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2:1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多篇古典诗词。这些古诗词多数是中国古代杰出诗人的代表作,在经过时间长河的洗礼后,依然熠熠生辉。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充分感受中国古典文化,欣赏古人的悠然自得,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从意象入手挖掘诗歌意境
无论是现代诗歌还是古典诗词,最讲究的无疑是意境。所谓意境是将诗人的个人感受蕴含在诗歌意象之中,从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歌的内涵,历来是鉴赏诗歌的有效方法。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带领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通过对诗中描写的意象具体的分析,就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为学生进一步感悟诗歌奠定基础。例如,在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时,此诗是杜甫在历经漂泊,身患重疾的情况下,登上岳阳楼所作,诗中抒发了作者遥望故乡,触景伤怀之情。全诗通过“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孤舟”这几个意象的描写,隐含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自己孤单漂泊的凄凉。而在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莺”、“燕”、“暖树”、“春泥”都体现了早春来临的景象,而“乱花”、“浅草”则描绘出来早春的大自然中花草的特点,全诗通过早春时独特的意象展示了西湖初春的景象,寄托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现实政治的不满情绪。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学诗,无以言”,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诗教的传统。中学语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学生能够阅读诗词,欣赏诗词,有一定的鉴赏诗歌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诗歌,也理所当然要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是初中学生语言学习的最佳范本。从教科书内容的编排,到课标要求学生课外背诵古诗词的篇目数量来看,足以说明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学好古诗词,对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初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古典诗词鉴赏策略。
一、当前初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所存在问题
1教师认识上有偏差。对课内诗词,教师不重视,很少评析,更别说引导学生鉴赏了;而学生也是为应付考试,一背了之。教学的唯一目标是考试不失分而不是学会鉴赏并活用。
2教师诗词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能正确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鉴赏的为数不多,即使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涉及到古诗词,也不能深层次地引导学生鉴赏,更惶论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的能力。诗词教学蜕变为抽象的分析串讲,囫囵背诵,导致兴致索然。
3考察评价欠完善。中考及测试多以联句的形式出现,且考查的都是名句,题目简单且形式单一。考试的指挥棒使学生仅以背诵若干名句为能事,不求甚解。这种单一的浅层次的考查不足以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
4学生没有形成鉴赏诗词的能力。许多同学,在古典诗词面前,或熟视无睹,或敬而远之,或望而却步,或一脸茫然、不知所云,或瞎猜乱想、曲解诗意。
二、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策略
1、重视对标题的理解
题目是诗的眼睛。有些题目明确地交待了诗歌的写作重点或类型。如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的一般是怀古诗。这类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以“物象”或用“咏(题、赠、赞)十物象”为标题的一般是咏物。这类诗大多是托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题目中出现“塞”、“征”、“军”等字眼或用乐府旧题,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的多是战争诗或边塞诗。这类诗多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室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的一般是送别诗,这类诗大都表达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对友人的思念与担忧。
2、通过注解分析作者和背景
注解是诗歌鉴赏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我们才能打开离我们千年的作者之心。在初中古诗词中,很多诗歌都会在诗词末尾处附带上注解,这些注解要么交代诗人的生活年代,要么简述诗人的时代背景。一方面,我们可以透过注解了解作者的身世个性和时代背景。以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注解为“选自邹同庆、王宗棠《苏轼词编年校注》(上)(中华书局2002年版)。江城子,词牌名。词题一作‘猎词’。密州,今山东诸城。”看注解让我们产生了疑问,苏轼怎么会在密州,打猎又有什么可写?再探究不难发现,宋神宗八年苏轼任密州知州。该文是通过冬猎的盛况来反映作者关心国家统一,反映对敌人入侵欲为国献身的强烈愿望。由此,“密州”这一注解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苏轼的爱国之情。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通过注解看到作者的身世遭遇。当然,并非每一首诗歌都能很明显地看到诗人的遭遇,但或多或少都隐含着一些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能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诗人和诗人创作时的感受,对理解诗歌的内涵是很有必要的。
3、通过诗歌表达的情和景,了解诗歌的意象
文以载道,文章必定有诗人的情感,而更多的是将感情借助于物、景表现出来。因此,要鉴赏诗词,诗词中的情、景分析必不可少。尤其是那些借景抒情的诗歌,教学中教师更要通过引导学生从景来探情,在情中观景,在情境交融中领悟到诗歌的内涵。
有一种很重要的鉴赏方法叫做抓住意象赏诗法:让学生掌握一些诗歌中常见的意象的含义,如月亮代表思乡,、梅花、松柏多代表一种坚贞、高洁的品质,莲即“怜”,多表达爱情,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杜鹃鸟的哀鸣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寒蝉表示悲凉等等。在鉴赏《天净沙•秋思》时,引导学生扣住相关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发挥联想与想象,体会诗境。学生马上感到明显的深秋色彩,脑中重现一幅深秋凄凉的悲景,于是感受到诗人彷徨悲苦的寄旅之情和内心悲凉孤寂之感,从而抓住了元代社会仕途漂泊和封建文人怨世哀身的情感。
结语:总而言之,古典诗词作为我国古代的文化奇葩,我们对其的鉴赏应该是一种高层次、高要求、高水准的阅读。古典诗词作为一种艺术,其内蕴丰富,意义广泛。因此我们在进行古诗词鉴赏时,必须体味它的语言,推敲它的情感。
在鉴赏教学中,应将分析诗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运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若将两者分割开,那鉴赏就不会那么完美。本文仅仅是我对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的粗浅总结,但按照以上的方法,对学生多加培养和训练,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
