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1: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外语教学与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是隐喻性的(Lakoff & Johnson,1980:4),所以隐喻性表达在语言交际中非常普遍。Weekley (1912: 96)说:“除了那些与最基本的物体和行为有关的表达外,我们所使用的每一个表达都是隐喻。”Richards (1965: 92) 深有感触:“在日常流畅的话语中,我们三句话少不了一个隐喻。”隐喻性表达在语言的实际交际中是不可或缺的。那么,作为人类思维方式的隐喻认知能否为英语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呢? 本文将分析隐喻的认知机制与语言发展,以及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隐喻认知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1.隐喻研究的发展
1.1传统的隐喻研究
对隐喻的研究可分为三个传统:一是修辞学传统,二是哲学传统,三是语言学传统。隐喻的修辞学研究始于亚里士多德。后人把亚里士多德的隐喻观概括为“替换论”,其基本观点是,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是词与词之间的替换。隐喻的哲学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但哲学家只关心隐喻与思维的关系,对隐喻的定义和范围都很模糊,对隐喻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不感兴趣。语言学中研究隐喻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本旺尼斯特(E.Benveniste)和英国的乌尔曼(S.Ullmann)。本旺尼斯特从符号学和语义学的区别出发,把隐喻作为一种词语的组合关系放在语义学中来考察,突破了传统修辞学把隐喻作为一种词汇层次的现象的局限,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话语现象。乌尔曼则从意义变化的角度来考察隐喻。他把隐喻看作是语言词汇意义变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并从心理学角度用相似性联想的理论来解释隐喻产生的基础。
1.2隐喻的本质及其认知观
总而言之,传统的隐喻研究把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从Richards (1936) 开始,隐喻被认为是思想之间的交流(intercourse),语言中的隐喻被认为是派生的(derivative)。到了Lakoff和Johnson(1980)的《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隐喻更是明确地被认为是人类用来组织其概念系统的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隐喻被定义为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现在,隐喻研究者们基本上都接受了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的观点。
20世纪80年代,Lakoff和Johnson将认知域(domain)与映射(mapping)概念引入隐喻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隐喻认知机制,即用源域( source domain)与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映射来阐释隐喻认知现象,开辟了隐喻研究的新视角。他认为隐喻的本质是以一种事物去解释和体验另一种事物,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向图式。映射是指将某个认知域的部分结构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中去。具体地说,人们使用源域的结构及相关的知识或经验去谈论或思考目标域的概念(Lakoff,1993) 。我们日常的概念系统正是由成千上万个这样的隐喻或映射构成的,人们也正是通过这些隐喻或映射来认识客观世界的新事物的(Lakoff & Johnson,1980)。
2.隐喻认知与外语教学
2.1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机制
著名哲学家康德早在1781 年就指出,一个人在接受新信息、新概念、新思维时,只有把它们同脑海里固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才能产生意义(卢红梅,2000 :3)。图式理论( schema theory) 认为,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时,需要将所输入的信息与大脑已知信息(或概念) 联系起来(Cook,1989) 。桂诗春教授指出,从认知的角度看,一个人进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新旧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在大脑中恢复已知信息,最后外部刺激和已知信息相互作用,产生行为改变,可简称为信息处理模型,这个模型对外语教学尤为适合,因为外语的学习和使用基本上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它以大脑(信息处理器) 为中心,连接输入和输出(桂诗春,1992) 。由此,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机制可表述如下:未学的英语言知识作为新信息(外部刺激) 输入大脑,通过大脑内的信息处理器和已知信息相联系,新旧信息相互作用后,成为新的已知信息输出,储存在人的记忆中。这样一次学习任务就完成了。由此可见,英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新旧语言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要通过已知的语言知识来认识和掌握未知的语言知识。这和前面分析的隐喻认知机制基本上是一致的,而隐喻认知方式更系统、更具体、更生动,因为隐喻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只要掌握了两个认知域之间的实体对应关系,就有可能通过已熟知的认知域来全面认识未知的认知域。对外语教学而言,教师可以通过唤起学生头脑中的隐喻认知图式或建立新的隐喻映射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
2.2隐喻认知与外语教学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音义结合的多层次的语码系统(王寅:275),而学习一门语言首要的事情就是对其词汇的掌握和实际应用(West,1930:514) 。随着心理学与语言学的发展,教学方法已经将重心从“教师中心”向“学习者中心”转移。这种变革后的教学法以认知心理学为其心理语言学基础,更注重对语言的认识和理解,以已有的知识为出发点,加强对本族语的利用。也就是说,不论概念和语言是以什么样的模式储存在人的大脑中,是共享一套系统,还是两个独立的体系,母语都是已有概念的第一性载体(郭铭华:26) 。就此看来,无论是母语的语言形式还是学习者习得母语过程中的经验都可以用于外语的教学。隐喻的普遍性决定了学习者可以通过对母语中隐喻认知方式的理解有意识地推理和感受存在于目的语系统的隐喻体系,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对词汇的记忆、掌握、运用;隐喻的创造性使学习者能够举一反三,拓展以目的语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隐喻的差异性又使学习者能够在掌握共性的基础之上注意到两种语言深层次上的不同之处,促使其加强对目的语民族的文化、习俗和历史的学习。
3.隐喻认知研究对英语教学的意义
3.1隐喻认知研究对外语教学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广泛也最为人们所认可的是它对词汇教学可能带来的影响。它使人们认识到词汇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这种联系的普遍性。隐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模式,隐喻化是大量词汇意义生成和扩展的基本方式,所以主要教学辅助工具,比如词典及其它扩展词汇的工具书的编写就应当以简单明了的方式揭示这一过程,通过介绍词汇意义的演变,激活学习者的认知图式。因此,概念隐喻具有使学习者构拟推理规则的内在性或潜在性。所以如果词汇学习工具书可以根据概念隐喻模型处理词汇,学习者在习得词汇时就会形成推理规则,减轻学习负担,易于形成长期记忆。运用概念隐喻组织记忆模块进行同义词教学可使学习者了解词汇间的细微差异,同时建立起目的语言的系统观念。这有利于加强对目的语的深层认识。隐喻的生动性还能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达到在乐趣中学习的境界。
3.2以隐喻为切入点的文化学习。语言的学习应重视文化的学习早已是语言教学工作者的共识。鉴于隐喻表达的相对性(即相对于隐喻的泛人类性,不同认识主体对相同的喻旨有不同的喻体与之对应) 和语言的传承性,有必要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对目的语隐喻的文化内涵予以介绍。每一种语言都有具体的隐喻化系统。了解、熟悉目的语的隐喻系统,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该语言的表面意义及深层的文化内涵。隐喻与文化相辅相成,因此以隐喻为切入点的文化学习应作为二语课堂的一项重要内容。
3.3“隐喻和隐喻能力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实际交际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姜亚军,2003)。隐喻能力是对隐喻表达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隐喻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对目的语基本知识的学习、文化的学习。Danesi(1986)曾断言:“学习者具有交际能力的真正标志是能够隐喻性地使用目的语。”一个人的隐喻能力提高了,他的运用相关语言思维的能力必然会相应提高。因此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鼓励隐喻性思维既利于扩展知识链条又能丰富表达。
3.4运用概念隐喻、语法隐喻知识根据具体语境需要对语汇进行组合,使表达更精确、更得体、更富于变化,对于写作教学也颇有裨益。
参考文献:
[1]Danesi,M.The role of metphor in second language pedagogy[J].Rossegna Italiana di Linguistica Applicata,1986,(183):1-10.
