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3:0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校教学评估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我国高校目前主要由各校自行评估,也就是将专家(领导)评估作为主要形式。专家(领导)或同行虽然评估能力较强,但由于种种原因,也可能对评估产生负面的影响。
1.1.1专业局限性专家听课时数有限,对教师教学水平的了解不够全面,同时督导组的教师毕竟受其专业学科领域的限制,不可能对所评估的每门课都熟悉,不可能对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的正确与否、知识的前沿性程度做出准确的评估。
1.1.2心理因素影响评佑首先专家有可能对符合自己教学风格、思维模式的教师给予高于实际值的评估;其次还可能出现功利主义的评估,评估者似乎认为自己有决定被评估者命运的权力。若评估者再滥用这种权力,就会人为地严重影响评估的结果。
1.2学生评教的不稳定性
1.2.1态度因素如果学生未能认识到“学生评教”是教学环节的组成部分和自身权利,对“学生评教”活动持“无所谓”的态度,就会把实施“学生评教”活动的各种调查工作看作是与己无关的事情,导致出现不能认真、客观地评价的现象,这样自然会影响评价结果。
1.2.2专业因素理科学生相比文科学生而言对同一教师的评价结果可能会更好。相比之下,理科学生更善于理性思维及逻辑思维,动手能力强,对方法与技能的掌握要求更高,这最终导致对教师的逻辑性关注更多。
1.2.3兴趣因素学生对所学课程感兴趣,就会对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予以很高评;反之,如果学生对所学课程没有兴趣或兴趣不大,即使教师上课质量再好,学生给予的评价也可能偏低。
1.2.4成绩因素目前,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不愿努力学习的心态,对所学专业等知识存在明显的功利心态,一些大学生甚至希望混过这几年。因此,就存在着“不抓出勤、不抓补考”的教师成为了“评价最高的教师”之一。而对于那些“抓出勤、抓补考”或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学生尤其是那些不爱学习的,或考试未通过的,可能出于报复心理而使评价偏低。这种现象在学风比较差的学校经常出现。
2建议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来完成的,其中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必须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和监控,其中心环节是搞好教学质量的评估工作。但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中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1评估目的不明确,导致评估工作的局限性
教学质量评估的日是为r提高教学质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往往会出现许多偏差,而导致评估的失败.第一,目前的评估往往只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估,而缺少对教学整体过程的评估,只重视对理论课的评估,而忽视对实践技能课的评估,有头评估的科学性其形式为以评“一堂课”为主,目往往重视讲课技巧的运用而忽视实际的教学效果川结果造成评估者为评估而评估,被评者为求好的评估结果,往往改变平时的做法,重视一些华而不实的形式和技巧,造成评优课与日常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更有弄虚作假的行为,为了显示课堂教学的“成果”,课前要求学生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做准备,课堂成了一种演尔二些公开课、参加评比的课往往如此izi第二,评枯中大多只针对该门课程的课论课,把这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割裂开来单独进行评估,而对它与有关课程内容的重复、相关课程之间内容的脱节都不涉及,造成教学评估的局限性第三,只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估,而缺乏对其综合素质的评估。
对此首先要明确评估的指导思想,注重教学效果而不是往重讲课技巧,将短期评估与长期评估结合起来,将评估贯穿到教学的整个活动中去,而不仅仅是只凭一堂课或几堂课就过早地下结论。以美、英、德等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教学质量评估中,一是强调评估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重点考查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二是重视对教师全面素质的评估,对教师从背景、学历,知识、技能、反馈、交流及自学等多方面考核,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他们建立了一种全面反映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办法,即教学业绩文件夹式的评估办法(TeacherPortfolioAssessment)。评估内容包括教师个人背景简历、笔试(包括全国教师考试、州教师执照考试等)、教师对教育理念与目标理解,在改进教学方面所做的工作与成绩、课堂教学、教学文书、教学研究成果等,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因此除了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估外,还应结合教学效果的评估及对教师个人素质的评估,这可以弥补一部分因评估指标设置不科学带来的问题,对教师教学质量作出较客观的评估。
2教学一线教师缺乏参与热情,影响评估的全面性
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因此广大教师在整个评估过程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对于教学评估工作,组织者、评估者都怀着极大的热情,而教师却处于被动状态,采取消极甚至抵触态度,使得教学评估有些流于形式。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普遍重科研轻教学,不重视教学研究,甚至对评估工作存在片面认识,认为那是教务部门的事,而评估是针对自己的,个别教师产生一定抵触情绪这导致只有教学管理人员及少数教师参与评估工作其制定的指标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影响评估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估的效果。同时由于教师对评估的不认同,也影响评枯工作对教学质量的促进为此应提高广大教师的参与热情,首先应加强教育,使全体教师,端正思想,认识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其次要有相应政策,提高教学在晋升、考评中的份量,提高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热情,并积极主动参与评估工作,从而使评估体系科学全面,促进评估工作同时评估者也应从被评估者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分析他们的处境和角色地位,站在被评者的立场对评估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作尽可能详细的描述,从而提高评估的有效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各评估参与者存在的问题.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与说服力
目前评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即学生评估1领导(专家)评估、同行评议、教师自评等几种方法但各校对各评估主体评分所占的比例则千差万别:有的重视领导评估而忽视其他方法,甚至没有教师自评;有的过分强调学生评枯的作用。但各评估参与者均存在影响评枯结果的不利因素,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与说服力。
3.1影响学生评估结果的因素及对策
学生在参与评估活动中往往存在一些影响结果有效性的问题。一是态度不严肃,不认真对待评估活动有的学生在拿到评估表后,随便划一下,或是给所有教师同样的分数。尽管在统计结果时采取了一些矫正措施,但还是会影响评估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二是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如心理定势,晕轮效应、评估者个性心理特征、消极应付心理、防卫心理等对评估结果有可能有一定影响如感情因素评估者与被评者之间如果存在某种良好的感情关系或不融洽关系,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给予评估客体高于或低于实际水平的评估三是受其自身学识、经验和判断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评分波动性大,例如同一教师在同一专业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的评估结果差异较大因此如果将学生的评估结论作为评估的最主要依据有失公允此外学生对要求严格的教师打分时相对比较苛刻,过分强调以学生的结论作为评估的主要依据,会在一定程度上颠倒师生关系,导致个别教师迁就学生而降低了教学质量。四是评估的具体操作中也存在一定的误差,学生负责人是否认真,学生填写是否准确,评估的样本量等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因此,一方面要更科学地设计评估表,易于学生的理解和填写,另一方面要加强指导和宣传,使学生认识评估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填写评估表,同时选择合适的样本量。
3,2教师的心理因素对评估的影响及其调控
教学质量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评估工作需要教师理解并积极参与评估,教师的心理因素对评估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彭。一是影响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在制定指标体系过程中往往需要征求教师的意见,教师的心理因素对此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二是影响评估信息的质量。首先是在自评中因产生疑惧心理而过低或过高地评估自己,或是被审心理产生抵触情绪而对自评马虎草率,从而影响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其次是在评估过程中产生迎合心理,对评估者表现出不正常的积极主动,并且不真实地提供有关信息,以其获得评估者好感;或是因产生应付心理而干扰评估工作,使其草草收场而不能发现问题这不但影响了评估信息的正确获得,还影响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3.4影响评枯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有的对评估过分敏感,斤斤计较分数,成绩好的沾沾自喜,成绩不好就怨天尤人,而大多数则认为评估结果只对个别先进和后进有影响,对自己并没有多大意义,从而使评估对教学质量的促进失去意义因此教师的心理因素对评
估的影响不可低估,必须在整个评估过程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调控。首先是要提高教师对评估的认识讲清评估的目的和积极作用,使教师认识到评估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要借评估来整人。同时应公开评估指标和方法,避免因对评估的茫然而出现被审心理。其次是控制评估过程中的负效应,评估者也要端正态度,避免被评估者产生抵触心理。再次对评估结果要灵活反馈避免评估成绩高的产生骄傲情绪,成绩低的产生受挫感,引起心理冲突。从而使所有被评估者都能总结成绩,改进缺点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评估与各高校的综合实施息息相关,学校的每一处细节都能影响对高校的教学评估。例如,教学环境、教学设施、教学结构等。教学档案能最直接的评价教学工作的好坏,所以健全和完善教学档案才能最真实的反映教学评估效果。
