展与协同机制研究[D].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8] 福建省人民政府.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Z]. 2016.

[9] 国家邮政局,商务部. 关于促进快递服务与网络零售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Z]. 2012.

篇(6)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现代流通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对于社会就业、国民福利及城市发展也有着重大贡献。[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服务业虽然获得了巨大发展,但是“还不够快”,并且流通产业集中度低,流通费用高,流通方式陈旧,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普遍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存在。流通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带来了全局性的不良后果,如制造业资本周转和经济节奏放缓,城乡居民消费受到非收入方面严重制约等。[2]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流通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外资在中国流通领域的加速扩张企业管理论文,已经使缺乏创新能力的本土流通服务业遭遇严重威胁,而且容易引发政府调控能力弱化、上游产业失控,导致国家经济安全等问题。[3]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流通服务业的发展面临复杂而严峻的形势,如何实现我国现代流通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已经成为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七大高度重视自主创新,为我国现代流通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恰恰当前我国流通服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缺失,这和该领域理论研究严重滞后有密切关系,已经严重制约着流通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流通服务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打造并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唯一砝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尝试着对国内学者在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梳理分析其理论脉络,以便更好的了解该领域研究进展和尚未解决的问题,为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指明方向。

“自主创新”是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路风将“自主创新”界定为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国家坚持技术学习主导权,并且把发展技术能力作为竞争力或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源泉的行为倾向、战略原则和政策方针,但是他也指出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不自主”的创新。[4]事实上,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关于服务业创新的研究上。鉴于国内流通研究领域单纯以“自主创新”命名的研究成果非常罕见,我们在研究中将流通服务业及其所包含的四个子行业(零售业、批发业、物流业、餐饮业)创新的研究成果均视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中国期刊网是我国最大的全文现刊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其收录的核心期刊对行业的研究现状很据代表性核心期刊目录。本文通过以下方式对我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文献进行检索,具体包括:(1)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上,搜索篇名中含有“创新”,同时

摘要中含有“流通”、“零售”、“物流”、“批发”、“餐饮”“饭店”、“酒店”、“商业”、“商店”的文章,期刊年限选择2000-2009年,来源类别选择核心期刊。(2)剔除其中的书评、新闻、会议等非学术论文,并且剔除文章核心研究内容不是流通服务业创新的以及部分非代表性的期刊(如《特区经济》等)上的论文。按以上标准,共得到论文样本330篇。(3)分别按照三个标准对论文样本进行分类,即按研究主题进行分类、按年份进行分类、按流通服务业中零售、物流、批发和餐饮四个子行业进行分类。根据以上三种分类,本文从三个视角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图1)。

图1 分析框架图

三、文献回顾与分析

(一) 研究主题分析

以研究主题为标准,我们可以把研究样本划分为9个研究主题,分布结果显示研究最多的是综合创新,即涉及非单一创新维度的研究,共105篇;其次是流通模式创新,共55篇;再次是组织创新(以业态创新最多)企业管理论文,共40篇。

1. 综合创新。该部分共105篇文章,涉及流通服务业战略创新、价值创新或体系创新等许多摘要用时间消灭空间。[7]

2. 组织创新。该部分共40篇文章,很多文章在充分分析我国流通组织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流通组织措施的对策。关于我国流通组织的现状,主要观点认为我国流通组织规范化、组织化程度较低;管理手段、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增长模式仍属于粗放型;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低,各自盲目发展;流通组织间的竞争仍停留在低水平的过度竞争,且竞争不充分和过度竞争并存。[8]孟铁和张殿波总结了流通产业组织优化的政策选择,即坚决打破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制定适度市场壁垒政策;流通产业有效竞争政策;制定跨区域集团化的催化政策,以培育一批现代大型流通企业。[9]关于组织创新研究最多的是业态创新,如李飞认为零售业态的构成要素就是零售营销中产品、服务、价格、店址、环境和沟通6个组合要素,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零售业态创新的路线图,6个要素中24个细节维度的组合变化就是零售业态创新的具体内容。[10]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涉及了农产品流通组织的创新,如冯邦彦和段晋苑提出通过建立专业运销合作组织改革现行的生猪流通制度的建议。[11]

3. 流通模式创新。该部分共55篇文章,研究内容比较分散,包括生产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物流模式创新和渠道模式创新等,表明我国的流通模式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于奎和文启湘分析了批发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批发商业发展模式创新可以通过推进供应链管理模式,积极探索电子商务批发交易,向现代物流中心过渡以及发展规模经济等途径来实现。[12]

4. 营销创新。该部分共29篇文章,主要集中在零售和批发上面,大都从企业营销手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入手,探讨了如何创新改进营销方式。很多学者强调零售企业营销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正确选择。[13]范增认为营销创新是连锁超市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能持续、稳定的发展的必然选择,营销方法的创新应包括绿色营销,情感营销和导入CIS推广形象营销等方面。[14]

5. 技术创新。该部分共24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技术创新对流通服务业的重要性,如何进行技术创新等。如张宏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改进的A—U模型,流通产业的升级可以是跳跃式的,发展具有可跨越性的,而这都是由又是由技术创新的跳跃性所决定的。发展我国流通产业应从宏观层面加强技术创新的政策地位,强化对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产业的政策支持,积极引导第一、第二产业参与流通技术创新,提高流通企业对流通技术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物质基础建设等角度进行改进。[15]

6. 制度创新。这部分有25篇文章,主要从政府企业管理论文,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角度探讨了如何健全我国流通市场的制度创新。如文启湘和赵玻指出流通产业天然就是低进入壁垒产业,要防止流通产业过度进入,今后我国必须加快流通产业进入管制制度创新核心期刊目录。[16]

7. 观念创新。该部分共18篇文章,如宋则提出要确保流通产业的先导地位, 充分认识流通和流通创新在市场经济当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17]黄国雄认为流通是基础产业,并从流通观念的创新理论要点出发,对商业的本质、商业城市建设、商业信誉、商业市场、商业利润、商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18]

8. 服务创新。这部分共18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我国流通业服务中的不足,并提出了适应新时期流通业服务创新的若干措施。如许彩国和柳思维指出零售企业必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完善服务设施,更新服务内容,通过服务创新才能实现顾客满意,培养顾客忠诚。[19]

