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核心素养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1:1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数学核心素养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数学核心素养论文

篇(1)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科学人文素养;

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培养少年关乎国家盛衰。作为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中国,加强对农村小学生培养关乎到民族复兴的大局,因此,素质教育、科学人文素养势在必行。其中,农村小学数学对养成和提高科学人文素质有重要作用。因此,数学不仅是一门课程,而且有自身的文化;不仅要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何谓科学人文素养

部分学者把科学素质分为科学精神、科学观、科学能力、科学知识;人文素质分为社会责任感、人文精神、世界观、价值观、人格完美。科学素质的核心是科学精神;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狭义上,科学人文素质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但,科学人文素养要高于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

首先,科学素养的定义包含五个要素: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科学本质和STS。我国科技部等五部门将科学素养理解为:科学态度;科学知识、技能;科学方法、能力;科学行为、习惯。教育部认为包括: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上述五要素按紧密度分为三维度:科学知识、科学技能方法(含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科学观念(含科学本质和STS)。这是许多国家所采用的定义。科学素养高于科学素质,包含了对数学等基础学科知识的掌握,更在宏观上来思考科技。

其次,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大致等同, 但有自身特点。人文精神是人类自我关怀,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各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国家、自然的关系。因此,它的核心内容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典型标志。

人文素养自身的特点:1、人文素养有内隐性。文学、科技、艺术等物质载体隐含着作者思维方式、价值追求、精神状况,是人类思想展现与情感流露的空间和场所。人文素养(如人的意志品质)是无法完全复制在物质性产品中的,一旦脱离主体就不能独立存在。因为数学等知识体系已脱离了创造主体而成为独立的学习和研究对象。这就要学生去探究、体验、挖掘知识本身隐含的精神因素,才能达到真正的学习。2、人文素养体现了人性本质。人类的发展是生物性不断弱化、社会性不断生成的过程。人文素养是人的社会性的升华和确证,是人性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人类真善美的统一。

所以,科学人文素养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在素质教育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对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养成。

二、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在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养成中的不足

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可以理解为通过小学数学教育在学生身心各方面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和结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科学人文素养是培养目标之一,但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却未得到体现。

1、教学理念对科学人文素养的认知不足。我国数学在竞赛中取得了成绩,这归功于注重数学的严密性、逻辑推理和解题技巧。但农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认为学好数学就是得高分。搞不清数学是什么?有何用途?学到了什么?有人认为数学是概念、法则、公式的堆积,因而死记硬背、反复做题,不会变通不会创造。而且,教学方法简单陈旧,只重知识传授,忽视了知识产生的历史过程;例如,讲完知识点后让学生反复做题,轻视了过程教育、人格塑造、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是缺乏对数学本质的研究,只在表层的知识、技能上,缺乏对数学人文价值的挖掘,仅重视数学的科学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引导。合二为一的数学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被割裂,使学生“谈数色变”。

2、对农村小学数学的科学人文素的资源配置的缺乏或失衡。在农村,数学资源大多数是课本、教参、直尺等,缺乏关乎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配置。在数学史、数学的人文反思等方面上失衡。在教学中少有提及教参上的数学史知识。

3、农村学校的其他问题不利于科学人文素养的工作的开展。农村是劳动力输出地,大量的年轻人离开农村,一边是有一定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老师流出,一边是有科学人文素养的人不愿进村执教。“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加重了学校和农村社会的负担,占用了一定的教学资源影响了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关注。

三、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在养成学生的科学人文素质中的作用

当今世界高科技人才很多,若我们缺乏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仅不能对社会做出贡献,反而可能犯罪。要使科学真正造福人类,必须使科学人性化,把科学同人文精神相结合,让学生既有科学知识又有价值判断的能力,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应试教育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只关注知识、能力,重视智力、能力的培养,忽视个性、道德、责任感的培养。

1、农村小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突出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的关注。我国现行教育受前苏联凯洛夫教学的影响,具有浓重的科学主义倾向。这种教学加上中国的应试教育指挥棒的作用,是一种不完备的科学教育。人们已经注意到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逐渐理解了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人们证逐渐摒弃“纯科学主义”的理念,回归人文与科学的结合点。

2、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克服我国目前的小学教学中的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即“双基”,忽视了成绩背后的负面影响。如高分低能。应试教育片面理解了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三大能力”,导致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智育至上、考试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课堂教学的难度、深度远远超出一般学生的承受能力,从而出现了学生厌学、惧学的现象。这种缺乏人文精神的教学在人才培养上出现了严重的后果。学生只关注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学习,知识结构片面,情感、志趣、眼界偏狭,急功近利。造成了新一代青少年普遍存在的文化素质和人格养成的片面和薄弱。(作者单位:土塘小学)

参考文献:

[1]廖卫新.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数学教学.2012.6

篇(2)

二、教研目标:

1、切实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积极实践课改的新理念、新思路,围绕三个“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继承和发扬我组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爱岗敬业的精神、良好的教风和教学研究的热情。在全组发扬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形成浓厚的教研之风、互学之风、创新之风。

