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考察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06 08:01: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康复考察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康复考察报告

篇(1)

一,纽约国际口腔研讨会暨设展(GNYDM)规模宏大

纽约国际口腔研讨暨展览会(GNYDM)是国际上规模最大最重要的牙科药品和技术的贸易展览会.每年全世界牙科方面的代表汇聚在美国纽约,展示高水平的产品和技术,并讨论这个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迄今为止,纽约国际口腔研讨暨设备展已成功举办了80届.

2005年纽约国际口腔研讨暨设备展共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的1400名参展商,和来自77个国家的41788名观众.即将于2005年11月27日-11月30日举办的第81届纽约国际牙科展,也将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届时来自全球的专业人士将共聚纽约,分享81年来世界牙科领域的成功经验.

随着中国口腔医学行业的巨大发展,以及代表美国最新技术的产品在中国所具有的潜在市场,美国驻华使馆商务处鼓励中国卫生行政官员,医院负责人及企业的代表参与此次活动并希望能通过此次访问同美国口腔医学行业的相关组织建立有效的联系,同时能对美国口腔医学行业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美国的医疗保健体系给我们的启迪

在加州大学佛雷斯洛分校LylesEenter,参加中美医院管理研讨会,由加大公共卫生学院教授BerjApkarian讲座,题为"美国医疗保险系统与管理实践".

美国医疗卫生系统因其具有全世界最先进最发达的医疗技术,病人享有选择医疗服务机构的自由而号称全世界之"最好";但同时又因其缺乏全国性医疗保健制度,医疗卫生高投入伴随低产出而自认为全世界之"最糟".无论是卫生总费用,人均医疗费用或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均为全世界最高.2004年美国卫生总费用占DGP的15.9%,人均卫生费用3500美元,而衡量卫生事业产出的居民卫生指标却不尽人意.15%的人口因未参加医疗保险而无法享受医疗服务.

美国医疗卫生系统主要由医疗服务机构,医疗保险组织,医疗保险参加者组成.人们通过雇主或自行购买医疗保险,生病后到医疗服务机构就医,医疗费用由医疗保险组织向医疗服务机构支付,该环节中,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以及对病人使用医疗服务的管理极大程度上左右着医疗卫生资源的使用模式和使用率.

(一)美国的医疗服务机构主要由美国医院,美国医生诊所,护理院,康复中心等机构所组成,美国医院与国内医院相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不同:

(1)医院与医生的关系.医生与医院关系松散,大多数并不作为雇员与医院共存一体.他们在医生诊所和一所或多所医院工作.由于美国医疗费用支付体系明确设立了医生的收费项目,医生与医院的收入各自分开,例如―个住院病人的医疗费用分两部分,一部分直接支付给医生本人,作为其技术劳动的价值体现,另一部分支付给医院,作为医院提供医疗设施的补偿,这些设施服务包括医院提供的医疗场地,检查,检验设备,治疗设备,护士,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医生既是医院的客人,又是医院的消费者.医生通过介绍,转诊,治疗病人,消费了医院的医疗资源,使得医院的投资得以回收.

(2)医院与医疗保险组织的关系.保险组织象一只无形的巨手,利用市场原理调节医院的收费标准,左右医疗资源的使用模式.医疗保险组织对医院的制约度很大,它严格规定了医疗费用偿付标准,建立了整套衡量医疗资源是否合理使用的评价标准.通过法律强制性设立了独立于保险组织和医院之外的医生同行评议组织;要求医院设立监控部门.这些机构和部门使用统一标准评价病人入院和住院的合理性,如发现不合理的情况,保险公司有权减付或拒付病人的医疗费用.由于住院费用昂贵,保险公司为控制医疗费用,致力于降低病人住院天数,要求病人在急性病期入院,经过治疗(平均住院5―7天)进入恢复期后,即转到费用相对低廉的护理院或家庭护理中心,或直接在医生诊所随诊.医院,医生诊所,护理院,康复中心形成了紧密的合作链.

美国医生诊所

近60%的医生拥有自己的诊所.医生诊所门诊量不仅占总门诊量的70%,而且其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病人就医方便.病人由医生诊所介绍到医院住院治疗,出院后仍回到原诊所随访看病,保证了病人治疗的连续性和医疗质量的提高.医生诊所通常只提供一些基本医疗服务.

(二)美国医疗保险组织(又称为医疗保险计划,医疗保险公司,第三方或付费方)

美国法律规定,凡7人以上公司的雇主必须为雇员(甚至包括家属)购买医疗保险.美国65%的总人口通过雇主购买了医疗保险;80%以上的人口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医疗保险.80%的医疗总费用由医疗保险组织支付.毫不夸张地说,医疗保险公司在医疗服务系统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篇(2)

关键词 柔道项目 训练理念 训练意识 再认识

本人参加柔道训练及从事教学训练工作30年,在当运动员时,在全国性比赛中多次获得冠军,曾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性比赛。在从事教学训练中,经我培训的队员如:薛福艳、何晓梨、吴姣、于丽娜、马刚、于珊珊等在全国及世界性的比赛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上述竞赛成绩的取得,自我感觉在训练上是一个称职的教练。但通过国家体育总局2012年国家级教练员培训班的学习,在听取了专家和冼东妹等教练的讲课之后,特别是在用心阅读了学习资料后,感触很深。在学习领悟每篇文章的内涵的同时,与自己现在的专项训练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及选用的手段方法,时刻进行对比、反思,逐渐理清了思路,发现了以前的训练工作中的不足,找到了与先进训练方法之间的差距,由此不断地更新了训练理念。对柔道项目的意识、体能、技能、运动智能、运动心理等内在联系和相互间的作用、渗透及相互补偿有了新的认识。

一、对体能训练的再认识

(一)体能就是机体的运动能力,是由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协调、心理等因素组成,又称身体素质。通过学习后,对体能训练的概念和内涵有了重新认识,更加重视力量训练。把力量训练从六大素质中单独提出来,称力量与体能训练。在力量素质中又强调爆发力和速度力量训练。值得提出的是,体能的各项素质不是孤立存在,它总是通过技战术动作直接和间接的表现出来。在提高体能的过程中需要克服种种困难,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较好心理素质作为支持。体能的发展与意志品质心理素质互相促进,互为条件,在训练与比赛中将上述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相互补偿,相互支持,形成统一的综合体,将技能协调地体现在完整技战术中,发挥自己的能力。

(二)体能是根本,是母系,是提高技能、技战术的土壤和依托。只有具备了强大的客观体能,特别是具备爆发力和速度力量,才能充分发挥促进技战术的合理运用。一个体能很薄弱的运动员,在高水平的竞技中,只靠完善的技战术变化赢得对方,那是很困难的。真正完善的技战术蕴藏在体能之中,是体能激活了技战术。

(三)好的身体形态是重要的物质条件,出色的爆发性速度素质则是能否在该项目中达到高水平的基础。所以在日常的训练中,体能的训练应坚持始终。应根据不同时期、阶段的任务,根据技战术动作的组合,或变异组合,把体能各项素质体现渗透在技战术,或变异的组合中。这样技战术或变异的组合能力得到了发展,体能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四)训练手段的选择要克服固定运动轨迹的力量体能训练。要全身多关节协调的随机应变的能力训练,同时在训练中的负荷安排要与比赛的负荷相吻合。既提高了体能、技能又提高了技战术的能力和反应力量的训练,智能的训练也在其中。这种举一反三的训练手段和效果是非常合理科学的。

二、对柔道运动项目技战术特点的再认识

(一)体能的训练必须紧密结合专项技术的特点。柔道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特点、技术结构及动作形态是无固定运动轨迹,变化多端的用力形式。是在动态中完成各项技术环节。是与对方身体接触,在被控制与反控制,被制约与反制约,进攻与反攻中对抗。比体能、比技战术、比应变、比意志、比利用。在与对方体能、技战术水平相当的状态下又突显出智慧的能力。

(二)柔道的实战中,在大脑中枢神经的控制指挥下,根据对方的姿态、重心、战术意识等瞬间发现对方的破绽。随机应变有效的控制对方,实施自己的战术策略。柔道运动员比较讲究手法,俗语说“手是两扇门,全凭脚迎人”。

(三)根据当前国内外柔道技术发展趋势,宋兆年专家总结雅典奥运会和回顾柔道运动发展历程时概括出了散、快、连、准、狠、能的六字方针,分析的非常透彻。每个字的内涵都很丰富,使我个人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认为这六个字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也不是简单的六个字相加,而是要有机的、协调的形成一个统一体。

(四)在教学训练的实战中,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创新。从成功中总结经验,从失败中找到教训,从中获得效益。从实践中提升到理论,又从理论指导实践,这样不断地周而往复的深化训练思维。提高训练质量这个过程中需要基础理论知识多学科的参与。如:运动训练学、人体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保健学、运动医学及社会科学的介入和支持。从中了解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及通过训练,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变化情况,深挖人体的潜在能力。作为一名教练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训练能力。了解本项运动技术特点,筛选合理科学手段,提高训练质量是教练员基本的工作内容和任务。

三、对柔道运动专项力量训练的再认识

(一)柔道运动项目是对抗性极强的格斗项目。根据技术结构,动作形态,体能是基础,但爆发力量和速度力量是主要的力量核心。爆发力量是力和速度的乘积,爆发力量不仅可以克服阻力,同时可以使物体产生巨大移位作用。

(二)爆发力量训练时,采用中小强度负荷或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手段时,大脑皮层中枢神经能调动发放高频冲动。这种冲动可以带动部分兴奋性较弱慢肌纤维或兴奋性较低的某块肌肉参与工作。对机体神经的灵活性,动作灵敏度有促进作用。爆发力量训练时,采用大强度负荷练习手段时,大脑皮层中枢神经能调动发放强而集中的高频冲动。使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都能被调动参与工作。这种手段的练习,必然引起动作强度的减缓,只采用这种手段会影响发力和速度,造成慢的动力定型。

(三)在实施爆发力量练习时,应采用中小强度或克服自身体重的负荷一组与较大负荷强度一组交替的进行。这样既保持了动作速度又调动了更多的肌肉群参与工作,可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四)竞技体育几乎所有的项目,无论是同场竞技,或隔网对抗都需要快速的爆发力量。但身体接触的格斗项目,对快速的爆发力量要求更加突出,特别是躯干和髋关节的力量。因为四肢、髋、头部都生长在躯干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躯干和髋关节大小肌肉群最丰富发达,由于解剖结构的关系,可以内收外展,内外旋360度的不同方位发力,活动的幅度很大,是发力的源泉。

(五)躯干和髋关节的力量好,可以使四肢配合相互协调,平衡能力更加敏捷,活动方向更加灵活随意,起着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所以柔道项目的训练对躯干和髋关节的力量训练显得突出重要。