参考文献:
[1] 王晓媛,如何做好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1(05)
[2] 石莉,谈谈中考古诗词鉴赏题[J],中学语文教学,2009(11)
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光华闪耀中外。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建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品行素养等关键时期,利用古诗词所蕴含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人文素养等内容,塑造学生积极正确的人格是十分必要的。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和精华,展现了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文化发展的特性,直观地表达了特定诗词作者的思想情感,将其传承下去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当今社会,古诗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其本身较为晦涩难懂、文化内涵较为深厚等特性,使得学生在掌握古诗词方面存在巨大困难,使得我国在古诗词文化发展出现断层。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标的执行,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更加强调语文素养。在初中阶段强化古诗词教学,能够起到净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美学理念和素养的作用,同时可以将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经典理念、价值观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传统文化内涵传递给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关系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对学生个人全面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初中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缺乏兴趣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古文知识和认知能力都不够全面,在古诗词学习中时常遇到困难,感觉无法把握古诗词作者的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内涵。而教师受制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依照教学大纲,填鸭式地灌输学生知识,不管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把握,为了应付考试而强化背诵。完全忽视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无法达到有效的教学结果。
2.朗读方面存在不足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强调背诵的作用,往往在课堂上一味地灌输,学生朗读的时间较少,而教师的朗读能力也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古诗词之所以优美,就在于其优美的结构、优美动听的韵律以及饱满精炼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忽视朗读,教师便无法发现学生在诵读时存在的错误。
3.课堂氛围差,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存在不平衡性,思维能力、认知能力都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效率低下。加上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忽视了活跃课堂氛围,一味地赶进度,当学生回过神的时候,已经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节奏,这样的结果就是教学效果难以提高。
三、教学对策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执行深入,提升学生学习方法有很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比如在学习曹操《观沧海》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造一个优秀的开场,比如截取影视的片段或者制作一份动画,再现曹操创作《观沧海》时的境况,以较为新颖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初中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特点决定了其好奇心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初中学生好奇心重的特点,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
2.强化学生诵读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表明熟读古诗词,有力于强化学生的理解和把握。在教授学生古诗词知识时,教师并不能一味地区灌输,而应该留下充足的时间,指点学生进行朗读。这时同样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朗读古诗词的音视频,让学生跟读,随后进行古诗词朗读节奏感的讲解,不管是四言绝句、五言律诗还是七言律诗都有其独特的节奏,需要进行有节奏的断字,才可以朗读出韵味。以《观沧海》为例,一般断字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在断句后,让学生再次朗读,感受与第一次朗读的区别,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加深练习开展一次课堂小组朗诵比赛,以此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3.营造情境教学
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抓住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源动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有趣的教学氛围下学习,必能事倍功半。多媒体教学以其独到鲜明的特色,可以作为活跃课堂气氛的首选工具。
4.强化基础,进行趣味化的训练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包括感情认知等)尚处于发展阶段,一味使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可能并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语文学科是一强调积累的学科,要提高学生古诗词文化水平,扎实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要立足于基础,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死记硬背这样传统的方式虽然笨拙,但是对强化古诗词基础,包括词义、分类、典故、常识等,有着积极作用。这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自发地从收集材料入手,探讨学习古诗词。
“文明以止,人文也”,人类的一切文化都可以用“人文”来涵盖,它是人类的一种自我关怀,表现为人类对价值、尊严以及命运的追求和关切。人文性是初中语文教育的本质,初中语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内涵,语言文字就是这些人文精神和内涵的载体。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使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二、初中语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策略
1.拓宽文化领域
