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1: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体育工作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作为体育教师,存在部分教师自身对体育教育本身不重视的现象,从而在学生在接收教育的时候,也感到无聊和乏味。而实际上,体育教育是真正能够发挥学生天性的课程,能够让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培养的课程。
2体育教育的优势分析
学生时期,由于整体教育风气的影响,高考以及考试成绩几乎成为了学生们的全部,对于教师而言,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学生们的。因此,体育教育的优势逐步被学生们所淡化,从而遭到了忽视。实际上,体育教育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并且与文化课之间也不存在冲突的现象。首先,体育教育能够让学生们的身心都能够得到锻炼;现代教育过多的注重成绩,但是对于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关注却远远不足。身体是一切的基础,体育教育的重点就在于让学生们通过体育锻炼,拥有好的身体。如果身体不好,那么就会影响文化课的学习,造成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此外,体育锻炼能够让学生们更加乐观开朗,在学习的过程中,这种思想非常重要。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对于学习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其次,体育教育能够与文化课协同发展;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度,当学习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应该学会让自己的身心放松。体育课程的设置,也是基于这点考虑。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到学习压力的加大,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让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以后,放松身心,让大脑重新恢复,以助于更好的进行文化课的学习。最后,体育教育课程都属于有氧运动,有氧运动的优势非常明显,经常进行有氧运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精神活力。学习的过程中是枯燥而乏味的,只有学生们通过良好的体育锻炼,实现自身心理和生理上的活力,才能很好的进行学习。
3班主任体育教育工作的重心分析
为了能够更好的让学生们进行体育学习,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不仅仅是从形式上加强体育教育的力度,更应该能够从意识方面以及思想方面,让学生们有感悟,有共鸣。因此,在思想工作方面,班主任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班主任作为学生们的一种灵魂向导,在引导学生们方面,具有非常良好的效果。因此,班主任的体育教育工作重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班主任要给予学生们正确的体育教育引导;班主任要经常给学生们做正确的体育教育引导,有了好的身体才能够更好的学习,学习和生活都是同等重要的。体育教育是为了能够全面培养学生们的身心健康,从而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有良好的价值观。那么,通过体育锻炼和体育学习,能够让学生们在锻炼和学习的过程中,享受这样的方式,让自己的身体能够充分呼吸。
在学习文化课已经非常劳累的时候,能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让自己身心得到放松,从而实现更好的学习准备。第二,班主任自身在思想上要符合体育教育重心;只有自己认同,才能够让别人信服。班主任首先需要让自己有心理上的认同,才能够让学生们真正去接收体育教育。给学生们确立良好的价值观点,让学生们认识到。体育活动是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学习和体育根本就不冲突,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当学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的大脑和身心都需要有氧运动来补充活力。而体育运动,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有氧运动,能有效的促进学生们的身心压力释放,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即能够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又能够感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后续效果。因此,班主任一定要从自身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从而让学生们也有所感悟。第三,班主任自身也可以与学生们一起投入体育活动中;班主任在班级工作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与学生们一起参与体育活动,从而带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在班级中,如果班主任可以一起参与的话,对于学生们的带动效果是非常明显的。采用共同参与的方式,也是班主任对于体育教育工作重心的最好体现。总之,班主任在体育教育工作中,一定要找准体育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根据现存的问题进行合理解决,从而保证在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们能够意识到学习体育的乐趣与重要性,进而加强了体育教育的效果。
前言
体育教育是中职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体育教师是中职教学工作的主体,是中职体育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所谓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教师对其工作与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在中职体育教育管理中,工作满意度主要指体育教师对工作的期望、工作环境、社会地位、工作报酬、福利津贴、进修晋升和人际关系等之间协调一致的程度。工作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职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进而影响到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此外,它还将制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发展。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既可以增进中职学校体育教师身心健康及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为学校正确地认识体育教师对工作的满意状况,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优化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从福建经济学校、福建省税务学校、福建宁德财校、漳州农业学校、福建工业学校、福建理工学校等57所福建中等职业学校中随机抽取28所中职学校共计120名体育教师,向其发放问卷,回收103份,回收率86%,其中有效问卷为94份。
1.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2结果与分析
2.1福建省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工作社会地位满意度从图1可以清晰看出,,福建省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对自己工作地位的满意情况不容乐观。只有8%的教师对自己中职学校体育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表示很满意,选择较满意的占18%,选择基本满意的占29%,值得注意的是,选择较不满意的占36%,选择很不满意的占8%。
