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3: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学科制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键词:社会科学 学位论文 评审制度
Key words: social science dissertation review system
作者简介:成龙(1987―),男,江苏泰兴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创业理论研究。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综合体现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总结性成果。有专家倡议,为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应“从学位论文的设计、研究与写作到评审、答辩,实行全面质量管理”[1]。近年来,研究者不约而同地聚焦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审制度研究,并发表了大量的学术文章。作者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了梳理,归纳总结社会科学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制度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为下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 社科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的方法与程序
学位论文评审是由学位管理部门组织的,受聘专家以通讯、书面或其它形式,对学位申请者所提交的学位论文进行科学评价的具体活动。通过评审,学位申请者本人及其导师可以得到来自不同角度的意见和建议,丰富和完整文章内容;另一方面,作为学位管理部门,通过反馈回来的评审意见,可以了解学位论文的实际水平,并对其质量进行监督,同时作为审批答辩的依据;此外,通过对不同学科的评审意见进行收集、分析、整合,可以找到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从而为提高学位论文水平提供决策支持[2]。
学位论文评审通常采用“专家评审”的方法,即国际上所说的“同行评议”。 同行评议是指由该领域或邻近领域的专家以通讯或现场接触的方式,来评价研究工作科学价值的一种评估方式,是国际科技界公认的科学评价的最重要的方法。根据马莉萍(2005)的观点,论文评审方法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1)校内评审和校外评审;(2)定性评审和定量评审;(3)公开评审和匿名评审;(4)书面评审、网上评审与口头评审[2]。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第三种,即根据评审的方式分为公开评审和匿名评审,国际评审是匿名评审的一种衍生评审方式。
学位论文的评审程序一般按照以下五个步骤进行:(1)建立评审标准;(2)提交论文;(3)确定评审方式;(4)选聘评审专家;(5)意见反馈与处理[3]。
二、 社科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制度的现状
公开评审与匿名评审是国际上并存的两种常见学位论文评审方式。美英等国的大学一般采用公开评审的方式,这是一种直接由导师提出拟参评专家名单,经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送这些专家评阅的方式。但也有一些国家采用匿名评审方式,如澳大利亚很多大学,要求博士生在预计答辩前2个月将申请博士学位的论文提交研究生院,由研究生院选定国内外3为专家对其进行评审。我国香港地区的大学,对博士论文也采取类似的匿名评审方式。在我国,自建立学位制度至90年代中期以来,各培养单位一直采取公开评审方式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评阅[3]。
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公开评审方法实际操作中,评审专家名单通常由导师来确定。这种做法的优越性在于:操作性强、易于聘请合适的专家。然而,这种评审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和论证,暴露出了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弊端:一是导师一般聘请熟识或有学术往来的专家,因此评审专家通常会做出高于学位论文实际水平的评价,不利于对学位论文的监督,淘汰制也就更无法实现;二是导师所认识的专家有限,由导师来确定评审专家名单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重复性,片面的评审意见既不能反映学位论文的水平,也不能反映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2]。
为了解决传统评审办法带来的弊端,90年代中期始,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陆续改革公开评审制度,试行匿名评审并逐步扩大匿名评审比例,甚至出现了国际评审的方法。
三、 匿名评审制度的实践与改进
(一) 匿名评审的实践与作用
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分为单匿名评审(又称“单盲审”)和双匿名评审(又称“双盲审”)。单匿名评审是只隐去评审专家的信息,研究生和导师的信息是公开的;双匿名评审是同时隐去评审专家的信息、研究生的信息和导师的信息。具体操作分为两种情况:(1)各高校研究生院管理部门将学位论文寄给其它高校研究生院,再由对方研究生院管理部门将论文派发给本校相关专业的专家;(2)各高校研究生院管理部门自行建立专家库,根据专家库将学位论文寄给相关研究方向的专家[2]。
王则温、赵张耀(2009)通过相同的博士学位论文在两种不同的评审方式中的评价差异探讨不同评审方式对学位论文评价的影响[4]。结果表明:(1)双向匿名复审大幅度降低了各项评价指标的优秀比例;(2)双向匿名复审使中等及以下的评价比例有较大的提高;(3)评价为较差等级的比例在双向匿名复审和原始评阅中都是极低的。王珞晶、张春元等(2005)对参加普通评阅的博士论文和匿名评审的博士论文评阅意见做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匿名评审使论文评阅更加客观、公正、规范;(2)学位论文的整体质量得到显著提高[5]。
可见匿名评审制度可以有以下作用:(1)避免了论文评审过程中的人为影响,提高评阅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2)对提高学位论文水平具有督促作用;(3)有利于管理部门及时了解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2][6]。
(二) 匿名评审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尽管匿名评审制度对解决传统评审制度的问题起到比较大的作用,不得不注意的是在实行匿名评审的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立足点不正确,建立在对学位申请者、导师及评审人不信任的基础上;(2)增加了评审的中间环节,评审的科学性、权威性打了折扣;(3)成本较高;(4)学校对外校专家缺乏联系性和约束性,专家积极性不高 [7]。
针对上述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很多解决措施,概括起来包括:(1)科学建立高质量的匿名评审专家库;(2)制定较为详尽的评价指标体系;(3)健全对评审专家的选聘和监督机制;(4)建立配套的保障措施等。李秀兵(2007)结合西安交通大学“双盲”评审的情况,从学位论文应包含的信息问题、评阅人的确定问题、评阅意见的表达问题和评阅意见的后处理问题等角度出发,分析了问题的表现形式、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的措施[8]。
(三)国际评审制度的出现
在学位论文评审制度改革的浪潮中,国际化评审也在少数高校中推行开来。论文的国际评审,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选取用外文撰写的学位论文,将其送至外国同行专家进行评审。这种评审主要是充分发挥国外同行专家作用,评审往往更严格、更具体、要求更高,对促进研究生用外文撰写论文、扩大国内研究生在国外的知名度、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国际化评审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如时间长、费用高、选聘合适的外国专家比较困难以及学位论文必须用外文撰写等,因此,要想使国际化评审达到预期效果,并能大面积推广,尚需建立一系列配套保障体制和措施。目前,中国地质大学在组织学位论文评审工作中,大胆地尝试了这种评审方式,其他大学也有涉及[9]。
参考文献:
[1] 吴宏翔,顾云深.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2):23
[2] 马莉萍.浅析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及主要办法[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131
[3] 孙,高虹等.谈博士学位论文评审方式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7):23
[4] 王则温,赵张耀.关于博士学位论文评审有关问题的探讨[J].研究生培养,2009,3:39-40
[5] 王珞晶,张春元.博士学位论文评阅改革成效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1):48-49
[6] 蒋红燕.硕士学位论文盲审制度效果探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39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学生为了申请学士学位而撰写的学术性论文,是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针对某一课题进行系统的有创见性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对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全面检验,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内容。同时也是全面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一环。因此,加强毕业论文工作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对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近十年来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是由于其办学时间不长,实验仪器设备比较缺乏,毕业论文经费紧缺,学生的就业压力大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独立学院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普遍较差。如何才能提高独立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这也是许多教育专家关注的焦点[1],本文就如何提高独立学院化学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进行一下探讨。
1.结合实际,合理选题
