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0: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非艺术类专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是指大学生扣除正式上课和满足生理需要外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及其生活状态[1]。近年来,有关高职生闲暇生活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却缺乏针对高职生闲暇生活的专业异质性研究,加强和重视高职生闲暇生活的差异化论证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高职生闲暇教育的成效[2]。同时有研究表明,高职院校传媒艺术类学生存在自卑感强,学习兴趣低,集体观念淡薄,功利性强,责任感和道德观较弱,虚荣心强,相比一般非艺术类专业学生而言更为浮躁,甚至出现对课堂上老师的说教不感兴趣等问题[3]。针对艺术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闲暇生活现状开展闲暇教育,对提高其闲暇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艺术类与非艺术类学生闲暇生活的差异及原因
本文以湖南大众传媒职院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回收有效问卷402份,其中艺术类学生202人,非艺术类学生200人。调查发现,艺术类学生与非艺术类学生在闲暇时间利用的合理性和满意度以及对学校如何丰富闲暇生活的认识上基本一致,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平均闲暇时间多
表1 每日平均闲暇时间
小于3小时
3-6小时
6-9小时
9小时以上
艺术类学生
13.9%
40.6%
16.8%
28.7%
非艺术类学生
31.0%
目前,我国英语教育教学的模式依然是封闭的体系,还不能满足不同专业人才培养多样化的要求。虽然在一系列的教育课程改革中,教材的编写及其内容有了一定的变化,但由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单一,许多教师仍然只重视教材内容的传授和讲解,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及教育理论,并利用教材载体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是在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着偏重于英语知识的传授的现象而忽视这类大学生与其它专业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多数教师忽视艺术类专业人才模式现象。这导致了英语课在这些专业的设置流于形式,没有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因此,在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将这一理论贯穿到教学过程中,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进而提高效果课堂教学效果。
差异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以“个体条件论”和“个人动机论”为基础。这一理论强调的是:由于每个人都有先天和后天的个体特征,如年龄、性别、兴趣、经历、价值观等不可能完全一致,而且由此产生的心理(认知、动机)结构和行为结构也不尽相同。因此,面对同一信息,他们反映不近相同,甚至千差万别。这一理论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内容:(1)先天禀赋与后天习性不同;如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天生具备艺术天赋,不可避免地生活、学习在某种艺术氛围之中,形成了有别于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2)个人心理结构不同;由于不同艺术专业的特点所致,形成了与所学专业相符的心理特点,如钢琴、小提琴专业的学生较之管乐学生活泼、好学,积极上进等;(3)学习理论所形成的态度、价值观与信仰不同;(4)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固定素质不同。所以,当教师面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时既要意识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英语教学的必要性更要了解这类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一,掌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
1.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是以兴趣爱好为基础
上艺术类专业院校和学习艺术专业是多数喜欢艺术的学生或者说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对所学专业的爱好而进行的选择。正是因为出于兴趣、爱好选择了自己的专业,因此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有很强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即他们一定要学好本专业。他们对专业的热爱远远超过非艺术类学生对自己专业的热爱。因此,在学习英语上,采取了比较消极的态度,即不得已而学之。
2.艺术类学生的专业成就感很强,学习上缺乏勤奋、脚踏实地的治学态度
艺术院校大学生的专业成就感根深蒂固,因此,不断寻求机会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专业才力,努力在专业上做出更大的成就。并十分认可在本专业中取得的最高成就者。这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消极、被动,缺乏积极、主动、勤奋、好学的严谨治学态度。在他们看来,英语学习成绩好坏无关紧要,只要能通过及格线拿到学分,不耽误毕业时拿文凭即可。传统的专业“第一”的思想导致艺术院校的大学生自我评价很高,与不重视学习导致应用能力弱形成矛盾。因此,教材选择对艺术类专业的英语教学来说十分重要,教材内容宜浅不宜深,突出实用性、趣味性、直观性,强化基础知识训练。这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根据不同的学习类型开展课堂活动
音乐类、戏剧类、美术类、舞蹈表演类、工艺设计类等专业学生,因专业的特殊性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特点。教师要通过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所需的环境等方面来划分学生的学习类型。通过长期的艺术类专业教学实践归纳出这类专业的学生学习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1)外露型:音乐类、戏剧类专业的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多数表现为积极、主动、善于表露所思所想;(2)沉默型:美术专业的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多数表现为心不在焉,不喜欢言谈,比较“闷”但却有自己的主意、观点。即使这样也不愿表达出来;(3)消极型:舞蹈专业的学生表现为事不关己,学习没有积极性,且浅尝辄止。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都能够达到各自学习目标和学习目的。鉴于这点,艺术类专业的英语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转贴于 如:根据美术学生的专业特点,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课文内容通过素描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总结课文重点、难点,学生就不会感到学生英语那么难懂,只要下工夫即可。教师要做足课前功课,尤其是在学生的学习特征、个性差异上下功夫,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当学生们感到他们在课堂上学到了他们想要得到的知识,学习的效果自然就有了基本保证。在此基础上,加强课后练习。课后练习多以几个思考题为主,以便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兴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第三,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适应学生
现在,中国许多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采用大班上课。所谓大班是指一个班大约有五十多人甚至接近六十人。对语言课来讲,五、六十人的确是多了。在如此差的语言教学的环境下,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速度、学习方法等是何等的困难。但教师可以依据个体差异理论,从了解学生差异、不同的个性特点入手,制定与之相适宜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等,而且不断更新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兼顾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正如这一理论强调了“教师应适应学生”那样,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做到面向全体,兼顾个体的不同需要,就会为学生学好英语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同时依据这一理论,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给与他们更多关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第四,因势利导,针对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浓厚的特点,引导学生刻苦学习
与非艺术类大学生不同,艺术类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前首先是通过了专业考试。因此,他们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有的甚至有了一定的名气与造诣。进入艺术学院后,这部分学生在学院浓郁的专业学习的氛围中,专业深造的意识得到强化,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专业发展上。但还有不少的学生认为专业成绩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实际的技能,他们把精力放在了为生存而奔波上。但无论怎样,他们认为重要的是专业课程,文化课程是无关紧要的。英语课虽然得到一定的重视,但由于英语难掌握,需下很多功夫,半途而废的不在少数。个人爱好与兴趣应该说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原动力,这一点是积极的、肯定的。作为从事艺术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英语学习与专业间的互惠互利关系。学好英语对专业学习起促进作用。如可直接读懂原文、直接聆听专家的教诲、直接参与交流等。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鼓励和肯定学生的专业兴趣,同时应时刻鞭策学生勤学苦练,严格要求学生。如:根据戏剧专业学生善于表扬的特点,在课堂上,安排进行人物情景对话、扮演文中人物、角色朗读等教学活动,发挥其专业特长。鼓励美术专业的学生策划海报、动漫等多种形式与音乐专业学生一起在校内和与其院校横向联合组织各种英语歌曲比赛、英语戏剧表演等,使同学们在竞争中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为成就其事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运用个体差异理论是要根据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转换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要求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学生,近距离接触学生,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想,从而设计出更加贴近艺术类专业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1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态势,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这就要求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作为培养专业性人才的高等院校,如何推进高校的素质教育,真正构建起社会主流价值观,培养合格人才,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就从这方面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创新形式进行探析。