初中语文教师若想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必须注重容纳多元文化,拓宽文化领域,使学生感受到更多国内外优秀作品及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不同文化领域的内容能够给学生带来许多截然不同的感悟,例如读中国的古诗词,学生能感受到古人寄情山水宁静致远的情怀和雄心壮志丹心报国的理想,而读外国名著,学生则能够感受到西方风趣幽默和自由开放的人文特点。
2.创设人文情境
一个良好的情境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和体会知识。同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给学生创设具有人文特点的情境,能够促使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情境的创设方法必须要精心设计,例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课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王菲的《水调歌头》这首歌,用优美动听的歌声将学生引入到诗词所表达的情境当中,跟随着歌声来体悟诗词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加强诗词赏析教学
众所周知,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有很多古诗词作品,这些优秀的古诗词作品既能够增加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同时又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来说非常重要。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加强诗词赏析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欣赏和理解古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人文内涵。
三、初中语文教育培养学生个性化的策略
1.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优秀的诗词文章中都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感情,作者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要表达的内涵都凝聚在文字上,从而使之具有形和神,成为流芳百世的优秀作品。若想研究这些诗词文章的真正内涵,只靠课堂时间显然是不够的。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制作课件及总结实践报告等方式来自主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还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得到个性化发展。
一、养成良好习惯
中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是读和背,更为重要的是鉴赏,因为只有让学生自主鉴赏古诗词,学生的心灵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净化,审美能力才能得以充分提高。收录于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无论是古人慷慨悲歌的爱国情怀,还是多彩多姿的大好河山,在意境上,都能够深深激发学生作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自豪和骄傲。如果我们比较好地从古诗词中诸多文人骚客的表现手法上让学生进行阅读鉴赏,那么,学生不但能提高审美能力,而且可以接受更多的文化熏陶和感染。
所以,我们有必要培养中学生创造性鉴赏古诗词的良好习惯。学生创造性鉴赏古诗词的主阵地在课堂,但也不完全依赖于课堂,这是因为,现代教育技术已经使学习途径变得十分广阔,课堂学习时间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课外鉴赏古诗词也应该重视。课堂和课外,是学生创新性鉴赏古诗词的两翼,缺一不可。
二、了解作家风格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作家,上下之间有几千年的历史,他们所处的时代迥然有异,有的繁荣,有的衰落;作家与作家之间的际遇亦是迥然有异,有的得意,有的失意;即使是同一位作家,由于人生坎坷,不同时代对时局的认识也迥然有异。要想让学生达到创新创造性阅读鉴赏的目的,必须让学生广泛而又充分地熟悉这些作者,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他们的人生际遇,了解他们的语言和表现风格。如,曹操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文学家,是建安时期颇有建树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入选于我们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观沧海》。要想让学生能够创造性阅读鉴赏曹操的这篇作品,我们的学生必须很好地了解曹操其人,尤其是让学生知晓曹操叱诧风云的传奇经历,了解那个特殊年代以及久经沙场的人生经历。只有想方设法做到这些,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观沧海》。在教学这首古诗时,首先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和因素,再现曹操这个古代传奇人物的形象,当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走近曹操时,感悟《观沧海》的创作意境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曹操作为一个屡遭批判的历史人物,从《观沧海》中,学生们看到了曹操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自强不息的人生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定意义上了解古诗词作者,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创造性鉴赏古诗词的效果。
三、重视合作探究
古诗词带有浓厚的古色彩,首先是它的句序安排受词牌和格律以及多种原因的限制,使人难以一读便掌握其全部的意义,更别提完全理解了。其次是古今词义有一定的差异,如果对相关词语的意义不够了解,或者说是理解得极不准确,那么,学生根本不可能鉴赏到古诗词的意境和韵味。这就是说,从一定意义上讲,需要我们发挥学生的群体智慧,让学生进行有效而又高度的合作探究。
譬如,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安排了诵读欣赏《诗经》的《关雎》和《蒹葭》这两首古诗,诵读这两首古诗,学生会受到很好的审美熏陶。
两首古诗都有“兴”的手法的运用:《关雎》以雎鸠和鸣使人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蒹葭》描述了追寻意中人的境况,借景起“兴”。学生在诵读欣赏这两首古诗时,对其“兴”的手法运用以及理解还比较朦胧,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学生接触这类诗歌还比较少,虽然对这两首古诗已经建立了一定意义上的感性认识,但是要想使得学生对“兴”这种诗歌乃至于古诗中所常用的手法上升到一定意义上的理性认识,则还需要学生进行更多的合作学习。这里的合作,并非就是要让学生对这两首诗再进行一些刻意的研究,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广泛的古诗词诵读研究,体会到诸多古诗词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这两首古诗词时,我把很多注意力和精力放在了让学生进行古诗词比兴手法的探究上,选取了多首古诗词,力求做到人“究”一首。以“我读到的比兴诗”为题,让学生写微型的研究性论文。学生们兴趣盎然,都把精力投放到自己所探究的诗歌中,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展示性活动。学生们的展示包含着口语交际的展示以及文本性的展示,无论是哪种展示,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内容都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迪。
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在任教过程中任重而道远,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粹是教师必须承担的职责。因此,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教师要明确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加强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的主观体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陶怡情操,进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欣赏浅析
