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格局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18 18:50:1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世界经济格局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世界经济格局论文

篇(1)

极与极间关系的这种变化是十分深刻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大国都把发展经济作为基本战略,参与综合国力的世界性竞争,由干相互依存日益深化,它们的发展,只能依赖于利益协调,不能靠长久地损害别国的利益求得自身的发展。此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特别是大国都面临着大规模金融风暴、全球环境破坏、大量经济移民跨国流动。跨国经济犯罪、国际债务、对跨国公司进行有效监管与约束等全球问题,没有一个大国甚至超级大国能够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出路是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合作,其中主要大国问的合作更是至关重要的,全球形势会迫使它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共同致力于建立某种国际协调与控制机制,这使美国难以有效地推行其单极独霸的战略,换言之,在越来越离不开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全球价值分配中政治范围的扩大,以及大国间相互连接、协调与合作的强化过程,已经日益明显。这也增大了美国寻求同其他大国合作的客观推动力。经济全球化需要 世界格局多极化来为它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二) 经济全球化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向刀世纪挺进,自然引起深刻的思考,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它所带来的双重效应,即除了具有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作用之外,还可能被超级大国用来建立单极格局或单极主导下的多极格局。

篇(2)

《中俄8月底将在日本海海域举行海上联合军演》,/2015-7-17。

所谓集体自卫权,即与本国关系密切的国家遭受其他国家武力攻击时,无论自身是否受到攻击,都有使用武力进行干预和阻止的权利。

《要对日本国家走向保持历史警觉》, http:///mrdx/2015-07/18/c_134423440.htm/2015-7-18。

《俄罗斯总统普京:加强与亚太合作是优先战略方向》,http:///gn/2014/11-10/6765638.shtml/2014-11-10。

欧亚经济联盟是一个由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亚美尼亚、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6个前苏联国家为加深经济、政治合作与融入而计划组建的一个超国家联盟。

由于公路运输更多为短途运输,在大北极跨区域间运输规模小,而航空运输在国际运输中只承担极小部分,因此公路运输与航空运输在大北极交通运输网络中难以体现,不予讨论。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人民日报》,2015年3月29日。

二战后欧洲各国共同政治目标为:欧洲各国再也不要进行战争。

"Catching the eagle", The economist, http:///blogs/graphicdetail/2014/08/chinese-and-american-gdp-forecasts/2014-8-22.

参考文献

李振福,2015,《大北极国家网络及中国的大北极战略研究》,《东北亚论坛》,第2期。

李振福、马书孟、汤晓雯、李贺,2014,《大北极交通运输网络演进趋势研究》,《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第2期。

田疆涛,2006,《俄罗斯对中亚政策的演变》,中国人民外国语学院学位论文。

毕洪业,2014,《欧亚经济联盟:普京“重返苏联”?》,《世界知识》,第14期。

赵华胜,2012,《美国新丝绸之路战略探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赵华胜,2012,《中国与阿富汗――中国的利益、立场与观点》,《俄罗斯研究》,第5期。

龚泽宣,2000,《从儒家文明的盛衰演变看东西方“文明冲突”的根源》,《东南亚研究》,第Z1期。

高奇琦,2015,《全球共治:中西方世界秩序观的差异及其调和》,《世界经济与政治》,第4期。

宋ィ2002,《中国崛起与英美崛起的地缘政治比较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第6期。

柏振忠,2006,《亚太经合组织方式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前景分析》,《国际贸易问题》,第9期。

魏征,2015,《2014年全球十大港口排名情况》,《港口经济》,第2期。

Petroleum B, 2014,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陆建人,2005,《论东北亚经济共同体》,《当代亚太》,第6期。

篇(3)

1文献计量分析在经济学与商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文献计量学是借助于统计学和数学方法等定量研究方法来评估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预测科学技术发展趋势[1]。运用文献计量法可对总量达13万多的经济学与商学文献进行精细分析,实现对国际经济学与商学研究态势的全面了解,也可实现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近距离细致分析。关于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经济学研究状况的我国已经有文献报道,万珊珊对2005-2014年期间ESI数据库中经济学与商学高被引论文进行了全面的文献分析[2],罗润东以CSSCI经济学期刊为数据源计量分析了2015年我国经济学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了十大研究热点领域[3],顾海兵基于中国知网对1995-2017年中国经济安全研究的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揭示了中国经济安全研究的文献特征和结构特征[4]。但国内对于经济学与商学全部国际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的还很少,将基于WebofScience核心数据库SCI、SSCI数据库中近五年经济学与商学国际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挖掘出世界范围内经济学与商学领域内最具影响力的国家、机构、学者和刊物,揭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密度和发展轨迹。

2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

基于WebofScience数据库平台检索近五年数据库核心合集SCI、SSCI数据库中的国际经济学与商学论文,具体方法是在高级检索中检索全部经济学与商学相关大类即Economics;Business;BusinessFinance;AgriculturalEconomicPolicy等四大类中的全部文献,文献类型包括ARTICLE、REVIEW、LETTER,时间跨度为2014年至2018年,共得到文献133318篇,其中中国论文有11913篇,下载全部133318篇国家经济学与商学论文题录信息,并借助Excel对全部论文的所属作者、机构、国家地区、来源期刊、资助基金、学科方向、关键词等数据进行清洗处理和统计分析,并采用CiteSpace、VOSViewer软件对关键词和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

3国际经济学与商学研究论文现状分析

3.1国际经济学与商学研究力量分布

为考察国际经济学与商学的研究力量分布,对国际经济学与商学论文的高产国家和研究机构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第一作者地址对全部机构进行甄别、合并和统计。按发文数来讲,2014年至2018年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共46387篇,占世界经济学与商学论文总数的35%;其次是英国和德国分别为17046篇和12186篇,占总数的12.79%和9.14%。中国经济学与商学研究成果数量在世界上排名第四,为11913篇,占总数的9%。就发文数量而言,美国一枝独秀,发文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是国际经济学与商学金融领域研究成果的最大产出国;英国、德国和中国发文量位居第二梯队均为1万多篇,是世界经济学与商学研究的重要研究力量所在国度;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西班牙、意大利、荷兰六国位居第三梯队,发文量在5000~10000篇之间,在世界经济学与商学研究力量格局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根据第一作者单位进行统计发现,国际产出经济学与商学论文量前10名的机构依次是伦敦大学(3400篇)、加利福尼亚大学(3993篇)、国家经济研究局(2637篇)、弗洛里达州立大学(1687篇)、国家科学研究中心(1567篇)、美国联邦储备局(1546篇)、格鲁吉亚大学(1500篇)、哈佛大学(1498篇)、德州大学(1407篇)、伦敦政治经济学与商学院(1404篇),详见图2。产量前10名的研究机构中美国有8个,英国的有2个,说明美国和英国的拥有研究力量强大的研究机构,并且许多研究机构内形成了实力雄厚的研究团队,其中英国的伦敦大学是世界产出量最大的研究机构,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紧随其后。我国经济学与商学国际研究论文发文总量排名世界第四,产量可观,但中国没有研究机构进入前50强,说明在经济学与商学领域,中国研究力量比较分散,未形成较集中的强势研究团体。另外,伦敦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系统、国家经济研究局、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美国联邦储备等高校或研究机构排位靠前,可以作为我国学者访学和取经的首选单位,同时也可以作为我国学者合作研究的优选单位。

3.2最具影响力研究机构

发文量仅仅反映研究产出量,为了从质量或影响力的角度来反映世界经济学与商学研究影响力分布,我们综合了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CNCI)、论文被引百分比、高被引论文数量、h指数、引文影响力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CNCI)为论文实际被引次数除以同年、同学科、同类型论文被引次数的平均值,通过标准化来减弱不同学科引文习惯不同而形成的学科间差异,CNCI在不同学科之间具有可比性。筛选出排名靠前的20所学术机构详见图1。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加利福尼亚大学系统、伦敦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伯克利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得克萨斯大学系统、牛津大学等。这些学校在经济学与商学领域的学术和研究水平在世界上是先进的。综合各国研究产量、质量和影响力等多方面表现来讲,美国在世界经济学与商学研究中独占鳌头,英国位列第二,美国远超过其他国家。英国的伦敦大学和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产量和影响力均位列前两位,是世界研究力量分布中实力最强的研究机构。另外,新加坡国立大学位列综合影响力前20名中是亚洲地区的领先研究机构。