一、联系实际,把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专业学生由于所学专业的特殊性,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从事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首先要对他们的鲜明个性特点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只有在把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基础上,通过树立全新的促进艺术类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思路,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达到既鼓励他们个性发展,又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育人目的。
经过多年的学生管理实践,与学生接触交流,我基本上掌握了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这些个性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观察能力强。
艺术类专业学生由于长期受专业学习的熏陶,往往表现出观察力强、富有想象力的特点。在强调艺术创新的过程中,他们追求鲜明的艺术个性特色,讲求艺术个性的积累,他们善于以独特的视角生活,对社会的观察往往比较细致。但与此同时,艺术思维、感性思维强的特点使艺术专业的学生总是倾向于自然而然地对事物作出审美判断,而导致对其他的价值判断不够敏感。加上缺乏理论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因而,往往不能从整体上看问题,不能从本质上分析问题。
2.敢于竞争。
艺术类专业学生在进行社会艺术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专业实习经验,比别的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文化表现形式。因此,他们勇于面对未来的挑战,能够主动出击,为理想事业的成功积极拼搏、竞争。这一特点表现为艺术专业学生的自信心和好胜心极强,总认为自己的作品和表现是最好的。由于缺乏一分为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不大容易听得进不同意见,甚于看不起老师。有时为了追求他们的创造风格和艺术性,而把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性抛在脑后,创造出不太健康的艺术作品,产生不良的社会效果。
3.个性突出。
艺术类专业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容易从中西方文化艺术中得到启迪和熏陶。因此,感情就要比普通大学生细腻丰富,活动能力较强。但又由于专业的个体作业性,因此他们大都不愿意自己的行动受到约束,不愿被管教而要求行动自由,要求自我表现。具体在平时就表现为,有些学生感情容易冲动,明知有些事情是校纪校规禁止的,但到时就会头脑发热,置校纪校规于不顾屡屡违纪。
4.重专业轻理论。
艺术类专业学生大多数从小就培养自己的艺术爱好和兴趣。高考时的专业考试占用了他们的学习空间,这样势必影响文化课程的学习。因此,艺术专业学生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在进入大学后,艺术专业学生普遍接受专业,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强专业学习。但是一方面,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政治理论和基础理论的学习的关系。对政治理论和基础理论的学习重视不够。这些直接导致艺术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从而影响今后的职业生涯。艺术类专业学生政治理论和基础知识不足的严重首先反映在人文知识欠缺、文化素养不高、底蕴不足。他们毕业后走进社会创作时,往往难以使作品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新意。其次,道德观念模糊,受社会环境影响,不可避免存在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再就是哲学思维缺乏,由于对哲学、政治学人文课题普遍没有兴趣,因而不仅对时事缺乏关心,而且因为缺乏哲学思想教育,影响了逻辑思维、辩证分析、科学判断等能力。应当指出,一件真正的可以传世的艺术品诞生是离不开严密的哲学思想指导的。艺术作品本身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与文化,反映了一种意念。如何将作品适当的表达,体现出深刻的内涵、深远的意义,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这些需要巧妙的思量与把握。而在这种思量与把握的过程中,哲学思维起到重要作用。所以,这方面理论学习对成长中的现代艺术专业学生而言十分重要。
5.适应能力不强。
由于学校不很重视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的教育和培育,加上自身习惯性的忽视,自我中心意愿较强,因而使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不强。产生的结果是艺术类学生缺乏健康乐观的情绪与承受挫折的耐力,进入社会后往往无法调整角色,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能正确看待得失,导致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二、教育引导,注重艺术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1世纪是以创造为特征的时代,也将是揭开众多科学奥秘的时代。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就是要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个性特点,不断抓好教育引导,为社会培育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综合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我们要依据《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目标,始终不渝地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十分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放在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首位。
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新型人才的“四有”是一个有机整体,而其中的关键是道德。由此看来,德育是素质教育的起点,它关系到艺术人才的根本性质,即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同时提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我们要在抓好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坚持把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引导艺术类学生素质教育的一根主线。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受改革浪潮的冲击,学生的价值观处在摇摆状态。在他们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坐标时,一定要加强对他们的价值取向方面的教育。只有让艺术类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才可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有效的艺术人才。否则,培养出的人才也只能与社会格格不入。
在这方面,要努力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正确认知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前提和基础。荣辱观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应着力强化学生的内心体认和道德自觉,使之在认知中增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坚定性。努力发挥情感在人的行为中的主要影响作用。在加强荣辱观教育中,我们要注意到耻感和羞耻之心是人之为人的底线,是人格塑造的基础。要极力激发和培育现代大学生良好的自尊心,从而使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为社会服务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
2.树立正确的创作观,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
要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创作与创造的思想性,就要在学生文化素质上下功夫。因为文化素质会制约或促进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表现、艺术审美、艺术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大家知道,艺术本身是对美的体现。由于部分学生片面地追求“技法”的学习与提高,热衷于考级、考证和社会工作,却忽略了自身人文知识的积累,以致审美能力不足,审美情趣低下,不知道什么是美,也不知道怎样欣赏美,更谈不上去表现美、创造美。因而创作的作品缺乏思想性和灵魂,自身虽处在风华正茂年代,却不能使人感受到一种意气风发、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帕斯卡尔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人因为富有精神和思想,才使自己与动物发生了根本性的区别;人也因为各自精神境界和思想品位的不同而形成了能力和素质的差异。所以说,艺术的精魂在于思想。正因为如此,艺术创作才充满着思想性的涵意和激扬。倘若每个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坚持做到这一点,那么一定能以卓越的头脑和高尚的精神赋予作品以活力、韵律与灵魂,并以之提升作品的美学品位与精神价值,发挥作品对人和社会的激励作用与引领功能。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加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文学知识、历史知识、美学基础知识的教育,对于文艺作品来说,不论其形式多么新颖,都要有思想,有灵魂。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不能没有人文底蕴,否则就无益于社会进步。一个人的修养程度,决定作品的感染力。
要提高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就要教育引导学生坚持大众化的艺术创作之路,大众化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艺术创作的出发点。疏远大众的艺术作品,必然被大众所疏远,贴近大众的艺术作品,才能为大众所接受。当今社会,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水平和欣赏能力越来越高,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广,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所以这就要求艺术类专业学生在思想上要有融入大众的真情实感,在创作形式上要适合大众。如果高高在上,孤芳自赏,采用艰深晦涩的表现形式,最终会被人民群众所抛弃,而所创作的作品也被大众接受,从而失去生命力,没有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价值取向的素质教育中要坚持大众化教育,培养学生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思想意识。只有时刻把握大众对艺术的切实需求,才能创作出贴近生活、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转贴于 3.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把艺术素质教育作为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
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与非艺术专业学生素质教育不同,艺术素质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各种素质的核心。艺术素质包括艺术审美、艺术表现、艺术创造。就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说,离开了艺术素质就不能称其为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如何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素质呢?我认为应在坚持正确的艺术观前提下,通过授课、观摩、写生、采风,学习中西方的艺术精品以及艺术鉴赏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素质。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主要提高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一是艺术欣赏能力。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对于创作与创造的水平提升关系极大。这方面能力的大小反映了学生的艺术基础。一个艺术类专业学生接触一件艺术作品时,仅停留在直观的、表象的、肤浅的认识上是不行的。要从历史、美学、价值上深刻地分析作品的涵义。所以说,艺术类专业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艺术欣赏方法,只有这样,其艺术欣赏才能由情感欣赏上升为理性和综合性欣赏的高层次欣赏。
