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1: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英语金融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金融专业英语教学和基础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
基础英语教学已然成为当今高校教育体系中最重要和不可或缺的公共基础课,由于基础英语的全国四、六级统考是目前所有大学课程中唯一一门全国统考课程,并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社会和用人单位已经根深蒂固得将其作为衡量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尺度,大多数高校也将其与毕业证、学位证挂钩,使得无论是领导、教师,还是学生都将精力倾注在基础英语的学习上。再者,对于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而言,无论在考研、考博还是各类出国考试中,基础英语课的地位都不容小觑。综上所述,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和考核标准决定了基础英语的地位。基础英语课重视训练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训练,不可否认,经过基础英语的学习,学生将会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掌握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无疑会让学生在金融专业英语的学习中变得更加得心应手。专业英语实际上是基础英语在专业学科中的延生,没有专业英语的应用,基础英语也仅仅只是一门单纯的语言学习。所以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专业英语和基础英语相互关联,相辅相成。
2.金融专业英语教学和金融专业教学之间的关系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而言,用母语学好金融专业课是每个学生的本职工作。金融专业英语的教学要求学生不仅熟练掌握英语,还要懂得英语在专业课中的应用。学习好金融专业英语帮助学生高效阅读国外金融期刊,掌握金融类前沿知识,培养学生对金融专业的兴趣,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3.金融专业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之间的关系
金融类双语教学是指在课堂上老师同时用英语和中文讲授金融专业知识,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是教学工具,但并不是教学目的。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案中假定学生已经掌握了专业英语词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再强调专业英语词汇,而着重在于训练学生用英语学习专业课的能力。所以在学生学习金融双语课之前,专业英语课的设立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在金融专业英语中熟练掌握英语专业词汇,才有可能在金融双语课中取得好成绩。
二、金融类专业英语的课程特点
金融类专业英语作为一门课程,有它自身的特色和难点,它既不同于普通的英语基础课,一味的强调听、说、读、写的纯语言训练。也不同于金融专业课,仅用母语去学习专业。专业英语在其语言结构和表达方法上有自己的独特性。
1.专业性强金融类
专业英语涉及到的内容广泛,专业性强,它不仅仅是一门简单的英文课程,课程假定学习者已经熟练掌握了金融学科的各个知识点。在学习者对于母语类专业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教授学习者用第二语言重新学习专业知识。这样一来,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或者对于本来的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够牢靠的学生来说,学习专业英语的难度增大。
2.与全球经济金融联系紧密
学生学习金融类专业英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时事经济金融动态,因此,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中,老师不仅要注重锻炼学生的英语语言,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会使用专业英语,能够阅读英文专业文献和熟练英文专业写作。
三、关于我国金融类专业英语教学的一些建议
金融类专业英语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升学、择业、就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某些方面,决定了学生在金融专业方面以后的发展前景和专业高度。然而,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教学制度问题,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校、老师、学生的重视程度,专业英语教材的匮乏,教学形式、方法等方面的失当,是造成教学结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针对这几个主要问题,笔者对于金融类专业英语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金融类专业英语师资投入的金融类专业
英语教学对于老师素质要求极高,要求老师既要懂金融专业,又要熟练掌握英语。高校可以考虑多引进专业型复合教师人才,壮大学校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鼓励学校现有的专业课老师深造英语课程,采取奖励制度,提高教师个人对于金融类专业英语教学的投入。例如,学校可以把金融类专业英语课程的课时量提高到1.5个工作量。
2.金融类专业英语教材的选择教材
是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和教学结果。由于我国金融类专业英语课程尚属于探索阶段,优良的国内专业教材尚较为匮乏。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广大高校可以大胆启用国外原版教材、刊物、报章等材料,用西方人的方式学习西方人的语言。由于学习专业英语的学生大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课和英语的基础,所以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中,直接使用原版材料,帮助学生学习处理实际应用问题。
二、支架式教学法指导下的金融英语课堂教学
(一)金融英语听力训练在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译这五个方面中,听力占了首席位置。这一方面说明听力教学是其他几方面教学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听力教学的重要性。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听力教学似乎已经被模式化了———听录音、回答问题、对答案、再听录音。这种传统的、技能训练式的听力教学往往会使学生对听力课失去兴趣。支架式教学法中的听力课堂强调图式概念的引入,它使学习者能够对即将听到的内容提前作好某种心理准备,以应付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图式理论指导下的金融英语听力训练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听力训练前———构建图式在进行听力训练之前,学生要主动接受与听力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教师也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学生获得金融英语的相关背景,例如:讲解有关的金融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只有这样真实的交际情境,才能营造出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相关的背景知识越多,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就越强。
2.听力训练时———激活图式在进行听力训练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选项或题干来预测听力内容,以达到激活图式的目的,这样就能正确地理解材料。学生就会快速预测出这个题目应该是与地点相关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股票市场图式、机场图式、图书馆图式和银行图式。这时学生再用头脑中已被激活的图式,在听的过程中对听力材料进行积极的整合,从而迅速得出答案。
3.听力训练后———构建新图式在听力训练结束后,学生应该能够通过教师对听力内容的讲解构建出新的图式。除了可以强化听力内容,还能作为新的背景知识储存在学生脑海中,以备下一次听力训练时使用。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全部学习活动,主动运用图式理论。不仅保证了做题的准确率,也切实地提高了学生的听力能力。
(二)金融英语阅读训练金融英语是英语的一种功能变体。从语域方面来说,与普通英语不同,金融英语是要用英语来表达出金融行业的行业特征。最明显的是,金融英语的词汇与普通英语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由于语域不同所导致的词汇意义的不同,就成为学生在进行金融英语阅读训练时的难点。另外,教师在阅读训练的讲解中只解释相关词语的用法,却忽视了对语篇的整体把握,这也导致阅读的效果不理想。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金融英语阅读教学。
1.阅读前在进行金融英语阅读教学前,学生应该对相应的金融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有导向地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在学生对背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让学生借助金融英语专业词汇及语篇的相关特征认真阅读文章内容。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2.阅读时在了解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并对全文的意思进行把握之后,学生就可以进入阅读阶段了。阅读时,教师可以对文章中出现的金融英语的专业术语进行讲解。在熟悉这些专业术语的基础上进行阅读,学生会对整篇文章的语篇结构更加清晰,对整体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
3.阅读后阅读课的关注点不仅在于对语篇结构进行整体的理解,还在于对词汇语法的分析掌握。阅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对文章的分析过程中。让学生总结出文章每个部分的大概意思,这有利于学生把握语篇的基本框架。然后把主要的词汇列出,再贯穿一些语法知识,使学生既能关注到整个语篇,又能对语言知识点进行掌握,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一、引言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是一个持续的、难以预计的过程,这就是后金融危机,他给世界经济造成的破坏甚至大于金融危机发生时期,而商务专业对于外贸行业的依附度很高,受后金融时代的影响也较大,这就导致了商务英语教学必须改革,以适应后金融时代市场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几率。因此,后金融危机时代需要对商务英语教学进行科学的、详细的、切合社会实际的思考,以促进大学培养人才质量的提升。
二、后金融危机对商务英语教学的影响
(一)后金融危机对电子商务学生就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缓步增长的阶段,甚至一些国家和地区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经济出现了负增长,全球的贸易格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受其影响的程度也更为明显,出现了生产企业销售难、外贸行业产销低迷、学生就业困难等等问题。针对大学生就业方面,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第一,就业岗位少与毕业人数增加的矛盾,虽然国家在不断的扩大学生的就业面,为其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但相对于毕业生数量的增加,社会就业岗位明显太少。此外,受后金融危机影响,很多大企业开始裁员、减少招聘,甚至一些大企业都不再向校园进行招聘,这就是学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第二,各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增多了,但毕业生的质量并未得到有效的提高,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社会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不断的提高,高校很多的毕业生都难以适应当前的局势,这就造成了部分企业招揽人才难和大学生就业难的“奇怪现象”,一边是人才的紧缺、一边却是大学毕业生的相对过剩。第三,高校培养人才的思想、理念滞后,大多数老师、学生还不能认清后金融危机时代人才培养的紧迫感和社会真实的需求,这就造成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难,很多改革只停留在形式上,致使高校毕业生成为“低不就,高不能”的“剩才”,这种人才培养现状很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也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对高校教育最为显著的影响结果。
