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2:3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图书馆学教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作为图书馆开展各项工作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规章制度是图书馆职工和读者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其是否健全和完善关系着服务水平的高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把健全规章制度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而为了迎接评估,各高职图书馆通过征询意见、讨论论证后,必将规范原先那些制度中不合理的部分,补充新的内容加以完善,最终形成科学、合理、完善的规章制度。同时,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图书馆职工的思想将得到升华和统一,行为也将更加规范,以制度为准绳,服务质量也将会有质的提升。
1.2提高了环境美化度
当前高职图书馆在加强馆藏资源建设的同时,也在对外观设计、内部构造、环境等方面进行改进,以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各高职馆在迎评促建的过程中,都着力对图书馆内部环境进行了优化和美化。如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将旧有报刊阅览室(兼自习室)进行改造,重新粉刷了墙壁、更换了窗户和桌椅、放置了鲜花,甚至增加了茶几、沙发、圆桌等更加舒适的家具,一改过去死气沉沉的面貌。同时,通过增加勤工俭学的学生数量和聘请清洁工,保持了图书馆的干净、整洁、卫生,图书馆的形象焕然一新,开放之初就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前来看书、学习。
1.3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永恒的主题,服务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图书馆水平的高低。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树立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运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为读者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越来越被各高职图书馆所接受并付诸实践,不仅仅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出发,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采购图书、期刊、电子资源,而且随着读者的群体变化和阅读兴趣的变化,组织利用好现有资源,做好图书资源的推荐、服务,更在不断地创新服务手段、服务方法,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2评估对高职图书馆的消极影响
2.1馆藏注重数量、忽视质量
根据评估文件要求,高职图书馆“生均图书册数、生均年进书量”都要达到要求。尽管随着高职教育形式的好转,国家投入的不断增加,各高职都很重视图书馆工作,重视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但经费问题由来已久,而近年来图书等资源价格不断上涨,加之高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本来就基础薄弱的高职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问题在迎评前更显突出。要想“生均图书册数、生均年进书量”都达标,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于是,评估可能就会促使有些高职馆通过采取增加副本、购买特价书、停止剔旧等方式来达标,导致文献资源质量根本无法保证,最终不利于高职图书馆的长远发展。
2.2文献资源建设重藏轻用
由于评估指标只在藏书量上有要求,而没有强调图书利用率这项重要指标,致使很多高职图书馆只在馆藏数量上做文章,忽视了图书的利用,更不用说图书的实用性建设了,从而导致了馆藏结构的不合理,没有在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载体、不同出版时间的文献间形成合理的馆藏结构,也就无法为学校的不同专业、不同的学科建设、不同的读者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2.3基础建设存在一定问题
教育教学评估从最初的计划到最终开始实施,时间短、任务重,不止图书馆需要进行基础建设,很多处室和系部也要进行一定的改造。此时,相关部门如基建办、后勤处等部门不仅要自身准备迎接评估,还要负责基础建设。再加上招标、设计、施工等繁杂工作,为了赶工,难免在有些地方力不从心,有可能工程质量不是很过关,购进的有些设备不是很符合要求,为日后的正常工作埋下了隐患。
2.4高质量的服务可能不会持久
教育教学评估是高职院校工作的头等大事,为了高质量地完成此项工作,所有人员在迎评前和评估中都会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但是,评估后很多人都会懈怠,工作状态和精神面貌都不会坚持下来。高职图书馆亦不例外。评估时窗明几净、提供符合读者需要的知识服务、一丝不苟的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评估后有些员工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好不容易树立的意识又淡薄下来。
1.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途径。据劳动部门预测:今后10年,我国每年将新增加劳动力1000万,大约1.2亿左右的农村劳动力要向城市转移[[3]詹先明,程双幸,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有效实施[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3];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还存在着2000多万隐性失业者;此外每年还有数百万下岗职工,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积极实施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以创业代替就业,能缓解目前面临的就业困难。
2.创业教育是提升人才素质的优良模式。21世纪的社会发展越来越依靠人的创新能力,大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改变学生的职业观念,形成个人与社会双赢格局。同时,创业教育有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创业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处理资料、分析判断、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是21世纪对于人才的基本要求。
3.创业教育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学的革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教育模式,也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模式,需要调动学校的各类资源。创业教育的开展能够促进学校整合、发掘学校教育资源,实现教育模式的创新。
目前,高校图书馆在创业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缺位现象,图书馆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学校领导往往重视图书馆硬件建设,忽视其教育职责。很多图书馆在创业教育中主动性差、缺乏创造性,把工作职责仅定位于图书管理者与学习场所的服务者,而不是高校教育者。这种管理思维制约了高校图书馆在创业教育中应该担负的职责。
二、图书馆自身的创业资源优势
图书馆是高校资源最集中的地方,无论是资源的广度还是深度都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从广度来讲,我们应该加强资源的整合工作,从深度来讲,我们应该做好资源的发掘工作。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决定其在创业教育中应该扮演更多的角色,承担更多的教育任务。
1.良好的学习氛围。高校图书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高校课堂教学的延伸。目前,图书馆的硬件条件好,集中到图书馆学习的学生大部分都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有着共同的“价值认同”。良好的环境与趋同的动机形成了高校图书馆浓烈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是高校文化的集中体现,对学生有着极强的感染力与推动力,为创业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2.丰富的馆藏资源。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资源中心,也是学校的信息中心。日趋丰富的纸质资料、电子光盘、影像资料、网络电子资源等,为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极其浩瀚的文献。随着高校图书馆在学校创业教育规划下,其教育教学地位日益重要,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不断增加,信息检索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人性化管理界面的开发等,使图书馆的创业资源日趋丰富。同时,随着图书馆创业教育责任的强化与提升,图书馆将逐步成为学生开展创业学习的“第二任老师”。
3.良好的管理人才。随着高校建设的发展,图书馆的人才队伍发展迅速,很多高学历、多学科、专业化程度高的人才被引入图书馆,甚至一些学有成就的学科专家也加入到图书馆资源的开发管理中来。图书馆的情报学实力与学科人才结构的多样化是其他部门不具备的。人才队伍的建设带来图书馆管理质量的提升,高效的检索技能、对学科知识的深刻把握、对创业信息的迅速捕获,使得图书馆人员能够成为学生创业教育的良好参谋。
4.优秀的信息化平台。图书馆是学校的信息中心。随着图书馆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加快,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开展创业教育的实力。其宏量信息的集约化管理以及信息检索能力的提高,尤其是电子资源与跨库检索能力的提高,图书馆人员信息化素质的不断提升等,使得图书馆有条件利用自身能力开展各种创业教育的服务活动,提高自身在创业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5.齐备的硬件资源。在很多高校,图书馆的硬件建设一般居于优先发展的位置,其高质量的阅览室、报告厅、演播厅、展示厅、咨询室、宣传栏等,结合巨大的图书、光盘、网络资源等,形成了良好的硬件资源,为学生开展创业学习、培训、论坛、讲座等提高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三、图书馆开展创业教育的形式