二是艺术表现能力。艺术类专业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方面是艺术表现能力。这也是艺术学生的基础能力。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不能没有思想性、艺术性。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如何,主要看作品的内在寓意,以及是否给观众带来美好的艺术享受。
三是艺术创造能力。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艺术的目的,是要能独立地进行艺术创造活动,并能产生出一定的艺术作品。进行艺术素质教育的方法首先是继承和学习,即继承人类文明的优秀艺术传统,学习人类文明的优秀艺术成果。但是,艺术类专业学生不能只偏向继承与学习,要着眼于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艺术创造是艺术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培育艺术创造力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注重社会效益。一个好的作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点。
三、创新形式,切实增强素质教育的实效
扎实推进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在素质教育内容、形式、要求上要有新的思想,而且在素质教育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要进行新的探索。要积极探索提高素质教育成效的途径、载体和方法,在更加科学、全面、有效的素质教育中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更新艺术学习理念。随着时代条件、社会环境、生源结构的变化,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高等院校艺术类学生首先要更新艺术教育理念,明确艺术专业是人文学科性质,它已不是简单的技术学科,而是为了丰富人们精神生活而产生的。艺术是人文精神、人文主义的一种体现。它本身是历史传承的媒介,不仅是人类文明内在灵魂的表达形式,而且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反映。所以当今的艺术教育已逐渐脱离技术本位及精致所主导的教学模式,而迈入以全方位人文素养为内容的艺术学习。更新艺术教育理念,就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把学生当做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艺术专业教师需要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差异,为学生的长期发展做准备,按照学生的成长需要及特点来设计开展活动。
调整专业培养计划。为了弥补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文化素质先天不足的状况,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应当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改革课程设置,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趋向完整与合理。在这方面,要树立“大教育”、“大艺术”的观念。在按专业大类招生基础上,设置大类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这样既能满足加强基础通识教育的要求,使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又使学生的专业教育有了保证。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针对艺术专业学生有个体作业特点,组织他们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既有助于发挥这些学生的才能,展示个性,又能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增强集体凝聚力。所以说,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采取以下做法:(1)抓好校园物态环境建设,培植校园人文环境,如广告牌、横幅、宣传栏等气氛布置;(2)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高品位校园文化活动,如文化体育竞赛、作品展览、作品欣赏评论、艺术节等;(3)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及学生社团作用,积极组织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踊跃参加各类活动,如政治思想教育讲座、读书心得交流会等。只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才能进一步调动教工、学生共创人文精神的积极性,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进行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艺术类专业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加强教育工作,帮助学生们认清形势,正确认识自我,找到自己就业的准确定位。要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首先,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个性心理特点最突出、独立、自我管理意识强的特点,可以采取学生主动参与的模式,积极引导他们多参加职业训练。通过精心整理、收集、设计求职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如现场演练、模拟招聘等,使学生充分体验求职过程。利用艺术院校的师资优势,开展各种类型与内容的艺术讲座,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加强他们的职业定位。其次,对艺术类专业学生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对于求职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心态,要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地去适应。不要幻想和要求第一次选择的就业岗位或从事的工作就是十全十美的,符合自己理想的。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调整,终身在一个岗位上工作的可能性是越来越小了。因此,每个艺术学生应该和其他专业学生一样,调整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要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了帮助艺术类专业学生提高素质及投入社会之中进行艺术创造,进行创业,他们在校期间就要在第二课堂或创业园实习。我们要加强与校外企业的产学研联合,组织学生参与企业产品、广告的设计,组织好暑期社会实践团活动,营造奋发向上的创新实践的教育氛围,为学生创造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组织和指导学生总结在实习和社会实践期间的作品创作经验,并创造机会组织参加作品的展览评选活动。这种活动既锻炼了学生,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助其树立信心,促进专业课的学习,同时又提高了学校声誉,服务了地方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丰富了自己的创作实践,积累了就业的经验。
提供增强素质教育实效的组织保证。要增强素质教育的实效,我认为关键在组织工作。一方面要重视高校艺术专业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教师自身就对文明与文化、艺术与科学所知甚少,学生艺术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提升也将会成为一句空话。艺术类专业教学毕竟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应注重言传身教,以自身丰厚的文化底蕴并结合提高的艺术造诣,在专业的思想深度、对人生社会未来的认识方面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管理辅导员的综合素质的提升。高等院校系辅导员从事政治思想教育和生活管理,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中不时要渗透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加强自身人文和思想修养,树立向上的人格精神,这样才能与学生交朋友,达到增强素质教育的成效,再就是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利用党团和社团活动开展素质教育。在学生先进分子中评选出素质教育的模范,开展创优争先活动,从而带动和促进周围同学共同努力提高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群.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北京教育.高教,2007,(5).
[2]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3]彭伏期.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人文教育短缺问题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4,(1).
[4]庞黎明,杜淑梅.素质教育与学生个性[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
[5]刘丹,许洪范,李伟.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特点和教育管理对策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27-129.
中图分类号:G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8—116—02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毕业前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关系重大。因此,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对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调研的基础上,以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了在作为本科阶段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毕业设计(论文)中,如何针对我们艺术类学生的情况,按照既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又符合艺术专业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来进行管理。近年来,我们在毕业设计教学管理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获取了一些经验。
回顾和总结几年来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工作,笔者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都安排在第八学期完成,但这个时候恰恰是学生们找工作、应聘考试的时间。学生忙于就业,找工作是学生急于解决的大问题,因而对毕业设计就大打折扣。
其次,现行的毕业论文评价标准对艺术类专业缺乏针对性,也无法体现艺术类教学的特色。客观上凭现在艺术类学生的实际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要按非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论文评价标准来做,的确是勉为其难,结果导致一些学生选择了通过网络抄袭拼凑,甚至购买的办法完成任务,这使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陷入了无奈的境地。
