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物保护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1:2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基层文物保护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基层文物保护论文

篇(1)

自古暨今,中国文化的主导者们“教民追孝”,“孝性”是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特征,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如此偏爱传统文化和祖宗留下来的器物,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是基础这种“孝性”,这一行为能够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终于形成气候并引发出一系列重大的实践行动,并不是偶然的,或“头脑发热的”。20世纪初期,有识之士就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并呼吁民众加以保护,且提出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但由于战乱、络绎不绝的社会动员和革命运动使人们无暇顾及这一领域;随着改革开放深入,西方文化的冲击,民众对自己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探寻更加迫切,极力寻求打下生命烙印的记忆,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留住这一记忆之一,它“不仅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是一项举国上下全民参与代代接替的、长期的宏伟的历史性任务。”)参见刘愧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一文,《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然而,从近些年的保护状况来看,虽然出台了非常细致的、具有法律效益的保护策略和措施,却并没有有效的抑制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的速度。笔者认为,问题的出现除了关乎有形的“政策”,更关乎无形的公众保护意识。

一、重视“上”“下”层的协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民族或族群,它属于该民族或族群的全体人们,它具有很强的公众性。而公众意识就是这些民族或族群的自我意识,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保护世界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举措,这也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但是目前在国内许多单位或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容以及重要意义认识不充分,他们不知道保护什么?能不能保护?怎样保护?

一个世纪以来,不少研究者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研究之中,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做了许多有益有价值的工作。然而,专家、学者们的保护往往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他们热衷于“填补空白”,戴着“艺术之墨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某些因素加以改造和利用,以“变异”的形式存在于“象牙塔”层面的交流与合作。“然而,在民间艺术活动被大量地用以为创作材料而遭到掠夺性开采的同时,它们本身却仍然被视为落后的、原始的、粗糙的,被视为必须以精英文化的模式加以改造才能拥有艺术价值的对象。”(注:参见傅谨《艺术学研究的田野方法》一文,《草根的力量》,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这种漠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脱离保护主体的基础意识层即公众保护意识的所谓“保护”,跟不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消亡的速度。

政府的政策有利于保护,也有利于公众保护意识的提高,然而,过于的依赖政策,也会导致公众保护意识的淡薄。2004年8月28日,中国政府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公布了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6月确定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6名。应该说,国家政府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然而,鲜明的“等级制”保护策略,有时会削弱民众的保护意识,他们会认为名录下的遗产才是需要保护的,或者“高等级”的遗产才是保护的对象。我们似乎走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公布名录和传承人”本意是要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而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反而却消减了这种意识,因而,关键不是政策的出台有多少前瞻性,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有多重大的意义,而是实际操作中,重视政策、研究成果与提高公众保护意识的协调,告诉人们为什么要保护并热爱这一类型的文化,增进保护的紧迫性的认识。

二、提高公众保护意识的三层举措

提高公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国家社会的自觉意识)其实就是一个全民性“文化自觉”的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不是‘死文化’而是‘活文化’,其区别与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特点就是依附于特定的民族、群体、区域或个体存在,并流传至今。”(注:参见乔晓光《关注母亲河》一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讲究“活”性,以“人”为本,离开了对人的关注与重视,就是舍本逐末。提高“人”的保护意识虽然是针对全体公众,但具体操作还应具有科学性和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认为应该有三个递进的层面,它们所针对的受众不同,得到的效果有差异,而结合实施则可以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

1、提高传承人和相应的专业人员的保护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部分领域是由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而得以代代传递、延续和发展的,他们“掌握着祖先创造的精湛技艺和文化传统,他们是中华伟大文明的象征和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杰出的民间文化传承人是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化的活宝库,他们身上承载着祖先创造的文化精华,具有天才的个性创造力。……代代相传是文化乃至文明传承的最重要的渠道,传承人是民间文化代代薪火相传的关键,天才的杰出的民间文化传承人往往还把一个民族和时代的文化推向历史的高峰。”(注:参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编《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命名工作手册》,2005年版,第11页。)保护和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是要保护传承人,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由于传承人的声誉和所处的特殊位置,除了要传授特定的“文化”外,还需传播延续这类“文化”的意义。然而,对于部分传承人而言,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是我们所认为的“文化”,这种最直接的能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的途径应是要得以重视的。此外,近两年政府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遗产和传承人名录后,有部分没有被列入名录的传承人通过媒体渠道道出了自己的抱怨:“国家不重视,我们如何来传承”,过于依赖政府政策和带有功利性的保护意识,不仅不能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更会加剧它的消亡。 转贴于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从对濒危形态的抢救,到对消亡形态的搜集整理研究,再到活态形式的扶持振兴与开发利用,都离不开相应的专业人员参与和必要的理论知识指导。较之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艰巨任务,其研究的专业队伍及其分布状况很不均衡,传统文化艺术研究领域比较合格的专业人员,大多集中于部分大都市和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且年龄普遍偏高,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长期进行实地调研。而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多数集中在“地方和基层”,其保护只有等待“有识之士”来发掘,或利用地方仅有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在维持,这使得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处于“非专业”状态,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培养专业人才输入基层、培训地方固有的人才以及成立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是有效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公众保护意识的有力保障。

2、重视教育的传播方式

教育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教育活动也成为支持、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严重缺乏专业研究队伍,一些教育机构尤其是高等院校开始设立相关专业,开展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学历教育,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发挥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桥梁作用。同时,鼓励和支持一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知识纳入中小学的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等,来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但是,在地方专业人员极度匮乏,特别是在一些较为偏远的乡村,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源地,教育工作者自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足,没能力从理论上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做系统规划的情况下,就在学校教育全线铺开,极有可能使效果“事与愿违、南辕北辙,甚至有可能在实施保护的良好愿望之下,由于不能按照科学思想办事,缺乏必要的专业理论指导,带来不必要的遗憾,酿成不必要的祸端。”(注:参见吴文科《以人为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根本性原则》)

重视教育,更应该重视教育的传播途径。笔者认为,就我国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应采用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一方面要培养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级专业人才,在全国范围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调查、登记、摄像、录音、认定、建档等工作,摸清家底;另一方面,要在本科、专科教育层面大力宣传和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因为这一层面的很大一部分毕业生都将是面对基层和地方的;再次,要对中小学有志教授和传播的教师进行培训,创造和提供机会让其再学习,他们是提高公众保护意识的“传承人”。只有提高了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才能避免“一哄而上”,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全民的保护素质。

3、保存与建立原生态生存环境

保存和建立原生态生存环境与提高公众保护意识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是隐含在物质层面之后的宝贵的精神内涵和历史传统,这就离不开它的原生态环境。事实上,在市场经济的制约下,要想完整的保存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生存环境是不可能的任务,只能是有限的条件内相对的实施,设立生态博物馆提供了这一相对的可能性。

篇(2)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引言

文物是社会进步的历史见证,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发展各个阶段智慧的结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现代博物馆如何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现代博物馆在对文物的保护中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是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现代博物馆在对文物保护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改进与创新,进而开辟文物保护、管理的新途径。

一、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我国的文化遗产正在逐步减少,如传统的民间习俗、手工艺以及游戏等,丰富的民间文化蕴含着民族文化,是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见证。有效的保护文物资源,就必须提高人民对文物的认识和了解,使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提高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保护意识,保护文物,是现代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之重点。