9. 其他。以上的分类方法并不能涵盖所有流通创新论文,凡是不能归入以上类别的学术论文归入该类,合计共16篇学术论文。

(二) 时间序列分析

为了更好了解最近十年国内学者们在流通创新方面的研究,我们对论文样本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对总的样本论文以及不同研究主题的论文分别按时间序列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便更好的得出学者们研究重点的变化。

图2 流通创新论文时间分布图

从图2可以看出,近十年里,国内学者在流通创新方面的研究成曲折式上升,在2003、2007年达到两个峰值。2001年末中国入世之后,外资流通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速度加快,此时的本土流通业迫切的需要创新理论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流通创新的研究持续增多,所以考虑到学术成果刊登的滞后性,在2003年流通创新达到一个相对峰值是符合实际的,但是这种研究态势并未持续。直到2004年底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以后,本土流通业面临外资的威胁和压力骤然增加到一个更高的程度,这使得通过创新提升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应需要而增多,同样考虑到学术成果刊登的滞后性,所以在2006-2007年间才达到另一个更高的峰值。但是随后流通创新的成果又出现了下滑的迹象,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在流通服务业受到冲击的背景下,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才又再度受到关注。总之,流通服务业创新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着波动,这表明学者们在该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企业管理论文,并未形成持续稳定的增长局面,同时也表明一直致力于该领域的学者有限,更多只是在某一段时间关注流通服务业创新的发展。

(三)流通服务业各子行业的研究文献分析

以下我们对流通服务业4个子行业即零售、物流、批发、餐饮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1. 零售业创新。零售行业的研究论文有79篇,研究的焦点集中在零售业态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创新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研究中大多数都是研究城市零售创新的,论文样本中仅有5篇是专门研究农村零售创新的,主要研究了农村零售业的业态创新和营销创新等。如汪旭晖和徐健从农民消费行为偏好视角对农村零售业态创新模式进行了探究,通过探索农民消费行为得出了新型业态创新模式“农村现代综合商场”,这种业态与城市大型综合超市有显著差异,融合了农村现行传统业态——杂货店、集贸市场等的优势,并且摒弃了这些传统业态在商品品类少、假冒伪劣商品多、环境脏乱差等方面的缺陷,在零售组合要素各个方面具有典型的农村化特征。[20]张蓓从绿色营销、体验营销、定制营销、整合营销和关系营销等新型营销方式出发,对农产品超市的营销方式创新提出了若干建议。[21]

2. 物流业创新。物流行业的论文有106篇,研究内容包括物流服务模式创新,供应链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等。张光明认为物流服务创新模式主要包括跟随竞争创新、顾客需求主导创新、物流技术创新、物流网络创新、增值物流服务创新等,各种创新模式具有不同的优劣势及风险,选择何种模式取决于企业环境条件及诸多因素的考虑。[22]魏际刚提出物流技术创新涉及经营管理和工具、装备、设施等领域,物流技术与装备的发展趋势是先进性,信息化,多样性与专业性,标准化与模块化,系统性与可扩展性,智能性与人性化,绿色化与节能化。[23]总体来讲,我国物流也起步较晚,无论在技术还是管理创新方面都还与发达国家有显著差异,关于这几方面的研究还很不成熟,多数的设计和建议还都停留在纸面上,这需要我们一方面加大物流现代化的研究,同时也要结合国情逐步健全我国的还很不完善的物流系统。

3. 批发业创新。研究批发业的论文有27篇,具体包括了批发商业态模式的创新及批发市场的创新。如李芬儒研究了中国农村批发商业的业态创新问题,指出由于农村批发业存在着批发网点组织化程度低,批发商业功能萎缩,批发成本过高,流通效率低下等问题,所以农村批发商业业态创新方向应该是产、供、销一体化,批零一体化企业管理论文,产销地一体化,批发与物流配送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等核心期刊目录。[24]谭本艳和赵晓飞提出了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创新策略,即组建批发商群,扩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模;通过创新模式,实现批发市场间的横向整合;通过打造龙头,实现批发市场间的纵向整合。[25]

4. 餐饮业创新。检索到研究餐饮业创新的文章只有23篇,与其他几个流通子行业相比,餐饮业创新相对较少,这些论文集中在研究餐饮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上。如杨铭铎对餐饮企业产品创新体系进行了设计,认为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系统可分为菜点创新、服务创新、环境创新三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26]于干千从中国餐饮企业“集体创新动力缺失”的现状及成因出发,分析了不同餐饮企业对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及合作创新三种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27]

四、结论

本文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对我国2000-2009年流通服务业创新的学术论文进行了检索,研究发现可归纳为以下方面:(1)通过研究主题内容分析,发现学者们对现代流通服务业发展的研究已积累了不少成果,但总体来说比较分散,而且大多侧重于流通业创新的某一方面,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科学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流通组织创新,流通服务方式创新,流通技术创新以及流通制度创新等有限方面。迄今为止还没有学者用系统的理论统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整个全局,并深入探究现代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系统的构成及运作规律,这将成为流通服务业创新研究的重点。(2)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可以看到学者们在流通服务业创新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一种上升势态,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流通服务业创新问题。但论文数量并不是一种持续上升,而是折线上升,表明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对某一方面问题的研究往往集中在某些时间段,如何全面,系统并且有层次的对流通服务业创新进行研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3)通过对4个子行业的研究,发现学者们对流通服务业各子行业的侧重点差异很大,零售和物流领域创新的研究比较多,而批发和餐饮则较少。究其原因在于零售作为商流的终端企业管理论文,是最终实现企业利润的环节,理所应当的受到更多的关注。物流在节约流通成本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也得到了人们的不断关注,其创新研究也涉及到各个方面。而作为零售商背后的批发业,则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从商业发展的趋势看,多种现代流通组织的出现如工厂实行产销一体化,零售连锁公司实行批零一体化等抢占了批发业的经营空间,使许多人质疑批发业存在的价值,批发业的创新也未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至于餐饮业创新的论文最少,主要是因为高等院校对餐饮相关专业的设置起步较晚,从事餐饮研究的学者非常稀少,以及餐饮企业长期漠视创新所致,但是随着餐饮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餐饮业自主创新问题将会越来越被关注。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目前零售业创新的研究集聚在城市零售领域,但是随着城市零售业在城市竞争日益激烈,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的零售商进军农村市场,而对于农村零售创新的研究将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1]夏春玉.流通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宋则.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宋则,李蕊.外资在流通业超速扩张值得警觉[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3).

