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3: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课题研究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课题研究论文

篇(1)

一种观点认为,从学理上讲,德育即是道德教育。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该坚持“大德育”的概念,我国的学校德育即是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的总称。这两种观点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学理的思路,一是约定俗成的思路。会议争论的焦点在于,能不能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当作德育。双方都不反对学校应该开展这些方面的教育,问题是应该用什么来概括。从学理上看,用德育来概括是不理想的,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究竟用什么来概括目前学校德育的内容?有的学者提出用社会性教育,有的学者提出用价值观教育。会议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统一的结论。关于德育的本质,从教育哲学的高度来看,主要有两个视角。第一,德育是超越的,还是适应的?第二,德育是工具,还是目的?

“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曾经被人指责为“理想主义”。对此,有学者指出,“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所表达的是道德教育“应该”超越,反映的是人类对道德教育“理应如此”的期望,是从“道德教育应该怎样”来说的。它从教育的本性(超前性)和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中获得理论支持,是对时代误区(经济至上、物质主义)的超越,是对传统德育指导思想(机械适应论)的超越,它必然要求超越人们习以为常的规范化德育模式。

德育是目的还是工具?一种观点认为,德育是一定社会为教育下一代而进行的活动,它是社会、阶级或集团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另一种观点认为,德育应该摆脱一时一事的功利限制,坚持以人为本。当前的学校德育太功利化,以致于失去了自己的目的和价值。有学者在分析中外学校德育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指出:学校德育只有建立在个体德性需要的基础上,才能深入人心。在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间,应该是以个人为本位。

对德育本质的研究,也涉及到德育功能,对此要与德育功能联系起来考察。德育的根本功能是“育德”,是传递道德文化,延续人类道德生活。还有学者认为,要进一步研究德育何以可能的问题,即学校德育的条件性。应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要不要道德?要什么样的道德?道德是否可教以及应该如何教?教道德有哪些途径?学校德育是不是教道德最有效的途径?最有效的学校德育是怎样的?新时期德育理论的突破,可能就在于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之中。

二、关于德育哲学的研究

德育改革需要德育理论思维,这是与会的专家、学者的共识。理论思维的更新,集中体现为构建新的道德教育哲学,这正是目前德育学科的新的“增长点”,也是“九五”期间德育理论发展的重大课题。

作为对社会变革的反映,新时期的德育思维也相应发生了转折。第一,德育思维的出发点由“泛政治”转向人的发展。第二,德育思维的根据,从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转向现实基础和可能。第三,从德育思维的价值尺度来看,从片面抽象的集体主义转向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集体主义。

本次会议反映了专家学者们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如何估计当前学校德育的历史进程?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的德育正在实现根本性转换,但这种转变远未完成。甚至可以说,学校德育存在着“危机”。有学者把它概括为“德”——“育”生态的危机。这种危机不仅仅是“德”的无奈——在文化冲突与价值多元的背景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处于困惑之中;也不仅仅是“育”的无力——教育者的教育努力惊人地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还是道德精神与育德模式的不相匹配,是“德”——“育”冲突的危机。要摆脱危机,就必须确立“德育生态”的理念。“德育生态”的理念强调:第一,德育的具体性。它强调德育过程中“育”与“德”的适应性,强调“育”的特性与“德”的品质一致性,认为只有在二者匹配时,才会产生德育效力。第二,德育的生态性。它强调道德教育的诸要素所形成的有机结构对实现德育目标的影响,突显的不是个别要素,而是诸多要素构成的生态。“德育生态”的理念提醒我们注意德育环境建设,注意德育的文化环境。

三、关于市场经济与学校德育

我国的学校德育何去何从?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时代精神、文化传统、市场经济和人类发展是确立新时期道德教育的价值选择必须加以观照的四个基本点。

关于德育的规律,有学者认为应该研究进行德育的可能性问题。道德究竟可教不可教?应该以什么样的人性观为基础?性善论?向善论还是反映论?现在一讲德育,就是说教,最通常的作法就是开课。那么,儿童道德的形成、发展主要依靠什么?学校起多大的作用?课程又占多大的比重?儿童不上学难道其道德就不发展,就没有道德吗?有学者指出,德育的前提就是学生有道德需要,因此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提高其需要层次。目前的德育模式是为了解决问题,以管住学生和不让学生出事为目的,根本不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四、关于新的德育模式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对传统德育的根本改造,还需要构建一些新的德育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模式”不是一种操作步骤,而是指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尝试的系统过程。本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列入教育部“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的三个模式。

篇(2)

迎接新挑战,解决新课题,必须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以德育为核心,必然要求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动力、导向和保证作用,实现德、智、体、美各育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必须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教育价值的科学定位,不是定在专业知识上,不是定在具体教育目的上,而是定在人的全面发展上,人的整体素质提高上。未来青少年一代是具有高度文化修养与高尚道德的全面发展的人,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品行是合格的未来一代的重要标志。塑造德才兼备的青少年一代,必须把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崇高目的。教育概念首先应当是一个道德观念。传播知识,增强生活及生存能力,只是教育的部分使命,并非全部,教育肩负的更为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如果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将可能是有智商没有智慧,有知识没有文化,有文化没有修养,有欲望没有理想,有青春没有热血,这是十分危险的。

篇(3)

税收中性--电子商务课税的共识。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商品交易已不存在任何地理界限,但税收还必须由特定的国家主体来征收,这些主体对于多少税应在各自特定的领域内缴纳自然就存在利益差别。尽管如此,世界主要不国家关于电子商务课税至少存在一点共识,那就是税收首先要做到中性,反对开征任何形式的新税。

