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0:5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英文科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所谓开放性,指的是无论学习者身在何处,不需要特意参与入学考试,也没有人数和学习时间的限制,只需要学习者利用电脑或者平板进行网络连接就可以参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名师课程学习,并参与交流。慕课的开放性为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提供了更多地学习机会与学习资源,不仅入学的“开放”,入学的学费也“开放”,从而使得学习者有更多地学习机会。
1.2精品化的特点
作为一名学习者,都希望能够进入最好的学府,追随最好地导师学习,而慕课的出现让这一切变为现实。当前,慕课的共享课程资源主要来自世界一流的名师以及团队,他们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了解授课规律,因此所授课程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从课堂活动到作业,都可以说是精品。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慕课将每节课的时间控制在唉10-15分钟,在很大程度上将课堂精品化,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3碎片化的特点
所谓碎片化指的是慕课课程设计的碎片化和学习时间的碎片化。慕课的课程设计将每段视频控制在10-15分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慕课视频通过将课程碎片化,使学习者在每个知识点的学习上都处于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从而促进了学习者学习效率的提高。另外,慕课教学在教学时间上也做到了碎片化,学习者可以随意的加入、退出或者延长学习期限,使得学习时间更加灵活。
2慕课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面对“慕课”的兴起,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也不能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慕课教学,绝不意味着取代传统课堂,慕课的角色将定位在对传统课堂的补充、完善。那么,来势汹汹的“慕课”对大学英语的教学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2.1迫切要求教学模式的转变
当前,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部分英语教师仍沿袭传统的引导型(Instructor-Led)的授课方式,学生的学习主要以个体学习模式为主。而慕课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要求教学由“由个体学习模式”向“团队学习与个性学习相结合模式”转变。也就是说在慕课引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将改变传统20多人的课堂英语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多样性、多元化的大学英语课堂。这样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可以将不同背景、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学生聚在一起,成为“新时空”中的同学。将慕课引入大学英语教学,学生对学习内容、目标的选择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自,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和教师,从而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决定教育发展的主人”。慕课的全面掀起已经成为时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虽然将慕课引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曲折与误解,但无需置疑:“慕课”时代已经来临,大学英语教学也势必会参与其中,并不断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2.2优化慕课教学,实现翻转课堂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实现知识由“被动灌输”到“主动接受”的良好转变,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于课外完成知识传授,于课内分享心得收获,可以说对大学生学习方式带来的影响是极大的。所谓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可以在课外进行线上自主学习,并在课内与学生、教师对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将知识内化,这样不仅解决上课时间,还能显著提高学习效率。我们知道,英语的学习最主要的是进行口语练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慕课的社交网站与国内外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在慕课到来的时代,大学英语应该积极参与“慕课”平台的建设,冲破传统教学的思维定式,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校园围墙”,建立并完善符合社会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更好地促进大学英语社会化和信息化的实现。
2.3慕课教学让学生更愿意学习英语知识
慕课教学主要是以微视频的形式出现,这个“微”不仅仅是时间上的缩短,更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内容的浓缩与重点的突出。视频将课堂上的重点知识浓缩在5-10分钟,内容微而问题集中,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课堂上其他的时间则留给学生思考、探究,给学生留下了充足的探究时间。这样能有效地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让教师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之中,同时也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慕课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能实现“人人参与,资源共享”的良好教学局面。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营造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教授UnforgettableFilms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先放一段相关的视频,在学生看完视频之后,找一位学生把刚才的视频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紧接着再让学生用英语把自己喜欢的Films讲述出来。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标准的语音语调;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活跃课堂气氛,为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
2.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准之一是看教师的授课艺术,包括组织教学艺术和讲授语言艺术。教师拥有较高水平的授课艺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我们制作课件时,尤其是在导入部分,可以用一些时下比较流行的学生看到会引起共鸣的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从而使他们顽强拼搏,努力学习英语。
