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3: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留学生教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留学生教育论文

篇(1)

这一阶段的留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汉语语音、语法,学习水平和难度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时,留学生非常容易产生懈怠情绪。因为与初级阶段相比他们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想要达到高级阶段还有非常大的困难。例如有许多学生到了中级阶段,仍然非常努力地学习,可是成绩并不理想,不像初级阶段学习时见效显著,付出就会有回报。遇到这种情况,许多学生会感到无助,对汉语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失去信心。此时,老师通常会和学生聊天,了解学生最近的学习状态,并且宽慰学生,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瓶颈期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学生在此阶段稍稍取得了一点成绩,老师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以及奖励,并和学生一起总结成功经验,让他们对自己的汉语学习充满自信。我个人认为,在这个阶段,许多有经验的对外汉语老师都是受到了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的影响。斯金纳把条件作用分为两类:应答性条件作用(即经典性条件作用)和反应性条件作用(即操作性条件作用)。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刺激(S)—反应(R)的联结,反应是由刺激引起的;而操作性条件作用则是操作(R)—强化(S)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操作后的强化(即刺激)[4]。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作用与两个一般的原则相联系:任何反应如果随之紧跟强化(奖励)刺激,这个反应都有重复出现的趋向。任何能提高操作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也给了我们对外汉语教学一些启示:当留学生处在学习的瓶颈期时,一旦做出了一些努力或者是取得了一些成绩,教师应该给予口头表扬或者物质奖励,给学生一个强化刺激,让他这个好的现象伴随着强化不断地出现,从而提高汉语学习的水平。

2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高级阶段

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已经能和中国人用正常的语速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很少出现错误,基本能完整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个阶段的留学生渐渐开始向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喜欢中国古典文学,课下他们会自己阅读古典文学名著。在阅读过程中,他们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基于他们已有的知识和对汉语的了解,他们可以借助工具书,凭借自己的能力解决相当一部分问题。这种现象可以用格式塔的学习理论进行解释。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于1913年至1917年用黑猩猩做了一系列试验,证明了黑猩猩的学习是一种顿悟,而不是桑代克认为的尝试错误。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学习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人在认知活动中需要把感知到的信息组成有机的整体,在头脑中构造和组织一种格式塔。这一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的顿悟。[5]试验中的大猩猩,起初无论怎么努力都够不到笼子外面的香蕉,但是当它将两根竹竿连在一起的时候,发现可以触碰到香蕉。这个过程非常的缓慢而且偶然,但是却是大猩猩的突然发现。高级阶段的留学生面对一些问题时,起初有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但是,当许多资料和已有的知识摆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将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大脑中重新组合,也许会发现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突然顿悟,进而顺利地解决问题。而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也在一次又一次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了质的飞跃。

篇(2)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指导性文件,是组织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目前,我国高校的留学生教学水平与国际一流高校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主要原因是缺少合适的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及其课程设置。高等农业院校针对留学生开设的汉语言课程明显不够,对于一些专业术语的讲授不够深入,留学生普遍感觉虽然与教师交流没有障碍,但进行课程学习的难度很大。很多留学生反映课堂上根本听不懂教师讲的是什么,因而慢慢失去了学习兴趣。同时,高水平的国际性课程相对匮乏。受教师英语水平的制约,有些课程不能实现全英文教学,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教师倾向于开设自己熟悉的、能够轻松驾驭的课程,对于那些留学生培养中需要的必修课程,很多时候教师选择避重就轻。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学时、学分分布的欠科学导致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科学性和前沿性,需要进行修订和完善。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够科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等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不能满足留学生的学习需要,更不适合留学生的学习特点,严重扼杀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影响了留学生整体的学习质量。有些教师由于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多媒体课件质量低,只是简单地将教材章节、标题进行罗列。一些口语表达水平比较差的教师习惯将知识重点和难点以PPT的形式展示出来,缺少必要的教学解释。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互动的机会很少,教学气氛比较沉闷。

二、教师教学发展的必要性

(一)从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来看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农业院校师资短缺成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由于老教师的英语水平相对较低,对留学生的教学工作任务自然地转移到英语基础较好的青年教师身上。这些青年教师尽管英语水平较高,但学术基础相对薄弱,在知识传授上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想保障留学生教学质量,青年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深入钻研,围绕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深入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从学校和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问题始终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头等大事,谁拥有一流的教师,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留学生教育的最大支撑点是拥有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的人才队伍。教师只有充满工作热情,潜心投入教学,将时间和精力用于教学能力提升和个人素质提高,才能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引领学生学习前沿的知识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三)从教师自身需要的角度来看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传道、授业、解惑被视为教师职业要求的代名词。当传承社会文明被定位为大学的首要职能时,人们对教师素养的要求逐渐提高。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不仅要有广阔的知识视野、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还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精湛的教学技艺。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将学习贯穿于自己的一生,不断地汲取专业知识,提升教学能力,关注专业研究领域,研究最新的科研成果,才能使自己跟上时展的步伐。

三、基于留学生教育的教师教学发展模式

(一)项目培训模式

教师教学发展需要学校为他们提供环境和平台。由于留学生教育存在特殊性,对教师的英语表达能力要求较高,学校要加强对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每学年初,学校应按照教师培养计划设置培训项目,教师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能力提升活动。同时,学校应通过派遣国内访问学者的形式鼓励教师到水平更高的学校研修学习,开阔教师的教学视野。学校还可以聘请校外专家对从事留学生教学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和英语交流水平。

(二)专题研讨模式

学校针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存在的困难设立专题,组织教师进行研究探讨。通过教学工作坊、午茶会、主题沙龙等形式将教师聚集在一起,选定1~2名教师做主题发言,其他教师针对主题畅所欲言,积极参与讨论。学校可以为教师搭建在线学习交流的平台,设置讨论区,根据课程对教学的要求,结合研讨内容,引导教师自觉地通过“提出问题—积极研讨—制定方案—解决问题”的方式分享教学经验,探讨教学疑难,优化教学设计,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改指导模式

