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经济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2:0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投资经济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投资经济论文

篇(1)

2旅游投资经济影响SD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系统分析,适当引入其他相关变量,可建立旅游投资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图1所示。

3实证研究

文章以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旅游投资行为的经济影响。根据《旅游卫星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以及自治区的实际,文章确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环境管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体育娱乐业6个行业作为自治区旅游特定行业,以这6个行业的投资总和作为旅游投资。模型仿真步长为一年。

3.1模型检验

文章选取模型中的三个积累变量GDP、就业人口与游客数量进行历史检验,检验的起始时间为1999年~2008年,共10年。选取的建模工具是系统动力学建模软件VENSIM。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仿真结果与历史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GDP仿真值与历史值绝对相对误差的均值为1.52%,标准差为1.3%;就业人口仿真值与历史值绝对相对误差的均值为0.41%,标准差为0.33%;游客数量仿真值与历史值的绝对相对误差的均值为2.57%,标准差为2.2%。因此,从历史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度较高,可以代表现实系统的运行状况。

3.2积累变量模拟输出

在未改变任何参数的情况下进行仿真模拟,得出GDP、就业人口与游客数量等三个积累变量的模拟曲线,如图2的run所示。仿真时间从1999年~2030年。由模拟结果可知,在已有的旅游投资条件下,到2030年,自治区GDP值约为3431.89亿元,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0.3%;就业人口288.967万人,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62%;游客数量达到2050.75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约为7.15%。通过仿真结果,自治区2030年旅游收入将达到410.15亿元,旅游收入增加值143.55亿元,占GDP总量的4.18%。模拟结果与当前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较为吻合,并且与《自治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2020》的预测大体相同。

3.3决策分析

利用建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改变旅游投资比例,分析旅游投资对自治区GDP、就业人口与游客数量的贡献,如图2所示。图2中,run表示未作任何参数改变的模拟结果,run1表示旅游投资比例降低5%的模拟结果,run2表示旅游投资比例增加5%的模拟结果。从run到run1,随着旅游投资比例的下降,GDP、就业人口以及入藏游客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GDP的模拟数值在2030年由3431.89亿元减少到3190.26亿元,减少了7.04%;就业人口的模拟数值由288.967万人减少到236.13万人,减少了18.28%;游客数量的模拟数值由2050.75万人次减少到1842.64万人次,减少了15.02%。从run到run2,随着旅游投资比例的增加,GDP、就业人口与入藏游客数量都有所上升。GDP的模拟数值在2030年由3431.89亿元增加到3845.24亿元,增加了12.04%;就业人口的模拟数值由288.967万人增加到315.04万人,增加了9.02%;游客数量的模拟数值由2050.75万人次增加到2397.41万人次,增加了16.9%。由此,文章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加大对旅游及其相关行业的投资,重点发展旅游事业可以使得经济继续维持高速平稳的发展,并且对扩大就业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二,通过追加旅游业投资,可以极大地增加的旅游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第三,随着人口数量的逐年增加,就业岗位的供需矛盾慢慢凸显出来,闲置劳动力的增加无论对经济还是社会的稳定都有着负面的影响,而通过加大旅游投资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业来带动就业的增加,是一个十分现实可行的战略决策。

篇(2)

(1)公共性与社会性。公共性是指基础设施的非竞争性,为公众共同享有,任何人都无权阻止他人使用基础设施;社会性是指基础设施面向整个社会几乎所有的部门,而非单独向个体提供服务。(2)长期性。相对于短期经济增长而言,基础设施投资对长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根据索罗经济增长模型可知,长期经济的增长取决于技术进步、储蓄率的提高与人口增长率,而对于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取决于储蓄率的提高。因此,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发挥作用的期限而言,基础设施投资具有长期性。(3)间接性。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的增长具有间接性,基础设施投资并不像原材料那样一次性投入进去直接生产出产品,而是在每一批次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一次次折旧进去。

2.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

正如林毅夫在其发展论坛中所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使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长期受益,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可以扩大全国的市场规模,不断为全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空间,提升经济发展水平[4]。(1)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于农村经济的增长起着明显的推动作用,根据乘数理论,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乘数效应,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可以带动经济的数倍增加。(2)农村基础实施投资的增加促使国内总需求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增加会使国内总需求增加,国内需求的增加促使产出水平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会进一步刺激消费,提高投资水平,使经济得到新一轮的增长。(3)农村基础设施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促进经济增长我国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其核心是强调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就是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可以使农村生产环境得以优化,基础设施条件的加强增加了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给安全提供了更好的保障。环境的改善不仅可以体现出农村生产发展支撑力的提高,还能体现出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水平比较落后

相对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而言,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远低于城市的投资水平。部分地区不够重视农村的发展,造成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巨大差距,形成了城乡有别的投资机制。不仅如此,一些地方政府的税收政策也明显偏向于城市建设,导致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水平的相对落后。由图1可见,我国近年来对于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从2004年的投资额不到2000亿元,到2011年投资额接近9000亿。显然,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对于第一产业的投资额不断增加,投资总量不足的问题在未来有望得到缓解。从图2可以看出,2000年我国政府财政支出为1231.5亿元,其中农业支出占7.8%,到了2011年,我国政府财政支出已经达到10497.7亿元时,投资于农业的财政支出为9.6%。显然,“十五”以来,国家已经认识到投资在农业方面的资金不足,并且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投。

2.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融资渠道单一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金额巨大、资金周转慢、风险大且收益低等特点,使得基础设施建设在吸引农村社会闲散资金和民间资本上存在着一定难度,这也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由政府主要投资的重要原因。同时,政府缺少对农村基础实施投资的激励措施,对于企业、居民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缺少相应的法律与政策,从而导致基础设施产权不明晰,从而降低了企业、居民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意愿与倾向。

3.基础设施内部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投资于一些投资回收期短、投资回报率高、容易体现政绩的一些公共设施项目。而对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如医疗、教育、环保等方面基础设施投资供给严重不足。由于政府、企业、居民对投资项目的不同偏好导致了农村地区的医疗设备、教育设施、卫生基础设施出现供给短缺的局面。基础设施内部结构的不合理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农村基础设施之间结构不合理。全国性的农村基础实施投资往往会受到重视,而对于地方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造成全国性与地方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均衡。另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内部各成分之间的结构也存在着不合理性。一些地区非常注重交通、农田水利等方面的建设,这当然是出于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动机,但同时却忽略了文化娱乐、环境保护、医疗卫生保健等设施的建设。在今天,更高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不再是这个社会的唯一追求,我们同时也需要建设一个令广大农村群众更具有幸福感的社会。无疑,这对农村社会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4.建设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效率较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管理混乱,部分地区还出现了严重的滥用、挪用现象,如国家合疗资金、支农资金经常被挪作他用,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正常有序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阻碍了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