笔者认为,一个地区的职业教育与该地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福建省的社会经济实力有了长足的发展。我省的职业教育也处在迅速发展的阶段。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职业中等专科学校的学校体育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的中职学校生方面的作用和贡献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由于一些传统观念的惯性影响,作为中职学校体育教育一线工作者的体育教师,其工作的重要性、做出的贡献往往不被重视和认可,甚至不乏偏见。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工作社会地位的提高,既有赖于广大中职学校体育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专业水平、提升自身形象;也需要相关领导的重视与支持,需要社会的认可与接受。
2.2福建省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对学校考核情况满意度人力资源绩效考评是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活动的依据,也是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管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体系,是进行有效激励的基础。如能正确评价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成绩,将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工作动机,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目标的实现。调查表明,73%的体育教师认为现行的学校考核办法不合理或者相当不合理,认同学校考核的仅为21%(见表1)。学校考核涉及了体育教师的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考核办法的合理与否,无疑将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由此,笔者建议,中职学校体育教师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学校完善考核办法,积极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促进体育教学工作考核的公正与合理,真正起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导向作用;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塑造良好的体育教师形象。通过内练素质,外塑形象,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及社会地位。
2.3福建省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对薪酬与福利满意度从统计结果看,福建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对工资的期望比较高,只有2%的教师认同现在的工资状况。而且这2%的教师都是高职称教师。96%的体育教师认为工资应该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此外,5%的教师持无所谓心态(见表2)。据双因素理论,对教师的激励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工资、薪酬属于保健因素,一般不会直接起到直接的激励作用。然而,还必须注意到,虽然随着福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师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也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今年的物价上涨,房价飘升,加之长期以来中职学校体育教育的价值缺乏社会认可和重视,相对于中职学校其它学科教师的收人而言,体育教师的平均收人还较低,广大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对工资收人有较高的期望值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对体育教师而言,对工资收人的期望其实就是还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根据马斯洛需要理论,这种需要完全可以影响其行为。在对福利方面的访谈中了解到,多数体育教师对福利情况不太满意,认为单位福利津贴分配方案需要进行改革。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当教师认为报酬不公平时,就会感到不满意,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由此,笔者建议,中职学校学校应充分考虑不同对象在不同时期的需要,采取灵活多变的奖励形式来满足人的不同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以此充分调动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更好的体育教学效果。
2.4福建省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对培训进修满意度调查发现,福建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对单位的培训进修情况并不是很满意。持满意态度的只占总数的13%,高达58%的教师表达了不满,其中有16%的教师处于很不满意的状态。35岁以下的教师有87%表达了对培训进修制度的不满。近年来,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体育教学改革,而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中职学校体育教育改革需要广大体育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跟教学一线保持密切联系的首都体育学院理论学科部副主任杨铁黎教授,针对当前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总体不高的情况,也曾大声呼吁,必须加强体育教师基本技能和体能的培训。有针对性的进修培训,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各方面素质,开发其潜能,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中职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需要。因此,笔者建议,学校管理者应该克服“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加大培训进修力度,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和能力,使其更好地胜任中职学校体育教育工作。
此外,研究发现,在上下级关系方面,福建中职学校体育教师较多认为和上级领导关系一般(52%),认为关系非常和谐的只占了10%a。研究结果提醒学校管理者,体育教师是新时代的人力资本,是自己的朋友和亲密伙伴。管理者应改变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方式,注意加强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只有这样,体育教师才能在领导者的赏识和尊重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激励。
3结论与建议
从研究结果不难看出,目前,福建省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工作的满意度情况不容乐观,表现为: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社会地位不太满意,对学校对体育学科的考核认可度不高,希望薪酬和福利津贴方面能得到提高和改善,对培训进修方面不太满意。针对研究结果,笔者认为,这里有体育教师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有着社会及学校管理等方面的诸多原因。为此,有必要提出如下的几点建议:
一、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显示,1996年,此项工作已在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试行。其中,全面实施的有17个省、市,占67%。在全面实施和部分地区实施的省、市中,最早的开始于1979年,至1996年平均实施年限为6、7年。实施考试第一年学生人数每省平均数为11.73万人,覆盖面为34.1%;至1996年,参加考试体育的学生人数每省平均数为40.0万人,覆盖面为84.6%;至1996年,累计参加考试体育的学生人数约1870.4万人,占初中毕业参加升学考试学生总人数的73.3%。
调查显示,凡是能全面实施的地区,都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各级、各部门领导重视、支持,思想比较统一。(2)具备一定的师资、场地、器材条件,交通较为便利。(3)组织管理工作得力,考务工作规范,各业务部门相互协作,团结一致。
