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心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0: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自我意识心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自我意识心理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6(a)-0221-01

人体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国务院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技校生年龄一般在十六七岁至二十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一些学者甚至把技校生所处的这个年龄段称为“暴风骤雨”的时期,认为这个年龄的学生极容易产生各种犯罪或情绪的问题。由此可见,对技校生开展心理教育刻不容缓。

我校组织相关教师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我校在校生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22份。从调查结果中发现:有28.2%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11.5%的学生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有2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敏感。

在分析问卷中,我发现我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问题与自我意识的认识上,比如学习上的挫败感导致自卑与厌学。其次是自控能力较差,道德意识薄弱。

技校生大多是基础教育中被忽视、被冷落的弱势群体,部分学生有一些模糊的道德认识,如“不受纪律约束才自由实惠”“小节无害,文明吃亏”“打不服别人要受欺”等等;有的学生缺乏集体观念,自控能力较弱,常受个人欲求的驱使,很少考虑自我和集体需要之间的协调;受个人情感的驱使,常常忘记道德准则;有自制的愿望,但又缺乏坚忍的自制力。行为上常以吸烟、乱花钱、逃课、迷恋网络来掩盖其自信心不足,用违反校规甚至用的行为来补偿内心的失落感。

为此我们制定对策,在全体师生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1)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团队。

我们组建了由2名优秀教师组成的心理健康教学团队,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目前,多名教师获得了心理咨询专业证书。我们还组织课题组成员、心理健康教师和部分班主任老师参加心理专题培训班的学习。

(2)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课堂,在全校所有在校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所有班级中,开展以班主任为心理导师,面向全班学生的,旨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班级心理教育。并且开展专题个案讨论式学习,由班主任在班会课上组织教学。

(3)开展主题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安排如下:一月:召开心理研讨会。二月:各班设心理委员,召开心理委员培训班。三月:制定心理键康教育学年计划,召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四月:学生心理调查、心理健康教育月、选择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班、成人宣誓、青春期教育。五月:心理咨询室举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六月:心理健康案例征集。七月: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八月: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活动。九月:新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印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训教材。十月:聘请专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十一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评选。十二月:心理健康教育年终总结。

(4)建设“心理健康教育QQ群”。选择班级、年级有侧重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QQ群”的应用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选择班级、学科、教师、学生进行基于网络环境的心理健康教育个案研究。

(5)创建心理博客。我们设置了“训练目标”“焦点新闻”“心灵之约”“心理课堂”“心理档案创新版”“听你倾诉”“七彩青春”“与你共享”“生理健康”等九个栏目。

(6)在校园网内开设每人一个的教师电子信箱,设立“师生论坛”,用于学生与班主任、学科教师的心理交流。

(7)创办“家长心理教育学校”。

(8)拓展网络内外的心理对话通道――开设“悄悄话热线”“心理氧吧”。网络内外的心理对话深受学生的欢迎,有些毕业生到了矿上,遇到心理困惑,半夜三更还发短信给我们负责“听你倾诉”的老师,希望得到老师的指点。

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初步创设了“对话―生态”式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在这样的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中,第一,我们强调将学习的时间、地点、进度控制权交给学生,在主动、交互式的学习中,真正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系统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心理潜能与学习热情,促进其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2)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9-0023-03

教育创新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如何提升教育质量,真正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怎样实现教育的创新发展呢?我们认为应该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化为保证。

实践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学校只有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和高效学习的目的。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走技术化道路,才能强有力地推动这一目的的达成。多年来,我校一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果,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我校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道路。目前,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建设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工程。

一、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发展的突破点

教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时代的需求,使我们不得不寻找一条科学高效的教育振兴之路。