三、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作用实证分析

农村基础实施投资对农村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推动作用,本文对农村基础实施投资各项投入与农村经济产出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各项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村经济产出的贡献程度。1.变量定义及数据来源经筛选,我们选取的基础设施投资指标有:农村电力设施投资、水利设施投资、农村机械设备投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通讯基础设施投资。农村生产总值用农村经济产出指标表示。各项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见下表。以上数据选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2000-2011年度的时间序列统计数据。我们对各项指标采取对数的形式对数据进行平滑处理以便进行分析。2.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村经济产出回归分析本文采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模型如下:LnY=β0+β1LnX1+β2LnX2+β3LnX3+β4LnX4+β5LnX5+μ模型中,被解释变量Y表示农村经济产出;解释变量X1表示农村用电量,X2表示有效灌溉面积,X3表示农业机械总动力,X4表示农村公路总里程,X5农村电话用户数;β0、β1、β2、β3、β4、β5表示各项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村经济产出的影响程度,μ是随机误差项。3.计量结果与分析通过运用Eviews6.0统计软件对上述模型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到回归式如下:Y=31.87+0.17X1+0.087X2+0.31X3+0.011X4+0.015X5(1)线性回归方程(1)估计了农村基础设施各项投入对农村经济的贡献程度。从回归结果看,F值较大,说明方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方程的拟合优度较高,R2=0.998,调整后的R=0.997,说明模型的整体解释能力较强。从方程可以看出,农村电力设施、农村机械设备投入对农村经济的产出影响较大。因此,如果国家在这两方面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能够持续加大,将更加有利于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四、结论和建议

谋求农村经济的发展,其基础性条件就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通过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村经济产出影响的实证分析,我们得出,基础设施投资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应在以下诸方面加以完善:

1.加大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水利、电力、机械设备、道路等基础性设施,这些基础性设施对农村经济的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应加大对以上各项的投资力度,以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2.明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重点

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在农村的教育基础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农业科技进步、农村卫生设施、文化设施及农村社会设施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明确建设重点及优先建设领域,正如我们实证分析中提到的,尤其要加大对农村电力设施、农村机械设备的投入。在不为财政增加压力的前提下,合理推动农村经济增长。

3.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机制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多数以政府投资为主导,在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应逐步形成政府投资引导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资体系。首先,应充分发挥居民、企业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作用;其次,应开办以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收益权或收费权为质押获取贷款的金融工具;最后,如许多学者所提出的那样,实施PPP融资方式[7]。

篇(3)

低碳经济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的、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社会经济形态。其主要运用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等手段,积极发展以太阳能、风能、氢能、生物能为代表的新兴工业。施行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从宏观上看,可以更好地维护生态环境,更好地履行我国的世界环境保护责任,是继农业、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社会又一重大进步;从微观上看,传统工业生产大多需要消耗煤炭、石油等非可再生资源,由资源枯竭引发的能源危机将是迟早都要面对的重大问题,基于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低碳经济产业将是工业企业的必然发展道路。在此背景下,能源企业作为工业产业链上的能源供给环节,依照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来合理制定投资策略十分重要。

2.低碳经济的实质。

在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低碳经济的认识逐步加深,对其本质的研究也在逐渐增加。低碳经济的特征表现为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其实质在于改善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人类安全可考虑地生存和发展。人既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有其自然存在对象,又是一种社会存在物,有其社会存在对象。低碳经济的实践一方面通过改变人的自然存在对象从而变革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另一方面又通过改变人的社会存在对象从而也变革着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在这种实践过程中,低碳经济和人的存在逐渐实现着他们的本质统一性。因此,了解低碳经济的循环可持续本质是能源企业有效制定投资策略的基础条件。

3.低碳经济的特点。

能源、经济乃至发展观、价值观的变革,为人类迈向生态文明探索出一条崭新的道路。低碳能源,虽然世界各国对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各有不同,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基本构成要素:首先,要整合国家地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能源需求、生态保护、气候变化等影响因素,将低碳经济作为一个重要价值环节并入、构建各行业产业价值链,统筹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其次,要以温室气体的减排零排、清洁能源的节能高效为代表的低碳价值理念,沿着低碳经济行业产业价值链层层扩散,贯穿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社会生产活动全过程;再次,要严格依照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等各种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原则标准,来制定、细化基于低碳能源的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各类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最后,应通过行业法律体系建设和企业内部制度建设两方面入手,来规范企业开采、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低碳能源,生产经营低碳能源衍生产品等市场行为。

二、低碳经济下能源企业投资的影响因素

1.能源行业市场因素。

低碳经济以节能减排为目标,重点开发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等新型能源类型,和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相比,具有普遍、环保、高效、可再生等特点。因此低碳经济下的能源产品,其市场准入可突破传统资源的国家垄断模式,成本更小,门槛更低,其市场定价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价格自发的涨落调节,定价更合理,其市场供给拥有无限可再生资源储量,能效更高,其市场需求面向各种能源消费企业类型,可间接促进企业改革升级,客户群较大。以低碳经济为推动力,将有效推动能源市场及其相关金融资本市场、衍生消费品市场、集群产业市场等繁荣发展,也将进一步加速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能源企业项目推出市场。总体来说,低碳经济将驱动能源市场及其相关行业市场向着自由竞争方向发展,市场体系发育更加成熟,能源企业在此市场环境中进行投资,将通过市场机制自动实现与投资市场和消费市场的对接,使其投资行为风险更小,收益更高,同时收到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2.低碳经济因素。

低碳经济在开发清洁能源产品的同时,必然要引进、使用与清洁能源相适应的能源技术,而新能源技术开发则主要依靠科研领域创新来实现,围绕着低碳经济可将传统的能源行业由劳动技术密集型引向科研技术密集型,推动低碳能源行业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因此,对于能源企业投资来说,可将投资项目逐步拓展到能源产品生产技术应用、能源产品技术开发和能源产品科研创新等三大领域,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创新为制高点,反推新能源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相关能源产品生产等项目产业集群化发展。这样的投资项目影响范围广泛,市场前景良好。

3.政策因素及企业自身因素。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因此低碳经济必将成为世界各国优先发展的经济类型。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政府职能逐步发生转变,一方面由直接参与市场经济建设,转向市场相关法律政策建设,以净化市场环境,完善市场体系,维护市场秩序,一方面政府工作重心逐步由经济建设转向环保工程、民生工程等公共事业建设。因此,对于低碳经济相关能源行业,政府必然会出台系列优惠政策给予财政、融资、纳税、信用等多方面扶持,与低碳能源行业相关的企业也将由此享受到财政拨款、政府贴息融资、减免税款、平台推广等多项优惠政策支持。在此条件下,企业在投资此类政府支持的低碳能源项目时,目标更准,风险更小,收益更高。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能源企业的投资策略

从我国能源行业结构来看,目前各主要能源企业大多围绕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等传统能源进行勘探、开采、运输和加工等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可先在传统能源企业内部推广、使用新能源,保证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基本能源需求的前提下减少传统能源消耗带来的污染问题,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新能源在企业能源生产结构中的比例,直到完全替代传统能源,实现企业整体转型升级。因此,在推动能源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投资项目建设的进程中,应避免一窝蜂、一刀切现象的发生,从现阶段国家经济建设实际能源需求和各能源企业发展现状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实现能源企业投资项目转型的目标。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重技术研发的能源投资。

在能源企业进行投资时要注重低碳技术研发方面的投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将带给企业全新的变革,要实现低碳经济目标技术研发是重中之重。纵观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将能源作为一种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并以技术作为有力武器,从技术研发的高度抢占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在这样的原则下,我国的很多企业纷纷关注能源技术研发投资。以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系统为例,将煤气化、煤净化、燃气蒸汽双循环发电相结合,实现煤炭资源的清洁利用。围绕着该技术项目,可将其拆分为煤气化、煤净化、煤制氢等技术环节进行专项投资。这必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有很多重工业企业,都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以及能源利用的重要性,因此在处理废弃物的时候,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污染物净化,保护了生态环境。

