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3:0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金融风暴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美国次级贷款的内容和特点
次级房产贷款简称次贷,是一种房地产抵押的按揭贷款。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很有诱惑力,因为它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次贷低首付,有的次贷甚至没有首付,这对中低收入者特别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贷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总额的20%—40%,而次级贷款的低首付特点则激起了人们的购房欲望。二是次贷期限长,有的20年还本息,还款周期长使贷款者压力小。三是次贷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18年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时候利息越高。这三个特点使得中低收入者踊跃贷款购房,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达到几百万美元以上。
美国开办次级贷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决中低收入者买房难问题。这项措施启动后,美国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为1000万中低收入者解决了住房问题。在美国,孩子18岁以后基本自立了,剩下父母构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级贷款政策迎合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并较好地满足了美国人的购房欲望。但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次贷刺激了房市,也毁了房市。因为当时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信贷双方都有一个心理底线,即最后实在不行就卖房子还贷款,反正也赔不上,结果恰恰就在这里面出了问题,房价连跌了40%,房地产市场因此溃不成军,终于爆发了次贷危机。
二、诱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美国金融是全球一体化的龙头,很多银行都在发行贷款证券(英文缩写是MBS),形成债务后再卖债券(英文缩写是CDO),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个债务链,债务链一断,便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波。探求原因,主要是三个因素集合造成的。
(一)宏观调控力度不当。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从5%降到1%。降息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次贷买房,促成了房地产“泡沫”。而后美联储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又连续13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调到了5.3%。因为利息高了,还贷的成本也就高了,本金滚利息,越滚越大,加重了还贷者的压力。美联储主导贷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致使很多人次贷低息买房,而后又高息还款难,最终引发了危机。
(二)房地产市场失衡。美国房地产从2006年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10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60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这使最终指望卖房子还贷款的人始料不及,房价下跌到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引发了金融风波。
(三)金融机构推波助澜。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竞相炒作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和债券,炒来炒去,炒得扩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国家和银行都卷了进去,从而引发世界性的金融波动和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是历史的巧合。现在设想:如果美联储当年不加息,贷款的利息也就不会这么高;如果美国的房地产价格还在涨,房主还贷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刺激房贷,没有证券商、银行家从中炒作金融衍生品,也就不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而现实的结果恰恰是这三个问题汇集在一起“交叉感染”,其结果必然引发美国的次贷危机。事出有因,绝非偶然,偶然寓于必然之中,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次贷危机的后果和危害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带来了全球性的诸多问题,包括现在的股灾和金融风波。
(一)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美国处于世界霸主地位,小布什希望美元贬值,贬值后会刺激外贸出口,降低进口,减少美国的外贸逆差,这是他的基本立足点。美元贬值以后,美国可以多印美钞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出现了反应,物价上涨、经济放缓。比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从2005年7月21日晚上19:00开始升值,到目前已累计升值了18.2%,汇率已突破7元的大关。到2008年年末,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将升到6.6元,接着继续再升到5元,2020年最后升到4元左右。人民币升值的另一个原因是压缩出口、增加进口,降低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美国打压人民币升值意在减少它的外贸逆差,内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是美元贬值,另一端人民币就要升值,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美元贬值带动人民币的升值加快,为全球输送通货膨胀,现在俄罗斯的物价涨得也很厉害,欧盟、日本、新加坡、韩国也都受到影响,物价都在上涨。所以,面对物价上涨,中央提出“两个防止”,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利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多种经济杠杆调控物价和股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次贷危机引发石油价格上涨。美元贬值之后,美国、纽约和伦敦的期货石油价格最高接近每桶150美元(七桶为1吨),一吨是10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6800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软黄金,经济高速发达之后,石油更是经济血脉。目前,我国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亿吨,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如果石油涨价,会引发我国很多产品涨价,中国的物价就会形成“井喷”效应。现在中石化、中石油天天向发改委反映,我国一半的石油靠进口,如果石油不涨价,就会出现倒挂和亏损,发改委只好让财政给其补贴120亿元,让其别涨价。2007年我国物价上涨,工业品是石油领头涨,副食品是猪肉领头涨。由于我国垄断产业太多,资源管理不到位,产品成本降不下来,电力、石油、煤碳等资源性的行业都提出要求涨价,但老百姓又怕涨价,这使国家发改委一手托两家,处在两难的选择中,即一手托企业要涨价,一手托民众怕涨价。若经济问题弄不好,则会引发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次贷危机引发很多国家经济减速。由于美元贬值,石油涨价,美国经济发展开始减速。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为2.2%,比2006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0.4%,第二季度预计只有1%,预计2008年全年美国GDP增长率为1.5%左右,最悲观的是高盛公司预测只有0.8%。美国、日本、欧盟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现在都在减速,而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正在崛起,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四、全球金融系统的新特征
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风波,发现世界金融系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把握。
(一)金融系统的整体性。世界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货币的国际化和金融系统的一体化。现在看,全球的金融系统是连为一体的,已经形成一个联动互补的新格局,一个地方出问题,马上会引起连锁反应。这需要我们整体把握金融系统的形势和走向,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经济问题。
(二)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全球的金融资本近100万亿美元,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过剩,大概有8万亿美元的流动资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鳄的手里,在世界各地寻找机会进行投机炒作。其中,有一个金融大鳄叫索罗斯,他的手里有上千亿美金的“热”钱,1997年,他看到亚洲的金融市场刚开放并很脆弱,便到泰国的金融市场搅动一番后抽资脱逃,致使泰铢当天贬值,并引发了整个东南亚的金融风险,中国的香港也深受其害。国际游资多了以后就会到处窜,像老鼠一样哪有窟窿就往哪里钻,所以金融系统开放后要更加注意安全性。现在看,几次大的金融危机都是国际游资投机形成的。比如1997年泰铢贬值引发的东南亚金融风险,19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的金融风波等,都是国际游资的流动带来的后果。在我国,这些国际游资基本上会炒四个“市”,都很有规律。第一步是炒期货市场,通过赌博抬价,把国家的物价系统搞乱;第二步是炒股票市场,把股市烘起来,出现股市“泡沫”,到高位之后再抽资逃跑,套住的是中国的股民散户;第三步是炒房地产市场,形成房地产“泡沫”后再抽逃;还有一些高手进行第四步,即炒外汇市场,在汇率浮动中挣钱。这些金融大鳄在期市、股市、房市和汇市这“四市”上做文章,投机炒作到一定程度,把老百姓和股民的钱换成美元揣走了,留下的是金融灾难,这已成为一种定式和基本规律。
(三)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某个环节有了风吹草动,马上形成一种“蝴蝶”效应,整个金融系统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因为它是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这种大趋势无法遏制。虽然次贷危机本身仅仅几千亿美元,但全球都受影响。我国的股市离美国很远,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预期,如果信心和预期都没了,股市也就跌惨了。现在看,这次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形成一种灾难,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带来的。
(四)金融波动的周期性。金融系统的运行具有周期性,只有认真了解和把握,才能未雨绸缪,驾驭金融形势的变化。从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我们就知道资本主义有经济危机,危机时会出现牛奶过剩倒到海里、产品积压卖不动、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和物价飞涨等现象,这是那个年代初级阶段的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过剩型的危机,这是即时危机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到今天,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发生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由过去的生产过剩型危机转变为金融危机,这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规律。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也出现了一些周期性的规律,比如经济过热,基本上是8-10年出现一次。1982-1984年,我国出现第一次经济过热,进行了治理整顿;1994年,出现第二次经济过热,进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顿;2006年末,出现第三次经济过热。我国股市也呈周期性变化,基本上是五“熊”三“牛”,股票行情是“横有多长、竖有多高”,这些都是辨证的。现在需要我们掌握的是周期性,准确把握经济走向和规律,从而做到未雨绸缪,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美国看市场经济的优势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用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二,产权多样化,鼓励竞争,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但是,市场经济也有负面效应,会周期性地出现一些问题。在计划经济年代,经济的主要危险是通货膨胀,因为当时是短缺经济,经常供不应求,物价自然就会上涨。市场经济有通胀,也有紧缩,二者交替进行,但主要危险是通货紧缩,即生产过剩、物价低迷、消费不足。在1998-2005年期间,我国经历了8年的通货紧缩,经济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目前,我国又一次进行宏观调控,防止通货膨胀,但要注意调控的节奏和力度,要点刹车,不能急刹车,急刹车容易造成翻车。如果长期过度地紧缩银根,那么到2009年末,我国有可能重新滑入通货紧缩,5年内经济将无法有大的发展。不能一放就胀,一紧就缩,这几年我国一直是这么周而复始地走这条路,现在要注意掌握调控的力度。如果再次出现1998年的那种通货紧缩,我国就难办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再加上弱势群体多,如果经济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那么很难保就业、保稳定,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参考文献:
[1]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J].经济学动态,2007(9).