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表现为有的学生缺少学习动力,不愿学习,甚至有厌学情绪;有的学生想学习,但管不住自己,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溜号走神;有的学生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存在应付甚至抄袭的现象;有的学生不会自学,自学时要么不知道干什么,要么总想玩;有的学生抵制不住外界诱惑,或者沉迷于网络,或者有早恋的倾向;还有很多学生存在着考试焦虑,家庭、师生矛盾或学习烦躁、低效等影响学习的问题。如此等等,使学校管理有时显得苍白无力,德育疲软,教育低效,成为制约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瓶颈。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教育发展的难题,找到学校发展的突破点呢?实践中我们切实感到,要想实现学校教育的快速发展,必须在加强学校常规管理、科学规范课程设置、充分调动师生教与学积极性的基础上,寻求促进学校科学、稳健、快速发展的渠道。我们认为,教育的问题,说到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只有走进学生的心里,打开学生的心扉,消除阻碍学生成长的心理问题,拓展学生的智力空间,放飞学生的梦想,营造学生高效学习的氛围,才是学校教育科学、稳健、快速发展的根基。思想教育低效的问题,应该由心理学来解决,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恰恰能承担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探索中我们发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化为达到这一目的提供了保证,成为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突破点。

二、寻找解决问题的心理学内容

心理学不是医学和物理学,它的不成熟性表现在它多门多派,有精华亦有糟粕,有实用亦有无用,不能全盘接纳,必须去粗取精。正如鲁迅先生当年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所谓“拿来主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经过艰难的求索,我们终于结识了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解决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杠杆。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也称元认知干预技术或CEI技术),主要是在临床心理治疗或辅导基础上,使人们能够对自身的潜意识和其他心理活动进行自我觉知、反思、监督、调控的心理干预操作程序及其理论体系。该技术是辽宁师范大学金洪源教授及其领导的课题组历经二十多年努力研发的新一代高效心理干预技术体系。它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临床干预技术含义,指专业人员把心理求助者培养成能够自己高效干预自己的潜意识心理结构,实现心理健康、人格优秀、潜能充分开发等目标的目标心理技术体系;其二是自我修养和发展元认知智慧的含义,指掌握了元认知干预技术的人们自觉地控制自身的潜意识心理活动,实现心理健康、潜能开发、人格优秀等目的的自我心理修养方法体系。

我们知道,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衡量教学工作质量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学生成绩的取得主要靠德育管理来保证。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的德育工作停留在严格管理和批评教育上,表现为有时貌似强大却苍白无力、缺乏实效的软德育。探索中,我们发现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是一种能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塑造优秀学生的科学高效的技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推广。它的出现让我们找到了学校心理健康技术化的道路。

三、元认知干预技术开拓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的道路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建设就是要组织建设一支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教师团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培训,掌握可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并利用这些技术化的手段进行具有实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而言,一方面,借助心理学技术,走进学生心理,关注学生心灵成长,排除心理问题干扰,唤醒学生原动力,塑造高效学习品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强化学校德育工作,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另一方面,聚焦课堂,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技术的功能,建设有效教学的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实践中,我们利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在塑造学生健康心理和培养学生高效学习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积累了许多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真正开拓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化之路。

(一) 完善管理机构,保证其坚实、有力、扎实地运行

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的保证,心理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的基石,专业化的领导团队是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的旗帜。为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建设顺利高效运行,我们建立了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化实验基地,聘请了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研发者金洪源教授和市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李玉荣主任及金教授的4名优秀研究生组成了顾问团队,对整个建设过程进行跟踪指导。成立了以校长孙兆礼为组长、副校长常正群为副组长和5名心理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领导小组,全方位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建设。组建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技术团队,制定严格的保障制度,并对骨干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实、有力、扎实地运行。

(二)设立课题研究,保证其科学、规范、高效落实

为了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建设的稳健开展,我们申请了市级课题――“学生心理健康塑造和高效学习的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实践与应用研究”,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做到了研究步骤具体与目标明确。

第一阶段:准备及初步实施阶段

第一步,制定课题方案;

第二步,前期准备,完成初步调查分析;

第三步,前期动员,提高师生对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认识。

第四步,开始实施,进行团体讲座和个案研究,制定整体和个案辅导计划。

第五步,建设环境,召开家长座谈会和进行培训活动,家校结合,营造塑造学生优秀人格、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支持环境。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

第一步,全面实施。开展全校师生关注心理健康活动,进行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推广;建立21名学生跟踪档案,研究其心理变化特征,进行优生塑造工程。

