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护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2:2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疼痛护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疼痛护理论文

篇(1)

1住院新生儿疼痛的来源

主要是各种致痛性操作,如足底采血、动静脉穿刺、各种注射、气管插管及吸引、留置胃管、腰穿等。此外,局部感染,手术等也可引起疼痛。而对较小的早产儿,如更换尿布、体温测量等日常操作也是疼痛刺激[2]。

国外有研究表明,新生儿长期暴露于明亮的光照中和声音水平>45分贝的环境中,与疼痛密切相关联,也是一种不良刺激[3]。

2疼痛对新生儿的影响

2.1近期不良影响

(1)明显的生理反应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率变异减少,颅内压升高及血氧饱和度下降等。(2)脑血流的明显变化,引起周期性低氧血症和血压波动,可造成再灌注损伤和静脉瘀血,对于需要稳定生理状态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和危重儿,操作性疼痛所致的生物行为变化,可加重其病情,侵入性操作可使颅内压显著波动,而诱发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4]。(3)激素和代谢水平变化,表现为血浆肾素,血浆激素、儿茶酚胺、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醛固酮等水平升高,这些血浆物质水平的变化导致糖原水解、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引起血糖、乳酸、丙酮酸盐代谢物和酮体等升高,造成高代谢状态,使血糖过高或过低,免疫力下降,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失衡。(4)影响睡眠觉醒状态、食欲、母婴交流等。(5)疼痛可引起烦躁不安,反应性低下等精神性格的改变。

2.2远期不良影响

(1)痛觉改变,慢性疼痛综合征和躯体不适,并有可能导致儿童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认识行为障碍和适应能力差等问题[5]。(2)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可能因生后疼痛刺激而发生异常变化,新生儿受到强烈疼痛刺激可能形成记忆,这种不愉快的记忆可能与成年期发生神经症状或心理障碍疾病有直接关系[6]。(3)反复的疼痛刺激会改变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降低疼痛阈值,并影响将来对疼痛的行为反应[7]。

3新生儿疼痛评估

疼痛评估是控制疼痛的重要一环,对任何存在疾病状态的新生儿,都应进行常规和反复的评估,是否需要进行疼痛治疗的干预以及评价治疗的效果如何,关键均在于对疼痛的准确评估,这可能比越来越有效的镇痛药的使用所起的作用更大,具体见新生儿疼痛评分表(NeonatalInfantpainscale,NIPS)表1。表1新生儿疼痛评分表(略)

4疼痛的护理干预

环境和行为干预是最常采用的方法,单独或联合药物应用是具有低风险、简单易行的疼痛治疗的基本措施。

4.1新生儿疼痛的管理

首先制订新生儿疼痛护理常规,建立健全的新生儿疼痛评分制度;同时加强护理人员对疼痛知识的培训,使护理人员改变传统的漠视新生儿疼痛的观念;将疼痛作为除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之外的第5项生命体征;操作时动作轻柔,技术熟练,尽量减少有创操作性刺激;在进行致痛性操作时给予预防或缓解疼痛的干预措施,以减少疼痛刺激。

4.2环境的干预

噪音的控制,>60分贝的噪音可干扰新生儿的睡眠,增加心跳,导致周围血管收缩,突发的噪音可导致血氧饱和度降低、哭泣、烦躁、颅内压升高;NICU的噪音来源:电话65分贝,监视器报警55~85分贝,人员说话80分贝;而平常家庭新生儿所接触的分贝量是40分贝。因而护理人员及时处理监视器报警器,靠近新生儿降低音量,彼此提醒,做好标志,控制噪音,以保证NICU的噪音<60分贝。(1)光线来源,照光治疗:自然光线;窗户、室内照明灯;暖床照明灯等。美国儿科学会建议NICU光线明亮度足60英尺烛光(foot-candles,照度单位),特殊治疗时100英尺烛光,通过降低光源可促进睡眠,减少肢体活动,促进喂食,增加体重,并可减少视网膜病变。(2)治疗:保持屈曲和襁褓包裹,结合摇晃或睡水床等前庭刺激,可稳定生理和行为状态。(3)抚触:抚触带来的温和刺激可通过β-内啡肽的释放,迷走神经功能的改变以及5-羟色胺(5-hydroxyltryptamine,5-HT)的作用,满足新生儿情感上的需求,使其身心受到抚慰,消除孤独、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减少应激行为,从而使疼痛缓解,并促进婴儿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8]。(4)非营养性吸吮(Non-nutritionalsuck,NNS):NNS是指在婴儿口中放置安慰,以增加其吸吮动作,但并无母乳或其他液体吸入。最初的研究显示,新生儿使用NNS后,体重增加,活动减少,心率下降,呼吸和胃肠功能改善。最近的研究发现,NNS还可以提高氧饱和度,减轻由操作引起的疼痛,缩短住院时间,并无任何不良反应[9]。NNS通过刺激口腔触觉受体提高疼痛阈值,促进5-HT的释放而产生镇痛效果。NNS和襁褓包裹比较,起效更快,但作用短暂,除去后疼痛症状迅速反弹。(5)蔗糖水或葡萄糖水:蔗糖水通过甜味刺激内源性阿片途径,产生镇痛疗效,在进行单一致痛性操作前口服12%~24%蔗糖水2ml或反复致痛性操作时予蔗糖水0.5~1.0ml持续口服,均可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病情危重的有坏死性结肠炎症状的新生儿不宜口服蔗糖水),口服蔗糖水不应超过8次/d,葡萄糖水也具有镇痛作用,但疗效不及蔗糖水。(6)选择适宜的时机及操作技术:如避免在新生儿睡眠状态下采血和进行操作;静脉采血较脚后跟穿刺疼痛症状明显减轻[10];对于需要频繁采集血标本或静脉用药的新生儿可考虑放置中心静脉插管(PICC)以减少反复的穿刺和针刺疼痛。

【参考文献】

1PuchalsKiM,HummelP.Therealityofneonatalpain.AdvNeonatalcare,2002,2(5):223~247.

2PeterGal.Painmanagementinneotates.NeonatalPharmacotherapy,2003,3(1):1~27.

3杜琴,张静.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对新生儿疼痛的护理干预.西部医学,2007,19(1):141~142.

4AnandKJ.Clinicalimportanceofpainandstressinpretermneonates.BiolNeonatal,1998,73:1~9.

5GrunauRE.Long-termconsequencesofpaininhumanneonates./AnandKJS,StevensBJ,McGrathPJ,eds.Paininneonates:Painandresearchclinicalmanagement.2nded.Amsterdam:Elsevier,2000.55~76.

6TaddioA,KatzJ,IlersichAL,etal.Effectofneonatalcircumcisiononpainresponseduringsubsequentroutinevaccination.Lancet,1997,349(3):599~603.