毕业论文选题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环节[2]。独立学院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不仅要充分体现化学的特点,而且要考虑到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自身的办学宗旨,合理的选题。因此,就选题来说要注重以下几点:首先,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让学生自主命题、也可以让学生和指导老师一起命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以积极心态、高质量、高标准地去完成毕业论文。其次,选题要合理,论文题目不能过大或太小,题目过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完成,题目过小,学生容易从网上抄袭。因此,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应紧密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选题的大小和难易程度应与学生所掌握的理论基础相适应。对于想考研的学生,鼓励他们参与一些研究性较强、且有延续性的课题;对于想就业的学生,则鼓励他们选择一些应用型、且和农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课题,同时也可以准许他们自己找合适的工厂去做实验,然后回来写毕业论文;第三,支持一部分对其他学科感兴趣的学生跨学科、跨院系选择导师,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
2.合理安排毕业论文时间
目前,大多数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都是安排在大四,这个时间同时也是毕业生考研和求职择业的高峰期,在当前就业压力下,许多大学生刚进大四就开始到处求职,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全力以赴考研,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实验,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如果不做实验,毕业论文就无法写,有些学生到最后没有时间做实验,就全文抄袭别人的文献来糊弄老师。因此,学校需加强学生的管理工作,协调好毕业论文工作与学生的就业工作,做到早部署早安排早协调,统筹规划。可以让学生把毕业论文提前做,由原来的第8学期提前到第6学期去做,对于考研和想找工作的学生都不影响,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因为时间和精力上的冲突而顾此失彼。冲突较少,同时可以使学生尽早地进入课题或论文实验的研究和探索,积累素材,为论文的质量提供基础。
3.充足的经费是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顺利完成的前提
独立院校由于办校时间不长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3],导致办学经费紧张。毕业论文经费紧缺是目前大多数独立院校存在的问题。由于经费紧缺,实验无法正常进行,严重影响了指导老师带学生和学生做实验性、设计型论文的积极性,限制了化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开展,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为了更好的解决经费问题,独立院校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学校应适当增加对化学专业毕业论文的经费投入,这是提高完成化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水平和质量的保障。其次,要提倡毕业论文与导师的科研相结合,这不仅是缓解当前很多高校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实验设备紧张的有效途径,还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而且也解决了有些导师有课题而人手不足的问题。第三,搭建地方企业与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联合的平台,立足和依托地方,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主线,坚持体现地方特色,发挥地域优势,与地方企业联合,利用企业的经济优势共同研究和开发科研课题,为学生毕业设计提供素材。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通过毕业论文的训练得到锻炼,学到实际的本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4.建立完善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优化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的考核评价的科学化和规范化非常重要[4]。首先,学校应加强毕业论文的过程化管理,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规范毕业论文过程各个环节的管理,使之具有导向性、可操作性。其次,要认真做好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工作,加强毕业论文的过程控制,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对论文指导老师的考核,严格论文答辩的考核工作。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进行成绩评定。不允许出现普遍高分或低分现象,成绩应呈正态分布。对优秀的毕业论文(设计)加大奖励力度,对毕业论文中出现的抄袭、剽窃他人成果,或编造数据、实验结果等现象要从严查处。毕业论文不合格可以让学生延长时间毕业。以刺激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投入和重视。
总之,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要提高其化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独立院校应从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要与教师科研相结合,要体现出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等方面;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确保毕业论文经费投入到位,使毕业论文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构建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与学生就业“三位一体”工作模式,有效的解决大学生就业和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之间出现的矛盾;建立完善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几个方面来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建云,夏凯,王庆亚.农业院校理科类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环节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84-92.
[2]李学琴.化工类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的探索与实践[J].化学教育,2009,11:30-92.
教师的真情表扬、神情眼色、体态动作等都是情感奖励不可缺少的部分,小学生受到老师的口头表扬等情感奖励,会觉得是老师对自己的肯定,能极大地激发学习热情。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公平地给出情感奖励,经常鼓励学生是作为教师的一个基本教学素质。笔者对所在学校进行教学反馈过程中,整理学生调查表统计结果显示:97.7%的学生认为教师表扬对自己学习积极性影响“非常大”,99.4%的学生希望在课堂上得到老师的鼓励;同时对教师调查表统计结果显示:课堂教学中运用表扬次数越多的课堂氛围越活跃。该组数据表明情感奖励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极大调动课堂气氛,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物质奖励丰富教学
一些物质奖励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能起到丰富教学的作用。其作为一种非常规教学方式,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不同年级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不同奖品的特殊性和不同学科的特点进行示范教学,让学生将不好理解的问题,晦涩难懂的题目在物品的演示下更好地理解,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课后再将这些奖品巧妙地送给孩子们,这样恰到好处地运用物质奖励,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引导学生前行。
(三)多样性奖励带来惊喜
小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课堂教学中奖励的多样性特点,时常能给学生带来惊喜,使其注意力能较长时间集中到学习上来。教师设计多种奖励形式,如奖励积分卡、小红花、小红旗、糖果、写着特殊字迹的小纸条等,还可以采取合作、歌舞等形式,只要赋予其“对胜者的奖励”“全班同学对你的认可”等一定的意义,学生就很愿意参与进来,而且会把得到的奖励收藏起来放在最醒目的地方,对学生来说,这种惊喜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荣誉。
二、小学生课堂奖励之“弊”
课堂奖励不是万能的,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既有优势也有局限。不分析其“弊”,就不能使这个辅助的教学手段得到充分恰当的运用。
(一)课堂奖励存在短效性
在课堂学习中,课堂奖励不同于激励,课堂奖励是激励的一种形式,激励强调的是“唤醒”,即激发起学生对该科目学习的兴趣,不是暂时的,具有持续性。课堂奖励是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喜欢的奖品,并不能代替激励,也不能起到激励的效果。教师用课堂奖励这种形式对学生好的行为予以奖励,效果是短暂的,缺少过程上持久性的考虑,眼花缭乱的奖励形式只是满足了在课堂上的时效性。对学生还应该怎样进行持久的激励值得深思。
(二)机械式奖励流于形式
当前小学课堂上的奖励存在“因为奖励而奖励”的现象,教师为了到达教学效果进行机械式奖励,没有真情流露。瑞士教改人乔安•佩斯特罗兹说:“教育的最高成就是在我们指出学生的错误时,能感动他们的心灵,用我们强烈的爱是他们信服。”课堂奖励也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学生能读懂教师温暖的眼神和动作,什么是真心的表扬。教师要用真心让课堂奖励起到应有的作用,要让课堂奖励传递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正能量”。如果只是因为奖励而奖励,只是为了教学效果而奖励,就失去了奖励本身的意义。
(三)奖励对象“厚此薄彼”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对教师又依赖又崇拜,教师的任何一句话都会对小学生产生很深远的影响。因此,如果在课堂奖励中教师做出不客观不公正的奖励会对学生影响很大。课堂奖励恰恰是教育改革中一种不太完善的激励方式,而且课堂中学生人数众多,导致课堂奖励存在奖励对象“厚此薄彼”的现象。给没有得到奖励的孩子留下“他比我强”“我不如他”的心理阴影。奖励对激发学生兴趣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奖励对象“厚此薄彼”的问题也会使同学背负莫大的压力。
三、如何逐“利”避“弊”
(一)告别经验主义
当前教师对课堂奖励的认识停留在经验主义层面,没有深入到理论层面,只有细致地思考课堂奖励之“弊”,深入研究课堂奖励及理论和发展方向,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投射到教育学、心理学问题上进行深入分析,通过重新设计,再在课堂中进行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如此往复,才能制定出符合小学生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课堂奖励制度。
