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0:4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如何有效教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如何有效教学论文

篇(1)

精心设计悬疑问题,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可以改变传统的平铺直叙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以最佳状态融入课堂教学活动。

一、创设故事化的教学问题

创设故事化的问题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从而运用多元化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7的加减法”时,可以先让学生看“老鼠背土豆”的图编故事:小老鼠从地里偷了7个土豆,但是在回家的路上,装土豆的袋子破了一个小洞,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小老鼠背土豆回家的路上,有可能会掉几个土豆?带回家几个?”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练习,并动手模拟实际情况,最终得出不同的答案:有可能丢掉1个,还剩6个,算式为:7-1=6;也有可能丢掉2个,剩下5个,算式为:7-2=5;还有可能丢掉3个,剩下4个,算式为:7-3=4;也可能全都丢了,算式为:7-7=0。这种问题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过程中发挥了创新能力。

二、联系生活设置有效问题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圆形的呢?”学生回答:“足球、皮球、车轮等”,教师继续提出问题:“足球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如果做成三角形会怎样呢?”以上问题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会立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所以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对圆形的认识更加深刻,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

1、概述

小学语文课堂是当代少年儿童语文学习的主要启蒙场所,在这一阶段,学龄时期的孩子不但可以学习到大量语文基础知识、文学常识,使自身文化积累得到初步的丰盈。同时,通过教师对大量国内外优秀文学作品的讲解,还可以帮助学生对文学成果产生初步的感知,体会语文学科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内涵,从而对文学世界建立起一定的认知,并逐渐培养形成自己对于文学的最初的感悟。由此可见,小学语文课堂对于一个人的文学启蒙而言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在后期人的成长阶段中亦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通过更为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发新的教学模式,成为当代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重点探讨问题。

自新课标推行以来,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师突破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理念,将越来越多的视频、语音等引入课堂,在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形象的接触到语文课中老师所要传达的知识、思想。如今,包括体验式教学、自主式学习等在内的多种新型、科学的教学模式因其独特的教学理念、生动的教学方法而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已成为中小学课堂中十分常见的授课方式,同样,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引入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之中,并收到了颇为理想的效果。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措施

2.1 营造活跃有趣的课堂氛围

高效的语文课堂不应局限于沉闷的教师单向传授,而是应建立起活跃、生动的交流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帮助学生排除原有的胆怯感、羞涩感,大家在课堂中均积极发言,活跃交流,这样许多之前不爱与人交流的学生也逐步被带动入同学们共同探讨的环境中去,而此类内向型的学生对于很多问题往往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放下压力,畅快的表达自我。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展示自己文学相关的才艺,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2.2 积极有效的引导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始终是智慧、权威的化身,如果教师过于呆板、沉闷,往往会导致学生怯于思考更不敢在课堂上进行表达。因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意识到自身职责在学生语文学习及文学素养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学生去“想进去”、去“说出来”。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而然会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助于教学有效性的增强。

2.3 科学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授课过程中以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由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步入课堂之中,亲身参与课堂、体悟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通常要提前进行课堂情景设计,如拍摄相关视频短片、录制音频采访、编写情景剧等,这些环节中,往往包括了课堂所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点,包括要学习的课文片段等。开始上课后,组织学生对音频、视频进行收听观看,或根据老师的“剧本”分配角色进行试演,即开始对课堂进行体验。

以《最后一课》文章为例,老师在授课之前,可以节选其中一个部分为主要环节并将其改编为剧本,并在上课之间组织学生自己分小组对剧本进行排练,鼓励学生在次一节课上课时各小组进行分角色表演。表演结束后,请学生对自己所饰演的角色进行人物分析,并表达自己对于故事情节的认识以及感悟。通过剧情的参与,学生可以对文章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可提高的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使得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

在完成情景设置之后,教师当引导学生融入情景,即亲自参加到相关的情景之中,通过自己的参与去感受思想、感受知识,这一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学习印象,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话剧表演,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并融入自己的理解,从自己的角度去认识、感悟课文的内容。

