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报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1: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生数学报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小学生数学报论文

篇(1)

学生学数学的感受、疑惑;作业练习的得与失;看到某些现象联想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刻苦钻研、巧妙解决难题的过程等,都可以用作文的形式写下来。这些与数学有关的日记、小论文等就是“数学作文”,如数学童话、数学课堂、数学知识、数学故事、数学人物等。

二、写数学作文的好处

1、沟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中常把生活情景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周围。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了勤于观察,动脑思考、仔细分析的习惯。因有生活为基础,来源于亲身体会,学生很喜欢写这类题材的作文。

2、展示学习知识的过程。

当一知识点、一堂课或一个单元学完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尤其是解决重难点问题的学习过程,有侧重地选择自己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一点叙述展示出来,有利于学生学知识时关注重点攻克难点,很好地掌握知识体系。

3、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小学生的抽象思维有限,所以有学生认为数学难学。让学生写“数学作文”,能增强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

学生每天都接触数学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有许多想法,我们现在不是要求学生要有创新意识吗?写数学方面的日记,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写好数学作文,学生不仅要动手动脑,做实验、做调查、提出观点论证观点,还要学习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实践能力得到极好锻炼。这些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5、利于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只要我们细心观察,每一次试卷发下来后,总是有喜有忧。让学生把答题的得失、应吸取的经验教训、今后的奋斗目标写出来,可以了解学生内心变化,及时调整他们的心态,便于对心存障碍的学生进行辅导,避免学生取得成绩时骄傲浮躁,遇到挫折时消沉低落。数学作文是师生心灵沟通的一座桥梁。

6、活跃思维,丰富课外生活。

许多人都认为学数学很枯燥无味,整天陷在题目堆里。其实不然,比如有效引导参加《小学生数学报》、《数学大王》、《时代学习报》等的续编工作,会使学生在奇妙的数学王国中快乐邀游。

三、注意事项

1、要求不能过高。以培养兴趣和初步提高数学能力为主。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有一整理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一刀切。要遵循“四个结合”,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

(1)引导与放手相结合。

(2)指导与自改相结合。

(3)多种展示与交流相结合。

(4)编印文集与作品投稿相结合。

2、给予写的材料。如预习工作中读懂了什么,什么地方还不懂;学完新知后尝试把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小结;看图编题、补写条件、补写问题等。

3、不可占用课内时间。对学有余力的可鼓励多写,想写多少就写多少;对不愿写的多和他交流,提示内容,告诉方法,久而久之,他可能就想尝试了。总之决不能使其成为学生的负担。

4、整合资源。用好家校网络平台,家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篇(2)

1.一题多解。寻找一道习题的不同解法,这种数学作文最常见,最好写。因此,我要求学生从常见习题的一题多解开始练起。起初只要有合理的不同解法就行,然后要求学生的新解法要比以前的方法更简洁,再要求学生把《小学数学》、《小学生数学报》等课外资料上的习题试着用不同方法解出来,写出自己的所想所得,着重写出解题思路及过程,并努力探索规律。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就会有深度,并且具有可读性。

2.活学活用。数学报刊中有很多小论文是与读者的活学活用有关的。在数学活动课上,我每次都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小学数学》、《小学生数学报》等数学刊物,要求学生一道习题一道习题地看。首先是看懂,其次是想一想这道题有没有其它解法,再考虑能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报刊上的知识,做到活学活用。

3.与生活接轨。购物、住宿、出生日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数学密切相关。我们生活周围的人、事、物的不同方面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包含着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坚持写数学笔记,把平时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关数学知识记下来,再从笔记中选择有意义的事情写成作文。

二、数学作文教学的体会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做任何事,只要坚持,总会有收获。坚持记笔记、笔耕不停促使我们越来越关注生活,越来越喜爱写作。学生常有文章在《小学生数学报》、《娃娃数学》、《学习方法报》和《读 写 算》等报刊上发表,我也常有或获奖。因此,我班师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这与我们认真坚持数学作文的教学是分不开的。