再次,近年来不断扩招,指导教师缺乏,他们还要承担教学、科研等任务,出现教师精力不够、指导不到位现象。少数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够强,对学生抓得不紧,指导质量不高。此外,学生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有少数学生联系不上,又不主动跟教师联系等给整个毕业设计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鉴于上述原因,我院对2010届学生毕业设计工作进行了切合实际、有针对性的改革,将毕业论文与毕业创作分家的模式改为毕业设计(创作)解析报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不断推进和提升学生毕业作品的水平。毕业创作作品解析是以毕业设计(创作)的作品说明为主线,说明创作意图,解析作品创作过程,探讨艺术创作的本质及规律,总结创作经验教训的文章题材。毕业设计(创作)解析报告虽然是对毕业设计(创作)的说明与论证,但也从另一个角度对毕业设计起到了促进作用。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从构思开始就能全面考虑相关内容,如创意构思有所根据,做到从历史中挖掘内涵,从文化中感受民族风情,从各种事物中获取灵感;充分考虑整体塑造与适应性的预测,使学生的设计更完善,并考虑服装的实际用途与市场。同时对美术学和绘画专业答辩程序也做了改革,将答辩安排在毕业设计(创作)展览现场进行,毕业生要针对毕业设计(创作)作品进行答辩。实践证明:这一改革可以将学生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成果结合起来,更具有现实意义。学生通过毕业创作的实际操作过程,将先前学习的理论知识深入理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指导,更有针对性地查阅专业文章和书籍;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结合理论知识总结出经验。而且,由于作品解析是毕业生个人作品的理论解读和创作实践的总结,在这一过程当中,可以使学生把文字写作与实际操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杜绝抄袭拼凑造假等现象。通过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形式、方法、内容、管理到评分标准的一系列配套工作的改革,使学生在毕业设计(创作)中得到全面的训练,整体上有所提高。下面是我院在毕业设计管理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和做法。
一、精心组织,提前做好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
毕业设计整体工作量很大,为了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让学生在最后阶段的综合性教学训练中多学一些专业知识,稳步地进入社会专业行业,学院在大四第一学期就建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整个工作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有序地展开。同时还成立了毕业设计答辩小组,为该项工作在组织领导和专业指导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毕业指导工作中指导教师是关键的一环,为了提高指导水平,根据指导教师资格要求,学院与系挑选了专业知识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指导工作。学院与系共同明确了指导教师的责任,对各专业指导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将毕业设计各个阶段作了合理的、科学的统筹安排和实施。
二、对毕业设计时间进行调整,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我院根据各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培养方案要求,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进行了调整,将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提前到第七学期。在第七学期中后期就开始布置毕业设计工作,由学院向各系或教研室分派指导毕业设计任务,各系上报毕业设计工作计划及具体的实施计划方案,确定指导教师、拟出选题,报学院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审批,然后学生选题,各系上报毕业设计选题汇总表,同时还要完成学生对选题的调研、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工作,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这样在放寒假前学生已经选好了题目,便于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毕业设计工作,因而避免了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面试找工作时间上的冲突,调整毕业设计时间是确保毕业设计质量的一项有力措施。
三、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抓紧时间,抓住指导教师。认真指导
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如何?指导教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我院毕业生的情况来看,艺术设计、美术学和绘画3个专业11个专业方向的创作情况各异,要求不一。为使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更有针对性,更能提高毕业学生毕业设计的最终完成质量,在毕业设计工作开始阶段,我们先向毕业学生详细介绍各位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专业特长,毕业学生可据此选择适合自己研究专题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研究专题的具体情况选择毕业学生。指导教师确定后要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行答疑和指导,定期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质量,及时解答和处理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我们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时间作出合理的、科学的安排,既要在统一时间内完成任务,又要统筹就业学生的工作时间与毕业设计时间,还要兼顾指导教师平常教学和指导教学的关系。因此,对每一个小阶段之间预留一定的空间,机动地协调、衔接这些关系,既有保证毕业设计、实习阶段、论文写作的工作量的时间,又使各个阶段的工作质量不能草率敷衍。
根据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师张树庭2003广告教育调查数据报告(毕业生卷)中广告学专业毕业生的数据反馈显示,设计课与美术课是毕业生认为获益最多的课程,在所有类别课程中分别排序为第一位和第六位。但即使如此,还有专家认为要学广告设计就应去艺术学院,忽视艺术设计类课程在广告学专业中的作用。同时,由于广告学专业中的艺术设计类课程是完全沿袭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也使得此类课程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该专业的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等存在偏差而引起的。自1983年厦门大学开办中国内地第一个广告学专业以来,对该专业究竟归属于新闻传播学范畴、经济学范畴还是艺术设计学范畴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也因此影响了该专业的学科定位、课程设置及教学侧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对专业中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的讨论就无从谈起。
一、明确广告学专业学科定位及培养目标本科高等教育旨在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各专业的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应和社会需求接轨。那么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广告人才呢?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像广告这种涵盖了传播媒体、营销公关、消费心理、设计艺术等相关学科的复合型行业,它内部的各部门虽相互联系但分工亦是很明确的,一般来说,广告公司除了人事、市场、行政等基础部门外,划分为三大核心部门:媒介部、创意策略部和设计制作部。与各类高校竞相开设广告学专业的繁荣景象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真正在广告业界工作的广告学专业科班生却并不是很多,而传媒、中文、美术设计等专业的学生更受广告公司欢迎,此三类专业的人才亦多为广告公司三大核心部门的基本组成力量。即便有一些广告学专业的科班生进入广告公司,也很难胜任公司的具体工作,甚至被认为不是适用对路的人才,似乎什么都懂但都流于表面,纸上谈兵。这与广告学专业的定位不清、目标不明有直接关系。
在日本,广告是热门职业,社会上对广告感兴趣的人很多,但日本的高等教育中却没有设置广告学科。对广告人才的培养是通过社会来完成的,主要依靠各类广告公司、协会主办的课程培训以及入社之后各类相关的职业培训和进修。这类培训和进修都需耗费主办公司或协会大量的金钱与精力,对于中国的国情而言这种形式的专业培养不可能像日本一样要求企业来承担。但其课程培训中对学生能力的考核、课程的教学模式等值得我们高校参考,以便调整出更合理及适合社会需求的广告学专业课程体系。例如,全球著名广告公司日本电通公司专门针对大学生开办的广告课堂“电通创意塾”,该课堂每年招收约30名大学三年级学生,进行为期4个月的培训。从其名称不难看出“创意”是该课堂的主要授课内容,目标是培养广告策划、文案和设计人才。招生工作非常有趣,首先报名者需根据公司公布的主题进行照片拍摄并提交相关作品,如2000年的考题是以“不可思议”为主题,要求拍摄6张照片,需为照片添加说明文字并为这组照片起名。评判的标准则是视觉上有意思、吸引人。然后进入笔试阶段,所有考题都是启发式和思考式的,没有标准答案。比如曾有这样的题目:“请在下面三个哑铃上再画上些东西,使哑铃看起来更轻或更重一些”;“一个路口经常发生卡车撞伤小学生的事件,自从一个牌子出现后,就再没有发生车祸,你觉得牌子上写了什么文字呢?(要写出三个不同的牌子文字)”,最后进行面试,考察学生的个性、毅力及反应能力。
电通创意塾的入学考试主要考察考生的艺术气质、语言表达和视觉表现能力,这也符合我们国家广告学专业所对口的创意策划、设计制作等就业方向的能力培养要求。因此,广告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就不应再走以往“全方面发展”的老路,而应从“创意”角度出发,找出自身的优势,培养高水平广告传播理论知识、深厚艺术文化内涵及较强应用技能的某方向专才,这个某方向即体现在策划和设计两个方向。两者都是在强调传播营销知识及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更细化地对学生进行专项实践能力的训练,前者更注重创新思维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锻炼;而后者则更强调视觉表达和设计能力的提高。可以说,这样的培养目标是从“理论全技艺专”的方向出发,不忽视素质文化教育的同时更突出培养学生的执行力。明确了此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后,广告学专业中各学科尤其是设计艺术学的课程分配和教学架构才有了依据和方向。
二、广告学专业中艺术设计类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
由于艺术类生源及就业的优势,以往虽然开设广告学专业的院系所属不同,但在招生中都倾向于打擦边球招收艺术考生。随着2009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类专业(即专业类代码不是0504的相关专业)按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招生的进行,限制性清理审核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广告学专业的生源结构将发生变化,恢复到文理兼收的状态。
从专业发展来看,势必要求专业中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从新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及新的学生结构出发进行合理化的调整。尤其针对招收非艺术类的学生而言,专业中艺术设计类的相关课程该如何发展和改革?笔者认为应走“三分”的道路一一即分阶段、分方向、分层次。
1.分阶段
分阶段是指在专业教育中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素养。广告学是一门复合学科,广告行业从业者的工作也往往是一个复合工程。根据行业工作性质,需要广告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设计素养,尤其是艺术鉴赏和评判能力。现在很多高校广告学专业中充斥着大量的某某学、某某原理课程,内容重复只强调理论的堆积和填充。广告学是辐射式的信息类学科,而不是纵深式的文献性学科。需见多识广、拓展视野、提升境界,但不是在狭窄的范围内钻牛角尖,修养的提高和内涵的丰富更不能靠死记硬背来积累和转化。
