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3:0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电视新闻频道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1 传播方式向网络化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网络技术和电视新闻传播相结合,联系越来越紧密,两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小。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将在40年之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用户。人们与网络接触越来越多,人们获得资讯的方式大多以互联网为主。随着电视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电脑的普及,很多广播电视台借助网络,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电视网络直播,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新闻资讯,人们不仅可以获新闻文章和视频,获得资讯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北京奥运会,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电视看到直播,而且也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看到奥运会实况。
而且,电视网络传播越来越个性化,也增加了与观众的互动。很多电视台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总是第一时间将世界、国内发生的新闻放在显眼的位置,同时设置不同的界面,在不同的界面和位置滚动最新新闻,方便观众阅读。而且有的观众可以借助这些平台将自己身边的信息已最快速度发送到网上。这种方法被很多电视台使用,在增加电视台点击率的同时,也提高了电视台的关注度。
1.2 普遍运用数字化技术
目前很多电视台在录制、发射播出和接收过程中普遍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其快捷、方便等特点被很多电视台所使用。数字化技术将声音和图像进行编码,形成数据处理文件,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使声音和图像更加形象和逼真,开辟了电视新闻传播的新天地。在处理影音文件时,可以利用非线性编辑系统。这样处理后,信号处理链路基本不会受外界因素的干扰,音频的传播方式达到广播的级别,而且数字视频压缩的比例也大大减小,达到无压缩级别。这样的电视台的声音和图像有了质的提高,而且目前电视台主要是通过卫星方式传播信号的,经过数字化处理后,信号传播速度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
1.3 电视频道专业化、多样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有线电视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有线电视的普遍,人们家里的电视频道数量越来越多,中央电视台、省市卫视,甚至县级电视台都可以看到。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线电视用户达到8000多万,庞大的用户数量孕育了专业的电视频道,比如某些城市的旅游频道,主要是关于旅游方面的;科教频道,主要是关于孩子教育问题的。而且随着人们对新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新闻频道应运而生,我国就有几十个新闻频道,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 推动我国电视新闻传播发展的应对措施
2.1 发展社会经济
经济的飞速发展是推动我国电视新闻传播的主要推动力,发达的经济是电视新闻发展的基础。因此,电视新闻传播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打好基础,经营好主业。同时也要注重发展影视制作和网路传输等产业,要做好宣传工作,注重打造自己的品牌,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形成品牌产业。比如我国知名电视台江苏卫视,江苏卫视注重打造自己的品牌,《非诚勿扰》、《一站到底》等节目深受观众喜爱。再比如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等节目都是注重宣传自己的品牌,在国内电视台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同时,电视台要转变思想,要学会相互学习,借鉴其它电视台的经营方法,拓宽经营渠道,要利用多种资源,发展多种经营,改变传统的方法,改变原先只是依靠广告费推动电视台发展的思维。
2.2 注重增强传播效果
电视新闻传播工作者要注重研究传播的规律,虽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亟需我们需解决,而且与国外同行业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新形势下,面对快速发展的电视新闻媒体,我们首先需要加强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我国电视新闻传播在这方面研究并不深入,而且对那些实质性问题并没有取得突破。比如电视新闻传播的市场分析、市场定位等问题。而且有的学者并没有深入思考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借鉴国外经验时,不顾实际情况,盲目照搬,缺乏实质性操作,并不会对我国电视新闻传播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发展符合大众口味的节目,要以观众的需求为导向。观众作为电视新闻传播的推动者,在发展电视新闻传播工作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观众也会制约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因此必须要了解观众的需求和想法。在增加电视新闻传播交互性的同时,也要注重把握观众的心理需求。要发展电视新闻传播的个性,使电视台更符合人性,更贴近生活。要增加与观众互动,建立健全电视台的反馈制度,可以通过街头采访、问卷调查等方式与观众沟通。
2.3 树立竞争意识,提高自身竞争力
电视新闻传播发展过程中要树立“大媒体”意识,面对国内媒体业竞争日益残酷的发展趋势,为了占据主动权,[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在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电视新闻传播必须要树立竞争意识,增加发展的紧迫感。因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向专业化新闻频道发展,要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建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24小时新闻直播频道,为社会、为观众提供最专业的新闻资讯。而且,电视新闻传播要注重培养各式人才,比如记者、编辑等。对于我国而言,国内众多媒体中只有中央电视台拥有这样的实力,开展24小时新闻直播。同时面对我国部分新闻频道名不副实的问题,未来发展过程中要避免时效弱、新闻重复等现象。
3 结论
总而言之,为了推动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我们要结合实际,针对未来发展的趋势找出正确的对策。要壮大经济实力的同时,要增强传播的效果,同时也要树立“大媒体”意识,增强自身竞争力。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充分了解观众的想法,加大宣传力度,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 G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9-167-2
一、背景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电视媒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传媒巨头、国家电视台等大规模的电视机构,国内研究也多集中于省级电视台,对于市一级的电视台较少关注,但城市电视台才是我国的基层媒体,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背景和环境上,随着数字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媒介和传输、接收手段层出不穷,“后电视时代”已经悄然来临,昔日拥有绝对传播优势的电视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电视所处竞争环境的变化使中国电视传媒,在顷刻间被划归到“传统媒介”的行列。
