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合作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0: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师合作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教师合作论文

篇(1)

一、教师合作的必要性

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特点来看,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新课程体系,涉及到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和课程实践者的深刻变革,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必须变革。教师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新的课程内容要靠教师去实施,新的课程标准要靠教师去实现,新的教学方法和规律要靠教师去探索。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精神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基石。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过于强调的是学生的合作,而忽略了教师的合作。教师被人描述为一种孤独的职业,因为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形式中,由于我们在课堂里的位置和身份的差异,与学生产生了隔离。我们还经常与学校中的其他老师、我们的同事隔离,在教师休息时,除了寒暄之外很少谈及班级的事情,我们不想让他人知道我们的问题,因为我们害怕他们认为我们是不称职的老师。互不合作,彼此孤立,这样只能导致冷漠的竞争,却不能从彼此身上汲取更多有益的东西。而新课程克服了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强调综合性。从课程综合的程度看,有交叉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和经验课程等,课程的综合化要求教师的工作方式必须与之适应,教师必须从孤立走向合作。

二、教师的合作对象

1、与学生合作

新课程强调师生相互合作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过去那种"教师单一地教,学生被动地学"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深入理解课改精神,灵活运用自己的研究,巧妙地吸收他人之长,实施一套适应学生实际的教学理念,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大胆尝试,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师生协调一致,相互合作,相互促进,最终实现思维创新。

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就显得极为重要,没有合作的教学是难以实施新课程的,也无法体现新课程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此相适应,教师应该抛弃师道尊严,作为小组或团队中的一员,与学生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集体中个人的责任,教师应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和所有学生都进行有效的沟通,帮助同学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也有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教师作为一位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2、与教师的合作

在学科相互渗透、信息日益丰富的今天,教师之间的合作显得极为重要。过去那种教师个体独立、单独行动的教育方式已显得落后,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势。时代要求教师走出自己的小世界,走进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广阔天地"。同科教师间相互开放,相互借鉴,共同研究,共享成果。不同学科教师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交错,广大教师应形成一个教育整体,用群体优势去完成课程改革任务。同时我们还要借助网络、通讯、书信等方式,实现不同地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大家互通信息,共同探索,充分发挥群体效应。这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之一。

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改革的过程,学校及教师必然会面临许多重大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用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组织教师参与研究,共同公关。另一方面,对于一些问题,教师个体或小集体无法解决,或在短时间内解决不了,也需要集中学校的优势兵力,打整体战,进行系统的、有步骤的研究。这两方面的问题,在解决过程中都需要教师间的合作。

合作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教师与教师的合作是一种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合作的互惠性,教师们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而综合课程里面的交叉课程、融合课程等要求教师必须从个人封闭状态中走出来,与相同学科的教师合作,与相关课程的教师合作,与其他任何一科的教师都要积极合作,在合作中完成从传统教育教学的孤军奋战到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集体作战的角色转变。

3、与家长的合作

对家长,教师有责任解释教育的新观念,有责任解释教育工作的行动意图,以便学生在一个新的氛围中学习时,家长不至于感到糊涂和生疏。教师必须与学生的家长或代言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和他们共同商讨教育问题,向他们说明,教育是一项专门的工作,它要求教师具有大多数家长所不具备的资格,但是,它又是一项学校与家庭的共同事业,家长在其中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教师又是联系家长与学校的桥梁,担负着将学校教育管理理念向家长解答和将家长的想法向学校转达的责任,以便学校与家长的沟通。

4、与教育管理者合作

新课程的改革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新旧观念的冲突,评价标准的不一,必然带来一个冲突又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在讨论与合作中完成,需要教师具有耐心和抗干扰的能力。而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对新课程推行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要走在改革的前沿,教师要勇于阐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设计思想,和教育管理者积极协商,获得他们对新的评价标准的支持。

三、教师合作的益处

合作就意味着参与,意味着一种共同体验,从而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有些知识和技能是能够传承的,但有些知识是只能通过体验才能获取的,许多知识和技能都是在活动过程中获取的,而在活动过程中没有教师的参与是不行的,或者说是难以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的。

篇(2)

【论文关键词】数学课堂目标教学

在2O世纪8O年代以来,我国的教学改革已经在朝着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许多学校在进行教育科研,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等问题,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改革,在教学实践中涌现了一批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目标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教学模式之一,理所当然地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目标教学是一项包括教学思想体系、教学目标体系、教学操作体系、教学评价体系、学习策略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在内的,六个体系一体化的整体改革.