2.企业应注重投资规模效应。

能源企业还要注重投资规模效应。所谓规模效应,就是在固定成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降低单位产品所负担的可变成本,拉大赢利点与成本点之间的盈利空间,提高单位产品的盈利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收益。对于能源企业投资来说,可以选择投资生产设备实现规模扩张,以规模效应实现规模生产。企业形成规模效应有很多种方法,比如树立正确的企业规模发展观,在生产以及运营的过程中加大对生产要素的投入力度,以此方法来减少成本,这种做法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然而,企业也要注意到,并不是规模越大就表示企业获得的利润就越高,生产要素如果投入过大的话,超过了企业自身预期的限度,那么相应的总体成本也会增加,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在形成规模效应这方面企业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要利用这点进行投资。

3.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提高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可以从技术上入手,就是利用现有的节能技术及新的技术创新来改造耗能系统,如热电联产、提高电机驱动效率、改进液体膜分离技术、安装能效更高的供热和制冷系统、提高照明效率—推广使用节能灯等等。但技术的创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并且在节能行业投入的风险及回报比率等问题也常常困扰投资者,这就促使人们应该更多地从政策上进行扶持和鼓励。能源企业还可以考虑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注重培养低碳人才和低碳理念等方面来进行合理有效的投资。由此来看,能源企业可以围绕低碳能源产业链从其相关的供给、物流、仓储、消费等各个环节入手进行组合投资,实现跨行业、跨产业、跨地域的综合低碳节能减排。

篇(4)

一般认为,建设投资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拉动因素。几乎所有国家的政府都会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将建设投资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工具。加大建设投资的规模,既可增加就业机会和国民可支配收入、扩大内需,又可以直接带动当前的经济增长,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奠定物质基础。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建设投资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建设投资在这些国家的整体投资中的比率甚至达到了20%(Kessedes,1995)。

我国大量的文献也讨论了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但是,真正能够揭示建设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研究成果却极少。中国发展研究院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在中国经济中固定资产投资是决定社会需求的最积极的因素。因此,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可以作为刺激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中国发展研究院,1997)。虽然还有其他一些关于建设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重要性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部分还处在定性阶段,很少能够指出建设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水平。本研究就致力于找到其对中国经济发展拉动水平的具体数量关系。

二、数据和模型

在本研究中,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指以一定速度增长的建设投资所拉动GDP的增长量或增长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和方法。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年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的价值形态。另外本研究涉及的指标还有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安装工程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FAI)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年内在固定资产方面投资总量的指标,它同样也能够以价值形态反映固定资产建造和购买活动的总量,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固定资产投资可以根据国家的投资计划分为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部分。本文采用这个指标来代表宏观意义上的建设投资水平,既包括建水坝、修公路这些大型的土木工程项目,也包括住宅和商业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同时,还涉及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和大型设备的修缮和改造。

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按其工作内容和实现方式可以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具、器具购置,其他费用三个部分。在本文中也将建筑安装工程投资(CI)作为衡量建设投资活动对国民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一个变量,它是指各种房屋、建筑物的建造和各种设备装置的安装工程投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比固定资产投资的范围小一些,可以代表一年内国民经济中的建筑工作量,是一个衡量建设活动水平更为合适的指标。

本研究拟采用动态计量经济学所倡导的误差修正模型来描述建设投资和国民经济的相互作用。建立经济学模型的传统方法主要是以理论为导向,依据某种已经存在的经济理论或者已经提出的对经济行为规律的某种解释设定模型的总体结构,这种建模途径对先验的经济理论有很强的依赖性。这种建模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动荡前屡次预测失灵,促使人们寻求另外的建模方法。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英国经济学家D·F·Hendry为代表,提出了动态建模的方法,交替利用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提供的信息,在协整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反映变量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的误差修正模型(D·Hendry,1998)。

一般经济变量都可以用时间序列来表示,如果它的均值和方差都不随时间变化,就称这个序列是稳定序列。如果一个序列在成为稳定序列之前必须经过d次差分,则称该序列是d阶单整。按照协整理论,几个同阶单整的时间序列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长期的稳定关系,其线性组合可以降低单整阶数,即所谓的协整关系。误差修正模型就是建立在这种理论之上的。以GDP和建筑安装投资(CI)为例,若GDP和CI具有协整关系,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写作一般的自回归分布滞后的表达式:

附图

和CI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于是GDP的短期波动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长期均衡,一部分是短期波动。一般(β[,2]-1)都会小于0,因此,若(t-1)时刻GDP大于其长期均衡解,γecm[,t-1]为负值,使GDP[,t]减少;若(t-1)时刻GDP小于其长期均衡解,γecm[,t-1]为正值,使GDP[,t]增加。体现了长期均衡误差对GDP的控制。

以不变价格表示的流量指标一般是一阶单整。固定资产投资、建筑安装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都是流量指标,一般情况下属于一阶单整,它们之间可以存在这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建筑安装投资的短期的变动又会对国内生产总值产生短期的影响。因此,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既受固定资产投资、建筑安装投资短期变动的直接影响,又受两者之间长期稳定关系的调整,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讨论这种关系:

附图

表明如果FAI变化了1%,GDP将变化β[,1]%。α[,1]同理。可见各个系数具有很强的经济意义。

本研究中的数据都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自1981年始,且已经折算为1981年不变价,这样可以去除通货膨胀的影响,更好地反映数据内在的规律性。在本研究中,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各年的数据如下;

表1固定资产投资、建筑安装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

(1981-1999年,单位:亿元)

附图

注:1.所有数据均为1981年不变价;2.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

三、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一)方程的初步设定和简化

一般来讲,在经济数据中,以不变价格表示流量的序列往往表现为一阶单整。因此,从理论上判断,LnGDP、LnFAI和LnCI序列都应该是一阶单整。采用Dickey和Fuller于1979年、1980年提出的ADF方法进行单整检验结果也表明,的确如此。

然后,可以将方程设定为一般的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模型的右边包括被解释变量的滞后、解释变量及其时间滞后项。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方程,首先设定为:

附图

用最小二乘法估计这两个自回归分布滞后方程,采用逐步回归(Stepwise)方法,剔除不显著的变量。

在固定资产投资方程中,LnGDP[,t-1]、LnFAI[,t]和LnFAI[,t-1]被引入方程。估计得到的方程为:

附图

可见方程的显著性很高,完全可以通过检验。常数项的t值很小,并不显著。(由于此方程对后面的过程只有理论上的意义,因此不必剔除常数项。)其他各项系数在99%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不为0。该方程的残差类似白噪声。

在建筑安装投资方程中,也是LnGDP[,t-1]、LnCI[,t]和LnCI[,t-1]被引入方程。估计得到的方程为:

附图

方程的显著性很高,完全可以通过检验。常数项的t值很小,也不显著。其他各项都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不为0。该方程的残差类似白噪声。

可以看到,以上两个方程中LnFAI[,t-1]和LnCI[,t-1]前的系数为负值。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它们分别与LnFAI[,t]和LnCI[,t]之间存在着共线性的关系,导致两者的系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互相任意分配。但这对后面的研究影响不大。

(二)求长期均衡方程

下面可以用简单的回归分析求得长期均衡方程。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方程,长期均衡方程为:

附图

可见,整体显著性明显满足。各项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均顺利通过。从此均衡方程可以计算ecm序列(即残差序列):

附图

AdjustedR[2]=0.982F=980.657

整体显著性明显满足。各项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均顺利通过。

ecm[,t-1]=LnGDP[,t-1]-3.228-9.793LnCI[,t-1]。

(三)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1.固定资产投资方程

考虑到在初步设定的方程中LnFAI[,t]、LnFAI[,t-1]和LnGDP[,t-1]都比较显著,在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时引入LnGDP[,t],LnFAI[,t],ecm[,t-1],以保证方程的包容性。

设定误差修正模型为:

附图

p=0.0002,可见整体显著性明显满足。

从变量显著性检验来看,两个方程的ecm[,t-1]的显著性较低,但是,考虑到它们重要的经济意义,仍不将其剔除。

四、经济意义分析

(一)弹性分析

在以上两个误差修正方程中,LnFAI[,t]和LnCI[,t]前面的系数可以看作是GDP对FAI和CI的弹性系数,因此,可以根据方程的系数对它们进行弹性分析。

LnCI[,t]前的系数为0.324,这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对建筑安装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324。当建筑安装投资增长1%时,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324%。而LnFAI[,t]前的系数为0.317,这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317。当基本建设投资增长1%时,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317%。

这是非常重要的结论,定量地给出了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的大小。可以看出,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效应大致是这样一个概念,即当建设投资增长1%时,能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大约0.32%。以往的分析往往仅限于定性,没有反映出真正的定量关系。从两个弹性系数可以看出,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弹性系数都较大。

(二)拉动效率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建筑安装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的大小,引入一个新的系数,将其称之为“拉动效率”,它是GDP对该变量弹性系数与该变量在GDP中所占份额的比值,即附图,D[,i]表示在此区间内GDP对某一变量i的弹性系数,S[,i]表示某一变量i在此区间内占据GDP的平均百分比。这样可以排除弹性系数大小中不同变量份额因素的影响。如果q>1,这表明某一变量在这一阶段对GDP的拉动作用是积极的,超过了自身在GDP中所占据的份额,是高效率的。相反,如果q<1,则表示这种拉动作用是消极的,少于变量自身占据GDP的份额,是低效率的。

结果如下(1981年—1999年间):

变量D[,i]S[,i]q[,i]

CI(建筑安装投资)0.3240.1961.652

FAI(固定资产投资)0.3170.3001.057

由此可见,两者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都是很积极的,q[,i]均超过了1,建筑安装投资更为显著。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为19.6%,而弹性系数达到了0.324%。这进一步验证了在本文开始时所提到的定性研究的结论,建设投资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刺激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能够高效率地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三)误差修正项(ECM)的分析

Ecm项系数的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系数的估计值一般是负值。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方程,Ecm前面的系数是-0.049,由此看来,调整的力度不是很大。调整的过程大致如下:

附图

对于建筑安装投资方程,Ecm前面的系数是-0.018,调整的力度也较小。因此,可以看出,建设投资主要以短期波动的形式来影响GDP的变化,长期均衡起的控制作用不大。这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我国目前正处在大规模建设的发展阶段,还远远没有达到建设量的稳定和平衡,因此,目前主要是增量在起作用。

五、总结

本研究将固定资产投资(FAI)和建筑安装投资投资(CI)作为对GDP产生拉动作用的变量,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到了反映它们之间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的表达式。从弹性系数可以看出,无论是建筑安装投资,还是固定资产投资,二者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都是很明显的,国内生产总值对建筑安装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324。当建筑安装投资增长1%时,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324%。国内生产总值对基本建设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317。当基本建设投资增长1%时,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317%。综合起来,当建设投资增长1%时,能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大约0.32%。从拉动效率来看,两者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都是积极的,q[,i]均超过了1,建筑安装投资更为显著。

建设投资主要以短期波动的形式来影响GDP的变化,长期均衡起的控制作用不大。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大规模建设的发展阶段,还远远没有达到建设量的稳定和平衡,因此,目前主要是增量在起作用。

因此,本研究的定量结果不仅验证了很多研究者的定性结论,即建设投资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刺激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能够高效率地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而且给出了具体的拉动效应值,分析了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各自的作用,有助于更加准确地分析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

收稿日期:2001-03-23

【参考文献】

[1]中国发展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38.

[2]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3]陈炳煌.当前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龙岩师专学报,2000,(6).

[4]黄聪,李启明,申立银.中国建设推动力的计量模型与分析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00,(4).

[5]李子奈.计量经济学——方法和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篇(5)

2实证分析

笔者采用的面板数据时间跨度较短,时间维度远小于横截面维度时,单位根过程的影响很小,而且又对数据进行了对数变换,因而基本上可不用考虑时间序列的单位根问题。另外,在使用面板数据模型时,模型设定需要进行两方面的检验。第1个检验是通过构建F统计量,检验模型形式选用混合模型还是变截距模型,第2个检验是通过Hausman设定性检验,以判定是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是模型设定检验结果。,F值括号中的1.46为显著性水平为5%的F分布临界值,可以看出,F统计量的值远大于临界值,说明模型应采用变截距模型,与大多数学者设定的模型一致。H值括号中的0.082是对应的P值,由检验结果可以得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引入截面固定效应是合适的。经过上述检验后,选择变截距的截面固定效应模型并利用广义矩估计式(4)~式(8)进行回归。由于不同省市间存在截面异方差,因而进行了截面加权(Cross-sectionWeights),同时发现模型残差只存在个体间的异方差,为了消除个体间的异方差性,采用Cross-sectionweights稳健标准差得到系数t统计值。从式(5)看,电信普及率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效应,其产出弹性为0.124,该估计值经济含义为电信普及率每上升10%,GDP将增加1.24%,由于控制了资本和劳动的影响,因而相当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了1.24%。时间趋势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表明经济增长效应主要有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和固定资本决定。

从电信需求方程看,人均GDP的增长对电信需求的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弹性系数为0.058,即人均GDP每增加10%,电信需求平均增长0.58%,并且罗雨泽等的研究比较可以看出,收入增加对电信需求的促进作用存在逐年加大趋势。电信服务的价格水平对电信的需求有着负向影响,且弹性系数超过1,表明价格的下降会大幅度提高对电信服务的需求,这也正是近几年电信价格战愈演愈烈的原因。从式(3)看,电信服务价格水平对电信投资供给有较大的正向促进作用,但这种影响正在弱化。地理面积对电信投资供给有着负向影响,这与Roller和Waverman的研究结论正好相反,原因在于中国仍为发展中国家,电信投资目前还是偏向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虽然面积大,电信投资却较少。式(4)看,电信投资对电信普及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电信投资的转化率较高,电信投资每增加10%,电信普及率增加6.1%。此外,中国存在区域差距较大的问题,东、中、西三大地带在经济增长和电信投资、电信普及率方面差距都十分明显。中条形图代表各区域人均GDP,折线图代表各区域历年电信投资变化。可以看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存在较大差距,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在电信投资方面阶梯差距也很大,东部地区电信投资超过中西部地区之和。总体来说,电信投资分布差异与中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差异基本一致。