二、关于考试体育的作用和社会影响
经过多年努力,考试体育已逐步成为各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举措。
1.全面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和机能,增强了学生体质。
有关省、市(60%)对高一级学校新生身体素质和机能的调查表明,考试体育实施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明显改善,为高一级学校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考试体育已成为一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手段。
作为一种考试制度,考试体育实施后,其积极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引起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本人对体育的高度重视,促进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考试体育日益成为一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手段,凡是实行考试体育的地区和学校,即使在紧张的复习考试期间,也不会擅自停止体育课,学生也会抽出一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体育用品脱销的情况。
3.考试体育越来越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同时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
在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前景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的大环境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也倍受注目,这就形成了社会、家庭、学校都来关心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的良好气氛。考试体育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逐步被社会理解、认可和接受。1993年广东省的一项社会调查表明,97%的各界人士赞成考试体育。
4.改善了学校体育条件。
考试体育使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一定提高,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体育教学时间得到充分保证;对学校体育的投入大大增加,场地、器材等教学条件得到普遍改善。1992年浙江省湖州市用于改善体育器材的经费达21.5万元。
三、关于考试体育的管理工作
为了保证考试体育的顺利进行,各省、市分别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一整套符合各省、市实际,易于操作,可量化,且较为科学严密的考试体育办法已基本建立,考试体育已初步达到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基本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
1.凡实施考试体育的省、市在当地行政领导的重视和具体指导下,教育系统内部有关业务部门共同参与,建立了系统的考试体育实施、管理和监督办法。各地在考试体育的实施过程中均有体卫、基教、职教、招办、纪检、监察乃至公安武警等部门参与。
2.为保证考试体育充分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成绩,提高考试的信度,各地均在考前进行了严格的业务培训和考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3.在项目选择方面,各地遵循的原则是:(1)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项目。(2)可量化、易于操作的项目。(3)针对当前学生体质健康薄弱环节,如耐力素质差、心血管机能弱等特点。这大大增强了考试体育的适应性、针对性和规范化程度。
4.对于有残疾和有病的学生,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都制定了相当的免考、缓考及补考办法。对于免考学生分别给予40~50%的补偿分。
5.为保证考试体育的权威性、严肃性,各地严密考场制度,严肃考场纪律,严格监督检查,基本杜绝了考场作弊事件的发生。同时,正是考场制度的完善,在发生个别作弊事件时都能及时发现,迅速处理,不留后患。
6.针对考试体育初期个别地区存在的安全、运动损伤问题,各地采取了加强安全教育,强化保健指导,严密体检制度,严格把关等措施,消除了隐患。
总的来看,考试体育的考务工作是严肃的,认真的,是具有权威性的,可信度较高。在组织管理方面,尤其是考场监督方面各地都采用了联合监督管理,对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处理,各地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四、关于考试体育的科学化
为了进一步巩固考试体育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并使之不断完善,各地教育部门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提高了考试体育科学化程度,使可行性与科学性紧密结合。
1.各项考试项目标准的制定以《体育教学大纲》、《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依据,结合各地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使考试标准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针对性。
2.仅仅把考试作为一种杠杆,以推动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如遵循“不追求考试本身的测试作用,而重视因考试带来的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以提高的‘滞后效应’”的原则,各地将考试标准定在“只要学生认真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就能得到较高分”这一基点,用统计控制方法,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够获得好成绩。调查表明,就整体而言,得考试体育总分59%以下的仅占学生总数的6.3%,得总分60~70%的占29.9%,得总分75~89%的占37.6%,得总分90~100%的占28.2%。学生成绩优良率达65.8%。
3.各地对“考试体育会不会影响文化成绩”这一专题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是:(1)考试是公平的,评分标准是恰当的,且相对较低。(2)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大脑积极休息,对文化学习有促进作用,同时,锻炼对于身体素质和机能提高相对容易,因此,考试体育是一项一举两得的举措。
4.由于严格控制考试体育总分比例,并用统计方法进行有效控制,调查显示,在总体上不会对文化尖子产生影响。内蒙古、湖南的调查表明,文化尖子在总体上比其他学生的平均体育成绩要高,加上考试项目难度小,分值低,其对升学的影响微乎其微;山东省的一项调查表明,略受影响的文化尖子比例在0.4%以下。
5.在考虑项目的确定方面,各地考试到目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特点,经过研究,各地都设有可供选择的项目,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发挥优势。同时,针对男、女学生考试项目不同的特点,各地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调整评分尺度和给分比值,使男、女生得分相对平衡。
6.调查显示,体育考试总分平均为37.3分。总体来说,各地对于目前总分水平都表示满意,总分的确定结合了各地的实际情况。调查表明,如果分数太低(低于30分),不足以体现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不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加强,不足以引起学生、家长、社会对体育的重视,不利于考试体育工作的开展;如果总分太高(高于60分),作为一种新的考试制度,除个别地区外,不利于社会认同,易造成欲速则不达的局面,同时,由于考试体育具有组织工作复杂、难度大、易受场地、气候等条件的制约等特点,分数定得太高,一些非人为因素的影响程度较高,致使考试不尽公平。
一些地方提出可以在目前总分水平的基础上适当提高(46.1分),其主要出发点在于加大考试力度,进一步全面落实教育方针,提高各地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这个意见值得考虑,但必须通过实验尝试。