1996年11月,美国财政部发表了题为《全球电子商务选择性的税收政策》的报告,认为税收中性原则应是处理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基本指导原则,不能由于征税而使电子商务产生扭曲;税制应该公平地对待同一类收入,无论它是通过电子商务算途径还是其他传统的商业渠道取得的;中性原则可以通过适用并修改现行国际税收原则的方法来遵循,而不是通过开征新税或附加税来达到。

1997年4月,欧洲委员会也颁布了题为《面对电子商务:欧洲的首选税收方案》的报告,支持了前述美国财政部的观点,认为通过修改现行税收中性,较之开征新税和附加税为更佳。最近,为确保税收的简便、中性和稳定,以及电子商务发展的正常化,欧洲委员会又公布了六条电子商务税务准则,其中第一条就是努力使现行各税,特别是增值税更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反对开征任何新税和附加税。

自1998年召开电子商务的专题会议后,经合组织(OECD)已建立专门小组,负责解决电子商务课税领域的重大原则问题。在有关电子商务课税共识的基础上,OECD关注常设机构、转移定价、特许权使用费等争议。

有关电子商务课税的争议有四

电子商务课税最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将现存的国际税由原则恰当地适用于电子商务,并且保证能同时得到不同利益征科权主体的一致赞同。这将是十分困难的,因为现行税制设计着眼于有形产品的交易,而电子商务使得形产品和服务的界限变得模糊,如何对国际互联网提供的服务和在网上购销商品及劳务征税成为困难重重的技术难题。从国际税收理论看,有关电子商务课税的争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所得的性质变得模糊不清

在多数国家,税法对有形商品的销售、劳务的提供和无形财产的使用都作了区分,并且规定了不同的课税规定。比如,对销售商品的课税可能取决于商品所有权在何地转移或销售合同在何地商议并签订;对劳务的课税取决于劳务的实际提供地;特许权使用费则适用预提所得税的规定。但是,电子商务将原先以有形财产形式提供的商品转变为以数字形式提供。因特网中成长最快的领域就是网上信息和数据的销售业务。原来购买书籍、画册、报纸和CD的客户现在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直接取得所需信息。政府对这种以数字形式提供的数据和信息应视为提供服务所得还销售商品所得就很难判定,这必然引起税收上的一系死争议。

比如,原先通过购买国外报纸而获得信息的顾客可以通过上网服务获得相同的信息。税收中性原则在这里又应如何体现呢?传统销售渠道下,来源国政府能从报纸的销售中取得税收收入,但是来源国政府却不能对网上销售征收流转税从而取得税收收入。如果仍将网上销售视同销售产品,那么这种销售是在未使用来源国任何公共设施的情况下取得收入的此时能说外国商人逃避了·税收吗?也许将网上销售视为提供劳务更能体现税收中性,但是文该如何判断劳务的提供她呢?电子商务打破了劳务的提供她与消费地间的传统联系,虽然劳务的消费地在本国,但劳务的提供她并不在本国,这同样也限制了将网上销售视为劳务征税。

国际税收管辖权的矛盾

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和居民(公民)税收管辖权的冲突是电子商务课税的核心问题。我们知道,大多数国家都并行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和居民(公民)税收管辖权,就本国居民的全球所得以及本国非居民来源于本国的所得课税。由此引起的国际重复征税通常以双边税收协定的方式来免除,也就是说,通过签订双边税收椒定,规定居住国有责任对于国外的、已被来源国课税的所得给予抵免或免税待遇,从而减轻或减除国际重复课税。但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必将弱化来源地税收管辖权,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通过其相合作的网址来提供修理和维修服务;甚至医疗诊断服务他可以通过因特网由千里以外的医生来提供、国际电子商务使得各国对所得来源掸的判定发生了争议、这促使美国财政部在报告中认为居住在税收管辖权较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为优,倾向于加强居民(公民)税收管辖权而不是来源地税收管辖权。

但是,居民(公民)税收管辖权也面临自身强特的挑战。虽然居民身份通常以公司的注册地标准判定,但是许多国家还坚持以督理和控制地标准来判定居民身份。大多数国家的公司税法都已允许外国公担任本国公司的董事,还允许董事会在居住国外以外的国家召开。诸如电视会议等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居民(公民)税收管辖权也形同虚设。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公司更容易凭需要选择交易的发生地。这将造成交易活动普遍移到税收管辖权较弱的地区进行。实际上,一系列国家避税地已采取措施促使自身成为建立网络服务的理想基地,甚至还开展了推销自身电子商务硬件设施的宣传活动。

常设机构概念受到挑战

常设机构是一个企业进行全部或部分经营活动的固定营业场所。按传统观念,常设机构的课立通常涉及人和物两方面的存在。但是,电子商务使得非居民能通过设在来源国服务笋上的网址来进行销售活动,此时该非居民拥有常设机构吗?如果该网址不用来推销、宣传产品和劳务,它是否就能被认定为非常设机构而得到免税待遇呢?

从即使上述问题都解决了,常设机构概念似乎也不能另来源国税收管辖权提供足够的保证。因为,一旦由于某设备的存在而被认定为常设机构从而佑纳税,那么该设备马上就会搬迁到境外。另外,如果顾客从销售商的网址中输录数据和信息,这会引起常设机构的认定吗?按照现行国际税收协定的解释,这似乎应该被认定为常设机构,但是,如果通过设立销售机构来销售与通过网址销售,从税收角度看,其效果是一样的,那么税收中性原则又读如何体现呢?因为税收中性要求不同销售方式引起的税收结果是不一致的,这才不会扭曲各种销售方式间的关系。

电子商务引起的关于常设机构的争论,除上述问题外,还涉及有关商的特殊争议。关于常设机构的判定八经合组织范本)和(联合范本)都引人了第二个判定要素,即对非居民在一国内利用人从事活动,而该人(不认是否具有独立地位)有代表该非居民经常签订合同、接受订单的权利,就可以由此认定该非居民在该国拥有常设机构。面对电子商务,多数国家都希望网络服务供应商符合独立商的定义;