[2]Derrida,J.Margins of Philosoph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
[3]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4]Lad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Lakoff,G.& Turner,M.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6]Ortony,Andrew.(Eds.)Metaphor and Thought.Cambridge:CUP,1973/1993.
[7]Richards,I.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New York:OUP,1936.
[8]Weekly,E.Romance of Words[M].London:John Murray,1912.
[9]蔡龙权.关于把隐喻性表达作为外语交际能力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6).
[10]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1.
[11]郭铭华.论母语在外语课上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4).
[12]姜亚军,张辉.国外隐喻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述评[J].国外外语教学,2003,(2).
ZHANG Nannan, LUAN Jibin
(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amusi, Heilongjiang 154007)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nnovative teaching theory, big data, advanced Internet technology, cloud computing and other Internet based teaching methods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for modern teaching,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education in China's modernization, and enrich the modern educational resources to provide effective protection. In the "Internet plu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u" has aroused the universal concern of educators and learners to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the impact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ode is only taught by teachers in the classroom for traditional large. The comparis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teaching of Mu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Hope to explore and explore the way to adapt to th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Keywords Mooc; tradition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ode; comparison; research
?崦诺耐?络慕课教学模式的探究对完善我国网络教学模式研究有积极的意义。探讨慕课教学与外语教学相融合,对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与慕课模式进行深入比较,这些研究将对外语教学方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慕课外语教学模式作为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将取得更好的外语教学效果。
1 传统网络模式与互联网时代网络教学模式的比较
互联网时代网络教学模式是一种采用计算机进行互联网交互型通信为手段展开的教学活动。利用互联网远程教学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一对一外教口语教学收效显著。师生利用互联网、媒体进行多边互动、合理共享资源,进行先进的现代化网络教学。然而传统的网络教学模式是利用函授、广播、电视远程教学和精品课程等网络视频资源共享等形式来实现的。这些教学形式并没有脱离教师讲解和学生接受的传统模式。教师在视频里讲解,无法和学生沟通和监控教学效果,缺乏师生互动,无完整的教学评估体系。学生无法对学习进行自我学习成果评价。
2 慕课与传统网络课程比较而言具有的优势
(1)慕课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师会对重点难点、课程进度、学生将达到的程度等进行开课前概述。学生通过阅读条例来更好学习和按要求交作业。(2)教学用的网络视频是慕课专用教学视频,教学效果有保障。研究表明最高效的学习活动是在开课十分钟左右,之后逐渐下降。故而视频分割成10分钟一个的小段视频。小段视频中教学内容精练,充分保证学生的上课专注力。网络外语课程教学中,每周一次外语课程视频,2 小时外语教学视频将以时长为 10 分钟的外语教学短视频链接出现。在每10多分钟视频中添加嵌入式的外语课程问题测试,正确回答出答案方可继续收看,否则需重新观看本片的外语教学小视频。主客观题穿插,试题难度不高有助于提高学生外语学习的成就感。没有完成的外语学习视频,会出现自动提示。在考试之前未完成外语慕课所有课程视频的观看,考试资格将被取消。(3)错点回看设计,学习效果有保障。只有回答试题正确才可继续观看,否则要重回错点观看视频。有效保证学生在观看时不能走神。(4)作业提交制度,巩固学习效果。及时提交作业与交流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5)线下交流会活动让师生能够互动。活动中交流学习心得,巩固所学。(6)评价方式独特。完整观看所有的外语教学视频、完成作业、参加讨论方能获得成绩。(7)批改作业采用“同学互评”。提交外语课程学习作业。每周课程完结,教师将以外语慕课教学内容为依据,为学生布置开放性的作业。作业以读后感、笔记、说明文、议论文等形式提交。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作业要求严谨、要有创新、要可读性强,作业通过网络以PDF格式提交,采取同学互评形式。作业要求在截止日期范围内提交,如果过期提交,计分为零。由于一个慕课可以同时有很多人选,作业量巨大,然而教师精力有限,因此慕课运营商创新采用学友互评形式。
3 外语慕课与传统外语教学操作程序比较
3.1 传统外语教学模式操作程序
(1)组织外语课堂教学。学生要明确外语学习目标和落实外语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外语学习兴趣,为接受新的外?Z知识做好准备。课堂点名、导入相关新知识等步骤。(2)复习旧知识。明确旧知与新知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对外语新知识的理解和渗透,将新知识与旧知识完美融合。(3)新课讲授。此步骤为传统外语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教师外语教学中综合运用互动法、启发法、讲述法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的外语知识。传统外语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教材为中心。
传统外语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是外语教师在课堂上主导,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外语学习活动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外语传统课堂是固定的教学时间和场地,在期末,以对学生单向总结性笔试评价为依据,鉴定学生外语学习成绩。只重分数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3.2 慕课外语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慕课外语教学模式是网络教学模式。其运作的复杂性决定了实现外语慕课教学条件的复杂性。首先,教师专门录制的外语课程视频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录制的课程,耗费时间和精力。网上外语教学的参与者数十万计,教师无法做到监管督促网上的课程,观看视频进行外语学习完全依赖学习自觉性,因此外语慕课教学过程中需不断回答问题。正确方可继续学习,交流区参加讨论列入成绩考核范畴之内。助教帮助外语教师回答问题,答疑解惑。多为在校学生,增加了外语慕课教学模式的成本。外语课程的慕课教学模式是依托互联网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学生连接网络,通过注册外语学习的账号开始学习之旅。在截止时间内收看外语课程视频,提交外语课堂作业。成绩构成为出勤率和学友互评两项,达到外语慕课课程规定要求,获得结业证或修满学分。
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强调以全体学生发展为中心,然而在展开实际教学活动时与初衷背道而驰。为满足班级多数学生的需求,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基本采用一个方式。何况教师由于班级班额和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无法照顾到全体学生。与此相比慕课中外语的学习论坛给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在平台上外语学习的问题得到解答,外语学习的学习经验得到交流。
一、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探讨价值
高职院校的建设目总体而言是根据院校学科内容,有针对性的培养符合专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在众多专业性学科领域中,高职院校培育人才局域一定的专业特殊性,而其培育人才获得的专业知识,也同样有部分内容具备着专业的特殊性。在此其中,专业外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借由大量国内外专家学者研讨总结所得成果,均通过专业术语形式应用于受教者日常工作者,因此,专业外语学习,是确保从业人员行为专业性的重要考量。与此同时,专用外语并非独立存在,其与公共外语的有机结合,才是保证世界性专业交流的手段,因此,专业性人才不能局限于本国内的自行发展,其应通过专业外语及公共外语学习,实现国际性专业交流,从而提升并革新现有技术,实现专业的长足发展。由此可见,在专业性人才培养的摇篮中,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的新颖与先进,是保证外语应用的重要手段,同时是实现专业良性发展的不可或缺因素。故此,探究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对地域性专业发展十分重要,值得各大高职院校重视并研究发展。
二、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现存弊端
1.教育主体关注偏差致事倍功半。当前高职院校外语教学存在弊端之一,便是教育主体关注偏差所导致的事倍功半。分析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的应用主体可知,其重点落实于受教群体的有效利用,因此,教育主体应着眼于受教群体的本身。然而,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则是以教师填鸭式教学为主,完全不顾及受教群体的吸收程度与理解状态,久而久之,无论是专业外语,亦或是公共外语,受教群体都只是一知半解,别说很好的专业交流,甚至连基本对话都有难度,很难达到专业交流水平。
2.教育方法运用不当致费时低效。相较于教育主体关注偏差,教育方法应用拙劣则是导致受教群体不能良好吸收并应用外语知识的又一大问题。就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方法而言,杂乱无章,缺少系统性是其最大弊端。专业外语及公共外语分科太细,无法有效实现相互渗透,彼此促进作用,外语语言教学环境建设力度不足,同样无法良好的实现教学引导。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不足,无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外语教学中来,更加不利于受教群体吸收并应用外语知识,同时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