(二)降低奖励的针对性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奖励,研究表明:对个体奖励不合理,会导致小学生的攀比妒忌心理严重、人际关系不和谐。教师要从调动大多数学生积极性出发,降低奖励的针对性,做到不针对个人,而针对集体中的一部分,减少少数典型的树立。进行集体表扬,如表扬一组、一排、一边的同学,而不是某某同学。这样进行集体表扬,大部分学生都受到了表扬,而没受到表扬的一部分同学也不会有负面情绪,反而希望为自己所在的一部分做得更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的同时,又能为学生今后的集体协作,互帮互助等美德的养成打下基础。
(三)注重奖励的层次性
教师要以每个学生都有潜能,但潜能不尽相同为出发点,知道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合理激发不同学生的不同才能,把奖励标准设置成具有层次性的标准,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努力后都能获得课堂奖励,机会均等。奖励标准应该随着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能力而进行灵活性的变动,对某方面能力强的孩子设定较高一些的标准,能力弱一些的孩子设置较低一些的标准。
目前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针对教学的诸多管理活动基本按照统一规格、统一行动、统一要求的模式开展。如每个系甚至每个二级学院都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模版、教学大纲模版、课程导言模版、试卷(答题卷、题型、分值、答案)模版等等;再如统一备课、统一平时作业次数内容、统一阅卷、统一成绩分布等。各类工作包括期末汇总材料、学生论文指导程序、答辩提交材料都是以清单的方式要求师生遵照执行,符合清单内容和数量便是完成。这样统一管理的效果虽可媲美工业化模具生产的产品,但形式上的统一规格、便于管理,实质上已经扼杀了应用型教学需要的柔性评估、素质培育、人文关怀、业务技能等等至关重要的教育智慧,更扼杀了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热情、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单纯从制度本身出发进行的管理违背管理原理,也背离应用型本科的教育方针。
2.教学管理制度采用至上而下的模式,缺少服务观念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教学是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应处于服务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它应该保证应用型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为一线教师和本科生做好服务工作,及时解决或转达师生要求和意见。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学校主管部门的纽带,教学管理与教学服务具有主辅层次的关系。但目前的教学管理制度却执行着上传下达的管理模式,追求管理的稳定性、执行力,忽略了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及教学目标的统一性,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及感受。表面上看各项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但脱离了一切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方针,形成了重管理形式轻教学实践的工作风格。这使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实践虽扛着威武的改革大旗,却不知所措地惟命是从,而忘记了真正的方向,谈不上教师和学生的发言权和自主性。
3.没有真正把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中心任务
目前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管理大多侧重事务性的工作环节,如开学的教学工作是否如期顺利、各项教学资料教师是否按时完成上交、期中检查教师的听课记录(教案、点名册、课件等)是否齐全、期末考场是否秩序井然、考后各类归档工作是否符合规格等。工作的标杆便是整体局面的平稳有序,不出乱子,满足于教师在教,学生在学,却忽视教与学的实际效果。再加上多数应用型本科都是民办高校,管理不得不考虑成本和收益的关系,所以教师的工作量加到极致,重点关注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否满负荷或超负荷,而对教学质量的实际效果重视不够。对教学质量的评估采用机械化、程序化操作,忽略了办学定位和目标,这样的教学管理只限于让一个教育机构规律运转,与教育的宗旨和目标相距甚远,没有实现管理为教学服务的功能。
二、促进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工作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实践工作的统一是指二者的目标和初衷一致,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当二者的工作目标一致时,才没有谁服从谁的矛盾,只有服从共同的目标。一个协调运作的管理机制将极大地减少内耗,使各项教育工作更富效率。管理制度是为实践活动服务的,背离了教学工作的教学管理制度,也将失去对教育实践活动促进支持的意义。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定位和培养目标需要相应的应用型教学管理制度支撑,如果教学管理制度自成体系、独自运作、主次颠倒,那么应社会需要开展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便是隔靴搔痒,不达目的;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革需要能为之提供辅助支持服务的教学管理制度;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创新需要具有创新意识、执行灵活有度的教学管理制度;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因此,没有一个与应用型本科教学目标一致的教学管理制度,诸多应用型本科教育理论的研究、课题开发、实践研讨都将是功亏一篑的。我们应用型本科教育需要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实践的统一。
三、建立服务于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的教学管理制度
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管理决定着教学工作的开展、决定着教育特色,建立一个服务型、务实型的管理制度体系,关乎教育质量和教育规律。以下建议基于本人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层教学工作经验,从环境、制度、方式等方面提出几点教学制度改革的愿望。
1.建立三位一体的制度保障环境
适用于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共同打造互动的保障环境,确保应用型本科的创新性、应用性教学没有硬指标的制度约束,同样也确保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管理制度在为教学服务的同时有柔韧度和科学性。目前标准化、僵化、局部单项管理的教学管理制度,其形成有一定的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如政府对应用型本科的评估标准是统一的、规范的、严格的,教学制度要保证各项教学活动形成的资料和数据符合评估要求;企业对高校的教学和管理没有参与的动力和热情,他们可以在人才拥挤的市场上方便地找到所需人才。但我们不能认为改变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现状只是高校的职责和任务,政府和企业的推动力也是根本性的要素。政府减少对教育的行政干预,留更多的自主空间给高校开展教学改革、管理创新,才能形成自由民主开放的大学氛围,才能谈得上实现教育的初衷,回归教育的自然规律。企业与高校的互动同样需要政府的促进,只有大环境宽松后,实践层面的改革才富有实效。因此三位一体的制度保障,才能促使应用型本科的管理制度改革放下包袱,轻车简从,直达目标。
2.建立尊重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管理制度
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为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的,而上述这些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什么样的课程设置符合社会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更适合课程特点和学生技能的培养、什么样的考核方式更适合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评估等等,只有教师和学生最有发言权。建立民主参与的动态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增强学生应用技能为原则对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再设计,有利于开创应用型教学模式改革的新局面,有利于教学改革朝着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方向努力,也会更充分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教师学生为本,实行灵活、自由、宽松、严谨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体现大学精神,才能让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工作符合其自身特点并造福社会。
3.建立适合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教学监控模式
教学监控包括对教学工作的管理和对学生考核方式的管理。专业课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的主体,对于这类课程的教学质量监控不适于采用规格化、程序化、形式化的管理模式。对于教学质量的监控应该从企业认同和学生认同感入手,企业认同、学生接受的教学质量才是我们追求的方向,不被市场接受的教学效果,即使完美符合学校各项制度,又有多少社会意义?建立适合专业课改革的教学管理模式才能服务于应用型本科的教育目标,只有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工作的目标一致才能形成合力,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预期;对于教学效果的监控管理应该建立弹性灵活实效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和企业说话;对于学生的考核方式不应由管理部门限定,约束对学生的评估考核方式就是对教学改革创新工作的限制。何种方式能评估学生的应用技能并适合专业课特点,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适当放权给专业课教师,知人善任,给教师信任和尊重,而不是对教师期中、期末的考试题型规范否、题库建设完成否、平时教学资料齐全否进行监控。
4.形成针对应用型教学柔性、艺术性、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文化