1. 诵读――加强学生的主观感受 古诗词讲究形式美、节奏感和韵律感,结合汉语言文字特点,诵读起来抑扬顿挫,既可以让学生以美的体验,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教材中的古诗词作品,加强学生的主观感受。例如反复诵读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意境之美。例如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全诗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开篇,营造了冷落暗淡的环境氛围,使人既心生苍凉惆怅之感,又有清新幽静的体会。紧接着“古道西风瘦马”将秋风萧瑟、苍凉怅然的意味进一步渲染,使人很自然的和诗人心中的无限愁思产生强烈的共鸣,而枯、老、昏、瘦等字对事物的细致刻画,以诗人的视角给其蒙上了凄凉愁苦的色彩,更是诗人心绪不佳的间接体现。最后,全诗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收篇,以点睛之笔,直抒诗人心意,将诗人怀才不遇、心生寂寥的形象描绘的栩栩如生。学生在诵读之后,不由自主的会在脑海中形成如下画面:凄凉的秋风中万物萧条,一位满脸疲惫的天涯游子,牵着一匹瘦马,在荒凉的古道中,落寞前行却不知归处。
诵读是学生学习古诗词最有效的途径,学生在刚开始诵读的时候,可以先整体感受诗词的优美和意境,然后在反复的诵读中,细细品味作品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词的精妙之处,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进而强化自己的主观感受,与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作品的透彻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2. 学习与应用要具有灵活性 诗词作为语言的艺术,善于运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情感,诗词中也汇聚了作者的万千心绪。所以,在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真情实感地品析名句,抓住关键字、词、句等进行赏析,真正感受到作者当时所迸发的情感,体会词字精练的妙处。然后,合理渗透“以诗解诗”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快速“入戏”,提高其锻字、炼词、用句等能力,加深古诗词之间的互相理解。而诗歌中常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都是学生应该学习的重要技能,在诗歌鉴赏的同时,分析这些修辞的用法,领会诗人蓄积的情感。还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时时联想,拓展其思维的空间。这是因为,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因此,在诗词赏析中,引导学生对精美的诗词进行联想,以多样的形式进行优美文章的创作,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不断提高其分析与写作的能力等,以便更加透彻的理解诗词。
例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赏析时,教师可放手将鉴赏任务交给学生,引导其从不同的视角,以独特的方法对诗歌进行鉴赏,鼓励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然后激发学生的想象,以此诗词为基础进行优美文章的创作,将诗歌凝练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文字,并不断发挥想象,创造生动的画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正如:《水调歌头》配上音乐,就成为脍炙人口的、很多人都会唱的歌曲。
3. 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古诗词 古人云:“兴之所至,诗之所写。”古诗词一般都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大多都与作者的生平、阅历、遭遇及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生活相关。因此,我们学习古诗词,就必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时代背景等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因而,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会在教学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这样做,就会让学生在预习中不仅体会了此诗或词之意,同时还丰富了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打开方便之门。比如,李白的《行路难》,若不弄清楚李白写这首诗的处境,那么诗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等句子就无从理解。同样,若不了解时代背景,学生就不会深入理解《渔家傲》的壮志难酬、苍凉悲怆,《望天门山》的奔放豪迈,《过零丁洋》的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破阵子》的慷慨激昂……
4.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直入诗海幽境 王国维语:“一切景语皆情语。”古典诗词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大多都是借助景或物来抒感的,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诗的灵气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留有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情托景,景引情,情景相生,情在词外。因此,指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让学生在诗海幽境中品味古韵诗情可以说是古诗词感悟的妙招。如何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步入诗的意境。方法有二:一是从诗词描绘的意象入手。如在教学《相见欢》一文时,我们可以牵引出相关的几首有关“月”的诗来作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月如钩”带来的独特的表达效果。此时的教师不需要把整首词意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就能够从词里发掘出含蓄而丰富的的诗人情感。
5. 联系实际,运用古诗词 古诗词是我们祖国的瑰宝,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学习如何朗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还要懂得如何应用。例如,当学生出去旅游,登高望远,就会不自觉地说道:“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我们遇到梅雨季节,学生就会如此感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学生不慎丢失财物,也会别出心裁,仿写广告词:“春风不作美,卷走夏凉被,若有拾到者,酬谢少不了。”这些都是应用古诗词的表现,也是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基于现实的自我诊断
本案教师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7年,处于职业定型阶段。职业精神、专业水平处于较为稳定阶段,对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心智发育水平、工作环境等各类因素较为熟悉,开始形成教育教学活动的习惯定势,表现在职业性格的保守、职业性知识能力结构的亟待更新、创造个性亟须进一步开发等。据此,该教师从驾轻就熟的教学活动中分析主次,寻找“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突破口,即发现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并将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围绕这“一题”展开一系列常态课、研究课、公开课等实践,并在此过程中总结相关的研究报告、研究论文、教学案例及反思等作为研究成果。