教改指导是教师教学发展的一种实践形式,教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探究、合作、反思等学习方式,对教改内容进行深入研讨。教改指导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的发展,有利于教师间形成互助互爱、共同进步的团队提升合力,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个人快速成长和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提高。教改指导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不是随机的,要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要结合教学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研究中提高教学研究技能。

篇(3)

2调研结果与分析

2.1样本分布

调查问卷样本取自合肥某高校在校大学生和辅导员,有效问卷282份,年龄相仿,同属20—29岁年龄段,性别方面男生多于女生,男辅导员多于女辅导员。

2.2高校大学生和辅导员对网络流行语的接受程度

为了解被试对网络流行语的基本态度,我们列出了“乐意接受”、“可以接受”、“不能接受”、“没感觉”四个选项,供被试者进行选择。结果表明,有44.44%的大学生对流行语持“乐意接受”态度,45.14%持“可以接受”态度,2.78%表示“不能接受”,7.64%表示“没感觉”。由此可见,网络流行语有相当广泛的接受主体,大学生对流行语持接受态度。笔者认为网络流行语是大学生自我娱乐调侃、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通过对辅导员群体和学生群体,以及性别群体对流行语的接受情况结果的分析,查x2分布上侧分位数表x20.05=7.815;x20.10=6.251均大于3.598,数据显示辅导员群体和学生群体对流行语的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2.3高校大学生和辅导员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情况

调查发现,从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情况来看,学生群体中经常使用的人占37.8%,有时使用的人占45.3%,很少使用的人占14.7%,没有人从不使用。可以看出,由于流行语的轻松、活泼、幽默,形式短小、精简,符合年青人语言习惯。通过对辅导员群体和学生群体对流行语的使用情况结果的分析,查x2分布上侧分位数表x20.05=7.815;x20.10=6.251均大于3.955,数据显示我们发现辅导员群体和学生群体对流行语的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我们对流行语的使用场合进行调查,有87.6%的人认为流行语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12.4%的人认为流行语可以使用在一些正式场合。可见,流行语是由网络派生出来的新鲜事物,相比较严肃、正式的场合而言,学生更愿意选择轻松、自由的场合来提及。在调查到和哪一类人交流时较多地使用流行语发现,71.1%的学生选择愿意和同学、朋友使用流行语,和家长、老师使用的比例仅占4.7%。从身份的角度来分析对流行语使用对象来看,查x2分布上侧分位数表x20.05=5.911,小于7.164,结果在校大学生和辅导员存在显著性差异。23.4%的辅导员选择愿意和学生使用流行语。可见,青年学生观念更新快,渴求新鲜事物,而家长和教师受传统文化影响深,语言更新困难,造成彼此的话语体系的不一致,使用流行语的沟通则比较困难。

2.4网络流行语的主要传播途径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和流行,主要依靠了不同的传播媒介。调查中看到,61.2%的学生认为,网络是高校的主要传播媒介,其次是同学朋友之间的交流,达32.2%,紧随其后的是影视作品和报纸杂志。可以看出,网络流行语炙手可热的现象,反映了青年人群流行文化的独特性,也体现了网络独有的时代性,网络文化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愈来愈深刻地影响着青年人的语言环境、情感模式、思维方法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也存在一定消极影响。其中一点就是道德感的滑坡。在某种程度上,网络的虚拟特征使部分人迷失了现实的社会角色,产生“游戏人生”的错觉,导致责任感的滑坡。再则网络流行语中的粗言秽语,导致道德感的减弱甚至缺失。

2.5高校大学生和辅导员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

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不相同。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53.1%的学生持支持的态度,认为流行语是语言朝着新方向的一种发展,有特点,32.6%的学生持中立态度,只有11.3%的学生持反对意见,这类学生认为流行语语言粗俗肤浅、不符合语言规范,影响传统语言文化,应该限制使用。选择支持的同学最多,可见流行语本身的一些优点和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相符合。为证实这个假设,我们又深入做了流行语吸引因素和评价调查,其中流行语的吸引因素中诙谐性、新奇性、简洁性、通俗性排在靠前,流行语的评价中,学生主要选择了社会情绪的宣泄、青年群体的认同、社会新鲜事物的涌现。通过这两项调查,可以发现流行语生动幽默,表达青年学生释放压力,娱乐的情感状态;流行语求新求异,符合青年学生个性鲜明,追求时尚的思想特征;流行语广泛流传,体现青年学生价值多元,时代文化心理。对于选择中立和反对的学生,我们随后的调查发现,学生把流行语良莠不齐、破坏传统语言文化、更新太快这几个选项排在前面。

3结论

网络流行语自身的潮流时尚、调侃幽默、形象生动,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借助于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力,分析网络流行语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运用的实然性和应然性,探寻网络流行语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运用的实效性方案,从而提高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1网络流行语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运用的实然性

流行语主要是借助网络媒介,由大学生为主题的年轻网民创作完成,流行语内容上反映出草根平民实现对社会事件的参与。流行语在形式上常常以符号、数字、字母真实而生动地再现某一社会现象,生动形象,诙谐幽默,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距离。目前高校中的辅导员是和学生接触最密切的群体,这一群体和学生年龄地位相仿,基本都处于20—29岁的年龄段,和青年学生一样对流行语有很强的认同感。在工作中恰当利用流行语的优势,真正尊重学生的想法,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对学生所关注的社会事件和现象,给与引导、讲解、传播,将比传统单纯的说教形式更富有感染力,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接受,有效地提高了工作的实效性。

3.2网络流行语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运用的应然性

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渗透网络流行语,俨然成为高校辅导员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行之有效的方法。教育者在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系统中,始终处在一种信息优先,资源优势的地位,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较易得到敬重、树立自己的威信,更有利地开展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网络信息的渗透,是对我们在长期工作中积累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观念的一个巨大冲击;再则在以流行语为代表的网络文化侵入,使高校成为没有围墙的“虚拟社区”,原有的教育工作原则在这种文化下黯然失色,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掌控性、现实性受到弱化。如何在工作中利用流行语,占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亟待开发的“试验田”。