反思数学作文教学,我的体会是数学作文教学并不难。

1.揭开神秘面纱。高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但对“数学作文”这个词比较生疏,似乎无从下笔。于是,我引导学生翻阅各种刊物中的学生作品,让学生看小作者们所写的文章,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作文”并非高不可攀,自己也能写。

2.教给基本方法。我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报刊上所发表的小论文,先分析一下别人的写作方法,想一想,如果自己写该怎样写,然后列好提纲,进行模仿练习。熟练后让学生尝试独立写作。独立写作时,先统一命题,再自己找材料写。循序渐进,逐渐提高要求。

3.写好下水作文。每次要求学生写的作文,我都先写好下水文,一是可以了解学生在写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二是便于把学生的作文、我的作文和报刊上的作文进行比较,促进师生写作水平的共同提高。

篇(3)

老师:女,1978年9月生,本科,x市实验小学教师,x市骨干教师,曾获“x市优秀团员”、“x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x市师德标兵”、“x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她先后被吸收到“x市骨干教师培训班”、“镇江市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

她热爱本职工作,关爱学生,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和数学思维方法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她每天收集、撰写教育教学案例已达十余本。

XX年6月,她不畏强手,虽年仅23岁,却一举夺得了“x省现代小学数学评课一等奖”。XX年11月她荣获了“x市青年教师评课一等奖”。XX年4月,她又取得了“镇江市基本功大赛第一名”的好成绩。她曾赴南京、上海、镇江等地上展示课26节。她专心新课程实践研究,近两年,有8篇论文在《小学青年教师》、《继续教育》等省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她辅导学生写的数学小日记在《小学生数学报》上发表。

她以一个平凡教育工作者的诚挚,投身于教育改革的风尖浪头,经过反复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实、趣、活、乐”的教学风格,她真正成为了全市低年级数学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

篇(4)

 

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个方面,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课堂教学的研究是首当其冲的,数学猜想是数学中的一种思想和方法,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对未知量及其关系所作出的一种认真判断。任何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确定其是否具有普遍意义,猜想验证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学生在猜想过程中,思维会有很大的跳跃性,有利于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和创新能力的逐步提高,因此,在当今创新教育中要注意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中,实施猜想,教师引导培养学生敢于猜想与质疑,应当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在例题分析还是在应用题解答中,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猜想习惯。其实施途径简要归纳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新入课程中介入猜想提高学生参与问题分析的热情 

小学生性情单纯,善于猜想。每个小学生都具备猜想的天赋,在新入课程中介入猜想,可以提高他们参与问题分析的热情,激活他们内心潜在的猜想欲望,对他们数学知识的探究产生鼓舞。每个章节的新课程中总会介入新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均是他们产生猜想的良好因素,在课程伊始就鼓励他们大胆的进行猜想,能让小学生对新课程的知识点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圆的周长计算中,教师可以提问,如何获得圆的周长呢,这时候可以引发学生的猜想,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卷尺衡量,有的学生说可以在圆上打个记号,然后在底下滚动一圈测试滚动痕迹的长度……由于猜想,使大家进入了对圆周长猜想的热烈气氛中,同学各抒己见,对圆的周长计算方式充满了兴趣,最后教师可以提问,大家说的方法都不错,那么试问,地球也基本上可以算周一个圆形,怎么测试地球的周长。显然,用学生的猜想去解决这个问题不太符合实际。带着这种疑问和猜测,教师引入π在圆周长中的运用,通过这样的解答,使得学生增加了对圆周长的计算兴趣,获得了他们对新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应用教学猜想解决各种现实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和应用的不竭源泉,通过创设鲜活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应用教学猜想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这是对数学教学的首要的整体目标。因此,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出的结论与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体验数学活动的愉悦性和处理问题的优越性。这一阶段既有利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及在生活中有效地运用数学的积极态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在“操作”中萌发猜想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小学生一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手操作便是一种以“动”促“思”,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他们拼一拼,画一画,量一量等操作活动,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心理需求,同时也有利于他们从中萌发猜想。例如,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先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纸片,引导学生通过度量,剪拼其两个锐角,和拼成一个长方形的方法,得出:直角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通过这一操作活动,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了充分的了解,很自然地会引发他们展开猜想,教师可以适时引导“请同学们猜一猜,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由于受某种思维障碍的影响,学生或许会猜想出:锐角三角形内角和小于180°,钝角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教师指出:“这个猜想对不对,还有待我们证实。”波利亚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种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或搞小动作。” 