教学显示方面,本案教师发现语文教学实践中,古诗词具备不可忽视的教学价值、“课标”的教学要求以及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等多方面因素引发了本案教师对选题的探究:于学生而言,古诗词的学习在文化熏陶之余,对于帮助学生积累和丰富语言素材,锻炼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课程标准的发展性要求,古诗词教学体现了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
目前,初中古诗词教学面临挑战,首先是课堂教学固定化、模式化、被动化、方法单一,缺乏有效突破,教学中的思维因素和情感因素被淡化。其次是学生学习趣味递减,畏难情绪重,积累的古诗词也鲜少运用在写作中,初中古诗词教学亟待“提效”。
教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意象法”是打破这一僵局的“突破口”。意象浓缩了作者的思想、性格、审美、风格,是作者借以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教学的切入妙点。但是,初中教学中常常把“意象”束之高阁,其教学价值没有得到体现。
基于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教学现实的诊断与分析,本案教师确立“‘意象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为研究课题,通过研究力图进一步挖掘“意象”的教学价值,转变教学观念;尝试结合意象的特点,系统研究“意象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以“意象”作为突破口和线索,发掘并验证适宜初中生学习古诗词的“意象方法”,进而完善有关古诗词教学的方法论,为新课改下古诗词教学改革提供实践依据;在变革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驱动教师自主学习与发展的“引擎”,实现专业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基于实践的课题研究
在发现古诗教学一直是本学科教学中的难点,同时也是教学中易被忽视的“冷点”后,教师确定选题并依据南京市教科所第八期个人课题申报要求,将设想与研究要求统一起来,撰写开题报告,并在接下来的2年研究中不断对原有的诊断分析进行再认识、再矫正,同时注意思考的再深入、再梳理,将整个研究实践清晰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把关“选题”,确定研究价值
结合语文教学实践,采用文献研究法、结合有关“意象”知识的资料,学习理论,初步确立选题为“‘意象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并撰写研究方案,分解课题研究步骤,确定好研究群体为本校初三年级学生。
确定研究价值为:研究“意象”的概念、特征、作用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价值;调查了解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结合理论分析不足,归纳成因;结合古诗词教学现状和意象在教学中的运用价值,生成适宜初中生掌握的“意象法”,探索“意象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对意象法的运用进行效果评估,更新古诗词教学理念。
(2)充实“过程”,提升研究实效
以“意象”“初中古诗词教学”等为关键词对近几年相关文章和论文进行检索和浏览。同时,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查找关于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论、意象艺术等相关书籍进行阅读。通过以上理论学习和研究,加深了对意象的概念、特征、作用、分类的认识,同时对意象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价值有所明确。
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保证调查信度,本次研究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角度设计两个问卷进行调查,以了解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成因,分别为《初中古诗词教学调查问卷》和《初中古诗词学习调查问卷》。问卷调查的样本主要来源于本人工作所在初中,教师问卷共发放23份,学生问卷发放360份,被调查学生分布于初中各年级,各层次。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也为100%。对问卷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通过调查分析,较为科学全面的了解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同时从教材中古诗词数量、题材、编排的设置,教学实践的功利教条化,校园环境熏陶等方面对阻碍初中古诗词教学提效的行为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以“意象”作为突破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结合前两个阶段的研究内容,生成“意象法”,并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形成教学策略:通过“意象”知识的学习和梳理,增强“意象”意识;应用“意象完形法”“意象诵读法”“意象串联法”“意象归纳法”实施教学。
通过意象知识的学习,“意象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和验证,教师更新了古诗词教学理念,形成了以实施“意象法”策略为核心的理念:基于古诗词特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以“课程标准”对初中生古诗词学习的要求为标准,将教材中出现的古诗词作为基础,以“意象”为抓手,牵动“导―品―悟”这一教学链条,力求全面地、系统地、多层次地探索适宜初中生掌握的“意象法”,激发学习兴趣,解读古诗词由课内拓展至课外,拓宽阅读视野,提升审美品位。
(3)提炼“结果”,多元验证方式
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案例研究与经验总结的方法,对“实施阶段”的相关成果进行再次实践,进一步验证、修改、完善操作模式,同时积累有关课题研究的论文、案例、课例等,以形成科学性、序列性、规律性、操作性的成果。
本案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课后询问调查,组织学生参加诗歌诵读比赛,开展学生的诗歌创作、小报小册创编,阶段性检测等方式验证教学方法的实效,争取多角度验证教学方法的实用性。
最终具体实施成果有:初中古诗词教与学现状的数据分析,“意象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意象法”应用效果评估等。形成相关研究成果有:开设区级公开课《依托“意象”去穿越》1节,校级研讨课1节;论文《依托“意象”去穿越――浅析“意象”在古代诗歌阅读中的作用》《妙切入 巧突破――初中古代诗歌方法谈》《依托意象去穿越》先后在省级刊物公开发表。
学生在诗歌学习方面兴趣盎然,获得进步:学生制作小报小册资料,参加诗歌诵读比赛,创作诗歌主题征文等等。
最终,本案教师的课题作为南京市第八期个人课题之一成功结题,结题报告获奖。
基于发展的反思领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快速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效率得以明显改善。语文,是初中阶段的基本学科,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极为重要。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明确初中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创新型的教学活动,让师生更好地在课堂中互动,才能让语文学科教育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适应新的教育发展环境,是促进初中语文教育进步的第一步。
