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2:0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原生家庭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学生A,本地学生,在大二年度因多门专业课考试不及格选择留级。进入新班级后,该生并没有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学习自觉性差,上课经常迟到旷课,常常是由辅导员打电话叫起床去上课;课堂状态基本上多以睡觉玩手机打发时间,没有想去接受专业知识的欲望,课余时间该生多沉迷于网络游戏中。辅导员多次与该生谈话,了解其迟到旷课的原因,该生时常以“手机没电或信号不好”、“没有人告知我上课地点”、“我人去了教室……”等借口甚至是谎言来应对。辅导员通过电话短信等多种方式与该生家长进行沟通,试图寻求家长的配合和帮助,在沟通中家长无条件地站在孩子一边,找各种理由来帮孩子开脱,甚至在明知孩子说谎的情况下还要极力偏袒和维护其错误行为;家长不但没有让孩子认识到错误进行反省与检讨,反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变相支持孩子的错误行为。对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现状,家长甚至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走入了学校,教育就是学校的问题,孩子不在身边,这期间出现的教育问题老师和学校就难辞其咎,以此来责难学校和老师。该生对于学习所采取的消极不在乎的状态,对于留级选择所带来逃避现实的心安理得,都不曾从家长那里得到正确的引导,而是在家长的庇护下一味相信自己是正确的,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恶性循环,导致最终选择退学。
(二)期望过高而导致忽视
学生B,作为家中的唯一儿子备受家长期望,遵循家长的意愿报考了大学学校和专业。进入学校后,该生自恃过高觉得自我抱负得不到很好的施展,对于现实的生活学习状态多有不满,专业学习兴趣全无,不久内心便萌生了想要更换专业的想法。由于服从于家长的绝对权威,得不到家长的认可,该生便经常不上课,对于辅导员和学校的担忧也只是采取短信不回,电话不接,甚至是突然逃离学校出去玩的消极对待。之后,家长仅仅是通过满足孩子买电脑的愿望强压着自己的孩子继续留在他不喜欢的专业进行学习,理由却只是家长认为“这个专业很有很大前途,能来学校读我们邻居和亲戚都很羡慕,不管怎么样他一定要留在学校继续读”。家长强制性地对孩子进行要求,没有任何余地反驳的狂热态度,家长希望大学梦甚至是专业梦在儿子的身上得到实现,对孩子产生了强烈的希望,对于专业学习已经存在了不符合该生实际状况和需求的关注。该生自我没办法进行宣泄和调试,压抑的学习使得他的逆反心理得到了激发,产生了厌学情绪,频繁出现旷课的情况。家长执着于自己孩子的荣誉和面对周围人的虚荣心,为了使孩子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甚至是放弃家中的小生意来到学校进行陪读;只是仅仅依靠家长的期望,该生仍旧无法适应学校的学习,留级后专业成绩仍旧不见起色,人际关系该生偏执和压抑,直到最后家长无法进行无谓的争取时,迫不得已最终同意选择退学。从目前高职院校重点学生出现的问题中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的问题都来源于他们的原生家庭,家长因为爱护过分宠溺,袒护而过分娇宠,期望过高而导致忽视……等误区的存在,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家庭教育确实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家庭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它的存在无疑是一个长期过程,父母的教养方式、人格特质、家庭理念、家庭氛围、家庭情感支撑等因素都一一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由于家庭教育和家庭情感缺失导致的大学生厌学、抽烟、懒惰、花钱不懂节制等问题将更加凸显,孩子出现厌学,自卑感强,情绪失调,造成心理素质方面的障碍,这不仅影响学生们的成长与成才,而且必将加大学校教育的难度,未来威胁社会发展。
二、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
(一)建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大多数家长错误地认为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满足孩子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求,与孩子沟通最常有的内容仅仅是为了询问生活费是否够用;教育就是知识教育,把自理能力、心理健康、正确的性观念、吃苦耐劳、适度上网、诚实守信、富有责任感、遵纪守法等内容排除在教育之外,对孩子在思想、道德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视而不见或予以包容。家庭教育有很多随意性,家长作为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教育者和实施者,仅仅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而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往往是不行的。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家长才能够增强自觉性,克服盲目性,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取得最佳效果。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发展中来,在良好的教育教养方式之下积极表达父母的情感,制定明确合理的行为规则,调整和学习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让孩子在良好的氛围中与家长维持积极健康的家庭关系。
(二)加强孩子、家长、辅导员、学校四方位的多重联系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实施者,是一线工作的组织者,更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虽然近些年来专职辅导员岗位越来越得到国家和教育部的重视,高校辅导员岗位的配备和管理也日趋完善,但事实上很多与学生有关的工作不管是不是辅导员职责范围内的都被推倒了辅导员的身上,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此复杂的一项任务,仅仅依靠专职辅导员团队或者个人来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其他教职工在做好自身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共同倡导“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的理念,共同来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这其中,辅导员也应该与每个学生家长建立长期的沟通机制,定期以电话、网络、书信等方式向家长汇报学生在学校的基本状况,包括思想、学习、工作、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表现,都应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对于特殊家庭的孩子,对于问题学生,辅导员更应该实施全程“跟踪”管理,从与家长的沟通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家长更应该多抽出自己的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学会放下手中的工作和日常琐碎事,放弃家长的绝对权威,倾听孩子的苦闷,了解孩子近期的动向和细微变化,第一时间向辅导员进行反馈,来共同帮助孩子进行成长;同时,家长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用激励的方式和情感的感化来促进孩子的进步。学会做孩子的朋友,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最重要的是用一颗充满爱的心,用最真诚朴实的行动,来温暖孩子的内心。家庭、学校、学生、是相对独立的实体,但彼此有割舍不断的联系,只有孩子、家长、辅导员、学校各自克服自身之弊并将和谐发展所形成的合力共同作用于高职学生期待自己成人、成才的愿望之上,才能弥补高职院校学生家庭教育和情感支持的“缺失”,才能更好地实施学校教育,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并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身心健全的有用人才。
一、相关概念解析
1、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概念
民族认同主要指一个民族的人们对其自然及文化倾向性的认可与共识,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民族认同包含了民族关系的认同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民族关系认同是针对一个民族作为一个群体而言的,这种认同主要来自于本民族与其它民族之间的界限划分;民族文化认同指的是在一个民族发展中,一种文化体系以民族为载体,而民族以文化为聚合。
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是维系一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国家认同实质上是一个民族确认自己的国族身份,将自己的民族自觉归属于国家, 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体意识。
2、多民族社区的概念
多民族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的多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与交往,从而形成具有多元文化特点的社区。多民族社区的构成要素:不同族属的多个群体、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社会体系和结构。 多民族社区以社区民族关系的行程过程为标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传统型多民族社区、识别型多民族社区和建构型多民族社区。
