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经济管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2: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林经济管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林经济管理论文

篇(1)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可行性

2.1新农村建设为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使得各级地方政府比以往更加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问题,也要求高校培养大批懂得“三农”实际的农林经济管理人才。为了使高校培养的农林经济管理人才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各地政府都积极与农业院校配合,为高校学生深入农村实际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以笔者所在的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学院与江西省多个地方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自上世纪80年代起,江西农业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就已开始深入研究江西省县域经济、老区经济和鄱阳湖治理,并经常参与省、市、县等多级政府的决策咨询,为江西省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世纪以来,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又与江西省多个县建立更加深入的合作关系,在许多县建立了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使得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进一步深入到基层和农村的实际工作中去。

2.2新农村建设为农林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提供了素材

新农村建设不仅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实践条件,也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是以前所没有的,在以前的理论教科书中难以将这些新问题纳入讨论。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新问题不仅仅给学术界的理论研究提供了研究对象,也为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的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在没有书本现成答案的情况下主动去探索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这种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灵活运用基本理论去解决复杂多变问题的能力。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途径

3.1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首先要重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从硬件方面来加强实践教学。虽然农业院校自身往往拥有一定数量的校内实习基地,但是校内的实习基地并不能取代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校内实习往往达不到接触实际农村社会的目的。从本质上讲,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属于社会科学,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最好的场所就是广大的农村。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强的实践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扎实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要依托当地政府,选取一些典型的农村作为相对固定的实践基地。学校与校外实践基地形成长期合作的关系,既有利于积累和利用历史资料,也有利于通过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为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提供条件。

篇(2)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发展高等教育进程中较早设置的专业,作为农业经济和农业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本科专业,为国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从外部条件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从专业内部来讲,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的特色与定位,而培养目标的实现又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依托。所以,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为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服务,其合理性最终取决于是否满足对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基于此,试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的变化来探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国家就业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日趋严峻,以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毕业生就业单位、毕业生就业率发生了如下变化:

(一)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变化

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来看,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在各类农(林)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政策分析等方面工作。基于此,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分为四大类型即企业、教育科研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其他(包括考取研究生、自主创业等)。其近20年就业方向变化情况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企业就业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教育科研单位就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一方面原因在于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愈加规范,竞争也日趋激烈,行政单位必须参加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也实行统一招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学历层次日益提高,导致进入教育科研单位的门槛提高,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必须具有硕士学位甚至是博士学位。而各类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对毕业生学历、学位的要求不高,所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目前更多就业于各类企业。

(二)毕业生就业率的变化

从1996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实行完全市场化的双向选择。由于就业政策和就业领域的变化,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表2为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经管学院近5年就业数据。

从表2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呈一个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近2年就业率下降明显。虽然与学校的总体就业率对比处于中游水平,但是对比经管学院平均就业率而言明显较低。

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方向及选学课程意愿的调查

学生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在学习过程中,大多选择能快速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就能就业或对就业帮助较大的专业方向和课程。

为了给学生学习和就业更多的自主选择,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2003级开始,让学生在大三实行明确的专业方向选择,具体方向为农村发展和企业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分别设置了相应的方向课。近4届学生专业方向选择情况如表3。

从学生专业方向选择的情况来看,除04级学生在两个专业方向选择基本持平外,其余几届学生大部分选择了企业管理方向。经过调查了解,学生的选择专业方向更多考虑的是市场就业需要。

(二)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

为了了解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农林经济管理教研室对三、四年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学生最喜欢的专业课程”这一选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农产品国际贸易。其中,管理类课程占到60%,而经济类课程只占20%。

“在对就业最有用的专业课程”这一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会计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经济法。管理类课程具有明显的优势。虽然学生只是一些感性的认识,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目前课程设置上的一些漏洞和问题。

三、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的平衡问题

农林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授予学生的学位从早期的农学学士到中期的经济学学士以及现在的管理学学士,体现了教育界对这一专业认识的不断变化过程。最初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农业经济学为主线,强调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际上成为农业经济专业。在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前,国家更多需要具备较强经济学知识的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各级政府的农业经济部门成为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但随着大学生就业体制的变革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逐渐成为接纳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的是具备较强微观管理能力的学生。针对这一市场需求变化,近年来,专业在教学计划中作了一些调整,增加了管理系列的课程,但与一般的管理专业相比,从课程体系来看,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较大差距。