四、形成模式,鼓励猜想 

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表现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地思考问题,善于常识、善于猜想、探索,能够有效地应用原有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为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地猜想尝试探索和创新。在授课中应启发学生多提问,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考、分析,并进行自我判定。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猜想、尝试、探索的喜悦,并能够形成一定的模式为学习新知服务。 

五、利用课外活动提高的数学猜想能力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相较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具有空间开放,时间充裕的特点。我们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猜想教学”,还要在课外活动时间设计丰富的猜想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更好的使用“猜想——验证”式学习方式。 

比如在平面图形面积的总复习课中提出“给定周长时,什么图形的面积最大”,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能进行猜想的活动。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周长一定的时候,什么平面图形面积最大?学生会根据日常经验、个人喜好等有各种不同的猜想。然后由学生自主验证,可以是独立验证,可以是有同一个猜想的小组验证,也可以是有不同猜想的小组验证,学生在验证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运用画画,算算,推推等方法来进行验证。 

总之,平时同学们学习数学,往往跟着感觉走,没有固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思想方法比较单一,提不起学习兴趣,课堂死气沉沉,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课堂失去活力,失去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猜想的应用,又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活起来。在数学教学中,营造猜想氛围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同时,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为学生解决一些探索性、开放性等数学问题提供了可靠的途径,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素质发展了学生的智能。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82-0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启发学生。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将已有的知识简单的传输给学生,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的思考,具有创新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农村小学的学生由于好玩爱动,思维的活跃性高,但是农村的小学生很少思考学习中的内容,因此在农村小学进行研究式教学意义重大。

一、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1、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在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详细的观察和分析,提出自身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在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实验、分析、归纳、类比最后得出结论,这样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得到的结论将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弥补了传统数学教学学生对知识记忆不深的缺点。

2、提高了农村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探究式教学可以是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够使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为农村小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期兴趣。

3、有助于农村教师的发展

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对农村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随时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需要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困惑时做出相应的反应,这就需要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这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巨大帮助。

4、提高了教学质量

探究式教学在农村小学中的应用就是讲学生从教科书中带入到生活之中,例如在加减法的教学中,如果单纯的以数字为例,那么学生势必会觉得枯燥乏味。如果以生活中的例子作为教学的例子势必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减法运算中以菜农卖菜为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自然会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策略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探究式教学的实现,需要教师采取合理的措施。对数学的探究源于提出的数学问题,而数学问题的提出则需要在一定的数学情境之下完成,由于农村学生看到的事物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勾画教学情景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所见过的情境,以及学生的想象能力。

1、创造的情境要来源于生活

小学数学知识同生活有着一定的关联。在课改后数学教学更加注重对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例要源于生活。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圆的认识”,在课前上应当先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圆状物体进行观察,如、车轮子、碗、碟子、纽扣、太阳等等,学生通过对这些圆状物体的观察将会对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一些聪明的学生可能会发现圆的一些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提出与圆相关的问题,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逐步的思考,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4]。

2、以趣味故事创设情境

在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由于没有多媒体的引进和数学本身特点的原因,小学数学成为了一门十分枯燥的学科,如何将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化,这是对农村小学教师的一个考验,也是对教师教学艺术性的验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营造故事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将分数的概念介绍给学生,教师可以巧妙的“猴子分香蕉”的故事引入到教学中,将一箩筐香蕉平均分给5只猴子应当怎么分。学生在听故事的时候,觉得故事有意思将会纷纷举手进行分配,在分到最后时候学生将会发现剩下三只香蕉,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分数的概念顺利的引出,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分数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