全国许多从事目标教学的研究者,在广泛审视与借鉴国内外关于教学模式构建与研究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各地的教改实践,集思广益,取得了共识,即目标教学基本模式一般包括前提测评、认定目标、导学达标、反馈矫正等环节.灵活应用目标教学的课堂操作最高境界是“离形得神”,所谓“形”,即目标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操作步骤;所谓“神”,即现代教学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基本原则,可具体化为五种意识(目标中心意识、主体参与意识、情感激励意识、反馈矫正意识、差异教学意识和智能开发意识).我们的目标教学课,要在“神”上下工夫,现在我就对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达到“形…‘神”兼备,乃至“形”隐“神”显,浅谈一下自己的教学体验.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一切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在初中学段结合具体的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抽象的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如函数概念,不应只关注对其表达式、定义域和值域的讨论,而应选取具体实例,使学生体会函数能够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又如,在一个长为50米,宽为30米的矩形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空地面积的一半,请展示你的设计.这个问题的参与性很强,每名学生都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按照自己思考设计的原则,设计出不同的图案,并尽量使自己的方案定量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一元二次方程在处理数量关系上的作用,认识到解一元二次方程不是一个机械的计算,得到的结果必须对具体情况是有意义的,需要恰当地选择解和检验解.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撞用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初中“数与代数”的内容中充满了用来表达各种数学规律的模型,如代数式、方程、函数、不等式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组织进行如下活动:教师出示松树、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所具有的性质.通过观察,每名学生都可以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侧正好能够完全重合……”这便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再让学生互相提问列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联系实际理解知识.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需要.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篇(3)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教学研究型组织,教师作为学校组织的主体,其思维和行为方式、教育教学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深受学校文化的影响,有人认为:“教育改革对教师以及教师文化的忽视是造成各种改革项目表面化和低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文化是最深层次的东西,具有很强的导向、凝聚和教育功能。以个体劳动为特征的工作模式和分化主义倾向的教师文化已难以满足和适应高校学科发展和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而教学研讨合作文化的形成将有助于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研讨是教师个体在自我发展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集体研究、集体讨论形式,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间题,揭示教学规律,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的活动。而教师的教学研讨合作文化是在教师进行教学研讨的过程中,逐渐积淀或凝结的稳定的价值观和相应的行为方式,它的形成与发展将会对教师持续成长产生决定性影响,也从深层次制约学校的长远发展。然而,近些年来高校在扩招和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学工作的地位日益被边缘化,致使教研合作文化的形成、发展缺乏有利的环境和相应的激励机制。

一、当前高校教师教学研讨存在的问题

(一)趋于功利

目前高校管理中“重科研、轻教学”的制度与政策导向,以及职称评聘与相应利益机制的影响与制约,教学常常被视为非学术活动和教师职称评审的点缀。因为教学不具有科研成果的高功利价值,部分高校教师则较为明显地反映出对科研尤其是科研成果数量的过分注重,而作为教学者的责任意识则逐渐淡化。即使有为数不多的教学研讨活动存在,也多为追求功利目的。例如各级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各种重点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等,往往更多地是为了获取和科研成果相媲美的金钱与名利,而大多并不是纯粹基于对教育教学研究本真价值的追寻。实质上,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研究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它反映的应是教师日常的工作状态,体现的是教师的强烈教学责任感和对待教学的热情。

(二)流于形式

从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上看,一般都有关于教师教学研讨的相关规定与具体形式,但教研活动的真正开展一般需要依靠学校或院系制度规定强制式地推动。同时,由于教学研讨制度的确立和活动的开展缺乏对教师主体需要的了解、唤醒和满足,也很少建立起教研合作文化与教师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而作为教学合作研讨本可依托的基层组织—高校教研室,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组织涣散、功能弱化及缺乏凝聚力等问题,使高校教师之间的合作研讨失却了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和环境。教研活动的形式主义和行政意味的浓烈很难吸引教师的充分关注和投入,也失去了通过教学改革与研究推动学科建设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再加上教师自身对教学合作研讨的价值缺乏深人理解,使高校教师的教学合作研讨常常流于形式。

(三)迫于任务

目前高校教师的教学合作研讨活动一般是围绕学校或院系的特定任务和要求展开的,例如修订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编写教材、申报重点课程或课题、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的参赛选拔、为了完成院系规定的教师之间听课及学生实习之前的听评课等。类似的教研活动一般都规定了显性的短期可达成的具体目标,一旦完成教研活动也随之终止。教师的教学合作研讨并没有成为教师日常的职业生存方式和重要的专业发展途径。这种“任务”取向在无形中窄化了教学合作研讨的内涵,造成合作研讨价值的萎缩,难以形成丰富而完整的教研合作文化。

二、阻抑高校教师教学研讨合作文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评价使高校教师的合作研讨文化的发展空间萎缩

国家对高校的办学水平评估存在重量轻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它诱导一些高校去追逐物质化、可量化的科研目标,偏离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教学为主要任务的轨道,弱化了评估对高校教学改革应有的导向功能,也难以产生促进高校教师教学研究与创新的动力。其片面导向也影响了高校对教师评价的激励功能的发挥。一些高校为了达到规定的评估指标要求,赚取更多办学经费与相应权利,在教师评价制度中不断强化对科研的硬性要求及奖励,如数量及获奖情况、课题立项、刊物级别等,而与教师教学相关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与教学水平等软性指标,却几乎未被纳人评价体系,评价内容难以体现对教学和学术研究长期性、迟效性和创新性的支持与鼓励。评价的功利价值取向驱使高校教师根据利益多少及相关度来决定工作付出和投人程度,导致行为方式上对名利的极度追逐和心理上的严重失衡;也使高校教师教学创新与研究的激情逐渐消退,作为教学者角色的职责意识弱化,高校教学研究的地位也日益边缘化,这也是教研合作文化难以生成与培育的重要制度根源。