(二)“重理论,轻实务”的问题

随着大学扩招,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层面上,也由原来的宏观型、理论研究型逐步转变为通用型、复合型和应用型。培养目标的转变,必然要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当前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重理论,轻实务”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这也是全国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个通病),具体体现在:(1)在教学方式中,专业课程的讲授大多依然采用的是“教听式”,而强调实务操作、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较少;(2)在教学计划中,原有的专业课程实习较少,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三门课程;(3)考核方式中也存在一定问题,考核的方式较为传统,很难从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出发来进行。

(三)课程体系的“专”和“宽”的问题

由于农林济管理学科自身的宏观性和宽泛性,以及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包含了较多其它学科或专业的课程:如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学、审计学等会计类课程;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农业保险学等金融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等贸易类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领域,增加了知识面,拓展了知识结构,但受到学时限制,使得这些“宽”与“专”相互竞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始终是现行农林经济管理课程体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直在不断微调,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要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应市场就业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体系构成等方面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一)课程体系应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生的目的除上述外还包含着提高自身社会生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就业竞争力。如果大学是“工厂”,培养的学生就是“产品”,评价这个“工厂”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产品”是否受社会欢迎。社会欢迎就意味着学生就业竞争力强,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才算完成。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调整过程中,应时时把握学生就业需求目标,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更好的为学生实现就业而服务。

(二)把握好专业的“共性”和“个性”

从“共性”的角度来讲,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涵盖经济和管理两大学科,目前授予的是管理学学士学位。因此,在课程设置中,经济、管理通用型课程应是其主体,这是“共性”问题。但同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又有自己的“个性”问题,需要有一部分专业课程来体现这种“个性”,这也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所在。

(三)细化专业方向的划分

篇(3)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王衍用.对旅游资源应该进行深度研究[J].旅游学刊,2007(2):11-12.

[2]伍延基,王计平,曾海洋.无景点旅游的理论解释与实践意义田.旅游科学,2008,22(4):28-31.

[3]宋丁.突破中国旅游市场的门票经济瓶颈[J].旅游学刊,2008,23(5):11-12.

[4]陈耀.坚持旅游规划创新,推进”大旅游”统筹发展[J].旅游学刊,2010,25(3):7-8.

[5]郭文.无景点旅游:一种新型旅游方式的兴起及影响研究[J].旅游论坛,2010,3(5):566-571

[6]谢彦君.在旅游普查实践中用学术的眼光审视目前国标的得失[J].旅游学刊,2005(4):8-9.

[7]谢朝武,黄远水.论旅游地形象策划的参与型组织模式[J].旅游学刊,2002,17(2):30-34.

[8]程遂营.我国居民的休闲时间、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J].旅游学刊,2006,21(12):9-10.

[9]简玉,峰刘长,生徐钮.无景点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基于长沙与张家界旅游市场的比较分析[J].旅游论坛,2010,3(6):756-762.

[10]方田红,雷可为.关于我国无景点旅游兴起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9,(11):88-90.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川刘松.休闲旅游理论及实证分析[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8:4-21.

[2]李洪涛.我国自助游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22-24.

[3]李永文.旅游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0-11.

[4]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16-126.

[5]伏六明.无景点旅游发展障碍与对策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82一84.

[6]克莱尔.A.冈恩(美),特格特.瓦尔(土).旅游规划理论与案例[M].吴必虎,吴冬青,党宁.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_5:4.

[7]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13-115,236-237.

[8]王林伶.银川休闲旅游开发与空间构建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0:1_5-16.

[9]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2003-200_5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_5:19_5-207.

[10]张景群.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M].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7-8.

[11]张素娟,樊莉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商贸,2010,9:17.

[12]丁磊.浅析自助旅游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商业经济,2006,(3):9.

[13]陈秀琼.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门票涨价的理性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8):14-17.

[14]林炎钊.旅游形象设计:我国旅游城市面临的新课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报,1995,(3):53-56.

[15]林捷.互助旅游者交往特征和模式研究一一基于社会基本论的视角[D].广州:中山大学,2009:1-7.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行社经营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69.

[2]王云良.网络互助旅游及其基本特征[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23-28.

[3]郭小东.基于旅游心理动机视角的无景点旅游现象及其影响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研究生院,2010:31-60.

[4]顾金梅.我国导游薪酬制度的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3):14-18.

[5]钟丽娟.武汉市无景点旅游者行为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0:26-40.

[6]钟丽娟,钟丽姬,涂建华.无景点旅游下导游的应对措施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5):473-474.

[7]袭金红.服务场景中的“其他顾客”.商场现代化,2009(34),27-28.

[8]姜玲玲.大学生自助旅游体验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0.

[9]兰龙耀.邮轮旅游体验分析.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3),77-78.

