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2:0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体育公共管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公共伦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公共伦理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面临着很大难题与挑战,存在现实中的公共伦理缺失问题。我国公共管理伦理缺失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意识因素方面
我国传统社会遗留下来的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的伦理观念铸成了公共伦理理念缺失以及意识困境,当前公共伦理的理性正在缺失,给原有的价值体系、道德标准带来较大的冲击。首先一些公共管理主体的“服务”意识逐渐蜕化,对基本公共管理体系形成消极的影响,其次,管理者对公共道德的理解出现偏差,本来管理与伦理融合的最高层次是发自内心地相信管理伦理的存在、内容及其重要价值,而中国传统伦理却偏重于个人的修身养性和个人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私德关系,而忽视了个人对社会与国家的公德关系,未能凸显人的主体性和以人的个性自由的最高境界。再加上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没有,也无法发展出一种适度合理的公共理性。最后,中国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的复杂、狭隘顺从的草民政治意识和政治思想,使得他们根本不参与或仅是被动地参与政治性活动,参政意识相当淡漠,更谈不上对公共管理伦理的发展。因此,这些思想意识因素直接影响他们对公共管理的参与度和思想意识的转变。
2.制度建设因素方面
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虽然也建立了各种较完备的行政监督机制与制约体系,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影响,我国目前还存在着很多行政监督不力、制度建设相对迟缓的现象。社会对于公共管理伦理这一精神领域的投入也明显不足。具体表现为:一是社会上对于伦理问题尤其是公共管理伦理方面重视不够,理论界对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伦理规范缺乏深入、系统、透彻的研究,从而导致精神文化建设所依赖的伦理工具相对缺乏;二是一些公共管理组织对待这些传统伦理体系的态度,往往也是只重视传承而不重视发展。这不仅导致了自身公共管理伦理素质的下降,同时也降低了总体的公共管理服务水平,激化了社会矛盾,伦理内化也就不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性、公平性、普及性。现实生活中公共管理伦理价值的确立与发展需要在“公共善”的问题上达成一致,避免社会管理混乱不堪。再者,公共管理伦理教育受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驱使的现象较为严重,公共伦理范畴概念也不明确,缺乏对各个主体的导向性和社会实践性,这些原因导致了公共管理伦理发展与制度建设不可能和谐发展。
3.环境刺激因素方面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的变革发展时期,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物欲膨胀,工作压力大,再加上社会监督和制约机制不足,使得管理主体的人格发生了严重的异化,伦理意识不断淡化,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时,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公共权力在公共管理领域中被大量地交换和利用,这些管理者进而形成了功利型人格,最终导致了公共管理伦理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对现实利益的过分追求,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依赖和精神的空虚,也折射出了社会价值理想的缺失。我们生活的世界不仅是一个现实世界,更是一个有意义的世界。近年来相继发生一些恶性事件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在一些社会领域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这不仅影响了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和道德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公共伦理建设的社会公共环境。
三、针对公共管理伦理缺失提出的的策略
笔者认为,要想推进公共管理体系构建,解决公共管理领域中出现的伦理缺失、道德滑坡问题,就必须多方位、长期有效地加强公共管理伦理建设。
1.加快转变公共管理思维
社会公共管理伦理思维是指以管理学与伦理学相统一为指导思想的思维方式,是执行和评估管理伦理规范的道德评价坐标。公共管理伦理缺失问题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现阶段我们要明确公共管理伦理的现实作用及其相应的规范标准,转变陈旧的思维方式,实现公共管理伦理思维转变,对公共管理组织的伦理要求与对公共管理者的伦理要求做明确区分,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伦理道德激励方法与管理方法,强调管理活动的伦理规范;同时,为了防止公共管理伦理缺失,我们也要把法律、行政、经济和教育等各个方面结合起来,制订出不同的伦理考核标准与道德规范,强调投入公共组织管理者的道德责任感和对正义事业的投入,明确认识到公共伦理规范的重要性,尽可能地多在公共管理组织的监督上下工夫,努力推进公共管理构建,使管理活动有据可依、行动有序。
2.健全公共管理制度
管理伦理建设必须以政治、法律、制度等的建设和完善为首要条件。因此,在当代社会生活高度分化和社会关系复杂化的情况下,社会公共管理必须把这种特殊的管理方式引申为外在的管理制度的具体建构并不断塑造道德典范,扩大公共管理伦理的社会影响力,健全各项公共管理制度。首先,公共与伦理相结合必须在政府与公民长期互动的关系模式之上,公共管理的社会责任也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多数公民偏好的基础之上,把公民外在的行为规范逐步转化为组织整体和组织成员的内心要求,从而实现管理与伦理的深层融合;其次,在具体公共管理过程中,应当把公共管理伦理放在国家管理创新战略层面上加以思考,通过管理的伦理化和伦理的管理化结合,把对已有公共活动的规范与开展新的公共活动结合起来,明确管理主体的社会责任,不断创新管理制度,并让其在一整套较为完备的体制中充分发挥激励功能,最终实现公共管理制度的人性化、科学化、时代化。
中图分类号 :TU248. 2 文献标识码 :C
前言
自动扶梯是用以在建筑物的不同层高间运载人员上下的一种连续输送机械。作为运送乘客的交通工具, 自动扶梯不仅成功地缩小了目标间的距离, 而且使超短途(如楼层、站台间等)的大流量人员运输成为可能,为人类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自动扶梯的应用不仅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更是成为衡量现代物质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保证自动扶梯正常运行,发挥其作用,需要保证其制造与安装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要求,更需要电梯在运行期间的日常维修与保养,以减少故障和停梯时间,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可以说自动扶梯的维护保养是一项经常性的、十分重要的工作。
1.自动扶梯管理及维护的必要性