第二步,形成模式。进一步探讨元认知干预的心理学规律,定期组织交流、研讨活动,探索元认知干预技术应用的有效途径;对21名学生跟踪调研,形成经验总结的书面材料,摸索形成研究模式,编辑论著,提升研究成果。

第三步,拓展成果。将相关研究渗透于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探索元认知心理干预的教育模式,强化德育,让研究得到升华;探索出高一高二开展元认知心理干预提升学习成绩的方法,为推进学校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工作奠基;开展家长学校座谈、培训活动,探索家校结合助教的新途径。

第三阶段:继续跟踪、总结推行阶段

第一步,继续培优探究。内化元认知干预的心理关注,深化学校心理辅导活动。

第二步,总结课题。对参研师生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并予以分析、评价、总结,完成研究报告及相关材料;继续开展家长学校座谈、培训活动,推广家校结合助教经验;汇编研究论文及总结研究成果,完善全部研究工作。

第三步,应用推广。对元认知心理干预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建立保障体系,构建快乐和谐高效教学氛围,减轻学生负担,创建健康向上校园;形成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德育技术化体系,强化德育,以德育引领教育教学,形成科学高效的教育教学新思路。

(三)强化技术操作,保证其专业化、技术化、操作性

我们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的操作,利用元认知干预技术成功地进行了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高效学习习惯的培养。

1. 利用元认知干预技术修正自己,塑造优秀人格,进行高效学习

我们利用元认知干预技术,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效心理学知识和技术的培训,使学生做到了能自觉、有效地反思、评价、监控自己的潜意识行为,实现了“想学能学进,想做能做到,想放能放下”的目的。使学生学习低效、磨蹭、走神等习惯和有心理障碍学生的消极潜意识行为,得到了有效的自我控制。完善了人格,提高了学习效率。

2.利用元认知干预技术掌控自己的行为,塑造优秀学习品格,进行高效学习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属于一种高级自知力。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认知自己认知过程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其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我们通过让学生掌握元认知干预技术,使之对自己的认知行为进行管理和控制,进而不断地对自己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元认知控制的内容包括检查是否理解、预测结果、评价某个尝试的有效性、计划下一步动作、测查策略,确定适当的时机和努力修改或变换策略以克服所遇到的困难,等等。从而达到了塑造优秀学习品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进行高效学习的目的。

3.推广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开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道路

2011年,我校对通过元认知心理干预提升学习成绩的21名学生进行试验,结果令人惊喜。高三在全市一模没有学生达到一本线的情况下,打造出了7名突破一本线的学生。二本上线人数由去年的66人提升到94人。从而我们探寻出了利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塑造优秀学生的有效途径,实践和推广了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开拓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道路,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培养健康优秀的人才作出了卓越贡献。

四、体会与收获

(一)最大的收获是实现了一次教育观念的革命――把学校教育理解为一种技术

教育艺术之路是难以传播的,大师教艺充满了个人的智慧色彩,别人不易领会和掌握。教育技术之路,却人人可掌握实质,人人可领悟操作,人人可实现效果;学生也能自行掌握其要领。而教育艺术则无此功能。

学校教育是科学化还是艺术化,都存在着别人不易学的局限。艺术的直觉性、模仿性、感悟性和低成功概率都使其存在着低效性。技术却具有既可传播,又可以大面积推广的特点。

学校教育技术化,是一次教育观念的革命。

(二)学校心理健康变成了硬任务

我们引进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目的是形成一套科学的教育观――全面、整体地看待学生。我们认为,看不到潜意识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不科学的潜意识思想会导致歧途。那么,科学潜意识到哪里去找?从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中,我们找到了科学的潜意识理论与技术体系。

通过元认知干预技术的应用,我们构建了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德育技术化体系,使德育工作指标化,以德育引领教育教学,打造最优的教育教学质量,变德育的软干预为硬干预,有效解决了实际问题,形成了科学高效的教育教学新思路。从而强化了德育,形成了模式,引领了教学。

目前,我校已被辽宁省心理学会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评为“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示范校”。