二、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缺乏具有高素质专业性强的文物保护及管理队伍。由于基层文物管理队伍的人员结构相对复杂,文化程度各不相同,业务素质也存在着差异,因此造成文物工作人员对文物的历史使命的认识及判断的能力存在着较大差异。其次,由于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文物管理专业知识及相关培训,造成目前不能满足文物保护及管理工作的发展。所以,要尽可能地将文物管理及保护工作中的不规范性、不科学性及不完善性等问题加以改善,在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学习的同时,还应对其专业知识及技术进行灌输。

(二)工作环境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许多基层文物管理机构的办公条件简陋,没有必要的经费保证,没有畅通的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甚至没有相对安全的库藏条件和安全预防设施。文物安全隐患无法及时排除,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三)管理体制及制度不够健全。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及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基层文物管理机构所承担的任务较为繁多。例如文物保护管理所、考古所、研究室、钻探公司、博物馆的职能及任务等全部在基层文物机构的工作范围之内。导致基层文物管理机构不仅要负责行政管理,还要负责业务工作,人员的安排上显得过于紧张,使文物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四)经费短缺。由于管理体制的制约,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经费一般由地方政府财政投入,而在注重抓经济建设的形势下,许多地方政府对文物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尽如人意,文物保护经费仅仅能够保证工作人员的工资,一些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甚至连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都难以保证。经费短缺一直是困扰基层文物工作的一大难题。由于经费短缺,许多文物保护单位管理、保护措施不能落实,有的只能任其损坏,甚至遗失;许多建立起来的业余保护组织人员经费难以落实,挫伤了业余保护人员的积极性,业余保护组织形同虚设,不利于文物的有效保护;许多民间流散的文物不能及时回收,许多有价值的文物不能及时调查上报或保护,造成文物的流失。这是基层文物工作者最痛心、最无奈的事情。

(五)开发与保护工作失调。对于文物保护单位而言,开发利用作为文物价值的重要内容,对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在日常文物的管理工作中,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经济建设目标的影响,造成文物开发与经济建设产生矛盾,文物法规很难得以实施。文物保护工作也很难得以落实。

三、现代博物管文物保护管理趋势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犯罪的手段也越来越具有隐蔽性与技术性,如何做好博物管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需要政府、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借社会各界的力量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力度,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效率。

(一)加大文物保护资金投入。博物馆的文物都是极其珍贵的具有一定历史性和不可再生的物品,保护难度大,必须加大文物保护资金的投入。因而,国家应从政策上支持文物保护工作,提供财力支持。由于文物保护的对促进地方经济收益效果不明显,地方政府对文物的历史性、文化性以及艺术价值认识不足,导致文物保护资金困难。而实际上文物保护的作用,对社会的贡献意义重大,一方面能有效的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文物保护是地方旅游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带动地方经济的有效途径,因此,现阶段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精神文明建设。

(二)加强文物保护制度建设。在博物馆文物保护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文物管理保护制度,尤其是文物的提取与交接制度,文物的提取必须根据文物管理相关制度进行,签订正式文物出库依据,凳记清楚名称、编号、文物的年代、完整度以及归还日期等各个细节,并且有相关部门负责人,博物馆领导签字审批文件作为提取依据。交接双方必须当面清点,检查作好交接管理、保护工作,确保文物万无一失。

(三)文物保护管理向智能化、全民化方向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加强了对文物的管理与保护,充分发挥文物的价值,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也正向人性化、全民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首先,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要以人为本,文物的管理与保护在依赖于科技的同时,还离不开大量技术人员的支持,因此,文物保护不可忽视技术员的重要作用,是文物保护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次,文物保护是一项公益事业,要注重博物馆的公众形象,文物保护的最终目的是惠及民众,提高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形成全民参与保护社会氛围,充分体现社会力量,使现代博物馆的文物保护管理呈全民化的方向发展。最后,科学的进步与高科技的使用,博物馆文物管理与保护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博物馆根据自身的需要,建立计算机网络管理体系,实现文物保护的全面监控,提高文物管理与保护标准。

参考文献:

篇(3)

一、摸清家底是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前提

肃北县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边防自治县,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在肃北留下了许多闪光的印痕。早在新石器时代西域游牧民族西戎、羌、月氏、匈奴等沿党河、疏勒河流域定居,在这里开荒耕地,繁衍生息,在隋、唐、宋、元、明、清时,肃北均为郡府州治所。悠久的历史,积淀下了大量的田野文物古迹。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南、北两山分布着大量的岩画、石窟、壁画、古遗址、彩塑、城堡遗址、军事要塞、烽燧(烽火台)等文化古迹。目前,肃北县田野文物共有110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0处。有石窟寺及石刻2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3处,古遗址59处,古墓葬4处。馆藏文物170组件,其中二级文物2件,三级文物2件。

以上丰富的文物是珍贵的人文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如:石包城石城遗址的发掘与研究,证明汉代该地区的军事防御体系的源流;五个庙石窟的发掘与研究,为敦煌莫高窟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肃北县境内截至目前所发现的60多处汉代烽燧遗址,更是证明了该地区古代时期是重要军事防御占地。保护和利用好这些文物资源,对于发展文物旅游事业,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建设人文肃北、和谐肃北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加强文物基础工作和文博信息化建设

基础工作对于事业发展更具系统性、长远性,是亮点工作的立足之本。 同时,实现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固本强基是关键、是保障。基础工作,即文物保护“五纳入”、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文物普查、文物安全、藏品管理等工作。要把这些事关长远发展的基础工作做好,必须把基础情况弄清,把问题症结找准,做到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当前,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政务的深入推进,传统工作方式已发生根本性改变,甚至“足不出户”即可完成管理工作。这种工作方式在提高办公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同时,也给我们全面准确掌握基层实情带来了影响。一些干部疏于调查研究,习惯于在办公室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与基层脱节、与实际脱节,导致工作效果大打折扣。抓好基层,打好基础,就需要我们迈开双脚、不怕吃苦、扑下身子、深入基层,到工作第一线去,到矛盾集中的地方去,把上级的决策部署与基层的实际相结合,察实情、剖根源、求真知。重大决策部署前一定要先行试点,探索路子,寻找规律,综合分析,趋利避害,切实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一)牢牢抓住文物安全。文物安全是维系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生命线,关系着文化遗产事业成败,责任重于泰山。随着文物保护领域的扩展和保护标准的提高,文物安全工作已由传统的以防盗为主,向防盗防火、防破坏等文物安全的整体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发展。要坚决根除“麻痹大意”和“遇难而退”的思想顽疾,大力推动专职、业余文物保护员、文物公安派出机构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文物安全保卫机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人防、物防、技防”三结合的现代化综合防范体系,着力提高文博单位安全防范水平。在防止藏品自然损毁方面,要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推进基层文物库房达标工程,配备必要的恒温、恒湿等设施,改善保管条件,强化日常监测,提高保管水平。在防止破坏文物违法行为方面,要加大文物行政执法力度,从“广、深、谐、快、准、全”六个方面着重加强,重点改变“不敢执法、不会执法、不愿执法”的状况,逐步解决和改善发案找领导、办案无抓手、查处无结果的现象。