[4]路风.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徐从才,李颋.论流通创新与贸易增长方式转变[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11).

[6]赵振民.价值创新:零售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5,(12).

[7]晏宗新.物流体系创新——从行政区域组织到经济区域组织[J].经济管理,2001,(11).

[8]宋羽.浅析我国流通产业组织创新[J].商业时代,2007,(8).

[9]孟铁,张殿波.论我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创新[J].经济纵横,2008,(9).

[10]李飞.零售业态创新的路线图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4).

[11]冯邦彦,段晋苑.我国农产品流通制度的组织创新研究——猪肉涨价背后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学术研究,2008,(8).

[12]于奎,文启湘.谈批发商业的模式创新[J].商业时代,2005,(32).

[13]叶敏,兰昌贤.我国零售企业营销创新策略思考[J].江苏商论,2007,(10).

[14]范增.连锁超市的营销创新[J].商场现代化,2006,(1).

[15]张宏.技术创新与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09,(9).

[16]文启湘,赵玻.论我国流通产业进入管制制度创新[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4).

[17]宋则.新世纪新主题:流通现代化——促进流通创新提高流通效能政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3,(9).

[18]黄国雄.流通观念的创新理论要点[J].商业时代,2008,(28).

[19]许彩国,柳思维.我国零售企业的服务创新浅论[J].中国流通经济,2004,(4).

[20]汪旭晖,徐健.农村零售业态创新:一个基于东北地区农民消费行为的探索性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9,(5).

[21]张蓓.论我国农产品超市的营销创新[J].经济纵横,2007,(7).

[22]张光明.物流服务创新模式研究[J].经济管理,2006,(18).

[23]魏际刚.物流技术的创新、选择和演进[J].中国流通经济,2006,(3).

[24]李芬儒.农村批发商业业态的创新与开拓农村市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

篇(7)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2. 021

[中图分类号] F8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2- 0030- 03

1 国内外相关研究

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型支付手段,由于其本身的明显优势,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此的研究探索不断深入,研究成果也是层出不穷。

迄今对移动支付最为详尽的文献研究是Tomi Dahlberg《移动支付研究的过去、现在、将来——文献回顾》。文中对移动支付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对ProQuest Direct,EBSCO(Business Source Premier),Science Direct,IEEE Xplore,ACM Digital Library,AIS eLibrary,M-lit online bibliographical database dedicated to mo-bile business literature,Google Scholar for academic conference papers等数据库进行了搜索,共找到1999-2006年期间发表的73篇学术论文(其中会议论文57篇、研究期刊论文16篇、理论研究为43篇、实证研究30篇)。[1]本文以研究主题为线索,对这73篇文献进行了回顾,并就每一个研究主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为移动支付后续的研究领域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中国移动支付业务始于2001年,基本上一直在大中型城市推行,但事实上,农村消费者对于移动支付的需求非常迫切,并且在农村推行移动支付也具有很大可能。首先,目前农村手机普及率已高达90%以上,存在着高移动电话普及率和低银行服务渗透率的不平衡现象。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崔玮在《我国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现状及改善建议》一文中指出目前农村支付环境问题有“金融网点少,满足不了农村支付结算需要及结算方式单一,现金使用量大,不能满足客户的用现需求”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方便农村支付结算业务办理。”[2]其次,移动支付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恰好可以与农村支付环境相对应。正如钟玲在《探析移动支付对农村消费潜力的释放作用》中指出移动支付可以积极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并且与传统支付方式相比,我国移动支付具有其特有的优势:移动用户群数量庞大;移动支付具有随时、随地、随身的方便性;移动支付的覆盖范围更广;用户开办移动支付业务相对比较容易;移动支付可以部分解决信用问题;开办移动支付业务所需资源投入少,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3]因此,移动支付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农村的支付问题。在这方面国外已经有了先例,并且经验丰富成果也要突出。

综上可以看出,各国的移动支付发展均结合了当地的金融和产业链发展环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从目前来看,比较成功的模式如日韩模式和非洲模式,都是从满足某一个用户群体的特定需求入手,找准有自己特色的方向,形成基础稳固的产业链合作模式,并以点带面,逐步实现产品的规模突破。由于肯尼亚与我国情况基本类似,因此我们国家也可以借鉴肯尼亚手机支付经验发展我国的移动支付。

2 肯尼亚移动支付发展

2.1 肯尼亚概况

肯尼亚大多数人居住在农村,大约700万工人在农业部门工作,占劳动力总量的3/4。肯尼亚面临资金不足和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的制约,因此金融业机构较少,金融业也并不发达。普遍的贫困化和自然地理环境限制使得农村成为肯尼亚移动支付的主要市场。

2.2 肯尼亚移动支付发展情况

肯尼亚的移动银行服务m-Pesa掀起了移动支付的一阵狂潮。这项服务由Safaricom和沃达丰研发,并于2007年推出。人们只需要有一部低端手机,并在肯尼亚移动支付巨头Safaricom注册信息,就可以购买任何想要的东西。

M-Pesa,革命性的创新金融支付手段改变了非洲地区的经济。这项服务让客户和商户在支付过程当中不需要任何现金、银行账号,甚至永久性住址的参与,到2010年已有超过50%的肯尼亚人使用这项服务。也就是说,偏远地区的农民也可以通过m-Pesa就农产品价格讨价还价,并最终使用自己的诺基亚手机完成交易;当地的游牧民族马萨伊人可以使用自己的手机进行家畜交易,然后购买生活必须品回家。

2.3 肯尼亚移动支付特色

移动支付在肯尼亚的成功应用在于它独特的操作模式和国情。肯尼亚移动支付模式的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2.3.1 方便快捷

只需要一部手机,并注册到肯尼亚移动服务商Safaricom,你就可以在几秒钟之内付费,无需现金,无需前往银行排队。

2.3.2 操作简单

这种支付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简单。因为简单才得以推广。以前肯尼亚人要想汇款还要先获得银行账户,而银行账户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到的。现在,肯尼亚人可以在数秒之内就把钱划到收款人账上,汇款的数目也可以是几美元这样的小数目。所以极其简单,容易操作。

