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3: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会计学术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会计学术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G3198.2016.08.088

1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教学时,教师往往忽略了非会计专业和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目标的差异.对于会计专业而言,会计的教学是为了学生日后从事专门的会计工作,培养具备从事会计管理工作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或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对于非会计专业而言,会计的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日后从事专门的会计工作,而是让其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完善知识结构,懂得如何取得和运用会计资料及信息处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管理问题,为其本职工作更好的服务.由此可见,非会计专业和会计专业学习会计的出发点不同,其教学目标也应有所差异.但在实际教学中,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往往混淆于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仍以培养学生的专业会计能力,强调会计学知识的专业性、系统性,为日后的会计工作打下基础为目标,造成教学目标定位过高,增加了学生学习会计的难度,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

1.2教学内容不科学

对教学目标准确把握的缺乏,造成了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内容的不科学.在大多数院校中,非会计专业往往使用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学作为讲授教材,教学的内容仅仅是基础会计学的知识点.从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上来说,讲授的重点在各种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具体会计方法的详细介绍,以及如何进行会计核算,忽视了对会计信息数据的分析利用.从教学内容的覆盖面上来说,仅仅学习基础会计也是不够的.对于非会计专业,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往往只开设一门会计学课程,没有后续的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只学习基础会计,会使非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的会计内容不全面.仅仅掌握了会计学的基础知识,很难在日后工作中运用有关会计资料信息,比如读懂并分析利用财务报表,为管理决策服务.

1.3教学与考核形式单一

首先,教学形式.我国目前会计课堂的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学的形式为主,缺乏实践教学.采用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学的教学方式无疑能使学生系统的、有重点的学习理论知识,但这种方式更适合应牢固掌握会计理论知识的低年级会计专业学生.会计学作为一门专业技术型很强的课程,尤其是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他们学习会计的目的不是为了会计核算,而是使用会计信息.但“填鸭式”的理论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会计的相关知识点,并不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实践教学的缺乏,也使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不到锻炼,理论知识得不到延续、补充和深化,难以满足学生日后就业的需要.其次,考核方式.大多数院校的会计学课程的考核形式是闭卷考试,由于闭卷考试本身受到时间、试题类型、灵活性等方面的限制,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非会计专业学生实现学习会计的目标并没有太多额外的帮助.

1.4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这门课程时,常常存在着一个疑问:“我既不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将来又不从事会计工作,为什么要学习会计?”因此,从本质上讲,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会计这门课并不重视,他们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分配给自身的专业课程,对于会计,大多数学生往往只是为了完成相应的学分、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而学习,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愿意去学.加之会计本身不是一门通俗易懂的课程,非会计专业学生在之前也没有接触过会计专业知识,老师又常常把教学目标定的过高,使他们望而生怯.再者,单一的教学和考核方式,也使得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进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对策

2.1明确教学目标

只有正确的认识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清晰明确,才能更好地定位课程,进而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因此,要正确认识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的根本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融会贯通会计学知识,将其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去,为其经济管理服务,而不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这就决定了非会计专业会计的教学目标不能一味照搬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对专业性要求较高,而应按照非会计专业特色的要求,设定符合其自身的教学目标.比如,可以把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目标定位为:学生能够了解会计的工作组织,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及实务,获取有用的会计信息,有效的分析并使用会计信息.

2.2整合教学内容

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目标、开设课程的单一性和短学期性,决定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不应过分强调教学内容的深刻性、专业性,而应侧重于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多样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首先,从教材的选择上,由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是一门独立封闭的课程,没有后续的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课程,因此,其教材的内容应注重广泛性和多样性,涵盖除基础会计之外的财务管理、成本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的等课程的相关内容.根据就业的需要,有的放矢的对这些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融合到会计学的教学内容中去.其次,在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上也应有所突破.应本着会计是为管理决策者提供信息需求的观念,侧重会计与经济活动联系与影响的教学,教会学生对财务结果进行认识和把握,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利用数据,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独立思考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2.3教学与考核形式多样化

第一,加强实践教学.传统的教学形式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就业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除课堂理论教学外,可采取实地考察、实验模拟、会计实训等多种方法,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接触仿真或真实的会计工作环境,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融会贯通,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增强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第二,完善考核机制.改变以往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灵活运用多种考核方式,比如,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将平时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记入期末考试成绩;也可通过实训或模拟等方式进行考核,以学生在模拟实际工作中遇到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作为考核成绩.不同的教学和考核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

2.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效果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要加强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学的认识,改变他们从心理上不重视、不喜爱会计学的现状.使他们明白会计学有助于他们完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同时也是就业的需要.其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多运用启发式、讨论法、案例分析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加强师生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枯燥的学习氛围,使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繁琐的文字转化成生动直观的图片,使学生有一个清楚直接的认识.再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有利条件,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会更亲近老师,更愿意学,更乐于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习兴趣自然就会提高.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合理学习目标的设定,适当学习动机的激发,保持并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束语

随着会计越来越成为通用的“商业语言”,以及就业需求的多样化,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日益重要.只有针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启云.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15,(12).

[2]刘艳玲.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4).

[3]姚莉霞.满足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东方教育,2015.