四、体能的训练必须与柔道的技战术训练负荷相适应

(一)根据柔道比赛的规划,青少年每场4分钟,成年每场5分钟的强度负荷中进行。从比赛对体能的需要在日常训练中,动作的次数、组数、间歇时间、机体承受的负荷要与比赛时承受的负荷相适应匹配。这样训练手段和体能才得到了提高,同时技能的质量及技战术的应变能力也得到锻炼。

(二)体能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对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改造和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劳永逸就能获得的,是需要长期的过程给机体负荷刺激,机体产生应激的反应。经过一个时期的训练,机体适应了该负荷的刺激,能量的消耗与补充达到了平衡。根据身体状态,巩固一个阶段后,负荷再稍微大些对机体进行新的刺激,机体由不适应逐渐适应。也就是说,加大负荷经过训练适应负荷,再加大,再适应……运动训练就是一个艰苦的适应负荷过程。

(三)通过岗位培训对训练的内涵有了新的理解。对体能、技能、技战术的训练,在一体化的训练模式中,不能截然分开,从难从严应从实战的高强度、技术质量的高标准、战术智商的快速反应能力。一切从实践出发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获得好的训练效果。

(四)运动负荷是训练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作用在运动员机体中的负荷,自然产生疲劳。要调整消除疲劳,恢复提高,要有节奏。没有恢复就没有提高。在实战教学训练中,根据每个阶段的任务,和个体状况,技术情况,侧重于某一方面针对性的调整训练内容。加强薄弱环节的训练,实施区别对待,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五、对协调能力的再认识

(一)在个别的专著中并没有把协调能力作为一个专门能力加以论述,甚至把协调能力与灵敏素质混合起来。协调能力是一种独立的能力,它与灵敏素质某些因素有关,灵敏素质是协调能力的基础。柔道运动员协调能力如果好的话,比赛失分就小,身体不僵硬,不容易吃动作。反之柔韧性差就容易输分。所以协调能力对柔道运动员训练非常关键。

(二)协调能力较高的运动员在学习掌握技能,提高技战术能力接受相对较快。协调能力是发展表现其他能力的必要条件,运动员协调能力好,有利于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心理等素质发展与表现。协调能力是把上述的六大素质和谐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更深刻的发展与表现出速度力量,爆发力,反应速度,移动速度,难度动作,组合动作和变异组合动作的衔接能力。定向、平衡、分辨、节奏、应变反应。

(三)协调能力是运动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各项素质心理品质和运动员的个性特点以及技能掌握与储备等具有密切的联系,是各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协调能力差的运动员尽管力量很大,速度也快,但做起动作总是令人感到“别扭”。节奏感差,不流畅,协调能力对其他能力的发展与表现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四)要改善运动员的协调能力,首先要克服不合理的肌肉紧张。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都是在大脑皮层的支配下,肌肉的紧张与放松合理交替运动的结果。在训练时让运动员经常体会肌肉的用力感觉,提高运动员的空间感,时间感,用力感和节奏感。在发展各项素质的练习中,时刻注意强调动作的节奏流畅,自然。

(五)在训练时采用多样的手段,如不习惯的各种身体练习,改变已习惯的动作速度、节奏或时空范围、动作的连接组合。经常变化组合的练习是提高训练灵活性和协调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训练时让运动员掌握更多的技能。如:垫上各种滚翻,手翻,球类中的各种转体,急停,上下肢的配合,田径中各种跑、跳、跨步练习。在活动的过程中,都是技能的储备和丰富过程,为协调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

篇(3)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ocial Support System for the Disabled Youth in USA,UK and Australia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about the social support system for disabled youth about USA, UK and Australia. The discussions involve the accurate attitudes based on the value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s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of policies and laws, the construction of barrier-free facilities in the communities, the fre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various unofficial organizations. Hope these are helpful to the disabled youth in China.

Key words special education; sports involvement; social support; the youth

目前,各国的残障人体育事业已被纳入到国家整个体育事业和残障人士事业之中,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发展状况和社会文明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本文将聚焦残障人士中的青少年群体,通过对美、英、澳三国残障青少年体育参与社会支持系统的比较与分析来探求其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以期为我国的残障青少年体育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1 观念发展后的正确意识与客观态度

残障人士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人类对其认识和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愚昧阶段,主要是指欧洲的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统治阶级对残障人士采取了根本不允许其生存的极其凶残、野蛮和愚昧的阶段;嘲笑阶段,主要是指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占统治地位时期;第三阶段是起始阶段,主要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对提高残障人士的社会地位起了积极作用,一战后康复医学的诞生又进一步推动了残障人士体育的发展。第四阶段是发展阶段,主要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一时期。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残障人士教育开始得到法律保护,世界各地陆续建立了各类残障人士组织。

历史上的斯巴达体育给体育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代价即是残障青少年以生命为代价的付出。斯巴达妇女生下的孩子都要抱到长老那儿去进行体格检验。如果长老认为婴儿不健康或有残疾,过于软弱,那么做父母的就应该把孩子抛弃到山谷里去。斯巴达母亲抚养婴儿没有那么多的禁忌,就是擦洗初生的婴儿,她们也不用水,而喜欢用烈性酒代替水,如果先天有病的婴儿经酒一洗就死去那也不值得怜惜。在长大到20岁正式参军以前,斯巴达青少年所经受的都是这样随时会因残障儿被淘汰掉生命的体格训练。

在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发展之后,西方社会已经基本祛除了其希腊源头当中的印记。其对人道主义、人性关怀及残障人士权利维护都非常重视,不仅成立专门的组织,还出台专门的保护法律、实施特别的惠残政策,帮助残障人士与健全人同样享受社会的文明进步。在西方人的观念中,在人性面前残障人士被认为是社会中和任何别人一样平等的一员。在这些国家当中,普通人对残障人士的照顾,并非是完全出于同情,而更是对他们的尊重,这种社会意识与态度的转变使得残障青少年有了一个正常安全的生活环境。

2 政府的积极管理与政策法律的鼓励保护

美国1919年诞生了世界第一个为残障人士提供服务的组织,美国残障人士立法始于上世纪30年代对肢体残疾儿童健康的关注。70年代,相继颁行了《职业康复法案》(1973年)和《残疾儿童教育法案》(1974年),规定残障人士和正常人一样可以获得同等的工作机会,残障人士儿童也能够进入公共学校学习。1990年《美国残障人士法案》则是同一时期残障人士人权保障运动的结晶,该法案确定了残障人士在就业、服务以及环境无障碍、信息无障碍和交通无障碍等方面的平等权利,成为美国保障残障人士权益最重要的法律文件,在推动残障人士事业发展、促进残障人士事务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澳大利亚对残障人士服务实行两级政府制度。一是联邦政府。负责制定服务残障人士的规定,提供残障人士就业资金支持和社会保障。二是州政府。在澳大利亚的每个州,对残障人士的照顾是不同的,各州都有自己单独制定的优惠政策,标准和内容不尽相同。

英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慈善事业及非官方组织、社区等都通过不同渠道对英国的残障儿童及家庭提供关怀、服务与帮助,使其在很多方面能够得到特殊照顾和优先待遇。在保健、康复、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可以免费获得,而且还有其他的物质和经济资助,例如有夜间请人护理津贴、父母由于护理残疾儿童不能正常工作也可获得津贴。

综上所述, 美、英、澳等国政府的积极管理与政策法律的鼓励保护都充分的反映了反歧视、平等参与和融合、自主和独立等西方观念中的精神支撑。各国政府在法律制定过程中把残障人士自主选择和独立生活,确定为重要的原则,政府和社会给予合理的支持、协助和相关的服务,以提高残障人士独立自主生活为目标,残障人士的技能和天分应该被视作社会的资源和财富,有获得充分展示的机会。残障人士首先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残疾”标示的不是能力上的差别,而是某种特殊的需求。

3 社区主体作用下的无障碍设施建设

美国从当初的为残障人士提供福利转变为今天的创造机会,在日常生活及社会经济等方方面面为残障人士创造与健全人同等的机会,不能因其残疾的身体而有任何生活的障碍存在。1961年,美国出台《美国公共建筑通道及使用国家标准》,这部法律的出台表明社会开始接纳残障人士,1968年《建筑无障碍法》的通过以残障人士为主体进行立法,为确保残障人士进入主流社会提供了最基本的立法保障。1990年的《美国残障人士法案》使残障人士在就业、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获得了更大的便利,被誉为美国残障人士真正进入“无障碍时代”的标志。

澳大利亚的情况也与之类似,有比较完善的无障碍设施系统,而且设施简洁,操作方便。例如,路口用水泥坡化,方便轮椅和盲人使用;人行横道的指示灯装有帮助盲人过街的音响;商业中心、饭店等公共场所配有独立的轮椅式电梯;停车场有专门的残障人士专用车位;洗手间有残障人士专用位置;所有残障人士使用设施标志醒目等。

英国对残障儿童所强调和重视的是使其心理、身体、全面康复从而助其走入正常社会。它注重的是社区。以伦敦为例,其百余个社区都有幼儿发育中心,每个残障儿童都可以在家中得到语言、理疗、保健等方面的相关训练、指导。幼儿发育中心的康复工作者大部分工作时间并不在中心,而是走入各残障儿童的家庭进行工作。残障儿童一般以半年为周期到幼儿发育中心去接受诊断、评价、康复计划和方案的制定。英国也有集中式的康复服务,例如日间护理中心等,其设施先进,服务态度也非常好,有官方、非官方和私人等多种出资渠道。

每一个国家都有弱势群体存在,残障人士则是弱中之弱,他们的生存状态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最实际的反映。到一个国家,先别看建筑有多么高大,场馆有多么奢华,就看看残障人士是不是随处可见,再看看他们脸上的表情,是安详还是焦虑,是快乐还是阴郁,基本就能对这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判断出个大概了。美、英、澳等国尽量创造出一个对残障人士生活无障碍的社会环境,使其能和任何其他人一样正常的生活,其背后的理念及现实的举措值得我们关注。

4 相对宽容的社会环境与多样化的非官方组织

美国残障人士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得益于自上世纪30年代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联邦政府制定总的社会保障政策,各州和县政府也会相应出台针对低收入残障人士的救助措施。为了提高残障人士的职业能力,促进残障人士就业,根据《职业康复法案》和《美国残障人士法案》的要求,各地政府都要直接举办残障人士职业康复培训机构。政府不能强令雇主接受不适任的残障人士,但是有权对就业歧视行为作出反应。美国政府还将残疾儿童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给予特殊关注。

在英国,残疾儿童及其家庭还可以得到慈善事业和非官方组织的特殊帮助。例如,各种不同的基金可为他们提供洗衣机、冰箱等各种生活用品,还可以得到免费的辅助器具或低价购买,也有很多热线电话提供咨询服务。总之,英国对于残疾儿童的康复服务形成了包括残疾儿童及其家庭成员在内,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服务,以社区为基地,医疗、教育、社会服务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局面。