3、立足课堂,在有效教学策略上深入实践与研究。让学生快快乐乐学数学,轻轻松松学数学。

4、深化数学课题研究,提升数学教师科研素养,积极撰写教改论文并参加各级的评比。

5、在学习、实践、研讨中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探索,总结新课程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本组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三、教研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成功的先决条件,而教师的教学行为又是受其头脑中的教育教学理念所支配的,因此,本学期,我组数学教师围绕以下内容开展学习活动:(1)《数学课程标准》;教材;(2)有关“实效教学”的理论文章。(3)数学专业报刊、杂志

具体做法:

(1)教研组活动时组织针对学校的集体业务学习材料谈心得体会,并形成书面材料,上传到学校网站。

(2)教师个人自学“实效教学”的理论并做好笔记,集体研讨。

(3)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广泛收阅教育教学改革信息,提高自身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2、加强常规管理。

加强常规管理的核心主要是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和作业的有效性。具体做法:

(1)学期初每位教师要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平时要做到:认真备课、上课、布置和批改作业、辅导学生。

(2)自觉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备课、上课。认真落实“教学五认真”,规范教师的业务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充分发挥数学教研组的作用,组织集体备课,研究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常规,注重活动过程的实效性。

(3)配合教导处开展学科竞赛活动。

(4)继续组织好每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本学期数学组业务学习的重点是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谈“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实施实效教学”,继续深化我组教研之风。

(5)大胆进行教改实践,积极撰写教改论文。鼓励教师在理论学习、教改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撰写有关“实效教学”的论文。

3、开展多样化教研活动,以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采用集中学习、教师自学、网络学习的方法,及时了解最前沿的教改信息,扩展教师知识视野,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丰富教育教学理论,提升理论水平和教学教研水平。

篇(3)

实变函数在数学专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培养本科生数学素养不可缺少的一门课,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院数学专业的高分比较低,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学生的接受能力差,教学内容较多,课时有限,结果学生认为实变函数难学,教师感觉难教,因此实变函数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精选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教师队伍建设,考核方式的改变,四个方面进行了实变函数教学的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精选

近几十年来,出现了很多实变函数的新教材,其内容,体系和风格截然不同,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只有一个学期的时间来学习这门课,面对实变函数知识体系庞大,内容抽象,难理解,学时有限的实际情况,不论选择哪一本书进行教学,都需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如果讲授的内容过多,有限的时间,学生掌握不了,如果讲授内容太少,会对学生继续求学深造造成不利的影响。基于以上考虑,笔者通过对几种教材的比较,最后制定出了以下授课内容:(1)对等与基数,可数集,不可数集,集合的概念和运算,让学生利用自习时间自学。(2)度量空间,聚点,内点,开集,闭集,完备集,直线上的开集,闭集,完备集的构造。(3)外测度,可测集,可测集类,不可测集留给学生自学。(4)可测函数的性质及构造,叶果洛夫定理,依测度收敛。(5)勒贝格积分的定义,勒贝格积分的性质,勒贝格积分的几何意义,一般可积函数,积分的极限定理,有界变差函数,单调函数的可微性。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1、课堂上注重与学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讲授基本概念时,要注意创建有趣味性的实际问题引入,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运用数学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讲授勒贝格积分时,要注意和数学分析中的黎曼积分联系起来。例如定义在闭区间这里是一个图片的狄利克雷函数,在数学分析中是不可积,这个问题要让学生自己推导,要让同学们明白不可积的原因,这样很自然就引出了勒贝格积分,同学们也明白了勒贝格积分不是漫无目的产生的,它是为了克服黎曼积分的缺陷产生的,这样同学们也就明白了实变函数是数学分析后续课的原因。这样整个教学过程,问题引入自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改进课堂讲解方法

实变函数中有很多重要定理的证明,证起来很困难,过程也很长,如果按部就班的证明,学生一时很难理解和接受,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时教师应该先介绍此题中应用到的一些概念,再分解出若干个引理,并加以证明,然后利用引理来证明该题的结论,例如叶果洛夫定理的证明过程就是如此。这种以论文形式的证明方法,使证明过程和数学思想一目了然,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很好的理解,对证明思想方法有很好的把握。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查阅一些关于叶果洛夫定理的证明的资料,通过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初步接触科研训练,为以后的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3、合理安排教学时间,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由于学生的基础,智商,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例如有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强,适宜从事理论研究,继续攻读学位。有些学生统筹协调能力组织能力较强,适宜从事教学工作。因此在实变函数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确定分层培养目标为A层和B层。

A层教学目标:通过实变函数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其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对数学各个专业方向有一个比较健全的认识,是为了培养中学教师的现代数学素养,以便适应21世纪数学的飞速发展。由于我院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愿意从事中学教师的占多数,因此A层教学班级的人数建议为40人,课时为48。

B层教学目标:重点放在数学理论和逻辑推理上面,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掌握专业课程和数学思想方法,掌握应用数学知识,具有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掌握近代分析的基本思想,为进一步学习和钻研现代数学理论打下基础。B层教学考虑对学生的基础要求较高,要求学生愿意从事理论研究,因此B层教学班级的人数建议为30人,课时为68。