3、以学生的尝试创设情境

探究式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发现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清楚,既然是探究就可能会出现失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尝试着让学生去解一些困难的问题。例如在除法运算中,学生已经学过了“四舍五入”的求商方法,可以出一道287÷17的计算题,让学生进行计算。让学生自己发现计算中出现的问题,然后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4、从动手操作中创设情境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对一些抽象的事物进行具体表达,让学生动手来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例如在“可能性”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对概念进行“尝试”,让学生拿起一枚硬币,多次抛起,让学生对硬币出现的正面和方面的次数进行记录,这样通过统计结果学生将会对“可能性”概念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同时这种动手操作的做法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思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现阶段我国的部分农村小学在数学教学对经探究式教学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是其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相信随着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不断努力,探究式教学在不久的将来将会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邹征宇.初中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的引导策略[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0(12):13-14.

篇(6)

关键词 学校足球 运动训练 重视程度

中小学生足球是足球后备力量中坚力量,对中小学生提前进行足球运动的教育对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许多学校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智育方面的提高,很少关注学生的体育方面,于是出现了许多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把发展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针对这一情况我对陈仓区中小学足球运动的开展情况进行了一次较为详细的调查,了解和掌握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前提下中学足球运动的开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其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可行的建议。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研究陈仓区中小学足球运动开展的现状,以陈仓区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范围覆盖全区各乡镇中学,具有地域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教育学、学校体育等权威著作,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相关研究成果,以便更好的完成论文。

2.问卷调查法。对陈仓区10所学校的学生、体育教师发放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

3.数理统计法。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及数据进行归类统计,并进行数据百分比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陈仓区中小学足球运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1.足球项目开展的形式单一。调查发现陈仓区足球项目的开展大多以自发的业余比赛的形式出现,而且参与者大多是中学生。各支队伍无系统专业的训练,比赛水平低。与校内比赛多而频繁相比之下校与校之间却没有任何比赛,无形的阻断了校与校之间足球的交流,以及足球技战术水平的提高。

2.足球专业教师情况。在中小学里的业余足球训练中,体育教师身居体育教学与足球训练两职,因此,他们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他们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着业余足球训练的质量和效果。足球教师在学校开展足球活动中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是活动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是中小学生的教育者和指导者。

3.各学校领导对足球运动开展的重视情况。校领导对足球是否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该校足球运动的开展,然而领导是否重视不好用统一的标准衡量,调查中校领导一般都会表示支持或重视,但真正为场地、为教练和经费等去认真落实的却并不多。所以,各中学校领导对足球运动的重视程度是直接影响到足球运动的重要因素。

(二)开展的条件分析

1.足球项目开展受硬件的限制。场地器材等硬件措施是学校开展足球运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条件,其优劣程度能从反映出一个学校足球运动的开展情况。调查的10所学校中无足球运动场地的学校占30%,只有200米足球场的学校占40%,有400米足球场地的学校占30%。足球训练的场地和设施是孩子们踢球的先决条件,中小学足球的教学训练应该具备好的足球训练场地。才能保证足球运动的开展,促进足球运动的实施。

2.学校开展足球训练的经费投入和教师对训练的态度。调查中显示,经费不足无疑是中学生开展足球活动所面对的最主要困难。有四分之三以上的足球教师表明经费问题是学校开展足球活动和训练时面临的最大障碍。学校也有借此推脱,所以让足球教师的热情大打折扣,很多的教师也就应付差事,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工作中去,训练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三、结论及对策

(一)结论

1.陈仓区绝大部分的学生对足球运动还是有正确的认识的,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下降,同时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2.陈仓区足球项目的开展大多以自发的业余比赛的形式出现,比赛水平低阻碍了各学校之间技战术的交流。各学校足球教练多由体育教师兼任,学历层次不高,教学模式陈旧,专业足球体育教师匮乏。