(一)教学档案具有参考价值
学校的教学档案是长期来通过实践和研究日积月累形成的实体型文件。具有真实写照,直观反映等特点。这种档案不仅能记录学校常规的发展趋势和教学目标,还是学校研究改模式和方法的精准写照。有了这种准确的档案后各院校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档案规划完整的施教模式,甚至是招生比例都不可以用学校档案作为参考。针对档案,学校应该设专门管理人员,对档案进行分门别类的规划,有选择的筛选出有价值需要的教学档案。过滤掉无用的档案信息。同时也应使档案多元化,具体化,利用无线网络、微信、互联网等平台,想要以档案为依据的领导们输出更多有价值的档案信息。为领导组织提供更群面准确的校园信息资料。
(二)教学档案是学校特色的汇总体现
因为教学档案具备的特殊性,所有教学工作都能在教学档案中体现出来一目了然。从而更能体现出档案管理人员的重要性,档案一定要分类分区,只有这样才能更完整的展现出一个学校完整的教学水平,综合的教育实力。系统且简易的让高校的管理工作循序发展。规范教学管理工作。
(三)教学评估有具体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教育部对各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有着明确的规定和完善的评估标准。近几年,许多院校面临这教育部对其的多重评估考验,对这种评估测验做足充分的准备工作,完善教学档案被列为重中之重的任务。因为教学档案如前文所述是高校评估的前提和根据。校园档案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教育界对高校综合素质的评价效果。
(四)教学档案的信息具有流通性和指导性
教学档案涵盖了全校的教学信息和实践过程的许多重要材料。它不仅是教学质量的真实性写照,还是科研成果和知识结晶的重要体现手段。随时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学档案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这种信心能通过各种载体传播,比如网络课堂、远程教育等较为流行和开放的形式。这种新型的档案传播方式优点在于,简单直观、不用耗费过多人力和资金、方便易操作。现如今已经有不少高校以教学档案的新型优势为基础,加强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规范和创新,随即开展远程和网络辅导。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实践,总结出许多优秀的科研成果,创建了服务于大众的学者论坛、教学平台,等APP或者教育式网站。这种网络平台将会成为资源中心的枢纽,挖掘隐藏在教学档案更深处的认知。上述几方面都充分说明了教学档案在高校教学管理评估背景下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从评估角度出发,教学档案质量仍存才不足
虽然教学档案是一项简单有效的评估手段,但通过各高校对档案的调度和分析,不难看出教学档案的质量仍有不足,有待完善。分析调查发现,影响教学档案质量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尤为突出的因素有如下几点:
(一)教学档案应该具备真实性、完整性和系统性
如果学校不注意这几个要点则教学档案的作用就得不到真正的发挥。在许多学校中普遍发生的现象就是档案员收集不全、不及时。规划档案不到位。保存不妥当。这种行为就导致教学档案原有的作用消失殆尽,尤为针对评估的指标体系更是令人咂舌。只有改善这种不规范的现状,做到科学立档,分类归档,完善教学档案制度,提高档案管理员综合素质和水平,才能促进教学档案的完整性,从而提高对高校评估的准确和便捷能力。
(二)档案管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制度和完善的体系
虽然高校档案管理制度日益得到重视。但是盲目的重视导致档案管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档案的管理缺乏制度的规范和管理,归档没有严格的程序和步骤,不能做到分门别类。管理水平还相对落后,这都是现如今各高校在实现教学档案管理时所显现的漏洞,经过教学评估的发展和改革后,档案管理的规范问题才逐步的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档案材料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基础,做好教学档案工作不仅仅只是依靠档案部门的工作,它还需要高校各部门间的配合,从而达到完整收集,归纳,分类,统计等具体的工作项目。
(三)教学档案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对于档案管理的管理模式来说,档案管理系统的落后,管理方式过于传统是普遍高校的通病。信息档案数据库的不完善是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校园发展越快,人员基数几句越大,相对滞后的管理技术就会造成低效率,高错率。想要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就要从根本上解决档案管理模式的滞后问题,要进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创新和改革。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从而进一步完善教育档案管理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三、加强对教学档案质量要求的规范和重视
传统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较为单一,这是教学档案质量的软肋。现如今教育改革飞速发展,现代化科技水平不断更新,一成不变的传统式档案管理方法面临新着挑战,只有不断转变新的档案管理价值观,与时俱进,在不违背教学档案的原始初衷的情况下,日益完善和创新新的档案管理标准。创建更完善的高校教育档案系统应从以下几方面实践摸索:
(一)规范档案管理制度,摒弃陈旧被动式归档
想要规范档案管理制度,首先应设立专门管理档案的管理组织,让档案有家可归。其次,在从管理人员入手,配备具有档案管理知识的人员专门管理档案,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和规范工作。要制定管理档案相应的制度和标准。最后要抓好教师授课过程中的管理工作,对于校风校纪,教学成果,课程规划,课堂组织,毕业设计等客观信息,要由一个部门负责统一管理,做到一案一档,分门别类。从学生角度讲,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参加实践活动的能力,课堂互动能力等综合信息的建立和收集也都可以安排统一部门进行统一管理。最后由个负责部门统一汇集其收集到的档案信息到档案管理部门整理后在归档。这种撒网式的收集资料方法即较少了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压力,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加强信息化管理,摒弃陈旧管理手段,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8
文献标识码:A
教学评估是教育部对高校进行宏观管理的一种手段,是对高校教学质量和水平进行监督和考核的主要形式,在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和观测点都需要大量的佐证材料,教学档案材料能够直观的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及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风等,丰富完善的原始教学档案成为专家评估时最具说服力的凭证和依据。而二级学院教学档案是教学活动最直接的产物,这些原始教学档案绝大多数来源于二级学院日常教学过程中,是反映教学管理、教学水平、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要信息,作为评估指标的有力证据和支撑材料,因此,规范二级学院教学档案是至关重要的。
1 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的内容范畴
二级学院教学档案在各个教学环节的真实记录、经验的总结、参考的依据,能够完整、准确地反映教学管理的全过程。
1.1综合教学文件
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指导性教学文件,学校和学院各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工作计划、专业提升计划、专业规划和学科建设以及各种教学工作总结报告等。
1.2教务管理、教师业务
教学计划的编制、教学任务的下达、教师课表安排、教学进程安排、教学日历、教师调(代、停)课申请表、学生缓考、免修课程申请表;教材规划建设、学生教材选用情况、试题库建设、学生考试试卷、成绩修改审批表、教师上课考勤记录、考试考务安排。多媒体课件、优秀教案、教改科研项目和成果、学术交流开展情况、工作量统计表、教学情况调查表、教师先进事迹材料等;领导、系主任以及教师听课记录、教师学期工作总结、教研活动记录等。
1.3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立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修订;专业设置、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改论文、教学成果及教学名师奖;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各种学术报告以及科研项目等的申报材料、规划、中期检查以及结题报告等等。
1.4实践教学环节
社会实习、生产实习、专业认识实习、教育实习、毕业实习等各种实习教学环节,实习教学大纲、实习工作计划、实习指导书、实习检查录像、实习工作总结报告、学生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经费的使用情况;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工作计划、选题表、任务书、开题报告、指导教师学历、学位、职称情况统计表、答辩安排、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汇总表、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和优秀指导教师评选材料以及工作总结报告;实验室及校内外实习和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课程设计、实验报告等。
1.5学生学籍档案
在校学生基本情况表、新生入学学籍注册、学生各类申请、学籍变更材料、学生创新作品以及竞赛材料、学生成绩汇总表、毕业生毕业资格审查、毕业时信息核对、毕业证和学位证的发放,学生考研材料等。
2 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的价值
教学档案产生于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活动中,它不仅仅是孤立的记录,更是丰富的信息资源,一些教学工作、管理工作上的问题都会在相关的教学档案中体现。因此,分析、研究、总结这些教学档案,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推动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2.1教学档案是教学评估的基础和依据