电信普及率方面表明,3个区域都存在着固定电话普及率下降,移动电话普及率上升趋势,且区位差异较大,东部地区电信普及率仍旧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电信普及率差距不大,且有进一步缩小的差距。为消除区域差距带来的估计结果误差,明确区域电信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笔者在产出方程和供求平衡方程中引入地区虚拟变量,加入虚拟变量后式(5)和式(9)分别变为ln(GGDPi,t)=α'0,i+α'1ln(Ki,t)+α'2ln(Li,t)+α'3ln(PPENi,t)+α'4lnt+α'5D1+α'6D2+α'7D1*ln(PPENi,t)+α'8D2*ln(PPENi,t)+ξ1'i,tln(PPENi,t/PPENi,t-1)=φ'0,i+φ'1ln(TTTIi,t)+φ'2ln(GGAi,t)+φ'3D1+φ'4D2+φ'5D1*ln(TTTIi,t)+φ'6D2*ln(TTTIi,t)+ξ4'i,t(11)对引入虚拟变量后的模型再次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表3中的模型2所示。从回归结果看,引入虚拟变量后模型的可决系数变大,达到97%,各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从式(1)看,西部地区电信普及率的产出弹性最大,达到0.165,即西部地区的电信普及率增加1%,区域产出增加0.165%,东部地区电信普及率的产出弹性最低,仅为0.085,远远低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电信普及率的产出弹性位于西部和东部之间,其值为0.142。东部地区电信投资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较弱,这可能是由于一直偏向于东部发达地区的电信投资使该地区电信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扩展电信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步接近极致。对于中西部地区,较高的产出弹性意味着通过电信投资在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方面有较大的潜力。长期以来,国家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战略使中西部地区电信投资远低于东部地区,电信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因而,增加电信投资可进一步带动中、西部经济发展。在电信平衡方程中,东部地区电信投资转化为电信普及率的效率最高,估计参数值为0.139,即电信投资每增加10%,电信普及率提高13.9%,西部地区的电信投资转化为普及率的效率很低,转化率仅为0.024,中部地区电信投资增加反而带来电信普及率的下降。原因有:

1)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电信业的发展与需求。电信投资转化为电信普及率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东部地区经济,商贸活动活跃,信息沟通频繁,对基础通信等信息化设施有较高的需求。而西部情况正好相反,地广人稀,经济欠发达,对电信通信能力要求较低,显示地区人均GDP区位分布差异与电信投资分布区位差异相似。

2)人口规模影响电信投资转化率。东部地区人口流入比较频繁,而且文化素质较高,收入高,生活质量高,对电信有更大需求,增加了此地区的电信需求增加的投资能够促进普及率的提高。中部地区人口基数大,即使电信用户绝对数量增加较多,其普及率提升水平也会较慢。

3结语

篇(6)

一、我国投资体制的历史沿革

投资体制是指国家组织、领导和管理投资经济活动所采取的基本制度和主要方式、方法。川投资体制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投资体制可划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改革开放前的投资体制时期,二是改革开放后的投资体制时期。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投资体制表现为国家充当投资主体,直接由国家筹措资金和分配资金的投资分配制。而且,人们认为投资就是搞基本建设,搞固定资产的扩大再生产。这种投资体制在建国初期是比较可行的,它能够集中国家的财力、物力用于符合经济规模的大型骨干项目,保证国民经济急需的建设。但随着国民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变化,这种投资体制的单向流所产生的弊端就逐渐暴露出来。从“七五”计划开始,提出要把经济增长方式从追求速度的外延性扩大再生产转到注重内涵性扩大再生产轨道上来。但实际上并未取得长足进展,人们往往把基本建设投资同技术改造投资一起安排,认为是固定资产投资。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投资体制全面推进拨改贷,逐步出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资金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局面。目前,在国家是投资主体的同时,地方、部门、企业、金融机构也都成为投资主体;资金来源上,有国家预算资金、地方和部门机动资金、银行贷款、利用外资等,有时还向社会发行证券筹集资金。投资方式上,也逐步从行政分配转向招投标,引人竞争机制、租赁补偿贸易、国内合资、中外合资等,现在又逐步发展到企业兼并和企业集团重新组合等。

为了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与西方国家经济规则接轨,我国的投资体制不断调整和转变,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人类社会经济的历史发展是不可逆转的,一个国家的投资体制必然要顺应和适应这一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需要。产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递进,使我们已经走进了新经济时代。我们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投资体制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调整我国的投资体制并加快其战略、战术上的转变。

二、新经济时资体制的转变

我国传统的投资体制是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配套,它抹煞了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地位,形成了投资需求的“饥饿症”,限制了社会资本的形成,降低了投资的效率和质量。居民投资渠道太少,企业融资渠道比较单一,间接融资比重较高,加上国有商业银行的低效率,尤其是网络革命的到来,都要求我国的投资体制必须转变、

199!〕年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发表的研究报告将“新经济”定义为“新经济是以知识和思想为基础的经济”。fz]还有经济学家把“新经济”定义为是“以现代高科技为支撑,以知识经济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推动所引起的经济发展新格局”。[3]美国作为新经济代言人,我们关注其经济增长的同时,发现美国经济增长主要依据两方面的原因:其一,美国股市的狂热增长推动了经济增长;其二,在美国的新经济中,以计算机和互联网络为标志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美国劳动生产率,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提高了经济的供给能力。同时由高科技股推动的股市飘升刺激了经济需求,这种由高科技带动的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造成了美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归纳起来,我们认为美国经济在新一代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产业化以及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经济发展呈现出了经济全球化、资金流动国际化、金融自由化以及资金配置最优化等特点,由此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这说明高科技产业是个支点,而资本市场是个杠杆。

“资本市场”这一全球化概念在我们国家已不再陌生,被《福布斯》杂志评为2001年大陆100首富企业家榜首的刘永行曾坦言,做产品是一分一分地赚,做品牌是一毛一毛地赚,做资本是一块一块地赚。海尔在冰箱、彩电大举占领全球市场后,现在也要进军金融市场,企业融资进人资本市场已成为我们社会微观经济细胞的未来发展走向。

目前在金融市场上,世界虚拟资本已经超过实物资本60倍,全球每年150万亿美元的交易额中,98%都与实体经济无关。根据国际权威组织的计算,目前全球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值已达301800亿美元。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1999年全球生产总值为30100亿美元,这意味着全球股票生产与全球生产总值的比率已经超过100%。另据统计,全球每年的实物贸易总额约为6万亿美元,而金融贸易却高达600万亿美元。资本市场的超高速发展证明了新经济的主要市场已变成资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超高速发展已经把实体经济远远抛在了后面。[4]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衍生出的中国股市已风风雨雨走过了10个年头。十年来,中国证券市场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国内市场总值达4万多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50%左右,上市公司已超过1000家。[5]尽管如此中国证券市场依然严重滞后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如何促进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融资体制与结构更加科学,保证股市走向市场化、规范化、国际化;如何引导上市公司的产业布局和地区布局,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推动“二板市场”的创立,为中国企业改善融资环境,为风险融资提供退出通道,全国巨额存量资产如何通过流动和重组来发掘其巨大的经济潜力;中国企业如何实施兼并、收购和重组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资本怎样运营和扩张;如何发展中国的投资,建立优势企业集团等问题,都是我们在完善投资体制时应重点考虑的。