3.3国际经济学与商学研究重要作者

近五年国际经济学与商学论文约有10万名作者,产量最多的前50名作者发文量占了文献总量的13.76%。发文最多的作者分别是比勒陀利亚大学(UniversityofPretoria)的RANGANGUPTA(143篇)、德雷塞尔大学(DrexelUniversity)的SHAWKATHAMMOUDEH(85篇)、诺森比亚大学的NICHOLASAPERGIS(70篇)、逢甲大学(FengChiaUniversity)的TSANGYAOCHANG(张仓耀54篇)、莫纳什大学(MonashUniversity)的RUSSELLSMYTH(54篇),他们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力量。

4国际经济学与商学研究热点及前沿

关键词表达了文献的主题内容,通过作者关键词词频统计能够分析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分别采用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和VOSviewer对2014~2018年国际经济学与商学领域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五年整体分析和分年具体分析。首先,采用CiteSpace软件对2014年~2018年五年国际经济学与商学领域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图6是国际经济学与商学论文的关键词图谱,分析图6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学与商学关于模式(15351)、绩效(10225)、市场(9216)、影响(8148)、行为(6185)、增长(6069)、信息(5947)、风险(5542)、公司(5356)、管理(5023)、政策(4999)、改革(4905)、视角(4549)、价格(4333)、决定因素(3954)、竞争(3906)、工业(3646)、投资(3633)等方面的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其中绩效、市场、模式、行为、工业、增长等关键词的中心性较高。另外,运用VOSviewer对2014~2018年国际经济学与商学领域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共现主题密度视图进行逐年分析后发现,近五年核心研究热点为改革创新、经济增长、企业管理,五年中这三个关键词均列前三位,且研究热度持续上升,说明近五年国际经济研究主要围绕改革创新、经济增长、企业管理展开;另外,年度的次要研究热点是渐进改变的,2014年次要研究热点为货币政策、金融危机、公司治理;2015年次要研究热点为公司治理、企业家精神、企业社会责任;2016年次要研究热点为教育、人力资本、新兴市场;2017年次要研究热点为社会媒体、不确定性、信任;2018年次要研究热点为企业社会责任、气候变化、公平性研究。可以说,五年主要研究热点不变,次要研究热点从货币政策、金融危机、企业管理逐渐转移到人力资本、新兴市场、社会媒体、气候变化等经济发展带来的新问题上。

篇(4)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4-0173-02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其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有了点滴体会。在此,对《世界经济概论》课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索,以此与学界同仁交流,试图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目的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进入了“全球性大规模竞争的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引人注目。《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正确理解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运行机制及发展趋势,世界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发展道路以及世界基本政治经济格局和当代世界主题;增强学生对世界经济的学术动态和前沿的了解,不断吸收新的信息,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使中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培养后续人才。

二、《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中要注重充实新内容

世界经济是发展中的学科,新的事物、现象不断出现,而教材的更新难以跟上实际的变化,所以在讲授《世界经济概论》课时,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要注重充实新内容、新数据资料,紧跟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比如,在讲授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章时所采用的课本中并无东亚共同体的相关知识,而东亚共同体正随着“10+3”进程的推进在逐步构建中。中国是构建中的东亚共同体的一员,作为教师,应该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又如,讲解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现状时,只是依照课本引用2004年的数据就没有说服力,最好引用2007年的数据。必要的数据更新,需教师花费精力去寻找,应尽量使用各国官方、国际组织公布的数据,以保证新数据的来源准确、可靠。

(二)跳出“论点加数字”的传统模式,加强理论分析,做到上下游课程的关联

相当部分的《世界经济概论》教材,甚至不少论文,常常体现“论点加数字”的传统格式――在陈述观点之后,即以数据加以佐证,缺乏理论上的深入分析。在教学中,为了对论点进行展开分析,用数字来加以佐证,确有必要。但若一味重复“论点加数据”的模式,势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应当用经济理论进行剖析,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教学进行理论升华,使世界经济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性。

同时,还要注意上下游课程的关联性,融进邻近学科的知识。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在教学中应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则会使教学内容丰富,理论剖析达到一定的深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从理论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经济的知识点,而且有利于学生将学过的课程与《世界经济概论》的学习联系起来,为今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采用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藉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的学习中,教师应适当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身处特定的案例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世界能源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三次世界石油危机,并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会爆发石油危机?现如今的石油价格猛涨,会不会爆发第四次世界性石油危机?

另外,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和实际性。因此,要求教师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合理加工,选出适用于教学的素材,进行修正和更新,使案例适合于世界经济教学的要求。这从另一方面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高,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课堂讲授与讨论并行,口头练习和笔头练习相结合

讨论教学方法提倡教师与学生讨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它改变了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呆板,丰富了课堂的信息量,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网络结构。教师根据教学安排,可适当增加讨论课的次数,提前将讨论的题目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撰写发言提纲。在讨论课上,让学生陈述观点,提出问题,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共同学习。

文科的基本功包括“口头”与“笔头”,即便一个人有许多创新的见解、缜密的逻辑思维、搜集了翔实且丰富的资料,但最终要通过“说”与“写”表达出来。经济类专业严格地说应介于文理科之间,因此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要锻炼“说”与“写”的能力。课堂讨论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说”的能力,书面作业或者小论文则是锻炼学生“写”的能力。因此,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中,适当让学生写一些课程作业或小论文,不仅可以训练学生查找、搜集资料的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

(五)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辅助教学

在现在的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似乎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甚至有的教师整堂课都不用粉笔,都在课件中体现出来。多媒体教学固然有诸多好处,如方便快捷,特别是针对一些烦琐的表格可以直接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便于教师的讲解。但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反映,用多媒体教学有时感觉像放电影,记不住。因此,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中应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制作的课件力求简单美观,充分体现教师的授课内容,而不可全盘用多媒体教学。

在网络时代,教学方法也可以网络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素材,如教师在讲授后,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网站,让学生去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申请一个共享的信箱或者网络U盘,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素材放上去,让学生阅读。这些为学生加深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六)适当联系中国经济的实际

我们是中国人,因此在讲《世界经济概论》课时,应适当联系中国经济的实际,这样听者更爱听,教学效果也好些。如谈美国的GDP、失业率、通胀率等时,最好对比一下中国的相关情况。这样更具说服力,也使学生看清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位置,也更好地体现出世界经济的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中国经济腾飞。

(七)教学离不开科研,宜寓科研于教学之中

教学必须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不能脱离科研,科研可充实教学内容。笔者在讲课过程中发现,一般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研究过的问题,讲起来不仅内容丰富、思路清晰,而且效果较佳;如本人缺乏研究的部分,讲起课来总觉得十分别扭,费力并且教学效果不佳。因此,作为讲授《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师,要重视与该课程相关的科研,并将其科研成果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可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小结

以上仅仅是本人从事《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工作的点滴体会。由于世界经济学科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情况因材施教,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可能是两年、三年亦或八年、十年甚至更久。随着危机的缓和,经济逐渐进入相对平稳期,但是由于危机并没有完全解决,世界经济形势还很严峻,处于动荡与缓和并存的状态。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受到重创,同时也使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特征。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全球生产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对发展中国家不利。二是全球金融格局变化。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美国经济收到重创。在这新的经济形式下,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也要进行变革,加强资金流动性,加强抗风险能力,争取在动荡的国际经济形势下稳定发展。

一、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及流动性风险

所谓流动性是指银行对全部应付款的支付、清偿能力及满足各种合理资产需求的流动性。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负债的流动性,即银行能以较低的成本随时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二是资产的流动性,即银行的资产在不发生亏损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商业银行作为高负债运作的金融机构,其业务性质需要其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因此,流动性风险管理师商业银行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

银行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支付到期的债务,就会产生流动性风险问题,流动性风险一般包括资产流动风险和融资流动风险。资产流动风险是指由市场风险而导致银行资产出售出现困难,导致流动资金不足;融资性风险是指银行在履行其到期债务的义务时,所造成的银行财务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对银行的经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关系着银行的存亡。2008年得金融危机将银行的流动性问题暴露无遗。危机爆发之后,大量银行由于人们的挤兑纷纷倒闭,同时也使得人们对金融机构的信心大大降低,因此也导致银行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运转,进而引起资金流动风险。银行业务的开展具有传导性,因此,银行的倒闭具有连锁效应,在很短的时间里,金融危机就席卷全球,导致了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由这次的金融危机的爆发,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银行的流动性对银行的关键性作用,流动性风险完全可能会直接导致一家具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的商业银行的破产。因此,在面对金融危机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更加凸显,破坏性更强。被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关闭的银行大多资产大于负债,具有清偿能力,仅仅是由于不能及时清偿债务而破产。因此,最终把银行打垮的,不是资本金,而是流动性。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加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决定我国经济能否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世界经济特征有所变化,因此商业银行在加强其资金流动性方面也要有所调整,在保持其有效的资金流动性措施之外,还应在新的经济形式下,做出创新性改革或加强其风险监控与预防,使其保持良好的资金运转。