(二)高校教师对教学学术内涵和合作研讨价值理性认识的匾乏阻抑了教研合作文化的发展

在美国学者博耶的倡导下,国内外学者对学术概念进行了新的诊释,认为教学属于学术的一种类型,赋予了教学学术性的内涵。“教学学术”提倡以新的学术视角看待教学活动,给予它和高校科研活动同样的地位,目的在于实施有效教学,提升高校教学质量。但现实中一方面高校教师对教学的学术性缺乏充分认识和理解,仅认为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只是在对本学科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基础上的自觉迁移运用过程,无需保持对教学敏感的问题意识和对教学本身深人细致的研究,教学研究的功用与价值常常被漠视。实际上高校教学工作是一项环节复杂和效果迟显的工作,对教学的研究既需要多学科综合的学术基础,还需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且研究难度较大都钳制了其学术性的凸显。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制度环境的支持,缺乏对教师作为教研合作主体意愿和需要的充分把握,合作文化并没能够真正成为高校教师的主流文化,合作研讨的价值未被教师充分理解和悦纳。由于评价制度的片面导向、学科之间本身存在的疏离及高校教师不坐班工作制等因素的影响,个人主义的教师文化在高校教师间更为盛行。个人主义的教师文化虽然具有不可否认的优势,但它却易于使教师形成封闭的心态,教师之间的知识分享与思想交流严重匾乏,不利于教师的主体性成长和获取外界积极的情感支持而加剧了高校教师的职业孤独感。

(三)高校教师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性质不利于合作研讨文化的生成与发展

教学研讨合作文化实质是一种自觉的人为合作文化,而高校教师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不利于教师合作文化的生成与发展。首先是高校科层制的组织结构和相应管理模式约束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学校内横向的组织结构是一种以分割和阻隔为特征的蜂窝状结构,教师们被分隔在一个一个独立的教室或教研室中;学校纵向结构是具有等级明显、分工明确特征的科层制,教师仅限定于狭窄的工作岗位上。这种相对封闭与隔离的特征限制了教师之间的知识分享。目前高校实施的是强调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的职责分工、严厉的奖惩措施的管理模式,驱使教师之间围绕名利展开激烈角逐,要在竞争中获胜,必然不愿坦陈自己的教学感悟与经验以及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势必淡化通过合作研讨改善教学的热情,也日渐丧失了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进一步加剧了高校教师之间孤立、封闭的现象,使高校教师之间缺乏合作共事的习惯与相应文化氛围;其次,高校教学工作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并且高校教学工作的迟效性相对于中小学教学更明显。因为中小学教学成效还可以用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去衡量,而高等教育教学成效却难以用眼前现实功利的标准去评判,因此高校教师很难体验到教学的即时成效所带来的成功感与愉悦感,却常被一些消极情绪所困扰,为了维持专业自尊和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满足感,一般不情愿向同事公开自己的教学并乐意接受同行评价,当然也限制了教师通过同行合作吸纳新鲜思想和交流有益的教学经验。再次,教学工作也缺乏诸如医生律师等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一样的公有文化的支持,使教师们很难相互分享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经验和知识体系,很难运用一些“公共技术术语”来进行相互之间的批判反思。劳蒂对此曾断言:“教学公有文化的缺失,造成了教师之间的孤立,这就是代价之一。……由于教学工作私人化和‘成败靠自己’的社会化准则,个人主义、教师文化被强化了。

三、高校教师教学研讨合作文化的培育策略

(一)高校应逐步建立激励教学研讨合作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评价机制

教师的教学研讨合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定的外部动力机制,以保证教师参与合作研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持久性。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只有用激励因素来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才能提高生产效率。真正的激励因素就是工作本身以及职工对完成工作的感觉。”因此,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及教师的主体需求,摈弃影响教师长远的潜在发展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评价机制,积极构建激励教师教学改革与合作研究,能促进教师持续成长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将学校评价重点放在引导教师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创新与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上,增加教学合作研究与教学创新在教师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充分体现学校对教学工作这一高校中心职能的足够重视。只有教学研究在职称评定、专项奖励、年终考核等教师评价体系中举足轻重,其价值能被充分认可,才能激发教师教改探索的自由或自主的激情,也才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的不断提升和教学实践精神的培育;在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与标准时,应充分考虑被评价教师的理解和接纳程度,应赋予基层教学研究组织和教师教学改革的相应权利。只有逐渐建构起具有正确导向的评价机制才能有助于教研合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二)高校教师应深化对教学学术内涵的理解和追求教学合作研讨价值的实现

篇(4)

关键词:课改中学数学师生互动地位作用平等合作与交流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这就决定了学习数学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大脑智力因数、引导学生数学思维更要求师生间有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因而,师生互动也表现得更加突出。据我所知,多数数学老师在实践中的互动形式主要有:1.多提问,一堂课不间断的提问,力求照顾到全体学生;2..多讨论,老师讲完一个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指派或让学生推举代表发言。这两种形式确实具有易掌控、易操作、有利于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优点。但我认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真正的“互动”应具备下列几个要件:

一、师生互动,首先要强调师生的平等。

师生平等,老师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我们知道,教育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一般的人际之间的关系,又在教育的情景中“生产”着教育,推动教育的发展。根据交往理论,交往是主体间的对话,主体间对话是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自主的前提是平等的参与。因为只有平等参与,交往双方才可能向对方敞开精神,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交流互动。因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首先应是师生完全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应该说,通过各种学习,尤其是课改理论的学习,我们的许多教师都逐步地树立起了这种平等的意识。但是在实际问题当中,师生之间不平等的情况仍然存在。教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是先知先觉,很容易在学生面前就有一种优越感。年龄比学生大,见识比学生多,认识比学生深刻,有时就很难倾听学生那些还不那么成熟、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尤其是遇到一些不那么驯服听话的孩子,师道的尊严就很难不表现出来。因此,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实是比较难于做到的。