篇(2)

2构建农业院校会计学专业学术梯队的建议

2.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遴选培养学科带头人

对高等农业院校而言,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高低对学校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学术梯队的建设决定着教学、科研水平,学科带头人的遴选和培养又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建立一支科学、稳定的学术梯队对学校的发展、学科建设至关重要。同样,遴选和培养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对于学术梯队建设更加至关重要。一个学科的发展,它在学术界的地位,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学科带头人的领导,学科带头人的地位,学科带头人所培养的人才和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其在社会、经济、科学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所决定的。学科带头人是学术队伍的领头羊,是学科建设的关键。为此,对于发展中的农业院校会计学专业而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培养选拔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任重而道远。根据会计学科发展和学术梯队结构情况,应注重知识层次、年龄层次、职称层次和学缘结构的关系,注意学术梯队的整体建设,对学科带头人进行分层次、分阶段地培养,借助教学科研实践提升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水平,把学科建设和人的学术水平,把学科建设和梯队建设推向更高的层次。注重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在提高他们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秉承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遴选学科带头人,通过系统地培养,选拨杰出人才,避免出现“一聘定终身”的现象。

2.2落实学术梯队成员的培养,加强梯队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农业高等院校的特色发展规划,建设会计学专业的学术梯队,学术梯队的骨干成员比较多,这个梯队就比较强。根据整个学术梯队的发展方向、层次结构、教师的知识结构、建立以教学科研能力为核心的青年教师发展制度,创新学术梯队培训制度,构建有利于梯队发展的个人培训体系。在专业培训方面,注重国内外访学制度,引导会计专业骨干教师“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是到国内外著名大学开展研究交流,了解国外学术前沿动态,开阔学术视野,掌握先进的科研教学方法,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杰出人才。“请进来”是定期聘请国内外知名的会计人才到学校开展讲座,进行学术交流,以加强会计学专业学术梯队师资建设为根本出发点,形成一个知识层次高、科研创新能力强,营造一个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多学科交叉互补的科研团队。由此可见,加强学术梯队成员的培养主要是对青年骨干成员的培养,是加强梯队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

篇(3)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网络教学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网络教学,其主要方式是网络交流与对话、网络答疑和讨论、网络布置和批改作业、网络协作学习、网络自主学习等。学生可以直接从互联网上浏览或下载网络课程进行自学。课堂教学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在线讨论,利用在线的测试即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后,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信箱与教师沟通。网络协作学习是网络教学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组建学习小组,一起进行网络讨论和交流。学生通过交流和辩论,个体的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在网络环境中的讨论和交流不但包括学生与课程内容的交流,还包括学生与教师、专家以及和其他学生的讨论和交流。教师在网络交流中主要是辅导答疑,提供反馈;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是讨论和协作。在学习过程中,多种不同观点碰撞与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思维能力。网络自主学习是网络教学的另一种重要教学模式。网络本身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多媒体化等特点可以支持学习者自由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有效的组织引导,不讲究教学策略,将难以发挥网络学习的积极作用。教师通过教学任务的命题设计、组织、指导和实施,积极利用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探究学习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究学习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为硬件平台,以专业计算机软件和资讯系统为载体,以科学组织的会计数据、图表、案例和知识系统为实验材料,从仿真情境出发,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问题之方法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去主动建构知识。它通过教师创设问题,让探索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驱动力。例如,以某企业内部资金周转不灵,而向银行贷款又较为困难为例,引出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要想解决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单位持有的商业汇票所具备的贴现功能。于是大家针对商业汇票贴现问题展开讨论。此时大家急于了解汇票的“到期值”应如何确定,需要支付的贴现利息有多少?带着这样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汇票的贴现知识就显得及时、生动、有趣了。学生再根据现有知识,经过网络搜索,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整理资料进行计算,最后根据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做出决策,取得资金,顺利解决财务问题。探究式学习模式中,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问题,在强烈的问题意识动机驱动下,通过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这不但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大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而且能培养其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能力。

篇(4)

1)状态不同。农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首先缺乏基础设施,很多村小没有微机房,即使有的村小有微机房,却因没有互联网而使微机房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之所以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归根结底是农村教育经费的严重缺乏,大量流动子女随父母外迁读书,使村小没有发展的活力。

2)师资不同。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农村中小学本来教师就不多,很多教师的学历不够高,专业不对口,有的村小因为教师缺乏,教师包班,甚至存在复式教学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只能有精力将语文数学教好,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大部分教师在有微机房等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可能会让学生玩玩电脑,更有甚者,没有基础设施,没有微机房,教师则会让学生自习。

3)认识不同。农村中小学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重视不够。首先,作为学校的领导,农村中小学的校长往往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就不到位,这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大关系,试想,没有互联网,或者网络不畅通的农村,校长本身接触网络就少,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理解不够,当然无法重视。其次,学校的教师对信息技术课往往也认识不到位,有片面性,畏难情绪多,对于本就师资力量薄弱的村小教师来说,一般会认为上语文数学的精力都不够,又哪来时间关注并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呢?而学生及其家长对也往往忽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偏重文理科学习。由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与中小学的其他课程相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农村与城市的发展中不均衡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不单纯是设施投入问题,同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也有很大的关系。

篇(5)

变动成本法是指在产品成本计算过程中只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生产成本及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完全成本法是将全部生产成本均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只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所描述的产品成本可图示为:

两种成本构成的共同之处是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都列为期间成本。不同的是完全成本法将固定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变动成本法则把固定制造费用列为期间成本。

由于完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中包含了固定制造费用,因此本期销售产品成本及期末库存产品成本都相应包含了固定制造费用,而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中无论是本期已销产品还是期末库存,都不包含固定制造费用。所以按两种成本法计算的销售毛利必然受到固定制造费用影响,也必然使两种成本法计算出来的税前利润受到影响。

鉴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以完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并以此编制对外报表,为便于企业利用现有的完全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资料推算出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有必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使企业在完全成本法下税前净利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模型快速、简便地计算出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

二、变动成本法下税前净利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实证

1、变动成本法下税前净利数学模型的建立。

设:X1为上期或知存货量,X为上期生产量,X2为上期销售量,X3为上期期末存货量;X1‘为本期期初存货量(X3),X’为本期生产量,X2‘为本期销售量,X3’为本期期末存货量;k为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之和,b1为直接材料单价,b2为直接人工单价,b3为单位变动制造费用,a1为固定制造费用总额;p为单位售价,v1为完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v2为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pX2‘为销售收入。

假设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水平及固定制造费用总额在相关范围保持稳定不变。按先进先出法计算已销产品成本和期末库存成本。

完全成本法:

销售成本=[(b1+b2+b3)x3+(a1/x)x3]+[(b1+b2+b3)(x2‘-x1’)+(a1‘/x)(x2’-x1‘)]

税前净利润v1=px2‘-{([(b1+b2+b3)x3+(a1/x)x3]+[(b1+b2+b3)(x2’-x1‘)+(a1/x’)(x2‘-x1’)]}-k

变动成本法:

销售成本=(b1+b2+b3)x3+(b1+b2+b3)(x2‘-x1’)

税前净利v2=px2‘-[(b1+b2+b3)x3+(b1+b2+b3)(x2’-x1‘)]-(k+a1)

两种成本计算法计算的税前净利差额(u):

u=v1-v2-(a1/ax‘)(x2’-x1‘)-(a1/x)x3

则:v2=v1-[a1-(a1/x‘)(x2’-x1‘)-(a1/x)x3),即为从完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计算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的数学模型(以下简称模型)。

2、实证。

某企业生产一种产品,销售产品及期末库存产品成本按先进先出法,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制造费用在相关范围保持稳定不变,1997—1999年有关业务量、售价及成本资料如表1:

表1

(1)根据上述资料,按传统方法编制“成本计算对照表”如表2:

1998年和1999年的“成本计算对照表”同样可按上表方法编制(表式从略),其本期销售生产成本各项目金额分别为:

1998年1999年

直接材料30,00024,000

直接人工15,00012,000

变动制造费用5,0004,000

固定制造费用16,87515,000

制造费用合计21,87519,000

完全成本法下的成本66,87555,000

变动成本法下的成本50,00040,000

差异16,87515,000

根据以上有关资料,即可编制“税前利润计算对照表”如表3:

(2)运用税前净利数学模型计算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

1997年:u=15,000-(15,000/6,000)(4,500-0)-(15000/X)×0=3,750

v2=26,250-3,750=22,500

1998年:u=15,000-(15,000/4,000)(5,000-1,500)-(15,000/6,000)×1,500=-1,875

v2=25,9475-(-1,875)=27,350

1999年:u=15,000-(15,000/4,000)(4,000-500)-(15,000/4,000)×500=0v2=17,650-0=17,650

通过上面对变动成本法下税前利润的计算,可得出相同的结论,而运用后一种方式计算会大大减轻工作量。

三、变动成本法下税前净利润学模型在我国的应用

我国企业按完全成本法计算成本时,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是可辨认的变动性生产成本,可以按产品的品种直接计入产品成本,而制造费用(指维修用材料、维修人员工资、车间固定资产折旧费、按生产数量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等)需按成本习性分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那么企业在对制造费用归集分配时,可设立一个辅助帐,利用个别辨认法、历史资料法等方法,将各产品应承担的制造费用分解成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在损益表编制出来以后,直接利用辅助帐中的变动制造费用资料便可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计算变动成本法下税前净利指标的作用:

1、能够促进企业改变经营观念、重视市场、以销定产。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三年销售量,1998年最多,1997年次之,1999年最少。从表3中可以看出,变动成本法下三年税前净利也是1998年最多,1997年次之,1999年最少。税前净利与销售量同步增长,这样更能促使管理部门重视销售环节,把注意力集中在研究市场动态,搞好销售预测,以销定产,防止盲目生产。

2、便于预测每种产品盈利能力,有利于企业正确进行生产经营决策。

经营管理上许多重要决策都要以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作为重要依据,而盈利能力是通过边际贡献来表现的。边际贡献是产品销售收入扣减变动成本后的余额或税前净利加上固定成本及固定性制造费用。运用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指标可以计算边际贡献。按上例资料可得:

1997年边际贡献=22,500+(1,000+2,100+4,050)=43,650

篇(6)

毕业论文主要是指学位论文。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论文写作。学位论文是各类毕业生或同等学历人员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写出的论文,即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等。对于学士论文,要求能较好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技能,解决不太复杂的课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论文,要求能够充分地反映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对研究课题要有一定的见解;对于博士研究生论文,则要求反映作者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该学科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创造性成果,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毕业论文还包括在我国接受高等专科教育财经类学生的毕业论文。版权所有

二、会计论文作用和特点

(一)会计论文的作用

1.会计论文的写作是会计研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会计研究的必要手段。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广大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及会计学者,紧密结合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围绕贯彻执行新《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撰写会计论文,对企业会计制度转轨和企业改革(如兼并、破产、关闭、出售、公司制改建、债转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中的财务管理、资金成本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等方面,以及会计新领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社会会计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会计论文是总结会计经济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发展会计理论,以指导会计实践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国,有上百家财经类期刊刊登会计论文。中国会计学会秘书处为了总结前一年度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每年还组织前一年度会计学论文评选活动,并将获奖论文汇编成册出版,由此激发了广大会计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热情,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以正确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会计改革深入进行。

3.写作会计论文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考核会计专业人员和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等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会计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学术性即科学性,是指在论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会计论文的学术性不仅表现在应用价值上,而且表现在理论价值上。主要表现为:

会计论文的写作目的是建设与发展会计学科领域,描述会计经济活动中某一新的现象、新的发现,对会计学科的发展具有实践上的价值;

篇(7)

一、引言

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会计学者瓦茨和齐默尔曼所著的《实证会计理论》被翻译介绍到中国会计界以来,实证研究这一研究方法及其相关的问题就受到了会计学术界广泛的重视。近10年来的发展,实证方法已逐步为中国会计学术界所接受并得到了相当的应用。据笔者不完全统计,1999年全年和2000年1~6月,代表中国内地经济学最高水平的学术杂志《经济研究》,已经发表的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财务、会计论文(包括财务会计专业研究人员撰写的微观经济类专题的论文)就有20篇。由于学科划分以及对论文主题所涉及领域方面的认识,这种统计可能不甚精确,但不可否认,作为相当注重研究方法(尤其强调实证研究方法)的国内一流经济学学术期刊,正在刊登越来越多的实证会计研究论文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同样,被公认为中国内地会计学最高水平的学术理论刊物《会计研究》,收录发表的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撰写的会计论文也越来越多。近年来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撰写的会计学博士学位论文也日渐增多。种种迹象表明,实证会计研究正试图取代规范研究,成为会计学术研究的主流范式。