(二)文物工作要体现“为民服务”性。文化遗产是人民创造,文化遗产保护要依靠人民群众,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要由人民群众共享。这是对一以贯之的群众思想、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运用于文物工作领域的高度概括。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必须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实现文化遗产价值的现实需要,也是保护、发展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充分认识和理解广大群众对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热切愿望,深入推进博物馆免费开放和对外开放文物保护单位的功能提升,通过挖掘、包装、整合、策划等众多手段,打造更多适应广大群众要求的文物陈列展示精品,在接待、导览、解说、休闲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提升软硬件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物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积极探索与社区、学校、企业等社会单位的合作机制,使更多公众走进博物馆,进一步拓展文物工作服务社会的范围和途径。

(三)建设相应的博物馆网站。近年来网络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和各行各业,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建设博物馆的网站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一方面要挖掘可以利用的相关资源,另一方面还要多个部门同时协作完成。另外,建设博物馆网站的时候,一定要设置更新入口,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更新相关的文物信息。在信息社会中,博物馆也是信息公用事业的一部分,本身又拥有极为珍贵的文物宝库,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利用无所不及的网络传播,加强典藏、研究、展示及教育等功能,强化文博知识传播及社会教育功能,将文物资源信息传送到世界各地,使所有公众都能共享人类文化遗产的福泽。

三、建设高素质文博队伍

文物工作专业性强、涉及面广、艰辛清苦,需要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的队伍作保障。面对艰巨的任务,需要坚强的队伍。因此,切实加强文博队伍建设,把自我加压、负重前进、甘于清贫、忠诚事业、求实创新、无私奉献的文博创业精神不断发扬光大,成为我们须臾不可松懈的要务。

篇(4)

(一)银耳博物馆建设。已完成馆主体建设。通过招商引资4000余万元,正全力推进陈列布展和室外生态景观打造。计划8月底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二)群文中心建设。项目主体二层已全面竣工,二次装修设计已启动,设备采购正在进行中。在项目手续方面,发改局已立项,建设、规划、国土等手续正在办理之中。目前正抢抓工期,力保年内全面完工。(三)纪念馆二期工程。已完成供排水管线、供电线路、旅游厕所和部分展墙的维修改造,完成投资150余万元。(四)图书馆维修工程。已于3月下旬开始动工维修,计划6月下旬完成。(五)数字影院建设。主体建设已全面完工,装修设计全面完成,6月正式进入装修阶段,10月正式营运。(六)千佛崖保护工程。已于5月底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资料整理与保护性规划设计方案,并请省社科院完成了整个景区的设计规划方案。

二、民生工程加快实施

(一)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全面完成空山、唱歌2个省级示范乡镇综合文化站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改扩建工程。完成4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专用设备配送。建成文化示范村80个,建成文化大院150个。(二)“村村通”工程。进一步巩固全县广播电视“村村通”长期通,累计维修直播卫星451台(件),高频头687只。规划了全县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完成了地面数字电视用户统计规划。(三)“村村响”工程。完成对已建139个行政村的广播升级维护及村广播室专职人员的业务培训。完成今年145个行政村“村村响”设备的招标工作,计划在今年9月底前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四)“2131”工程。全县22个放映队,上半年共完成4755场次放映任务。全县已将5个农村固定放映点建设纳入乡镇综合文化站改扩建工程中,已完成空山乡固定放映点建设,正抓紧建设、、等乡镇固定放映点建设。(五)免费开放文化场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银博馆、美术馆、乡镇文化站全面实现免费开放,各场馆累计接待游客51万人次、旅游团体170多个,免费讲解40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4万余份,提供各类咨询服务70余次。(六)整合乡镇文化资源。截止目前,已整合12个乡镇文化资源。(七)书屋建设有效推进。今年计划建成社区书屋10个,相应设施正在采购中。2014-2015年11家数字农家书屋建设,目前已完成计划申报工作。

三、文化活动异彩纷呈

(一)重大活动抓特色。充分利用节假日,积极开展特色文化活动。三八节期间在高明新区举行了专题文艺演出;在广场举行了“群文荟萃迎五一”大型文艺演出;在王坪开园2周年之际,举办了“唱响红云崖”红歌大赛;5月举办了“夏日廉风•清韵”书画展及文艺演出活动周活动;积极筹备第三届银耳节文艺演出活动。(二)主题活动求创新。积极开展“送辅导、送演出、送书画、送图书、送电影、送展览”系列文化进军营、进幸福美丽新村聚居点和院户活动;积极开展文化展览进校园,廉政文化展览进机关、进社区活动;深入开展以“群教活动就是好”为主题的巡回演出活动;举行“魅力山水城”月月红广场群文展演。累计举行文化下乡演出48场,基层文艺培训2000余人次,送春联10000余幅,送图书及报刊11000册(份),送《书画印》报1000余份,开展廉政电影展映48场次。(三)基层队伍再壮大。城乡组建了红云舞蹈队、锣鼓队、秧歌队及社会演出团体32个,积极开展城乡日常文化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文广新系统分别在杨柏、、王坪、广纳、空山、诺水河等乡镇或村建立了群文培训基地。组织县书画协会、县老年书画研究协会会员创作书画作品60余幅,参加了在举办的“省川东北六市老年书画联展”;为打造诺水河风景区,组织书写制作了楹联5幅。(四)文化市场监管有力。成立了网吧视频监控分中心;进行了“拉网式”消防安全大排查;开展了“三个一遍”、网吧“双百”行动、公共视听载体播放等专项整治。以“净网”、“清源”、“秋风”三大专项行动为主线开展“扫黄打非”,确保了出版物市场的健康规范发展。积极推进了“正版软件”复查工作。完成全县4家印刷企业和58家出版物发行单位年度核验工作。开展了打击假报、假刊、假记者“三假”行动和印刷行业质量管理年专项检查,及“绿书签行动2014”专项行动。

四、精品创作积极孵化

(一)精品创作常态化。2014年是创作之年,我局以“中国梦”、首届民间艺术节、县第三届洞乡银耳节为契机,不断创作文艺精品。歌曲《走进百姓家》、《永不平凡》、《群众在我心》、《千年等你来这方》,小品《生日快乐》、《屌丝》,舞蹈《背篼》、《我们村的大妈们》、《扁担情》,摄影作品《花轿迎亲》,

《时代聚焦》、《晨曦》、《新村新歌辣嫂子》,分别获省市大奖。(二)精品工程见成效。县摄协17幅作品入选省摄影家协会主办的2014年省新人新作摄影展。在“先锋”电视节目展播中,以景祥俊、廖占富、张兴琼等先进典型为素材精心排练了音乐剧《一棵树》和音诗画《两座山》。论文《浅谈山区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试谈巴山民歌的保护与传承》两篇文章被国家级刊物《文化月刊》采用。书法作品《草书斗方》、美术作品《山水》和《晓寒》均在省博物馆展出。版画作品《秦巴三月》入展省版画提名展第二回,并被神州版画博物馆收藏。(三)精品意识再提升。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紧贴“一府三乡”地域特色和基层民众生活实际,全力打造反映我县民众真实生活的艺术精品,“中国梦”文艺创作、“魅力摄影展”、洞乡银耳节开(闭)幕式节目创作正在创编之中。