艺术设计修养包括对一般艺术理论及艺术史的初步了解,也包括对各艺术门类和体裁的艺术特征、美学特性和艺术语言的熟悉和了解。要想达到非艺术类学生的培养目标,提高非艺术类学生的艺术设计修养是第一步。艺术修养提高和文化内涵的丰富应该分阶段逐步进行,例如在课程设置中按学年逐步教授中外艺术史、美学、设计流派与风格、中外广告设计比较、传统文化与民间工艺、中外设计大师及广告作品赏析类的课程。除此之外,更要理论联系实际,分阶段进行艺术实践、论文写作及开展设定主题的实践课题以促进理论的吸收,主题可以为“剪纸艺术与广告设计”、“各大品牌化妆品海报广告设计风格比较”、“建筑设计流派对广告设计的影响”等。艺术修养和文化内涵的培养不在一朝一夕,但在学校教育阶段普及基本的艺术知识,培养学生对艺术领域探求的兴趣,尤其对广告学专业而言应是必须的。
2.分方向
分方向是指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而设定不同的艺术设计类课程结构。现在许多高校均开设广告学专业,甚至在某些大学中还存在三足鼎立的现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商学院和艺术学院均各自开设广告学专业。培养的学生也因此而变得全而不专,无法和广告公司所需的人才对接。针对笔者提出的广告学专业的策划和设计两个方向,艺术设计类课程结构也应有不同。策划方向的目标不是培养专门的广告设计人才,但策划创意亦需靠设计执行来完成,对于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学习可以避免其在今后的工作中闭门造车,让学生熟悉广告运作中的设计制作环节,消除学生对广告设计制作这一环节的陌生感。因此,对于此方向艺术设计类课程的设置可偏重于理解和体验,可以取消或减少造型基础类的艺术课程,对于广告设计类的课程也应偏重于创意与文案方向的教学,广告设计的软件及和培养创意思维相关的例如图形创意等设计课程可安排为选修让学生自主选择。而广告学专业的设计方向则应展开全方位的艺术设计类课程——从造型基础、设计基础到各类别的广告设计及印刷工艺等课程,但在教学中不能走美术设计教育的套路,应注意与广告传播与营销理论的结合,这样才能和美术设计人才相区分。
3.分层次
数据统计显示,有近半数高校过去3年“投入多,产出少”,显得“高耗低产”;另有29所高校“产出高于投入”;还有7所高校投入和产出的排名一致,“投入产出相当”。
整体绩效得分前3名的高校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投入排在第27位,整体绩效得分排在第4名;电子科技大学投入排37位,整体绩效得分为第5名;北京语言大学投入排69位,整体绩效得分为第7名;中南大学投入排16位,整体绩效得分为第8名;湖南大学投入排33位,整体绩效得分为第30名。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招收保送生办法公布,8类考生有保送资格,拟保送名单初定后将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gaokao. chsi. com. cn)进行公示。
8类享受保送资格的考生为:在高中阶段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生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高中阶段在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高中阶段在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高中阶段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获得一、二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高中阶段在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或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经教育部批准具有推荐保送生资格的外国语中学,可向高校的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推荐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优秀且高中阶段均在本校就读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符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6部(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中有关保送要求的退役运动员;符合公安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公安院校招收公安英烈子女保送生的暂行规定》的公安英烈子女。
《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撰写方,就业专业调查公司麦可思对连续三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发现,2007、2008届本科生半年后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主要集中在文学、法学、医学和教育学等专业大类中。
据麦可思计算,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中医学、音乐表演、运动训练等11个专业为红牌调控专业,这些专业连续两年落在全国失业率前10名或失业量前10名,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临床医学、旅游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5个专业为黄牌警告专业,是除红牌专业外同时落在全国应届毕业生失业率和失业量上升最快的前25名的专业;石油工程、材料物理、金属材料工程、工程力学、地理科学等5个专业为绿牌发展专业,是就业率高居全国专业前50名,且就业率或薪资增长最快(或金融危机时下降最慢)的前10名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
一贯以读研读博为荣的中国科技大学学生,现在也越来越多地踏入职场。中国科大招生就业处负责人介绍,中国科大每年毕业的研究生大约有2000人,往年这些研究生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一般都在40%以上,但是从2008年开始只有30%多,另外,本科生也越来越多地选择走进职场。
不少学生刚进科大的时候,也想着要出国、要读博读博士后,但现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一些海归、研究生也大量涌进就业市场,因此想早点就业。
面对学生们日益增强的就业意识,中国科大就业指导办公室负责人说:“多年前,本科生们都不好意思找工作,基本上都想着继续深造。科大现在每年也有30多位学生考上公务员,这在以前很难想象,但确实是新的多元发展。社会需要不同的人才,我们也鼓励学生们走出校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21世纪教育研讨会对新一代人的呼吁是:“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开放的人”。培养健康人格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主题。艺术教育本质上是人格教育,正如北京大学美学教授董学文先生所说的:“艺术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简明地说,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1]艺术教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一种灵魂的净化剂,它最能穿透某些人的感情麻木的铠甲,使受教育者在内心留下深深的印痕。艺术教育对学生健康人格有巨大的塑造作用。
(一)让艺术文化“润物无声”
校园艺术文化是指校园中充满艺术气息的校园文化。它是一所学校潜在的艺术教育资源,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积淀下来的为全体师生所认同的文化,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育人优势,对学生的心灵涵养、美好灵魂的塑造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校园艺术文化包括物化的艺术文化与非物化的艺术文化。物化的艺术文化,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艺术文化,如校舍建筑、场馆设施、花草树木、园林景观、雕塑饰物等各种散发艺术气息的东西。它是学校办学理念和独特风格的外化与体现。绿树成荫的校园大道,芬芳四溢的花苑草园,错落有致的雕塑景点,独具特色的艺术长廊,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
学校的精神文化在校园非物化艺术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它虽不具备校园物化艺术文化直观可视的特点,但它是学校艺术气息、生命活力的体现,对学校师生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办学理念,学校领导对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全体教职工对学校艺术教育的高度认同,形式多样的艺术社团组织,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增长知识、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二)用人格塑造人格
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在与教师朝夕相处中,不仅观察、模仿教师的穿着打扮、言谈方式、艺术表演技巧和风格,而且还模仿教师为人处世的态度、精神风貌、气质等,久而久之学生的人格就刻上了教师的人格特征的印记。艺术学科教师一般都毕业于艺术类专业,在人格特征上,与毕业于非艺术类专业的教师相比,有其鲜明的人格特征:好奇心较强,敢于冒险,富于挑战性;擅长形象思维,有较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自我意识突出,个性鲜明,勇于创新等等。艺术教师如能充分发挥其人格独具风采的魅力,以充沛的情感、良好的情绪去感染、教育学生,去影响并陶冶他们的情感,学生的人格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艺术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巨大的,所谓“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为此,艺术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增强人格魅力,以人格去影响、感染、塑造人格。艺术教师应该牢记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告诫:“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而应充满情和爱。”
(三)挖掘艺术学科及优秀艺术作品的教育力量
舞蹈艺术通过优美的动作、婀娜的身姿、独特的造型及其所塑造的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感染人、启发人和教育人。古今中外许多的事例表明,舞蹈艺术造就了人坚定不移的事业心和满腔的热情;诚实、认真、正直和顽强的意志。音乐艺术通过多样的节奏、丰富的音色、悦耳的音响、优美的旋律影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音乐才开始它起作用的领域。那些无法用言语告诉人的东西,可以用音乐的旋律来诉说,因为音乐是直接表现人的情感和内心感受的。在这方面应注意到,音乐是对年轻的心灵起作用的不可替代的手段。”[2]有研究者专门研究了合唱艺术对学生人格美的塑造作用,指出:合唱的艺术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合唱的节奏规范能磨炼学生的自控力,合唱的情感体验能提高学生的感悟力,合唱的高度统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3]绘画、书法等通过直观的形象、优美的线条、巧妙的布局、多样的造型等等,对学生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艺术学科教师,应充分挖掘各艺术门类的人格教育因素,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刻的寓意、丰富的情感、善良的人性,易引起学生美的享受、思维的启迪、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净化、灵魂的升华。正如滕守尧先生所认为的:“通过创造和欣赏美好的事物和艺术品,人的情感就会结晶成美好的形式,这一美好的形式进一步对人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使之成为一种有道德的行为。”[4]为此,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选艺术作品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们认真地欣赏、细心地品味、真切地感受,从中使他们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升华。
艺术教育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只有各方面综合发挥作用,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
注释:
[1]董学文.艺术教育是灵魂的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2000(4).