2.3.3 安全有效

对于生活在偏远地区的人们,m-Pesa服务意味着他们不必带着大量的现金去市场或城镇交易,这样就不必冒着被劫或被盗的危险。

2.3.4 受益面广

对于那些没有固定住址或银行账户的人们,这项服务可以使他们把自己持有的任意一种现金充入m-Pesa账户,获得移动支付额度,并进行支付、转账或存款,进而从一个经济体内的被排斥者成为参与者;对于移民来说,m-Pesa服务可以使他们以安全、简单的方式把钱转给家人或村民。

2.3.5 成本低廉

这样一种移动支付手机要求并不是很高。它并不一定是智能机,只要是一般的手机,都可以完成移动支付。而且它只需要在零售店开设,所以大批m-Pesa的零售商出现,随处都可以进行充值等业务,而且这些商的出现也进一步促进了一批人的就业,例如为了确保各个零售商之间的现金流动,不少中介应运而生,一些中介和零售商每月可以通过m-Pesa交易获得1 000美元的佣金。

2.3.6 与国际接轨

Safaricom的国际转账服务使用了类似的系统,可以进行便捷的国际汇款和支付。对于肯尼亚企业来说,m-Pesa服务意味着支付货款或维修款可以即时完成,不必依赖效率低下的银行或存在缺陷的基础系统。

3 肯尼亚与中国农村移动支付对比分析

中国的农村和小城市状况和肯尼亚很相似。m-Pesa并不是为了在非洲重新创造发达国家的银行系统,而是适应肯尼亚本土环境的理念。它没有放弃贫穷和偏远地区的人们,而是把服务拓展到最不可能的人群。而中国这样一个第三世界国家,农村人口占很大比例,相似的国情为肯尼亚和中国农村移动支付对比提供了有效前提。

3.1 用户增长率对比

据统计,2010年肯尼亚的移动银行用户使用率是最低的,但通过与2011年比较之后我们发现,肯尼亚增长率达到200%,在被统计的6个国家(包括中国)中是增长最为迅猛。而中国增长率仅屈居第2,其增长速度也是显而易见。中国与肯尼亚这两个国家移动银行用户增长情况充分说明了两个国家在移动支付需求方面的迫切性。

3.2 发展过程对比

3.2.1 发展进程

与肯尼亚相比,移动支付在中国开始相对较早,从2002年,移动支付发展元年至今已有10多年的历史,发展基础雄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移动支付体系,其中产品较丰富。肯尼亚移动支付发展时间虽然不长,但发展很快。从2007年开始,肯尼亚开创了移动金融服务m-Pesa,极大地弥补了当地金融机构的不足,后期又推出了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善后的产品M-shwari,其功能支持小额贷款,节约资金,获得丰厚利息。近期,谷歌和东非最大的银行Equity合作推出NFC支付卡BebaPay,此产品用于公交支付。

3.2.2 标准之争

在中国,多年来,移动支付技术标准始终围绕由中国移动主导的2.4GHz标准和银联主导的13.56MHz标准展开,直到2012年,中国银联和中国移动达成合作,将其标准定为以银联为主导的13.56MHz的NFC卡,而肯尼亚没有移动支付的标准之争,一直以运营商为主导。

3.3 消费方式对比

肯尼亚居民的现金有一半是用于移动支付消费的,大约1/3是手持的,用于公共交通、储蓄各占了大约1/10,其他各项所占比例较小。对于这样一个落后贫穷的农业国家,居民消费最多的不是现金而是m-Pesa,可见移动支付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由此说明,移动支付给肯尼亚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中国主要的金融业务包括,各种账单(占25%)、取款(占15%)、工资领取(占15%)。其中,52%的消费者使用手机钱包业务,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3%的消费者称他们对手机钱包不感冒。

3.4 技术模式对比

肯尼亚采用SIM卡模式,SIM卡是安全支付的认证和加密容器,这是运营商主导的形式。在我国,基于移动支付的金融属性,银行和银联在技术模式方面具有较大的自,不愿完全依附于运营商,因此出现了MicroSD卡、贴膜卡、音频口设备、NFC等各种模式,何种技术模式未来能成为主流,还要拭目以待。目前这几种模式都在商试中。

4 我国农村移动支付的建议

4.1 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消费者的传统支付观念

应借鉴肯尼亚国家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经验,在我国农村地区大力推广移动支付业务,让消费者充分了解并逐步接受这种新型支付工具。对于与移动支付产业链相关的其他行业企业如银行、商家等,也需要充分认识到移动支付可能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和商机,做到联合宣传推广,共同做大做强,切实让农民感受到移动支付带来的惠利。

4.2 加大农村金融基础建设投入

效仿肯尼亚的做法,我们可以在每个人群较集中的地点设支付网点,方便人们直接使用移动支付进行交易。因此我国应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改进支付结算,为移动支付创造环境,并且出台支付结算的辅助配套的扶持政策,加大科技投入,硬件设施的改善,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方便农民生活生产。

4.3 整合各方资源,优先在农村地区推广移动支付业务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农村地区发展移动支付业务可以在不增加银行和移动运营商运作成本的基础上,打破农村金融服务的瓶颈,满足农村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投入成本上远远小于建立相应的银行、信贷等金融机构,因此可以先选择合适的农村地区开展“金融服务进乡村”试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全国推广,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效果。

4.4 提高移动支付安全性能

用户对于移动支付普遍有安全性方面的顾虑,因此我们在农村推广移动支付时一定要切实解决安全方面的问题。目前在安全性问题上已经有了很好的保障,但仍需要进一步的努力,运营商、银行和政府三方积极合作,出台保障安全的制度,真正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

主要参考文献

篇(8)