(三)学校智育不能不干预潜意识

学生的潜意识是客观存在,不干预它,它会顽固地起作用,抵消我们的思想教育和智育的作用。不干预潜意识或看不到潜意识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什么是潜意识?金洪源教授认为,条件性情绪反应是潜意识核心的和关键的因素。他把这种潜意识心理现象形成的过程表述为S-E-R,S代表特定的情境刺激,E代表自动形成的情绪,R代表情绪升起后产生的一系列想法和行为等。处在某一情境,条件情绪自动产生,情绪一旦产生会自动地涌现许多情不自禁的不够客观的思维内容,这一过程是自动实现的,是我们的意识控制不了的。我们的任务就是将E变成积极的情绪,促成积极的思想和行为的产生。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核心理论就是科学的潜意识观,它能直接干预学生的潜意识层面,立竿见影,帮助我们实现上述目的。

(四)校本科研、校本师训有米为炊,大有作为

围绕着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建设这一主题,我们开展了广泛的教科研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包括:“普通高殊学生教育与心理救助研究”市级课题的个案研究,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健康成长;“普通高中课堂有效教学的心理学支持研究”省级课题的课堂研究,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全方位指导,促进了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塑造和高效学习的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实践与应用研究”市级课题的技术研究,提升了学生学业成绩,塑造了学生优秀人格。

篇(3)

一、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从总体来看,不论是量的绝对性还是质的相对性,主流都是健康的、积极的,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很好地适应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顺利地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各项心理能力,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但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者比例不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各种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分配,社会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高等学校招生、收费、分配制度的改革等均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据天津大学高希庚于1999年的资料统计结果(1997年和1998年,天津市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评检测),1997级24,839%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障碍或疾病;1998级大学生中这一比例上升到28,75%。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警钟长呜

2004年3月发生在云南的大学生马加爵杀人事件震惊全国,仅仅2个月后的2}r年5月,在江西南昌又发生了一起类似马加爵、性质恶劣的大学生薛荣华杀人事件,两次血的教训再次敲响了加强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警钟。上述触目惊心的数据和事例警示我们,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十分突出,这不仅与我们的教育宗旨不相适应.长此以往也将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降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家庭、学校和社会要从思想高度重视这项社会系统工程的长期性、严肃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三)神经症、精神疾患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

有资料显示.近几年北京市对16所高校休学、退学学生情况调查统计说明,精神疾病问题在诸种休学原因中排第一位,比例为39.7%,而在退学原因中更高达国家和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是十分不易的,从神经症、精神疾患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这一点上,足以暴露出我国教育系统以及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的薄弱之处。

二.和谐校园的要义

1.和谐校园的内洒

张桂宁认为和谐的大学校园应当是: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文明高雅、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

山西青年干部管理学院的李斌义认为:和谐校园,就是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态系统”,具备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体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和谐去寻求一种秩序。使学校与社会、家庭达成默契,形成合力,真正发挥育人的整体效应。

以上观点分别代表了部分大学校园人对“和谐校园”的理解,体现了和谐的本意。

2.基于和谙校团的当代大学生心理状态

校园充满浓厚的团队合作氛围。团队精神是一种文化氛围,一种心理状态,一种看得见、感知得到的精神气息。这种精神和情绪具有相互传递、交互感染作用,从而形成一种良性情绪场。让学生在文化与教化之间相互交融,在课堂和熏染之中互为体会,在意识和意志的转化中升华。以文化和精神促知识,用质疑促成熟,由理论到伦理,由继承到创新,进而提升人的境界和品质,陶冶人的性格和灵魂。学生乐学、好学、善学、学有所长,生理与心理和谐发展,知识与能力和谐发展,会与人和睦相处、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厌学、逃学罕见,自杀、离家出走、暴力事件少有。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融洽;同学关系友爱、诚信、互助;形成教与学的互动和合力。和谐的人气、人力是构建和谐校园最关键的要素。因为大学生是校园的主人。理应成为建设和谐校园的主力军。而且人也是构建和谐校园中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组成部分,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会对人的行动及效果有重大影响。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奉献梢神,百折不饶的坚强意志,孜孜不倦的务实态度等良性心理状态正是和谐校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和谐校园的表象情绪特征。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和谐校园的关系