近年来,各种教学评估越来越多,有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业认证评估以及教育部对高校进行的审核式评估等,各项评估指标的评分标准都以教学档案作为评估凭证和依据,其内容都是教学档案的具体体现。无论是何种教学评估形式,最终专家组都要对大量的教学档案材料进行评阅,综合分析,才能对某一高校或某一专业进行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条件等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二级学院教学档案是体现教学活动的最直接的产物,是反映教学规范化管理、教学水平、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成果的重要信息,它直接产生于日常教学活动。高校必须认识到:教学档案是教学评估的基础和依据,完整规范的教学档案是高校顺利通过各种教学评估的必要条件,它直接影响到评估的结果。因此,高校系统要完善地做好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发挥其重要的基础和依据作用。
2.2教学档案有利于制度建设
教学档案真实记录了各二级学院教学各环节的真实情况,各二级学院党政领导在制定各种教学管理制度、实施教学计划时,必须了解过去和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信息,使教学改革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促使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各二级学院可以通过对教学档案中有关信息内容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2.3教学评估推动了教学档案建设
自从有了教学评估,高校就感受到教学档案对教学评估的重要性,许多高校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评估,看到了自身办学和管理的不足,由此从规范教学档案工作抓起,认真落实各项档案工作,教学评估所用文件材料多数涉及到各个二级学院,要求全体师生员工重视平时的基础档案收集,教师必须准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材料,如考试试卷评阅、试卷分析和归档都要按评估要求完成,有些高校将对试卷评估、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评估以及专业评估等各种形式的校内评估作为日常教学工作来抓。因此,教学评估反过来又促进了教学档案的收集工作,也丰富了教学档案的来源,推动了教学档案建设。
2.4教学档案是考评教师和教学研究的重要依据
教学档案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原始记录,真实的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和创新能力等。教学档案可作为考评教师的原始依据,并为教师的聘任、晋级、职称评定、评优等工作提供有利的证据。教师要提高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就要进行教学研究,不断地丰富自己、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要参考优秀教案,教学指导书等资料;另外,应届生在做毕业设计(论文)时,也需要参考前几届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资料。
2.5教学档案为申报新专业、硕士点、博士点、重点实验室等提供支撑材料
高校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改善办学条件和实力,都要努力做好新专业、硕士点、博士点、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在申报过程中,高校需要提供大量有关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等材料,这些支撑材料绝大部分来源于二级学院教学档案和科研档案。
3 加强高校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管理
3.1强化意识,更新观念
目前许多高校对二级学院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大多没有专门的教学档案室和专职教学档案管理人员,许多资料都无地方存放,师生员工档案意识薄弱,一方面要在教职员工中开展档案管理的教育工作,不断强化师生和教学管理人员档案意识,提高他们对教学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主动的上交各项相关教学材料,严格按学校统一要求归档,如:试卷归档工作,教师要认真做好试卷分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考评要有原始记录,要有严格的评分标准和标准答案,阅卷要规范、标准要一致,要公平、公正地做好试卷评阅工作。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提高教职员工归档的自觉性,确立教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理念,更新观念,建立二级学院教学档案室,把各教学系、办公室和个人手中分散的教学资料集中起来进行分类、整理归档。
3.2加强教学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提高教学档案管理质量
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和一门学科,而目前二级学院大多没有专职教学档案管理人员,人员变化频繁。要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必须要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建设,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增强责任心,认真做好文件的形成、积累、保管、整理、归档工作,提高教学档案管理质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趋于大众化,高校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学校办学自不断扩大,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变得愈加重要和迫切。教学质量评估作为鉴定教学、指导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不仅检测高校的日常教学质量,而且根据检测结果进行适时调控,有效地指导高校的教学工作。
教育部从2003年起,建立了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评估制度,对我国所有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教学评估,并建立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状态数据采集和制度,让社会更全面了解各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各级深刻认识到本科教学中心地位的重要性,意识到评建结合的必要性。但是,这项工作是外部评估,其评估的重点是高校的总体办学水平,只有建立完善的高校内部评估体系,通过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专项评估,才能及时诊断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教育部外部评估和高校内部评估二者不可或缺,只有内部、外部评估体系有机地结合,才能形成强有力的质量保障合力。
一、建立本科教学工作内部评估体系的意义
在外部教学评估的强有力推动下,高校内部教学评估作为保证教学质量和迎接外部评估的最基础环节,日益受到重视。建立一个科学的校内评估体系对保障高校教学质量、提高教学工作水平,真正落实教育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基本方针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1.内部评估的实施是现代管理理念的体现,是高校主动处理好自主办学和自律办学关系的体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内部评估对完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模式、促进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提高社会满意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2.内部评估的过程强调过程性、全员性、全面性、发展性,对教学质量的评估从多方面进行考察,注重质量建设的过程性环节,全面、客观地考察教学过程,了解高校深层次的教学状况,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发现和解决教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使每个环节都充分发挥评估的诊断、总结、反馈、促进作用。
3.内部评估是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举措,可以监控师资队伍、教学基本条件、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学风建设等方面,落实整改工作,提升教学效果,从而增强适应外部评估的能力,为将来接受外部整体教学评估和专项评估夯实基础。
二、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
教学活动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运动过程。教学的内外部条件,教学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都与人才质量的培养息息相关。本文从教学系统的构成和运行过程出发,分析、确定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2]从我国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制约教学质量形成的要素既有导向和激励作用的目标要素,又有使学生掌握或形成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教学内容等客体要素;既有充当信息传递工具的媒体要素,又有保障教学活动的物质条件、社会条件、心理条件等环境要素。而这些要素最终必须统一集中到人这个主体要素上,没有教师和学生这一最直接、最活跃、最能动的要素,其他要素都不能构成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至多不过是静态的物质存在。因此,笔者认为,与高校教学质量相关的基本要素有学科(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材等)、教师、学生、教学管理、教学资源。
专业是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高水平的专业是形成教学质量的支柱,是一所高校质量和特色的标志,加强专业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课程是形成教学质量的核心。课程建设水平制约着专业发展的水平。高等学校要制定课程建设标准,实施过程规范,深化课程改革,加强课程评估,为教学质量打好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思想观念、治学态度、业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原有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学习风气等,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授课效果的重要影响要素。在当前因扩招使生源有所下降的情况下,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趣,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使教学质量的提高落到实处。教学管理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协调性要素,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系统的各种资源,并通过不断的反馈协调,形成教学合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学资源指除人力资源外,教学场地、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现代信息设施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等新的保障方式的出现,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