(1)加强存款业务经营,防范资金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主要是以存贷款业务为其主要的经营方式,存款业务是其主要的资金来源,因此要防范银行的资金性风险,就必须从存款业务下手。在存款方面,银行除了做好大型存款业务外,还应重视个人存款的作用,由于个人存款分散性较强,风险小,有较好的流动性,因此银行应加强对个人存款的吸收,以减少资金来源的风险。

(2)加强贷款人资信状况监管,有效防范融资流动性风险。纵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其根本原因是美国银行放贷过多,超过了人们的消费能力,最终由于不良信贷的积累过多后爆发,引起存款人挤兑,而导致银行大量破产。对银行的健康发展而言,贷款人的资信状况是及其重要的。因此,在后经容危机时代,银行要不管加强其贷款人的资信调查,严加防范不良资产的产生,有效降低不良资产比率,促进银行良好稳健运转。

(3)加强银行经营的过程控制,完善风险防范体系。随着世界金融运转方式及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经济运行受国际环境的影响更加深刻,各国经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当部分国家经济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时,将严重影响本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世界上的经济大国,如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更是具有强有力的支配作用。因此,各国金融发展受到风险的不确定性大大加强,完善银行危机防范体系至关重要。

针对其加强流动性以及防范金融危机而言,银行必须要有自己的风险防范机构或完整而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体系,经过对以往经济危机的发生原因以及风险应对措施进行总结归纳,制定出应对风险的资金流转机制,在金融危机抬头之势,能够快速的启动其过程及意外防范机制,有效遏制或尽可能降低金融危机对银行的破坏性。

每次金融危机背后都暴露了世界金融机构运转的弊端,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了世界各国以及警告,在今后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给各国在经济发展带来挑战,是否能做好银行的流动性,将决定一国经济能否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传峰.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J].金融发展研究,2008,(8).

篇(6)

近年来,在国际经济与政治领域中,很少有什么习惯用语能比“金砖四国”(BRICs)更流行。所谓“金砖四国”,是指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这四个新兴的经济大国,人们普遍认为,它们的实力和影响力正改变着全球的政治与经济格局。程极明研究员与李洁副研究员合著的新书《五大国经济社会发展比较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以下简称“五国比较”)。以美国加“金砖四国”(A+BRICs)为研究对象,比较的时期是1990-2005年。这个时期世界经济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世界政治现实,都产生了质变,而A+BRICs对这一系列的质变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没有美国的信息技术和科技先导型经济,苏联的解体与改制,中国等发展中大国的市场化改革与对外开放,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

综观全书,有三大鲜明的特色:一是选题意义重大、前瞻性强。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作者就已经着手研究五大国经济发展问题,并于1997年出版了第一部五大国比较研究的专著。书中极富远见地断言,A+BRICs必将左右甚至主导整个世界经济。这不仅比美国高盛投资公司发表关于“金砖四国”的研究报告要早出好多年,而且A+BRICs的比较研究开拓了世界经济研究的新领域。令人高兴的是,新作“五国比较”又一次填补了国内该研究领域的空白,并在更高的层面上为大国崛起提供了新思路,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崛起的成本。因为通过比较可以增进理解,加强沟通,从而使得当今的大国崛起更具有阳光特色,国家战略更清晰,对外政策更开放,交流机制更健全,危机处置更从容。在这方面,国际问题专家张国庆说得好,美国与“金砖四国”之间“实现共生关系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与‘金砖’同行,总比踢飞金砖伤到脚要强得多……”

二是分析系统,立论严谨。作者在对五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进行全面描述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评价,既不标新立异,刻意追求哄动效应;也无片面之辞,以偏盖全。特别是程极明研究员数十年执著地跟踪研究,为该书的撰写积累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充分显现出他那严谨、扎实的学风。

三是可读性强,读者范围广。该书在宽广的时空范围内纵横总结、比较了五大国的变革历程,既有各国发展的国别论述,又有对重大问题的专题比较。这样,全书结构合理,纵横有序,逻辑井然,由表及里,亮点突出。书中在论述的同时,还将大量的数据、图表及编年纪事呈现给读者,不但有助于深化读者对主题的认识,而且还使该书成为相关研究领域里具有较强参考价值的工具书。更值得称道的是,全书语言平实,言简意赅,较好地避免了某些学术论文的枯燥和晦涩,即便是局外人读来也觉得津津有味。

当然,该书也难免有不足之处。例如,在分析制度性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时,有关庞大的官僚体制所导致的严重,却鲜有笔墨。事实上,在一些国际上关于国家腐败程度的排名单中,印度、中国、俄罗斯等国家不分伯仲,都处于腐败最严重的行列。我相信,今后作者定会把这个专题列入他们下一轮的A+BRICs研究计划之中。

篇(7)

国际技术转移主要指技术跨越国界的转移活动,包括商业性的、非商业性的转移。

一、国际技术转移对输出国的影响

对于技术输出国的积极影响。1.扩大出口。技术出口可带动设备、零部件、劳务的出口,据统计,技术出口与其带动出口的比例是1:50。2.通过技术贸易,输出国企业走向国际,可以利用国际资源、市场,获取规模效益。3.通过技术转让、东道国资源开发,进口该国资源,满足国内经济发展之需。4.技术贸易使出口增加,国外收益汇回本国,改善国际收支。5.国际技术转移有利于扩大输出国的经济影响力,使本国处于国际分工的有利位置。

对技术输出国还有很多负面影响。1.技术优势丧失。技术具有无限扩张和再造性。国际技术转移使输入国的技术提高,削弱了输出国的技术优势,很多输入国创新能力较强很快在技术上超越输出国。2.造成国内产业的竞争压力和国际贸易赤字。技术输出使国外生产更加廉价,对国内产业造成压力,不利于产业升级的顺利进行。长期内,使输出国产业不能自给,进口增加引起贸易赤字。3.技术研发力的流失。技术输出可能造成研发和人员培养向成本低、效应好的地区转移,导致输出国研发力的丧失。以上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对技术输出国的负面的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可能性大于现实性。

二、国际技术转移对输入国的影响

国际技术转移对输入国来说也有两方面影响。积极影响有,1.通过技术引进,输入国调整了产业结构,增强了产品品种、质量和档次,提高了自给和出口能力。2.进口技术优化了产业结构,加强了各部门、行业间的协调,提高专业化水平,有利于本国的人力、自然、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3.促进科技文化的进步。输入国引进技术过程中,不仅提高科技和管理水平,而且开阔了视野,有助于更新观念及时吸收人类文明的新成果。4.输入国通过国际技术合作,提高本国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改善国际环境,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

技术输入的负面影响,1.使输入国处于国际分工的底层。输入国引进的多是过期技术,涉及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产业,导致受制于输出国并且加剧环境污染、能源耗竭。2.多数发展中国家研发力不强,只是拿来主义,国际技术成为国内研发替代品,造成输入国创新力减弱甚至丧失。3.输入国由于机制落后,技术引进适应性不强,造成引进成本过高和资源浪费,影响本国经济其他部门的投资。4.技术输入过程中,输出国往往掌握主动,技术输入国不仅要付高额的成本还往往要附带其他的条件,影响到国家完整和独立。国际技术输入对于输入国,尤其是经济、科技实力较弱的国家,负面影响的现实性超过了可能性。