不同于垂直升降电梯,自动扶梯大部分安装在地铁、机场、大型购物中心等人流集中之处,这也使得媒体和公众对于其安全性的关注较垂直升降电梯更高。一旦发生事故,前者媒体曝光率远大于后者。虽然自动扶梯事故死亡率较电梯低,但由此对伤者产生的身体伤害以及心理阴影是巨大的,在社会上的不良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以发达城市为例,自动扶梯事故频发,尤其是2010年和2011年在深圳、北京地铁内分别发生的两次自动扶梯逆转事故,一时间引发了社会各方面的热烈讨论,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至于事故发生原因,通过对这些年来自动扶梯事故统计数据可以得知,导致自动扶梯事故率高主要是因为乘客使用不当,常表现为乘客的自身疏忽和非故意的误操作。这类原因导致的意外大约占事故总数的92%。以广州地铁二号线“广州火车站”站换乘五号线的自动扶梯停运事件为例,并不是扶梯电力问题或其他设备及管理问题,仅仅是一名约7岁男孩按下紧急按钮而引发的。通过现场监控录像回放发现,该男童引发扶梯停运后,工作人员迅速安抚住乘客,有效避免了踩踏事故的发生。因此,加强自动扶梯的管理和维护十分重要。
2.自动扶梯维护新标准出台
2011年,继欧洲标委会CEN实施了EN115-1:2008《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电梯标准后,国家标准委针对新的欧洲标准立刻下达了对应的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修订计划,全国电梯标委会按照修订工作程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自动扶梯新检规。新标准就相关技术领域的安全要求做出了一些新的增订与改动,如扶梯与建筑物的接口的要求, 同时还加强了梯级踏板与围裙边的安全防护等。
与此同时,国家质检总局也开展了自动扶梯新检规的编制工作,继续遵循了在满足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兼顾我国电梯相关工作现状 (企业责任落实急需强化、“人机”不匹配矛盾急需化解) 的原则。相比旧检规对于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安装、改造、重大维修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的目的、性质、依据、适用范围、检验条件、检验周期、程序与要求、内容和方法,以及检验结论的合格判定条件的模棱两可,或是标准落后,新检规对其都作出了明确规定,以杜绝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新检规规定了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日常维护保养和使用单位以及从事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的职责要求,提高检验工作质量,促进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运行安全保障工作的有效落实。
3.加强自动扶梯维修保养与管理的措施
3.1建立完善的相关维修保养和管理制度
多个城市屡发的自动扶梯停运及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完善的自动扶梯维修保养和管理制度。自动扶梯之所以能够安全运行,必须依赖于健全完善可行的电梯维修与保养管理制度,这是杜绝自动扶梯事故的基础条件。其中,维修人员岗位责任制;维修、保养交接班制度;日常维修保养制度;维修人员安全操作规程等等都是建立相关制度所要考虑的方面。自动扶梯维修人员的义务在于必须严格履行岗位责任制,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不可消极怠工,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值班人员要将自动扶梯运行情况、设备发生的故障及处理过程详细填写在交接班记录本上,一目了然的电梯运行情况有助于接班的维修人员迅速掌握,及时作出反应。对于自动扶梯维修人员的维修资质,要求维修人员必须持有质检部门核发的“特种作业操作证”上岗。
3.2加强自动扶梯维护保养监督管理工作
新《特种设备法》对电梯维保单位和维保人员进行了严格的要求,要求电梯维护保养必须由电梯制造单位或者依照《特种设备法》取得许可的安装、改造、修理单位进行;承担维护保养的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取得作业人员资格;维护保养过程应当严格执行安全技术规范要求,并落实现场防护措施,保证施工安全。质监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开展自动扶梯质量安全风险排查整治工作,对排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责令相关单位立即落实整改措施,整改不到位的,要依法予以强制停用,对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予以严厉查处,切实保障扶梯安全运行,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3.3提高自动扶梯维修人员素质
自动扶梯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其管理水平。端正的工作态度以及高度的责任心是自动扶梯维修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作为合格的维修人员,对于扶梯基本的机械构造及电气工作原理及其修理技能、安装工艺、相关性能以及维护方式、扶梯维护规程和安全操作规程都要足够了解并严格遵守。能迅速、准确地判断并排除故障,缩短停梯时间使扶梯迅速投入正常工作。
3.4使用单位要建立严格管理和防范制度
首先,使用单位要建立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明细责任分配。相关技术及管理人员要密切协同,各尽其职。另外,对于技术人员的把关,应严格遵守执证上岗制度,有条件的要定期举行培训考核,强化检修人员专业素质,严把技术人员质量关。值得一提的是,健全事故发生应急预案的意义也十分重大,建立完善预案能够有效定位围困人员并保障人员安全,达到时间最短,损失最少的要求。
3.5加强对新型安全自动扶梯的研制
加强对新型安全自动扶梯的研制,是未来自动扶梯行业的趋势,也有利于减少自动扶梯事故。如今强调安全性的自动扶梯以移动式裙板扶梯为代表。该自动扶梯的原理是将梯级踏板和围裙板组成为协调运行的单一模块, 梯级踏板和围裙板成为协调运行的单一模块。该自动扶梯的梯级与裙板之间无任何间隙, 从而避免发生该区域手指轧入的危险。而这一区域正是传统自动扶梯的主要危险所在。
结语
中图分类号:S73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现代城市中城市园林绿化被作为衡量一个城市居住环境的重要标志,良好的园林绿化不仅可满足人们视觉需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但在实际施工中往往由于人员素质低或经验缺乏等因素导致系列问题的出现,认真分析该类问题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管理对策对保证施工质量,提高园林绿化的社会及环境效益具有深远意义。
1 园林绿化中存在问题
1.1 人员素质低
园林绿化工程较建筑工程严谨性和技术性均较低,部分人员认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即种树铺草而无需较高的专业技术,因此大量素质不高的施工人员纷纷进入园林绿化施工行业,施工队伍素质低则会导致难以充分理解工程的设计意图,在施工中往往对土壤、基肥以及树坑等方面要求不严格,最终导致树木生长不良的结果,施工管理水平低则增大了返工率,降低了施工进度,甚至不规范施工会导致环境污染现象。
1.2 土壤因素
园林绿化中土壤问题直接影响到后期植物的生长,在施工选土时应对其进行理化性质分析,便于从酸碱度、透气性好持水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测试,并结合试验结果采取相应的消毒以及客土等措施,对种植土翻挖深度、客土质量以及基肥的腐熟程度以及其施入量等方面进行控制。