三、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实变函数课程建设的核心,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近几年来,有很多学者对实变函数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对于主讲实变函数的老师也应该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进行业务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1)定期组织实变函数研讨会,讨论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加强交流。(2)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实变函数专题报告会,如黎曼积分的局限性,勒贝格积分思想等专题报告会。(3)外出访学,进修学习,攻读博士学位等。

四、考核方式的改变

传统实变函数通常采用闭卷的形式,面对这种考核方式,学生为了及格,常采用死记硬背,套公式的方法,学生考完试就忘光,这种考核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非常不利,因此必须改变或改进传统的考核方式,笔者认为可以为采用平时成绩占10%,,闭卷考核占40%,专题小论文占50%的考核方式进行。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对于学生以后毕业论文撰写也有很大的好处。在撰写专题小论文的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查找资料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参考文献:

[1]程其襄.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周民强.实变函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江泽坚,吴智家,纪友清.实变函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耕.实变函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夏道行,吴卓人,严绍宗等.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湖南省桑植县澧源镇第二小学(以下简称“我校”)的省“十二五”规划课题“互文性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经过3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互文本的引进,解放了老师,同时给了学生一个更为广阔而自由的空间,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思辨精神也得到了培养。推而广之,我们认为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也可以运用互文性理论的思想,引进与学习主题有关的材料,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基于此,我们提出“互文性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对互文性现象和互文性教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图在小学各学科中构建互文性教学的新方式。

二、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涉及三个核心概念:“互文性”“互文本”“互文性教学”。

(1)互文性: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是指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地存在,文本与文本之间存在着相互交织、彼此牵连的现象。关联性是互文性最显著的特征,因此我们认为,不仅文本存在互文性,思维也存在互文性,具有关联性的思维现象也可以用互文性来理解和阐释。

(2)互文本:互文本是进行互文性教学的工具,在本课题中,互文本包括两类,一类是物质性的,指与原文本在主题、结构、表现手法、背景、修辞等方面具有相近性或相关性的实体文本,如文学作品、文学评论、背景资料、声像资料等。另一类是意识性的,指在解决问题时所用到的具有普适性的思想方法,如解题方法、解题策略等。

(3)互文性教学:把互文性理论的思想植入到小学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进互文本,让学生在互文本和原文的对比研究中,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教学方式称为互文性教学。

三、理论依据

(1)原理的联系观: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一个成分或一个环节,原理的联系观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依据。

(2)互文性理论的文本观: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的,与其他文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理解文本时可以参照其他文本。我们也可以由此联想,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与其他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理解某个知识点可以参照学习其他知识点的方法与过程。

(3)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本课题中通过互文本进行学习,就是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料,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

(4)现代教育理论的课程观: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是课程的主体之一,教师不再只是课程和教材的被动执行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因而,把具有互文性的文本引进课堂成为可能,开发互文本是建设课程的一种途径。

(5)创新理论的创新观: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熊彼德认为,绝大多数创新都是现存知识按照新的方式的组合。本课题以互文本为媒介,从学科知识重组和跨学科知识重组入手,希望学生最终能够做到跨出课程规定的内容,运用这种“重组”的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从而内化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将互文性理论应用于小学各学科的教学之中,结合学科特点,探索互文性教学规律,建立互文性教学规范,提出互文性教学策略,完善互文性教学理论,规范互文性教学实践。

(2)通过互文性教学,让学生建立起学科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国家认同、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

3. 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使学校成为文化地带,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研究内容

1. 互文性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由于互文性的广泛存在,互文性教学也有意无意地存在于广大教师的日常教学之中,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因而对互文性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其必要性表现在:①对未来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②对未来人才能力结构的要求;③学生终身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需要;④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其可行性表现在:①教学资源上的整合与重组;②教学手段上的媒介运用;③新课导入上的情境设置、故事(事件)导入、习旧引新;④解决问题上的方法与策略的迁移;⑤技能训练上的改写、仿写、扩写、缩写、改编的运用。

2. 互文性学科教学策略的研究

课堂教学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性工程,所有的经验与成果都来源于此,通过课堂教学,探索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结合点,建立跨学科的互文性教学,构建互文性教学的流程群。并以此为基础,从互文本的开发和课堂教学应用方面,探索有效实施互文性教学的策略:①开发互文本的有效途径和方法;②如何科学地设置互文引入点;③互文本的引入时机;④互文本的引入方式;⑤物质性文本的应用策略;⑥意识性文本的应用策略。

3. 互文性教学规律与原则的研究

教学规律是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规约作用。互文性的教学规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教育性与科学性的辩证统一;②互文本与原文本的辩证统一;③师生的知识结构与互文性教学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并以规律为基础,制订互文性教学原则: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目标性原则、适度性原则、适时性原则。

4. 互文性教学评价的研究

制订科学的互文性教学的课堂教学评价细则,设置评价指标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互文本的选择;②互文引入点的设置;③互文的引入时机;④互文的引入方式;⑤教学效果与互文本的因果关系;⑥互文意识的建立与思维方式的变革;⑦动态生成;⑧教学智慧。

五、研究方法

以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文献研究法:查阅文献,充分掌握互文性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学习相关理论和重要观点,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以确保课题研究的先进性,提升课题研究的理论性,同时围绕教学主题查阅与之相关的实体文本以及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策略,确保互文本的科学性。