二、精彩的导入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导入是一个最基本的课堂教学环节;虽然不用占太多的时间,但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良好的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短时间内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对新课题的学习中。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英语对于中学生来讲,虽然不陌生,但是学习起来也感乏味,特别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更让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完全颠覆以黑板为主的静态教学模式,为学生打造真实的生活场景,这样能激发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英语是一种国际语言,英语的好坏不能局限于考试成绩,而更加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会话情景,使学生能听到正宗、流利的英语,在课件中设计了动态图画、优美的声音以及鲜艳的色彩,这样都能带给学生真实的感受,将学生说的欲望激发出来,然后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充分运用现有的知识进行对话。例如:学习Whereisthepostoffice?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本上静止的插图以立体图的方式生动形象的呈现出来,出现两个小朋友进行对话:A:Isthereabanknearhere?B:Yes,thereis.It’sonthecenterstreet.A:Where’sthepostoffice/hospital/super-market?B:It′s.....利用多媒体将这两组对话放完之后,让学生与同桌进行模拟对话,一问一答。面对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很快就活跃起来,学生在这些氛围中愿意说,主动说。与枯燥的文字讲解课堂模式来对比,学生兴趣激昂,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充分利用游戏教学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从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游戏推出依然是他们非常热衷的活动,并且通过游戏来活跃活动气氛,提升课堂效率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小游戏能将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愉快,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课堂实际开展中,英语教师在设置小游戏时要细心,要以学生为中心,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学习。应该选择怎么样的小游戏呢?小游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实质性的标准来评判。教师应该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设计符合本班学生口味的游戏。当然,征求学生意见,也能帮助我们找到非常有趣的小游戏。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下面两种游戏对教学相当有效。词汇比赛游戏词汇比赛当然是让学生对已经掌握的词汇进行各种运用的比赛。词汇比赛也有各种各样的开展形式。例如:接龙游戏、词类分类比赛等等。接龙游戏,先让一位A同学讲出一个单词,如American。B同学当然应该以“n”作为将要讲出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如nose,接下来的C同学可以说eat,只要是以“t”开头的单词就行,这样依次接下去。这个游戏重在词类积累与反应速度,当然要有时间限制,若是在10秒内,没有接出下个单词就失败了。这个游戏看似简单,但是用于推动课堂气氛,提升课堂效率来说,非常实用。另外,词意分类。教师随机请出几名学生,然后给出某个范围,例如:让学生写出关于水果的词汇,能写多少就是多少,最后当然是最多的学生取得胜利,有助于学生分类记忆。水果当然是:apple-苹果,orange-橘子,pear-梨子等等,同学们写完这些比较热门的水果词汇以后,教师应该在进一步进行扩展,补充一些:如mango-芒果,morello-黑樱桃,longan-龙眼等等。剧情表演游戏中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掌握一定的英语应用知识的能力,可以实现一些简单的对话。剧情表演,倡导以生为本,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去自由发挥。鼓励他们自编、自导、自演、自娱。以英语作为语言来表演,没有题材的情况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来进行修改出新的剧情进行表演。例如:学习“Iwanttobeanactor”相关知识后,引导学生以这个为话题,自由想象剧情进行组织,然后利用英语与所学知识表达出来。这样的方式不同于教师读出来的方式,不仅有趣,而且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总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研究课题,更是我们全体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提升的手段很多,关键还是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抓住问题的本质,不断创新,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教学内容是英美文学课程的核心所在。通常来讲,《英国文学》只有60个课时,有限的学时不可能涵盖英国文学史上浩如烟海的作家作品,怎么选择作家和作品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尤其重要的是如何处理下面三个矛盾。1.文学史与文学作品的矛盾。对于综合类大学和师范类大学以及一本院校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文史分开的教材,这样既有文学史提纲挈领的指导,又能更深入地理解经典作品。但是对于理工类二本院校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更适合选用文史结合的教材。文史结合的程度是一个矛盾。如果重视史料,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作品领悟得不深刻,那么人文素质的提升一定会受到影响;如果过分依赖作家作品,那么学生对文学的发展脉络不清晰,也会影响作品的理解。如何处理史与文的矛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以史为纲领,以作品为依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每一个文流的讲解,要结合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作家进行。当然在时间跨度上也要有所考虑,应该让学生对英国文学的全貌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该粗讲的地方要放手,该精讲的地方要舍得花费时间。比如古代英国文学就可以略讲代表人物乔叟。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就可以重点讲解,课堂上可以与学生一同朗读十四行诗,一同欣赏诗歌的美感。在讲解莎翁的悲剧时,可以以《哈姆雷特》为代表,讲解的过程一定要渗透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仿佛穿越到那个朝气蓬勃的时代,领悟哈姆雷特忧郁气质与时代精神的碰撞所产生的张力,更深刻地领悟莎翁的悲剧精神。