(二)后金融危机对商务英语教学的影响
商务英语所依附的行业是外贸商务,其就业的主要“阵地”是外贸出口类企业,而这一类企业的发展对外有很高的依附性,国际经济局势的变化对其有很大影响。例如,生产类企业,其产品的附加值不增加,在价位降低的情况下其盈利就会受到影响,且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能只依靠产品价位,这就导致了企业的订单减少,企业的生存面临巨大的压力,在此情况下,企业不可能在扩充人力资源,高校学术的就业岗位就在减少。又如,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延续,很多企业经营落魄,甚至倒闭,这就导致了大量的失业人员流入社会,这些员工岗位工作经验丰富,无疑是毕业生强大的就业竞争对手,学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由此可见,后金融危机对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商务英语教学应充分的考虑当前后金融危机的特点及其可能演变的趋势,以提高学校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的接轨,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为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后金融时代商务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要结合当前社会用人实际有规划、有步骤的进行教学改革。第一,创新商务英语教学思想、理念,这一改变可以重塑广大师生的教育观、学习观,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能理性的看清形势,将长期事业目标和短期实际规划相结合,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更为科学、理性的求学环境,也使高校的教学总体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第二,商务英语教学改革中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拓展了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的见识,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综合就业能力得到了提高。例如,实训教学中,场景设计的一些商务谈判中的突发事件、经典案例等,不仅有利于学生练习商务英语所学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事件、处理事件的能力,这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好处。第三,当前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商务英语教学改革优化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有更强实力,也使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更能符合当前社会需求,提高了高校培养人才的综合质量。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商务英语教学策略探讨
(一)认清人才需求市场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看似“人才饱和”,社会工作岗位紧缺,其实不然,只是社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商贸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更高,这一行业、企业紧缺的是高素质、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针对社会需求,商务英语教学改革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知识的学习、掌握及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工作岗位上的技术能力,以人才推动企业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其次,树立产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将商务英语的教学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例如,和外贸企业联合教学,让学生在教学参与过程中接触实际的工作岗位,以此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又如,实施产教结合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体会商务英语知识的内涵和应用,可通过实际定岗训练、软件模拟训练等手段,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如商务英语谈判中用英语联系对方企业的相关人员,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谈判过程中很多细节是需要注意的,有可能是影响谈判结果的关键,在商务英语教授中学生不一定能充分掌握文化差异的特点、对商务谈判的影响等,应用模拟实训软件使学生对不同的文化产生兴趣,从而纠正学生英语商务谈判中的“中式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更优秀的职业能力。再次,引导学生认清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培养学生独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商务英语教学参与中树立远见的职业规划,避免学生毕业后择业、就业的盲目性。例如,在教学中以我的职业和未来为主体进行讨论、辩论,让学生用英语阐述自己的观点、理想等,以此树立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正确认识。又如,通过职业情景模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商务英语应用的实际状况,以此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同时使学生树立远见的学习计划,重视商务英语学习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进而增强其职业能力,使其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实力。
(二)以社会需求为本大力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
培养社会需求人才是高校教学的本职工作,后金融危机时代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更显重要,这就需要商务英语教学更好的调整教学策略。第一,以社会需求为根本进行人才培养,当前社会形势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中低层商务英语应用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商务外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商务英语教学进一步拓展思路,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该行业的高端人才,如上述的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等,以此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第二,现代行业岗位上对于知识的应用趋于综合性,也就是人在岗位上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具有很强的职业专业素养,还要具有很强的合作能力,对于职业岗位的相关技术、技能、知识等有很广泛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这就要求商务英语教学不能仅仅只停留在专业的层次,要引导学生向相关领域探索、发现,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端的复合型人才。第三,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及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能让学生广泛涉猎而无一精湛,要严格要求学生的商务英语专业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涉猎别的领域,将其融合到商务英语的应用实践中,以此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具有更强的实力。
(三)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适应社会岗位需求,使学生能够在就业后有个更好的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的职业梦想,同时也提高学校的声誉,使学校在教育领域有更好的发展。在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结合市场人才需求,从专业、心理、体质等多方面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实训教学软件应用中,设置突发事件场景,如接机时对方的电话失去联系,在此情况下学生该如何应付这样的突发状况;又如,在联系商务业务洽谈中,对方通过电话要求企业的相关资料,在这种状况下那些资料能给、那些资料不能给,等,这些都可通过实训对学生的认知加以强化,使学生能够在动态的事件发展过程中恰当的应用知识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在实训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在工作中有更加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态度。其次,以动态的眼光看待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改革开放之初,商务英语人才非常紧缺,当时商务英语中低档次的应用人才的培养就是社会的需求,在培养人才中,以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应用为主要的培养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商务英语中低档的应用型人才已经饱和,当前社会需求的是高端的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商务英语教学更要注重人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高所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该行业的高端人才,具有很强的知识灵活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提能力。因此,就需要和企业、公司联合教学,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商务英语应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发现自身性格、思维等方面的一些不足,进而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结合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加以完善,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具有更高层次的职业素养。再次,商务英语教学中应用功能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应用小组讨论教学法,以此提高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使学生的才华得到更好的施展。又如,在实训教学当中,应用科学、客观的褒奖教学法,使学生自己探索商务英语实训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自省的习惯,使其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够独当一面,发挥自身更大的潜力。再如,以商务英语实训组织、辩论赛组织的形式提高学生对某一项事件的组织、安排能力,使其在协商、沟通、规划等工作中不断的提高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五、结语
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经济的发展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在此情况下培养商务英语人才必须从实际出发,从社会需要出发,重视学生商务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其在众多的不确定因素中找到发展的机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造就学生职业生涯的第一次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刘艳,储滨秋,顾晓彬,等.浅析如何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融入高职商务英语教学[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7):57-58.
[2]成焱霞.基于网络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6):149-150.
[3]石磊.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下的商务英语信函写作实践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5,(4):31-36.