三、内部评估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根据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围绕“标准明确,过程控制,评价合理,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思路,建立包括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实验教学评估、学生培养质量评估、教学管理评估和毕业设计(论文)评估等六个模块的本科教学工作内部评估体系,构成校内教学评估的有机整体,对高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系统化评估。
1.研究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原则,进一步巩固教育教学成果,加强教学基础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持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在制定本科教学工作内部评估指标体系和具体操作程序时,不仅要参照国家、江苏省的评估标准和其他高校内部评估的经验,更要立足于高校的实际情况。该体系分为若干个子体系进行研究,做到既有分解,又有综合。每个体系都有标准、程序、操作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主要内容及工作程序。
专业评估主要依据国家特色专业建设标准、《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验收标准》、《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学士学位授权单位评审指标体系》,从专业规划、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改革、实践环节、教学管理和培养质量等七个方面进行评估,全面考察专业建设的现状。由学校统一安排和学院申报相结合,每年评估10-12个专业,四年一轮。每学期进行一次评估工作,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的五月和十月。评估分两个阶段:自评和专家评审。每个专业自评时间为1个月左右,专家评估时间为5天左右,具体安排由学校根据情况统一制定。在评估工作结束后,专家组将考察报告和评估结论报至教务处,教务处将评估结果反馈给专业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必须作出回复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上交教务处以督促专业的后续建设。
课程评估则参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对全校所有课程特别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建设、课程成效等方面进行评估。学校分批、分重点对各类课程进行评估,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顺序依次进行。对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思政类公共基础课,严格按照评估指标体系进行逐项评估,其它课程将按照专业评估顺序,每个被评专业各抽取4门课程进行评估,四年为一轮。课程建设评估以课程组为单位,首先由被评估的课程负责人按照评估标准进行自评并提交自评报告,再由教务处组织校内专家根据申报材料进行核实与验收(亦可根据需要邀请校外专家进行评估),对课程组成员的教学进行广泛听课。在评估结束后,教务处将评估结果反馈给课程负责人,课程组必须作出回复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上交教务处以督促课程的后续建设,为今后评估提供依据,保持课程建设评估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实验教学评估以教育部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为参照依据,从实验室建设规划、教师队伍、设备与环境、实验内容、实验教学管理、实验教学质量及特色项目等方面检查实验室建设成效和实验教学质量。计划用四年的时间对全校的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教学质量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四年一轮,每年度根据学校统一安排和各实验室申报相结合的方式每年评估3―4个教学实验室。每学期进行一次评估工作,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的五月和十月进行。在学校评估期间,将组织专家深入到各教学实验室进行现场评估。主要采取听取汇报、查看资料、现场走访、测试等形式进行深入考察,提出考察意见。评估工作结束后,专家组将考察报告和评估结论报至教务处,教务处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实验教学负责人,教学实验室必须作出回复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上交教务处以督促实验教学的后续建设。
学生培养质量评估则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基础性素质进行全面调查,以专业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等发展性素质进行重点评估,并通过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构成学生培养质量评估的循环体系。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包括入学时的诊断性评价,学习期间的形成性评价及学生毕业后的总结性评价。其中在校期间的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基础性素质的评价含素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可与试卷质量评价和学生学习成绩分析结合在一起;发展性素质的评价主要体现在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各项知识能力竞赛的参与、科研成果的展示及社会工作和社会活动。
教学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分职能部门教学管理评估指标和院(系)教学管理评估指标两个部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既考查学校各部门围绕教学开展的常规管理,又强调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性。教学管理评估主要集中在年终进行。教学管理的评估组由学校督导与各学院教学院长组成,分批对学校教务工作和学院本身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评估。评估采取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评估组不仅要提供最后评估的总分,还必须出具具体的评估意见和改进建议。
毕业设计(论文)评估依据教育部加强普通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精神,从总体目标、选题质量、指导教师队伍、管理过程、设计(论文)质量及毕业设计(论文)特色等方面考查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以及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的管理水平。毕业设计(论文)评估主要根据专业评估的安排,首先,选择新办专业、学位点申报专业的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评估,综合考查学生的培养质量;其次,在每年度的下半年学校聘请校内外专业对所有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查评估,及时了解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全面掌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及管理环节的质量监控情况。
四、完善内部评估体系的几点思考
1.成立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专家组。
教学评估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仅要有科学系统的评估指标体系和严格规范的评估程序,独立的评估机构和权威的评估队伍也是提高评估工作质量和可信度的组织保证。学校根据专业现状,按照水利土木、资源环境、电气信息、管理经济、人文政法、机械动力、数学物理七大学科门类,拟组建七个相应类别的专家队伍。专家队伍由行业、企业、政府有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咨询服务机构的有关专家和本校有关领导、专家和校友组成。其职责是:按照评估指标体系,深入教学全过程,开展教学工作质量评价,确定评估等级,提出整改意见或建议。为了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评估办要经常进行业务培训,加强评估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指导。[3]
2.不断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指标。
要尽量防止出现评估指标体系引导院(系)搞形式主义,产生不正确的导向。评估指标的设计要简明扼要,在具体评估的过程中尽量考虑院(系)的实际,不片面追求材料的形式,注重教学和教学管理中的实质性成绩,注重评估工作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
3.要多渠道、全方位收集反馈信息。
在指标体系设立和考核过程中,绝不能仅以院(系)自评信息为主,而要充分整合学校教务处、图书馆、档案馆、人事处、信息中心、各院(系)及实验室等与本科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源与信息,以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等信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合理地应用到本科专业评估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好、信息量大、更新简单、表达方式多样、可视化手段多等特点,将本科专业的评估工作分解到日常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中,真正实现专业评估的全过程管理,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的目标。
4.要建立内部评估的长效机制。
从学校战略发展的全局着眼,使院(系)评估作为一项系统性强、覆盖面广、影响大的质量工程。另外,还要长期坚持,不断推进迎评与整改,它们评估工作的两个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的重要性甚至超过前者,所需的时间也越长。因此,必须将评估制度化,并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将它固定下来。最后还必须定期对院(系)进行必要的回访,重点督查院(系)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从而有效地促使院(系)对整改工作予以高度重视,改变院(系)重评估轻整改的现实状况,以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4]
参考文献:
[1]童玉玲.高校院(系)教学工作评估体系构建初探[J].云南大学学报.2006,(1).