澳大利亚作为发达国家,其社会保障一直按英国等福利国家的模式建立,政府对公民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全程保障。澳大利亚对残障人士事业,无论联邦政府还是州政府都给予很多的支持。作为高福利国家,澳大利亚的社会保障网络颇为健全,不仅全民免费医疗,残障人士更有高额的失业救济金,在全职职工人均周工资928.5澳元的背景下,每周158澳元的失业救济金基本可以让失业的残障人士衣食无忧。澳大利亚各类残障人士服务的机构呈现系列化、小型化、社会化,托养服务中心进入社区,走进家庭,残障人士普遍受到社会的尊重和重视。

更多的残障人士融入了社会,这种趋势背后的关键原则是正常化。这就意味着,应该消除对青少年残障人士的歧视以及参与正常生活的各种障碍;设置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为青少年残障人士提供的教育在方式和目的上都应该尽可能与为非残疾学生提供的教育一样。虽然不论是美、英、澳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其他的不发达国家,在整体的社会环境中都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财政支持不够、执行力度交差等,但有一个相对宽容的社会环境与多样化的非官方组织,定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残障青少年的生活质量。

5 结语

“没有限制”是1994年残障人士奥运会上的口号,残障人士运动员用他们的优异成绩证明的确“没有限制”。“没有限制”不仅是针对具有高水平运动成绩的残障人士运动员,而且是针对每一个残障人士,尤其是残障青少年的发展不应搞有任何限制。当前,多数国际、国家的体育组织完全赞同残障人士体育政策的理论和目标,这将有助于残障人士与健全人的体育组织及联合会之间的、政府与非政府体育组织之间的、公众与志愿者团体之间的、传统与非传统体育组织之间的合作。这些合作将导致残障人士康复手段方法的增加,且有助于提高残障人士的福利,有助于提高对残障人士体育政策目标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厉才茂.美国的残障人士立法和残障人士社会服务[J].挚友,2006(6).

[2] [匈牙利]吉央义·斯扎波·弗尔迪亚.残障人士体育及其政策[A].第六届世界群众体育活动讨论大会报告集[C].北京:国家体委群众体育司,1996:25-31.

[3] 安佳,林秀华.关于我国残障人士体育现状与发展方向的初探[A].残障人士体育理论研究——第二届全国残障人士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7.

[4] 关于美国、墨西哥、古巴残障人士体育赛事筹备工作考察报告[EB/OL]. [2012-5-15].http://.cn/www/zwxx/2011/02/25/13691.htm.

[5] 郭汝琢副主任率团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行残障人士、未成年人保障工作考察[EB/OL].[2012-6-5]. http:///system/2010/01/22/00606 4412.shtml.

[6] 郝传萍,卢雁.北京市随班就读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7).

[7] 考察澳大利亚残障人士工作[EB/OL].[2012-5-15]. http://.cn/ywgz/yhjw/22809.htm.

[8] 李晓捷.英国残疾儿童康复服务的机构特点及现状[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4).

[9] 李晓捷.英国残疾儿童康复服务现状[J].国外医学,1994.14(3).

[10] 李荀.残障人士体育研究述评[J].南方论刊,2006.12:62.

[11] 任海.国外大众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12] 王东敏.“十二五”期间残障人士体育研究动态:中国残障人士体育研究现 状和未来的思考[J].运动,2011(10).

[13] 吴丽芳,等.中学特殊体育课程标准研制依据及特点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 学报,2010(3).

[14] 吴筱雅.美国智障人士就业经验介绍[J].社科纵横,2010(2).

[15] 杨晴川.美国残障人士事业带起“无障碍经济”[N].新华每日电讯,2006-05-22.

[16] 张波,苏玲.四川省高校残疾、体弱学生的体育活动现状与对策研究[J].安 徽体育科技,2011(10).

[17] 张龙.中日残障人士体育组织管理体系比较[J].体育学刊,2009.16(4):34-36.

[18] Australian Federation of Disability Organisations[EB/OL].[2012-05-16]. http:// .au/.

[19] Disabled people[EB/OL]. [2012-05-16].http://direct.gov.uk/en/disa ble dpeople/index.htm.

[20] Disabled Sports USA Chapter Handbook[EB/OL].[2012-05-16]. http:// /PDF-files/ChapterForms/ChapterHandbook.pdf.

[21] Opening Doors: Getting People with a Disability Involved in Sport and Rec reation[R].Canberra: Paragon Printers, 2000.

篇(4)

一、波兰医疗保险制度基本情况

基本概况 20世纪30年代,波兰议会就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后几经修改并不断完善,目前,实行的是波兰议会1998年1月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新的社会保险制度分为四类:(1)养老保险;(2)疾病保险;(3)事故保险(包括工伤事故和职业病);(4)意外保险(工伤后丧失劳动能力),该制度覆盖了所有职业和社会群体。社会保险基金统一由国家社会保险公司征收,按照规定,社保公司将基金通过银行分别划给养老保险基金会、医疗卫生基金会、事故保险基金会和意外保险基金会。在社会保险基金框架下,还分别设有意外保险、疾病保险和事故保险储备基金。国家为社会保险赔付提供担保。建立各种保险储备基金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今后社会保险基金有更大的支付能力,最终达到经费完全自理的目的。

2003年1月,波兰议会通过了《成立国家医疗卫生基金及普遍医疗保险法》,并于同年4月经总统批准正式生效。根据新法规,波兰将建立新的、全国性的医疗保险体制,改国家预算方式为建立基金制,其核心是集中管理全国医疗保险基金,使全体参保人员能得到平等的医疗待遇。成立国家医疗卫生基金会并实行普遍医疗保险制度是构成新体制的两个重要元素。

新的医疗保险体系的基本原则有:(1)人人免费平等的获得各种医疗保险待遇;(2)自由选择各类医生;(3)在医疗保险服务范围内,所有人享有相同的待遇;(4)从个人收入中强制征收一定费用用于医疗保险费;(5)对没有收入的人员,政府通过预算的方式负担医疗保险费用。

国家医疗卫生基金会 该基金会是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国家机构,具体负责全国医疗保险业务,保证医疗保险基金的运作。国家设立管理委员会,负责基金会工作,管理委员会由13人组成,任期5年,其主席由国家总理任命,基金会总裁由管理委员会任命。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并监督实施国家医疗保险规划,确定并监督实施工作章程,审议基金会的工作计划和经费使用报告。基金会属于非赢利性机构,不从事经营活动,不开办医院和药店,不以任何形式拥有医疗单位的财产所有权。它的主要任务:一是明确谁是投保人,谁购买了医疗保险;二是与医疗单位签定合作协议。基金会每个季度向国务院提交工作报告,每年向国会提交报告。

基金会总部设在首都华沙,在全国16个省设立了省级机构(分会),全国工作人员约4000人,其中中央一级机构250人。基金会从全国医疗保险费中提取1%的管理费,用于全国各级机构。中央机构不直接参与筛选合作伙伴(医疗单位),全部由16个省级机构负责。国家基金会有权任免分会会长。

医疗保险范围 保险对象是所有波兰公民以及合法居住在波兰的外国人,不包括驻波兰的外交人员和国际组织工作人员。具体为:(1)具有波兰国籍的公民;(2)定居在波兰的欧盟(EU)或欧洲经济区(EEA)公民;(3)停留在波兰的非欧盟或欧洲经济区公民,但他们有居住签证;(4)合法居住在欧盟或欧洲经济区成员国内的非欧盟或非欧洲经济区居民,而且已经加入了医疗保险。

在岗就业人员按收入的8.5%缴纳医疗保险费,以后每年增加0.5%,直到2007年达到9%,以后不再增加。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已包括了用人单位应缴部分(7.5%),故用人单位不需再缴纳医疗保险费。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每月代为扣缴。各项社会保险费均缴到国家社会保险公司,再由该公司通过银行转到国家医疗卫生基金会。1999年,国家规定对退休人员也进行改革,在改革之前,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是由国家预算保障的。改革后,绝大部分人员由医疗卫生基金支付,另一部分继续由国家预算保障。农业人员不缴医疗保险费,而是由国家补贴,他们的医疗保险由农业医疗保险公司专门管理。

波兰总人口3800万人,按规定参保人员应为3738万人。能够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人,一部分是投保人,另一部分是没有投保的人。其中有一部分人主要是收入很低,没有能力参保。根据规定,他们向所在的乡政府申请,乡政府可以视同投保并批准他们享受医疗保险,一般情况下,批准享受时间一次为30天。这样做,主要是基层政府较了解情况,可以把关。对于长期需要依赖酒精、药物生活的人,国家同样为其提供医疗保险,他们认为这样要比提供社会救济便宜些。

个人购药,按病种报销药品费用,但报销比例不同,如糖尿病,个人支付16%,基金支付84%;感冒发烧,个人和基金各支付50%。

医疗保险的范围包括各种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服务,例如预防疾病和创伤的发生、疾病的早期检测、疾病诊断治疗和护理,阻止残疾和其生活限制等。以下医疗服务不在医疗保险范围之内:与治疗无关的健康体检(如驾驶证体检等)、无医生处方的疗养院疗养、非基本性的牙科治疗、非义务性的预防接种、患者自费的非常规性治疗、由国家财政支付的医疗服务和在国外进行的治疗等等。

2004年8月,波兰公布了国家医疗保险项目资助细则法规,其附件中详细列举了患者完全自费的诊治项目。

医疗单位 医疗单位分为公立医院、私立医院、私人诊所和私人妇产医院。这些医疗单位都要在省级法院注册,并接受卫生等部门的监督。医疗单位提供的服务可以分为五类:一是家庭医生,既为初级就诊,一名医生约有2500名患者。二是卫生所,通常情况下,卫生所医生要接到家庭医生的转诊单,才能为患者看病。个别病种即不需要转诊单,医生可以直接看病,如牙科、妇科、眼科、心理疾病等。三是专科和综合医院,主要服务于慢性病、需住院的患者。四是康复治疗中心。五是急救中心。

国家医疗卫生基金会要与医疗单位、医生签定合作协议,协议主要包括:服务人数(人次)、服务项目、疾病病种和基金支付数额等,并根据协议向医院、医生拨款,超出部分,基金会当年内不再拨款。医院和医生每月向基金会报告一次经费执行情况。部分私立医院不愿与国家医疗卫生基金会签订协议,他们认为基金会拨款太少。因此,参保人只能到签订协议的医院看病,才能报销,急诊除外。

参保人可以自行选择医疗单位、医生。一般情况下,患者都有固定的医疗单位和固定的医生,患者就诊都是找同样的医生,直到该医生说可以转院治疗。原则上,参保人只能到与基金会签定协议的医院就诊。如果转院,患者的医疗费用由原医院负责向就诊医院支付,基金会不再支付费用。入院接受治疗的患者(这些病人可接受直接治疗、护理、诊断或康复训练),有权获得免费的疾病治疗(患者只支付30%-50%的购药费)。医生开出的处方药品必须比同类药物便宜。而对于非协议医疗单位医生开出的处方,药品费用要有患者全部承担。