篇(4)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3、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4、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5、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6、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7、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8、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

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9、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10、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

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11、数量研究法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12、模拟法(模型方法)

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

13、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

14、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

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

15、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

16、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17、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

18、思维方法

篇(5)

在大部分地区的初中阶段教学中普遍存在靠大量的习题训练,大量的家庭作业来提高教学成绩的误区,呈现出小小年纪的学生学的很辛苦,老师批的叫苦连天的恶性循环。

二、分析原因:

应试教育的产物,中考的指挥棒让我们的老师不敢轻易放手孩子,尤其在视成绩为生命线的名办学校更是不容得有闪失,还有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竞争,可以说:大家都在抢占先机,还有理科教学的特点:会的不一定能做对,眼高手低的人不少,规范书写方面的加强仍需做,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面对当下这些从开始就每天为着作业而“努力”的孩子们,如果说减作业,怕的就是成绩无保障。

三、研究举措:

在我们组加入小课题研究后,大胆尝试课堂学案优化设计,课后作业优化设计,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将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分工,说课,强调注意点后,花大量的时间搜集素材,例题,跟踪练习,制作出一配一的课时、课后作业学案,规定课后作业完成时间不超过30分钟,题目控制在10个以内。做好之后提前打印出来,在备课组活动时间每个成员动手做,卡时间,去除繁难题目,去除重复训练。在结合学校大的方针对学生课后作业情况跟踪统计,强制控制课后作业时间,新的实施方案,让学生们根据个人的实际学习需要,高效完成作业后可以进行一些思维的训练,从而开拓视野,增加信息量,切实做到为学生减轻过重课业负担。

四、反思感悟:

1、我时常感叹:学生的能量是无限大!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敢于放手,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我也在积极的做着一些尝试:限时做题,批改直接在课堂,寻找第一思维拿下者,训练一题多解的方法,培养小老师......,尽可能做到只要有一个学生会做自己就不讲,在课堂营造一个竞争场,自己就是一个评判者,点化思维的人,真正的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功夫下在课前,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展示的舞台。今年我们是初三毕业班,一二轮的复习所制作的学案作为前一天的30分钟课外作业让学生先做,课堂就是学生各种做法的交流,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

2、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负担实现的先决条件是:实现课堂的高效、有效,每节课中要能使学生的思维有所发展,绝不是学生会的内容的简单重复,思维的点拨要有启发性,而不是生硬的灌输,实践证明喂给学生的东西,如果不是自己吃透的,他还会给你吐出来,这就是我们教学中讲过的学生仍然不会或做错,就像我们一位语文老师调侃学生的:那些年你错过的字,这些年你还是错的!在个性张扬的现代孩子,走思维去模仿重复才是发展之路!

篇(6)

微型课题研究的方式、路径、表现等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我们平时所做的许多研究大致就在广义的“微型课题”研究范畴之内。微型课题常常以论文写作作为其终端成果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较为成功、较为优秀的教育教学论文,又往往是以显在或隐在、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开展的微型课题研究的文本成果:微型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完全可以实现“对接”、“并联”,完全可以达致“一体两用”之效。

下面,我举几个例子,谈谈如何借助微型课题研究写好教育教学论文这一问题,其中也会适当涉及微型课题研究的一些方法、一些“注意点”。

这是几年前南通市中小学大规模推进微型课题研究之初,为了给广大教师提供一点借鉴,而由我“构划”出来的。我为此写了一个较为详尽的“实施方案”:

教师“口头禅”现象成因分析与矫治对策研究

【研究缘起】

我在做教师时,经常不经意间就冒出一两句“口头禅”,如“是不是”“对不对”等等。到市教科中心工作后,在各地听课时,发现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口头禅”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它有不少消极作用,如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容易导致学生分心或者造成他们厌烦的心理,使教师教学形象有所损害等等。总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研究目的或意旨】

通过研究,使“口头禅”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释”与矫治,进而更好地改进课堂教学面貌,彰显教师的教学风采。

【研究方法】

一是调查法。听不同年级、年龄、学科教师的课共不下20节,除采用一般听课方法,还随时记录上课教师“口头禅”的具体语词、频次、易境等,然后进行归纳,力求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二是访谈法,也可以是“沙龙法”。征询访谈对象对“口头禅”现象的看法,和他们商讨改变的策略等等。有时还可以举办小型论坛,进行集体“会诊”。

三是文献法。可以以“口头禅”或“口头禅、心理”“口头禅、教师”“口头禅、课堂教学”“教师、语言”等为关键词,尽可能多地搜集有效信息。

四是“实验法”。如有条件,可与心理老师等一起进行一些“实验”。如,一位心理医生请一个口吃严重者故意把话说得更结巴,结果一周后久治难愈的口吃现象大大减轻。仿此,亦可用“实验”,请“口头禅”重的教师故意多说,看此种不同一般的心理暗示能否起效。

【研究程序】

先调查,后访谈;再结合运用文献法和“实验法”,对“口头禅”现象进行多视角、多方位和多层面的观察、分析、比较,基本弄清一般成因、易发或多境等规律性问题,然后寻找、总结、概括应对办法或策略,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研究预期成果】

除实现优化教师言语行为、改进课堂教学面貌等目的,还可以写作、发表数篇文章,如《从优化心理入手,矫治教师“口头禅”现象》《教师“口头禅”与教育理念》等等。

由此可见,微型课题(或研究方案)大致有以下要素:

(一)具体的对象指陈。最忌无的放矢,或者“的”虽有,却模糊不清,或摇摆不定。“的”当然不是一个较大的区间,应该是具体的、微小的和清晰的,我们要努力使之精准化。

(二)现实的触动描述。这一触动最好不是来自某一理论,甚或来自一个抽象概念,而是来自教育教学实践的现场,来自某一个现实问题或困惑。

(三)鲜明的意旨表达。对于要达成的一定目的,最好能思考明白,交代清楚。

(四)可行的方法设计。一是在一般的道理或方法论上说得通。二是这种方法对于研究者而言是合适的,“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五)清晰的程序勾勒。即揭明研究的路径,先做什么,然后再做什么,要尽力做到全局一盘棋,了然于胸间。

(六)大致的成果预期。研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可能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因此,对于成果的预期,宜粗不宜细。

篇(7)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2) 06-0041-03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modifies the common problems in scientific papers written by postgraduates such as language with many circumlocutions and pet phrases, unclear research level, nonstandard format in charts and diagrams. Then it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which includes using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way, consulting reference materials, popularizing national standards and specifications, and encouraging authors to involve in proofreading.

[Key words] Postgraduate Scientific paper Modification Strategy

据统计,近年来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逐年上升,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2001年研究生发表或参与发表的论文数占全年发文量的29.35%,2011年为72.03%,翻了一番多。但是,在审读和编辑加工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来稿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研究生撰写的科技论文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初涉写作的研究生甚至根本不知道科技论文的一般格式和规范。下面,笔者对这些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应对策略。

1 硕士研究生来稿的常见问题与修改示例

1.1 语言冗长累赘,口语较多

研究生因从事科技论文写作经验不足,在语言文字上存在语言啰唆、口语和重复词汇较多、不善于使用科技术语等共性问题。对从实验中得出的具有代表性或创新性的结论,唯恐没有表述清楚,反复解释说明。其实大可不必。科技论文的读者多为本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论文只要对图或表格进行简明扼要的说明,让读者明白实验内容是什么,分组(如实验组和对照组,低、中、高剂量组)之间有什么差别,得出什么结论,并在讨论部分比较分析该实验结果或结论与他人研究的异同即可。

以下面这段文字为例,虽然作者基本掌握了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但语言冗长,语病较多,对比编辑加工后的文字,后者显然言简意赅。

原 稿

本研究选用基因组DNA和C0 t-1 DNA为探针分别对日本晴、广陆矮4号和中国普通野生稻进行比较分析。在本研究的结果中可以看到不论是GISH还是C0 t-1 DNA FISH的结果中,红色信号的分布在这三种水稻染色体上的分布都是非常相似的。尤其是C0 t-1 FISH的结果(图1、图2)显示,中高度重复序列在这三种染色体组上呈现出一定的相似带型,这说明它们的基因组成分有很大的相似性,这与三种水稻基因组同属于AA基因组相印证,对三种栽培稻的核型分析(表1)结果也得到同样的结果。

修改稿

本研究三种栽培稻的GISH、C0 t-1 DNA FISH和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中高度重复序列在这三种染色体组上呈现出一定的相似带型,说明它们的基因组成分有很大的相似性,这与三种水稻基因组同属于AA基因组相印证。

1.2 研究思路层次不清

研究思路或称“idea”,在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多数研究生虽然有一定的实验经验,体现为文章中的数据或图片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但是由于研究思路依赖导师,没有养成总结实验成果的习惯,导致论文以堆砌实验结果为重心,反而埋没科研创新亮点。所以,编辑要帮助研究生学会在写作论文时,对实验过程进行重新审视,对实验结果进行提炼、总结,清晰地论述研究思路,明确地提出研究结论。

比如下面这段结语,表意清晰,但没有明确的结论。经编辑修改后,研究思路和研究结论就清晰地呈现出来。

原 稿

研究表明,相比纯铂催化剂、粉末型催化剂,超支化聚酰胺负载铂杂化膜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活性,能提高催化结果显示出较高的苯的转化率,并且回收方法简便,只需要简单过滤干燥就能够回收。相比线性聚合物PVP负载铂杂化膜催化剂,超支化聚合物负载铂杂化膜催化剂也体现出更佳的催化效果,苯转化率约为PVP-Pt杂化膜催化剂的两倍,环己烷选择性相当,这可能与超支化聚合物独特的分子结构有关。将杂化膜外包裹聚合物杂化膜型催化剂(HBPA-Pt-HBPA)与杂化膜型催化剂(Pt-HBPA)对比可知,在催化反应中起主要作用的可能是膜表面的铂纳米颗粒,反应11次后杂化膜的XRD、XPS图谱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修改稿

超支化聚酰胺负载铂杂化膜催化剂较纯铂、超支化聚酰胺负载铂粉末、聚乙烯吡咯烷酮负载铂杂化膜、杂化膜外包裹聚合物这四种铂催化剂,催化反应活性更高,使用寿命更长、化学稳定性更好,回收利用简便。超支化聚合物作为铂金属的载体,比线性聚合物作载体苯的转化率更高,起主要催化作用的可能是杂化膜表面的铂纳米颗粒。

1.3 图表格式不规范

在化学、生物或药学领域的论文中,图和表出现较多,但多数作者不清楚图表的格式规范,比如表格常用三线表,图应包含标目和标值,标目或标识应含有量和符号,量的符号要求斜体等。

对比下面修改前后的图稿可以看出,在作者根据编辑修改意见对图稿进行修改后,该图不仅符合期刊编辑规范,而且更加美观。

修改意见:

1)去图框;

2)将表示图曲线的图中说明删去;在各曲线处以序号1,2,3,4依次注明,将序号代表的含义置于图与图题之间;

