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1: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

篇(1)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一直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当前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目前,就业人数的增加、就业矛盾的突出、就业难度的加大,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就导致了大学生出现了一些就业心理问题。本文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依赖心理

部分毕业生缺乏独立意识,意志薄弱,缺乏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认真考虑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单位或就适合什么样的就业岗位,寄希望通过家人帮助或其他社会关系实现就业,

表现出较强的就业依赖性。这种心态也是与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都是家庭条件比较好,自认为有门路,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然而面对竞争,他们无所适从,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往往消极、被动地等待。

(二)焦虑心理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十分普遍。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面对纷繁复杂的就业信息和渠道,面对还不大成熟和完善的就业机制,大学生在?国家需要、个人志愿、有限的就业岗位、多样的就业环境和个人选择等各种因素构成的职业选择中,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职业渴望,另一方面相当多的大学生面对未来焦虑不安。这种表现在一些冷门专业大学生、学习成绩不佳大学生、工科女大学生身上尤为突出。他们焦虑能否找到一个合适的就业单位,能否胜任工作。他们渴望尽早落实单位,幻想着无需经过周折就能找个称心如意的单位,然而在实际的求职过程中往往会事与愿违。这种焦虑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常常表现出心理紧张,无所适从,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毕业环节的完成[1]。一些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当个人的期望值与社会期待不太吻合时,就表现出恐惧、焦虑等负性心理。还有一些大学生面对签约与违约、就业与考研等矛盾时职业生涯规划论文,难以取舍,精神上负担沉重、紧张烦躁。

(三)自卑与自负

在求职过程中,有的毕业生因为就读学校不是名牌、所学专业不景气、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表现出自我评价过低,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往往缺乏自信心和勇气,不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点与长处,不敢竞争,从而严重影响了择业效果。与自卑心理相反,有些大学生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盲目自信。在这种心理作用的支配下,他们择业胃口吊得很高,往往把就业的目标仅仅锁定在大城市、国有企业,而对于那些市县单位、民营企业则不屑一顾,甚至对用人单位提不合理要求等,这类学生往往高不成低不就。

(四)从众与攀比

从众是大学生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现象论文格式。有一些大学生由于思想发展不成熟和生活阅历的限制。缺乏个人主见,遇事随大流,表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不是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而是人云亦云,盲目从众。千方百计挤热门,结果热门单位进不去,适合自己的单位也被别人捷足先登而失去了就业良机。攀比是大学生中存在的最为普遍的求职心理。有些大学毕业生往往拿自己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部分毕业生,见到别的同学被挑中,自己落选,就感到脸上不光彩,心里蒙上一层阴影,滋生攀比心理和好高骛远的心态。

(五)盲目心理

求职的盲目心理也比较普遍。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就业政策等缺乏深刻全面的了解,无法确定自己的择业方向,因而在就业时产生了随波逐流的盲从心理。这类学生往往不虑及自身的能力、专业和条件,只追求时髦职业、大城市、机关事业单位,以至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结果错过择业良机。一部分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毫无目的性,对他们未来所从事的工作感到迷茫,因此,他们往往会参加各类招聘会。凡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岗位他们就会前去应聘,这样简历投出了很多,可往往大都没有消息。因为盲目,没有目标,见别人忙于找工作,而自己不忙。心里不踏实,存在着浮躁、不安、无名的苦恼;还有些大学生存在盲目求高的心理,他们只单向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工资、福利、住房、地理位置、工作环境,无不在其考虑之中,却忽视了如此完美的单位能否赏识接纳自己。由于不能给自己合理定位,最终导致择业受阻[2]。

另外,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求稳心理也是非常普遍。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多的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倾向于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作为首选。还有许多干部、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往往选择高校、科研单位,认为这些地方虽然收入不高,但安全稳定。大学生追求职业稳定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要避免毕业生在认知方式上陷入非理性状态,将职业稳定绝对化。还有部分学生期待第一份工作就能够达到理想状态,达到一劳永逸的目的。这样的工作不是说没人碰到职业生涯规划论文,但是碰到的几率是很低的。

二、应对措施

基于以上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本文从社会教育、学校指导与教育以及毕业生的自我教育这三个方面介绍一些应对的措施。

(一)社会教育

一方面,正确的舆论引导对高校毕业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电视、网络等媒体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国家地方的就业政策,介绍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技巧、社会状况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就业。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有一定的影响。民主、积极的家庭教育有助于毕业生独立、有针对性地充分就业;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使部分大学生过于追求稳定的职业,从而失去一些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另外,还有少部分父母专制性强,使得大学生在择业中出现矛盾、难以决策等心理。因此,家庭成员和亲友除了给予毕业生的引导之外,还要充分考虑毕业生的实际情况,让毕业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决定的环境氛围和机会。

(二)学校指导与教育

1.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在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指导学生求职和将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职业规划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充分认知自我.找准自身发展目标;帮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定位,并努力运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挖掘自己的各种潜能,努力提升和锻炼自己;通过职业目标的引导,能够自觉按职业目标的要求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所以系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在大二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类的课程。这时大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渐渐的从躁动和兴奋中冷静下来,有些学生已经开始考虑将来的发展方向了。通过集中授课的形式,让大学生建立就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引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长处和兴趣,调整、完善自己的目标,并做积极准备,为日后的就业和发展储备相应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在大三加强实践、创业教育。开设一些创业指导课程,通过举办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等载体,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利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另外,可以举办一些模拟招聘会,也可以请一些专业人士开展就业讲座。通过多种形式的就业训练让大学生提前体验求职过程,了解社会需求,让他们有的放矢地为今后的求职工作做好准备,增加就业成功率。

2.做好就业心理指导与教育

建立心理咨询、辅导机制,为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不少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要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让大学生对自身素质和能力有客观的评价,并能加以合理调适。这样,才不会盲目自信和自卑,才能克服一些就业的心理问题论文格式。通过成功求职策略的训练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态,是求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课。

3.建立高校实习就业基地、创业孵化基地

建立高校实习就业基地,组织学生到企业锻炼。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或教育实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就业与职业的实际状况,为今后的求职积累宝贵经验,同时还会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的价值标准。通过搭建专门的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基地,促进创业成果转化,帮助大学生获得更多创业经验。