3.陈仓区中小学校领导多数追求升学率,追求名校效应,对学校开展足球运动开展重视程度不够。

4.训练比赛经费不足、保障不利,训练比赛的经费投入不平衡, 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将训练经费投入足球运动的开展中,教练员的积极性不高。

(二)建议

建议学校要转变陈旧的应试教育观念,依靠社会力量,筹集资金积极寻求赞助,逐步解决学校场地和器材不足问题;教育行政部门改变传统观念,加大对中小学足球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中小学足球教师的专业素质,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加强中小学足球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十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Z].2006.12.20.

篇(7)

1引言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基本具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在小学教学中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应用题的解答。解题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行为之一。数学应用题解决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解题过程既是对学生知识再现水平的检查,也是对学生信息收集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过程。数学应用题以它独特的魅力一直是众多一线教师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载体,是联系数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的桥梁,在数学素质教育实施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国内外的调查研究表示,学生在解答现实生活背景很强的应用数学问题时,都会产生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障碍。所以研究小学生解答应用题产生障碍的因素就成为了一个十分有必要的问题。

2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障碍相关概念的界定

对于数学应用题的概念,现在文献没有统一和明确的说法,大多数都是从应用题的构成元素、特征和功能几个方面来界定。如:数学应用题,是以语言文字形式呈现的含有情节内容的数学问题。对于“问题”,很多学者认为“问题”是一种期望与实际情况间的差距。而心理学上认为,“问题”是一种情境,而这种情境不能直接用已有知识处理,而必须间接的合理利用已有知识才能够解决。可见,问题是强调障碍的存在的,也就是说,从初始到目标的过渡是需要付出努力的。所谓问题的“障碍”,是指问题的解决不是直接的、显而易见的,必须间接地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确定目标状态。

3小学数学应用题所具备的特点

在数学学科漫长的发展史中,数学问题的最初来源是现实生活,正是由于人们的好奇心作为原始动力和对社会实践的需要,抽象出许多数学问题,这类问题通常是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称为“实际问题”。如果我们把实际问题中情境和条件用文字语言进行复述,即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数学问题,这类数学问题具备以下的特点:

3.1以人们的实际生活背景为源泉

3.2用文字语言转化成一种具有鲜明数学学科特征的模型

3.3这个模型用系统论的观点来考查是一个问题模型,有一些“障碍”需要我们用行动来解决

3.4解决“障碍”的方法是把“实际问题”打的模型转化成“纯数学问题”,当然这种转化要求我们要透彻的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数量关系和内容。

4数学建模与解答数学应用题

通常说到解答数学应用题,人们都会想到数学建模。确实,想要解答数学应用题必然经历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而且从联系数学学科和实际生活这一点上来说,二者的功能并没有多大差异,都能够增加学生的应用意识,训练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数学建模与解答数学应用题并不是完全等同的一回事,二者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对于数学建模的概念的界定,专家有明确的定义。数学建模就是应用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方法,也就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抽象、简化,确定变量和参数,并应用某些“规律”建立起变量、参数间的确定的数学问题(也可称为一个数学模型),求解该数学问题,解释、验证所得到的解,从而确定能否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次循环、不断深化的过程,它最重要的特点是接受实践的检索、多次修改模型,渐趋完善的过程。[2]简言之,数学建模是数学应用题更高的一个层次,小学生的数学建模需要从应用题做起。