浪漫主义时期适当细讲,因为这是英国文学诗歌最为繁荣的时期,而且诗歌的阅读在篇幅上会减轻学生对长篇巨著产生的为难情绪。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虽然是重点,但是因为学生对这一时期的作品比较熟悉,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引导他们讨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时期的作品相对比较难于理解,在给学生讲解这个时期的文学史时,更要结合当时的哲学、文化进行讲解,帮助学生领会这个时期作品的共同面貌和特点。当然选择什么作家作品要看作家的影响力,也要看教师对作家作品的把握能力。2.长篇与节选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长篇巨著和作品节选也存在着矛盾。真正能够让学生原滋原味地理解作品,当然离不开对长篇巨著的细读。但是由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如果每一个时代著名作家的作品都要读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笔者认为以长篇为丝线,以节选为玉珠是一个不错的方法。王守仁教授一直坚持英语语言专业的学生必须阅读经典原文,并让这种阅读成为南京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传统[3]。但是对于理工类二本院校的学生,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因此,不防把教学重点放在节选作品的品读上。对特别能表现作家思想和风格的作品节选,要让学生细读,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深入理解作品的独特性所在。比如《哈姆雷特》最著名的“tobe,ornottobe”选段,可以精讲,可以让学生背诵,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表演。把选段的精髓与整部作品的时代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深入地探索哈姆雷特独具特色的性格特点,以领会选段中所体现出的崇高的悲剧内涵,并以此为依托帮助学生理解整部作品的悲剧精神。当然,以选段为主要的文本材料进行学习,并不是让学生放弃对原著从头至尾的阅读。如果只停留在选段的学习中,学生就会失去对作品的整体感,从而就很难领会整部作品的震撼力和审美愉悦。因此号召学生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一部作品精读,并在期末的时候上交一份读书笔记。要求学生在读书笔记中表达自己独特的体会,并把优美的段落摘抄下来。在接近期末的时候,组织一次经典作品阅读讨论课,让学生讲述自己在阅读经典中的感动和感触。读书笔记与阅读课的发言将按照一定比例纳入学生的期末成绩。实践证明,学生对某一部经典原著的细读,会将他们带入文学的殿堂,对他们产生强大的影响,甚至是一生的影响。有些学生对喜爱作品阅读很多遍,每一遍的领悟都不同,这对提升他们的文学素质是非常有帮助的。对于素质比较好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阅读更多的作品。但是一定告诫学生不要蜻蜓点水,泛泛而读。3.经典与影视的矛盾。许多著作改编成影视作品,影视作品的直观性和时效性对学生是个不小的诱惑。有些学生非常喜爱影视作品,从而放弃阅读原文。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如下。利用学生喜爱影视作品的心理,可以号召学生观看经典名著的影视,甚至欢迎他们看各种不同的版本。因为影视作品源于名著,是对名著的当代阐释。比如《红字》就有1934年、1973年、1995年不同的版本,可以让学生观看后发现与原著有冲突的情节,并认真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从而能够发现霍桑的现代性体现在哪里,与当代主流文化的碰撞体现在哪里,甚至可以在对比中引导学生写出优秀的论文。
教学模式
讨论法是由学生独立参与探究的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多向信息传递、获得创造性认识的过程,而非学生单方面接受教师提供的知识。在实践中我逐渐感悟到这种方法具有以下明显的优点:
首先,无论是课前的准备还是课堂中的讨论,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查阅参考书,可养成他们从小读书的习惯和查找、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我相信,让学生学会如何获得知识远比教给学生知识重要,而且能使学生从被动地回答问题发展为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人的思维发展中至为关键,“思维从疑问开始”。李政道博士也认为:“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总之,学生从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由知识的讲解员、传播者转变为学生探索知识的指导者,这必将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并从中品尝到学习的乐趣,不断积极探求进而推动学习进一步深入发展。这种能力不仅在学校教育阶段需要,从长远来看,对人的一生发展作用甚大。
其次,课上师生间群体性的、自由的交谈讨论,可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寻求交流,既是学生的本能,又是现代生活的必然要求。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他人思想上交流与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利于激发出思维火花,这样,个体思维才能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还可帮助学生摆脱心理的“自我中心状态”而且从别人那里获得丰富的信息,要经常改变思维角度,能促进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得到全面训练。此外,在回答讨论的问题时,学生必须组织语言,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完整、精炼、规范地表述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探究问题需要学生经过动手搜集整理和动脑冥思苦想,脑力和体力高度紧张,这就要求学生有坚强的自信心、耐心和恒心。这种积极的个性心理(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长期训练形成。
第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能大大提高学习效果。根据学习心理学原则,学生自愿参与的学习过程,会进展迅速且学习内容保持率高。“因为学生将知识组织起来,并能随时得心应手地检索知识。”在课前准备和讨论过程中,大脑中已有的储存信息,在定向思维不停地刺激下被激活了,沉睡多时的知识被唤醒了,而且以学生活动为主,方法灵活多变,使其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不易疲劳,学习效果好。此外,学生在非被动情况下更易于记忆学习内容。如果学生每堂课都能在理解中学习,记忆将不再是问题,也不再成为负担,反过来又为能力培养提供源泉。
第五,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在和谐、自由的氛围下,相互交流甚至相互影响,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成为可能,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发现学生幼稚、可笑甚至错误的看法,正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价值观念和人生观,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契机,使课堂不但成为能力培养,也是切实进行德育的场所。而有时学生积累的课外知识或突发奇想也会启发教师,使教学更趋完美。
如打破应用文传统的分类教学,把教学任务分成三个模块。第一模块为“生活基础模块”,即面向校园的常用事务文书、条据类文书、日常文书、科技文书。