1.3 水的因素
对于移植的植物因其体内在移植过程中易导致水份失去平衡,因此在栽植后应及时给植物补水,并应重视对其水分控制与管理,由于植株根系的恢复应具备适宜的温度和空气,辅以适量水分方可正常恢复,若土体内水分含量过高则会降低土壤温度,并将土体内空气排挤,尤其是当土壤内一氧化碳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则会抑制植物根系的恢复及生长,增大其死亡率。
1.4 养护不科学
施工队伍中专业人员匮乏导致无法实现高质量施工及后期高质量养护,同时由于园林绿化是在对应城镇生态条件下由人工组建的植物群落,但其生长土壤多为已被破坏原结构的土壤,甚至存在土壤同建筑垃圾混杂的现象,因此要提高园林绿化中植株的成活率并确保其后期生长态势则应重视对园林植株的养护管理工作。
1.5 交叉施工
园林施工中由于不同的施工单位实施不同部位施工,其各自均遵循自己的原则和利益,因此易出现交叉施工现象,尤其在道路施工中土建和绿化分开实施则往往由于土建标准妨碍的绿化施工,而土建施工中往往缺乏了对植株生长环境的保护,同时土建施工中混凝土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植物的生长,最终会降低植株的成活率。
1.6 原有树种保存
部分人认为园林绿化建设即将原有树种进行更换,而不考虑新树种的适应性,导致在新树种栽植后出现成活率低的后果。
2 园林绿化施工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施工招标
对于达到一定规模的绿化工程应严格执行施工招投标制,并应严格控制相应施工资质和施工业绩,公平公正的实行优胜劣汰,便于技术管理水平高、信誉良好、经验丰富的施工队伍施工,而将施工质量差、信誉差的队伍淘汰,对于较小的园林绿化工程也应保证具有一定资质的队伍进行施工,坚决避免无任何资质的队伍进行施工;同时应充分利用施工监理以确保其对施工质量提供保证,保证施工中监理既能维护业主利用又可维护施工方利益,应充分做到诚信、公平、公正,应从严格控制施工用材、施工工序和产品验收等环节确保每个工作环节运作流畅,以便于从根本上保证园林绿化施工质量。
2.2 水分控制
对新移植的植株而言最适宜根系生长的土壤持水量约为60%-80%,且土壤略微干燥更利于根系的生长;对于保水性能较好的土壤,其每次的浇水量可稍多于正常土壤,并可适当延长浇水的间隔时间,对保水性能较差的土壤则应采取每次浇少量水并增加浇水次数的措施;对新移植的植株尤其是对幼苗而言应避免频繁少量浇水,因该种浇水方法仅可使土壤表层保持湿润而诱导根系向上生长,因此会降低其抗旱和抗风能力,最终易导致植株死亡。
2.3 土壤控制
因土粒呈团粒结构的土壤利于植株生长,土壤颗粒过小则植株根毛不易侵入,而在园林绿化施工时往往将表土剥去而不能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因此在施工中应尽量保留原土,并应尽量避免重型机械进场施工以免破坏原土壤内的团粒结构,铲除待用的表土尽量直接平铺在预定场地,应避免临时堆放以防地表固结,且应在天气干燥时进行掘取、平铺施工,为保证在复原地面形成滞水层而应对其进行彻底耕耘,对表土复原的地基应确保一定的耕深以便于其和表土融为一体。
2.4 种植深度
在移植植株时应以其根颈部位作为±0标准部位,植株的根颈落于地上和地下的交界部位,由于该部位在秋季最迟进入休眠而在春季则最早解除休眠,因此对其深埋或均会影响其正常生长并影响成活率,对于裸根苗时应避免种植深度高于根颈1cm,若植株为盆栽苗则其根颈与原盆土高度一致即可,并应避免种植土翻深及其翻整质量,避免翻深不足或不够精细而导致深栽或浅栽而降低苗木的成活率。
2.5 提高养护专业性
在城市园林绿化施工及养护中应以合理的发展模式来体现园林绿化的生态价值、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只有对园林植株进行精心养护方可保持现有的绿化成果,要实现该目标则应对相关工人实施定期专业培训,并逐步将园林绿化管理推向市场,在施工及养护队伍的选择时应实施公开招投标制度,选择具有养护管理资质且经验丰富的队伍对其实施养护,同时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市民绿化意识等多种手段来加强对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工作。
2.6 交叉施工解决措施
应控制植株护框在制作过程中其尺寸不超过设计标准以免因其减小而缩小栽植面积,在植物栽植前应将框内混凝土及碎石等清除干净,对于路边石尚应向栽植地面引导雨水并注意其四周的排水坡度和约束能力,可采取设置导水假缝等措施;对具有坐凳功能的植物树框其高度多高于地面0.5m左右,因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植株的栽植深度,因此应严格按照先护框后植株的顺序施工以免栽植过深导致死亡;在进行护框或树穴边缘石更换时应结合植株根系生长情况合理确定护框大小及挖掘深度,避免追求美观而将树根弄断而影响植株生长现象。
2.7 原有树种保存
首先应明确思想在园林绿化建设中时在原有树种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和改造,因此在施工中应避免对原有树种的损毁而应尽量对其保护,一般在施工中对原有树种采用用草袋围护树体并用土层垫高以防止石灰或水泥等深入树木根系土壤,并应将其暂时围护以免由于踏实、焚烧等造成损伤,对行道树的保护则可在施工中将树穴用土围护,并做成不超过30cm的土丘,若垫层需要浇水养护则应及时将树穴围护或将水体引向别处,避免树穴内积存含有石灰和水泥的水。
结语
良好的城市园林绿化既可满足生态、环保、休闲及美化城市的功能,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们心境,同时也是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标志,在园林绿化施工中应从土壤、水体、植株等角度着手,并严格控制施工质量,方可从根本上保证工程质量,充分体现其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TU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是指依据系统论的观点,运用科学方法,对公路施工单位各项技术进行调整,以此,提升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现阶段,我国公路施工企业技术管理仍处于传统的粗放型管理状态,其施工技术管理工程过于注重技术文件管理和施工参数控制,忽视了施工技术的基本原则和各个程序,导致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流于形式,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针对于这一不良现状,这就要求公路施工单位应全面把握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内容,充分认识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运用现代化手段,结合现行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特点和需求,加强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进一步提升公路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和施工质量,促进公路工程施工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二、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基本原则
现行公路施工技术管理过程中应严格遵循三大原则,首先是经济节约原则。公路施工工程耗资巨大,工期较长,因此,相关部门应在保障公路施工质量的前提下,立足于多方利益基础之上,尽可能的降低施工成本;其次是密切科学技术原则。技术的创新是加强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最有效有段,公路施工单位在实现技术创新应致力于传统技术之上,其创新后的技术需经多次实验之后,才能够正式投入使用;最后是贯彻国家经济政策原则。国家经济政策是为推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量身订做的,其各项规章制度均是依据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实施。