我国关于大学本科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的普遍化阶段,现如今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响应扩招政策,大学生的层次也越来与多样化。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是接受本科教育的人数激增,现有的教学理论和人才教育评估方案已经难以适应这种形势发展的需要。开发更具有实用性、针对性的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评估信息管理系统刻不容缓。合理运用稳定、良好的评估管理系统,可以促进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全面化。
一、系统技术架构
本系统把评估内容中涉及的学生常规教育资料管理、毕业生论文设计管理、学生综合测评成绩管理、学生历年成绩管理、教师教学科研成果情况管理等多项数据建立成规范的数据库,通过利用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等技术实现对数据库的查询、编辑、上传和下载打印功能,满足教学质检部准确、高效调取档案的需要,便于资料的有效管理。本系统根据程序对评估项目中所有项目的文字数据材料进行管理,采用Web数据库技术开发基于B/S的三层结构模型对系统进行架构的管理系统,分类所有的评估数据,建立对应管理子系统,并根据一般高校的教学工作的实际操作流程,设计更易于衔接处理的、应用性更强的开发架构。
本系统基于Web数据库进行整个管理系统的构建,采用J2EE、XML、SQL SERVER数据库等技术进行系统开发,最终实现完成专业教学评估管理系统的目的。本系统通过进行数据的收集、加工和整理,和设计系统架构模型,同时用E-R图描述了各实体间的联系;利用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和面向数据的设计方法创建了对应的数据库;最终结合三层架构,完成了本系统的实现功能。
二、设计与实现
本系统总体设计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系统总体技术核心架构(功能需求分析设计图、系统功能图、系统流程图);第二部分是系统模块设计(如模块图和流程图);详细设计也包括数据库核心设计(如数据库逻辑结构、数据库表、数据流图、E-R图)。
本系统实现了包括评估基本信息管理、学生常规教育资料管理、教师教学科研成果管理、学生综合测评成绩管理、毕业生论文设计管理和系统管理等功能模块。通过用户管理实现了普通学生、评估系统管理员、高校领导、教学质检部四个参与者的管理权限设置;通过学生综合测评成绩管理实现了上传提交综合测评成绩(如德育素质、智育素质、文体素质、创新素质等)等功能;通过毕业生论文设计管理实现了分配任务、审核论文、制定方案、成果展示等功能;通过基本信息管理实现了档案资料、综合信息表、组织问卷调查等功能;通过常规教育资料管理实现了填写反映情况、查看违纪处分、查看班团日志等功能;通过系统管理实现了系统角色权限分配和查看系统日志等功能。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使专业教学评估进一步的加强了高校学生评估管理建设。
三、技术与特点
(一)实用性强:整体来说是基于B/S结构,通过系统分析和设计来严格定义。
(二)可操作性强,系统的开发和维护都在服务器端,对网页浏览、实时调取、数据管理等操作应用非常简单方便。
(三)开发符合实际,通过调试严格把关,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并利用可靠的数据库事务处理,保证了数据库操作的安全可靠性。
(四)安全性强,制定灵活的权限管理机制来分配系统的使用功能,做到了安全可靠。
四、结语
高校学生专业教学评估管理系统力求给操作用户快捷准确的途径来处理所有繁琐的数据,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评估管理系统是我国以大学为主题的高等教育管理成功的关键。引用计算机平台并借助计算机开发工具构建数字一体化教学管理体系,满足了教学需求,是协助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保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彭东.SQL SERVER 2000应用开发技术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陈金刚.基于web的本科教学评估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7.5.
[3]姚锁宁.基于MATLAB/VC的教学评估系统研究与开发[D].西安理工大学,2008.