5小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心理过程

通过前面的阐述我们可以知道,由于应用题本身的特点决定,相对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而言,解答数学应用题实际就是一个简单的数学建模的过程。而对于应用题来说,不管是题干的背景信息还是图表等信息,都已经帮助解题者提前进入了模型准备的阶段,只需按照给出的各种信息来正确理解现实意义,即可以构成模型并进行下面的过程。大多数小学生接触的数学应用题,经过数学教学中的一定训练,学生可以比较容易的找到所需要的固定数学模型或解题的模式。实际上,无论何种类型的应用题,解答过程大致经过建模—解模—释模三个过程。尽管应用题是经过修饰和人为改造的现实应用问题,可以减少模型准备阶段的繁琐,但是无论从众多学者的研究还是数学教师的应用题教学来看,在解答数学应用题时,不能快速准确的建立能够解决问题的模型,是小学生产生解答障碍的关键诱因。究其根本,是小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建模所经历的心理过程。

5.1抓取背景有效信息:在阅读应用题文字背景信息后,快速、准确的抓取出背景中对解题有效的信息。

5.2理解“关键词”含义:挑选出“关键词”后,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理解“关键词”的含义。

5.3建立“关键词”联系,选择正确模型写出公式: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后,很容易就能建立起“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而此时“关键词”之间的联系也就是题中各个信息量之间的关系基础。[3]小学数学是未来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小学应用题的解题能力不单单影响小学生的数学成绩,更重要的是制约着小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因此,培养小学生一定的应用解题能力意义深远。本文通过自身实践经验探究出当前小学生在数学应用题解题中出现的一些障碍因素,尽管在某种程度上还不够具体、完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作者:刘勤生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杨集镇大滩小学

参考文献:

篇(8)

1.1 听老师上课

听老师上课,主要是听老师上课的思路,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既要听老师讲解、分析时的每一句话,更要抓住重点,听好关键性的步骤,特别是自己预习教材时发现或产生的疑难问题。

1.2 听同学发言

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是听老师上课,还包括听同学的发言。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从中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之老师适时的点拨和评价,有利于自己开阔思路、激发思考、澄清思维、引起反思。学会倾听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群体凝聚力。

2 数学学习中的“说”

培养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任务,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是数学学习的任务之一。

2.1 说体会

学生通过读教材、读书刊,听上课、听发言后,再让学生说“读”、“听”的体会,可以加深对“读、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说教材内容,特别是教材中“读一读”内容的体会,讲报刊杂志中的数学,讲课外读物上的内容概要,说对老师上课、同学发言的看法,甚至说自己存在的疑问等。

2.2 说思路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不能为解题而解题,应在解题过程中重视解题思路的讲解,哪怕是错误的思路,从中也能吸取经验教训,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以学生的作业作为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惟一通道往往掩盖了学生思维的完整过程,是不全面的。通过学生大胆地说,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思想,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以利于教师掌握准确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得出3/4、7/25、7/40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若像教材上一样再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质因数2或5,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学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机器一样跟着教师转,如此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3/4、3/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3/11、3/7的分子同样是3,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它进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思路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3 数学学习中的“读”

数学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会学”的基础当是会“读”。

3.1 读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读教材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课前读教材可以了解教材内容,发现疑难问题;课堂读教材则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有关知识点;课后读教材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深化和拓展,达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3.2 读书刊

除读教材外,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如“中小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系列”丛书、中小学生数学报刊杂志等。比方说读报,它不仅能使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还能使学生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研究的动态。

数学学习中的“读”,不同于读小说,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还需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

4 数学学习中的“写”

数学学习中的“写”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通过上述“听、说、读”,应进一步要求“写”,它是对“听”、“读”的检验,对“说”的深化。除通常要完成的书面写(做)作业外,还应包括写读后感、写小论文等。

4.1 写读后感

通过阅读教材,尤其是教材中的“读一读”内容,以及报刊杂志、课外读物的有关内容,把自己的感想或者内容概要写下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日积月累,培养兴趣,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4.2 写小论文

写小论文比写读后感的要求更高些,但不是不可做到。这需要学生广泛阅读,积累资料,深入探究,学会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篇(9)

小学教师课题研究计划范文(一)一、目的意义

1、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是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通过数学小课题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在整体素质上有明显的提高。

2、通过数学小课题研究,在中高年级逐步形成一批优秀学生群体,这些学生应该能在数学学习、能力发展中为全体学生树立榜样,从而为数学学科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3、开展数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