1.建设工商管理专业的背景。受地区差异影响,中国的教育资源分布并不均衡,尤其是陕西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陕北、陕南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应用型专门人才匮乏;陕西还有许多军工、航空、电子等国营大型企业分布于边远山区,往往留不住企业的专业技术骨干和高素质人才。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显迫切。尽管陕西是个教育大省,但是在陕南、陕北这些边远地区、“三线”企业和广大基层单位、农村急需专业人才的地方,高校毕业生仍然是分不去、留不住。这些地方急需的人才,特别是广大在职人员素质的提高主要依靠电大培养。电大也正是以“为基层培养大批人才”奠定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地位。陕西电大从2000年开办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后,抓住工商管理专业及课程应用型、操作性强的特点,以21世纪学科基本规范和发展趋势为出发点,敏锐捕捉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态势,结合西部发展的客观需求,为提高西部边远地区生产服务能力,适应我国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发挥我校作为陕西省远程教育人才培养主力的优势,确立工商管理类课程建设的目标:发挥开放教育的网络技术优势,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2.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陕西电大在借鉴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指导思想下,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体,在开放教育教学实践中,基本形成了“一个中心、五维互动”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导学指路、自学为主、助学支持、督学保证、测学反馈、多元互动的课程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根据学校的“一个中心、五维互动”的教学模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经过不断深入思考、探索和改进,提出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面向西部经济发展,将应用型人才作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培养具有特色专业方向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形成由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工作实践三大系统构成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改革中加强专业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围绕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和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教学工作。

二、成果研究的基本内容

1.制定开放教育应用型工商管理类课程培养方案,突出能力培养,设置基于工作岗位要求的企业管理能力课程群针对工商管理工作岗位层次不同要求,我们对工商管理类课程设计时,重点突出经济分析能力、管理实务能力、市场调研能力、信息应用能力的培养。开放教育应用型工商管理类课程体系。开放教育应用型工商管理类课程应用能力体现。

2.加大集中实践环节的教学投入,完成开放教育应用型工商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1)工商管理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为解决经济管理教学中无实验室,实地实习条件有限、学生无法全面贯通经济管理知识的问题,陕西电大2007年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工商管理实验软件《企业管理模拟实习系统》,将以往教学、辅导、考试诸环节整合在一起,为学生实现在计算机的引导下交互学习、实践并完成考核测试。目前的实验室能容纳50人同时上课,《企业管理模拟实习系统》软件是通过模拟迪宝乐有限公司这一加工装配型企业的运作,使学生在参与营销、技术、采购、设备、生产、品质、仓库、财务、人事等各个环节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熟悉各职能部门是怎样独立运作,部门之间是怎样相互协调关系。了解现代企业管理的一般流程,并能整合所学的管理理论知识,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实用工具与方法。经过三年的应用已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和模式,在开放教育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上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2)开放教育应用型工商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实践教学是学生提高工作能力的关键,工商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工作实践三大部分构成。

A课程实践。工商管理类课程减少理论讲授学时,加大课堂实践学时。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涉及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多数都安排了课程实践。在课程实践中,教师往往把重点放在实际操作与其支撑理论的联系上,训练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如推广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手段,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解释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应用型教学,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纲挈领的讲述一些与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资格考试知识,督促学生参加计算机技能考试、英语技能考试、人力资源、通用管理能力、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职业资格考试。

B专业实践。开放教育的毕业实践环节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企业管理实践完成毕业论文,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工商专业教师非常重视毕业论文指导的全过程管理,论文指导初期主要教会学生如何撰写专业论文,如何登录期刊网搜索有价值的参考论文信息,并为学生提供参考论文题目,方便学生准确把握本专业研究的热点问题;论文指导中期充分利用分校论文指导软件系统、QQ群、电话、电子邮件等手段,加强与学生的联系,督促学生及时完成毕业论文;论文定稿后帮助学生或指导学生按照论文写作规范及要求排版打印、填写毕业论文评审表;最后通过网络双向视频答辩完成专业实践环节。

C工作实践。开放教育的学生大部分分布在各个区县,学习集中在学校、家庭和工作单位三个点上,并且以成人在职业余学生为主。学生普遍拥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但是年龄差异较大,综合素质也参差不齐。针对开放教育学生的上述特点,在为学生提供课程实践和专业实践的基础上,开展教师和学生的工作交流会,以学生为主,介绍学生工作单位,选择合适的企业为案例展开讨论,针对企业问题提出一些管理改革办法,既帮助学生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又提高了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

3.构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提高网络教育竞争力

学生自主学习是远程开放教育的基本特色,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搞好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设施服务、信息服务、资源服务、自学(修)服务、教(导、助)学服务等等。为此,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采取各种有效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学习支持服务。

(1)充分利用学校“天网地网合一”的网络教学平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实施有赖于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完整的支持服务体系,对教学设施和条件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很大的投入。为此,陕西电大建成了校园宽带网和互联网站,少数分校建成了校园网或局域网,本科试点单位基本上都建成了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和视听阅览室,绝大部分试点单位建成了VBI数据广播接收系统,陕西省的远程开放教育形成了“天网地网合一”的网络教学平台。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根据学校的“一个中心、五维互动”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遵循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规律,应用现代学习理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印刷、音像和计算机网页教材等多种教学媒体与面授辅导、电话答疑、电子邮件、双向视频会议系统、BBS网上讨论等多种辅导手段综合应用的方式开展远程教学的稳定结构形式。并按照这一基本框架,充分利用“天网地网合一”的教学平台,选择、确立了切合自身实际的基本教学模式。从总体上看,根据我省地域分布特点,我们认为在关中经济发达地区及各地区中心城市,应确立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教与学的模式;在地市以下的县乡、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应确立以卫星电视、音像媒体为主,计算机及网络为辅的教与学模式。

(2)提供丰富的文本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资源。工商专业的教师积极参与专业课程各类教学资源建设,主编、参编了管理类很多的教材,如《现代经济学主要学派》、《财政学》、《政治经济学》、《现代管理学》、《现代市场营销学》、《股份制经济概论》等教材和辅助教材;教师们还积极参加学校网络课程、CAI课件、IP课件的开发和制作,如《现代经济学专题》、《财政学导论》、《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电子商务基础》、《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每一学期教师都根据需要及时补充更新这些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同时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来承担网络课程面授和网上教学辅导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多样化,简便、易掌握的学习资源。

