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3:3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通信专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由于大部分学校都在进行学生的扩招和学校的扩建,通信专业的人数也会大幅度地增加,学校在扩建过程中会存在资金问题,导致对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资金投入不足,设备更新缓慢,与现代快速发展的通信技术严重脱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也是几年前的,已经过时。同时在扩招过程中该专业人数大幅度增加,导致实践教学的场地紧缺,存在多人共用一套实验设备进行实践学习的情况,这就导致实践教学的质量不是很理想。
2.实践教学的老师对于这门课程不够重视
与老师熟知的理论教学相比较,实践教学操作十分麻烦,其中各种各样的环节让人头疼,长期从事理论教学的老师难以适应这样的教学过程,他们就会选择逃避,没有将实践教学真正地开展起来,学生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无法学到真正的知识,没有获得实际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些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也是持比较消极的态度,认为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可有可无,没有十分重要的存在意义。
3.提供给学生的实习单位较少
有些学校处在偏远地区,当地没有大型的通信企业,城市的经济相对较为落后,只有一些移动、联通、电信的服务型营业厅,没有从事通信工程方面的产品生产的大型公司,所以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实习,如果到深圳、广州等通信产业发达的城市进行实习,不仅组织起来比较困难,而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学生过去之后的管理问题也不是特别的方便。所以老师只是为学生讲解一些实习的经验供学生参考,学生学习效果不明显。
4.集中式的实践教学多是形式主义
在通信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大多采取的是集中式的实践学习,在这个时间段学生要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学生在时间上存在较大的问题,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写自己的毕业论文,往往就在网络上下载一些资料,选择一些没有创新意义的主题,抄袭问题不可避免。学生专业工程实践的时间和毕业论文的时间冲突,学生为了顺利毕业,把很多时间用在写毕业论文上面,集中实践的效果从而受到影响,这样就导致集中式的专业实践教学形式化,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
二、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式
1.加强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主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科学合理地构造该专业的课程模体系和专业模块,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不同爱好,老师为他们选择合适的模块,让教学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内容与学生能力密切联系。
(1)通信基础课程。学生主要学习的课程有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线路等,在对这些理论基础学习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为以后的专业课奠定基础,让学生对通信系统有一定的分析和设计能力。
(2)通信技术课程。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有移动通信、光纤通信、计算机通信网、交换技术等等,主要让学生能够围绕着通信技术进行其中的理论学习,掌握现代的通信技术,将其应用到通信行业,促进通信行业的发展,促进新产品的开发。
(3)专业任选课程。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有电子测量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光传输和光交换、电信业务开发等等,这些课程主要是根据学生兴趣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相对来说难度大一些,主要是让学生有一个学习的专业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学习专业课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提高,视野更加开阔,为以后工作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
2.加强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基本体系的建设要以实践教学体系为重点,在通信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其设计性、科学性、创新性要全面地体现出来,让每个学生在实践中都能够提升自身的能力,并且要注重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的应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重点管理和监督,学生在实践中有明确的目标,各自有明确的任务和分工,全面构造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提供有效保障。
3.加强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在通信工程专业实践中,实验室是学生的主要实践地点,学校应当关注实验室的设备的更新,对实验室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加大资金的投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室学习和实践条件,同时实验室也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损坏实验仪器的学生应当赔偿一定的费用,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之后要打扫卫生,保障实验室的良好环境。实验室应当长期对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和条件。
4.加强校企协作,在校外投资实习基地