二、教学组织形式多采用小组学习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师生按一定要求组织的活动结构,是师生间的相互关系和合作形式,因此也称为教学的社会形式。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正面课堂教学、独立学习、双人学习和小组学习。如何在《应用写作》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中采用小组教学,以上述第一个模块“生活基础模块”当中的一项具体教学任务为例———“招聘启事”—“求职信”—“计划”。1.创设情境。首先把学生分为ABC组,根据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创设具体情境,采用头脑风暴法,让A组学生设想三年后所学的这个领域或所要从事的行业会有何发展,这个领域又有什么样的人才需求。根据分析与讨论,让A组学生着手试写“招聘启事”。然后让B组学生根据A组学生的“招聘启事”写相应的“求职信”。最后让C组同学把A组同学完成的“招聘启事”和B组同学完成的“求职信”结合起来分析要想顺利过渡为“职场人”应在大学期间学习哪些知识、具备哪些能力,并依此写《大学三年计划书》。2.角色讨论。现场模拟企业招聘,A组扮演招聘方,B组扮演应聘方。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从企业用人角度评述“招聘启事”,从自身角度评述“求职信”。3.明确理论。由老师梳理并提出“招聘启事”、“求职信”和“计划”写作的理论知识点,并指出三组学生在具体写作过程出现的问题。4.小组讨论。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组内成员团结协作,充分进行分析讨论,尽可能多地提出修改意见。5.小组点评。组内成员互相传阅、点评,个体进行初改。6.全班点评。引导学生点评各小组优秀习作,进行第二次修改。7.归纳总结,完善习作。由教师归纳“招聘启事、求职信、计划”的写作基本理论和写作技巧。
二、“基础英语”词汇教学的类推原则
所谓词汇教学的类推原则,是指讲授英语单词时,根据单词的形态相似、词序相似、词义相似等特征,类推出一批与此相似的词语。这种教学原则的优势在于在类比中强化单词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单词。
(一)词形相似性教学
由词根相似性教学和词缀相似性教学两部分组成。(1)词根相似性教学。教师在讲解单个词语时,根据英语词形特点,辗转演绎出词根相同的许多家族相似性的词语,构建出相似词的词汇系统。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教师教学层面。譬如:教学单词imagination,就可以列出与此单词相似的单词imagine(v.想象)、imaginable(adj.可想象的)、imaginative(adj.有想象力的)、imaginary(adj.想象的,虚构的)。再设定交际语境,示范该词的用法,最后让学生在情景中运用教师示范的语言规则,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来使用单词,体会用法,获得在适当语境中正确输出语言的能力,掌握相似性词汇。另一个是学生模仿类推层面。譬如:教学单词receptive,教师可以先列出与此相似的词语reception(n.接受,接待)、receptible(adj.能接受的、receptionist(n.接待员),最后启发学生推测出其动词形式——receive。运用词形相似性教学,不仅可以系统地传授英语单词,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同样,学生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举一反三,进行类推。(2)词缀相似性教学。英语绝大部分词语都可通过词素分析获得词义,一些词缀固有的意义为我们获知新词。词素(morpheme)是语言中语音和语义的最小结合体,是构词成分,词素可分为自由词素(freemorpheme)和粘着词素(boundmorpheme)。英语词汇绝大部分是由词根加词缀联合组成的,如词缀inter-表示“在……之间,相互”可加上词根形成一系列的派生词。譬如:international(国际的)—inter+national(国家的),interpersonal(人与人之间)—inter+personal(个人的),interpose(置于、介入)—inter+pose(放→放在二者之间),interaction(相互影响)—inter+action(行动→相互行动→影响),interchangeable(可互换的)—inter+changeable(可改变的),interrelate(相互关连)—inter+relate(关连)。这些词的意义是可以分析的,即词素意义之和就是整个单词的意义。因此词素相似性是指词素与词义之间有一种可观察到的直接联系,是一种显性(transparent)相似。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强调词素的作用,介绍词素知识,掌握常用词素,熟习构词法,对扩大词汇量,理解词义,提高词汇能力,增强学习自信心有极其重要意义。在讲解复杂难记忆单词extracurriculum(课外的),这个单词是由两部分组成的,extra+curriculum课程表,前缀extra表示“以外的,超过的”,它可加上词根形成一系列派生词,extraordinary(格外的)—extra+ordinary(变通的→超出普通),extrasolar(太阳系以外的)—extra+solar(太阳的),extravagant(奢侈的)—extra+vag(走+ant→走得过分→奢侈的),extrovert(性格外向的)—extra+vert(转→〔性格〕向外转→外向),extrapolat(e推断)—extra+polate(放→放到〔事实〕外→推断),extraviolet(紫外线的)—extra+violet(紫色的),学生掌握了这个词缀,就更容易推断出与此相似单词的意义来,从而扩大词汇量,在英语阅读中也就更轻松些了。
(二)词序的相似性教学
语法结构决定着词序的排列结构,相同的语法结构必然产生出不同语义的词序排列结构,从词序排列结构的角度去观测的话,就发现在语言中存在着词序排列结构的相似性。明白了这个词序排列规则,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教导和启发学生,创造出很多类似的词序来。如:fromhousetohouse(挨家挨户地),这是一个“from…to…”的词序结构,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fromdaytoday(日复一日)、fromeasytodifficult(从易到难)等等。又如:hereandthere,这是一个“…and…”词序结构,启发学生联想到eastandwest、rightandleft、fireandwater、husbandandwife、backandforth(来回地)等等。
(三)词义相似性教学
将各个词义相似的单词放在一块儿对比教学,在教学某一单词时,启发学生产生语义相似性联想,达到复习旧单词巩固新单词的目的。包含以下内容:(1)近义词相似性教学。譬如:讲解income(收入)一词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想,类推出下列单词:salary(月工资),wage(周薪水),pay(报酬),fee(给医生、律师的酬金),pension(退休金),bonus(奖金)等。(2)反义词相似性教学。英语中,除了前缀in,im,un,dis,ir,il等和后缀less表示否定外,也有非词缀性否定,即反义词否定。如:optimistic(乐观的)—pessimistic(悲观的),introversive(内向的)—extroversive(外向的),beautiful—ugly,clever—foolish(stupid),danger—safety,inside—outside,construction(建设)—destruction(破坏)。(3)语义场相似性教学。语义场又叫词汇场,它是一个系统,把相互关联的词汇和短语组织起来,显示其间的相互关系,意义相关的多个词在一起构成一个集合,称为词汇场。多个词汇场的集合构成某一语言的词汇总和V(vocabulary)。语义场是一组有关联的,具有一定共同语义特征的词汇聚合体。譬如,在讲到graduate(毕业生)一词的时候,教师不妨把其语义相似的的词汇例出:primarystudent(小学生),juniorschoolstudent(初中生),seniorschoolstudents(高中生),undergraduate(大学肄业生),postgraduate(研究生),abroadstudents(留学生),Doctor(Ph.D)(博士),postdoctorate(博士后)。(4)标记相似性教学。语言形式上的标记性是以相似性为基础的,标记和非标记是指概念或结构上相似、相邻或相对的一组对立体。