3.教育兴趣培养不足致成果难结。结合以上两点来看,教育主体关注偏差及教育手法运用不足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将是教育兴趣的培养不足。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对学生而言只能是负担。然而,目前教育教学模式过渡注重知识的教导,而轻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知识吸收,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久而久之,学生将无法正确面对外语教学,更不可能于教学中收获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知识内容。
三、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科学落实策略
1.科学定位主体促事半功倍。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科学落实的过程中,科学定位主体是其教学目的落实的重点所在。就高职院校的教育特殊性,及其专业需求的特殊性,教学主体的定位准确才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发展,实现专业知识的渗透与落实。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对公共外语知识的了解,决定了其学以致用的程度。
2.时效教育手段促节时高效。保证了教学主体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教学手法将获得巨大的改观。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将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以自主教学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先学后教、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将引入课堂。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疑问学习、情景体验等多种方法更为深刻的了解并认知所学知识,从而更为科学与合理的运用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
3.落实兴趣培养促成果凸显。科学的教学主体认知与全新模式的教学手段落实,将促进教育以学生兴趣培养为优先考量点,落实受教群体的外语兴趣培养,从而实现受教群体应用公共外语会话,采用专业外语学术交流。将兴趣这一老师引入外语教学之中,外语教学不再会是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会成为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趣味学习方式,寓教于乐的学习方法,实现兴趣培养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而令专业外语不再冰冷,公共外语更为灵动,最终实现外语教学的生活化、常态化,从而扭转现行外语教学教育弊端。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外语教学中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教学策略的科学落实十分重要,尊重教育主体,科学教育手段,实现兴趣培养,是当前教育教学科学发展的重要策略,同时是保证高职院校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应用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杨志康.高职院校外语专业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就业需要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04:42-44.
外语是一门区别于其他种类的学科,因此,在学习英语时不能完全按照其他学科的方法进行学习,外语学习更重视实践学习,生活中所涉及到的外语情节同样是学习的对象,这是外语学习智慧平台可以发挥的最大功能。通过智慧平台,学生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但从外语学生智慧平台的建设来说,还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可质疑的是在未来的外语学习中,云服务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云计算在外语教学中的优势探讨
1.云端有利于分散信息的整合。以前的外语教学是各个高校自成一体,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封闭的教学环境,久而久之也离最正宗的英语越来越远,而采用云计算技术可将全国各高校的英语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这样可以做到信息的共享、资源的充分利用,而从各高校的英语教学实际水平来看也是层次不齐,个体的努力也很难使教学水平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而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对学习其他高校的英语教学模式,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云计算技术支撑的教学平台有利于教师之间进行专业的学术交流,众所周知,教学水平尤其是外语教学水平在地区之间是有很大的差距,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教学水平是很高,而很多山区和一些小城市则是非常落后的,通过云计算支撑的教学平台,比较落后地区的教师可分享发达地区教师的一些教学成果与经验,从而快速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达到平衡地区之间教学水平差距的效果。2.用户端的应用体验良好。不管是哪种教学模式、教育平台,检验其真正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水平的都是用户的反馈。采用云计算技术支撑的外语教学平台同样如此,只有用户也就是学生和教师才真正地发挥了其应有的价值。教师可将自己的教学视频上传到教学平台上去,这样可使更多的学生看到自己的视频自行学习,同时,教师也可通过观看其视频及学生的反馈来改进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通过这种视频记录的方式可将教师在课堂上脱离出来,更多的时间进行学术研究及教学方式的改善。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通过教学平台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打破传统教育中学习只能在课堂上的模式束缚,使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1]。在实际学习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接受的,而通过教学平台学生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所以说,以云计算技术支撑的教学平台不管是从学生还是教师的角度都有很大帮助,对提高教学水平也具有重大意义。
二、构建以云技术为依托外语教学平台的建设意见
1.资源、信息共享模式的建立。依托云计算建立的教育新平台的一大主要目标就是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可将其讲课视频、教学资源等上传,从而,在整个平台内进行传播,平台内所有的用户都可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这种平台资源、信息共享可跨越地区上的障碍,让一些偏远山区、基层教育工作者、学生分享到全新、有效的资源。2.完善资源挖掘、教学效果评估。通过以云计算为依托的教学平台可将随时更新的教学资源、信息建立教学资源数据库,这样平台用户就可在数据库里获得最新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资源数据库相对应的就是建立资源挖掘工具。从理论上来说,这个挖掘工具并不是简单的搜集信息,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效果评估工具,只有达到一定要求的教学资源才能被挖掘出来,也就是能够进入到教学资源的数据库中去。这种教学资源的挖掘工具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只能通过考试方式进行的模式,让更多适应当前教育背景下好的教育模式被挖掘出来。3.创新师生之间的沟通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仅限于课堂上,这给教师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很多障碍,而通过教学平台师生可随时随地进行交流,打破了原有师生交流模式,学生将不懂的知识点及时与教师交流,解决其学习中的不足,教师也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其教学效果,进而改善其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这种以云计算为依托的教学平台除了便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外还有利于社会上想要学习外语的人与专业教师进行沟通,给其创造一个便利的学习机会。
三、以服务为目标的外语平台优势的分析
1.创先教学模式与领域。面向服务的智慧化外语教学平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可利用任何网络进行学习。更为重要的是智慧化外语教学整合了各个领域的英语教学,并不是单纯的局限于校园内的英语教学,社会上各个领域的专业教学资源也被纳入其中,社会上工作的人对于英语的某一方面有学习需要也可以进行学习,比如,各种考试、出国访问、留学、等级考试、英语日常交流、国际贸易等,尤其是一些比较专业的英语领域,通过这个教学平台可使更多有需求的学生来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2.实现多系统的教学应用。在面向服务的智慧化外语教学平台中,有教学效果评估、考试、语音识别、作业、交流、教学、资源共享等多个系统,这些系统集中了所有的教学资源,同时,也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多个系统不但有效地推动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资源的共享,而且打破时间空间上的束缚,能快速、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2]。如教学平台中的语音识别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学生可进行英语发音的学习,系统会通过对其发音的识别,对其错误予以纠正。通过教学平台上的考试系统,学生可进行自我学习效果的检测,系统在了解其考试结果后会智能的识别出学生哪个环节比较薄弱,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系统会更倾向于学生薄弱的环节进行学习。
四、实践教学与平台功能的结合
1.教学平台设备进入课堂。现在的课堂教学应是创新的教学,将智慧化外语教学平台引入到现代的教学课堂中去,实现传统教学与新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备相结合。从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趋势及国际教育大环境来看,先进设备进入课堂教学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将智慧化的外语教学平台引入到课堂中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3]。智慧化外语教学平台适用于课堂的系统有智能翻译系统、识别发音系统、等级模拟考试系统、考试评估系统,通过这些系统可使学生更好、更快进行英语专业化学习,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提高其英语水平,而教师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板块进行辅导,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2.实践教学与平台的统一。在实践教学与教学平台统一探讨中,本文以同声传译系统为例进行了探讨。在智慧化教学平台上有一个同声传译综合实验室,在这个平台内可自主地进行英语发音学习。在与传统课堂的结合中,学生进入系统内仿佛置身于国际会议现场,进行同声翻译,这可以说对学生的同声翻译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这种模式可快速提高学生同声翻译能力。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系统会对其发音进行录音,而完成同声翻译后,教师可针对学生的翻译录音进行点评,将其不足之处指出,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从而进行有效的改善。