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总是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无法学到真正的工作经验,只有将学生带到通信工程的企业,让他们在其中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他们才会学到实际有用的东西。因此,学校就必须与校外通信企业进行良好的沟通,学校与企业之间联合进行人才的培养,共同制定实习方案,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测试、开发、设计中,增加学生的兴趣,毕业后学校为该企业提供专业型人才,保持与该企业的良好联系。如果条件允许,学校可以在校外投入资金建设校企,这样就更加方便学生进行实习。
2)建设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大面积课程培养体系与教学资源;
3)在开展学科基础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并促进拔尖人才快速成长;
4)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任务建设高水平专业教师队伍。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是教育部首批批准的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围绕培养高水平与创新型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本专业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有效地提升了通信专业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
2发挥学科体系优势、大力提升教学水平
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与“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首批重点学科,首批获得博士、硕士授予权与博士后流动站,建立有完整的本、硕、博课程教学体系。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发挥这一学科优势,各课程小组有计划地承担本、硕、博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让骨干教师担任多个层面的授课任务。针对本科教学任务———《随机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信息论导论》《计算机通信网络》《接入网络技术》《移动通信系统》《编码原理》《卫星通信》,团队将硕/博士生相关课程与之相关联,课程包括———《应用随机过程》《数字通信理论》《DigitalCommuni-cations》(留学生)《信息论基础》《网络体系与协议》《TCP/IP原理与体系结构》《现代无线与移动通信系统》《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纠错编码与调制》《空间信息传输与处理》。各课程小组通过本、硕、博上下层次的课程教学相连贯,科学系统地构建教学体系,促进了从科学、系统的角度规划各层次的教学内容、课程章节安排等工作。同时,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学术造诣与广博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进而在本科课程教学中保持先进的教学内容、丰富的专业知识、活跃的创新思维,也有效地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本科课程质量的提升。
3改进教学方法,全面建设精品课程资源
本专业教学团队将多门课程联合规划,广泛建设精品课程,促进课程群体的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水平提高。教学团队打破通常各课程分离、单门课程独立设计的模式,解决了课程之间内容简单重复,或部分知识前后脱节的问题。教学团队综合多门关联课程,从通信专业领域的全局出发,科学地设计各课程的大纲、教学内容与知识重点,使系列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之间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进行合理安排。通过课程之间有意设计的呼应点,增强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与知识的灵活应用。通过螺旋上升的方式,使所学知识随各课程的进展得到深化与发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感。例如,在《随机信号与系统》课程中,从基本理论引申案例教学时,适度选择基带数字传输信号的特性与功率谱计算、匹配滤波器应用与最佳数字接收设计等专题。而在《通信原理》课程中,通过这些案例,进一步系统阐述基带数字传输信号与最佳匹配接收设计思想。全面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我们在这一个专业上建设起了五门国家与省级精品课程。并以国家与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带动课程群体全面开展研究性教学、改进授课模式。在各课程小组实施启发式教学,重点推进理论讲授与实验仿真示范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践与思考的过程进行自主学习。例如,通信原理的模拟传输技术、数字基带传输等章节中的多个模块都在理论授课中同时进行了仿真实验核心部分示范,带动学生把理论与实践自然结合,观测实验、引发思考、自主学习。通过各门课程的全面建设,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精品与特色课程群体。通过先进、完整的课程资源广泛服务于全体学生。
4科研促进教学,编著优质教材系列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信领域一直处速发展中,大量新型技术和理论不断涌现,使经典通信理论亟待丰富与发展。面对这一现象,教学团队教师结合自己科学研究经验,积极总结学术理论,著书立说。近年来编著的学术著作包括:《快速信息处理》(全国高技术重点图书)、《差分跳频通信原理及应用》《无线通信中迭代均衡技术》《协同无线通信导论》和《信息通信与数字信号处理》等。同时,本专业教学团队积极凝练学术思想,梳理理论体系,结合教学实践编写的优秀通信专业教材包括:四川省“十二五”规划教材3本,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多本。目前,主要的课程都编著有教材。这些教材包括:《随机信号分析》(第四版)、《通信原理》《数字与模拟通信系统》(英文版)、《信息论与编码》《接入网技术》《现代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现代编码理论与应用》《卫星通信导论》(第二版)以及《移动通信系统实验》等,共计14本。此外,还有在试用中的校印讲义:《同步技术讲义》《应用随机过程讲义》和《编码理论》等。这批教材涵盖了本领域主要的专业课程,形成了通信专业教学较为完整与丰富的优质资源。它们在国内高校中有着很好的影响与知名度,多本教材为国内许多高校采用,多位作者应邀参加教材指导委员会与出版社主办的优秀教材交流会,与同行教师分享与交流专业理论、技术知识与教学方法。部分教材还被评为相关课程的创新教材。例如,《接入网技术》是国内第一本全面系统地讨论IP接入网的特色教材,为许多高校使用。
5改善实验平台、培育学生创新能力