教育需要文化氛围,工厂式的管理不符合教育特性。应用型本科传授给学生的业务技能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不是靠硬性、统一的教学管理模式能达到效果的,相反这样的管理模式将会像桎梏一样约束着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自主性,会大大偏离应用型的教学定位。柔性、艺术性、人性化的管理文化才能造就积极活泼的课堂,才能引领教师和学生在知识、技能、智慧、素养的空间里自由翱翔。对于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用行政式的管理手段进行苛责,除了让教育工作围绕管理工作开展外,会让人忘记教育本身的初衷。所以柔性、艺术性、人性化的管理文化有利于应用型本科放手开展各项教育改革实践,有利于教学工作符合应用型的特色,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的实现,规范化、程式化的教学管理制度要追求的服从、统一、大好局面会在这种良好的管理文化中以赏心悦目的方式呈现。
会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会计核算课,主要包括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等课程;二是会计管理课,主要包括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两门课程;三是综合会计课,仅有会计制度设计这门课程。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完善会计规范体系;优化会计组织结构,规范企业会计行为;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强化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会计工作质量,提高会计信息使用价值。会计制度设计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对会计核算知识和会计管理知识能够全面地运用,而且还要求学生对前面所学的专业课知识进行综合、深化和升华。
二、当前用人单位对会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
在财务管理工作发展相对成熟的美国,从事基础会计工作的人员占比仅为10%,大部分财务工作者从事的都是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管理会计等工作。我国目前的会计人才结构严重失衡,从事记账、报账等烦琐日常性实务的会计占会计总人数比例的90%,所以当前的情况是记账、算账和报账的会计人员多了,而既能记账、算账和报账,又能从会计角度参与企业管理的会计人员太少了。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会计人员不能只具备基本会计理论和业务技能,还应该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会计人员不仅要会记账、算账和报账,还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企业,参与经营管理,制定或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堵塞管理漏洞。企业需要适合他们要求的会计人员,而对高校来说要考虑怎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会计人员的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我们需要在学生已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础上,开设能够明显提高毕业生综合能力的课程,为毕业生就业打好基础,而会计制度设计课程就是一门这样的课程。
三、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该课程不够重视。会计制度设计课放在大三的第一学期,考查课,课时每周2课时,使学生主观上感觉这门课程不重要,这也使得授课内容不能得到全面、详细的讲解,因而影响到教学效果。从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看,他们对该课的印象不深,学得不扎实。(二)教学方法单调。目前《会计制度设计课程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还是教师按章节顺序讲授课本基础知识为主。教师讲、学生听,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强调规则要求怎样,而忽视创新性教学、忽视案例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忽视训练学生职业判断和决策控制能力的教学,很难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很难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也不容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三)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缺乏灵活性。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制度设计课程课程考核仍然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内容大多数为单选、多选和问答题。这种考评方式的主要特点在于:重记忆、轻理解;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早已远远不能够满足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知识,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不用动脑动手搜集资料、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增加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计制度设计课程课程的理论性很强,主要围绕着“设计原则”“设计流程”“关键控制点”等内容,而面对的学生缺乏会计工作经验,难以理解这些内容,而且这门课程有的内容在以前其他课程中讲过,如果仅仅按照课本顺序来讲,学生会缺乏兴趣,因此该课程要注重趣味性。比如,引入各种鲜活的小案例由学生分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分析近年来国内外有影响的案件,提高学生对现实经济生活的关注度,启发其观察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二)运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是对实际发生情况的描述,一般涉及某个组织里一个人或者多人面临的决策、挑战、机会、问题或争论等。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在20世纪初首创的,它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形式,是按一定的教学目的,以案例为素材,让学生通过案例背景资料的阅读、理解、分析及分组讨论,使其置身在其中,如临其境地解决问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方法和过程。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迫切需要案例作为支撑。在教学中应充分使用案例教学法,尽量将内容案例化,将案例理论化。一方面,搜索大量案例,既包括早期的经典案例(如巴林银行、银广夏、中航油),也包括最新的重大案例(如张裕、绿大地、獐子岛);另一方面,对较好的案例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教学手段是一支粉笔、一张黑板,单一的讲授式教学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采用案例教学,可引入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实习指导法、研究指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通过声音、文字、图像和演示等多种信息要素,形象生动地说明某个会计事项的操作过程及方法,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三)建立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案例库。会计制度设计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需要有大量的案例,如果没有案例就无法实施案例教学。因此,需要建立内容丰富的会计制度设计教学案例库。获取案例资源可通过多种渠道:一是教师到企业专职调研,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二是建立高校之间的合作,互相交流教学案例;三是建立校企联合,以企业的实际案例作为教学案例。平时可以通过网络、期刊、报纸等途径收集真实案例。在我国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有2800多家,这些公司中有许多鲜活的案例,如“双汇瘦肉精事件———采购环节的反思”“万福生科财务造假”“博元投资成违法退市第一股”等。常用网站包括:和讯网、上海证券交易所、新浪财经、东方财富网、中国证券报、深圳证券交易所等。收集到案例后要进行加工,描述公司背景、事故或事件发生经过及后果、原因分析、经验教训等,并标明案例的出处,经过一定时期的积累,可形成一个资源丰富的教学案例库。(四)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建议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让学生不再受死记硬背的束缚,不再满足于“背会了”某些知识,而是促使学生深入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实际问题,提高会计制度设计能力,从而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型采用案例设计题,给出企业某一方面管理的需求或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没有唯一答案,只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个人的理解力、洞察力。平时测验还可以采用专业小论文和专项报告的形式,来提高学生信息搜集、新设企业会计政策设计等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利用网络资源,更多关注最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更多利用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五)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辅导。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便于学生学习。在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学校的校园网络平台,或者会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自己的QQ群,来进行网上教学和网上辅导、网上作业、网上测试、网上师生交流等。在运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辅导时,教师是指导者、学习组织者,也是一名学习者,学生是学习者、教学资料提供者,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相互学习的关系,比课堂教学更加灵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王春福 金淑红 单位:沧州师范学院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滕晓梅.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财会通讯,2014,(7):56-57.