[4]王峰.构建本科教学评估网络信息平台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125-02
一、引言
开展教学评估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评估是高等学校建设、改革、发展的“助推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评估发现了不少问题,一些学校为了应付评估,组织教师和学生补做试卷和论文,甚至编造假文件、假数据,还把这种造假行为归结为是评估造成的。必须说明的是,不是评估导致造假,而是通过评估,暴露了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校领导在思想和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恰恰说明需要进行评估,要通过评估来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本文从教学评估的目的、主体、内容、标准等方面分析其对高校课程考核的影响。
二、教学评估对课程考核的影响
1.多元化教学评估目的内在要求课程考核改革。广义的教学评估是指对影响教学活动的所有因素的评估。狭义的教学评估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对教师的教育进行系统检测,并评定其价值及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本文研究的是狭义下的教学评估,即探讨对高校老师教育行为的系统评定。教学评估目前面临着测量的难题,当今高校存在的教学评估机制良莠不全,为了更好地推进教学评估工作,构建一个包括多元化评估目的、主体、内容、标准和评估方式在内的多元化教学评估机制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教学评估目的内在要求。目前大多数高校通过教学评估,加强课程建设,规范教学过程,完善培养环节,进而达到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对所有列入教学计划并且开班上课的科目进行评估,内容一般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教学评估的目的指导和支配着整个评估过程,决定着教学评估的发展方向,制约着评估标准的制定。高校在进行教学评估时应把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课程自身建设都考虑在内。①基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必须以课程为支撑,通过课程实施来促进多元化人才的培养。这就在客观上需要对教师课程设计进行评价,分析其是否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构成教学评估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②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现实。人是有差异性的个体,对于个体多元智能存在的客观现实,加德纳早在上个世纪就指出:“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这就要求教学评估需要兼顾课程建设是否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③基于课程自身建设的需要。课程自身建设是课程领域中至关重要的活动之一,如何完善课程自身的建设,是教学评估的重要目的之一。教学评估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主要是诊断新课程,修正旧课程,比较各种课程的相对价值以及确定课程目标将要达到的程度。
2.多元化教学评估主体客观要求课程考核改革。长期以来,高校教学评估的主体主要是各类专家,鲜少有家长、社会用人单位的参与;教师通常是作为评估对象而出现,很少作为评估主体参与评估,成为教学评估的旁观者和局外人;作为课程参与者的学生只能对课程进行简单评价,被动地接受评估结果,并不能参与到评估标准的确定、评估内容以及评估结果的解释中。因此,高校需要打破这种单一的教学评估主体,构建多元化评价主体体系。学校通过市场需求导向、与企业的合作、毕业生就业情况、社会评价等,对自己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以便更合理地设置课程。企业、社会参与教学能发现高校的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否符合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社会服务能否满足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高校的课程设置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3.多元化教学评估内容客观要求课程考核改革。目前,我国高校比较重视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课程自身的评价通常受到冷落。而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承载,是知识选择、分配、传播、积累的重要途径,对高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缺少对课程自身评价而进行的师生评价只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修补,会严重影响教师、学生以及课程的可持续发展。课程质量的优劣是教学过程中各方面因素共同影响和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学评估应该是对课程教学全过程的系统的评价。教学包括内容、教师、学生、场所、工具等在内的一系列完成知识教学过程所必需的要素。高校课程要素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类,静态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仪器设备、实习实践场所等方面;动态课程资源主要是指课程管理,具体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过程、课程实施效果等方面。除了丰富的课程资源、高质量的课程管理之外,还包括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因为教学理念是教学实践的指南,树立先进的课程理念是保证课程质量的首要条件。
4.多元化教学评估标准直接影响着课程考核方式。评估的多元化要求确立适合于不同类型课程的多重的标准。在制定教学评估指标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不要把评估指标定得过于简单,也不要搞得过于复杂;既要有定量的指标,也不能忽视定性的指标。构建多元的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一方面,评估指标应体现各类课程共同的价值标准;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教学评估是一项个性很强的活动,指标的设计要因课程的具体目标、学科类型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因此,如何选择评价标准所采纳的指标及各指标在一个评价标准中的权重系数,是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的核心。
5.多元化教学评估方式直接体现着课程考核方式。教学评估的方式越来越丰富。从宏观层面来说,既有量化评估与质性评估,也有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还有形成性评估、诊断性评估与结果评估;从微观层面来说,有基于目标达成的目标评估、基于发展性的档案袋评估与表现性评估。然而评估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也都有其局限性。在进行的具体的课程评价时,要考虑到各种评估方式自身的针对性,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从不同的角度反映高校课程教学的实际状况,增强教学评估的科学性。
三、完善机制,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我国高校大力开展教学评估,目的在于“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着力提高教学和培养人才质量。而在实践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使教学评估偏离了初衷。所以,如何正确发挥教学评估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课程考核改革的引导作用是评估工作推进中举足轻重的一个命题。
1.健全教学质量管理组织机制。教学评估机制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与是否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组织机制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学评估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学校要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组织机制,理顺教学管理部门与教学质量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不断完善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从学校领导到各职能部门到各教学单位的层级系统组织机制和管理网络,实现教学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全方位协调联动;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发挥教学质量管理部门的承上启下、沟通协调的纽带作用,更好地应用教学评估反馈的结果。
2.完善有利于调动师生教与学积极性的考核机制。在构建和完善教学评估机制时,应组织和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重视教学评估反映的状况与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保障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教学评估的基础是教师,学校在制定职称评定及教学津贴政策等对教师考核时,除了在政治思想、教学、科研等方面考核外,还要与教学评估的结果相联系,进一步调动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因此,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是推进教学评估成效的保障。
3.创新融合多种机制。教学评估体系需要融合更多有效的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一是建立独立的奖励机制是推动教学评估的动力。二是建立流动机制是教学评估的重要激励措施。三是建立及时的反馈机制是教学评估的重要完善手段。
4.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和公布制度。高校在办学过程和评建过程中,既要重视定性指标,更要重视定量的评估指标。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结合,质的分析和量的测定相结合,是教学评估的方向。因此,高校在建立内部教学评估长效机制时,建立高校内部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和公布制度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各高校应根据自身教学规律,在具体研究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的数据指标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基本情况,定期收集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定期向学校决策机构、职能部门和院(系)公布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建立学校本科教学动态数据管理系统。该数据管理系统可以随时对学校教学状态进行监测、评估,定期向学校、校内各职能部门与院(系、部)公布相关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充分发挥评估的鉴定、导向、诊断、激励、调节等功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将教学评估的反馈作用发挥得更全面。
参考文献:
[1]戴家干.从考试到评价:教育改革的时代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07,(13-14):21-23.
[2]胡继民.改革高校考试制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徐州工学院学报,2006,(9):190-191.
[3]李馨.考试改革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探讨[J].农业教育研究,2009,(3):21-2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2-0054-03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包含了学生、教师、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实习基地、教学管理人员等相关要素。国内外高等教育专业评估的理论与实践证明,专业评估是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行之有效的手段。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为进一步做好评估工作指明了方向:“各高校应强化高等学校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构建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评估制度。”因此,校内专业评估是强化高校自主意识,建立健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切实加强本科专业建设和管理,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校内专业评估的目的
第一,有利于各专业了解自身办学水平的现状。校内专业评估强调全员性、全面性、发展性,注重质量建设的过程性环节,全面、客观地考察教学全过程。通过“亮家底”“理思路”“促改进”的实践方式,为各专业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凝练专业特色,提高专业竞争力指明了方向。