在发生急诊、疾病导致其不能活动或需要进一步持续治疗情况下,参保人员有权往返免费使用卫生医疗专属的运输工具(包括飞机),从而能在最近的医疗单位接受诊治。除此以外,在其他疾病情况下,卫生医疗专属运输工具的使用是要收取部分或全部费用的。卫生部颁布了使用卫生运输工具的标准和规则。

卫生部长有权利决定国内患者是否需要到国外进行诊断和治疗。患者在国外所花费的医疗费用通过提前公开预算的方式对其进行支付。

全国医疗费用构成 2005年全国医疗费用占GDP的6.1%,近几年此比例逐年下降。2004年全国医疗费用,国家医疗卫生基金占87.3%;国家预算占7.1%,这部分资金由卫生部管理,主要用于高危职业、癌症治疗和部分器官移植等,国家预算在逐年减少;各级政府投入占2.2%,主要用于辖区内的医疗单位的投资;其他占5.4%。另外,内务部、国防部也掌握部分国家预算,用于军队、消防、特种职业等。

2004年,国家医疗卫生基金会支出基金约320亿元兹罗提(约合10亿美元),不包括私人自费购药或到私立医院就诊费用。

二、瑞典医疗保险制度基本情况

瑞典的社会保障制度本着为每一个公民提供经济安全网的指导思想,实行普遍性和统一性的原则,全体公民都有获得基本社会保障的权利,基本内容有养老、医疗、失业、伤残、生育保险等。全国平均寿命男性为77.1岁,女性为81.9岁。瑞典中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在实质性的增加,尤其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瑞典人口中有18%的人年龄超过65岁,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老龄化人口的国家。

医疗保险 1955年实行医疗保险制度,1982年通过卫生立法,规定该国公民在生病(生育)时有资格领取由地区社会保险局支付的“医疗费用补助”。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随其父母参加医疗保险。1984年,允许实施私人健康保险制度。

医疗保险基金模式采取现收现付制,一般用人单位要按职工工资收入的33%缴纳社会保险税,职工需负担4.95%的社会保险税(其中医疗保险税2.95%、失业保险1%和年金税1%)。自谋职业者根据收入情况,要缴纳17—30%的社会保险税。但高福利、高消费导致专门的社会保险税已不能满足社会保险基金的支出,国家还必须从税收中拨款给予补充。2004年,全国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的总资金相当于GDP的36.5%。社会保险基金由三部分组成:用人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税、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税和国家部分税收。

医疗保险对象为全体公民、在国外工作不足一年的瑞典人和在瑞典工作的外国人。投保人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税后,本人及其家属就可以享受医疗保险待遇,主要待遇有:(1)医疗保健费用。包括医生治疗费、住院费、药费、往返医院的路费等。(2)疾病津贴。投保人生病期间的收入损失,此津贴补偿一般无时间限制,但生病3个月以上者,需要进行身体健康检查,以确定是否能够继续干原工作,如果不能,需要接受培训并改行。(3)牙科治疗补贴。20岁以下患者,国家承担全部费用,20岁以上国家承担部分费用。(4)药品费用。患者(或家人)可以持处方到药店购买到优惠药品,购买非处方药需要全部自费。在规定时间内,患者购买药品费用达到一定数额后,将有资格在这之后的一段时期内免费领取药品。(5)产妇津贴。产妇除享受常规的医疗保险待遇外,还可以领取一定数额的产妇津贴。

医院和基础医疗服务机构(健康服务中心)门诊挂号费标准由各省、市政府根据本地情况自行确定。为限制个人负担,政府规定了最高收费限制,病人累计支付门诊挂号费最高限为900克朗,超出部分从第一次门诊算起的一年时间内,免收以后的挂号费。另外,所有的医疗单位对儿童和20岁以下者一律免费就诊。同时,规定患者支付处方药不得高于900克朗,超过部分享受药品补贴,这就意味着患者在一个年度内就医总支出费用不会超过1800克朗。

瑞典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为三级管理:一是中央政府,包括国会、政府有关部门(卫生和社会事务部、劳动部等),它的一个重要作用是通过法律和法令规定卫生医疗服务的基本原则,负责监督与指导。二是省级管理委员会,国家规定医疗保险具体业务由省级机构负责管理与实施,省级政府拥有医院。三是市级管理委员会,承担审核待遇、基金支付、信息反馈和各项服务等工作。它们在瑞典医疗服务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选举产生的这些政治机构有权利通过征税和收取费用来支持它们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大众。

卫生服务 医疗保健体系的最主要评价标准是衡量其能够为服务的人群提供面对任何健康问题的处理方法的水平。瑞典卫生服务体系分为:

1、基础医疗保健服务机构(健康服务中心)。它的目标是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并向不需住院治疗的公民提供医疗服务。这个部门拥有一系列广泛的健康专家——包括各类专业医师、护士、助产士和理疗医师等。他们在健康服务中心组成团队进行工作。公民有权选择自己的私人家庭医生,一般都是一个全科医生。此外,还有社区护理诊所和妇幼诊所的私人医生、理疗医生提供医疗服务。基础医疗服务还包括向企业和学校提供健康检查和咨询服务。

健康服务中心的另一项工作是通过技术辅助手段向病人提供护理住房或在病人家中提供医疗和护理服务,方便了老年人和残疾人接受全天候24小时的护理服务。

2、县级和地方级医院。全国大约有65家,它们为患者提供需要住院治疗的医疗服务,包括为需要入院治疗的病人提供专科领域的住院或门诊医疗诊治服务。另外,县地级医疗机构也提供精神病方面的护理治疗,而且正以门诊病人护理的形式逐渐增多。

3、较大的地区区域级医疗服务系统。该系统包含9个地区级医院,相比县级医院,地区级医院有更广泛的的专家队伍和诊疗系统,除一般的专科医疗服务项目,还提供包括精神病治疗,以及神经外科、胸外科、整形手术和专业实验室等专业领域的服务。

由于强调院外治疗的理念,住院治疗在人们的观念中已经发生了许多改变。现在,日间手术方式和家庭医疗诊治的引入,越来越多的患者在院外接受诊疗,越来越多的疾病治疗和手术不再需要病人必须住院才能完成。

目前65岁以下瑞典人口中每320个居民有一个医生。

瑞典卫生和社会事务部负责全国各地区医疗服务、社会保险和社会问题的发展。该部门就新的立法问题为政府起草参考条例,为议会起草提案,并起草其他政府有关管理的规定。国家卫生和福利署则是政府在医疗服务、健康保护和社会服务领域的中心顾问和监督机构。该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跟踪和评估各地区提供的服务是否符合中央政府有关规定。

近几年来,省、市政府在医疗保健领域里引入的一个主要改革就是病人有选择医院和医生的自由。病人可以选择他们就医的健康服务中心(或家庭医生),选择他们希望就医的医院。如果病人希望到本辖区以外的医院就治,医院可以出具转诊证明。

初级基础护理服务必须在病人与他们联系的当天提供服务,而医疗咨询则需要在8天内提供服务。

医疗服务经费 2004年瑞典医疗服务经费达到1780亿克朗(包括药品补贴和牙科治疗),这个费用已经占到当年国家GNP的8.5%。由省、市政府提供或支付的医疗服务费用占到这个总费用的80%左右。

各省、区的医疗经费占各地运作费用的89%,各省、市政府有权利对其辖区的居民按照收入水平的一定比例征收个人所得税,征收比率平均在10%。另外费用中的19%来自中央政府拨款,患者个人也需支付4%的费用。由于加入欧盟,瑞典税收基数在逐渐降低,各地政府收入和医疗服务基金也相应的在减少。

三、几点体会

通过对两国医疗保险制度的考察,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在坚持社会保障水平应与国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基础上,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应是发展趋势。波兰、瑞典虽然政治结构、经济体制和社会环境等有所不同,但两国政府都提出了人人健康和公民一律平等享受国家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的目标,并认为向公民提供医疗服务和筹措资金支持是政府的责任,社会保障(特别是医疗保险)制度要覆盖全体公民。尽管我国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医疗保险制度难以在短时间内覆盖全体公民,从长远看,我们在制度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全体公民都应享受医疗保险服务,做好不同人群、不同办法逐步统一的准备,努力实现人人平等享受医疗保险服务。

篇(5)

引言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老年人的居住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调查问卷显示:绝大多数的老年人愿意在长期居住的环境中度过晚年。所以,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的变化,现有的

大部分功能空间设施已经不能够适应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为了保障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从而对其居住环境进行改造具有迫切需求。然而在改造前对居住需求进行充分调研是必

不可少的环节。

观察记录与场景解读

为了了解社区老年人居住环境的真实情况,探寻75岁左右老年人的生活规律、每日的衣食住行和活动需求,在此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状和发现的问题予以分析,以考察报告的形式显现。

考察对象:南昌市经堂巷集合住宅小区

考察目标:75岁左右生活基本自理,生活状况良好,没有严重疾病的老年人

考察方式:观察法,利用照片、手绘草图及、文字、表格等做现场记录

考察时间:⒈季节:夏、秋、初冬季,

2. 时间段: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深夜

考察内容: 老年人的衣食住行,老年人的康复、就医,老年人的娱乐

2.1 老人背景

年龄-75岁,性别-女,婚姻状况-丧偶,文化程度-文盲,职业-工人,现在状态-退休在家,现在的居住状况-与子女同住

2.2经堂巷住宅社区

房屋建筑平面,案例背景(图0)

老人衣、食、住、行的比较——夏、秋、初冬

衣(夏)——老人衣服较少,衣着朴实。这跟老人的经济状况有关,大部分衣物都是儿女日常所购。衣物都是穿了很多年的,现在新衣购置很少。(图1-2)

(秋)——秋季,早晚凉。老人穿的衣量3、4件。身体已经包裹的很严实了。老人的秋季的衣物都是缝缝补补的。(图3-4)

(初冬)——老人穿上了厚厚的袄子,人已经很笨重了,这对老人的日常生活已经有一定的影响了。(图5-6)

(图片0)

食(夏)——老人因为年龄的增长,食道和消化系统功能都逐渐衰退,特别是老人患有慢性支气管炎。一般一日三餐吃稀饭,易消化。老人吃的一些营养品也是儿女或亲朋所送。(图7-8)

(秋)——秋季老人慢性支气管炎症状加重,老人所吃的主食也具有很少的择性,偏凉性或是太辣的食物都要会少吃。使用的碗筷没有随季节变化。(图9-10)

(初冬)——冬季是老人疾病发病期,老人经常不舒服,天气越冷症状就越厉害,有的时候吃稀饭都很费劲。偏凉性和太硬不易消化的食物不能吃。稀饭要更加稀软,分量也减少了。到了冬

天,热食凉的非常快,老人吃的主食要保持一定温度,这才不会引起不适。(图11-12)