为了揭示这一原因,先来了解次级抵押债券及其涉及到的一系列证券化产品的风险结构问题。次级抵押贷款是美国为了向较高风险的借贷者(主要是相对贫穷的少数人群,如西班牙裔及非洲裔)提供住房所有权机会而设计的一种金融产品。与优级贷款相比,次级贷款的借款人平均信用评分较低,而“贷款价值比”和“债务收入比”较高。次级贷款以浮动利率贷款(ARM)为主,大多数是“2/28”或“3/27”这类的复式结构。这类复式结构的抵押贷款通常是在30年期内分期偿还,在前2(或3)年中采用固定利率,而之后则采用在Libor基础上加上一定的溢价调整利率。由于这种浮动的结构,借款人对于利率和房屋价格的波动十分敏感。因此,次级抵押贷款具有相对更高的信用风险。次级贷款发放机构大多数不能吸收公共存款,而是以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主要的融资方式。通常情况下,次级贷款金融机构将借款者的个人住房抵押债权转给(或卖给)特殊目的机构(sPV),这些住房抵押品汇聚成资产池,SPV就将这些资产打包,以债券的形式出售,即所谓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RMBS)。与传统的证券化不同,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subprimeRMBS)一般具有XS/OC结构,这种结构具有对房价十分敏感的特征。为了获得更高的资产收益,金融机构在RMBS的基础上,进行了新一轮的证券化。证券化链条的这一环节即所谓的“担保债务凭证”(cDO)。CDO是以中间段的RMBS和其他债券,如其他资产支持证券(ABS)和各种公司债作为资产池发行的证券化产品。而CDO的中间段又可以不断注入另一个CDO资产组合中去,形成所谓CDO平方、CDO立方等衍生品。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证券化产品及其衍生品,使得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在整个金融部门分摊开。证券化中的MBS、ABS、CBO等产品,最终都是以次级抵押贷款作为基础资产,因此,次级贷款的运行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决定这些产品的市场运行。但是由于过度衍生导致证券化产品的复杂性,而形成信息极度不对称的市场,购买者看不到违约的风险,即使坏账发生,在二级市场中的传导也很缓慢,因此过多的金融产品被购买,使得次级贷市场更加膨胀。
尽管次级贷在风险结构上存在着天生的缺陷,但令其演变成一场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联储长期的低利率政策。2001年以来,为了弥补IT泡沫破灭对美国经济造成的损失,格林斯潘领导的美联储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经过13次降息,到2003年6月25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到1%,创45年来最低水平。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直接导致市场中流动性过多,多余的流动性注入房市,从而使房地产价格被拉升,作为次级贷抵押品的住房不断升值。这样,信用评级很低的借款人,也可以凭借不断升值的房地产,获取新的贷款,来偿还旧债,并且可以用富余的贷款来支付超额的消费开支。在低利率、高房价的情况下,次级贷的信用级别不断被调高。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养老金等机构也将多余的流动性投资于住房抵押贷款。在这种情况下,住房抵押贷款市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而次级贷市场也迅速扩张。2003-2005年,是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美国次级贷款余额从2003年的4000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4000亿美元,占房屋抵押贷款的比重也从2003年的5.4%左右上升到2005年的接近14%。但是房价不可能永远持续地增长,必然会回落。2003年,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为防止通货膨胀反弹,从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美联储不断升息导致住房贷款市场利息率的上升和房价的下跌。这样,在房市上涨阶段进入的借款者,多数并不具备偿债能力,而在利率升高、房价下降时,抵押品也随之贬值,从而信用级别也不断调低,违约率提高,信贷的链条开始出现断裂,从而引起危机爆发。
然而究其本质,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扭曲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不平衡的经济结构。一方面,美国经济增长依赖于其过度的消费。美国GDP中占比最大的是消费支出,约占GDP的70%,而生产部门所占比重不大。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消费逐渐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特别是2000年以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在八成左右。200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甚至达到120%。至2008年底,消费贡献率较80年代初期提高了近20%。在以消费驱动增长的经济中,政府必然会鼓励消费,扩大信贷的规模。根据美联储的统计数据,美国的全民负债总额相对于GDP的比例已从1997年的255.3%,上升至2007年的352.6%;这其中,房地产和金融产品的比例分别从1997年的66.1%和63.8%上升至99.9%和113.8%。这期间,就导致了次级贷市场膨胀,产生了泡沫。然而过度的消费,使得储蓄不足,最终导致贸易逆差过大,经常账户赤字增加。而不断增加的经常账户赤字最终又会导致美国汇率的下降,从而使进口商品价格升高,产生通货膨胀压力。为了平稳物价,货币当局必然会提高联邦利率,进而导致金融市场泡沫破裂。另一方面,美国经济结构不平衡,虚拟经济过大,而实体经济则相对较小。根据国际清算银行保守估计,2006年底美国境内的股票、债券、外汇、大宗商品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值约为400万亿美元,为美国13万亿GDP的30倍左右。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最终导致经济泡沫化,金融部门过度杠杆化。而实体经济的发展相对不平衡,难以支撑虚拟经济的发展。这样,资本价格不断被拉高,最终导致泡沫破灭、信贷链条断裂。而银行等信贷部门,为了应对危机,则开始去杠杆化过程,原先支持金融市场的大量复杂的组合、杠杆放大的投资工具被解散。衍生品市场萎缩、相关行业受创,市场流动性因此大幅缩减,并导致经济遭遇衰退。
2、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首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的金融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金融危机给抵押贷款发行机构、次级贷债券市场及其他金融衍生品市场均造成了直接的损失。华尔街的金融机构面临着严俊的风险考验,承受着直接的财务损失和间接的市场损失,多家金融机构受金融危机所累而濒临破产。其次,受金融系统动荡的影响,股票指数急剧下跌;同时,由于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担忧、对当前危机的恐慌以及对未来市场的悲观情绪,也使得股指加剧了下跌。从2007年11月到2008年10月一年的时间内,道琼斯指数由13370余点下滑到了9330余点,跌幅达4000余点;纳斯达克指数由2660余点跌至1720余点;标准普尔500指数也由1480余点跌至960余点。第三,由于信贷收缩导致对房地产需求下降;但是大批无法偿还贷款的借款人却只能被迫出售房屋,这又导致供给增加。大量的房屋卖不出去,使得原本不景气的房地产市场增加了价格进一步下跌的压力。而金融危机对于美国消费市场的负面影响也十分显著。主要通过以下渠道:借款人的债务状况恶化,而直接影响其消费能力,特别是部分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弹性较高,而受到的影响较大;抵押品权益赎回金额占消费比重开始下降,这部分通过再融资创造的消费被挤出;资产价格下跌,使得财富缩水,从而影响支出;对于可能失业的担忧也会促使消费者削减开支。第四,由于对消费及虚拟经济依赖较大,美国实体经济也遭受了负面影响,开始下滑。数据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美国GDP负增长0.1%,消费者支出大幅削减,导致美国经济折合成年率收缩0.3%。而美国劳工统计局的一项劳工失业率统计月报显示,2008年10月份,全美失业率达到6.5%,新增失业人口24万,总失业人口达到1010万。
金融危机对全球其他国家的经济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一方面,金融部门直接承担损失。由于美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其他国家的银行等金融部门购买了美国的公司债或金融衍生产品,而这些产品可能直接或间接与次级贷款相关,而导致坏账。银行为避免风险,收紧信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升高,货币市场动荡加剧。金融部门的恐慌,造成信贷危机,从而影响投资与消费,进而影响各国的经济。另一方面,美国消费的下滑直接影响全球的消费需求。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近年来,美国消费占全球GDP的比重持续上升。2007年,美国消费占全球GDP的18.2%。美国消费缩减直接影响其他国家的出口贸易,特别是很多以出口导向型增长为主的新兴国家,受到的影响更为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全球经济都面临着强烈的下滑风险。欧洲经济前景黯淡,2008年第三季度欧元区15国GDP萎缩0.2%,而第二季度也同样负增长0.2%。特别是以金融业为主的英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实体经济陷入萎缩,第三季度GDP负增长O.5%。英国工业联合会(cBI)的一项调查显示,英国工业订单已跌至5年来最低水平,商业信心指数跌至上世纪80年代初工业大调整以来的最低点。新兴市场国家纷纷告急,冰岛面临国家破产,匈牙利和乌克兰也因股市暴跌和通货膨胀,只能求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以使本国经济免遭崩溃。而亚洲也未能幸免,日本经济陷入泥沼,第三季度GDP较前一季度下降0.1%,折合成年率下降0.4%。第二季度修正后较前一季度下降0.9%,折合成年率下降3.7%。韩国经济危机四伏,韩元币值2008年下跌了三分之一,并促使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将韩国7家银行列入“负面观察名单”。四、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第一,金融危机对我国最为直接的影响在于我国持有的大量美国债券承受的损失。美国财政部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9月末,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达到5850亿美元,取代日本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而中国持有的美国机构债也高达3700亿美元。中国1.8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中的70%左右是美元资产。一方面,部分债券受金融危机影响,存在违约的风险,会对中国造成直接的损失。另一方面,对于占我国持有债券比重较大的风险较低的美国国债,尽管在短期内可能会由于全球信贷危机,吸引大批投资者,而使其收益率走高,但是从长期来看,受美国资产价格暴跌、消费缩减、经济前景看淡的影响,美元及美国国债都面临着贬值的风险。