不过,不少学者并不对此感到悲观,相信只要能利用好发展机会,反而会变成机遇,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新的媒介环境必然导致传统媒体退出舞台。
二、浅析几个概念
2000-2011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直接以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生产为研究对象的文献约46篇,有关于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所面临现状分析的,有关于媒介融合下城市电视台创新发展的,有关于后电视时代城市新闻改革的,也有关于城市台新闻频道的定位及竞争战略的等等,在研究范式上主要以理论为主。以“后电视时代”为关键词共搜出文献38篇,题材基本为对后电视时代现象进行分析和预测,研究角度比较单一。在阅读这些文献之前,首先要明确几个概念。
(一)后电视时代
在李新民《关于“后电视时代”的思考》一文中,他指出,“后电视时代”,指的是当下我国传媒界正在经历的一种以高速发展的数字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电信、电脑、电视的融合以及电子媒体和纸质媒体的整合为主体,随着数字电视、IP电视、高清电视和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兴媒介的兴起而形成的崭新媒介格局。
在这个格局下,电视行业传统的制作、播出、传输、接收方式受到颠覆,电视内容提供者与内容消费者的地位实现了动态转换。后电视不仅是一种线性的接收终端,而且成为一种综合性、互动性、适时性、个人性更强的新型媒体形式。这个始于20世纪末的新媒介时代才刚刚开始,并正以加速度向前发展着。
在这里之所以用“后电视”来定义这个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叱咤风云的时代,除了有与“前电视”、“(现)电视”相对应,以维护前后概念系统完整性的考虑之外,还基于一种电视从业者所独有的电视本位视觉,立足于转型之中电视人的眼光,旨在为新形势下的电视发展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
(二)城市电视新闻
王仁忠在《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增强竞争力的思考》中解释道,城市电视新闻应该是“地方知识”,它应该“致力于对一个城市,它居民中的种族、民族和社会关系的深度了解。它所建立的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实体生态学,而且是一个地方和居民区的人文生态学”。
城市电视新闻应该是“研究传播、交通、定居与移民、社会关系与政治机构等城市各个方面的社会学,它力图通过每个居民区、每条街道、每个人口普查街区、每个群体、每个工种或行业,以了解这个都市的全部”。这就是城市电视新闻的绝对知识和绝对状态。
三、目前城市电视新闻现状
许敏和李子文在《西部城市台新闻频道的定位及竞争战略_以南宁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为例》中对于目前城市电视台新闻频道现状写到:随着数字电视整体转制不断推进,互联网对传统媒体市场的不断蚕食和国外传媒巨头的逼近,西部城市电视台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随着频道专业化的不断推进和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频道间在内容、定位、形式等方面都面临趋同的尴尬,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争夺受众的注意力,满足广大且异质性高的受众需求,就必须在节目及频道属性上力求明确的区隔和定位。同时他们也指出,对西部地区的城市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而言,只有实施品牌定位和竞争战略,在观众心目中树立鲜明的频道形象,才能形成频道自身的差异化优势,进而为频道赢得发展空间。
究竟在“后电视时代”电视新闻会遭遇怎样的冲击,该如何面对呢?很多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曾祥敏、陈丹丹在《现代传播》2012年第5期的《中国电视民调新闻的历史体察与发展探究》中提到,在自媒体迅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全民记者队伍越来越庞大,新闻媒体更需要专业化的信息整合。电视媒体如果未能有效地整合民意信息,那么势必与民意渐行渐远,电视的公信力与权威性将面临质疑。电视媒体的民意调查是媒体根据确定的主题,定位科学的设计问卷,也是一种获取独家新闻的方法。从数字即新闻的角度,独家解读也避免了同质化的诟病。这种兼得民意信息和独家新闻的可操作性对电视新闻有着重要意义。而谭天在《以升级促转型―――城市广播电视发展的战略思考》中认为,城市台的竞争能力和综合实力都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其亟待从三个方面大力推动媒体的升级:由播出平台向媒介平台升级、由内容生产向综合服务升级、由城市媒体向文化产业升级,通过升级促进转型。余志为在《电视会消亡吗?论新媒介格局下电视媒体的未来》中说,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媒介生态,传统广播意义上的电视也面临挑战。新媒体不仅改变了电视的节目内容,分化了传统意义上的观众,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电视的性质与内涵。(连少英《互联、互动、融合、增值“三网融合”时代我国有线通信电视发展趋势分析》,《现代传播》2012 年第 5 期)可见,传统意义上电视的“权威”地位将不再由政府主导,而代之以市场主导,它将同其他媒介包括新媒体一样,被投放到市场中重新审视。这就要求电视必须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受众意识,才可能赢得用户的青睐。
四、面对“后电视时代”,何去何从
面对这样的境地,《浅论媒介融合环境下的电视节目创新策略》中李勤勇、赵霞乐观的认为,挑战即是机遇,电视业应“通过对节目内容、形态的不断深化与创新,提升节目品质,抢占舆论高地,整合平台优势,赢得核心竞争力,寻求与新媒体的共荣共生、相互融合之路,已经成为传统电视媒体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王露、范文霈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传播模式的探究》中也认为这将是双赢的机会,“电视媒体与互联网、手机的整合,一方面将拓展传统电视节目的外延,另一方面把电视的影响力平移到互联网、手机上,在新的平台上创造二轮三轮的付费机会。丰富的内容资源在新媒体的技术平台上能够多次、复合使用,实现内容的增值服务。”
在《关于“后电视时代”的思考》中李新民还提到电视在“后电视时代”的趋向。首先,在管理和生产方式方面。后电视时代崭新的电视产业链要求从业机构真正能以市场主体的身份融入其中。其次,在运营模式方面。随着电信、电视、电脑三网融合的实现,电视产业链拓展必将涌现出新的盈利模式。在《“后电视时代”,向网站买节目?》中,李鸥甚至认为在未来电视将向网站购买节目。“水涨船高的版权采买费用终于导致各家视频网站纷纷推出自制内容,电视媒体如果不能在这样的争夺中及时调整自己的位置,那么将来电视人要向互联网人购买内容了。”
在《浅谈地方电视新闻节目如何创优》一文中,葛长庚认为应坚持“广告办台,新闻立台”。办好新闻节目,是电视媒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办活、办好地方小台的电视新闻,提高收视率,扩大传播效果,已成为地方电视台的宣传工作重心。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他认为从受众出发,加强策划,突出地方特色,创办一批精品板块栏目,打造一支过硬的采编队伍,是地方新闻节目创优的有效途径。在《浅谈城市电视台新闻栏目思考与定位》中浙江大学盘剑教授就认为,媒体越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就越容易与受众产生距离,而这种距离并不会产生“美”。相反,只有真正地与观众零距离接触,才会得到认同。我认为,如何推进“本土化”战略应从以下几点做起:1.与当地文化结缘;2.让当地区域文化在电视上唱主角;3.把电视文化深入当地文化之中;4.利用电视影响力,创造文化活动,提升电视文化的价值;5.加大介入地区社会生活的强度等等。
参考文献:
[1]邹晶.地方电视新闻节目的新趋向――民生新闻-公益新闻-公共新闻[J].青年记者,2006,(6).
[2]朱玲.地方电视新闻节目发展之困境与突围[J].新闻记者,2012,(03).