精读课在中职专业英语各学科教学中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它集听、说、读、写、译为一体,是学生掌握外国语言和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载体。精读课教学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成功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形成,以及思想情操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授课之前应先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首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英语基础知识和学习程度,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分层教学;其次,了解精读课的实质内涵,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最终选择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一、精读课教学的实质
(一)精读课文是传播文化知识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最主要的属性,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而精读课文正是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的窗口,教师可通过课文讲解之前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注释和讲解,使学生对文中人物所处的时代及产生的事件有个大致的概貌,这样对接下来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及文中的语言才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的文化知识,因为文学作品具体综合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哲学思想等。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认为,读者在阅读文章时,其头脑中储存的文化知识有助于文章的理解。因此,精读课文教学在传播文化知识方面承担着重要角色。
(二)精读课文的学习必须分阶段、分层次。
不同文章,不同的学习阶段,课文的学习重点、授课的技巧和方法各不相同,同样,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其掌握知识点的难易、快慢也因人而异,我们可以把精读课文教学阶段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初级阶段主要要求学生掌握课文的重点词汇、课文难句和复合句的翻译理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和归纳能力,授课的重点是关键句和主题句,对课文理解要求较低,通常是表层的;中级阶段要引导学生注意篇章结构,培养推理演绎能力,对文章的实质内涵要有较深刻的理解;高级阶段则要注意知识的多面性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要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和概括能力,并形成对文章的评价性理解。此外,对学习能力和程度不同的学生,应采取分层教学的办法,对于能力差、程度低的学生,可要求其掌握词汇的基本意义,教会其判断段落主题句、关键句的基本技巧,对于理解力较慢的后进生则可以让他们分阶段掌握知识要点。
(三)精读课文教学是整体语篇教学。
语篇教学就是从语篇的整体出发,对文章理解分析和评价。精读课课文是由不同语篇建构的不同体裁的文章,每篇文章都会有一个中心思想,而中心思想又含有许多主题句,主题句分布在各个段落,每个段落则由不同形式的句子组成,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强调语言要素的同时,还要注意阐明篇章结构,点出中心思想,教会学生识别主题句。总之,通过语篇分析,学生在脑子里对课文形成一个“图式”,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此外,文章的体裁对其语篇内容也起着制约作用,Ventola(1995)认为体裁是生成特定语篇结构的符号系统。体裁分析既涉及文体分析又涉及语篇分析,其根本宗旨是研究语篇交际目的和言语使用策略。因此,教师既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语篇结构,又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体裁,在介绍背景知识的同时,适当地向学生介绍文章的体裁,这对学生的阅读理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精读课课文具有特定的人文价值。
精读课课文的教学不单纯是语言教学,它也是情感的教学,教师几乎可以从每篇文章的主题中挖掘出人文素质教育因素,其内容丰富多彩,包含着许多人生的哲理;它引人向上,劝善惩恶,提倡互助和奉献,激励人们热爱生活,追求理想,同时文章表现出各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也是很好的进行人文教育的生动例子。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适度地渗透人文教育,必要时还可以运用一些相关的有教育意义的英语谚语和格言,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外壳去品味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高尚的品质。在教学中教师应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之后,再进行有目的的指引,让学生分辨是非,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精读课课文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课前预习策略。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认知和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只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考虑学生个人的认知情感等因素,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知识,最大限度地承担学习责任。精读课对学生来说,预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充分地预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而且可以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的提问充满自信,勇于发言。课前预习包括:1.词汇的预习,包括正确地朗读单词,记忆英文词义,查阅该词的惯用法及相关的词缀;2.课文的预习,包括流利地朗读课文,预先通读全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标出文中出现的难句和疑点;了解文章的文体和结构特征,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辩证,提出自己的看法;3.背景知识的预习,教师应培养学生学会查询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能力,尤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来加强对英语国家的认识。
(二)采用多角度进入式的课前导入策略。
众所周知,新课的导入一直是英语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好的导入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求。对教师来说,精读课中的导入步骤恰恰体现了教学技术的一种手段,一种使得课堂教学尽快步入最佳状态的一种必要手段。由于精读课文内容和题材涉及广泛,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包容性,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在课前的导入阶段可针对不同的题材、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情况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导入。如:1.问题导入法。问题导入法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生动的客观教学情景和轻松和谐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将学习内容由现象到本质、由情感到理性层层深入地揭示出来,当然在提问的时候要不停地变换角度,留有余地并富有启发性,通过几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2.情景导入法。情景导入法就是利用图片、动画、直观教具,录像、电影、投影、幻灯、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结合文字声音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的刺激;例如在College Book II Text A“Using the Sun’s Energy”这篇课文中,我首先通过幻灯片演示不同的太阳能产品的图片,使学生对文中的solar furnace(太阳能炉子),solar still(太阳能蒸馏器),solar cell(太阳能电池)等产品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借助多媒体播放一段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工作的视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迫切地想了解太阳能在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运用,原本一节相对比较枯燥乏味的科技英语课,由于有了多媒体的声、光、画、色彩的效果而变难为易,通过幻灯片的演示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知识,同时增加了课堂的信息容量。3.音乐诗歌视听导入法。视听法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也是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导入手段。音乐是一种极富内涵的艺术语言,教育心理学表明:音乐教育与智育相辅相成。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动听的曲调活跃和丰富听者的思维和想象力,使学生在音乐声波刺激下思维活动处于敏捷和活跃状态。悦耳动听的音乐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能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而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是以精练的语言、和谐的韵律、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它不仅能培养语感,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积极性。以College English Book II Lesson One的听说练习为例,课本摘录了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一首“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在舒缓流畅又略显忧伤的音乐声中朗读这首诗歌,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细细地领会诗歌的真谛。可以说音乐诗歌视听导入法,丰富了学生的精神视界,提升了学生的文学修养,为接下来的课文的学习乃至将来对英国社会的文化及人文的理解奠定了基础。4.背景知识导入法。对一些历史性体裁的文章,教师可事先通过各种途径,如上Internet或图书馆等找到相关的材料或背景知识,把它们制成幻灯片;或以关键词出现、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图片形式展示。教师以介绍作者、讨论课文背景为切入口,把学生引入到真实的语境中去,利用课件将相关的背景知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展示在大屏幕上,营造出外国文化氛围,从中学生可以了解各个国家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及价值观,培养其文化交际意识,拓展其视野,从而使语言变得丰富有趣。通过画面上的背景知识引出课文的相关内容,教学效果倍增。
(三)协作学习和讨论相结合的课文讲解和巩固策略。
大学英语精读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因此它的目标就不单纯是灌输知识,而是使学生利用知识更好地进行交际活动,讨论式教学法利用灵活多样的讨论或会话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协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策略,它主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环境交互而自主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所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协作、讨论等活动,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协作学习注重在教学中让学生协同做事,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这两种教学模式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具有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教师为指导、为辅助的教学原则。这两种方法的契合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语言交际和运用能力,而且能给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空间,使他们懂得知识有时也可以通过讨论来获得,学生在共同协作中可以获得更加完满学习效果,培养学生与人共处的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这里以College English Book II Lesson 7 Text A “Using The Sun’s Energy”为例,具体说明如何在课文教学中实施这两种方法。
基于协作学习理论原理,在课文讲解阶段,我把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细化为Global reading,Language focus,Text organization和Text extension四个方面的任务,突出“自上而下”(top-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up)的阅读模式与理念,注重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1――Global reading:Take a 5 minutes’fast-reading then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at do we call the new cooker the house wife uses?