7.针对考试体育工作中部分地区出现“应试现象——考什么练什么,干扰正常体育教学”的倾向,一些地区(24%)采取了建立题库,考前(1—3月)随机抽题的办法,此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次调查显示,这个做法得到了近一半(47%)省、市的认同。
8.为最大限度保证考试体育的可信度,避免人力测量可能带来的误差,一些地区自行开发了许多测量器具用于考试。如沈阳市的考试工作,采用光电仪器测速、电脑计次的方法进行耐力、仰卧起坐项目的测试,给考试体育工作带来了便利,同时,消除了一部分人对此项工作的疑虑。
五、关于考试体育目前面临的困难
1.目前对于考试体育工作在认识上不尽一致,特别是一部分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不予支持,挫伤了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2.考试系统内部业务部门不能协调一致,在实施考试体育工作的一些地方(23.5%),学生体育成绩不能全部纳入各类招生学校录取总分,造成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在落实中不能保证对学生要求的一致性,造成学生可以择校而轻视体育。
3.由于场地、器材条件的限制,制约了考试体育工作在一些地区的推广。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气候、地理的影响,如南方地区的每年考试时间正值梅雨季节,加之考生分散,给组织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4.国家教委对考试体育工作领导有待进一步加强,要在目前全国试行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一步,统一基本要求,以免部分地区观望、等待。
六、建议
1.对一项日趋完善,在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等方面均已达到一定水平,且在实践中卓有成效的考试制度,国家教委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推进,国家教委应在近期出台更有力度的实施措施和管理办法,以便在政策上引导考试体育工作向健康方向发展,同时,消除一些地区工作中的消极等待现象。
2.调查反映,1995年1月柳斌同志关于考试体育工作应“停止考还是不考的争论,把工作重点放在完善考试制度的方法上,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的意见在一些地区、某些部门工作中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因此,国家教委要加强宣传力度。同时,国家教委,要及时总结各地经验,利用多种媒介、各种机会大力宣传考试体育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气氛,以取得社会、家庭、学校各界人士的理解。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8-0037-01
1 档案管理与文秘工作的关系
文书工作与档案工作有着各自不同的内容和特点,文书处理工作是接着机关工作活动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再根据它们的连锁反映来区分价值,反映历史真实面貌,为档案的保管和查考提供便利。档案工作同文书处理工作是鱼水关系,档案同档案工作不仅伴随着文书与文书处理工作出现而出现,而且是伴随着文书与文件处理工作的发展而发展。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从档案形成的客观规律中可以看到档案工作与文书档案工作之间的关系,它们是一个社会分工不同的两个专业,它们在工作中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
2 文秘工作与档案管理工作衔接的重要性
文秘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文秘部门加强档案管理势在必行。极为关键。首先,文档工作离不开档案管理。文秘工作的性质在实践中凸显档案信息的重要,文秘工作必然涉及许多上呈下传的文件材料,这些文件要及时递呈领导批阅,然后催办、归档,会直接影响整个单位的工作效率;能够使单位更好地贯彻落实好上级领导部门的精神;为设计人员提供学习进修的信息。使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有效地促进经济效益。可以说,文秘工作的优质服务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以基础档案管理为起点,规范运作方法才能够有效地推动文秘工作规范有序地健康发展。其次,搞好档案管理能够保证文秘工作的科学性和全面性。重大活动重要的信息来源和物质基础直接关系到文秘工作的科学性、全面性。档案资料科学性、准确性增强,全面性、可选性扩增。是文秘工作科学、准确、全面开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因此,建立健全档案管理体制是新形势下对文秘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非常重要的管理手段和工作任务。
3 做好档案工作对文书处理工作的影响
(1)档案的利用推动了文书处理的再生工作。
档案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是解决处理问题的依据,具有指导考查、总结经验、发展生产、积累知识、提供信息等固有特点。而在实践工作中文书处理部门利用档案起草公文、总结经验、制定规章制度、为领导当参谋、准备讲稿、处理纠纷、落实政策等都是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因此,搞好档案管理不但有推进文书处理作用,而且还能直接为其提供信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改革发展发挥特有的作用。
(2)在文件立卷归档过程中能发现文书工作质量的高低。
立卷归档是衔接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的桥梁,也是文件转化为档案的必经之路,所以说搞好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即是为给档案工作本身打基础,而且通过它可以进一步检查发现文书工作的水平,文件格式是否合格、名称是否贴切、文件在阅办中有无丢失泄密,这对改进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工作有极大促进作用。
(3)通过档案业务指导能促进文书处理工作的完善。
健全的归档制度是保证文件收集齐全完整,堵塞丢失文件和防止失泄密漏洞的关键。实践证明,在文书处理文件立卷归档过程中,如若忽视档案工作对他们的监督指导作用,不仅会降低对文件立卷归档质量标准,而且对文件鉴定价值和文件之间内部的有机联系等都是非常不利的。因为我们文档人员对每份文件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去审定,不能有文必档。要找出文件的六个特征,即问题、作者、名称、时间、发文机关地区和文件形成规律等找到文件的归宿。这个关口把握不好势必要影响案卷的质量,最好能将文、档两者之间的两项不同专业的工作能有机结合起来,健全两者之间统一的立卷归档制度。共同负责。使之规范化,这对档案的管理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4 如何实现文秘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体化
(1)强化“文档一体化”意识。
虽然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工作各有不同的工作任务,具有相对独立性,但由于文书是档案的来源,档案是文书的归宿,所以,两者又是文档工作流程中紧密相关的工作环节。因此,我们要强化系统思维意识,树立“文书处理工作与档案管理工作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在实际工作中,把住文书处理规范化的人口关,切实做好实现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基础工作。头脑中要有“今天的文件就是明天的档案”的观念,要深刻理解文秘工作不仅仅为当前工作服务,更要对历史负责,要了解文秘工作是“文档一体化”的基础性工作,按“文档一体化”的要求,规范办理好每一份公文。
(2)做好文件整理工作。
身在教育工作一线的教师体会是最深的:现在的学生,一届比一届难教了。教师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作为中学的班主任,压力则会更大。其中最大的压力就是来自学生的德育工作。这个问题已经不是某一个人的个性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了,不仅仅是普通中学的教师有此感受,一级重点高中的老师也有着同样的感受、同样的困惑。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同一个社会背景下同一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群体,他们他们虽然在个人素质和学习能力上有着不同大小的差异,但是生活背景是相同的,因此,也有着独特社会背景下的独性。