[2]从次贷危机看美国楼市与中国楼市的关系[J].中国金融,2007(18).
[3]论我国的资产泡沫与金融风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美国次级贷款的内容和特点
次级房产贷款简称次贷,是一种房地产抵押的按揭贷款。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很有诱惑力,因为它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次贷低首付,有的次贷甚至没有首付,这对中低收入者特别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贷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总额的20%—40%,而次级贷款的低首付特点则激起了人们的购房欲望。二是次贷期限长,有的20年还本息,还款周期长使贷款者压力小。三是次贷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18年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时候利息越高。这三个特点使得中低收入者踊跃贷款购房,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达到几百万美元以上。
美国开办次级贷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决中低收入者买房难问题。这项措施启动后,美国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为1000万中低收入者解决了住房问题。在美国,孩子18岁以后基本自立了,剩下父母构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级贷款政策迎合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并较好地满足了美国人的购房欲望。但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次贷刺激了房市,也毁了房市。因为当时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信贷双方都有一个心理底线,即最后实在不行就卖房子还贷款,反正也赔不上,结果恰恰就在这里面出了问题,房价连跌了40%,房地产市场因此溃不成军,终于爆发了次贷危机。
二、诱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美国金融是全球一体化的龙头,很多银行都在发行贷款证券(英文缩写是MBS),形成债务后再卖债券(英文缩写是CDO),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个债务链,债务链一断,便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波。探求原因,主要是三个因素集合造成的。
(一)宏观调控力度不当。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从5%降到1%。降息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次贷买房,促成了房地产“泡沫”。而后美联储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又连续13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调到了5.3%。因为利息高了,还贷的成本也就高了,本金滚利息,越滚越大,加重了还贷者的压力。美联储主导贷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致使很多人次贷低息买房,而后又高息还款难,最终引发了危机。
(二)房地产市场失衡。美国房地产从2006年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10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60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这使最终指望卖房子还贷款的人始料不及,房价下跌到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引发了金融风波。
(三)金融机构推波助澜。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竞相炒作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和债券,炒来炒去,炒得扩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国家和银行都卷了进去,从而引发世界性的金融波动和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是历史的巧合。现在设想:如果美联储当年不加息,贷款的利息也就不会这么高;如果美国的房地产价格还在涨,房主还贷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刺激房贷,没有证券商、银行家从中炒作金融衍生品,也就不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而现实的结果恰恰是这三个问题汇集在一起“交叉感染”,其结果必然引发美国的次贷危机。事出有因,绝非偶然,偶然寓于必然之中,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次贷危机的后果和危害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带来了全球性的诸多问题,包括现在的股灾和金融风波。
(一)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美国处于世界霸主地位,小布什希望美元贬值,贬值后会刺激外贸出口,降低进口,减少美国的外贸逆差,这是他的基本立足点。美元贬值以后,美国可以多印美钞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出现了反应,物价上涨、经济放缓。比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从2005年7月21日晚上19:00开始升值,到目前已累计升值了18.2%,汇率已突破7元的大关。到2008年年末,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将升到6.6元,接着继续再升到5元,2020年最后升到4元左右。人民币升值的另一个原因是压缩出口、增加进口,降低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美国打压人民币升值意在减少它的外贸逆差,内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是美元贬值,另一端人民币就要升值,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美元贬值带动人民币的升值加快,为全球输送通货膨胀,现在俄罗斯的物价涨得也很厉害,欧盟、日本、新加坡、韩国也都受到影响,物价都在上涨。所以,面对物价上涨,中央提出“两个防止”,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利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多种经济杠杆调控物价和股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次贷危机引发石油价格上涨。美元贬值之后,美国、纽约和伦敦的期货石油价格最高接近每桶150美元(七桶为1吨),一吨是10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6800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软黄金,经济高速发达之后,石油更是经济血脉。目前,我国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亿吨,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如果石油涨价,会引发我国很多产品涨价,中国的物价就会形成“井喷”效应。现在中石化、中石油天天向发改委反映,我国一半的石油靠进口,如果石油不涨价,就会出现倒挂和亏损,发改委只好让财政给其补贴120亿元,让其别涨价。2007年我国物价上涨,工业品是石油领头涨,副食品是猪肉领头涨。由于我国垄断产业太多,资源管理不到位,产品成本降不下来,电力、石油、煤碳等资源性的行业都提出要求涨价,但老百姓又怕涨价,这使国家发改委一手托两家,处在两难的选择中,即一手托企业要涨价,一手托民众怕涨价。若经济问题弄不好,则会引发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次贷危机引发很多国家经济减速。由于美元贬值,石油涨价,美国经济发展开始减速。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为2.2%,比2006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0.4%,第二季度预计只有1%,预计2008年全年美国GDP增长率为1.5%左右,最悲观的是高盛公司预测只有0.8%。美国、日本、欧盟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现在都在减速,而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正在崛起,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四、全球金融系统的新特征
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风波,发现世界金融系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把握。
(一)金融系统的整体性。世界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货币的国际化和金融系统的一体化。现在看,全球的金融系统是连为一体的,已经形成一个联动互补的新格局,一个地方出问题,马上会引起连锁反应。这需要我们整体把握金融系统的形势和走向,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经济问题。
(二)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全球的金融资本近100万亿美元,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过剩,大概有8万亿美元的流动资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鳄的手里,在世界各地寻找机会进行投机炒作。其中,有一个金融大鳄叫索罗斯,他的手里有上千亿美金的“热”钱,1997年,他看到亚洲的金融市场刚开放并很脆弱,便到泰国的金融市场搅动一番后抽资脱逃,致使泰铢当天贬值,并引发了整个东南亚的金融风险,中国的香港也深受其害。国际游资多了以后就会到处窜,像老鼠一样哪有窟窿就往哪里钻,所以金融系统开放后要更加注意安全性。现在看,几次大的金融危机都是国际游资投机形成的。比如1997年泰铢贬值引发的东南亚金融风险,19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的金融风波等,都是国际游资的流动带来的后果。在我国,这些国际游资基本上会炒四个“市”,都很有规律。第一步是炒期货市场,通过赌博抬价,把国家的物价系统搞乱;第二步是炒股票市场,把股市烘起来,出现股市“泡沫”,到高位之后再抽资逃跑,套住的是中国的股民散户;第三步是炒房地产市场,形成房地产“泡沫”后再抽逃;还有一些高手进行第四步,即炒外汇市场,在汇率浮动中挣钱。这些金融大鳄在期市、股市、房市和汇市这“四市”上做文章,投机炒作到一定程度,把老百姓和股民的钱换成美元揣走了,留下的是金融灾难,这已成为一种定式和基本规律。
(三)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某个环节有了风吹草动,马上形成一种“蝴蝶”效应,整个金融系统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因为它是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这种大趋势无法遏制。虽然次贷危机本身仅仅几千亿美元,但全球都受影响。我国的股市离美国很远,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预期,如果信心和预期都没了,股市也就跌惨了。现在看,这次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形成一种灾难,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带来的。
(四)金融波动的周期性。金融系统的运行具有周期性,只有认真了解和把握,才能未雨绸缪,驾驭金融形势的变化。从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我们就知道资本主义有经济危机,危机时会出现牛奶过剩倒到海里、产品积压卖不动、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和物价飞涨等现象,这是那个年代初级阶段的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过剩型的危机,这是即时危机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到今天,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发生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由过去的生产过剩型危机转变为金融危机,这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规律。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也出现了一些周期性的规律,比如经济过热,基本上是8-10年出现一次。1982-1984年,我国出现第一次经济过热,进行了治理整顿;1994年,出现第二次经济过热,进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顿;2006年末,出现第三次经济过热。我国股市也呈周期性变化,基本上是五“熊”三“牛”,股票行情是“横有多长、竖有多高”,这些都是辨证的。现在需要我们掌握的是周期性,准确把握经济走向和规律,从而做到未雨绸缪,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美国看市场经济的优势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用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二,产权多样化,鼓励竞争,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但是,市场经济也有负面效应,会周期性地出现一些问题。在计划经济年代,经济的主要危险是通货膨胀,因为当时是短缺经济,经常供不应求,物价自然就会上涨。市场经济有通胀,也有紧缩,二者交替进行,但主要危险是通货紧缩,即生产过剩、物价低迷、消费不足。在1998-2005年期间,我国经历了8年的通货紧缩,经济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目前,我国又一次进行宏观调控,防止通货膨胀,但要注意调控的节奏和力度,要点刹车,不能急刹车,急刹车容易造成翻车。如果长期过度地紧缩银根,那么到2009年末,我国有可能重新滑入通货紧缩,5年内经济将无法有大的发展。不能一放就胀,一紧就缩,这几年我国一直是这么周而复始地走这条路,现在要注意掌握调控的力度。如果再次出现1998年的那种通货紧缩,我国就难办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再加上弱势群体多,如果经济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那么很难保就业、保稳定,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参考文献:
[1]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J].经济学动态,2007(9).