4.就业技巧的指导

就业技巧的内容包括求职目标指导、获得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有针对性地制作求职信、简历等求职材料、学会面试的文明礼仪和语言技巧等。掌握就业技巧可以调整学生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帮助学生熟悉社会、熟悉职业状况,以及提高求职成功率。如果你忽视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必然会在竞争中吃亏。这方面,大学生可以找一些相关的书籍事先武装一下自己,也可向有关的专家、老师咨询请教。另外,良好的心态是应聘成功的关键职业生涯规划论文,它来自对自己实力的自信。

(三)毕业生自我教育

一方面,摆好心态,科学定位。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有些学生就业面试时到处碰壁,有的错过了应该抓住的好机会。这时需要毕业生保持乐观的心态,正视择业受挫的现实,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同时,应养成客观分析形势、正确评价自我的好习惯,学会认识自身优势,了解自身不足,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做到有的放矢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很看重的。用人单位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外,还很看重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一般来说,在学校和社会上担任一定职务的人是用人单位所青睐的。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等,而这些综合能力又都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我。

三、小结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热点和难点。通过高校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科学定位职业目标,培养坚强的意志,不断完善心理素质,有效地消除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规划好职业之路并为之努力奋斗,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加强学习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应该端正心态,根据形势,调整就业期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徐庆国,李祥印,刘强.当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初探[J].青少年研究,2003,3.

篇(2)

这主要表现在,某些毕业生在毕业找工作的过程中,依赖心理较强,尤其对家长的依赖,想要通过家长的关系或者能力为其找工作,从而导致在准备就业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现在大部分高校已经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但是多数学生缺乏自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始终觉得没有必要,甚至认为这样完全是在浪费时间。因此,在毕业准备就业时,自主能力不足,表现性差,自主创业意识不够,即便有创业意识,也往往含有空想的成分,不从实际出发。第三,某些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够专业化、科学化,这主要表现在教师的配备上,部分老师没有受过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的训练,往往是从别的专业或者部门调过来的“凑数人”,不是缺乏相对应的理论基础,就是缺乏对就业的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分析;不是缺乏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指导意识,就是缺乏大学生职业生涯的整体指导意识。学生之所以上大学,抛开文化层面的因素,更多的是为了将来能有一份满意的工作,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就是要通过各种努力将这份理想付诸实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为了这一目标,各高校应该积极做好这项工作,切实有效帮助学生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然后通过这个目标,切实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培养自己的相关专业技能,以此在未来就业中能够变被动为主动。这些对于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不管是在理论还是实际上,都能较好地指导大学生。上述问题,只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问题的一部分,还有许多需要我们注意,限于笔者的能力,只能描述皮毛。

二、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

针对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也应该分时期进行:在学生大一期间,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和就业观、择业观的指导,在大二和大三期间,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就业能力的指导,在大四期间,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就业实习的指导,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指导主题,这样能使就业指导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地稳步实施。只是粗略地完成任务,至于真正取得的效果忽略,因为毕竟这个效果是无法计算的,而且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导致教师被动应付、就业指导部门被动应付,进而学校被动应付,整个就业指导部门形同虚设。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服务机构是学校,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应独揽此项重任,即便学校独揽也很难完成,需要社会和企业的帮助。这些社会化服务机构的任务不仅仅是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就业信息,还要为大学生举办一些具有实践性质的能够让其学到许多实际就业岗位知识的指导性讲座等,或者直接去企业参观或者实习,等等。各高校应该积极与企业联系,不能故步自封,陷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尴尬境地,那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个个都是书呆子,必然被社会抛弃。这样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经验,增长见识,还能为自己未来就业提供一个缓冲期,不至于以后没有准备地盲目投入到社会中,可以缩短大学生进入到社会的适应期。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提高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师资力量。

近年来,教育部对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关注程度提高,明确要求学校要从学生的学费中拿出一部门,用于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明确要求学校就业指导人员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专职人员,虽然这一目标在部分高校仍未实现,但已向着明朗的方向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前文说学校要与社会保持紧密联系共同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服务,但是主要的还是靠学校自身,单靠外界帮助,学校不努力是不行的。现在许多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繁忙,尤其在学生毕业期间,组织各种招聘会,协调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关系,以及去各用人单位联系等进行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使得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整天像赶大集一样热闹,所以这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而且随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比较难的问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要求逐渐增高,这些都离不开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师资队伍。随着要求的增高,许多教师为了适应及满足这种要求,不断通过各种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够根据就业市场的形势及作为教师所应该遵循的发展规律,积极地指导学生,根据形势和需要,完成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而为未来就业做好铺垫。可能大家觉得没有必要,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但相比而言,若各学校能够像上面所述的那样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那学校中的学生,不再是一个智商高、能力低的“残疾人”,其就业能力会得到显著提高,而我国的就业难题不能说解决,也会得到缓解。

篇(3)

1.2高校对于就业率统计的狭隘理解目前无论是社会还是高校都很重视学生就业率的提高。在面对日益增加的社会矛盾的同时,政府、社会和学校已经意识到提高就业率是有效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方式。但是,无论是社会、政府还是高校都仅仅将就业率的统计结果作为衡量就业指导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至于就业指导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人生规划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高校将就业工作交给辅导员,由学院书记分管,这样就使本应由全校共同承担的工作,变成了一小部分人的工作。加之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老师,平时工作定位在奖惩助贷和学生的思想稳定等方面,由于疲于琐碎的行政事务,当面对学校的就业要求时只有机械性的应付,而没有真正的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出发有效的解决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合理的指导学生完成人生规划[2]。由此可见,对就业率的狭隘理解,使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在某种意义上是脱节的。就业率的统计在很多时候仅仅是学生的“被就业率”,从长久来看这种狭隘认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反过来影响政府、社会和高校对于就业指导的深化和推广[3]。

1.3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不重视高校在学生刚刚入学时就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正常的教学大纲,但是由于课时量少,没有较为严格的考核制度,使很多大学生不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很多大学生没有对就业指导有足够的认识,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指导仅仅是一门选修课,在实用性上远没有专业课重要。加之很多高校就业工作的单一性和局限性,造成了很多专业课老师根本不知道有这门课的存在,更谈不上通过专业课老师的宣传加深同学们对于就业指导的重视程度,实际上造成了就业指导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脱节。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大学生从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过系统的规划,对就业持“走马观花”的态度。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徐小平说:不做人生规划,你离挨饿只有3d。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是也是检验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尺。

2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积极措施

篇(4)

Abstract:Careerplanningisthefutureplanningwhichaimstohelpstudentschoosecareers,getpreparedforemployment,obtainajobandadapttooccupations.Therefore,career-planningeducationshouldbeginattheverybeginningofstudents’entryintotechnicalinstitutes,sothatitwillurgethemtoregularlystrengthentheirprofessionalskillstrainingaccordingtocareerplanningandtofacilitatetheirjobhuntingaftergraduation.