三、国际技术转移对国际经济关系的整体影响

国际技术转移是一种生产力和资源的在全球范围的再分配,对国际经济关系来说产生了根本的影响。

首先国际技术转移使国际经济关系不断深化扩展。以技术贸易为例,1985年贸易额为500亿美元,2000年则激增至5000亿美元,平均5年翻一番。国际技术贸易增长本身代表了国际贸易和服务的发展。伴随的是是国际投资的增长,从1993年起年均增长达21%。国际技术转移还深化了国际分工。20世纪60年代起,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使国际分工转向产业内。进入90年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使国际分工发展到全球范围产品内的分工。国际技术转移,加强了各国联系,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其次,国际技术转移对国际经济格局的影响。1.经济主导权的变化。工业技术的扩散促成19世纪末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德也超过英国成为新的经济大国。二战使大量科学家逃到美国成就了美国经济科技的强大,而美国对欧、日的技术援助、技术贸易,也促进了20世纪70年代经济三足鼎立的形成。2.确立了国际经济秩序。国际技术转移促成了世界经济中心-边缘的格局,北南方技术转移是垂直型的,发展中国家成为加工厂,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较低位置。3.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以东亚为例,日本70年代开始实行的“雁行战略”,将东亚经济产业层次化,各国经济互补,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

最后,国际技术转移促进了各国合作-竞争的加剧。20世纪80年代美日欧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科技发展计划,其背景是国际技术贸易竞争的激烈化。另一方面,现有科技研发费用高、任务繁重,又需要各国合作共同开发。因此,国际经济关系既竞争又合作的状态得到激化。

四、总结

国际技术转移在利弊博弈中,改变了当事国,也改变了国际经济关系。国际技术转移对国际经济关系的的影响总体上利大于弊,但弊端不可忽视。当代存在一个矛盾现象,那就是各国技术差距不断加大的同时,国际技术转移速度也不断加快。这一现象可能加剧技术转移的负面效应,输出国可能加强输出限制,输入国可能为输入付出更大代价,进而使整个国际经济关系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对双方来说,加强技术合作、加快国际技术转移制度建设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李志军著:《当代国际技术转移与对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2]陈绍荣著:《国际技术转移法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篇(8)

中图分类号:D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026-02

一、关于国际格局理论的提出及发展

1.西方学界对国际格局理论的基奠

国际格局理论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西方现实主义学派对当时美苏对抗格局的分析中提出两极结构、两极体系、两极格局。在现实主义关于“权力政治”的基础上,围绕“体系”、“结构”和“力量对比”来对当时的国际格局进行分析。“国际系统”、“国际结构”、“极”等国际格局的理论要素已基本具备[1]。

2004年英国学者巴里・布赞出版了学术著作《美国和诸大国:21世纪的世界政治》。在该书中巴里・布赞从国家对敌人与朋友的区分来确定自己的“政治身份”为切入点,通过对“极”的内涵及标准界定,将国际体系中的主要行为体区分为“超级大国”、“大国”和“地区大国”,并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复合格局”理论――超级大国+大国的国际格局模式:我们现在的处境:一超数强的“1+4”结构;未来选择可能的“2+X”或“0+X”格局。巴里・布赞还在他的“复合格局”中分析了不同模式中“极”和“身份”的互动关系[2]。

2.中国学者对国际格局理论的发展

“国际格局”的概念是中国学者提出的,但在使用中却比较混杂,包括“国际政治格局”“国际关系格局”“世界格局”“国际战略格局”等,学者对国际格局的表述也并不完全一致。梁守德、洪银娴认为“国际政治格局指活跃于世界舞台的主要角色之间相互作用和组合形成的一种结构。表现为主要角色在追求财富与权力,维护和平与发展等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关系,以及相互之间展开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对抗与合作式样。”[3]戴德铮认为“所谓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舞台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或者突出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作用形成的一种框架、结构、态势。”[4]

武汉大学戴德铮教授结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对国际格局的内涵进行了深化,提出“世界格局,包括世界经济格局、世界政治格局、世界军事格局。它们是紧密联系、相互交织的。世界经济格局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基础,并制约着世界政治格局,决定世界格局的大体面貌;世界军事格局是世界格局的保障力量,并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而变化。”[4]

中国学者关于国际格局的研究不但有大量的学术论文,还有许多相关著作出版:梁守德、洪银娴在1994年出版的著作《国际政治学理论》中将格局论作为独立的一章,围绕主角、主角间的关系、国际格局的式样,对国际格局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构建;李义虎在吸收国内研究成果,并借鉴西方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对国际格局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2004年出版了学术著作《国际格局论》。他的创新之处在于开始研究国际格局的作用规律和转换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对不同的国际格局进行分析。此外的相关著作还有: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国际关系格局――理论与现实》,作者方柏华;杜攻主编,1992年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转换中的世界格局》,方柏华主编的《国际关系格局理论与实践》,尚伟主编的《国际格局与多极化》等。

3.对中外学者关于国际格局理论的评述

西方学者在进行研究时,多从“极”、“极化”的角度来分析主要行为体之间的力量对比,以及由力量对比为基础形成的彼此之间的结构(等级)关系,以“单极”、“两极”、“多极”、“复合结构”对这种关系进行表述。

中国学者提出了国际格局的概念,也围绕这一概念构建了“主角”、“国际格局的式样”等相关理论要素,并对“主角关系”、“国际格局的作用规律”进行了理论探索。但是在实践应用中这些理论往往会被抛开,回到西方研究的方法当中――以主要行为体的力量对比关系来分析国际关系,导致“国际格局”成为一个空泛的学术观点,只是对西方学者关于“单极”“两极”“多极”“复合结构”表述的一种概括。

总体看来,目前中外学者关于国际格局理论研究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式并未超脱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学派的范式,以实力来确定权力,以权力来确定等级秩序,以等级秩序确立国际体系,以这种国际体系中呈现的大国关系为框架来分析国际格局。

二、中外学者关于冷战之后国际格局的认识

苏联解体之后两极格局随之终结,对于将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新格局,中外学者在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判断。

1.单极格局

以布热津斯基为代表的单极格局。在他1997年出版的《大棋局》中写道“美国对手的使美国处于一种独一无二的地位。它成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真正的全球性超级大国”,美国学者威廉・沃尔佛斯提出国际体系是单极的。这种观点的依据是美国的军事、经济、技术等方面要绝对优于其他国家,这些物质力量为美国提供了雄厚的权力资源,支撑了美国对国际秩序的主导权[5]。这种观点到目前为止一直是西方的主流观点,被西方大部分学者和政界人士所认同和支持。

2.过渡期的“一超多强”“一超多极”和“一超数强”

中国政府和中国大部分学者支持的“一超多强”的观点。顾关福是较早对这一观点进行阐述的中国学者之一,他认为两极格局瓦解之后,世界呈“一超多强”结构。这是一个从两极到多级之间的过渡性的国际格局[6]。

英国学者巴里・布赞提出了一超数强的“1+4”结构,他认为“当今全球权力结构是由一个超级大国加上四个大国力量(中国、欧盟、日本、俄罗斯)所混合构成。在这个结构里,美国保持着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大国的数目或者保持不变,或者稍有增加(也许印度使自己进入大国的行列,也许俄罗斯会退出)。”“鉴于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和这些超级大国集团之间在实力、角色和地位上的差异,该体系显然不能被描述为是多极的。同样明显的是,美国根本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消除大国抗衡的可能性,更不用说有能力把国际体系从无政府状态转变为等级状态”[2]。

这种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认为这只是一种过渡阶段的格局结构,这种格局结构的特点是超级大国和大国共同主导国际秩序,超级大国对大国有绝对的实力优势,但却无法独自主导国际秩序,需要大国的配合。

3.复合格局

中国学者杜攻和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了“复合格局”,这里提到的“复合格局”是学界对约瑟・夫“立体棋局”观点的称呼[7],中国学者杜攻和奈的分析方式和观点一致,故归为一类[7]。文中此前曾将巴里・布赞的观点亦称为“复合格局”,笔者认为约瑟・夫和杜攻是对国际格局中的主要行为体――国家、集团,在不同的领域、不同层次的比较分析,更近乎“多层格局”;而巴里・布赞的分析关注于“极”的多元――超级大国和大国并存,发展出不同的格局模式,并深入研究了不同模式对国际关系的不同影响,所以更符合“复合格局”的语义。

4.其他的观点

武汉大学戴德铮教授认为当今的国际格局是单极格局,“一超多强”是这种国际格局的特点;亦有学者认为以美国、俄罗斯、欧盟、中国、日本等几大力量为主的多极格局已经初步形成;还有学者认为当今是国际格局是单极与两极并存,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格局和美日同盟针对中国的两极格局并存[4]。

以上观点并没有对错之分,是中外学者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国际环境提出的不同观点。即使同一时期的不同观点,也是立论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中外学者对于国际社会的现实认识上并不存在分歧,即对于国际体系当中主要力量――国家、国家集团的对比,以及有这种对比关系而确立的国际秩序的认识是统一的。只是对国际秩序不显出来的特征――国际格局解读稍有不同罢了,这好比大家都看到同一个完整的苹果,但有的人可能会觉得绿一点,有的人可能会觉得红一点。

三、全球化背景下对未来国际格局的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信息通信技术与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国家间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经贸关系将各国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更加巩固和深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学者都对未来的国际格局做出了自己的分析判断。当今是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格局,一超多强的并存是当今国际格局显著的特点,多极化是将来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这是中外学界的共识。深入研究国际格局演变的规律及其对于国际秩序、国际体系的影响,通过国际格局这个路径认识和把握国际体系的发展变化,帮助人们构建更有利于国际和平、稳定、发展的新型国际关系,是中外学者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2]巴里・布赞.美国和诸大国:21世纪的世界政治[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7.