[2]从次贷危机看美国楼市与中国楼市的关系[J].中国金融,2007(18).
[3]论我国的资产泡沫与金融风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一、世界传媒业难逃金融危机影响
从世界传媒产业的发展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占据了绝对优势。四大西方主流通讯社美联社、合众国际、路透社、法新社每天发出的新闻量占据了整个世界新闻发稿量的4/5。在时代华纳、索尼、迪士尼等传媒产业巨头的引导下,西方50家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当今世界上95%的传媒产业市场。美国现在的传媒产业发展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不仅规模巨大,而且产业细化、全球扩张。目前,美国的经济专家都不愿断言经济减速所直接影响的产业板块。然而,传媒产业内的每个人心里都清楚,一旦经济疲弱现象长期持续,哪一个行业都无法在衰退中幸免。美国一些资深媒体行业分析师和投资家认为,虽然美国的传媒企业和集团运营重心各有不同,但它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经济紧缩的影响。
在所有传媒大亨中,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最能感受经济放缓带来的切肤之痛,因为与其他影视制造同行相比,哥伦比亚的盈利主要依赖广告收益。高盛公司的分析师表示,在他们所关注的娱乐传媒产业板块中,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是最不被看好的企业。摩根大通公司的分析人员预测,美国经济放缓之后,哥伦比亚公司的广播业务收益有可能下降2%至6%,而伯恩斯坦公司的经济专家则估计,一旦经济衰退,哥伦比亚公司每股股票的收益可能遭受20%的重创。
除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金融分析专家对迪斯尼公司的前景也不十分看好。有经济专家认为,迪斯尼公司的股价在经济放缓后可能收缩12.3%,原因在于迪斯尼公司21%的经济收益来自广告收入,另有约25%来自主题公园营业额,而这两项收益随时会受旅游产业效益波动影响。花旗投资的分析师近日则将迪斯尼股票定级为“售出”。经济分析专家们也清楚地看到,迪斯尼与其他传媒公司一样,经营策略发生巨大转变,已经不能与美国前几次经济萧条时的传媒企业同日而语了。投资公司的调查分析显示,经历过1991年美国经济大萧条之后,迪斯尼公司的主营收益已经从主题公园转移。新闻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鲁珀特•默多克透露,新闻集团不再依赖某个单一市场或某种单一媒体,收购境外的MySpace、天空意大利以及东欧国家的电视播放系统,正是新闻集团向经济快速增长国家扩张的明证。
而作为美国几大传媒巨头之一的时代华纳也并非局外之人。近一段时间,华尔街的观察家们都在拭目以待,看新上任的首席执行官杰夫雷•布克斯采取怎样的改革措施,来保护这个易得衰退感冒的传媒大亨。时代华纳近年来将收益重点从电视网络转移,尽管人们还不能确定广告收益衰减对数字产业有哪些影响,也无法预知次贷危机能够减少多少网络用户,分析专家们仍相信转移经营重心能够抵御部分衰退风险。
其他传媒广告投放的形势总的来说不容乐观。瓦乔维亚证券本月的报告中预计,2009年投向杂志的广告支出将减少2%,投向报纸的广告支出将减9.8%,较此前预期有所恶化。但福克斯商业新闻网(FoxBusinessNetwork)广告销售部副总裁麦卡恩(JohnMcCann)表示,部分广告主别无选择,不得不留在这块市场。“对金融公司来说,那些幸存者必须保护自己的市场份额。悄无声息是不行的。”但很多广告主有仍可能选择削减广告投入。“大部分(广告主)会等待市场平静下来再做行动。”福布斯网站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斯潘菲勒(JimSpanfeller)说。[1]
10月13日,俄罗斯记者联盟发言人称,此次经济危机最受打击的是俄罗斯媒体行业,广告投放量正在急剧缩减。俄罗斯记者联盟组织及媒体与民众社会发展中心负责人伊格尔•雅克文科接收采访时说:“通过广告市场,传媒领域被波及得最快也受打击最严重。数百家公司已经破产,主要都是从事广告业务的。”他说,即使是国营或公共媒体也不会幸免。再过2——3个月,因通货膨胀和大量公司破产所造成的需求结构改变会让这些公司也体会到结算和零售压力。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最新的调查显示,由于各国企业都削减了IT及广告开支以应对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在线广告业务在经过连续五年的高速发展后,有可能在2008年停止增长。另据报道,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上半年英国广告市场整体支出同比下降0.7%,美国金融服务业的广告支出同比下降27%。
目前看来,索尼公司似乎在所有传媒巨头中最能抵御经济危机,因为它没有经营电视网络业务。经济专家分析,索尼的娱乐产业目前还没有受到美国经济影响,其电视业务主要关注技术整合,与美国广告业增减没有多少关联,即使有冲击,也主要来自于电子领域。商业部门的统计显示,美国2月份零售业下滑0.6%,电子产品本月的销售减少0.2%,但电脑游戏的硬件和软件销售量猛增34%,对于索尼公司的游戏业务无疑是个利好。
二、金融风暴与传媒产业关系的复杂性
就历史上发生的几次金融风暴来看,防御性行业,如传媒、计算机设备、零售业、通信设备和医药生物等都是受到经济周期下行影响最小的行业。但在世界各行业联系更加紧密的情况下,传媒行业受到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无论是美国这些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媒体是否为执政党耳目喉舌工具,其传媒产业的运营模式其实都大体相近: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靠广告收益为主,其他经营路子为辅的产业化模式。因此,金融危机一旦使经济低迷,那么企业必将受损,投入媒体广告减少,媒体产业相应受损。这是两者最基本的关系。无论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还是从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来看,都存在这样一个链条,只是按照时间纵向发展,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传媒受影响的程度、范围等有所区别。下面以1997亚洲金融风暴和这次金融危机相比具体说明:
首先是表现在影响面的不同。1997年的金融危机源于泰国,横扫东南亚,进而影响到全球,受到重创的国家有泰国、韩国等当事国。当年的金融风暴始于亚洲,从亚洲扩散开来,相形之下西欧、美国等国家所受影响要小于亚洲圈子,并非这次金融危机一样迅速席卷全球。相应的,原来在较小范围的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居于美国、西欧等国的传媒行业受影响更小。而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于作为全世界金融中心的美国,短时间内迅速冲击西方国家乃至全世界。西方国家占据全球95%传媒产业市场,而他们以美国为代表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首当其冲,因此,可以说传媒产业整个行业所受影响面积更大,范围更广。而亚洲等国家所受影响现在还比较小。这场来势迅猛的金融风暴虽然正在蔓延至全球,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对亚洲及中国的影响相对较小,甚至迄今还未明朗。10月16日,光线传媒内部人士透露,金融风暴并未影响该公司登录A股的计划,该公司总裁王长田近期频繁与华兴资本共商私募上市事宜,同时光线内部已悄然推行年薪制与期权制。他认为,光线上市计划并未受金融风暴的影响。让他更感欣慰的是,自金融风暴发生以来,投资者未减少对光线的热情,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过他想象。当然,这也许是他们自身的乐观态度或是猜测,或者只是阶段性现象,对今后的发展仍需审慎观察。
此外,不同时期金融风暴对传媒产业发的影响程度有所区别。几次金融危机对传媒产业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从世界范围来看,由于近几年全球传媒产业的发展迅猛,相关行业如电影、游戏、动漫产业等相比前几年都有很大发展,传媒产业外延扩大,因此此次金融危机所波及行业范围也将相对更加广泛。自金融危机爆发后,一系列传媒产业(含电影这样的大传媒产业)的反应都显示出此次危机波及范围的广泛,美国电影相关统计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最近两个月,美国的影院市场一直处于冰冻期,北美票房排行榜上的第一名都没能超过3000万美元,大部分时候都在2000万美元上下徘徊。而两个月之前,排行榜上的第一名一般都在5000万美元以上,差距之大令人咋舌。好莱坞此次也将面临资金流产、上映推迟、影院萧条、罢工回潮等问题。一些公司为防止将来“断货”,将已经拍好的影片推迟上映。《哈利•波特6》就从原定的今年11月推迟到明年夏天上映,007新片《量子危机》也推迟一周。美国媒体预言,随着金融危机持续蔓延,这种情况将层出不穷。此外,其他传媒娱乐产业也相继有所反应。美国高盛公司将手中娱乐公司股票减持10%,标准普尔传媒娱乐产业信用评估专家称传媒公司未来一个季度的业绩收益将最先反映出经济下滑的初期影响。
拿中国来说,最近几年新兴媒体的出现,相关动漫、游戏、影视、娱乐产业等与传媒有关的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因此此次金融危机对其造成的影响必然大于之前的金融风暴。1997年互联网刚刚兴起,传统媒体占据着传媒产业的绝对统治地位。近年来,传媒产业内部各行业的产值规模、增幅以及组成结构都发生着迅速变化。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迅速成长为中国传媒产业结构带来了新的变化。传媒业正呈现出强劲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传媒产业雏形已经形成,并且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或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从传媒资本的角度看,中国传媒的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在明显加快,而且国家的有关政策也开始松动,由原来的严格控制到现在的限制性进入。这样一来,全球经济的波动和市场变化也会比原来更快更直接地影响到中国传媒产业。不过,现在的传媒产业抗击风险能力也更强,更加成熟理性。97年金融风暴发生时,当时的互联网还未兴起,相关企业对发展模式尚处在探索阶段,更多的是在烧钱,所以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大家都仓皇而逃,加上当时资本市场对中国市场的不甚了解,一旦出现问题就不再追加投资,从而造成很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企业中途夭折。而现在虽然出现了金融风暴,传媒行业更能够看清楚形势,包括一些投资者,这样就使得该有机会的公司依然有机会。