7GrunauRE,WhitfieldMF,PetrieJ.Children''''sjudgementsaboutpainatage8-10years:Doextremelylowbirthweight(<1000g)childrendifferfromfullbirthweightpeers.JChildPsycholPsychiatry,1998,39(4):587~589.

篇(2)

实验组:使用如意金黄散加芦荟外敷。

如意金黄散药方[1]: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150克,天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60克,天花粉300克,研末调匀备用。

如意金黄散有几种调配方法:用蜂蜜调配的优点:药物不容易干,可减少敷药的次数;用醋调配的特点:容易挥发,需要增加敷药的次数,但醋的消肿散结作用要好;用50%酒精调配的优点:局部血管扩张易于药物吸收。我们科采用50%酒精调配。

采用新鲜芦荟切成薄片[2],现切现用,外敷于肌注部位局部皮肤,干后及时更换芦荟,每4小时外敷1次,每次1小时。应注意的是有些人会对芦荟过敏,第一次使用前可将一小块芦荟切片后置于前臂内侧皮肤上,观察20分钟,如果有发红等现象,为该患者对芦荟过敏,不可使用。

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每4小时1次,每次1小时。分别于每天固定时间观察局部症状消失例数、时间。

2结果

3讨论

金葡素注射液作为一种从金葡素代谢产物中提取的超抗原物质[4],是一组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是一种生物调节剂,可以活化T细胞,分泌大量淋巴细胞因子,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集落刺激因子等。集落刺激因子可以明显地刺激骨髓造血,升高白细胞,从而对抗放化疗中白细胞下降,起到保护骨髓的作用。现在我们肿瘤科应用较多,其不良反应可见局部肿胀疼痛,患者肌注后疼痛感较强,局部红、肿,皮温较高。如意金黄散具有[5]清热除湿、散瘀通络、消肿镇痛之功效,并具有渗透性好、见效迅速、使用方便的优点。而芦荟具有[3]清热解毒、散瘀、软化血管、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皮肤组织修复等多种功能,还具有杀菌、消炎、止痛的作用。而硫酸镁溶液,因其高渗作用能促使组织水肿消退,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但其容易形成结晶,易对皮肤产生刺激作用,影响药液的吸收而疗效慢。

参考文献

[1]黄曼华,欧阳新.如意金黄散的临床应用.湖南中医杂志,1997,(01):43.

[2]蒙彦智,蒙莹男,姜燕.芦荟治疗血液透析病人血管硬化效果观察.内蒙古医学杂志,2003,(5):464.

篇(3)

1.1医院的一些政策使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镇痛剂(1)医院内部的许多规定制约了有效镇痛法的实施和落实[4]。英国的Cartwright等认为,病房护士只能按各种护理规定去处置疼痛是处置急性疼痛最大障碍。(2)发药制度的限制和约束。许多医院规定,控制性毒麻药品必须有2名护士检查,似乎疼痛只有在发药时才能被确认,这意味着疼痛评估图与临床镇痛剂的实际应用存在着差别。这种安排将带来许多问题,首先,如果对每个患者的疼痛进行持续性评估,发药时则疼痛的患者会减少,因为患者并不再认为只有当发药车来了他们的疼痛才能得到控制。其次,这种规定不是法规而是形式,它不仅浪费了护士的时间,而且也延长了给镇痛药时间[4]。

1.2疼痛护理职责不明确,护士在疼痛控制中的作用未得到重视随着疼痛治疗的进展,未来的疼痛诊疗应趋向于多学科相结合。护士作为这一专业中必不可少的成员之一,应成为患者疼痛状态的主要评估者、止痛措施的具体落实者、其他专业人员的协作者、疼痛患者及家属的教育者和指导者[3]。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护士很难体现出上述的地位与作用,这与我国疼痛管理专业的组成人员以麻醉医师为主体的模式有关联。而国外已转向以护士为主体的模式[3]。JCAHO(保健组织评价委员会)提倡,成立一个多学科的护理委员会,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5],但大多数国内医院无明确的疼痛护理常规、疼痛管理中护士的职责也模糊不清,使护理人员在疼痛护理中只简单、被动地成为医嘱的执行者,而忽略了护士应担当的其他职能。

2护理人员存在的问题

2.1护士疼痛知识缺乏、知识滞后患者的疼痛没有得到十分有效的控制,分析其中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医护人员及相关卫生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疼痛管理知识,对有效止痛的重要性、疼痛的评估、止痛方法等都不很了解,尤其会过分担心药物依赖性、耐药性及其他副作用,这严重阻碍了疼痛诊疗工作的正规化发展[6]。医务人员缺乏疼痛知识是有效处理疼痛的主要障碍之一。护士的疼痛知识将影响其对疼痛处理的实践,国外调查表明许多护士仍然缺乏疼痛知识[2]。国内调查示护士对患者术后疼痛认识存在较大差异,护士自身技术与知识水平影响他们对术后患者疼痛的处理态度[2]。从调查结果中还可以看到,护理人员对三阶梯止痛知识了解不够,如处理疼痛方法、评估疼痛方法等,同时护理人员没有正确认识止痛药物,还存在“恐瘾”心理。可见,相关知识在护士中的普及还严重滞后,许多护士的疼痛知识是过时的或没有根据的。护士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对疼痛进行有效的处理,而这些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疼痛治疗,成为阻碍护理人员进行有效止痛护理的重要因素[7,8]。同时,护理教科书中有关疼痛教育缺乏针对性、临床上的继续教育欠缺也是造成护士疼痛知识缺乏和滞后的原因[9]。护士的疼痛知识水平与实践亟待改善,护士的疼痛知识方面的教育有待加强[2]。