3.3网络流行语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运用的实效性探索

3.3.1关注网络流行语,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借助网络平台,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一些流行语抒发自己的心情,可以与别人分享喜悦,可以抱怨,可以发泄,可以求教。因此,通过流行语便可以及时了解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打下基础。流行语通过网络平台和日常口语传播,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网络状态迅速了解当下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也可以在日常工作中通过流行语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情绪状态,必要时及时介入一些事件,化解矛盾和冲突,有针对性地给予关心和帮助。

3.3.2使用网络流行语,努力建立和学生共同的话语体系

我们对流行语应精挑细选,分清对象,分清性质,分清场合,恰当运用。辅导员在使用流行语时,要根据学生年龄、性别、性格、理解力以及网络文化背景等各方面不同的情况,考虑选择与对象符合的网络流行语。此外,流行语也有消极低俗的一类,这类流行语不仅不能拉近师生距离,反而降低教师品质,有损教师形象。因此,辅导员在使用流行语时,一定要把握分寸,选择那些内容健康、格调高雅、幽默活泼的类型。再者,辅导员在使用流行语时,要注意分清场合,不能仅仅为流行而使用,往往会造成矫揉造作,形成不了经典教育。

篇(4)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9-0022-05

[作者简介]李徽昭(1975―),男,江苏泗洪人,淮阴师院国际交流处副处长,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孙茜(1987―),女,江苏涟水人,硕士,淮阴师院国际交流处秘书。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与各个高校致力于推动学校事业发展与国际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当前,京津沪等地的众多高校中,来华留学生数量占在校生的比重正在逐年增长,尤其是学历学位生受到奖学金的吸引,更是大幅度增长。这些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给本地的高校带来了异国风情,带来了不同的意识形态观念,带来了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但对中国高校及地方教育而言,应该注意的是,这些留学生也势必学习和了解到更多、更深的中国地方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观念与意识以文化相对性影响来华留学生思想上的多元性,尤其是在各地方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所带来的直接而深刻的地方文化体验,给来华留学生留下独特印象,并产生新异的文化认同。这种地方文化体验势必对来华留学生回国后的继续学习或升学、就业等产生影响。因此,留学生教育应该重视地方文化,利用高校办学所在地的文化资源,发挥地方文化特色,推动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留学生教育。

一、留学生教育与地方文化

来华留学生主要是进入高校学习,他们大多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其心理特征已基本成型。这些留学生来华学习的原因多种多样:欧美日韩国家的来华留学生多数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或者因为生源国受到过中华文化的直接影响;东南亚国家的来华留学生多是因为长期以来受到中华文化圈的潜在影响。中国高校所在地的文化与文明是这些已进入成人阶段的来华留学生感知和体验中国文化的第一站,高等教育独特的地方文化属性是留学生教育的直接文化因素。地方文化应该成为留学生教育的重要着力点,让来华留学生长期体验当地文化,以促进他们对当地文化的热爱与认同。

(一)留学生教育的文化属性

教育与文化是一个联合体,二者相辅相承。大学有四个基本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及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是文化传承的基础,科学研究是文化的创新,服务社会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文化问题是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1]由于中外不同的文化体系,来华留学生教育必然受到异质文化的影响,留学生教育与文化休戚相关,高校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文化问题。受到地理环境、社会风俗、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中华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各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作为高校栖身的文化场域,也直接影响学校的校风、学风和学校文化。来华留学生进入中国不同地区的高校学习也势必受到所在高校的校风、学风以及地方文化的影响。因此,留学生教育具有一定的地方文化属性。

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地方文化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留学生教育具有地方文化的传播功能。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与来华留学生本身所具有的外来文化产生碰撞、融合,不仅让来自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留学生认识、了解中国的地方文化,而且使地方文化迈上了国际舞台。来华留学生作为地方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将中国文化大家庭中的地方特色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诠释了“教育国际化”的理念。第二,地方文化确保留学生教育的独特性。中国的地方文化如万花筒般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来华留学生教育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也受到语言所在地的地方文化影响。因此,来华留学生教育除了要重视语言教学外,还应在语言教育中挖掘当地文化的特色,以地方文化特色吸引来华留学生参与到地方文化特色的独特体验中,让留学生教育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性。

(二)留学生教育中的国际化与地方化

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国际化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理解。从狭义上看,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国际化是中西文化碰撞中的文化“异化”。来华留学生初期教育阶段以语言学习为主,这一阶段可适当偏重这种“异化”的教学。处于这一阶段的留学生,其心理状态有着深刻的海外文化背景与个人心理、思维习惯的烙印,应以留学生的个体文化背景、、人生观、价值观等为出发点,循序渐进地进行语言教学。从广义上来看,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国际化是相对所在高校的教育而言的。当我们称一所高校的教育事业国际化的时候,就意味着该校的教育及文化具有相当深厚的学术水平和宽广的文化特质,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和重视;与此同时,该大学所承载的地方文化也具有了国际性,并且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能够培养面向世界的优秀人才。比如北京与上海两个城市的高校所承载的文化既有国际性也有地方性。[2]因此,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好坏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直接体现。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起学习与生活,体验到了异域文化,也开阔了中国学生的国际视野,有利于学校形成多元文化的氛围。

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地方化是指把留学生教育放在当地的文化环境背景下进行考量。无论是对学历生还是对语言进修生等非学历生,他们首先需要掌握的是汉语语言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而语言学习只有放在文化的背景下,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地方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留学生慢慢熟悉了当地的人文环境后,教学的侧重点由“异化”转向“归化”,在教学过程中向其“输入”当地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学习语言,了解语言的真谛;另一方面,留学生作为中西文化连结的桥梁,当他们对当地文化有了一定的认知后,在学成归国后可在更大范围内“输出”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在国际舞台上建立中国良好的形象。