Keywords:highertechnicalinstitutes;careerplanning;professionalskillstraining

近年来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为高等学校共同关注的话题,有些大学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或专题报告与讲座,职业生涯规划也成了大学生关注的热点之一。但不少大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确切含义,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程序和具体操作缺乏全面了解与把握,导致不少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或茫然无所适从,或使规划流于形式,或不顾主客观条件任意根据自己的兴致来进行规划,这些都制约了职业生涯规划应有作用的充分发挥。

一、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近两年来高等职业学校生源的素质普遍偏低,大学生自身存在着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不积极、怕吃苦、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等现象,部分学生无心学习,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是靠老师“强行”灌输,到了该就业的时候,便不知所措,过分地依赖社会和父母,自立能力差;部分学生来学校读书的主要目的只是对某个专业产生好奇,而不是为了获取职业,对未来职业的认识是朦胧的、浅薄的,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气质、职业能力都缺乏了解,因此,一旦到了真正选择职业的时候,就显得茫然无措。因此,在高等职业学校大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促使大学生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大学生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使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大学生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行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使大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2.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大学生应对竞争的能力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处处充满着竞争。而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而不少大学生不是首先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按规划的内容和目标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而是在学校漫无目的混到毕业,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总想会撞到好运气找到好工作。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到头来感叹招聘单位是有眼无珠,不能“慧眼识英雄”,叹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部分大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的是学识、业绩、仪表、关系、口才等条件起的作用,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和科学得多。此外,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明确奋斗的方向,提升大学生成功的机会。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与特征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planning)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设计[1]。这个设计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规划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特征:

1.规划的自我定位性

自我分析、自我定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环节,它决定着个人职业生涯的方向,也决定着职业生涯规划的成败。求职之前先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前先要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先要弄清自己想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自己的兴趣、才能、学识适合干什么。可通过对自我素质与能力的分析与评估,评估自己的职业倾向、能力倾向和职业价值观,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

2.规划过程的动态变化性

当今社会处于激烈的变化过程中,就业观念也要相应改变,打破传统的“一业定终身”的理念,就业、再就业是大趋势,职业生涯规划也随之根据各种变化来调整。所以环境的变化导致自我观念的变化,反映到职业生涯规划上来,就不能一次把终生的职业生涯的每一个具体细节都确定下来。

3.规划内容的特定性

职业生涯规划的侧重点在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适应三个阶段[2]。在职业准备期内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具备从事职业的心理、知识、技能等,蓄势待发,顺利地进入职业角色;职业选择时期,不仅仅是个人挑选职业的过程,也是社会挑选劳动者的过程,只有个人与社会成功结合、相互认可,职业选择才会成功;在职业适应期中,择业者存在一个适应过程,要尽快适应新的角色、新的工作环境、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等,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打开工作的局面。择业者对职业进行物质、心理、知识、技能等各方面充分的准备,根据各方面的分析与自己的客观实际对职业做出选择。对即将踏入的职业活动要有一定的合理的心理预期,包括工作的性质、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工作方式、同事以及上下级关系都要快速适应,迅速成为一个成功的职业者。

三、高等职业学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路

1.把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到大学生入学教育之中

在大学生入学之际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能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转变学习观念,改变头脑中的职业偏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熟悉职业情况,掌握职业技能,明白学习是为了工作,要生存必须具备职业技能,要提高生活质量必须努力工作的道理,进而有目的地发展自己的个性与潜能,并自觉地将社会需要与个人志趣结合起来,把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与未来的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社会需求,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教育。通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请优秀毕业生回校进行现身教育,安排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促使大学生在了解有关职业、择业、创业、心理、社会等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课堂内的各种教学活动,把个人的职业兴趣、职业理想、职业心理、职业能力和求职技巧等的培养与训练变成在理论指导下的自觉行动;通过观看录像、座谈讨论、参观考察、模拟训练等活动,鼓励学生到现实中去接触劳动模范、企业家、岗位能手,与他们经常交流思想,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使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与职业心理,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

2.把职业意识的培养贯穿在高等职业教育之中

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观念。高等职业学校只有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观念,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开展职业规划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使我们的教育与社会的职业需求、与学生的就业紧密地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实现观念上的根本转变,正确面对新问题、新环境,善于解决新问题,从容应对新变化,形成新思路、新对策;勇于投入创业实践,不畏艰难,不怕挫折,艰苦创业;善于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必须把职业规划与指导贯穿于教学活动中。职业规划与指导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活动,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在职业规划与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与专业课的结合,做到相互渗透,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如上德育课时,我们要强调职业道德与就业的关系;上专业课时,又要强调学好专业课与将来就业的关系;上基础课时,讲清楚学不好基础课会影响专业课的学习而影响将来的就业的关系。此外,还要利用班会、黑板报或广播针对就业中的案例展开大讨论。

3.把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

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升级,对择业者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给高等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高等职业学校只有紧跟市场步伐,及时调整、开设与社会相适应的专业,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与此同时,只有加强职业规划与指导,积极拓展就业门路,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才能在招生工作中争取主动,进而促进学校办学规模的发展。通过职业规划与指导,促使大学生在校学习主动地适应经济建设和职业发展的需要,认识社会、认识职业,扬长避短,为合理选择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自主择业,在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规划与指导

(1)介绍职业特点,增强对职业的了解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劳动者随着社会的进步以获取经常性收入为目的而从事连续性的、相对稳定的专门业务。职业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产生,也是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同一个职业的科技含量也会随之提高,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市场经济环境下,人的一生中可能会面临多次的职业变化,要想不被社会淘汰,就要不断学习新知识,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2)了解自己的个性,增强自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兴趣、特长,这些因素影响着职业的选择和发挥。因此,让学生先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明白自己想做什么;再了解自己的个性,明白自己能做什么,然后结合现实情况,扬长避短,找一个最佳结合点。