我所面对的是浙江省二级重点高中的学生,这个群体比起一级重高的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要差一些,但是比普高和职高的学生又要强一点,因此也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但作为仍然以高考为评价标准的高中教师,我在工作中最大的困惑并不是来自教学,而是来自作为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我觉得,德育问题是作为我们现在面对的这群学生的最大的问题,也是我们作为教师的最大的职责所在。因为,我们的工作将会直接影响着我们社会、我们国家的不远的未来,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素质与价值观。知识是可以不断学习的,但个人素质和价值观、民族素质和民族的价值观却是难以再塑造的。高中阶段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也是最难调理的时期。
从我所接触的这群学生来分析,更带有普遍性。这群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问题,不仅仅是他们年龄上所反映出来的阶段性特征的问题,还是跟他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家庭背景息息相关的。
首先,从年龄上来看,高中阶段,他们都在16到18岁之间,正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对自己的定位最为模糊的时期,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构成了矛盾,使他们自己也处在成熟与幼稚之间徘徊,叛逆性极强。很多时候,尤其是在面对社会规范的要求或师长的教育时,他们会表现出明显的反感倾向,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成熟了,已经懂事了,不希望大人还把他们当孩子一样看待,也不想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各项规章的制约,这就给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其实,他们这种希望得到社会认可、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尊重的心理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在尊重他们的意见的同时,也应该看清楚他们的个性特征的另一面,就是不成熟的一面。如果真的以为他们已经成熟了,对他们听之任之、把事情完全交给他们去处理而不过问,肯定是通不过的,而在错误面前,他们又往往会希望我们把他们当孩子一样来呵护和宠爱,不是当大人一样去批评与苛求。在这时,你会看到他们很不成熟的一面,很多事情面前,甚至连基本的是非观都还不成熟。这就是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所反映出来的特殊的生理特征。而在这个阶段与之接触最多的老师,则无疑是要面对他们这种叛逆性心理的直接对象。而这个阶段在孩子的发育成长过程中是不可跳跃的,也正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则更应该倾注最多的精力来对之教育引导。这也便成了教师德育工作中最为棘手的一个阶段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力资源重要性的日渐凸显,教育培训工作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面对新形势,当前新闻单位的教育培训工作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观念上缺乏深刻认识。一些新闻单位管理者对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缺乏战略眼光,没有把加强人员培训当做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有的管理者甚至对教育培训存在偏见,认为业务工作是第一位的,教育培训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得不偿失。少数新闻单位人员对培训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些肤浅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碍了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组织上缺乏严格管理。首先,在培训的安排上,新闻单位相关组织部门对培训目的、类型等把握不清,缺乏科学周密的系统规划,培训决策容易简单化和随意化;其次,在培训的过程中,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纪律,参与培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态度不端、纪律松散的情况时有出现,使得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培训内容与实际脱节严重。培训的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与实际相结合,这是推进培训工作的关键环节。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一些新闻单位没有结合行业特点和自身实际,从提升从业人员的新闻素养和专业技能方面下工夫,而是片面追求规模和形式,忽略了培训的实际内容。这导致培训的内容宽泛与空洞,既无任何针对性和操作性,又与单位的实际业务毫无契合点,与培训的初衷背道而驰。
培训方式枯燥单一。灵活多样的方式是培训取得成功的保证。当前,一些新闻单位不重视培训方式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还延续着多年的老套路,拘泥于课堂、讲座等几种有限的形式,缺乏教与学之间的互动交流,常常是以会代训的短期行为。在培训班次的设计上,也没有充分结合培训对象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岗位职责等特点合理安排培训班次,“一刀切”和“一个方子吃药”的现象比较普遍。
培训考核把关不严。当前新闻单位的培训考核在多数情况下成了一种形式,培训人员“宽进宽出”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些针对培训的考核不很严格,培训考试要么开卷,要么象征性地写篇论文,而管理部门对此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对培训的考核结果仅凭印象判定,主观臆断成分居多。这种“学与不学、学好学坏一个样”的考核机制,不仅挫伤了培训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削弱了培训自身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改进的方法和对策
转变教育培训观念,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成为当前新闻单位改进教育培训工作的迫切要求。针对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新闻单位必须积极寻求改进的方法和对策。
深化对教育培训工作的认识。新闻单位负责人要认识到教育培训工作对新闻单位长远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将教育培训工作当做一项人力资本的长期投资。单位各级领导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强化人才意识,并在实际工作中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培训工作大力支持和帮助。同时,要在新闻单位内部宣传“终身学习”的观念,鼓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培训工作,增强员工的紧迫感、责任感和危机感,从而使教育培训工作完成由被动组织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建立和完善教育培训制度。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培训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的分工职责,加强协商与沟通,统筹安排、交流信息,共同推动培训工作的开展。主管部门需要制订中长期培训规划以及年度培训计划,从宏观上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指导。监督部门需要严肃培训纪律,努力杜绝培训期间的各种违纪行为,为培训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积极革新培训内容和形式。在培训的内容选择上,要能够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相联系,与新闻单位自身的业务发展相结合。一方面,注重培训内容的实用性,要对单位自身业务的开展有帮助;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其可操作性,能够迅速被应用于实践当中。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努力摆脱大课堂的固定形式,多运用集体讨论、小组辩论、师生互动等方式,适当引入网络教育、电化教育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手段更为丰富和多样。同时,结合学员实际,大力开展研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实现“教”与“学”的良好互动。