1.整合创业教育基础资料。大学生创业的基础知识包括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一定的非专业知识、一定的社会知识、一定的商业知识与法律法规知识等。图书馆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把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归类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从整合后的知识网络图中选择自己需要的创业基础书籍与资源。例如:针对创业社会知识,可以通过馆藏调整,增加《中国大学生就业》《大学职场》《当代大学生创业》《财经》等各种杂志书籍;针对学生创业的法律知识,可以将法律类型的图书进行挑选归类,让学生便捷地选择到需要的法律、政策文献。图书馆还可以印发《创业教育图书资源指南》等,最大限度地整合图书馆的创业资源。随着学生创业学习热情的高涨,创业类书籍的使用率将会逐步上升,图书馆要及时针对学生需要,统计高频借书种类,在采购的时候增加数量,以满足学生需要,为创业学习提供良好的服务与指导。
2.提高学生的创业学习能力。相对于中学教育,大学的教育更加倾向于学习自主学习,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决定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在图书馆创业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自己需要什么,如何检索创业知识,如何读好一本书等,都是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对于图书馆来讲,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指导,把学生的阅读检索能力、科学读书能力作为培训的重点,通过开办各种类型的讲座等,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教育,提供创业知识学习的效率。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拥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但这些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对学生的服务范围还是集中在图书借还、电子阅览室服务、信息查询以及上信息文献检索课等,这跟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没有做好学习能力教育与指导工作有着较大的关系。
3.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化的今天,信息素养是大学生创业能力中极其重要的素质,是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信息素养表现为以下8个方面的能力: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的效益、信息协作、信息免疫等。图书馆是高校的信息技术核心之处,也是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在大学生创业信息素养培养中,图书馆要承担其应有的责任。现在,几乎所有大学都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一般由经验丰富的图书馆老师任教,这是一个好现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提供、信息查询、信息网络等多方面的优势,通过课堂教学、讲座培训等形式,加强对学生获取、整理、利用信息能力的教育和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教育,使学生能迅速、正确地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4.开展创业咨询与讲座。图书馆的参考咨询部是进行创业教育咨询的重要部门,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参考咨询部的作用,配备专业能力强,工作主动性高的教师担任咨询部教师,提高咨询部教师的业务素质。图书馆不仅要把咨询作为工作的重要方式,而且要把讲座与专项培训工作当成日常工作来做,积极开展各种文献检索讲座、创业知识学习讲座。可以邀请校内外的相关创业教育专家,以及一些创业成功的校友,现身说法地向学生讲授创业中如何使用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同时,图书馆也可以与一些企业建立联系,为大学生创业拓展社会资源,做好创业教育的辅助工作。
5.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意识是创业教育的基础,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平台与图书馆氛围,做好创业意识的宣传工作。从宣传的途径来讲,可以利用图书馆网页与宣传栏、讲座与课堂等进行宣传。从宣传内容上讲,可以向学生宣传创业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可以宣传一些地方与行业创业的机遇和新闻,可以宣传一些创业成功大学生的事迹,如:比尔·盖茨、柳传志、张朝阳等当代的典型范例等。企业家校友师出同门,有着相同的学习背景,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提高其创业的信心,图书馆要善于发掘这些校友资源,运用到创业教育中来。
四、图书馆推动创业教育的策略
当前,图书馆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造成了图书馆创业潜在资源的高度浪费,也与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脱节。未来,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创业教育等教育环节中的合理作用,就要对图书馆的定位、人员职责、管理方式等进行大力改革与完善。
1.学校要充分重视图书馆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在高校改革的过程中,高校管理者把大部分精力投放到学校的硬件建设以及教学管理的改革过程中,对图书馆的理解与定位不准确、显得过于保守。他们重视图书馆硬件资源的开发,重视图书资源的购进与服务工作,但忽视了图书馆作为资源中心与信息中心应该担负的教育教学责任。未来,图书馆要在创业教育中充分与教育教学工作整合,让图书馆的创业教育工作等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之外承担起学生第二课堂、创业教育的第二老师的责任。学校要赋予图书馆更多的创业教育要求与责任,给任务、给压力、给权利、给资金,让图书馆的资源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2.图书馆要科学合理定位自己的教育角色。行为是行动的基本目标,是行动的指南。很多非重点高校的图书馆在传统的定位中,一直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图书资源的管理者,是学生学习借阅的服务者,把自己放在了后勤保障的行列,与教育教学环节的联系不紧密。未来,在高校图书馆发展定位中,在图书馆的中长期目标规划中,要把教育教学能力作为图书馆发展的重点,把创业能力教育纳入到图书馆管理的主要内容中,把图书馆建成教育教学的关键部门。要加强图书馆的学科建设,有条件的要设立图书馆情报学的硕士学位授予点等,以便留住人才。图书馆管理要进一步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将图书馆与课程教学的工作整合起来,纳入到学校教学系统中。
通过数学的实际应用,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数学教材中,不少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工作都有密切联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数学教学的严格训练,进行学习素质教育。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克服困难的性格,是社会主义公民的良好素质之一,需要从小培养。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整洁、严格认真细致,自觉检验修正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勤于思考、不怕困难、敢于竞争的精神。
通过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索新知,经历“感性--理性——应用”的学习过程,意会人类认识的发展辩证过程;让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体会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引导学生沟通数学知识,认识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的认识活动中,感知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
另外,还可以通过数学的一些数据、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数学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
二、优化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
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实施素质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早就强调: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注入式”,往往不顾学生的知识基储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死记硬背定义、法则,进行大量机械性重复练习。这种教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1)要突出学习兴趣的激发。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过程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学科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起兴趣。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复习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教师设问:看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是不是也看这个数的末位数字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检验后予以否定,教师再设问: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除了计算外,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
接着师生比一比,看准能很迅速地判断任意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比赛结果,总是老师获胜。这时学生急于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的,为什么这样快,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此时,学习兴趣高,教学效果好。
(2)?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向前发展的时代,不仅要求每个公民具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根高的智慧和才能。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双基的训练,而且要把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在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突出思维品质的训练。