(三)地方文化是留学生教育的着力点

文化可分成“高语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s)和“低语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s)。美国人类学家霍尔(Hall)认为,东方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在交际中尤其依赖语境,其交际行为的特点是婉转含蓄,注重礼貌却不够真诚;而属于低语境文化的美、德和北欧诸国人则坦诚和直率,其信息的传递溢于言表而很少依赖语境[3]。语言的学习是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仅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够,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在跨文化交际中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并熟练地运用语言。语言教育是来华留学生教育实施的起点,地方文化作为体现高语境文化的重要场域,对于来华留学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来华留学生在地方文化中直接体验、感受不同的文化差异,有利于他们初期的语言学习与文化感知。

来华留学生在对地方文化的感知中,也有效地传播了中国的地方文化,这一传播过程也因其地方特色促进了当地高校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向留学生传播地方文化,可以让留学生一边学习一边了解当地文化,使其文化体验拥有较高的满意度,让他们以更饱满的状态学习语言等课程;另一方面,中国的地方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可以丰富留学生教育教学的内容,让留学生更好地融入中国学生群体。通过来华留学生对地方文化的感知和传播,让更多的外国友人认识和了解中国地方文化,进而促进当地高校留学生教育的发展。

二、留学生教育的地方文化驱动

来华留学生教育需要重视地方文化,各个高校的留学生教育机构应该注意以地方文化驱动留学生教育,在招生宣传、课程设计、师资配备、过程管理等方面注重融入地方文化,以地方文化为特色发展留学生教育。

(一)招生宣传

扩大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是弘扬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在以地方文化驱动留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地方的著名景点、文化特色等均可作为招生宣传的重要着眼点。招生宣传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网络宣传

通过网络进行留学生招生宣传,不受纸张篇幅的限制,可对学校情况做全面详细的介绍,且图文并茂,能够满足各种专业、各种层次的外国学生的需求。[4]在学校官方网站或是留学生招生网站上,可根据逻辑关系排列学校及所在城市的特色图片、影像资料、重大节日等信息,同时配以多种文字说明,吸引世界各地的学生参观浏览。除此之外,各高校还可在招生网站上放置能反映学校办学特色及当地城市文化的外文视频资料,如各种晚会、纪念日活动的视频影像,城市节庆活动、人文传统简介、园林与人文景观的宣传动画等。通过图文并茂、以外文形式传递的有声资料吸引留学生的注意力。

2.纸质材料宣传

制作精美的留学生招生宣传手册,是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的传统手段。招生宣传册上除了涵盖学校简介、招生要求等必备信息外,也可包括学校与城市文化相关的图片,或是学校与城市有关的热点新闻节选,让留学生看到招生信息的同时,对自己即将学习的学校及城市有个美好预期。这对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意义重大。

3.口碑宣传

各个高校可组织本校的留学生参观当地的景点。一方面,可以让留学生更加全面地感受当地的文化,增加文化体验的满意度,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相关课程;另一方面,当留学生的文化体验有了较高的满意度时,可鼓励他们向其他留学生介绍该学校和城市,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增强学校的影响力。

(二)课程设计

留学生教育的课程基本围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设置,文化方面的课程设置比较少。毋庸置疑,这种以语言技能为基础的课程设置对于提高学生语言的综合能力有着很强的优势,但这种强化式的训练依据固定模式,受限于教材,缺少文化背景知识,不利于学生语言水平的全面提高。[5]留学生教育的初期应该注重训练语言四大基本技能,到教育的中、后期,留学生掌握了语言的基本技能后,现有的课程设置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应该增设文化艺术方面的课程。据统计,大部分的留学生都有意向或兴趣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根据学生的需要,课程设置可分校内与校外两个部分。校内课程除了加强语言学习的课程外,还可以开设凸显地方文化传统的艺术课程,如书法、剪纸、捏泥人、陶艺制作;此外,还可开设介绍地方文化、历史人物的课程。校外课程注重留学生的课外实践,可以组织留学生参观当地的名人故居、文化遗址等,亲身感受当地文化,在地方文化中学习语言,用汉语表达地方文化,形成语言与地方文化的有机融合。

(三)师资配备

留学生教育对师资有较高的要求。留学生教育中的对外汉语教师不仅应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知识,并具备传播中国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基本的词汇、短语和句子,还应该把这些语言知识放置在地方文化的语境中教授。例如,当老师在解释生词时,可以通过造句的形式来解读生词,让留学生体会在不同的语境下,词语表达的意思可能大相径庭,这能对留学生理解生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留学生教育离不开教学辅导及管理人员。留学生身处异国他乡,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加上语言沟通的障碍,心理上必定会产生诸多不适与迷茫。他们喜欢独自活动,常把自我封闭在个人世界里,不愿意与他人交流。此时,需要教辅及管理人员与他们及时沟通,帮忙他们解决各种困难。教辅和管理人员可以组织各种以留学生为主体的地方文化活动,将他们带入当地中国学生的群体里,让他们走出自己的世界,切身感受当地的文化。当他们有了稳定的心理和积极的情绪后,就全身心投入汉语的学习。

(四)过程管理

留学生教育必须重视管理,尤其应该注重以地方文化驱动管理的各个环节的运行,并注重柔性管理及趋同化管理。柔性管理是指发扬以人为本的精神,注重人文关怀。留学生来到一个文化、宗教和风俗习惯不同的国家,难免会出现各种文化适应问题。采用柔性管理可有效地降低文化不适的负面效应。管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地与留学生沟通交流,进行心理疏导,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动态,或者组织各种帮扶与交流活动。例如,让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组成一对一的帮扶小组,缓解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帮扶小组的中国学生在平时应多与留学生进行交流,周末可以邀请留学生到自己家里做客,通过家庭寄宿(homestay)的形式,让留学生体验当地的家庭文化,消除适应问题。

所谓趋同化管理,是指在留学生的教学、研究、生活等方面的管理采取与中国学生相同或相似的管理模式,这是参照教育本身的含义和国外留学生教育管理方式而提出的一种留学生管理模式。[6]趋同化管理能够让留学生尽快融入中国的当地的文化,享受学校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留学生既不会因为对地方文化的陌生而感到格格不入,也不会因为自身具有的文化定势而自我封闭。趋同化管理可以让留学生迅速调整好心态,全身心投入学习。