传统型多民族社区是指,在历史上就一直存在,也一直被社区成员所意识到的社区。该种社区类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历时性。历史上长期存在,不受解放后民族识别工作的影响;(2)多元性。这主要表现在文化上,各民族文化,形成了现在地区文化多元共存的现象;(3)传统性或原生性。这是就社区本身而言的,是放在现代化背景下的传统性与原生性,这类社区相对于现代都市社区而言,它的传统建筑、饮食与服饰等都保存较好,具有原生态的一面论文格式模板。
湘西州现有民族43个,主体少数民族是土家族、苗族。其中毕业论文题目,人口过千的少数民族有回族、瑶族、侗族和白族。通过上述的介绍,很明显湘西州属于一个多民族社区。按照我们民族学对多民族社区的分类,由于湘西州是自古就存在这样一个多民族共聚的情况,所以我们把这样一个社区定义为传统型多民族社区。
二、多民族社区民族认同的维度研究
本文主要采用美国学者phinney概括出民族认同的三个维度,来探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们的民族认同情况。
1、民族身份的认知:包括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的认知
湘西州是有着四十三个民族共同居住的多民族大家庭,尽管这里有着不同的民族群体相互杂居,但是这里的人们对于自己民族历史传统和自己的民族身份的认知度却依然十分强烈。以他们的主体民族土家族和苗族为例来讲,这两个民族都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有着极高的认知度,历史上的民族记忆至今仍然在这些民族的人们心中留着深深的痕迹。例如湘西的土家族至今仍然保留着“所居必择高居”的居住传统,传统的吊脚楼工艺一直是当地的一大建筑特色;湘西苗族的民族认同更加是能够通过当地至今仍保留下来的“落洞”、“赶尸”、“种蛊”三大习俗来体现;土家族的传统技艺“西兰卡普”,就被称为中国三大名锦之一,这对于如今的土家族人们而言,无疑是一件十分值得自豪的事情。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湘西州的各个民族都对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宗教习惯保持着十分积极地态度,这个多民族社区内的人们是有着很强的民族认同的。
2、民族归属感:通过民族群体内部的团结情况和对本民族之外的群体的接纳与排斥情况来了解该民族的民族归属情况。
由于湘西州是个多民族社区,在这里居住的人们每天除了要与自己本民族的人们相处共处之外,还要与当地的其他民族交往联系,在这种情况之下,在与其他民族的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当地人们的族群自我意识会有所增加。教授曾指出一个民族在于外界其他民族交往过程中会增强自我的族群意识和群体归属感。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所得,湘西州内的各个民族都内部都十分的团结,对自己族群内部有着极高的归属感,都承认自己属于某一民族群体,同时,在与其他民族交往的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强化本民族的族群意识和族群归属感。例如,当涉及到民族政策、利益分配等问题的时候,不同民族之间的民族认同会被进一步的加强,但从总体上而言,湘西州内的各个民族之间的人们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毕业论文题目,他们的相处还是十分融洽的,各民族之间都能够和睦相处。
3、行为卷入:包括人际交往的范围和偏好、社区或民族社团参与情况等。
多民族社区里的民族主体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不仅要参与自己本民族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的活动,还会积极参与其他民族的文化活动,最后形成了很好的民族融合,这种文化上的互动,不仅没有减低民族主体对本民族的认同,相反,还因为在参与其他民族的节日活动的时候,更加意识到和珍惜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可贵性,从而使得在湘西州这样一个多民族社区内,最终达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共生的局面。例如在湘西州境内,土家族的摆手舞不仅是当地的土家族人在跳,在举行盛大的晚会的时候,来自周内的各个民族也都会参与在其中;凤凰城里的苗寨,每天也都吸引着周内不同的民族的人们来参加这个活动。
三、湘西州多民族社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现状
1、多民族社区内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性问题
根据我们的研究所得,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样一个传统的多民族社区中,与其它的单一民族社区一样,州内的各个民族也都存在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如今州内有部分人的民族认同是基于工具性的思考上,而关于传统的原生性认同却在逐渐减少,这一群体以新一代的青年人居多,他们对于祖先们的许多历史和本民族的风俗习惯都不是怎么热衷,他们这部分人会觉得自己的民族身份给予自己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国家政策方面的照顾、考试可以优惠加分等。但是话又说回来了,这部分人却有着极高的国家认同感;而社区内的老一代人们,对自己本民族的认同度却是原生性的认同多一些,不过他们对于国家层面的认同却不如青年群体。
2、多民族社区内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特殊性问题
由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传统型的多民族社区,那么在这样一个社区的各个民族之间就免不了相互之间的交往与接触,这样也势必会使得在这个多民族社区内的人们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会与单一的民族社区有所区别。
(1)多民族社区内的民族认同较为强烈。
在上面介绍民族认同的维度的时候,我们都已经讲过了,在多民族社区内,各民族的人们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过程中,会不自觉的去维护本民族的利益与尊严毕业论文题目,会增强对本民族的民族记忆和归属感,从而会导致各民族的民族认同有所增强。在我们所了解到的湘西州内,尽管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会增强各自民族对本民族的认同感,但是并没有出现因为这个原因而造成民族不和的结果,在湘西州内的各个民族还都是很和睦的相处在一起的。
(2)多民族社区内的国家认同存在很大的对比性论文格式模板。
多民族社区里的民族国家认同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认同的对比性,具体来讲就是说在这个多民族社区之内,大到国家的方针政策,小到社区内部的一些政策决议必须要公平公正,否则,很容易引起社区内各个民族之间的不和谐状态。就拿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个多民族社区来讲,如果州内的政府只是单纯的给予土家族人民一些优惠政策,而忽视其他民族,那么这样的话,会在这些民族的心理产生对比心理,他们就会觉得国家没有很好的照顾到他们,这样一来,他们的国家认同度会大打折扣。
从总体层面上而言,湘西州这个多民族社区内的各个民族都对自己的民族有着很高的认同度,尤其是像土家族和苗族这些在湘西州占主体地位的民族,他们都为自己的民族身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在谈及到对国家层次上面的认同的时候,州内的大部分民族也都对国家的各种民族政策表示支持和感谢,他们也都能以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四、余论部分
1、民族认同的原生论和工具论讨论
目前我门国家基于保护民族平等的原则,对我国少数民族实行民族优惠的政策,这些政策一方面来讲确实对促进少数民族共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来讲,这种民族优惠政策又使得的当今社会中民族认同的原生性受到了一些质疑。于是,在学界里关于民族认同的原因探讨就出现了两种声音,一些学者持原生性理论,这批学者认为民族认同应该是基于对本民族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认同;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当今有一部分民族认同是带有功利性的毕业论文题目,这些民族主体主要是基于国家优惠政策可以给自己带来种种好处而产生和维持自己对本民族的认同感的。然而在少数民族地区该究竟如何更好的处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至今仍需大家不断共同的探讨。
2、民族政策的文化隐喻问题
我们国家为了实现各个民族事实上的平等,而对少数民族实行政策上的倾斜和优惠,例如我们国家目前在全国各地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这些被国家化为民族自治的地方,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确实享受到了国家的很多政策上的照顾。可是,这些被国家化作自治的地方,一旦带上“自治”的头衔,其带来的文化隐喻就是代表着“落后”和“贫穷”,这些地方在从国家那里得到很大的资金支持的同时却又使得很多市场投资机会白白流失,因为很多市场投资者是不会在落后不发达的地方进行大规模投资的。
关于如何解决民族自治地区文化隐喻所带来的问题,在这里提供三种解决途径,希望与大家共同思考和探讨。(1)对少数民族地区取消自治称呼,而同样的享有政策上的优惠。(2)深入研究与弘扬民族文化,让民族地区文化品牌的旗帜飘得更远。(3)调整有关少数民族的文化叙述,比如说“贫穷”、“落后”这些用来形容少数民族地区的词汇,在今后的官方叙述中尽可能的少出现。
参考文献
[1]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3]宁骚.民族与国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谭必友.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M].民族出版社.2007.