2.Why does the house wife is happy to use the new cooker?
3.According to the scientists,what kind of energy source can meet the world’s enormous need for power?
4.Besides cooking,in what aspects can solar energy be used?
5.How many types of solar equipment have been used so far?
6.Why is solar still very important?
7.What are the advantages of solar cell?
通过学生个人运用skimming和scanning阅读技巧,以及分组讨论总结或个人总结回答以上问题,使学生从语篇层次上理解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任务2――Language focus:小组讨论课文的难点、重点及语言点,并分别针对不同段落的语言点,派各小组代表向班级讲解。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与传统的课文讲授方式不同的是,教师没有对课文的每一个句子作详细解释,而是根据教学大纲、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对课文中的内容要点、语言难点及重点进行拾遗补漏、总结归纳;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和评价。
任务3――Text organization:小组讨论课文结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通过分组讨论和集思广益,对课文的段落结构用表格作出了划分。
Paragraph Main ideas
para.1The house wife are happy to use solar furnace.
para.2Scientists believes solar energy is the only kind to meet the world’s need for power.
Para.3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using of solar energy.
Para.4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solar equipment.
Para.5Solar stills are very important because they can provide fresh water very cheaply.
Para.6Two advantages of solar cell.
这一阶段的任务,学生主要采用小组讨论、辩论、合作、问题解决等方法,通过这些协作学习模式的应用,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和互动性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一味地“接收”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协作学习策略的应用,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学生不仅能多途径、多层面、多角度地获取语言知识,而且学生的语言技能发展和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写作创造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发展。
任务4――Text extension:通过前面的活动,学生对课文主题、文章结构和语言知识有了全面的了解。这一阶段的任务是让学生巩固课文中的语言点,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炼文章主题的精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作为活动的指导者,应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特别是有争议的焦点或热门话题进行讨论,师生和生生之间畅谈彼此的见解和观点。例如就本课“利用太阳能”的主题提出以下几个供讨论的问题:
1.How can we make good use of solar energy to develop more and more new solar product?
2.Is it more important to cut down waste of energy or to explore new source ofenergy?
3.What will happen to the world if all coal,gas,oil are used up? Do you think this will happened?
在这一阶段,运用讨论法教学的关键在于设疑并正确引导,让学生分成组块,各自站在不同的立场,把握观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观,以及自由、大胆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又把教学放在英语语言环境中,创设交际表达的情景,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创造性。应注意的是,在阐述观点时,教师一定要聆听学生的不同声音,营造民主公正的思辨气氛,并鼓励学生多用生词和新词。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情怀。
三、结语
精读课文是英语课堂教学的综合载体,其中所运用的策略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教师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及课文讲授策略,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文化教育,教师只有透彻了解每篇文章的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地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和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发挥精读课文教学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207-219.
[2]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96.
[3]章灵舒.职业院校英语课文的教学策略[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6,(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253-02
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体系中对毕业论了明确规定,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完成毕业论文,以达到检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目的。各高校也要求本科生在完成本科学位论文后取得相应的学分才可以获得本科学士学位证书。可见本科学位论文对于本科生学习阶段的重要性。同时国家教育部对本科学位论文的要求和评估,也督促高校教师要认真辅导学生完成本科学位论文,目的是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的人才。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认真解读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本科学位论文的指标体系,理解它吃透它,才能更好的做好这项工作。
一、本科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本科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从选题和学位论文质量两方面进行解读。本科学位论文选题上总体要求是选题的性质、难度、分量、综合训练等情况要反映本科学位培养目标的要求,而对学生培养目标的核心是通过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从性质上解读,选题就要研究当今社会生产力的最新发展方向,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即选题要紧密结合工程、生产实践和社会实际,难度、工作量适当,体现专业综合训练要求。要求学位论文在实验、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事件中完成。从难度上面解读,要求学位论文所涉及的知识基本在学生所学知识范围内,或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解决这样一个层面上,选题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选题要反映综合训练,要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中完成。比如电子信息方向的本科毕业生就要利用自己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如电路、信号与系统和通信等选择应用性的课题,如通信中信号干扰问题的研究、路灯亮度随光线变化的电路设计与应用等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不仅联系实际,而且将自己的基本知识活学活用。而对于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深入生活中进行社会调查去获得第一手的数据作为选题依据。对于机械设计专业的本科生可以选择工程实践方面的课题,并且到实践中去检验理论,如涡轮机转速影响因素的研究等。通过这几个实例说明选题一定要结合学生所学习的基本知识作服务社会创新性的课题。当然选题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那么对导师的要求就比较高了,导师一定要理解学位论文选题要求,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进行论文选题。选题的性质、难度、分量、综合训练等情况要反映本科学位培养目标的要求,选题要在工程、生产实践和社会实际中进行,选题难度、工作量适当,体现专业综合训练要求。
本科学位论文质量也是最基本的评估要求之一。选题来源于实践并且要在实践中完成,完成得怎么样,是一个关键问题,就像盖房子,设计好方案,是不是严格按照要求去做了,这就是本科学位论文的质量指标体系。论文的学术水平、应用价值是否较高,能够反映出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写作方面看,学生是否能够熟练地应用计算机和英语进行论文研究,能否应用各种工具查阅文献获取有用的信息,能否自己撰写论文,设计程序以及表达与交流,这些都是反映论文质量高低的一些标准。导师的指导和监督也是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最基本的要求,导师自己应该有一定的学术研究,并且发表一定的学术论文,只有这样,导师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导师指导学生的数量不能太多,指导的学生多了,导师精力有限导致对学生的指导所用时间会分配不均,会导致论文质量下降。从选题的角度,要求学生一人一题,这样学生可以专心做自己的课题。总的来说,论文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能够反映社会发展需求,导师要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如硕士、博士或者讲师以上发表过较高水平学术论文的教师。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撰写、表达以及撰写过程中应用计算机、外语和查找文献的能力都是影响学位论文的重要指标。