住(夏)——老人居住在一层,方便出行,后院也种植了少许花草,环境相对较好。对于一个老人加一个子女的居住空间也较大,但是实际上真正能使用的面积却很小。(图13-14)

(秋)——天气的转凉,老人从夏天住的客厅转到卧室。夏天睡的小竹床收起来了,客厅也宽敞很多。老人开始睡在房里(房间床是40、50时年代防明清时期老式床,全实木,床尺寸1.2*2.0

米),老人已经盖上薄被子。(图15-16)

(初冬)——床上的被子很厚了,因为房间和阳台堆砌的用品和废弃物太多,房间内有些不通风。所以在冬天的时候,老人的房间相对其他的房间更加暖和。(图17-18)

行(夏)——一楼的所在位置使老人避免了爬楼的辛苦。但是一楼会相对潮湿,易使老人患上风湿、关节炎等疾病。老人的支气管炎久久好不了,多于环境潮湿有关。居室地面材料使用

抛光无防滑的地砖。地面的材料有巨大隐患,给老人生活带来不便。 (图19-20)

(秋)——老人的慢性疾病加重后,吃药和看病的时间比夏天频繁,症状厉害时就去社区诊所打吊针。社区诊所位置在老人社区外约100米,病情轻微时老人一人前往。(图21-22)

(初冬)——老人发病次数频繁,社区医院已不能满足治疗需求,需前往较大医院,由儿女陪同。社区离医院大约3000米。天气好时儿女陪老人步行前往,天气差或老人症状厉害时打车前往

。(图23-24)

访谈记录

老人信佛,每日给菩萨上香,而菩萨摆放的位置老人认为不合适。因为摆放在客厅,离门口较近,进家里来来回回的人看到不好,所以在盛放菩萨的柜子外面盖了薄布。老人认为要把菩

萨供奉在阳台上比较合适,这样不易被生人看见,供拜也方便。

厨房水槽位置的设置太靠里,在使用时不方便。

厨房水槽上面挂杆,放置位置过高,老人基本使用不上。

厨房灶台使用时太靠近身体,并且抽油烟机功能性差,不能全部吸收油烟,老人做饭时常被油烟呛到。

厨房与客餐厅之间无门,做饭的时候大部分的油烟都会漫到客厅。

没有洗衣机,老人常常手洗。

三、根据调研发现的问题

居住环境没有任何无障碍设施设计。

在居室中没有合理的行走路径。

居室中的家具、设备及日常用品没有根据老年人的身心特点进行适当改动。

4、没有把居室与周边环境相融入。

5、社区外环境没有老年人锻炼、娱乐、交往的活动空间。

这些问题都应该根据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模式进行改进。

四、老人住宅和起居解决方案

基于以上的考察和分析,本文对这一类别老年人社区住宅环境提出以下建议:

设计者应将自己想像成一个老人,试着放慢脚步,透过老人们的眼睛观察环境,从老年人的需求尺度和心理角度考虑问题,特别注意老人在住宅环境中行走、座、卧时的行为需求。可以

通过与老人同吃同住亲身体验的方法,挖掘老人的生活习惯与行为。

关注细节,对于触觉和行为需求要格外关注,在老年人手和脚所经常触及并容易感知的部位如扶手、踢脚、地面、台阶等处,利用安全、舒适和多样化的材料,培养老年人对事物的敏感

和适应能力。

要考虑儿女、护工的需求,老年人因为身体的退化可能需要儿女偶尔或长期的照看,在居室区应设置供儿女休息的地方。并距离老人休息区有一定的行走距离,且能使儿女看到老年人的

休息空间,以免有特殊情况发生。

色彩鲜亮的暖色设计更容易使老人辨别,如红色、橘黄、蛋黄等。这与 老年人日益下降的视觉有关,鲜亮的暖色能刺激老年人的视觉,就便老人于对物体方位的辨别。

由于老年人的各个方面的感知不断下降,如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所以,应在居室设计中,尽量包含多种感知的机会,促进老年人对各个方面的感知力,以增加他们的活动能力。

提供设施和机会,让老年人有更多锻炼身体的机会,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与其他老年人进行娱乐、交流。尤其是一些动脑益智的娱乐活动,能让老年人激发用脑能力,减少老年人脑部疾病的

可能。

建议在社区中充分利用和改造街角、路边空间、设置开放的活动场地,使之社区中的老年人能共用。现在所有南昌小区中都缺少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老年户外活动区域。随着老年人口

的不断增加在街头巷尾精心设计小型开放空间,能让老人们在社区任何角落都能找到可以安全自由地活动场所。在这里,他们可以结交新的朋友,可以寻求帮助和帮助别人。在居室内,在社

区中,他们能够更好的生活。

篇(6)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408

Abstract Community health is the health center and community groups as objects,to promote and safeguard the community as the goal of population health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future development.Pregnant women are special groups in the community is the focus of community health.The current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communities,we face the situation of maternal,from reality to establish a sound management,set more realistic services.

Key Words Community health;Maternal health;Analysis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是以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需求为导向、老幼妇残为重点对象而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1]。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78年要求世界各国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以达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孕产妇保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2]。妊娠和分娩是妇女一生中重大改变,关系着国家的国泰民安和整体人口质量,因此建立完善的社区孕产妇保健机制是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社区孕产妇保健服务模式

管理模式:①实行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医疗保健网的分级管理:孕产妇系统保健卡的有效运作,是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在采取的管理模式。我国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是以提高围生期保健质量为中心,筛查高危孕产妇为重点。而三级医疗保健网正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有效途径。②医院和社区之间转诊制度的建立: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在离病人最可能近的地方,向患者提供能够满足要求的最低级别的卫生服务,将各个级别的卫生服务连接起来是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3]。我国转诊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孕产妇分娩与保健分别主要由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这项制度在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落实好的地区如深圳特区等地有较大的突破。

社区孕产妇保健服务提供:①社区家庭孕产妇保健:孕产妇家庭是社区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对他们应提供以预防保健、护理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卫生服务。目前较好的是昆明市儿童医院于1998年2月成立婴幼儿社区护理服务部。该服务部隶属于医院,服务内容包括预防保健咨询、健康教育、体检、生长发育监测,指导家长做好新生儿保健、婴幼儿护理等十余项服务,服务形式是以深入居民家庭为主[4]。②社区个案护理模式:是指对高危孕妇进行系统管理,根据不同的高危病种提供不同的护理保健、医学指导及干预措施。佛山市实行高危孕产妇系统管理后,高危妊娠的比例明显下降,高危孕产妇、高危妊娠率、新生儿死亡数、新生儿死亡率、缺陷儿数、缺陷率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规范孕产妇的系统管理,孕前检查的质量提升,高危孕产妇筛查及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不利因素发生率的降低,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关键措施[5]。

社区孕产妇保健其他方式:①健康教育:实践证明健康教育是控制医疗费用、降低医疗成本的根本措施。健康教育能使医疗保险改革达到“低水平、广覆盖”的要求。现在主要是利用橱窗、板报、展板,进行孕产妇知识宣传;发放孕期知识资料,普及卫生知识;随诊进行健康教育,推行健康教育处方;利用电教设备,为孕妇及其家属放映孕产妇保健知识宣传片等。②助产士门诊的建立:助产士门诊是连接社区与医院的有力纽带,她既弥补了社区护理的专科性不强的缺点,又拓展了医院整体医疗服务的方向。这种“个性化小班健康教育”模式,是在充分了解孕妇知识需求的情况下,运用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模式,采取预约和电话续约方式,孕妇及家属感受到我们给予的重视,均采取积极参与态度,特别是家属的介入,使得与医方配合程度加大,孕产妇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得到明显提高[6]。③孕妇学校的建立:根据孕周安排孕妇听课时间,一般孕早、中、晚各1次。孕妇学校健康教育可以显著促进围生期保健,促进母乳喂养成功,提高4个月以下婴儿的纯母乳喂养率;促进孕期合理营养,减少巨大儿出生率;了解有关分娩应对技巧、剖宫产的利弊,从而降低剖宫产率[7];促进孕妇按时行产前检查及疾病筛查,及时发现并发症或胎位异常并及时采取措施,从而降低出生人口缺陷,对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着重要意义[8]。

我国孕产妇保健面临的严峻形势

剖宫产率直线上升: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世纪80年代即提出了剖产率应控制在15%以下的目标[9]。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的5%左右上升到90年代初的20%,目前大多数医院报道40%~60%,有的医院甚至高达80%[10]。而当前发达国家的剖宫产率已基本稳定在5%~20%,这些国家的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居世界最低水平。多数文献显示,剖宫产率控制在20%~25%,高危围生儿病死率、新生儿窒息率可降低到相对的最低水平;剖宫产率再升高,高危围生儿病死率和新生儿窒息率则无明显下降趋势,只增加产妇的手术近、远期风险[11]。社区作为孕产妇保健最基本和最直接的医疗场所,应对高剖宫产率做出相应的措施,做出积极的应对。

早产率增高:早产是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早产率有所增加,在部分医院已高达13%[12]。加强孕期保健,对患合并症和并发症的孕妇做好院内转运,尽量减少医源性早产,并加强与新生儿科的合作与交流。同时,积极合理治疗孕期感染减少早产胎膜早破的发生。对有早产高危因素者进行早产的预测与预防,以延长早产孕周能够改善早产儿预后,降低早产儿死亡率。

高龄孕产妇比例增加:随着计划生育措施的严格执行和晚婚晚育的提倡以及人们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妇女生育年龄有所延迟,而高龄孕产妇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在增加。有文献表明,初产妇年龄的增加对早产儿、低体重儿发生率及围产儿死亡率并无太大的关系,但35岁以上的孕妇的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增加,同时一些孕期并发症和分娩期并发症也在增加[13]。

辅助生殖比例增加: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辅助生殖技术和促排卵技术的应用,致双胎及多胎妊娠增加早产率也相应升高,孕产妇孕产期并发症率也在相应增加[14]。

国外社区孕产妇保健发展现状及服务模式

20世纪60年代起,许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社区卫生服务的组织建设和功能拓展,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在孕产妇保健方面也取得很大成就,可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借鉴这些成功模式。

英国:1986年英国国家审计委员会的“使社区卫生服务成为现实”的报告,使社区卫生保健范围进一步完善,包括学校保健、母婴保健、社区接生、健康教育、公共环境卫生服务等。英国针对社区孕产妇保健有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管理系统[15],推行的是一对一围产期保健服务模式。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社区卫生服务与我国的“六位一体”体制十分相似[16],主要包括儿童和家庭保健、社区康复、家庭护理和临终关怀、急性病后期的社区保健以及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澳大利亚实行的是社区连续性围产期保健管理模式[17],推行的是以助产士为主的连续的围产保健服务模式。

美国:美国有着较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包括社区医院、家庭式护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18]。美国护理协会(ANA)在1996年号召应该以妇女和婴儿的需求为基础,实行社区围产期随访组织服务,通过家庭护理模式使孕产妇得到良好的服务。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孕产妇现状,社区孕产妇保健发展将是一个长期摸索的过程,任重而道远。随着政府重视力度的增加和投资力度的加大,以及各个城市社区发展的经验积累,在今后的发展中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成功模式,我国的社区孕产妇保健模式必将规范化、合理化。

参考文献

1 龚幼龙.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与发展[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1997,9(10):433-434.