[5]孙桂香.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心理研究[J].西南大学.2009
论文摘要: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在资本利益需求和娱乐文化消费需求的共同作用下,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的和语境化的民族艺术至少在形式上进行了符合消费文化逻辑特征的现代置换。本文首先对民族艺术及其分类进行介绍,其次剖析了当前大众化消费文化的现状,在此基础之上对我国民族艺术的发展方向进行反思,提出符号化生产的概念,并结合实例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民族艺术及其分类
1.1民族艺术的涵延
民族艺术主要指与生活生产关系较密切的,直接源于生产实践的,以可见形式保留下来的,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等。从广义上来说,民族艺术还包括了音乐、文学、曲艺、杂技等在民族发展中形成的共有的和独特的文化现象,广义的民族艺术几乎等同于民族文化的范围。
1.2 民族艺术的分类
民族艺术的分类往往由于对民族艺术的涵延有着不同的理解而不同。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可以简单的分为: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书法;从应用产生的环境,即民俗的角度,又可以分为礼仪、节令、生产等几个方面。在对民族艺术研究的初期阶段,作为具体调研的依据,可以根据生活习俗,围绕生活生产活动进行简单的分类:
1.衣食住行:日常服饰、日用品、建筑、交通工具、公共设施;
2.生产活动:畜牧、农耕、贸易;
3.庆典仪式:婚姻、丧葬祭祀、歌舞娱乐、节日;
4.社会关系:家法、氏族、游宴、结社、娱乐;
二、大众化消费文化的现状分析
当今中国的“大众文化”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都市消费文化。它集中产生于各大中心城市,通过大众传媒辐射到其他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其突出鲜明的消费特性与欲望特性,给城市的低收入阶层和农村群众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上世纪90年代初,轰轰烈烈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在全国展开。精英们为理想高呼,为人文精神呐喊,面对那些琳琅满目的绚丽商品,面对人们逐渐显现的对欲望的追求,精英们深感忧虑,中国要往何处去?传统的价值坚守还有意义吗?”
2000年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和社会财富积累的快速增长,随着国家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广泛引导和投入的加大,人们的消费需求也从过去较为单一的、以物的占有和使用为目的的生活必需品消费,逐渐向更具社会性和象征性的、更注重消费过程的多元化消费发生转变。其中,文化消费在人们的日常消费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当代社会最突出的消费模式之一。文化消费的崛起带动了民族艺术产业的发展。
三、大众化消费背景下民族艺术的发展反思:符号化生产
作为兴起于大众化消费时代的一种文化现象,民族艺术展演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是在社会结构变迁、文化观念改变和民族艺术审美范式转型的现实语境中得以彰显的。那些拥有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地区,应广泛利用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奇异的民族风情来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产品、发展地方民族文化产业。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民族艺术因其较强的艺术性、表现力和审美价值,而被纳入当代社会的文化消费范畴,成为一种具有符号意义的文化商品。如果把尚未经过市场化开发的传统民族艺术视为一种民族文化“原生符号”的话,那么,作为文化商品的当代民族艺术的符号化生产,就是对“原生符号”能指层面的形式征用和所指层面的意义改造,并将新的能指与所指进行重新拼接、组合,以形成新的文化“再生符号”。
3.1“想象性审美”
由地方政府主导的符号化生产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崛起,各种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越来越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在许多民族地区,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因其形态独特、内涵丰富、底蕴深厚而作为地方性资源优势,被纳入经济建设的轨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为地方政府发展当地经济的普遍做法。从扩大宣传、提升形象、振兴地方经济的实用功利目的出发,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对于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普遍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开发民族工艺品、展示民间歌舞艺术、挖掘特色民俗风情、复兴民族传统节庆、打造民族旅游市场等方面,当地政府往往都会不遗余力地参与、引导,并在政策上、经济上给予强有力的扶持。 转贴于
3.2 “快餐式表演”
由经营企业运作的符号化生产在当代消费社会,旅游作为一种最具文化消费特征的社会现象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展开。其中,以体验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传统习俗、民间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旅游更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在一些民族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民族村寨,旅游经营企业不仅利用当地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将其开发建设成为“民族文化旅游村”,而且组织村民歌舞表演队,帮助开发民族旅游工艺品,发动村民开办特色家庭旅馆,以充满异域民族风情的旅游服务内容来吸引游客。旅游市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衡量和取舍决定往往来自于投资回报及实际收益,因此,原本就存活于乡土民间,且集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于一身的民族艺术自然凭借其“投资小,见效快,低成本运作”的特点而成为经营企业开发打造的重点对象。例如,在以壮族歌舞展示和传统村寨风貌为特色的广西龙胜县金竹寨,每当有游客到来,村里的壮族青年歌舞队都会到寨门前敲锣打鼓迎接客人,唱迎客歌、敬酒歌,表演师公舞、扁担舞、板鞋舞、竹梆舞、竹竿舞等,其间还穿插有绣球传情一类的互动游戏活动。
3.3“原生态艺术”
由文化精英实践的符号化生产“原生态”是当下最为流行的词语之一。按照学术上的规范理解,源于自然科学的“原生态”指的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将“原生态”用于艺术上,即“原生态艺术”通常应当指“在特定的区域(通常是较为封闭的民族聚居地)内流传的、较少受外来文化艺术影响的、风格纯正且没有经过加工和提炼的艺术样式,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劳动中自然形成并通过本民族世代相传的方式保留下来的”。然而,随着以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为载体的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民族文化赖以生存、延续的传统封闭格局已经被打破,外来的异质文化不断介入和渗透到各民族的物质生活领域及精神文化空间,生长于这种生态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艺术也必然会不同程度受到现代性因素的影响。
因此,严格意义上的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艺术”早已随着原初的生态环境的变迁而不复存在,现在所谓的“原生态”更多是指一种运用民族民间的原生艺术元素来集中再现本真性民族文化,进而使之得到保护、传承及发展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态度。
总结
总之,当代民族艺术的符号化生产是一个关涉多种因素、多元力量的市场化、符号化编码过程。这其中无论采取何种编码方式,作为文化商品的民族艺术都被赋予了符号消费的时代意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实践着由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化。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了当代民族艺术的生产逻辑与符号价值,才能更好地根据自己的日常性需求和意识形态体验来对其进行消费,最终实现个体的精神满足。
参考文献:
一、引言
良心作为“立德之本”,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因而他们的良心能否健康发展关乎中华民族能否伟大复兴。同时,青少年期也是体良心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成年期道德品质能否良性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2]。因此,有必要探索青少年的良心问题。
家庭是个体道德发展的源头,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因此家庭结构的完整与否对个体的道德品质能否良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遗憾的是,近年来因离异等诸多原因导致完整家庭的格局被打破,由此产生了一些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寄养家庭等不健全家庭。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索家庭结构对青少年良心发展的影响,以期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提供参考,为家长及学校教师提供借鉴。
尽管从古至今国内外研究者对良心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于良心的概念学术界至今尚无公认的定义。本研究立足中国的传统文化,将良心界定为善良、仁义之心,具体表现为恻隐心、羞耻心、是非心、孝敬心、感恩心、诚信心、责任心、宽恕心[3]。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从全国24个省市选取8316名青少年,回收问卷7772份,剔除缺失值过多及存在明显反应倾向或说谎倾向的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7178份。其中完整家庭被试6354人,单亲家庭被试429人,重组家庭被试153人,寄养家庭被试78人,164人信息缺失。
(二)研究工具
1.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用于了解被试的人口学特征,含年龄、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家庭结构等基本情况。
2.青少年良心问卷。采用自编的青少年良心问卷,该问卷由42个项目组成,含羞耻心、恻隐心、是非心、宽恕心、孝敬心、诚信心、感恩心、责任心8个维度。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得分越高代表良心发展水平越高。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3]。
(三)研究程序