行动研究法:将互文本进行精心地筛选和合理地组合,用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在不断地反思、比较、总结中,优化互文本,优化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

六、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1)阅读教学:以互文性的眼光审视、解读语文教材,以教学单元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为基点,将互文本引入课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造利于学生学习的语言环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进行结合和融通,整合教学资源,构建起一种全新的互文性教学单元。探索“导读课”“集中识字课”“粗读课”“精读课”“品鉴课”“整理课”六种课型,建构小学语文互文性单元整体教学的流程群。

(2)作文教学:从阅读教学中的模仿、借用、渗透、转化、颠覆等手段和技巧的运用入手,从说话到写话的过渡。将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组课文依照主题和训练点的要求进行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设计开展一次活动,如参观、制作、观察、实验、读书、春游、学工、学农、学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亲身体验和感悟,进行习作,然后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对比讲评和修改。

(3)数学教学: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和课标,找到知识的生长点和后续知识的辐射点,建立知识网络。思考知识的发生过程,把数学知识还原,让学生就像数学家研究数学一样学习数学。挖掘数学知识背后的故事、美育资源以及数学史料,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策略解决数学问题,构建多维、立体的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4)其他学科教学:围绕教学主题搜索互文本,品社科用具体的案例和小故事创设活动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将行为规范内化为信念。科学科类似于数学,创设情景,把科学知识还原,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然后像科学家一样,设计方案,解决问题。挖掘科学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

(二)技术路线

研读课标和教材查阅文献、开发互文本互文性教学优化设计课堂教学总结提炼互文性教学规律、原则、策略制订互文性教学评价标准

七、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之处

(1)探索互文性教学规律。在现实教学中,人们都在有意或无意地运用文本的互文性设计教学,但很少有人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本课题将对互文性教学的规律进行总结,以更好地指导教学。

(2)建立互文性教学规范。本课题将对互文性教学原则进行探讨,为教师顺利开展互文性教学提供积极的指导和调节,规范互文性教学行为,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3)提出互文性教学策略。本课题运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的普适性特点,将教材上的知识点放在一个多维、立体的空间里进行学习,为教师进行教学提供教学流程、方法、媒体等方面的操作策略。

八、课题的研究基础与条件保障

本课题是我校已结题的《互文性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连续式、掘井式的研究,具有较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课题组主要成员由教育局的科研人员、学校主要领导和各学科的骨干教师组成,有利于结合本职岗位从事课题研究工作,也有利于全面落实本课题研究所必须的物质和经费保障。

九、预期成果

(一)理论成果

(1)研究报告

(2)系列论文。①互文性教学的客观性与必要性论文。②互文性教学优化设计实施策略论文。③互文性教学规律论文。④互文性教学原则论文。⑤互文性教学评价细则。

(二)实践成果

(1)教师成长案例。②学生发表的习作和获得的荣誉及成长案例。③学校所获得的荣誉。

(三)物化成果

①互文文本辑录。②教学设计精选。③教学片断精选。④课件精选。

十、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5年6月――2015年10月):制订课题研究方案,查阅相关教育文献,审视、分析变革思路。邀请有关专家,进行开题论证,修改研究方案并组织理论学习。成立子课题组,明确子课题组的研究目标、任务和要求。

篇(5)

按照百度解释,“民科”即民间科学家,区别于广义的科学爱好者和非官方科学家,他们爱好研究科学问题,但没有受过科学的训练,不掌握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仅凭空想和臆断得出所谓的“结论”,他们的观点往往惊世骇俗,但不被主流社会关注和承认。

事实上,只要受过简单的科学教育,“民科”的荒谬之处就非常容易甄别。但从上述关于“民科”电视节目引发的闹剧,不能不令人对民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产生深深的忧虑。

科学素养包含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三个方面。同时具备三方面能力的人,则称具备了基本科学素养。中国科协2010年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近97%中国公民不具基本科学素养,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科学素养低下的现实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首先,有些科学素养方面的事件是社会上某些人的刻意所为,有其特定的目的企图。比如“大师”王琳之类的人物被社会“名流”广为追捧,“大气功师”及其“功法”一度大行其道,电视节目上公然出现“我们恨化学”的广告词,如此等等。这些现象,就是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缺乏科学素养的人,以实现自己的龌龊勾当。其次,大部分科学素养方面事件的原因是低素质群体控制了社会舆论,造成思想混乱。比如微信群中广为散发的各种谣言,转基因食品问题导致的恐慌,社会各种流言的散播等等,都是由于科学素养低下而导致的轻信和思想混乱。

记得几十年前的那个年代,学习风气似乎不如现在这么浓厚,家长对孩子的重视程度也远不如现在高,但那时孩子们反而有很多的机会阅读课外书籍:十几卷本的系列读物《十万个为什么》是不少孩子的最爱,华罗庚等著名科学家撰写的课外读物很受学生欢迎,高士其等科普作家的著作更是广为流传。如今,日益繁重的考试压力使学生的生活单调乏味,学校几乎成了考试训练营,凡考试范围之外的内容,凡与考试无关的行为,都被一概摒弃。据调查,中国社会人年均阅读量少得可怜,即使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除教科书之外,所阅读的书籍也仅仅是教辅。严格意义上这根本就算不上阅读。这种背景下像高士其那样杰出的科普作家和华罗庚那样知名科学家所撰写的科普读物,已经几乎找不到了。虽说各级考试的内容也涵盖了现代科学和人文知识的主要内容,但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有限的科学知识被教条化、狭隘化,变成冷冰冰死板的东西。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教育被忽视和排斥,科学素养教育从源头上被封堵。久而久之,各种各样违反科学素养的事件就堂而皇之,大行其道了。