大学校园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心理上的和谐,和谐校园是以人为本的校园,因此就不能不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心理和谐是个体的美好追求,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大学生心理和谐其实不单纯是个体原因,隐匿在背后的社会心理问题以及单位的发展的和谐程度才是其关键因素。高校进入了“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特殊发展时期,我们无法拒绝时代的进步,只有适应和趋利避害才是唯一的选择,那就是重视人的心理和谐。

大学生的和谐心理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内容。也是过程。更是追求的目的和结果。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和谐是一种价值判断,更是一种心理感受。从心理和谐的角度看大学和谐可体现为:

和谐校园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

和谐校园的内涵是人心和善、相处和睦、上下和顺、内外和平;

和谐校园的基础是相互包容、、共生共存;和谐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校园和美。

四、如何提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构建和谐校园

1.重视大学生和请心理教育,展务和谐校园建设

心理健康与和谐有着本质的一致性,心理健康离不开心理和谐.心理和谐必然强调心理健康,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标志,重视心理健康又可以促进心理和谐。愈识到这点并付诸相应的努力对于缓解个体的心理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与和谐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努力探索在新的条件下有效提高人们心理承受力的方式方法,自觉地在教育、心理医疗以及各级各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等几个重要环节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应对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心理咨询,建立健全机构,营造心理健康的氛围,从而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

对于每个大学生个体来说,要加强自身调节,回避压力不如正视压力,怨天尤人不如调整认知,抱怨环境不如改变心境,默默忍受不如寻求支持,消极等待不如改变自我,以积极的心态应对一切。看问题辩证一点、全面一点、中和一点、站高一点、后退一点,就会更好一点。真正的和谐来源于人们自觉的追求和主动的营造,力求做一个心理适应的我、心理健康的我、心理成熟的我,活出有声有色的人生,每个个体心理和谐就会促进人学校园的进一步和谐。

2.科学构建和请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和谐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和谐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它直接为和谐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服务。因此,合理选择和谐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无疑是高校科学、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

要科学而合理地确定、选择高校和谐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必须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及当前的形势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状况为依据。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规定以及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l)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反映心理健康的观念、心理健康的知识和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能三个层次喝面)

①从内容的角度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观念,增强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意识;

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初步掌握异常心理的判别等;

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帮助大学生掌握心理保健常识,使之了解并掌握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逐步提高其心理自助的能力和技能。

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概括为与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活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发展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等三大领域:

①与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能力、考试心理的教育与辅导;

②与生活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自我意识、情绪、人际交往、休闲以及性心理等方面的教育与辅导;

③与生涯发展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生涯规划和生涯决策能力、了自我状况和澄清个人价值观、升学和就业、开发自我潜能等方面的辅导。

3.注重方法、掌握技巧,灵活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

(l)要善于抓住时机

心理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化解盾,消除事故隐患,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作生活的有心人,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个性特点变化以及学习上的异常行为,要及时进行思想沟通,了解情况,稳定情绪,然后对症下药,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中,避免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故发生。

与学生谈心教育,要思想早注愈、问题早发现、辅导早进行、事情早解决,而不能等到问题发生、事情闹大再进行辅导教育。

(2)要有真情实感

篇(4)

受访人:陈 静

采访人:李 恺

一开始你画“那个人”就是“那个人”,慢慢的你会生成自己的主观想法……“物我统一,物我两忘”……你画的既是客观上的对象,又是主观上的自己……

SHMJ:可否简单介绍一下你在艺术研究院学习、创作的情况?

陈静:决定来到艺术研究院读博士是因为十分敬仰杜滋龄先生,很早以前就得知杜先生是为人低调而踏实的学者,随着对杜先生及他的艺术主张深入的了解,也就越发的下定决心来到北京,向他求教。博士阶段可能是我人生的最后一段学生生涯了,我很珍惜,现在我的生活很简单,我一直都让自己保持在“学生的状态”里,大部分时间是在上课,余下的时间自己画画、看书,我很享受现在的状态。

SHMJ:据我所知,杜滋龄先生曾经多年投身于艺术媒体的工作,除了创作以外他对于理论的梳理和积累非常丰富。他对你专业上有什么要求吗?