[10]马庆国.管理统计,数据获取、统计原理、SPSS工具与应用研究.北京,科学出版杜,2002,320-378.

[11]李晓琴.旅游体验影响因素与动态模型的建立.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5),609-611.

[12]李祗辉,白讳,马琪,等.体验经济视角下服务场景对顾客满意影响的实证.科技管理研究,2014,34(6),197-200.

[13]金立印.服务接触中的员工沟通行为与顾客响应一一情绪感染视角下的实证研究.经济管理,2009(18),28-35.

[14]倏静,张丽华.旅游体验的层次性及影响因素分析.过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41-43.

篇(4)

作者简介:唐晶磊(1974-),女,河北邢台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韩宏(1965-),男,陕西武功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陕西 杨凌 712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级教改重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JY11010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69-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强调将管理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突出三者相互交叉渗透的特色[1],以培养实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人才为目标,使学生能系统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具有综合运用所学信息技术、经济和管理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在企事业单位、各级管理部门、科研单位和教育等部门从事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开发和管理,以及相应的教学和科研等工作。[2]

依据信管专业培养目标,如何培养信管专业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能力,使信管专业的学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实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人才,是高等院校从事信管专业一线教学的教师必须深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从事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经验,以及社会对信管专业学生的要求,对案例研究性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并在信管专业主干课程“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课程教学上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

一、信管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信管专业的主干学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学和经济学,[3]主干课程主要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信息资源管理、管理学原理和会计学原理等。信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必须坚持技术和管理基础课不能削弱,使学生在各方面能力、技能上都有所发展。[4]

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是信息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决策支持概念提出以来,决策支持系统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5]通过“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具备信息组织、检索与储存、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为成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做准备。[6]

由于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等基础类课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技术课程同时并进,甚至有时基础课类滞后于专业技术课,[7]导致学生的经济和管理理论等跟不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或信息系统管理能力稍嫌欠缺,对分析策略和决策支持技术理解和运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难以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最终造成应用开发和创新能力薄弱,难以适应社会对本专业的要求等。

二、信管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信管专业教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信管教学模式决定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8]然而信管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课程的教学。

第一,信管专业教材建设更新缓慢,信管专业教材要么偏重于工程类,要么偏重于管理类,不能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管理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相互交叉渗透,突出三者相互交叉渗透的特色,难以达到培养实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人才的目标。

第二,课程开设及先后顺序不尽合理。比如“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学原理”等课程要早于“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但有些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学原理”课程与“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同步进行,甚至“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所需“信息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课程也晚于此课开设。这导致信管专业学生不仅缺乏相关经济管理理论基础,而且也缺乏相应的开发和应用技术。[9]因此,在制定信管专业培养方案、布置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课程开设及先后顺序要求,否则很难达到专业培养目标。

第三,实验条件有待提高。很多学校信管专业课程课时数过少,教学条件尤其是实验条件不完善。比如,信管专业课程“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对实验条件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和性能较好的实验平台,以实现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应用。[10]但有些学校存在对该课程认识不足的现象,致使实验条件很难改善和提高。

要解决以上问题,首先应该强调信管的专业特色,要重视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础,强调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准确定位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研究教学计划,完善专业培养方案,选择开设的课程目录和开设的先后顺序,改善和提高专业课的实验条件,以让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知识为目的确定合理的教学课时数。

信管专业很多课程实验性非常强。目前专业课程教学方法过于简单,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应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引入研究性案例教学模式,并利用研究性案例教学模式指导教学和实践。

三、研究性案例教学模式的思想及基本原则

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应用互动式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可以互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保证教学效果,实现专业培养目标。针对部分教材缺少原理的实际应用案例,通过利用具有实用性的研究性案例进行实验教学,实验共12学时,其中设计型实验8学时,综合实验4学时,补充研究性案例。

研究性案例教学遵循4个基本原则。第一,研究性案例教学要坚持知识和技能综合发展的原则。第二,研究性案例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特长的原则。第三,研究性案例教学要坚持加强实践教学的原则。第四,研究性案例中要深刻领悟基本原理和理论,过程不深究,重点在分析应用的原则。