怎样才有师生间真正的平等,这当然需要教师们继续学习,深切领悟,努力实践。但师生间的平等并不是说到就可以做到的。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是传统的角色,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学,学生们仍然是知识的容器,那么,把师生平等的要求提千百遍,恐怕也是实现不了的。很难设想,一个高高在上的、充满师道尊严意识的教师,会同学生一道,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要知道,历史上师道尊严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其实是维持传统教学的客观需要。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平等的地位,只能产生于平等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地参与。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学习方式,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这次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要完成的主要任务,这也正是纲要中提出师生积极互动的深切含义。为什么我们要强调纲要提出的师生互动绝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或方法,其理由就在于此。

二、师生互动,还应该彻底改变师生的课堂角色,变“教”为“导”,变“接受”为“自学”。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共同协作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互动的直接体现,要求教师从已经习惯了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从而,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所以课堂教学过程的师生合作主要体现在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学”上。

举个例子,在初中几何中,讲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时,教师的“导学”可以从实验入手,实际操作或演示就可很快得出结论:圆锥侧面展开图是扇形,此扇形的弧长是圆锥的底面圆周长,扇形的半径是圆锥的母线长。这种演示“导学”既直观又能引起学生注意,学生非常容易接受这个知识点。在上述老师提示后,学生自己阅读,找出本节的重点,新知点和难点,先自己利用已学知识尝试解决,攻克疑难问题。这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在老师做了演示之后,再让学生阅读,自行解决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有了“导学”的认识,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就相当明确,“自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运用旧知识进行求证的过程,也是学生数学思维得以进一步锻炼的过程。所以,改变课堂教学的“传递式”课型,还课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阵地是师生双边活动得以体现,师生互动能否充分实现的关键。

总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导致新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的确立。我们教师要有充分的、清醒的认识,从而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去实现这种转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次课改,从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教学要求等许多方面,都为我们教师这种角色转变,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条件(其实不转变角色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了)。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在课改实验中,尽快完成这种转变,以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

三、创设问题情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生的合作与交流是“师生互动”的直接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随机”发生,而不一定要人为地设计出某个时间段老师讲,某个时间段学生讨论,也不一定是老师问学生答。即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语言上尽量用“激励式”、“诱导式”语言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尽量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培养学生创设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这样来进行:

1.提出问题:(a+b)2=a2+b2成立吗?

nbsp;(显然学生的回答有:成立、不成立、不一定成立等等)

2.引导学生计算:

①(a+b)(a+b)=

②(m+n)(m+n)=

③(x+y)(x+y)=

④(c-d)(c-d)=

3.引导学生发现①算式的左边就是完全平方式(a+b)2

②算式的结果形式是a2±2ab+b2

4.进一步提出:能直接写出结果吗(a+1)2=?

这样学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这个规律可以作为公式…

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既认识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对该公式的掌握也一定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再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例1解不等式4(1+x)<x+13

解:去括号,得

4+4x<x+13

移项,得

4x-x<13-4

合并同类项,得

3x<9

不等式两边都除3,得x<3

“无问题”教学可以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快便会“依葫芦画瓢”,不知“所以然”,当然就难以有应变思维了。“创设问题”教学,教师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不等式的结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样的?

②结果(解集)的形式与原题的形式有哪些差异?

③如何消除这些差异?

学生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思维的培养。如上例,学生弄清了去括号,移项等……是朝着解集的形式转化的目的后,对于解不等式,也就能很清楚知道“第一步是去分母”了。这也就是我们所希望的创造思维能力所起的作用。

古人常说,功夫在诗外。教学也是如此,为了提高学术功底,我们必须在课外大量地读书,认真地思考;为了改善教学技巧,我们必须在备课的时候仔细推敲、精益求精;为了在课堂上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我们在课外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学术功底是根基,必须扎实牢靠,并不断更新;教学技巧是手段,必须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师生互动是平台,必须师生双方融洽和谐,平等对话。如果我们把学术功底、教学技巧和师生互动三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逐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完美的,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四、师生互动,还应该建立在师生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看到的是一种双边(或多边)交往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指点,学生思考;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共同探讨问题,互相交流,互相倾听、感悟、期待。这些活动的实质,是师生间相互的沟通,实现这种沟通,理解是基础。

有人把理解称为交往沟通的“生态条件”,这是不无道理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实现的。研究表明,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以重大影响。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难以持久。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超过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新课程实施中,情感因素和过程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可以这么说,增进相互理解的过程,其实也是丰富、发展交往双方情感因素的过程。

教学实践显示,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间的关糸。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切磋、相互帮助的基础之上的。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并有一定深度的课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师生互相切磋、共同研究中来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情谊,培养积极的情感。我们看到,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与学生建立起了一种非常融洽的关系,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情感相通,配合默契。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合作学习,真诚沟通。老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一丝微笑,学生都心领神会。而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面部表情的些许变化,老师也能心明如镜,知之甚深,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这里的灵犀就是我们的老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建立起来的相互理解。

五、创设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

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师生积极互动,要求师生间有尽可能充分的交往活动。目前,中学教学班的班额还普遍偏大(一般50多60人,有的甚至达70多人),要实现充分交往活动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在现实条件下,有利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积极互动的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一般存在以下三种主要课型:

1、以讲授法为主的课型;

2、以讨论法为主的课型;

篇(5)

1.2扩大会计“做教合一”实践内容。我国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的教学内容,在会计的实践流程里不但只是对基础操作进行训练,还在会计学等课程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必要实验操作与训练。单项实践作为“会计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同时其也是环绕着会计的核算方法,实践内容的核心是应用核算方法对简单的记账进行测试。综合实践则作为“中级财务会计学”的主要内容,主要选用固定的模式和固定的流程进行账簿登记,对会计报表实践操作体系进行合理的编制等。