1、普通高中舞蹈生“生源”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高中生的升学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考入一般院校无望。近年来,由于设立艺术类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而艺考类文化分值又偏低,因此这类学生为躲过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严峻现实,就开始青睐这条捷径,纷纷涌入到浩浩荡荡的舞蹈专业高考的大军中来。
可是这类学生中除了少数学生有舞蹈天赋或是真正喜欢舞蹈外,很多人并不喜爱舞蹈这一行,他们只是把舞蹈艺考当成考大学的一块敲门砖,为考学而学艺术。可是舞蹈训练过程是艰难而痛苦的,需要拥有克服困难拼搏向上的意志。而这类学生本来对舞蹈的兴趣就不大,再加上舞蹈训练既苦又累,所以就难免对舞蹈产生一些厌烦的心理。
在这些艺考生中,大部分学生高中之前没有接触过舞蹈,基本艺术素质薄弱。由于学习专业的时间相对较晚,接受能力和感知能力欠缺,导致专业成绩参差不齐且普遍较差。这是我省普通高中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
还有极少数学生,小时候参加过舞蹈培训班或是少年宫舞蹈培训,在各种文艺活动、演出、比赛过程中对舞蹈产生了兴趣,有一定的基础,从而走上了学习舞蹈专业的道路。这些孩子的家长认为学习舞蹈固然很好,但是文化课的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走高考舞蹈艺考这条路既可以学习扎实的文化知识也可以发挥孩子特长。于是这部分学生就成为了我们普通高中舞蹈艺考生的另一种来源。
2、普通高中舞蹈师资情况
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意识。可在我国虽有众多的舞校、艺术学校,但他们培养的是专业舞蹈人才,很少有毕业生到普通高中去执教,虽有个别也相对缺乏教育理论,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充分发挥其作用,我省情况也一样。从调查情况看,在条件好一些的城市中学,一般情况下,还能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接触过五大舞蹈训练的教师;而县城的中学,舞蹈教师大都是由音乐老师来代替的,真正接触过舞蹈训练的很少,师资匮乏。
3、高中舞蹈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直以来,普通高中在一定程度上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对艺术教学重视不够,再加上财力人力的制约受限制,在教材、教辅资料方面匮乏,教学设备也不足,甚至没有像样的场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免捉襟见肘。
在应试教育仍占据重要地位的普通高中,艺术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最多可算“小家碧玉”,重视不足,课时量偏少。据了解,一般普通高中专业训练时间与高中所设课程之比平均下来还不到五分之一,这就导致学生上文化课时间长,平时训练少,学习舞蹈仅是“浅尝辄止”。在这种普通教育模式下,对于舞蹈专业的学习不可能达到系统性和规范性的。因此造成在高考舞蹈艺考中同个别的艺校或外省水平较高的普高学生缺乏竞争力。
教育理念短视,让成绩不好的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捷径考入一个理想的大学,以此提高升学率,这是当前普通高中对于艺考生的选用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实在舞蹈人才的选用上,身体的比例,肢体的协调性、柔韧性和对音乐节奏地掌握等等,符合标准才能被选入舞蹈人才的行列。而一些学校中考艺考与高考艺考没有做到很好接轨,考试内容和要求与高考艺考不太吻合,致使招收的一部分学生,距离高考依靠的要求相差很远。
二、普通高中舞蹈艺术生培养模式改革
1、建立健全的中考制度,提高“生源”的基本素质
综上所述,我认为,筹划详细的,科学的,健全的艺术中考制度,选拔优秀的人才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是我们现阶段要努力实现和完成的任务之一。之前我们曾分析过普通高中舞蹈生的生源问题,可以看出,大学在招生时,主要的生源来自欠发达的县城,这些学生学习艺术时间短,教师水平不高,造成学生的整体水平不高。如果能够在中考时加入艺术类专业或特长考试,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学习和接触艺术,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建立较好的音乐感觉和舞蹈功底,以及扎实的文化课知识,再进入高中阶段进一步深造。随着学生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们在对艺术的理解能力方面也会有更理性的认识和独特的见解。这样的学生素质,我认为才是合格的大学生生源。
2、合理整合师资力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各个中学的音乐老师数量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这就为各个学校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创造了一些基本条件。但是,欠发达地区的中学,音乐教师是极其匮乏的,舞蹈教师更是少得可怜。这样的话,再有舞蹈艺考生的培训是困难的。我认为,将整个县城或是乡镇为一个单元,合理的整合师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比较科学的办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92-02 收稿日期:2016-07-14
作者简介:崔媛媛(1986―),女,河南开封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加强了学生想象力、观察力以及德行等各方面的培养。
一、 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有利于思想道德及精神文化的提高
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满足并且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艺术教育能够陶冶情操,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它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学校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课程,对学生进行艺术和文化素养教育,引导他们去发现美、认识美,了解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科学文化常识,而且也有利于学生“三观”的正确培养[1]。艺术教育通过音体美等艺术形象和艺术创作,在艺术和精神之间得到碰撞,实现情感的传递和交流,使学生受到高尚道德思想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
2.有利于文化素养的提高和文化视野的扩大
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丰富多彩,涉及中外文学、音乐、美术及戏剧等。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基本国情下,高校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弥补学生在中学时期的知识局限性和阅读面窄的欠缺。通过这些学习认识社会的发展态势和人类的发展历史,使学生精神得到升华,心理功能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协调的发展,并且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丰富精神生活,开阔文化视野。
3.有利于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公共艺术教育可以美化人格,促进人们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将各类艺术形式以授课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艺术教育丰富了自身的见识和艺术体验,这不仅有利于缓解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能力,使学生的生活情趣朝着更高层次发展,从而令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不管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4.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创新思维的培养已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创新思维就是运用非逻辑思维去处理问题,而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则可利用公共艺术教育的方式来实现[2]。公共艺术教育有利于对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它通过联想、情感、感官等方面,帮助学生养成敏锐的洞察能力和丰富的创造想象力;公共艺术教育还有利于对学生直觉和灵感思维的培养,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突然出现的情绪就是直觉,而灵感往往都是在直觉出现的刹那间产生。公共艺术教育巧妙地结合了人的形象和逻辑思维,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很多高校均已经设置各式各样的公共艺术课程,大多数以选修课或者公选课的形式出现,这类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力,有助于学生正确“三观”的培养,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近年来,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中发展迅速,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1.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制、体制不完善