笔者认为,在实证研究这一方法被引进中国将近10年的今天再讨论这个问题,已经不能仅停留在方法的介绍或规范和实证两种研究范式孰优孰劣的比较评判层次上,而应当将学术研究中,中国会计学者在方法应用上存在的问题揭示出来,并总结消化、吸收西方会计研究中的先进方法。正因为如此,笔者总结了中国学者应用实证方法撰写会计学术论文时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笔者希望借助评论同行文章这种特殊的方式,为在会计学术研究中建立并形成良好的学术批评风气尽一点绵薄之力。

二、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

在中国接受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近10年的过程中,学术研究的方法论的争论可谓层出不穷。

种新的学术范式之所以能够得以诞生并进而得到长足的发展,其原因需要认真予以分析和总结。笔者以为,搞清楚包括经济学、会计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的关系,是展开讨论的基础。

价值判断是对某种特定事实内容所作的“公正”或“不公正”、“合理”或“不合理”、“好”或“坏”、“好些”或“坏些”等的评价和预言。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政治、法律、道德的观念中,价值判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表达政治要求、决定合法与非法、罪与非罪、道德高尚还是低下等不可缺少的语言工具,也是进行行为选择和政治选择的前提。但是,在作为经验科学的经济学研究中,占重要地位的首先是事实判断,而不是价值判断。

从认识逻辑来看,价值判断仅仅是一种根据特定的价值标准作出的判断性评价和立场取向。它既不能排除别人对相同的事实持相反的立场,也不能提供可由其他主体进行事后检验的有关事实和信息,因而不具有科学预言能力。相反,事实判断则包括了可由各个主体进行事后检验的有关事实和论断,即事实是怎么回事,它已经怎样或将来会如何,因而能够在经验上被证实或证伪。不仅如此,价值判断也不能从事实判断中推导出来,即事实在逻辑上并不包含它的评价。

强调事实判断在包括经济学、会计学等在内的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不意味着在理论研究的整个活动和过程的所有方面都不应有价值判断。一般来说,在研究对象的选择、认识目标的确定、研究方法和分析结果的选择等领域和方面,需要进行价值判断。因为每个研究者既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选题,也可以根据政治、道德和信仰选择实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时没有价值判断是不可想象的。比如说,当前中国会计实务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泛滥,作为会计学界的研究者,展开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既有理论上的价值,又有现实的意义,同样也符合社会大众对消除这种现象的情绪需要。但是,在学术理论研究的内容领域,也就是在认识过程和理论形成过程之中,却不允许价值判断插足。如果在内容领域借助于价值判断,就会使认识过程从一开始就引入“信仰”问题,这只会使认识过程扭曲,得不出科学的结论。再以当前中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为例,如果从一开始就建立了会计造假是由于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薄弱,或是由于传统的会计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建设市场经济的改革需要的所谓“先验信仰”,那么,按照如此的基础作出的分析必然会在结论上发生偏差。另外,有人强调科学家的价值观和历史观,指出一些伟大的学者都有着鲜明的价值观和强烈的历史责任,但没有说明这样的价值观和历史责任在他们的科学生涯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仔细加以考察,这样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对他们选择科学课题、坚持科学信仰和从事艰辛的科学探索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对其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过程本身则起不了什么积极作用。他们正是在抛开了价值判断而专注事实判断的情况下,才有了科学的创造。因此,在一些社会学科的研究中,在获取信息和认识客观事物内在联系的范围内,保持价值自由前提,避免进行价值判断是必要的。

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规范研究是根据“应该如何”提出命题,而实证研究则以“是怎样的”来提出命题,这两种命题提出方式上的差异,决定了实证研究从一开始就是以价值自由为前提的。作为经验科学的会计学研究,以价值自由为前提能够保证采用实证方法所作的理论探索是一种以事实判断为基础的研究活动。虽然,研究者在具体从事研究工作的过程中以及结论的形成上,会犯下方法上的错误和产生各种逻辑上的漏洞,但这些问题并非是由于实证方法本身产生的,而是属于方法运用不得当造成的。理论研究中,以价值自由为前提的实证研究方法,是知识累积的重要手段,也正因如此,实证研究才能成为许多社会学科进行学术理论探索的主流方法,才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并得到学术研究人员的广泛认可和接受。

三、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

在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的论争中,引起认识混乱的原因恰恰是对实证研究方法本身了解的不够深入、认识的不够清晰。

实证分析可以分为理论实证(或逻辑实证、分析性实证)或经验实证(empirical)两个相互联系而又可以独立进行的部分和阶段。前者的任务在于提供一个概括的体系或框架(framework),对现实关系究竟是怎样的问题,作出理论上和逻辑上的分析和解答;后者的目的在于对理论实证得出的结论和假说进行经验检验,以确定其真理和谬误所在,亦即证实或证伪。因此,进行实证分析,首先要建立理论模型,提出理论假设,进行抽象的、深入的理论分析,然后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经验检验,证实或者证伪假说,得出带规律性的结论,亦即达到理论上的解释能力和预测价值。

虽然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可以分别进行,但同时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因为经验观察到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都包括在其中,只有进行抽象的理论分析,从理论上说明了每个因素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才能真正理解并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不仅如此,理论概念和理论范畴并不一定能够作为实证分析的指标和工具。因为,理论概念必须抽象掉许多次要因素,而经验研究所定义的指标及其据此获得的资料和数据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进行经验实证时,必须注意从理论概念向实证指标的过渡,实证指标的选择和设计必须尽量与理论概念相接近。这样,才能保证实证结论的严密性。

篇(8)