第二,有利于高校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通过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科学诊断和分析,高校能够准确判断专业设置与产业经济结构的适应度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区域和全国的竞争力,促使高校在“合理布局、整体优化,面向需求、强化特色,注重效益、科学定位”的原则下,开展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强化优势特色专业,培育新兴潜力专业,调整缺乏竞争力的专业,形成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
第三,有利于高校科学评估各项教学政策成效。通过分析全校专业自评数据、学情调查数据和相关满意度调查数据,高校能够有效检验各项教学政策的合理性和执行效果,明确政策的改进方向,并为合理调控人、财、物等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有利于完善校内质量保障体系。校内专业评估是高校内部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激活高校发展的内在动力,调动高校自我管理、自主参与、自我改进、自我提升的积极性[1],增强适应外部评估的能力,为将来接受外部整体教学评估和专项评估夯实基础。
二、国内外校内专业评估的经验
(一)学情调查
目前国际上广泛认可的学情调查项目有:美国的全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项目、英国的全国大学生调查项目和澳大利亚的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项目[2]。以全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为例,评价的一级指标分为: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水平;校园经验丰富度;校园环境支持度。清华大学史静寰教授引进NSSE项目,分析了清华大学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在5个一级指标的差异性[3]。大学生学情调查以学生学习投入度、学习过程、学习成效为评价内容,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丰富了专业评估内涵。
(二)专业认证与评估
教育部组织的专业认证和住建部组织的专业评估是我国工程教育领域最具权威性的专业评估项目。如专业认证中水利类专业认证一级指标:专业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管理制度,质量评价。评价结果分为:合格,完全符合标准(P);合格,达到标准要求(P/C);合格,基本达到标准(P/W);不合格(F)。专业认证和评估的基本工作模式为找问题,找出专业的办学实际与评估标准的差距。专业认证和评估推进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建立了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体系,促进了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国际互认。
(三)专业等级排名榜
近年来社会评价机构对专业办学的影响力逐年增大,社会评价机构以一套或一组指标作为质量度量,各类指标通常都划分为投入指标、过程指标和产出指标三大类[4]。如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专业评价的一级指标分为:办学资源,教学水平,科学研究,专业声誉。该中心将各大学的专业(类)分为五个等级,对高校各专业进行等级排名,受到广大考生和用人单位的关注。
三、校内专业评估的内容
河海大学历来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评估工作。2005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十一五”期间,学校制定并实施了《河海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实施方案》(简称“彩虹工程”),逐步建立起标准明确、过程控制、评价合理、持续改进的河海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5]。2008年,学校实施了校内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实验教学评估、学生培养质量评估、教学管理评估以及毕业设计(论文)评估等6项校内专项评估工作,为进一步改革、创新校内教学评估的模式和方法积累了宝贵经验。
学校高度重视新一轮校内专业评估工作,多次组织教学院长、本科教学督导、专业认证与专业评估专家、教育学专家、管理学专家进行研讨。通过深入研究国内外专业评估的理论前沿和先进经验,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明确了专家对专业自评报告评价、在校生对教学工作满意度评价、毕业生对专业培养满意度评价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满意度评价四大评估模块,保障了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建立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新模式。
(一)专家对专业自评报告的评价
专家全面审阅专业自评报告,系统总结专业建设成效、存在的问题,并明确改进的方向。专业自评报告主要依据《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申报书》《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验收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等文件精神,开展教师发展、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和培养质量等方面的评估,全面考察专业建设现状,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专业品质。教师发展包含教师培养和教学水平2个维度,主要观测点为:师资结构、教学培训、教学团队、评优评奖、教学满意度等。教学改革包含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成果4个维度,主要观测点为:专业改革、专业教育、课程规划、教材选用、教材编写、教改立项和获奖、教学研究论文等。实践教学包含实验(实践)项目、实习状况、毕业设计(论文)3个维度,主要观测点为:实验开出率、综合性实验、社会实践、校外基地、实习效果、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和质量等。教学管理包含过程管理、质量保障、教研活动3个维度,主要观测点为:教学文件、教学组织、领导听课、同行听课、院督导听课、学情调查、教研组织与成效等。培养质量包含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学习成效、社会声誉4个维度,主要观测点为:专业技能、综合素养、毕业率继续深造率、英语四六级通过率、竞赛获奖、论文专利、就业质量、社会评价等。
(二)在校生对教学工作满意度的评价
对在校大学生开展专业认识、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等方面的满意度调查,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专业认识包含专业兴趣、前景期望2个维度;教学质量包含课程体系、课堂教学、课后指导、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5个维度;教学管理包含教学纪律、行政服务、班导师服务3个维度;教学保障包含师资配备、实验设备、教材及学习资源3个维度。
(三)毕业生对专业培养满意度的评价
对毕业生开展培养过程、核心课程、专业技能、综合素养等方面的满意度调查,推动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培养过程包含课程体系、专业教育、实习效果、毕业设计(论文)、就业教育5个维度;核心课程包含课程重要性、课程有效性2个维度;专业技能包含多项特定专业技术能力;综合能力包含批判性思维、良好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10项综合能力。
(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满意度的评价
对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专业理论知识、工程(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等方面的满意度调查,了解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收集用人单位需求,鼓励行业用人部门深度参与专业课程设置,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四、校内专业评估的程序与方法
(一)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
校内专业评估涉及专业教师、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评估专家等众多人员,操作流程复杂,只有建立功能强大的信息化平台才能保障评估工作顺利实施。信息化平台应体现流程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特点:流程化是指系统能满足在线自评、在线调查、在线审核、在线评估等功能,保障校内专业评估工作有序、高效开展;集成化是指系统能实现多角色数据共享功能,如在校生、毕业生调查模块中“本学期课程学习状态”“课外学习活动情况”“毕业生综合能力”等学情调查数据能够自动被专业自评模块读取;智能化是指系统能提供大数据挖掘、统计功能,提升专业评价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二)开展专业自评
一是专业负责人在学习、领会校内专业评估方案后,对照校内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收集相关支撑材料,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填写专业自评报告。二是学院审核专业自评报告数据的真实性。三是专业自评报告经学院审核通过后,在全校公示,接受广大教师、学生监督。专业负责人还需为在校生、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提供专业核心课程清单和相关专业技能明细。
(三)实施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
教务处组织开展在校生对教学工作满意度评价,并与就业指导中心一起做好毕业生对专业培养满意度评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满意度评价工作,并最终提供各专业三类评价的调查数据。教务处还需汇总整理好校级及以上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成果奖、研究性示范课程、全英文课程、新生研讨课、学位率、毕业率、教师获奖等数据明细,进一步减轻专业自评工作负担。
(四)注重专家评估
专家遴选的标准为:一是专业相近。评估专家必须是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二是教学管理经验丰富。评估专家必须是从事过系主任、教学副院长等教学管理工作的专家。三是专家多元化。每个专业安排2―3名专家进行评估,其中至少1名为校外专家。教务处统一组织专家开展专业评估工作,专家通过网络查阅专业自评报告,依据专业评估指标体系逐项评价,并撰写专家评价意见。
(五)形成专业评估分报告
专业评估结果实施分类指导,学校将专业竞争力等级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强竞争力专业,是指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重点专业建设点的专业。强竞争力专业是学校的优势专业,是吸引考生和用人单位的“拳头”产品。强竞争力专业要能体现“领头羊”作用,应获得更多、更高等级的教学获奖和教学改革项目;应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应高质量通过教育部和住建部的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应大力拓展国际化教育,开设了全英文课程、本科生中具有一个月以上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高;应有较高的毕业生继续深造率等。第二类为新办专业,是指毕业生不足三届的专业。新办专业应具备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且执行良好;师资队伍结构应合理,能够胜任教学工作;实验、实习条件应有保障;学生、用人单位满意度好等。第三类为一般竞争力专业,是指除强竞争力专业和新办专业之外的专业。一般竞争力专业应有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能够主动适应和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应有强化学生专业认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具体措施;专业建设应取得一定成效,有省级及以上教学改革项目或奖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内外各项教学培训,有一批教研成果;就业率达90%以上等。教务处与学院共同分析评估专家、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评价数据,依据各专业的竞争力等级,明确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对应对策,并最终形成单个专业评估分报告。
(六)形成专业评估总报告
学校从全校层面汇总专家、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评价数据,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分析学校在专业建设中的成效、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供对策和建议,并最终形成校内专业评估总报告。
五、校内专业评估的成效
2012年,河海大学组织57个本科专业开展了校内专业自评工作,3906名在校生、3610名毕业生、311家用人单位参与了问卷调查,邀请了校内外67位知名专家在线评审,了河海大学本科教学专业评估分报告和总报告白皮书。本次校内专业评估构建了利益相关者协商共治的长效机制,评估主体多元化,评估内容多样化;打破了评价结果唯分数论制约,而是根据专业竞争力不同等级给予专业相应指导,激发了专业在校内专业评估中的主动性,变“要我评”为“我要评”;建立了学校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常态化的联系机制,使专业面向社会发展实际培养学生,提高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建立了循环评估和后继评估机制,完善了校内常态化监测的教学评估制度。
参考文献:
[1]宋彩萍.高校专业内涵建设自主评估框架维度甄别与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
[2]史秋衡.我国大学生学情状态与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2,(2).