开展数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是教师拓宽教学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形式的重要方面,是数学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重要途径。

二、总体要求

中年级以撰写数学小发现、小体会为主,把握好“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训练应体现思维的发散性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高年级撰写数学小试验、小调查为主,引导学以致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和魅力。

三、主要工作

1、在数学学习引导讲发现、重创造。

在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兴趣小组或者中,引导学生能够积极敢于思考,善于发现,特别是鼓励学生敢于独立思考,发表不同意见。

2、、在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方法重于知识、过程重于结论、思维重于记忆、长远重于眼前的评价思想,特别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概括与提炼,逐步形成数学能力。

3、引导部分兴趣小组的学生进行一些调查活动,如节俭、环境、交通、运动、经济、实践等方面开展系列研究,然后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写出小调查、小报告。

4、引导学生读好《小学生数学报》、《时代学习报》、《数学大世界》等数学报刊杂志,指导学生写好数学小发现或小试验或小调查,积极向学生报刊。

5、在适当时候,出一些数学小课题研究专辑,在《小学生数学报》上出一些专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成功。

小学教师课题研究计划范文(二)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练习、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③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①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练习中变得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练习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目标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四、实施策略

1.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①课前作业。调查表明,大都的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②课后作业。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

(1)实践性作业。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生活性原则

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原则

练习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5、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包含两个意思,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练习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差生吃饱,让优生吃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练习必须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

六、理论依据

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维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动”。因此,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有效地开展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②“数学化”理论。

“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学生的“数学化”的进程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

③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数学活动设计,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七、研究对象

本校四年级学生。

八、研究方法

调查法: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量评估”指标,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学生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

九、研究时间:201x年2月至20x年7月

第一阶段:准备

时间:201x年2月至20x年3月

主要工作:1、拟写工作

2、制定实验方案

3、落实分工

4、拟写准备阶段工作情况汇报

第二阶段:实施

时间:201x年3月至20x年4月

主要工作:1、召开会议

2、制定整体的研究计划

3、课题展示

4、阶段性报告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

时间:201x年4月至20x年7月

主要工作:1、课题展示

2、总结性报告及论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报告

2课题成果结题报告

3、练习设计精编

4、论文

5、教案

6、个案分析

十一、研究组成员

课题组长:黄静

组员:高小贤蔡秋香李素娟

小学教师课题研究计划范文(三)一、指导思想

课题研究工作是本学期我校科研工作的重点,是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的主阵地。本学期我校以“十一五”课题研究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为目的,结合我校的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制定本学期的课题研究计划。

二、具体内容

1、加强课题档案的管理

随着课题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课题档案的整理和管理工作越显得重要。本学期在进行课题研究的同时将进一步加强课题档案的管理工作,准备结题。

2.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进一步加强题小组成员的培训

(1)每位课题小组成员每月自学有关多元评价及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知识,并书写读书笔记。

(2)学校组织教师集中进行科研培训,交流讲座,促进教师课题研究能力的提高。

3、开展课题研究课活动。

结合学校第三届“青蓝杯”课堂教学大赛活动,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研究课的活动,围绕研究课开展相互交流、促进教师相互提高。

4、落实好课题实施计划

(1)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制定本学期的课题研究计划,各课题小组结合学科特点从多元角度拿出方案并认真实施。

(2)教师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继续围绕个课题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小组成员间相互听课,研讨交流。

(3)由课题组统一领导,落实好本学期的实验研究工作。学校科研室跟踪指导,带领各小组不断修正补充完善。

5、开展课题阶段性成果的撰写

课题研究日程安排

九月:召开课题小组成员会议,明确本学期的研究任务。

学校制订课题研究计划。

实验教师上交本学期的研究计划。

十月:按照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围绕课题开展一年一度的第三届“青蓝杯”课堂教学大赛活动。