不同国家、地区的媒体受金融风暴的影响方式是有差异的。例如,中国与国外传媒产业不同的地方就包括赢利模式的不同,中国媒体的广告收入占行业收入的比例大于西方媒体。此次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广告行业,进而影响赖之以生存的传传媒行业。本次金融危机爆发,企业盈利能力受到影响,势必会使企业减少宣传资金,对广告宣传的投放也就相应缩减,这样一来,媒体赖以生存的广告减少后,媒体收入也相应减少,这必将影响到国内各大大小小传媒。而媒体的广告结构不同,在金融风暴中所受影响的程度也会不同。[2]就《成都商报》来说,其广告中有50%以上是房地产广告,此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对房地产行业影响最大,因此,如像《成都商报》这样一半以上依赖房地产广告的传媒产业所受影响将会比其他依赖房地产广告比例少于它的传媒更大。
不同种类的媒体在此次金融风暴中所受影响也是不同的。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媒体所受影响都是有差异的。就金融风暴爆发后月数据资料显示,网站点击率、电视收视率均有上升,特别是各大门户网站,因此网络、电视媒体的广告收入并不至于惨淡。反倒是时效性较差的杂志面临严重的广告缩水。
网络和电视:由于网络是现今人们获取信息的最快捷、最简单的渠道,互联网甚至可以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将事件图文声并茂地展现出来,而且具有可反复浏览的信息保存性和深度阅读的专题性,其及时更新的速度是其他媒体所不能比拟的。因此,人们为了尽快获得更多更新的关于金融危机的消息,上互联网成了人们的普遍选择。纽约时报媒体集团首席广告官丹尼斯•沃伦(DeniseWarren)指出9月份金融危机反而造成了纽约时报网()访问量激增,广告增长明显高于上述水平,“由于无法预测这部分流量,因此我们无法提前销售广告。”丹尼斯•沃伦表示。而金融信息网站Boursorama的点击率增长了50%,仅7日一天点击量就达到了105万次。
除了网络,电视也具有声画并茂的传播优势,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除了浏览网络,每天打开电视了解金融危机最新消息也成了另一种快捷方式。据调查显示,9月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电视台收视率,特别是新闻频道普遍上升了。美国CNBC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创下了自“9•11”以来的最高收视记录。CNN的收视率增长了27%,而福克斯(FOX)的收视率则增长了35%。此外,另外一个导致电视收视率节节攀升的原因是,金融危机带来的失业率以及高涨的油价,正在让球迷们、歌迷们远离球场和演唱会现场,更多的人,尤其是欧美国家的人更多地选择在家看电视或上网在线收看。
报纸和杂志:几家欢喜几家愁。金融危机使金融类杂志销售火爆,《经济学家》杂志一位发言人表示,该杂志的零售量比去年同期上涨了20-25%,其增长与金融危机爆发,读者对金融新闻关注升高有关。培生集团(PearsonPLC)旗下的《金融时报》在美国10月份零售量提高了30%;《华尔街日报》几周来零售成绩也提高了20%,《华尔街日报》网站九月迎来2,450万读者,创单月纪录,较去年同期上涨137%。法国经济类报纸《回声报》9月的销量同比增长了21.5%。而据英国《独立报》报道,随着金融海啸直卷全球,世界知名杂志《花花公子》也受到严重冲击,甚至面临破产威胁,近日盛传,赫夫纳可能要裁员度过困境。听到这一风声,赫夫纳旗下明星纷纷跳槽,以求自保。这一举动无疑是雪上加霜。赫夫纳一手打造的商业王国股价最近由6.2英镑急跌至1.55镑,生意亮起红灯。据83岁的休•赫夫纳说,目前他的股票已经跌了七成,传言要被迫裁员以渡过经济危机。“面对当前突如其来的经济气候,我们认为有必要创造一些能令华尔街微笑的东西”,《花花公子》的高级副总裁兼摄影总监加利•科尔得意地说。根据《花花公子》的要求,所有年满18周岁居住在美国的女性,只要能够提供曾经或正在华尔街供职的证明,并且填写完备相关资料,就有机会前来拍摄。目前该“选秀”活动已经开始,路透社消息称,《花花公子》计划在2009年2月份推出以华尔街女性职员为主题的专辑。[3]由此可以看出,相比起其他媒体在金融危机来临后收视率、阅读量有所激增的情况,杂志的境况并不看好,一些投资人甚至撤销了对以往杂志的股份。
三、传媒业应对态势及突围策略探析
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传媒业发展前景阴云密布,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传媒业巨头们也不得不为经济衰退作些准备,暂时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全球各大传媒集团都已陆续采取措施谨慎应对本次金融风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首席执行官莱斯利•莫维斯说:“如果美国经济下滑——很显然已经出现——影响我们所经营的广播和电视业务,我们会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召开的媒体峰会上,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首席执行官莱斯利•莫维斯开始未雨绸缪进行战前动员。他对参会人员解释说,传媒企业运营和转产存在诸多方式和途径,哥伦比亚公司已经削减了部分经营项目支出,一些烧钱的项目经费也被压缩,公司管理层有能力应付经济放缓的形势。
中国传媒产业如何应对本次金融危机?这是大家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此次危机还继续持续发展中,我们都还不知道它将带来多大的影响,如何发展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紧密跟踪深入分析不断调整应对步伐是必须的。根据以往经验,结合现阶段媒体产业特征提供以下应对措施供传媒行业参考:
1、做好内容,稳定与扩大市场。金融危机使人们对市场上的一点风吹草动都倍加关注,给了媒体一个前所未有的扩大受众群的契机。
2、降低营运成本。由于广告缩减影响媒体收入,媒体应该在降低自身营运成本上下功夫,节俭开支,降低成本,必要情况下进行人员及机构的精简,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3、其次,开拓新收益渠道,开发新的文化产品,谋求自身突围。传媒产业可以拓展到游戏、影视等领域,开发相关文化、创意产品及服务。
4、进行其他关联产业的开拓,可以抓住在相关产业“抄底”进入的机会。从宏观来说,拉动内需也是必然之势,在政府宏观政策指导下,一旦扩大内需,市场需求就会跟着放大,传媒产业应该进行相应的产业战略布局。
危机所造成传媒产业乃至整个经济损失到底有多大,还有待观察。对危机最终杀伤力的评价显然已经超出了经济学家预期的范围,其影响不仅在金融体系和经济层面,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逐步显现,因此,传媒产业有必要做好更长远的准备以应对这场未知的风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各媒体应该根据各自不同的媒体特性、资源结构、战略需要,有针对性、有选择地采取一些应对措施,规避风险,寻找战机,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
[注释]
[1]《分析:金融风暴对财经媒体亦喜亦忧》路透社10月16日记者RobertMacMillan
[2]中国投资咨询网2008年10月2008年中国传媒产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
[3]《金融危机后,<花花公子>选择脱内衣》2008.10.17凤凰网(/)
[参考文献]
1.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2.〔美〕约翰•费斯克著《理解大众文化》,宋伟杰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3.〔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1引言
全球经济一体化,尤其是金融风暴之后,我国各行各业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和生存压力。“企业员工缺乏凝聚力”是很多企业不愿正视又不得不正视的一个既“敏感”又“伤感”的话题。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人,要使企业员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形成强大的合力,其基本前提就是企业员工要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2SD公司面临的环境
SD公司属于汽车零部件塑料加工企业,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后,汽车行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公司不但面临着相当大的竞争压力,甚至生存困难,在此背景下通过对SD公司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员工需求分析,找到影响凝聚力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加强SD公司的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3影响SD公司员工凝聚力的主要因素和原因
凝聚力就是指一个集体能吸引住其成员的所有力量,是指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那么什么因素能决定群体成员之间是否会相互吸引呢?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层次从物质到精神,再到自我实现,是逐渐递增的,一个企业如果很好地满足了这种需求层次的增长,则表现出它的凝聚力。企业凝聚力的核心内容,在于树立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其次,良好的薪酬福利、公平的晋升制度等等,都是企业的吸引力之所在。再次,适时的激励,是使人得到满足的一种方法,当员工得到这种满足后,由于渴望再一次得到,他们将更加努力地工作,积极性和凝聚力也就由此而被调动。所以,员工保障心理、员工的收入、个人发展和绩效考核等方面都将对SD公司的凝聚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4加强SD公司员工凝聚力的对策措施