三、留学生教育地方文化驱动的意义

以地方文化特色驱动来华留学生教育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各学校的招生不会因为争夺留学生资源产生冲突。中华文化是融多元文化为一体的文明体系,各地方文化均有其独到之处。东部沿海与西北内陆,沿海发达城市与运河沿线中等城市,西南高原与北方平原地区,这些地域之间有较大的文化差别,也因此形成了各自的地方文化。在不同特色的地方文化驱动下的留学生招生渠道互不冲突,各个高校的留学生教育可以形成不同的特色。例如,如果留学生青睐于“京派文化”,对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具有浓厚兴趣,那么他们可以选择到北京地区的高校留学;如果留学生更喜欢“淮扬文化”,那么可以选择到江苏地区的高校留学。高校以突出的地方文化和地域特色来吸引留学生,对留学生的招生有着重大意义。

此外,各高校以地方文化特色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不仅弘扬了当地的特色文化,也有效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留学生是中外文化的传播者,他们既是外来文化的输入者,也是中国文化的输出者。留学生对高校所在地的文化体验将影响其回国后的学习和工作,这既可以让更多外国人感受中国多元文化的魅力,也使留学生的思想多元化,这也是留学生教育的独特意义所在。

更为重要的是,以地方文化驱动留学生教育可以使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力全面扩大。留学生在中国不同地方的高校学习语言和文化,感受中国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特色,他们回国以后势必将这些文化体验和知识带回自己的国家,推动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而各个高校也通过留学生教育融汇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增强了自身的文化吸纳力,推动自身教育体系的完善,也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一席之地。因此,以地方文化为着力点推动留学生教育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驱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徽昭.地方高校国际化的理念误区与文化认同[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2(6).

[2]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界的大趋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3]宿红.跨文化交际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浅析[J].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2013(1).

篇(5)

安福县华泰实验学校是一所民办公助、寄宿制、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学校的生源主要由划片内招生和全县因父母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代管的学生(留守学生)组成,为方便管理和学习,学校特设有全托班(吃住由学校托管)。通过笔者,发现这些留守学生普遍存在自理能力差、厌学、爱上网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抓好这几个方面的教育。

1养成教育

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感觉情感上亏欠孩子,想在钱物上给孩子更多的补偿,而孩子由于年龄小、自制力差、自理能力更差,花钱没有计划,很随意,有的学生每周花钱多则几百元,少则也有上百元,而钱却大部分用在吃零食和玩耍上。表面上看,花费钱财是小事,可是用零食代替主食,必然影响学生的健康。天天吃零食也影响其他学生的消费观,破坏学校的环境卫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己的消费习惯,同时也对他人产生影响。作为班主任应该进行适当的引导,首先要与家长或其代管亲属取得联系,适当控制学生的“钱袋子”,把钱花在恰当处;其次,进行亲情教育,引导其认识到父母的钱来之不易,应懂得珍惜;再次要在班上狠抓一个“严”字,为此,一要有婆婆嘴、天天讲、经常讲。课堂讲、班会讲、课外看到学生吃零食还要讲;二要制定班级公约,让学生了解这样做是对的,那样做是错的;三是调动班干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配合班主任工作,齐心协力、齐抓共管、效果显著。但也要注意的是“严”要有张有弛,“严”要有“人情味”,能让学生接受;“严”也应该有“爱”,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考虑、为学生着想,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是真正保护他们、爱护他们的。从而养成学生生活自理、自觉守纪、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2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学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隔代教育,隔代教育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很多长辈是不懂教育,一味地宠着孩子。所以,在留守学生中存在着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如:吸烟、喝酒、赌博、打架斗殴等,追其原因有很多,但心理不健康是一个重要因素。盲目模仿、攀比、放纵、好奇、呈英雄等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作为班主任应及时了解情况,掌握有关信息,加强家校联系,发现问题,就平等地与学生交流,要尽量多一些善意的笑容,少一些漠视的眼光。这样,我们就能激起学生心灵深处的爱心和宽容,激发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学习的认识,让他们的心理偏差及时得到纠正。因此,每位老师就应该是一名心理医生,医治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3理想教育

在“留守学生”当中,“读书无用论”非常流行,在这种错误的思想指导下,学生厌学、逃学,人生理想不明确也就不足为怪。作为班主任,一项主要的工作就是要端正学生的思想,树立他们正确的学习观。因此,要让学生明白,读书不是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一道精神枷锁,而是实实在在的一种生活,人的一生就是学习的一生,世界上没有一种学习是让人痛苦的,学习会使人愉悦,会催人上进的;其次,“留守学生”成绩普遍偏差,作为老师应正确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用一顺包容的心去对待他们,不能因为自己在年终考核中受影响,就去挖苦、嘲笑、甚至漫骂这些学生。如果这样,只会加重这些学生不配合、对抗、厌学、逃学;再次,还可以通过班级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有关“知识改变命运”的真实事例到班上宜读,或通过讲故事的方法讲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学知识的趣味性,让他们在学知识中感悟人生,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

4激励教育

篇(6)

2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实

2.1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氛围

一方面,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门全新的工作,对农村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陌生的,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严重不足,所以要在广大教师中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他们一致的认可。另一方面,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健康成长也很重要,因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校也就自然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干净,舒适,文明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室内外的名人名言,校训,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这些,都能使学生有一种道德感,美感,理性感,会产生积极健康的心态。

2.2建立了正规的心理咨询室

农村寄宿中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如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失眠、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学生通过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咨询,释放心理压力。倾吐和宣泄心理不,解决心理困惑和青春期心理矛盾。当然,作为”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严格保护学生的隐私,尊重学生。此外,学校应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测量,测试等。