2.高职会计在教学中应用“做教合一”的对策

2.1注重对教学实践所具有的特色体现。高职院校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实训课程,以体现出会计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特色作为教学实践的基础。实践特色不仅能够有效地转变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专业技能。

2.2实现会计实践与市场需求相互统一。高校会计的实践性课程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开展的。随着人才市场对会计专业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实践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在增高,高校开始重视会计实训课程的开展。培养职业意识能够让学生适应市场发展,也是课程实用性的重要表现。

2.3加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是高校的会计实践教学目标之一。实训课程是开展一种模拟的会计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把自己当成模拟工作中的各职业角色,需要运用已学的知识理论来解决自己所面对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起着关键性作用。

2.4建立强大的高职会计教师团队。建立强大的教师队伍设在实施高职会计“做教合一”的教学模式中至关重要,教师的实践能力不仅会影响实训教学的效果,也能够有效地指导与执行教学工作。在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同时,高职高校也要重视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从而建立强大的教师团队。

篇(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属西部欠发达地区,其收入水平、产业结构、信息化程度、科技创新能力及教育等方面较滞后,职业教育地区之间发展也不平衡,整体上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国务院号召发达地区“把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扶贫、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这对新疆职教来说无疑是个良好的机遇。要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寻求多渠道的发展路径,目前跨区域合作办学应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新疆的职业教育本身缺乏特色,课程设计过于传统,由于各方面因素实际技能的培养欠缺。不能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周济部长《在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大力推动东西合作、城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在农村、在西部,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模式,充分利用东部地区、城市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大力促进面向西部和农村跨地区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做好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对新疆的稳定及其发展意义重大。随着新疆职业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会更加突出,加强区域合作,互相取长补短,有利于更快更好地解决新疆职教改革中的深层次问题;有利于更新职业教育理念,树立开放、合作的现代意识;有利于激发新疆职业教育活力,确保新疆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目前新疆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办学的模式

在新疆。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存在多种不同的合作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种:

1.政府主导型

政府出面、穿针引线,统筹协调、效率显著。由政府出面,实行“绿灯工程”,会减少多种行政审批程序,快速有效实施。同时,出现问题还可及时得到政府的支持和调节。如江苏省和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是对口支援关系。在江苏省教育厅、卫生厅和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党委、政府的统一协调、支持下,新疆伊宁卫生学校与江苏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护理、医学检验专业的五年制高职的联合办学。前三年在伊宁卫校完成,按伊宁卫校学费标准收费。执行江苏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相应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大纲,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负责进行定期检查指导后两年在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完成。按照江苏学费标准收费;五年学成毕业后,颁发江苏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毕业证。学生可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就业地。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政府做媒,两校联姻”。

2.校校合作型

这种模式包括强强联合型、优势互补型和对口支援型。前两种类型是以构建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和共同发展为平台,以区域教育资源的共享来促进职业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均衡发展。一般由合作两校协商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各方面交流活动。如举办双方论坛、交流会、专家讲座,成立各类合作共同体。开展师资培养与共享,互派教师兼职兼课.共同组织双币型师资队伍建设。联合组织有关技术服务项目和课题。加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促进各类教育资源互补,推动区域教育共同发展。开辟交流平台,互通教育信息,互通教研成果,合作开展具有共性的课题研究、教育资源开发等活动。如浙江化工技工学校与新疆职业技师培训学院联合办学就是这种模式。新疆职业技师培训学院是新疆培养基础性制造业人才的基地,有着近50年的办学历史。由浙江省劳动厅和巨化集团公司合办的浙江化工技工学校。面对近几年来浙江省化工企业发展迅猛,对化工技术人员需求量很大,学校却因种种原因,生源难以保证;而新疆职业技师培训学院则有生源优势,但存在着就业难等问题。两校联合东西部联合办学,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双赢”。2005年首批118名新疆学生经过三个月的实习后,全部在巨化集团公司以及浙江省的其他化工企业就业。截止2006年底。已联合开办了三期“2+1”办学模式的“巨化班”,共460人。已有364名学生被当地企业录用。其中,有32名学生被推荐到韩国接受培训。学院还与青岛化工技校联合开办了“2+2”办学模式的“青岛班”,共160人。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自由恋爱,喜结良缘”。

对口支援型一般是指发达地区院校对欠发达地区院校的对口支援教育合作。合作内容主要有:一是教师互派。发达地区院校作为欠发达地区院校的长期师资培训基地。尽可能提供便利条件,免收教师进修费用,并提供生活便利。同时选派优秀教师作为访问学者.到欠发达地区院校进行教学和指导工作。二是干部交流。双方不定期以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进行干部交流活动,如挂职、培训等,以提高欠发达地区院校的整体管理水平。三是联合办学。充分利用发达地区职业教育资源培训欠发达地区的富余劳动力,实现地区之间的双赢互补。如广东肇庆医专与新疆伊宁卫生学校结为友好学校,实施对口支援型的合作办学。它的特点是“大手牵小手,共走发展路”。

3.部分专业合作

一些学校通过向区域外院校引进1~2个专业为突破口,探索合作方式,借鉴区外的教学经验,以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如新疆玛纳斯成职教中心和福建集美轻工业学校联合招收机电技术应用和化工工艺两个专业学生,采取1+2模式,第一学年在新疆,后两年在福建,完成学业颁发福建集美轻工业学校毕业证,可在两地选择就业。主要特点是“好中选优。自由组合”。