人力资源管理是联结公司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基本手段,二者的紧密联结和高度一致,是实现企业凝聚力的必要内容之一。在金融风暴来临之时,许多公司首先想到的是裁员,大幅收缩人员,但人力资源管理的真正功能却忽略了。加强SD公司员工凝聚力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4.1重组和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替代过度裁员
职业安全感是影响凝聚力的首要因素。资产可以重组,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一种重要资源在企业发展中也可以进行重组和优化组合。人力资源优化组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活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取得被认知感,更好地为企业工作。在SD公司生存压力情况下,员工的适当的变动,是正常的管理手段,而企业面临危机,过度的裁员,则会使员工感到恐慌,他们常常处于担心中,很难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
4.2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保持合理薪酬水平是凝聚员工的重要手段。薪酬是组织为了建立和发展与员工的聘用关系而发生的各种形式的支付的总和,主要包括工资、奖金、津贴和各种福利。薪酬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它对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生产工作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都有直接的影响,同时它也是稳定员工队伍、增强组织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公司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在关心企业效率的同时关心员工个人的效率和满足。合理的分配差距有利于促进工作绩效,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4.3强化员工培训和教育以提高全员素质
培训是加强公司员工凝聚力的灵魂。有人认为,日本企业的核心凝聚力来自于日本文化传统,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再有凝聚力的集体,在工作中也会发生矛盾,一旦没有解决矛盾的素质,无论如何团结的集体也会在争吵中崩溃。因此,管理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保证企业充满活力,加强员工的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企业培训员工不应仅仅局限于技术和管理技能培训,还应包括员工人格培养和企业道德文化的培养。员工培训是以改进员工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目的的一种学习过程。公司员工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产品的优劣,也决定企业文化发展的方向。在SD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产品的每一道工序都要靠人去完成,只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因此,公司除了不断引进一些专业技术人才外,大量的工作是做好在职员工的岗位技术培训、企业文化和道德培训,提高全员素质,推动公司的快速发展。笔者研究表明,经过培训的工人能使公司产品成本降低10%—15%,受到良好教育的工人能使产品成本降低30%以上。
4.4重视和提倡精神激励
精神激励影响凝聚力的本质。精神激励是通过调整外因来调动内因从而使员工的行为向预期的方向发展。精神激励的前提是承认员工的潜力,承认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对工作效率的影响作用。精神激励的出发点是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即员工对承认、表扬、人际关系、尊重、理解、能力发挥、自我成长与发展等的需要。
5结论
对于SD公司而言,通过采取得力措施强化内部管理,充分调动企业内部员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便有机会率先冲破寒冬,迎来又一次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课题综述 主要研究新时期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金融风险的管控问题
一、研究背景和必要性
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它一直是中国金融界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是提高金融市场资本配置的效率, 促进经济增长。一直以来,各国都对利率实行严格管制,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 在各国实施金融抑制政策、石油危机导致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固定汇率制崩溃、以及金融创新的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利率管制的弊端逐渐显现,利率市场化开始成为世界性潮流。西方国家如美国和日本,分别于1986年和1994年全面实现了利率市场化,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掀起了利率市场化的。在现代经济中,市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通过货币来表现,货币流向引导资源的流向。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经济实物系统的绝大部分商品和劳务价格已经由市场决定,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已经大大提高,人民因此享受了比改革前多得多的福利。1996年随着中国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终于迈开了步伐,但是货币资金的价格即利率的形成机制虽然近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总体上远远不如商品和劳务价格具有竞争性,因而由资金引导的资源配置效率仍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资金的利用效率还有待提高,经济增长的潜力还有待发挥。经济运行的实物系统与货币系统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实物系统价格绝大部分已经实现市场化的条件下,货币系统的资金价格即利率客观上也有了市场化的需要。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的必经之路。
加入WTO后,我们就要按国际通行规则管理经济,虽然对中国金融市场我们仍然可以实行一定的利率管制,但外资金融机构大量涌入中国金融市场,带来了大量新的经营方式和新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工具,大大增加了我国货币和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难度,很有可能我们会在与其的市场博弈中非常被动地接受变相的市场利率化,即接受市场利率实际上、某种程度已经自由化的现实。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如果我们对境内中资金融机构的利率仍然管制过于严格,中资金融机构过于缺乏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中进行竞争的经验,其结果可能会使他们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某种劣势,这显然对我国非常不利。
二、利率市场化下各金融主体的风险浅析
1、利率放开加剧各金融机构的同业竞争风险:由于我国市场化程度远不及发达国家水平,利率管理的法规制度有待进一步详尽和规范,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手段还需进一步完善,管理层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博弈磨合尚处于初期水平,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占据着垄断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放开存款利率有可能造成博弈论上的高利率纳什均衡一谁降低利率谁就吃亏,其结果只能是使长期受到抑制的利率出现大幅上扬,这就必然会导致过度竞争和中小存款机构退出市场。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能够合法的利用价格武器去争取生存及发展的空间,而价格竞争将会导致存款利率水平的非理性升高,如果缺少金融风险的相应控制措施,而只是缺乏远见一味追求眼前收益,存款利率的升高就会形成金融机构间的无差别价格战,必将对资产规模较小的中小金融机构带来巨大冲击。
2、利差收窄增加金融机构的盈利风险:与当前的利率水平相比,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差将成缩小趋势。同业竞争的加剧,一方面在争夺储蓄资源的过程中,存款利率将存在逐步提高的压力;另一方面,对优质贷款资源的争夺,可能使银行不得不降低其贷款利率,从而便利率差缩小,令银行的利润空间变窄。如美国 1986-1990年的存贷款平均利差比1980-1985年期间减少了54个基点(美国1986年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日本1994年平均存贷款利差比1984年下降82个基点(日本1994年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韩国的存贷款利差从改革初期的4个百分点下降到改革后期的不足3个百分点。整体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利差一般会减小0.5%-1%。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金融产品相对单一,利息收入一般要占总营业收入很大一部分,在我国银行收益总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小金融机构来说,由于服务功能不够完善,金融产品体系尚不健全,手续费收入和其他非利息收入所占比例相对偏小,利息收入甚至占总营业收入的85%-90%以上。利率市场化后利差的不断收窄,将给中小金融机构收益带来巨大影响并成为制约自身发展的关键因素。