一、电视读报节目的溯源与现状
广播电视读报节目在我国新闻传播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4月10日开办的《首都报纸摘要》节目。报摘类电视新闻节目中真正有影响的还要数“凤凰早班车”,最初这档早间新闻节目的主持人陈鲁豫以“说新闻”的形式来播评新闻,当即就把其办成了读报节目, 这股“说新闻”的潮流迅速波及了整个中国电视新闻播音界。接着,凤凰卫视于2003年1月6日正式开播《有报天天读》,当即全国掀起了一股“读报”热潮,短短半年内该栏目收视率也挺进凤凰卫视前三名。接着,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自2003年7月1日起正式播出,推出一档全新早间读报节目《媒体广场》,其集萃各类媒体,在全国影响也较大。湖南经视综合频道的《T2区》,则主攻晚间9点黄金时间段,主持人王燕以另类读报也走俏三湘大地。当然,目前全国电视读报节目大大小小虽有几十个,但颇有名气和影响力的却是屈指可数。其中,最惹人眼的要数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央视经济频道《第一时间》由马斌主持的《马斌读报》以及江苏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的由孟非主持的《孟非读报》,这三家节目可谓“电视读报”栏目中脱颖而出的三大“巨头”。在这里,笔者将以电视读报节目为研究对象,以大家公认的三大“巨头”读报节目主持人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他们在节目主持中的灵魂地位,深层次梳理其所有的共性与个性,窥探出当下读报主持人所特有的说报风格及其形成原因。
二、读报人是电视读报节目的灵魂
电视读报节目是电视媒体和报纸媒体融合的产物,可以浓缩报刊精华,聚焦尖锐话题。如何将平面媒体的深度、广度报道优势与电视媒体的大众化、形象化结合起来,?以求得传播效果的最优化,关键就在于解决主持人“读”什么和如何“读”这两个根本性问题①。在这两个问题当中,第二个问题的解决完全取决于主持人个人的出色表现,最能体现出主持人在节目中的灵魂地位。第一个问题虽然也是影响读报栏目生死存亡的?重要问题,其背后有一个优秀的“智囊团”发挥着作用,但主持人自己依然是取舍重要信息的最后把关者。马斌就曾说过:“每天一大早,我就能把当天所有的报纸都抢先看了,这种捷足先登,可不是谁都有这个机会的。”②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对说报节目的成功与否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要想解决怎样“读”这个问题,那就全仰仗主持人的综合素质和个人魅力了。电视读报节目不能一味地“读”,要在节目中充分利用生动的电视手段,在结构编排中加入人性化的因素,这样才能更好地诠释节目内容,以一道色、香、味俱佳的电视快餐来打开观众胃口。要想“读”好新闻,主持人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睿智的思维模式、明确的是非判断力等就基本素质。
三、电视读报人的个性与共性
上文综述了电视读报人在读报节中的灵魂作用,能否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已成为优秀主持人必备的条件之一。杨锦麟、马斌、孟非作为当下当红的读报人,他们不仅仅具备了一般读报人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还具备软功夫,形成了自己的各异风格。下面将具体剖析三大读报主持人身上所拥有的一些共性、挖掘其独特的个性,进而窥探出当下读报人的风格各异性及其成因。
(一)当红主持人的共性彰显
他们大多数为中老年男性,都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较高的知识素养。综观杨锦麟、马斌、孟非三人的人生阅历和知识储备,他们都具备了作为电视读报人该有的综合势力。如杨锦鳞,香港资深时事评论员。马斌同时为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老师。有观众把孟非称为“市民的儿子”。④他们都不以传统的传统、规范的声音条件为优势。这三位当红主持人的发音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个别受众的批评。“听说马斌是大学老师,教播音的,你这么严重的口吃病,自己说话都说不清楚,你是拿什么教学生播音的。”⑤总之,他们不准的普通话、不清晰的发音并没有影响他们成为优秀的电视读报人,这也折射出说报人和播报人之间质的区别,再一次印证了个性魅力在说报节目中的重要性。
(二)主持人的“个性化”魅力
个性鲜明的主持人往往成为节目的符号和标志。除了上述他们身上存有的共性之外,其个性化因素也非常突出。他们都有着个性化的外形、语言和性格。
《有报天天读》的演播室被布置成一个古典书房,主持人杨锦麟一杯清茶,一身唐装,颇具古代说书人的意味。在语言上杨锦麟被称“国语不准,英文走调” 他自己也说:“只能用个性来区隔节目的重叠和相似性。所以《有报天天读》不怕模仿,因为单纯的模仿恐怕只能模仿节目的形式,而节目的个性一时半会是模仿不来的。”⑥《孟非读报》的演播室背景就是导播室,孟非每次正装登场,最突出的外形特征当属他那颗闪闪发亮的“光头”。《马斌读报》的马斌用京味十足的语言吸引受众,语调朴实,有如拉家常,偶尔还带点小幽默;有“南京人民的儿子”之称的孟非,以“平民化”语言读报,符合普通市民的欣赏趣味。
主持人的性格就是节目的性格。杨锦麟性格最大特征就是“侠”字!“我记得都上大学了,家里还有我上小学时候的一张一张收拾得整整齐齐的《中国少年报》等。长大了自不用说,每天也要看好多报纸,如果有可能还喜欢拿红蓝铅笔勾勾画画。得!那我就干一行爱一行,好好的读,读,读!读到要不您不爱看报纸了,要不您不爱看我了。”⑦看完这段话,幽默、风趣、敬业、外向、自信甚至有点自负的马斌跃然纸上。孟非也以他桀骜不逊、我行我素的性格而成为“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
四、说报人风格各异成因探究
电视读报节目的播报风格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唯一的标准就是老百姓喜闻乐听。播报风格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主持人语言风格和点评策略上。在语言表达
上多口语化、个性化,再把“读报”与“聊报”相结合,语言风趣些、点评深刻些、神态自然些,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每个人的内在风格。这对主持人的要求很高,它除了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业内素质之外,还得有深厚的知识积累、不同凡响的洞察力和独具特色的个性魅力。这种软功夫的习得不是朝夕可取的。这要求在主持人的挑选上要“人”符其“位”。马斌、杨锦麟、孟非等主持人虽然在播音员基本素质方面有所欠缺,但他们的年龄、性别、性格、人生阅历、工作经历、知识结构、表达方式以及读报内容的差异等因素的有机糅合而形成了各自的个性魅力。这种难得的个性魅力的形成自然促成了三位主持人的独特读报风格的形成即杨锦麟的“侠者风范”、马斌的“麻辣风味”、孟非的“民生路线”。
五、电视读报人的可持续发展
(一)在节目构思上要创新求变
传统的新闻编排采用的是“倒金字塔”,一般依据新闻价值大小排序,而《有报天天读》的编排则巧妙利用了“峰谷技巧”,六个小环节正好一张一弛,时峰时谷,不断形成新的兴奋点,不致于使受众产生收视疲劳,符合受众的收视心理,从而增强观众的频道忠诚度。所以,主持人要根据受众审美需求不断提高的事实,在尊重节目主旨的前提下,大胆创新、有所突破,以顺应广大观众的要求。
(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读报类节目不同于传统的新闻播报,用单纯的字正腔圆把文字转化为声音是远远不够的,要对所播的内容要做出一定的评论,而评论本身就打上主持人的主观烙印,因此,评论是否准确有度,这个“度”就取决于主持人自身的综合素质了。评论应当是主持人利用自身的知识素养,通过尊重事实、忠实原意的评说给观众以启发和引导。
(三)用人单位的重视
主持人的成长和进步除了自身不懈努力之外,离不开所在单位的关心和重视,只有从电视节目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来重视主持人的培养,积极加大投入,给支持人发展和提升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但有些单位对支持人只管招和用,对培养重视不够,从而使主持人生命力如昙花一现,更不可能提高质量的节目。有发展眼光的单位能从节目乃至台的生存发展的高度充分重视对主持人的培训和深造,能清醒地认识到在这方面的投入所带来的回报是可持续的。