2.2护士对疼痛的评估不足及错误评估疼痛评估不重视、不准确、不及时。疼痛评估还没有引起护理人员的重视,很多护士不懂得疼痛也需要评估,不知疼痛有专门的评估工具。疼痛评估缺乏常规性,护士会常规地监测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但不知应该像观察生命体征改变一样观察疼痛[1]。许多医院没有将疼痛的评估纳入护理工作的常规,同时由于目前国内尚无测量疼痛的统一量具,对疼痛很难做出客观定量的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护士对疼痛评估的不足[9]。在调查中发现,护士对患者疼痛的估价往往低于患者的自我感觉,患者疼痛往往比护士想象得严重,护士没有意识到她们对疼痛的认识与患者是有区别的[9~11]。在临床实践中,还存在错误操作疼痛评分工具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错误:以为疼痛评分是评估患者疼痛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从生理、行为、功能等方面观察的综合评估。疼痛评估分级不仅要求患者报告休息时的分级,也要报告在活动、咳嗽、深呼吸时的分级,在应用时护士只简单地询问患者的疼痛分级,而忽略了什么时候的疼痛分级。疼痛评分是患者的主观资料,患者告诉你几分疼痛就是几分,而不是护士的主观判断,而在应用时有时患者说不出疼痛的分级,而我们护士会错误地根据生理、行为、功能上的表现给患者打上评分,这就混淆了疼痛的不同评估方法。由于不能准确地评估疼痛,从而阻碍了有效的疼痛控制[1]。2.3护士对疼痛治疗观念陈旧、态度消极传统的观念是实施疼痛管理的主要障碍。不重视疼痛的治疗,认为只有在疼痛难以忍耐时才可以实施镇痛,并且只能使用1次,连续使用即可成瘾或影响呼吸,连续使用止痛剂会影响伤口愈合,这在相当多的护士中影响较深,以致于他们在教育患者和带教护生时都持此观点[9]。她们往往要求患者忍耐疼痛,认为这样较安全。许多护士认为,手术损伤造成疼痛是必然的,即使给镇痛剂也只能暂时缓解疼痛,彻底止痛几乎是不可能的。部分护士认为,术前即向患者讲解疼痛,只会给患者增加恐惧,而术后家属的参与更会增加患者的焦虑[9]。当用阿片类止痛药治疗疼痛,甚至是癌性疼痛时,全世界的公众、医务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都普遍对药物的成瘾性产生恐惧,害怕对的成瘾,是直接影响有效疼痛控制的主要障碍,医生不愿开麻醉处方,护士不愿给患者用止痛药,患者尽可能地不用或少用。护士夸大的成瘾性普遍存在,而且麻醉用药时间越久,越担心发生成瘾。这种恐惧是导致阿片类止痛药在临床上得不到有效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政策制定者不允许阿片类止痛药有更大的进口、更高的产量、更多的处方的原因之一[12]。而当进一步分析临床护士如何判断患者成瘾性时,发现护士混淆了的成瘾性、耐药性和依赖性的概念[9]。另一方面,护理人员的态度也可影响疼痛治疗,如由于护士本身对癌症存在惧怕心理,容易对癌痛控制缺乏信心,而护理人员的消极态度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治疗[7]。由于一些护士对癌痛控制的消极态度,导致其在临床工作中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很少注意观察患者对疼痛的反应及止痛效果[7]。由于许多护士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又缺乏相关的镇痛知识,致使其不相信患者对疼痛的诉说。相当多的护士不相信患者对疼痛的诉说,用“我认为”、“我觉得”来取代患者对疼痛的主诉,不知道疼痛是患者的主观体验,而仅以自己的经验来判断疼痛是否存在。Gerhaugh等指出,急性和潜在性疼痛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和缓解与医务人员对疼痛的处理缺乏责任感有关[3]。

3患者存在的问题

3.1对疼痛的认识存在误区治疗中的患者及其家属在疼痛控制中同样存在错误的观念[13]。如认为疼痛是不可避免、治不好、忍受是勇敢、怕麻烦医护人员,开始服用表示死亡在即,服用与否都无所谓,怕不良反应、成瘾、以后没用等。患者常认为不该喊痛,因为他们希望做个“好”患者,他们害怕成瘾,他们不明白疼痛是可以控制的,家人则力劝患者要战胜和克服疼痛。患者不愿麻烦护士也是获得有效控制疼痛的障碍,这主要与护士工作繁忙有关[9]。

3.2害怕药物毒副作用患者害怕引起的不良反应,如延缓伤口愈合及术后恢复减慢是患者拒绝用药的一个原因。临床上许多患者对麻醉止痛药有这种想法,他们情愿忍受疼痛的折磨也不愿用药。医护人员担心(尤其是吗啡)引起呼吸抑制是影响有效止痛的另一个障碍。因此,国内对的用量上还是较为保守,而临床上用足量的患者极少[1,9]。在一些使用PCA的医院,由于其带来的患者呕吐及排气、排尿延迟等反应,加之费用问题,影响了患者选择使用和PCA的推广[9]。

以上是浅谈疼痛护理中在制度、护理人员和患者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能引起广大护理人员的重视和思考,在开展疼痛护理中能尽量解决这些问题,让疼痛护理在疼痛治疗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金娥.术后疼痛护理中的障碍分析及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0,16(188):36-37.

2李漓,刘雪琴.护士疼痛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护理研究,2003,17(6):633-635.

3赵继军.疼痛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8-9.

4张玉香,翟玉坤.医疗体制对控制疼痛的制约和限制.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2):76.

5刘新凤.对住院病人的疼痛控制.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11):522-523.

6庾焱,赵继军,管孝君.疼痛护理学教学实践与思考.现代护理,2002,8(11):861-862.

7杨玫,叶琴琴,杨亚娟.对护理人员处置癌症疼痛知识的调查分析.护理杂志,2003,20(4):42-43.

8门民爱.对护士关于老年病人疼痛护理知识的调查.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1):35.

9郭晓燕,张俊华.术后疼痛护理误区探讨.护理研究,2003,17(4):385-386.

10赵存凤,姚梅芳,赵继军,等.护士在控制术后疼痛中的作用.护理杂志,2003,20(3):41-42.

篇(4)

疼痛提示个体的防御功能或人的整体性受到侵害,是个体身心受到侵害的危害警告,常伴有生理、行为和情绪反应,是一种身心不舒适的感觉。疼痛是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疼痛护理是疼痛诊疗专业的重要组成,在疼痛诊疗中具有独特的作用。近几年来,疼痛护理越来越被重视和关注,疼痛已被作为“第五生命体征”来评估与处理。但临床上疼痛控制不力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疼痛依然是一个未得到适当治疗的问题,仍普遍存在。本文就晚期肺癌疼痛护理问题探讨如下。

一、临床资料

2007年8月~2009年8月,我科共收治肺癌终末期患者50例,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39~83岁,平均6713岁。

本组5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疼痛,我科从心理护理、减轻疼痛、缓解症状、饮食营养等方面入手,旨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因肺癌死亡者28例,男16例,女12例,生命结束前均收理状态良好,基本做到了无痛生存,无一例有护理并发症,患者家属满意率达100%。

二、护理

2.1心理护理:晚期癌症患者在生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疼痛折磨,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倾听患者的讲述,语言亲切,态度诚恳,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及时开导,主动向患者介绍病情好转的信息。由于体力和精力的不足,患者常需要他人的帮助,护理人员应主动了解患者的需求,给予关心照顾,应重视、满足其微小的愿望,对于不愿意交谈的患者,只需坐在患者的身边就足以体现出对患者的精神支持和安慰。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患者进行感情沟通,进行各种护理操作前耐心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及足够的心理准备。另外,应允许家属陪护,因此期患者常害怕被冷漠和被抛弃,常感到孤独,尤其在夜间,总感到死亡就要来临,如与家人在一起会使患者感到安全、舒适、温暖。对终末期患者,护理人员应始终保持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采取各种措施减轻患者的痛苦,这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基础。