第一,要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不足,缺乏经验,思维的特点是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形象作支撑。所以要遵循学生思维特点,创设情境,运用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促使认识内化。而观察操作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例如教学长方体面、棱、顶点的认识,可让学生准备土豆一个,小刀一把,师生一起切土豆:A、先直着向下切一刀,把土豆分成两块,让学生摸一摸其中一块的面;B、切面朝下,再直着向下切一刀,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个切面相交形成了一条线,这就是棱;C、最后横着向下切一刀,让学生再观察发现,三个切面相交形成三条棱,这三条棱又相交成了一个点,这就是顶点。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感知,对面、棱、顶点的概念已有初步体验,其感性认识已很丰富,再认识长方体面、棱、顶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要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小学数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知识的异同点,将知识进行分类,形成知识系统;分析与综合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思维方法,特点是在解应用题中要经常用到;抽象与概括是思维过程的核心、数学学习最终目标。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可先让学生对下面式子进行比较,分成两大类:①2+2+2②5+5+5+5+5③3+5+6④8+8⑤4+4+9③3+3+3+3+3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发现:①②④⑥每个式子的加数都相同,最后抽象概括得出乘法的概念。
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第三,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核心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的优劣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加强审题分析,训练思维的逻辑性;突出变式练习,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注重同题多解,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3)要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教学中,既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需要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要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向学生展现学习过程,显示学习方法的“透明度”,使学生在探求新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技巧。做到依据学习规律确定教法,利用教法指导学法,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采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结构,着力引导学生在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中学习新知。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四种主要的学习方法:①阅读学习的方法。教师科学组织学习材料,让学生学会提纲挚领,抓重点,从而科学读书。
②尝试学习的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尝试探索——讨论文流——明理开窍”的学习过程,从小激发学生敢于“让我试一试”的动机,培养探究能力;③操作学习的方法。通过拼、摆、剪、比、画等实践活动,从动作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括,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④数学思考的方法。通过例题的示范、练习的指导,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如有序、对应、变换、转化等,并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
三、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
由于人的遗传因素、生理条件以及环境、教育等影响,学生的生理、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和发展状况有所差别,再加之社会对各方面的人才要求也不尽相同。
因此,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事实上,义务教育新大纲已在这方面有所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具有一定的弹性,增加了一些“只教不考”和选学的内容,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应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也就是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按不同的层次进行指导,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素质要求,同时抓好“两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补差,在教学中做到提问侧重中下生,板演突出中下生,行间巡视留心中下生,课内辅导优先中下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让他们脱颖而出,在学习内容上,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扩大知识面;在练习上,可增加一些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加强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发散性训练;在形式上,可组织他们参加数学课外活动和数学竞赛,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
二、在以往工作中的感悟
(一)在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作为图书管理员,通过细心观察,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在习惯上有一些问题,主要是学生看带画的书多、看儿童文学名著的少,快餐式的阅读方式很难让学生接受更多知识,而在学生的行为上也有一些问题,主要是不懂尊师,对老师没有礼貌,学生之间不会互相迁让,有独生子女特有的小皇帝作风。
(二)建议和体会
一是建议图书室能添加一些中国传统读物,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二是广泛开展第二课堂,增加文明礼仪的教育,拓展学生素养养成的渠道。三是增加素质教育的一些课外和竞赛活动,让学生更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并潜移默化地内化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中去,
三、下学期的工作目标
图书管理工作是非常繁琐而又神圣的。在下学期的工作中,我要以满腔的热情更加努力地工作,始终如一地遵循高效能、全方位、准确有效的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广大师生服务的宗旨,有章有序,有始有终,使图书室所有图书资料最大限度的得到利用。
1.日常工作完全按照管理标准进行运作
积极配合教育教学工作,向广大师生推荐介绍好书、新书。在提高工作效率上,一是勤整理,对归还的图书每天及时归类上架;二是勤检查,对师生在借阅时抽乱、插错的书籍勤查找;三是勤过目,做到对图书的位置了如指掌。为师生查找资料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2.对全校师生全方位开放阅读,切实发挥教育教学第二课堂的作用
热心为师生服务,急读者所急,想读者所想,全心全意,全方位为师生服务,充分做好他们教学中的助手和顾问
3.认真完成图书的剔旧换新的任务
高校图书馆中的硕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高校中是重要的科研文献参考资源,通过它可以反映出学校的教学成果,而且通过它也可以系统全面并且具体地反映出学校中各个学科专业前沿的科研成果,以及该学科专业的发展状况。由于它区别于图书馆的其他文献资料,在图书馆中一般只提供阅读或复印使用,属于一次文献流通中最受限制的特种文献,所以很多大学图书馆都会单独管理,因而就显得很珍贵。
高校图书馆必须随着自身功能的发展变化,认真探索新的办馆理念,扩大其服务范围,把学位论文的收集、管理、以及学位论文的开发和使用作为本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真正建立起高校图书馆独特资源的优势和服务特色。
一、学位论文的提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关解决方法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多高校图书馆都相继使用了学位论文管理系统,本馆也在2005年起实现了利用IDL-ETD3.0学位论文管理系统,论文提交工作已经成为一种固定制度,每年都会有在某个时间段内,即将毕业离校的硕博生们来到图书馆办理论文提交审核及离校盖章;并且另有相当一部分在职的工程硕士,MBA硕士及在职师资的硕士学位毕业生,他们会不定时地来馆办理论文提交和离校手续。然而我们常常发现在提交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很多问题。
(一)现就提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关解决方法归纳如下:
(1)为了保证学位论文收集的完整性,图书馆会要求所有硕博毕业生首先通过网络提交电子版学位论文,一般情况下,在校学习的硕博生们都能够完成,但是一些在职研究生对论文提交工作不太理解、加之人住外地,就不太方便进行网上提交电子论文。就此问题,我们坚持对所有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严格要求他们做到必须在图书馆网站指定部位,首先提交自己的学位论文电子版,经过图书馆工作人员在网上审核通过后,才能在每个人本人的学校离校单上加盖图书馆印章,否则不予盖章。这样就确保了毕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能够收藏在本馆之内。
(2)由于校园网仅限校内使用,提交论文又必须是本校内校园网IP才行,这样一部分居住在校外的研究生们就无法在校外环境下进入图书馆网站提交论文,因此负责收集学位论文的人员就与技术部计算机检索实习室联手,在图书馆内向这样的读者提供多台电脑,允许免费上网服务,并对提交时遇到的问题现场指导。在论文提交的高峰阶段,图书馆马上开通电话咨询热线,向解答读者在论文提交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保障学位论文的正常提交。
(3)系统和设备问题。一般高校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提交都集中在每年的7月前后,图书馆接收研究生提交学位论文的数量则剧增,形成一窝蜂局面,前来提交论文的研究生排起长队,加之原有的服务器老化,网速也相对较慢,系统又经常出问题,登录不上,读者和图书馆人员都非常着急。