第二,我国资本市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发生剧烈震荡。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对市场的负面预期,对未来经济增长信心下滑,在我国股市由高点向下调整的过程中,更加加剧了下跌的幅度,并可能通过资本市场的“羊群效应”进一步放大。另外,尽管我国在资本账户上有所控制,但由于全球股市动荡,也会对我国股市产生消极的传导作用,加剧了动荡。上证指数从2007年11月份最高的6124.04点下跌到2009年3月份的不到2400点。股市下跌可能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一方面,股市价格下跌使得投资者的资金流动性变差,因此消费者会缩减耐用品支出;而股票贬值也会使得投资者的预期财富下降,会通过财富效应,对消费产生消极影响,而消费下降对产出有直接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根据托宾的q理论,股票价格下跌时,托宾q值,即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的重置价值之比会减小,企业倾向于减少投资,从而对实体经济产生消极影响。
第三,房地产市场也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主要通过资金层面和心理预期层面发生影响。在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之前,中国的房地产业就已经开始了向下调整。而危机爆发之后,一方面,由于境外投资机构流动性紧缩,为了周转资金,可能会从中国的房地产中撤资,造成资金层面断流;另一方面,由于对市场不景气的预期,使得房地产商对于项目投资更加谨慎,而消费者受未来预期不确定性的影响,也会推迟购买,房地产市场进入观望状态。由于近年来房地产增长一直是GDP的主要增长点之一,房地产投资占总投资的1/4左右,如果房地产市场快速下滑,势必在短期内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而房地产相关的行业,如建筑行业、钢铁行业等也将受到直接的冲击。
第四,金融危机对我国产生的最为强烈的影响在于对出口的不利影响。出口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中国经济中占据的地位十分重要。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流向国家,美国经济放缓、信贷收缩而导致的消费下降,将直接影响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商品总量。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10月份我国出口额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9.2%,增速低于9月份的21.5%和2007年全年的25.7%;而最新的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1月份和2月份,我国的出口增长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17.5%和25.7%,形势非常严峻。若剔除价格上涨等因素,我国出口增速下滑会更严重。出口下滑一方面会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例如,2008年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长仅6.8%;另一方面,出口导向型企业投资减缓,也会通过产业链条,最终作用于整个宏观经济。
第五,金融危机对我国产生的最为明显的影响体现在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统计,2009年我国将有1000万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挑战,其中包括610万应届毕业生和400万往届毕业生。另据2009年2月2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非正式估算,目前,失业和返乡农民工达2000万人之多。这不仅会对农民收入的增长产生负面影响,而且还会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因此,当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促进就业的重中之重。
3、我国的相应对策
金融危机爆发,我国面临的最主要的压力在于出口。这也暴露出我国过于依赖出口,而内需不足,在经济结构上存在的缺陷。面对危机,我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一方面避免经济过快下滑;另一方面,也应适时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国内消费。
财政政策需在政策调整中起重要作用。政府应增加资本性支出,特别是对基础设施的投人,从而直接提升国内需求,刺激经济。同时,政府投资建设,增加了就业的机会,也将缓解由于房地产市场低迷而造成的的失业压力。另外,应增加社会保障、医疗及教育开支,使居民减少预防性储蓄,从而增加消费;税收政策方面也可适度放宽,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从而刺激消费;进一步改革增值税,降低企业税负,促进投资;调高出口退税率,缓解出口型企业的压力,以免出口过快下降。
货币政策应保证相对稳健、适度宽松。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面临严重下滑的风险和对潜在通货紧缩的忧虑,以及全球低利率政策的影响,因此利率可能进一步调低,信贷政策也有可能进一步松动。但是,应该看到,当前通胀压力虽然有所缓解,但是这主要是受短期内由美国金融危机引起的信心因素影响,及人民币贸易加权汇率升值而使进口产品价格下降而引起的,未来通胀压力仍有可能浮现。在通胀压力与通缩压力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应保持货币政策的相对稳健。
[参考文献]
[1]罗熹,美国金融危机的演变及对我国的警示[J],求是杂志,2008,(18):56-58.
[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赴美考察团,2008,美国金融危机考察报告[EB/OL].http://ie.eass.en/yi/w/index.[2008-09—24].
[3]余永定.2008,美国金融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EB/OL].http:///info/content.asp?infold=3482-[2008-10-08],
[4]G.B.Gorton.TheSubprimePanic[J].NBERWorkingPaper,2008,N0.14398,
[5]R·G.Rajan.HasFinancialDevelopmentMadetheWorldRiskier?[J].NBERWorkingPaper,2008。N0.11728,
[6]张斌,次贷危机下的中国经济[J],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PolicyBrief,N0.08071.2008-10-23,
[7]Federal.ReserveBank.Flow0fFunds,Washington,Dc2008.TheSignificance0fTheseFigures,i8Exploredin8Funda-mentalPaperbyJaneD’Arista,‘Brokensystems:AgendasforFinancialandMonetaryReform’.Presentedat17thAnnualHymanMinskyConference[R/OL].[2008-04-17].http:///pubs/pro-Apr-08.pdf,
(二)健全的财政金融支农服务是新型主体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加速器。从宏观角度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市场开放领域的拓宽,我国农业经营活动已经扩展到国际范围,新型主体不可避免地直接面临来自国外的跨国公司、大农场主等农业经济组织的竞争压力。从微观角度看,我国新型主体要取得长远发展,必须在减少生产成本和开拓市场等方面有所作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开拓市场也就成为其高级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如果单靠新型主体凭自身力量去参与国际市场角逐,其立足过程将会极为漫长和曲折。财政金融服务支持将会从多方面加速新型主体国际化步伐。财政方面,可以安排专项资金,鼓励新型主体建立外向型农产品生产基地,专门用于境外农产品生产;可以对新型主体农产品出口进行适当奖励和安排出口检验检疫费补贴;可以建立出口保护与救助机制,帮助新型主体应对技术壁垒、贸易磨擦等问题。金融方面,银行可以通过专项贷款支持新型主体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甚至建立海外生产基地;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创新保险机制,发展新型主体出口农产品生产专项保险,增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力度;在支持我国大宗和特色农产品出口方面成效显著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也可增加新型主体外向发展支持项目。