三、准备阶段技术管理
准备阶段技术管理是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基础。该阶段主要包括四个环节:建立各级技术负责制、建立施工技术管理的管理制度、建立标准化技术管理体系以及建立技术档案。
(一)建立各级技术负责制
就公路施工技术管理而言,其管理人员包括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专职工程师、技术负责人以及各级管理人员。因此,公路施工单位应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和各人员的职责,由总工程师统一领导和管理,确保各级人员各司其职,履行好自身职责。
(二)建立施工技术管理的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图纸会计及设计变更技术核定制度。公路施工单位为了保障图纸的正确性,对其图纸进行图纸会审和技术核定,其图纸会审和技术核定应着眼于主结构、主部位,施工技术装备、设计选用材料以及路、桥、涵等,通过及时发现图纸会审和技术核定中存在的缺陷,对其进行纠正,确保图纸的合法性、整体性以及正确性。
2、建立施工日记制度。公路施工单位为了准确把握整个施工活动过程和现场情况变化状况,建立施工日记制度。施工日记制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日期、气候;二是工程部位、施工组队;三是施工活动相关问题记录,施工进度、施工事故、施工设备更换状况等。
(三)建立标准化技术管理体系
标准化技术管理体系是公路工程施工准备阶段技术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常情况下,其被划分为三个等级,即国家标准、部级标准以及企业标准,公路工程施工单位在健全标准化技术管理体系时不仅需要强化施工人员从业素质,而且还需要加强技术监督和考核,不断调整技术标准和规程。
(四)建立技术档案
技术方案与其他档案具有较大的差异,现行公路施工单位技术档案仅仅针对于有价值的技术,即将有价值的技术手段记录保存下来,供以后使用。
四、施工阶段技术管理
施工阶段技术管理是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核心内容。该阶段技术管理直接关系到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高效性,加强施工阶段技术管理应着力于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图纸会审,切实严格按照图纸计划施工;二是优化方案,在确保公路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上降低成本;三是贯彻规程,严格依据相关规程制度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四是严格检查制度,全面挖掘施工阶段技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避免造成巨大的损失;五是详细记录,对施工阶段技术管理各个细节,进度等做出记录;六是资料收集整理,对有价值的资料进行保存,对无价值的资料进行剔除,以便日后使用。
五、竣工阶段技术管理
竣工阶段技术管理是公路施工的最后一个环节。该阶段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实验检查。由专业组织团队对公路进行通车检查,挖掘其不足之处;第二,预验收,填写竣工报告;第三,总结。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施工高效手段进行总结分析;第四,交工。由公路施工单位与相关部门签署交工合同。
六、加强过程质量的控制
(一)设计质量的控制,重大的设计变更应严格按报批手续, 按规定程序办非重大设计变更可以由设计单位授权监理工程师审批,也可以由设计、施工、监理三方现场会审处理。对设计中不详、漏误及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施工单位直接提出或通过监理工程师上报建设单位或设计单位以书面解释或补充规定。
(二)施工质量的控制,抓好各施工阶段, 以防患于未然为了提高工程质量,施工单位的各施工阶段要通过定期检查,突出的问题进行现场检查、评比和交流,对存在的问题,施工要点、注意事项等,施工内部质监部门以书面形式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并且要坚持质量第一,对影响质量的要害问题或普遍性问题尽快提出解决方案。对那些虽未发生但根据质量情报信息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要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七、结语
综上所述,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应当要从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过程中提前采取措施,要采取相对应的组织措施,为加强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确保质量,必须加强基础工作、施工质量控制和检验把关。逐步加强完善质量管理工作,就会使质量的满意程度将不断提高,工程质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
1.1公共危机的内涵
所谓公共危机是指由自然或社会原因所引起的突发性事件,对公共秩序与安全、公众利益已经造成或立即造成严重威胁,直接导致社会不安全因素与公众恐慌因素骤升等震荡,需要由以政府为领导的公共部门进行动态科学决策并高效应对的紧急突发事件。[1]
1.2 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
“公共危机管理”与私人领域的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相对,这一概念的采用,更多地是受了公共管理理论的影响,公共危机管理意在强调其管理的主体并不仅仅是政府,还有非营利组织等其它组织,政府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2 公共危机中的垂直管理及其问题
2.1 垂直管理的内涵
我认为:垂直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或者说公共危机中的垂直管理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方面,从原则上说,各种危机事件大都起源于地方,地方理应成为事件的第一反应者。但是,我国在危机管理中基层往往过于依赖上级政府,导致上级政府管理部门疲于奔命。另一个方面,是信息的通知模式也是垂直模式。信息垂直的流向并不是由事发地区向上级传达,而是由上级政府首先知道,再层层下达到事发地区,导致出现了这样一种局面:距离灾难最近的政府却最晚知道信息。
2.2 垂直管理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应急管理的重心过于上移。
无疑,垂直管理的确是一种应对公共危机的管理方法。然而,从垂直管理的两种表现形式来看:第一种情况会导致层级间政府在面对的危机的过程中,下级政府因为不愿意承担风险和责任,所以选择被动等待上级的指令,使上级政府承担了本应由下级承担的义务,使得管理的重心过于上移,使得权力过于集中在上级,而下级政府则成了摆设,在危机到来的时候,在人民用期盼的目光望着他们的时候,选择等待上级的指令,被动地看着损失越来越大,消极地等着情况好转,这样下去,长此以往,政府在人民中的公信力将会越来越低,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而第二种情况则会导致下级政府完全搞不清楚状况,不能及时知道灾情,更不要说去疏散人群,抢救人命甚至是抵抗灾情了。没有了政府的引导,在来势汹汹的危机面前,群众是那么软弱无力,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和家人。这样的政府怎么能让群众信服呢?