(二)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在本馆网站的论文提交页面及公告栏告知读者,论文提交系统的服务器全天24小时开放,疏散研究生们尽量错开高峰期,利用图书馆以外的电脑上网提交论文;
2、请技术人员对系统问题进行及时维护,保障服务器正常运转,保障论文提交系统不断得到完善,维持正常工作;
3、由于有些读者来馆提交论文时使用自己的U盘,为防止计算机病毒,必须安装防火墙,尽量保证计算机不受病毒侵袭;
4、图书馆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图书馆局域网全面升级改造,这样会极大地提升图书馆技术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综合服务实力,为数字化服务体系快速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技术平台。同时也为今后的论文提交、管理和检索提供有力地技术支持,保障了论文提交的安全性,学生提交论文以及检索的速度也将会有更大的提高。
常见到的问题有:注册时项目选择错误;漏填论文提交或答辩日期;word文档比例不对,不是超大就是过小;还有的论文使用了超链接;有的论文中保留着修改痕迹;中英文不一致等问题。现在还有很多学生在做毕业论文时,使用的是学校提供的统一模板,完成自己的论文后却不修改原模板上的日期。图书馆就要利用各种形式宣传论文提交须知,特别是对电子版学位论文的提交提出了很具体的规定,为学位论文库的资源制作打好基础。提交论文工作是一项比较繁忙而细致的工程,它很耗费时间和精力,但做好这项工作直接关系到我馆学位论文数据库的数量和质量,所以必须认真对待完成。
二、 深入细致地做好学位论文的管理、深层次开发学位论文,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近年来,所有硕士博士生在学位论文答辩通过之后,都需要通过图书馆主页上的“学位论文提交”栏目向本校图书馆提交学位论文的摘要和电子版全文。 为广大师生读者用户提供多层次的服务,就必须优化学位论文资源管理, 努力营造人性化的服务氛围, 不断改进和创建新的服务手段和服务形式,。在文献资源管理工作中,建立准确、严格、快捷、规范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 做好论文管理和服务工作。
其一、学位论文的科学化管理就是要将所收藏的硕博士学位论文的相关字段,包括题名、论文作者、导师、作者专业、作者单位、摘要、分类号、主题和全字段等信息逐一导入到数据库中去,使读者可以在网上方便地对学位论文进行检索。对于每本纸本型论文,则在管理数据编目时,给予一个序列排架号码,便于该论文上架管理和用户索取。
其二、学位论文作为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一部分, 好长时间并不为广大用户所了解, 需要图书馆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建设,稳定检索系统,满足已知读者的需求;另一方面,还应该设置宣传版块, 介绍其学科内容范围、阅览规则、检索方式等,以此促进读者有效利用这部分资源。
其三、高校图书馆学位论文的收藏模式应随着现代化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普及这些转变做出相应的改进。不断调整论文提交和收审形式,建议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传递等形式来呈交和审查电子版的学位论文, 利用特定信箱在网上与论文尚有问题的读者建立沟通联系,这样可以减轻他们在时间上的压力。
其四、应通过编辑学位论文的索引、文摘、专题汇编、目录、综述、述评等各种形式, 对用户开展更有深度的二、三次文献服务工作, 将其静态知识激活,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位论文利用的质量和效益。做好学位论文的收藏管理和开发利用, 就能够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优势, 努力创建适合每一所高校师生的特色精品, 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真正服务于科研、知识创新,成为它们发展的催化剂。
做好深层次开发学位论文工作, 是非常符合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发展需要的, 也是在当前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根本建设理念。
参考文献:
〔1〕 沈嵘.论高校图书馆对毕业生学位论文文献的开发与利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3(18):49-51.
一、高校图书馆的基本文化职能
人类文明传承的首要前提是高校图书馆。这个汇聚人才的地方,不仅有利于加强优秀文化的建设,还有利于全社会思想道德的进步。尤其在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质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图书馆事业在大学生素质建设方面居于主导地位。
1.高校图书馆有利于传递优秀文化 高校图书馆是知识汇聚的圣地,是人才积蓄知识的场所。在传递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是较为关键的因素。同时,高校图书馆也是不同类别的书籍和资料的交流中心。科技的不断发达,网络技术的迅速传播也改善了文化的传递方式,同时也丰富了图书馆里的文献。不仅有限量版的中外科学著作,还出现了电子出版的资料、网络数据库、机读文献等大量的资源。
2.高校图书馆代表先进文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图书馆文化具有多样性。多种文化的聚集能够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图书馆文化整体处于超前状态。正是这种超前文化的性质才推动了学生方方面面的进步。不论是性情的陶冶,文化素养的培育,还是人格的塑造,甚至是思想上的共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自觉的学习的动力,完美融入到图书馆的文化气氛中。
3.高校图书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来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学习的内容,自愿参加学校图书馆举办的各种文化交流会,或者自由地加入各个领域学习的团体,达到知识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大学生通过亲身在文化活动中的表现和成就,可以更深的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积累一定的经验,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
二、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在素质教育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不仅要为学校内部的教学研究做出贡献,同时还要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负责。大学生素质教育要求,各大高校具有一整套完备的教学计划和环境训练,促使大学生的优秀品质达到长久和稳定的发展。
1.图书馆为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图书馆作为高校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做好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非常重要。文化建设的内涵建设既需要提高人员服务能力,也需要馆藏资源建设的完善,更需要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图书馆储藏丰富多样的图书和文献资料,这为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图书馆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 图书馆作为大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文化阵地,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大学生利用图书馆,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教育,这对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使他们在无意识中领悟人生的真谛,发挥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受益终生。
3.图书馆为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信息服务 高校是人才的储藏库、知识的信息源,创新的发源地,每个图书馆都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库。怎样使图书馆成为真正的信息源,值得我们思考。为使我们的图书馆真正发挥“信息源”的作用,在依靠本身具有的文献资源、设施和师资优势的基础上,能及时更好地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更优的服务。
三、大力建设高校图书馆文化,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1.健全图书馆团队建设 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拥有高素质人才,有利于提高高校图书馆的工作质量。高校图书馆应该不断丰富学习资源,发挥自身强大的优势,在最大的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熏陶,为社会主义社会培养出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然而,为了跟上当今时代的潮流,从事图书馆事业的员工应该不断地学习,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大学生的教育事业服务。比如,校方可以为工作人员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机会,或者鼓励大家自学或者组织考试等方式,力求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掌握专业的图书馆指,提高工作中的实践能力,对于大学生提出的问题耐心解决,热心的引导,在工作中礼貌待人、举止文明,为读者们营造一种温馨的学习氛围。
2.健全图书资源体系 为了保证大学生拥有足够的知识量,健康的心理素养和不拘泥于课本的创造力,高校图书馆需要建立健全图书资源库,不断地补充各领域的书籍资料。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对于我国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学校要完善藏书体系,根据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教学任务来安排书籍的分布。另外,图书馆应该大力鼓励大学生阅读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书籍,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为大学生的进步而服务。