一、初中语文教学重视学生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标准的提出的重要教学原则之一。在过去的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一直代替学生做课堂中的主体,以知识传递者的身份自居,在课堂中向学生灌输学科知识,而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教师传递出来的一切。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没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给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是新背景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教师要学会转变自己的教学角色,做课堂中的主导者与引导者,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成为语文知识的第一探究者。
比如在讲解《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提出“寻找课文中描述紫藤萝瀑布的句子”的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一边寻找一边总结,在头脑中逐渐联想出紫藤萝瀑布的真实面貌,让学生在参与与探究中解决教学重点。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的主动性得以调动。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合作中,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行为进行指导,并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消除学生的合作学习阻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能够促进其学习积极性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学重视环境轻松性
学习环境的革新,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去学习,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是突出初中语文教学新特点的必然举措。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利用丰富的途径去改善教学环境,给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当代教师要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认识到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关心学生,考虑学生的感受,重视师生互动。在课下,就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交流,分享个人趣事。师生关系的有效建立,能够促进良好人文环境的形成。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学科,人文性环境的打造,会让语文课堂氛围更加轻松,也能让学生的审美兴趣得以激发。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心理负担会减小,能够更加自如地实施学习行为。
比如在讲解《看云识天气》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不同的云彩图片,让学生对其对应的天气进行识别或者猜测。在形象化的图形支持下,初中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也会更高。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扩展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也会让学生感受现代化教育力量的魅力。除此之外,教师要重视课堂师生交流活动的开展。像在讲解《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就“皇帝到底有没有穿衣服”这个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听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对学生提出的观点给予肯定,给学生参与的力量,让氛围更加轻松,更加和谐。
三、初中语文教学重视活动开放性
提高课堂活动的开放性,突破时间与空间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限制,是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特点突出的重要手段。在过去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只在课堂中开展教学,使学生的许多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课外活动,是对课内活动的一种延伸,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利用课外活动实施初中语文教学,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能让学生的个人经历更加充实,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知识的重要性。初中学生好玩、好动、好胜心强,教师可以利用比赛活动或者参观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开放性。
比如在讲解课外古诗词的背诵内容时,只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一句一句地翻译与死板的背诵,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年级或者以学校为单位组织一场古诗词背诵大赛,能够给学生提供古诗词学习的动力,更能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古诗词背诵中去,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正视传统语文课堂不足,突出语文教学活动的学生主体性、开放性与轻松性,让新时期的语文教学特点得以显现,才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那么,何谓“人文性”呢?程红兵老师说:“所谓人文性,从感性层次上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宽容,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从理性层次上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是对人类命运的忧患,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和追求。” 可见,人文性指向的学生的人文素养无法被“灌输”或“训练”,要通过自主探究和熏陶感染来培养。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凸显课程的“人文性”呢?我尝试了一条通过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之路。我发现:
一、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引发了学生对自然生命的热爱
英国诗人勃莱克在《天真的预示》一诗中所写:“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那一刹那里收藏。”②
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草一木,都是诗人对自然生命的细致体验、感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诗人在凋谢的残花身上体验到积极乐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诗人在盛开的桃花身上品味到春意盎然;王“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诗人在孤傲的梅花身上感悟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对这些诗句,我觉得若只让学生朗诵、欣赏是不够的,就还让学生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例一:我引导学生研究“古诗词中的色彩描绘” ,学生赏读了“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等诗句之后,不仅获得了强烈的审美体验,也因色彩的触动而生发爱自然爱生命之心。