本专业教学团队依托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优势与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条件,主持与参加了许多国家“863”重大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973项目”等重要科学研究。优势的科研环境为专业课程群的建设奠定了充分的技术和设备基础。通信专业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具有极强的工程应用背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是激发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例如,本专业教学团队以移动通信系统为代表,重点构建了立体“多层次”的国内一流高水平移动通信实验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移动通信系统基础实验室”“移动通信系统实物认知实验室”和“移动通信多功能系统级设计与实验平台”,其中,引进了多套现役第2代移动通信系统基站子系统,用于为学生分解复杂的移动通信系统构架,帮助其建立实际工程系统的具体概念。另外,团队构建的“全真的”“综合接入实验系统平台”,采用华为、思科等国际著名厂商目前的真实商用设备,依托通信与信息系统国家级实验中心的SDH骨干传输系统和IP核心网,涵盖了EPON、LAN、WLAN、ADSL等主流接入技术,形成了一种融多种接入技术于一体,统一用户接入管理,提供数据、话音、视频等综合业务的实际、真实的通信网络系统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6增强国际化交流、促进拔尖人才成长
本专业教学团队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养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教师队伍。课程团队一方面派出授课教师到国外优秀大学进修,学习国外著名高校的授课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邀请国外著名大学的教授到学校给本科生授课、开设讲座,介绍本领域的最新进展,设置新课程等。同时,本专业每年派出一批不同层次的学生到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美国、日本与欧洲等地的高校进修交流。他们听取那些高校教师的授课,与那里的学生进行交流和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及时了解国际前沿研究动态,对于学生拓展视野,激励拔尖学生的创新研究与自主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我校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外国的办学经验和我校的办学特色
总结多年来校企合作办学的经验,构建“专业知识+通识教育、课堂学习+课外活动、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学校+企业、知识能力+技术技能”的新的培养模式,推进我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注重知识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发等,更加注重项目实训和企业实习,并将此作为融会贯通学生有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将此转化为生产力。
3、构建新的教学环节
“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拓展课”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以及“理论———模块实践———整体项目实训”的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全面的校企合作,适应现代社会工作新需求的发展需要,合理的改革相关专业课程,并且与企业共建专业课程,加强校内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和操作技能,还要有创新设计和开发能力。
4、积极促进教师团队的建设
1.2教学内容侧重点有误我国的英语教育偏重于英语语法、词汇的阅读和理解,长期忽略英语的听说能力的培养。从事英语课堂教学的教师,往往由于长期以来的教育思路根深蒂固,不能突破传统,用于创新,培养出市场急需的、能够流利听说英语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就大大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市场对学校教学的认同感。作为通信专业尤为如此。由于专业技术更新换代周期短,国外在该领域仍处于领先地位,我国需要加深和国外在在技术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市场对精通通信专业英语的学生需求更加迫切。
1.3教学资料严重匮乏在现有的通信专业英语教学资料中,主要形式还是纸质课本。纸质课本作为实用性较强的课程首选资料,存在三方面问题:首先,这些纸质课本大都是几个通信专业方向的英文科普文章的排列组合,文章难度不一,没有层次;其次,教材本身不能及时更新换代,适应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最后,学生无法根据纸质教材提高听、说能力,无法根据纸质教材了解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专业英语人才,无法通过纸质教材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1.4教学及考核方法不新颖目前,在我国的通信专业教学中,由于采用纸质课本作为教材,教学流程主要采用传统的介绍单词、朗读课文、逐段讲解、重点分析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很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往往得到的结果是教师在讲台上辛苦讲解,学生在课桌上趴倒一片。在此基础上,仅通过单一的期末闭卷考试方式,也很难真正确定学生的学习成效,造成的结果往往是高分的学生在知识的实际应用方面能力有所欠缺。
2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信息化的策略
针对以上提出的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四点问题,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教学质量,将分为四点进行讨论。