一、高校会计学教育现状

笔者所在高校会计学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校开设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政府与非盈利会计,预算会计等多个方面的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学生还要学习形势与政策,思想理论与概述等课程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学校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门外语,在大二学年开设了会计英语课程。在学生刚进入大学阶段,学校开设了公共基础课和通识课程,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得形成合理识框架。同时通过认识实习,专业调查,专业模拟实践,毕业实习,企业实践的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拓第二课堂,通过完成读书笔记,参加学术讲座,发表学术论文、参与学生创新基金等活动,以多元化途径有机结合方式实现培养目标。

二、分析说明大学会计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侧重理论学习,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差

学生专业学得好,并不意味着将来到企业单位中工作能够胜任会计职位,高校中存在着高分低能的现象。学校教师缺少实践经验,而且对会计理论的研究重于对实务的研究,加上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差很大,学生对编制凭证,登记账簿,成本预算没有完全弄懂,对于学过的知识模糊不清,模棱两可。

(二)实验作业存在抄袭,实验报告烂于收尾

实验课程大部分在每学期的后半部分开设,实验报告上交时间在期末,学生忙于期末复习对于实验报告匆忙草率做完,报告烂于收尾,对于实验原理没有理解到位,实验步骤也不清楚,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和应该注意的事项也没有弄懂。

(三)教学目标过低,学生学习只为期末考试及格

部分课教师平时教学目标相对较低,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只涉及到期末考试的范围,为降低挂科率,考前给学生勾重点,泄漏试题。教学陷入“应试教育”怪圈,与大学素质教育的理念相违背,没有为学生拓展知识,会计教育大众化,教育水平一般。学生没有完全摆脱小学和中学阶段树立起的应试心理,过分关注分数与名次,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缺课逃课,考前背重点,没有真正掌握专业知识,同时也树立了不良学风。

(四)校外实践机会不足,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和专业性很强的专业,因而学校应该重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科结构单一,课程体系陈旧;会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够等方面,企业招聘一般都有工作年限和经验要求,由于在校大学生经验不足,资质尚浅,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保密性要求等原因,企事业单位大都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大部分人是靠熟人介绍进入相关单位实习,学生缺乏实习实践的机会,毕业工作时不能很快适应工作。会计人才不能很好地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

(五) 会计教育中各科内容有重叠之处,忽视彼此间的联系

这里包括授课内容和授课先后次序问题。例如,《统计学》与《管理会计》,应该先学习统计学中的相关数据分析,后学习统计学,而有的高校忽视了顺序,导致部分管理会计内容无法学习。《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在复利,年金的计算上有重叠之处。《经济法》内容包含了《税收理论与实务》中的知识,内容冗杂,教材编写不合理。

(六)毕业论文质量低,重复率高

毕业论文答辩时间在大四下学期,由于学生忙于实习,找工作,准备出国,用于写论文的时间较少,加上所读专著,期刊不多,专业知识学的不深,没有东西可写。写出的论文是东拼西凑,复制粘贴形成,重复率过高,水平一般。

三、对大学会计教育的建议

(一)加强诚信教育

就会计的历史而言,其本质乃是对经济行为的客观真实反映,保证所提供的信息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会计信息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促进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将更加突出,社会各界对会计信息真实、客观、透明、公允等的要求更加严格,对会计人员诚信的要求会更高。学校只有加强诚信教育,才能纠正学生抄袭实验报告和考试作弊的行为。

(二)改进考评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树立良好学风

对于教师的绩效考核,不应只关注于出勤率和挂科率。学校可以采用出勤率,挂科率,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科创竞赛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对于学生在著名期刊上发表与本课程相关的论文,取得与本课程相关的市级以上竞赛奖金的,可降低对本课程挂科率的要求。不仅有利于减轻教师的挂科率压力,也有利于鼓励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对本课程的研究,提高学生的素养,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与沟通,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共同走出“应试怪圈”,树立良好的学气。此外会计教学深度应达到注册会计师的要求,会计专业课程的教材可选用注册会计师教材,以培养注册会计师和高端会计人才为目标,对于学生毕业一次通过注册会计专业阶段考试的,给予学生和专业教师一定的奖励,授予教师荣誉称号。

(三)推进案例教学,增加实习机会

篇(9)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1-0099-03

一、引言

学术写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是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或观点。在诸多引用的实现形式中,转述动词引导转述句是最明显的一种。合理选择转述动词(reporting verbs)能使作者准确表达对原作者和转述信息的态度,使转述信息有效置于自己文章之中,为树立本人学术立场服务。

Hyland和Charles早期的相关研究中提出了转述动词使用存在学科差异性,但转述动词的使用在不同学科中到底存在哪些具体的差异性在他们的研究中并未做出详细的论述。因此,本文选取会计学科和应用语言学学科的期刊论文,主要通过对比分析两个学科中转述动词的使用频率分布及时态选用,探究两个学科中转述动词使用的特点以及可能存在的差异性。此外,通过本研究也希望能够丰富前人关于转述动词学科差异性的理论研究。

二、学术语篇中的转述动词

在学术语篇写作中,转述动词是一种重要的传递转述信息的转述标记。胡&蒋指出转述动词是作者用来引用或转述前人的相关研究。基于转述动词相关定义,转述动词是指用来引用,介绍或是评价其他研究、理论或观点的动词。Hyland指出自我转述动词(self-reporting)不是学术论述的重点,因此本研究不包括自我转述动词,同时本研究中的转述动词指能在上下文中找到明_的引用出处,排除泛泛引用。

关于转述动词,国外学者较早的做出了相关研究,但是并未对转述动词使用的学科差异性做出系统的分析。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胡&蒋较早的从语义类别和使用频率两个方面对中外英语硕士论文中转述动词的使用特点进行了对比。孙迎晖也从多方面分析了中国学生英语硕士论文中转述语使用的语类特征。关于转述动词的时态,陈崇崇对相关时态做了研究并分析了其意义。国内后期研究主要集中于本族语与非本族语学习者或学者使用转述动词的对比特征。但国内研究很少或基本没有关注到转述动词的学科差异性。