(3)采取实时与非实时、同步与非同步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一是尝试网上直播实时授课,通过实时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系统,授课老师在学校授课室上课,校外教学点的学生在听课室听课;二是VOD视频点播,教师上课的实况制成VOD课件,存放在VOD服务器上,校外教学点可在网上点播或下载到教学点的VOD服务器上,播放录像上课;三是Web方式,学生通过登录远程教育网站,浏览访问Web课件等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学习,进行网上讨论和辅导答疑。四是提供光碟,制作网络课程光碟、VCD录像光碟等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辅助手段;五是开展网上答辩,通过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平台、金虎软件系统,教师在办公室就可以给基层分校的学生进行网上课程教学答疑和毕业论文答辩,提高了答辩效率、降低了答辩成本。

三、创新点

我们对工商管理类课程设计时,重点突出经济分析能力、管理实务能力、市场调研能力、信息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将这些理念始终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不断地打破陈规、创新教学。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放教育是一个与信息技术紧密相连的新生事物,这一特点决定了它与信息技术一样,是处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在开放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某本教材,而是要时刻关注其前沿动态,广泛搜集资料来充实教学内容。由于教学计划学时有限,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内容新、范围广的知识。如《财政学》每章后的时政材料和国家最新财政政策实施背景、实施效果的材料提供和分析,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散思维空间;《电子商务》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电子商务教师充分利用网上的免费资源,指导学生体验数字证书的认证、电子邮件的加密、文档的数字签名等。

2.教学过程不断创新。课程教学创新是教学创新中的重要方面,开放教育与网络紧密相连,而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交互性,这就要求其教学必须突出个性化和交互性。如《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课堂上的案例讨论,学生结合自己管理工作实际展开分析、研究和讨论,穿插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热烈的课堂讨论氛围,这在传统教学中是无法实现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学个性化和交互性才得以实现。

3.注重实践操作训练。在对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教师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刻领会基础理论,并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提高了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证券投资分析》课堂上,老师通过实时股票软件,把自己在这一段时间对大盘和股票的看法与操作完全展现在学生面前,对成败原因进行分析,并通过大量实战案例培养学生在掌握书本基本理论基础上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所讲的一些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方法,进行课堂股票买卖模拟实战,老师对每个人所推荐股票进行点评和后市预测,并在下一次面授课程中进行检阅,总结得失,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又使学生得到实战氛围的熏陶和锻炼。

4.课后作业形式多样。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学生必须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比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管理学基础》课程作业多为联系实际的计算、分析、研究问题,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方式开展解难释疑的讨论活动,完成课后作业。

5.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积极开展课程考核改革,针对不同的课程特点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如《财政学》与《证券投资分析》课程加大了形成性考核与客观分析研究试题在课程考核中的比例,考核方式由闭卷考核为开卷考核,《电子商务》课程在形成性考核中增加了网上操作的作业,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西方经济学》课程增加案例考试和实践分析、论证试题的考核比例等。

四、应用情况和效果

1.校内应用情况和效果

(1)工商管理模拟试验软件经过三年的运作,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和模式,在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上发挥了越来越关键的作用。98%的学员在做过工商管理模拟试验软件实验和考核后都反映说很好,清楚明白了现代企业的整个管理流程,对实际工作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工商管理类主要课程考试改革后的通过率比课程考试改革前有所提高且比率合理,符合课程教学实际。如《西方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财政学》、《证券投资分析》和《电子商务》等分别为78%、83%、75%、50%、80%,说明我们的课程考核改革是卓有成效的。

(3)《财政学》时政小论文写作、《证券投资分析》实盘买卖点分析,这一类试题的考核,促使学生在学期中间必须认真利用课程的各种教学媒体资源打好理论基础,同时注意查阅大量相关实证、实盘资料,从历年评阅试卷情况看,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分析材料丰富、结论措施有许多创新思想与观念,证券买卖实盘操作的研判能力增强。一系列教学过程的创新和考核方式的改革,都对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创业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校外应用情况和效果

(1)陕西电大2007年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工商管理实验软件《企业管理模拟实习系统》,为了尽快推广,工商教研室专门组织全省工商类教师实验软件培训会,手把手的教会基层教师如何使用软件,基层电大反映良好。

(2)工商管理教师开发的《人力资源案例分析》、《现代经济学专题》、《财政学导学》、《电子商务基础》网络课件和CAI课件分别被获得了教育部优秀奖、中央电大三等奖、省教育厅三等奖、校级一等奖。

(3)《财政学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获中央电大优秀课程教学设计奖,《市场营销》、《财政学》两门课程分别获得中央电大第一届、第三届教学创新奖。

篇(9)

“21世纪的金矿在农村,21世纪的黄金产业是农业。”这是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的预言。农村市场无论对大品牌企业还是对中小品牌企业,都可以使企业市场布局更完整,总体销售规模更大。

一、农村广告对开拓农村市场的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有9亿多,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61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0%,增速连续5年超过6%。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9年《农村经济绿皮书》称,2009年中国农业生产仍将保持良好态势,预计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均为6%。随着收入的逐年增加,农村居民基本告别生存型的以必需品为主的消费模式,正向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转变。可以说,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点应该就在日益富裕起来的农村。在如今社会,广告已逐渐成为广大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成为农民选择产品的第一影响因素,因此如何尽快培养农村消费者的选购习惯,引导消费者进行理智消费,充分发挥农村广告的桥梁作用便显得尤为重要。靠广告在农村市场获得巨大成功的企业很多,三株药业就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早在1996年三株销售额就一跃而达到了80亿元。但是也应看到,农村广告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农村广告在农村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文化消费水平低,广告到达率低

有统计资料表明,农村的消费需求落后于城市消费10年左右。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直接导致了媒介资源向城市的集中,电视有都市频道,报纸有都市报纸,而面向农村的电视节目和报纸却极其有限,加上农民的文化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居民,文化素养较低导致媒介阅听能力较差,因此他们没有像城市居民那样形成媒介消费意识和固定的媒介接触习惯,这样就造成了农村消息闭塞,广告信息流通不畅的局面。

(二)销售渠道不畅,妨碍农村广告推广

目前,农村广告普遍存在着与农民经济活动相关度较低的“产销不对路”问题,影响农村广告的推广和普及。在城市,商业资本发达,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套完整的商业体系,从大型购物中心到商场、超市、连锁店、专卖店、特色店、便利店、零售点各种满足不同需求的商业模式应有尽有,而农村目前只有小型的零售店和零散的集贸市场,甚至以物易物的情况还时有发生。毫无疑问,不发达的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村广告推广的成本和难度。