一对语言特征被看作是两个对立体,被赋予不同的值:正值(positive)和负值(negative)或中性(neutral)。正值(positive)即有标记的(marked);负值(negative)或中性(neutral),即无标记的(unmarked)。标记相似性被王寅定义为“标记象似于额外意义,处理话语所需的时间和努力较大;非标记象似于可预测意义、常规意义,只需最小的推理”。有标记项是指一对成分中带有区别性特征的成分,具有非常规性,有标记现象与特殊的意义相联系;而无标记项具有一般的意义,显为中性。如:publicity和propaganda,这两个单词的意思都是“宣传,传播”,前者指一般的宣传活动,是无标记的,后者有“煽动、蛊惑”之意,是正值有标记;又如famous和notorious,二者都是“有名的”,只是前者指“闻名遐迩的”,后者指“臭名昭著的”,很容易推断famous是无标记的,notorious是正值有标记。这两组词就是概念上相似、相邻、相对的一组对立体。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这方面的联想,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按这一思路掌握英语单词。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教师注意到了教学评价在课程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并开始了相关研究,随之而来的要求改革我国现行教学评价体系的呼声也日渐增多。而我校目前的大学英语评价体系又如何呢?笔者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我校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存在重知轻能的倾向,因而其主要的评价方式为终结性评价,即采用考试、考核、测验等一次性检验方式,以成绩高低来判断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教学质量,考试等同于评价。我校也不例外,虽然有时也会考虑学生的平时成绩,但所占比重不大,一般不会超过总分的20%,且只是在每学年的最后一次评定学生成绩时才会予以考虑。终结性评价方式虽然有着易于量化的优点,但在当前强调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它给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却不容忽视。
1.造成严重的应试教育现象。由于成绩作为最终的评判标准,终结性评价方式无疑过分强化了分数的作用。学校行政部门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将英语等级考试与学生获得毕业证书挂钩。这种方式不可否认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但它所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整个校园形成一种片面追求分数的现象,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只为考试过关,顺利毕业。开设大学英语课程的真正意义为人所忽略。
2.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长期、过多地依赖终结性评价,以考试为唯一手段,不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表现的评价,忽视成绩后面不同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成绩决定一切,这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学生很容易产生焦虑或者悲观、失望的情绪,有的甚至会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这种消极情绪极易使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缺失,因而容易出现越学越差、越差越不想学的恶性循环现象。
3.伤害了教师教学改革的热情。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许多专家和学者及一线老师对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校目前仍沿用旧的评价体系,这种忽视非智力因素而以单纯的分数来决定学生优劣的标准无法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无法有效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它极大地挫伤和遏制了教师对教学内容与方式进行改革与探索的积极性。
4.不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现代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独立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即自主性学习者。只看重学习结果不重视学习过程的终结性评价使得学生完全处在被动局面,只有当课程结束时才能以考试成绩这种唯一的评判方式来确定自己学习的成败,而此时再想采取措施改进学习已为时过晚,它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无法帮助其成为自我监控、自我激励、不断进步的自主学习者,不能真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5.有违公平原则。我校的部队生和地方生在招收渠道和英语基础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却使用同一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即学期末的考试且采用同样的试题和及格线一锤定音。虽然部队生在入学初始比地方生多开设了20学时的预备级课程,但这短短的20节课怎能补上几年的英语学习差异?这种一刀切的评价方式不但无法给学生一个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且还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及实际需求,人为地加大了学生学习的紧张和焦虑情绪,造成英语学习情感障碍,不利于英语学习。
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机制的评价内容和方式直接限定了大学英语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及教育方向,而原有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因此教育部最近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明确提出“教学评估分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即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应改进现行的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考试制度,增加形成性评价的内容。
二、形成性评价理论和实践
形成性评价又称为过程性评价,是在某一项教学计划、方案或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为使教学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改善教学进程,提高教育质量。形成性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其学习过程,试图通过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来改善学习结果,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的监控者。及时准确的反馈信息,一方面,能帮助学生迅速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探寻更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细致、深入地分析总结各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这种评价方式使得大学英语学习者不再盲从于各种考试,而是将接受知识与运用实际、提高效率结合起来。由于强调以发展的眼光来客观评价个体的发展,有研究表明,如果使用得当,形成性评价方式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学生的学习收获,对原来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帮助更为明显。它从认知、情感、交际、自我管理等多方面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能力、自我评价能力,使学生成为策略型的学习者。因而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改革我校现行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