三、研究方法

首先,从Applied linguistics和Accounting review两种期刊中选取2012年至2015年间各20篇期刊论文自建成应用语言学学科和会计学科两个小型语料库,分别为134,585和175460字符。所选文章仅保留论文题目和论文主体部分。另外,为了确保两个语料库的一致性,所选文章的作者均来自英语国家。

其次,参照Charles的研究框架,学术写作中的转述是保留that的。因此本文利用AntConC4.4.3中的concordance功能检索出语料中包含that的索引行,继而人工筛选含有that的限定性转述从句,再从中提取出转述动词,进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统计。

四、结果与讨论

(一)转述动词的分布

本文中所指的转述动词是that限定性从句中的转述动词,同时根据Thompson &Ye,自我转述排除在外。本文中所有的转述句子均能在文中找到出处,排除其他泛泛引用。

从上表可看出,应用语言学学科中转述动词的总频率为219,明显低于会计学科中的总频率271。在标准化频率后,应用语言学学科中每10万词所用的转述动词频率为162.7,高于会计学科的154.5,说明应用语言学学科平均使用的转述动词多于会计学科。在应用语言学学科语料库中,标准化频率是162.7,而Hyland的研究中,应用语言学学科中标准化频率为每1,000词/10.8,远高于本研究的结果,这可能因为本研究中只关注that限定性从句中的转述动词,而Hyland的研究中包含了所有的引用。

为进一步探究两学科中转述动词使用特点,我们分别从两个语料库中选取前8个高频转述动词做如下分析:

由下表可知,在两个语料库中,前8的高频转述动词所占百分比分别高达83.4%和73.1%,说明两个学科中都偏向使用一些高频转述动词。在会计学科中,转述动词find的标准化频率极高,说明会计学科中偏向使用find。此外,转述动词find,suggest,show,argue,和indicate出现在两个学科中,说明两个学科中都倾向于使用一些共同的高频转述动词。从标准化频率看,转述动词find和suggest在会计学科中的频率远高于应用语言学学科。在应用语言学科中,除了show和argue的频率高于会计学科,其他转述动词均低于会计学科。说明两个学科在选择高频转述动词时存在一些不同,这主要与一定的学科知识特点有关。

(二)转述动词的时态分布

Oster和Comire对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三种时态进行了相关研究,指出这几种时态在转述中占到了90%以上。转述动词时态的选择与作者对被转述信息所持有的态度有密切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被转述信息的地位。总体来说,从使用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时到一般现在时表明了被转述的信息在某些方面与作者越来越靠近,或接近于作者的观点或研究,或接近于目前的学科知识状态。

依据上表,在会计学科和应用语言学学科中,三种时态占了极高的比例,分别为97.5%和98.2%。这也证实了学术论文写作中转述动词主要使用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三种时态。

在两个学科中,一般现在时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90.4%和38.4%。一般现在时的普遍使用主要是因为一般现在时多用来强调本研究与以往研究密切相关,通过这个时态的使用提高本项研究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并能增加被转述信息的权威性。此外,在会计学科中,一般现在时所占的比例高达90.4%,远高于应用语言学科,而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仅占3.0%和4.1%,这一结果与陈崇崇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而在应用语言学学科中,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所占比例差别不大,分别为38.4%和37.4%,现在完成时仅为22.4%,相比之下,分布较为均衡。

五、结论

本文研究发现,两个学科中都倾向于使用某些相同的高频转述动词,但会计学科更偏向使用转述动词find。两学科中,最常用的时态是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其中一般现在时是两个学科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时态。此外,三种时态在两个学科中的分布明显不同,相比之下应用语言学学科中分布较为均衡。

本文基于应用语言学和会计学两个学科的研究发现,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转述动词的使用存在学科差异性,能更好的为转述动词在两学科的学术论文写作中提供确切的指导。此外,本研究也在理论上丰富了转述动词学科差异性的相关实证研究。

――――――――――

参考文献:

〔1〕Charles, M. Phraseological patterns in reporting clauses used in citation: A corpus-based study of theses in two disciplines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6, 25 (3), 310-331.

〔2〕Hyland, K. Academic attribution: cit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ary knowledge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9, 20 (3): 341-367.

〔3〕Oster, S. The use of tenses in reporting past literature. In Selinker, Tarone & Hanzeli (Eds. ), English for academic and technical purposes: Studies in honour of Louis Trimble. Newburg House, 1981.

〔4〕Shaw, P. Reasons for the Correlation of Voice, Tense, and Sentence Function in Reporting Verbs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2, 13 (3): 302-319.

篇(10)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外相关研究述评创新这一概念是经济学家熊彼德在20世纪初提出来的,把创新定义为“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关创新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厄特巴克(J.M.Umerback)在70年的创新研究中独树一帜,在1974年发表的《产业创新与技术扩散》中认为,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著名学者弗里曼(Freeman)把创新对象基本上限定为规范化的重要创新。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创新,认为技术创新在经济学上的意义只是包括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装备等形式在内的技术向商业化实现的首次转化。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2010.05)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中指出,比广博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学生应该有能力去接受知识,运用知识重新评估已有的结论并得出新的结论。中国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不去开发独立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这样的模式对于培养流水线上的工程师或者中层的管理干部可能有用,但如果要培养具有领导力和创新能力的人就不足了。