2.2对症护理

2.2.1药物镇痛:癌痛患者用药的增加多为病情的发展和药物身体耐受的表现,不应视为成瘾。按时用药指止痛剂应有规律地按时给予,而不是需要时才给药。止痛药可选用口服、舌下含服、连续皮下注射、肌内注射、连续静脉给药等方法。

引起疼痛的原因不同,处理也不相同:由于肿瘤压迫神经而引起的疼痛应用止痛药;由于感染引起的局部疼痛,应加强抗感染的治疗;因紧张而加重的疼痛,应加强心理护理使患者情绪稳定,并保持病室安静、舒适或给予按摩、听广播等松弛疗法。

2.2.2技术性镇痛法:使用几种缓解疼痛的方法,如理疗、按摩、针刺疗法或采用暗示、放松等,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其目的是打断疼痛与焦虑、恐惧之间的恶性循环,从而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2.3音乐治疗:根据病情,采用音乐感受疗法,按负诱导原理使患者转变原有的不良情绪[5],使神经集中于疼痛以外的刺激,提高疼痛阈值,达到转移疼痛的目的。

2.3生活护理

2.3.1要注意保持病区的安静,减少患者的搬动:适当的活动并定时改变防止压疮,饮食注意高蛋白饮食,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减少并发症的痛苦。

2.3.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善于和患者进行感情沟通,进行各种护理操作前,耐心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及足够的心理准备。对上呼吸机等原因阻碍语言沟通的患者,护士要学会用非语言的方式与患者沟通。

三、讨论

癌痛患者的疼痛多发生于癌症中晚期,晚期癌痛患者癌性疼痛的发生率高达60%~70%,且多为中度、重度及非常严重的疼痛,患者非常痛苦,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信心。

中晚期癌症患者在生理上承塑着巨大的疼痛折磨,在护理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心理干预及护理:癌症疼痛患者往往因为剧烈疼痛及对疾病本身的恐惧、焦虑、抑郁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对癌症疼痛患者的心理干预及护理尤为重要。②用药指导:适当选用止痛药,对患者详细说明药物的特点、起效时间、按时服药及正确应用止痛药的重要性,使患者充满信心接受进一步的对因治疗。③生活护理:积极为患者创造安静的环境,为患者保守隐私,尽量减少搬动患者,纠正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等。

参考文献

[1]段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

[2]冯金娥.术后疼痛护理中的障碍分析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188):36.

[3]李漓,刘雪琴.护士疼痛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J].护理研究,2003,17(6):633.

篇(5)

1.1 考生选题困难,撰写的护理综述类文章多,内容缺乏新颖性

护理论文可以反映护理学科的发展趋势,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和新颖性。大部分考生感觉选题困难,不知从何处下手,选不好论文题目。评阅分析所见护理综述论文32篇占总课题的64%,仅有3人撰写护理科研论文。护理文献综述是护理论文中的一种特殊文体,作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后,将有关资料进行分门别类,归纳整理而写成的文章。大多数考生选题不新颖,仅把一些国内医院早已开展的护理技术或已经形成常规的项目进行总结,不了解护理专业发展动态,不能把握护理学科发展的前沿方向,如论文“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术后病人疼痛的护理”、“静脉输液的护理方法与技巧”等,严格地讲,综述不应属于毕业论文的范畴。

1.2 考生毕业论文撰写的基本格式不规范,论文质量有待提高

部分考生论文存在题文不符、摘要概念不清,讨论重复前言、结果的内容,与结果分离,不了解量表、问卷的使用原则及信、效度检测的方法等,且参考文献著录意识淡薄,论文中引文量不大,平均3条/篇,论文中引用了他人的重要观点、数据、方法、判断标准而文后未标出其参考文献,或参考文献书写欠规范。有的考生将个案报道、护理经验总结写成科研论文,个案护理未交待清楚特殊护理的操作内容,护理经验只抄写教科书上常规护理内容。如论文“上消化出血的护理”,书本常规内容多,而对获得的经验和体会的具体做法介绍甚少,护理效果也未加以报告,也未总结出新认识和新观点。

1.3 考生中毕业论文抄袭现象时有发生,缺乏严肃性

严肃性是撰写论文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实事求是是写作的基本道德。大部分考生时间投入较少,在论文写作上表现出严重的任务观念,提交毕业论文前临阵磨枪,勉强成文。评阅分析所见,有些论文资料有抄袭现象,有的在设计实验时不设对照组,数据之间的关系不清楚,统计分析时多数使用算术平均数或百分率。有的考生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对网络论文进行复制、粘贴或大段照抄教科书或某专著。抄袭是科学研宄的大忌,既不能锻炼能力,还违背科学道德。论文的科学性表现在实验设计必须科学、合理;数据要准确并经过统计处理;统计图表要简单、恰当。如“术后病人的疼痛护理”有2篇在内容上大段雷同,视为抄袭或剽窃。

2.对策

2.1 优化自考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开设论文写作必修课和学术论文专题讲座

我国护理科研起步较晚,护理人员科研理论和能力的不足已成为阻碍护理科研发展的主要障碍。高等护理自学考试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具备一定护理研宄、管理等能力,虽然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已开设护理研宄、统计学等课程,但从几年的“护理研宄”教学经验和相关调查的结果得知:护理专业学生整体信息素质偏低,获取信息能力较差,撰写毕业论文选题困难。因此,应对护理研宄课程进行改革,围绕护理研宄与论文写作的主题设计综合课程框架,拟定实用性强的内容,增加文献检索实习课,选择科研经验丰富及文献检索知识扎实的教师任教,提高自考本科生文献检索能力和信息运用能力。毕业论文考核前举办护理最新研宄进展和发展方向及论文撰写讲座,帮助考生明确论文撰写的基本格式,科学地进行科研设计和规范地书写毕业论文。

2.2 建立毕业论文考核前撰写开题报告制度,提高考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

开题报告对学生的科研知识掌握和科研思路的明确能起到较好的作用效果。开题报告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与质量。撰写开题报告前,应讲清开题报告的模式,请指导教师及专家帮助考生判断所研宄的选题有无价值,研宄方法是否得当,论证逻辑有无缺陷。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选题的意义;研宄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研宄(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毕业论文(设计)提纲;主要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的教学时间安排上要作出相应调整,提早布置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写作任务,学生可在临床实习的过程中,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查阅大量的资料,选择合适的课题,并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科研设计、实验研宄及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书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2.3 灵活选聘导师,建立导师工作监督机制,加强考生毕业论文的全程管理