鉴于我校目前的情况,笔者建议改革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为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体系。同时,为了不过多加重师生的负担,要尽可能地使其在操作中简便易行。具体实施方式建议如下。
1.设计问卷调查表,全面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情况。通过调查学生英语学习的历史、现况及存在的问题,掌握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风格、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师的教学方案,调整教学步骤,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在操作中,我们要改变以往考分决定一切的评价方式,通过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在教学中应起的作用。其中终结性评价主要由期末考试的分数决定,而形成性评价则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评价,它不但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即学生、同伴及教师三者均参与评价),而且注重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内容涉及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课堂表现、课外活动、书面作业、学习效果、口语测试、平时测验和小组竞赛等课内外学习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等主观的因素。
3.实施量化评估,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性。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学生实际,合理设计每个阶段学生应达到的标准,并给出具体参数以供量化评分。比如,可以根据教学大纲以单元为单位制定评估表,列出期望达到的能力目标,分为“自评”、“同学评”和“老师评”栏,评价内容可包括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学习结果和学习中的长处及不足等。通过这种循环促进的有机评价体系,可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正确、有效地评价自己的学习,并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4.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增强教学针对性。可以系统收集一段时期内与学生学习有关的全部资料,如作业、听写、小论文、录音带等,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程度、进步轨迹及取得的成就。教师通过对档案袋的分析和整理,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这些资料来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5.实行试卷难度自主选择,期末综合评定成绩。期末成绩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个阶段的量化评估结果给出综合评定、建议,学期总评成绩=期末考试50%+平时评价(即形成性评价)50%。期末试卷可按照试题难易程度而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且赋予不同的学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相应难度等级的试卷,修得不同学分。这样,就能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挑战,从而避免地方生“吃老本”不思进取而部队生即便怎样努力也难追上的局面。
四、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形成性评价有着诸多传统评价方式所不具备的优点,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对此,我们应当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1.角色意识转换的问题。教、学双方都应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新的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再是课堂活动的主宰者,而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监控者;学生才是学习与评价的主体,要真正使学生参与学习与评价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评价,从而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自我监控,提高学习效果。
2.评价信度的问题。形成性评价在实施中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评价标准的不一致。不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可能相差很大,学生自评和互评时所采用的标准也可能不一致,即便是同一位教师在不同时间也可能由于一些非评价性因素(如学生的性别、外貌、人际关系、与教师的关系亲疏等)而判断标准不一。因此,在形成性评价中应注重把握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一致性、全面性和可行性,同时还应加强对评价信度的研究。
3.评价过程耗时费力。形成性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教法和学生,并且对每一位学生都要提供及时、准确的指导和反馈,同时还要及时调整教学,以保证教学质量,因而整个过程十分耗时费力。由于我校英语教学基本都是大班授课,班级人数众多,授课任务繁重,教师有时难免力不从心,对学生评价不足,反馈不及时。因此,教师应当正确处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计形成性评价方案时要注意遵循简便可行的原则,尽量不加重师生的负担。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作为教学评价手段有着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在教学中应当有效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评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还应加强对评价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使评价逐步做到指标全面化,标准科学化,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和结果人性化,从而真正发挥评价应有的作用,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林芸,宋艳萍.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2006,(9).