五、结语
总而言之,从以上分析来看,构建面向服务的智慧化外语教学平台已经成为国际英语教学的大趋势,也是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通过智慧化的英语教学平台可打破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使师生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在交流中教师可提升自身的英语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我国整体的英语教学水平。
作者:张银帙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参考文献:
思辨能力是指依据一定标准,对事物或观点做出有目的、有理据的判断的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前国际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世界各国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美国政府自1993年开始将其列为大学教育目标,我国教育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列为我国教育的长期发展目标。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学术界认为,虽然思辨能力是一项适用所有领域的普遍技能,但可依托特定学科领域的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培养。因此,思辨能力的培养可以采取分离式,通过专门开设的课程让学生系统学习思辨能力的各项核心技能;也可以采取融合式,将思辨能力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融入其他课程中,在其他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进行锻炼。目前,各高校外语专业大多选择融合式思辨能力培养,将其融入公共外语课程教学中。以外语教学为媒介来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具有以下两个优势:第一,语言是思维的媒介,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能力,又可以锻炼思维能力,促进思辨技能和思辨倾向的发展;第二,外语学习不仅是语言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不同思维方式碰撞磨合的过程,学习者可以通过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沟通来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构建向外界介绍中国文化、中国形象的话语体系,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我国外语界学者已经对外语学习环境下思辨能力培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文秋芳对中国外语类大学生思维能力现状的研究,李莉文对英语写作中的读者意识与思辨能力的研究,阮全友将中国语境下外语教育的行动研究观与思辨能力培养相结合进行的研究,等等,这些都为实践教学尤其是外语专业实践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帮助。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是以外语专业的本科外语专业教学为背景,对培养非外语专业研究生思辨能力的研究不够充分。因此,如何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开展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要求
《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出,研究生英语教学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学以致用的原则,教学目的是培养研究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及国际交流。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分会于2020年编著的《非英语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指出,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具有人文性、工具性、专业性三大特点,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思辨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关键。在学生语言技能相对较弱的情况下,如何有机融合语言教学目标和思辨能力培养目标,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值得研究生公共外语课程教师共同探索的问题。
二、基于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行动研究的方案设计
笔者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中注意到,有一些学生英语学习投入多、效果差,事倍功半。有的学生在阅读英语文章的过程中无法推断出作者的观点,分不清哪些是论点、哪些是论据,哪些是作者的观点、哪些是作者转述他人的观点,阅读完后对作者思路似懂非懂,无法复述和总结文章内容;有的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拘泥于形式和语言本身,常套用模板、背诵“万能句”、堆积材料,无法逻辑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在英语口语表达中缺乏有效交流,思路混乱;有的学生在与同伴进行英语互评时,不知从哪个角度进行评价分析,不明白如何质疑、如何赏析。学者黄源深将这种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能力欠缺所造成的现象定义为“思辨缺席症”。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摆脱“思辨缺席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解决“思辨缺席症”问题,郑州大学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改团队成员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反思并查阅文献资料,将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分为教师因素和学生因素。如果教师不能从自身出发,在教学中善于思考,将思辨运用到教学实际行动中,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如果教师不能全面认识、诊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制订相应教学计划,而仅是围绕着字、词、句和语法结构展开教学,学生也只能通过机械背诵、反复操练这样的低层级思维来学习,无法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思辨能力的机会;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考虑学生需求、学生特点以及教学环境差异,而是生搬硬套,根据书本上的理论或其他教师的经验来组织课堂教学,就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及创造性;如果教师在评价体系中片面强调词汇、语法,以考试为本,学生就很难摆脱“唯考试论”的约束去自主锻炼思辨能力。因此,教改团队先从教师因素着手,从教学计划、课堂教学组织、评价体系三个环节进行改革,为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营造合适的环境。
(一)教学计划
研究生公共英语传统教学注重训练学生语言技能,将语言知识积累当作教学中心,教学活动围绕识记、理解等低层级思维展开。经过反思和查阅文献,教改团队根据《非英语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将教学重点由原来的字、词、句等语言知识积累转为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及国际交流,教学中心由“学英语”转移至“用英语”。教改团队决定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教学为英语基础技能自主学习,教改团队自主开发与《研究生英语读写教程》配套的线上学习材料,包括授课视频、教学课件、讨论区、练习和测试等内容,学生可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自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线下教学为英语应用技能实践课,教改团队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需求,进行分级教学,共开设三种实践课:日常交流英语、英语写作翻译实践、学术英语写作。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语言产出实践机会,使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一系列高层级思维活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课堂教学组织
得益于郑州大学核心学位课程硕博研究生公共英语的建设,20人左右的班级规模及设备完善的微格教室可以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理想的环境。课堂教学设计思路也做出相应改变。课堂组织形式由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讲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式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科普演讲、口头汇报等活动,在合作、讨论、表达、共享的氛围中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则以辅导者、组织者、咨询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三)评价体系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将学习热情贯穿整个课程周期,而不是在期末考试前才开始投入,教改团队采取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两种评估方式各占课程成绩的50%。形成性评估分为两项:平时成绩及英语基础技能自主学习成绩。其中,平时成绩根据课堂参与度、随堂测试、小组活动、平时作业档案袋等各项内容分档评分,英语基础技能自主学习成绩由在线学习数据和线下测试成绩组成。为使考试在教学中发挥良好的作用,终结性评估实施教考分离模式,教改团队采用由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组织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通用英语水平测试。
三、基于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行动研究的方案实施