2014年4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统筹各方面力量,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细化,研究制定各学段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科学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学生和全社会的科学素养,需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篇(6)

(一)继续做好新教师培训工作。近几年来,分配到我镇工作的新教师相对较多,为了使这些青年教师尽快成熟于讲台,我们对这些青年教师进行了“教材与教法”及“教学常规工作”等方面的培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如骆驼山小学邹新丽老师走上讲台一年的时间,参加今年县青年教师数学课堂大赛荣获三等奖。

(二)举行教学设计、论文专题讲座。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镇数学教师撰写教学设计、论文的水平,4月12日,在中心小学举行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论文专题讲座”活动,我镇各所学校的数学科组长和各校青年教师共50多人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次讲座,重点对我镇近两年获得市、县一、二等奖的优秀教学设计、论文进行案例剖析,从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论文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入手,使我镇数学老师对教学设计和论文的基本思路有了清晰的认识,并进一步明确了今后撰写教学设计和论文的格式以及基本要求。

(三)加强教师对数学课标的理解,提高教学理论水平。针对当前教师队伍对《数学课程标准》并没有真正深入理解的状况,小学数学科在上年度要求每一位数学教师要精读《数学课程标准》。通过强化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深入领会《标准》的精神,提高数学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数学教学的专业理论水平。为检查这次阅读活动的效果,在本年度初我们开展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测试活动,从测试成绩的反馈情况分析,绝大部分教师对《课标》的掌握情况良好,并能熟练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四)组织数学科组长及教师开展专题研究活动。3月1日组织全镇小学数学教师观看了山东省第小学数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年会的录像课,大大提升了全镇小学数学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数学素养。9月27日,为提高各校数学科组长的评课水平,在中心小学举行了一次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活动先由中心小学的杜界飞和骆驼山小学的李艳玲两位老师分别展示了“乘除法(一)”和“运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两节研讨课,接着在会议室进行了数学科组长评课的活动,活动中先后有7位数学科组长对这两节课进行了点评和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会后,我们对“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范畴进行了专题总结,对促进全镇的小学数学技能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成绩与反思

(一)本年度取得的成绩

1.李艳玲老师荣获县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能手。

2、邹新丽老师参加县青年教师教学课堂大赛荣获三等奖。

3.李义堂、李艳玲老师荣获县小学数学技能比赛优秀辅导教师。

4.李明军等四位老师的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分获县一、二等奖。

(二)不足与反思

篇(7)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B-0014-02

我与魏光明老师的交往始于近几年。但熟悉魏光明老师的人都知道,从教20多年来,无论是当初在农村小学,还是如今到城市小学,他一直保持着朴实无华的作风,始终以平常心做平常事,孜孜不倦地行走在教育教学之路上。魏光明,作为南京市“基础教育专家”培养对象,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江苏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南京晓庄学院客座教授,南京市莫愁湖小学校长,一路朴实走来,每一个脚印都抒写着他对教育的执着追求。

他执念于学生发展。儿童具有无边的好奇与无畏的勇气,具有成人身上难有的热情和智慧。为解放儿童,唤醒儿童自身的力量,确保全体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他注重建立民主、平等、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善于与学生共同商定“公约”,让规则与学生对话。他从不挤占学生的其他学业时间上数学课,且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真正解放儿童的大脑、双手、眼睛,用细小的实际行动传递着自己的教育信念。他关注、呵护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习暂时困难、发展相对缓慢的“这一个”学生,耐心等候,静待花开,让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学生获得进步。他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和思维习惯,不断鼓励学生从认真听讲做起,积极回答,提出问题,大胆质疑,帮助学生成为优秀的思考者,以自信地面对充满变数的未来。