2 高惠琦,乔磊,黄敬亨.世界卫生组织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战略的由来和发展[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8):3-5.

3 Edington DW,Louis Y,Li KK.Rencent 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ealth management[J].Health management research,2001,76(103):140-147.

4 饶庆华,徐乙萌,汪美丽.医院设立婴幼儿社区护理服务部的方法与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9):562-563.

5 尚晓娣.日本孕产妇死亡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国外医学•妇产科分册,2000,19(8):355-357.

6 余建芬,李雪芬,程蕴玉.助产士门诊在产科专科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全科护理,2008,6(11):2875.

7 易艳平,黎灿.实施孕妇健康教育对社会因素剖宫产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07,24(9):1598.

8 李龙琼,黄明华.孕妇学校孕产期知识教育对孕妇分娩方式的影响[J].当代护士,2003,12:7-8.

9 王春芹.降低剖宫差率措施总结[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5):163-164.

10 黄醒华.对剖宫产的思考[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7):385-388.

11 王波君.社区因素对剖宫产率的影响及处理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09,7(3):73-74.

12 郭战坤,马京梅,范玲,等.北京地区早产发生现状及早产儿结局的调查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0,45(2):99-103.

13 郭志荣,沈惠,周永兰,等.孕妇年龄与妊娠结局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997,16(1):20.

14 Steer PJ.The epidemiology of preterm labour-why have advances not equated to reduced incidence.BJOG,2006,113(3):1-3.

15 Hedgecock J,Castro M,Cruikshank munity health centers:a resource f or service and training[J].Henry Ford Hosp Med J,1992,40(1-2):45-49.

篇(7)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之家庭结构的变化、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使得目前老年人养老及长期护理面临巨大挑战,而这给传统家庭养老、护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仅仅依靠家庭可能即便其亲属即便用尽人力、物力、财力,也难以让老人体面养老,保证其晚年的生活质量,长期护理则可以缓解此种压力,也正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所迫切需要。比较分析国外现有长期护理制度的发展状况,研究我国部分地区已开展的护理制度,可以为我国建立适合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借鉴。

1 国外长期护理制度模式设计

1.1 覆盖范围及保险对象

根据德国法律规定的“护理保险遵从医疗保险”原则,法定和私人医疗保险的参保人都必须参加护理保险;既没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也没有参加私人医疗保险的国家官员、军人等由国家负责。此外,月收入在610马克以下的人不需缴纳保险费。

日本政府采用强制保险的方式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将40岁以上的老人全部纳入长期护理范围,并规定 65岁及以上的国民为第一号被保险者,40~64岁的国民为第二号保险者(见图1)。前者只要有护理需求,都可以接受护理保险提供的服务;而后者的护理需求则被限制在《护理保险法》所规定的护理需求内。

美国实行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相结合的模式(见图2)。社会保险及救助的覆盖范围较小,医疗救助中的长期护理是面对贫困人群的医疗保障计划。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以自愿保险方式,保险公司往往将被保险人投保时的年龄限制在50至70岁之间。

1.2 缴费及资金来源

德国法定护理保险理论上是雇主雇员各承担一半的保费,但实际操作略有不同(见表1)。私人护理保险采用的是预付基金制度,缴费率是根据参保人参加私人护理保险时的年龄、个人最高可获偿付金额、风险附加保费等因素来确定的。法律规定私人护理保险费不能超过法定护理的最高限额。

日本护理保险第一类被保险人按其收入确定保险费,由市町村征收保险费。第二类被保险人的保险费首先由国家统一征收。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免缴费用,医疗救济对象、低收入及生活贫困者减免50%。日本护理保险给付所需费用的50%由公费负担, 其余50%由护理保险费负担。公费负担的比例分别为国家25%、都道府县12.5%、市町村12.5%(见图1)。

美国医疗照顾计划主要分为A部分和B部分(见图2)。医疗救助中的长期护理是一项贫困人群医疗保障计划,无需缴纳保费。商业保险保费的缴纳随着被保险人的年龄、给付期限、等待期、投保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投保时被保险人年龄越小,其费率越低。

1.3 服务分类及支付方式比较

德国的护理分为住宅和住院护理两大类。按需要强度又可分成三类:第一类护理主要是指在个人饮食、卫生、日常行动方面;第二类护理主要是指1天至少需要3个不同时间的3次服务;第三类护理需日夜服务(见表2)。

日本长期护理服务项目分为两种护理类型 :一是居家护理,二是专门机构护理。两种护理类型又分为6个等级7个层次,每一护理等级都有具体的护理费用规定,即:要支援1:每月4970单位;要支援2:每月10400单位;要护理1:每月16580单位;要护理2:每月19480单位;要护理3:每月26750单位;要护理4:每月30600单位;要护理5:每月35830单位。

美国长期护理保险服务有护理院、辅助护理设施和家庭健康护理。护理院提供的服务仅限健康护理和康复治疗,且须在医疗照顾定点护理院接受护理。家庭健康护理针对无能力出门而只能在家接受护理的护理对象;家庭健康护理A部分的最高给付次数为100次,在护理过程中租用医疗器械需要承担20%的费用。

2 我国部分地区的实践――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青岛市在我国率先建立并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尚属首例。1987年,青岛市先于全国十二年、山东省七年步入老龄化社会,是全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发展进程较快的城市之一。

青岛市于2006年开展了依托社区医疗机构和养老护理机构的老年医疗护理试点,于2011年在部分二级及三级医院中开展了医疗专户试点工作,青岛市总结多年试点经验,于2012年7月下发了《关于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试行)》,其覆盖范围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2014年12月30日青岛市下发了《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管理办法》中规定,从2015年1月1日起,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扩大至农村地区。

2.1 主要内容

“用人单位及个人无需另行缴费,每月月低,将当月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记入比例划转0.2%的资金量的2倍为比例,从医保统筹基金中划转,列入陈真职工护理保险基金;每年年底,以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基数,按0.2个百分点为标准,从职工居民(不含少年儿童和学生)医保统筹基金中划转,列入城镇居民护理保险基金。”同时青岛市从福彩公益基金中划转2000万元至城镇居民护理保险基金中。

青岛长期护理保险在给付水平方面,费用报销不设起付线,且规定了高于基本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服务形式分为:专护、老护及家护,其中专护是指病情较重,需要住院治疗并接受较高医疗条件护理,其护理保险基金报销其护理费用的90%;老护则是由于患有重性慢性病,生活无法自理,需由有医疗资质的养老机构为其提供长期医疗护理服务;家护则是根据其自身意愿和家庭实际情况,需在家中居住并接受由定点社区医疗机构所提供的上门护理服务,老护和家护的报销比例均为96%。费用结算专户与二、三级医院的参保人其结算标准分别为每床170元/日、200元/日,而老护、家护则以60元为标准结算。

同时,此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采取了总额预付制,实行共付保险,以避免医疗护理过渡消费,此外,还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不断放开医疗护理服务供给,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降低服务成本,并不断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

3 启示及展望

3.1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选择

中国应当采用社会保险为主体,商业保险为补充的模式。纵观国际,美国商业长期商业保险目前实施已有较长时间,其商业保险发展已经非常完善,但其覆盖面及市场份额仍相对较小,且可能其面临逆向选择等风险,长期护理商业保险于我国只能作为补充。德国和日本等多国所采取的是企业、个人和政府共同付费的长期护理社会保险模式,得到的成效,不仅化解了老年人的护理费用危机,减轻了政府和个人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保证了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让其可以体面养老。

3.2 完善筹资机制

通过研究分析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我们可以发现其并没有独立的资金来源,而是依附于医疗保险。这可能缺乏会可持续性,但如果增加企业缴费,那会有悖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精神:适时适当降低企业社会保险费率。因此,应慎重考虑企业缴费部分。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如此之严重,这与我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有直接关联,计划生育政策为我国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红利等有利条件,而其社会成本今天看来,大多转化到了独身子女父母身上,国家应当对采取措施,保证其晚年的生活质量,因此,国家和政府应当对长期护理保险给予适当补贴。

3.3 加强护理员专业培训与管理,建设护理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

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体系中,专业护理人员仍有缺乏,而日本等国家有较为完善的护理人员专业培养系统,这也是其制度能够发挥较好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还未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前,应当未雨绸缪,先将人力、物力等基础条件准备好,以保证我国长期护理服务制度地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姚玲珍.德国社会保障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

[2] 李超民.美国社会保障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

[3] 韩凤.它山之石:世界各国医疗保障制度考察报告[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 蓝淑慧.老年人护理与护理保险:中国、德国和日本的模式及案例[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5] 王岚岚.借鉴美国经验大力发展我国长期护理保险[J].中国保险报,2006.

[6] 李光宰.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的理解[M]..韩国京畿:共同体出版社,2007.

[7] 高春兰.日本和韩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比较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3.

[8] 施巍巍.国内外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研究综述[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

[9] 刘燕斌.德日美以四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架比较[J]. 中国医疗保险,2011.

[10] 青岛市政府办公厅. 关于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 试行) (青政办字[2012]91号) ; 青岛市人社局.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实施细则(试行) (青人社发[2012]51号).