2.1利用信息技术弥补教师知识结构的缺陷通信专业英语介于英语和专业知识之间,是高校教学中文科和理科结合的代表。由英语教师采用传统英语的读课本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由专业教师采用知识点分析教学方法,容易使课程枯燥乏味。因此,需要课程负责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突破“自己懂什么,就教什么”的专业局限,勇于创新制度、更新观念,巧妙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弥补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例如,传统英语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可以引入通信专业教学视频,通过对该视频解析,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专业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对于语法难点的解析,可以借助网络微课,使学生对知识点理解更深刻。
2.2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传统的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突出单词和句子,课堂教学偏重对课本知识的理解,长期忽略市场对通信专业学生听、说能力的需求。在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先进的信息教学手段让学生走进了有声有色的世界。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集图像、声音、文学、动画于一体,真正能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的最佳效果。另外,授课过程中还常借助网络,不仅可以根据学生提问,灵活的搜索知识进行解答,还可以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鼓励他们勇于尝试,通过和现场工作人员利用英语交流专业问题,提升教学质量。
2.3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通信专业英语教学资源匮乏是长期困扰课程教师的一个重要问题。正如上文所言,目前少量的几类纸质教材存在结构不合理、更新换代慢等问题。作为高校教师,应该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使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的教材的可选余地更大。首先,可以开发关于通信专业的听力材料,特别是科研和生产过程中的对话,训练学生在工作中听懂的能力;其次,可以针对专业知识点,开发对话视频和软件,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纠正学生在英语对话是的语音、语调,训练学生在工作中说出英语的能力;最后,可以开发关于专业英语的微课,便于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
2.4利用信息技术健全考核方式目前,对学生在该课程学习的考核主要是纸质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期末考试的分数,通过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健全考核标准。引入内容可以包括:在课堂,考核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相关英文听力的理解,以及在对话时的语音、语调和流利程度;在课后,考核学生对于网络微课的点击度和学习时间,以及对于网络试题库答题正确性;在期末,可以在原有笔试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性环节,通过视频连接工作现场,考核学生遇到问题时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信电源的基本任务是向通信设备提供不间断的、符合质量要求的电能。它作为通信网的“血脉”,是确保通信畅通的必要条件。要保证现代化通信网全程全网的畅通并做到高可靠、低电磁干扰,低功耗通信电源系统是基础。
一、加强通信电源管理的专业化
随着通信网装备水平的逐步提高,电源也同样处在大量引进新设备、淘汰旧设备的时期,同时为配合维护体制全专业、大配套的改革,用了许多新的维护手段,出台了许多新的维护管理办法。论文百事通所以在通信网的各级管理层次及建设、维护方面都应该有独立的电源专业管理机构和人员。因为通信电源不仅是一个专业,而且是一个包括多种系统和学科的大专业,由其他专业的人员来兼管电源专业是不科学的,也是不专业的。因此,要管理和维护好现代化通信网,电源专业同其专业一样存在着维护人员素质、水平亟待提高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加强日常及定期管理,根据新设备、新技术的采用及新的网络体系结构重新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在新建工程时,要从工程设计、方案会审、工程实施到验收竣工各个阶段积极参与和把关。继续搞好技术练兵,加大培训力度。引进电源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二、加强通信电源安全可靠运行的管理与维护
通信电源安全可靠运行是由多种因素和环节所决定的,它与设备质量、工程勘察与设计、运行方式选择、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管理等各环节相关。其中对于设备选择、方案设计、工程管理等环节尤其要加强重视和管理。一个先天不足的通信电源系统将造成通信安全的巨大风险和后期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重复投入。
2.1动力电源
动力电源设备是所有通信设备运行的动力之源,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到通信业务能否有效提供。在日常设备运行中,常存在高压电源单引入、逆变电源不稳定、UPS应用不当等问题,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
机房的高压宜采用双回路供电,即两路不同的变电站输入,以确保供电不间断。对于给机房通信设备供电的交直流电源列头柜,也应采用双路供电,以保障业务设备用电安全。逆变电源与整流电源应采用一体化设备,以保障安全供电,易于监控,同时可减少设备投资,降低维护工作量。目前,一些通信机房为部分设备提供220V交流电时,采用2KVA~6KVA的UPS(另带有220V蓄电池组)供电,单机工作不可靠,成本高。建议使用逆变且与整流功能一体化的电源设备,其结构为:在整流电源机架的空余子框中插入1KVA~1.5KVA逆变模块,1个子框一般插3~4个,逆变模块均流输出,实现N+1容量冗余,这样不会因某个模块出现故障而影响正常供电。逆变模块的运行监控由整流电源的监控模块统一实现,从而可节省机房空间。由于共用原有的-48V蓄电池组,省去了UPS必须另带其他型号电池组的费用(以16个单体65AH电池为一组,约需1.5万元)及其维护,并减少了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协议转换节点(约需0.4万元),6KVA的逆变器(4个1.5KVA模块)比同容量UPS少2万元,因此1个机房就可减少建设投资及运行维护成本约4万元,同时可大幅度减少维护工作量,设备运行也更安全可靠。同时建议在机房新建通信项目时,不应另购小的UPS/逆变器,而应使用机房原有的大UPS交流电源,以保障设备用电可靠,减少故障环节。
2.2蓄电池