注释:
①吴玉仑:《大众消费社会中诞生的栏目—电视读报》,《中国电视》,2006·2
②来源:《马斌简介》,新闻频道
③怀宇:《杨锦麟读报》,《南方都市报》,2008·1·22
④新浪娱乐:《主持人孟非简介》,2004·6·21
⑤人民网:《看马斌读报,读马斌其人》,2006·8·14
人类传播的进化过程经历了漫长的阶段。从人内向的传播到人际的传播,从组织传播到大众传播,人感官的延伸在不断扩大。现如今,大众传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这个信息泛滥的社会,各种信息通过不同的传播途径涌入我们的面前,并将我们紧紧地包围起来。同时,人们对于大众传播本身也在进行着思考审视。这时,不同于大众传播的窄播理念出现了。窄播传播也被称为小众传播,是电视节目的一种传播方式。窄播是大众传媒整理出特别受众需要的节目进行有特别内容的节目制作。
窄播的理论最早出现于西方的发达国家,并已有多年的实践经验。我国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有学者提出大众传播应该向窄播方向发展。窄播节目的传播在现代传媒业中早已不陌生,各个电视频道不断地将自己的节目种类增加,并出现各种专业性电视台。这里的专业和学科的专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里是指专注社会生活单方面专的传播,比如电视剧频道、新闻频道、体育频道等等。即便有一些电视台的名称上没有窄播,但在其频道或者节目的定位上有明显表现,遵循的仍然是窄播的基本原则并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电视窄播节目制作的注意点
受众是各式各样的。要使电视窄播节目信息被受众接受并认可,就需要在受众的观念、文化、接受方式、兴趣上下大功夫,进而将不同的受众进行分类。在当今社会中,社会的精细化和专门化的形式日渐明显起来,以物质丰富作为前提,个人爱好得到充分的发展,生活变得多元化、复杂性。所以,人们接受电视节目的内容和方式各有不同,所谓众口难调就是这个道理。大众传播没有办法覆盖所有受众,即使将所有信息传播到每个人那也是白费力气。不同于一般的受众,专门受众的出现越来越密集。专门受众有相同兴趣爱好,有相同接受倾向,他们有集中的注意核心,接受信息也有着专门的要求。虽然这种类型的受众和一般受众一样分散,但是他们最大的特性就是有绝对的流动性以及相对的稳定性。总体来说,这个受众群体是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性,甚至可以对特定传播的机构有坚定的忠诚度。只要从全部受众中找出一部分这种类型的潜在专门受众,开发出并形成他们专门的信息传播渠道,大众传播就可以实现细化,也就是实现对电视节目的窄播。
窄播的一步步发展不但响应了受众的需求,也使得传播工作者的观念意识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这样更能准确地掌握受众的心理和受需求,更有效地实现电视节目窄播的发展。分众的传媒首席执行官、华师大校友江南春就是个成功的例子。他将目标定位在商务写字楼、高档住宅楼以及大型商场,对出入这些场所25~45岁之间的中高层次的客户进行锁定,为了帮助他们打发等待的时间,推出现了电梯里的显示屏,创造出广告史上最不可思议的奇迹。分众传媒自身的优势就是把电视广告进行户外化,又对户外的广告进行影视化,在固定的时间里,给正在等电梯无聊的受众造成了强迫性的接受,所以广告的效果相当明显。
结束语
有人这样说过,成功的关键在于放弃。当然,这里的放弃并不是指那些半途而废,而是说坚持某样东西的时候先要懂得放弃一部分,正所谓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有舍才有得。这样才可以把精力集中在一起,对明确的目标全力以赴地去做。确定一部分专门受众,专心研究这些专门受众需要的是什么东西,对他们最有效的是什么东西。江南春放弃过包含十亿农民中低端的客户,看上去的确是舍弃了很多,但是他们在另一块小的领域中得到了更多东西。在取舍间彰显着不凡的大智慧,看似狭窄的范围内,有着更为宽广的舞台。
参考文献:
[1]黄帝:《窄播化浪潮中的中国手机电视内容与业务分析》[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窄播――需要您关注的发展趋势》[J].《现代电视技术》2004年第7期
借这次会议,我想就广电行政部门如何抓好广播电视宣传工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宣传质量是广电工作第一职能
近年来,我们广电系统在宣传工作、事业发展、产业经营、队伍建设、新媒体引进等几项工作中,始终把宣传工作放在首位。这是我们党的“喉舌功能”定位所决定的,用省广电局何大新局长的“鸡论”所说,就是“主要功能是打鸣”,同时兼顾“下蛋”。最近,国家广电总局根据国务院《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和总局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出台的2009版《广播电视节目监管细则》,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进一步明确了我们的任务和责任。因此,我们坚持“宣传质量是广播电视的生命线”理念始终不动摇,我们把提高宣传质量始终作为广电工作第一职能。这既是我们的工作职责所致,也是媒体竞争大潮所迫。正是在这种理念支撑下,市电视台经过大量考察、调查、比对,经过充分酝酿、准备,才有了这次艰难而有亮色的“微调”。“微调”的几档新闻类节目,从各自的定位、板块的设置、观众的互动、时尚元素的运用以及片头、片花、字幕等的设计,都有很大改进,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又另当别论。这个会的初衷就是要广泛听取各位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宣传质量?在切实加强舆论引导,确保舆论导向正确的前提下,这里我着重讲两小点:
第一、提高宣传质量,必须更加关注民生。要让媒体融入火热的社会生活,要让广大民众离不开媒体。这是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赢得公信力体现责任感的必然选择。这是我们广电人值得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我们的收视率永远都上不去,群众就不满意,媒体就会很孤立。前段时间对央视《新闻联播》流行一种说法:“前10分钟领导都很忙,中间10分钟各项各业都兴旺,后10分钟世界各国都动荡。”虽有夸张,群众不满意却是事实。可最近看央视新闻频道节目,它们已悄然“变脸”:会议报道大为减少,新闻评论时有增加;即使是会议新闻,也尽量做到:时政新闻民生化,民生新闻故事化。这是一个信号,也是改革新闻报道的方向。南京市电视台民生类品牌栏目《南京零距离》最近已突破地域限制,升级改版为《零距离》,下含若干子栏目,已显示出逐鹿全国群雄的霸气。湖北荆州电台、电视台的对农互动节目“垄上行”,以其“民生”之长堪称国内翘楚。由此看来,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现在时》的“换装”是明智之举,具有前瞻性。据说,*县电视台也尝试办起了民生类栏目《*县零距离》,这是可喜可贺的。
第二、提高宣传质量,要不断满足与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相适应的文化需求。现在已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和后娱乐时代,信息的纷繁芜杂和铺天盖地让受众有了个性化选择和有效性选择,受众的电视欣赏趣味和品质在不断提升,受众的分众化现象更加突出,如果我们不认真加以调查研究,不在“好看、有用”和“受众本位观念”上下功夫,不在节目的引导上下功夫,不在节目的文化内涵上下功夫,不在编排制作播出各个环节上下功夫,我们就会失去观众,从而失去(已沦为传统媒体)电视存在的价值。市电视台的此次动作,其意义不言而喻。
二、实施过程管理是提高广电宣传质量的必由路径
在这几年的广电宣传工作中,我们一直把实施精品工程当成重中之重贯穿始终。