2017年9月至2021年7月,教改团队在郑州大学2017级至2020级32个英语班实施了基于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行动,该行动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步骤:一是导学课完成两个任务。第一,教师通过师生交流进行英语学习问题诊断、问题分析、灌输“用英语”而非“学英语”的学习理念;第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随堂自由式写作实践,鼓励学生“用英语”来表达观点、传递思想,如写自己的学习需求、预期收获、疑惑顾虑或其他自选内容,课后教师阅读学生作品并给予每个学生书面反馈。导学课不仅介绍学习理念,也引导学生进行“用英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达意愿等一系列思辨活动。二是在各课型日常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融入锻炼思辨能力的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在翻译实践课教学中弱化翻译技巧的讲解,根据教学目标布置小组合作式翻译、同辈评价、口头汇报等学习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在合作型、任务型学习过程中通过分析、对比、讨论去发现新知识,并逐渐掌握新技能。教师在基础写作实践课教学中引入作品评析、合作式写作等一系列参与式课堂活动。笔者及团队其他成员按照教学目标选择范文供学生评析,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文章优劣,给出评分并完善问题作文,最后汇报分析结果及分享改写后的作品。“我的专题讲座”是一项贯穿应用文写作实践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在申请信、个人简历、个人自述、外语期刊投稿信、催稿信及改稿信、感谢信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几类应用文中选取一类,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小型写作专题讲座。每个小组需要做需求分析、查阅资料、综合信息、制作幻灯片、讲座预演,最后以小型专题讲座形式为全班讲解所选类型应用文。难度较高的学术英语写作课改变“传授模板”的直接授课模式,鼓励学生探索式学习。以学术论文摘要写作为例,教师要求每小组从与本专业相关的高质量国际期刊中选取4篇论文及其摘要,分析4篇摘要撰写格式、涵盖信息类别、语言特点等,在课堂上做口头汇报,让学生通过合作、对比、分析、判断、讨论和实践来理解摘要的写作方法。口语课堂教学中,笔者及团队其他成员将教学活动分为两部分,前半学期练习基础日常表达,包含朗读、对话等形式,其中贯穿语音微技能、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训练;后半学期进行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口语实践,如小型科普演讲、模拟国际学术会议中的摘要汇报等,以此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和科学素养。
四、基于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行动研究的结果评估
根据团队教师课堂观察、整理学生作品档案以及同行观察者的反馈可知,本次历时八个学期的行动研究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使用语言进行阐释、分析、评价、推理、解释等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语言能力,而且有效提高了思辨能力。本研究在一系列教学行动中有以下收获: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译文对比分析、英汉比较、文章评析、应用文信息综合整理以及每次课堂讨论和口头报告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合作式、任务型学习能够营造比较自然的学习环境。没有特别明显的“学习”标签,学生在合作和讨论过程中的学习可以更深入,也能融入更多的生活体验以及对世界的认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得到提高。小组课堂讨论常态化使内向型学生从组内发言开始锻炼,进而敢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整体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课堂参与率由行动研究前平均每节课每班15%提高至70%。
五、基于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行动研究的反思
从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来看,课堂内容的改革、课堂活动的设计,由讲授式教学向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的转变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能够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然而在本次行动研究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生公共英语课师生比较低,这导致学生英语学习个性化诊断不足,教师对个性化问题反思较少,为学生提供的有效的个性化帮助不足;计划内教学课时有限,一些可以锻炼思辨能力的教学活动未能深入开展,需要通过举办多种课外活动,如英语学术海报展览、英语学术演讲、科技英语翻译大赛等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文秋芳,中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杨庆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堂思辨能力培养途径初探[J].云梦学刊,2016(5).
[3]文秋芳,孙旻.评述高校外语教学中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J].外语教学与理论实践,2015(3).
[4]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非英语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5]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编写组.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
[6]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分会.非英语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7]蔡基刚.科学素养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21-02
1.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老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也采用了更多新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翻译法、满堂灌的方法等,向以学生为主,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外语学习转变,通过教授学生适当的外语学习策略来促动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以授之以渔替代了过去的授之以鱼,这样有利于学生外语水平的全面提升。大学外语老师对外语的学习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才可以使得大学外语的教学效果更好。
2.学习策略的定义和分类
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采用的某种步骤和方法,使得学习效率高、学习效果好,这就是学习策略。常规的学习策略包括认识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学习者通过分析、概括、做笔记等方式完成学习的任务就是认知策略,学习者在进行分析的时候主动的对计划、评估的过程进行调整就是元认知策略,还有一种比较新颖的学习策略,专家们称之为情感策略,情感策略是指学习者在进行学习的时候,通过与他人的沟通并对自己的不良情绪进行调控,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我认为在进行外语的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学习策略就是认知策略,认识策略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完成大学外语的学习,可以使得大学外语教学的效果更好。
3.学习策略对大学外语教学的意义
老师在进行大学外语教学的时候,要注重研究学习策略,这样不仅可以使得老师本身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还能够帮助学生找到更好地学习外语的途径与方法,有利于学生外语成绩的提升。在进行大学外语教学的时候,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帮助学生找到更适合自己、效率更高的学习策略,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好的学习外语的方法,使外语学习中的困难减少。
学生选择一种科学合理的学习策略,而且非常符合自身特点与实际的学习能力的学习策略,这样有利于学生外语成绩的显著提升。相反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可以促使更合理的学习策略的选择。学生在进行学习策略的选择的时候,要根据自身的学习外语的基础和学习外语的能力来选择,而且选择学习策略的不同,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可以推动外语学习的、科学合理的学习策略。
4.学习策略在外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方面
4.1了解学生
外语老师必须能够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这样才可以使得学习策略的指导有更好的效果。所以,老师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对于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有一个及时全面的了解,这样才可以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了解学生的困惑是在什么地方,这样老师才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具体的策略指导,才有利于解决学生的问题。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这样对于学生进行区别对待,才有利于学生的自身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习好外语。例如,学生在进行外语的单词记忆的时候,大多数学生采用的都是死机硬背的方式,如果老师不及时的和学生沟通交流,就不会发现这一问题,不能做出具体的指导,所以老师要及时的了解学生这一学习方式,及时的做出学习策略的指导,要他们通过多读单词,掌握语感,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外语单词的学习与记忆。
4.2要善于观察和总结
大学外语老师在进行外语教学的时候,要对于学生使用的不同的学习策略进行观察和总结,通过将不同学习策略进行对比,精选出一些比较优质的学习策略推荐给学生。老师精选出的学习策略要有比较高效的学习效率,学习效果更好,而且对于学生的自身特点比较合适,这样才可以使学习策略的作用体现的更加明显。例如在进行外语教学的时候,发现一些阅读能力比较强或者听力比较好的同学更喜欢对不懂的东西进行猜测,他们可以在听力课或者阅读课的时候对于不懂的词语或者句子敢于大胆的猜测,这种学习策略能够使得学生听读的连贯性的技能得到很好的培养,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猜测的策略,教授学生猜测的原则和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够顺利的解决听读过程中不懂的句子和词语。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使用猜测的外语学习策略。
4.3在外语教学的不同的阶段学习策略的应用要有所侧重
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外语教学的时候,要根据学生各个外语学习阶段的不同的薄弱环节,指导学生应用学习策略要侧重不同的点,这样才有利于解决学生的薄弱环节,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外语成绩。例如,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因为其在初中高中都是在老师的要求监督下进行学习,而到了大学是自主的学习,所以学生可能不会很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因此老师要对学生对于元认知的策略进行更多指导性训练,让学生在进行外语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进行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这样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好外语,有利于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制定学习的长远目标,这样也可以利于学生更快的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