问卷以班级为单位发放,选择早晚自习或上课时间集中施测,当场回收。为保证研究结果的真实性,被试以自愿的原则接受调查,匿名作答。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
表1显示了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的良心发展状况。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
表1 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比较
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在良心问卷总均分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F=18.267,P=0.000)。事后检验发现: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两两之间差异显著,完整家庭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最高,单亲家庭次之,重组家庭再次之,寄养家庭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最低。
从具体维度上看,除诚信心维度外,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在其余各维度上的得分差异也都十分显著。在羞耻心维度上,完整家庭的青少年的得分高于重组家庭和寄养家庭的青少年,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的得分高于寄养家庭的青少年;在恻隐心维度上,完整家庭和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得分高于重组家庭和寄养家庭青少年,重组家庭的青少年的得分高于寄养家庭的青少年;在是非心维度上,完整家庭和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的得分高于重组家庭和寄养家庭的青少年;在宽恕心维度上,完整家庭的青少年的得分高于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在孝敬心维度上,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两两之间差异显著:完整家庭青少年的得分最高,单亲家庭次之,重组家庭再次之,寄养家庭得分最低;在感恩心和责任心两个维度上,完整家庭青少年的得分高于重组和寄养家庭,单亲和重组家庭青少年的得分高于寄养家庭。
四、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发现,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彼此间差异显著,完整家庭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再次是重组家庭的青少年,寄养家庭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最低。此外,在具体维度上,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在除诚信心外的其余7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完整家庭得分最高,寄养家庭得分最低,这证实了以往的研究结果。美国学者关于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结果发现:家庭结构的不健全会对子女的品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4]。曾练平的研究发现:双亲抚养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高于寄养的青少年[5]。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与其余三种残缺家庭相比,完整家庭的孩子能感受到更多来自父母双亲的情感温暖,亲子间的关系更为融洽。以往研究表明:父母的情感温暖、融洽的亲子关系是促进良心发展的重要因素[5,6,7]。其次,家庭的解体还会导致家庭道德教育功能的衰微[8]。根据结构功能理论,父亲和母亲均有独特的功能,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会影响到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含经济支撑、家庭照顾、角色示范等方面,尤其是残缺家庭对孩子可能会疏于监管[9,10]。这会对子女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其良心的健康发展。Hoffman的研究表明父亲缺位会影响孩子尤其是男孩的良心发展[11]。
不过,与寄养家庭的孩子相比,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的青少年尽管因父母一方缺位得不到完整的父爱和母爱,但至少还能感受到来自原生父母中某一方的温暖。而寄养家庭的青少年则长期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们非但得不到来自原生父母的关爱,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原生父母的信息都不确定或不了解。以往研究表明:寄养家庭的青少年会体验到“家系困惑”,即“一种潜在的身份认同困境”,会带给其巨大的心理压力,会破坏其安全感[12]。此外,寄养家庭的青少年的依恋类型通常是不安全的,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以上因素均会对其良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并使其在社会成长中不可避免地处于劣势。
导致重组家庭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低于单亲家庭的原因可能在于重组家庭的家庭关系相对更复杂、更脆弱,家庭矛盾更多,家庭稳定性也相对较低[13]。重组家庭的青少年要与继父或继母及继兄弟姐妹一同生活,心理上可能难以接受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对方对其也可能会有排斥心理。其次,他们与继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着潜在的情感竞争与敌意。由于重组家庭的青少年长期生活在紧张、不和谐甚至充满敌意的家庭环境中,因此良心发展会遭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此外,重组家庭青少年的父母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也可能存在许多误区[14]。一方面,亲生父母可能会由于心怀歉疚而对子女采取过度补偿式教育,对孩子过于娇纵宠溺;或将孩子视为寻求新幸福的累赘而推给另一方,疏于关心和照料,另一方面,继父母可能会因为其敏感身份而心存芥蒂,对继子女采取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等等。这些都有可能会影响其良心的健康发展。当然,并非所有重组家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再婚并非一定会对子女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不过我们仍应引起重视。如何为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如何处理好再婚后家庭的各种关系、如何避免教育上的诸多误区是重组家庭的父母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五、结语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的良心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家庭结构的完整与否对青少年的良心能否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家庭、学校及社会应注重对那些特殊家庭的青少年的教育,减少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对青少年良心发展的不良影响。
首先,父母应尽可能地维系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青少年的良心发展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如果不得已而选择离异或重组家庭,就要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冲突,尤其应避免在孩子面前互相攻击对方或对方的亲人。负责抚养的一方要多给孩子一些陪伴,加强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并及时加以引导。重组家庭的青少年的父母一方面要处理好再婚后家庭的各种关系,做好孩子的心理引导工作,帮助其从内心深处接纳继父母及继兄弟姐妹。另一方面,要避免教育上的诸多误区,既不能对孩子过于娇纵宠溺,又不可疏于监管。寄养家庭的青少年的抚养者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与陪伴,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及自信心。
其次,学校应创造良好的氛围,消除对家庭不健全的青少年的歧视与偏见。教师对待非完整家庭的青少年要一视同仁,善于发现其优点并及时加以鼓励,同时教育和引导班里的同学接纳和尊重他们。学校应对这些青少年进行适度的补偿教育,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帮助他们顺利适应家庭的解体导致的一系列变化。
最后,社会应为这些家庭不健全的青少年提供重要的支持性力量。政府应出台有关的法律或政策,切实保障这些特殊的弱势群体的权益。社区也应成立专门的帮扶机构,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这些特殊家庭青少年足够的支持与关怀。
参考文献
[1]Hart,D.,& Carlo,G.Moral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
c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J].2005,15:223-233.
[2] Matsuba,M. K.,& Walker,L.J.Youngmoral exemplars:The making of self through stories[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2005,15:275C297.
[3]邱小艳.青少年良心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2):240-244.
[4]汪天德,汪颖琦.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美国学者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J].青年研究,2000,4: 42-48.
[5]曾练平.青少年良心的结构、测量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6]Kochanska,G.Mother-Child mutually responsive orientation and conscience development:From toddler to early school age[J].Child Development,1997,71(2):417-430.
[7]酪菰.中学生良心及其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8]岑国桢,顾海根,李伯黍.品德心理研究新进展[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9]韩晓燕,魏雁滨.父母离婚影响孩子的四大理论视角[J].浙江学刊,2004,1:207-214.
[10]王金云.我国特殊结构家庭子女问题研究综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1):252-255.
[11]Hoffman,M.L.Father absence and conscience development[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71,4(3):400-406.