例二:我引导学生研究“诗人眼中的柳” ,学生归类了大量咏“柳”名句:唐彦谦的《垂柳》“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极写柳之苗条婀娜;李商隐的《赠柳》“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极写柳之繁华茂盛;施肩吾的《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极写柳之离别伤感;李商隐的《柳》“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极写柳之稀疏憔悴……在交流成果时,学生感慨道:“自然万物万象更新,只有拥有一颗最细腻的心,拥有一双充满情感的眼睛,才能真正欣赏到自然生命的美。”
例三:我引导学生研究“唐诗中雨的感官角度” ,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有人听雨――“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有人看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有人触雨――“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之后,我引发学生去观察感悟自然,以“雨”为对象写一首现代诗,同学写道:“雨,飘进我甜蜜的心灵,冲洗一切聚散离合。”“春天的雨轻声呼唤着大地……冬天的雨透示着隐藏的生命。”“雨,全世界的痛楚都好像是你在解除。”
我还针对四季让学生研究了“诗人的悲秋和喜秋”,针对动物研究“唐诗中的鸟声鸟影”,针对植物研究“春花春草春常在”……这些研究性学习引发了学生与自然生命的共感,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精神,开启了他们善感的心泉,去诗意地感受自然,享受生活。
二、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当代教育的过度物质化、功利化,导致许多学生情感淡漠、道德缺失。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经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③千古传诵的诗词佳作,所展现出的道德世界是至高至善至美的。如果开展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势必能创造出良好的德育环境,丰富学生的情感,完善学生的人格。
设想,在研究《古诗词中的拳拳“母爱”》的过程中,学生怎能不体验到“慈母手中线”中母亲对子女的牵挂;在研究《古诗词中的炽热“爱国”心》的过程中,学生怎能不体验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国赤诚。
曾经,我引导学生研究过“陆游的爱国”,“苏轼的豁达”,“李白的洒脱”,“杜甫的忧国忧民”等,学生在一条条探究之路上细细品尝着一道道情感大餐,将道德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高尚道德和健全人格。
三、古诗词研究性学习提升了学生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学生经历单一、思想单纯,让学生在成长中间接获得人生经验,正确认识社会、人生、自我,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体味人生百态,全面认识生活,思考自我人生,学会为人处事。
我采用的方式:针对诗人的人生经历作研究。我曾让学生在暑假里看百家讲坛北师大副教授康震讲的李清照、苏轼、杜甫等专辑,然后研究语文教科书向学生推荐的孟浩然、李白、李商隐、杜牧、杨万里、李清照等诗人诗词的写作背景,学生写出了不少小论文,如《我看李清照的清丽人生》、《李白的浪漫人生之旅》、《彷徨的杜牧和他的忧国忧民诗》等。这样,让学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俯瞰社会、认识人生,让学生对人生的跌宕起伏,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如何体现,都有了深刻的认识,或许将来面对困境,学生会走得从从容容。
四、古诗词研究性学习构建了学生的自由精神
自由是人的天性,是生命的本真状态,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向往着自由。法国哲学家萨特说:“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④卢梭也说:“在一切动物之中,区别人的主要特点的与其说是人的特性,不如说是人的自由主动者的资格。”⑤一个国家如果不能让公民拥有自由的个性精神,民族的集体精神就会沦为空话。初中阶段正是人生的起始阶段,是人的个体生命的“童年”,中学校园在学生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是一个“精神之乡”。从这个意义上讲,初中语文教育应该成为一种奠基性的精神教育,教师要让学生在语文的天地中体验自由的愉悦,并获得自由的个性精神。
首先,古诗词研究性学习能给学生学习形式上的自由。在古诗词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把确立课题、研究体验、交流成果等自由权都交给了学生,教师只是穿针引线者。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册《西江月》时,几个学生对“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中数字的运用感到好奇,就趁机收集了众多带数字的诗句:“白发三千尺,缘愁似个长”、“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等,并写了小论文《数字入诗赏析》。一次,几位学生要研究苏轼的一生,在收集资料时发现苏轼曾2次到杭州做官,就转为研究《苏轼和杭州的不解之缘》,例谈了苏轼在杭州的政绩、作品、趣事等。可见,古诗词研究性学习所张扬的自主探究方式,所体现出的开放性特点,真正把自由学习原汁原味地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构筑自由的精神家园。
其次,古诗词研究性学习给学生学习内容上的自由。精神的鸟儿只有在辽阔的蓝天才能自由飞翔,古诗词中流露出的人类精神世界足以让学生“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我引导学生对“李白”作专题研究,学生从不同角度确定了许多课题:《酒中诗,诗中酒》、《李白杜甫“相看两不厌”》、《李白诗中月亮之意象》、《善于想象的李白》等,研究过程中,学生们无不徜徉于李白的精神世界如痴如醉,各有收获。可见,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向学生充分、具体地展示了一个丰厚、广大、美好的人文空间,学生自由享受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仁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智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挥洒气度……
再次,古诗词研究性学习给学生学习思维上的自由。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在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我曾结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启发学生去研究诗人对月亮的描写,体会其中的想象。学生撰写出小论文:《古诗词中“月”的想象之笔》,例谈了李商隐“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等对嫦娥心理的想象;晏殊“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等对月宫情境的想象,苏轼“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文征明“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等由月及己的想象 ……在研究学习中,学生揭开了想象的真面目,在本单元的写作中也大胆展开了自由的想象思维。另外,学生在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中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筛选,融入自己的思考视角,这是创造性学习。所以说,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激发创新思维的学习契机,给学生学习思维上的自由。
如果我们把人文素养比作一个地球,那么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就是一个支点。在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会看到学生自由的翅膀、流动的思想,我们会看到学生对社会的关怀、对人生的审视,我们会看到学生爱的胸襟、美的心灵。语文教师们,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阿基米德”吧!