3.加快推进网络化建设 全球化的时代注定了人类步入信息化的社会。大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是他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条件。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是考察大学生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熟练地处理信息,获取有用的信息反映了大学生运用网络进行搜索的能力。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加快推进网络化建设,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此外,学校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搜索信息方法的培训,教授他们掌握获取最新知识的方式方法,有效的提高浏览和使用速度,全面地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结语
总之,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工作需要提上日程。首先,应该健全图书馆的团队建设,将图书馆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同时利用图书馆的学术报告厅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宣讲会,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其次,应该健全图书资源体系,丰富学生们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最后,还要加快推进网络信息化,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搜素有用信息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
【摘 要】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推动下,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大数据”时代。本文旨在讨论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与大数据相关的研究内容、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总体发展趋势。在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应该进行服务模式创新与重构、服务内容创新与重构,从而解决发展瓶颈。
关键词 大数据;图书馆;云计算
0 引言
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推动下,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大数据”时代。如何有效地利用大数据成为政府公共管理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但这些数据集的规模往往超出数据处理者的能力。图书馆主要工作为实践,研究和教育。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人类的知识,促进专业的交流为责任。图书馆职业无法离开专业知识和信息,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数据是图书馆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作为原始类的产品,可以加工、整理、分析,最后提炼成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信息和知识。因此,大数据主题是图书馆行业内应当研究的问题,展示了图书馆界在信息社会求生存,谋发展能力的提升。本文旨在讨论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与大数据相关的研究内容、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总体发展趋势。
1 图书馆学研究教育与大数据现状
图书馆已有的研究中有文献计量学等和大数据有关。研究人员为了促进信息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进步,通过大型网络规模的收集获得数据和分析数据得出相关结论来实现目标。由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传统的文献计量学的研究从过去只有简单的描述性研究扩展到评估和预测的研究。图书馆学研究人员参与了很多相关的项目,例如,新西兰的奥塔哥大学的图书馆承担了研究数据管理项目的任务,在麻省理工大学设立项目研究图书馆数据存储、需求分析数据的管理,和传播数据,并完成数据收集保存标准的制定工作。乌里韦和麦克唐纳在认为数据监测工作将从传统的信息技术受益。Huwe建议采取政治手段,以促进图书馆和数据中心的发展,他认为高等教育机构应该认可图书馆对学术研究的支持。通过分析2008非常流行的“数字化监控中心的生命周期模型”,希金斯提出,图书馆的“数据保留计划”的生命周期可以被纳入其数字机构库文件管理实体。此外,美国学者对馆员在大数据环境中的作用和专业知识进行了调查,他们一致认为图书馆可以在大数据时代承担数据管理职责。谢菲尔德大学还安排了基础的信息学专业课程。 2011年6月伦敦国际监护教育论坛投入使用的,也给数字监控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机会。
国内目前的相关研究课题还处于刚起步的状态,CNKI与该主题相关的文章也只有寥寥几篇。相比之下,国内对“数据监护权”的关注度更高这,主要是针对大学图书馆在这个专业领域展开更多的研究。这方面的论文在2012年之后有一个井喷式的增长,但总体来说,国内相关文献还相对较少,研究项目也几乎没有。
2 图书馆的大数据特征
在数字化时代,数据处理更容易、更快。图书馆的数据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形式多样。截至2008年底,CALS的文档数据量达到180T,2010年底的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总量达到480 T。目前,国家博物馆进行维护之后,数字图书馆的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容量将非常大。总数字资源工程也达到108TB。由此看来,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总量已聚集为一个大的数据集。再次,图书馆自动化服务水平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此外,用户服务信息每日激增,用户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图书馆要根据用户的服务信息,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根据各自限定的环境和条件,从大量的数据分析中挖掘出用户当前和未来的需求都非常迫切。
3 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发展趋势
3.1 服务模式创新与重构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纸质图书馆向电子、数字图书馆的转变,因此图书馆服务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图书馆是点对点的服务,而目前数字图书馆已经成为综合,服务的风格和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服务理念上,数字图书馆是基于数据服务的基础上,在大数据的基础上,从数据采集,智能服务,提供综合服务,创新了服务模式。在大数据时代,数据资源是丰富的,每个图书馆可以利用网络来收集大量的数据资源,基于资源共享提供各种数据管理的资源之间的无缝连接。
3.2 服务内容创新与重构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竞争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资源所有权的竞争,而是在数据的结构以及类型上、数据的开发以及利用上的竞争。从图书馆的角度来看,它是在大数据背景下,为了避免自己被边缘化,就必须分析数据,来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服务。分析数据库业务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图书馆需要建立自己的大数据分析,数据分析通常在现有的数据,如读者爱好的书籍等。另外是对读者的分析,这类似企业和其他客户群体参考提供的数据分析、竞争情报分析,但也有很大的区别,不同之处在于数据分析对象、用于数据分析和数据分析的目的等。对于这样的数据,可能不会被图书馆所拥有,所以它必然成为在这个行业发展的瓶颈限制,我们应该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琼.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面临的影响与挑战[J].理论观察,2013(8):112-113.
[2]孙琳.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服务体系创新研究[J].理论观察,2013(4):99-100.
摘要:本文在“双高”建设背景下,分析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实体空间的现状和存在问题,阐述了进行旧馆空间再造的必要性、定位和目标。探讨如何通过图书馆空间再造和服务创新,助力职业院校的“双高”建设。
关键词:高职图书馆;“双高”建设;空间再造
1空间再造背景
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就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的总体要求、改革发展任务和组织实施作了部署。这是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之后,又一关于职业教育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职业院校的“双高”建设,离不开图书馆为其提供专业化优质的服务来支撑。为适应这一趋势,图书馆将以此为契机,结合本校的发展规划情况,在图书馆在现有空间基础上进行空间再造,以满足学校发展和读者对空间服务的需求。图书馆空间再造是指点、线、面、层、体的多维立交,建立在实体与虚拟、环境与资源、技术与服务、学习与交流、休闲与体验基础之上的综合体系和创新过程。
当前,有些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空间设计、资源结构、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图书馆服务发展遇到了瓶颈。在“双高”建设背景下,图书馆如何通过空间再造和服务创新,使空间功能合理化、馆藏资源配置优化,加快智慧图书馆建设,打破传统图书馆的发展模式,为建设高水平院校和专业提供有力支撑。因此,对高职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必要性需要进一步的讨论。
2图书馆再造的必要性
2.1学校发展的需要
“双高计划”的总体目标提出,列入“双高计划”的院校在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高水平专业特色是高职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手段,而专业特色建设需要图书馆提供有力的支持,例如建设符合专业特色发展需求的数据库、主题空间、共享空间等。这促使图书馆在空间服务上转型和升级,而图书馆原有的空间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所以图书馆再造也是大势所趋。
2.2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今天图书馆空间发展面临着结构化的新态势,空间服务将成为图书馆的核心服务之一。空间再造对图书馆空间功能的优化、馆藏资源的整合、利用和服务转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拓宽图书馆的服务途径,也改变了图书馆与读者的交流方式,转变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可见,空间再造不但符合学校的“双高”建设的需要,而且有利于图书馆服务的转型升级。
