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职称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1:4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化学职称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中化学职称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城郊农村中学生,就是指城市郊区的农村中学生。由于生产方式等未发生实质性变化,他们与“农业型”非城郊农村中学生有较大的同质性,但地域的特殊性使城郊农村处于城镇化的最前沿,城郊农村中学生与城市发生更为频繁的相互作用,市场、权力对他们的影响更为具体直接,这导致他们的生活、思想方面更为不同。在这种背景下,城郊农村中学生随生活环境的异变而引起的文化价值观的变化,又对教育提出了怎样的需求,都成为探讨我国农村薄弱地区教育不得不研究的问题。

1 文化价值观

1.1 文化价值观内涵

文化价值观作为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客观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一定文化需要的特殊性质或者能够反映一定文化形态的属性,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①中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充分的体现出他的活力与青春,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就传统而言有许多变化,研究城郊农村中学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对完善文化价值观的理论、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核心价值观甚至是促进农村学生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化价值观内容

以裴娣娜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文化价值观是“关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民族、宗教、伦理、道德、科学等的价值观”。②由于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城郊农村中学学生,民主与宗教在对象的文化价值观中并非是主要内容;而伦理作为一种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可以将其归于道德方面。所以本文主要从文化价值观中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外来文化价值观、道德文化价值观和科学文化价值观四方面来研究。

2 城郊农村中学生文化价值观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传统文化价值观

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主要集中于对人的问题的探讨,包括对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论述,同时又兼有怎样为人、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的观点与看法。随着时代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主流文化的转变和大众文化的侵蚀,更多人将目光集中于个人能力的培养,努力追求的也是个人自身的发展与自身利益的实现,这也就造成了现代文化价值观与传统文化价值观产生了巨大落差。

处在成长阶段的中学生对追求目标方面更容易产生迷茫、失落等情绪,而处于城郊的农村中学学生更甚。在一项关于学习目的调查中,有80%的农村初中生“认为是为自己将来的生活工作和家庭而学习的,为祖国的富强和社会的发展而学习的只有20%”。③他们身上体现着国家意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民族归属感不强,传统优秀文化淡薄,缺乏对自我个人价值的认同。

2.2 外来文化价值观

我们除了本身的主流文化之外,又要接触许多外来文化。外来不良文化对中学生的社会自我意识和责任感产生了很大影响,社会主义价值观受到了多方面的价值观念的冲击,不利于青少年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形成。如网络上的黄色图像、广告;电视上的暴力、偶像、爱情的影视剧等等,宣传着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及与道德相悖的价值观。对城郊农村中学生来说,由于家长的疏于管教、教师的消极对待,他们更能轻易接触到这些不良文化,问这些中学生他们崇拜的英雄人物时,他们说不出多少,但当问到影视明星时,他们却能说出一连串的明星名字。

2.3 道德价值观

道德价值观是价值观中关于道德价值的观点和看法,是文化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价值观是主体根据自己道德需要对各种社会现象是否具有道德价值作出判断时所持有的内在尺度,是个体坚信不疑的各种道德规范所构成的道德信念的总和”,④作为一种评判尺度而存在的道德价值观实际上是相应的道德规范内化的结果,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2.4 科学价值观

科学价值观主要指的是对科学活动价值的把握,包括对科学价值的目标、追求、评价等方面。科学成为知识合理性与合法性的评判标准,形成一种科学知识的文化权威,同时对科学价值的认识也仅仅是认为实用至上,青少年的成长中逐渐排斥人文知识与关怀,将文化进行自我物化,农村学校这种现象更甚。

经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达到2.6亿,80后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力却占流动人口近一半。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城郊农村中学生并不愁没学上,但还是有更多的农村学生在初中毕业之后就选择进城务工。在这种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物质享受主义的观念下,城郊农村中学生科学价值观念在世俗化、功利化中迷失,学到的也只是有用的知识、能赚钱的技能,而关于人成长中所需要的理想、价值、道德、信仰等几乎被排斥在外,他们只是能成为知识与技能的“工具”而已。