(3)介绍社会现状和就业形势,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我国现正处在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不断升级的新时代,职业多变、人才竞争加剧是其特征之一,学校要结合社会实际,向大学生介绍社会现状和就业形势,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做好适应社会的心理准备,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择业观,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具有高尚的职业情操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正确选择职业,顺利成才。同时要加大就业形势的宣传,引导学生树立“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观念,让学生了解劳动力市场及运作机制,明白一个人在一个单位的一个岗位上工作一辈子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从而树立竞争上岗观念,做好多次就业准备。

5.加强职业规划与指导的机构建设

建立职能机构,配备专任教师,开设相关课程。为了提高就业指导的科学性、系统性,要建立相关的职能机构,配备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专任教师,同时安排职业指导人员参加培训,开设《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这门课程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做到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常抓不懈,保证职业规划与指导的时间与空间,实现职业规划与指导的规范化。

总之,学校在强化专业知识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与指导,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通过职业规划与指导,使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就业形势;认识职业、掌握择业技巧;认识自我、从容面对现实。

篇(5)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上课方式仍有待改进。谈到现在的职业生涯规划,都会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无非就是听听一些职场成功人士的报告和讲座。这是由于当前大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采用选修课和讲座的形式进行,这种课程设置形式单一、内容空泛、课程渗透力度不够、缺乏实践性,只有毕业班的学生会把此类讲座当成是求职前的救命稻草而“临时抱佛脚”地去听一下。其实职业规划,不应仅仅传授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自我规划的方法和能力,高校应该把职业生涯课程设为必修课,分层次、分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所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由于职业生涯规划引入我国时间较短,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还非常的陌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根据北森测评网、新浪网和《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共同实施的一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显示,当前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相当普遍。有62%的大学生对自己没有规划,有33%的大学生的绘画不够明确,而只有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规划设计。深入访谈后发现,许多高校大学生误以为职业生涯规划是在自己就业以后才要进行的一种规划,还有大一部分学生,抱着“边走边看,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消极思想,从主观上弱化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二)大学生自我认知不全。客观认识自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然而很多大学生不能够正确全面地认识评价自己,有的自我评价过高,只看到自身的长处,从小都一直体验着优越感,从而在择业过程中期望值过高,追求的目标远远超过自身的能力范围;还有的自我评价过低,只看到自身的不足,也会在职业过程中丧失很多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

(三)期望职业生涯规划一劳永逸。有些大学生在做自身的生涯规划时,全面透彻地分析了自我,也做了大量的职业前景调查,由此做出精细的规划,在此后的奋斗过程中,即使处处碰壁也不放弃。看似百折不挠,实则是要看职业规划目标是否合理和适时。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能力的提高,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要在不断的实践中修正,并不是一劳永逸的。

三、改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鉴于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既应该提高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又要改善高校提高学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水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充分利用职业测评的工具,在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调研的基础上,提高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效果。

(一)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加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针对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大学生对自我认识不全的问题,学校应该加大职业规划重要性的教育宣传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灌输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学生自身发展的理念,并在学生大一入学时就安排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大学生对自我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从而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主动地规划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队伍水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教育,它需要指导教师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应建设一支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应该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这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水平的关键所在。对此,高校要注重对职业规划教师的培养,鼓励他们从多方面充实自己,考取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资格证书,同时要安排他们参加培训学习班进行系统的学习交流开阔视野,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校内职业规划指导教师专业的局性限,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各行业有经验人士、职业生涯规划的专家、社会成功人士、杰出校友来校讲学,逐步建立起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力量,专兼结合、素质较高且实践性强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个体进行正确自我认知、分析职业环境、制定现阶段的发展规划,并努力实现,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应是毕业生的专利,而是所有的学生都应享有的学习教育。例如,对大一新生,就可通过入学教育,让他们培养职业意识和规划意识。在之后的大学生涯中,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提高能力寻找以后的发展方向。而对毕业班的同学,就可进行就业政策、面试技巧、心理测试等方面的指导,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化。

(四)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目前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多是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而缺乏实践的引导,事实上职业生涯规划少不了实践的训练,职业实践也可以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职业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根据社会需求发展自己的能力。对此,学校可以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让学生通过在专业对口单位的实践,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提高自己知识的运用能力。另外,还可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假期实践,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

篇(6)

职业生涯规划的导向性有利于高职大学生认清形势,准确定位,明确奋斗目标,进而合理安排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有效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学校学习与未来职业的良好对接,促进学生就业;同时也有利于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高校和谐、稳定及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非常有意义,基于此本文进行了此项探讨。

一、当前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由于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整体起步较晚,加上计划经济时代“包分配”思想的影响,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有的职业生涯规划受外界影响因素过多,特别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条件下,理应“先就业,后择业”,如按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根本就不可行;也有些人认为在大学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还为时过早,应该走向社会后做的事情。这些功利性思维影响了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的开展。据李忠岘开展的调查,高职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是否对个人成功起决定作用”①的回答中,回答能的只占26.9%、不能的占24.34%、不确定的占41.24%,不知道的占8.28%可以看出很多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二)学生职业目标定位模糊

职业生涯规划中职业目标的定位非常关键。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明确的目标。由于自身片面的认识及学校引导不力许多大学生未能很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更不用谈职业目标的的定位了。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尽管在老师的指引下开展了此项活动,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目标归目标、行动归行动的不相一致现象。大学是一个人学习的黄金时代,也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最佳时期,期间如果存在职业目标定位模糊将对未来学习、个人发展相当不利。很有可能造成因没有明确的目标追求,而缺乏学习工作动力,浪费时间。

(三)学生自我认识普遍不足

准确认识自我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大学生应准确了解自身的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等实际情况,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今后发展方向,找到适合自身的职业发展途径。然而,很多大学生往往停留在主观认识阶段,在认识自我时往往形成失真现象,如自我评价和职业发展期望过高、职业路径设计想当然等。有些学校因设备设施落后,缺乏必要的测评工具,更是如此。

(四)职业生涯规划实施不畅

当前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普遍存在两种现象:要么根本不相信职业生涯规划,要不只把生涯规划看成是一项任务,完成了就算实施了。因此许多高职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并没有真正实施。尽管部分高职院校加强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知识的教育,但也比较粗浅,在具体实施中因师资、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全面推广实施,绝大多数只是树立部分典型。