[3]梁守德,洪银娴.国际政治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戴德铮.国际政治学要论:国际政治态势与战略应对[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

篇(9)

2010年第一季度,世界经济在复苏的轨道上加速运行。美国经济的各项总量、结构指标和先行指标都出现明显好转,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失业率也开始缓慢下降;欧元区经济则在主权债务危机的扰动下奋力前行,宏观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逐步提升,通货膨胀保持在低位运行;日本经济复苏的势头强劲,自2008年第2季度以来首现正增长,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状态都出现明显改善,通货紧缩的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国宏观经济进入高速恢复期,相较于2009年第一季度的“谷底”,经济增长出现了补偿性反弹,增速高达11.9%,但经济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凸显,经济稳定增长、发展模式转变和通货膨胀预期控制的复合性困难增加。世界经济初步形成了以美国为顶端,以中、欧、日为支柱的“方锥体”格局,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新格局下各方利益调整的纠结点。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财政政策需要从总量扩张、快速拉动的方向上回调,强调中长期调控,重视政策效益毕业论文怎么写,借助市场力量的战略性调控框架应得到重视和实践。

一、世界经济“方锥体”格局的形成与人民币汇率问题

随着国际经济的加速复苏,后危机时期的世界经济格局也逐步清晰。美国作为全球经济、技术和国际机制协调的第一大国仍然是新格局的主导国,中国、欧盟、日本成为新格局的重要支柱,世界经济由传统的美、欧、日“大三角”转化为4个相互联接、相互影响的“大三角”。新格局下,国际经济政策的角力由单纯的国与国互动转变为集团间利益的调整,由单纯的实力对决转化为国际机制与国家利益的协调,人民币汇率问题在这一格局下被放大和扭曲,成为国际金融危机恢复期各方利益的纠结点。

(一)世界经济“方锥体”格局的基本形态和内在机制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带来了重大打击,但从经济规模、技术能力和国际经济规则和机制的控制能力看,美国、欧盟和日本仍然是全球经济最重要的驱动力量(见表1所示)。中国经济率先渡过危机的“拐点”,为国际经济形势的稳定和国际贸易秩序的有效恢复提供了重要支撑,并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快速上升,成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新格局的重要一环。

表1 2009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规模统计 单位:亿美元

国家

经济规模

国家

经济规模

国家

经济规模

美国

142587

日本

50730

中国

49093

德国

33576

法国

26798

英国

21980

意大利

20900

巴西

14820

西班牙

14661

加拿大

13190

印度

12430

俄罗斯

12282

澳大利亚

9200

墨西哥

8663

韩国

8003

荷兰

7942

土耳其

5935

印尼

5419

在上述环境下,美国利率政策的效果需要进一步确定。在美联储加息的情况下,国内资本市场的投资受到抑制,但欧洲美元市场受到高利率的激励而进一步加大美元资本回流美国的规模,国内资本供给总体上不会出现大的变动,加息也不会导致美国国内的资本短缺或对投资形成明显抑制。当美联储选择降息的时候毕业论文怎么写,国内资本市场被激活,资本供给量上升,但欧洲美元市场的资本受到负激励,大量的外部资本退出美国,所以总体上美国国内的资本存量和投资形成规模并不会有大的变化。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已经执行了年利率不到1%的超低利率政策,在后危机时期,美联储进一步降息的空间极为有限。根据这一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表3所示的美国货币政策结构:

表3 美国货币政策结构分析表

政策结构

政策效果

对宏观经济指标的影响

采用的可能性

加息+升值

对总投资影响不大;阻碍出口;对消费影响不大

对就业、经济增长无明显抑制;有利于控制通胀

中等

加息+贬值

对总投资影响不大;刺激出口;对消费产生一定抑制

对经济增长、就业有激励作用;不利于控制通胀

降息+升值

对总投资影响不大;阻碍出口;对消费产生激励

对经济增长、就业有促进作用;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

较高

降息+贬值

对总投资影响不大;阻碍出口;对消费影响不大

对经济增长、就业有促进作用;易导致急速上升的通胀

较低

3.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风险与作用应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在“方锥体”国际经济新格局的压力下,尽管我国始终坚持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独立性,坚持应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完善为前提毕业论文怎么写,应符合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要求而不是行政控制或者屈从于外来压力等基本立场。但面对空前的国际压力,对假定人民币汇率升值后产生的经济影响进行必要的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提供有效的预警和调整安排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民币汇率升值的直接影响和最大的风险是出口受阻和国际储备缩水核心期刊。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恢复期,出口对于保持中国经济整体复苏环境的稳定和推动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对进口商品价格的抑制作用、出口商品成本的抬升作用和我国的加工贸易占一半以上的贸易方式,预计10%的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出口产业形成的总体价格上升效果约为4%,在国内供给刚性和国际需求弹性较大的市场格局下,价格上升效果将基本上由中国的出口企业承担,企业外部经济环境的稳定和自身利润空间受到了明显挤压。如果考虑到我国出口商品和企业的结构特点,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企业受到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影响更大,以人民币汇率升值10%进行测定,传递到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企业的价格上升压力超过8%,这一压力远远超过纺织品、服装、箱包等产业4—5%的净利润水平。因为出口受阻,我国良好的经济复苏环境将遭到损害,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的减产、停工也将明显加剧我国的就业压力。我国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外汇储备,2010年3月末,这一规模达到24471亿美元,其中美国国债约8700亿美元,仅以美国国债作为分析基础,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0%,外汇储备约缩水5350亿人民币,约相当于2009年我国GDP的1.6%和财政收入的7.8%,是央行自有资本金的20倍。

但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升值会在加强通货膨胀控制,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方面提供一定的推动力量。主要国际大宗商品的进口近年来快速增加,国内产业对进口的依赖性也显著提升,石油、铁矿石、铜等重要的资源能源的进口占总消费的比重都达到或超过了50%,输入性通货膨胀已经是影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稳定的重要因素。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势头明显,据统计,进入3月份后,世界能源价格同比上涨53.1%,金属及矿产品价格上涨60.6%,农产品上涨18%,铜上涨99%,铝上涨65.1%,北海布伦特原油上涨69.2%,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再次增大,而人民币升值将直接限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国内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预期的冲击毕业论文怎么写,维护经济复苏环境的稳定,防范“工资物价螺旋上升”风险的形成。此外,人民币汇率升值还将在克服国内深层次经济问题、促进国内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提供帮助,人民币汇率的适当、适时、适度的升值将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贸易品和非贸易品关系的失衡问题,进而调整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结构性失衡,优化产业结构;有助于解决要素收入分配失当,劳动要素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有助于解决金融业发展缓慢,并形成严重资产泡沫的问题;有助于解决国际价格体系的失序,特别是在资源价格改革调整中的滞步不前的问题等等。

总之,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焦点不在于汇率水平的高与低,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运转市场和国际经济环境是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危机恢复期,人民币汇率问题更需要在保持宏观经济形势稳定的前提下,以加强机制和市场建设为中心,适时、适度、适当的推动调整,并以中日欧“大三角”为主要平台,综合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为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解决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快速复苏与稳定向好的中国经济

2010年第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稳定向好,经济复苏进程加速,主要经济总量指标和结构指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和通货膨胀预期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隐忧,也是宏观调控的重点和难点,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中应加以重视和调整。