3 针对城郊农村中学学生文化价值观的教育对策

城郊农村中学生在文化价值观方面主要体现出忽视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教育;吸收歪曲的外来文化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方面缺乏道德感和公德心;对科学价值观自我物化等特点。这些学生的文化价值观更倾向于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物质享受主义,沉沦于拜金主义、拜权主义、拜名主义,陷入教育“科层制”⑤的误区,由此不利于学生的健康而全面的发展,更有可能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所以必须针对这些特点,提出可行的教育政策,引导他们构建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战略的实行,努力做到“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3.1 社会方面

(1)促进社会价值体系合理化,加强正确文化价值观渗透力度。城郊农村中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环境,所以,作为社会价值体系一部分的文化价值观也必然会受到社会上各种观念的影响,如人才观、就业观、职业观等。文化价值观在社会上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人们随着社会的发展日渐追逐着实用、能力、功利与效益,这无形中使城郊农村中学生及家长的观念变得更为复杂,他们或者像“农业型”农村中学生与家长那样对学历盲目追求,或者是坚持“知识无用论”、挣钱才重要,对教育造成不良影响。这就要求必须改变社会观念,削弱环境中存在的效用价值,才能使教育的真正价值在学生中得以发展和实现。

(2)建构良好的社会环境与进行有效的教育体制改革并行。我们在建构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同时,体制方面的改革也应该同时展开。应该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运行,完善素质教育体系;转变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重点关注“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学校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⑥

3.2 教师方面

由于农村教师师资严重缺乏,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提高城郊农村中学教师素质,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1)完善教师人事制度,对教师的资格制度和聘任制度进行严格把关。向全社会进行的教师资格考试,要保证教师的学历和素质水平。

(2)教师培训。要想对城郊农村中学教师队伍进行彻底更换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走培训这条道路。各级政府加大对培训的经费投入,充分发挥中学的主体地位,加强指导中学展开校本培训,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

3.3 家长方面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人的素质发展受到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学是儿童向成人过渡阶段,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数居住于城郊的农村家长由于知识欠缺和一些错误价值观的引导,使他们忽视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点,积极引导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2)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随着社会对人才需要的标准越来越高,开始注重选拔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以能力高低来评定人才已经成为一种共识。素质教育推进的时期,家庭教育首先要注重的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引导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而综合的发展。城郊农村家长由于为生计奔波,很难做到时时陪在孩子的身边,更何况要注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父母应该至少有一人能就近工作,对孩子及时关注,积极鼓励,根据孩子的兴趣来培养孩子的爱好特长,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新时期下,中学生处在一个变革与发展的时期,城郊农村中学学生更是受到物质文明的严重影响而精神匮乏,无理想或理想无法实现,越来越消沉与麻木。由于“能够影响人的行动的逻辑一是信仰,二是利益,三是感情”,⑦所以要努力实现信仰、利益和感情的平衡,不能推进“唯利主义”,坚持主流文化,理性认识大众文化,拒绝庸俗精英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从教育的各个方面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努力真正实现“中国梦”。

注释

① 姜佳男.新时期下青年的文化价值观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3):28.

② 王子君.城乡初中生教育价值观比较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

③ 蒲建华.农村初中生社会责任感调查研究――以S县农村初中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1.

④ 黄希庭,张进辅,李红等著.当代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45.

⑤ 科层制即根据人的学位的高低、知识的多少、能力的大小来安排工作,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科层制的最大的特点和实质在于按人的职位的高低来实行控制。(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129.)

⑥ 王子君.城乡初中生教育价值观比较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

⑦ 姜佳男.新时期下青年的文化价值观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3):29.

参考文献

[1] 甘永祥.青年社会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7.

[2] 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 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 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6] 珍妮・奥克斯,马丁・科普顿.教育与社会变革[M].程亮,丰继平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 张进辅等著.青少年价值观的特点[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8] 李亮.改革开放以来青年道德价值观变迁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

[9] 罗书伟.中学生学习价值观结构及其特点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7.

上一篇: 中国法律思想史论文 下一篇: 中国古代史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