我国护理本科自考生的论文多在完成后,交于主考院校,主考院校按照论题方向将论文分组,分配给相关评审教师评价考核。大部分考生由于任务重,答辩时间紧迫,评阅教师给予的指导不能及时纠正,仍然按照错误的或有缺陷的设计开展研宄或写作,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在导师的聘用上,可以聘请青年教师和优秀硕士、博士担当护理自考生导师,或是在院校之间相互聘用导师。建立导师工作监督机制,学院可定期检查导师的工作情况,同时制定学生权益保障机制,学生在面对导师很少指导或没有指导的情况时,可以向学校主管部门提出。通过建立“导师制”,可对考生毕业论文进行全程管理,包括开题报告、调查研宄、文献查阅、论文撰写、答辩等各项工作,这样才能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同时也可促进省内地区院校间协作,还可以弥补目前我国护理科研协作性不够的现状,为进一步的护理科研协作提供可能。

篇(6)

随着血液透析患者存活时间明显延长,血管通路问题日渐突出,成为影响患者透析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于内瘘容易堵塞、自体表浅静脉血管条件差,难以建立直接动静脉内瘘,不得不选择人造血管来建立透析生命线。现对我科5例应用了人造血管内瘘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5例,男1例,女4例,年龄48~70岁,平均年龄61.6岁,血透龄均>5年,使用人造血管平均 > 2年,每周透析时间为2~3次,每次4小时,血流量为200~280ml/min. 1.2 方法 1.2.1 人造血管内瘘手术方法 采用人造材料聚四氰乙烯血管于患者左或右前臂与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肱静脉U型端吻合术。 1.2.2 人造血管穿刺方法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穿刺时不使用止血带。?穿刺点的选择 :穿刺点应轮流替换,切记定点穿刺。沿着人造血管的平行轴每两个穿刺点距离0.5~1cm,动静脉间的距离应在4cm以上,距吻合口3cm内的位置不能穿刺。?穿刺方法:穿刺前仔细摸清血管走向,动脉穿刺的方向可以顺血流也可以逆血流,静脉穿刺方向始终顺血流方向,即向心方向,使重复循环降至最少。由于人造血管的修复较差护理论文,也可动脉穿刺人造血管,静脉穿刺周围血管,这样既减少了再循环又延长了人造血管寿命。采用16G*1英寸金属内瘘穿刺针,针尖斜面向上,呈40°~45°角刺入人造血管,进入血管后,有明显的落空感,见回血后放低针尖角度,将针头全部送入,安全固定。

1.2.3止血方法:让患者自己指压,此方法对人造血管创伤最小,并且止血效果最好。指压方法是在拔针的同时在皮肤穿刺点上0.2~0.3cm处进行指压,压迫的力量为既能保持穿刺点两端有搏动,又能控制出血。压力过轻会引起皮下出血或血管穿刺处假性动脉瘤的形成。应做到起针和压迫动作协调,以减少血管的损伤。压迫时间一般为10~15min.2、结果

5例患者,人造血管内瘘均通畅,血流量200~280ml/min,2例因血栓形成闭塞再通后血流量通畅,杂音响亮。使用有效率达100%。 3、 护理

3.1 血透析前的护理

3.1.1检查人造血管功能状态,如有无震颤,搏动及血管杂音等,若发现减弱或者消失,应立即通知医生,进一步确认人造血管是否闭塞。

3.1.2穿刺过程严格无菌技术,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直至5cm~8cm直径的范围,穿刺时戴无菌手套操作,以免用未消毒的手或器械等接触穿刺部位。

3.1.3 人造血管若穿刺失败,立即拔针,动脉去远心端,静脉取近心端,在人造血管上另行穿刺,适度按压穿刺点,观察血管有无出血,红肿热痛等现象,并及时处理。若局部形成血肿,24小时内用25%硫酸镁湿敷,24小时后热敷血管周围血肿部位,用喜疗妥软膏按摩。人造血管禁止冷敷和热敷。

3.2血液透析中的护理

密切观察穿刺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肿胀、疼痛等情况护理论文,及时处理。人造血管侧肢体禁止测血压、抽血、输液等治疗。严密监测血压,避免发生低血压,确保人造血管流量通畅。人造血管侧肢体制动。

3.3 血液透析后的护理

3.3.1治疗结束后小心的拔出针,在拔出针后的瞬间立即加压,以免穿刺针刮伤血管。轻压棉球针刺血管的位置,指压10~15分钟,压迫时间不能过长,压迫力度的大小应根据既能止血又不影响人造血管的波动和震颤为宜。

3.3.2健康宣教 嘱患者术肢体不能负重,不能用力,不穿紧身的衣服,避免外力碰撞。注意睡觉时勿将术肢枕于头下,避免压迫人造血管肢体血液循环不良导致闭塞。教会患者每日摸、听血管震颤和弹性。嘱患者术肢疼痛、瘙痒、肿胀等异常时,立即到医院就诊。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肢体清洁,透析当天穿刺点避免弄湿,以免感染。

4 、体会 人造血管

摘要。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R47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8-355-02

社区护理工作中,临终关怀体现了崇高的医护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就是尊重患者的价值,包括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1] 。在社区临终关怀则通过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用科学的心理关怀方法、高超精湛的临床护理手段,以及姑息、支持疗法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减轻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提高生命质量,平静地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2]。

1 社区护理中临终关怀的理念

以照护(care)为中心尊重生命尊严的理念:临终关怀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使患者在余下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好的生活质量[3]。由于观念上的原因,现代医疗体系中皆以治疗为主。医护人员往往是立足于抢救生命,千方百计采用各种手段治疗或延缓生命。诚如库尔勒・罗斯医生指出:“临终病人希望获得休息、平静及尊严,但他们得到的却是静脉注射、输血及气管切开[4]。而在社区护理中临终关怀强调的是以舒适为目的的照护,照护体系不依从护理人员的想法,而是尽量照着病人及其家属的希望来进行护理[5]。临终病人有权知晓自己的病情发展及共同参与治疗过程的讨论,社区护理人员应以病人的要求为服务宗旨,提供一个安适的、有意义的、有希望的生活,与家人共度温暖生活,接受关怀。

2 社区进行临终关怀护理的目的

根据世界公认权威的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出版的“医学主题词表”解释,临终关怀是对临终病人和家属提供姑息性和支持性医护措施[6]。社区护理强调的是对临终病人实施姑息性照护(care)不是治疗性照护[7]。对临终病人来讲,大医院的治愈希望已变得十分渺茫,而最需要的是身体舒适、控制疼痛、生活护理和心理支持,因此,社区护理的目标以由治疗为主转为对症处理和护理照顾为主。