篇(8)

我国自1999年10月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1]。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正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2],老年人口的特殊地位,使得笔者对其应该予以更多的重视。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健康水平下降,各种疾病的发生率增高,导致老年人口对医疗服务需要远高于非老年人群。在医疗服务利用方面主要表现为高需要、低需求的矛盾状态[3]。在老年人口快速增加的情况下,特别是老年人口的健康需求和资金支持及其与医疗保障制度的关系、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影响等方面问题,也将成为研究的又一焦点。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进行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方面的研究,期望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能对我国医疗保险中针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改革提出有益的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在当地居住半年以上,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1.2 调查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以行政村(街道居委会)为抽样单位,每抽样单位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40名。对江西省各地区、市(县)、乡(镇)及行政村(街道居委会)进行了调查。

1.3 调查内容 包括老年人一般情况、健康情况、就诊情况、前一年住院情况等。

1.4 质量控制 制订统一的调查表,每人一表,每一调查项目均有严格的定义,采用面对面询问方式获得资料。调查员由经统一培训的人员担任,获得调查问卷1 800份,有效问卷1 782份,有效率为99.0%。

1.5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1.6 资料来源 资料来自江西省10个地区(南昌、景德镇、萍乡、九江、新余、赣州、吉安、宜春、抚州、上饶)的38个县(市)。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的1 782名老年人中男894名(50.17%),女888名(49.83%),性别比为100.7∶100。城市人口为255名(14.31%),农村人口为1 527名(85.69%)。60~69岁组有916名(51.40%),70~79岁组有657名(36.87%),≥80岁组的209名(11.73%)。调查人群中,以自费为主,占总人数的74.07%,其次为公费(10.38%)和劳保及半劳保(6.67%),统筹与合作医疗(3.25%),医疗保险(2.92%),其他(2.69%)。

2.2.1 2周就诊率、年人均就诊次数、年住院率情况 调查的老年人中,城市老年人的年人均就诊次数为0.92人次,而农村为2.45人次,门诊就诊率为7.01%;城市老年人年人均住院次数为0.24人次,而农村为0.08人次,住院率为6.00%。(2周门诊就诊人次按年折算:调查人群两周就诊次数*26/调查人数)。

2.2.2 就诊地点选择情况调查 从就诊地点的选择看,城市老年人选择省级医院占20.39%,县区级医院占30.20%和私人诊所的20.39%,社区卫生服务站仅占1.57%;农村老年人中,选择私人诊所为主,占总人数中的51.29%,县区级医院为13.64%,村卫生所和乡镇医院分别为10.16%和11.73%。城市与农村比较(χ2=105.443,P

2.2.3 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下,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情况 在不同级别的医院就诊所消费的医疗费用不同,不同的程度影响了老年人对门诊就诊地点的选择倾向(表1)。提示在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下,老年人对不同的等级医疗部门的门诊服务利用率是不同的。不同的医疗费用负担形式下对就诊医院的选择进行比较(χ2=619.831,P

2.4 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情况

2.4.1 老年人年人均收入情况 调查的老年人中,老年人人均收入为1 765.50元,其中城市老年人人均收入为(2 098.37±105.84)元,农村为(1 709.91±49.34)元。城市与农村进行比较(Z=2.169,P

2.4.2 按就诊单位和五大系统疾病进行医疗费用分析 调查对象中,两周门诊就诊费用和住院费用都主要集中在县级医院和省级医院,各占总费用的81.01%和68.29%。按五大系统疾病分,花费在五大系统疾病上的两周门诊费用所占的比例为28.24%,住院费用为47.88%。

2.4.3 应住院而未住院原因调查 调查的老年人中,应住院而未住院人数为105人,应住院而未住院率为5.89%。应住院而未住院原因中,主要是原因是经济困难,占75.2%,其次是认为没必要,占的比例为13.3%。

3 讨论

3.1 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情况 我国的卫生服务调查表明,老年人医疗费用远高于一般人群[4]。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而患病率增加,医疗时间少,门诊和住院要求高。在本次调查中,江西省老年人的两周患病率低于2003年国家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城乡合计65岁以上的10.38%)[5],而慢性病的患病率高于国家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按城乡合计65岁以上的34.51%)[5]。分析老年人的患病种类和患病率,发现江西省老年人的疾病谱已发生变化,影响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前五位的疾病是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胃肠炎、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两周内,除了上呼吸道感染外,主要还是慢性病和退行性疾病。调查的老年人群中两周就诊率(7.01%)和住院率(6.00%)均低于1998年第二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城乡合计65岁以上的29.93%和7.96%)[5]。说明我省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还存在很大问题,老年人对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情况与国家水平还有差距。在影响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利用的因素中,医疗费用过高、经济困难成为主要影响因素。调查发现:两周患病情况下未就诊原因中,经济困难的占48.33%,居各因素之首。在进行应住院而未住院的原因调查中,发现75.2%的老年人因经济困难放弃住院治疗。医疗费用既受患者患病种类和程度、支付能力的影响,也受医疗保健提供行为的影响。此外我省老年人对医疗服务利用较低。个人自付于看病、住院和买药的医疗费用支出只占人均收入的6.08%。然而老年人患的疾病大多是非传染性慢性疾病,不时地可能要住院。住院费用高,加上经济收入低,就不同程度地制约老年人的住院意愿,也影响着老年人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

本次调查中发现,在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下,老年人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影响较大,但当前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在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中,自费医疗的不是少数,且老年人中相对贫困的人口不断增加,受经济条件的制约,部分老年人往往无能力到有条件的医院就诊,有病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本次调查结果中,在不同级别的医院就诊消费的医疗费用不同,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对门诊就诊地点的选择倾向。有公费医疗的老年人到省市区级医疗机构就诊占的比例为65.40%,有劳保半劳保的到省市区级医疗机构就诊占的比例为78.98%,有医疗保险的占65.38%,统筹合作医疗占20.68%,自费占12.12%。同时在自费的老年人中私人诊所就诊占的比例为62.42%。提示在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下,老年人对不同的等级医疗部门的门诊服务利用率是不同的。

3.2 从老龄化看医疗保险改革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43亿,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当前医疗保险制度如何改革,或者说医疗服务机构如何改革,以适应老龄化趋势,保障老年人健康,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由于老年人疾病,尤以慢病多见,其患病率高、种类繁杂、患病时间长,老年医疗服务需求和医疗费用的支出必然日益增大,给国家、社会及家庭造成沉重压力。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医疗服务,改善医疗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为此,笔者结合卫生服务利用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3.2.1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从根本上保障老年人基本医疗需求 现在医疗保险不健全是个很突出的问题,将近80%的人口不在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之内,加快医疗保险方面的深化改革成为非常急迫的任务:①扩大医保覆盖面,让城乡更多的人参加医保。尽一切力量,迅速将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到大多数城镇居民,这不仅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也是完成医疗与医药体制改革的基础。同时,要完善相应制度,制定具体标准,把医保坚决控制在基本医疗保障的水平上;②充分发挥医保机构对医疗机构的监督作用。医保机构即保方要作为消费者利益集中代表及第三方监督角色出现;对医院,保方要通过费用结算、监督检查对医院的不合理医疗服务行为和费用进行调控,保证消费者的医疗服务需求得到满足。就医疗保险的发展方向而言,未来患者更多的是与保险机构发生费用关系,医院只是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医院和患者面对共同的第三方-保险机构。保险公司不单对医院的费用关注,也对患者的诊疗情况进行了解、监督;③改革医保和公费报销制度,规范确立医保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按照医保规定,只有拿到盖有医院外购章的医保处方到定点药店买药,才能到社保中心报销。显然,患者能否到定点药店购药取决于医院,而实际上医院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般不会给患者盖外购章。确立医保定点机构也成为少数人的特权和公共垄断部门的利益所系,使公民的选择机会减少,市场缺乏竞争力。为此,要规范医保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的确立,政府主管部门要制定规则(包括确立医保定点机构的标准等)并监督执行,加强医疗保险的行业和医保基金管理;④利用政府、社会、医疗经办机构等多方筹集救助基金,为其提供最基本医疗保障,使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也看得起病,防止因病致贫、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自负比例的高低直影响接着参保积极性,而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不允许随意降低自负比例,因此,制订其他补充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在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中,还应注意与医疗服务方式的协调,政府可通过医疗保险费用补偿的激励机制,如在社区医院就医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明显高于大医院等,将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转向社区,减少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使宝贵的医疗保险基金得到有效利用;⑤进一步开放医保市场。鼓励在基本医疗服务领域引入民间组织的会员性医疗保险机构(如大型企业集团自办保险),让社会各群体自由选择竞争性的基本医疗保险组织。

3.2.2 发展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系 在新时期卫生方针指引下,我国各地在建立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同时,把扩大老年人医疗保健功能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据国际经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诊治80%以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社区卫生机构分布在居民的居住地,就诊方便,它的这些功能特别适用于老年人的就医需要,主要包括:①建立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对社区内60岁以上的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对患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等疾病的老年患者建立随诊制度,定期上门巡诊,并据病情提出用药、饮食、运动等方面的保健和治疗措施,使老年患者不出家门就能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上门服务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还可密切医患关系,沟通医患感情,有利于老年患者的早日康复;②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医学保健知识。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普遍增强,由于缺乏系统而正规的自我保健知识,因此,需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医疗保健知识,有效地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③组织和指导老年人参加各种适宜的健身活动,加强对社区老年人日常活动卫生管理等。

3.2.3 建立和推广“预防为主”的新医疗保健观念 慢性病己成为我国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世界银行的考察报告《中国卫生模式转变中的长远问题与对策》一文曾指出:如果中国不注意慢性病的预防,则到2030 年所需卫生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将高达25%。这个比例是任何国家都难以承受的,而如果注意预防和提高效率,则可将卫生费用控制在10%~13%。当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成为主要的健康“杀手”。而这类疾病的主要致病原因是心理、社会、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人们已认识到身体健康是可以通过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谐的社会关系以及科学的生活方式来保持的。因此,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就成为当代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向老年人普及健康知识,引导其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如不吸烟、少饮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情绪稳定、定期体检等可使老年人避免某些疾病的发生或使症状缓解。防患于未然,不仅可大大节省医疗费用开支,更重要的是减轻老年人的病痛,使其成为健康寿星,安度晚年[6]。

参考文献

[1] 毛瑛,李娇凤.人口老龄化呼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22(11):697-699.

[2] 申一帆,李曼春,张宏星.1000名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及社区卫生服务意向研究.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12):713-715.

[3] 汤哲,方向华,项曼君,等.北京市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研究.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8):464-469.

篇(9)

2.编制全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将其纳入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制定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和体制。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期间全市各县区都要建立1-2个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并取得明显的经济、环境效益。由市经贸委、市环保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3.将重大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项目优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去,建立市、县(区)污染防治基金和监督管理能力专项经费。由市发展计划委、市财政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4.认真实施《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各项污染物控制在省下达的总量目标之内。由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二、生态保护与建设

5.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工程。以年3月21日市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批准的《省市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为指导,组织实施食品环境安全工程、水环境安全工程、蓝天工程等生态工程建设,全力打造生态品牌,力促生态农业和生态产业初具规模;、、沭阳三县认真组织实施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县继续巩固建设成果,确保年全市及各县基本达到全国生态示范区考核验收指标,并于年以市、县为单位通过国家考核验收。由市环保局、市各有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6.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建工程。启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计划,编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健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完成土地权属,完善办公、保护、科研、宣教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年实现湿地自然保护区升级目标。由县政府、市环保局负责。

7.生态功能区创建工程。配合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编制南水北调东线调水通道及调蓄水库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总体规划,年建成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年前建成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全市受保护国土面积达到10%以上。由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局、市水产局、市林业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8.市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工程。按照“一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的总体要求,发挥3443亩核心区的带动作用,加快示范区内道路、供排水、电力、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和实施示范区有机食品示范基地发展规划,加强生态农业项目的引进,改变园区现有的种植和栽培模式,逐步向有机农业转变,实行作物秸秆全量还田、畜禽粪便通过沼气肥田的沃土计划,把示范区建成“上无黑烟、下无污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园。由示范区管委会和、城区政府负责。

9.园林城市创建工程。加强城市绿化工作,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平方米以上,全面达到《省园林城市评选标准》,并申报省级园林城市。由市建设局和、城区政府负责。