(三)农村广告鱼目混杂,虚假广告泛滥

当前在农村,广告市场比较混乱,虚假广告、虚假信息不断出现,以致于许多农民兄弟连连上当受骗,因而很容易产生对广告的恐惧感。农村是市场监管的薄弱环节,政府缺乏有力的控制手段,加之农民少有辨别商品真伪的知识,使得农村假冒伪劣以成本优势横行无阻,商家投入很大的广告推广费用,却为别人做了“嫁衣”。 在农村的广告,由于未经审查、登记,广告主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故意虚假广告。广大农民朋友由于缺乏相应的广告、商品方面的知识,对广告内容的真伪很难鉴别,被虚假广告坑害的事件屡有发生。

(四)农民缺乏品牌概念,消费意识较低

当前我国农村市场基本上处在比较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阶段,农村消费者注重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而不太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精神享受;再加上农村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造成了农村的消费环境不利于现代消费,农民当然就不会去购买现代化产品。因此,农村市场看似庞大,实际消费能力极低。在商品销售中,品牌永远是广告的主角,广告的最终目的也是要在消费者心中确立自己的位置。而让营销专家们头疼的是似乎价格决定了农民的一切消费行为,在他们眼中,品牌是模糊的、微不足道的、没有区别的。讨价还价在农村成了一种公开的买卖关系,建立在这种层面上的交易方式必然对品牌价值是一种解构,品牌缺席的消费观念如同给农民建了一堵广告的防火墙,使品牌广告难以侵入农民的头脑,无法起到劝其购买的功效。

三、对策及建议

以现代市场观念为指导,深入农村环境,对农村广告市场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研究,明确农村市场和农村广告的现状;产品的目标受众是谁,有多少人,有多少户;目标受众对本产品的认知、态度和购买行为及市场分布;用什么方法能刺激农村消费者产生购买兴趣;竞争对手在农村市场宣传的优、劣势所在。

(一)农村广告内容要着眼于农村市场

首先,好的创意是农村广告宣传的重要一环。广告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实现和消费者的心灵沟通是广告成功的一大表现。中国农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观念相对保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这就决定了好的广告创意不能拐弯太多、太抽象,也不能过多地讲求艺术表现,要通俗易懂,还要在接受新事物的方向上对农民做一定的引导,在广告创意转化为广告作品之后,实现内部结构的联系性。其次,要想实现农村广告的独创性,就要因地制宜,把农村当地风俗作为创作的素材。在周密、详实的市场调研基础上设计适应不同农村消费者的广告语、广告画面。

(二)要加强对农村广告的有效监管

在城镇、乡村的主要是户外广告,如果都要到县级以上工商局登记,既给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增加了负担,也不现实。对此,应将登记权力下放,强化工商所对广告的登记管理职能,把没有前置条件的外户广告以县级工商局的名义委托工商所登记,对有前置条件的户外广告仍由县级工商局登记。这样既方面了办事者,又把住了准入关,可实现对农村户外广告的有效监管。依托工商内网,工商局、各工商所将登记的户外广告录入到网上,局、所都可通过网上查看哪些广告是登记了的,哪些没有登记,便于及时进行监管。

(三)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广告方法和策略

企业衡量广告传播效果有两个标准,一是品牌价值建立,二是产品促销效果。从农村市场广告投放效果看,品牌价值建立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工程,而产品促销的效果会被很多企业所强调。当然,虽然同是三、四级农村市场,但不同的区域也就决定了不同的广告方法和策略,毕竟,作为一个新型市场,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去探讨、论证。不过,只要广告做得有趣,就能很好吸引人的注意,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如果企业真正地把农村市场放到与中心城市市场同样的战略高度考虑,三、四级广告市场的成熟也将指日可待。

(四)增强品牌意识,打造区域农业品牌

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是农业创品牌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纵观国内外的名牌产品,无不是进行多渠道宣传的,特别是将广告作为开拓名牌产品市场的重要策略。不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农业创品牌就无从谈起,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农民,都要充分认识到农业创品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从而自觉地走农业品牌之路。打造品牌要强化品牌广告意识,建立广告宣传与品牌服务系统联动机制。因此,品牌广告宣传,在推进产业化之始,就要列人产业经营内容,列人生产经营计划,进行有计划的品牌广告推介。

参考文献:

篇(10)

 

改革开放初期,苏南以乡镇企业的发展创立了苏南模式,30多年过去了,苏南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济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开始转型,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苏南地区,其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何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为此,我们重点考察调研了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寨门村晨东农庄和苏州吴江市同里静思园,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从无锡苏州经济发达的现实出发,结合两个个案所在乡镇非农产业高度集聚的特征,我们提出了后集聚时期生态农业与旅游发展模式这一重要观点,以期对其他地区的发展能有所启发。

1、两个案例分析

1.1晨东农庄

晨东农庄位于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寨门村,占地1000余亩,以园林、茶叶、花卉、苗木综合开发利用为主题旅游论文,集园林观赏、生态养殖、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绿色产业园。农庄始建于2003年左右,目前累计投资1300余万元。农庄建有茶园、孔雀养殖园、灵芝养殖园、鱼塘、苗圃、饭店、灵芝研究基地等。目前农庄主要收入来源于茶叶销售、饭店经营。去年农庄开始灵芝养殖和深加工,将成为农庄的主要特点和未来的主要收入来源,灵芝养殖剩余物(培养基)可以进行循环利用,处理污水厂污泥。农庄吸收劳动人50余人,另外需要一些季节工。

农庄所在锡北镇,是以生产摩托车、电动车及其配件的产业集聚区而著名。农庄主人拥有一乡镇企业进行摩托车、电动车配件生产,农庄投资资金来源于该企业的盈利。

沿途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见一个“生态农庄”、“绿色蔬果基地”、“农家乐”等等。可以看见当地推行的一村一园、一乡一景初见成效。