(一)总体经济形势持续向好,通货膨胀预期控制难度加大

一季度,我国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05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9%,连续第4个季度保持了经济增速上升(见图8),经济复苏的形势进一步稳定,经济呈现出较快增长的良好局面。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国民经济结构总体保持稳定,但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推动下,第二产业的增速明显高于第一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13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8%,占GDP的比重下降为6.4%;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907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4.5%,占GDP的比重上升为48.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636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2%,占GDP的比重为45.1%(见图9)。在工业的区域结构中毕业论文怎么写,中部地区成为增速最快的地区,达到23.1%,而东部和西部地区则分别达到18.3%和20.2%,地区结构适当优化。在轻重工业的结构上,重工业的增速为22.1%,明显快于轻工业14.1%的水平,连续第10个月保持这一态势,反应了后危机时期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在微观指标上,工业企业的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产销率达到97.5%,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达到6908亿元,增速达到102.6%,企业利润水平迅速提升,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包括:钢铁行业利润同比增长33.8倍,电力行业利润增长15.4倍,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利润增长9.7倍,化纤行业利润增长8.9倍,石油开采业利润增长2.9倍,电子行业利润增长2.3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利润增长2.1倍,化工行业利润增长1.1倍。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应收账款、存货和管理费用的变化:2010年1-2月,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达到49409亿元,同比增长24.8%;存货达到52984亿元,同比增长21.5%;管理费用达到3223亿元,同比增长21.5%核心期刊。上述三个指标均较2009年同期有明显的增长,初步判断为企业研发活动增加,主动市场开拓行动增长和中间产品产出上升相关,不会影响经济复苏的微观基础。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物价水平上涨较快,通货膨胀预期的控制难度加大。一季度,CPI同比上升2.2%,PPI同比上涨5.2%,物价水平上涨较快。其中,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2.4%。在商品构成上,食品上涨5.1%,烟酒及用品上涨1.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4%毕业论文怎么写,居住上涨2.9%;衣着下降0.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0.9%,交通和通信下降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1%。CPI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在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9%的压力下,PPI表现为快速提升,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增大,考虑到我国工业企业利润主要向资源、能源等基础产业集中的情况,一般制造业无力消化过多的成本上升压力,通货膨胀预期将向消费品领域传递。输入性通胀和粮油等必需品价格的结构性快速上涨是推动物价水平提升的主因,通货膨胀预期的控制难度显著增加。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市场销售规模平稳扩大,消费结构快速改善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374亿元,同比增长17.9%,比上年同期加快2.9个百分点。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累计30571亿元,同比增长18.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累计5803亿元,增长15.4%。在国家政策的刺激和支持下,消费结构取得明显改善,汽车类增长39.8%,家具类增长37.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9.6%。在消费结构提升的支持下,上述产业的投资也得以扩张,并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顺利实现复苏的重要动力。

(三)投资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房地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

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320亿元,同比增长25.6%,比上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9793亿元,增长26.4%,回落2.2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5528亿元,增长21.0%,回落8.4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9.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0.0%,产业投资结构与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基本一致。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4.4%,中部地区增长26.2%毕业论文怎么写,西部地区增长30.0%,区域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此外,存货投资也出现了相应的扩大,增速高达21.5%,与固定资产投资一起成为推动经济复苏的首要力量。值得注意的是,在房价位于历史高位,且持续快速上涨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投资达到6594亿元,增长35.1%,比上年同期加快31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一方面抑制了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另一方面累积了大量的流动性,增大了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的难度,提升了资本市场运行和金融体系稳定的风险。在房地产泡沫完全形成并破裂前,借助有利时机,通过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其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安排尤为必要核心期刊。

(四)对外贸易出现逆差,外商直接投资平稳增长,国际储备管理难度加大

一季度,进出口总额6178.5亿美元,同比增长44.1%。其中,出口3161.7亿美元,增长28.7%;进口3016.8亿美元,增长64.6%,顺差144.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79亿美元;其中,3月份贸易逆差72.4亿美元。根据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和我国今年“拓市场、调结构、促平衡”的贸易发展战略,我们在宏观政策层面上要做好面对年度国际收支逆差的准备。表4是课题组根据商品价格指数的变化与进口数量需求的增长而预测的2010年3—12月的进口情况。

表4 2010年3月至年末主要进口商品规模的预测值 单位:亿美元

商品名称

大豆

原油

成品油

初级形状塑料

钢材

未锻造铜及铜材

进口额

202.3

251.4

245.2

473.2

180.1

430.1

商品名称

自动数据设备

自动数据设备零件

电视收音机无线电

集成电路

汽车

合计

进口额

294.8

242.2

75.3

1641

274.9

6573.2

我国国际储备的增速减缓,但规模仍然庞大毕业论文怎么写,仍居全球第一位。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总规模为24471亿美元,同比增长不到1%。由于美元贬值预期强烈和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的原因,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难度明显加大,目前应尽力做好三项工作,第一,适度调整币种结构;第二,调整持有的美国债券期限结构;第三,适度加大对中投等主权财富投资基金的注资,以调整股权资产在整个外汇储备中的比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五)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但劳动要素收入的比重偏低,就业形势仍然严峻

一季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5787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08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9.7%,转移性收入增长13.3%,经营净收入增长7.5%,财产性收入增长17.0%。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814元,增长1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6.3%,家庭经营收入增长7.6%,财产性收入增长15.6%,转移性收入增长13.8%。从劳动要素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来看,仍然处于低位,直接影响了消费扩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下一步应着力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数量仍保持在900万人以上,登记失业率约为4.3%,但就今年大学生的毕业人数和新增劳动力的规模来看,整体就业形式仍然严峻,调查失业率远远高于登记失业率的水平。我国仍应继续坚持就业促进政策,保障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投入,采取适当措施毕业论文怎么写,切实完成新增900万人就业的目标。

(六)货币供应量增速回落,新增信贷规模减少,结构性调控逐步增强

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65.0万亿元,同比增长22.5%,比上年末回落5.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22.9万亿元,增长29.9%,回落2.4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3.9万亿元,增长15.8%,加快4.0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2.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6万亿元,同比少增2.0万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3.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0万亿元,同比少增1.6万亿元。为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货币当局开始启动结构性政策调控市场,包括对第二套以上住房的差别利率政策和不同比率的首付款要求等措施,目前,调控效果初步显现核心期刊。

三、支出波动与超收压力并存的财政环境

2010年第一季度,国家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除增值税外,其他主要税种的增速均明显超过同期的GDP增速,预计在全年经济形势稳定的情况下,我国将形成规模较大的超收压力。在财政支出执行上,科学技术、教育、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和商业服务业支出增长较快,支出结构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协调度明显提高。但在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和粮油储备等管理事务上的支出还未有效展开,加之西南地区旱灾、玉树地震、世博会和亚运会保障等因素的存在,预计今年的财政支出的波动性大大提高。

(一)快速增长的财政收入

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达19627.0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985.02亿元,增长34%。其中,中央本级收入9928.24亿元,同比增长37.6%;地方本级收入9698.83亿元,同比增长30.6%。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7702.55亿元,同比增长35.9%;非税收入1924.52亿元,同比增长18.9%。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90.2%。

形成财政收入的主要税收来源包括:国内增值税5084.15亿元,同比增长11.3%;国内消费税1711.02亿元,同比增长69.4%;营业税2953.73亿元毕业论文怎么写,同比增长41.2%;企业所得税2490.59亿元,同比增长16.1%;个人所得税1488.12亿元,同比增长21.3%;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2476亿元,同比增长56.3%;关税482.53亿元,同比增长48.9%;车辆购置税381.6亿元,同比增长60.2%。除增值税外,其他主要税种的收入增幅均明显超过同期GDP的增速,预计全年税收收入将出现较大规模的超收。

考虑到去年同期经济下滑,财政收入大幅度减收的情况,为更好的判断财政收入形势,采用环比和与2008年同期情况进行比较。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与去年第三、四季度收入平均值相比,环比增长13.8%;与2008年一季度收入相比,增长22.9%(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增长13.3%),折算到两年中年均增长10.9%(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增长6.5%),是一种恢复性增长。从完成预算进度看,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完成全年预算的26.5%,略高于25%的序时进度。

在财政收入的变化趋势上,考虑到去年财政收入“前低后高”的形势和通货膨胀、烟草消费税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在宏观经济形势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今年5月份后财政收入增幅将相应回落,全年收入增幅将呈“前高后低”走势。

(二)波动与调整中的财政支出

一季度,全国财政支出14329.9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519.04亿元,增长11.9%。其中,中央本级支出2818.34亿元,同比增长15.1%;地方本级支出11511.62亿元,同比增长11.1%。