五、文物保护全力实施

篇(5)

(2)2009年3月王晓荣同志被咸阳市艺术馆评为群众文化先进工作者;4月14日,获县级“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3)4月24日,我馆与邠州书画院共同举办了庆五·一王相俊书法展览。展出作品130余幅,是王相俊先生近年力作,其大字飘举峭劲,小楷精严清秀。其十条屏、长卷等作品尤见创作规模及匠心,这些作品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越了生活装饰的功用而成为一种专业性的创作,这一点在我县广大书画爱好者当中尤为难得;

(4)2009年5月31日,我馆组织四名小选手参加陕西省第二届暨咸阳市第四届少儿艺术节,我馆荣获组织奖,李晓玉同学荣获少年组声乐二等奖;

(5)6月4日,我馆张莉、张文静参加文体系统“我为争先进位跨十强”做什么演讲比赛,并获得二等奖、三等奖的好成绩;

(6)任致远同志的论文《关中民间美意识》,荣获陕西省首届山花奖二等奖;作品《梨花春雨》,刊登在2009年咸阳市《美协专辑》;作品《世纪大风景》,刊登在2009年咸阳市《山水画专辑》。被县委县政府评为2009年度科技人才。

(7)6月29日,我馆三名同志参加县机关工委组织的庆“七一”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荣获二等奖。

(8)6月30日,我馆朱亚丽,张文静两名同志参加县政府举办的“争先进位跨十强”征文比赛,分别荣获一等奖、二等奖的好成绩。

(9)8月31日,我馆与文体事业局,邠州书院联合举办庆祝六十周年高才林书法展,展出作品八十余幅,再现了老革命,老战士的气魄和勃勃生机。展期五天,参观人数达千余人次,社会反响良好。

(10)、9月8日,由县委宣传部,文体事业局,广播电视局主办,我馆与县电视台承办了庆祝建国六十周年“誉峰杯”群众秦腔大奖赛,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我馆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在全馆办公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克服困难,深入挖掘XX县丰富的人文资源,力所能及地搞好调查、整理、录入工作,制作了XX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分布图并认真撰写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初步完成了涉及文化空间、民间制作工艺、民间饮食酿造工艺、生产技术工艺、民间艺术、民间信仰、民间文学七个门类的2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使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四、文物工作

我馆是个文博、群众文化合二为一的混合馆。确保馆藏文物绝对安全、田野文物保护、文物法规的宣传也是我馆日常工作的重头戏,在文物保护工作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1—3月份,整理编写了简明扼要的文物概况,并做了相应的图文编辑;

(2)、4月份在义门乡芦寨村征集文物3件,陶器残片数枚,其中有一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罐弥足珍贵,并随时整理出征集简报;征集到汉代铜钫一件。

(3)、从4月份开始至今紧张有续的进行一般文物数据库录入;

(4)、陈跃进同志着手编写《文物志》,资料搜集整理工作正在进行中。

(5)、对全馆文物工作者进行了历史文化知识培训,大家相互学习,共同研讨,既了解到了XX县的历史文化渊源,也学习到了文物鉴别常识。

篇(6)

__,19__年出生在__区__镇一个普通家庭,受爱好文艺的父亲影响,从小就喜爱文学艺术,还在少年时代就开始在镇里、县里的文艺舞台上演出,那时的她就立志成为一名文艺工作者。2002年大学毕业以后,恰逢招考文化站长,经过层层选拔,最后不负众望成为当年唯一一位被录取的女文化站长。自那时开始,她就一心扑在基层文化工作上,把文化事业当成自己终生的事业来干,在文化工作的舞台上默默奉献耕耘着,履行一个文化工作者的神圣职责。13年来,__凭着对文化事业的满腔热情,坚持扎根基层文化大舞台,在乡镇文化工作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她组建20多支地方文化队伍,参与人数超过1000人。精心打造__镇“__大舞台”广场文化品牌,受到广泛好评。积极组织开展文化遗产的普查、整理、申报工作,获批省级非遗名录项目1个、市级名录项目6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2013年被评为__市优秀文化站长。

山美在俊秀,水美在清澈。文化人之美美在对文化事业的执着,美在对文化工作的热情,美在对文化工作的奉献!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__在文化战线上工作已有十多余年,从地处偏僻的__镇到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__,无论世态如何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她对文化工作的热情!在担任文化站长十多年的过程中,她始终坚守一个信念:热爱文化事业,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做到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用一颗赤城的心去对待工作。近几年来__镇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而她本人的工作也得到了上级和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先后被评为__省优秀体育指导员,连续五年被评为__市和谐文化进万家广场文化活动先进个人,市优秀文化站长,多篇个人文化工作论文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十年来,她为__文化工作倾注了全部精力,始终坚持创新农村基层文化工作,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__镇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古镇,也是苏北闻名遐迩的文化名镇和文化大镇。地杰人灵,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钟灵毓秀,堪称__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__担任文化站长十多年间,也是我国建设新农村的十年。十年来,__为确保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融合同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文化扶助资金,积极争取镇党委、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使镇党委、政府作出决策,把文化场所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列入新农村建设的考核。与此同时,她还积极发动全镇的社会名流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和资助,促使全镇的文化平台得到快速打造。政府投资数十万元,打造了一个占地530多平方、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设有文化大舞台、老年活动室、乒乓球室、阅览室等,建有文化排练厅。15个村委会和5个居委会均建有篮球场地、乒乓球室和农家书屋,还有3个自然村和8个单位建有文化场馆,使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有了更广的平台。她还积极组织全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资料收集、整理、申报,获得省级非遗名录1个、市级6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基础设施的建设,极大扩展了城镇居民和村民的文化活动空间。__镇文化站只有一名专职文化工作人员,在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抓好农村文化工作,__坚持把培养文化队伍与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基层文化骨干队伍的培训和建设。2007年,她刚调到__就走村到户,积极考察,动员各社区的老年文艺爱好者加入到文化活动的队伍中来,在她努力组织下,近年来全镇先后有80名文化骨干到省、市参加培训,不断提升了这支骨干队伍的文化活动素质,带动全镇人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她担任文化站长10余年,在全镇组建了舞蹈队3个、__民乐队2个、民俗表演队3个、120人以上龙狮表演队1个、镇广场舞队6个。村级晨练队15个。全镇业余文化队伍人数超过1000余人,这些文化爱好者,长期在一线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她每年组织开展3-4次大型综合性文化活动,参与人员超万人。我们到__镇上走一圈,每天在清晨、傍晚,就可以看到一群群民众在欢乐,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成为一条亮丽、充满活力的风景线。__同志十分注重文化网络建设,她不断创新群众文化工作,努力实现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全镇15个村5个社区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配有专门电脑室,由镇综合文化站定期文化信息。定期邀请市老年大学、区文化馆的老师来__给学员们授课、培训,并带领文艺骨干到市里区里进行学习交流。几年来,她多次组织文化队伍,参加市、区文艺汇演、广场舞大赛比赛,元宵灯彩展演、少儿书画比赛,先后获得市级一等奖一次、二三等奖若干。