课堂最后,教师应组织学生从情景中走出来,超越情景地对所体验的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将自己的思想感悟积极的表达出来。如在表演结束后,请学生对自己所饰演的角色进行人物分析,并表达自己对于故事情节的认识以及感悟。

2.4 带动家长积极配合

家庭与学校是小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若要实现教学效率的真正提高,仅教师在课堂上的把握是不够的,尚需得到家长的支持与协助。由于小学时期的学生自律能力及学习能力仍不够高,因此需要在老师及家长的督促下,才能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加之语文学习有时不免单调,此时便更需要教师与家长共同努力,方能使得学生语文学习效率得到保障。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语文学习及文化素质的培养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活跃课堂氛围,优化教学模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的改进,可以不断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在丰富多彩的课堂之中逐步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及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J].江西教育.2007(Z1)

篇(3)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缺失仍是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有些课堂未能通过多边活动的优化调控,使其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以教师教的效率代替学生学的效率,重眼前“有效性”,轻将来“有效性”;有些课堂学生参与的机会悬殊;有些课堂“课内损失课外补”;有些课堂呈现出片面化、绝对化、形式化的倾向。本文就来谈谈怎样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精准的教学预设,必须事先确立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然而,有些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仅仅把重点完全放在确定教学目标上,导致确定的教学目标不是太宽泛就是太狭窄,或是照搬教参中的教学目标,从而使教学目标形同虚设。我们应该从教学三维目标出发,在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全面、具体、系统地考虑分析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点,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确定多维、立体的动态目标。特别要注意学生的年龄段的特点,不可越位,也不可缺位。因此,我们在“定标”时,不仅要看到教材所显示的认知目标,还要明确教材所隐含的能力,更要挖掘教材背后所蕴含的情感目标,这样,课堂教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案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活动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多数教师能够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但在设计时往往只注重了活动的趣味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却忽视了活动的有效性,从而导致活动流于形式,表里不一。这样不但学生的基本能力得不到培养,而且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因此,教师要在遵循小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和不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需求和特点的前提下,依据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精心设计每一个活动,使活动形式与教学内容相关,能为目标服务,使活动形式多而不乱,有语言知识作支撑;使活动动而有序,具有可操作性。如教学《蘑菇该奖给谁》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在班上组织分角色表演课文,先在每个小组练习,然后全班学生参加,你喜欢哪个角色,你就演哪个角色,一次一次进行交换,使每个孩子对课文内容都有了了解,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演理解了课文内容,无需我在课堂上进行逐句逐段地分析课文内容了。

三、课内读书课外丰富知识

让学生根据课内知识去搜集资料,补充课文,使课文的内涵很丰富,学生的视野更开阔,这样,课文就“只是一个例子”,学生在次基础上深入,探究,获得超文本的信息量,把“课本”读厚了。如学习《九寨沟》一文,我让学生依据课文搜集有关资料,学生找到许多描写九寨沟的文章,包括旅游的介绍文字,有的把九寨沟的图片资料都打印了出来。这样的阅读,筛选,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他们惊喜地认识到知识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获取,不再是光听老师耳提面命了。这样就为他们自己学会了读书,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学会方法,养成习惯,只有当读书成为一种自主活动,学生才会去粗取精,淘沙见金。生活是一本开放的大书,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我竭力引导学生睁开双眼,用心感受,要他们“两耳多闻窗外事,一心要读有用书”,多从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实自己,可以启发自己的想像与创造,开阔心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到时事政治,小到家庭生活、社区活动、校园生活,都要学生留心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体味、比较、分析、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新课标提出来:“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自主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日益重视在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关注,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教学上,在学生为主体的高效教学过程,要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上,都应把学生的自主实践放在首位,让学生尝试性学习,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索的乐趣。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真正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调控的能力,不能放任自流,学生的自主探究要引导,学生的理解错误要纠正,学生确实难以理解的问题,就要耐心地进行讲解,把学生自主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结合起来,实现有效的教学。