教育部关于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有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但在具体设置上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设置要求,而且很多高校并没有为公共艺术教育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而是把它挂靠在学校的教务处,这就导致公共艺术教育缺乏制度和政策的保障,教学缺乏监管,教学效率低下。综合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中的发展情况来看,还有一些高校的艺术教育机构在教学管理、人事财务等方面缺乏自,在一定程度上受外界影响较大,教育管理机构有名无实,很难融入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去。
2.课程设置不被重视,教材选择随意
在普通本科院校中,课程设置首先考虑的必定是专业课和必修课,之后才会考虑到选修课程的设置,而大多数高校通常会选择把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放在选修课中,这往往最容易被老师和学生忽略,当遇到师资或外部环境的干扰时还会被替换,加之一些高校的课程考查是通过采用开卷考试或是结课论文的形式实现的,这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的反映很不利。还有一些高校由于艺术教育方面师资力量的欠缺,比如一些地方综合类或者理工类院校没有专业的授课老师,学校就会采用网课的形式授学,无教师的现场教学和指导,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学的效率。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一些高校在艺术教材的选择上过于随意[3]。比如一些高校本身设置有艺术类专业,这时为了方便起见,他们会直接采用艺术类专业的相关教材用于公共艺术教育中去,选择教材没有针对性,没有将艺术生和非艺术生的需求考虑进去;还有一些学校会采用本校自主开发的教材,通常这些教材内容创新性不足、整体水平较低,这都很难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利于学生艺术理念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师资力量不足,专业素质不高
艺术教育的师资情况将直接影响艺术教育的效果。在实际情况中许多高校均存在公共艺术师资不足的情况,即使有配备专职公共艺术教师,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往往不高,经验不足,文化底蕴欠缺,这都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接触公共艺术;还有一些高校往往会采用团委等其他行政部门的非专职老师授课公共艺术,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责任心差,缺乏学科带头人,教学技能单一无新意,授课很容易朝着自己擅长的领域靠,教学面窄,这就使教学效率不高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授课形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由于高校自身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度不足,考试形式又过于流程化,这就使学生不自觉地把公共艺术课程不当回事,应付现象严重。目前高校对于公共艺术教育大多都是理论的教学,缺乏实践的支持,学生上课兴趣不足,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小动作频繁,大多数学生仅仅为了结课考试或者获取学分,真正用心学习的学生并不多,这完全违背了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初衷。
三、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对策建议的探讨
1.完善教育管理机制,建立专业的教学机构
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公共艺术教育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但是一方面由于学校自身学科设置问题以及资金等方面的外在因素,使得学校没有能力建立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只能将公共艺术教育依托在别的部门或者临时调动一些非专业的艺术教师来维持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另一方面,因为艺术教育是一门主观性较强的学科,教育效果缓慢,相比一些专业性强的学科,学校对其的重视度远远不够,学生也将其默认为可学可不学的课程,这都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重视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体制的建设,给予资金和组织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使高校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制,建立专业的教学机构,规范公共教育管理制度,完善考评体系,增加教师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从而促进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充分实现艺术教育的目的[4]。
2.优化课程体系,合理选材,因材施教
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选择不能盲目,应结合高校所在城市的特点以及高校中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开设课程,既能够体现当地的地方特色,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另外,公共艺术教材的选择不可随意,应结合学生层次和专业的不同合理选材[5]。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若教材太过专业,将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从而使学生厌学;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力弱于文科专业的学生,教材选择时应考虑到理工类和文科类专业学生的特点,选择学生可以接受的教材,这样既实现了艺术教学的目的,而且也满足了学生对艺术的需要,做到了合理选材、因材施教。
3.强化师资团队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在教育中具有示范性,在高校教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应当掌握娴熟的专业知识,并且应当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方面的欠缺亟须弥补,一方面,学校可以优化政策,引进高素质人才来强化师资团队,并应全方位考虑专业设置,既考虑到年轻思维活跃的艺术专业毕业生,同时也应当考虑社会上那些有丰富教育经验的精英。另一方面,学校在一定程度应当给予公共艺术教育教师与优势专业教师同等的政策,不定期为艺术教师开展业务培训、校内外相关专业合作等,加强教师间对专业知识的交流和学习,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接受新时代高科技教学的新思路,并及时吸收新的成功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强化师资队伍,为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供优质的条件和扎实的基础。
4.开展公共艺术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展艺术活动可以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也训练了学生多元化的创新思维,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更有兴趣地去学习艺术。艺术活动不像课堂教学那么死板,能够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进去,在玩的过程中也能使学生接触到艺术,并亲身体验艺术,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艺术。比如开展书画展览活动,学生自愿参加,将优秀的作品在校园内展览,这样既塑造了学校的艺术氛围,也激发了学生艺术学习的兴趣,通过艺术活动,促进学生多元化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王 巍,钟天娥,池阿海,等.公共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84―87.
柏志华.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大众文艺,2015,(13):224.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Establishment of Art and Design skill in
Tertiary Vocational School in Business Major
CHEN Ying, WANG Yuji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Trade, Shanghai Vocational Management College of Trade Union, Shanghai 201415)
Abstract First of all, the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art and design skill for the student in Business Major. Next, the paper discussed how to build art and design skill from three aspects. At last, the paper gives the suggestions on course module design of art and design skill in business major,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and hardware facility.