__就是这样做的,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的奉献着、不懈的追求着,用一个文化工作者的信念和行动实践着自己的中国梦文化梦,她凭着扎实的足迹,执着的精神,在群众文化事业中播撒着爱心,用她饱满的热情书写着一个文化工作者的豪迈情怀。

篇(7)

中图分类号:TV213.4文献标识码:A

1明德门遗址与杨家村概况

1.1 西安杨家村概况

杨家村隶属于雁塔区长延堡街道办事处辖区,位于朱雀大街东侧,长安南路以西,规划纬零街两侧,且紧邻地铁二号线,交通方便。目前,村域土地总面积161.79亩,总人口1908人,总户数816户。其以中低档工商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育较成熟,形成了一个城中村廉租屋经济体系,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聚居于此,承担着本区域最基本的基层服务功能。同时也存在着城中村所特有的一系列问题。

随着西安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明德门遗址保护的重要性,杨家村严重制约了西安的城市化进程以及明德门遗址保护的顺利进行,必须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改造。西安市人民政府也已经在2013年了杨家村改造项目拆迁工作的通告。目前,此项目已经正式启动。

1.2 明德门遗址概况

明德门遗址位于杨家村村内南部,是唐长安城外郭城的正门,也是唐长安外郭城唯一采用五门道形制的城门,与皇城“朱雀门”、宫城“承天门”等共同构成了唐长安城的南北中轴线,是唐长安城中轴对称布局的重要体现。明德门遗址也是留存至今为数不多、相对完好的唐长安城遗迹,是唐长安城遗址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其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目前,虽村民自发建有临时围墙将遗址所在地封闭管理,但封闭范围偏小,未能将明德门遗址全部包括在内。明德门遗址东、西两侧的部分遗址被低层建筑和道路覆压。遗址保护现状堪忧。

1.3 明德门遗址保护与杨家村改造的矛盾关系

根据陕西省文物局因丝路申遗项目,对明德门遗址2008年组织编制的《唐长安城遗址保护管理规划•明德门遗址分册》中区划,其保护范围共需20.25公顷,除去杨家村村域之外的占地面积,仍需要占用杨家村三分之二用地。按照《西安市城中村改造管理办法》文件精神,杨家村的城中村改造需对全村宅基地实施拆迁和安置工作,总拆迁面积38万,则该村需建设安置面积168750。但杨家村实际可剩余规划建设用地仅为3.35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为57759,根本无法满足安置村民的需要。因此,杨家村改造与明德门遗址保护在用地问题上的矛盾突出。

2.相关规划历程概况

自2008年开始,本区域先后经历了《唐长安城遗址保护管理规划・明德门遗址分册》、《明德门环境整治工程》、《明德门遗址周边环境建筑高度控制方案》《杨家村城中村改造项目方案》等规划阶段,各个阶段由不同的主体单位组织编制,侧重点和主要解决的问题各有不同。目前项目仍在进行中,且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并为各方认可的方案。其主要分为如下几个大的规划阶段:

1)第一阶段――明德门遗址保护规划

规划自2008年开始,因明德门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根据国家的规定,由陕西省文物局于2008年组织编制《唐长安城遗址保护管理规划・明德门遗址分册》。主要是中国陕西西安段为了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编制。其由陕西省古迹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编制。

此次规划主要是划定了明德门遗址的保护区划范围,即核心区面积1.72公顷与缓冲区面积18.53公顷两部分。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如立法性、规范性和契约性的保护措施和注意与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相关规划的衔接。

2)第二阶段――明德门遗址环境整治工程

此次规划于2010年由西安市雁塔区城市更新改造办公室和陕西省文物局共同组织编制。其针对明德门遗址的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主要确定了杨家村村民的补偿方案,遗址的用地范围,遗址周边的容积率、建筑高度与体形,绿化种植类型,主要的功能布局,以及如何停车问题。

3)第三阶段――明德门遗址周边环境建筑高度控制规划

此次规划于2010年开始,由陕西省文物局和西安雁塔区政府共同组织编制,由西安大方置业发展公司进行开发建设。其由于明德门遗址申遗结果未定,因此,主要考虑到雁塔区政府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规划主要解决了周边建筑的高度问题、文化定位问题,以及相关具体的指标问题。目前此规划已经得到了文物部门、政府以及开发商三者的初步认可。

4)第四阶段――杨家村城中村改造项目

此次规划于2012年开始,主要由西安大方置业发展公司进行投资建设。规划主要确定了改造范围与功能分区,同时确定了分区改造的各个方案。目前,此项目仍在进行中。

3 经验总结及反思

通过自2008年到目前共四个阶段的规划,杨家村改造终于探索出了一条既满足文物保护与展示要求,又能使村民受益、开发商获利,同时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形成城市新亮点的保护性开发新途径。主要经验有以下几点:

3.1 经验总结

1)保护规划做前提,接轨遗产新理念

明德门遗址作为唐长安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性空间节点,早在2008年,就成为当时丝路申遗项目的组成部分。并且按照申报标准,结合丝路申遗保护管理规划划定了遗产核心区和缓冲区范围,而且制定了缓冲区内的建设控制要求。且已经得到多轮专家讨论会和评审会认可,为明德门遗址的科学保护奠定了基础。

2) 文化内涵为背景,营造城市新地标

结合明德门遗址及唐代朱雀大街保护展示工程,运用现代展示手段,形成纬零街南北呼应的两个城市广场,不仅提升了本地段的环境品质,也为本区域提供了公共活动的空间场地,同时营造出了西安城南地区反映唐长安城历史文化的城市新地标。

3) 贯彻总规的原则,百米绿带显唐城

本规划贯彻了历次西安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显现唐城的宏大格局”的基本原则,贯通了基地内的唐城绿带。大幅度的提升该地区的空间品质,改善景观及生态环境,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基地内可开发用地的土地价值。

4) 产业功能做先驱,打造文化创意区

改造摒弃常规的单一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开发模式,依托明德门广场,以文化艺术、酒店餐饮、商业娱乐三大功能板块为主题,打造明德门文化创意区,走出一条现代服务产业与住宅房地产相结合的综合开发道路。

5)综合利益做平衡,多方安置惠民生

杨家村城中村改造项目在杨家村村域用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第一、二、三干休所的部分用地纳入到统一改造的范围内。项目集明德门遗址保护展示、文化创意区商业地产开发、商品住宅房地产开发、原住民安置于一体,采用就地安置与异地安置相结合的策略保障原住民的权益,从而实现各类建设用地以及投资收益的综合平衡。

6) 民间投资为主导,多方协商求共赢

杨家村改造项目涉及到开发主体部门、文物行政部门、政府城改部门、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相关规划设计部门以及杨家村村民等多方利益。各方通过不懈沟通努力,终于探索出了一条由民间投资主导、多方协商参与的,以保护为前提的开发新途径,形成了各主体满意的共赢局面。