五、课堂教学的有效与目标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新课程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强调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把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联系起来,注意科学分配,以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完成教学任务。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综合、全面、高效地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

总之,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既具有理性的光辉,又有感性的灿烂,不论是思维方式与思想领域的多元化与高巅性,还是在文字素质的高深纯粹上,都必须有一个相当的高度。我们的学生,不能是只是偏向一面,以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也不能读书读成老学究,读成书呆子,把美好的人文情怀搞成八股,我们的语文教育,必须具有人文情怀和深厚的思想根基。

参考文献

篇(4)

一、注重课程导入的艺术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课程导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虽然只占有一小部分,但是它却是整堂语文教学课程的开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只有抓好这小小的导课环节,才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才能够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这样才能够确保一堂语文课程的成功完成。课程导入环节犹如文章的“凤头”,它虽然小巧玲珑,却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安抚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推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为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课程导入环节的艺术性,运用更加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和新颖性的方式,用自己全部的智慧设计出最有效、最有趣、最能够吸引学生的课程导入方式,让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第一锤”就敲进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指引学生更加专注于学习的内容和活动,提高学生的注意程度。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在素质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探索、讨论和整理等形式自主地获取知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而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和氛围,优化教学课堂,让学生在适宜的环境中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人际交往中提升自己的学习技能,发展自己的个性,使自己的整体素质上升一个台阶。众所周知,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态度以及参与的兴趣和程度会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果,教师只有真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才算是使语文教学课堂得到优化和提升;才能够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对语文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充满兴趣;才能够促使学生能够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之中,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靠耳朵听来的知识,记得快忘得更快;如果知识是看到的,便会深刻地记忆住;但是如果知识是自己动手“创造”出来的,不但会记忆深刻,还会更加灵活运用。这也就真正体现了学生参与学习的重要性和优越性。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就更加应该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出各种各样的动手探索知识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知识的学习和创造过程,让学生的心理处于积极主动、十分活跃的状态。教师要竭尽全力地满足学生的个体要求,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去成为一名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总而言之,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结果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参与状态,争取使语文课堂能够呈现出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利用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

篇(5)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很多新形势和挑战,如何在教学中达到效果,真正培养小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是老师们最关心的问题。而实际教学中,无论对教学持什么态度、采取什么方式,最终还要落实在教学设计上才能使成果得以体现,因此有必要对教学设计重点考查和分析总结,从中发现带有普遍规律性的东西,以期更有效地指导小学语文教学。

一、每节课都设定细化目标以最终能够落实

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预先设置几个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教学富有针对性,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关实际情况设定几个细化目标,这几个目标必须是经过教学基本可以达到的、能够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水平的、有具体的教学举措支撑的。比如对于识字教学来说,就要设定每课时学习多少个字,这些字的音、形、义都应该教哪些等。总之,细化的目标一定要有可行性、方便落实。

二、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对总目标分层落实

语言的掌握和熟练运用是一个长期过程,要求学生必须从点滴出发,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因此不能贪多求快。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就要求在低年级或者低层次阶段,比如三年级以下,只要掌握词句的简单搭配应用就可,高年级或者较高阶段,比如四五年级,就要对句群和段落等概念有所理解和简单应用,只有循序渐进才能最终积跬步以致千里。

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虽然知识基础较差,但是普遍存在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钻研劲头足等特点,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因势利导地让他们在体验、乐趣中掌握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小学语文教师作为沟通桥梁,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文本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进行教育。

四、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设计

要有效地利用图片、录像等直观表现方式进行教学,在课件制作上注重语文双基的落实、文本重难点的凸显,力求通过最先进的技术紧跟时代潮流发展,吸引学生注意和兴趣,从而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教育研究,2007(6).