3)标目及标值修改:① 纵标目书写改为V/V,其中V用斜体表示。标值取值依次为0.0,1.0,2.0,3.0 (删去原标值0.5,2.5,3.5);②横标目书写改为C /(103(mA·h)/g),其中C用斜体表示。标值取值依次为0,0.4,0.8,1.2,1.6(删去200,600,1000,1400);

4)在不改变现图大小前提下,将图中标值、标目、图中标注单词等的字体改为英文下输入字体,字号放大与本图的题名一致(相当于word六号)。

(1)一次放电;(2) 一次充电;(3)二次放电;(4)二次充电

2 指导硕士研究生修改稿件的策略

2.1 采用面对面的沟通方式

很多时候,对于同一个问题,编辑已经提了好几次修改意见并发E-mail给作者,但修回的文章还是存在细节上的问题。这时如果可能,编辑应该邀请作者到编辑部坐在一起,对审稿人、编辑的意见和作者的回复进行逐一探讨。这对于作者和编辑都是立体、全方位的交流,信息量和工作效率远大于一封邮件。在这种面对面交流下,作者往往可以更加明晰、直观地看到文章的问题,快捷地领会编辑意图并解决矛盾。编辑严谨认真的态度也可以言传身教给作者,促使作者以这种态度对待文章和科学研究;编辑平易近人的态度和良师益友的角色更能拉近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消除研究生初涉写作的胆怯,鼓励投稿热情。同时,编辑还能就该领域的一些细节问题咨询作者,为编辑工作积累经验。

2.2 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科技期刊通常覆盖化学、生物、药学、物理、电信、计算机、数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编辑不可能通晓所有研究领域。但编辑工作又非常讲究规范标准,不能凭想象。这时,编辑要有效指导硕士研究生修改论文,就应该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编辑通过查阅本领域较权威的中外文期刊,比如《化学学报》《中草药》《遗传》《计算机学报》等,既可了解学科研究进展,也可学习这些期刊在编辑模式和编辑规范上的经验。此外,应查阅硕士生导师课题组的文章成果,了解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为作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在审查量和单位时,编辑应要求作者按国家标准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在检查参考文献时,应告知作者按照刊物投稿指南的具体要求格式正确引用和著录参考文献[2]。有些作者习惯查阅英文期刊,不了解中文期刊的编辑规范,且有些中文期刊对量和符号的表述不符合国家标准,对此,编辑应严格遵守国家标准,甄别不规范的表示方法,避免“以讹传讹”。比如化学类来稿中XRD图谱的纵标,在不同期刊上有“Intensity/a.u.”“Counts”“CPS”等18种不同表示方法[3],量名称(量符号)及单位标注缺乏规范,给读者阅读带来困扰。笔者参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认为物理量符号应按GB3100-3102-9给出的斜体字母标注,尽量避免使用中、外文的文字段或缩写字母代替量符号,量与单位采用比值形式[4];XRD谱图的标注,较为规范的是:“衍射强度用量符号I表示,单位是s-1,其标目为I/ s-1,标值应大于零;相对强度用量符号Ir表示,单位是1,其标目为Ir,标值范围在0—1之间”[5]。

将期刊清样发给作者,让作者校对核实修改之处,这一容易被疏漏的环节,其实是文章刊发前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因清样是经编辑校对三次后的文章,与修回稿有所不同,鼓励作者校对清样,并再次核实修改之处,既可以帮助研究生作者巩固课题研究内容,又让研究生学习了修改文章的技巧,避免了纯粹为毕业发文章而学不到知识的状况。此外,还可增进编辑和作者的交流并形成对文章的共识。

3 结 语

在编辑加工研究生来稿时,编辑应针对稿件存在的问题,如文章语言冗长累赘、口语较多,研究思路层次不清,图表格式不规范等,采取不同的解决策略,帮助作者理清文章脉络,梳理研究线索,在提高文章质量的同时,提高其科研素质。面对面沟通交流、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向研究生普及国家编辑标准和规范、鼓励作者参与校对工作等举措,都有助于提高研究生作者的修稿效率,提高研究生作者的写作质量。

注 释

[1]杨继成.论高校学报对在校研究生作者群的培养[J].编辑学报,2005,17(1):60-61

[2]李丽,匡云,张凤莲.高校学报编辑对研究生作者的指导及其意义[J].编辑学报,2006, 18(4):313-315

[3]王继红,邓群,肖爱华.科技编辑中的几个常见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0(7): 208-209

篇(8)

一、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

探究性学习是当今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较为先进的学习方式之一,它的学习效果是通过需要探究的问题来呈现的。中学各科大量的学习内容,均可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以产生问题的形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使学生获得知识,增长才力。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所以,教师能否恰到好处地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能否在质疑中提出有挑战性和吸引性的问题,是探究性课堂学习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大量成功实验的事实证明,以问题为核心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完全适合中学生的学习需要。从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中学生的思维已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事物加以分析和批判。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合作讨论、相互交往与师生互动中开发潜能,从而增强时代要求的各项素质。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说,人是万物之灵,探究、体验、欣赏等需要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学生的这些需要,为提倡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提供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依据。再从哲学的范畴来认识,一切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问题就是矛盾,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善“导”的教师,总会在课之始、课之中和课之尾不断引出发人深省的问题;成功的课堂教学,也总是能够创造问题情境,让课堂充满问题。

二、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兴趣的动因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科学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提出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创新的起点是问题。只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有目的的、有步骤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相应的结论。所以说问题的提出是创造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没有问题就迈不出第一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纵观人类社会,认识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以及科学的发明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熟透了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可是牛顿从这一平凡的想象中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并最终得出“万有引力”这一伟大的科学定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当然也要从问题开始。