[12]王h.家庭寄养青少年的家系困惑与抗逆力问题[J].中国青年研究,2014,15:11-15.
[中图分类号] S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08-0016-01
加强草原生态治理也是强化农牧业基础地位的重要内容和措施之一。我国是草原大国,拥有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与森林和农田一起构成陆地上三个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几乎占据国土面积的半壁江山,约为森林面积的2.5倍,耕地面积的3.2倍,是我国国土的主体和面积最大的绿色屏障。草原被誉为“城市之肺”和“大气过滤器”,在供氧固碳、净化空气、防风固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和保育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显著作用,给人类提供了一个舒适怡人的生活环境。其次,草原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作用不可忽视、不可替代。草原的兴衰,不仅影响到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更重要的是关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安全。
多年来,我们在推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要看到草原生态形势依然严峻,草原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导致草原退化、资源面积减少的各种潜在因素还依然存在,且有加剧的态势。草原乱开滥垦、超载过牧、草原环境污染、破坏植被现象屡禁不止,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还在发展,各地由于草原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的“沙尘暴”“冰雹”“雪灾”等恶劣气候时有发生,草原的生态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当前抓好草原生态环境治理、推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这件农牧事已迫在眉睫。
1 立足当前,全力促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以来,一系列重要讲话,对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这对全面深化草原生态保护工作是难得的好机遇,我们要在认真学习领会 “做好农牧人、干好农牧事”精神的基础上,迅速行动起来,不等待、不观望,主动工作,切实把草原生态保护和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抓紧抓好、落到实处。
2 加大天然草原保护,实现草原资源永续利用
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保护优先、综合治理”的原则,继续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实施力度,积极探索和推广草原保护新技术,加强草原鼠虫害和毒杂草防治,积极开展补播改良,加大草原生态综合治理,遏制草原退化势头。同时,严格执行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落实禁牧、草畜平衡工作,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继续加大草原围栏、棚圈、储草棚、青贮窖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减畜养殖基础条件。同时,大力发展草产业,推进优质高产饲草种植进程,为草原畜牧业转型提供保障,实现退化草地恢复和发展饲草的双赢。
3 强化草原普法宣传,提高全民草原保护意识
要积极开展对广大农牧民和领导干部草原普法宣传工作,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法律法规,积极建立完善相关配套的政策、法规措施,提高全社会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关注度,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草原保护的关系,始终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保护优先、利用有序的原则,严格草原资源开发审批制度,不以牺牲草原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积极稳妥地推进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开发利用。
4 加大草原执法监管,维护草原生态安全
全面落实国家草原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坚决贯彻执行禁牧减畜和草畜平衡,继续采取重度退化草原全部实行退牧、中度退化草原实行禁牧封育和轮牧、休牧等手段进一步加大草原生态恢复,建立健全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轮牧、人工种草等地方性制度,积极推进出台草原保护、草原畜牧业发展和牧区农牧民增收的支持政策;建立健全草原监理体系,改善草原执法装备条件,完善草原监管手段,严格落实村级管护员管护责任,切实加大草原执法监督力度,坚决制止和打击非法使用、流转和人为破坏草原的各类行为,加大草原执法人员培训力度,加大草原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提高草原违法案件的警示作用,促进草原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5 全面加强服务工作,促进牧民转产转业。
建立和完善农牧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畜牧业生产经常性技术指导和服务,采取草场、牲畜保险和加强畜牧业灾害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畜牧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加大牧区牧民转移就业力度,积极利用就业培训和劳务输出中介组织等平台,引导牧民从事旅游接待、饮食服务、运输业、餐饮业等二、三产业和发展民族手工业、牧区民俗旅游业、民族服饰加工、民族食品等特色产品制作等。同时,通过创立小额贷款、创业贷款、无息贷款等优惠政策以及草场抵押、流转、保险等措施筹措资金,扶持群众兴办企业、发展家庭牧场、牧家乐、帐房宾馆等草原经营性旅游活动,加快牧区劳动力转产就业,拓宽牧民就业和增收渠道;积极鼓励牧民群众进城定居,加强和完善进城群众医疗、就学和养老保险等社会服务,使更多的游牧民告别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使天然草原减轻人畜压力的同时,让农牧民享受现代文明生活。
0.引言
内蒙古草地资源丰富,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不合理的人为生产活动的作用,草原环境急速恶化,半农半牧区草原比牧区草原被破坏更为严重。最近十年国家针对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按照内蒙古各个地区的而实际情况实施了“生态移民”“退耕还林”“退牧换草”“禁牧圈养”等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环境的政策。内蒙古各个区域的草原生态环境状况是不一样的,在退化的草原地区中,半农半牧区的草原退化状况最为严重。
半农半牧区的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成为不可忽略的问题。“禁牧” “休牧” “轮牧”是恢复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态、防御自然灾害、促进农牧业生产的重要措施,是在总结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经验的基础上.对草原规律深入认识的结果,也是针对不同的自然环境特点,实施草原保护、恢复草原生态和科学利用的综合的配套措施。建立和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是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草原、促进内蒙古农牧区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1.半农半牧区的禁牧政策
内蒙古草原可分为,纯牧区、纯农区与半农半牧区。内蒙古半农半牧区是我国农牧业交错地带的重要核心区域。内蒙古半农半牧区包括21个旗县区,土地总面积为1500万hm2,其中草地面积约600万hm2,占土地面积的40%。①
所谓“半农半牧”一般是指同一个地区的人口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具体体现在同一户定居的人家,在从事种植业的同时,又放养了一定数量的牲畜;或者是同一户原来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家,抽出部分劳动力在农业区发展农耕经济。②内蒙古半农半牧区域的生态环境的恶化的缘故,对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多的困难。如内蒙古地区的各个盟市的半农半牧旗县中大部分成为国家贫困旗县③。
2.半农半牧区农牧民生产生活情况
科右前旗是内蒙古兴安盟的半农半牧旗之一,从18世纪清朝年间开始农业种植生产。当地农牧民以蒙古族为主,但是因为接触农业生产生活的时间比较久的关系,当地蒙古族牧民对农业的认识也很深刻。而且,当地大多数地区的牧民也都有自己的农田耕种。传统的牧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几乎没什么冲突。而且农业与牧业相互融合,相互依赖关系非常明显.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当地农牧民已经适应和熟悉了半农半牧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在“禁牧圈养”政策的实行对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有着一定的影响及其变化。
2.1生产方式的改变