5.总结
外语学习策略能够促使外语教学取的更好的效果,外语教学的过程与经验可以为学生选择更合适的学习策略起到很大的作用。外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的特点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不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学习策略,这样不仅能够使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取得很好地教学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外语水平的显著提升,能够使得学生学习外语的效率更高。
参考文献:
科技进步与传媒发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形态,也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人类进入了视觉文化时代。在读图时代和媒介发达社会,语言由口头语言与书写语言的“一分为二”,发展为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视觉语言的“三足鼎立”[1]。在这种环境下,当代学生除了需要具备传统的文字读写能力,还必须具备应用媒体的媒介素养以及“读图”和“用图”的视觉素养。所以,媒介素养和视觉素养的培养应当成为当代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成了当代教育中的一个紧迫课题。利用现有的课程框架,将视觉素养的培养与现有的课程设置结合起来,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一、视觉素养教育及其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
“视觉素养”(visual literacy) 这个术语是 John Debes在1969年首次提出。Debes对这个术语提供了如下定义:“视觉素养指人类通过看并同时拥有和整合其它感觉经验而培养起来的一组视觉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对正常的人类学习具有基础性作用。具有视觉素养能力的人能区分和理解在环境中遇到的视觉行为、物体及符号。通过创造性地使用这些能力,我们就能够和别人交流。通过鉴赏性地运用这些能力,我们就能够理解并欣赏视觉传播的经典作品。”[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和机构开始重视视觉素养的研究和培养。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简称ACRL)针对高校制定了一份《高等教育视觉素养能力标准》。在这份标准中工作小组提出了一个在多学科、基于信息素养环境背景下的视觉素养定义,“视觉素养是促使个体有效地查找、理解、评价、运用和创造图像及视觉媒介的一系列能力。视觉素养能力使学习者在生产、运用视觉材料时能理解、分析其中所涉及的语境、文化、伦理、审美、智力及技术的构成部分。一个视觉素养个体既是视觉媒介的批判消费者,也是知识及文化分享的合格的参与者。”[3]
由上述视觉素养定义可见,视觉素养涉及范围广泛,不仅包括能够“查找、阅读、理解”视觉图像的内容,对图像的价值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更包括有效地“表达和创造”视觉图像的能力,是一种集理解、使用、表达、创造视觉信息为一体的综合能力。视觉素养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视觉评价能力,通过教育指导他们正确、合理地理解、积极地运用大众传播媒资源,从而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完善知识。[4]由此可见,视觉素养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长期的教育和文化熏陶,才能获得发展和提高。
纵观各国的视觉素养教育研究和培养,除了开设专门的视觉素养课程之外,主要是在学科课程中整合视觉素养教育,这也是各国培养视觉素养的主要途径和趋势。从最开始主要通过艺术课、美术课或者是在信息技术课上来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发展到越来越多地将视觉素养教育融入到学科专业学习或者纳入到通识教育中,比如语文、英语等课程中。这种整合性地课程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其视觉素养的水平。
二、视觉素养教育与外语教学整合的可行性
原则上讲,在视觉素养教育与具体学科的整合中提倡不拘泥于具体学科或课程。近年来,已有一些国家或学校尝试在语文或者英语教育中进行视觉素养培养,比如新西兰中小学语文课程中的视觉素养教育,澳大利亚中学的英语课程等。在语言教学中整合视觉素养教育具有可行性,下面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分析整合的可行性。
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帕维奥(Paivio)提出了长时记忆中的双重编码理论。他认为长时记忆可分为两个系统,即表象系统和语义系统。这是两个相互平行又相互联系的认知系统,表象系统以表象代码来储存信息,语义系统以语义代码来储存信息。人的大脑对于形象材料的记忆效果和记忆速度要好于语义记忆的效果和速度。也就是说,人脑中存在两个功能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的加工系统:一个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加工系统,另一个是以意象为基础的加工系统。这两个系统是来自经验并且在表述和加工关于非语言的实物、事件的信息和语言信息上有明显的区别。在联合使用大脑的两个加工系统时,记忆变得更容易。换言之,即当信息以言语和视觉两种形式呈现时,可改善记忆。[5]
双重编码理论为视觉素养教育和语言教育整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运用双重编码理论,可在教学材料中大量呈现视觉材料,提供双重编码,从而促进学习者对材料的理解和记忆。可见,在外语教学中运用视觉信息,一方面能促进学生对语言材料(例如单词、短语、句式、句意等)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学生能通过理解视觉形象来建构知识,使视觉素养的训练与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相得益彰。
2007年9月26日教育部网站公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6]该教学要求不仅适用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还适用于所有小语种以及二外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备的特征。决定了外语语言教学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文化情境,外语课程不能只局限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外语教育必须适应时展做出必要的调整,在关注文字、口头语言素养重要性的同时,还应培养相应的视觉素养能力,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网络的普及,多媒体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为外语课堂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资源和视觉文化,为视觉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通过处理、分析并运用这些视觉图像来理解其中所涉及的语境、文化、伦理等等内容,从而达到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完善知识的目的。由此可见,从实践上而言,视觉素养教育与外语教育具有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视觉素养教育与外语教学整合的策略
(一)制定适宜的整合教学计划
传统语言课教学主要教授学生口头语言、书写语言的知识和相应技能的训练,重点是书面语的学习及其读写能力的培养。视觉素养培养是要发展学生识别、分析不同媒介文本中的视觉元素、规则方法的能力和恰当运用技术的技能及信心。为了把传统的口头语言和书写语言与视觉语言的学习有效结合起来,首先必须明确这三种语言之间的重要关系,确定语言学习以发展书面语言或者口头语言表达为重,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考虑以下整合原则:(1)口语可支持和增强所有的语言学习;(2)阅读和写作是语言能力提高的中心;(3)视觉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是很重要的;(4)书面语言、口语和视觉语言三个维度互相支持和拓展。[7]教师应结合以上问题的考虑,明确整合的目标, 制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计划, 辅以恰当的视觉读写与语言读写相融合的技能教学,并进行多层次的意义解读,把看、听、说、读、写学习维度交融起来。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将视觉文本隐含的主题意义、文化意义、美学意义挖掘出来,并让他们用显性的方式,即口语或书面表达将这些意义呈现出来或者进一步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提升他们的视觉经验。
(二)建设丰富的视觉学习资源
构建良好视觉学习环境离不开丰富的视觉学习资源建设。各种媒介尤其是互联网是培养高校学生视觉素养的重要渠道。网络资源丰富、传播便捷,而且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双向互动交流。在网络世界里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应根据外语这个学科的特点为学生或者指导学生选择最恰当的资源和检索系统来找到和获得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图像和视觉媒介,例如插图、外语电影、时事新闻节目、纪录片等。
(三)设计融合视觉读写和语言读写的学习任务
在合理设计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并选择合适的视觉资源之后,就可以开始具体的教学实践了。罗双兰、于红卫、张舒予[8][9]黄滔[10]等在其视觉素养教育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可供参考的建议。即在现有的语言单元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目标,设计融合语言素养、视觉素养、信息素养的培养方案和学习活动。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并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首先,教师可以使用视觉媒介和视觉信息资源支持听说读写语言学习活动,比如选用与主题相关的图像来进行各种语言活动:描述图像、编说/写故事、提出问题、阐述意见等;或者可以选择风格、门类各异的优秀电影,并针对电影的特点,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语言教学之外的视觉素养教学活动,如主题分析、人物性格分析、电影技术环节评析、电影风格欣赏、电影类比、挑错、电影的发展变迁、写影评等。通过任务式学习或者探究式学习,促使学生从视觉符号与言语符号的相互转换中,习得语言读写能力与视觉素养,并将其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转化为深厚的综合素养。
其二,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学习目标设计一些采用涂鸦、摄影、DV等艺术形式的视觉作品制作。如阅读课文后,要求学生运用可视化工具建构理解,设计并制作出人物关系网、人物特征地图、冲突地图(冲突是什么?为什么冲突会发生?解决方式有哪些?)、解决地图(冲突是如何解决的?解决后发生了什么?冲突和它的解决如何影响人物?)或情景地罔(地点、时间、环境)。通过创作内外视觉形象结合的图像,学生不仅有效地学习了知识,而且创造和表达了他们自己的视觉与语言符号系统.发展语言综合素养。
四、结束语
基于信息技术支持在学科课程中进行视觉素养教育是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最佳途径。高校外语课堂上应充分利用视觉化教育资源,创设视觉化的学习语境,开发学生的视觉性思维和视觉语言,提高学生的视觉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使学生对目的语文化有更为全面的感悟。从而实现在外语教学中落实视觉素养教育的目标,又促进语言教学与媒介技术、批判性思维、探究能力、信息能力有效地融合。
参考文献:
[1]任桂平,倪文锦.国外语文能力的新视点[J].全球教育展望,2005,(12):36-39.