第一,强化质量第一理念。广电工作言必称宣传,宣传工作言必称质量。一个电视台不管县级还是市级,几年下来没有叫得响的栏目,没有叫得响的节目,没有承办过几次产生深远影响的大型活动,没有出版或发表过几篇有档次有深度的论文,没有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影响力,没有培养出一定的领军人物,那么你这个台长、局长就白干了,对领导和团队就很有愧。
第二,扎实推进过程管理。
1、坚持评议制度。对日播节目、常规节目派出评议组和监听监看组对节目进行评议和监听监看,当场探讨点评,现场培训。
2、坚持创优制度。年年隆重举办创优节目评奖活动,
3、坚持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制度。制定并实施各种形式的人才培训计划,年年投入资金全面推进,对新闻从业人员实施岗位首席、岗位标兵制度。
4、获奖节目颁奖制度。两年隆重举办一次创优节目大型颁奖晚会。
5、严格目标管理。几年来,层层制定分解常规宣传任务、对外宣传任务、创优目标任务,并严格与奖金、评优、晋级挂钩。
通过几年的努力,全系统已初步形成抓质量的共识和较为浓厚的探讨学术的氛围,宣传质量不断提高,对外影响不断扩大。
今年4月评奖揭晓的全省广电节目政府奖,我市获一等奖(优秀奖)9件,在上年4件一等奖基础上翻了一倍多;二等奖26件,另有古蔺1件被选送到全国参加星光奖角逐。获奖数、获奖率、获优率均列全省前茅。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7月,市电台在省电台发稿205件,在中央电台发稿18件;市电视台在四川电视台(不含公共频道)发稿298件,在中央电视台发稿16件;在省台发稿稳居全省前三名。今年市电视台的许多新闻策划都赢得了主动,在四川电视台推出后受到各界好评。
三、实施有效整合是形成系统宣传合力的重要保证
大家知道,打造本土新闻、丰富本土新闻类栏目、提升本土新闻影响力,是目前地方电视台的突围、振兴之路。“换装”后的*电视台,取消了国际新闻,还将增加《*新闻联播》的时长,增加包括《*现在时》、《每日630》在内的3档新闻节目的板块,丰富《谈话》等栏目在内的节目内容。如果我们的整体构想得以实现,必将对全市的电视新闻宣传产生积极而广泛的影响。但是,目前市电视台的人力、物力和新闻资源都很有限,而电视又是高投入高消费媒体,为此,我们将实施以下整合:
1、台内资源整合,即市电视台内部各个部门之间资源的相互利用,达到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同级媒体资源整合,即充分利用《*日报》、《*晚报》*电台的信息源,利用上述两报和《*广播电视报》上的评论、言论和其他文章,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3、市、区、县资源整合,即充分依靠区县政府和广电媒体,利用你们的智慧、资源和优势,通过不同
的方式实施合作实现共赢,才能以媒体积聚整合效应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摘 要:本文从话语的角度探讨了传媒文化,在现代传播语境下的传媒话语的共同特征基础上,论述了网络话语特征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网络话语的碎片化、可写性及表述的自由化。
关键词:传媒话语;碎片化;可写性;
RonScollon在《Mediated Discourse As Socioal interaction》一书中谈到媒介话语术语使用的三个层面:一是指大众传媒话语即报纸、杂志、期刊、电视、电影话语;二是指以电脑为媒介的网络话语;三是指最为广泛意义上的公共和日常话语,其媒介如信件、笔记、备忘录,以及更多技术媒介如话筒、电话、电脑甚至英语、汉语,或说写和符号语言传播模式[1]。我们这里所谈论的主要是现代社会所公认的大众媒介意义上的传媒话语,即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等,以及本文的核心——第四媒体网络。
一、现代传播语境下的传媒话语特征
(一)话语的广泛性——政治民主化的必然结果
随着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传媒内部话语关系在新闻价值取向上,由“单一政治维度”向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娱乐“多向维度”转变的发展,传媒容纳并呈现政治、经济、科学、宗教、道德、文学、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等各种话语形式,根据自己的意图与模式给予改造和再组织。
这种话语的广泛性特征,某种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国家、政治地理范畴以及社会范畴。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话题与话语开放促进了传媒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与渗透,尤其对私人领域生活的渗透。一方面,鸡鸣狗盗的琐碎之事可以成为媒介向公众哗众取宠的工具,另一方面,对公众人物的私人生活的关注也成为以媒介为主导的社会大众的关注焦点。值得注意的是,话语的广泛性与开放在网络中表现更为显着。这是因为传统媒体的话语生产更受到法律、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制约。
(二)话语的直观性——消费经济下的媒介的“视觉转向”
市场经济严格说来就是消费经济。为了实现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其市场运行及生产行为不能不瞄准公众消费动向,不能不围绕消费旋转。“顾客就是上帝”这一口号就很能说明这一点。正是由于市场经济着眼于消费的运作机制和西方社会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使当前我国传媒呈现出一定的消费主义倾向。这种消费主义倾向,即是指传媒着眼于公众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需求欲望的创造,对物的符号意义的强调及其所营造的“消费社会”的氛围。
正是在这种消费经济的影响之下,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媒介的一个显着变化就是视觉形象(包括图像和活动影像)在媒介内容表达和受众吸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印刷媒体的“读图时代”早已来临,电子媒体的“影像时代”也已到来。这表明形象已经取代文字成为媒介传播的强势符号,此即媒介的“视觉转向”。
媒介的视觉转向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特征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对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大力张扬,在形式上就表现为传播符号的视觉化。形式上的表现主要集中于文本形式的变革。报纸的彩版、大量的图片、耀人眼目的标题,电视技术的更新以及时尚、另类等元素的介入,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和图片专题,都有利于形成视觉冲击力,刺激人们的消费欲。
(三)话语的世俗性——文化身份的认同感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文主义精神”的提出,我国当代传媒开始出现了一大批平民化色彩浓厚、凸现平民意识、表达对平民的关怀的新闻报道和节目,从以《第七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的兴起并形成规模效应,更加凸显了传媒话语的世俗性。这种世俗化的倾向以平民的内容为关注焦点,以娱乐化的手段制造话题,虽然备受争议,却也受到了广大受众的普遍欢迎。
所有的传播行为都有两个指向:一是披露事实,告知情况的指向,一是传受双方相互交流、互动的指向。后一指向认为,传播是相互关系的协调,而非对立。这一指向使传播从权力话语转向身份认同话语,主要是文化身份的认同,而不是阶级身份的认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认同,更强调情感、体验和娱乐。就连党报也从过去强调政党的声音,发展到现在强调与社会生活相关的话题。大多党报都将本地新闻放在了重要位置,本地新闻的数量在所有新闻中所占的比重可以高达40%以上,报道的角度也有了新的解读。如报道城管部门的技术革新,不仅从官方的角度,更是从百姓的视角,看到了各种问题诸如井盖丢失、公共设施损坏、垃圾渣土堆集、占道经营、违章搭盖、油烟扰民等,都可以在短至数十秒内反映给监督和指挥中心。这就切合了城市化、市民化、个性化的需求。正是在关注世俗平民,报道世俗生活,追求世俗价值,表达人文关怀的过程中,当代媒介在价值追求上更强调人在感性上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从而实现受众文化身份的认同感。