他执守于课堂教学。课堂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从教20多年来,他一直坚守在课堂,承担着一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他积极践行“轻负有效”“少教多学”“思维优先”的教学理念,科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选核心知识进行教学,着力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状态,在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同时切实减轻了他们的课业负担。他善于从生活出发,选择适合学生、学生也喜欢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他善于退到幕后,将学习的自还给学生,让他们学会选择,学会判断,学会交往,学会改变,深度体验知识“历险”、生命成长的乐趣。他紧扣时代脉搏,不断追问教育“在哪里”“去哪里”“怎么去”,努力探寻从“核心知识”走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路径,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思考,增强自信,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他执着于教育研究。诚如其所言,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向学生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研究的首要对象应该是学生。他拥有一颗童心,善于蹲下来从学生的高度和视角来观察学生,从心理学和数学两个研究维度解读学生,分析学生思维的“黑箱”,了解学生学习的经验,科学确定知识起点、方法和技能起点、思维和价值起点,合理设计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重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建设朴实、有味、有弹性、有挑战的简约数学课堂。他把教育作为一门人学进行研究的同时,还在全国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率先原创性地提出要“加强数学核心知识教学”,并逐步形成了“基于核心知识教学的简约数学”的教育主张。他先后主持“小学数学‘核心知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4个相关的省级课题研究,坚持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相结合,探寻数学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有60多篇论文在《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研究》《江苏教育》《教学与管理》等30多种教育报刊发表,其中10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索引,合著《小学数学研究与教学指引》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1月、2016年5月的《江苏教育・小学教学》分别推出由他策划的研究专题成果《走近数学“核心知识”教学》《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数学“核心知识”教学》。2016年7月,他赴德国参加国际数学教育最高学术会议――第13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并向与会代表推介研究成果“中国小学数学课程中的核心知识教学实践”。目前,他和团队成员关于数学“核心知识”教学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他执意于教师成长。学校管理的核心是用教师的专业成长带动学校的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为促进教师过上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他鼓励教师怀揣梦想,积极进行自我职业生涯的规划,通过实践、阅读、思考和写作,丰富教师的教育情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价值。为了促进教师的成长,让教师进一步体会到职业的尊严,他诚邀知名专家来校莅临指导,创造机会让教师与智者同行,与高人为伍,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认识、教学技艺和教育德行。为了给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与展示的机会,他以特级教师工作室为成长平台,以重大赛事和专题研讨活动为契机,帮助教师磨课、磨文、磨课题,助力教师,成就教师,让优秀者更优秀,让平常者不平常。仅在他的数学教育团队,目前团队成员主持的“正在进行时”的省级课题就有4项,1人被评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被确定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在回顾自己的人生成长历程时,他说得最多的就是生命中一些重要的人和事,令他倍感温暖,难以忘怀。“路在脚下”,这是一种坚守,也是一种风格,还是一道风景:一名心怀理想的教育行者,向着诗意四溢的教育远方,心无旁骛,迈开坚实的脚步,行走在儿童教育的康庄大道上。

Mr. Wei’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XIAO Lin-yuan

篇(8)

学术规范是一个以学术界和学术共同体的大致认同和确认为前提的,具有历史继承性和动态性的系统,是在长期的科研学术活动中形成的多维度、多层次的道德公约和行为准则,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指示系统,要求学术界和学术共同体必须严格遵守。其内涵丰富,绝非仅仅指学术研究的道德规范和学术论文的格式规范。

1897年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卡姆(EmileDurkheim)将“失范”一词引入社会学,描述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出现不协调时的一种混乱无序的社会状态,他将失范注释为:“一种准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失范只是暂时的规则匮乏状态,社会习俗仍旧可以规定和协调的社会器官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社会分工论,1893)“能够限制个体欲望的特殊规范类型的缺席状态”(自杀论,1897)。可见,失范是一种制度性,文化价值和道德伦理性的规则缺席或弱化的状态。借用社会学“失范”理论“学术失范”表现为特定时期发生在学术领域的、学术规范的弱化甚至丧失的一种无序状态。学术失范的表现各式各样,作为学术研究成果之一的学位论文失范也属于其范畴。

二、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位论文学术失范的主要表现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位论文的学术失范的主要表现为四类:

(一)学术道德层面的失范

学术道德规范是指学界或学术共同体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应该具备的学术理想和核心价值观念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应遵守的学术伦理准则,强调的是一种严于律己的境界。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学术道德失范突出表现为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截取拼凑和大篇幅抄袭剽窃的现象;或采取改头换面篡改、编造、杜撰科研数据或参考文献的现象。如此往复,大量低水平重复和学术垃圾导致了学术泡沬的产生,其危害不言而喻。

(二)学术研究程序层面失范

学术研究程序规范包括选题要求、文献调研、形成假说或观点的要求、术语界定的要求、制定研究计划的要求、收集和筛选资料的要求、拟定大纲的要求、格式行文的要求。程序性的失范其实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操作技术性的失范。行政管理专业学位论文多数是对已学理论的梳理或重组,缺乏实证性、创新性;对文献的检索搜集不够,积累不够充分,对相关领域、相关研究的前沿和动态了解不足,选题缺乏新意和深度;学科的强应用性决定了部分选题开展须建立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而多数学生懒于调查实践、闭门造车,甚至编造数据,主观臆造论文结论;参考文献数量较少和质量不高,外文资料的搜集不足,对文献缺乏批判性和整体性的把握,所选文献的信度没有基本的判断,文献综述不到位等。

(三)学术研究方法层面失范

“科学研究方法论探讨科学研究的发生、形成、检验以及评价的方法论问题,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方法论的桥梁。不同的研究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研究价值和学科特性,行政管理学在其学科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研究取向,分别为解释性研究、诠释性研究和批判性研究。研究方法上以概念演绎和理论分析为主,缺乏科学主义的实证思维方式,缺乏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尤其是实证研究方法的训练。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几乎没有涉及研究方论的运用,有部分同学文章中提到研究方法的应用,但是显然不懂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关系。