增长较快的项目主要是: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同比增加64.41亿元,增长67.2%;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加143.91亿元,增长66.6%;交通运输支出同比增加263.8亿元,增长52%(主要是用车辆购置税收入安排的用于公路建设等支出增加较多);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同比增加42.8亿元,增长38.9%;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同比增加39.83亿元,增长38.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同比增加146.75亿元,增长18.8%;教育支出同比增加316.02亿元,增长17.1%。

在执行中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环境保护支出、农林水事务、粮油物资储备等管理事务、金融监管等支出进度仍然偏慢,预期第二季度上述支出将快速增长。此外,西南地区旱灾和玉树地震的救援与灾后重建,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的保障仍将是扰动支出的重要因素毕业论文怎么写,我国财政支出的波动性大大增强。

四、“内需发展”与“低碳经济”取向下的财政政策“伞形调控”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恢复期,我国既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也面临着复杂的国内经济形势和复合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这一阶段,我们应综合分析国内外经济因素的内在关系,大胆创新,突破关键,把握重点,在后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竞争中抢占先机。

(一)国际金融危机恢复期的经济发展目标与宏观调控的“伞形”框架

国际金融危机恢复期的宏观经济发展目标是一个复合体,既要实现经济的稳定较快增长,还要适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要应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干扰,还要防止资产价格大起大落给经济社会稳定带来的冲击和损害。面对这种环境,现行的政策研究绝大部分强调要全范围、大规模的调动政府的所有政策资源予以一一有针对性的克服和调整,但实际上,这种政策调整背后的是政府将耗费巨额的政策成本、运用繁杂而彼此干扰的政策措施、深层次的扭曲市场机制和规律才能逐步达到目标,政策的理论意义和操作效果并不突出核心期刊。为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课题组深入分析宏观经济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目标间的互相促进、互相抑制、互相扭结、彼此抵销的特点,将其进行必要的简化,即以“内需发展”和“低碳经济”为突破口,借助市场机制、凝聚政策力量,推动国民经济的稳定有序发展。这种宏观调控的政策框架我们称之“伞形调控”(见图12)。

在图12中,首先将现行的4个政策目标简化为两个政策重心,即将通货膨胀预期控制、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资产价格与市场管理四个目标简化为内需发展与低碳经济两项关键“突破口”。其中内需发展强调消费升级、城市化、经济结构调整、要素收入分配、良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等因素,是后危机时期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模式和载体;低碳经济强调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强调技术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市场机制创新和思想体系创新,是后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实现自我扬弃和赶超的关键动力和支撑点。但需要强调的是,内需发展和低碳经济并不完全包括现行经济发展4个目标的所有指标,与“突破口”不兼容或是存在较大差异的指标变量将在这一时期被搁置、被转化或被调整。主要的指标调整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伞形框架下的发展目标与“突破口”间的指标处置

发展目标

构成指标

指标性质

处置结果

经济增长

投资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政策调控的核心指标

消费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政策调控的核心指标

出口

部分有利于低碳经济

非核心指标,须转化

经济发展方式

城市化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

经济结构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

要素收入分配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

公共服务均等化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

通货膨胀预期

输入性通胀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

结构性通胀

部分符合内需发展

非核心指标,可搁置

货币性通胀

符合内需发展毕业论文怎么写,不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须调整

资产价格与市场

去泡沫化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

风险可控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

货币政策的政策资源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指导等措施,总体调控原则是提高结构性调整的技术和效果。首先,在货币供应量上,考虑我国正处于危机恢复期,前期刺激政策进行的大规模投资仍需要后续的资金投入和实体经济复苏带来的越来越多的资金需求,因此货币供应量的投放仍应保持适度宽松的态势,年初规划的相关货币供应计划总体上是适当的。其次,在信贷指导上要防范两方面的倾向并做好资金使用的有序引导,即既要防范信贷过分依赖房地产、能源、资源等少数产业,或在接受地方政府投资引导时,缺少必要的审慎和独立性;又要防止银行面对经济复苏中的局部风险而突然转向“惜贷”。在投资的使用方向上主要应鼓励投向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物联网等低碳经济产业,以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或者加大对城市化、现代服务业、消费信贷等内需发展领域投入。再次,利率政策则应以支持经济复苏和防范资产泡沫作为调控的双重目标。从我国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变动情况看,当前应通过加息的方式以遏制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宏观财政、金融和产业发展风险,这个要求在当前是迫切和强烈的;而在支撑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投资方向毕业论文怎么写,则希望利率政策保持稳定,暂缓加息进程,形成了调控中的“两难”。在操作上,利率政策应逐步加大结构性调控的力度,对投资性住房实施较高的利率水平,而对于保障性住房则坚持市场利率的平稳;对国家引导和支持的新兴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产业等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撑产业等实行优惠或较低的市场利率,而对于已经存在严重产能过剩、重复投资和有害于环境保护的产业则应适用高利率,以限制其无序扩张。此外,面对调控中的“两难”,利率政策还应积极借助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调控的支持,通过政策间的松紧搭配消除“两难”的阻碍和影响。

汇率政策应以构建完善的汇率形成机制为基础,适时、适度的适应市场变化并且独立、中性、规范的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形成人民币完整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根据表5,我们把出口指标作为须调整指标从当前经济复苏的核心指标中去除了,那么影响汇率政策转向逐步扩大汇率浮动幅度,使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的轨道(目前来看,这个轨道的方向是人民币升值,下文简称“升值轨道”)的主要障碍是外汇储备的风险问题。在调控中,应注重完善外汇市场,加强外汇储备管理,包括:继续扩大允许非金融机构入市的范围,丰富以远期、掉期等衍生产品为基础的避险手段,加快银行间外汇市场发展;逐步释放市场需求,实行以市场供求定价;大力推动金融市场建设和金融工具创新,不断改进外汇管理,引导企业居民提高汇率风险管理能力;继续扩大实施“藏汇于民”的政策,适度引导和扩大资本流出,同时加大反洗钱工作的力度,特别是对国际热钱流入我国房地产和股票市场进行必要的限制;通过界定适度储备规模,创新富余储备管理机制,建立外汇储备的安全预警机制来加强对外汇储备的管理核心期刊。此外,还应重视“升值轨道”对当前利率政策调控“两难”的支持,即在浮动汇率制下,调整利率对国际收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汇率调整来进行反向平衡,从而增加利率政策的有效性。更进一步的说,我国可在加息的利率政策外搭配以适度的汇率升值手段,从而在加强输入性通货膨胀控制的同时毕业论文怎么写,有序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投资适度扩张。而在具体调控方案的安排上,可考虑实施“先升值,再加息”的方案。

在图14中,汇率政策率先进入“升值轨道”,从而导致外汇市场上人民币的供给不足,货币发行量获得了外汇市场的支撑而稳步扩张,经济的均衡点自A点调整为B点。在过程中,经济增长得到了有效支撑,投资获得了额外的货币供给的支持,而实际利率的下行趋势,为我国实施加息政策预留了必要的空间和缓冲带,从而在支持内需发展和低碳经济的同时,有效维护了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有序。

(三)“伞形调控”下的财政政策调整方案

当前,财政政策调控的总体方案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特别是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根据经济运行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图15框架性的描述了我国财政政策目前的政策运行环境和搭配方案。

根据图15,在财政政策扩张的同时,随着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应调整,我国经济均衡自C点过渡到D点,国内产出明显扩张,实际利率和实际汇率变动并不显著,输入性通胀得到了有效控制,投资需求获得了财政投入的有效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升级获得了外紧内松的良好环境,回旋的余地大大增加,内需发展和低碳经济的总体环境得到了优化和改善。因此,“伞形调控”下的财政政策是符合当前宏观经济发展、产业振兴和创新要求的政策模式,其具体构成措施应包括:

1.支持“内需发展”财政政策措施

以城镇化为方向,加大鼓励城镇化发展的财政投入和优惠措施安排。城镇化对于我国内需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据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的测算,若城镇化率提升10%,在不考虑收入水平变动和资本品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将新增消费需求4860亿元和投资需求10万亿元,若以动态的方式考查毕业论文怎么写,上述的效果将更加明显。财政政策应加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力度,促进小城镇协调发展,为人口、商品和产业聚集提供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服务,并提供可行的税费等优惠措施安排。