第二,时效性差、效率低下
虽然上级政府在资源调动和人员素质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是不可否认,这种垂直管理模式使我们的政府在等待上级命令的时间里错过了抢救的最佳时间,造成了无可弥补的损失。上级政府虽然有着较好的学历经历,但是面对危机,最重要的应该是尽快了解危机的实际情况并作出相应的决策。如果下级政府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在损失已然造成的情况下再怎么做恐怕也只是亡羊补牢了,这样的管理本身就具有时效性差的特点,我们怎么能够对这样的模式报以高效的希望呢?
第三, 严重挫伤下级政府积极性
我们能够看到,许多下级政府在危机到来的时候,怕承担风险和责任,选择被动的等待上级政府做出决策,消极地执行上级政府的指令。然而,我们也能够看到,一些政府官员希望能够救百姓于水生火热之中,希望能够为百姓做点实事。但是,上级政府似乎已经习惯了在危机管理中“大展拳脚”,因此一旦下级政府在未经上级政府命令的情况下,自行采取行动,那么就有可能被冠上“越权”的帽子。如果抢救的结果好的话还好,但是一旦抢救不尽如人意,那么这位官员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他必须为危机的抢救不力甚至是为危机的发生负上责任。那么,这样下去有哪位官员,有哪个下级政府敢在危机来临的时候挺身而出?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垂直管理严重地挫伤了下级政府解决问题,管理公共危机的积极性。
2.3 垂直管理的原因分析
第一,地方过于依赖中央政府。
我国是单一制国家,而且由中央给地方以财政拨款,另外地方的人事权掌握在中央。可以说,我国的行政组织体制是一种压力体制。这就导致了,地方政府在危机管理和其它事务管理中唯中央马首是瞻,因此在危机管理中,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听从中央政府的命令行事。另一方面,中央较之地方更有权威性,能够调动更充足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因此,在面对危机的时候,出于畏惧和依赖心理,地方政府会选择等待中央政府的指令。
第二,权责不明确。
面对危机,出于“经济人”假设,政府会出于对自己利益的保护,本着“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想法,选择逃避承担风险和责任,而把责任推给上级政府。而我国并不明确的责任体制为这种互相推委提供了可能性。由于体制上或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面对什么等级的危机哪个政府应该做什么,应该负什么样的责任;没有明确规定政府内部各个部门应该履行哪些职能,因此在不同的层级政府间,在同级政府的内部各个部门,人们把责任推来推去却没有相关的法律可以对他们予以制裁。
第三,行业垂直管理模式的影响
以我国目前的政治和法律的制度安排,群众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都应该能够在当地得到解决。基层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和法院、劳动仲裁等机构,都应该成为群众利益受到侵害时的投诉渠道。但是,我国现行的应急管理体系较多地延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分灾种的行业垂直管理模式,应急管理的重心过于上移,权力过于集中于上级部门,虽然权力集中便于调动资源,但它最大的问题是效率低下,成本很高,容易造成资源浪费。[2]
3 基本对策
第一,针对地方过于依赖中央政府,各个部门之间权责不明确的问题,事实上都是我国整体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不健全的表现。我国应该建立一个权责明确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其中,分属不同级别的危机管理机构具有应有的相应的职能,按明确的职能与权限来确定责任,对危机管理机构设定详细的奖惩标准。在处理危机事件中,凡本职本岗位应做的事,要尽职尽责,份内的工作如出现差错或失误,予以责任追究。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必须落实到严肃查处失职渎职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第二,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分灾种的行业垂直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垂直管理可谓是根深蒂固。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向西方学习。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危机管理一般都坚持“分级响应、重心下移”的原则。它们拥有从国家到地方的多级管理机构,分布在不同层次的指挥机构和救援力量。根据灾害的种类、规模 发生的可能性、社会影响程度等因素,实行分级管理,规定相应级别的机构启动指挥系统实施救灾。
总之,如果我国要真正地加强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就要改变权力过于集中于上层的状况,就要改变这种垂直管理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就要把一部分决策权下放到地方政府手中,让它们在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反应、及时处理。同时还要充实参谋咨询机构和信息工作机构,以形成合理科学有效的决策机构体系。
清楚认识政府角色定位、强化政府信用行为、巩固升华行政文化,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是现代文明社会发展和民主政治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行政管理,提倡行政“文明”、行政“科学”、行政“人性”,提高政府公信力,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个政府凝聚民心。树立权威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政府的信任也空前提高。但是,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攻坚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加强行政管理,清楚认识政府角色定位、强化政府信用行为、巩固升华行政文化,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是现代文明社会发展和民主政治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不讲信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的遵守和信任。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不守信用,就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由此可见,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
其次,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政府公信力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行公共职责情况的评价,同时也是对政府合法性的检验。信用政府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政府失信则会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任的丧失,从而造成社会普遍失信,削弱政府的合法性。
1.面向市场经济的环境工程经济课程教学改革
2.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3.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4.广东博信达公司环境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体系研究
5.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6.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7.构建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8.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改革与实践
9.环境工程专业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
10.工程教育认证制度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启示
11.特色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2.中国环境工程本科教育发展及人才需求分析
13.环境工程与可靠性工程的关系初探
14.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就业形势及其教学改革
15.SCI收录的环境工程期刊概况分析
16.低温微生物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17.环境工程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
18.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
19.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面临的问题与改革措施
20.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21.基于挣值法的环境工程项目审计程序研究
22.武器装备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
23.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形式和人才培养定位浅析
24.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5.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优化探讨
26.环境工程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7.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预防与控制
28.高素质环境工程本科人才的培养与成长问题探讨