2.3宿舍管理者和后勤大灶人员发挥保育员功能

教师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平时观察学生的心理动向,及时给予各种帮助。举一案例,我校校长发现一名学生不爱学习,整天闷闷不乐,成绩由原来的名列前茅,滑到班里后进生的位置。校长洞察此问题后,和该生谈心,学生说出了实情,吐出了真话,原来青春期的他,看上了一位本班女同学,时时暗恋,影响了他的学习,经校长给予心理帮助后,很快学习赶上去了,现在一切良好。学生除了学习外还要吃饭睡觉,作为宿管人员和后勤大灶人员,在学生们进入自己所管理的领域时,也要给他们细节性的关照,饭菜质量,水温的冷热。学生饮食习惯的好坏,起卧习贯的养成,都处于心理作健康教育的范围内,所以宿舍管理者和后勤大灶人员起着保育员的功能,让学生在这里得到犹如家庭父母般的关爱。

2.4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开展全面心理健康教育。除专业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外,非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也要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自觉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实践当中,使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熏陶。

2.5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训练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②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学会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消极情感。体察别人的情绪情感。③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进行人际关系的指导。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合作和竞争。④人格的培养,如独立性,进取心,抗挫能力等。⑤自我心理修养指导,通过训练和教导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我,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培养自信。⑥性心理教育,强化性道德和性法治的教育,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往的知识与技巧,如异性同学交往指导,早恋心理调适等。

2.6心理辅导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篇(7)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问题是全国实现小康的关键,农村教育发展状况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息息相关;如今,农村教育状况虽然已经得到显著改善,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重点探讨生源流失问题。

一、学生流失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经济整体水平低下,农民收入不高,支付子女上学的费用可谓一大开支,经调查表明,经济原因是导致学生失学的第一因素。2、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赖以生存和依附的经济实体,是与社会发生交换、收入、支出关系的最基本的经济单位,家庭在学生是否接受教育方面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支付教育费用的能力及这种能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家庭成员(主要是家长)的教育价值观对儿童是否受教育和受多大程度教育的支配和决定作用。3、打工潮流的干扰。由于国家允许并鼓励个体劳动的存在和发展,特别是私营经济的发展对打工人员需求增多,再加上读书回报周期过长的影响及教育自身原因,使得大批初中甚至小学生纷纷拥入打工仔行列。4、人口压力。一般农村家庭平均有2.3个孩子,家庭规模大,子女多,要同时供养几个学龄儿童,往往造成家庭经济负担过重,一般家庭难以承受,从而影响子女的入学。

(二)教育自身的弊端。1、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虽然国家已经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已有了质的飞跃,但相对于城镇及发达地区,仍然普遍偏低,办学条件在不同地区的农村也不平衡。2、教师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偏低。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有一支待遇较优,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由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长期投入不足,因此伴随着办学条件差的另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教师待遇偏低、队伍不稳;教师工资虽有了很大改善,但是有些贫困县市却经常出现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民办教师是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待遇总体不高。因此,教师队伍流失严重。3、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作为一种办学倾向已偏离了我国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教育这一正确轨道。虽然“减负”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现实中中小学生的作业量仍有待减轻。4、单一的课程体系。由于课程多以升学为主要目标,因此课程缺乏多样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由此造成一旦升学无路,即使在本地致富亦无术。

失学问题不仅造成了本来就十分有限的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还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阻滞了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因而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尽快解决。

二、学生流失问题的对策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坚持。人类社会进入“地球村”时代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各种竞争变成了面对面的军事竞争、经济竞争、科技竞争、教育竞争……各类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根本上说,就是教育的竞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科学报告》指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是“知识差距”。强大的科技实力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以深厚的教育积累为基础的。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是实现科教兴国的重中之重。实践证明教育积累是以教育投入为基础的,投入越多,回报就越丰厚;反之则越少。

(二)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我国普及农村基础教育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不尽合理。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重点关注农村欠发达地区和弱势人群。教育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就地区而言,西部比东部、中部严重;就城乡而言,农村比城镇严重;所以要实行倾斜政策,向不发达的农村倾斜,同时向弱势人群倾斜,向女童倾斜。因为农村还存在重男轻女的倾向,所以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破除旧的传统习俗;优化社会环境,综合治理;家长培训,双向交流,优化家庭环境;实行倾斜政策,为适龄学童提供经济补助确是一些有益的做法。

篇(8)

有一位数学教师在讲授直线这个概念时,说:“同学们,你们可以把直线想象为黑板边线向两端无限延伸,它可以穿过峰高谷深的大山,重峦迭嶂的高原,刺破气层星球,直到九霄云外而无穷无尽。”讲得可谓生动、优美、流畅,直线这个原始而又抽象的概念,便深深地映人学生的脑海中。

运用生动、优美、流畅的课堂语言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反之,假若我们数学教师以呆板的眼光看待那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和逻辑推理,用乏味、干瘪的课堂语言去解释概念、阐述定理,机械刻板地照本宣科,一味平铺直叙,学生听起来必然是味同嚼蜡、枯燥乏味,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厌倦的情绪,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在准确、科学的教学课堂语言的基础上,一定要注意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优美流畅的课堂语言讲授知识,让学生听起来既感到清楚、透彻,又觉得富有情趣。把本来平淡的教材,变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使数学课生气勃勃,妙趣横生,从而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数学教师在不失严谨、准确和科学性的基础上,如何才能使自己的语言生动、优美和流畅呢,笔者结合心理学和自己的体会,从四个方面作肤浅的论述。

一、严谨的思维是课堂语言生动、优美、流畅的基础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想的直接实现。一个人如果思路混乱不清,不合逻辑,他说出的话无疑将会是杂乱无章,漏洞百出,没有条理,使人不知所云。这样的语言何谈生动、优美和流畅。尤其是数学教师,思维稍有不慎,其课堂语言不仅不会使人感到生动、优美和流畅,反而会让人觉得不准确、不科学、不信服。我们虽然提倡数学课堂语言应简洁、清楚,但这是在保证科学性和严谨的思维基础上而谈的。美,首先应该是真。因此,严谨的思维是数学课堂语言生动、优美和流畅的基础。