以消费升级为重点,带动消费需求和国内投资的扩张。消费升级是指引导消费者从一般性必需品的消费转向耐用消费品和高质量的生活必需品,在消费升级的激励下,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上升,并带动耐用消费品和高品质的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上升,产生了对投资的稳定性激励,从而带动国内投资的有序扩张。我们应坚持完善覆盖全国城乡的流通体系建设,坚持实施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优惠政策,坚持家电以旧换新等耐用消费品品质提升政策,此外,还将加大对消费信贷的扶持力度,结合民族文化传统和资金风险控制要求,鼓励传统金融机构进入消费信贷领域,或支持新型消费信贷型金融机构的发展。

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全面实施。我国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要显著低于发达国家,而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对服务经济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在内需发展上,现代服务业既是国内投资的新兴热点,也是扩大国内消费的重点。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的统计,服务业每新增100单位的产出,将有70单位以上用于消费,而工业、农业用于消费的产出则只有40—50左右的水平。此外,金融服务、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服务产业一直是社会资本未能有效进入的领域,下一步应逐步加大开放力度,既提供新兴的投资空间,又提升产业竞争和效率。财政应借助市场手段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增值税扩围等税制调整,避免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形成重复征税或其他税收歧视。

以要素收入分配为重点,不断增加劳动者劳动报酬核心期刊。近年来,随着房地产等资本品的价格快速上升,劳动者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出现了持续下降的情形。这种情况,既与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的要素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要求相背离,也导致了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消费增长不快、资产泡沫增加和劳动者素质提升缓慢。当前毕业论文怎么写,应采用积极的财税政策手段,提高劳动报酬在要素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并加大对收入差距的调整力度,壮大社会中产阶层的规模和力量,为提升消费水平和扩大新兴产品的投资提供良好的环境。

加大公共产品的提供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当前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财政资源用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特别是要支持解决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更有力地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以控制资产价格过快上涨为重点,防范资产泡沫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当前,我国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升过快,既影响了房地产行业的正常发展,也导致了国内投资取向的畸形化,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难以得到有效的社会投资,而不断高企的房价在消耗过多的社会资源的同时,还吹生了具有全局性风险的资产泡沫。我们应加大对房地产领域的财税调控力度,一方面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满足社会公众的基本居住性需求;另一方面,积极研究推出以房地产保有环节为征税对象的财产税制度,限制交易环节的土地出让收入,使地方财政与土地收益的关系长期化、规范化。

2.支持“低碳经济”的财税政策

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低碳产业的支持力度。包括鼓励市场主体进行能效投资、节能技术研发、新能源投资的财政补贴,预算拨款,税收减免,以及贷款贴息等鼓励措施。

积极引导低碳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抑制高碳产业发展或促使其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减低碳排放的增速和规模。如包括提高能源使用成本,鼓励节能降耗,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税、碳税等政策措施。

作者单位:闫坤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张鹏 财政部科研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

2.海关总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3.中国人民银行数据库(pbc.gov.cn/diaochatongji/tongjishuju/)

4.中经网数据库(cei.gov.cn/)

5.国家统计局数据库(stats.gov.cn/tjsj/)

篇(10)

中图分类号:J1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的飞速发展,现今的工业产品不仅仅只是基本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具有功能性的物质载体,而是逐渐变成了满足人们功能性、舒适性、审美性、文化传承性等多重需求及多重含义的载体,艺术设计产品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设计者乃至使用者的喜好、思想内涵及品位。设计的艺术性和文化附加值进一步加深。艺术设计作为国际竞争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反映及影响着国家工业的发展水平,也反映出国家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更可以作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种形势下,提高艺术设计的整体水平, 对于提升国际竞争力是很有必要的。

包豪斯是世界上第一所敢于打破常规体现某种特定的程序原则的艺术学校,该原则的理念就是研究工业时代的外在学习条件并且确定其内在的主要规律,是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豪斯艺术设计理念主张以遵循自然和客观的法则为前提,以理性主义为出发点,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强调设计的功能性及实用性,达到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本文以包豪斯艺术设计理念和风格作为研究对象,对包豪斯艺术设计思想的形成、发展、意义、影响,以及包豪斯艺术设计理念和风格与我国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标准工业化的大机器生产时代已经过去,但其对随即而来的信息化社会仍起到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天的艺术设计中继承和发展20世纪艺术设计发展中的文明成果,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引领者世界工业生产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世界经济格局格局发生变化,发达国家的工业设计逐渐庞大起来,其工业产品占据着大部分的国际市场,中国在工业发展及国际分工中扮演的是“制造工厂”的角色,但是其自身的工业设计发展确实落后于自己的生产的,目前中国的工业生产产品很像20世纪初德国工业发展的状态,仅仅局限在大生产当中,至于工业设计层面的例如产品的功能性、审美性都处于模仿欧美和日本的工业设计的阶段,在国际中竞争力差,给人盲目模仿、价格低廉的印象,以至于造成当前中国的设计无法满足生产水平,无法满足人们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对于产品艺术性的逐渐增长的需求的现状。

在这样的现实状态下,工业设计的民族文化体现是必然趋势,工业产品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设计的竞争,而工业设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工业设计理念和风格的竞争。

20世纪初包豪斯的设计理念和实践对德国产品品质的影响、构建和提升并使之形成世界领先的态势,这一事实表明,对设计理念思想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研究不仅是设计学科自身不断完善的基础,而且也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经济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发展前景。包豪斯时代距现在近一个世纪之遥,然而包豪斯工业设计理念的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的,那么,时至今日,包豪斯工业设计理念对当今的工业设计是否有现实指导意义,在我国发展的现阶段,我国的工业设计应该如何改变现状,实现大的突破,这也是包豪斯工业设计对今后工业设计的价值所在,也是研究包豪斯理论的价值所在。

1 研究现状

根据查找和分析后,发觉当年关于包豪斯的研究数量不小,但是多数研究多是针对包豪斯历史的著述和包豪斯单个成员作品的艺术价值分析,或者是仅仅对包豪斯教育体系、课程设置的介绍,很少有文献从美学专业角度分析包豪斯艺术设计理念和风格的论述,更谈不上将之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联系,从中汲取对于中国艺术设计有知道意义的理念精华。

2 研究要求

要想全面系统地研究包豪斯工业设计理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是包豪斯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这就要求研究其历史背景。其次,包豪斯艺术设计的内容及其特征是什么?这一部分我们所要了解的是不同时期,不同的代表人物的作品风格及艺术设计理念是什么,对世界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最后,研究我们应该如何从包豪斯艺术设计你理念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这就要求研究分析中国艺术设计理念的发展现状和包豪斯艺术设计与我国的艺术设计关,包豪斯艺术设计理念对我国的艺术设计有何启发性。

3 研究方法

(1)资料广泛收集与重点标注:通过广泛收集和阅读包豪斯的相关著作,理清资料的类别,从中筛选出符合自己论文要求的信息标注,为自己的论文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2)分析研究:在对其他资料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对包豪斯艺术设计理念加深理解,提炼出对自己的理论有论证意义的思想精华。

4 研究目的

以包豪斯艺术设计理念和风格作为研究对象,对包豪斯艺术设计思想的形成、发展、意义、影响,以及包豪斯艺术设计理念和风格与我国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如何结合当今的社会状况从包豪斯艺术设计中吸收精华,为我所用。

包豪斯艺术设计理念主张以遵循自然和客观的法则为前提,以理性主义为出发点,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强调设计的功能性及实用性,达到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中国在当今社会状态下,只有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融合社会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经济学等等相关学科的精华知识与当前的社会大环境来创造产品,才能构建即符合当代艺术设计发展需要,又符合我国民族工业特点的艺术设计风格。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2] 杨先艺.设计史.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 奥夫相尼柯犬,拉祖姆内依.简明美学词典.冯中,译.知识出版社,1982.

[4] 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林鹤,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5] 邵大箴.西方现代美术思潮.四川美术出版社,1990.

[6] 卡梅尔·亚瑟.包豪斯.颜芳,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7] 钱竹.包豪斯——大师和学生们.陈江峰,李晓隽,译.艺术与设计杂志社,2000.

[8] 约翰·伊顿.包豪斯基础课程及其发展——造型与形式构成.曾雪梅,周至,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9] 王建柱.包豪斯——现代设计教育的根源.大陆书店,1982.

[10] 许沛君.走近大师——康定斯基.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11] 梅琦.包豪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包装世界,2003(4).

[12] 钱安明.包豪斯对中国设计教育影响浅谈(设计在线).

[13] 阿德里安·海斯.西方工业设计300年.李宏,译.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

上一篇: 社区普法依法工作计划 下一篇: 大学生英语演讲稿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