随着教育部把建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化,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高校内部教学评估。高校内部开展教学评估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意识的觉醒,其根本目的是以教学评估为手段,改善办学条件,加强高校内部教学管理,形成优良教风和学风,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目前各高校内部建立教学评估制度时间不长,在许多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以致影响了教学评估工作的效益。笔者仅从高校内部教学评估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高校内部教学评估的对策。
一、高校内部教学评估存在的问题
高校内部教学评估,对实现教学建设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全面推动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容易出现教学管理工作评估盲点区。如房喻报道指出: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把开展内部教学评估的职能设置于日常教学教务管理部门,这样做的优点是评估的权威性容易得到体现,评估工作的信息采集和意见反馈周期可能会短一些。但问题在于,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对教学教务管理特别是学校一级的教学教务管理的评估,往往难以得到落实,容易出现教学管理工作评估盲点区。尽管教学教务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自我总结、自我评估等方式进行自我纠偏,但是由于评估的标准、计划是由其自行制定,故很难保证评估的客观、公正和准确。
2.教学评估质量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估范围狭窄。目前高校教学评估内容多种多样,有些高校对于不同的评估内容往往采用相似甚至相同的质量标准进行评估,没有对不同评估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处理;有些学校照搬其他高校的评价标准,而没有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办学情况和专业特点,这样制定出来的评价标准容易导致不科学和不客观的评估结果出现。
3.忽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评估工作。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教育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性教学等问题。这些问题使管理人员容易忽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评估工作,缺少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估质量标准,往往用理论课的评估标准去考查实践课。
4.重课程评估、轻教师教学评估。如陈国海指出: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开展了课程评估,但只有少数高校试行过教师教学评估。主要由于课程评估的对象是课程,管理者通常资助或奖励评出的合格课程或优质课程,除处理少量不合格课程外,不涉及认识关系,因而操作起来比较方便。相反,由于不少高校在评聘教师时重科研、轻教学,以及受到高校人事关系的影响,教师教学评估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也容易受到怀疑。
5.教学评估结果利用率低。在教学评估结果的利用上,或多或少地存在陈奉翔指出的若干现象,这些现象包括:(1)评估结果不公开或含糊其词;(2)评估结果不与奖金、晋升挂钩;(3)评估结果只给分数,却不能使教师明确如何改进教学;(4)评估中发现的问题无法解决,如师资队伍、教学设备。高校评估结果未能得到很好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教师开展和参与教学评估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完善高校内部教学评估工作的对策
为使高校内部教学评估工作走上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针对高校内部评估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建设。
1.建立相对独立的教学评估常设机构。独立设置的评估机构,是保证评估工作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前提,也能有效避免出现评估盲区。评估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制订各类教学评估方案和标准;收集并公布校内各教学单位的教学工作数据;公布评估结果;负责校内各项教学评估工作的组织与实施;承担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各种教学评估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工作;负责组建校内教学评估专家队伍并组织培训;负责督查、反馈各被评单位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同时,为保障教学评估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应当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专业化的校内教学评估专家队伍,并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业务培训,加强评估理论专业知识的指导,以保证各项评估工作顺利开展。
2.建立科学、可行的教学评估标准,拓宽教学评估范围。对教学工作与教学质量的评估必须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它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导向和指南,是教学工作各环节的依据。高校要树立正确的大众化时期的质量观,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主要环节,明确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并在此基础上,从高等教育规律出发,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各类评估标准,完善各类评估制度,既要有对教师、学生的评估,又要有对教学管理人员的评估,即通常所说的评教、评学和评管;既要有对各教学单位的评估,又要有对管理部门的评估;既要有专业、课程、教材、毕业论文、实验室等单项评估,又要有对二级学院、对学校教学工作的综合评估,构成学校教学评估的立体化网络。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估工作。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出发,对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制定相应地质量标准,对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出严格的规定和明确的规范要求。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所以在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的质量监控,更需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要建立起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监控并重的全方位教学评估制度。
4.加强教师教学评估的力度。随着高校适应市场经济,普遍实行学年学分制,教师教学评估的重要性日益显著。教师教学评估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促进良好教风、学分的形成和巩固。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对教师教书育人的评估、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估以及教学教案的评估等几个方面的评估。评估的具体做法可采用由督导组随机抽样听课,同行间互相切磋技艺听课,领导针对性听课以及请外校专家诊断性听课等多种形式,对教师教学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将教师教学评估结果作为教师评优、职称评定、年终奖金等的重要依据,使教学评估成为教师教学工作检查和督促的有效手段。
5.加大评估结果的利用率。在实施某一项评估工作后,要将评估结果和结论及时向全校公布,对存在问题的环节和方面,以书面形式通知责任单位和个人限期整改,并重视组织对整改工作过程的监控和整改结果的复评,这是教学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做好整改的监督与复评工作,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在教学评估机制的推动下不断地进步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房喻.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教学评估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6(9):33-35.
(一)客观、务实原则在评价教师备课、授课、教师学术成果以及学生学情、学习时要就事论事、客观评论、讨论和交流,不涉及人情世故等其他外在因素,督导评估小组成员要有责任心和使命感,力求客观、务实。(二)重引导原则教学评估督导最终目的是引领教师沿着先进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去发展。因此,教学评估督导组不仅要关注教师操作层面,更要从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育原则等隐性层面去发现、点拨和引领。(三)重激励、少批评原则没有教学兴趣、没有教学自信的课堂是不堪设想的,尤其年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学术、专业根基不够扎实,容易丧失教学信心。因此,教学评估督导组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要时刻注意维护教师教学自信,而且在评课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其优点、亮点,交流中要不吝表扬和鼓励,对于授课教师不足不能采取居高临下态度去说教,允许被评者解释和说明,通过平等、真诚沟通,培养教师教学自信、强化自信。(四)差异化原则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科差异和课程本身差异,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教师阅历、教学经验、性格特点等个体因素,不能整齐划一,求全责备,对于新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要用动态评价方式评价,引领年轻教师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