29.环境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与探索
30.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31.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32.环境工程实验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33.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探讨——以安徽工程大学为例
34.高等职业教育类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模式探析
35.职业资格制度与环境工程本科教学改革探讨
36.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现状比较分析
37.谈谈环境工程剪裁和环境试验剪裁
38.环境工程专业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9.环境工程水处理中对曝气设备的应用分析
40.环境工程与生态工程复合体系发展动态
41.以特色求创新 以科研促教学——江南大学环境工程本科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42.双极膜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与展望
43.卓越工程师教育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模式初探
44.浅议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沈阳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
45.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46.环境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与思考
47.以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体系探索
48.由环境工程项目看环境绩效审计
49.航天器环境工程回顾与展望
50.基于GIS的城市环境工程地质质量模糊评价——以陕西略阳城区为例
51.浅谈监理工程师的环境工程监理工作
52.BOT方式在环境工程运用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53.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54.膜分离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55.对高等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56.动态膜技术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57.有机化学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58.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59.环境工程课程群及创新实验的建设
60.环境工程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61.环境工程硕士实验与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62.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63.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教学与改革
64.国外环境工程发展综述(上)
65.环境工程专业模型嵌入式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66.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培育探索
67.环境工程本科人才需求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68.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教学体会与改革探讨
69.耐污染超滤膜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展望
70.环境工程水处理中对曝气设备的应用分析
71.优化实验教学,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
72.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研究型教学探讨
73.研究性教学理念在环境工程综合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74.磁性固定化技术在环境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75.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76.无机膜的制备及其在环境工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77.生态文明创新环境工程与科技的发展模式
78.环境工程中胞外聚合物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79.新形势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浅析
80.环境工程在卫星研制生产中的应用
81.装备环境工程技术及应用
82.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83.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4.以清洁生产为特色方向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85.环境工程剪裁技术探讨
86.加强环境适应性基础技术研究发挥环境工程对型号的保障作用
87.环境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
88.基于资源库的环境工程专业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89.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初探
90.应用型本科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91.面对“两师”制环境工程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
92.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调查与改革
93.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
94.基于卓越计划的新型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95.论环境工程的现状及完善措施
96.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设想
97.基于功能模块的环境工程专业资源库的设计与开发
水利工程是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也称为水工程。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水利工程需要修建坝、堤、溢洪道、水闸、进水口、渠道、渡漕、筏道、鱼道等不同类型的水工建筑物,以实现其目标。
1当前水利水电工程质量中存在的问题
水利工程的修建,大大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使一些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在一些中小型的水利工程中,仍存在着一定的工程质量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1工程管理的不规范
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能否有效的、合理的、有序不紊的进行施工,在很大程度上和工程的管理是否规范有着很大联系。水利工程管理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在施工的过程中,任意干涉施工程序,随意的压缩工期,形成了只重速度不重质量的观念,从而严重的影响了工程的质量。其次,在工程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的意识薄弱,不能将工程的管理工作真正的落实到实处,一旦工程出现问题,就会出现工程的负责人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再次,在施工的过程中,工程的材料不合格。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最后,在现场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的违规操作,导致工程质量受损。
1.2工程设计的不达标
除了在工程管理中的不规范之外,工程设计的不达标也是影响水利工程质量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在工程前期的准备中,在工程的材料以及施工设施没有充分准备好的情况下,就出现仓促上工的现像。其次,工程设计人员的水平低,在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因此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再次,在工程设计的过程中,设计的质量不高,在施工的过程中不断的变更图纸。最后,在设计质量方面,缺乏强有力的监督体系。
1.3没有按相关要求进行施工
在施工的过程中,往往由于管理的不到位,在施工中经常会出现不按相关规定进行施工,从而给工程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现象:首先,在施工的过程中,一些管理人员为了一己之私,在工程在材料中,不断的偷工减料,粗制滥造,从而使工程的质量严重受损。其次,在施工人员中,多数的施工人员业务素质差,缺乏一定的技术水平,同时施工经验也不丰富。最后,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的技术落后,施工不规范,在操作的过程中出现违规操作,从而给工程的质量带来巨大的损失。
1.4没有一个完善的监督体系