因为中职学生接受英语课堂教学的时间不太长,接触的的词汇量少,掌握的词汇量更是少之又少,能运用的单词也就少。即使学生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但是没有大量的词汇量作为基础,根本没有办法较为流利的将口语表达出来。学生会觉得自己不但表达不出来流利口语,还会受到别人的嘲笑,一点好处没有,久而久之就会放弃说英语,从而彻底对口语失去兴趣。我们可以看出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课堂口语训练的困难和阻力是相当大的。
(二)对口语交际训练存在着心里障碍,害怕被他人否定
将外国学生学习汉语和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困难作比较,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困难侧重于写作练习,而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困难侧重于口语训练。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呢,我们发现中国学生学习外语存在着好“面子”的心里障碍,中国的学生非常渴望被他人肯定,怕同学的嘲笑、怕老师的批评。这种心里障碍导致学生在口语交际训练时焦躁不安,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正常思维和顺利表达。
(三)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
“杰斯伯森(Jesperson)说过,教好外语的首要条件是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外语和使用外语。”在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教学训练过程中,教学活动受地域条件、历史条件、文化条件的影响,我国是一个以汉语言为母语的国家,在这样的语言背景下学习外语,平常接触英语的机会不多,学校的英语教学课程也有限,根本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口语交际训练的机会,在课外也根本没有复兴巩固英语的语言环境。同时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对口语交际训练设计的不科学合理的缺陷,课堂上的口语交际训练大多是教师在主导,根本没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口语教学中来,教师与学生缺乏必要的沟通,造成课堂缺少学生使用目的语的氛围和场合。这样的英语口语训练环境,根本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四)缺乏进行口语训练的兴趣
中职学生在之前虽然有学习过英语,但是英语的基础薄弱,英语对他们而言可以说是一门比较陌生的语言。初中学生易对英语产生障碍心理,主要体现在老师在课堂上抽查他们回答问题时,出现几次错误回答以后,就会觉得英语学习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从而阻碍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他们不想记单词,一听到“听写”就感到恐惧;更不愿自己私下朗读背记课文,觉得这是一件烦人的差事。久而久之,他们的“欠债”越来越多。结果有一部分学生面对英语课本就如同看到“天书”一样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有的学生他们宁愿在考试中被罚,也不愿意在平时多下点功夫看单词和文章。这些都充分的表明学生普遍不喜欢学英语,更畏惧开口说英语。
二、 提高中专学生日常英语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进行辅导教学
交际能力是一个多维的,关于语言知识及其运用的能力。其核心就是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在不同场合对不同对象进行有效的、得体的交际。信息技术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为课堂是培养学生言语交际的主要阵地。在现代信息技术下的英语教学,通过网络传递和传播信息,由此形成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信息源。由信息源激起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欲望,从而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不仅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还在语言实践中融入了情感交流。通过网络,可以向能力、层次不同学生发送不同的文件(信息内容不同)。学生在不同信息源的促动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对相关要了解信息产生了的强烈交际欲望,从而形成了浓厚的交际氛围以供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交际。这样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交际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二)加强口语发音训练
要让学生重视发音的练习,发好每一个音标,读准每一个单词。同时还要加强听音、辨音的训练,让学生们了解音素的特征,掌握连贯语流中音的变化。还要让学生们学习并掌握重读,停顿以及语调的有关知识。要纠正学生的发音,教师要主动的与学生进行交流,不能只是播放完听力材料就了事。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所遇到的最大困境和挑战是教学的费时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巩固课程改革成果,推进课改深化的关键。音乐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教学细节也许是教师的新课导入、情境创设、教学语言,也许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的行为组合,也许是学生对音乐教学的各种行为反应。教师只有关注教学中的每个细节,才能成就有效教学。
一、预设细节,打造灵动的课堂