四、研究性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

依照信管专业培养目标和案例性教学的基本原则,研究性案例课程教学实践模式如下。

1.完善教学内容

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补充研究性案例,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研究性案例进行分析,并应用基本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求解。在每章理论讲授完成后,会补充该理论知识的应用案例,增强学生对该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人工智能技术章节时,补充神经元的结构和作用函数,并将笔者博士论文里面所用的BP网络作为研究性案例进行讲解。同时,再利用异或问题求解的研究性案例,利用MATLAB语言编程实现神经网络的实例应用,增强学生对神经网络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选择合适的研究性案例,能够使学生把经济和管理理论与实际案例应用结合起来,加深对理论和各种决策支持技术的理解,真正达到应用的目的。例如,在讲授基于数据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时,以航空公司数据仓库决策支持系统为例,分析航空公司数据仓库系统的功能模块。通过查询“北京到各地区的航空市场情况”,发现西南地区总周转量出现了最大负增长。然后对此问题进行多维分析和原因分析。这种既真实又具有极强说服力的研究性案例,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调整授课方式

调整填鸭式授课方式为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讨论式教学。在每章理论部分讲授结束后,结合有针对性的研究性案例,进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稍显疲惫的每节课后10分钟,通过提问学生和分组讨论,进行适时总结所讲内容。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也能通过问答或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思考,使学生自然扫除后10分钟的听课死角和疲惫。例如,在决策支持系统理论部分教授结束后,结合物资分配调拨的决策这一研究性案例进行讲解。本研究性案例涉及到多模型组合、数据库大量数据处理的决策问题。通过案例对企业分散在各地的30多个仓库和20多个分厂的上千种物资需求申请进行汇总分析,进行物资分配调拨。依据分析确定相应的模型和模型组合,并建立相应的物资调拨分配流程图,利用数据库大量数据处理,即可实现物资分配调拨的决策支持。通过研究性案例讲解和讨论,使学生对比人工作业和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运行的时间和效率,很直观体现了决策支持系统的特点和作用。通过以上研究性案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牢固掌握系统开发的过程、步骤和所用的模型库、数据库和知识库。

3.加强研究性案例实践环节

基于培养实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人才的目标要求,克服单纯采用验证性实验的弊端,在实践环节设计上,利用东华大学的决策天地和MATLAB7.9语言两个实验平台,通过研究性案例进行实习。实践环节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两个层次的实验。首先用验证性实验来验证技术上的可行性,然后利用设计性综合实验使用信息分析和决策技术。例如首先利用遗传算法的MATLAB的程序实现,然后利用遗传算法的人工智能技术,在系统开发平台上设计实现人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综合性实验是实践环节的升华,要求学生从多个设计题目中选择一题。实验前,必须从所学的决策支持技术中选择一种,题目中涉及遗传算法、神经网络、数据挖掘、OLAP和SWOT分析、知识发现、数据仓库等技术,利用这些技术在实验平台上实现系统模块的设计、所需模型和模型组合设计、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的设计、界面设计等过程,使学生牢固掌握系统开发的过程、步骤和所用的模型库、数据库和知识库。

4.改进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结合多媒体技术、编程软件、系统开发平台和网络资源等,在课堂讲授、实验设计和实践等环节中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对于难以理解的内容,引入有针对性的研究性案例,结合多种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理论可视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例如在知识表示方法讲授部分,ID3算法思想、主算法和建树算法抽象且难以理解,引入判断某天气实体气候类别的研究性案例,采用教室配备的黑板进行板书讲解,在黑板上将主要的推理过程和计算过程列出,这样更有助于理清ID3算法条理,也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记笔记和思考的时间,加深学生对ID3算法的理解。对于难以理解的理论和案例,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并采用学生讲授教师点评引导的方式,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五、研究性案例教学模式的效果及意义

研究性案例的教学模式,在“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课程教授中实施2年(2010-2012)来,使学生结合经济理论,深入掌握了企业主流的应用技术及开发设计工具,通过实践深刻领悟管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与工程等现代管理理论和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经济系统分析、数据分析与建模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了较强的信息系统分析、开发和管理等实际工作能力,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在专业性较强且没有给出系统运行结构图的案例中,通过讲解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画出20个专业性强的包含案例中所有模型库和数据库的系统控制运行图,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开发能力。笔者分别对2010、20111和2012年度的期末试卷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在案例分析、案例模型库和数据库设计和应用上的能力大大提高。由此说明,案例性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渗透,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信息技术、经济和管理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信管专业的学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实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人才,满足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济.谋划发展规划未来[J].中国高等教育,2003,(2):5-11.

[2]陈晓红.决策支持系统理论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彭涛,佟建新,范莉丽.基于案例教学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9,(4):86-89.

[4]裴有为.对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6,(1):98-99.

[5]季诚钧.试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四大关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6):34-37.

[6]冷伏海,张学福,王巍.支撑中小企业的信息管理论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1):55-58.

[7]吕新民.经济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2):88-90.

上一篇: 工业经济论文 下一篇: 高中政治经济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