篇(6)

初中语文中的作文教学一直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其主要目标的,通过初中作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帮助他们通过作文写作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虽然作文教学一直备受关注,教师也一直在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现阶段我国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下面,笔者将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有效性相关内容进行阐述。

一、初中语文作文有效性教学的概述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教育科学化运动,对有效性教学的含义一般概括为两类:一类定义是从教学投入和教学产出进行界定。如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等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满足社会和个人教育价值的需求。另一类是从学生的学习出发点来界定的,如有效教学是指成功实现明确学习目的——学生愿意学习和在教学后能够从事的学习的教学。有效教学不仅能丰富教学理论,更可以指导教学实践,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供参考。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在当前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辛苦传授,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果差,效率低,学生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

二、我国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存的问题

1.作文教学低效

在作文的批改过程中,往往可见一些陈词滥调的评语,如“语言流畅”“思路清晰”“主题突出”等,这种评语没有准确的对学生的训练结果进行总结,也不能和学生产生共鸣,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教师在评改时的“多改少教”挫伤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没有满足学生的成功感。

2.作文教学倾向于功利性

以成绩作为学习是否成功的标准和价值取向是大多数家长、教师与学校的目标。作文教学因其自身的特殊性,教学没有其他学科那样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很多学生到一些作文选和作文大全中寻找素材作为捷径,文章往往拼拼凑凑,寻章摘句,以至于脱离生活,完全没有真情实感的流露。教师也往往是指导学生背范文,套格式。以至于产生“人文分离”

的现象。

3.作文教学缺乏有序性

作文是一种思维形式、写作兴趣、写作习惯的梯度训练,写作的内容应当是随之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的增加而逐渐变化的。但是,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作文训练都是围绕考试运转,根据历年中考的题目进行训练,这样的作文训练没有明确的重点和层次,也没有循序渐进和严密有序的梯度。

三、实现我国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1.作文评价标准立足于学生

作文评价模式的调整,主要是将作文评改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评和互评的过程中掌握评判的依据,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自评和互评需要教师的指导,要根据作文中容易出现或较多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出现的问题,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进步。

2.改变写作教学的功利性倾向,注重真情实感

初中作文有效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特别需要关注学生学习写作的心理, 倡导正确的写作价值观。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心理因素、人格发展等与日后学习、生活、工作相关的信息,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不是只注重学生的分数。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学生写作的时候,文字像从心坎中流出来的,而不是生搬硬套的。这样的文章自然就会意义流长。 因此,教师应积极倡导学生围绕身边真是发生的现象,真情真事,积累写作的素材。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念,不要提笔就无病,作文不过是通过语言来叙述事情和抒发思想感情,提倡真人真事意在避免学生生搬硬套和陈词滥调,与合理想象和虚构并不冲突。

3.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循序渐进

作文教学要有相应的目标,并且要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构建一个“自由写作-规范写作-自主创作”的作文训练序列。初一年级的学生,要少限制多鼓励,让学生在多写的过程中逐渐解决不愿写、害怕写的问题,初二、初三年级的学生则应该在多写多练的基础上,逐渐规范起来,通过教师的引导向“自主创作”发展。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呈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螺旋式上升。

4.充分利用课后练习,增加写作机会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经过千挑百选的精品,它们大都文质兼美。我们大多教师也把它们当作教学的重中之重,精讲细品。但是如果只停留在阅读层面,就错过了宝贵的练笔机会了。在许多文章的课后练习中都设计了各类练笔习题。把初中阶段六册语文课本的课后练笔整理出来以后,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每学期都有十多次,总共也有近八十来次了。如果选取合适的加以认真地训练和讲评,学生的作文自然能有效地提高。这些练习点很全,有心理描写、语句仿写、个人评价、情节想象、诗歌创作等等。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穿插也行,作为家庭作业去完成也行,因为有了课文的铺垫和渗透,学生做起来普遍反映不难。所以说,教学要以本为本,不能舍本求末,这话原是不假的。如果放着这些现成的不去做,只在那里叫,“写,写,写什么呀,哪有那么多可写的?”然后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挖空心思找些不相干的硬逼着学生去写,学生没有灵感,也应付着写些糊涂东西来搪塞你,你改着生气,也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可不就是无效教学了吗。所以,要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还真得好好重视这些练笔机会呢!实践证明,对于这些课后小练习,学生还是欣然接受的,也写出了一大批优秀习作。