4.校企合作

这种类型是学校与企业间的区域合作。以企业为主导,学校学理论,企业练技能,实现了“政府不出一分钱,学生不交一分钱,学校收费不减一分钱,企业不额外增加开支一分钱”。但这种模式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学校和企业协调配合尤为重要。校企联合办学是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教育的环境和资源,利用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校企联合办学既是高职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如华东石油大学与新疆油田自2003年开展了校企合作,取得一定成效。此模式特点是“双元交替,各取所需”。

5.职教集团联合办学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集团化办学成为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成为跨区域联合办学的新模式,在合作中发挥优势资源的辐射效应、品牌学校或专业的带动功能。如江苏扬州宝应职教集团走东西合作、联合办学之路,先后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垦十二师职业技术学校、新疆呼图壁县职教中心签订联合办学协议,采用“1+1+1”合作形式,新疆方面负责一年基础课教学,集团负责一年实训教学、技能培养和一年实习、就业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果。从2006年秋季开始,福建省福建工业学校、福建理工学校、福建化工学校等11所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学校,与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阜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昌吉市成职教中心等8所职业院校,开展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福建省11所职业院校3年内将招收3000名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学生到福建的中职学校就读。目前,第一年已在昌吉招生1000名学生,第二年招生工作已经启动。此模式的特点是“团结起来力量大”。

6.国际合作

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是指与国外开展学生交流和培训。如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澳大利亚联合开办2+1模式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全部引进tafe学院课程体系及全套教学资源,使用全英文教学模式,由经澳大利亚教育部认可、有丰富教授雅思经验的外籍教师和学院经澳大利亚tafe学院专业培训后获得上岗证书的教师一起授课。学生毕业后持tafe学院证书。在澳大利亚可与澳籍公民享有同等待遇的就业机会,也可回国就业或继续升读研究生。此模式的特点是“因需制宜,洋为中用”。

二、新疆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所面临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新疆一些职业学校通过上述各种模式进行跨区域合作,实现了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分享和充分利用,使一批学校更新了办学理念,提高了管理、教学、培训的水平。同时,打破了职业学校招生范围的限制,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学校可以更多地招收中西部地区的学生,经过培养后服务于当地生产第一线,对两地都有极大的好处。经济发达地区获得了急需的技能型人才,而新疆的学生得到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同时也有效地实现了富余劳动力转移,应该说取得了互惠互利的双赢,然而这其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1.政府协调支持问题

事实上,不论哪种模式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协调,合作的好与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行政主导。在不同区域。政府部门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尤其在新疆的经济落后地区,存在着重经济建设,对教育重视不够,或者只抓基础教育,无暇顾及职业教育的问题。也有些地区,还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怕自己的生源外流,影响本地区的招生而不予支持,都给合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建议有关部门一是要加强学习与教育。提高教育主管部门对跨区域职教合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和本地区实际结合起来进行可行性论证,取得政府有效的支持。二是力争由政府牵头组织外出考察,把一些成功的经验带回来,保证实施中少走弯路。三是从小范围试点做起,让效果说话。

2.教育经费问题

开展职业教育的跨区域合作,如果发生的教育经费全部由学生自己承担,对于新疆学生来说是难以实现的。教育经费问题涉及两地地方政府、学生及学校几方,需要多方进行协调沟通。更重要的是两地的上级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强统筹。新疆大部分地区财政收入少。教育经费紧张。投入到职业教育的经费就很少了,如果只等发展建设的资金可能会失去很多合作机会。解决教育经费问题,就是三个“点”:政府拨一点,学生学费交一点,学校自筹一点。前两个“点”一般没有太大空间。而学校自筹就可想方设法、各显神通。如贷款、借款、土地置换、合作交换及申报立项等方式。筹得发展资金,也就赢得了合作与发展的机会。

3.招生困难问题

新疆与内地相比,经济条件比较差,很多家庭很难承受职业学校的学费开支,犬量的初中毕业生直接流入社会。成绩好的就上高中走考大学之路而不愿意进入职业学校就读,造成职业学校招生困难甚至招不上学生。2007年新疆教育发展规划中提到要加大与内地职业教育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的力度,为合作办学营造了良好的大环境。新疆与内地学校在中学阶段就应该做好相关指导工作。可以在中考分流中获得一批生源。再通过合作办学方式。利用发达地区好的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的吸引力,带动招生。2007年全区中职共招生12.01万人(其中技工学校2.3万人),比2003年增长了6倍,中职在校生由2003年的9.4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22.2万人。高中阶段普职比提高到7:3。区属高职在校生由2.1万人增加到5.4万人,这对合作办学的生源前景应该说是乐观的。

篇(7)

二、产学研合作对实施创业教育的推动作用

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共赢,是培养企业工程师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实现择业与创业的对接。因此,应结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项目的实施,积极将创业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中,让企业参与到学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及实践环节的指导工作中,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

1.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

产学研合作可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因而是办好高等教育、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良好举措。该方式的实施有助于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尽早了解自己将从事工作领域的状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时代性观念”和“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高校应主动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优化传统产业和壮大新兴产业,特别是应重视开展专业领域的市场调查,与相关行业龙头企业进行合作,构建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使教学过程可控,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提高学生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3.推动创业教育机制改革

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创业型人才、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为了顺利开展产学研合作,应改革原有的创业教育机制,促进产、学、研三方的互动,形成“高校寻求企业合作、企业主动参与合作”的良好局面,增强高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信心,确保创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