在监督管理的过程中,水利工程没有一个完善的监督体系。在所存的工程监督体系中,首先,监督人员少,且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甚至会出现部分监督人员无证上岗等现象,从而在工作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其次,在工程监督的过程中,监督工作没有落实到实处,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监督质量的能力不强,同时缺乏有效的监督方法和手段。最后,在对工程监督的过程中,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不完善,因此在监督的过程中就出现了执法力度不强,工程质量监督处罚的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因此,由于监督体系的不完善,从而给工程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2加强水利施工的管理策略
水利工程的安全使用,直接受工程的质量影响。因此,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严把质量关,从而使水利工程的功能真正的得到发挥。在针对水利工程质量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提出了以下四种策略:
2.1规范水利工程的施工秩序
规范的施工秩序,是水利工程质量得到保障的基础。因此,只有安排合理的施工秩序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在施工秩序的规范中,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施工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工程的设计进行施工,严禁为了赶工期而盲目的增加施工人员进行施工。其次,在对工程材料的监督上,工作人员要严把质量关,坚决杜绝劣质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最后,要健全工程项目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相应的规定。
2.2严格落实项目负责人
在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工程的管理人员将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就要求严格的落实项目责任制,将工程项目的责任落实到各个责任人身上。其主要包括:首先,在施工的过程中,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程序进行施工,杜绝,对工程的程序进行肆意改动。其次,在工程招标的过程中,要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组织招标,并签订相关的合同。再次,在挑选施工人员时,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技术要求进行挑选。最后,在施工的过程中,要鼓励质量创优、安全生产,严禁盲目的进行压价。
2.3提高设计标准
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规定,依法对工程进行勘察设计,且要严格的贯彻水利工程条文中的相关规定。其次,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推行设计监理工作,坚决杜绝由于设计质量低劣导致工程的质量出现事故。再次,要严格的建立审批制度,在工程的施工前,要有工程施工的一个初步设计。最后,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施工图审查制度,防止不合格的设计图纸进入施工现场。
2.4强化施工管理
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两点:首先,要对工程的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上的培训,使其能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的安装相关规定进行施工,杜绝违规操作。其次,要加强施工单位的内部管理,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的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程序进行施工。再次,在对工程材料的管理中,要严把质量关,坚决杜绝“以次充好,以坏充次”等工程材料的流入,一旦发现,要严格的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理。最后,在管理的过程中,工程的负责人、质检员、特种作业人员都要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在施工人员中做好榜样。
结语:水利工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在改善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少了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影响。水利工程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工程在今后的使用性能。因此,就需要在工程的质量上,工程的负责人能充分的将工作真正的落实到实处,在工作的过程中本着对工作负责的态度,从而为日后工程的质量打下结实的基础。
引言
作为工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工程预算是进行基本建设方案的编制、工程项目投资总额的确定、工程招投标、施工合同的拟定以及工程竣工结算等一系列程序实施的依据。同时,在进行施工项目管理,施工方案编制,人力、物理财力等合理安排方面也是重要的依据。因此,加强工程建设的预算管理,对工程的整体造价进行合理控制,保证工程造价的准确程度是保证我国工程建设顺利开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工程建设的重要工作。虽然我国工程预算管理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与加强。
一、工程预算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工程预算管理是进行工程建设投资项目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日常的工程项目招投标以及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预算管理工作还是国家审计机关了解企业的投资情况,进行投资资金监督的一个重要依据,具有较强的权威性、科学性以及准确性要求。但是,由于诸多的原因,导致我国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如下:
1、工程预算定额体系亟待健全与完善
在对多个工程的相关预算资料来看,发现大部分的预算定额体系在当前还不够完善,导致预算编制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借用定额现象的发生。对于不同的工程类型,施工环境肯定是不同的,而各个施工单位的施工技术水平等也不完全一样。因此,采用同一个定额标准来进行工程预算的方式是不正确的。因此,建立一二完整而包涵多中预算定额体系的预算制度就显得尤为必要。同时,随着工程建设市场的竞争加剧,跨行业承包以及异地承揽等方式在工程建设领域越来越多。而各个区域不同的预算定额管理方式是导致异地跨行、跨区域工程预算管理的障碍。
2、管理组织亟待健全,管理激励措施不足
当前,国内工程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管理组织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健全,导致了建筑工程行业与当前科学管理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化。一些建筑工程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有效节省投资的目的,大幅度的压缩预算管理人员的数量,导致管理组织工作难以健全,而管理制度的执行也就难以得到保证。
通常而言,预算管理工作是有见识单位的各个部门自行组织而进行的,通过成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实施,最后通过审核预算与宏观调控等方式来实现预算管理。但是,当前很多的企业没有配备对应的专业管理人才,除了一些大型的建设单位具有专业的预算管理人员和管理部门之外,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都缺乏工作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预算管理人员。需要用到预算管理人员通常是采用临时外聘的方式,而在工程竣工之后即中止与预算人员的合同。这时,刚刚获得部分经验的工作人员又回到了其他的工作岗位,持续发展受到限制。
3、弹性的市场价格没有受到重视
由于建筑材料的市场价格是不断的波动的,而预算材料的价格应该按照工程造价管理部门所公布的造价进行实时的改变和更新。尤其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市场因素所主导的材料价格将不断的促使工程造价发生变化。而部分单位的工程造价预算工作没有对之加以重视。这时,价格额的上涨或者是下跌都将导致预算的估计值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动,导致预算超出或者是预算结余等问题。
4、管理模式缺乏综合性,管理方式落后
从我国当前大部分的建设项目来看,大部分的工程预算管理模式依然停留在阶段性的项目管理工方面,难以对建筑工程的全局进行综合性质的管理。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就是建设单位、设计部门以及施工单位之间缺乏合理的沟通,各自为政的问题较为明显。同时,工程监理部门通常只对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与施工进度进行监督,没有参与到投资管理的管理工作中来。虽然预算管理过程包含了预算与工程概算,但是缺乏对应的造价控制指标,难以避免造价保守以及投资偏离工程控制实际轨迹的问题。
二、提高工程预算管理水平的几点对策
1、保证工程预算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确保在聘用工程预算管理人员时要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一旦存在资质审查不合格,坚决予以清退。因为一旦预算管理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对应的造价管理工作需要,就难以对一些复杂的工作进行工程技术处理,难以保证工程的整体建设达到合理的工程技术要求。使得工程投资与控制工作不能顺利开展,更加难以进行组织工作的协调与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加强工程预算管理人员的资质审查工作,将工程预算作为第一重要的处理程序。对于一些没有能力自主进行工程预算,但是又需要进行项目建设的单位,则应该要求其委托第三方有资质的部门代替其完成对应的预算管理工作。且要求该第三方机构应该是相关部门批准的,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预算管理队伍。这样才能保证工程建设满足人力、物力与财力都节约的条件下进行,促进预算管理工作朝着高效、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2、科学确定工程造价费用结构以及预算定额