蓄电池作为直流(直流系统)或交流(UPS系统)不间断供电的保证,在整个系统中最为关键。电池不但在交流系统或整流器出现问题时保证不间断供电,而且还要在市电正常转换时提供保证。如果电池丧失容量,即使对前端的交流高低压系统、整流系统等配置管理得再好,在一次正常的市电转换中,都可能造成失电而引致通信故障。因此,应把蓄电池的维护管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目前阀控式密封蓄电池以其体积小、电压稳定、无污染、重量轻、放电性能高、维护量小等特点,而成为通信电源系统的首选电池。但在实际使用中,达不到理论预期寿命的比比皆是。
2.2.1影响阀控式蓄电池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
阀控式蓄电池全浮充正常使用寿命在10年以上,理论上可到20年,但在实际使用中,影响阀控式蓄电池使用寿命的因素很多,主要有:
环境温度。环境温度过高对蓄电池使用寿命的影响很大。温度升高时,蓄电池的极板腐蚀将加剧,同时将消耗更多的水,从而使电池寿命缩短。蓄电池在25℃的环境下可获得较长的寿命,长期运行温度若升高10℃,使用寿命约降低一半。
过度充电。长期过充电状态下,正极因析氧反应,水被消耗,H+增加,从而导致正极附近酸度增加,板栅腐蚀加速,使板栅变薄加速电池的腐蚀,使电池容量降低;同时因水损耗加剧,将使蓄电池有干涸的危险,从而影响蓄电池寿命。
过度放电。蓄电池过度放电主要发生在交流电源停电后,蓄电池长时间为负载供电。当蓄电池被过度放电到其电压过低甚至为零时,会导致电池内部有大量的硫酸铅被吸附到蓄电池的阴极表面,在电池的阴极造成“硫酸盐化”。硫酸铅是一种绝缘体,它的形成必将对蓄电池的充、放电性能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阴极上形成的硫酸盐越多,蓄电池的内阻越大,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就越差,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就越短。
2.2.2阀控式蓄电池的正确使用和维护
蓄电池应放置在通风、干燥、远离热源处和不易产生火花的地方,安全距离为0.5m以上。在环境温度为25℃~0℃内,每下降1℃,其放电容量约下降1%,所以电池宜在15℃~20℃环境中工作。
要使蓄电池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应使用性能良好的自动稳压限流充电设备。当负载在正常范围内变化时,充电设备应达到±2%的稳压精度,才能满足电池说明书中所规定的要求。浮充使用的蓄电池非工作期间不要停止浮充。
必须严格遵守蓄电池放电后,再充电时的恒流限压充电恒压充电浮充电的充电规律,条件允许的最好使用高频开关电源型充电装置,以便随时对蓄电池进行智能管理。
新安装或大修后的阀控式蓄电池组,应进行全核对性放电实验,以后每隔2~3年进行一次核对性放电实验,运行了6年的阀控式蓄电池,每年作一次核对性放电实验。若经过3次核对性放充电,蓄电池组容量均达不到额定容量的80%以上,可认为此组阀控式蓄电池寿命终止,应予以更换。
三、结语
虽然通信电源不是通信网的主流设备,但它却是整个通信网中最重要、最关键的设备。必须看到,通信电源是整个通信网的能量保证,它的作用是整体性和全局性的。在日常维护工作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明确工作重点,抓住工作重心,确保重点系统的安全运行,减少因电源引起的通信故障,降低故障的影响程度,从而确保通信网的安全畅通。
2实行面向“实战”的人才培养模式
(1)将工程教育理念贯穿整个专业共建培养教学环节.在强化基础课程的基础上,突出专业方向课程.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和3/4G系统实习实训项目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设计能力.与大唐联盟企业携手,根据用人需求修订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使教学内容的设置和课程体系能够直接反映通信行业的主流技术和最新发展.在教学组织形式、实践环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强化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训练,强调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2)学生实习实践的考核评价机制采用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模式.利用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企业教师直接对参加实习学生进行企业化管理和工作安排,按照企业典型工作岗位流程及质量规范要求对学生的具体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由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岗位指导和技能提升.(3)建立学校、企业、行业部门和教学部门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搭建学生与企业的沟通桥梁,使学生一毕业即可立即开展工作,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同时大唐移动通信及其联盟企业单位和行业部门定期对顶岗的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收集顶岗企业的建议和意见,组织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对培养体系进行优化.
3重视“双师型”实习实践
教师的培养高校课程改革中硬件环境的改革相对简单,而改革过程中花巨资建设的实训环境、投入大量资源开发的课程能不能真正发挥效果,教师是关键.学校教师的优势在于理论研究和讲授,往往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所以在高校的教育改革中,教师队伍的改革是其中重要的环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进行工学结合,产学结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双师型”教师指具备渊博的专业理论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的复合型教师,即具有大学教师和企业讲师双重身份的教师[5].“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通信工程专业实习实践体系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虽然“双师型”教师队伍已经初具规模,但是目前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有效的高职教师培养模式、教学工作繁重、师资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不强、企业认识度不高以及产教结合不紧密等[6].为了能够使承担实习任务的教师达到具备企业讲师素质的目标,通过选派优秀的专业教师深入合作企业内部学习并应用企业相应专业的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流程的方式.激发教师不断地钻研与实践,将所学专业内容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创新指导实习和实践的方式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加贴近职业教育和社会企业用人的需求.