三、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本文从创业教育的服务体系、教学体系、实践体系和考评体系等四个方面对创业教育体系进行构建。

1.结合学校实际,构建有活力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产学研合作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主要是为了确保创业教育能够顺利开展。

(1)出台创业教育政策

为确保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高校应制订《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方案》等文件,并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课外创新学分,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学习有机相结合,以完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2)确保充足的经费

高校要提供充足的经费,包括创新创业实习实践经费和“挑战杯”等创新创业比赛经费等,以便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高校还应不断加大对“创业科研课题研究”项目资助的力度,并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专项的经费支持。

2.针对企业需求,构建多元化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开设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加强校企共建,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建立以满足学生创业知识需求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的教师,高校可以在校内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成立创业教育专家指导组,还可以从校外聘请知名企业成功人士、风险投资专家等作为客座教授。对于校内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团队,学校可从校内创业教育师资和校外客座教授中遴选优秀师资,为其配备校内外“双导师”,为团队成员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政策咨询、创业项目指导、风险投资引入和公司注册等服务。

(2)改革教学模式

创业教育应与学生素质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科技服务活动、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实习活动等相结合。教学可采用“两阶段培养模式”,即大学前两年为创业素质教育阶段,后两年为创业能力培养和创业实践训练阶段。依据“两阶段培养模式”,学校面向大一、大二学生开设了创业意识类、创业知识类等有利于创业意识培养的必修课;面向大三、大四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了创业能力素质类、创业实务操作类等有利于创业技能提升的选修课。

3.注重素质提升,构建互动式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是以创业社团为主体,以网络平台为辅助,以网络创业实验室、创业模拟实验室等多个平台为基地,促进校企之间的良好互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1)举办创业专项培训

应成立高校创业社团,对欲创业的学生进行培训。聘请知名企业家、高级创业导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多元格局的师资队伍确保了培训的实际效果。举办创业教育专项培训,应注重创业理论与实践模拟的有机结合,可利用创业模拟沙盘、创业示范中心等平台为团队成员提供模拟创业的机会。应针对创业学生处于不同知识诉求阶段的特征,分层分类为他们提供GYB、SYB、IYB等创业教育专项培训。

(2)创建创业平台和孵化基地

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遵循“企业自愿、校方支持、政府协调”的原则,积极创建创业教育平台和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另外,也可以将网店作为学生创业的载体。高校可以开通创业联盟博客、创业信息短信平台等渠道,利用时尚元素传递创业精神,形成立体式、覆盖广的创业宣传网络体系。还可以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网站”,充分发挥网络阵地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4.适应社会发展,构建个性化创业教育考评体系

创业教育考评体系应以自主创业为打分点,该考评体系的建立旨在提升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1)教学考核要求

创业教育的实施应采用项目教学、任务导向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参与到创业训练、社会实践和校园模拟经营等活动中,学习和掌握实用技术和技能。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考核要求,要求学生取得某些成果,如申请专利、项目立项和竞赛获奖等,对于取得上述成果的学生,学校可给予相应的奖励学分。

篇(8)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324-01

在我从事语文教学过程中,记不清指导、研究和倾听多少节语文课了。我也看到了形形的语文教师和课堂教学,见证了语文教师的感叹、困惑、迷惘、惊喜、顿悟。我说不清一个语文教师从不懂语文到懂语文,从不会教到会教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滋味。在课堂大赛的评比中,我曾看到了教师失败的辛酸和成功的喜悦。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教师真的在教育的旅途中成长起来,不付出艰辛的努力恐怕不行。有的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却说不清语文教学怎么教,更不能把赏心悦目的课堂教学奉献给学生。有的语文教师虽然年轻,但是能用自己的智慧点燃课堂教学。于是,我就想,怎样做一个语文教师呢?

语文是诗意的语文,一个语文教师也应该是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什么是诗意的语文教师呢?诗意是充满激情的,不仅要有理论的支持,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力量。我了解到一些语文教师,除了读教材、备好课外,几乎不再去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他们可以说出诸多了理由。尤其在小学,他们认为语文教学知识简单,无非是识字、写字、读文、背诵、习作等,把这些教好了,小学语文也就不成问题了。其实,小学语文看似简单,可是它包容丰富的内涵。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我们面对鲜活的生命,你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方法与过程,更重要的情感与态度。

1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成长

生命的基本要需要是物质与精神。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我们满足不了孩子的物质需求,那么输入给孩子的精神就显得重要了。孩子的精神从哪里来,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靠教师人格的影响和人性的发挥。教师的崇高在于无私的奉献,在于爱心的流淌,在于对孩子的尊重。“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是一个教师永远追求的教育境界。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如果说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应变的智慧,怎么能驾驭课堂,怎能让孩子喜欢语文。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包括你的外表,你的体态,你的眼神,你的笑脸,你的手势,你的语言……都能给学生心灵的震撼。

2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内涵

不说通晓天下事理,至少要了解文学、史政、科学、哲学等。我听到过这样的语文课,课堂中,学生提出了很多疑问,教师采用的策略都是“学生问学生答”。学生实在回答不了的,把问题留下,课后自己解决。也许有人说,这恰恰是教师的高明,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我认为不完全是。课堂教学是对话的过程,教师该解答的要解答,该告诉的要告诉。把一切问题推卸给学生,教师是不负责任的。从另一角度来看,不得不怀疑,这位教师也回答不了。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这样上课,那么我们的教师真是个“大老爷”了。这个“大老爷”谁都能做。