二、比喻是语言生动、优美、流畅的重要方式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具体、形象、通俗浅显的道理,来说明比较复杂、抽象的事物或深奥难懂的道理。一个数学教师,若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巧妙地应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不仅能把数学中枯燥乏味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和志向。例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中学的数学老师沈元,在讲述二百多年以来难住了无数著名数学家的哥德巴赫猜想这一命题时,把数学比作自然科学的皇后,把数论比作数学的皇冠,把哥德巴赫猜想比作皇冠上的明珠。正是这生动形象的比喻,在少年陈景润的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燃起了他理想的火花,使他坚韧地跋涉在数学的崎岖路上,不懈地努力和攀登,终于登上“1+2”的台阶,为摘取皇冠上的明珠架桥铺路。又如教师在讲解集合的表示法时,可把列举法、描述法分别比喻为“陈列样品”、“贴说明书”。在讲数学归纳法时,两大步骤比喻为“奠基”和“递推”等等。总之,数学教师应结合数学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适时地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这是使数学课堂语言生动、优美、流畅的一把钥匙。

三、真挚的感情是语言生动、优美、流畅的源泉

生动、优美、流畅的语言之所以令人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它通俗易懂、准确无误和使人信服,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来源于讲话人情感的动人程度。若一个人讲出的话不带感情的烙印,那么他的语言就是呆板、生硬的。数学自有数学的个性,它没有文学式的多愁善感,没有历史中叱咤风云的气概,没有地理中的异国风情等,但它有简洁、明快的色彩和强烈的内在美。所以数学课堂语言应该给人一种严谨、朴素中见生动的美感。

数学课堂语言应该渗透进何种情感呢,

1、教师在课堂语言中应该渗透进对学生的热爱之情。师爱是一种无私、博大的爱,一种道德的力量及教师崇高美的形象,也是教师打开学生心扉的关键。情之所至,顽石为开。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倾注对学生的热爱、关心、理解,便能激发起学生爱数学的火花。充满亲切韵味的数学课堂语言,将会使学生感到犹如小溪般柔美,宛若清泉般甘甜,这就是感情给语言增添的魅力。反之,倘若学生觉得教师是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在那里完成任务,学生的心会凉了,给掌握知识带来难度。同时,教师对学生没有爱心、责任心,讲课时杂念不断,便会信口开河,不合逻辑。这对思维严谨和逻辑推理严密的数学,会造成很糟的后果。

2、仅有师爱是不够的,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还需要浸透对数学知识本身的炽热之情。数学教师对数学知识有热爱之情,在课堂上,就会象一个人讲到自己喜爱的东西时,表现出来的那种不能自己,津津乐道,情表于言的兴奋精神,会禁不住地运用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和有趣的妙语,去揭示数学的抽象概念和深奥的道理。因此,爱学生、爱数学的情感与严谨的思维,切贴的比喻相结合,溶融在数学课堂语言之中,就能使数学课堂语言日趋生动、优美和流畅。

篇(9)

一、师生之间建立融洽、健康的情感和人际关系,为有效实施各种教学手段典定基础

1、精心设计课堂的开场白,活跃课堂气氛。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人一种美妙的境界,更能使学生思维活跃,为进行课堂交际教学奠定良好的墓础。笔者在教学实用英语第一册第四单元TextA时,用了如下几句作为LIroductorymarks;Everyoneofushassomefriends,andwealsowanttostar!newfriendships.Asyuuknow,lheinlerper-sons!relationsareoneofthedecisiveelementsofsuccess.Buthow南youltehavewhenyoufirs!meetsomeoneinasocialsituation?Whatshouldyoudoduringthefirstfourminutes?在社交场合什么样的言谈举止是礼貌得体的,什么样的表现是不利于杜交的是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短短几句激发了同学们的交际欲望,同学们纷纷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而热烈。当然,使课堂气氛活跃的开场白还有很多,如上新课前,播放英文歌曲,一可使学生放松,调节精神,二可提高英语辩音能力,有一举两得的功效。此外叫学生轮流作值日报告,讲笑话、讲幽峨故事,讲校园趣闻等,都可活跃课堂气撰。

2,注重情感交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为教学提供良好的气氛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为教师,应充满活力,幽默风趣,对学生和蔼可亲、善于接触学生,这样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果对学生态度生硬,经常讽刺挖苦,专横跋雇,必然会导致师生关系不协调,压抑和阻碍课堂教学中的相互交往。PeterD.Streve.在其“语言教学的本质”一文中指出:可胜任的语言教师必须具备的要求之一是具有不致于使人感到沮丧的个性。

俗话说:话,是开心的钥匙;一句话暖人心。交际理论认为:“Meanings二inpeople,notinwordsiltsel强调的就是师生要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因此,教学中用言语交际时,要慎用课堂用语。如学生经常迟到,不宜说:"5"ouarealwayslate.’发现某生拼写错误多,不宜说:"Youarealwayscareless”因为always过分绝对了,恰当的说法是:"touhavebeenlateveryoftenrecently""Youseemtobecarelesslately."此外,我们应利用言语交际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以利师生关系平等合作发展。例如,在课堂上。师生见面时,适当地、即兴地“寒暄”几句,对安定学生情绪,吸引学生进人外语课堂情掩.创造良好的交际气氛会有好处。如一般情况下都可以问一下:It’snicetoseeyouagain./It’safineday,isn’tit?HMVareyoutoday?星期一上课可以间:Ilid,havegoodtimeyesterday?Whatdid”。doonyourweekend?在其他功课后面上英语课,可以问:Youhad,P.E.lessonjustnow,didn’tyou?Areyoutired?/YouhadatestinChinese_Hmrwasthat?Wasitdifficult?又如某同学病了,昨天没来,可同:"Areyoubettertoday?’’等等。学生对老师这些富含人情味的问话,一般都会做出积极的回答,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又为进一步进行课堂交际教学作好了情感的铺垫。有利于交际气氛的形成。

二、开展课堂交际活动,让学生充当教学的主体

交际活动(communicativeactivities)指的是用所学语言真实地、自由地交流思想,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活动。英语课堂的交际活动,对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发生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英语课堂教学应该以学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学生只有在主动学习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的作用,才能有利于交际能力和交际素质的提高。