3高职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现状
近年来,高职院校图书馆在空间再造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部分院校已经完成了不同程度的空间再造。如笔者所在的广东省,有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等再造完成,还有一部分院校的空间再造正在规划中,包括笔者所在的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一下简称“番职图书馆”)始建于1995年,2010年图书馆开始扩建,扩建后总面积达到3.09万平方米,楼高6层。其中5个楼层设有6个书库、4个阅览室、一个自修室,一个服务台大厅,在三楼到五楼的大厅和书库里的一些区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主要体现在:一是空间功能不够合理。图书馆空间区域划分如书库、自修室、多媒体电子阅览室、报刊阅览室等,虽然方便图书馆管理,但由于空间过大,采光效果不理想,整个空间给人幽深刻板的感觉,缺少人文关怀。同在一层的书库、自修室、阅览室等没有间隔开来,造成工作人员和读者容易互相干扰。二是资源结构不合理。高职图书馆的馆藏相对较少,传统的馆藏资源比较陈旧,文献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三是信息化建设滞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为读者提供的便捷数字服务能力低下,网络及相关数据平台的建设达不到发展要求。高职图书馆空间再造升级,不仅是适应学校“双高”建设的发展要求,也是对读者空间服务需求变化的一种积极反应。
4高职图书馆实体空间再造的探索
4.1高职图书馆空间再造原则和目标定位
(1)空间再造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设计理念,遵循科学、共享、互动、舒适、便捷的原则来规划和设计空间结构。充分结合“双高计划”的总体要求,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服务保障,同时也保证空间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2)空间再造的目标。
建什么样的的空间模式?高职图书馆应该做好空间再造的顶层设计,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和专业的需要,从理念和制度、实体与虚拟、资源与服务、文化与技术层面,进行系统的、周密的设计和规划。将实体空间、虚拟空间和智慧空间的有机结合,能让读者感受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带来的全新的体验。
4.2改造设计构想
(1)空间功能划分。一是空间功能细化。如将书库、自修室、电子阅览室、报刊阅览室等混合搭配,将图书馆主要分成小组討论区、安静区、无声区、多媒体区、共享空间等区域,把一个库室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再把内部各个功能分区之间用软隔断,自然过渡不同区域,以满足不同读者个性化需求。二是动和静分开,如工作人员工作区域和读者阅读区分开,这样方便工作人员整理书籍,避免干扰读者。三是灯光与自然光结合。有些区域采用自然光和灯光结合,既可以节能环保,又可以保持空间通透性。例如番职图书馆,可以在三楼、四楼、五楼的采光井周边的区域,选择其中一层改造成报刊阅读区。第一,该区域属于开放空间,方便读者获取;第二,一般读者阅读报刊的时间不长,走动频繁。第三,采光效果好,布上绿植和沙发,打造“阳光阅读”。
(2)优化资源。
资源是图书馆再造空间的基础。传统的资源类型不多和数量不足,利用率低下。解决这个问题要从资源的结构上调整,不断地丰富资源类型,包括信息资源,优化资源结构。在空间的文献资源配置时既抓文献数量又抓文献质量,避免资源浪费,实现合理化配置馆藏,进行有效的服务供给、精准的服务供给。
(3)加快信息化建设。
空间服务的关键是信息服务。图书馆应该重视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空间和环境带来的变革,建设开放共享、科教融合,自主学习的高度智能化的智慧空间,满足各种学习、教学、科研工作需要。“双高计划”提出,对接科技发展趋势,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建设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于一体,资源共享、机制灵活、产出高效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这要求高职院校图书馆要与时俱进,加快信息化建设,空间再造后信息空间服务将成为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新模式。
5结束语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空间再造是服务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促进学校高水平及专业特色发展中不可缺少。图书馆的空间再造不仅是内饰环境,而且要以图书馆空间、资源为基础,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改造成一个以信息、学习、交流、休闲的服务空间。图书馆在空间再造过程中要以实用性、技术性与职业性为导向,在高职院校“双高”建设发展中发挥作用。
图书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教学同步的路径分析论文
摘要:图书馆是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的图书馆管理跟不上现代教育教学的步伐,需要制定图书馆管理与教学同步的策略,围绕教育教学发挥图书馆的服务职能营造浓郁的阅读情景,吸引学生自主阅读;持续不断更新图书,提高优质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教学同步;路径
0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互联网事业也有了较快发展。互联网技术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高校图书馆作为相关高等学校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发展模式也应紧跟时展的潮流。在当前网络大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与发展也要与时俱进,采用信息化的管理与发展模式,利用互联网信息模式将图书馆现有的资源和相关学生信息进行整合,以达到提升高校图书馆相关工作效率的目的。
1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教学同步的意义
我国许多高校图书馆在现阶段未全部对社会开放,仍然处在相对封闭的模式,其面向人群仍是高校师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图书资源的浪费。并且在众多高校之间,图书馆资料不互通,导致目前高校图书馆相关资源的极大浪费。进入网络时代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使用加快了相关图书资源和信息的流通速度,网上图书馆和资料库成了众高校的必争之处。从经费角度来看,现阶段条件下的高校图书馆资料大多以纸质版图书和文献为主,但极易造成损毁和老化。
2高校图书馆学科资源建设的方向
2.1专业化
特色馆藏资源的专业化、针对性,是学科服务的基本要求。高校内针对不同的学科、专业或院系,进行对口的特色馆藏资源的采访、流通以及读者反馈服务。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的采访人员需具备一定的对口院系的相关知识,甚至针对对口院系不同专业的相关知识,使得特色馆藏资源的采访工作高度专业化、针对性,满足不同学科或专业的不同需求。
2.2层次化
高校读者这个群体包括各类师生员工,因此,学科服务也需要满足各类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不同学科有不同的需求,即使同一学科也包括教师、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等不同种类的读者,甚至同一种类的读者群,因研究方向、需求和个人兴趣的不同,对于特色资源馆藏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2.3时效性
学科的研究和发展的热点和前沿,应是学科服务始终追随的方向,特色馆藏资源必须实时的跟随学科、专业发展的脚步。因此,特色馆藏资源的采访、流通和反馈也应顺应学科的研究和发展,随时关注学科发展动态、新书的等等,实时更新特色馆藏资源,为读者提供最新、最前沿的学科信息和知识。
3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教学同步的路径
3.1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由于受到原有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水平的影响,现阶段条件下的高校图书馆网络化管理模式的服务水平较低,很難满足高校师生对于图书的多样化需求。因此,要想有效提升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水平,首先就要从服务的角度出发,持续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水平。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切实从师生的需求角度出发,不断转变和创新原有的管理服务理念,形成以高校师生为中心的管理和服务理念,不断简化相关借阅和不必要手续的办理过程,切实做到为师生提供最为方便、快捷的服务。其次,相关高校图书馆要加速整个图书馆的信息化进程,通过实时的信息化数据实现图书动态的实时监控,并将相关图书信息及时反馈给高校师生,方便高校师生对相关资料的查阅。
3.2建设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源
校图书馆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最基础性的作用,但单一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不能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师生对于专业化资料的需求,而专业化资料的相对缺失和相关服务水平的不足,就直接导致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对滞后。因此,要想有效促进高校师生专业水准的不断提升,就要不断强化高校间图书馆资源的共建共享,致力于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整合提升相关专业学科信息,不断更新高校信息资源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现阶段条件下的网络环境,不断促进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水平的有效提升。
3.3高校图书馆变更模式
1概述
外来劳务工,泛指从农村或中小城镇到大中城市务工,而没有取得当地常住户口的特殊群体,其范围涵盖了外来工和农民工。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6 261万人,比2011年增长3.9%。由于“劳务工”这一称谓的范围比“农民工”和“外来工”更大,对该群体更具概括性,因此,本文所进行的图书馆对外来劳务工群体服务研究,也包含了目前国内对“农民工”和“外来工”群体的图书馆服务研究。