三、新经济时资体制的选择

透过新经济的表象,我们可以发现,“新经济”的实质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时代,它以高科技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如何由外延性投资体制转变成内涵性投资体制,劳动密集性产业变为技术密集性、知识密集性产业,改造传统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中国未来工业发展的龙头?笔者认为就是要把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生产力,要把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同开发国际市场结合起来,把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在产品结构上,加快从传统模拟技术为主,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过渡;在技术支撑上,加快从依赖引进为主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并举方向转移;在市场结构上,提高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分工水平,加大技术开发投人,培植技术开发能力,以现代技术成果改造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品换代、技术更新、产业升级;以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营销能力;要紧紧抓住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机制。

融资是投资的一个组成部分,加强融资体制建设是完善投资体制的重要方面。在新经济时代,要以投为主,投融并蓄。在改革传统的、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投资体制下,巩固和完善新经济时代所要求的投资体制,要进一步加强融资体制建设,引人新的机构投资者,打开融资渠道。

篇(7)

(二)忽略了信息化和市场化的水平、过于注重法规和政策从西部民族地区来看,存在着比较低的市场化程度,这个因素也对投资产生了较大影响。然而,从西部民族地区有些地方来看,还未能破解政企关系的相关难题,没有较高的市场化水平,投资者将会难以得到所需信息。但是,对企业的经营者而言,能否及时掌握信息是较为关键的。从相关调研来看,外企中51.2%的公司不具备特定的信息部门,而且还有34.3%依赖母公司所提供的信息;在此过程中,相关调研结果表明,32.2%的公司并不十分满意西部民族地区眼下在信息资源方面的环境,觉得它难以达到企业发展的要求和需要。[5]在获取这种信息方面,理所当然地涵盖了企业与当地其他企业、或社会团体、或政府间所开展的谈判的相关信息。假如西部民族地区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有着相当规范的政府行为,市场中相关团体和企业会根据市场规则开展经济活动,这样的环境也最能吸引投资者。

(三)重视政府、团体行为,相对忽视社会文化体系的建立和个体行为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考虑,要认真地分析拟投资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个体素质,这也是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相互要素。对西部民族地区来讲,分析它的社会文化体系,怎么样才能把非常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变成有着强大前景的生产力,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相关研究活动,使得它的社会文化体系具备持续开展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反之,传统文化和历史积淀的丰富性将以一定程度的固步自封和保守思想带给了西部民族地区人民。对西部民族地区而言,这种人力资源的巨大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看成是低廉的低素质劳动力的不合理运用而造成的。

(四)不具备整体吸引投资的理念,区域间存在着显著的不公平西部民族地区存在着较为显著的资源禀赋差别,然而也有一定程度的相近状况,难以避免地形成了争夺投资的问题。本文认为,肯定是要进行争夺,但如何争夺是关键,是借助投资经济环境的改善还是其他非正当手段,这是重中之重。对于少数民族不同地区而言,假如缺乏整体协调的系统或能力,相关地区间肯定会存在一些矛盾,从而造成更加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

(五)注重吸引投资者,忽略了被投资地区的社会经济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属于规模非常大的系统,从其中的子系统来看,相互之间都是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的,无论哪个子系统存在问题,均可能会影响相关子系统,或者会影响整个系统,包括被投资地区附近的人民生活水平、经济的发展程度以及稳定性。从投资场所来看,周围地区所具备的经济形势以及环境,也是必须要估计的投资环境方面的关键因素。假如周边环境不是十分有利,肯定会以负面作用影响投资,地区如此,国家也同理。难以想象处在某个特别不发达的乡村的被投资西部民族地区会存在着较为有利的投资经济环境。还要认真关注投资项目的发展状况,市场的发展重点处在广袤的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但是农村的经济发展形势不好,不具备一定程度的购买力,难以达到投资的预期目标。

二、完善西部民族地区投资经济环境四大路径

(一)培育市场主体对西部民族地区而言,为了破解长时间以来的资金短缺现象,要更好地将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出来,还要合理地培养合乎市场经济要求的投资以及融资主体。民营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是合格的发展主体。它涵盖了民营经济等相关的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涵盖了个体、私营、港澳台合资企业和独资经济,此外也囊括了外资独资经济以及合资企业,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股份制经济和联营经济中的民营部分。在市场经济中合格的市场主体是民营经济,这是由于民营企业具备了非常清晰的产权关系,可以独立地进行经营,而且实现了自负盈亏。这些民营企业有着较强的约束机制以及动力机制,较为灵活的经营机制以及强大的创造力。它们也在追逐企业经营利润的最大化,尽可能地实现最佳效益的资金运营目标,这种投融资主体在市场经济中也是非常合格的。[6]从东南沿海省份的经济发展来看,能够很好地证明这一点。为了高效地在西部民族地区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可以从两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大力度在西部民族地区培育大量的民营企业,其次,对于西部民族地区而言,要想尽一切办法吸引中东部地区的民营企业来投资,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强西部民族地区在民营经济发展方面的支撑和力量。对民营企业而言,这种市场投融资主体对西部民族地区而言是非常合格的,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

(二)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了更好地在西部民族地区将市场机制的巨大作用发挥出来,扎实地建立市场化的公平竞争环境,要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1.严厉打击造假、欺诈等不诚信或者违法行为如果发现存在着假冒伪劣商品,特别是多种类的大宗服务交易场所或商品市场,需开展严格有力的整肃活动,切实将制假售假的相关场所铲除殆尽,严查大案以及要案,对肆意横行的虚假广告进行严惩,尤其是对那些包治疑难病症的虚假广告和保健食品领域要严查狠打;对商标侵权行为进行严厉的惩处;如果印刷企业出现了印制假商标、包装以及标识,要对其从严查处;对包括逃税、偷税、走私、贩私以及骗汇等花样繁多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7]2.严格审查违法经营,规范市场主体的准入行为西部民族地区还要进一步强化审查市场主体的准入资格,坚决将那些不符合准入制度的市场主体从市场中清除出来:要对生产者、流通者以及企业家等相关主体的行为,进一步规范,确保流通主体的最低注册资金。阻止部分市场主体,可能是能力不强,但是在进入市场后对相关的市场秩序进行干扰的丑恶行为;在市场退出机制方面,要遵守相关的手续和程序,制止它们侵害其他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中的合法权益。3.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行业垄断,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对西部民族地区的工商部门而言,务必努力地开展好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活动,更好地破除行业垄断、区域经济封锁以及地方保护等,对相关单位或垄断性行业采取多种措施,更好地提升和改进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环境,切实体现出市场竞争环境中优胜劣汰机制的巨大作用。

篇(8)

这个事实所产生的影响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理论的影响。这种情况对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特别是以要素禀赋论为核心的经典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这样一种全球化商品在国际间的流动,很难用反映一国区位优势的要素禀赋论来解释。如果做实证分析的话,你会发现这种理论对当今国际贸易的发生机制和商品流向的解释力一定要大打折扣。最终商品的出口国或许只具有加工组装方面的优势。

第二、对企业的经营实践的影响。全球化商品的出现,使那些没有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被推到绝对被动的境地。只局限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进行发展,它的产品充其量只能具备这个国家的区位优势(具有国家特征的优势)所赋予的竞争力。如何与集全球优势于一身的那种全球化商品相竞争,是可想而知的。过去人们所关心的是企业具备了哪些优势才能开展跨国经营,现在更重要的问题是跨国经营本身就是企业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那么这些企业如何生存?出路何在?一个办法是求助于政府,在对外封闭、与世隔绝的状态下寻求发展,这条路显然不合潮流。