(二)国内相关研究述评重庆大学课题组(2001)对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也进行了探索。认为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将固态知识在实践中活化,克服思维上的惰性,增强了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形成合力的智能结构。同时还提出了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目标确立的原则: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增强学生适应性、竞争力的原则;培养创新能力的原则;注重个性发展的原则以及可操作性原则。刘国存(2007)认为,第二课堂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不再由教师提出,而是由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自己想办法、自己解决。学习变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同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基本一致,因此第二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还认为第二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身心素质,是提高综合业务素质的载体。束洪春(2008)对工科学生第二课堂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索,认为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创新兴趣的培养,能够有效拓宽知识面培养实践能力。并介绍了在教学实践中对第二课堂建设的经验,以科技活动为基础培养学生兴趣,以科技竞赛为载体提高活动质量,以老师为指导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陶丽、孙双霞(2006)认为,应规范第二课堂活动,建立科学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协调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并从领导、组织、计划、载体、基地、经费等方面入手,积极开设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蔡可化(2008)认为,把学生培养成为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建设人才,仅依靠第一课堂进行的教学活动是难以完成的。因此,高等学校在抓好智育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德育、美育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教育,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陈卓武(2006)认为,第二课堂是高校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第二课堂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应该融通第一课堂,形成创新教育合力;紧密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建立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努力打造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凝聚创新教育力量;充分利用各种条件,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李冰燕、童建(2004)认为,第二课堂教学对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第一课堂教育的延续和发展。第二课堂不仅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素质,而且还给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充分发展的空间。第二课堂具有及时性、广泛性和自主性特点。开展专题讲座及选修课、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开展学科知识竞赛和科技竞赛与科技制作等多种多样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张建林(2008)认为,创新意识决定了创新的产生,创新思维决定了创新的成功和水平,科技素质则是创新的基础。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内容的补充,第二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这一结论国内众多专家学者观点基本一致。第二课堂教学应该建立一个完整的趣味性、实用性、创新性教学体系,纳入教学培养计划,为学生培养专业兴趣、拓展专业知识、开阔视野、培养思辨评判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搭建广泛的活动平台。

二、大学生第二课堂的意义及目标

(一)开设第二课堂的意义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它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组织的各种有益活动,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续,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更是高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育环节。积极引导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学科氛围,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科技能和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培养是按照学科专业分类进行的。即便是大类招生,也是按照学科门类较宽口径的标准来录取培养的,入校后两年内仍要再细化专业进行学习。课堂教学只能向学生讲授该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核心专业知识,学时是有限的。而专业知识是与时俱进动态变化的,新的知识层出不穷。因此,仅利用第一课堂的时间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设第二课堂,补充、延伸第一课堂的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专业等知识。(2)第二课堂能够营造健康向上的学科氛围。由于大学课程安排更加灵活,课余活动较为丰富多彩,但往往学生们自治能力不强,尤其是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讲容易陷入迷茫困惑的状态。第二课堂紧贴专业知识来开展活动,使学生们在课下也能接受到专业知识的熏陶,这样就能形成良好的学科氛围,使学生们较快且积极的融入专业学习中。(3)第二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在第二课堂中学生的角色由被动灌输变为主动学习,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创新思维,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创新的过程融为一体,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4)第二课堂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和学术素养。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能够使学生开阔视野,整合第一课堂所学知识,增加其他学科及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知识,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运用知识。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具备综合业务素质,在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而且对于有志于从事研究的同学也提升了学术素养,开阔研究思路。避免囿于课本内容,缺乏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能力和处理能力。(5)第二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第二课堂提倡由教师指导,学生组织协调安排活动。这样就能够锻炼学生与人沟通、组织协调能力,这些能力正是将来工作所必备的素质与能力。

(二)开设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预期目标 以开设大学生第二课堂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为目标。这一目标可分为基本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三个不同的层次。(1)基本目标。重在打基础,营造学科氛围,使大部分同学能够接触各类活动。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使一部分同学能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成为活动主体,在活动中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2)中级目标。在营造学科氛围基础上,以校内外平台为依托,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3)高级目标。以校内外平台为依托,将第一课堂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第二课堂培养的创新能力相结合,使少部分优秀的学生能够孵化出科研创新成果,包括原创性的论文、课题与发明成果等,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高层次优秀人才。

三、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途径

(一)第二课堂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指导大学生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所以,开设大学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以相关理论为先导,积极营造第二课堂的文化氛围,从不同层面为本科生、研究生搭建各种平台,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开设大学生第二课堂,培养创新能力,要深入剖析第二课堂与创新能力的内涵,学习研究已有的理论成果,把握第二课堂的实质与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从而指导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文化氛围可以理解为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的气氛、风气和风貌。大学生开设第二课堂,通过通知、网络、图片、条幅、宣传单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便于吸引并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