(五)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力

我国在职业生涯学科研究上起步较晚,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应用性研究则更少。使得国内职业测验与职业侧评系统大也大部分是照抄、照搬国外研究成果,不能很好的结合我国国情的实际或教育特点对我国学生做出准确判断;在具体指导上,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上往往缺乏长远和发展的眼光,指导仅仅面向毕业生,对其他在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还没有真正普及;在组织机构上,虽然多数高校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其指导工作也仅仅限于部分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与创业技巧讲解等方面,诸如职业生涯规划测评中心等专门机构及具有心理咨询,职业发展,人才测评,良好沟通能力的专业人才的配备,特别是专业的职业规划师配备,几乎是空白。高校往往有上千名以上的大学生,其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个大工程,需要大批专业人士。因以上种种原因,使得不少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疲于应付,很难实施全面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六)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法单一

尽管不少高职院校加强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因职业指导人员配备、设施建设、教材投入等方面的不足,不少高职院校的指导工作还停留在表面,提供给学生的职业指导方法,无外乎就是使用职业测评软件和采用传统的生硬单一的知识授课模式,不能真正体现指导的个性化。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不同的性格、情感、成长背景、知识的基础,因而标准化的单一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法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必须予以转变和创新。

二、促进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功的对策

(一)遵循社会和个人发展规律

遵循社会和个人发展规律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一是要结合社会需求。如果自身的目标与个人的观念、能力脱离社会需要,即使规划的好也难成功;二是要结合所学专业。规划中如果不能实现专业与职业的匹配,势必付出相应的代价,不仅目标难以实现,还会造成巨大的浪费;三是要结合个人的实际。只有全面认识和评估自我,明确自身特点,才能准确定位,发展才不会迷失方向;四是要动态性修正。因外界环境的动态变化,要求我们在职业生涯设计时需有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随着环境和自身的变化.职业发展方向也要不断进行重新定位,实现的路径和手段也要重新选择。

(二)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

在国外,如美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小学阶段就已开始,而在我国,则是由于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普遍出现就业难得问题才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各界、高校也因此才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问题。对此,当前引导大学生普及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还是今后职业教育的一个重点,如果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之后的诸如如何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问题也只能是舍本逐末。对此在广大大学生中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是根本。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和支持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出台相应的政策、法令及规章制度等.加大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资金投入,引导广大大学生乃至小学生普及和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要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介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舆论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逐步在各地区或高校成立专们的涵盖职业生涯规划在内的职业指导机构,并不断提升机构的服务水平,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不断提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意识。

(三)加大职业生涯规划建设投入

与美国相比我国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经费投入存在明显的差异。当前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加强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也开设了课程、成立相应的机构、配备了教师,但这只是能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些基础条件,只能满足日常的基本教学和简单指导,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还有很大的差距。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涉及学生基数多、评价手段多样性和科学性、教师素质要高,重实践性等特点。如不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和其他课程教学一样没有区别同等对待,课程的开始只能是形同虚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效果也可想而知。对此,各高职院校要加大经费投入。不仅要配备好基本的教学、办公设备设施、咨询室等,还需组建专业的职业测试室、引进测评软件及相关图书资料,强化教师的培训,以提供给学生更好的职业训练条件及专业指导。

(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一是课程教学建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科学方法,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高职院校应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确定必要的学分,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就业指导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从而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兴趣和积极性;二是课外教育与服务。要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职业生涯规划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依靠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往往不够,需要通过开辟第二课堂,提供相关服务来予以补充。一方面要加强课外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指导,弥补课程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用能力,具体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讲座、职业生涯测评等形式进行;另一方面,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服务。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要正确认识自我和职业目标定位。学生在规划中因自身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缺乏必然会出现各种迷惑,需进行个性化的咨询服务才能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正确规划。

(五)强化职业规划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严格就业指导队伍的准入制度。要求就业指导人员特别是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除要具有本科及以上学位外,还应具有与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没有相关工作经验不得担任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以后要逐渐与实行职业生涯规划师资格准入制度接轨;其次,要提高教师待遇,可以引进具有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学、高等教育学、职业指导理论等专业背景的研究生,提高就业指导队伍中职业生涯规划师资的专业化水平。对于刚毕业或新转岗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必须在岗前培训合格并取得相应的职业指导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再次,要逐步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评价体系是加强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重要条件。可根据就业指导的工作特点和专业化的要求,设计可操作性的量化表,结合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对就业指导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在考核中,对于成果突出的就业指导员应给予奖励,不合格应予以解聘。

(六)谋求社会资源共享,共同促进

职业生涯规划实施中如果只依靠学校不仅难以真正普及,也难以取得实效,必须通过整合外界资源,加强交流与合作,建立互助机制才能取得实效。一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除了为大学生争取专业实习和就业机会外,学校可以与用人单位共同开发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课程,聘请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经理担任客座讲师和兼职教师,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素材或便利;二是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和人才市场的合作。当前,政府为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可争取有利的政策环境和信息支持;三是加强与第三方职业生涯服务机构的合作。随着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的兴起,在我国也相继造就了一批有实力的从事职业生涯服务的商业机构,不同机构专攻方向也不同,如有的在职业测评产品研发上、有的职业技能训练和师资培训上有自己的特长,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合作项目与他们进行合作;四是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成功校友成长经历和现身说法,对在校大学生非常有说服力,是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可多得的良好素材,应充分利用好。

注释:

①李忠岘.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现状调查及对策[M].现代企业文化,2009(6).

参考文献

[1]许敏.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改进措施[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9).

篇(7)

引言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99万人,被认为是“史上最难就业年”。而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高等教育学校(机构)预计毕业生达714.8万人,这意味着2014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为积极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式,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越来越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个体也逐渐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个体与社会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学习与实践安排[1]。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就是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因此目前很多高校借助MBTI性格类型理论、Holland职业倾向理论等职业兴趣与性格测验工具,来帮助大学生判断自己的职业发展取向。

虽然目前有很多职业测评手段和工具,但是MBTI是当今全球最权威、最著名、应用最广泛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个性测评理论。它主要通过识别人与人之间的性格特质,以确定适合被试者的岗位特质和工作特质,从而为其提供合理的工作及人际决策建议。目前,MBTI已被翻译成近30多种文字,研究它的论文报告超过4000多篇。全球每年有200多万人接受MBTI测评,有80%世界500强企业已采用MBTI方法用于员工的发展及组织效率提升。

1、MBTI理论在中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的应用

MBTI理论认为大部分人在20岁以后会形成比较稳定的MBTI性格类型,随着年龄的增加、经验的丰富会发展完善。同时由于其测试信效度良好,因此中国很多高校开始应用MBTI理论进行相关研究,尤其是广泛应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