陈静:在理论方面,因为博士阶段理论课已经很多了,杜老师除了希望我多看些书之外,更多的是对我绘画上的要求,他提倡多写生,要求我保持画速写的习惯,在宿舍、或者在公车上等等,走到哪里就画到哪里。这段时间我也是这么做的,我常常去住处附近的一处菜市场写生,有时候也会住到农村去,深入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里,画了不少的速写。有了速写的积累,最大的体会就是创作的时候感觉更自如,人物形象也会更生动。

SHMJ:“写生”的训练对于近代中国“写意画”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呢?

陈静:不仅仅是现在,古代的画家们也非常重视写生,或者面对面直接写生,或者目识心记。绘画从来就不是“闭门造车”的事情,艺术家不能脱离生活,石涛曾经说:“搜尽奇峰打草稿”,自古以来画家们就在利用写生的方式搜集素材,写生不是照搬绘画对象,而是“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的主客体统一的创作过程。艺术既要表现生活的丰富性,又要在头脑中进行艺术加工,并用笔墨加以表现,去粗存精。写生跟临摹前人的作品不同,临摹名家作品的时候,这些作品中的构图、笔墨和意境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经营过的,但是自己写生的时候,你需要自己去构思、布局,因为你不能把现实中看到的全部照搬到画面上,所以必须删繁就简,作出取舍,这个过程里是有画家的思考和主观处理的。近意人物画的造型是引进的西方造型体系,这就更需要写生的练习,写生是训练造型手段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写意人物画来讲,要通过写生的训练,学习熟练用“线”来概括形象的能力。

SHMJ:对于写生和创作的关系你是怎么理解的?

陈静:刚才讲过,写生不是生搬硬套,除去技法层面,绘画的灵魂还是表现人内心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在画面上作技法的展示。人物写生的时候,一开始你画“那个人”就是“那个人”,慢慢的你会生成自己的主观想法、主观意识,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到所表现的的人物上去,进入“物我统一,物我两忘”的过程――这时候你画的既是客观上的对象,又是主观上的自己,这就是创作了。在我看来,绘画是一个“从心”的过程,石涛说“笔受墨,墨受腕,腕受心”,我们常说画如其人,抛开技法层面不讲,创作的时候你不必刻意摹仿前人,你只需跟随自己的内心,表达自己的情感,你的作品就会与众不同。

SHMJ:人们一般称这样的状态为“境界”。目前阶段你的创作有什么想法吗?

陈静:这段时间我的想法特别多,之前绘画技巧也算有了一些积累,我觉得过分注重绘画技巧可能是优势,但也可能成为创作上的阻碍,往往竭尽全力去表现的时候,反而技术成为了某种束缚。我设想能摆脱掉一些东西,寻找适合自己的表现语言。传说中的“南禅”祖师“六祖慧能”法师本身不识字,于是就不去读文字形式的经文典籍,他的理论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首先他是“怀疑主义者”,他怀疑那些经书在翻译、讨论、引申过程里偏离初衷成为了某种束缚,于是“六祖慧能”主张打破文字的束缚,去直指人心。我认为绘画也是这样的,那些笔墨、造型的训练到了一定程度反而会成为束缚,我想有必要再去打破这个束缚,反思我们的初衷。

当代水墨画家们在表现语言上有很多探索,写意画的趣味性、形式感倾向与传统的表现形式已大大不同,我的创作思路和表达方式也在不断的探索思考中。

SHMJ:你是如何看待主观情感和作品形式之间关系的呢?

陈静:一切视觉艺术都有的共性是:“有意味的形式”,这话是克莱夫・贝尔说的,我非常喜欢他的《艺术》那本书,其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在一件艺术品中,每一个形式的形状都是由艺术家的灵感确定的。”如何在作品中处理情感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我想从反面来说,情感和形式的关系中哪怕是一个环节出了错,整个作品就失败了。既不能用做作的情感去组成形式,也不能用东拼西凑的形式去表达情感。克莱夫・贝尔说:“那些并非出于情感需要而搞出的形式,那些仅仅在于阐明事实的形式,那些按照制图理论搞出来的形式,那些摹仿自然客体或摹仿其他艺术品的形式,那些只是为了填充空间的形式――实际上就是为了打补丁的形式,因而都是一文不值的形式。好的绘画必须是由灵感完成的,必须是伴随着形式的情感把握而产生的内心兴奋的自然表白。”我想这段话已经很好的解释了画家主观情感和作品形式之间的关系。

SHMJ:绘画中的“笔墨”究竟是什么?它是一种体会呢,还是一种“语言”方式,你对于它又是怎么看待的?