结束语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认为自己有责任不断探索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改革,实现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笔者写作此文对我国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系统论述,指出了我国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前辈对作文教学的总结,提出了更好实现我国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文中不妥之处还望指出。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43-01

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尽管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法各异,但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有这样一个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展示讨论结果,教师归纳总结。这一环节非常“出彩”,成功讨论后的学生发言精彩纷呈:他们思维敏捷,见解精辟,语言生动;对文本的解读准确细致,对现实的思考深刻独到,赢得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这样看来,分组讨论的确是个不错的方法。它充分贯彻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合作探究”,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良好。那么,什么样的讨论算是有效讨论,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讨论?笔者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1.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从讲授者的角色转换成促进者的角色。表面上看,教师讲的时间少了,主导地位降低了。实则不然,这种主导只是由显性转为隐性,难度更大了。讨论是否有效,关键点仍在于教师。

1.1教师要对文本阅读进行引导。文学作品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内心情感的流露,某种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教学的重要价值在于让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要首先善于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感悟、探究文本,为他们提供读和想的方法、技巧,使学生感悟到作者的感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观察问题、分析现象、表达情感的视角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的对和文本有关的问题的讨论,才是有意义的。学生有了认识有了感受才能去肯定或质疑,去表达去交流去碰撞,才能真正有收获。否则讨论只能流于形式,看似热热闹闹,实则一无所获。

1.2教师要善于提出关注点。好的关注点可以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关注点可以是一个疑问或者是一个问题。一般是文本世界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抑或当今现实社会的碰撞与冲突,涉及到作者的人生观、方法论等;文本的选择涵盖古今中外,作者因其时代、民族、阶级不同而见解各异,很容易与今天的中学生的思想产生碰撞。关注点的选择既要有代表性,又要有多样性,这样,在经常的思想碰撞下,学生自然而然就学会了人生的智慧,哲理的思考。这样就符合新课改所提倡的“浸润式学习”。

1.3教师要善于调控。有时,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并陈述事实时,往往容易偏题,如不加以干涉,讨论往往会引到无关的问题上。因此,当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善于让学生重新回到关注点上,这样才能保证讨论的有效性。这时,教师的调控艺术就显现出来了,不能生拉硬拽,这样会挫伤学生讨论的热情。可以通过巧妙的设问,自然转移学生的关注点,使讨论回到正常的轨道。

篇(8)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缺失仍是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有些课堂未能通过多边活动的优化调控,使其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以教师教的效率代替学生学的效率,重眼前“有效性”,轻将来“有效性”;有些课堂学生参与的机会悬殊;有些课堂“课内损失课外补”;有些课堂呈现出片面化、绝对化、形式化的倾向。本文就来谈谈怎样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针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提出了一些策略。

一、钻研文本,吃透教材,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提倡开发利用教学资源,而语文教科书是教学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要想将一堂语文课上的高效精彩,教师就必须先研究文本并充分理解,要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来说,研究文本,是教师的重要基本功。通过研究文本了解文章的基本框架和编排特点。对文本中的字词能够准确认读和理解,每段、每句、句与句之间的关系都能说清楚,能用简要语言概括文章内容,能提炼出理解全文必须要解决的几个要点问题。