1. 公安内保系统不够完善,警力配置相对差。在公安机关机构进行改革后,各个地方都对机构和人员进行了裁减。
2.企业治安保卫工作日益繁重。当前,我国的企事业单位大多正处于转型改革阶段,由于劳动关系等原因引起的上访事件数量急剧增加,对企业经营和社会治安产生了不利影响。治保部门作为维护企业内部安定,防范危害性事件的主体,任务越来越艰巨。
3.企业对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不够重视。不少企业在改制和转型的过程中,为了减少支出大幅度削减保卫人员数量,造成企业内部治安保卫体系不健全、保卫人员配备严重不足,使得企业内部防范有产生多重死角,偷盗事件不断发展,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与不稳定因素。
4.公安内保机制不完善。在公安机关的内部职能发生变化后,对于企业管理的范围界限不清晰,同时由于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力度。
(二)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作用
1.可以为企业营造和谐氛围。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职工的切身利益。在搞好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前提下,才能使企业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有了良好的治安环境才能使职工有安全感,没有后顾之忧,使职工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生产建设中去。
2.可以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保障。创造企业治安保卫环境,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预防犯罪,也为企业减少或挽回经济损失。利用加强治安防范工作,与公安机关相互配合,打击盗窃等犯罪活动,使得犯罪分子不敢对企业资产及物资有非分之想。
3.为企业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做好企业治安保卫工作,保护国有资产使之不受不法侵害,使企业生产经营在健康、稳定的环境中进行,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特别是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物品的企业,一旦受到破坏,会给国家、企业造成重大资产损失,同时还会引发重大生产安全事故,严重的会引发社会恐慌。
二、目前企业治安保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单一治安因素向复合社会因素的转变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员、物资、资金、信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大范围、全时空流动的。同时,逐步向单位内部高度聚集,已彻底打破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相对封闭、单纯、稳定的治安保卫工作环境。影响治安保卫工作的主导因素由单一性的治安因素,向经济政策和治安形势等复合性的社会因素转变,企业治安保卫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日益严峻。
2.企业内部忽视了对治安保卫工作的重视
部分企业的领导层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改革与发展上,很少关注企业治安保卫。由于单位的领导对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长期重视不够,单纯的认为治安保卫工作非本企业本职,是公安部门的事,或者是辅的工作,治安保卫工作在企业里的地位无足轻重,缺乏在治安保卫方面的投入。由于部分企业领导对企业保卫工作缺乏改革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根本没有重视如何研究新情况、按照已有的方式办公,都导致了一些企业内部治安防范工作基础薄弱,人防、物防、技防等方面未能达到规定的标准,使企业治安保卫工作丧失了内部安全防范中应有的威慑力,在某些方面助长了犯罪分子的气焰。
三、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创新举措
1.创新保卫工作体系,保证保卫工作正常开展
企业治安保卫工作要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治安防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适应动态管理的要求,改革基层单位之间各自为战、工作运行机制不协调、衔接配合不力等问题,不断加强点线面结合、专群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治安防控,依靠公安机关的打击力量,实行打防控一体化。要主动适应、主动应对社会各界及企业内部的治安形势不断、变化的客观的内在要求,不断分析研究治安保卫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准确预测,始终掌握工作的主动权。通过以基层单位党支部为核心组织体系建设,将治安保卫的范围和工作任务分解给各基层单位,层层签订切实可行的《治安保卫工作责任书》,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保卫工作的保障机制和奖惩机制,逐级抓好落实,使企业治安保卫工作渗透到企业各项管理之中,主动参与企业管理,发挥应有的职能,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
2.加强制度建设,提升治安保卫的执行力
企业内部安全保卫工作正常开展的关键在于规章制度的健全完善和工作责任的具体落实。要坚决贯彻“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和“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企事业单位治安保卫条例》和本单位自身特点,制订更加细致、覆盖企业全角落、有针对性的管理规章。同时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同步,不断修改和完善治安保卫管理,使之具有更强的实际可操作性,更有说服力和约束力。实现内部安全保卫工作由被动处置转变为主动防范,要制定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特别是事关国防安全、安全和社会安全的单位,要加快建立应急机制相协调的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处理机制,适时组织演练,以应对恐怖袭击、群体性事件等引发的各种危机,切实维护单位和社会的稳定。
十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行政体制改革,其间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基本方向是实行政企分开、转变职能、精简机构,提高效率。但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旧的高度集中统一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没有及时跟上,致使一些机构减而复增。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可以预见行政体制将要发生一系列的重大变化。
政府的微观经济管理职能逐渐削弱或消失,宏观经济管理的职能将进一步加强。
行政与企业将进一步分离,企业将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
财政投资管理体制将发生重大变化。今后国家的财政支出将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用于那些周期长、利润少、规模大、单个企业不愿投资或无力投资,又是社会所必需的项目。二是用于社会公共事业,如教育、卫生、抚恤、救济、公共工程等。三是用于行政支出和国防支出。这些变化,对减轻财政负担,增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有益处。
金融机构的性质将朝着企业化的方向变化。
国家包办、包管事业单位的格局将被打破。