二、评估考察点解读与对策
评估考察点对选题要求是选择紧密结合工程、生产实践和在社会实际中的比例,选题难度、工作量是否适当,是否体现专业综合训练要求,选题是否有一定的重复。选题中题目的要求也很重要,题目是否选择的太空太大,或是偏离实际等。要求导师在选题时尽量安排课题在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中完成,选题应该在充分的调研、反复的论证后由学生答辩后决定,这样可以避免选择的题目难度适中,符合评估选题要求。评估考察点对导师的要求,考察点重视指导过程和指导记录的规范性。检查一名导师是否指导的学生超过10人,导师是否符合指导教师资格,是否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在学位论文的整个指导过程中是否认真指导,即指导记录是否齐全,论文是否按时认真修改,并保存好修改记录。这一点上一定要认真选择符合条件的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要求导师也进行一定的科研活动,并且关注本学科最新研究动态,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论文质量。评估考察点对时间安排的考察点,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有一定的过程,是否适合本科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评估考察点对论文真实性的考察,检测论文是否有抄袭现象。要求重视论文指导过程,并做好记录和保存,切忌集中记录、集中指导和集中修改等不好的习惯。
三、对教学改革的影响
本科学位论文完成的基础是学生首先具备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扎实的基本功来源于学生平常的学习,因而日常对学生的教学活动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在教学活动中为本科学位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要做好平常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学改革中可以采取每学期进行一定的专业参观、实习和见习,增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科前沿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写小论文,进行发表。在教学中也可以有针对性的布置一些可行的、学生可以通过已有知识完成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或是几个学生一个组完成。可见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体系中对本科学位论文的要求进一步丰富了大学课堂教学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黄蓉生.关于高等教育质量基本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4):5-9.
〔2〕黄杰.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浅析及有关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TMLC)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研究,2011,(12):11-12.
〔3〕张美华,虞慧群.学位论文重合率检测引入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32(4):79-80.
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广泛的阅读不仅可以丰富人的知识,开阔人的视野,而且可以开启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审美品质。在倡导学习型社会的今天,恰当有效的课外阅读对于小学高年级同学来说尤其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我们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以精读带泛读,以课内带课外,要讲究阅读效率,提高阅读速度。
一、运用迁移
阅读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阅读过程中如何操作所需要的一般程序、基本方法和有关技巧教给学生,使学生对阅读理解的操作过程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还要训练学生在掌握关键性操作要领的基础上,讲究操作的灵活性,使学生能根据不同的文章选用不同的方法,主动把握理解的契机。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把从课堂学到的理解词句,概括内容,归纳中心方法规律,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培养自己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迅速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如用朗读感悟,体会人物内心这个方法学习《印度洋上生死夜》一文后,教师就要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学习《船长》《平分生命》等文章。
二、 尝试速读训练
(1)“遮盖速读法”。准备好一张白纸和书页差不多大小.放在书上端,读完一行就把纸往下拉,盖住读过的一行,使眼睛不能来回重复,同时减少眼睛的左右移动,增强眼的视觉广度。随着训练.把遮盖挡用的纸往下拉的速度加快,即可逐渐提高速度。
(2)“限量速读法”。在阅读前确定阅读的数量,限定时间读完。学生可能一开始不行,但随着逐步训练,能渐渐提高阅读速度。
(3)教会学生做笔记。俗话说:好脑袋不如一支烂笔头。笔记是记忆的贮存器,资料的仓库,思考的激发器,创造的发源地。①眉批笔记。在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②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③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④写心得体会,也就是读后感。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文章保存下来。
三、开设“课外阅读课”
把课程表中的一节“兴趣活动课” 设立为“课外阅读课” ,推荐读物、指导方法、欣赏评析。保证每周一课时,师生互动,逐步把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过渡。
四、展示阅读成果
把课程表中的另一节“兴趣活动课”作为学生阅读活动的交流舞台。
(1)每两周“两个一”交流 :一首古诗、一句名言警句。
(2)每月一次语文活动:成语接龙、读书笔记展评、讲童话故事、诵读古诗、说新闻、谈我最喜欢的书、“新书介绍”等。
(3)每学期一次“语文节”:诗歌朗诵、手抄报比赛。
“读书擂主”每月一评。为了刺激疏于阅读摘录的学生多读多记,沟通学生之间的联系,活跃学习气氛。经过评比,我把在阅读活动中涌现出的好的典型,给予“读书擂主”的光荣称号,让他们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告诉同学,把自己大量的优秀的读书笔记提供给同学,这时,所产生的效果就不仅仅是增长学生知识,更是一种重于言教的榜样的感召力和生生之间的融洽。
(4)成果展示,让他们在阅读活动过程充分做主人,边做边评,边评边赏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发展读书、写作、动手、反思、评价等各方面的语文素养,体验学习的乐趣,受到心灵的震撼。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会在兴趣阅读活动中有话可说、可写,甚至可以把自己在阅读活动中积累的经验搬到课堂上来,以利于他们主动建构。“班级读书会”是一种很好的做法,是先引导孩子用一段时间去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好书,然后用一个集中的时间由同学和老师以及家长共同对作品进行自由的讨论,其间也可展出一些孩子的读后感或其他作品。
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做细心人,经常暗中提示指点,给他以“一鸣惊人”的机会,从而促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较好的发展。让课外阅读成为高年级同学的一种快乐。
五、体验读书之乐
想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首先要做的是教师自身应当具备“育人”的意识,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规律以及相关特点有一定的掌握;其次,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对课堂教学艺术有一定的掌握,并保证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这样有利于让学生的学习氛围变得更加的轻松、愉快,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会更加坦诚的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交流。
1、在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方面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1.1重视加强阅读教学中文本的朗读和感受
现代阅读观对于阅读教学的理解是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是这个对话的中心,而文本的意义在于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自行发现文本中的重要意义,并将其有效的构建起来,所以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提高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重视文本朗读,因为朗读可以将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因素。
1.2重视加强阅读教学中文本的阅读和体验