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老师。我的小学经历了几位教师,我暂且不责怪那个年代,但是,教师素质各有高低。有一个教师,整天的骂骂咧咧,说话冷嘲热讽,土话、粗话口不遮拦。学生几乎是在驯养中成长的,那么,谁还能喜欢老师,谁还能喜欢语文。有一个教师,言谈拘谨,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在日常的用语中,就能透出他的文学素养,他引用的一句格言,一首古诗,一个典故,一个成语,都成为我们课下效仿的经典。这个老师看起来有点“文皱”,可是在他的熏染下,我们确实受益很多。我们感觉到学习语文是最大的乐趣。

3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

篇(9)

一、实现多向交流,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现在提倡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多向沟通,而不是传统的教师教的过程,只是一味地讲解,没有与学生及时地进行交流与沟通。作为教学基本关系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据相关研究分析得到,初中语文教师要想取得高效教学,活化现有的课堂教学,就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初中生作为最敏感的群体,他们上课的专注度和兴趣跟老师的关注度及师生之间的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工作思想,主动关爱学生,尊重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爱心和照顾,这样他们在课堂上才会展示自我,参与课堂教学。据有关调查分析,要想实现活化的课堂教学,必须为传统的师生关系解绑,严肃的传统教师传授的课堂,根本无法实现课堂的活化。学生只有在比较宽松的课堂才会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才会有可能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们都喜欢亦严亦松的教师。当学生感到老师的关爱时,才会吐露心声,自觉尊敬老师,理解和信任老师,这样就会师生互通,形成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实现有效的初中语文教学做好准备工作。

二、乐于奉献,热爱语文教学

教师作为默默耕耘的园丁,必须要乐于奉献,无私工作,做好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教师曾经这样说过教师的幸福是一种体验,是对教育中生存状态的一种高级、愉悦的情感体验,是一种精神享受。所以说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语好者,同时热爱自己所教学科。而这种爱好可以帮助教师抵御许多外界的诱惑,真正投身于教育事业,而不是仅仅把教育当做挣饭吃的职业,而是把教育当做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在教学中创造有魅力的教育教学特色,形成自己成熟而清晰的教育教学理念,创造令自己感到欣慰和满足的语文教学艺术。

三、与时俱进,完善自己

每一位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师,一定是具有健康的教育精神和较高的专业素养的人。这样的教师善于改变自己,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提炼自己的教育思想,具有自己的教育行为品质。改变自己,告别重复,这就意味着作为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有自己的专业教学方式。通常我们有太多的语文教师习惯于重复过去的教育教学方法,重复过去所运用的内容,这样的教师往往依赖于其过去的经验进行教学,没有创新。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坚决杜绝机械重复的教育人生,告别平凡和守旧,形成自己的专业习惯,培养自己对学生的文化影响力。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活化教学,实现高效的课堂必须活化初中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材,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语文教学新大纲的要求进行上课,同时,语文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再组合和排列,重新编排,形成学生乐于接受和易于学习的教学内容,这样就会实现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四、善于读书,提升素养

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离开了书籍,人类就不会进步。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阅读不仅是自己教学的一部分,更应该把它当做自己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不读书,还能去教书吗?课堂是老师和同学的对话场,中国有句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古代黄金和宝玉,分别代表的是尊和贵。这就说明在书籍中可以获得尊贵。作为一名教师阅读是多么的重要。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坚持阅读,让“教书人”和“读书人”融为一体,并让自己在读与教的过程中“始于读,发于思,成于行。”

五、坚持写作,表达教育生活的体验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是善于表达自己的,同时也应该是具有写作精神的创作者。写作就是表达,而我们要表达,就必须要有敢于表达的勇气和善于表达的习惯,特别是作为语文老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依据自己每日的所见所闻,及时地记录下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对于教师而言,写作并非是完全的创作,更多的是教师教育生活方式的一种体验,一种升华。著名的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曾说“写作即观察”,就是说,教师的写作是从教育开始的。教师通过观察教育活动中的人和事,观察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活动,从而凝聚心灵的感悟,形成创作的源泉。

同时,经常的写作还可以促进教师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从而有助于教师提高认识、反思行为、改善实践、实现创新。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让自己成为读、教、写有机结合的实践者。

篇(10)

科学分组

合作学习强调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多项合作性互动,特别强调生生之间的多项互动合作。而实现生生互动的最佳方式就是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合作小组。分组并非是把前后或左右几个学生临时拼凑在一起,而要讲求科学性。因为唯有进行科学分组,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潜力,方能在生生互动中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那么,如何分组最科学呢?

通过实践,我发现科学的分组既要讲求“质”,又要讲求“量”。所谓“质”,指异质,就是把成绩、特长、性格、爱好等不同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合作小组。在相处的过程中,这些异质的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互相学习,从而实现从外部活动向内部智力活动的转化。在合作的过程中,每个人充分发挥个体的作用,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异质组合还会使每个合作小组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一旦互相竞争就不失公平性。所谓“量”,是指数量。在研究中,我尝试过四人小组、六人小组和八人小组。结果发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四人小组合作省时、方便、效果佳。这样的分组还可以使小组成员除参与讨论之外人人有任务:调控(组长)、检查(检查员)、记录(记录员)、汇报(汇报员)。在课本剧表演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八人小组效果最佳。人多智慧多,把大家的智慧汇集起来,可以优化表演过程,使表演获得更大的成功,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合理分工

上一篇: 交通工程建设论文 下一篇: 工匠精神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