二、网络话语世界的话语独特性
(一)网络话语的碎片化
一、对待工作充满热情、严肃认真。
现在,我每天负责对《新闻联播》《xx新闻》以及《xx新闻》等新闻进行分条切割,从中挑选出反映国家经济、政治动态的热点新闻,放到政务网上,以便能让更多的人及时地了解到他们所关心的政策资讯,力争能为领导的工作和计划提供参考。现在我已经制作、整理视频新闻6000多条,光盘240张,并针对每条新闻做了详细的文字记录,为中心日后建立大型资源库作准备。此外,我还对各位领导的出镜新闻进行分类,定期作出《领导专供》更好的为领导服务。
同时,我还承担了中心各项活动和重大任务以及全市重大活动时的一些拍摄和制作任务。例如,“南京市应急指挥系统”和“南京市政务网”的开通仪式、“第四次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和“20*年中国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等,任务的完成都让我的业务技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由于以前都是学习的书本知识,实践机会少,当我真正拿起机器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还有许多欠缺。比如,在不同的环境中,光线的调节,色彩的对比,对镜头捕捉的敏感性,这都需要我在实践中进一步去摸索和学习。在这一方面,我还要向老同志学习,力争每一份成品出来,都达到我们所能达到的最好水平,让自己满意,让领导满意。
另外,我还负责维护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凤凰卫视直播测试的正常运作,后台服务器上信息的及时整理和删除,并积极参与部门晚间的视频值班工作。视频工作的纷繁复杂让我充分体会到了工作中所需要的细心和耐心。
二、政治上坚持以党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由于我的日常工作需要我对众多的新闻事件进行挑选和编辑,这就要求我必须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敏锐的新闻嗅觉,始终要与党的指导方针和思想路线保持高度一致,把握新闻的主线,了解社会的动态,为大家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所以我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通过书籍和图像等资料,积极学习党的“三个代表”思想和十六大精神。而我在这学习过程中,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热情帮助。他们经常帮助我分析一些社会现象和焦点新闻,并介绍给我许多优秀的新闻网站,使我对许多新闻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了我的政治素质和对热点问题的分析能力,有助于我更好的开展工作。
三、在学习上孜孜不倦,虚心请教。
对于刚从学校中走出来的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将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实际工作更好的联系起来。因为在工作中有许多问题是我们无法预料和想象的,这就要求我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学会在实践中动脑筋摸索,体会那些在书本中不能学习到的窍门和技巧,提高自己在遇到困难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我正在努力学好视频软件,同时尽可能的熟悉photoshop、3DMAX等其它软件,希望能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最好。同时,我利用平时的时间抓紧学习英语并利用采编新闻的机会,学习新闻上的出现的英语标题,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平时我也在各种媒体网站上,搜集许多名家论文,了解目前国内外政务网与网络新闻的发展动态和方向,力争改进目前简单机械的采编工作,将新闻通过自己的编辑和思考再放到网上,从而带给别人参考和思索,使我们的工作更加有意义。
现在,我每天负责对《新闻联播》《xx新闻》以及《xx新闻》等新闻进行分条切割,从中挑选出反映国家经济、政治动态的热点新闻,放到政务网上,以便能让更多的人及时地了解到他们所关心的政策资讯,力争能为领导的工作和计划提供参考。现在我已经制作、整理视频新闻6000多条,光盘240张,并针对每条新闻做了详细的文字记录,为中心日后建立大型资源库作准备。此外,我还对各位领导的出镜新闻进行分类,定期作出《领导专供》更好的为领导服务。
同时,我还承担了中心各项活动和重大任务以及全市重大活动时的一些拍摄和制作任务。例如,南京市应急指挥系统和南京市政务网的开通仪式、第四次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和2003年中国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等,任务的完成都让我的业务技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由于以前都是学习的书本知识,实践机会少,当我真正拿起机器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还有许多欠缺。比如,在不同的环境中,光线的调节,色彩的对比,对镜头捕捉的敏感性,这都需要我在实践中进一步去摸索和学习。在这一方面,我还要向老同志学习,力争每一份成品出来,都达到我们所能达到的最好水平,让自己满意,让领导满意。
另外,我还负责维护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凤凰卫视直播测试的正常运作,后台服务器上信息的及时整理和删除,并积极参与部门晚间的视频值班工作。视频工作的纷繁复杂让我充分体会到了工作中所需要的细心和耐心。
二、 政治上坚持以党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由于我的日常工作需要我对众多的新闻事件进行挑选和编辑,这就要求我必须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敏锐的新闻嗅觉,始终要与党的指导方针和思想路线保持高度一致,把握新闻的主线,了解社会的动态,为大家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所以我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通过书籍和图像等资料,积极学习党的三个代表思想和十六大精神。而我在这学习过程中,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热情帮助。他们经常帮助我分析一些社会现象和焦点新闻,并介绍给我许多优秀的新闻网站,使我对许多新闻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了我的政治素质和对热点问题的分析能力,有助于我更好的开展工作。
三、 在学习上孜孜不倦,虚心请教。
对于刚从学校中走出来的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将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实际工作更好的联系起来。因为在工作中有许多问题是我们无法预料和想象的,这就要求我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学会在实践中动脑筋摸索,体会那些在书本中不能学习到的窍门和技巧,提高自己在遇到困难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我正在努力学好视频软件,同时尽可能的熟悉photoshop、3DMAX等其它软件,希望能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最好。同时,我利用平时的时间抓紧学习英语并利用采编新闻的机会,学习新闻上的出现的英语标题,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平时我也在各种媒体网站上,搜集许多名家论文,了解目前国内外政务网与网络新闻的发展动态和方向,力争改进目前简单机械的采编工作,将新闻通过自己的编辑和思考再放到网上,从而带给别人参考和思索,使我们的工作更加有意义。