随着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出现,学生对个性化、专业化就业指导的需求日益迫切,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引入了MBTI理论。专家指出,对于大学生来讲,职业生涯规划应该采用MBTI理论而不是职业兴趣的理论,因为它不仅可以提供适合的岗位、适合的岗位特质、工作环境,而且可以提出其所拥有的优缺点及给出适合的发展建议[2]。而且MBTI理论在职业探索、生涯规划等一系列职业指导中应用相当广泛。

喻良涛等利用MBTI理论分析归纳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潜在大学生创业者的性格类型和行为两方面的异同,用以指导进行KAB创业培训对象的选择和后续创业指导[3]。陈国胜等结合MBTI理论对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学生进行职业倾向研究,提出了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相应对策建议[4]。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也采用包括MBTI理论在内的针对大学生就业的职业测评系统,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复旦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利用MBTI理论等测试软件开设有关职业能力倾向测试项目,为有需要的毕业生提供测评及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5]。邓永超运用MBTI理论加强对华南农业大学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全程就业指导[6]。潘国刚阐述了MBTI理论等人才测评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以及大学生在高校引入人才测评技术后的认识和应用[7]。朱晓蓉在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指导研究中将MBTI理论作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学生性格探索的主要工具,给学生提出更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建议[8]。笔者所在的云南工商学院从学生入学始就结合MBTI理论对学生性格特征进行分析,建立学生性格特征档案,并且由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进行四年跟踪指导,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服务质量。

2、MBTI理论应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常见问题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引入了MBTI理论,但是部分高校在开展MBTI测评时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MBTI施测师的专业性。MBTI测评有一整套严格的施测流程和使用规范,其有效性取决于施测中规范、有序地执行每一个环节,而这有赖于每一位具备认证MBTI施测师恪守施测流程和测试中的行为规范。MBTI施测师将指导被试者正确实施每一个步骤,以确保被试者展现自我的本来面目,并向被试者详细解读MBTI测评结果并提供关于测试结果的意见反馈。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很少有老师具备心理测量学专业知识,或是具备认证MBTI施测师等专业资质,因此常常出现MBTI测评结果与自评结果不符的现象,这样就无法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和专业化的咨询流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二)MBTI量表的权威性。MBTI量表从问世到现在经过多年不断修订、完善,至今已升级了10多个版本,同时社会上还存在很多商业性职业测评机构改编的MBTI量表。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测评结果,应该采用权威的、专业的测评量表。目前各高校在开展MBTI测评时没有一个统一的量表版本,有的用这个版本有的用那个版本,或者直接引进某些商业测评机构的测评软件,而没有认真考察提供测评量表的机构是否有比较权威、知名的心理学专家作技术顾问,是否依托于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而使MBTI测评结果失去其参考性,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指导意义,甚至带来更糟糕的结果。

(三)MBTI分析报告的准确性。MBTI通过分析人们在获取信息、作出决策、对待生活等维度上的不同偏好,最终形成十六种人格类型,每一种人格类型均有其适合的工作环境、岗位特质等。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过程中,大部分指导老师仅仅依据测评结果的人格类型就提供一份包含性格特征、适合的工作岗位、适宜的职业领域和方向的分析报告,而且同一种人格类型的分析报告几乎完全一致。他们没有根据学生MBTI问卷的具体得分进行再详细分析,甚至在做完测试后,没有与被试者再进一步沟通,对测评结果进行确认或修正。这样的分析报告是不准确的,如果仅仅依据测评结果的性格类型就给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很可能会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造成误导。

(四)MBTI测评的连续性。MBTI探究的是人们在获取信息、作出决策、对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性格类型,而一个人的性格类型会随着年龄的增加、经验的丰富逐渐成熟完善。目前很多高校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主要针对面临求职择业的应届毕业生,MBTI测评也主要应用于应届毕业生,且每个应届毕业生基本上只进行一次MBTI测评。这样可能会因部分学生无法正确全面认识自己而导致测评结果出现误差,使测评失去其参考价值,从而无法使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向人性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3、MBTI理论应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引入MBTI理论正处于学习和探索的阶段,加强探讨和研究MBTI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更有效地应用是当前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之一。针对目前MBTI理论在中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MBTI施测师在岗培训或人才引进。只有经过系统培训和严格认证的施测师全程参与MBTI测评,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调查表明,没有专业认证施测师的参与仅使用MBTI问卷,测评结论的误差率高达30%,而在未经认证的施测师的误导下,结果更加糟糕。 因此高校要加大对MBTI施测人员的在岗培训或人才引进,建设一支专业认证MBTI施测师队伍,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的整体服务水平,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二)正确合理地使用MBTI测评。目前MBTI量表有10多个版本,市场上还有专业版、体验版、精简版、改编版等不同量表。为了让MBTI理论更有效地指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选择MBTI量表时一定要选择权威的、信效度高的测评量表。有的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实践中引进了有关机构自主或联合开发的职业测评软件,如果其中涉及到MBTI量表时一定要跟供应商确定该量表的权威性、专业性。在得到MBTI结果后一定要面对面详细地跟被试者沟通解释,帮助其进一步确认自己的性格类型。提供MBTI结果报告时一定要专业、详细、严谨、全面,而且要通俗易懂,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MBTI的测试结果,提供有效的职业指导和职业发展建议。

(三)将MBTI测评贯穿学习的全过程。自我认知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刚开始是比较模糊的,随着个人经历、思考学习而渐渐成熟。MBTI理论认为大部分人在20岁以后会形成比较稳定的MBTI性格类型,随着年龄的增加、经验的丰富会发展完善。因此要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需要将MBTI测评贯穿大学四年的学习全过程中。同时不仅仅针对应届毕业生,而应该从入学开始,就定期连续地对学生进行MBTI测评,逐渐形成对自我的全面认识,以便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时帮助学生正确地进行职业选择和决策。

参考文献

[1]王成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自我认知因素探析[J].人力资源开发,2009(6):80-82.

[2]郑之新.职业生涯设计的若干问题――职业指导师的重要素质和技能略论[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6(4):70-72.

[3]喻良涛,赵慧娟.基于心理素质测评的KAB创业指导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3):40.

[4]陈国胜,骆秋琴,黄武刚等.高职学生职业倾向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3):93-95.

[5]徐昶斌.职业测评在就业指导实践中应用的问题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73-75.