目前小学语文课文中,文章大多都来自于名家名篇,语言华丽、情感丰富,就连说明文也写得非常生动有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要让学生感同身受,就一定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重视加强表情感染;小学生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增加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这样可以有效的感染、激发学生情感;其次要重视加强语言感染;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要是使用慷慨激昂的声调去阅读文章,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最后要重视加强画面渲染和实物演示;世界万物丰富多彩,教师利用图像引导学生进入到自然世界、童话世界中去,可以让学生心灵和情感上面产生共鸣,进而激发出学生的阅读情感,除此之外,教师将生活中的实物拿到课堂上供给学生观察,也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
2、在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方面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口语交际主要指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课本素材中将作文题目提炼出来以后,就可以让学生决定接下来的课堂流程,教师从旁做出适当引导即可,所以在口语交际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朋友的身份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并且要注意语气的转变,例如: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可以将语气“你应该怎么样……”转变成“你觉得怎么样”,这样有利于为学生创建非常轻松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情感、态度的表达。
3、在语文教学中的汉字教学方面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语文课程的相关标准要求一、二年级的学生在汉字学习过程中,做到认识1600左右数量的汉字,可以写出800左右数量的汉字,要求五、六年級的学生在汉字学习过程中,做到认识3000左右数量的汉字,可以写出2500左右数量的汉字,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汉字教学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些汉字,然后在合理的借鉴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方法,使五年级的学生可以更快的熟悉这些生字。例如:一年级语文教师在开展“锄禾”这节课教学的时候,可以使用识字与诗文理解相融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去了解生字和诗文意思,这样可以取得字出图像、图出情感、情感升温的理想效果,在进行生字巩固的时候,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出这个字的意思和用处,五年级的教师可以引用一年级这种识字教学方法,这样不管是哪个年级的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都可以将情感融入进去,切实的了解字的含义。
4、在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方面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4.1根据目前的作文教学情况进行需求改革
很多小学生都难以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写出来的作文也缺少激情、感情、感染力,导致学生的作文不能将真实的自己很好的展现出来,再加上教师不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与学生之间产生情感隔阂,使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作文中表达出来,这样会让学生的文章缺乏个性,所以一定要根据这种情况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情感沟通,鼓励他们积极表达情感、态度、价值观。
4.2重视加强情感的融入
教师想要让学生的作文中具有丰富的情感,就一定要对学生的情感状态有一定的了解,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情感更加丰富,态度、价值观更加明确,首先要重视情境的创设,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不同的写作情境,这样有利于扩展学生的写作空间,以自主作文课的形式促进学生勇于展现自己、表达情感;其次要重视题材的扩宽,将作文素材与生活进行紧密的结合,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中去,这种熟悉的习作内容,更有利于学生观察和表达;最后要重视生活阅读量的积累,这样有利于增强情感、精神方面的交流。
结束语
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情感,那么无法找到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教育行业在开展教学的时候,除了追求教学效率,还要重视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语文作为情感表达的主要学科,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各个方面加强情感的融入,加强学生情感的培养,这样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一、中职英语教学现状需要英文报刊阅读
1.职业特色不明朗,教学资源跟不上。(1)在教材方面,英语和专业达不到有机整合,专业性不够强。鉴于中职生生源复杂,知识结构、层次等各异,现在的英语教学内容未能与中职学校的发展相匹配。恰巧,英文报刊可以起到“搭线”作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喜好进行选择。这样既可以培养学习兴趣,又可以填补教材方面的欠缺。(2)在课程设置方面,英语基础课没能被重视。本着中职英语“管用够用,适用为度”的说法,英语课变得随意性很大;导致随时删砍,课时不够。针对这种情况,布置学生课外阅读英文报刊值得一试。因为报刊能吸引读者的最大优势是新鲜,比如热点新闻大放送,明星人物全接触,时尚英语脱口秀,现代科技快点击等;既然课内实践不够,那么在课外多看点英语、熟悉些英语也不错。
2.学生“轻”英语,学习意识不够。中职生英语底子薄,学习热情差,整体英语水平差异比较大。理论上说,学生上职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择业、就业;所以,他们往往“重”专业课而“轻”文化课。而且,中职生的文化课水平普遍不高;对英语学习的目的和重要性认识也不够。他们认为只要专业学好了,文化学不学无所谓的。迫于学校文化课课程的规定,他们不得不硬着头皮皱着眉毛继续“啃”下去。这样,职高生的英语学习就进入了“不懂不学、不学不会、不会就厌学”的恶性循环。
3.教学形式单一,传统模式待改进。中职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会意识到自己难以胜任有关英语方面的工作。比如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居然会写不出外贸函电,连最简单的日常口语交际也成了问题,他们真是“有口难开,有手难写”。这不能不说已与职校的发展定位完全相违背,与学生的就业趋势不相适应。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惨状?有时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当前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英语课堂仍是以讲授为主,“满堂灌”仍是普遍现象。学生被动,不能独立掌握知识,没有时间及时思考、消化、吸收。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做不到对每个学生都“面面俱到”,师生之间的交流及信息的反馈甚少,总有些学生是那么可怜地被充当为“遗忘”的角色;因此,教学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师不能成为“配角”,学生亦不能成为“主角”。
二、英文报刊的特点适合中职的英语教学
1.语言时尚化。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及社会生活时刻都在发展,报刊就能对这些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可以说,报刊充当了时代潮流的喉舌,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最新信息。英语又是世界上最最流行的一种语言;那么,以英语为载体的报刊也相应地成为最畅销的报刊。所以,英文报刊反映着世界各国社会文化和语言的发展和变化,并能把最前沿的时尚语言带给读者,3.0增加其词汇量、丰富其语言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紧跟时代步伐、激发学习兴趣。
2.风格多样化。为了能有效地吸引读者,为了避免只有枯燥文字带来的反感,为了能进一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英文报刊总在不断改变着风格。报纸上不仅仅有文字,同时还附有图片、表格、卡通片等,形式多样,图文并茂。而且,许多英文报刊除了发行纸板报纸外,还有网络电子版。学生可以进行网上阅读,方便、快捷。而英文报刊那不断更新的排版及色彩,一方面适合学生的口味;另一方面使学生每次阅读时都充满新鲜感,很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对阅读的厌烦情绪。
三、英文报刊阅读辅助中职的英语教学
1.辅助教学目标的达成。中职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人文素养的发展为基础。英文报刊则能辅助这些教学目标的达成。它对英语教学是一种相当好的补充和延伸,既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又能加强素质教育。
2.英文报刊辅助中职英语的教学方法。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打好英语学习的基础至关重要。现来谈谈英文报刊在词汇教学和阅读教学两方面的辅助作用。
中职英语教学的重点应在于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英语!如果学生能将英语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技能的获得,并且把所学的语言技能运用于生活,那才是英语教学的真正成功!利用英文报刊的丰富内容作为课程资源,通过英文报刊的阅读,学生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将有所提高。报刊英语作为一种时事英语,突出阅读话题,富有时代气息,在英语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英文报刊阅读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魏敏,江怡.报刊阅读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