一、对待工作充满热情、严肃认真。
还负责维护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凤凰卫视直播测试的正常运作,另外。后台服务器上信息的及时整理和删除,并积极参与部门晚间的视频值班工作。视频工作的纷繁复杂让我充分体会到工作中所需要的细心和耐心。
从中挑选出反映国家经济、政治动态的热点新闻,现在每天负责对《新闻联播》新闻》以及《新闻》等新闻进行分条切割。放到政务网上,以便能让更多的人及时地了解到所关心的政策资讯,力争能为领导的工作和计划提供参考。现在已经制作、整理视频新闻6000多条,光盘240张,并针对每条新闻做了详细的文字记录,为中心日后建立大型资源库作准备。此外,还对各位领导的出镜新闻进行分类,定期作出《领导专供》更好的为领导服务。
还承担了中心各项活动和重大任务以及全市重大活动时的一些拍摄和制作任务。例如,同时。南京市应急指挥系统”和“南京市政务网”开通仪式、第四次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和“年中国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等,任务的完成都让我业务技能得到很好的锻炼。由于以前都是学习的书本知识,实践机会少,当我真正拿起机器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还有许多欠缺。比如,不同的环境中,光线的调节,色彩的对比,对镜头捕捉的敏感性,这都需要我实践中进一步去摸索和学习。这一方面,还要向老同志学习,力争每一份成品出来,都达到所能达到最好水平,让自己满意,让领导满意。
二、政治上坚持以党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由于我的日常工作需要我对众多的新闻事件进行挑选和编辑,这就要求我必须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敏锐的新闻嗅觉,始终要与党的指导方针和思想路线保持高度一致,把握新闻的主线,了解社会的动态,为大家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所以我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通过书籍和图像等资料,积极学习党的“三个代表”思想和十六大精神。而我在这学习过程中,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热情帮助。他们经常帮助我分析一些社会现象和焦点新闻,并介绍给我许多优秀的新闻网站,使我对许多新闻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了我的政治素质和对热点问题的分析能力,有助于我更好的开展工作。
三、在学习上孜孜不倦,虚心请教。
搜集许多名家论文,平时我也在各种媒体网站上。解目前国内外政务网与网络新闻的发展动态和方向,力争改进目前简单机械的采编工作,将新闻通过自己的编辑和思考再放到网上,从而带给别人参考和思索,使我工作更加有意义。
还要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对于刚从学校中走出来的工作中遇到首要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将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实际工作更好的联系起来。因为在工作中有许多问题是无法预料和想象的这就要求我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在实践中动脑筋摸索,体会那些在书本中不能学习到窍门和技巧,提高自己在遇到困难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正在努力学好视频软件,同时尽可能的熟悉photoshop3DMA等其它软件,希望能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最好。同时,利用平时的时间抓紧学习英语并利用采编新闻的机会,学习新闻上的出现的英语标题,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当前,在社会大环境和媒介大环境的双重制约下,我国大众传媒业正承受着激烈的内外竞争压力。作为当代大众传媒业的主导形式之一,广播电视媒介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从其内容生产的层面上讲,广播电视节目与其他许多商品一样,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缺乏个性和深度的同质化趋向。为了使之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新就成为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中的关键词之一。因此,本文从整合信息资源充实节目内容、发挥语言特性回归人际传播、依托媒介技术丰富节目形态等三方面,谈谈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如何进行创新的相关问题。
一、整合信息资源充实节目内容
任何一种媒介传播都必须以一定的信息资源要素为传播内容,广播电视媒介的基本职能就是为社会成员传播各种相关信息,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信息的多层次需求。可以说,包含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事实和观点,其内容质量高低和优劣乃是决定一个节目成败的关键要素。因此,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必须在信息内容的数量和质量、广度和深度诸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开掘、整合、优化、利用,使广播电视传播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种多样的社会信息需要。
1.建立科学、民主、透明的信息反应机制,以实现社会信息资源的平衡传播,减少社会各阶层的信息贫富差距。当前,我国新闻传播政策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开放,同时,媒介技术进步也为广播电视传播创造了许多新的技术可能性。与以往相比,广播电视节目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在信息内容的选择上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既给整个广播电视传媒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传播学理论认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的现实生活与其有效信息量的拥有密切相关,从而决定了他在社会生活中的身份位置。有学者为此提出,过大的信息落差会造成一种巨大的潜在冲击力,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国家安全构成隐患,而减小信息落差的办法,就是要逐步加大媒介传播的信息量,包括所谓敏感信息和负面信息的传播。因此,在内容生产的层面上,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应当从人民群众需要和关心的角度,观察、分析和取舍新闻报道的信息内容,大力拓展节目内容的题材范围,扩充节目负载的信息含量,使广播电视传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2.