二、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应适应电子信息各主要领域的工作,比如计算机硬件、信息服务业、通信产业、软件产业、数字家电产业、光电子产业、互联网产品、微电子产业等等。在大学四年里我们要了解自己,对什么业务感兴趣,硬件、软件、通信、网络、市场、企业管理等等;特长是什么,理论、动手能力、软硬件开发、管理等等;在工作中最需要什么技术,软件、硬件、通信、网络、电子等等;喜欢什么样的职业,设计、销售、管理、研发、技师等等;毕业以后是就业还是读研。这些都需要学生在学校期间进行考虑,给自己一个努力的方向。目前,高校教育还存在的问题有,社会上需求知识更新速度快,而学校教学更新有些缓慢。学校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够适应社会所需人才的能力。再有社会需求与学校教学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平衡。众所周知,高校在教育教学各方面正进行相应的改革,因种种原因没有达到社会的需求。高校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等不够完善,最后的毕业设计也是大打折扣,没有按最初设定的目标去完成,而是让学生花大量时间找工作,用小部分时间做毕业设计,对毕业设计的投入不足,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就显得不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需求,结果出现了毕业生出去工作不被用人单位看好的现象。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首先,我们要根据社会上各行各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及本科毕业后的人生计划是什么,提前规划自己的各种能力进行锻炼,达到全面发展。社会所需求的技术更新快,学生的规划也要随时改变,不断调整自己的阶段规划,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实际上就是要求毕业生提前了解自己,懂得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为进入社会工作打好基础。其次,通过教学改革有效地提高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使通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能有一个新的突破。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避免出现厌学、不学等现象。有的同学并不是自己非要学习这个专业,都是家里给选的,这样一来就有一种抵触的情绪。作为班主任,要让这部分人明白,学习兴趣是可以建立的,只要我们对自己不失去信心,慢慢来了解自己的专业,认真对待学习,时间长了就会觉得我们的专业是一个不错的专业。我校的通信工程专业是2003年开始招生的,对我们来说,经验不是很丰富,需要就业工作部门及辅导员和班主任继续努力,积累更多的经验,有效地提高通信工程的就业率。我们学校的通信工程专业是农业院校中的工科专业,在社会上的认可度相对较低,这就给推动就业增加了难度,我们要通过多方努力来提高社会对我们的认知度,促进学生的就业。
四、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目标。实际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提供的只是条件,教师对学生大多是起引导作用。学生本人不学习或是不努力学习,学校提供的环境再好也看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学生自主性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知识不是外界灌输的,而是学生个人努力学习的结果,需要个人勤于思考、善于实践、懂得应用才能获得。所以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点。而综合能力对于学生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有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持之以恒等等多方面的能力。综合能力需要长期培养,有可能需要个人努力一辈子。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和锻炼,为今后成就一番事业做准备。但是,通常学校教育并不是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是学生的业务能力。基于综合能力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高校需对学生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1)课时比重偏低,缺乏对新概念、新技术的介绍;
(2)设备陈旧,缺乏实用性实验的开设;
(3)科研活动参与率低,未形成完善的创新培养体系;因此,在培养体系、课程平台、教学模式等方面对车辆工程专业网络通信类课程进行全新的探讨,既可以作为对“机电结合,特色分流”交叉教学的补充和深化,也可以通过车辆工程专业“以点带面,见贤思齐”,带动其他专业学生对网络通信类课程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培养体系的改革
现有网络通信类的课程教学以车载CAN和LIN网络理论的认识为主,实验教学则以演示性和验证性内容为主。但是,传统的车载网络已失去原有的主导地位。针对“以车为本兼顾网络”的原则,需要逐步扩大网络通信类的广度和深度,鼓励学生立足本专业课程,学科交叉,勇于探索。通过车辆工程专业导论和认知实习,重点在于拓宽学生视野,初步建立学生对车载网络知识体系的感性认识。展示本专业前期积累的各项成果,如飞思卡尔智能小车等,为后续知识体系交叉学习打下基础。在验证、巩固和加深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选择车辆外围相对独立、功能简单,但系统结构较为完整的网络通信类实验项目,力求学生能在课程实验中能加深对车载网络通信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车载网络算法优化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以课程设计、竞赛的形式,选择适当的课题展开具有实际工程应用的综合训练。围绕汽车行业生产、研发过程中具有实际工程意义的问题进行选择,力求实现能正常运行的实验室样机,提高学生在车载网络通信及优化方面的综合能力。
3课程平台的改革