2.1在社区护理工作中通过帮助临终病人了解死亡,进而接纳死亡的事实,来维护人的尊严。社区护士应维护和支持其个人权利,如保留个人隐私和自己的生活方式,参与医疗护理方案的制定,选择死亡方式等。临终也是生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活[8]。所以社区护理工作正确认识和尊重病人最后生活的价值,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对临终病人最有效的服务。

2.2 社区护士给予病人精神上的支持,给予他们承受所有事实的力量,进而坦然接受一切即将来临的问题。侧重于解决心理问题,测量病人的个性特征及情绪状态,更加关注与疾病紧密关联的心理学问题,所采用的护理方法必须遵循心理学理论,使用依据心理学原理研制的心理测评工具,较多地通过激发个体的内在潜力、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以心理调节等方式帮助个体实现其正确面对死亡的目标[9]。

3临终关怀社区护理重点

3.1社区护理要做好心理护理:心理护理侧重心理保健,强调对患有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或干预[10]。良好的心理护理可以适当延长病人的生命。临终病人由于疾病的折磨,极易产生悲观、恐惧、绝望、自暴自弃的心理。但是他们对亲人的依恋和对生活的留恋,使得他们的情绪变化异常,极不稳定,求生的欲望使得他们心理异常脆弱,并且更加依赖医护人员,没有良好的精神护理,一切治疗及护理的措施就会缺乏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心理支持与精神护理对临终前的患者尤为重要[11]。以多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增强其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并积极配合治疗。

3.2 减轻病痛及防止并发症的社区护理:有调查结果显示7%的晚期肿瘤病人和60%其他疾病末期病人主诉疼痛[12]。疼痛是一种几乎人人都经历过的感觉经验,随着疼痛加剧和疼痛时间延长,病人可以发生人格的改变,同时,痛苦的哭啼或,使每一个接近病人的亲友都处于继续接近还是撤手不管的矛盾之中,也使参与治疗疼痛的有关医务人员承受内疚和失职的压力[13]。所以,在实施社区临终关怀护理时,解除疼痛是关键。处理原则为主动防治,而不是被动压抑。美国护理学会在临终机构关于推动临终病人采取舒适及减轻疼痛的倡议声明中也明确指出:“只要能控制病人感觉到的痛苦,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药物,多大的剂量,采用何种给药途径,都是可以的”[14]。2000年,WHO提出“让每一个癌症患者无痛”,患者在癌症晚期,医护人员的主要任务不是治愈疾病,延长寿命,而是减轻痛苦,让患者舒适,提高生存质量[15]。及时给予评估疼痛的指数,根据疼痛指数来描绘疼痛曲线图,找出疼痛的规律,在疼痛发作前给予止痛剂。绝对不能让患者强忍疼痛,违反医疗的人性化护理原则,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应注意吗啡类药物的效果及不良反应,防止呼吸抑制,当出现上述情况时,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出相应的处理。在社区护理中要加强生活护理,给患者洗头、擦身,保持皮肤的清洁舒适,维护患者尊严。

3.3死后家属的情绪支持:有许多调查表明:丧偶或失去家庭成员是人生最痛苦的经历[16]。亲人去世后,家属的悲痛情绪首先表现为失去感觉,随后出现哭泣、呜咽,然后为抑郁[17]。通常最好让家属尽可能地表达其悲痛心情,不要劝阻,不要试图终止表达悲痛的过程,除非他们没完没了。由于亲人特别是配偶丧失所致的老年人抑郁症,常常不能自我控制而持续下去。因此,社区护理方面主要进行抚慰教育,既要鼓励他们多与社会接触和交往,又要为其提供或寻求心理精神方面的治疗和护理[18]。

4临终关怀社区护理措施

4.1实行社区整体护理:完成常规的基础护理内容后,还要做好勤翻身、多拍背,以预防褥疮、肺炎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19]。社区护士应和家属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帮助病人做力所能及的活动,共同商量病人的饮食,既要满足患者的热量需要,使病人感到舒适,始终保持最佳心理状态。临终病人病情变化多端,护理的难度极大,因此社区护士对临终患者要实施整体护理,以便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给以相应处理。

4.2密切配合社区医疗:及时准确地完成各种社区治疗和护理任务,如输液、吸痰、吸氧和采集各种化验标本等,不随意终止各种维持生命的措施。认真书写护理病历和特护记录。按要求如实填写好每个项目,包括病情、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变化,特殊用药、出入量,为医生提供可靠的依据。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

4.3争取家属的配合:社区护士要动员家属与社会成员多看望病人,让他们感到自己被重视,生活在温暖和希望中,忘记烦恼和孤独,有一个安静舒适的心境。用发自内心的语言去安慰病人,耐心倾听病人内心的痛苦,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恐怖与不安,然后给予适当的解释和诱导,使其得到解脱。病情的告知应取得医生和家属的同意并统一口径,最好不要欺骗,否则会使患者多生疑虑,甚至不再相信医护人员而采取不合作态度。

综上所述,社区临终关怀护理深刻体现了现代医学生理_心理_社会医学模式的内涵,是社区护理工作对生命价值认识加深的重要体现。社区护士从精神上安抚病人家属,用适宜的医学手段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与折磨,社区临终关怀护理对个人、家庭、社会都有益处,是针对死亡过程中多种问题做出恰当处理,为病人提供温暖的人际关系,舒适的医疗环境和坚强的精神支持,使临终患者感受到保全生命质量比延长没有生存质量的生命更重要。

参考文献

[1] 王淑英 王彩云.临终护理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4):281-283.

[2]田碧珊;陈少娜;叶瑞芬;;社区家庭临终关怀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05年09期

[3] Sham MK.Pain relief and palliative care in Hong Kong[J]. J Pain Palliat Care Pharmacother, 2005,17(34):6573.

[4] Defilippi K, Downing J, Merriman A, et al.A palliative care association for the whole of Africa[J]. Palliat Med, 2006 ,18(7):583584.

[5]谢开.巫纪英 我国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期刊论文] -当代护士(专科版)2009(3)

[6] Austin LJ.New directions in endoflife and palliative care in North Carolina[J]. N C Med J,2005 ,65(5):311.

[7] Gunten CF.Financing palliative care[J].Clin Geriatr Med, 2004 ,20(4):767781.

[8]王玉梅;肖适崎;冯国和;;我国临终关怀发展中有关问题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年03期

[9] Manima A.Ethical issues in palliative care: considerations[J].J Pain Palliat Care Pharmacother, 2003,17(34):141149.