(四)学术制度层面失范

制度规范是学术规范制度化的产物,是保证学术研究的价值得以实现的明文规定,具有约束性和强制性。主要包括程序规范,管理规范、评审规范和处罚规范等。目前,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位论文存在的制度性失范,主要是日常论文管理工作的统筹不够科学,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安排学生实习、有指导论文进展、另外兼顾学生就业;评审规范设置相对科学合理,但是评审制度落实有待改进,使得评审不够严格,有效的监控流于形式,对违规者的处罚力度不够,起不到防范的作用。

三、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失范原因探究

(一)生态因素:先天的规范缺失和后天能量释放不足

从行政管理学学科建设和学科教育发展历程以及我国学术规范建设的历程来看,该学科学术规范先天不足,后天功能萎缩。我国行政管理学科教育和学科建设以及学术规范建设历程二者在时间上错位,学术规范建设晚于学科教育和学科建设,以致起步的符合中国实际的行政管理学术活动在十多年的进行中无章可循、无范可模;在行政管理学科发展中,忽视了行政管理专业学科特色的学术规范建设,而且长时间的讨论和争鸣,没有明确权威的规范加以规制行政管理学的学术研究。行政管理学学术规范的功能发挥不够充分,基本规范的实操内容没有很好的得到普及,本来具有的正能量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功能趋于萎缩。

(二)价值因素:价值观偏离和规范内化的失败

在社会转型期,受到西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和学术规范价值内化失败,导致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作祟,使学生越来越重视实用价值和实际利益,价值观偏离了学术研究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因为行政管理学科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直接导致学生科研基础能力的知识欠缺;教学方式传统,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不足;宽松的学生管理和评价制度缺乏有力的外在监督,使学生顺利毕业,但是难以就业,求职时“万金油”专业显得毫无竞争力、加上外在就业环境的严峻冲击,学生浮躁的心变得躁动,部分学生疏于学业参加没有任何挑战的社会锻炼,部分学生致力于死记硬背备战考研,努力提高自己的敲门砖,各届学生如此往复地为现实利益奋斗着,现实利益的实现成了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由学术规范内化的学术求真意识、学术创新精神从未和他们有过任何交集。

(三)能力因素:学生自身科研积累和科研能力不足

基于我国高等教育法的要求,本科生应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但本科生的关注重点则是通过顺利毕业,迅速找到心仪的工作,普遍对如何提高学术素养和学术能力不感兴趣。本科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习惯人云亦云;资料检索和文献鉴别、文献批判、文献整合综述能力不足,通过分析、鉴别社会现象与其关键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构建研究假设、模型能力欠缺,选择适宜测量指标,设计调查问卷和抽样方案的能力有待提高;力、和学术话语表达能力需加强;极为重要的是论文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方法论理论和实践训练的极度欠缺。

四、行政管理专业学位论文失范的矫正对策

(一)注重过程监督和管理

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不是一般的等同于学科课程的教学工作,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须长期规划的动态师生互动和学生成长过程。要树立大论文观念,即把本科生毕业论文作为凝聚其基本科研能力的体现,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时间长、方面多、环节多,做好过程控制和管理非常重要。在总体培养思路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把上述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任务,实施路径和应达到标准,真正形成前呼后应的递进关系。要根据培养要求,细化具体内容,制定相应措施,做到培养过程有布置、有检查、有督促、有评价、有激励,不断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

(二)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培养严谨的科研作风和态度

治理行政管理学术学位论文失范要从大学入学开始抓起。针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教育,学术界和高校要结合我国转型时期新的时代特点不断促进学科的自身建设和发展,引领行政管理学界逐渐形成“求真、创新”的良好学术风气,建设专门的行政管理学学科特点学术研究规范,通过多种手段,切实落实在新一届行政管理本科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使这种规范通过长时间的约束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和科学基本素养。另外,以本科生导师制为先导,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在重视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开展专业化的研究方向的引导工作,让学生了解导师的研究取向,最好能参与学术课题的相关活动,体验和模拟科研的操作,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热情。

(三)建立相应课程及考评体系,奠定论文写作基础

遵循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规律,科学规划和统筹本科生教育的培养阶段和教学管理计划。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学校的类别、培养目标等,建立科学的行政管理学课程评估体系,合理评估现有的课程设置,根据不同需求合理设置公共基础及通识类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法与技能课程等模块的权重,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为学术研究提供基础支撑。重点要协调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均衡定性课程和定量课程的比例。加强过程性评价的考核方式,将学年论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与毕业论文融为一体,在研究生入学考试时凸显本科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实际考察学生的基础科研积累和科研训练状况。

(四)遵循科研训练渐进原则,提升科研素养

在本科生教育阶段就应该科学规划,将毕业论文撰写要求的基本素养融入到整个学科教育和培养过程中,以必修学分的形式要求学生积累基本的科研素养,有了这种平时的积累并将平时的学术积累渗透到毕业论文中,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论文撰写环节的孤立和滞后,而且也可减轻指导教师的工作强度,以提高论文的指导质量,进而提升论文水平。具体来讲,就是要树立大论文观念,科学规划,建立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一般范式,将整个本科教育阶段分为有机联系的整体,把本科一、二年级作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储备阶段,奠定论文开展的知识性功底;在三年级开始以毕业论文写作的流程为模拟,完成课程论文的考核,进而将基本学术规范内化到学生的科研行动中。