吃透教材的目的不完全在于为了讲清楚教材内容,而在于如何利用好教材。实际上先“模拟”学生阅读,后依托教师独立阅读后的体会,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可以说,教师备课时经历这样的过程所得到的收获,是任何“教参”都无法提供的。而这种功夫,对于教师来说,是非下不可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在考虑如何“教”的时候,还要考虑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中、在接受这个训练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思路的走向会是怎样的,如何“学”是最有效的。教师如果只从自己的经验、好恶去考虑,就很难有理想的效果。所以一次好的课堂教学是在充分研究文本,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二、精心设计,完美演绎,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有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里积极、快乐地走进文本,吸取文本的精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精心设计。有效导入、有效提问、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等都是我们需要研究探讨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轻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增强课堂内容的活动性。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方式将文本知识的基本内容和含义外延,用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能参与其中。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构建对话的平台,完美地演绎了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本的对话和交流,从而达到了“教师走下来,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的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教学语言艺术性,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知识正确有效的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教师的语言要生动有趣,充满激情。生动的教学口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好学的热情。通过语言教师获得了与学生沟通的桥梁,通过这个桥梁,教师才能用艺术化的语言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收到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鼓励评价,通过正确的引导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面对一个个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学生,教师的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评价语言,便是激发学生个体潜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在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充满激励,充满人文关怀,要及时利用和把握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用恰如其分的表扬、充满关怀的批评、满怀希望的鼓励,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三、把握思维,发展智力,完成有效课堂教学目标

有效的课堂教学部仅仅教给学生们读懂文本,理解文本。为了不使学生在教师说学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提高学生从思想到行为的主动性,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握不同学生的多种思维,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如默读、查疑解难、旁批、分配时间等方法。只有学生具备了这些自主学习的技巧和能力,才能真正的发展学生的潜在智力,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不断的提高。

四、结束语

在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育者们不断地学习和完善的重要课题,只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学量先进的教学经验,经过教学不断砥砺和不断的探究,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才能走向美好的明天。

篇(9)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0116-02

职校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多数学生重“专”轻“文”,这就陷入了只顾眼前不思长远的误区。实际上,仅就文化课中的语文学科而言,这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它可以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虽然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当中,语文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职校语文课程的重要价值还远未发挥,应起的作用不甚明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基于此,本文探讨如何优化职校语文课程教学内容。

一、职校语文教学内容应实用性强,具有鲜明的职教特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职校语文课程吸引学生的关键,是要让学生看到学习语文对于自身生活的意义,看到语文世界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语文教师要注意根据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其具有现实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以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中职生。

(一)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很多学生已不太重视写规范汉字和练一手好书法。殊不知,在生活中手工书写还是有其不可替代性的。学生如果字写得不好,且错别字过多,不仅有损自身形象,而且影响文字表达效果,还会给人素质不高的印象。为此,从第一堂语文课起,语文教师就要让学生知道写一手好字的重要性,平时应着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笔者的做法是,先让学生熟练掌握汉字正确的笔顺、结构和书写方法,再通过临摹字帖提高字体的美观度,最后形成个人的书法风格。要练就一手好字不是一夕之功,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练字必须贯穿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实践证明,对于这样的“课外作业”,学生并不厌烦,反而乐于接受,因为这不需要花费太多脑力,也是他们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而且经过不断的练习,他们看到自己在进步,自信心、成就感便油然而生。笔者的学生每天都坚持练字,既有钢笔的,也有毛笔的。等到毕业的时候,他们的书写能力跟三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近年来,社会对中职生的听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选会上,能说会写的毕业生很受欢迎。可见,接收信息是否准确,语言表达是否顺畅,遣词造句是否生动,这都是关乎求职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便顺利走入职场了,学生还要懂得如何在语言交流中获取他人传达出的重要信息,如何在不同场合中进行洽谈、答询、协商,等等。因此,职校语文教师应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首先,进行普通话训练。职校生多来自乡镇、农村,普通话往往不够标准,方言音较重,所以从入学起,教师就要求学生学说普通话,课堂上鼓励他们开口读书,在提问交流的同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发音。此外,建议学生多收看《新闻联播》,学习主播标准、规范的普通话发音技巧。职校学生往往带有一些自卑心理,只有多鼓励多训练,他们才能逐渐摆脱方言的影响,说一口较为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从而彻底打破与人沟通困难的障碍。其次,教会学生“怎么说”,即如何准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我们训练的内容包括,从声音的运用技巧开始,学习用腹腔而不是胸腔来呼吸,说话时把声调放低;然后是心理素质训练,多说“我可以”之类增加信心的话,说话时配合一些手势;最后是说话的态势和一般语言表达技巧训练等。