该地区的农牧民的主要以耕地和放牧为生产方式。根据当地人的说法在禁牧圈养政策实行以前,不管事耕地还是放牧,主要还是“靠天”。农业和牧业对当地农牧民的生活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农业耕种主要靠每年的降水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时候降水量或多或少的时候都会影响到农牧民的农业收入。而这个时候可以用牧业上的收入补给上。而牧民的畜群的饲料又都是从农业上供给的。如牲畜过冬的饲草是从田地里收割回来。农业上收获的粮食,一部分也用作牲畜的饲料。这样情况下,该地区农业牧业是相互补给的。但是,自从“禁牧”施行后,当地的牲畜明显减少了很多。因为不能在到公用草场放牧,有些农牧民直接把家里的牲畜都卖掉了。只依靠农业维持生计。所以,当遇到年景不好的时候,这些人的生计就会出现问题。这种生产结构上的变化,对当地农牧民的经济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禁牧后,绵羊、山羊、牛群都不能到山上放牧,所以农牧民对这些牲畜都进行了处理。有些农牧民开始对家畜如,猪、鸡、鹅之类的饲养的量就增多了。而农牧民饲养的这些销量也日益扩大。因为在农牧区饲养的这些家畜,没有化学饲料等的污染,猪肉、鸡肉等的价格远比市场上的肉的价格要高。如鸡蛋的话,养鸡场的鸡蛋四五块一斤的时候,农牧民家中的鸡蛋要买上十多块钱一斤。禁牧后农牧民饲养的家畜结构也产生了变化。
因为,放牧被禁止,很多家庭中原本进行放牧的劳动力,就成了多余的劳动力,因此这些多出的劳动力,因为教育水平的限制,部分都外出打工补贴家用了。根据调查,外出打工的都是在16-25岁之间的年轻人。因为当地农牧民的思想观念和经济因素,一般家庭中,孩子只上到高中或初中,如果考不上大学都会回到家里成为劳动力。因此,当家庭劳动力多出时这些年轻人就外出打工。在一个原因是,当地初婚年龄普遍较低。一般二十岁或满十八岁就会忙着结婚成立家庭,结婚后就有自己的田地和生活。当地年轻人出门打工增多,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种现象。根据本人的访问调查,这是因为禁牧后产生的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
2.2家庭结构的改变
上述中因为禁牧产生的生产结构的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对当地农牧民家庭结构也产生了同样的影响。尤其是核心家庭的增多。原本的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比较大,因此当地一般子女结婚后,还是和父母在一起居住一起进行生产活动。因此,近几年结婚的年轻人中大多数是婚后和父母分开居住生活。因此那种三四代人一起居住的扩大家庭的比率越来越小。而核心家庭比率越来越大。
2.3政府的各种补贴
禁牧后,政府对草原生态的恢复和保护非常的重视。与此同时对当地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做出很大的努力。对农牧民的生产生活上的补贴越来越多。对于旗内贫困家庭进行分级补助。帮助农牧民在田间大井一边雨水不足是进行灌溉。以前牧民对于房屋的建造都很粗略,因此政府对于盖新房的农户都进行补助。
草原补贴是最近两年实行的,对于近几年当地农牧民的畜群日益减少,而且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草原的恢复的工作得到了相当大的成就。政府为了弥补农牧民禁牧后在牧业上的损失尽量在各个方面给农牧民帮助。因为禁牧,对农业的重视越来越多。每年在农业上的补贴每户都可以有两到三千元的补助费。为了确保农牧民的农业的收入,政府对当地每户的田地每年春天都做了保险。所以当年景不好或遇到有干旱或洪水灾害,而引起农牧民的农业收入没有达到预期的收入产量时,按照原来的保险金额进行补助。
对于该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教育的问题,政府也实行了教育补助政策。如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全部免其学费书费等各种费用,而且每个月每个学生都有生活补贴。对于进入高校的学生每年给予每个学生2000元的补助等政策。
政府的这些政策都是针对于当地农牧民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施行的。正因为当地政府的各方面的努力,禁牧后的这些年,该地区农牧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更重要的一点是,该地区的草原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恢复。
3.总结
在半农半牧区进行“禁牧圈养”政策,对于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引起了各方面的影响,在农牧民的生产结构、家庭结构、劳动力结构上都产生了很显著的改变。但是禁牧政策也得到了预期的效果。很大程度的恢复和保护了当地草原生态环境。也因为当地政府对于禁牧政策的认真实行,不仅草原生态环境得到了恢复,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包智明,任国英,内蒙古生态移民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5.
[2]色音,张继,生态移民的环境社会学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9.6.
“生源茂密”是民办学校生存的基石,“学生枯荣”是私立学校发展的晴雨表。如何办出“家长满意的学校”,如何建设“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招得来学生,留得住学生,成长学生,发展学生,使学生怀揣着希望上路!”这是当前麻城博达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急需直面的“瓶颈问题”。自从建校九年来,博达人几经打拼,高中部在走“特色发展之路”,初中部正在由“优质学部”向“品牌学部”迈进,小学部重在“培养兴趣,规范行为,养成习惯”上做文章,总体看来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势头。但从去年秋季学期七年级新生的招生和各年级学生流失情况来看,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和学生对学习的“快乐度”在下滑,这凸显的现象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平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失误。
流失原因
1.家长逐渐不满意。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是免费的,家长之所以选择高收费民办学校,一方面是家长望子成龙成凤心切,另一方面是民办学校优越的教育教学资源吸引使然。往往家长在择校前,家长对学校信息的了解来源于几个方面:学校的宣传片;招生教师的介绍;实地参观;老生家长介绍。这些信息都是过滤后的信息,是学校的亮点,所以家长对学校期望值非常高。一旦学生进校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与期望有较大差距时,家长便会产生不满情绪,如果不满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消除,就会导致学生退学行为发生。
2.教师育人方法失当。体罚、变相体罚、歧视或偏见等不当教育行为是导致学生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时下我校学生群体特征:家庭条件好;家长忙,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单亲家庭等等,这些孩子或多或少会比一般的孩子多一些坏毛病,少数老师,尤其班主任总喜欢采取一些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企图实现“短平快”的模式,比如使用体罚、变相体罚、恐吓、威胁、向家长投诉等强制手段,来实现控制学生的目的,缺少爱心和耐心,总希望育人管理可以一劳永逸。其结果是:“教师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学生一日三餐愁眉苦脸。”无快乐可言,自然逃学辍学。所以,我们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还要关注能让孩子快乐的生活和学习,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艺术。
3.学校生活简单单一。学校尽管在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分别开设了兴趣活动课、国学课和综合实践课,但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开设课时不足,学生学校生活的主旋律仍然是课堂学习,加之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仍然是:“成绩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最好的教师带最好的班,差班的学生让人过于遗忘,这无形中播下学生仇恨的种子。这种拿自己的钱养活着“优生”(优生免费)而自己不能得到最优越的教育待遇,一旦扩大化,学生们便觉得博达学校与自己原来的学校一样黑暗,他们看不到“出头”的希望,所以选择退学或转学。在我看来:注重“活动育人”,本着因材施教的工作原则,对学困生班级教师坚守“优先配置”的原则,因为差生更需要关爱,果真从心底里做到如此,学生的流失才能真正遏制。
4.学生或者家长受到学校或老师的冷淡。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者家长非常挑剔,因此,不管是招生教师,还是科任教师中,有部分人的态度是:能躲就躲,能避就避。时间长了,孩子觉得缺乏关怀,家长感觉受了冷遇,满腔的热情开始的冷却,转学的想法在蔓延。所以,与家长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非常重要,这是维护家校共同和谐发展的唯一通道。
5.学校或员工提供的服务和安全达不到要求。学生的接送服务不到位,寝室生活老师生活指导不得法,甚至有殴打学生致伤的现象发生,影响恶劣。家长往往会因为一件事情来对学校整体水平做出一种片面的判断,直接判定学部管理水平低下,所以,如果我们的服务水平引起家长过分担忧,则家长会选择退学。
6.学生学业水平进步缓慢。学生成绩涨幅不大是导致学生流失的主要原因,麻城的家长对学生学习成绩要求很高,对孩子的成绩最看重。目前,尽管我校在推行“原生态”高效课堂模式,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制作“导学案”,然后通过学生“独学、对学、群学”等途径,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能力、思维品质”全面提升,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在教师的“舒服地带”大有市场,教师心底里渴望课堂改革内需不足:观望的、消极的、抵制的还时有发生。这种低效的课堂,让学生如坐针毡,学习无乐趣,学习无进步,最后就选择放弃退学。
控流对策
对于非正常原因的学生流失,我们各学部领导、班主任、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岗位工作优化”将流失率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只有真正把学生当成我们的顾客,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让学生满意;学生满意了,学生快乐了,自然会乐在其中,乐不思家!