二、当前我国财政金融支农服务体系在支持新型主体构建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财政支农注重功利性,金融支农“形”重于“实”,新型主体所获支持有限。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总额虽然逐年递增,但是其功利特性也相当明显。一是许多财政支农资金被洒向一些徒有虚名的形象工程,这些工程大多脱离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仅没有提高农民福祉,反而挤占了本可用于新型主体建设的有限农用资源。二是财政支农资金大多被投入到见效快、收益高的农业项目中去,而一些见效慢但意义深远的新型主体项目却难以受到财政资金青睐。本质上讲,这都体现了地方官员政绩导向下的功利思维。金融支农主要是通过银行贷款和保险机构承保来实现。银行贷款方面,由于贷款条件过高、抵押物品不足、贷款责任追究制度、金融产品适应性较差等原因,新型主体实际上能获得的贷款极为有限。如对新客户的介入条件,农业银行要求客户有效净资产要在1000万元以上、资产负债率不超过60%、流动比率在120%以上,这种条件直接关闭了绝大部分新型主体贷款求助之路。农业保险方面,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全国大多处于试点阶段,其保险品种覆盖范围很小且只保成本不保收益,对新型主体尚无实质帮助;商业保险公司的偏好与新型主体业务特征基本没有兼容性,前者难有兴趣为后者承保,即使勉强参与也会尽量转移风险,如限制赔偿金额、严格赔偿条件等。
(二)财政支农附有行政回报,金融支农强调有偿性,新型主体获得支持的成本过高。行政回报是指执行政府某项优惠政策的行政部门或行政人员,直接要求或暗示受支主体做出有利于执行部门或执行人的行动或获取特定报酬,是政治动机和经济动机的混合产物。在我国财政支农支出过程中形成的委托关系中的各层级政府官员都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其主观上个人利益函数与国家财政支农支出最终目标存在差异,这很可能出现支农支出决策、执行行为扭曲。一些得到了财政支持的新型主体被迫按照执行者意愿进行生产经营、被迫建设样板工程以供上级领导视察、被迫经常面对新闻媒体说好话甚至被迫“热情招待”或“感谢”相关工作人员。这种行政报酬无疑加大了新型主体受支成本。金融资本具有与生俱来的逐利本性,其关注重点是利益回报。金融机构的贷款,不仅需要支付利息,也需要提供抵押或者担保。抵押品和担保品需要进行评估,这不仅会产生评估成本,还会花费较多时间成本。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农业资金流动与需求也具有季节性,而金融机构的贷款品种并不一定与这种特征相吻合。新型主体需要季节性短期贷款时,因为贷款品种问题,有时被迫进行长期贷款,贷款成本被无形提高。追求最大利润的商业保险公司,面对经营项目具有高风险特征的新型主体的投保,不可避免地要索取更高保费,新型主体的商业性投保成本同样不低。
(三)财政支农结构呈分散性,金融支农方式具有求稳偏好,不利于全面发展新型主体。财政支农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必须考虑伦理、民生、社会和政治等诸多因素。因此,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很分散,国家农业财政投入“横向”被各职能部门分割,而在“纵向”被中央、省级、地级、县级甚至乡一级政府分割。具体而言,财政支农补贴名目众多,如惠农补贴项目就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超过20种,而且部分补贴是按承包户头直补,这种力求面面俱到的普惠式补贴方法,缺少重点和导向,也使得许多地方政府虽把新型主体作为重点扶植对象,但却在财政资金帮扶方面力不从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具有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等多重要求,在安全性原则指导下,金融贷款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求稳偏好。一方面,我国新型主体大多从事与农业有密切关系的经营项目,具有天生的高风险性;另一方面,我国新型主体处于培育和发展阶段,很少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也具有高风险性。金融机构必将对贷款金额、贷款条件、贷款期限、贷款利息等方面做出有利于自身的风险规避。目前,由于自然灾害频发,我国涉农商业保险公司大多入不敷出,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不容乐观,基本处于停滞的状态。金融支农求稳偏好与新型主体经营高风险特性间的矛盾,难以通过市场机制由双方化解,这无疑不利于全面发展我国新型主体。
(四)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配合性较差,制约了支农政策效果。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虽然具有完全相同的目标,但我国财政支农资金运行与农村金融信贷、保险间的相互联系并不紧密。从执行主体看,财政支农资金与各级计委、扶贫办、财政局、农业综合开发办、林业局、农业局、水利局、畜牧局、农机局等十多个部门有关,而金融支农主体也涉及商业银行、政策银行、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和政策性、商业性保险机构等。金融支农和财政支农的执行主体众多,部门间协调难度加大各自为政在所难免。从政策制定过程看,财政部门在安排支农支出时很少寻求金融配合,没有将财政资金与金融资金结合起来进行统筹规划,使其在支农力度上显得势单力薄;金融部门在制订信贷政策以及落实信贷投放时,往往不太考虑财政支农方面的政策,不能使农村金融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从政策执行角度看,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两项政策协调配合横跨多个部门,所牵扯的制度、政策文件较多,真正遇到有关新型主体的贴息、资助以及风险补偿等需求时,相关政策依据的查找较为困难。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间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协调机制,导致两项政策不能形成合力,影响了政策效果,这必将对新型主体的构建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三、支持新型主体构建的财政金融支农创新
(一)加大财政支农倾斜力度,开展金融支农专项服务,提高新型主体的受支持力度。委托理论认为,委托关系中,由于委托人与人的效用函数不一样,必然导致两者利益冲突,而解决委托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健全激励和监督机制。财政支农目标是支持农业、农村的发展,提高农民福祉,而部分地方涉农官员的目标却是富有功利性地博取民声和彰显政绩。为此,地方政府要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农支出的激励和监督机制,以此促使执行官员的主观认识不产生偏离;确保其目标函数与政策初衷一致,通过监督机制改善信息不对称进而减少成本并确保“新增农业补贴向新型主体倾斜”。任何组织的发展都需要资金呵护,具弱质性和高风险性于一体的新型主体更是如此。金融机构要将支农政策落到实处,建立和完善在“三农”服务大架构下的新型主体服务机构,积极开展针对新型主体的专项服务;要针对新型主体积极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发展订单和保单类金融工具;要调整信贷审批流程,简化审批手续,根据新型主体的金融需求特点来创新金融产品。只有金融机构改变了为“三农”服务流于形式和挂在口头的传统,真正提高了农村资金供给能力,金融支农才能成为新型主体发展壮大的助推器。
(二)杜绝财政支农附带行政报酬的现象,健全金融支农补贴机制,降低新型主体获得支持的成本。新公共服务理论(TheNewPublicServiceTheory)认为,公共管理者的重要作用并不是体现在对社会的控制或驾驭,而是在于建立一些明显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帮助公民表达和实现他们的共同利益,承担为公民服务职责。行政报酬的索取显然违背了“为公民服务”宗旨,降低了社会资源使用效率。地方涉农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要增强服务意识,不以部门利益或个人私欲控制和驾驭财政支农资金,不人为抬高新型主体受支成本。同时,地方政府要规范和公开财政支农办事程序,增强资金透明度,明确新型主体的资金申报、审批环节,做到办事制度化、程序化,从制度和流程上杜绝行政报酬的产生。从一定程度上讲,金融支农是一种公共产品供给行为,富有特定公益性,政府理应对此给予一定的支持和补贴,避免金融机构将各类成本完全转嫁给新型主体,抬高其贷款、保险成本。地方政府可建立新型主体贷款专项奖励基金,对涉及成本高、收益低的金融业务给予一定财政奖励,加大金融机构贷款的财政贴息力度,以降低利率、改善贷款条件,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对新型主体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地方政府要针对新型主体的现实困境,完善保险保费补贴制度,加大保费补贴投入力度,提高补贴比例,扩大覆盖范围,化解新型主体因担保物稀少而被迫承担高保费和接受不平等保约的困境。
二、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1.合理设置金融管理部门,注重金融管理工作的专业性
在企业的正常经营管理中,金融管理工作必须设置专门的部门来开展各种管理工作,并由专人来负责企业货款的回收,才能真正发挥金融管理的作用,从而在专职科室对资金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金融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对各部门的的职责进行有效明确,才能让每个工作人员清楚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责任、义务等。与此同时,对欠债单位的资金周转速度、资产负债比率等进行全面分析,以对其信用风险进行合理评估,以制定出合适的分析表,从而找出其欠债超期的相关原因,最终制定合适的回收欠款的方法。
2.不断提高企业预算编制工作的规范性
在企业金融管理中,预算管理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对资金进行数量化的控制和管理,可以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统一化管理和控制。而全面预算管理是合理利用预算,对财务和非财务资源进行考核、分配和控制等,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管理方法之一。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企业必须对预算管理给以高度重视,不断提高预算编制工作的规范性,加大预算编制前期调查力度,才能充分展示预算编制的公平、公正原则。与此同时,注重预算项目的精细化,及时、准确的进行绩效核对,才能充分发挥预算编制的指导作用,从而不断加强预算约束力。
3.注重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金融管理水平