人事制度改革将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展开。
教育行政部门将逐渐减少对学校的行政干预,使各类学校朝着自主办学的方向发展。一是教育、教学将朝着注重职业教育和能力培训的方向发展,以适应市场经济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二是改变单一的办学经费由国家统一拨款的模式,学校可以多方筹集办学资金,私立学校、社会办学将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三是高等学校将淘汰一些落后的专业,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设置专业和课程,配备师资。四是学校内部将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进行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激励竞争机制。五是大中专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同样要经过市场的挑选。在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后,大学毕业生不再和官员资格划等号。
政府行政机构和人员将大幅度削减。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给秘书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迅速转变观念。秘书工作是当领导参谋助手的工作。
关键词 档案信息宣传;问题;对策
近年来,各级档案部门对信息宣传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倾力支持,有力地促进了信息宣传工作的开展。但在一些基层档案部门受客观条件和外部因素的制约,信息宣传工作始终滞后于档案业务工作,不同程度地导致了档案工作得不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档案队伍中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得不到各类媒体的关注和褒扬;同时,通过宣传达到档案工作的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档案工作的社会认知度进一步提升等目标。如何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发挥好信息宣传工作引领引导、交流经验、促进工作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基层档案部门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当前基层档案信息宣传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工作人员更换频繁。近年来,基层档案部门受人员编制、岗位待遇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档案人员很难稳定。据笔者调查,大多数基层档案部门的工作人员每两三年甚至每年都要进行更换,难以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信息宣传工作队伍,影响了基层档案信息宣传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宣传力量比较薄弱。据笔者调查,大多数基层档案人员一岗多责的现象比较普遍。繁杂的日常事务牵扯了他们大量的精力,没有时间走出去深入、全面地了解区域内的档案工作情况,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性的工作动态无法及时掌握,为进行及时、客观、深入的报道带来了很大困难。特别是遇到大型的节庆活动,宣传报道人手不足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
(三)宣传方式较为单一。传统媒体受版面和发行范围的限制,信息容量和受众相当有限,而电视、电台、网站、微信、微博等现代媒体却拥有海量的信息容量、实时的传播速度、数以万计的固定用户,宣传效果优势明显。但是,据笔者了解,目前大多数基层档案部门的宣传方式还是以传统媒体为主,利用现代媒体进行宣传尚处于起步阶段,多元化的宣传方式尚未形成。
(四)宣传内容略显偏颇。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历来都是档案信息宣传工作的重点。因此,我们在对外宣传上,倡导采取双管齐下的措施,既要真实报道档案业务工作的重大业绩,也要全面反映档案队伍建设的良好成果。但在一些基层档案部门,往往突出纯业务建设和其它中心工作的报道,对于新出台的政策法规和新兴的档案登记备份和档案文化建设等工作则反映不够,宣传力度不大。
二、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
影响和制约基层档案信息宣传工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部分基层档案工作者认为档案部门主要负责档案的保管和利用,为社会各界提供文档服务是其主要职能,信息宣传不过是一项辅工作,抓得再好也无多大意义。笔者分析,存在这种认识误区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部分人认为信息宣传是一项“软性”工作,不如从事业务工作见效快,信息工作抓与不抓无碍大局;另一部分人认为信息宣传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丢掉,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只能算“二流角色”,工作再出色也得不到领导的赏识和重用。
(二)缺乏高素质的写作人才。当前,基层档案部门从事信息宣传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半路出家”,缺乏做好信息宣传工作的基本素质,即使工作热情再高,但写出来的文章或信息没有理论深度,抓不住重点、接不到地气,达不到理想的宣传效果。据笔者调查,大多数基层档案部门的信息宣传工作人员都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撰写信息质量不高,真正进入领导决策层面的较少,工作能力强、写作水平高的专业人才极为匮乏。
(三)缺乏现代化的办公条件。一些工作人员的办公环境不太理想,通常是几个人共用一间办公室,人来人往,环境十分嘈杂,工作思路和写作灵感经常被打断。
三、做好信息宣传工作的基本思路
面对当前基层档案信息宣传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从提高基层宣传工作水平的角度谈几点拙见。
(一)明确指导思想,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到位,行动才有方向。笔者认为,做好档案信息宣传工作,首先,要提高领导干部特别是档案部门主要领导的思想认识,真正做到从思想上重视信息宣传工作,加强对信息宣传工作的领导,及时帮助破解工作难题,切实发挥好领导作用;其次,要提高基层档案工作者对信息宣传工作的认识,教育和引导他们改变重业务轻宣传的错误认识,鼓励那些工作经验丰富、文字功底扎实的工作人员到宣传一线去,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通、反应敏捷的信息宣传工作队伍;再次,要提高信息宣传工作人员的政治待遇和物质待遇,让他们在政治上看到前途、在物质上尝到甜头,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信息宣传工作是一片“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二)建章立制,加强管理,着力构建工作网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笔者认为,做好基层档案信息宣传工作,关键要建立一套靠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靠制度推动工作的工作机制。一是抓好配套制度建设。既要从宏观上制定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确定阶段性工作目标,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又要从微观上对工作任务进行量化分解,使责任落实到人,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二是抓好工作网络建设。要利用制度把信息宣传工作与各项业务工作进行有机融合,把工作触角向基层单位延伸,建立起纵横结合、灵活机动、反应迅速的工作网络,形成上下联动、内外配合、广泛参与、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三是抓好督查机制建设。明确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把信息宣传工作列入岗位目标责任制,结合岗位目标管理,采取月检查、季分析、年评比等措施,进行严格考核。要把考核结果与年终评先、树优、职务晋升等挂钩,并根据工作实绩,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充分调动广大信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人人写稿,好稿见报,多写多得”的良好机制,积极营造“大宣传”的工作局面。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要加强黄河防汛各项工作的完成,加强黄河防洪安全工作的确保,黄河防汛的根本所在就是保障人民财产和生命不受损失。虽然近年来黄河并没有发生很大的洪水,但是丝毫不敢松懈防汛工作,同时当下黄河防汛还存在许多问题,只有逐步的解决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才能进一步的确保黄河安澜,为沿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一、黄河防汛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常备物资管理不当