再者,问题最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感到有兴趣,学起来就积极主动,满腔热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创新精神的前提是兴趣,而兴趣的动因却是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是问题,是引起思考的动因,是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的最积极因素。课堂教学调查表明:教师采用描述、讲解的方法,时间一久,学生的兴趣便呈逐步下降趋势,学生兴趣率最高达到85%;而设置问题让学生探究,学生的兴趣却呈逐步上升趋势,兴趣率平均高达95%-100%。问题是兴趣的“启发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充满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最受学生的欢迎。

三、问题要有价值,有意义,充满思考

当然,让课堂充满问题并非意味着一堂课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如果过去那种启发式教学变成了“满堂问”,便是走了极端。课堂教学固然要以问题为线索,但问题应有主次与轻重之分,科学与庸俗之别,难易与适度之标。一句话,问题必须紧扣教材,紧扣学科特点。

问题设置要有价值,有意义,还要有层次。课程中的问题一般来自于三方面,一是教师设疑,二是学生质疑提出问题,三是课文后习题上的问题。教师设疑是学生质疑、解疑的重要前提,直接影响学生解题的兴趣和能力。所以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把握设疑的尺标,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水平,以坚持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原则来设置问题。教师设疑可安排在课之初,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教学,使问题起到纲举目张、高屋建瓴的作用;也可在课之中,当学生提不出什么问题时,教师的设疑如同一石投向平静的水面,会荡出层层涟漪;也可在课之尾设疑,让学生感到时已尽而意无穷,拓展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学生质疑,是探究性学习的重中之重。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提出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要使学生能够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有思考性的问题,就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这样才会逐步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更新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观念认为:不会提出问题的学生,不算是学习好的学生。课堂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可是,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多数学生往往缺乏问题意识,提不出问题,也不会提问题。造成这种沉闷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长期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习惯了滔滔不绝的“满堂灌”,学生则养成了以静听代学习的习惯,“好学而无疑”成为普遍现象。

我们在开展探究性学习实验之始,曾作了一次“问题意识”的专项调查,结果表明:60%左右的学生认为,上学就是跟老师学,老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学会就行;因为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我们不需要提什么问题,也没时间提问题。大约10%的学生是受传统教法影响养成思维的惰性,只愿听老师讲,懒于动脑去思考;20%的学生是课堂上有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但不愿提出问题或不敢提问题,因为老师喜欢听话的孩子,喜欢上课专心致志听讲的学生,有问题也只好等待从老师的讲解中得到解决;只有10%的学生认为:我们喜欢提问题,与老师交流问题,课堂应给我们提问、讨论的机会,但有的老师允许,有的老师不喜欢这样做。

以上调查可以看出,传统灌输式的教学,虽然已被批判了半个世纪,但是陈旧的教育思想还笼罩在一些教师心头。所以,为了贯彻新纲要精神,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更新观念、改进教法,学生也要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学法,这样我们才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篇(9)

二、体育课堂心理氛围

体育课堂心理氛围是指班集体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所形成的一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它包括师生的心境、态度、情绪波动、师生间的相互关系等。体育课堂心理氛围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它是逐步形成的,而其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积极的体育课堂氛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信息与情感畅通交流,能够最大限度地引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此可见,学生意义对话式互评既需要“友情式”分组的“心理小环境”,更需要积极的班集体课堂心理氛围的“大气候”。

三、身体自尊

身体自尊是学生自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很敏感的组成部分。如果在体育教学中由于不正当的评价伤害了学生的身体自尊,那么学生就很难具有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好感。学生正确评价的态度与能力的有效形成也是新时期考量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艺的基本要求之一。笔者在教学中创设了一种“学习卡片”的评价手段,从而有效规避了互伤身体自尊的教学评价现象。“学习卡片”的评价手段是指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要求学生在体育课后针对同伴在课中的学习态度、拼搏精神、任务完成以及优缺点等方面进行客观公正的、不伤身体自尊的书面评价。实践表明,学生经过长期的评价训练,正确的评价态度与能力得以提升,反映在课堂中的相互评价也逐步趋于规范和精彩。

篇(10)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能够处理数据、观测资料、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可提供自然现象、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高中数学是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基础,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生在中学阶段必须学好数学,而要学好数学,听懂数学课是前提,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解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根本,所有这些,最终都要落实到让学生会解数学题上来。

然而,老师常常听到学生反映:“能听懂课,就是不会解题”。这是目前高中数学教与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为了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基础知识以及概率统计和微积分的初步知识,并形成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从去年起,为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能听到学生的心声,从而探讨高中数学教学的新路子,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取相应的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我们数学课题组对学生反映的“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开始进行调查,并根据实际情况拟定了“能听懂课,不会解题”原因的调查问卷,今年11月下旬,对鹤峰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100名学生(占全年级人数的23.3%)、县职校116名学生(占全校学生的16.5%)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回收率为95%,按要求答题率为100%,问卷的效度和信度较高。

二、主要原因及分析

问卷设计了15个问题,学生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在括号内打“√”、“×”。其内容涉及到教师、学生及其他三个方面。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和研究,初步了解了造成学生“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

(一)教师方面

调查表明:学生“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主要反应在老师的备、教、辅、改、考各个环节。一是讲课方式、教学方法上。老师讲课时,采取灌的方式,往往是老师主动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老师把所有的步骤、思路都讲出来了,其实学生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想、为什么会想到这方面去,学生所谓的“听懂”只是老师具体的解法,而不是抽象的解法,学生没有主动地参与教与学活动,当然谈不上运用知识解题了。二是老师的素质、教学水平、责任心上。老师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甚至偏爱部分学生。三是老师没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具体来说:

1.备课不备学生,不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对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估计过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首先是在老师的备课上。调查显示,有38%的同学认为老师在备课过程中,没有仔细思考和认真研究分析,没有联系学生实际,只是凭空想象按照自己的思路、想法备课,忽略了备学生。