篇(8)

 

一、示范性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从2006年起我国分三批创建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建设,力图使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就是要建立高等职业院校的典范,就是要强调这一类学校有自己的卓越。高等职业教育进行示范性院校建设,要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要引领全国110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带动整体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可以说,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就是高等职业院校的“211工程”。我国有研究型大学的高水平,也有高职教育的高水平。经过3年的示范校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就业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第三方调查公司麦可思的最新调查显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就业率与高职高专的整体就业率相比都较高,其中2006届高1个百分点,2007届高3个百分点,2008届高2个百分点。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8.1%,已经不低于非“211”本科院校87.4%的水平。作为全国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的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国家示范校建设,在学生就业方面也取得了明显进展。其具体表现在:

1.就业率逐年稳步提高

从学校2007年被确立为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以来,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呈逐年上升态势,2008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3.72%,200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4.16%,2010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5.14%。2008年职业规划论文,学校被评为首届全国高职高专就业“星级示范校”(50强);在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而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学校作为全国唯一的高职院校代表,参加了教育部举行的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闻通气会作就业先进典型发言。

2.就业质量不断提升

通过多年筛选和积淀,我校已和很多用人单位保持了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由于就业渠道稳定而广泛,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远远超过毕业生人数。到全球500强企业、大型国有企业、科研院所等名企就业的学生日益增多;全国性的就业基地网络基本形成,海外就业市场逐步拓展;毕业生迅速成长为企业高技能精英和骨干人才。学生就业已经呈现出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立体格局,学校的公信力和美誉度稳步提升。

3.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良好

学生就业质量的最终检验,落脚点在用人单位。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走访调研,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普遍持认可和赞赏的态度,认为毕业生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较能吃苦,走向成熟的步伐比较快,具有一定的职业和思想道德素质,对承担的工作有责任感,能努力去完成任务,员工对他们是认可的,领导对他们的素质是持肯定态度的,公司对他们寄予厚望。

二、高职后示范时代学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隐忧

1.国家在政策上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支持缺乏有效性

经过几年的示范性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得到高职院校的普遍认可,并已得以实践.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职业教育界的共识。很多校企合作企业也是吸纳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小论文。为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国家制定了相关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如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行贷款、税收方面的优惠等政策。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出现“有政策、无法落实”等情况,政策的效应难以发挥,从而打击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也丢失了一大片学生就业的领域。

2.高职教育社会认同度不高,毕业生社会地位较低

在我国,长期以来,都是重普通本科高校而轻职教,重学历轻能力,家长们挤破脑袋都要去读本科,而不愿意让孩子去读职业院校,总觉得走这条路子失面子,没前途。结果,一面是“制造业大国”始终为缺乏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所困扰,一面又是成千上万孩子辛辛苦苦读完大学而为找不到工作而苦恼。同时,无论在升学与就业,以及职场晋升中,学历依旧是十分重要的标准。而且,由于行业与岗位存在较大的薪酬差距,社会保障也因行业与岗位不同,劳动既存在价值观念上的高低贵贱,也存在经济待遇上的高低贵贱,导致大家必然追求高学历、追求进好的行业与岗位。

3.职业教育体制不健全,高职教育发展空间受限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职业教育无形中被降格为“低层次教育”和“断头教育”。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制造业大国而言贡献巨大职业规划论文,而地位却很难堪。比如,模具制造与加工是所有现代制造业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工业制造之母”,但我们培养的学生只能是中专、大专。不是我们没有能力培养高学历人才,而是我们的教育体制设置了一道门槛,高职院校只能到大专学历。而用人单位又把本科以上学历作为提干升迁的“硬件”。层次上的限制,使得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升学等方面受限或被歧视。

4.教育领域对职业教育的定位存在问题

职业教育的低人一等,在教育领域内部,也是如此。虽然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投入大量经费,但是,职业教育的地位依旧很低,仅以招生为例,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是在普通教育之后,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普遍放在各地招生录取的最后一批。另外,在今天的教育领域,几乎言必称北大、清华,这不但与教育的多样性、多元化不符,也使职业教育难以抬起头。

5.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有待完善

虽然经过几年的示范性建设,很多高职院校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办学定位不明确,专业设置重复,办学缺乏特色,是普遍问题。有些学校,师资力量较弱,教师素质亟待提高。很多人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都不强,重理论、轻实践,脱离生产实际,不少授课老师还是书本中来、口头上去,学生每天在黑板上学开车,搞电焊,无法满足学生求学求技的需要。在教学上,有些学校借用本科院校教材,把高职教育当作本科教育的压缩版,严重违背了职业教育的规律。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培养质量,从而影响高职学生的就业。

三、高职后示范时期学生就业工作的展望

一份资料显示,我国企业对高级技术工人(蓝领)的需求岗位在2013年将超过2000万左右,而中国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每年不过300万人。我国职业人才缺口较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集中在技能型人才上。另有统计数据显示,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将达1746万人至2665万人。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从而为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良好机遇。

1.强化政府职能职业规划论文,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同时,可借鉴国外重视职业教育的经验,如日本负责劳动就业的厚生省专门设有“学生职业综合支援中心”,各地方政府设有“学生职业中心”对大学生就业进行指导。特别对毕业后未能就业的学生进行以提高就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免费培训。西班牙为解决青年失业难题,各大院校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举办各种创业竞赛、短期培训班和讲座。马德里自治区每年都举办一项名为“创业大学”的比赛,面向地区内所有高校中最具创新精神的大学生。目前西班牙有18%的企业与大学签订了合作项目。西班牙教育部还给予员工数不超过250名且总资产低于5000万欧元的企业提供无息贷款,以鼓励它们招收大学生就业。

2.引导舆论,建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职业教育氛围

要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的用人理念和用人政策,同时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让不同行业、不同岗位者有基本一致的社会保障,这是职业教育能得以发展的大背景。在美国,一名可以被哈佛大学录取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可以弃哈佛而选择烹饪学校,就在于他有自己的职业兴趣,而从事烹饪,其劳动价值并不比教授差。众所周知,“德国制造”享誉全球,与德国具有众多的高素质产业技术工人密切相关。在德国民众看来,教育目的是为获取一种与个人的兴趣、爱好相适应,并得到国家和社会认可的能力小论文。因此职业教育受关注程度甚至高于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3.健全职业教育体系,畅通高职教育通道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同时,要架设高等职业教育的“立交桥”,鼓励职业教育发展高层次教育,并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各自的通道,且能相互贯通。在美国,不少在社区学院接受教育(很多为职业教育)的学生,可以继续申请进入其他大学求学,在名牌大学求学的学生,也可申请转学到社区学院。在英国,1986年建立了国家职业资格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可以和普通教育的文凭、证书相对应,同时,职业资格证书可与普通教育高级证书一样,成为进入大学的资格证书。这种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的实施,很大程度促进了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教育证书的相通性,持职业资格证书就可望进入高等院校深造,从而大大增强了职业教育对青年人的吸引力。