[2][4][10]黄滔. 视听说课程框架内的视觉素养培养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08,(11):77-80.
[3]罗双兰. 解读美国高等教育视觉素养能力标准[J]. 电化教育研究,2012,(10):110-114.
[5]张倩苇.视觉素养教育:一个亟待开拓的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2,(3):6-10.
[6]《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http:///edu/kong/news/2007/09-26/103680
2.shtml
[7]English in the New Zealand curriculum[EB/OL].
http://minedu.govt.nz/web/downloadable/d13550_vl/eng- -nzc.pelf.
双语教学属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尝试,而如何把好公共外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的衔接和整合问题处理好成为高等学校教学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而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中旬就开始实行双语教学了,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双语教学已经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因此其双语教学的研究早已进入了成熟的阶段[1]。而我国的双语教学起步比较晚,发展却是很迅速,国内的教学研究人员对双语教学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但是在相关医学双语教学和公共外语教学的衔接和整合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怎么让医学生在学习期间,把公共外语教学成功地整合到双语教学中,并且通过所掌握的医学英语相互进行学术的交流和科研的合作来促进两者衔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选取黑龙江省的部分院校的基础医学院12级的医学生,进行双语教学的医学人体解剖、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的医学教师有38人,而授课的对象为我院12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和麻醉等专业的医学生200名。
1.2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2.1研究内容
本次研究的切入点为双语教学和公共外语教学的衔接和整合问题,在我校选取12级的200名医学生作为本次教学的研究对象,通过对医学生实施公共外语教学进行实证研究,并且对教学的内容、方法以及手段进行解剖和分析。总结在研究两个衔接和整合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在本科公共外语课程设置中有针对性地加上基础医学英语教学的部分,通过形成性评估来检验教学的效果。在不影响医学生进行正常外语学习的前提下,校领导应该适当地安排掌握医学知识的外交为医学生进行学术讲座并且与学生进行学术交流,为之后的双语教学的开展打好语言基础;对所选取的医学生的考核成绩进行量化考核,采用统计学分析的软件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处理,总计分析在不同阶段的双语教学和公共外语教学衔接的规律,这为双语教学能够较好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和理论支持;授课老师在对学生进行临床医学英语教学时,应该注重营造一个全英文交流的环境,统计分析和研究每个阶段双语教学授课的特点,通过评估量化表对公共外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且对在此期间所出现的问题应该进行相互探讨及时解决,从而实现双语教学和公共外语教学的衔接和整合的最终目的。
1.2.2研究方法
首先采用文献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对目前的一些解决双语教学和公共外语教学衔接和整合问题的理论和教学方法等进行研究和分析;其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和访谈的方式来研究和分析教学主题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然后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对原来的教学方法以及手段实施改革,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把医学英语融入大学英语教程中去,并进行实践和取证来检验双语教学的方法,量化医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总结本次研究的经验,对本次研究进行总结分析。 2.结果
通过统计分析将双语教学和公共外语教学进行整合和链接后,发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能力均有所提高。
3.讨论
3.1对医学生实施双语教学和公共外语教学衔接和整合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双语教学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和国际接轨的必经之路,更是我国教学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和医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双语教学的发展,并且在医学专业的双语教学中所出现的哑巴英语或者聋子英语的现象在我国已经是很常见了,为了避免这种弊端的出现,我国黑龙江省有一部分的医学院校通过自身的教学实验,把双语教学和公共外语教学进行衔接和整合后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但是,要怎么样才能将大学英语和双语教学链接上,而且要链接好才可能让学生很顺利地从大学英语的学习氛围过渡到双语教学中去,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2]。
3.2对医学生进行双语教学和公共外语教学衔接和整合的作用和意义 如今我国既懂专业知识同时外语相当厉害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很受欢迎,同时这种人才在我国还是很空缺[3]。我国教育部在2003年“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纲要的第十二条中说明了要大力推进双语教学的发展。在这种有利的大环境中,选取黑龙江省的部分院校的双语教学和公共外语教学的衔接和整合作为本次研究的视角,对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如对大学教学中的公共英语课程对医学课程的双语教学的影响进行分析,为医学生学习双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总结每个阶段的公共外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的衔接和整合的规律,为成功培养国际化的复合型医学成才打下了较好的言语基础。参考文献:
[1]周 丹.浅析双语教学与公共外语教学的关系[J].青年文学家・教育论丛.2011.1(22):199-201.
[2]姚 芳.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J].江 西 财 经 大 学 学 报.2011.4(76):124-128.