围绕培养体系的三个层次,对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创新性规划,在专业基础课中增设网络通信类基础课程,整合优化成“大机械类基础课程平台”,并配合车辆工程专业主干课,适当增设专业特色选修课,引导学生进行机械设计方向和车载网络通信方向的分流。在先修机械类、通信类公共课程的基础上,以学生的专业兴趣为主要依据,搭建“车载网络特色课程平台”。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既要增设网络通信类课程,还要兼顾原有机电类课程的设置。相互支撑,构建车载网络特色课程群,通过车辆机械与电子信息学科体系的交叉,实现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3.1基础平台
通过增设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课程,结合相应的课程实习,将通信网络类课程融入到基础课程平台中。以主题会议、专家报告等方式向低年级学生介绍行业前沿技术以及网络在汽车中具体应用,形成直观的认知,增强学生的兴趣。由于总课时的限制,通信网络类基础课程以小课时、重实践、多交叉的形式进行调整。由于机械类课程在车辆工程总课时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网络通信类的课程根据“不同方向不同要求”的原则进行压缩。在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压缩课时量,以增设相关网络通信课程。需要注意的是,在总学时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如果不进行专业分流,势必会造成机械类课程与电子信息类课程在学时分配上发生冲突。面向高年级学生进行专业分流,形成车辆与通信互为支撑、优势互补的格局。创新性的将部分学生引导到车载网络通信方向,有效缓解机械与通信类课时冲突的问题。
3.2特色平台
围绕新能源汽车、车载网络等汽车行业重点研究方向,设置课题研究小组,由教授或副教授担任负责人,配备2-3位中级职称的教师和实验室教师,团队结构合理,知识体系交叉,阶梯分工明确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鼓励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进行自由组合,选择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研究,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提供支持。创新平台的课程覆盖了车辆、机械、通信等领域,涉及汽车电子、新能源和通信网络等多个方向,满足车辆工程本科专业学生的兴趣要求。团队结构合理,知识体系交叉,阶梯分工明确;对部分优秀本科生,仿照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实行导师指导的培养制度,进入实验室协助配合研究生完成相应的课题研究,实现导师负责、研究生协助的双导师培养制度。
4教学模式的构建
中国移动互联网从2005年开始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独立的免费WAP网站开始出现并流行。目前免费WAP站点8370个(包括个人站点)。截至2005年11月底,中国免费WAP站点静态网页数为264.2万,与SP站点、移动梦网、互动视站点的网页总数基本相当。
与移动梦网相比,免费WAP网站由于低廉的价格(免信息费)、灵活的机制、更贴近用户的内容整合等因素,培养了大批忠实用户,促进了移动互联网的繁荣。根据对免费网站用户消费行为的分析,用户对资讯信息类、互动娱乐类和无线社区类业务有很强的潜在需求。而与互联网相结合的IM业务也显现出其竞争优势。如腾讯QQ访问量始终在免费门户首位。在促进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同时,免费WAP网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除风险投资外,大部分免费网站相当的收入来源来自于对收费业务的宣传,有些甚至以各种手段,引诱用户订阅收费内容。为此,中国移动要求移动梦网合作伙伴,严禁在梦网以外的WAP网站上作业务推广和引导订购,同时,限制对免费网站的手机信息传送,以约束免费网站的违规行为。
制约手机上网业务发展的因素
资费因素:在某种程度上,资费影响着用户对业务的使用。目前,手机上网业务资费主要由通信费和信息费两部分构成,通信费主要指GPRS流量费,归中国移动所有,信息费与SP进行分成。较高的资费势必影响用户对业务的接受程度,如何在保障收入和吸引用户中取得平衡,是数据业务定价需要考虑的问题。
终端因素:目前市场上终端对于支持GPRS和WAP功能已有了较大改善,2005年国内手机出货8468万部,其中超过87%的产品具备了WAP浏览功能,但各款终端仍然存在着屏幕大小、显示内容支持等各种不一致之处,对手机上网业务的开发和推广造成一定困难。其对于kjave下载、手机电视等应用的制约影响则更为明显。另一方面,终端的设置较复杂,使用门槛高。使用手机上网业务,首先必须申请开通GPES功能,其次对于非定制终端需要进行设置,用户再通过浏览器登陆到“移动梦网”方可访问到业务。对于不同的终端,设置参数的位置和浏览器名称及位置都不尽相同,赠加了指导用户使用的难度。
宣传推广手段因素:手机上网业务较短信而言较教育用户,因为用报纸,用群发这些以前短信上最有效的手段已经难以说得清楚。新的、有效的宣传推广手段对于GPRS业务的发展十分重要。新业务推广,需要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培养用户的使用兴趣。对于手机上网业务,缺少像短信、彩信那样,通过用户之间互相转发的方式,培养用户使用习惯的方式。
SP的管理问题:业务发展中,存在部分SP/CP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采用违规手段,发展用户,谋取暴利。这种行为不仅损害运营商的信誉和客户满意度,也会直接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目前中国移动梦网的合作sP近千家,同时大量新的公司提出申请,大发展的现状导致SP发展迅速,鱼龙混杂。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收费陷阱。加强SP的控制,是当前移动增值业务价值链的当务之急,也是未来3G业务价值链演进的重要趋势。推动手机上网业务发展的一些举措
优化GPRS网络,推进GPRS开通工作:在网络方面,不断优化GPRS网络,在几个业务量大的省份建设WAP网关,提高手机上网的速率和稳定性,改善了用户体验。由于使用GPES类数据业务之前,用户必须开通GPRS功能。GPRS开通工作对发展新业务具有积极意义。