3、利率波动增加金融机构的管理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利率与其他经济变量相互影响的力度将增加,利率波动的幅度和频率都将加大。经济的过热或低迷、货币资金的供求变化、货币购买力的变化、汇率制度的改革、人民币升值压力、国际游资的冲击等,都会引起利率的波动。由于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与支出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数额、结构和期限,在利率波动频繁的情况下,如果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的期限结构不对称,或者资产与负债的利差波动不同步时,就会产生利率收益风险。利率变动越频繁,利率风险管理的难度也越大,这给商业银行的即时反应能力和资产定价能力提出了挑战,不仅要考虑利率波动对自身头寸和流动性的影响,也要考虑利率风险对经营策略的影响。目前,我国各金融机构利率风险的管理手段和技术都相对落后,科学应对频繁的利率波动尚具有较大难度。
4、利率逆向选择增加金融机构的潜在信用风险: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而表现得日益明显。如果提高利率,将筛选掉低风险项目的借款人,令信贷资金大量流人高风险行业,结果将提高信贷市场的平均风险。一方面,贷款利率上升逆向激励了高风险者的贷款需求,而挤出了正常利率水平的合格贷款者需求者,这就必然会导致逆向选择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对信贷资金投向的管制将会大大放松,银行为换取高额回报,可能将大量信贷资金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令其资产价格迅速膨胀,从而导致实体经济泡沫化,最终形成不良信贷资产。另一方面,企业高利率借款,蕴含着道德风险。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将根据风险加成的原则对贷款利率进行定价。近年来我国银行出现惜贷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效益不好,贷款风险过大,而在利率管制条件下,贷款的高风险并不能带来相应的高收益,所以银行不愿意冒险。但放开利率后,银行有可能去冒高风险以获得高收益,而有些效益不好或信用不良的企业也有可能利用银行这种极端趋利心理申请高利率贷款,这就可能导致银行不良资产的进一步增加。
5、利率变动增加金融机构的客户选择性风险: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许多存贷款业务,比如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可提前偿还的工商贷款等,都具有期权特征。名义利率的变动往往会使人们产生一种利率幻觉,而不管实际利率是正的还是负的。以存款为例,当利率上升时,存款客户可能提取未到期存款,然后,再以新的较高利率转存,从而降低银行的净利息收入;而当利率下降时,贷款客户可能提前还贷,再重新申请贷款,存款客户也有可能提前支取存款并转向于其他比较收益更高的投资方向,如债券、股票等。无论利率上升还是下降,只要这种变动幅度存在,金融机构就会面临客户不同程度的选择权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的频繁波动令选择权风险进一步加剧,从而严重影响金融机构资金的流动性与稳定性。
三、文献综述
黄达认为(2002),利率市场化是指把利率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市场利率,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金融交易各自的特点自主决定利率。同时,利率市场化并不排除国家的宏观问接调控,即政府可以利用经济手段在市场上间接影响资金供求状况从而影响利率水平。因此,利率市场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金融交易主体有利率决定权;(二)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由市场自发选择;(三)同拆借利率和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四)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
薛宝莉认为(2003),通过对国外推行利率市场化的过程进行分析,实现利率市场化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提高金融监管体系的调控水平和监管能力,(二)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利率管制放开后,宏观经济环境是引起利率水平异常波动的最重要因素,它对利率水平的影响是通过银行和企业来进行的。 (三)善企业的经营机制。利率作用的实现,要求金融机构和般企业对利率杠杆做出灵敏反映,快速调整,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四)培育完善的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是培育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由简单形态向复杂形态转化的过程,完成了这个过程,就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
王中格认为(2009),企业作为利率市场化的微观基础,其对利率信号的敏感度和受资金价格的约束性,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利率市场化对企业的影响:(一)企业议价能力有所增强,(二)利率市场化强化企业贷款期限短期化趋势,(三)利率市场化使企业融资灵活性增强,(四)利率市场化使企业资金管理意识增强。因此,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利率市场化是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要求。
张华认为(2010),目前,中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的利率都已经完全实现了市场化。但是还有一部分金融资产的利率还是在中央银行的控制下。所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还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是:(一)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二)商业银行管理机制建设滞后,(三)企业对利率缺乏敏感性,(四)社会信用缺失,(五)金融监管机制不健全。
熊芳(2005)根据了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经验总结了一些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的启示。第一,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金融交易的其他相关配套机制尚未健全之前,对利率仍要实行一定程度的控制。第二,加强银行对利率风险的管理。银行可积极运用各种衍生金融工具,如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和利率上下限等业务,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减少资产价格变动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第三,建立健全符合监管要求的金融安全网,建立健全科学严格的监管体系。要建立健全严格而科学的监管体系。并且由政府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和最后贷款制度,将有助于防范一家银行倒闭后,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众多存户挤兑,致使许多银行发生连锁倒闭的系统风险的出现。
陈向阳等认为(2007),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我国的利率传导机制欠缺。(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及其重要组成部分尚不完善。(三)我国尚未形成健全发达的金融市场。(四)我国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市场主体。(五)我国的金融监管不够健全:首先,金融监管成本过高,效率偏低;其次,监管机构内部关系混乱,缺乏有效的协调;最后,对金融监管的立法未到位,导致无法可依,监管机构执行力度不大或不到位,令违规现象屡屡发生。
顾宁和黄丽萍(2007)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提出了一些建议。第一,要进一步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我们要建立品种齐全、结构合理的融资工具体系;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并且金融市场主体要充分而富有竞争意识。最后要建立以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为特色的监管体制。第二,积极推进商业银行经营体制改革,提高商业银行成熟度,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尽快学会自主定价。第三,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企业的融资行为建立在健全的融资体制基础上,并有较高的投资利率弹性。第四,确定基准利率,逐步建立健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体系利率市场化意味着中央银行放弃对利率的直接管制,中央银行只能通过问接手段影响或调控银行利率或市场利率,实现利率的平稳运行。第五,转变金融监管方式,加强监管的有效性。