[10]韩业坤 曲秀芬 等.恶性肿瘤患者临终阶段心理支持方法探讨[J].护理杂志,2006,18(5):18.

[11] 李玲;我国临终护理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年08期

[12] 郭辉.李小惠.范爱飞.胡艳华 某院肿瘤相关科室医务人员临终关怀认知现状调查 [期刊论文] -护理学报2009(12)

[13] 魏鞍钢.老年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24(5):476-477.

[14] Rajagopal MR, Venkateswaran C.Palliative care in India: successes and limitations[J]. J Pain Palliat Care Pharmacother, 2007,17(34):121128.

[15] 吴辉.曾 医护人员对癌症终末治疗和死亡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期刊论文] -护士进修杂志2009(6)

[16] 李玲敏;;临终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特征及沟通技巧总结[A];二零零六年度全国第五次护理专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篇(8)

 

主动脉夹层(AD)具有突然发病、病情复杂、进展迅速、病死率高、较易漏诊和误诊等特点。我科从2006年10月~2010年10月,共收治了主动脉夹层7例,现将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病例:男5例,女2例,年龄42岁~76岁,平均年龄59.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5~10h,平均4.7h;症状:以胸、腹痛为主者4例,胸闷、憋气为主者2例,烦燥伴左下肢活动障碍为主者1例;均有高血压病史,间断服药者4例,未服药者3例,平时均未监测血压。

1.2诊治方法:患者入院后即刻给予吸氧,心电图检查,查血常规,测双上肢血压;同时询问病史,尤其追问存在高血压病史是否,详细查体,注意有无血管性杂音及震颤,重复检查和观察颈、肱、桡及股动脉搏动情况;血压较高者给予泵入硝普钠,收缩压维持在100~120mmHg水平,合用β受体阻滞剂,心率控制在60~70次/分;止痛等对症治疗;胸、腹主动脉CT扫描,造影剂增强的计算机断层成像等明确诊断。

1.3结果:7例中抢救成功6例,死亡1例

2、 讨论

主动脉夹层(以下AD代替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血管性疾病,由于主动脉内膜撕裂后,血液进入中层或中层滋养动脉压力过高破裂之,产生血肿后而导致一系列综合症。据报道多数在发病后数小时到数天内死亡。正常成人主动脉壁耐受压力颇强,造成夹层裂开的先决条件是动脉壁缺陷,尤其中层的缺陷,但具体病因至今不明;一般认为AD发病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护理论文,高龄,主动脉瓣疾病,妊娠,创伤等有关。据资料报道80%病人有高血压病史或入院时发现高血压,远端夹层合并高血压更为常见;高血压可增加血流动力对主动脉的负担,并使主动脉中层营养血管长期处于痉挛收缩状态,造成中层缺血、坏死及出血而形成血肿。

从临床表现上来看:1、疼痛 根据AD受累部位范围和分布的不同,临床表现也复杂、多变。多数AD所致的疼痛从了病起就可显示出剧烈的程度,常被描述为撕裂状,往往同时相继出现两个以上的部位。疼痛部位对于AD的诊断很有帮助,局部的症状趋向于反应累及的主动脉。2、高血压大多数患者有高血压的表现,患者虽然因剧痛而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焦躁不安等休克外貌,但血压常不低或增高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但在近端AD病人中高血压较少见,更常见的为低血压。3、心血管症状:(1)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在主动脉瓣区可闻及舒张期杂音,系脉压增大,急性主动脉返流或夹层血肿使瓣叶压低,瓣叶撕裂膜片脱垂入左室流出道所致。(2)脉搏改变一侧脉搏减弱或消失,系左锁骨下动脉或股动脉受压迫和内膜裂片堵塞其起源,如逆行剥离累及右冠状动脉可引起下壁心肌梗塞,此时易误诊。(3)其它有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表现。4、神经症状多因内膜裂片堵塞相应血管起源或夹层血肿压迫相应血管或神经所引起。

辅助检查 1、心电图 无特异性改变,如累及冠状动脉可出现心肌梗塞或心肌缺血的表现。 2、血、尿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迅速增高,可出现溶血性贫血及黄疸;尿中可出现红细胞,甚至肉眼血尿。心肌酶谱可出现小于正常值两倍的增高,但无动态改变。 3、影像学检查目前公认的影像诊断方法有:主动脉造影、造影剂增强的计算机断层成像、磁共振成像。

篇(9)

1 目前关于如何减轻疼痛感的研究现状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相当普遍的给药途径,运用广泛。手背浅静脉穿刺是最常见的。简单地说,输液分为3个部分:穿刺前准备,穿刺,穿刺后处理。因为是一个侵入性操作,难免会给患者带来疼痛感,有的患者因害怕疼痛而造成恐惧,拒绝接受穿刺,影响治疗,有时候甚至发生不必要的护患纠纷[1-3]。这3个部分都有能够影响患者的疼痛感的因素:准备中的绷皮肤的松紧度(握拳式或者握手式),穿刺中的持针方法,进针角度,进针速度,穿刺后的调节液体的滴速。此外,引起静脉穿刺的疼痛因素有很多,由于患者自身紧张害怕,导致的对疼痛敏感,姿势不良,手部僵硬,肌肉紧张也会使疼痛感加重。有些是可以通过沟通交流来解决的,有些是我们可以寻求出一种相对合适的穿刺方法来解决的。书本上的传统的静脉穿刺方法是握拳、进针角度15°~30°,通过阅读论文,我发现现在的无痛穿刺技术已经有了新的进展,很多实验数据显示,传统的持针手法以及进针角度等已经不能满足无痛这个要求了,目前护理界的学者对减轻穿刺疼痛这一主题研究已经很成熟,每位倾心研究的专家和学者都提出了各种可取的改革方式,笔者列出以下几种主要的改变。

1.1握拳式和握手式对疼痛的影响 传统的穿刺方法是握拳式,即嘱患者穿刺手握拳,然后在手背进针,这种方法以便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但握拳式皮肤绷得太紧,容易挤压血管,使远端静脉回流,反而是血管变扁,不充盈,掌握不好深浅就容易刺穿血管,造成穿刺失败;握手式即嘱患者手背自然放松,护士的左手握住患者的穿刺手四指(除大拇指外),调节掌指关节的角度使静脉更充盈,然后在手背进针。这种方法在穿刺时不但减轻了患者的疼痛感,而且还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因为握手也相当于一种安慰的形式,能关患者带来心理上的安慰,使患者心情放松,这时患者脑内分泌有益的脑内啡肽,可最大限度地减轻输液穿刺带来的疼痛甚至无痛。握手的时候不会过度绷紧皮肤,手背皮肤平坦,血管充盈,大大地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4]。