产品造价构成的分析主要包括对建筑造价进行三个组成部分的确定:工程材料物质的消耗支出;施工人员劳动报酬的支出以及盈利,工程预算主要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当前采用的工程造价费用构成中,将劳动消耗部分划分为这样两个部分:生产施工人员的劳动直接支出费用以及管理人员的间接支出费用以及现场支出费用,这更加导致了当前工程预算费用结构的复杂多变。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应该将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合理的区分,使得预算费用的结构趋于简单化与易操作化,便于施工企业的用工制度的整体改革,使得我国的建筑工程造价费用更加的符合国际标准。而工程定额是关系到建筑安装产品的生产消耗、社会条件以及生产力水平等直接想的数量关系问题。这时,合理的确定工程预算定额就需要考虑到这样两个方面:其一,工程安装过程中劳动力的整体水平。通常而言,生产力的提高将促进生产消耗的整体降低;其二,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要求最大限度的降低劳动消耗。
3、做好工程预算监督与审核工作
工程预算的监督与审核环节是保证大面积误差出现概率最低的方式。在进行工程预算的过程中,应该通过监督来防止人为误差因素导致的预算错误。而且工程预算的审核工作是标志着工程整体造价以及管理目标得以完成的关键,对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提高投资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建筑工程预算的合理管理与监督是保证建筑工程市场正常进行的基础,对于维护国家相关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在工程预算审核过程中要对预算审核的程序予以明确,尤其是要明确工程发包方、承包方、工程造价方等的主体责任与职能。同时,要明晰工程预算的校核纪律,防止工程预算的校核走过场。
4、合理利用并开发动态智能造价信息管理系统
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超出预算的问题很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工程管理方式落后而导致的。诸如预算资料精度不足,不能及时而全面的给项目决策者提供高效可靠的管理依据。为了达到对工程项目造价进行动态管理的目的,建立一个可靠的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系统就显得尤为必要。通过利用该管理系统来替代人工繁琐的处理业务,给管理人员提供及时而高效的信息,并给领导者提供详细的信息支持成为了以后工程预算管理的一个有效方式。
三、结语
本文在对工程预算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的同时,从人员、费用造价结构、工程预算监督以及智能造价系统四个方面提出了工程预算问题应对策略,形成了工程预算管理的基本策略与模式。
参考文献:
Abstract: the main content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including quality, schedule and cost three aspects. In the current manag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the three problems of always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therefore, the author of the three aspects and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search,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quality, schedule and cost of innovative management.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quality, progress, cost
中图分类号:TU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建筑工程管理的常见问题分析
1.1工程质量管理问题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需要贯穿于工程的前、中、后三个流程,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体现为:①施工之前勘察设计未能全面展开,而且施工的时候对于强制性的要求没有严格执行,加上设计单位的不配合,在最低化成本和最大化利益的误导下,缺乏质量管理理念和保障措施。②在质量监理方面,通常为了控制监理成本,而减少监理次数,另外由于监理制度不完善,给质量管理留下了漏洞。③施工单位法律意识薄弱,质量管理体系有所缺失,在施工中使用不符合规范要求的设备和材料,甚至偷工减料。
1.2工程成本管理问题
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问题,主要体现为:①项目组的负责人具有资金调度的权力,但对其的约束和监督几乎一纸空文,使得成本管理的其他部门和负责人未能发挥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成本的控制不能够全面反映其真实情况,其控制范围也较为狭小,而且控制手段落后,譬如某些单位认为成本控制就是施工材料以及其他施工费用的支出的管理。③工程在进行预算的时候,由于建筑材料的市场价格波动原因使然,使得原本的预算失控,也就是说,成本预算存在缺乏弹性空间的问题。另外在招投标的时候,承包商为了取得施工权而相互压价竞标,使得中标后的施工单位为了弥补招标的报价损失,而在施工成本上进行克扣,影响工程的质量,甚至造成工程的安全威胁。
1.3工程的进度管理问题
建筑工程的施工周期较长,进度的问题始终制约着工程质量的提高和成本的有效控制,目前建筑工程普遍存在的进度管理问题如下:①设计部门提交的设计方案与施工实际相悖,需要进行调整时,设计部门交付变更计划不及时,造成施工延误。②后期施工材料供应的时候,供应商交付的材料不符合施工标准,而必须进行退货处理,导致材料供不应求,影响正常施工时间。③工程投入的资金不足,影响施工流动资金的正常运转,缺乏资金的工程,效率也就难以得到提高;④在施工的过程中,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譬如施工遇到了大雨天气,从而影响工程的进度。⑤其他经济性和技术性指标的影响,譬如付款时间的推迟、材料价格的变动和合作一方的违约等。
2.建筑工程的创新管理优化方案
2.1工程质量的创新管理方法
首先是加大施工各个程序的质量监督力度,减少隐蔽工程部位的质量漏洞:①施工前做好未雨绸缪工作,在工程实地勘察的基础上,编制合理的施工质量控制方案;②施工过程中以质量控制方案为基础,采取动态管理模式,督促各部门按照方案进行施工。如果涉及施工变更情况的,要进行变更备案,经审批之后方可执行变更内容。③竣工验收时施工单位通过自检找出遗漏质量问题,及时整改或者重修,经自检合格后,方可进入正常的验收程序。
其次是质量监理方案,加大质量监理的力度,在建立监理制度的基础上,还要明确监理职责,关于质量监理,可从以下几方面探讨:①施工资格、施工机械和材料的检查管理,尤其是施工机械和材料,一定要在检查后制定和提交质量评估报告。②以监理机制为基础,监理人员在监理制度规定范围内实施管理,笔者建议进行集体式管理,避免一人失策而影响整个工程的状况出现。③部门签发监理报告要逐级进行,不得越级,提高监理程序的严格性和严肃性。
最后是施工材料和施工人员的创新管理。关于施工材料的质量管理,一是检查进场材料的合格性,譬如合格证书和质量保证书的检查,二是在选用材料之前,要进行检验测试,确保材料符合施工的质量要求,在采购的环节上,也要进行理性采购,减少材料闲置而出现后期损耗和破坏。而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工程质量成败的关键,因此笔者建议施工单位应该从技术和理念上提高人员的质量管理能力,尤其是管理层的人员,要加强考核和培训。
2.2工程成本的创新管理方法
工程成本要进行动态管理,笔者建议措施如下:①建立健全的成本管理组织机构,并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通过相应的管理责任制,对工程成本的预算、核算、监督检查和结算等进行动态控制。②成本控制部门要实现成本的创新管理,就必须提高管理的相关配套设施,譬如劳务、材料、设备和资金等的资源配置,并且利用成本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得工程成本管理趋于合理化和科学化。③作为财务成本的一部分,责任成本是工程成本管理工作的基础,通过对责任成本的合理界定,可以实现工程各部门之间成本控制的有效性。④加强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是掌握工程成本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工程投资和经营的流程,并且实际参与项目的策划和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是制定人才培养的相关机制,提高管理人员的质量。
2.3工程进度的创新性管理方法
首先是制定科学的进度控制方案,主要内容:①在调查工程实情的基础上,进行工程部署,譬如施工的顺序和施工的时间;②合理安排各工程单位之间的关系,避免由于职责不明确而出现进度交流的迟缓;③对气候、材料等不可预见因素进行预防控制,并定期检查工程的完成情况。
其次是施工方案的合理执行:①确保方案的严密性,对各个层次的施工计划进行复检,检查各方案是否与总方案的编制原则脱节,尤其是工序、时间和材料供应商;②保证各个部门明确施工进度的计划目标、任务范围等,使得各部门协调一致自觉落实方案。③掌握进度的执行情况,其中包括分析和解决进度中存在的问题,适当地进行进度调度。
最后是在施工过程中,做好施工进度的记录工作,包括每道工序的开始时间、执行情况和完成的时间,并对进度记录进行检查和分析,以便做出适当调整。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的管理问题主要集中于施工质量、成本控制和进度三方面,笔者在对这三方面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这也是工程创新管理实现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