陈静:从技法的角度去理解“笔墨”,它是构成水墨画的基础,是画家表达绘画的媒介。吴冠中曾说,“抄袭老的笔墨,抄袭人家的感情,虚假的感情,这就是笔墨等于零”,他的意思是说当一个画家自己不知道要去表现什么的时候,笔墨是没有价值的。他强调,“程式化的笔墨准则等于零”,其实他总结的很精辟。吴冠中并不反对笔墨,他自己也用笔墨,事实上他反对的是束缚,反对脱离一切条件和指向性去空谈笔墨。中国古代绘画到了文人画的鼎盛时期画面上几乎没有色彩,仅仅存留“笔墨”,一笔之间浓、淡、干、湿的变化必须要有味道,其实就是“黑、白、灰”的关系,再探究下去就是对于“绘画构成元素”的玩味与组织,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所要表述对象的内容。中国古人在很早之前对于绘画语言本体就展开了探索,绘画艺术一定程度上从叙事对象中解放了出来,抛开叙事内容或者不要过多的被叙述内容所束缚,也许更能接近于绘画本体。抛开叙事性、故事性,不再画某个情节,某个内容性的东西,而是更关注作品的形式感、意境。真正的艺术品是通过它本身的形式去打动人,而不是通过作品的形式所传达的信息和思想。再说到笔墨技法,中国的绘画的技法经过这么多年发展下来形成了很多程式化,比方说,皴法、十八描等等,这往往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精华,值得我们学习传承,但是如果后人一直持守则容易形成僵化、程式化的东西。我赞成画家依据表现对象的直接感受来作画。当你的技法积累到了很高的层次,不管画什么,怎么去表现,都是自然而然的流露。

SHMJ:艺术研究院的学习已经不再涉及技法的训练,那么你更注重那些方面探索和积累呢?

陈静:技法并不是说到了一定阶段就不用再去考虑它,是贯穿你一辈子的事情。画家的成长让他(她)不停地变,同样表达精神世界的方法(技法)相应也会起变化。博士阶段我想解决的是关于创作的一些问题,目前有很多思考,自己也想做一些尝试,这些我的画的选题、笔墨和构思上都会有体现。除了加强自己创作方面的训练,我也想多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写博士论文是一个吸收多方面理论,增强专业理论素养的过程和机会。想要画出好的作品,理论支撑是必不可少的。艺术研究院里的老师们视野比较开阔,理论方面的素养齐备,这些正是我们实践类学生相对欠缺的,他们等于是帮我们打开许多的窗户,使我们在艺术视野和理论素养上有很大提升。

SHMJ:多年来的创作实践中是否形成自己的主题、脉络?

陈静:我的绘画是偏写实的风格,接近现实主义创作观念,但现实主义不等于写实主义,我的初衷是去关怀现实生活,却不一定是依靠写实的方式表达对现实的关注。现实主义并不是对于再现技法的强调,是对艺术家视角、初衷的强调。创作写意画的过程相对很快,其中有很多感性和偶然性的因素。另外,带有感性色彩的书、电影、音乐我都会关注。关于绘画的主题,我常画一些农民形象,因为小时候在农村生活过,质朴、憨厚的农民是我感兴趣的题材,对农民怀有深切的热爱,希望表现出他们倔强、坚毅的性格特点,能画出泥土味儿来。同时,我作为一个80后的女孩,也喜欢画一些跟自己生活状态相关的作品,我的硕士导师张望先生经常以都市女孩为主题创作,传统的笔墨和时尚的都市题材相结合,通过现代女性这样一种意象化的符号,表达出对生命和美的探索和思考。目前我也在做各种题材和各种材料的尝试,并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主题,画什么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么画,关于个人风格,画画当然是要张扬个性,每个艺术家都在寻找独特的绘画语言和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追求强烈的自我意识,因此画风也会不断的变化,吴冠中说:“艺术是野生的,艺术家的要害在个性,拒绝豢养,自生自灭,饿死首阳而不失风骨。”我想,个人风格的形成不应该是刻意为之的,画画不是制作,个人风格也不是故意设计出来的,而是一个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过程。很幸运的是总在我人生的关键时期遇到好的导师,他们都是很感性的人,会尊重自己的学生,不具体的限制他们,虽然已经是长者的年龄,但都保有赤子之心,而这方面对于我的影响比较大。我曾经临摹过我老师的一幅画,然后给他看,他的建议是不要临摹他的东西,可以看,但不要刻意的模仿,包括之前的老师也是这样,希望我画能打动自己的题材,有感而发创作出来的作品形式才能打动别人,引起看画人的感动。杜老师画过很多西部题材的作品,我从来没去过那些地方,如果硬要去学杜老师的画,其实仅仅能学到的范围只在技法上,感情怎么能抄袭呢?