大力推广终端定制:终端方面,中国移动广泛开展了预存话费换手机的活动,并联合终端厂商一起推出“心”机,大大降低了用户在终端的花费,加上手机的制造技术不断成熟,具备彩信/KJAVA功能将逐步成为了一般手机的标准配置,扩大了业务的潜在用户基数。在终端设置方面,终端制造厂商不断改进设置方式,简化了设置步骤,降低用户设置的难度。同时,中国移动广泛采取为用户预先设置的方式,在用户购买手机时就为用户设置好相关参数,让用户不再为设置烦恼。在终端的互联互通性方面,相关标准不断成熟,各个终端厂商对标准的理解逐渐趋向一致,运营商也加强了对终端的规范,使得终端的互联互通性不断得到改进。
开发新的推广手段:为了解决WAP门户业务表现空间有限的问题,中移动提出并实施了WAPPUSH、WAP直通车等技术手段,打破WAP业务Portal首页空间有限的问题,引导SP的注意力从对排名的争夺转向业务质量和市场营销。
WAPPUSH即通过短信群发技术将业务链接地址和业务介绍宣传同时下发用户,用户只要点击或回复就可以直接达到该业务的页面进行操作。通过WAPPUSH可将企业信息直接“推送”给目标用户,从而达到与短信业务的短信群发类似的对WAP业务的推广效果。
2主要研究内容及关键问题
我们的目标是以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系统整体认知能力为目标,将汇编语言、C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共7门课程组成一个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群,研究课程群建设定位、目标、构建模式,提炼课程群内课程相互衔接内容,制定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群规划纲要,为新一轮的课程体系调整和教学大纲修定提供可参考依据。
2.1主要研究内容
2.1.1课程群建设模式研究针对我校学生特点,结合计算机系统课程群的改革现状以及本校教师实际教学经验,研究该课程群要达到的培养目标,明确课程群建设新模式以及新模式下课程群课程的定位和设置,确定需要整合与调整的课程内容。
2.1.2课程群内课程理论教学衔接内容研究研究程序语言课程与数据结构课程以及编译原理课程之间的衔接内容;探讨数据结构课程与操作系统课程知识之间的协作内容;研究计算机组成原理与微机原理课程之间融合内容;探讨具有综合特点的软硬件系统课程与语言类课程、数据结构课程补充内容,分层次提炼和确定7门课程的关联知识点,形成课程纵向线索。
2.1.3课程群实验教学内容设计研究研究语言类课程实验和数据结构课程实验的覆盖程度,探讨体现计算机硬件相关的高效程序验证性实验内容;研究编译原理与C语言、汇编程序试验的衔接方法;探讨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内容与语言类课程实验和数据结构课程实验内容的衔接方法;探讨设计课程群系统性实验设计内容,体现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性。
2.1.4课程群教改内容实施方式研究针对课程群规划教学内容,研究群内课程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纵向贯通方法,探讨开展群间验证性试验、设计性试验、系统性实验设计的开展时间、组织方式、学生参与方式、研究生助教指导方式等,为课程群建设内容实施提供指导方案。
2.2关键问题
2.2.1课程群建设的模式问题计算机专业课程群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规划和实施的过程,既要体现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性,又要结合本系实际情况。既不能照搬985高校的改革模式,也不能受限于目前课程组织形式。因此,制定有针对性的课程群建设模式是个重要问题。
2.2.2软硬件课程衔接方式问题对计算机系统的全面理解是建立在计算机软件与硬件体系有效衔接基础之上,由于硬件实验与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连接实验难度大,对实验室硬件要求高,目前很难一步到位,因此,必须研究现阶段软硬件课程有效的衔接方式。
2.2.3课程群教改内容实施方式问题组成课程群的7门课程分别在大一下学期至大三上学期开设,时间跨度为2年,共4个学期。然而,计算机系统观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每门课程学时有限,因此,课程群衔接内容以及课程群系统性实验设计内容的实施方式尤为重要,它是课程群教改内容“落地”的保障。
3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3.1第一阶段:调研与框架设计(1)高校计算机系统相关课程群调研。拟调研的学校有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拟调研的内容包括课程群建设模式、课程的定位和设置、课程群教材选用、课程之间衔接的知识内容、课程群实验设计内容以及课程群教改实施方式等内容。(2)制定课程群构建模式和基本要求。确定课程群构建初步框架和基本要求;按照纵向关系划分子群,选举子群负责人,细化项目成员的任务分工。然后通过课程群建设研讨会的形式,收集各任课老师意见,讨论确定课程群构建模式、框架和基本要求,并形成“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群基本要求”。
3.2第二阶段:计算机系统课程群规划纲要编制(1)学生调研和课程学习困难情况汇总。以课程群基本要求为指导,各子群负责人统一规划,由任课老师针对上课学生收集编程难点、理论学习困难点以及设计类实验开发困难点信息。同时获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2)以子群为单元设计课程群课程理论教学衔接内容。以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群构建基本要求为指导,结合学生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状况调研报告,分层次确定子群内部课程衔接知识点以及子群课程之间的衔接内容,并由子群负责人编写该子群课程与其他子群课程衔接内容大纲。(3)以子群为单元设计课程群课程实验教学衔接内容。以课程群理论教学衔接内容大纲为基础,以分主题开讨论会的形式,分层次确定子群内部课程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补充与调整内容,编写各子群“实验教学补充与调整内容大纲”。(4)设计课程群教改内容实施方案。以讨论会形式明确教改内容实施时间、方式以及学生的组织方式,研究生助教的参与形式。结合导师制,对一年级学生统一分配导师,然后再由课程群统一分组和分配指导老师。
3.3第三阶段:初步应用与纲要完善进行具体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