外来劳务工是城市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为城市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劳务工群体的不断壮大,他们对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为了向外来劳务工群体提供更好的图书馆服务,2005年9月,深圳市宝安区图书馆在辖区内的福永大洋工业园区建起了第一家专门为劳务工服务的图书馆——福永大洋分馆;2008年4月,深圳市首家命名为“劳务工图书馆”的宝安区图书馆艾美特分馆正式对外开放。随着各地劳务工图书馆的不断建成,国内图书馆界对于为劳务工(或农民工、外来工)群体提供图书馆服务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多。根据对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的检索发现,此类研究最早发表的学术论文是《图书情报知识》2005年第1期中倪传明和祝东红联合撰写的《把农民工纳入到主流文化视野中:论公共图书馆如何为农民工提供文化服务》[1]。而随着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农民工教育模式探索”(DGA05010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研究”(06BSH024)立项开展研究,通过对北京、武汉、深圳三地劳务工的知识能力与图书馆需求进行调研,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组较有价值的调查数据[2] [3] [4]。
为了更好地把握研究脉络,笔者对CNKI进行了检索,把检索范围设为“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类别,检索关键词设为“农民工”“劳务工”“外来工”和“外来务工”分别进行检索,时间截止到2012年底,检索结果合并后过滤掉与主题无关的文献和报道性文章,共得到该领域学术论文149篇。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了解目前国内图书馆为劳务工群体开展服务的现状,为政府建设劳务工图书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数据,并反思目前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的研究与服务工作提供实践指导。
2统计数据分析
2.1 发文数量与时间分布分析
从发文时间分布来看,研究图书馆为劳务工群体服务问题最早的学术在2005年,之后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到2011年达到研究的顶峰,2012年稍有回落。从表1可以看出,对该领域的研究兴起时间并不长,2005—2007年属于研究起步阶段,2008—2010年研究稳步发展,文献数量逐渐增加,2011—2012年进入研究的繁荣阶段,发文量进一步提升。对照国家有关部门近年来的关于劳务工群体的规范性文件,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民工维权手册》;2006年,国务院推出《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等等,不难发现,业界对劳务工群体服务关注度的不断提升,正是密切配合了政府部门近年来日益关注该群体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是图书馆行业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体现。
3.1 理论研究
研究图书馆为劳务工群体服务的理论问题的文献不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知识援助论。以王子舟等人为代表,通过对劳务工知识贫困现状的调研和分析,提出图书馆向劳务工群体实施知识援助的制度创新方法与具体行动方案[5];周新跃等人则提出,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知识管理机构,应向农民工提供以知识资源、技术资源为中心的专题知识组织服务[6]。2)补偿教育论。无论是在组织还是在物质或活动的载体功能上,社区图书馆都可承担起社区农民工补偿教育的重任[7]。3)社会资本重构论。农民工现代城市型社会资本的重构对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支持力量,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8]。
3.2 建设与管理体制研究
专门研究劳务工图书馆建设与管理体制的文献数量最少,只有寥寥几篇,但对于劳务工图书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却是该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朱亚萍认为,要建立起劳务工图书馆的服务运行机制、绩效考评机制和后续发展保障机制,按照辖区地域特点和图书馆的服务半径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区域内逐步形成一个覆盖面宽、结构合理、发展均衡、效益显著的劳务工图书馆网群[9]。
3.3 服务内容研究
论述为劳务工提供图书馆服务的具体内容和方式的文献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的主流,大约占了149篇文献中的2/3。大多通过对图书馆性质与职能的阐述,指出兴建劳务工图书馆的必要性,或强调图书馆为劳务工群体服务的意义,并介绍相应的服务措施。如朱明认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最大障碍是信息情报的缺失,因此,建构农民工信息情报机制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一个基本路径[10]。郑小红提出,图书馆应该按照柔的要求和平等开放的原则,提供多元化服务项目,延伸服务范围,改善新生代外来工的文化生态环境[11]。
3.4 实证研究和地区经验总结
主题属于实证研究和地区经验总结的文献各有十多篇,主要通过对某一地区劳务工群体利用图书馆的情况进行调查,根据结果分析影响劳务工利用图书馆的障碍和因素,提出解决方法;或以某一区域推行劳务工图书馆服务的经验和教训作为样本进行分析,为这项工作的持续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这两类主题文献的研究对象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主要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东中部省会城市为阵地开展调研,这一方面显示了劳务工群体在这些区域生活与流动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地开展劳务工群体图书馆服务的创新性与先行性。
4研究现状评析与展望
4.1 研究现状与不足
4.1.1 研究与实践推动政策出台。业界对外来劳务工群体服务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促进了相关政策的出台。一方面,业界创新服务手段,为劳务工群体提供了形式多样的人性化服务,效果显著;另一方面,通过实证调查和对区域样本的研究,业界从服务模式、人员与经费保障、服务可持续推进等方面均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具有区域性特色的劳务工图书馆建设与服务已初具规模,为当地政府部门公共文化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比如,深圳市在2013年4月16日出台的《深圳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规定》,就是该市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出台的第一个部门规范性文件,当中对外来劳务工群体享受图书馆服务从制度上提供了政策保障。
4.1.2 服务内容研究收获较大。研究图书馆为劳务工群体提供的服务内容与具体措施的文献占了较大的比例,虽然当中存在一部分重复列举普遍经验做法的陈述性文献,但也有一部分文献提出了较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做法。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图书馆的劳务工服务已不仅仅局限于单一馆舍和单一形式,而是从服务范围的延伸,服务形式的多样化,甚至服务人群的细分等方面都在反复的论证和具体实践中收获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尤其是对于劳务工子女、新生代劳务工等特定群体的图书馆服务研究,以及对劳务工群体的知识援助、阅读保障、信息权益保护、柔等的研究,都体现了图书馆服务中的人文关怀。
4.1.3 理论研究尚未形成体系。首先,对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深度不够,大量的文献除了强调这项服务的必要性以外,主要停留在探讨开展具体服务措施这一层面,重点探讨劳务工图书馆服务持续开展的保障机制与绩效考核机制的文章非常少。而这恰恰是确保这项工作深入推进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环节。其次,对服务人群的界定不统一,导致该领域的理论研究非常松散而不成体系。大部分文献研究对象为“农民工”,而把从中小城镇进入大中城市务工的群体排除在外,还有部分文献研究对象为“弱势群体”,把劳务工与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归入一类,前者的研究对这一群体把握不够全面,后者则是研究的专指度和针对性不足。因此,尽早厘清“外来劳务工”的概念和涵盖范围,有利于该领域研究的继续开展。
4.1.4 实践研究存在区域局限性。目前该领域的实证调查与实践研究主要局限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北京、武汉、广州等大城市,这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较快,外来劳务工人数众多,政府重视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劳务工群体进入的城市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地区,其他中西部地区的大中城市同样存在着数量庞大的进城务工群体。而在这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相对缺乏,保障相对滞后,劳务工的图书馆服务权益更应受到关注。
4.2 研究展望
开展外来劳务工群体服务既是图书馆的性质和职能所决定的,又是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图书馆界所需承担的社会责任。综合以上分析,在今后该领域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更多地关注以下问题。
首先,应该重视劳务工图书馆建设与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问题。通过目前国内不同区域建设劳务工图书馆的成败经验,探索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制度安排、人员经费保障、考核机制等,评估现有政策的不足之处,研究政府、业界与社会力量在这项工作中所应该扮演的角色,等等。
其次,要重视劳务工群体细分服务的研究。当前,新生代劳务工的比例正在不断上升,他们与第一代劳务工相比,群体特征与服务需求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还有劳务工子女的服务问题、劳务工融入城市成为居民后的服务问题等,都值得业界去探讨。
最后,还要结合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拓宽劳务工群体服务的思路。产业结构转型最终会影响到外来劳务工群体的构成。应该认识到,外来劳务工是一个流动的群体,因此图书馆所面对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服务群体,群体的变化必然导致服务需求的改变,因而也会对图书馆服务提出新的挑战。与此同时,对劳务工图书馆建设的规划也应该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之下进行长远的谋划。
[参考文献]
[1] 倪传明,祝东红.把农民工纳入到主流文化视野中:论公共图书馆如何为农民工提供文化服务[J].图书情报知识,2005(1):107—109.