2.教师在讲课分析和解题的指导上不得法,不能因材施教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和交流的重要环节。上课是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主要途径。有43%的学生认为教师在上课时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情况调查中写道:老师在上课、解题时好像讲得头头是道,可是没有想到我们却听得头晕脑涨,听也听不懂,结果只是老师懂、会解题,一旦自己动手就不知道从何处着手了。有时听课就像听“天书”,老师只是“表演”,“唱独角戏”,不站在学生的角度,只拿自己的观点去解释和理解问题。讲解例题时分析不到位,使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3.老师没有给学生施加压力,及时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及时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否则教学就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学生的学习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调查结果表明,有41%的同学认为老师的教学督促检查落实不够、不及时,这是老师普遍存在的问题。

4.老师辅导不到位,布置的作业检查不落实、训练题的针对性不强,不能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课后辅导是督促、检查学生学习任务落实到位的重要一环。有38%的学生反应老师在课后辅导上做得不够,作业检查不落实,课外训练题的针对性不强。

5.有些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教学水平不太高,管教不管学。

老师应该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教书育人,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调查显示,47%的学生认为有些老师的教学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不讲究教学艺术。部分学生说:“有的老师讲课不生动,照本宣科。有的老师除了上课外根本不进教室辅导我们的学习,上课后就走了;上课时总是说我们考学没有多大的希望,挫伤了我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老师的教学水平和责任心问题是应该引起重视和深思的。

6.有偏爱学生的现象,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绪。

老师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要热爱,面向全体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有33%的学生认为老师有偏爱学生的现象。学生说:“部分老师偏心严重,影响大多数学生上课时的听课兴趣和课后的学习情绪。”。

(二)学生方面

学生方面的原因主要反映在预习、听课、作业、复习各个环节。一是学习的主动性、计划性不强,所学知识一知半解。二是缺少学习方法,没有勤学好问、预习和复习的良好习惯。三是对解题的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具体来说有下列情况:

1.课前不预习,被动听课

预习是听好课的前提,虽然不预习也能听懂课,但预习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听,不会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整节课上,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打无准备之仗。调查表明:有48%的同学课前没有预习的良好习惯,结果直接影响了听课,没有听懂课,不会解题也就成为必然。

2.听课时精力不集中,缺乏思考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教材和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来源。既不预习

又不认真听课就失去了解数学题的基础。学生A说:“不知为什么,我上课精力无法集中,大脑一片空白。有时老师讲课也不生动,枯燥无味,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听课时身在教室心在外面,只好找本课外书籍来消磨时间。”64%的学生反映有这种现象。这也是不会解题的一个原因。

3.作业时没有认识到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学生B说:“老师讲课学生只是表面上的接受,而没有仔细思考,认真领会;课堂练习

的时间太少,做作业急于完成任务,没有认识到做好作业对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在做作业、解题时,往往只满足于问题的答案,对于推理、计算的严密性、解法的简捷性和合理性不够重视,把作业当成负担。没有认识到作业是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必要,这种情况在学生中占59%。也是学生“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之一。

4.不懂装懂,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学生能“听得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是对“懂”的理解上有误,有的学生的懂只是懂得了解题的每一步,是在老师讲解下的懂,自己想不到的地方,老师讲课时有提示,有诱导,能想起来,认为自己懂了。同样的问题,没有老师的提示,就不能想起来,说明学生的“懂”不是真“懂”,爱面子,不愿说不懂;看老师的面子,不敢说不懂。学生C说:“老师在讲课、讲题时过快,对于一些重要的步骤没有详尽讲解,只是一带而过,久而久之,问题堆积如山,学习兴趣也就淡化甚至消失了。学过的知识不会运用,甚至作业也不能独立地完成。”调查发现有57%的同学都存在这种问题,是老师教的问题还是学生学的问题?应该说是兼而有之。

5.不能及时复习巩固,几乎是学过即忘

学生D说:“有时,老师只是把内容、题目提点一下,大多数学生根本听不懂。根据一百多年前德国艾宾浩斯研究的遗忘曲线可以知道,在接触新知识的最初阶段是忘得最快的。因此,在此期间就应及时复习。否则学过即忘。以至于看到题目就产生畏惧感,不愿解题,对课本的基本知识、定理、定律熟练程度不够,成绩也就自然不能提高。”这种学生占62%。

6.对老师的依赖性太强,上课不记笔记,消极听课

调查表明,有44%的同学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性,课本、资料上的习题从不主动解答,等待老师讲解,对自己不负责任,学习上的消极情绪严重。有一位学生说:“我就是这样的,上课不记笔记,老师讲课时只管听,且听得头头是道,课后却找不着方向,原以为听懂了就记住了,没有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时间稍久就忘记得一干二净。”

(三)其它方面

1.课程设置得太多,学习任务重,没有预习和复习巩固的时间

目前,中学开设了9门必修课,对山区学生来说是不堪重负。调查发现有51%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太多,学习任务重,没有预习和复习巩固的时间。

2.休息时间不够,得不到应有的休息;

44%的学生认为休息时间不够,得不到应有的休息,整天处于疲劳状态,学习效率低下。

3.教材与资料的配备不相符,教材上的习题会做,但对资料上的习题根本不管用;

在调查中发现48%的学生认为教材与资料的配备不相符,教材上的题目做过以后只能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达不到深化的目的,不能对付单元测验和综合考试,而流行的资料与教材的难易相差较大,资料只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

三、对策与建议

学生出现“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来自教师、学生及其他三方面。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老师教的问题、学生学的问题,也有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为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与老师、学生进行座谈和书面交流,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一)从“教法”方面想办法