旷煜等认为(2010),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调整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强化金融系统的竞争格局;(二)金融市场结构的合理化和发展壮大;(三)进一步改进商业银行体系;(四)调整和改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徐彩认为(2010),就目前情况看, 我国尚未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尚且存在制约因素。稳步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已成为我国金融业的重要任务。(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二)加强金融监管, 提高监管水平。(三)规范利率运作主体的市场化行为:首先, 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其次, 造就一个完全市场化的商业银行体系;最后, 提高企业和居民的金融意识。
安骏麟认为(2010),利率市场化改革应该应该从以下几点继续推行:(一)继续坚持渐进式的改革方式。要为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不论是宏观还是微观上我们都必须以渐进式的改革方式核心。(二)建立充分的竞争市场和强化金融监督。若金融监管不严,因为政府保护,银行就会因不必承担相应成本而从事高风险贷款。这一来直接导致银行体系风险上升。(三)完善金融机构配套机制。利率市场化就是市场取代货币成为利率定价主体,这个改革的成败更多是取决于金融机构自身定价体系的建立。(四)加速企业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真正目的是要让经济活动能够提供一个准确的调整指标和信号。
主要拟解决的问题及采用的研究方法
1、介绍利率市场化的背景及内容,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下的面临的金融风险的现状;
2、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下各大金融机构风险评价、管理目标、管控举措
3、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切实可行性的风险管理措施;
五、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中文数据库及外文数据库的检索,收集有关资料,并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归纳分析,为论文作铺垫。
2、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来说明层次分析法在电子商务B2B行业网站评价中的具体应用,以及电子商务B2B行业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起止时间 任务安排
12月20日1月5日 学生选题
4月15日 4月21日 撰写开题报告
4月22日5月12日 论文一稿
5月13日5月19日 中期检查
5月20日5月26日 论文二稿
一、我所理解的“金融危机”成因
我认为导致次贷危机的原因是美国政府的目光短浅和过于自信。
1.次贷危机的产生
根据资料,我了解到,所有的一切都起源于“次贷危机”。1999年,互联网开始流行。在布什时代,互联网的热潮逐渐退去了,美国要寻找新的经济活力。于是,他们将目光集中在了房地产上。政府提供60倍的按揭贷款。所以申请贷款的人越来越多。2007年,美国人的按揭贷款已和国内生产总值一样大。而且,后来有很多申请贷款的人无法还款,这种无法还款的比率越来越高,引发了次贷危机。
2.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
次贷危机,是不足以产生金融危机的。2000年,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法律监管不是很完善的CDS信用违约互换,CDS成为了最时髦的金融产品。因为没有很强的法律监管,CDS这个金融产品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在发生次贷危机的同时,还发生了一些事情。以前美国证监会规定只有在股票上涨时才可以卖空,现在股票下跌时也可以卖空。这个变化加速了股票的下滑。以上内容加上次贷危机、CDS的膨胀和大企业的降息,引发了金融危机。
3.我的观点和想法
这次金融危机是政策上失误所造成的后果。政府在决定按揭贷款这一政策的时候,没有考虑这一政策的弊端,没有为自己的决策留后路,而是一味地追求经济腾飞。政府、组织似乎是照顾了中低收入的人民,却使企业与公司亏损、破产。经济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子,从小商铺到企业,从股票到银行……一环连一环,一个环会影响相邻的两个环。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事情发生得太快,连政府都来不及控制,只能花费大把的资金追随在事态后面,试图控制大局。
次贷危机的“危”在于贷款款额过大,就算人民把贷款全部还清,国内生产总值就全部赔进去了,美国的经济将无法自给。何况,人民无法还清贷款。再加上,政府为了刺激经济,不断降息,会导致通货膨胀;钱不值钱,贷款的窟窿不但没有变化,还有可能会缓慢变大,形成了恶性循环。从上述资料看,政府似乎是非常富裕的,但是那些资金都是从各种税中来的,且其中企业、公司所交的税占大多数。很多企业、公司都因为政府的降息,导致收入减少,股票也因为美国证监会的政策改变而一路下跌,越下跌,卖空的人越多,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把企业、公司的本金全部抵消了。而且美国是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发达国家,每个国家几乎都和美国有各个方面的关联,美国出了事,世界必定都会受影响;因此美国的金融风暴就刮遍了全球。
二、各国政府如何面对金融危机
“救市”这个词是在“金融危机”后出现的。“救市”的意思就是对金融危机采取救助措施。
平息金融风暴的方法我并不十分了解,但是我认为现在各国政府使用的方法只能缓解暂时发生的状况。要真正平息金融风暴,我认为需要长一些的时间。毕竟金融风暴就是慢慢到来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等待以及在最短的时间内酝酿出最好的解决方法。
1.各国采取的措施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救市措施。主要采取措施的是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举几个例子:
德国政府将拿出最多5000亿欧元用于救市,英国政府宣布向皇家苏格兰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和莱斯银行注资370亿英镑,法国将拿出最多3600亿欧元用于金融救助。而美国则已拨出7000亿美元救市,还有4500亿备用。政府只有拨出大量的资金,才能填补贷款和股票下跌形成的经济漏洞。
这些出资救市的国家基本上是发达国家,而我们生活的亚洲似乎没有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这对我们来说算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2.我的观点和想法
如上述观点一样,我认为金融风暴不是能轻易平息的。其实美国政府拨款救市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维持国家正常运作,还有安定民心,重新给予企业、公司信心的作用。它要告诉人们:“既然这个经济漏洞已经出现了,就要有耐心,有信心。”
我认为除美国外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应该循序渐进,不要浪费太多资金用于环缓解暂时的经济困难,应该想办法让大企业、公司恢复运作能力,因为一个国家的财力大部分是靠这些企业、公司作基础的。
而关于美国的救市措施80年前,美国也曾经有过一次经济大萧条。当时的政府就通过把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开营业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保证了储蓄用户的利益。再经过时间的磨合,和财富的积累,使美国的经济又飞上了世界的顶端。然而现在,我们又面临了更大的金融危机,所以,我认为美国的企业家、政府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研究出一套完善的救市计划。我认为美国政府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第二步才去考虑怎样填补经济漏洞,最后再考虑如何使美国经济再度腾飞。
三、金融危机的影响议论文总结和疑问
1.金融危机的影响议论文总结
对于这次金融风暴的成因,我的观点是:这是政策有漏洞导致的全球性灾难。而对于各国救助措施我的观点是:每个国家都应该循序渐进,制定长远的计划,保证人民生活质量,并且尽快让企业恢复生产力,拉动经济的脚步。
一、我所理解的“金融危机”成因
我认为导致次贷危机的原因是美国政府的目光短浅和过于自信。
1.次贷危机的产生
根据资料,我了解到,所有的一切都起源于“次贷危机”。1999年,互联网开始流行。在布什时代,互联网的热潮逐渐退去了,美国要寻找新的经济活力。于是,他们将目光集中在了房地产上。政府提供60倍的按揭贷款。所以申请贷款的人越来越多。2007年,美国人的按揭贷款已和国内生产总值一样大。而且,后来有很多申请贷款的人无法还款,这种无法还款的比率越来越高,引发了次贷危机。
2.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
次贷危机,是不足以产生金融危机的。2000年,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法律监管不是很完善的CDS信用违约互换,CDS成为了最时髦的金融产品。因为没有很强的法律监管,CDS这个金融产品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在发生次贷危机的同时,还发生了一些事情。以前美国证监会规定只有在股票上涨时才可以卖空,现在股票下跌时也可以卖空。这个变化加速了股票的下滑。以上内容加上次贷危机、CDS的膨胀和大企业的降息,引发了金融危机。
3.我的观点和想法
这次金融危机是政策上失误所造成的后果。政府在决定按揭贷款这一政策的时候,没有考虑这一政策的弊端,没有为自己的决策留后路,而是一味地追求经济腾飞。政府、组织似乎是照顾了中低收入的人民,却使企业与公司亏损、破产。经济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子,从小商铺到企业,从股票到银行……一环连一环,一个环会影响相邻的两个环。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事情发生得太快,连政府都来不及控制,只能花费大把的资金追随在事态后面,试图控制大局。