1.2针尖斜面与血管纵轴的关系对疼痛的影响 传统的静脉穿刺方法使要求针尖斜面朝上,经临床上的研究以及实践反映出,针尖斜面偏向左侧,也就是斜面与血管纵轴平行的方法进针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疼痛感。针尖斜面向上相对于针尖斜面向左切割皮肤的面积较宽,导致肌纤维断裂,加重患者的疼痛感,针尖斜面向左则利用锐利的侧面刺入,切割面积减小,压强增大,缩短了针尖在皮下与组织发生机械性摩擦的时间,可减轻患者的疼痛[5]。其次,针尖斜面向左穿刺留下的伤口小,减少了对皮肤和血管壁的损伤。

1.3进针角度对疼痛的影响 传统的进针角度要求是15°~30°,为了确保穿刺成功。理论上说,进针角度偏大相对于进针角度偏小的疼痛感更轻,与侧面进针同理,进针角度大,切割皮肤面积小,减少了针尖与组织的摩擦,因此也减小了疼痛感,然而,进针角度过大也容易导致刺破对策血管,穿刺失败。研究表明,随着进针角度的增大,疼痛程度减轻,提高了穿刺成功率,但当穿刺角度>60°时,相反则会降低穿刺成功率。这可能与操作者对进针力度、速度、深度把握不准有差。当进针速度太快时,增加了穿透血管壁的可能性,造成穿刺失败,因此对于穿刺力度、角度的把握,操作者应根据穿刺处皮肤厚度、血管大小加以考量,对于皮肤薄、血管小而浅患者,力度控制要轻,穿刺角度要稍小,对于皮肤厚、血管粗而深患者,可适当加大力度、增加穿刺角度。同时此研究还得出结论,若采用传统的针尖斜面向上穿刺,则角度控制在51°~60°为最佳;若采用针尖斜面向左,则角度控制在31°~60°为最佳[6-8]。

1.4进针时间的长短对疼痛的影响 静脉穿刺的时候,穿刺速度越快,越有利于减轻疼痛,要在确保穿刺成功的基础上,减轻患者的疼痛,这个时间应该确定在什么样的位范围呢?不论何种刺激,均会通过感受器得以传递,传递通过神经传导进行,由中枢神经分析与综合,然后又通过传出神经传至效应器,这一传进传出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当刺激作用时间小到某一临界值时,即使大大增加刺激强度,也不能引起组织兴奋[9]。可是在人体,尚未见具体的报道讲明将刺激作用时间缩小到什么程度才能不引起组织的兴奋,使皮肤不产生疼痛。通过实验研究显示进针时间0.5s~1s可明显降低静脉穿刺时疼痛的发生率和减轻疼痛程度。

1.5神经分布对疼痛的影响 穿刺的手法对减轻疼痛很重要,当然,穿刺的部位对疼痛的影响也不可小觑。经研究表明,手背解剖研究发现桡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三掌骨头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内神经与静脉呈交叉关系,神经分布稀疏(可称为乏神经区),此区域内静脉穿刺疼痛分值明显低于其他区域[10]。乏神经区内神经分布稀疏,是减少手背静脉穿刺疼痛的最佳部位。如图1所示。

2 展望未来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减轻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保护静脉三方面上,采用握手式,针尖斜面与血管纵轴平行(斜面向左),角度控制在31°~60°,穿刺部位选择在桡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三掌骨头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内(乏神经区),在0.5s~1s之内进针,这种穿刺方法都是最佳的。人的思维是不一样的,任何一样事物都在相对变化着,只要有心,我们就会有很多的空间去思考一些解决问题,完善措施的方法,很期待在未来的护理学领域中会研究出一种更好更适宜的方法来减轻患者身体所承受的疼痛。

参考文献:

[1]李小萍.基础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2]吴晓莲,等.不同角度静脉穿刺患者疼痛及穿刺成功率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05:5-8.

[3]唐云燕,等.不同手势输液穿刺时患者的疼痛体验[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01):4.

[4]邢秀珍,等.静脉穿刺无痛或微痛的最短进针时间的研究[J].现代护理,2007,13(4):4.

[5]席冠华.采用不同进针角度进行静脉穿刺的效果比较,[J]护理研究,2004, 7(7B):1291.

[6]宋晓波,杨宁江,岳建峰,等.大角度静脉穿刺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6):407.

[7]陈翠华 .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6):356-357.

篇(10)

临床护理路径是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模式,是针对某一疾病,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时的指导、接诊时的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制成一个日程表。它的功能是用图表的形式提供有时间和有效的照顾,使诊疗、护理有序,减少漏项,提高质量[1]。能指导护士有预见性、主动地开展工作,使患者明确护理目标,自觉参与疾病护理过程,以最经济的方式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2]。我院应用临床路径对子宫切除术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子宫肌瘤患者6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年龄33~61岁,平均年龄(37.1土8.2)岁,经统计学检验,2组患者在年龄、病情、文化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在腰麻和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实行子宫全切或子宫次全切除术。

1.2 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传统的健康教育从入院到出院共4次,即入院、术前、术后、出院宣教,由责任护士进行,宣教后没有相应的评估护理论文,每次宣教的内容较多,针对性不强。

1.2.2实验组按照临床护理路径的要求对患者进行护理,进行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包括:(1)收集资料:由护士长组织部分高年资有经验的护士开会,分配任务,并查阅文献、调查病历、收集资料,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充分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根据患者的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健康教育问题和需求,并结合医生的治疗计划,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2)成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对小组成员开展临床路径相关培训,制定职责,使他们掌握临床路径的要求和工作模式;(3)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小组成员在接诊时,按照标准选择进入临床路径的子宫切除术患者。根据所设计的临床路径表,进入临床路径,并与医生、医技科室合作取得他们的配合。护士根据路径表的指示及患者需求对其进行反复评估、教育、评价直至患者理解并采取有利于疾病康复的行为。

1.3 效果评价

1.3.1健康教育知识测试:比较两组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检测包括入院指导,术前化验、心电图、胸透等常规检查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术前阴道准备和肠道准备的目的和注意事项,留置导尿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手术后的卧位,缓解疼痛、预防尿潴留、促进肠蠕动的方法,术后的饮食,切口护理,术后活动计划及注意事项,出院指导等。责任护士就健康教育各项指标对患者(家属)进行提问,以百分计,80分以上为合格。

1.3.2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采用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在出院前进行问卷调查,以百分计,90分以上为合格。

1.3.3统计学方法: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两组实施健康教育临床路径护理结果比较(见表1)。

表1 实施健康教育临床路径护理结果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健康教育知识掌握(%) 满意度例数(%)

实验组 30 29(96.67) 29(96.67)

上一篇: 液压传动课程设计 下一篇: 中级工程职称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