交际活动是学生独立运用的过程,要让学生自己去开展,但这不等于教师可以不闻不问。教师是组织者,根据内容确定形式;教师是提示者,提供信息者,可以起咨询作用;教师是参与者,作为一员参加活动,了解情况。在英语课堂上,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水平、教学课时等设计不同的交际活动。

1.交流信息活动(Exchanginginformation)师生共处一个班级,各人的情况、经历不同,需要互相交流情况,增进了解。可以根据各个阶段所学的语言材料,组织不同内容的交流信息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表达思想。进行交际。例如,可介绍过去的一个经历,介绍各自的中学生活,介绍各人的一个打算等。

2、以话题为中心的交际活动。很多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FreeTalk活动。这种活动的模式或由教师问学生答,或由一位学生事先做好准备,然后在课堂上一人讲,众人听。这项活动虽然也带有信息差距(informationgap),但发言的同学缺乏即席性,只有把准备好的话背一遍,听的人缺乏参与性,只是被动地听,没有积极的反馈和互相交流,不符合交际双向性的原则。

以话题为中心的交际活动不同于上述FreeTalk首先,选择话题。话题可大可小一般应选择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话题。可出自学生活,或社会生活,或公众所关心的热点,如lifeindnrtnitory/loveandmar-riage/homesick/career/enteriaimrent/populationinChinaspollntionJmarketeconom州refomrinChinalpoveltyinmid-dleandwestChi,等方面的话题。然后,教师在每堂课前(约2分钟)将

讨论话题写在黑板上。先让学生与自己的学习伙伴交谈,初步形成自己与别人交谈思路的框架。接着.教师请一位学生上讲台,与其进行示范谈,给全班学生作启发和诱导。然后,全体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在教室里走动,随便找另一位同学进行交谈。最后,学生回到座位上,教师请部分学生向全班交流自己的见解。听的同学可向发言的同学提问题.发言的同学还要根据对方的观点,作即席发言。这样,听者、说者位置频频交换,学生始终处在一种主动接受和传递信息的状态之中。有了信息差距,通过交谈达到交际目的,更接近于真实的交际活动,为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用英语与人交际铺平了道路。

3.辩论(Prosandcons)。组织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辩论,可以促进学用结合,真实表达思想。辩论题确定后,根据学生自愿组成对立的双方,一方一方、g出,lt’,并经过一定的准备,在班上开展辩论。辩论的题目可大可小,如Peopleliketoliveinbigcities./Warnenenjoyequalrightswithmen./WatchingTVisharmful等。

4,课文教学中的交际活动。在课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就人物性格、人物品质、故事内涵、故事延伸、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及作者态度等展开讨论,给学生提供机会,表达各自的观点.开展交际活动;在进行阅读理解训练时,教师也可就所读材料开展口头交际活动,如讨论读物中较为复杂的语言结构的含义、上下文的逻辑关系、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的态度倾向等,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读懂该语言材料,又可以使他们在交际活动中得到听与说的机会培养在不同语境中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英语课堂的交际活动还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如模拟记者招待会,请一些同学担任市长、政府官员,坐在台前。其他同学担任记者,进行提问。又如模拟采访、面试等等。总之,外语课堂的交际活动,对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使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学生利用真实或摸拟的情景进行交际活动的练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实际活用语言的能力。

三、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外语文化能力

众所周知,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而且是一种“文化载体”〔曲urecontainer),它能反映一个民族的人生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而学习英语就不仅仅只是掌握一个符号休系,而是与了解一种文化紧密相连的。换句话说,要真正掌握英语语言.就必须深人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才能达到正确理解井得体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至少对英美这两个国家的自然环境、制度、机构、信仰生活方式、主要风俗习惯有所了解,同时要使学生在交际活动中重视语言的流利性、准确性和得体性,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1,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教师在课堂上有计划、有步骤地介绍英语交际知识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阅读与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有关的书籍、报刊。从中体会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言语行为,体会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不同语境中礼貌而得体的“言语行为”,培养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融文化知识的传授于课堂情景教学之中。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必须从语言所表达的功能。意念出发,创设与所学语言文化相一致的情景,将结构、功能及情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较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感知、理解和运用语言材料。

篇(10)

    摘自:《智鸟教师网》

    以多元智能为代表的新型智能理论认为,能够成功地解决复杂问题的人,就是高能力的人。这种能力观,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品格,与我国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思想是一致的。我校“六步循环教学法”中的提问探究,大大地诱导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笔者探究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问题体系 ”。这个体系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方法”为中介,以“探究过程”为结果,根据学生能力的发展水平构建了五个层次的问题,称为“问题体系”。

    1、第一个层次的问题是“问题”和“方法”师生均知,“答案”教师知学生未知,要求学生根据掌握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中设置好一装置,使三个种子分别处于三种环境中,请学生猜测它们可能的变化。”这类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应用十分普遍,它有助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这类提问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力度最小,但却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性提问。

    2、第二个层次的问题是“问题”师生已知,而“方法”却对学生隐蔽,要求他们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加大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力度。例如在学生认为阳光是种子萌发的条件时,提出如何设置实验方案证明。

    3、第三个层次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其答案相应也是多元的。这类提问通过方法的拓展,加大了能力培养的力度。由一系列的方法,产生一系列的“答案”,使学生的思维方式由线性向非线性的多元方向发展。两届诺贝尔奖得主鲍林先生认为,“获得一个好主意的最佳方法是先得到许多的主意”。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教育举措。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时,发散出种子被虫子注了会有什么结果?(也许萌发也许不萌发,视情况而定)种皮去除会萌发吗?种子煮熟后会萌发吗?种子未发育成熟时会萌发吗?等等。

    4、第四个层次的问题是要求方法和答案均是开放的。例如猜测种子萌发的可能条件并设计出实验方案等……不同资质、不同智能倾向的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这类练习使学生居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助于他们多元智能的发展,使他们有机会对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选择,促进他们形成宽容开放的心态。又如提供实验材料,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如何展示种子萌发过程?

上一篇: 机械设计毕业论文 下一篇: 学科制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