参考文献标考核中,增强责任意识,引进激励机制,奖勤罚懒,使控流工作形成制度化,增强控流工作的后劲。
二.教育控流:教育不规范行为是造成流失的主要重要原因。
1.课堂是培优转差的主阵地,上好每一节课,改好每一次作业,及时向学生反馈信息,给学生指导学法,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让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愉快,把学生吸引在课堂。2.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分层次教学,差异性教学,增强学生的自觉意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运用成功理念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并记录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为每位学生规划成功之路。3.注重感情投入,要求老师树立平等意识、爱心意识,和学生交朋友。
4.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帮助学生作好个人规划。班主任和课任教师要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性格特征、学习状况、生活状况以及家长要求,及时和准确为家长或孩子提供个性化的优质服务。
5.加强家校联系,形成合力。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座谈会、开办家长学校等形式,对家长进行社会形势教育,提高家长素质,掌握科学的教育孩子方法,形成教育的合力,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对今天的学习充满热情,才能对明天的社会充满信心。
6.加强教师培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实践“原生态”高效课堂模式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7.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把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作为控制学生流失的基础性工程来抓,促使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使中小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影响。引导教师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对教育思想不端正、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以及排挤学生的行为及时加以纠正。在广大教师中大力提倡敬业、奉献、钻研、协作和创新精神。倡导教师终身学习,“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教育科研的能力。
[ 3 ] 时婉璐.原生数字资源馆藏建设初探:以美国国会图书馆MINERVA项目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3(8):27-30.
[ 4 ] 85890个,中国政府网站“家庭”首次摸清[EB/OL].(2015-07-21)[2015-08-20].http:///wzpc/2015-07/21/content_2899963.htm.
[ 5 ] 政府网站[EB/OL].[2015-08-20]http:///link?url=7h5quUYlngzLGGj8GKQGu0YyTqB0zI
03XyflVjBTyAjj2sIBmzb7_hc1lPUvoa09tyNCh_b7ZG
YFZPeHrKO00a.
[ 6 ] 瞿建雄.中外互联网资源采集保存现状概述[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75):33-37.
全 勤 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副馆长。江苏南京,210018。张天颖 南京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江苏南京,210018。
李 玮 南京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江苏南京,210018。
1、“做中学”的生活化教育,主要指的是女性在学习女书过程, 借助活动的形式掌握和提高女书的学习水平。在活动中学习, 在活动中提高, 在活动中使用, 这就是女书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女红是当地妇女生活的重要内容, 女性在学习女书时, 通过做女红, 边做边学, 而且在女红物品的图案中, 有一部分图案就是女书, 或是完全相同的女书,或是相似的女书文字形体。[3]
2、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首先, 学习女书的过程是主动的学习。当地妇女学习女书, 全凭自愿, 只要自己喜欢, 对女书感兴趣, 想学习女书, 都可以跟着长辈学习女书。其次, 学习女书时, 把认、读、唱、写有机整合, 进行整体学习。
3、给予交往的学习。由于受“楼上女”生活、不落夫家等习俗方面的影响, 当地妇女与男性的交往甚少甚至没有交往。于是, 她们以“结老同”的方式, 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比较松散而自由的女性王国。这构建了相对平等的女性世界,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是具有先进性的。
二、女书文化的社会文化功能
1、女书文化的生活实用功能。正如上文提到的,女书文化主要为家庭教育,并且只能是女子才能习得的文化。因此,女书文化开创了当地女子教育的先河。女书文化习得还可以通过“结老同”的方式获得,这就促进了女子之间的交往,虽然此种方法并没有延续至现代,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它还是存在巨大意义的。当今社会,女书文化主要促进了家庭成员的和睦相处,以及增进了女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2、精神体验。过去女子都是遵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生活守则,可是女书文化却为当时的女性带去自由的空气。当今社会,虽然已经实现男女平等,但是女书文化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意义,女子们可以通过女书建立她们特有的情感联系。
3、女书的文化功能。女书文化中主要包含以女书文字创作、改编的口头诗,以及以女书文字为题材的刺绣图案。女书文化将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特有的形式传承下来。以便后人用于研究和学习,因此女书文化还具有文化功能。
三、女书文化的教育功能
(一)女书文化对人的智力因素的影响
女书文化的教育功能首先体现在对人智力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智力的几个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1、女书文化可以提高女性的记忆力。女书文化中使用的文字还是较为复杂的,要想掌握女书文字,就要求女子有较好的记忆能力,长期进行女书文字的学习,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记忆力。
2、女书文化可以培养女性的思维创造能力。女书文字是当地女子为自己创造的特有文字,通过对口头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学的创作、改编和记录,造就了女书特有的文化体系。在女书文化的塑造过程中,女性通过对女书文字的构思,使其思维能力富有创造性。
3、女书文化可以培养女性丰富的想象力。正如上文所提及的,女书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女书文字,这种特殊的文字都是前人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下,结合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造而成的。女书文化的学习方式是多样化的,值得一提的是,它可以通过认、读、唱、写相结合的方式学习,然而如何将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也是需要运用女性丰富的想象力才可以做到的。
(二)女书文化对人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1、女书文化有助于女性自由文化兴趣的养成。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女性鲜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女书文化则给女性一个学习的机会,给当时的女性社会带来了自由的空气。当今社会,女性可以通过女书文化学习,来更加了解这种特有的女性文化,对于女性追求平等、自由的历史有更进一步地了解。
2、女书文化有助于女性陶冶性情。女书文化不仅可以使女性得到追求自由学习的机会,还可以通过吟诗、唱读、刺绣等多样的方式来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提高个人修养。