10.国家级、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绿色社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工程。“”末,建设市级生态农业示范村5个,生态农业示范县1个,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区1个。全市建成省级或市级绿色社区20个、环境优美乡镇4个、生态村10个。由市农业局、市环保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11.秸秆综合利用及资源化工程。强化秸秆禁烧的管理,杜绝夏收、秋收留高茬收割作业,积极发展食用菌生产,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养畜技术,实施秸秆过腹还田。制定鼓励和扶持政策,发展利用秸秆生产新型墙体材料、手工艺品等产业,促进秸秆资源化。“”期间各县推广秸秆养畜示范点不少于3个,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由市农业局、市农机局、市经贸委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12.农药、化肥减量化,畜禽粪尿资源化工程。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六六六、滴滴涕等17种高毒高残留农药,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等品种不得使用或限制使用甲胺磷、久效磷等28种农药;积极推广优质栽培技术,改革种植制度,通过合理轮作,减轻病虫危害;建立健全病虫测报预报网络,制定主要病虫在不同作物上的安全防治指标,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提高防治效率;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积极开发新型生物农药;建设畜禽沼气池1000个,进一步提高畜禽粪便处理和综合利用率。“”末全市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50%以上,农药、化肥施用强度分别低于3.0、280公斤/公顷,畜禽粪便处理率和综合利用率达90%和50%以上。由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13.节水工程。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设节水型社会。在农业上把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作为节水高效农业的核心,重点发展防渗渠道,扩大节水工程控制面积,推广各种节水灌溉技术,加快推进2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节水灌溉示范园建设,进一步降低农业用水比重;工业上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发和推广节水器具、节水工业生产技术以及中水回用技术,不断提高工业重复和循环用水量,创建节水型工业;推广生活污水处理后回用技术,开展城市中水回用试点工作,进一步发挥水价调节作用,用市场机制促进和实施节水工作,创建节水型城市。至年全市单位GDP耗水控制在400立方米/万元以下。由市水务局、市农业局、市物价局、市建设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14.省级嶂山森林公园建设工程。重点保护马陵山丘陵地区森林资源,适当发展经济林和花卉苗木,同时利用生态优势,发展森林旅游、观光和康复疗养,建成花木生产区、观赏果园区、生态林景区、田园景观区、休闲健身区、中心娱乐区以及微型高尔夫景点、婚庆景点、花卉广场、盆景园等,年森林公园面积发展至11平方公里。由现代农业示范区、市林业局和政府负责。

15.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严格管理猎捕工具,严禁猎捕野生鸟类、蛙类,使鸟类种数有所增加,种群不断扩大;对“两湖”有计划地进行人工放流,确保鱼类种群不断增殖;严格执行禁渔期、禁渔区等措施,围网养殖面积不得超过“两湖”水面的10%。由市水产局、市林业局、市公安局、渔业管理委员会和、县、县政府负责。

三、环境综合整治

16.流域暨南水北调东线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年前,完成市区污水处理厂尾水截污导流工程、市区城南污水处理厂续建工程(5万吨/日)、污水处理厂续建工程(2.5万吨/日)、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3万吨/日)、县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2.5万吨/日)、洋河镇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2万吨/日)、沭阳县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3.0万吨/日),市区污水处理率达60%、各县城污水处理率达40%以上。由市水务局和各县政府负责。

17.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开展市区段综合整治,实施、市区段两岸截污工程,取缔沿河两岸排污口,将、建设成为优美的景观。强化船舶管理,强制安装油水分离器,对所有船只排放的含油废水和生活污水进行统一收集处置,逐步改善水质。继续巩固、西整治成果,并向两端延伸,重点实施河道疏浚、水土保持、生态林建设等工程。由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交通局和、城区政府负责。

18.实施河道的清淤整治工程。用5年时间,将全市县级河道和乡级骨干河道全面疏浚一遍,完成土方5921万方,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河道引排能力,使城乡水环境质量与实现全面小康相适应。由市水务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19.工业园区建设工程。按照“一区多园、三级联动”的总体思路,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编制和实施园区环境保护规划,整体推进市经济开发区、县(区)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小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由市经贸委、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20.蓝天工程。继续扩大市热电厂、市热电总公司的供热管网覆盖面,在供热范围内,强制淘汰中小型燃煤锅炉,加强执法管理,坚决取缔存在安全隐患、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小型燃煤锅炉,抓好烟尘控制区建设,确保全市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始终保持在100%。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文明施工,渣土密闭运输,减轻扬尘对环境空气的污染;全面实施机动车尾气年检、抽检和路检制度,加强摩托车总量控制,对尾气不能达标的机动车禁止上路行驶;进一步推进清洁能源使用,“”末中心城市气化率达90%、县城镇达到85%。由市发展计划委、市经贸委、市公安局、市供电总公司、市建设局、市城管局、市环保局、质监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21.宁静城市工程。市区建成区全面实施机动车禁鸣管理,加强对工业、建筑施工、文化娱乐噪声的管理,建设环境噪声达标区,“”末,全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80%以上。由市环保局、市公安局、市建设局、市文化局、市城管局、工商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22.城市垃圾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理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工程。完善曹集小岭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末,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按照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的要求,对生活垃圾进行机械化分拣,配套建设生物有机堆肥项目;在市经济开发区北区建设市域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对全市工业及医疗等危险废物实行集中安全处理。由市城管局、市建设局、市环保局、市卫生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23.禁磷工程。在全市范围内禁止销售、使用含磷洗涤用品,推广使用无磷洗涤用品。由市环保局、市经贸委、工商局、质监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24.农村改水、改厕工程。用三年时间实施新一轮农村改水、改厕工程,让目前还没有吃上安全卫生饮用水的144万农民群众吃上自来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50%以上。由市卫生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25.清洁生产推广工程。认真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制定全市清洁生产促进办法,在排污费中安排不低于10%的资金用于资源综合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的推广应用,推动清洁生产全面开展,切实加强清洁生产和节能审核监测能力建设,将清洁生产审核列入政府考核目标。“”期间,全面完成重点工业污染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开展第一、第三产业清洁生产审核。由市经贸委、市环保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26.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工程。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标准,配合全省建立和完善各类地方环境标准化体系,形成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适应的技术标准体系和产业技术体系,加快推广实施;积极引导企业、开发区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环境标志产品和其它绿色认证,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期间,省级开发区、风景名胜区要全部通过ISO14000认证,重点出口生产企业全面开展ISO14000认证。由质监局、市环保局、市开发区管委会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四、生态产业发展

27.工业化推进工程。全面实施“工业突破”发展战略,进一步调整结构,抢占市场,加速扩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在15%以上;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注重引进项目的开工建设和投产达效,以资本总量的大提升促进区域发展的大跨越;积极开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系列招商活动,定期组织“名酒节”、“螃蟹节”和“花卉苗木节”,把丰富物产、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良的环境推介出去,吸引生产要素的流入。由市经贸委、市外经贸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委组织部、市各招商引资责任部门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28.杨树产业工程。以“空中看、森林盖大地”的城乡绿化为目标,积极开展杨树产业年活动,围绕“沿路、沿河、林网、四旁、荒地、湖区”六大重点抓好植树造林,在扩张杨树资源总量的同时,加快全市由林业资源大市向杨树产业大市的转变,力争3年内,培植3-5个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大型龙头外向型加工企业。培育和发展林业市场,建成规模较大,有较强辐射力和影响力的木材、板材、家俱集散地。由市林业局、市经贸委、市发展计划委、市外经贸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29.花卉苗木产业工程。积极扩大盆景、盆花数量,壮大常绿苗木、草坪生产规模,尽快提高花卉苗木的品质档次,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精、珍花卉苗木品种,到年全市花卉总种植面积达30万亩。由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30.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产业化工程。“”期末,全市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60万亩,创建绿色食品品牌10个,有机食品基地5万亩。培育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企业化运作实现统一产品标准、统一品牌销售,形成多种形式的基地与市场之间产销衔接的纽带。由市农业局、市水产局、市环保局、市经贸委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31.水产业工程。抓好渔业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稻田生态养殖,增加特种水产品产量,不断提高名特优新产品以及二、三产业和外向型渔业的比重。到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70万亩,其种水产养殖60万亩;稻田生态养殖面积达70万亩,水产品总量达20万吨,渔业增加值达15亿元。由市水产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32.生态旅游产业工程。生态旅游资源要以“古、水、酒、湿地”为开发利用的重点。在突出“古”方面,搞好游览区和风景区的旅游景点建设,做好历史文化资源的抢救性发掘和文物的保护,规划并着手修建市古墓公园,建设市级博物馆;在突出“水”方面,根据不同水体的主次功能,统筹兼顾,在保障其主功能的同时,开发利用其旅游功能,要围绕、、、风景区,开发建设生态旅游资源;在突出“酒”方面,融游览、参观与购物为一体,推出独具特色的酒文化旅游项目;在突出“湿地”方面,开发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由市旅游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五、机制创新

33.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定期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集中力量每年为群众办几件有影响的实事;制定生态建设工作任务,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纳入重大事项的督查范围,制定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政绩考核制度。由市委办、市政府办和市委组织部负责。

34.政府对本行政区环境质量负责制度。制定和签订第四轮市、县(区)长环保目标责任状,层层抓好落实,逐年对照考核,通报考核结果。由市政府办公室、市环保局负责。

35.督促各县(区)在进行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区域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等重大决策时,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由市建设局、市土管局、市发展计划委、市环保局负责。

36.推行工业项目进园管理制度。认真做好各园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行产业分类管理,实施污染集中控制。市经济开发区和、县、县、城区新引进的化工类项目要全部进入市经济开发区北区建设。由市环保局、市经济开发区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37.积极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和生态保护产业化进程。尽快调整城市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标准,逐步实行危险废物安全处理处置收费制度。按“保本赢利,逐步到位”原则,在年城镇污水处理费平均调至0.80元/吨的基础上,于年逐步平均调整到1.10元/吨,为污水处理市场化运作奠定基础。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来资本投资污水处理厂等环保基础设施,建立多元化污染防治筹资渠道,实现污染治理社会化融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由市发展计划委、市物价局、市水务局、市城管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38.严格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政绩考核制度,环保政绩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由市委组织部负责。

39.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纳入重大事项的督查范围。对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落实发〔〕7号文件的情况进行督查督办。由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环保局负责。

40.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强化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政府对所属部门的环保工作行政监督,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由市纪委、市监察局、市政府法制办负责。

41.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进程。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将环保宣传列入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和“四五”普法活动,开展环境警示教育;各级党校要将环境保护列为党政干部教育培训必修课程。由市委宣传部、市广电局、市司法局、市委党校、市环保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42.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定期环境质量状况和企业环境行为信息情况,继续实行有奖举报制度,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新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由市环保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

上一篇: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下一篇: 发展对象综合考察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