企业经营管理中,金融管理的合理利用,必须注重信息技术的吸收和引进,才能有效推动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根据企业金融管理的整体情况来看,其管理手段比较落后,必须不断加强企业财务的信息化建设,有效实施集中财务管理,并注重企业金融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才能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从而真正提高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科学性。与此同时,企业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推进,可以使企业资金得到优化配置,并大大降低企业金融风险,促进企业金融管理的管理手段不断创新,最终在精细化管理模式下,使财务数据得到更全面的分析,最终降低企业经营管理成本,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4.注重企业信用评定,不断拓展融资渠道
在交易开始之前,企业应对合作对象的经营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在确定产品质量合格、资本运行正常等情况后,对企业信用进行合理评定,才能有效降低企业的资金风险,从而确保企业资金安全,避免货款流失情况出现。与此同时,注重融资渠道的不断拓展,通过上市融资的方式,可以让企业将投资集中到高科技项目上,从而促进促进快速转型。另外,还可以通过间接融资、引入金融配套服务等方式等拓展融资渠道,最终促进企业金融管理不断创新。
一、日本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
1、非独立的金融制度是导致危机的根本原因
日本的主银行体制不同于英美等国的模式,银行运作缺乏自身的独立性,严格按照官方的命令行事。政府对于金融市场的控制一旦脱离现实基础,只是为了政府经济目标而设定金融政策,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没有立法为依据的金融监管,最终使银行等金融机构丧失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
2、银行经营错位是加剧泡沫的重要诱因
银行作为信贷双方的中间人,正是为了弥补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的。银行减少了交易费用,降低了风险和资金的成本。但是银行作为资金保管与运营的人,在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监管的时候,银行可以出于自身利益进行信贷,为了获取高收益而投向高利润、高风险的行业,甚至会营造适合投资环境来保证自己的投资收益。
3、日本政府在经济扩张阶段不恰当的货币政策
从日本政府的货币政策来看,应该说在此周期中存在比较明显的失误。主要表现为在经济扩张时期实行降低利率放松银根的扩张政策。由于日元自1985年12月的“广场协议”后大幅升值,为了消除日元升值对经济的不利影响,日本政府随后采取了金融缓和政策。1986年1月30日起,日本银行分数次将官方贴现率从1983年以来的5%降至2.5%的历史低点。并持续容忍接近或超过10%的货币增长速度。这项政策一自持续到1989年5月方做出调整。这一宽松的金融政策带来了大量的富裕资金,促进了金融机构扩大贷款和整个社会的信用膨胀。
4、忽视了对土地、股票等资产价格的控制
在此周期的扩张阶段,由于批发物价和消费物价水平比较稳定,而传统的日本金融政策是以一般物价水平作为参照的,这种判断成为实行扩张性政策的根据之一。而却忽视了对土地、股票等资产价格的控制。对此日本政府自身也己经认识到,并且在大藏省的专门报告“资产价格变动的机制及其经济效果”中表示,今后在经济运营方面除物价走势外,与前相比要更加重视资产价格的走势。
5、不动产贷款控制不力
在对不动产贷款的控制方面,虽然大藏省较早就对银行的不动产贷款采取了行政上的干预措施。但是总体上看并没有什么成效,原因就在于金融机构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绕开行政管理的迂回贷款,银行回避管制的动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本身开拓新业务的企图相结合,最终导致大量迂回贷款流向不动产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因此成为继城市银行和地方银行之后的不动产贷款主力。经济转入收缩后,这些贷款大量成为不良债权,许多金融机构更因此而破产。同时,暴露出金融机构具有忽视对借款人进行审查的倾向。
二、日本金融危机对我国目前潜在的通货膨胀的警示
根据分析日本的金融危机和我国处于经济繁荣期的实际,在控制货币供给和扩大货币需求的原则下,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金融制度建设
稳步发展金融自由化,提高金融系统的独立性稳步发展金融自由化,提高金融系统的独立性,保证金融政策对整体环境的稳定作用,是保证经济稳定高速发展、防范金融泡沫的重要环节。通过金融自由化,保证金融信息的公开性,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促使资本更有效地配置,避免过高的泡沫风险;加强金融系统的独立性,减少外界的干预,可以使得金融系统减少不良资产累积,更好地处理泡沫风险,从而实现经济整体安全。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
2、加强银行监管
由于银行信贷存在投机行为,所以要加大对银行发放贷款的监管,谨慎控制银行盈利性的经营和投机。银行可以从事股票和房地产等虚拟资本的投资,这是出于资本配置的需要;人为的炒作虚拟资本,而将炒作的成本由社会承担就是错误的。同时,加大对借款人偿债能力的审查,减少资本的过度投入,防止经济过热和坏账的出现。
3、积极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加强外汇管理
我国房地产价格和股价的飙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际投机性资本大规模流入我国,这也证明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人民币升值预期对境外投机资金的巨大吸引力。因此,继续推进已经有成效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实现人民币的缓慢升值,防止其过快升值。同时,由于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很大压力。因此要加大外汇储备的管理,加强对海外的资本投入,扶持更多的大企业走出国门。
4、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
在目前的股市繁荣情况下,要密切关注股市的变化,并加以政策引导,特别是要注意适用货币政策进行调整。在目前的情况下,要提高利率。同时,扩大投资面,引导货币的需求,努力创造有效需求。
5、对土地、商品房等资产价格的控制
实行严格的土地审批制度,实现土地的有序有效供给。防止开发商的圈地、屯地等行为。另外,还要努力控制房价的上涨,防止泡沫的扩大。
6、拓展投资渠道,鼓励全民创业
由于国内人们投资渠道的单一,多数资金流入了股市和房地产。因此,要拓展投资渠道,引导过剩资金的合理流向,比如发放国债等,减少资金对股市、房地产的压力。
另外,放宽投资领域,使得更多的被国家控制的行业如铁路、航空等部门向民间资本开放,使资本都能获得平等机会和高额回报。同时,鼓励全民创业,让更多人参与到实业中去,那样,可以扩大对资金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减少资产泡沫,为经济的长久、稳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随着世界各国在科技、经济等领域的合作日益频繁,社会对高等职业人才的需求呈显多元化的趋势,各行各业对复合型人才,即精通专业又有较强的外语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跨入21世纪,ESP教学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的主流。相比较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职英语教学更应该具有职业针对性,更应该体现实用性。高职英语教育培养的应是在某个领域能熟练使用英语的专才。
随着中国加入WTO,加之中国的银行业也开始走向世界,许多的外资银行涌入,中国也因此更多地参与了国际金融活动,这就需要大量既懂金融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金融英语已经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金融英语是随着相关的金融活动和金融交流的发展应运而生的,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是直接为社会输送金融专业业务操作人才的基地,为此,必须提高金融专业学生的外语程度及外语在金融专业的运用程度,加强金融英语教学,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培养高质量的涉外金融专门人才。
专门用途英语是以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为背景而使用的英语。Strevens 提出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四个特征:(1)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2)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3)句法、词汇和语篇上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运用上。(4)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将语言教育与学习者需求结合起来是ESP的灵魂和精髓,是ESP产生和发展的动因,也是ESP大受欢迎的根本原因。ESP是培养能够在特定的职业范围内使用英语的专门人才,教学中十分注重学习者的使用目的:学生不是为语言目的而学习语言,而是要通过语言去学习某个特定专业课程。而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从总体培养目标来说就是培养学生在特定职业范围内运用专业语言的能力,其教学核心是“能力本位”,强调职业所要求的能力对应性,重在与职业能力相匹配的英语使用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思上来说,专门用途英语与高职英语教学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完全可以根据ESP的相关理论对高职金融英语课程进行设计,改变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中国近几年金融业的较快发展,对既懂金融知识又会外语的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然而,就高职金融英语教育效果而言,形式不容乐观,因为它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格格不入,从学生学习效果和老师的反馈来看,这门课的教学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有效开展金融英语教学成为了高职英语教师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高职金融英语教学若想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有必要对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师方法,教材,评估方式上重新加以认识和改变。