1.改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因材施教

第一,从思想上认识到中学是学生打基础的时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帮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加以改进,引导学生走出解题的困境。第二,改变观念,耐心帮助那些数学天分稍差的学生学好数学,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上可采取谈话式、探究式、讲练结合、个案教学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数学学习,学生提出的疑问,及时给予答疑解惑,并加以肯定和鼓励。第三,老师教学的难点是教会那些学了还是不懂的学生!要适当降低要求,选一些他们自己能独立解答的题目,让他们也有能体验成功喜悦的机会,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探索。用自己的爱心、细心、耐心树立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加强责任心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要以自身丰富的知识、修养、素养打动学生,为人师表,“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老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师德修养,用自己的爱心关心体贴学生;用自己的细心观察研究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启迪学生;用自己的素养影响打动学生;用自己的耐心引导督促学生。加强责任心,真正让自己从事的工作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3.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就学习方法而言,有些同学的学习方法确实需要指导。目前在学生中普遍存在三种学习方法:①蝴蝶“采花”,蜻蜓点水,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是浅尝辄止,缺乏整体观念和系统性。②似蚂蚁“搬食”和猴子搬棒子,这样的学习是边学边丢,正负为0,缺乏效益观念和逻辑性。③好像蜘蛛“抽丝”式的学习,犹如囫囵吞枣,生吞活剥,以偏概全,失之全面,缺乏辨证观点和联系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他们像蜜蜂“采蜜式”的学习,博采百家之花而酿一己之蜜,经过消化咀嚼,使知识积少成多。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实数理化、尤其是数学,学起来挺有意思的。当终于会自己独立地用几种方法解同一道题,当一个问题终于恍然大悟时,真是很有成就感。要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无穷快乐,并把所学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4.教会学生学习,在解题上正确引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教学不仅仅是要研究教学中“教”的规律,还要研究学生“学”的规律。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以教材为中介研究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规律,要注重学生主体的作用和学生的自主性,只有教会学生学习,学生的成绩才可能有所提高,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要培养学生的“悟性”,学生自己不会思考不会去“悟”,怎能学会解题呢?解题关键,当然是思路,但是基础知识都不懂,怎么思?要充分发挥例题、习题的功能,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来教会学生解题。讲解中不要为了节约时间,往往只是“因为…所以…”,学生只听“懂”这个“因为…所以…”是不会解题的,模仿这个“因为…所以…”只能做一些“练习”层次的题,反思这个“因为…所以…”才会有所“悟”。对学生而言,学习要经历“懂”、“会”、“悟”这三个层次,即理解、模仿、领悟。对教师而言,要促进学生向高一层次--创新方向发展。

5.关心爱护学生,面向全体学生

老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不能偏爱个别少数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所谓“差生”。偏爱个别少数学生会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反感,不利于教学。一个学者调查了世界上400名杰出人物,其中60%在校学习时为“差生”,如爱因斯坦、爱迪生、牛顿、毕加索、达尔文、瓦特、居里、拜伦、拿破仑、邱吉尔、巴尔扎克、雨果,以及被恩格斯称为“所有时代最有学问的人物之一”的黑格尔等,他们都是在学校时的差生。“差生”智商都不低,精力充沛,接受能力强,只不过是他们的注意力不在学习上,转移到了其他方面,形成了知识上的断层,沦为“差生”。实践证明,他们一旦被激发,经调控将知识沟通、入了路,学习上就会有一个很大的飞跃。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看到他们的优点,发现其闪光点。给予学生真爱,不抛弃“差生”,也不压制“精英”,做好培优、帮差、促中的工作。

(二)从“学法”方面找出路

教学是一个师生的双边活动,老师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学生才是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要学好数学,学会解数学题,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的“学法”上找出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问题。

1.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在时间上要挤和钻,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学习要有自主性,不要一味依赖老师,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学习的功课多,学习任务重,所以时间要合理地安排,善于挤和钻,不打乱仗。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外,还要力争抽出一点时间进行预习,做到心中有数,为听好老师讲课做好准备。

2.勤学好问,虚心向老师请教,向同学学习,自觉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问题就问,就算这个问题对大家来说都很简单,但你不懂就要问,可能这种问题老师不会喜欢,但对你来说却很重要。经常提问,还可以使自己从怕问、不会问到想问、善于问。问老师、问同学、问懂这个问题的人等,总之,每解决一个问题,你就有一份收获,你就有一个进步,你也会有一个好心情,你就会发现学数学原来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也会为自己学习数学种下“兴趣”的种子。

3.牢牢抓住听课这一重要环节,真正听懂课

上课时听懂学习内容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课堂上不仅要认真听,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且重点内容、方法、技巧要记住,即使一时不能记住也要做好笔记,以备复习时再用。总之,要注重听课的环节,真正听清楚想明白,把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为解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4.课堂、课后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养成自觉复习的好习惯

课堂、课后要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独立完成作业;复习所学过的内容、方法、技巧;阅读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解一些相应类型的习题。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数学是要靠积累的,前面的知识就是后面的基础。如果实在记不住,就要常常温习,等到很熟的时候,自然能“生巧”,也就能自己解决问题了。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能听懂,自己就会了,就放弃了复习巩固,做题时,就出现懂而不会的情况。这种情况很普遍、很正常。

中学数学教学同样受高考指挥棒的制约,想“减负”以增加学生的休息时间不是单方面某个部门能解决的问题,也许是中国目前的高考制度、教育体制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之际,对新的教材与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探讨,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只有充分发挥数学教育的功能,全面提高年轻一代的数学素养,每一位数学教师才能为提高全民族素质,造就一代高质量的新型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参考文献:

1.《数学教学大纲》

上一篇: 基础教育改革论文 下一篇: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