教学细节作为一种情境是可以预设的,是预设中的生长与生长中的预设的和谐统一。精心创设情境这个细节,可以依于对音乐教材、学生、环境的深入把握和对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音乐教师要善于预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寻找学生兴趣点。在课堂教学的40分钟内,开始的20分钟为高效期,一节课导入的成功则意味着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但是课的导入是往往被人忽略的一个细节,好的导入才能适合一节新课,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课前巧妙预设导入的细节,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将表达的需要巧妙地融进情境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角色,让孩子们畅所欲言,从而迸发出一句句灵动而诗意的语言。由此可见,细节预设很重要。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需要对某些细节进行预设,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其次,捕捉学生情感喷薄点。“艺术就是情感”,情感是艺术教学的催化剂,音乐美实质上就是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中小学音乐审美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情感审美。因此,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情感喷薄点,采用多种多样的手段和形式,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使学生的情感、心理与之共鸣,全身心地沉浸于其中。培养学生以审美的态度享受音乐的能力和情趣,净化其心灵,塑造其完美人格,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举例来说,教学《热爱地球妈妈》一课时,首先给学生播放大自然遭受洪涝、干旱、海啸等灾害的录象及图片,以《辛德勒名单》主题音乐作背景,描述人类破坏自然遭受自然灾害的故事,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学生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接着深情并茂地范唱歌曲《热爱地球妈妈》,这样可以深深地感染学生,升华他们的情感,使学生们充分感受到环保的重大意义,并体会到环保应从我做起,从身边一点一滴做起,自觉地做到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这个特殊的情景是结合教学内容,抓住了情感喷薄点,精心预设的一个教学细节,通过视听结合,以情动人,充分体现了音乐以审美为核心的新课程理念。因此,在研究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倾吐独特感受的机会。当学生充分感知歌曲后,对地球妈妈的热爱之情已油然而升,此时让他们演唱这首歌曲,便给学生们创设了倾吐感受和抒感的机会,他们的情感便如泉水一般喷涌而出。课堂因此增添了几分灵动。
二、巧妙利用细节,打造智慧的课堂
首先,妙用课堂“偶发事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教学需要机智,需要把握每个转瞬即逝的机遇。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意外”,教师要敏锐发现、巧妙利用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寓教育于无痕。其次,借助课程资源开发。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资源的开放性和丰富性。对于音乐课,适量适度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让师生在走进教材的同时超越教材,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例如,音乐欣赏——《保卫黄河》。这首作品之所以被传唱多年,其原因是:它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旋律流畅,朗朗上口,节奏感强等。学生回答踊跃,因课前搜集的资料能在班上展示而兴趣高涨,有一种成就感并形成了资源共享,扩大了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其实社区和家庭蕴藏着丰富的音乐课程资源。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查阅各种资料,并且对资源进行筛选、编排、评议,这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学习了。而且这种学习的成果对于学生来说是通过努力而得到的,所以记忆深刻并倍加珍惜。
三、充分挖掘细节,打造活力课堂
教学细节是外显的,是可以从外部进行观察的教学行为或教学行为的组合,细节虽小,却能折射出教育的大理念,教师若能挖掘细节,教学活动就能逐步走向深入,课堂教学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首先,抓住音乐要素。音乐要素是音乐教学的灵魂,是音乐教学的根本,音乐教学必须紧紧抓住音乐要素。如欣赏音乐作品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运用音乐要素去分析音乐作品,这才是深层次的欣赏。音乐要素为欣赏提供了最好的审美实践机会,使欣赏者感受音乐语言的同时,还能够从音乐作品题材、体裁、风格中理解音乐的意蕴美。
其次,运用赏识教育。教育家霍懋征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赏识教育能使学生们克服自卑,增强自信。爱是教育的生命之水,教师首先要具备仁爱之心,即爱学生爱教育事业,这是我们的人格魅力所在。
有一名学生,每次考试在班里都是倒数几名。因此,缺乏自信,性格内向特别胆小,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在一次音乐课上,教师发现她节奏感很好,而且音色也不错,于是教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她,说她唱的很好,如果声音再放开些会唱的更好听。听了老师的表扬,她又放声唱了一遍,这一遍唱完后全班同学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在以后的音乐课上,教师时常为她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后来这名同学的性格变得开朗大方,在学习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教育家周弘曾说过,人性中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赏识是学生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不是万能的,但学生的成长没有赏识是万万不能的。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拥有爱心和感恩之心,让他们学会去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教师应该小心翼翼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和缺点,更多地使用赞扬和肯定的手段,让学生感到安全,得到尊重,受到鼓励。这样就能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宽松、和谐的成长氛围,让学生们都在艺术的滋养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