次贷危机的“危”在于贷款款额过大,就算人民把贷款全部还清,国内生产总值就全部赔进去了,美国的经济将无法自给。何况,人民无法还清贷款。再加上,政府为了刺激经济,不断降息,会导致通货膨胀;钱不值钱,贷款的窟窿不但没有变化,还有可能会缓慢变大,形成了恶性循环。从上述资料看,政府似乎是非常富裕的,但是那些资金都是从各种税中来的,且其中企业、公司所交的税占大多数。很多企业、公司都因为政府的降息,导致收入减少,股票也因为美国证监会的政策改变而一路下跌,越下跌,卖空的人越多,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把企业、公司的本金全部抵消了。而且美国是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发达国家,每个国家几乎都和美国有各个方面的关联,美国出了事,世界必定都会受影响;因此美国的金融风暴就刮遍了全球。
二、各国政府如何面对金融危机
“救市”这个词是在“金融危机”后出现的。“救市”的意思就是对金融危机采取救助措施。
平息金融风暴的方法我并不十分了解,但是我认为现在各国政府使用的方法只能缓解暂时发生的状况。要真正平息金融风暴,我认为需要长一些的时间。毕竟金融风暴就是慢慢到来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等待以及在最短的时间内酝酿出最好的解决方法。
1.各国采取的措施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救市措施。主要采取措施的是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举几个例子:
德国政府将拿出最多5000亿欧元用于救市,英国政府宣布向皇家苏格兰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和莱斯银行注资370亿英镑,法国将拿出最多3600亿欧元用于金融救助。而美国则已拨出7000亿美元救市,还有4500亿备用。政府只有拨出大量的资金,才能填补贷款和股票下跌形成的经济漏洞。
这些出资救市的国家基本上是发达国家,而我们生活的亚洲似乎没有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这对我们来说算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2.我的观点和想法
如上述观点一样,我认为金融风暴不是能轻易平息的。其实美国政府拨款救市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维持国家正常运作,还有安定民心,重新给予企业、公司信心的作用。它要告诉人们:“既然这个经济漏洞已经出现了,就要有耐心,有信心。”
我认为除美国外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应该循序渐进,不要浪费太多资金用于环缓解暂时的经济困难,应该想办法让大企业、公司恢复运作能力,因为一个国家的财力大部分是靠这些企业、公司作基础的。
而关于美国的救市措施80年前,美国也曾经有过一次经济大萧条。当时的政府就通过把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开营业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保证了储蓄用户的利益。再经过时间的磨合,和财富的积累,使美国的经济又飞上了世界的顶端。然而现在,我们又面临了更大的金融危机,所以,我认为美国的企业家、政府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研究出一套完善的救市计划。我认为美国政府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第二步才去考虑怎样填补经济漏洞,最后再考虑如何使美国经济再度腾飞。
三、总结和疑问
1.总结
对于这次金融风暴的成因,我的观点是:这是政策有漏洞导致的全球性灾难。而对于各国救助措施我的观点是:每个国家都应该循序渐进,制定长远的计划,保证人民生活质量,并且尽快让企业恢复生产力,拉动经济的脚步。
2.疑问
课题题目: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课题来源:教师规定课题
目的和意义:
2007年夏季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Sub-prime mortgage crisis)的爆发,迅速向全球蔓延。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不仅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而且引发了美国房地产及其关联行业的衰退,拖累了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增长。尽管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联合干预措施,部分缓解了危机的进一步恶化,但危机的影响至今尚未完全消除。目前,次贷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已经演变为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次贷危机的发生,使金融创新和金融国际化的过程受到重大挫折,尤其是要重新认识房地产金融的创新对经济的影响。
本文主要就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各领域的影响来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对应措施,总结其经验教训,从而为日后应对各类金融风暴的未雨绸缪做参考。
二、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次贷危机的发生,各学者、专家对次贷危机的分析众说纷纭。对次贷危机的研究也有相当多的文献书籍,研究认识得已相当深刻。纵使在美国这样金融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大众层面的金融文化仍有待提高。此轮次贷风暴还对现有美国金融体制提出了诸多挑战。危机必然成为市场革旧布新的重大契机。而美国监管当局应对危机的举措,也当在治标与治本的双重意义上给予更多关注和解读。从某种意义上说,近在眼前的全球性次贷风暴对中国人来说可能是件幸事。认真体味此次风暴之教训,我们应尽可能避免危机的种子在中国生根发芽,在未来引起无穷祸患。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 次贷危机定义及成因发展;
2、 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3、 次贷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4、 次贷危机对房地产的影响;
5、 次贷危机的应对措施以及给后人的启示。
四、具体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和预期达到的目标:
1、 资料收集与整理阶段(兼实习):2月15日 4月17日
2、 确定论文基本结构及内容阶段:4月18日 4月25日
3、 完成论文初稿阶段:4月26日 - 5月7日
4、 论文修改阶段:5月8日 5月25日
近几年来,中央各部委纷纷出台各种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各省也将大学生就业问题放在工作的首位,相应出台各类符合省情要求行之有效的措施。贵州省地处西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财力有限,因此贵州省大学生就业问题显得尤其突出,严重影响了贵州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席卷下,各地经济受到重创,大量失业人员涌入市场,随着就业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2009年贵州省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68961人,其中本科31407人,高职高专34813人,毕业研究生2741人。因此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一贵州省大学生就业状况
从历年大学生就业率看,贵州省大学生就业状况随着毕业生人数的激增,使得贵州省大学生就业率出现波动震荡,见表1:
表1:2005-2008年全国及贵州省大学生毕业人数、就业率统计表单位:万人、%
全国毕业生数
贵州省毕业生数
占比例
全国就业率
贵州省就业率
2005
338
3.93
1.16
72.6
85.28
2006
413
5.32
1.29
72
80.94
2007
495
6.59
1.33
71
88.15
2008
559
6.91
以前中国有“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意指教小孩认真念书,寄望将来考上大学,命运从此不同。在那个时代,社会流动的渠道少,出生地和父母从事的工作,就大抵决定了一个小孩未来能得到多少机会。如果要给小孩更多机会,就意味着家人得集体作出牺牲,吃尽一切苦。就像攒钱把宝押在―只潜力股上,等着日后加倍赚回。
到了现在,则逐渐转为“创业改变命运”,这种可能性远比单靠考大学多很多。同时机会大门向那些社会底层打开,增加社会流动的渠道。一个社会能稳定进步发展,保持社会流动非常重要。它让大多数人的心能定下来,拥有希望,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梦想上,而不是怨天尤人。就像许多美国人,都觉得自己只是还没富起来,只要保持乐观和努力,这。天终究会来,或者降临在下一代身上。英特尔创办之一的安迪・格鲁夫以及Google创办人之一的瑟吉・布尔,就是两个典型例子。两人都是外国移民在美国创业成功。
格鲁夫是匈牙利移民。他年轻时,匈牙利先是经历二战的纳粹铁蹄,二战结束后又来了苏联,20岁的格鲁夫决定不再把命运交到别人手里,冒着机枪扫射的危险越过边界到西欧,再只身搭船到美国纽约。他从大学读起,认识的英文单词不多,每天晚上勤查词典弄懂白大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单词。毕业时,他作为报道对象上了当地报纸,以鼓励新移民。格鲁夫后来到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读博士,毕业后进了硅谷一家半导体公司,之后再加入英特尔的创业行列。他一辈子再没回过匈牙利,那里有着太多血腥和不愉快的回忆。但美国社会没把他当外人。英特尔的成功,是美国在芯片工业上最大的成功,而关键人物之一就是格鲁夫。他是移民,那又怎么样?美国人全都是移民,只是先来后到,就看你有没有本事,有本事机会就属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