一、高职金融英语培养目标
高职金融英语课程的目标为培养学生的金融专业英语语言能力和实际运用英语处理与金融有关的业务的能力。要求学习者能够运用英语开展金融类业务操作和对外交流活动。课程的学习以阅读,听力和口语为主,通过阅读大量的涉及金融方面的语言材料,形成较为强烈的语言环境氛围,用以强化专业英语意识。并在学习中以汉英,英汉翻译为辅。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首要业务素质。口语是语言的基本功:听,说,读,写,译技能之一,在专业英语教学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专业英语教学中口语学习旨在传授英语口语基础知识,主要是口头交际能力,逐步达到在英语口头方面准确与流利相结合,扩大社会文化知识面,为将来踏入工作岗位打好扎实基础。
二、高职金融英语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金融英语教学存在严重的问题,在很多院校,专业英语基本处于边缘地位,基本上形同摆设,金融英语的地位更是如此。从教师到学生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许多学生认为学习金融英语没有用武之地,大学英语四级才是他们的奋斗目标,语言学习和实际应用严重脱节。
学生现状
首先,高职院校学生整体语言基本功相较于本科生薄弱,由于生源的复杂导致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班级学生数量多,规模过大,因此学生缺乏必要的课堂语言操练。 其二,教师缺乏和学生必要的沟通,不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生并没有掌握学习金融英语的方法,逐渐对这门课程失去了兴趣。其三,学生对于金融英语厌学还源于“我英语过了四,六级,只要掌握了金融英语方面的专业词汇,语法结构就等于掌握了金融英语,”因此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听老师讲解。
课程教学目标
金融英语课程是以国际金融环境下的业务活动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目标,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宗旨。金融英语能力是一个集合,它涵盖了听,说,读,写,译 五大基本技能,还包括业务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而恰巧我们忽视了这些能力的培养,只是将金融领域的文献进行翻译,只是注重语法和词汇的学习,不考虑语言知识规则的实际应用,学生完全不清楚学习金融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何。
教学内容
目前适合高职学生使用的金融英语教材并不多,很多金融英语教材共同的特点就是强调理论性强而忽视应用性,只是简单融合了与金融专业知识相关的词汇和语法项目。课后习题设计缺乏现代教学理论所提倡的交际,任务活动的设计,高职学生更加强调的是以“能力为本位”,纯粹的理论学习并不能满足他们未来岗位的需求。
教学方法
如今高职类院校金融英语的教师模式就是以讲授,练习和输出为主,这种模式是典型的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学生一般不能参与这些过程的决策,在课堂上的扮演完全是被动的听众的角色。课堂缺少双向交流的机会,学生最终学到的是“哑巴”英语,这种教学法难以帮助学生逐步以英语为媒介进行金融领域业务沟通和交流能力。另外,视听资料的缺失和教学手段的单一阻碍了学习者视野的开阔和对知识信息的快速接受与消化。
三、高职金融英语教学探索新思路
为了充分发挥金融英语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作用,以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高职院校金融英语改革的新思路。
1、明确教学目标
金融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学习专业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在金融领域内的语言工作能力。正如Wilkins (1976:19)指出,经过ESP培养的学生在他们将要从事的专业领域里,能够比那些只接受一般用途英语教育的学生更准确,更有效地胜任交际活动。因此金融英语教学目标是围绕金融环境下所涉及的一切业务活动的实际需要,使学生掌握在金融环境下的听,说,读,写,译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并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注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如能够阅读英语金融工作领域当中的文献和函电,能够运用英语开展业务操作和对外交流活动。教学过程中能侧重于实践,多多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操练,利用掌握的英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学会获取和交流信息。
体育产业主要有体育用品业和竞赛表演业,全世界年产值达4000多亿美元,并以每年20%左右速度递增。丰厚的回报使体育产业成为发达国家非政府投资的热点。体育产业目前已成为最有活力、发展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之一。近年来,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北京奥运会取得巨大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被世人称道,体育产业的各个门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体育产业受到剧烈的冲击和动荡。因此,深入分析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探讨国际金融危机对其影响并寻求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体育用品生产基地,广东、福建体育用品生产占全国80%以上,中国的体育产品占全世界份额的65%以上,仅福建就有体育用品制造企业4000多家,年产值达300亿元。从1993年开始举办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从最初的第一届展位230个,展览面积4150平方米,2002年已发展到展位4000个,展览面积75000平方米;2008年创下12万平方米展览面积的记录,逐步发展成亚太地区最大规模的体育用品博览会。
体育产业中的竞赛表演业正成为体育产业中最具增长潜力的产业。从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等职业联赛,到NBA季前赛、中国网球公开赛等商业赛事,体育比赛创造的经济价值迅速增长。如,中国篮球联赛(CBA)13年来每年平均吸引76万人现场观看,电视转播超过2000小时。北京奥运会赞助商们,几乎都是以亿元计的代价,拿回奥林匹克标志使用权,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中国奥委会市场开发1995年以前总共取得赞助收入6800万元,而2001至2004年一个市场周期就达到1.5亿元,1997年上海八运会实现赞助收入过亿元,而2005年江苏十运会赞助收入已达到4亿元。泛珠三角超级赛车节有着巴黎、米兰国际性大都会同样的知名度,这个竞赛表演业几乎涵盖了整个体育产业。泛珠三角赛车节成熟的运营模式,吸引着众多商家将其作为营销载体,这其中有可口可乐等国际性的大公司,也有新飞电器等国内优秀的企业。现场车迷的消费为珠海零售、餐饮、住宿、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做出贡献,每场比赛至少吸引两万名车迷现场观战,其中主要来自港澳和珠三角其他城市,以平均每位外地车迷在珠海消费500元、每个本地车迷消费200元计算,泛珠海车节在举办期间,每天能为珠海带来700万元的消费额。再加上车手、车队的消费,每个赛事周末就有将近800万元的消费量,按照一年3场赛事计算,泛珠三角赛车节就能带来至少2400万元的消费量。体育产业正在迅猛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特别是自北京申奥成功以来,每年拉动全国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影响
(一)对体育产业中体育用品业的影响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广东省运动鞋类产品出口企业由2007年同期的5811家降至3924家,使中国企业出口业务大幅下滑,有1887家企业因缺少资金运转和没有国外订单而倒闭。生产运动服装、体育装备和体育器械的“安踏”、“鸿星尔克”、“特步”等原先占据10%左右的销售业务量,因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均跌至5%以内。中国运动用品股价平均下跌40%,市盈率亦由高峰的35倍大幅滑落至北京奥运会前的12倍。
(二)对体育产业中竞赛表演业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对竞赛表演业的影响很大。国外知名度很高的大赞助商佳能和耐克公司,每年都赞助我国中超足球联赛。在2008年第三季度,因收入下降均超过10%,直接影响对中国足球的赞助投资,两家公司高管分别表示2009年削减赞助费用。作为中国足球和篮球两大项目合作方——盈方公司也面临资金短缺的巨大压力,开始降低投资热情。原对2009年投资主办的赛事,现已不在计划之内。浙江绿城和河南建业集团都是以房地产为主营业务,因资金严重缩水都减少了在足球方面的投资。深圳足球队缺少资金的问题更为严重,由于没有企业资金的支持,该队最终被解散。而多家为中国足球赞助和冠名的商家也纷纷做出2009年不再与中超合作的决定。
(三)对体育产业中健身娱乐业的影响
由于整体经济环境恶化,以市场为导向的体育产业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力,各大健身连锁俱乐部的经营状况不同程度地陷入困境。目前有80%的国内健身俱乐部中接受训练的学员减少三至四成,生存非常艰难,加上流动资金链的断裂,开始纷纷倒闭。北京某著名网球运营经纪公司宣布裁员,裁员总数达员工总数的三分之一,而且由于金融危机导致亏损,无法保证按新的劳动法支付合理的赔偿金。
(四)对体育产业中体育旅游业的影响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寒冬里,北京、黑龙江、吉林等地的滑雪场为招揽体育旅游的顾客都推出了1折甚至免费的滑雪活动,北京的一些滑雪场还悄悄地把往年的一到两天的免费活动延长至一周。门票平时全天180元/张,周末240元/张,现已降到门票20元/张,周末50元/张,但来滑雪的人仍不到往年同期的50%。港中旅招展部负责人表示,现在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参观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和运动场馆的旅游人数开始下降,体育旅游业面临重创。