另一条出路恐怕只有在开放条件下去寻找。既然国际生产已经形成越来越密集的全球一体化的网络,那么如何在这样的网络中的某些环节找到自己的位置,变成国际生产一体化网络中的一部分,找到这样的位置再谋求发展,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举例来说,我们说中国的汽车行业在短期内难以在整车的出口上有所作为,但是可以选择发展零部件生产。但是这显然有个前提,就是要先将自己纳入世界汽车行业国际一体化的网络中去,否则你自己生产出来的零部件是为谁配套的呢?你知道人家的规格和性能上的要求吗?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发展合资合作乃至于与跨国企业的战略联盟,不只是你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更是生存竞争的需要。为了得到政府给合资企业的优惠政策而去寻求合资合作,与上述这个主流不合拍。

第三、关于民族经济和民族国家政府的作用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民族经济的概念也要进行必要的重新思考。首先,我们上面提到的真正实现了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它们的国籍的观念已经淡化,尽管我们还不能说它已经完全消失。正象湖北大学柳剑平教授在他的论文中指出的那样: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社会中经济联系和交往活动的“完全行为能力”主体,其个体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并非完全一致,它实现“个体利益”的市场规则并不完全服从于国家实现“整体利益”的博弈规则。西方早有一种说法,判断一个企业的归属问题不仅要看它的shareholder(stockholder),而且要看它的stakeholder。也就是说,企业的所有者是重要的,但从更广的意义上,所有与企业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人们的归属问题也是重要的。美国的跨国公司来中国经营,你不把它看成是中国的,是可以的;但它在什么意义上、在多大程度上还是美国的?这也是个问题。当然跨国公司与其母国的关系问题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们在这里不做详细分析。

另外一方面,我们来看看政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与国的政府之间的竞争关系也将成为全球化的。这种竞争关系的核心内容是,每个政府在它所管辖的领土范围内通过提供一整套制度来创造一种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环境。这种服务的提供是通过“准市场化”的机制来实现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本民族的和外族的),在“国民待遇”的原则下,以税收作为代价来购买这种制度,以获得在这个领土范围内发展的机会。创造一种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机会,不是给予某些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所能比拟的。这是全球化背景下政府间竞争的一个特点。

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直接的目标:一是税收收入最大化;二是国民福利最大化。至于财富的创造过程具体是由什么人在组织的,并不是最重要的考虑。只要财富为这个领土范围内的公民所享有,就是可取的。

篇(9)

2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投资经济及管理专业为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类的二级学科,其研究生专业技术经济及管理为国家首批批准的两家博士学位高校授权点之一,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省重点学科。投资经济学课程是投资经济及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于本科教学的第三学年开课。以往的投资经济学课程由一位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为了给教材改革提供可靠性的实际依据,近两年来该课程由5位以上教师共同承担授课任务,每位教师承担一个或两个相关章节的内容教学。教材原有章节如下:投资概述、投资与宏观经济、投资环境的建设与评价、融资的渠道与模式、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投资、房地产投资、企业扩张并购与重组、个人理财、国际投资、风险管理与投资战略、投资价值与效益评价,共十二个章节。

2.1问题提出

教科书是专业知识的基本载体,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是教师授课内容的依据。教材理论知识的严谨性、逻辑性、案例的生动性、是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以致用的效果。因此,得到学生们的反馈可以为完善教材编撰提供重要信息,以便及时对教材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修改。投资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材总体态势较好,但是在教材逻辑、内容新颖、部分内容的授课方式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门课由多个教师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教师的见解和讲授风格,却无法使学生完全吸收理解每位教师授课的内容,此外教师授课时间不足也导致了教学任务无法完成。除此之外,教材内容的冗余、枯燥等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的经济体制自1978年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78-1987年的自上而下的供给主导型变迁阶段、1988-1991年的中间扩散型变迁阶段、1992-2002年的市场需求诱导型初步形成阶段和2003年至今的市场需求诱导型深化改革阶段。我国从以中央政府为国有资本投资主体向企业成为投资主体的投资体制变迁,最终目标是要建立市场引导、企业自主、银行独立、融资方式灵活、中介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因而,在此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实现的前提下,应针对投资体制的变化,对教材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

2.2投资经济学课程调研及结果

鉴于目前投资经济及管理专业对教材改革的需求,对2008级、2009级两个学年的已学过此课程的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投资经济学课程的授课情况、课程内容设置以及教材内容的意见及建议。以第一手数据资料为基础,为投资经济学教材改革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

2.2.1基本情况

在设计问卷的过程中,我们从教材内容及教学方式为主要调查方面,要求学生从几个选项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本问卷共有17道问题,其中有两道主观题。共发放纸质问卷60份,回收问卷53份,有效问卷为53份。其中,调查的学生为2008级和2009级两届投资经济及管理专业本科学生。

2.2.2调研结果分析

(1)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不符。

《投资经济学》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应为: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投资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与投资经济学相关的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掌握处理实业投资、金融投资、风险投资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够将投资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实践之中,具有较强的投资组织与决策能力;熟悉国家有关投资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投资经济学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6.6%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不符合学科要求;47.2%的学生认为教材没有充分注重学科的交叉;只有1.9%的学生认为及时地引入了最新成果;还有32.1%的学生认为教学与实际业务联系不够密切;只有39.65%的学生认为课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有26.4%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培养需求;37.7%的学生对课程学习对未来择业是否有用存在怀疑。从目前已经出版的《投资经济学》的内容来看,大多数的版本包含投资经济学概述、投资与经济发展、投资环境、投资的宏观调控等章节,而大多数教材将重点放在虚拟投资上,忽略了实体投资的重要性。同时,在教材的章节之间缺少逻辑关系,阻碍了学生们对投资经济学整体脉络的把握。除此之外,大多数教材重理论而轻实践,不仅无法使学生学以致用,还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以上几点都脱离了投资经济学原本的教学目标。

(2)教学形式单一。

传统的教学形式多是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无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进行试验之后,以5位教师组成的教师团队对投资经济学课程进行教学,以案例教学的形式进行。此次的问卷调查显示,在进行改革后81.1%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的效果好;92.5%的学生认可改革后的课程教学形式;86.8%的学生认为改革后的教学形式可以满足教学需求;84.9%的学生认为改革后教师授课效果很好。但是依旧存在30.2%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讲授方法、教学内容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不够;还有大多数学生希望以开卷和论文的形式作为考核方式。

3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调整的对策建议

结合对投资经济及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分析,本文提出对策如下:

3.1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1)整合课程设置,避免脱节和重复。

《投资经济学》原有教材内容逻辑关系不密切,依照各种分类依据进行的分类使得一些内容在不同章节都有涉猎,存在脱节和重复的现象。在进行改革时,应注重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以及连贯性,避免脱节和重复。

(2)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

投资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其学科内容的跨度、深度都较大,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3)注重综合素质教育。

在教授学生们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其思想道德素质、综合能力发展等方面的培养。

3.2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革

教师应该拓宽教材现有内容,及时将最新学科发展动态和科研成果融入到教材中,或者在教材建设过程中将其他的导读导教教科书与大量的指导性阅读书籍有机结合。针对调查中突出体现的教材内容与培养目标不符这一问题,在进行教材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培养目标的重要性,注重学科的交叉。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未来就业或深造时可能用到的实际业务,将教学与实际业务相联系。