一、对教学法的继承
后教学法又称后方法。它摆脱了教学法流派中推崇一种或叠加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采取灵活、开放、动态的外语教学思想,吸取教学法中的合理成分,继承并超越了教学法。
几个世纪以后,全世界各个国家的语言学者和外语教学研究者一直不断地钻研、探所各种教学法,以便提出更加有效的新理论为教学服务,其中外语教育界最有影响力的七大流派有:
(一)翻译法(translation method)
(二)直接法(direct method)
(三)听说法(audiolingualism,audiolingual method)
(四)情境法(situational method)
(五)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六)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
(七)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
通过对各教学法优缺的不断学习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发现共同的特点是忽略了具体的教学环境、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事实上外语教学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复杂动态的系统工程。教师应该全面分析具体教学环境,把握影响外语学习的种种变量,把教学法和教学实际相结合。
后教学法在强调学习、分析、综合和创新教学法的理念下,使教学法成为其理论创新的来源,把学习教学法作为自己理论的起点和基绌,并认为教学法是外语教学有益的工具。教师掌握的教学法越多,对外语教学理解就越全面、越深入,就越有可能创新教学法。后教学法鼓励教师建构自己的教学理论,推动基于对当地的语言、社会文化和政治特征正确理解之上的“语境语言教学”。
据此原则,库马批判教学法,进而提出十个宏观策略(macro-strategies)。一是学习机会最大化,课堂教学是创造和利用学习机会的过程,其中离不开教师的合理参与;二是意图曲解最小化,尽量减少师生之间的意图被曲解的可能性;三是促进协商式交流,鼓励使用目的语的有真实交际意义的师生交流和学生间交流;四是培养学习自主性,指导学生发现掌握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和自我监控能力;五是增强外语语感,不仅注意语言形式结构,还要注意语言的交际价值和社会功能,增进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六是启发式语法教学,提供丰富的语料库并引导帮助学习者逐渐形成内化知识的能力;七是外语输入的语境化,提供语言输入的语篇上下文、交际环境和文化背景;八是语言技能综合化,听、说、读、写技能综合全面发展;九是语言教学的社会性,注意语言知识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的结合;十是提高文化意识,鼓励语言学习者以自己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为基础,积极创设学习机会,参与课堂交际。
二、对教学法的超越
后教学法是kumaravadivelu于2001年提出的一个三参量的外语教学理论体系。三个基本参量分别是具体性、实际性、社会性。他提出对待教学法的新思路。其超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教学经验理论化。
他提出教师的教学经验应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是后教学法超越教学法的重要体现。教师经验理论化意味着教师的教学经验应当通过自我实践不断反思,通过教学实践来证实或证伪教学理论,并使之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外语教学经验来源于教师不断的外语教和学的实践经验,对于外语教师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可是又有其自身的缺陷,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具有片面性和非本质性的特点。
(二)三种身份(教师、学习者、教师教育者)重新定义。
在“后方法”外语教学的理论框架下,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理论的执行者,而是教学研究者、实践者和理论构建者的统一。教师应该对教学中各种变量作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筹划方略并依据具体条件的变化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教师还应该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检验各种教学理论,反思修正自己的信念,接纳新理念,从而不断构建和完善出一整套符合教学实际要求的个性化教学理论。有关学习者,强调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主动地位,认为外语是学会而非教会的。学习者在外语教师帮助下掌握认知、元认知和情感技能,努力培养学生成为那些愿意和能够负责自己外语学习的自主学习者和与他人有效合作的共同学习者。外语学习中与他人协作学习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学习者要协商讨论面临的共同困难,承担搜索和分享学习信息的责任,同时主动把握与合格外语使用者交流的机会。有关教师教育者,传统教师教育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各种教学法灌输给未来的老师们,并建议他们采用最佳教学模式,同时据此进行训练并评估。而在后教学法中,教师教育者主要作用是帮助教师确立和掌握外语教学的理念和研究方法。使教师在获取教学技能的同时,开阔自己的视野,创新自己的思维,全面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使自身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kumaravadivelu,b.macro-strategies for the second/foreign language teacher[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2.
[2]kumaravadivelu,b.the postmethod condition:(e)merging strategies for second/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j].tesol quarterly,1994,(1).
[3]kumaravadivelu,b.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2001,(35).
[4]kumaravadivelu,b.a postmethod perspective on english language[j].teaching world englishes,2003,(22).
一、外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性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以建材课本为主要根据,运用教师教材解析,以文本知识信息构建授课知识框架。几千年来,我国的传统教育一直坚持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式,并因此取得了很大成效。近代以来,世界范围的交流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一种较通用的世界用语,其教学重要性更加显著。然而,英语作为一种听、说、读、写训练共同结合的学科类型,传统的黑板模式的单向授课方式已经一定程度上制约者外语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新时期下,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被广泛而高效的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外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也应运而生。
外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本质上,是将信息技术、资源与课程教学有效结合起来的一种方式,这种结合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的模式,而是应用多媒体技术,将学习环境转化为情境真实的教学设计,使外语学习从被动型接收转变为以任务型教学为主的主动学习模式。
二、信息化教育视域下高校外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
网络化背景下,外语教学的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就目前高校外语教学而言,其对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学生对新型的微课,慕课知之甚少,对精品网站与在线课程的查找与学习能力微弱。其中,一定程度上受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不力的影响。
1.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的整合。信息化教育视域下高校外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信息技术与现代教学的产物,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应用策略。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能够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不仅囊括文本资源,也涵盖大量的音频、视频、图片资源等,而外语课堂中,教师需要着重把握教学素材的有用性的筛选与甄别。比如,外语专业的学生的专业听力能力的训练,就可以通过教师对历年优秀国家四六级、考研考题中选取适宜难度的方向,在课堂中进行听写训练。这种任务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方面模拟还原了真实的考试音频与周围环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参与到外语学习中,同时也有效利用了专业的经典例题训练,更易从学生本身的知识层次出发对其教学。另一方面,当堂听力音频资源的播放,以及后续的解题过程,可以请学生互动讨论,用外语交流,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下分析思考问题。
2.信息技术与教育视域的整合。教育是一项永序性的工作,其高校的课堂教学尤其需要以教学实用性与持续发展为主。从教育视域的层面而言,外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更加强调教学的具体动态过程,也更加追求教育的持续发展。其中,高校外语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资源整合的力度加大,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各种资源砩杓谱罴训慕萄Х桨福以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在外语教学,为学生构建整合型的知识框架。因此,学校方面,就需要加大对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对计算机网络配置的升级,对外语教学软件的系统调配,以备教师能够顺畅进行系统操作,学生能够交互合作。
3.信息技术与学生能力的整合。高校外语教学更是在中等英语教学的基础上,更加重了对学生听说读写尤其是实践能力的训练与提高。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传统的外语教学方式转化成为了新的开放式的学习方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使探究学习成为可能,也成为知识学习的一个主要途径。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多渠道的查找资源,收集资料、并将收集到的信息资料从大数据、文本、图片等资料转换成为专业服务的知识信息。这一过程的难度较高,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掌握能力与文本信息筛选、信息甄别能力、以及信息整合能力的要求较为严格,而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有效整合,极大的锻炼与培养学生的自我问题意识与问题思考及解决能力。此外,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也提高了学生文字处理、多媒体演示以及框架结构构建的能力,使信息技术操作不仅成为其外语学习的工具,也是后续工作学习的技能延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实质上也是一种“视觉教育”与“视听教育”,外语作为一种应用性与实践性教学学科,其视觉与听觉的结合教育更重要。而当前新型的整合教育模式,打破了“课堂+课本”的局限,将学生从固定框架中解放出来,使自身成为了外语学习的探究者,与知识的追寻者,有利于助推学生能力成长。
三、小结
本文就信息化教育视域下高校外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方面展开了分析与探讨。其中,主要就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的整合、信息技术与教育视域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生能力的整合等三方面进行了分析。信息化时代下,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且外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共同的配合与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