(二)搭建校内平台,开设第二课堂 校内第二课堂主要是为了营造学科氛围,拓展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通过利用学校内部的各种资源,搭建各种平台,如学术讲座平台、竞争竞赛平台、学习交流平台、原创发明平台等,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成立教师层面的学术组织。成立教师层面的学术组织,搭建学术讲座平台,吸引学生参加。如开设专业论坛,主要以老师讲座为主,介绍学科前沿、教师的最新研究课题与研究成果。这样既可以将前沿的知识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又可以将研究进程中的问题及困难、感悟与大家交流。通过这一平台,可以吸引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作老师的科研助手在潜移默化中启迪思维,激发创新。(2)成立学生层面的社团组织。从本科生、研究生两个层面成立学生层面的社团组织,如专业协会、学社,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论文写作经验谈、考研考证经验交流会、技术革新发明经验交流会、工作面试经验交流会、课程论文竞赛、职业设计竞赛等,或聘请教授作学术论文撰写、创新思维培养等系列讲座,使同学们在活动中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激发创新思维,培养综合能力。同时,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经验,使大家在交流中不断思考、改革和创新。(3)搭建竞争竞赛平台。以学校、学院团委为依托,举办全省、全国重大赛事的选拔赛,举办全院或全校性的知识竞赛、征文比赛、辩论大赛、职业设计大赛等。这样举办的活动更具有权威性、实用性,使学生感到竞争的压力,学习更加刻苦,对专业知识的吸收也更加深刻,对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4)搭建原创发明平台。以学科交叉、学术论文撰写及科研课题立项为主要内容,在上述各种平台活动的基本专业素质培养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搭建直接鼓励创新的平台,并对创新活动进行指导。随着社会的需求和科学的发展,原有学科的划分需要突破,新的学科则会应运而生,而新学科大多会建立在多学科的结合部位上,在学科交叉的地方往往是创新的源泉。因此,在教学方式上也应该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渗透,为创新实践提供新的渠道。上述活动由教师引导,可以按照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术层次成立功能不同的社团。如本科生的社团主要在于培养学习兴趣、培养科研意识,为将来从事科研准备基础。而研究生层次的学生社团则主要在于提高学术素养,加强学术研究,培养科研创新能力。通过以上平台举办的活动使大部分同学能够在课堂外接触到专业知识等,从而达到营造学科氛围的目的,使一部分同学能真正参与到第二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搭建校外平台,开设第二课堂校外第二课堂主要是通过利用校外社会资源,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科实践能力,深化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创新能力。校外第二课堂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来实现。(1)建立实践与科研基地。积极利用行业优势及校友资源,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建立实践与科研基地。以基地为依托,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寒暑假及教学实习的时间安排学生深入基地开展专业实践,观摩或实际参与到专业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与科研素养。(2)参加重要赛事。参加全省乃至全国性的重大赛事,如挑战杯、机器人大赛、辩论赛、知识大赛、电子商务大赛等。比赛的功效在于它的竞争性,能促使参赛选手短时间内学习、训练大量的知识与技能。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3)参加名牌高校举办的“假日学校”或专题学习班。现在很多名牌高校都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办“假日学校”或专题学习班,向社会开放将资源与社会共享,服务于社会。“假日学校”或专题学习班主要面向优秀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开展专题学习与训练,弥补校内资源的缺陷与不足。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全国财会研究生暑期学校、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暑期研究生学校、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面向本科生的暑期学校等。学校可以向灌输意识或提供相关信息,使学生有选择性的遴选参加。这一平台培养的学生多是优秀拔尖人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可多得。(4)参加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是提高学术水平、拓宽专业视野、了解学科前沿的有效途径。提倡以文赴会,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撰写与学科相关的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学术会议时间紧凑,在两三天短暂的时间内能够聆听来自全国乃至不同国家的专家、教授、学者的思想与成果,参会者可以从他们在报告中反射出的敏锐思维、逻辑推理、学术成果、研究方法、表达方式等深受感染,从而激发自己的自信心与奋斗精神。这是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积累学术经验最有效的途径。

四、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实践探索

(一)搭建教师层面的平台――财会论坛 会计系教研活动已经成为山东科技大学基层教研活动的一面旗帜,以提高教学水平、培育教学成果为宗旨的系级教改立项国内首创。2009年10月山科大电视台以“立足实际搞教研真抓实干显成效――经管学院会计系建设发展工作侧记”为题对会计系做了专题报道,2009年10月《山东科大报》以同名,头版头条做了专题报道。2006年3月会计系创办了“财会论坛”,至今已经有5个年头,截止到2010年6月已经举办51期。“财会论坛”以“交流、启迪、创新”为宗旨,为财会师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采取教师学术讲座的形式,每期都有报告人与点评人,采取动态主持制,即本期的报告人为下期的主持人,当然最初的主持人由发起人充当。鼓励会计学专业学生积极参加,通过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和研讨介绍学科发展前沿知识、理论创新成果,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气氛,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激发了同学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搭建学生层面的平台――会计协会、会计学社、会计科技活动月(1)成立“会计协会”。2008年会计系为本科生搭建了学术团体――“会计协会”,会计协会开通了会计学习网站和博客,每年组织知识竞赛、校外现场参观、暑期社会实践、征文比赛、考研考证经验交流等活动,既丰富了同学们的专业知识,也为教师和同学的交流提供很好的渠道。这些活动都由学生自行组织、安排,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组织、协调、沟通能力,碰撞思想火花,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2)成立“会计学社”。2010年会计系为研究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成立研究生“会计学社”。该平台活动主体为会计学专业的研究生,目的在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意识,提高学术素养,进而提高学术水平。研究生自主组织每期的活动,包括专家学术报告、研究生科技精英报告会、研究生“三助” (助教、助研、助管)经验交流、参加学术会议感想等,这些活动深受同学们欢迎,学术氛围浓厚。(3)创办“会计科技活动月”。为了普及会计知识,宣传新的会计法规,增强学生们对会计学专业的认同感,了解会计学科前沿,培养会计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会计系提出每年的5月作为 “会计科技活动月”。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中,组织征文比赛、知识竞赛、学术报告、精英报告、经验交流等系列活动,激发同学们对会计专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会计科技素养与创新能力,对宣传会计法规准则等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第二课堂效果分析 会计学专业在教师层面、本科生和研究生层面分别搭建多种平台,与学校团委、学院团委及研究生学院团委密切配合,树立培养学生多方有责的思想,协同开设第二课堂,基于渗透理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上述平台为手段,通过丰富的活动内容,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多名同学在本科学习期间通过多门CPA课程考试,在同学中引起强烈反响;考取厦门大学等名牌大学研究生的数量逐年增多;多名同学在挑战杯全国、全省、学校大赛中获得佳绩;多名同学在本科生学习阶段参与老师的课题,以老师课题的某一部分完成毕业论文并。研究生同学“三助”活动成效突出,以文赴会、学术交流蔚然成风,发表学术论文数量逐年增加,2008年、2009年张慧鑫、王静同学分别获得第三届、第四届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十大科技精英”,多名同学获得“研究生科技创新之星”荣誉称号。

*本文系2010年山东科技大学教育教学“群星计划”重点资助课题“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第二堂课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QX10100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国存:《对经管类学科大学生第二课堂地位及作用的思考》,《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

[2]重庆大学课题组:《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3]陶丽、孙双霞:《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上一篇: 证券监管体制论文 下一篇: 风险识别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