(三)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的“表达与交流”模块对中职生作出了明确要求――“掌握日常生活、职业岗位需要的写作能力”。具体来说,就是掌握便条、单据、书信、启事、通知、计划等常用应用文的写法,以及掌握调查报告、说明书、广告词、策划书、求职信、应聘书等应用文的写法。但有人错误地认为,应用文写作很容易,模仿、套用一下书里现成的文章就行。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学生要写好应用文,不仅要掌握格式,而且应懂得该文的内容、用语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好好地教,学生反复地练,直至写作这类常用应用文得心应手。另外,语文写作教学不可脱离社会,教师还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练习说明文、议论文、商业信件等实用性文体,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和深造打牢基础。

(四)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现代社会发展迅猛,各种知识与信息日新月异,职校生走出学校后,如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很快就会被淘汰。因此,语文课上引导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培养他们通过自学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也很重要。

我们利用语文课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做法是:第一,转变观念,相信学生。有的教师认为学生能力有限,处处大包大揽,课堂上经常“自问自答”,结果却吃力不讨好,学生缺乏锻炼,成绩、水平只能原地踏步。其实,教师应转变观念,相信学生的智慧,要敢放手,多放手。第二,加强指导,教会方法。备课时,教师要深入教材,仔细研究学生学习时可能会碰到的问题,同时寻找便于学生理解、接受的解决方法,课堂上加以指导。教师还可以举一反三,有计划、有层次地提出类似问题,请学生试着解决,加深认识。第三,创造机会,鼓励自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创造性学习,引导学生不断拓展思维空间;教会学生善于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养成积累与实践的好习惯。第四,加深认识,提升自我。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懂得自学能力的重要性。提高自学能力,不仅可以提高知识掌握的速度和质量,还可以不断扩大知识面。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适应高速发展变化的高科技信息时代环境,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职校语文教学内容应紧密联系专业,提升职业素养

职校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语文课程的学习联系紧密。语文教师应时刻牢记一“职”字,始终用职业教育的战略眼光来看待手中的文本,密切关注学习主体。在日常教学中,课堂内容要与学生专业紧密联系,以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同时丰富语文的教学内容。

(一)专业思想教育在语文学习中加强。职校语文教学,可将自信与自强、敬业与爱岗、责任与诚信、团结与协作等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其中。如给新生补充阅读《技能人才成功之路》、《李嘉诚的深圳演讲》等励志文章,帮助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健全人格,增强道德修养,使其不再因为考不上普通高中而情绪低落,感觉低人一等,务必要让学生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中职生经过努力也能收获成功。在阅读教学中,将文本中的人文性延伸至职业素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职业准入的一道门槛,是今后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如在《我喜欢出发》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合作探究:人能走多远,人能攀多高,这取决于什么?作者所喜欢、所追求的“出发”是一种盲目的、无目的的“出发”吗?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学生不难领悟到年轻人要时刻追求进步、给自己不断充电的道理,同时也明白了只要意志坚定,人生会变得丰富而充实。

(二)专业知识与语文教学内容融会贯通。专业知识与语文教学内容的巧妙结合,还可以体现在通过挖掘专业方面的资源,灵活运用于语文教学,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例如,汽修专业的学生拆卸发动机可谓得心应手,于是,在练习写作说明文的时候,就可以出这样一个题目――《汽车发动机的拆卸》。这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熟悉,他们写起来也不太费劲,这样就可以将专业知识与写作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再如,给美术专业学生上《米洛斯的维纳斯》时,笔者借助绘画语言来品读课文,使学生在绘画艺术与文学艺术的交融体验中汲取语文的素养,唤起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三、职校语文教学应利用传媒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技术被快速应用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多媒体和因特网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创造能力的重要工具。而现在许多农村中小学都已配置了电脑,有的家长也为孩子购买了电脑,为此,如何引导学生善用网络、传媒资源,成为语文教师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方面,语文教师应教会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一是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如课前了解写作背景、时代特征,知晓作者生平、主要作品,收集美文、格言、警句,探究文本所引发的人生思考,等等。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获取、选择、分析信息的能力。二是借助网络快车寻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源,再现当时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如引导学生上网观看《红楼梦》等经典影视作品。三是利用网络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使课堂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发生关联,充满时代的气息。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可利用电视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如播音员字正腔圆的播音、每天半小时的新闻联播、中央台的“焦点访谈”,甚至广告词、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技巧等,都值得好好学习与借鉴,由此丰富、充实语文教学的内容。