3.3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课堂教学从传统灌输性教学向探索性教学转变。

探索性教学是一种由教师指引学生分组共同协作,不断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这种课堂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高效吸收,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提供了可能。

(2)实验教学从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转变。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把综合性实验解释为“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综合性实验可以弥补传统验证性实验的不足,提升学生对问题的综合分析以及解决的能力。

篇(10)

2004年前9个月整个工程机械行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981296万元,利润总额278975万元,应收账款1251417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3.95%、-10.77%和22.62%。需求下降,产品价格下调,原材料价格上涨,应收账款大幅增长造成坏账准备增加。这些因素的出现说明工程机械行业的景气低谷已经出现。

加息等重大事件推迟了行业的复苏,同时预示着2005年国家将执行中性偏紧的宏观政策,我们预测下一个拐点将至少推迟到2005年底。

2004年工程机械上市公司业绩整体可望保持5-8%的增长,而2005年回落幅度可能达到15%以上,回调的风险快速显现。预计主营工程起重机、商品混凝土机械和叉车等机种的优势企业的业绩较好。

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活力的市场,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17%和10.31%,远远高于全球工程机械市场的平均增长率。维持行业未来一年的“中性”投资评级,对上市公司的投资策略为:精选个股,波段式操作。

电力设备:来年电网设备增两成以上

在2004年全国电力供需缺口达到高峰的背景下,2004年发电设备子行业保持了高速扩张势头,预计全年发电设备产量将达到7500万千瓦左右,比去年全年产量3700万千瓦增长100%左右。而2005年发电设备子行业增长大幅放缓到10%~20%之间。

由于发电设备是波动极大的周期性行业,目前行业发展正处于顶峰,并且已出现明显过热。我们认为,以简单的市盈率对发电设备上市公司估值很不合适。采用现金流折现的方法计算得到的东方锅炉、东方电机、华光股份的价值均远低于目前它们的二级市场股价。所以尽管2005年上市公司业绩大幅增长,但目前价位上我们并不推荐买入。

预计2005年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总共将投资1450亿元用于电网建设,比2004年增长20%左右。由于电网设备行业的运行情况与全国电网建设投资金额线性相关,可以认为2005年电网设备行业会在2004年高速增长的前提下,再维持20%以上的快速增长。电网设备行业的投资价值自然非常乐观。

电网设备作为机械制造产业,在固定资产折旧,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中刚性部分不变的情况下,利润总额的增长必然高于销售收入的增长。所以在2005年电网设备行业增长20%左右的前提下,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增长预计会达到30%以上。投资策略仍然为,看好高端和高压类产品生产企业,看好有区域优势的优质企业。

船舶制造业:三大产品值得看好

世界经济形势的向好、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以及21世纪中国海洋事业的需求与造船业的发展使命,这三大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着中国船舶制造业未来的长足发展。此外,以中国为首的世界港口建设在2006年至2007年又进入高峰期,船用柴油机,集装箱及其起重机械等三大产品值得看好。

中国造船业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造船能力过剩,而是严重缺少大型造船设施,不能满足国内船东需求的问题。国际上,中国船舶工业世界位次连续9年居世界第三位,与日韩两国差距在逐步缩小。国家船舶工业中长期产业政策?“531工程”的顺利实施和三大造船基地的加速推进,中国在未来10年中较有可能成为世界船舶的第一制造大国。

当前沪东重机在国内船用柴油机的市场占有率在65%以上,处于准寡头垄断地位,未来公司作为中国柴油机生产的龙头企业可以出现在世界船用柴油机制造的最前列。

过去15年的数据表明,世界集装箱与造船呈基本正相关。我们预计未来世界集装箱制造业年均增长率在10-15%之间。中集集团全球市场称老大,连续5年保持行业第一,世界市场占有率为50%左右,其半挂车产销量五年内也有望夺世界第一,占有全球箱式半挂车市场10%以上。

世界集装箱起重机与集装箱制造业、造船业紧密相关。振华港机的主营业务???集装箱起重机已连续五年居世界销量第一,占到世界市场份额50%以上,世界一流的长兴岛基地的顺利完工将进一步巩固其竞争地位。

汽车及零部件:上升周期中的波动

汽车产销增速放缓,利润落后于销量的增长:预计全年产销汽车505万辆,同比增长15%,明年全行业也不会有太大的起色,整体态势呈现为上升周期中的短期波动。

子行业出现分化:替代性需求使重卡、大客销量高速增长;潜在消费者减少和持币待购心理使得轿车销售势头趋缓。

成本接近刚性之后产品价格下跌使轿车企业利润将来出现负增长:汽车尤其是轿车产销初具规模后,成本下降空间减小。通过降价扩大产销规模,降低成本,以保持盈利和销量同步的模式已经失效,即便优势轿车企业的利润增长也已现出疲态,行业利润明年会出现负增长。

重卡子行业产销两旺,但短期内市场容量增长空间有限:公路物流总量的上升和治理超载后产生的替代性需求是重卡销量上升的动力;但随着运输效率的提高,市场容量增长空间有限。

大型客车今后几年复合增长率在10%以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前进、公路客车和公交客车向大型化发展的趋势以及大客不可替代的便利性将推动大客行业稳定增长。

缝制设备:后配额时代的投资拉动

经过多年的发展,缝制设备行业已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行业之一。目前我国缝纫机产量占全球产量的70%以上,其中:家用机占全球产量的75%以上,工业机约占全球产量的70%,绣花机占全球产量的70%以上。中国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第一”的缝制设备大国。行业内呈现民企、国有、外资三足鼎立

的格局,其中民企凭借良好的经营机制,占据半数的市场份额。

平缝机、包缝机是产销量最大的机型,生产的企业众多,规模厂商利用成本优势,通过降价挤压中小厂商,2005年会延续价格竞争的格局。在特种机市场,需求量小,产品保持较高的利润率,主要是主流厂商在生产。

在服装需求快速成长、出口贸易量增加、设备更新、进口替代等四驾马车的拉动下,缝制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面对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企业积极备战,纷纷扩大产能。预计2005年国内企业的产能在700万台左右,而需求量在800-1000万台左右,供求之间依然有较大差距,行业持续看好。

对于其他子行业,我们认为由于一些特殊性因素,这些子行业难以成为板块轮动中的重要品种,如国防军工制造、铁路机车制造、石油和化工设备等。比如由于铁路机车的制造成本中的钢材成本占比高达65%以上,加上其计划经济体制比较浓,因此尽管该子行业继续景气,但是上市公司业绩普遍不佳。

2005年行业投资策略及重点公司

与会代表们一致认为,加速推进重工业化无疑是中国当代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主题。我们不能忽视机械行业中的投资机会。具体思路主要包括:

从关注投资调控的新动向的方面来看,加大投入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设备、农业生产机械和医疗保障以及国内的瓶颈领域(如船舶制造、铁路机车制造业和石油化工设备等)等方面,如:沪东重机、北方创业和石油济柴等。

从消费升级的方面来看,消费升级给机械行业带来的直接机遇主要集中在轿车、大型客车、电动工具、空调压缩机和中央空调等领域。同时我们认为,在我国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低消费、高投资是我国经济运行的常态,消费升级给机械行业带来的直接机遇是有限的,如山东威达和长安汽车等。

上一篇: 模拟实践教学论文 下一篇: 普通心理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