[2] 郜向荣,侯玮辰,王子舟.北京市农民工知识能力及对图书馆需求的调查报告[J].图书馆,2008(4):4—10.
[3] 董克,张珂,程良,等.武汉市农民工知识能力及图书馆需求调查报告[J].图书馆,2008(4):11—17.
[4] 吴丽娟,吴志伟,朱海明,等.深圳市外来务工人员知识能力及图书馆需求调查报告[J].图书馆,2008(4):18—24.
[5] 王子舟.图书馆如何向农民工提供知识援助[J].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1):4—8.
[6] 周新跃,罗涛,李煦,等.金融危机下面向农民工自主创业知识组织服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9):200—202.
[7] 朱明.社区图书馆发展路径探析——以某市S社区农民工补偿教育为例[J].图书馆论坛,2007(3):12—15.
[8] 杨玫.社区图书馆在农民工社会资本重构中的作用[J].图书馆建设,2008(10):47—50.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是衡量人们获取、利用并开发信息等各方面能力与修养的一项指标,它并不是先天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逐步培养起来的。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素养不仅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信息素养一词是从图书检索技能中演变发展而来的,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随后许多机构及专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将信息素养的内涵扩展到“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
具体而言,信息素养的内涵是个体对信息活动如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等的态度和能力,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方面内容。其中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客观存在的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能动反映,包括信息获取意识、信息保密意识、信息守法意识等等;信息知识是指个体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发展与作用,具备一定的信息科学技术常识;信息能力指的是人们从事信息活动所应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信息的搜集获取能力、分析鉴别能力和综合利用能力;信息道德是指个体在信息的获取、使用、制造、传播过程中应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不得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二、安徽省高校文科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安徽省高校文科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本课题组主要向合肥地区部分高校发放了9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40份。本次调查涵盖了本专科及部分高职高专层次院校的文科学生,即包括一类高校,也包括了二三类院校,可以说所选取的样本是很具有代表性的。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安徽省文科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不太理想,总体而言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信息忧患意识,但信息意识还比较模糊。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意识到了信息对于自身的重要性,部分学生还为自己信息能力低下,尤其是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强而感到忧虑,他们迫切希望学校和社会为他们提供某些计算机软件应用方面的培训。但大部分学生的信息意识还比较模糊,他们不清楚信息素养的概念及内涵。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把信息素养的概念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获取意识不强,信息保密意识和信息守法意识淡漠。虽然部分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的信息能力比较低下,但至于如何改变当前的状况,他们没有进行思考也没有进一步行动的打算。
2、学生们信息知识比较欠缺,信息能力普遍比较低下,信息获取渠道比较单一。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同院校的文科学生在信息能力方面的差异不明显,但高年级学生相比低年级学生的信息能力普遍要强。当学生们遇到问题后,绝大多数学生会选择询问老师和其他同学,部分学生会选择上网搜索答案,少数学生选择进图书馆检索信息。在信息检索能力方面,尽管高校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文献检索课程,但效果却不甚理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74.4%的学生居然都没有参加过任何相关培训,他们对于图书馆的功能不是很了解,绝大多数文科学生只知道图书馆有书目查询和书刊借阅功能,部分学生知道图书馆参考咨询功能,但图书馆所提供的其他服务基本不清楚。在数字图书馆和网络数据库的知晓和使用情况上,仅有11.5%的学生经常使用。这种情况在高年级学生和部分重点院校中稍好些,这些学生经常使用中文数据库,初步具备了信息检索的能力。但几乎没有学生了解并使用过外文数据库,除了高校文科学生们认为自己专业上不需要之外,语言障碍也是一个关键因素,此外检索能力低下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
3、在信息道德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信息道德意识,但这种道德意识还十分薄弱和有限。大部分学生在调查中对于黑客现象和行为都表示反对,少数学生表示极度厌恶,但调查也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于信息的处理比较随意,他们擅自改变公用计算机的设置,设置密码,删除部分软件,破坏别人的程序和资料,极少数学生遇到电脑病毒之后甚至选择转发,只有少数学生表示从来没有改动过公用计算机上的相关数据。
三、安徽省高校文科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综观安徽省高校文科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现状,我们认为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各高校对于信息素养的全面性培养不够,大多数学校只强调信息技能培训,对于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培养不太重视;另一方面,文科学生们也只是为了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写作毕业论文才去接触和搜索信息,显得过于被动。针对这种问题,我们认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才能逐步提高高校文科学生的信息素养:
1、加强硬件建设。硬件条件是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关键因素,硬件设施过于落后会影响学生们进行信息检索的兴趣。在调查中,部分学生反映学校的硬件设施较为落后,如计算机数量少、网速太慢、没有安装相关软件等,影响了自己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检索,也有学生反映图书馆馆藏资源有限,许多信息检索不到。这说明部分文科院系尚未真正将信息技术视为推动学科建设的动力之一。因此,加强硬件建设仍然是部分文科高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之一。
2、完善信息素养培养内容。对于高校文科学生,既要开设信息技能培训课程,如文献检索和计算机应用等,也要开设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培养类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们认识到利用各类工具进行信息检索不仅仅是要应付各类考试和考证,更重要的是使自己真正掌握这种技能。要大力培养高校文科学生们的信息责任感,培养他们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学会抵制信息污染,自觉遵守信息伦理道德和各类法律法规,主动参与健康信息社会的创建。
3、积极探索多种可以促进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和平台。除了开设信息素养类必修课程之外,各文科类高校还应该积极探索各种能够激发学生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类的途径,如分发宣传小册子,举行信息素养类讲座,开展信息素养竞赛,组织各高校间的信息素养类交流活动等。丰富的形式比起单一的课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兴趣。
4、高校和教师应将信息素养的培养细化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高校教师要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水平,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细化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内外信息检索类任务的布置,培养学生追踪学科发展趋势,养成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可以给学生分配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己决定学习方法和途径的目标驱动式教学,是一种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较好尝试。另外,高校新闻专业可以设置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尝试通过网络论坛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网络完成作业的提交与修改,这也是一种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好方法。
5、从宏观层面而言,良好的外部氛围对于提高学生们的信息素养也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社会要提供全面信息服务,而有关部门也应做好信息素养的宣传工作,监督各种不良行为,形成良好的获取利用信息氛围。
总之,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份复杂的任务,高校文科学生的信息培养要以提高信息技能为基础,以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为核心,把信息素养的培养细化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为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本论文为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安徽省高校文科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8sk480)
参考文献
1、刘秀凤、徐华伟,《高校文科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探讨》,《中国成人教育》,2005年第8期
2、张意柳,《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缺失与对策》,《现代情报》,2006年第5期
3、胡家荣,《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与措施研究》,《图书馆学刊》,2006年第1期
4、吴丹,《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基于高校在校学生信息素养调查分析》,《图书馆建设》,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