一是管理机制不顺,牵涉到防办与财务两个部门。二是,数量不足,品种少,有些必要的如钢材、机动船只、油料等储备物资。三是,部分料物超期服役,料物存放的时间长,难以保证料物质量。四是,防汛料物更新的速度慢,尤其是其中部分料物对现代防汛需要已不能完全适应。五是,防汛仓库门小户窄,失修老化,大型运输车辆、防汛物资进不去。六是,装运机械设备的缺少。七是,管理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挂牌号料的方式已经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二)防汛物资及料物的问题
1.防汛物资的更新很慢,大大的降低了其实用性以及其老化程度,如防汛抢险用的麻袋,存放的期限时间太长,超出了老化时间。抢险用的一些老设备的运转存在使用办法、操作技能繁琐以及不好控制等问题,新产品及材料普及程度不高,使用时实用经验很少。
2.防汛物资调度上没有统一调配电子档案的渠道,没有很好的和地方防汛物资管理部门进行沟通,数据不够透明,其管理办法不能跟随时展。
(三)抢险物资仓库年久失修且面积不足
在黄河下游现场施工中防汛物资的储备所需库房的面积大约为14万m2,而且现有库房的面积大约为10万m2,其中缺额将近4万m2。由于仓库的面积很小,以致于物资的摆放超高、超宽,占用了一定的通道;个别库房甚至不能很好的将现有的防汛物资全部容纳,部分铅丝木桩、网片、抢险设备等防汛物资进行露天存放,对物资保管存储产生严重影响,降低了库房建设的标准。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之前建设的库房,结构很简单,主要就是砖木瓦房,没有很好的保温、隔热方面的设施,这就造成了橡皮船等方面的橡胶制品以及土工布、编织袋等物资防老化的能力变差,这样从一定程度上缩短了防汛物资的使用年限。在当下,仓库中八十年代以前建设的仓库面积占库房总面积的33%,绝大多数属砖木结构,少量属于砖混结构,存在屋顶漏雨、墙体的裂缝、基础的沉陷等现象。1980年以来加强多为砖木结构库房的建设,而其中一部分库房同样也存在墙体裂缝、基础沉陷等问题。
(四)险情预警系统的建设问题
洪水险情一旦出现,其发展速度非常快。如何在险情出现前,预判和推算洪水发展迹象及轨迹,可作为快速反应及防汛抢险的一种参考数据。现阶段,预警系统只在委级单位试用,下级单位很难涉及,如在下级单位普及,将是黄河防汛技术的一次历史性的革命。
二、黄河防汛应急管理措施
(一)加大对防汛工作的宣传力度
黄河安危,事关大局。为此,要进一步利用各种渠道加大防汛工作力度的宣传,积极对防汛工作的重大意义和重要性进行宣传,提高长期性对黄河防汛的认识和沿黄广大群众洪水的忧患意识。除利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和防洪法规防汛知识外,进行黄河防汛宣传工作,还可制作成宣传画或手册,在农村集贸市场或者村庄街道明显地方发放、张贴,介绍黄河的防汛任务、防汛形势和要求。从根本上改变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切实加强认识,使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把黄河防汛当成头等大事来抓。
(二)提高群众防汛队伍防汛业务能力
最近几年,在我国某些领导和黄河边的群众水患意识很淡薄,就把防汛工作作为一般性的可有可无的工作;尽管作为全民的义务的防汛工作,更需要提高整体社会公民的素质,而且同时因为地形的限制,沿黄经济不是很发达。而且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集中时间加强防汛群众队伍的培训,但是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让群众参与,加强群众报酬,可黄河防汛的经费严重不足,因此,在每年都应该加强组织防汛群众队伍,但是培训的效果不明显,群众的实战经验相当缺乏。因此建议每年汛前加强群众防汛队伍完成集中的防汛知识培训,从而确保每期大约10天左右的时间来进行,加强防汛群众人员基本常识的学习,查险巡堤技术要领,以及对普通险情进行抗洪抢险的基本技能以及鉴别的方法。更好的对一定范围内工程的现状进行全面的熟悉和了解,建设一支更好的黄河防汛专业水平的队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应给被培训人员一定的补助费用,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鼓励群众参加防汛工作。
(三)防汛物资和器材准备
要战胜洪水就必须加强黄河防汛料物等物质基础的建设,自从人民治理黄河以来,对于黄河防汛料物就应该本着从防御洪水的需要来完成,从而就地取材,采取社会团体、群众备料和国家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材料的储备。在相当一段的时期内这种方式推动了黄河防汛抢险工作,但随着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式,政策的变动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其弊端也逐渐的暴露出来,社会团体、群众备料不足,料物的落实是很困难的。管理料物与合同制的储备更能加强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适应。合同制管理得到更好的实行,可以在防汛抢险需要进行确保的前提下,依据料物储备计划,由防汛部门按照所需料物的数量、规格、种类、质量,备料合同的签订,防汛料物的供货来源的确保,防汛料物的保障程度得到提高,更好的为黄河汛期防汛抢险等救灾工作提供防备来源。
(四)预案体系
黄委防汛应急预案体系按照“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应急预案和常规预案、专项预案和总体预案之间相结合的方法,分部门、分级进行编制,基本形成了“内容全面、可操作性强、层次分明”的应急预案建设体系,是防汛指挥机构调度、部署、指挥黄河防汛工作的重要支撑。省、市、县3级河务部门分别主要编制本级防汛总体预案的单位,由防指核定或本级政府后对防汛预案印发执行。
(五)黄河专业防汛抢险队伍及机动抢险队伍
针对黄河系统专业防汛队伍年龄结构偏大问题,应加大防汛队伍新生力量的吸收。从人才储备库中及专业退伍军人中挑选年富力强人员补充进来。定期举办培训班,进行考核选拔,择优录用,形成制度选拔模式。另一方面开展以老带新工作,老的抢险队伍成员带新人,负责新人从心理、技术、责任、担当等方面的培养。真正让新人具备临险不乱,抢险有方的素质。在民兵防汛队伍的问题上,应扩大宣传力度,建立合同制管理模式,积极探索与地方政府协作的模式,让他们参与民防队伍建设。
(六)防汛料物
一是,加强管理机制理顺。二是,防汛仓库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进。三是,防汛料物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四是,防汛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的比重的提高。五是,根据实际情况,对防汛料物储备名录进行及时更新。六是,加大对机械设备的资金特别是防汛料物的投入。七是,探索防汛料物实行资金储备和实物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加强市场供应,运输方便的料物不在仓库储备实物,而是一定数量的储备资金,向有信誉,资质好,更好的践行能力强的生产厂家提供一定数量的周转金,加强备料合同的签订。八是对群众备料和社会团体的企业的个人给予适当的补贴。
(七)防汛队伍
一是,在全社会加大人才力度的引进。二是,进一步加大黄河防治的力度,并且同时加大与有关科研院校,加强领导干部的实地考察,并且对加强地方水利机构以及企业之间的交流,地方水利机构,防汛设备生产企业等学习。三是,加紧随着时代步伐的进行,使职工,领导干部防汛抢险方面出现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进行全面的了解。四是,加大对专业机动抢险队的资金投入。五是,摸索组建群众队伍的创新,加大在群众队伍中企业抢险队的比重,并适当的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六是加大对各类防汛队伍的培训力度,并确保必要的实战演练。
结束语
因此,在基本保障黄河两岸工农业引用水的情况下,要用好规划确定的黄河输沙与生态水量,抓住机遇适时开展汛期调水调沙的同时,要精细调度,利用每年汛初水库汛限水位以上的适当水量,持续开展汛前调水调沙,人工塑造大流量过程和水库异重流排沙,以实现小浪底水库减淤、下游中水河槽维持、输沙入海造地和河口生态供水等方面的和谐共赢。
参考文献:
[1]李寒冰,白爱华.黄河防汛通信交换网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