3.2 反思

城中村作为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形态,也是很多外来务工人口、大学毕业生进入城市的第一站,承担了大量的、不可或缺的城市基层服务功能,如低收入者住宅、日常餐饮、农贸市场等,在导致居住环境恶劣和环境脏、乱、差的同时,客观上为城市生活提供了便利,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扮演了一定的积极角色。杨家村也不例外。因此,在未来的改造中应注重日常餐饮、农贸市场等小型商业的配套,在方便周围社区的同时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商业机会。在安置住宅的设计中也可以根据村民自身的居住意愿,考虑将部分安置住宅改为小户型出租屋的形态,部分延续杨家村作为低收入者住宅的功能,保证村民的租房收入来源。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在明德门大遗址保护背景下的西安杨家村改造问题进行研究,总结了其成功经验,比如要保护先行、合理定位、贯彻总规、以及以产业为驱动、以投资为主导,协调好各个主体的利益,多方协商以求得共赢的局面等。同时也进行了反思。以期为以后同类背景下的城中村改造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傅熹年.唐长安明德门原状的探讨[R]

[2]杨鸿勋.唐长安明德门复原的探讨[R]

篇(8)

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制定《“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召开动员部署会,建立各类清单,做到规定动作到位,自选工作有特色。

(一)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根据__市委《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我局在前期走访调研、座谈等工作基础上,为区委、区政府代拟文稿《__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文件已于5月23日出台并实施,为加快构建我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政策依据和保障。

(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启用__区社会公共文化绩效评估系统,积极开展文化下乡工作。强化文化礼堂的使用实效与日常管理,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提升整体素质。

(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今年以来,我局已举办公益性艺术类免费培训班、2016“服务__,文化一家亲”--“醉美富春”__市五地走亲文艺演出活动等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

截至5月底,已组织开展书画下乡、送书下乡、“走读__”讲座下乡等文化下乡活动172场。

农村电影放映活动于5月20日全面展开,截至6月11日,已放映409场。

(四)图书服务稳步推进

1.图书资源和服务网点日益丰富。截至5月,新上架图书9212种、19141册,购买电子图书1.5万册,立体书近百册;新建少儿电子书阅读坊;新建图书流通点6个,配置图书6千册。

2.读者活动更具特色。重点开展__区第六届__读书节系列活动。目前已举办“走读__”活动3期、__大讲堂3期等活动。

(五)文艺作品推陈出新

由____越剧艺术传习院重新改编的现代越剧《__》亮相2016“__之春”艺术节暨__市新剧(节)目汇演,该剧以__本地抗战英烈__事迹为题材,省市专家评委对演出表示肯定。

(一)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2016年计划修缮农村历史建筑20处。截至5月底,所有项目的方案设计均已完成。其中3处已竣工验收,1处进入施工阶段,2处进入招投标程序,4处完成预算制作。

积极开展博物馆史料征集和展陈设计工作。__造纸遗址保护工程二期项目已向浙江省文物局申报立项,等待国家文物局审批。

继续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对杭黄铁路沿线开展抢救性发掘工作。开展全区文保单位、文保点及农村历史建筑修缮工地开展安全巡查。举办首届__区最美古建筑摄影大赛。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放接待工作和文物“四有”工作。

(二)强化非遗保护与传承

不断完善非遗体系建设。积极组织安顶云雾茶制作技艺等申报第五批浙江省非遗代表性名录,施肩吾传说等申报第六批__市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召开全区镇级非遗名录项目申报推进会,开展镇级非遗名录项目建设;开展__市级以上濒危项目调查工作;对国家级非遗项目竹纸制作技艺等开展抢救性记录,拍摄宣传记录片。

开展非遗进礼堂、进校园、进景区工作。《__市__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民俗卷》正式出版。通过前期不懈努力,今年4月__区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中国竹纸之乡特色区域称号。组织__竹纸代表性传承人__和喻仁水参加文化部举办的首届非遗传承人研修班学习。

(一)审批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

继续理清行政审批权力清单,调整核对行政审批事项,确保审批平台由区级向省政务服务网顺利切换。截至目前,共受理、办结各类事项753件。其中即办率92.5%,提前办结率100%。在区行政服务中心的短信回访和现场问卷抽查中,群众满意率均为100%。

(二)文化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

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开展管理,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与公安、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紧密协作,加强日常巡查与安全隐患的排查处置,经常性开展安全生产宣传与教育,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

截至6月7日,共出动执法人员673人次,检查文化经营单位956家次,处理投诉举报7起,立案24起,结案19起,警告12家次,罚款10万元,停业整顿4家,吊销许可证1家,收缴非法书刊5428册、非法音像制品18788张。

一是及时传达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认真做好

春节、“两会”等重要保障期的安全播出工作,切实保障我区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二是及时调整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领导协调小组,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工作职责,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坚持“一季度一督查”工作制度,加强监督和协调,坚决杜绝发生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事故。保持与中心各单位的对接,强化沟通与交流。监督管理文化中心的安全保卫、消防、会务服务等工作。截至6月12日,共接待各类会议184场,其中100人以上会议32场,得到了各界的好评。

1、根据职责,全力做好__安保维稳工作。

2、继续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

3、积极推进实施__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工作,对照《__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督查、统计各乡镇(街道)及各职能部门的完成情况。

4、做好政府采购送戏(演出)下乡标书修改定稿、公告等公开招标工作,完成60场送戏(演出)下乡任务;组织实施送戏(演出)下乡、送书下乡、“走读__”讲座下乡等文化下乡活动,下半年完成130场,全年完成300场目标任务。

5、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培训,着力打造一支懂文化、会管理的复合型队伍,同时构建区、乡、村三级文化志愿者队伍网络体系,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6、充实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为贯彻公共文化服务精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大力实施馆内文化设施免费对外开放,计划继续举办免费对外公益性艺术类培训。

7、实效推进乡镇街道图书分馆建设;完善农家书屋,推进乡村(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完成图书馆rfid智能管理项目的立项与招投标,建好图书馆rfid智能管理系统,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

8、完善非遗名录体系,重点保护并向基层延伸、推进镇级名录工作;继续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文化礼堂活动;出版《守望竹纸——2015中国竹纸保护与发展研讨活动论文集》;完成国遗从书《孝子祭》的初稿编撰工作;启动《__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传统美术卷》的编撰工作;做好相关非遗课题的调研工作。

9、继续开展__读书节系列活动。

10、完成20处农村历史建筑的修缮工作。

11、推进__宋代造纸遗址保护大棚项目二期工程建设。

12、做好胜利浙江受降纪念馆、郁达夫故居日常开放管理工作。

13、做好区博物馆布展前期主题确定、设计工作。

14、完成全区部分地下重点文物分布区的调查和划定工作, 为地下历史文物保护提供依据。

15、继续开展全区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16、继续协助实施__古镇五年维修计划。

17、开展文化市场监管,做好综合整治工作。

18、做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工作。

篇(9)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受到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特性,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具有相对稳定性。地域文化包括方言文化、民俗文化、建筑特点、环境特点等。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博物馆是一个社会服务性机构,它以收藏保管、陈设展览、对外宣传教育、科研为主要职能。陈设展览是观众了解文物、历史的一种手段,现代博物馆展览形式设计上除满足知识的专业性权威性外,还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接受能力的差异,摒弃教科书式灌输的方法,做到互动、参与,寓教于乐等方式进行设计,做一个有趣的展览,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由于博物馆藏品数量与种类的限制,断代史陈列作为比较适合基层博物馆开展的陈列形式,具有投资少、特色鲜明、贴近地方历史等特点,是博物馆展示工作发展的一个方向。开封作为北宋的都城,选取北宋这一历史时期进行展示,同时结合开封古都的城市风貌,凸现了宋文化在开封市的传承与延续,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故此在确定研究对象时,将如何运用设计的手段,在科学合理的程序框架内,将地域文化与陈列相结合,创造精品陈列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开封博物馆及其北宋东京城历史文化陈列简介