3、女书文化有助于促进家庭成员的关系以及建立女子之间的情感联结。女书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是家庭教育,通过母女之间的传授,女儿与母亲的关系更为密切。女书文化有的形式“结老同”,这使年龄相仿的女子搭建了友情的桥梁,从而建立起女性友人间的情感联结。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近年来, 资源和环境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们知道,住宅建筑可以说是人和自然环境相互关系中的重要因素, 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 所以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清新优雅的自然环境成为了人们追求的趋势,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回归自然, 来享受轻松舒适的生活。近几年, 我国建筑行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建筑行业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已经进入了生态建筑时代。所以就如何真正做到保护生态环境、节能节地已经成为了当前建筑设计关注的焦点问题。由此“ 生态住宅” 的新概念就产生了。以下就结合新江湾九里以及宁波•卡纳湖谷的生态住宅项目作简要的分析。
二.背景项目
2011年6月 - 2012年4月:华润置地新江湾九里
项目描述:华润新江湾九里延续“九里系”的高品质内涵,法式建筑,结合宫廷园林设计,讲究十字对称的仪式感和尊崇感,产品均以160-300平米左右的大平层为主。华润新江湾九里从规划到设计,从地块到户型,均致力于为“生活充满传奇“的城市精英们打造一个符合他们居住梦想的“家”。
2012年4月 - 今:华润置地宁波•卡纳湖谷
项目描述:华润•卡纳湖谷 总占地面积为487亩,内拥稀缺至极的90亩内湖和70亩天然山林,整体项目规划约300余户,也是目前宁波最大的纯别墅社区。华润•卡纳湖谷采用地中海式风格,立面结构敦实、质朴、大方、浪漫,展现纯粹的坡地原生庄园世界。
其在具体的工作中主要运用的是生态学原理,在设计时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平衡的原则。也就是要遵循综合系统效率最优的原则。在设计和组织建设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主要是指使得物质和能源在建筑系统中能够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规律,这样就可以达到一种无污染、高效、节能的生态平衡建筑环境。我们在这里的所说的环境不仅包括住宅区的自然环境, 比如土体、水体、空气、绿化、能源以及动植物等, 还包括住宅区中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系统环境。在这种的设计理念下,住宅建筑的建设和发展始终都会保持以生态平衡为中心,使得住宅生态环境保持在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三.项目设计原则
所谓的生态住宅设计, 就是指综合的运用当代建筑学、生态学、人工环境学以及其他科学技术来设计和建设住宅建筑, 这样可以把住宅建筑打造成为一个小的良性的生态系统, 能够为居住者提供比较健康、节能、环保、高效、舒适的生活环境。如下图所示:
图一:住宅示范房
图二:规划设计绿化用地
图三:减轻居住区环境污染
1.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所以在追求高效节约的同时不能降低生活质量,如果以牺牲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代价这是毫无意义的。
2.设计时要做到生态化。生态住宅首先必须要遵循的原则就是生态化,也就是节约能源、资源,做到无污染以及可循环。
3.在规划设计时要做到因地制宜。在进行绿色生态住宅在设计时要了解当地气候、地形、水文、植物以及当地的经济、人文、历史、习俗等条件, 再结合一些健康的建筑材料和环保的施工技术作出合理科学的设计方案。
4.坚持整体设计的原则。在住宅设计时应该强调“整体设计”的思想, 要结合气候、经济、文化等许多因素进行了综合的分析, 不能盲目的追求先进生态技术,所以不能只着眼于局部而是要顾全整体。
5.要减轻居住区的环境污染。在生态环境建筑设计时减轻污染是一个必要的环节。所以要尽可能的使环保的材料和设计方法,争取做到零污染, 做到资源的再生、循环使用。
四.存在的问题
1.很多人认为占地大, 容积率低才能建设生态住宅。所以片面追求住宅区大规模、低容积率、绿化空地大、楼宇间距宽, 忽视绿色住宅区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要求。
2.有些人把建造生态住宅区等同于建高档豪华住宅小区。事实上,高档豪华住宅并不等于绿色生态住宅,房子建的再高档, 如在开发时不注意自然生态保护,甚至为追求高档装饰使用有放射污染的装饰材料或在住宅中装氟里昂空调, 就背离了绿色消费的真谛。
3.一些人认为洋建筑就是绿色的、生态的。不少新开发的住宅崇尚欧式、澳式风格, 并将此作为楼盘的卖点, 生搬硬套, 而不考虑当地的实情, 结果建起来后只好看不好住, 造成了新的浪费。
4.有些人认为生态住宅就是多种花草、树木的绿色园林式住宅。这比过去只管建房, 不顾环境的做法是一大进步。但生态住宅除了自然景观, 还有环境保护, 实行防污、排污、治污, 甚至使用无毒、无污染、节能的建筑材料。
5.一部分人认为生态住宅只能到空气比较清新、生态环境良好的新城区或城市郊区开发建设。其结果是在这些规划相对滞后和基础设施不够配套的地区, 涌现一个个规模大、封闭式、小而全的新住宅, 形成了发展商因建大住宅而办起了小社会的现象。
五.生态住宅设计技术策略
1.住区物理环境与能源系统设计, 包括建筑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等, 同时又与绿化设计以及建材的选择息息相关, 是当前生态住宅设计中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生态住宅中的住宅物理环境设计, 指的是按人体舒适要求及当地气候条件,进行可持续建筑设计的系统方法。其实质就是合理调节与处理各种影响住区物理因素使局部环境朝有利于人体热舒适方向转化, 从而提高居室内外物理环境的热舒适质量以满足适居性要求。
2.绿化系统及绿色材料系统。绿色生态住宅的绿化系统应具备“ 生态环境、休闲活动、景观文化” 等三大功能。因此, 其建设的重点除应满足绿地率、种植保存率与优良率、植物配置的丰实度、植物种类等指标要求外, 更应注重绿化系统的防晒、防尘、降噪、通风、水土涵养、空气保湿等生态功能的建设, 应减少硬质铺地, 加强垂直绿化。在建设绿色生态住宅中, 对于材料、用品的选用要强调两点: 一是要提倡使用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的材料; 二是要选用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有益人体健康的材料和产品,并充分贯彻执行“节能、节水、节地、治污” 的方针, 强调可持续发展原则, 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
3.水资源的节省以及废弃物处理。节水的技术策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节水设备的使用; 二是住宅中水处理。值得指出, 生态住区里处理的是中水而不是生活污水, 不能为简化水系统的设计、节省投资而把二者混在一起处理, 这是水资源的节省中应该注意的。由于生态建筑是一个宏观概念, 因此在考虑能. 循环、材料再利用、废弃物处理时, 不应停留在单体建筑和个体住区的尺度上, 而应将其置于区域乃至城市的大环境中来全盘考虑。污水、垃圾、废弃建材的分散化处理势必造价昂贵、效率低, 不符合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要求。需格外指出的是, 不应追求垃圾在住区内无害化就地降解处理。因此, 集中处理住区废弃物才是生态住区设计中的明智之举。
4.智能化住区, 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讯自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控制、安全防护自动化以及家庭智能化等。采用高科技自动化将住区内所有的物业、家务、服务设施、生活及工作设施连接起来, 从而有效地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讯自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控制、安全防护自动化以及家庭智能大化等。
5.融入历史与地域的人文环境。对传统民居的积极保存和再生, 并运用现代技术使其保持与环境的协调适应。继承保护城市与地域的景观特色, 并创造积极的城市新景观, 保持景观资源的共享化。保持居民原有的出行、交往、生活习惯, 让居民参与设计方案的选择。
六.结束语
本问结合新江湾九里以及宁波•卡纳湖谷的生态住宅项项目,对生态住宅设计技术策略作了简要的分析,首先分析了设计原则和理念,在介绍了在设计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就结合这些问题作了简单的策略分析。当前生态住宅环境已经成为了建筑发展的一种趋势,所以通过这个案例对我国的住宅建设生态设计策略作了简单的介绍,希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明、饶永 浅议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期刊论文] 《安徽建筑》 -2005年5期
[2]马会军 节能住宅设计中的技术策略 [期刊论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年10期
[3]张敬民 试论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20期
[4]王钲日 浅谈生态建筑理论与建筑住宅设计 [期刊论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年2期
[5]黄茂英 官斌 建筑住宅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 [期刊论文] 《民营科技》 -2012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