篇(9)

一、数学课堂教学――建构以数学小课题研究为主的学习模式

传统的数学优势是所传授的知识比较系统,知识点分散,学生容易掌握,不足的是知识分得比较零碎,学生在建构知识链的困难较大。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能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应用数学意识。

比如小课题:绘制我们的校园,就是以比例尺知识为主工具的实践活动。活动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确定方位,测量长、宽。第二板块:绘制平面图。第三板块:制作模型。这个板块是在活动的过程中生成出来的,在绘制平面图后,学生想制作立体模型图,陈列到学校的门口。于是数学老师和美术老师同上一节课,数学老师解决测量中高的问题,美术老师解决制作立体模型的问题。

再比如二年级的“我们去春游”小课题研究,综合了活动策划、购买物品、购票策略等等,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加减乘除的知识;“今天我当家”小课题研究,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一天时间里的买菜、烧饭等活动的统筹安排,在这过程中学生对克、千克、秤的知识有了了解;还有“包装的问题”、“我爱学校”等小课题研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学习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等人文的东西。学科之间还得到了很好的整合,学习方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二、校本课程――把丰富的数学资源引进学习领域

进行数学文化建设,开发校本课程是一个重要的途径。通过数学校本课程建设,可以把丰富的数学文化资源引进到数学学习过程中。

由于每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在完成知识教学的任务后,很少有时间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发展的历史。在当代国际数学教育视野中,数学史首先被看作理解数学的一种途径。数学史对于揭示数学知识的现实来源和应用,对于引导学生体会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数学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揭示数学在文化史和科学进步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进而揭示其人文价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数学文化史涉及的数学史知识包括:

1.数学知识的来源和背景;2.数学思想方法;3.数学欣赏;4.数学家的成长故事以及取得的成就。

此外,数学的理性品格应成为重要的数学文化内涵,许多大数学家在成长过程中遭遇过挫折,不少著名数学家都犯过今天看来相当可笑的错误。这些史料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数学方法上从反面获得全新的体会,对学生正确看待困难、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不仅仅是训练思维的体操,是科学研究的工具,更有着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

三、数学专题网站――学生更自由而广阔的数学学习世界

在当今知识外储化的时代,学生的学习时空不应该局限于学校,数学教育应该随时随地满足学生的需求。网络,就能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我们学校建设的数学网站就是动态传播数学文化的平台。该网站由6个板块组成:闯关GOGOGO,学生可以在这里进行智力冲浪,解决问题,获得积分,体验成功和竞争;数学小游戏,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之余放松身心;数学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一个个精彩故事中感受数学的好玩;数学小论文,让学生把自己的数学学习心得体会发表在网站上与同学共享;数学人物,让学生在网上与数学家“亲密接触”;数学思考,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等等。

篇(10)

关键词:数学教师;教研论文;分析

一、研究背景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小学数学教师师资的需求要从数量的满足逐渐过渡到质量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教研论文是评价一个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也说明其对数学新课程的参与、评价和反思过程。本研究之所以选择通过对“中国知网”小学教师公开发表的关于数学教育研究论文的内容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以下方面的原因:教研论文的内容既可以反映出小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关注的热点,又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反映出数学新课程实施近十年来小学数学教师参与教研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小学教师在201x年公开发表的关于数学课程改革的教研论文。文献来源是“中国知网”,选择的文库为“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搜索主题为“数学”;作者单位:“小学”;搜索匹配度为模糊;时间为201x.1.1~201x.12.31。检索结果为201x年小学教师公开发表有1367篇论文。

三、研究结果

1、文章内容偏重课堂教学。表1数据表明文章的内容有93篇探讨在课堂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可见小学数学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上好课。综合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主要探讨两大类问题:

(1)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更好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如怎样进行师生互动、如何优化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怎样对学生注重人文关怀等。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质量,在样本所选取的100篇文章中有14篇文章论述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优缺点的总结。

(2)对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体会、经验谈:如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相关理念的理解及结合具体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应用等。

2、关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选样本的教研论文中有8篇文章探讨新课程实施中对学生数学兴趣、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和经验之谈。这较之以前数学课堂教学只为培养学生考试能力相比是一种很大的进步。这也说明小学数学教师逐步认识到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更多的关注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3、缺少多角度的论述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文章结构基本以“理论+相关例题”为主。在所选样本的100篇文章中,所探讨的问题角度单一,没有多角度去论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几乎所有文章都是一些课堂实录,文章结构基本形式为“理论+例题”。其中理论探讨都为文章第一段或第一二段,理论探讨的内容基本上以文章所论述主题词的简单定义或某一个问题中的新课改理念为主;大多数文章都没有从理论上做深入研究,例题在整篇文章中占的篇幅过多。

4、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数学教研能力认识不足。样本中有4篇文章论述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所有文章都认同数学教师整体素质关系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认为小学数学教师主要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大体可总结为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教学业务素质及身心健康素质。其中教学业务素质是指一个小学数学教师要具备坚实的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但这4篇文章对数学教育的研究能力并没有提及。可见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数学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只重视上好课,完全忽视了在教学中对出现问题的解释、探讨和总结的科研能力。

四、思考

上一篇: 幼儿园教师论文 下一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