十一月:召开科研课题研讨会,修正完善,总结经验教训。

十二月:集中科研培训

实验教师上交阶段性实验总结。

篇(10)

一、我国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现状

1.德育环境

在我国小学教育中,虽然一直重视德育教育,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非他们的思想品德。因此,所谓的德育教育,往往流于口头形式,而缺少具体的实施和落实。所以这种以智育为主的教育模式使得德育教育的地位十分尴尬。不仅如此,在教师队伍中,很多教师对自身的要求也不严格,往往忽视了对自己品德修养的提高。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只要能够提高学生成绩,让学生学好语、数、外等课程,那么就已经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至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则并不关心。甚至有的教师缺少起码的责任心,在工作中敷衍了事,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严格。因此,在这种教学环境下,要想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显然是困难重重。

2.德育方法

当前的小学的德育方法也十分单一,学校和教师把注意力只集中在课堂的德育教学。往往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述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德、应该知道什么样的道理。一遍一遍灌输式的说教使得德育教育显得十分脆弱。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一般形成的是,学生在学校很遵守纪律,但是出了校门却又问题多多。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大量的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出门打工而缺少看管。在学生的成长时期,家长却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温暖的关怀,这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给予正面的教育,让学生感受真、善、美的事物,然而家庭生活和社会状况却是十分复杂多变的。当学生走出校园之后,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现状,便会手足无措。强大的社会现实会对他们的思想品德造成剧烈的冲击。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出现“5+2=0”的情况了。

3.德育内容

就当前我国小学的德育教育的内容来看,成人化是其中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学校和家庭往往偏重于化的教育,而对儿童文化却有些漠视。在小学德育教学中,要找到儿童文化和化的一个平衡点,使两者有效衔接。学校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充分结合小学生身心特点,制定适宜的德育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德育教育真正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且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健康,不致于对他们造成伤害。另外,在小学德育教育内容中还有一个明显缺点,那就是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脱节了。对于脱离实际的德育教育内容,学生们往往并没有兴趣,这就使得相关的德育教育收效甚微,甚至是没有效果。除了上述德育内容中存在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些问题,比如缺少稳定性、内容不全面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小学德育的实效性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提高我国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1.提高教师素质

一般来说,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教师还应该教导学生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国,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思想素质、品德修养的高低,可以说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要想做好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教师就必须从自身做起。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对于德育教学工作,光靠班主任或者是思想品德教师是不够的。它应该是学校每一个教师都应高承担的责任,全体教师应该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效。只有每一位教师都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职责,那么不论是何种学科,教师都能够在课堂中发掘出德育因素,德育教育就会更加普遍,更加有效。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够从自我做起,加强自我修养,为学生树立好榜样,那么德育工作的开展将会更加顺利。

2.改善德育环境

环境与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心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是学校和家庭不能忽视的工作。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由学校和家庭共同搭建一个健康的德育平台。在开展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社会的积极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德育网。学校可以开展家长会或者社会开展相关的社区服务活动等,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创造更好地环境。

3.优化德育内容

对于德育内容的设置,学校一定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和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生活实际,以小学生熟知的人物做为榜样,选取一些适宜的、典型的事件。所以,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相关教师专家等要对德育内容对学生的影响作详细的调查,以便及时地改进相关内容,使其更加适合用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同时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小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4.改革德育方法

上文说过,当前我国德育教育的方法过于单一,教师更多的是采用口头灌输的传统模式,取得的德育效果也并不理想。因此,改革德育方法,最主要的就是要使得德育方法更加多元化。这样才能使得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更加的有效。学校或者班集体可以通过制作黑板报等相关形式来进行德育教育。以德育教育目的为前提,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比如情感陶冶法、理想激励法等等,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育人事业,它是长期而艰巨的。小学阶段正是小学生身心发育、思想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各个学校有必要提高德育教育的地位,以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为目标,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并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紧密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袁彬.影响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因素分析[J].科技信息,2008(33).

上一篇: 城镇经济与管理论文 下一篇: 高级统计师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