国际金融危机对体育产业的负面影响,使企业订单减少,缺少流动资金,直至破产倒闭,使体育产业中竞赛表演业受到较大影响,由于观看比赛的人数变少,相应的零售、餐饮、旅游等行业也受到较大影响。如今的体育赛事绝大部分靠企业赞助款来完成,因此,金融危机出现直接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也对体育产业造成极大的冲击。
三、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对体育产业的管理和引导
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管理和引导,特别是国外发生重大变化时,更加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信息支持,引导企业发展,必要时给予资金与政策支持。如,低息贷款加大出口退税力度,提高企业在土地使用、技术力量配备、市场保证方面的税收优惠。要对体育产业实行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开发战略。实现科学、规范、有序的管理,以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的原则,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实行联合开发,发展配套经济,在产业化、集团化和规模化方面下大力气,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全面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大对体育产业中的核心产业,即体育竞赛表演业和体育用品业的引导,从而带动其他体育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努力提高体育产品的科技含量
中国体育产业一个重要出路就是跳出画地为牢的局限,通过整合,一方面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一方面也增加了产业的整体实力,避免同行业的恶性竞争。我国体育产品生产企业同国外体育产品公司相比,在资金、规模、科技创新方面明显处于劣势。通过组建大型体育生产企业集团,将资金、人力、科技力量等要素集中,扩大资本,优化结构从而使企业形成规模效益。中国某些产品在世界上还占有一定市场的,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造雪机,性价比都好于国外同类产品,雪质好、出的快、颗粒整齐,在国际市场大受欢迎。北京奥运会就有一项国产高科技创新项目,即含金量极高的“魔术”草坪,该项产品被国际奥委会有关部门认可,获得国际足联一星、二星场地推荐标志的产品,广泛应用在足球、曲棍球、高尔夫球、网球、园林绿化等场地,企业也被授予“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称号。要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创新含量,积极运用广告、明星代言人等营销策略,提高企业和产品知名度。
(三)加大体育产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力度
体育产业资本市场主要有体育证券、体育基金、体育保险、银行信贷、体育赞助及体育彩票等诸多投融资渠道。20世纪90年代以来,体育产业在世界各国广泛发展,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运营内容的特殊性,技术转让与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互动性,决定其在市场融资方面可开拓的空间十分广阔。英国从1997年11月,就有19家足球俱乐部在股票市场正式注册上市。英国足球全年营业额为5.17亿英镑,其增长率为10%。意大利二级市场足球股票的总市值为7.21亿。我国体育产业应借鉴世界成功经验,发展体育产业融资,使体育产业做大做强,又好又快发展。
(四)加强对体育产业管理人员的培养
1.财政、资金对国家财政安全的交互作用
财政和金融共同主导着社会资金的流动和资源的配置,极大影响着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方向,二者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冲突[1]。财政与金融都以资金作为载体,均担负着合理、有效调控经济以稳定物价、发展经济、促进就业的职责,有效调控的实现需要以财政和金融的健康运行为前提,也需要财政和金融从不同角度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因此二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协调性,正是二者的协调为国家经济安全提供了保障。然而,财政资金的筹集具有强制性,资金的使用具有无偿性,而调控重点在改善经济利益分配上,与金融非强制筹集资金、有偿使用资金、着重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等特点格格不入,因此,二者也存在着强烈的矛盾冲突[2]。这些矛盾冲突处理得当则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进而有助于维护国家财政安全,处理不当则会影响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最终也会危机国家财政安全。
2.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对国家财政安全的交互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是无处不在。金融风险是金融活动的内在属性,产生于多元的经济活动主体和不确定的经济活动,存在于一切金融活动[3]。由于金融与财政息息相关,一旦国家出现金融风险,国家财政为稳物价、保增长,势必扩大支出化解或减轻金融风险,扶持金融机构。这就打破了财政原有平衡,增加了财政负担,使得财政也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危机。
由于经济运行因素、政治因素、自然因素、技术因素等因素的影响,国家财政也面临着一定风险。财政具有分配资金的功能,因此当面临风险时,国家财政会动用一定金融手段来解决消弭风险,这就将财政风险转嫁给金融,增加了金融风险,进一步削弱了对国家经济的调控能力,对维护国家财政安全是极其不利的。
综上所述,财政和金融各自存在着一定风险,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通过财政与金融的交互作用影响着国家财政安全。要规避或减轻两种风险对国家财政安全的影响,需采取有效手段对财政与金融的交互作用进行监控、预警,即建立国家财政安全预警系统。
二、建立国家财政安全预警系统
目前,财政领域中极少有从财政金融交互影响的角度出发,建立国家财政风险预警系统的案例,但有学者通过研究国内外大量财政和金融案例,发现了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在形式与危害上的相关性[4]。因此,本文认为,要维护国家财政安全乃至国家经济安全,亟需着眼于财政和金融的交互影响,建立一套能够有效预警风险的体系,防止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相互转嫁,引起国家财政和经济的进一步恶化、失控。
1.系统的建立原则
财政金融交互影响下的国家财政安全预警系统的构建应坚持国情性、国际性、宏观性、可行性等原则。
国情性原则是指系统建立过程中所涉及的指标、警戒线、风险权重等需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选取、设定,需符合本国的经济、政治制度和政策,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特点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风险预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系统建立的国际性是指系统需基于国际认准的金融风险管理指标和先进的财政风险管理理念,如《巴塞尔协议》、财政风险矩阵等[5]。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这样,国家财政就面临着国际国内的双重风险。因此,建立的国家财政安全预警系统需在指标概念及相关理念上与国际权威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同时预警国际、国内的风险,有效维护国家财政安全。
国家财政安全预警是国家财政风险的宏观管理,这就要求预警系统能够从宏观角度出发,整体性地反映财政风险。宏观性原则要求预警系统的指标具备高度概括性,且相互补充,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财政风险的总体状体和变化,能够实现对宏观财政风险的完整描述。
可行性是指预警系统中的各项指标是切合国家财政宏观管理工作需要的,是适应国家财政发展和改革需要的,且在数据获取方面具有方便、及时、准确、权威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预警系统得到切实落实,才能真正发挥风险预警作用。
2.国家财政安全预警系统指标
财政风险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显性风险和隐性风险,其中显性风险包括直接显性风险和或有显性风险,隐性风险包括直接隐性风险和或有隐性风险。有学者结合汉娜财政风险矩阵和我国实际情况,指出国家安全财政预警系统应包含4个子系统、23个风险预警指标。4个子系统即直接显性风险系统、或有显性风险系统、直接隐性风险系统、或有隐性风险系统。
直接显性风险系统中包括财政集中率、税收弹性、财政赤字率、外债负债率、国债负担率、国债偿债率、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等10个指标,或有显性风险系统包括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资本充足率、失业率、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经产项目差额/GDP、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等7个指标,直接隐性风险系统包括预算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预算外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财政支出对财政收入的弹性3个指标,或有隐性风险系统包括M2增长率、股票市值/GDP、股票市盈率3个指标[6]。其中,直接显性风险系统中的指标透明度和确定性最高,风险可控性最大;有显性风险系统和直接隐性风险系统中的指标不确定性较大,可控性较小;或有隐性风险系统中的指标的不确定性最大,可控性最小。
这些指标涉及了对国家财政安全有重要影响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财政活动和金融活动,较全面地反映了国家财政管理面临的风险因素,确可作为国家财政安全预警系统的预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