SHMJ:水墨绘画遭遇当下语境后,从客观上呈现出怎样的现象呢?

陈静:我就具体谈一谈写意人物绘画吧,它并不像山水画、花鸟画、工笔人物画那样,唐代之前人物绘画盛极一时,它主要承担教化、记录社会等功能的。“两宋”以后文人绘画兴盛,特别是元代,由于是异族统治,所以文人们怀着压抑的心理寄情于山水,寻找心灵归宿;另一方面他们垄断了知识阶层,拥有话语权,也因此山水画大兴。历史上可以供参考的写意人物画作品相对于其他题材的绘画还是少一些的。反过来想,这也给予当下画家更多的发挥空间,不仅仅是“笔墨当随时代”,绘画表现的内容也是随时代的。在我个人的实践上,我更注重水墨材质本身的形式感和趣味感,每个艺术家的个性不同,适合自己的表现语言和表达方式就不同,现在各种的新水墨、水墨实验很多,丰富了国画的表现方式,为中国画的发展寻找到更广阔的出路。还是那句话:“笔墨当随时代”。

SHMJ:当下人的视觉经验大多都不是来自绘画,在大的视觉气候环境下,“写意绘画”怎样找的自己的支点?

陈静:所以我不选择走简单再现的路子,古代绘画的论画标准分逸、神、妙、能四品,现在也是通用的,“能”永远是最基本的要求。现在的视觉媒体很多,这样更丰富了我们绘画的取材,比如带着相机去写生,记录下很多瞬间的影像。写意绘画的发展空间还很大,从内容上从表现形式上从材料创新上都有可以拓展的空间。但是要做的真正的直指人心,作品一定要“情动于中”,这个永远是艺术的最基本宗旨。

SHMJ:我有个不成熟的猜想,中国的“写意绘画”同西方“表现主义绘画”可否相互对应呢?

陈静:我觉得情感上可以对应,写意画和表现主义绘画都是重情感的表达,弱化写实性的造型,但它们本质上是两个体系,当然近代它们相互有过一些借鉴。有感情的文艺作品都是能打动人的,这和什么样的表现形态没有关系,艺术表现的是某种深刻和普遍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人类共通的,不局限于某个国家,某个时代,包括音乐也是如此,它激发的是我们最美好的感情的形式。

SHMJ:艺术品的价格和价值没有直接关系,那么,商业化运作和艺术创作之间可否存在间接的良性互动关系呢?

陈静:我觉得艺术家还是应该活的单纯些,谈到艺术市场,我想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促进了艺术交易的繁荣;另一方面,资本的参与也给艺术创作的可能带性来了不可避免的损伤,在资本的运作之下一切的核心价值是资本本身,它同艺术的价值会产生位移和疏远。中国古代的老庄哲学教给我们超然于物外的人生态度,无为和虚静的人生境界。遗憾的是今天的我们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在这个全球消费化的时代,我们都在为物所役,很难做到真正的“游于物之外”。

艺术家的职责是画好画,更多的去关注艺术本身。尽量的少被外界影响,保持内心的安静吧。

SHMJ:从古到今,是否有对你产生深远影响的艺术家?

上一篇: 行政法规论文 下一篇: 工程管理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