1、开封博物馆概况

开封市博物馆位于八朝古都河南省开封市,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包公湖畔,是一座集陈列展览、文物收藏、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为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8万余件,尤以陶瓷器、铜器、书法、绘画、石刻为特色,并于2004年成立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保护中心,致力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掘、整理、保护、研究、传承及相关文创产品的开发应用。开封市博物馆新馆位于开封新区五大街与六大街之间的郑开大道北侧,众意湖东临,建筑面积54286㎡,共分为陈列区、公共服务区、藏品保管区、文物修复区、学术研究区、行政办公区、后勤设备区等七大功能区,设有贵宾室、会议室、青少年活动室、学术报告厅、4D影院等服务设施,是一座基础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博物馆。

2、东京梦华—北宋东京城历史文化陈列简介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王朝之一。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了著名的“陈桥兵变”,取代了后周政权,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北宋建国后,通过南征北战,结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局面,使中国又归于统一。北宋时期社会经济非常发达,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其农业、手工业、采矿冶炼、漕运造船、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城市发展均创造了中国封建历史上的新辉煌。特别是北宋时期的东京,城郭宏伟,“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南北”,经济繁荣,风光旖旎,物华天宝,不但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有“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开封作为北宋都城,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面积之大、人口之多、经济之繁荣、建筑之辉煌,不仅在当时的全国是首屈一指,就是在当时全世界也是最为繁华的贸易大都市。北宋东京城历史文化陈列,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是独一无二的。开封博物馆馆藏文物也十分丰富。其中,宋代开封府题名记碑、大晟钟、铜官印、崇宁通宝、各种窑口瓷器和其他文化典籍等珍贵文物,令人叹赏。在展示手段上开封博物馆力图突出了一个“新”字。首先,采用实景式陈列手段,将宋代的牌坊、拱柱、茶肆、瓷窑在展厅里复原,营造出梦回千年的感觉。另外,展览还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来辅助展览,“幻影成像”让宋代“清明上河”的历史情景活了起来,互动式虚拟翻书让游客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宋代知识,光电沙盘展现了宋代东京城的繁华胜景。这些新的陈展方式与宋文化主题的结合,增强了展览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使展览直观生动,雅俗共赏。

四、地域文化在断代史陈列中的表现方法

文化从广义上讲,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通常包括文字、语言、建筑、音乐、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一个地域的文化区别于其它地域,首先它自己要有独有的特点。这需要我们在总体设计阶段耐心、细致的寻找切入点。以开封博物馆北宋东京城历史文化陈列为例,主要突出了宋代的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与现代开封城摞城的奇观和国宝《清明上河图》相呼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地域文化的表现方法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它是融合在整个陈列的组织程序中的。在确定主题时,最佳的主题就是代表了本地区文化精髓的历史阶段;在设计阶段,需要认真参照大纲,突出地域文化的特点。如宋代开封城的建筑样式,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开封古城墙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故而在北宋东京城历史文化陈列中,复制出了北宋开封城的模型,反响非常好。在空间设计中,要考虑当时的建筑样式、装饰纹路等,尽量贴近历史,又能充分反映地域的特色;在色彩设计中,以红色为柱,斗拱采用蓝、白、绿三色,版面以黄色为背景色,充分反映了宋代建筑复杂华丽和当代开封人民生活丰富多彩的特点。由此我们总结融合地域文化与陈列中的方法为:在确定主题时,找到最能代表本地区文化的方面,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地将“特色”融入到陈列当中,使陈列富有历史的气息,能够使观众感受到浓浓的“乡情”。

五、科技的运用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光电及多媒体手段在如今的展览陈列中已经得到了非常普遍的运用。开封博物馆在该展中利用电子翻书、投影、电子浮雕图版、幻影成像、触摸屏、全息投影装置等科技手段让观众从展览中既能了解到开封悠久的历史,又能真切地感受到北宋的辉煌,身临其境,有梦回千年之感。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猛的时期,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的场所,要充分重视“特色”陈列的作用。地方博物馆在资源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断代史陈列,是地方博物馆进一步发展的有益尝试。开封博物馆北宋东京城历史文化陈列是符合开封地域文化特色,反映北宋时开封文化的重要窗口,体现出了开封地域文化特色。该陈列的社会反响较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作者:吴岳 单位:开封市博物馆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地域文化与课程(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4.

[2]何晓明,曹流.中国文化概论.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10.

[3]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

[4]邹瑚莹,王路,祁斌.建筑设计指导丛书—博物馆建筑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刘国余.设计管理.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2003.

[6]尹书倩,张虎,杨翼编著.展示设计.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8.

[7]尚慧芳,陈新业编著.展示光效设计.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篇(10)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5)11-0059-04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非公有制文化企业闪亮登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舞台上,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成为最强劲的舞者,舞姿舒展;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而作为非公有制文化的载体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更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社会运行的“稳定器”,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

一、营口市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以来,营口市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营口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亮点。截止到2013年底,营口市非公有制文化企业达到3261家,从业人员21590人,资产73亿元,营业收入60.67亿元,文化产业实现产值35亿元。

营口市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主要集中在报刊发行业。营口市有报纸、期刊、内部资料出版单位16家,该行业已初步形成了以做强报纸主业为主,以期刊、内部资料出版为辅,以报刊发行、广告经营、物流配送等为链条的多元发展格局。

印刷复制业:营口市有印刷制造企业180家,印刷复制企业290家。这些企业基础比较好,基本形成了印刷制造、印刷复印、印刷耗材、印刷附属配套、印刷包装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了规模经济和专业分工。

图书音像业:营口市图书音像业经营单位有580家,其中,图书经营单位230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350家。

广播影视业:营口市有线电视用户达55.7万户,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8.2%。为推进农村电影院线建设,2010年启动了电影放映数字化工程,实现了每个乡镇都有数字放映机,村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文化演出业:目前,营口市文化演出业有演出团体和场所139家,其中,国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家,民营表演团体103家,演出场所32家,演出经纪机构2个。艺术培训业:营口市每年举办各类艺术培训班50余期,培训人数2000余人次;特别是近几年对民间文艺团队进行了重点培训和扶持,每年下基层辅导培训业余文艺骨干1000余人次,受到基层欢迎。

网络服务业:营口市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486家,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4300余万元。其中,具备条件的472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全部实现了加盟连锁,软件和硬件有了很大改善,规模和档次普遍提高,经营状况有了明显改善,逐渐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为广大网民提供了良好的上网环境。

文物旅游业:营口市有文物保护单位47家,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家,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7家。近年来,以西炮台、西大庙、楞严寺、牛庄海关俱乐部、辽河大街西段老建筑等为一线的市内文物观光带,以金牛山、青龙山、望儿山、上帝庙、二台子石棚、鲅鱼圈烽火台观海等为一线的地区文物观光带正在形成,每年接待游客400余万人次。