加强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针对性,促使信息资源的整个升值和增值。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针对性,就是要按照大众媒介传播的规律,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内容进行合理的归类处理,根据受众的需要进行有指向性的传播,以减少信息传播的盲目性,对信息资源进行高质量的优化配置和高效率的开发利用。比如央视新闻频道的《媒体广场》和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在信息内容上利用报刊媒体的资源,但并不是报刊媒体内容的简单翻版,而是集报摘和书评于一体,不仅信息来源广、容量大,而且实现了即报即评、资讯与言论的并重,使报刊信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扩展。另一方面,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要求我们把单一的信息事实置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语境中,置于其背景性信息、前景性信息和相关性信息之中,透过阐释其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使过去对单一信息事实本身的传播变成多视角、多层面的立体式传播,让观众在接受媒介信息时不但知其然,而且能够较好地知其所以然。在当前电视新闻节目中,央视《新闻30分》对组合式报道的探索是值得赞赏的。
3.电视新闻节目应当从单纯的报道新闻走向深度的解读新闻,为公众意见、集团观点和社会舆论构筑一个自由传播的合法空间和平台。大众媒介传播从诞生开始既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也是社会生活中意见、观点和舆论自由流动的集贸市场。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及社会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类节目必将成为广播电视传播的又一种重要表现形态。当前,广播电视传播中不断升温的谈话节目热、访谈节目热就是这种发展趋势的有力证明。在西方国家中,谈话节目已经成为占有总量一半以上的主要节目样式。在我国,央视的《实话实说》、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等都是这类节目的典型代表。这类节目大都以人物的交谈为形式,以意见、观点的碰撞为核心,以通过交流达成共识为旨归。谈话节目的另一种形式是以时事分析、评论为主要内容的深度报道,如央视的《央视论坛》、凤凰台的《时事开讲》等。这两类节目的流行表明,广播电视节目已不再是单纯的表层信息传播,而是更加注重于对信息内容的深层次阐释和解读。
二、发挥语言特性回归人际传播
任何媒介传播总是借助一定的可以被人们所感知的、可以相互传译的符号系统,才能实现信息内容的有效传递,这种符号系统就是媒介传播的语言方式,其语言方式特性是大众媒介传播生命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广播电视语言乃是一种感性化的符号系统,它以某一特定时空中连续存在的视听素材为基本单位,在电子技术机械复制功能的支持下,广播电视传播对现实生活的承载,与其真实存在的时空结构相对应和同步,具象的声音和画面保留着人际信息的完整性,它通过直接诉诸于媒介受众的视听知觉器官,进而在人们心理结构上产生出一种震撼性的场效应。因此,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介的语言特性,使之回归于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方式,也是其节目生产和创新的一个重要面向。
1.进一步发挥其语言方式的感性化特征,使广播电视节目呈现出生动、鲜活的表现形态。麦克卢汉认为,广播电视首先是人类触觉的延伸,它是整体的、通感的,涉及所有感官的最大限度的相互作用。在广播电视传播中,其语言方式的感性化特征集中地体现为一种全息性的时空结构,包括节目内容、表现形态和传播方式等诸方面。其重要意义在于,借助于其语言方式的感性特征,广播电视传播打破了印刷媒介对人类自身视听感知天性的束缚和隔离,进而重新回归到人际互动过程中的本真交流状态。但是,由于我们对广播电视语言感性化、全息性特征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以致把一个生动的故事叙述得平平淡淡,把一种鲜活的场景描述得枯燥无味,许多广播电视节目显得单调呆板、暮气沉沉,缺少生动、鲜活的感性化特征。在过去的新闻传播中,我们往往把报道的真实性与真实感混为一谈,以为只要坚持报道的真实性,就一定会产生报道的真实感。实际上,这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的概念,所谓真实性是指在媒介传播过程中信息内容的保真度,真实感则是媒介传播对受众产生的真切贴近的心理体验。因此,充分发挥其语言方式的感性化特征,使媒介传播达到真实性与真实感的统一,必然是广播电视传播的重要目标之一。2.充分发挥其感性化的语言特性,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力。首先,要充分发挥现场同期声的独特魅力,真正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对现实生活的完整记录的同步传播。当前,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场实时报道已成为广播电视传播的最主要叙述元素之一,事件报道纪实化、现场报道普遍化和现场直播常态化则已成为广播电视传播最有力的媒介竞争手段。要在传播实践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努力开掘广播电视传播的媒介潜能,不断提高我们运用现场同期声像的质量和水平,把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场景完整地呈现在广大观(听)众面前。其次,必须加强媒介传播的互动性,努力增强广播电视传播的过程化意识。所谓过程化是由于广播电视传播擅长于对事件过程的展示,而不是单纯地表达事件发展结果和结局,因此,应当根据其传播过程特点来组织和开展大众媒介传播活动。应当注意的是,所谓传播过程化并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线性过程结构,而是一种以互动性、悬念感、不确定性为核心的非线性过程结构。可以说,传播过程化是由广播电视语言特性所带来一种全新而独特的传播方式特征。
3.进一步完善媒介传播的话语方式,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所谓话语本身是一个含义简单的概念,即各种互相联系的书写和演讲的言语段落。但是,在社会实践中,话语往往涉及知识的生产、应用和效果等问题,并始终与权力的分配相互关联。广播电视传播是一门模拟传、受双方面对面人际交流的艺术,传播者——记者和主持人不是用书写的文字符号而是运用声音和形体语言向受众传递信息;同时,其时空结构是以时间性为主导的存在形态,受众必须持续保持注意力集中才能进行有效的视听,因而对媒介话语方式提出了更高的感性化要求。在广播电视节目中,进一步完善其话语方式应当从平民化、亲和力、审美感和公信力等几方面人手。孙玉胜指出:央视近10年的新闻改革是从改变电视叙述的语态开始的,使电视传播的“表达和叙述的态度变得更真诚、平和,表达和叙述的内容变得真实、鲜活,表达和叙述的手段变得更遵循电视的规律”。实际上,进一步完善媒介话语方式,是促使广播电视传播回归人际传播的重要途径,它要求在内容上体现一种鲜明的平民主义立场,饱含着一种真切的人文主义关怀;在形式上努力增强媒介传播的感性特征和审美效应,提高媒介传播的亲切感、贴近性。
三、依托媒介技术丰富节目形态
当前,随着光电模拟技术向着数字光纤技术的发展,媒介技术进步为广播电视和人本化传播创造了条件。在广播电视传播中,技术特性的改变将直接导致节目体裁样式和表现形态的变革和创新,未来的广播电视将依托电子技术的优势,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抢占先机,并在信息采集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两方面实现节目形态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