参考文献:
1、李镇西、程红兵.关于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通信.行者在线网.
2、肇星编.古今短诗三百首•外国. [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7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收到学生认为阅读理解部分分值较高、难度较大且不容易得分的反馈。作为除了作文以外占分值最高的部分,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理解,不仅有助于分数的提高和做题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语言的体悟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一、阅读理解的分类
阅读理解最明显的规律,就是该题型有不同的分类,可以大致分为古诗文阅读以及现代文阅读两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类别的阅读理解有针对性地对其考点及阅读方法进行积累和掌握。
(一)古诗文阅读理解
该类阅读理解的主要特点是以一首古诗词或一段文言文作为阅读理解的材料。该类型阅读理解的题目一般为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作者的朝代,并写出作者的经典著作;让学生对文中的通假字或者有多种词性的字词进行理解、分析和解释;分析文中某一句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或情怀,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文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该手法有什么妙处;给文言文的难点句子进行断句,并将该句子翻译;理解文言文或古诗词的内容,并且根据文章的内容或中心主题回答一系列问题等。
这些题目虽然看上去十分复杂,实际上是有规律可循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本的文言文和古诗词内容的时候,充分了解其写作背景,对作者的大致人生经历及写作风格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并且根据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当然对文中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及用法掌握是必不可少的。
(二)现代文阅读理解
现代文的阅读理解就是以文本为阅读载体,文章的体裁可以是散文、记叙文或较为简单的说理文等。题目类型因不同的题材而不同,散文一般为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阅读题目一般需要学生在了解文章内容后,抓住情感这条线索;记叙文需要找出文章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准确把握这六要素就能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思想,从而整体把握全文内容来做阅读理解的题目;简单的议论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并找出文章的论据以及论据的类型和作用,并了解文章作者是如何利用这些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二、如何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理解
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理解时,应引导学生以积累为主,技巧为辅。即以字词、句子、修辞手法的积累为主,以使用一些“套话”,参考作者的人生经历等做题技巧为辅。
(一)积累为主,迁移为辅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必不可少的就是日常学习中的积累。这些积累包括一些字词的积累,修辞方面的积累。
1.字词的积累
字词的积累包括两类:一是文言文古诗词中字词的积累。这包括对课本中文言文、古诗词中的字词要逐字逐句地了解其含义,同时,要对文章中同一个字的不同词性,不同使用方法进行着重对比和记忆。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有三个“老”,第一个“老”为动词,当“赡养、尊敬、把……当做老人来赡养”的意思讲;第二个和第三个“老”是名词,当“老人、长辈”的意思。这些多词性的字词和通假字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重点记忆。二是现代文中字词的积累,对课文中以及课外读物中的生僻字词等要重点积累和记忆。如:对“相悖”“首当其冲”等这些容易混淆其含义的字词进行积累。
2.对修辞手法的积累
修辞手法的积累不只是知道文中的句子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还需要了解不同的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帮助作者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在阅读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整理和总结各种修辞手法的用法和作用,并帮助学生进行分类和记忆。例如,比喻的作用就是让事物、人物等的描述更加准确、生动,能够给读者身临其境或如在眼前之感,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作者对该本体的喜爱或者厌恶之情。
(二)总结方法,以技巧为辅
阅读理解题目有一定的规律性,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总结一部分做题方法,在大量积累的基础上使用做题技巧,从而提高分数。一方面,在阅读理解中,可以通过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来揣测文章的中心大意,把题目的答案向作者的人生经历方面靠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阅读理解题目答案中一部分“套话”进行记忆,即“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了作者……”,使用该种修辞能够使得作者对……的描述具体生动,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