Key words vocational school; business major; art and design
1 商科专业学生艺术设计技能培养的必要性
从广义上讲,商科专业在中国大都表现为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等几种学院形式下开设的大多数专业;而从狭义上来讲的话,仅仅指一级学科“管理学”统属下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及财务管理。高职商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符合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满足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需要,“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的应用型商务管理人才。因此,对于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其特殊性,这一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培养体系的综合性;培养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培养方式的实践性。
1.1 高职商科专业培养体系的综合性是学生掌握艺术设计技能的现实基础
高职商科专业培养的是企业中某一领域的经营管理人才,他们需要掌握企业整体运营的知识及技能,学生在职业生涯之初大多数为执行层的管理人员,工作职责涵盖了基本的作业管理之外,还要做好下属的劳务管理以及辅助上级做好更进一步的企业管理工作。因此,高职商科专业培养必须围绕培养学生成为集“操作―管理―领导”能力为一身的技能型、全能型及高级型的人才,这一目标定位往往注定了高职课程体系会呈现一种大而全的构架,学生在高职阶段所学习的内容就不应该仅仅包括纯商业及管理类的内容。艺术设计技能的掌握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商业管理活动中把抽象的、隐性的内容以更为具象的、显性的方式表达给客户、老板以及同事下属。
1.2 高职商科专业培养过程的复杂性是学生掌握艺术设计技能的必然诉求
首先,商科从业者的工作本身是复杂的,商科专业的工作对象主要是人而不是物。高职商科毕业生从事经济管理、商贸经营等工作,主要都是与人打交道的,人由于有不同的经历和背景,存在信仰和价值观的差别,因此工作者要能够根据不同的人去处理好与各自之间的关系,这原本就是复杂和困难的。那么,其次就高职商科教育来讲,其培养过程也必然是复杂的。对于商科类人才培养而言,或许思维的模式和基本的操作技能是可以固化的,而具体的实操应用则需要进行灵活变通和创新。学生在具备商业管理能力的同时,倘若能够掌握好艺术设计技能,那么将更加有利于商业管理能力的综合运用。
1.3 高职商科专业培养方式的实践性是学生掌握艺术设计技能的执行保障
商科专业的综合性及复杂性就为该类专业培养方式的实践性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学生必须在各种实践过程中才能使得知识成功转化,所以学生只有在各种不可重复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不断提升实践能力。高职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在国际上可借鉴的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制度”、日本的“产学合作”,它们都强调实践性。艺术设计技能的训练也是需要在一个不断实践的环境中才能养成的,而商科专业培养方式的实践性特征就为学生掌握艺术设计技能提供了可执行的保障。
2 商科专业学生艺术设计技能构建的原则
艺术设计技能在商科专业学生培养过程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有计划的、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才能使得商科专业的学生热爱艺术设计,运用好艺术设计。因此,如何在商科专业学生中培养艺术设计技能必须从现代商业特点、学习对象和商科专业自身特点三个方面去剖析。
2.1 以分析现代商业特征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技能构建原则
(1)科技引领性原则。在“科技风暴”的影响下,许多艺术设计工作者已经开始从手拿画笔转向了坐在电脑面前,许多绘图软件的出现使得艺术设计工作变得更为简便和时尚,也能够更好符合现代人对于审美的诉求。由于商科专业学生在艺术设计技能方面并不要求精深,所以教师在教授的时候可以尽量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一来学生相对比较容易理解软件运用,二来学生掌握艺术设计工具后,也能更好传达艺术的商业价值。
(2)知识前沿性原则。在商业世界中,永远不变的往往是变化。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的内容可能会在毕业后就滞后了。学校在艺术设计技能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技术和知识的前沿性及前瞻性,否则难以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
2.2 以分析学习对象特征出发的艺术设计技能构建原则
(1)艺术设计技能教学方式的恰当好处性原则。高职商科专业学生大多都是文科生,没有艺术设计的基础。倘若教师在教学的内容过于难和深,在教学效果上是难以实施的。因此,教师在教非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艺术设计技能的时候不应该仅从纯艺术的高度教授,也就是说商科专业学生所掌握的艺术设计技能的宽度和深度同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是明显不同的,他们要做到的不是设计出优秀的艺术作品,而是要学会用艺术设计的手法更好去表达商业价值。商科专业学生的艺术设计技能的定位在于指导性、应用性和判定性的层面上。
(2)艺术设计技能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性原则。学生由于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价值观念都有所不同,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对艺术设计感兴趣,甚至有不少学生会对这类教学内容有所排斥,觉得没有学习的意义和必要性。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课堂中同学生之间的沟通,并学会从商业的角度去分析艺术设计的意义,从简单易会的内容入手,还要将艺术设计技能的教学结合其他商科类课程教学,使得学生在综合实践的过程中,能够逐渐运用好艺术设计技能。
2.3 以分析商科专业特征出发的艺术设计技能构建原则
(1)专业对应性。商科专业学生最为通识的艺术设计能力就是文案的美化,但是不同的商科专业学生因为其将来的经营对象不同,所需要掌握的艺术设计技能的内容、层次和掌握程度都是不同,因此商科专业学生的艺术设计技能掌握必须要有专业的针对性,如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POP设计的能力;会展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版式设计及场馆搭建的能力。
(2)岗位适用性。商科专业学生的艺术设计技能的定位在于指导性、应用性和判定性的层面上,在这一大框架的基础上要根据不同的行动领域设置不同的学习领域,以此来展开应知应会的教学内容。会展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行动领域为展台空间的设计与搭建,以及相关的展会产品的平面宣传海报设计等,那么针对这一显著的专业特征,在展示设计的学习领域课程中就可以加入有针对性的展馆布置以及展台设计等细节设计技能,并巧妙地与设计主题策划和展览展台主题策划融合在一起。
3 商科专业学生艺术设计技能课程体系开发设计
针对当前国内商科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结合商学院各自的实际情况,明确界定培养目标,适时调整现有课程体系,稳步推进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开发与设计,应该是商科类专业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3.1 合理模块设计与学分安排
首先,需要统一认识,艺术设计类课程是否应该纳入培养方案的课内环节中,如果纳入,应该置于哪个模块以及安排多少学分。鉴于艺术设计技能是为完善学生商业管理技能所服务,同时又是学生掌握商业管理技能中的一项内容,不同的专业对于这一技能掌握的要求又有所不同,所以可以有两种方式构建艺术设计技能模块:其一;将艺术设计课程模块嵌入商业管理课程之中,如在市场营销课程中,可以教会学生利用相关平面设计软件进行平面广告的制作,以此掌握广告的内涵。同时,学生在学习完所有的专业课程之后,也可以在毕业综合实践阶段再次运用艺术设计技能,增强实战经验。其二;对于某些对艺术设计技能要求较高的商科专业,如连锁经营管理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除去将艺术设计课程模块嵌入商业管理类课程同时利用综合实践阶段巩固知识以外,还可以单独在大一、大二年级循序渐进、梯度晋升式地加入单门的艺术设计课程,设置4~6个学分,以督促和鼓励学生学习。
3.2 软硬件环境的必要保障
首先,良好的师资是商科学生掌握艺术设计技能的软件保障,这类教师不仅仅要有良好的艺术设计技能,也要对商业管理内容有所掌握。学校可以聘请有经验的兼职行业专家,如果商科院校中没有懂艺术设计的老师,也可以让商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去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在双方教师的配合下,共同将教学工作完成好。
其次,在大多国内的高职商科专业中已经配备有了完善的实训中心,能够做到集公司筹资、采购、生产组织、国内外营销、证券经营等一系列虚拟业务流程的整合,但是并不一定配备艺术设计技能的实训中心,因此学校有必要去完善实训中心的构建。第一:学校可以将某些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的实训内容融入到商科实训中心中去,既可以做到资源合理配置,又可以做到资源的合理共享。第二:学校也有必要留出一部分资金投入到艺术设计实训中心的建设中去,在这一类的实训中心中可以放置集平面设计与打印制作、三维设计与搭建及商品陈列与演示、多媒体技术与硬件配套为一体的全面型商业艺术实训中心。
课题项目:2013年度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专项建设项目课题《高职非艺术类专业“艺术设计技能类”课程教学策略探究――以商科专业为例》(项目编号:07C-0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