4.提升高职教育自身实力职业规划论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职业教育要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引入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教育教学改革,甚至把教室直接搬进工厂、车间,以改变职业教育学生结构、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适应的现状。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完成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培训,聘任(聘用)一大批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支持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和优质特色校建设,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通过实施以上措施,保障培养质量。

5.依托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就业竞争能力

就业是检验学校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办学效益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就业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质量的竞争,培养质量高,毕业生才能真正受欢迎。而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实践动手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关键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始终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逐渐形成校企合作全过程贯穿、工作过程导向全方位实施、工学交替全面普及,以订单式培养为主体——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订单培养,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邀请企业全程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订、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教育教学效果评估,使学校人才培养贴近市场需要。通过系统化的专业知识教育和系统化的能力训练,培养的学生因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而深得企业青睐。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2009年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就业能力分析[N]. 中国经济导报,2009-11-28.

篇(9)

2012年辽宁省教育厅印发《高职高专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建设标准》,要求高职高专院校把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在大一新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尽早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带着职业目标渡过大学生活。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Э纬烫逑抵凶钪匾的部分。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是从战略上设计每一学生成长进步的重要教育方式[1]。

1.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根据人的特性和职业需求,确定一个人的职业目标,并选择为实现这一职业目标,安排好自己的时间、顺序和努力的方向,同时为实现目标提高自己的能力,参加各种教育和培训计划的行动[2]。

对高职院校来说,在大一新生阶段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仅对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有重要意义,还对学校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首先,职业规划能帮助学生确立职业发展目标。有了职业生涯规划,便正确设定职业发展目标,发挥自己的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其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够根据市场的一些变化,加强学校在以后专业设置等方面进行一些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这样对于学校后期就业等具有明显的铺垫作用。再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与职业倾向测试为大一新生职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实效性研究可显示出学生在各项能力上的相对强弱,从而找出一系列适合的职业排序,使能力与职业高度匹配[3]。

2.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必要性

2.1在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加强高职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需要。

随着我国大众化教育的普及,高职院校的扩招、低门槛录取导致高校毕业生人数开始大幅增长,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每一所职业院校的主要问题,很多毕业生要么找不到工作,眼高手低,要么找不到比较好的工作,频繁跳槽,对企业来说找不到合适的员工,形成用工荒的景象。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大一的设置和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大一新生从入学开始就树立就业压力感及积极准备就业的意识,改变和纠正高职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盲目和不切实际,科学规划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从而顺利就业。

2.2在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帮助高职大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的需要。

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考入大学,没有高中的学习压力,没有老师的严格约束,很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很放松,没有压力,没有方向,没有目标,顾不上思考职业生涯规划的事情;实际上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时间最长、投入精力最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手段,而大学是其中一个重要阶段,高职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在这个阶段,高职学生需要对未来职业生涯做出关键性的决策。职业生涯课程的设计环节有兴趣探索、性格探索、价值观探索等探索环节,可以从宏观上指导大学生少走弯路,在调整职业目标的同时使规划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为自己进行长期的规划,并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修正和执行。

2.3在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高职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的需要。

高职学生因为个人阅历、知识水平的限制,有时候对自己认识不清,无法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盲目地听信长辈、朋友和已经毕业师兄师姐们的建议,在职业选择的时候很容易做出并不适合自己的抉择。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引导学生通过专业的职业测评系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兴趣、性格、爱好、能力等,对自己进行合理地定位,从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充分认识到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岗位,从而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最佳位置,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2.4在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高职学生正确认识职业,更新职业观念的需要。

目前现存超过20000种职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没有哪种工作能够完全满足所有需要[1]。社会的产业、行业、职业结构调整的速度不断加快。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就业上一般不再“从一而终”,职业岗位的变动不可避免地要适应这种变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社会、行业与用人单位等方面分析职业环境,了解期望职业的具体行业、具体单位和具体职业。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应IT行业,但还有一种可能,所学计算机专业可能是在旅游行业或酒店行业,这样的行业需要计算机人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认同自己的行业和专业。

3.在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策略

3.1提升课程地位。

教育部在2007年的关于《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有关教学要求》中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时规定是不少于38学时,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所处阶段,合理安排学时且严格执行。设置专门管理机构,选择合适学生的教材,根据当前社会形势不断变化大纲和讲义,对教学质量和秩序定期进行检查,用合理的方式进行考核,保证教学质量。

3.2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做好整体的教学规划,进行分层次教学,在大学一到三年级的不同阶段,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安排,对学生的生涯意识、发展规划、就业力提高、求职过程指导、创业指导和职业适应与发展进行教学。

3.3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是简单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应该以职业生涯发展为主线,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体,以职业素质的提高为主题,力求贴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突出系统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简而言之,就是要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角色定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解决课程内容、形式较单调,缺乏吸引力的问题。在教学模式上可以借助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渗透职业生涯辅导,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工作坊、知识竞赛、职业生涯模拟、案例分析、专业测评等活动,丰富教学内容。

3.4构建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考核内容包括考勤(20%)、课堂表现(40%)和职业生涯规划论文(40%)成绩三个方面。课堂表现的评价分为个人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种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性,摆脱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定分数的考核方式[6]。

3.5完善课程实施保障。

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主要采用体验式教学,因此班级人数不宜过多,班级人数应该控制在40人左右;上课教室的桌椅不要固定,最好是活动教室;高校可实施职业教师先行者计划,主动给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主动让教师深入不同类型的职业环境中,体会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与经验。

4.结语

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受到学生、学校及社会的重视,其指导就业工作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大一新生特殊的心理状态及课程安排时间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在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很大必要性;同时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欠缺,因此要提升课程地位、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构建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完善课程实施保障切实做好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为新生提供平台、指明方向,让学生为自己大学三年的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迈出正确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唐国华,李海琼,刘万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3.8.

[2]张齐.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实效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上一篇: 移动营销论文 下一篇: 建筑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