1.2静思园

静思园位于苏州吴江市同里镇往西3公里处。1993年开始建园,历十年始成,园中建筑沿袭苏州古典园林文脉。奇石馆陈列着大量灵璧石等奇石。园中建材多收集全国各地在建设、改造中拆除的古建筑材料等,进行异地恢复、保护论文格式。对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传承和古建筑保护有一定的意义,目前经济、社会效益良好。园主人拥有乡镇企业,从事玻璃钢生产。造园资金基本来自于该企业的盈利。

2、后集聚时期的农业发展

苏锡常的经济发展跟随经济体制改革而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前期集体经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阶段;90年代末集体经济衰弱和外资经济腾飞阶段;以及2002年后民营经济崛起阶段。而目前形成民营、外资和国有三分天下的经济格局,因为在全国具有独树性,而被专家广泛称为“新苏南模式”(相对于以集体经济为代表的苏南模式)。

以晨东农庄和静思园为代表,体现了苏南在新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我们称之为“后集聚式农业”——它是在工业产业集聚发展到盛期后,许多企业主曾经从事于农业,又开始产业转移,一部分资金又转回到农业,集群化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村、农业新发展。而苏南后集聚式农业就是以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现代农业。

无锡以晨东农庄为代表的乡村休闲农业方兴未艾,无锡目前上规模的正常经营的已经近百家,市政府更是借机提出一村一园的思路和战略,虽然每个农庄、农场的特点不同、经营项目不同,发展的策略和思路以及收入来源也不尽相同,但投资者均是利用经营工业企业的盈利,投资于农村、农业,投资的农村、农业不再是简单的种植业,一般是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是更高层次的农业旅游论文,在农业中融入新的要素,体现了农业新的价值和收入来源。也改变了农村的面貌。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休闲旅游景点,增加了农业经济收入,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也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是现代农业的一个亮点,也是苏南后集聚式农业的特色,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但是,在新苏南模式的发展中,我们要抓住后集聚农业的特征、深刻理解和充分地发展后集聚式农业,才能促进苏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工业反哺农业,怎样反哺?怎样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我们抓住当今苏南农村的关键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2.1反哺农业,发展现代农业。

后集聚式农业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可以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将现有农业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拓展和提升,实行区域化布局、设施化种养、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特色化动作、功能化配置、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营销。既优化了农业资源要素,提高了农业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又拓展农业发展功能,提升了农业产业发展层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发挥苏南的地理气候优势,打造苏南天然粮仓。

2.2发展生态农业产业

后集聚式农业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后集聚式农业缩小了城乡差距,在经济(产业)结构的地理布局上,形成了辖区、县市、城镇、乡村多点网状的产业集群。将苏锡常在地域上连绵一片,市区趋于相连,与乡村界限模糊,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被打破,城乡经济差距不断缩小,而苏锡常早年的城镇化趋势已经向城市化迈进旅游论文,乡镇变城,大有燎原之势。

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应以拓展农产品的加工链和新概念产品为导向,满足市场需求和开发新需求,创造农业的高附加值。比如:生态米、茶油、有机蔬果、食用菌、原生态家禽、天然矿泉水等。把农产品开发和经营服务项目结合起来延长产业链。农民利用农村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开展餐饮、采摘、休闲、避暑等经营服务,以踏踏水车、打打糍把、推推石磨、去田野、山林转转、去景点名胜逛逛等原汁原味的农家生活、自然生态作为卖点提供旅游服务。

后集聚式农业是农民创业和吸纳农村劳动力内部就业的良好载体,并可以带动农产品生产加工,是创业富民、创新强农有效途径。它除了直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外,还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商贸流通业、交通运输业、餐饮宾馆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3开发新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

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一方面为城市居民提供走进农村、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加深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接触,了解农艺知识,体现农家生活,享受田园风光;另一方面也给农村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再一方面大量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旅游,将先进理念、城市文明、市场意识、生活方式融入农村,促进农民思想观念更新、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市场意识增强,文明程度提高,缩小城乡差距,形成城乡互动发展的局面。

苏南一带地处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能够最早触及最新市场。因此在旅游产品开发上不能老一套,而要引进新观念、走在创新前沿。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比如苏锡常有发达的公路交通,高速公路两旁有丰富的景观,可以开发汽车宿营地满足当今汽车时代的新需求。

3、问题和建议

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有60%以上的企业主没有真正了解生态农业和旅游意义。他们不是把环境、时间与经济优化结合,不了解生态农业与旅游具有长效性,不是短平快项目,而是以办中国农村企业的观念,以效益最大化为宗旨。不免存在一定问题旅游论文,主要有:

(1)科学规划重视不够。在规划中没有或很少考虑以现代农业为主导的整体和结构的规划,把主导农业、农业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科学合理的设计论文格式。现在有像上世纪发展乡镇企业时的一哄而上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趋势,再次把大量的耕地变为其他用地。

(2)配套政策没跟上。对如何保障主导农业、适度发展二、三产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不完整。目前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基本上以自行开发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随意性较大,存在着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有些人打着生态农业开发的旗号,享受着政府的优惠政策,高于50%的企业主,以买地囤地为目的,没有真正的去搞生态农业,实际在生态农业投资的企业少于30%。

(3)管理亟需规范。在管理上要宏观和微观两头抓。市场行为、设施建筑、卫生安全、税收上仍需进一步规范。管理要与国际接轨,遏制欺诈、不诚信等不良竞争行为。

(4)扶持力度不够。体现在资金、舆论宣传、政策等方面。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

(1)统一规划、规范发展。确定新型农业的经营范围和重点项目,编制新型农业的发展规划,加快制订并推广相关标准,规范经营行为;加强整体规划和论证,加强指导。

(2)创新农业旅游经营机制。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继续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旅游产业。

(3)加大对新型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依托政府、社会等各类有效平台和资源,不断为新型农业发展提供各种政策、资金以及各种服务支持。

(4)按照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特性规范用地以及落实具体生态环境指标或规定。

参考文献:

[1]唐为首,“苏南模式”的演进及其对创新发展模式的启示,《经济丛刊》,2007年04期

[2]曹恒德,王勇等,苏南地区农村居住发展及其模式探讨,《规划师》2007-2

[3]杜传忠,郑丽,任雪,我国农村工业化三种典型模式的分析与启示,《德州学院报》,2009-2

[4]董正秀;周晓平,苏南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及有效途径,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04期

上一篇: 中外建筑史论文 下一篇: 化学职称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