总之,职校语文教学应凸显学科的价值与特色,使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能够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提升职业能力,从而为今后走进职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熊亮.建设切合中职生实际的语文教学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篇(10)

一、问题教学法概述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教学主线,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问题教学法源远流长,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只读书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挖空心思地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因此,只有把学习和思考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学习上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传统课堂英语教学中,教师以灌输式或单纯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为主。教师占主导地位,“满堂灌”,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没有提供机会给学生思考;学生被动思维、被动学习,导致他们探究性、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和发展。为了帮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提问题。 

二、问题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令人堪忧。第一,很多学校是大班上课,有些班级人数达到100多,不利于师生间课堂操练及互动。第二,不少教师不善于提问题,不善于启发学生思考。第三,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第四,很多学校过于重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英语教师偏重于给学生讲授考试技巧,忽视课堂提问题对学生能力发展的意义。 

1.问题教学法的特点 

根据英国samford大学对问题教学法的研究报告,问题教学法有如下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小组学习,教师引导,生成问题,激励学习,问题只是发展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媒介,通过独立学习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2]它的目标是:以问题为载体,把提问题贯穿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思维活动中,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问题教学法的应用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问题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中,可以通过以下环节展开。 

(1)课前设计 

教师在备课前应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教师在课堂中扮演什么角色。教师应该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的参与者、合作者。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是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因此教师要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观点,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创设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的能力。第二,做好一堂课的起承转合,提问题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根据个人经验,我认为通过设计合理有效的问题,创设教学情景,有助于导入新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有利于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2)课堂教学 

第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生成问题。教师可以有效地使用多媒体资源,包括图片、视频片段、音频材料、新闻广播、名人演说、科普知识等材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如ppt或相关教学软件,给学生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生成问题。 

第二,换位思考设计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换位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比如设计多种提问题的方案,选取最优的问题,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检验,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及作出的回答进行反思。 

第三,注重小组学习。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独立思考或者进行小组讨论,以3至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共同探讨问题。小组讨论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方式,诱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增进学生间的互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教师提问题的层次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成绩差异等诸多因素,提出的问题应该循序渐进,要把问题分成几个层次。如在做快速阅读理解时,教师首先设计一种容易、浅显的问题,即在课文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然后设计一种比较深

层次的问题,这需要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分析、理解、对比、推理、总结等,才可以得出答案。最后设计开放式的问题,这种问题在课文中基本找不到答案,这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班级学生共同讨论,同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提示,最后一起攻克难关,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成就感。 

(3)课堂教学评估 

运用问题教学法后,检测课堂教学效果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运用如下方法进行课堂评估。第一,观察法。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参与的情况,以及回答问题的质量,来判断教师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思考是否起到作用。第二,问卷调查。教师通过设计问卷的方法,检验学生是否认同教师的课堂提问,从而了解学生对问题教学法的认可度。第三,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时,要注意把课堂问题延伸到课外,布置新问题,使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等媒介查阅资料,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习惯。第四,教师反思总结。教师对教学情况要及时进行反思,定期进行总结。教师要反思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感兴趣,问题的难易程度是否符合,学生在回答问题中遇到什么困难,教师应当如何帮助学生提高等。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问题教学法在启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有积极意义,具有较好的可行性。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通过设计问题,布置问题的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早期教育论文 下一篇: 课堂教学实践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