歌舞娱乐业:目前,营口市文化娱乐业经营单位共有410家,以营口市太阳城歌厅、营口市同一首歌音乐广场为龙头的歌舞娱乐业,不断转变经营方式,积极打造品牌效应,年营业收入3000余万元。每年开展的“十大品牌歌舞厅”创建活动,引领了我市歌舞娱乐业诚信经营、守法经营的良好局面。

文化会展业:近几年,营口市文化会展业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态势,有望成为产业规模。一年一度的“中国・营口望儿山母亲节”各项文化活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交易活跃、影响广泛,取得了明显成效。省级文物楞严禅寺是东北四大禅林之一,每年的庙会吸引了众多的省内外信徒,并带动了庙会小商品市场的发展。以熊岳温泉为载体和平台,2009年首次举办的温泉节,扩大了熊岳温泉在全国的知名度,吸引了省内外游客。

文化用品业:营口市文化用品业主要以印刷包装业、文化商场、书画市场等门类为主。印刷包装业的迅速崛起,随之带动了纸张、油墨、印刷器材配件的生产和销售,成为牵动性文化用品产业。以电子文化商城为龙头的文化商品销售业,安排就业人员500余人,年创收4000余万元,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商品需求。

乐器制造业:营口市有40余家乐器生产企业,100余家乐器配套企业,年生产钢琴5.5万架,年生产高中档提琴1.2万支,产品远销27个国家和地区,营口市成为我国四大乐器生产基地之一。营口东北钢琴集团公司作为我市乐器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已经成为中国最具潜力和最具竞争力的钢琴制造企业,具备年产3万架立式钢琴和1万架三角钢琴的生产能力。为打造“中国乐器城”,我市还规划了沿海产业基地的乐器产业园,届时以营口东北钢琴(集团)公司为龙头的乐器制造业将进驻园区,实施产业化运作和聚集发展。

营口市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从无到有,在竞争中长足发展,到2014年占营口市GDP比重的4.6%的发展实践说明,营口市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促进营口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同时,调整了营口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为营口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率先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营口市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营口市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理念尚需更新。目前营口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理念和思路仍然滞后,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概念性问题还没有弄清,对如何发展非公有制文化企业还处于模糊状态,缺乏思想观念上的跨越。2.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营口市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制造业发展较快,但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文化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面对当前群众文化消费大幅度增长,文化需求多样性、多层性、个性化的趋势,缺少高质量、高品位、切合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3.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从产业结构看,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相关层所占比重大大高于文化产业核心层和层;从地区结构看,门类分布失衡,一些技术文化含量高、以创造性和知识产权为基本要素的文化产业还处于空白;从市场结构看,文化产业分布主要趋向是文化和技术含量低、投资少的服务性行业门类;从人才结构看,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尖子人才匮乏,文化产业经营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4.非公有制文化企业集约化和产业集中程度偏低。在经营规模方面,经济总量小,集约化程度低。在经营运行方面,经营活力不强,产品档次不高,效益不理想。在自主创新方面,应用现代科技改造和抢救传统的民族文化资源还不充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较少,真正具有核心版权和自主创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还比较缺乏。5.居民的文化消费较弱。一是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偏低。目前营口市居民人均在文化消费上的投入每月仅65元,远远低于发达地区人均185元的水平,市民文化生活的质量不高。二是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结构有待优化。目前,营口市居民业余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看电视、看报纸、看休闲消遣类书刊、看影碟、看电子光盘、上网、打麻将、打扑克等。文化消费构成单一,层次偏低,缺乏活力和消费热点。三是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未来预期较低。关于家庭消费问题,在访问调查中发现,大约三分之二的居民选择“物质产品”,三分之一的居民选择“精神产品”,前者人数是后者人数的近2倍。

(二)影响营口市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认识层面上:长期以来,营口市对发展什么样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和如何发展非公有制文化企业认识不明确,对发展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缺少应有的战略眼光。把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文化事业),脱离市场,缺乏活力。机制层面上:竞争机制失效,行政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市场机制;约束机制弱化,存在着“转轨”不转制现象。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了经营者不太重视企业的长远发展。政策层面上: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政策不完善,立法层次低,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缺乏规范化的市场管理,影响了文化市场的有序经营,使腐朽、落后和不健康的文化有机可乘。体制层面上:营口市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结构调整乏力,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善于用行政意志搞产业,地域分割,各自为战,愿望良好,效果欠佳。市场层面上:非公有制文化企业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现象严重,难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投入层面上:投入不足是营口市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形不成规模、缺乏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发展非公有制文化企业路径选择

(一)解放思想,为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提供思想支撑

在发展非公有制文化企业问题上,某些政府部门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疑私”、“怕私”和“防私”观念,使得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总是受到了“看不见的手”的不当压抑。另外,就业者对到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就业有一定偏见,不愿意到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就业。所以,要转变观念,走出误区,充分认识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放活非公有制文化企业。

(二)放宽政策,为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提供平台

一是要尽快制定和完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规划和促进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政策,建立健全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政策法规体系及配套措施体系。二是要在规划与土地、融资与信贷、工商管理与价格、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明确配套政策及享受范围,享受与国有文化企业单位或者国有经济投资同等的待遇,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三是要设立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科技创新的风险投资与奖励资金,引导和推动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调整结构,促进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格局,立足城市特点和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发展现状,将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与地域文化深度挖掘相融合,整合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资源。二是要重点扶持和打造跨地区、跨行业、辐射全国、实力雄厚、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产业集团。三是要规划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园区,组建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文化企业。

(四)培养人才,为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制定和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配套政策体系和措施。调动各级各类人才在建设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树立起尊重知识、保护人才的良好风气和社会环境,全面推动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开展。坚持增加总量与提高质量、引进人才与盘活人才相结合的原则,加大人才引进、交流、培养与使用工作力度。积极开通引进文化产业海外留学人才、引进国外专家和智力的绿色通道,通过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采取直接引进、柔性引进、智力引进等多种途径,重点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五)加大宣传,为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营造舆论氛围

文化消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的瓶颈,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一方面,要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创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为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提供市场空间;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转变居民的消费观念,积极推进文化品牌建设,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领域,培养积极健康的文化消费习惯,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六)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

一是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地区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围绕发展重点,明确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主打产业方向。发挥地域特色,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尽可能避免同质化竞争。要高起点、快行动,制定出我市近期、中期、远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二是营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保障创意个人的创造性劳动及其合法权益。要形成设计产业核心区域。集研发、设计、展示、培训、交流、服务、商务等功能于一体。要建立健全较为完备的保障措施。要在金融、土地、税收、房屋租赁等方面给予有别于其他产业的特殊扶持政策。要挖掘培养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制定激励扶持引导政策,为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搭建舞台、建立绿色通道,并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

(七)改革体制机制,为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提供发展活力。

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使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市场主导作用不断增强。改变“多头执法”的局面,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使文化宏观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要制定和实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加大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力度,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使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逐步打破条块分割、城乡分离的文化市场格局。

要在推进以政府为主导文化交流的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方式,拓宽对外文化交流的范围、领域和渠道,使以企业为主体的文化贸易不断扩大,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走出去”格局。加大对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的扶持力度,推动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李存峰.加快发展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5).

[2]吴群.中小文化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应对策略[J].经济纵横,2012,(11).

上一篇: 审计准则论文 下一篇: 直接投资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