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3: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地基施工技术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由于软质地基的受力计算和分析模式均较为复杂,所以必须按照设计要求在规定位置埋设路肩沉降观测标进行观测,提供路基沉降数据。水平型沉降管一般采用全塑高精度测斜管,直径为7cm。水平放置于平宽路堤底部并延伸到新的护坡道。利用混泥土小方桩埋设于新路堤的护坡道外侧或拼宽桥头路堤前缘,利用测斜管观测整个软土层的水平位移情况。
1.2土工格栅、路堤桩及搅拌桩技术
土工格栅控制新老路堤不均匀变形,在路面底基层与路基之间铺设土工格栅。土工格栅一般应采用缝合搭接,其受力方向联结处需高于材料设计的抗拉强度,横向与纵向搭接长度分别应在20mm及100mm以上,且在铺设时不得有褶皱并拉紧固定。路堤桩一般作为软土层埋深在13m以上的路段的桥头。在施工时为便于排水,施工场地应高于地面,碾压的压实度应达到85%。搅拌桩主要有粉喷桩、水泥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等,在施工中由于粉煤灰的占粘结性较弱,应用时应掺加固化剂固结成型,为加速粉煤灰混合物的流动,需应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
2高速公路桥梁施工中地基处理技术分析
下面根据在韩城龙门下穿下桑线框架立交技术工作经验对高速公路桥梁地基处理施工的技术要点进行分析。首先,应根据施工地区具体的地质环境设计地基处理方案。考虑地基处理的相关客观制约因素,总结地基处理过程中的经验及地基处理规范和规程的涵义。设计方案中应重视对施工桥梁中的地基与施工地区具体土壤地层、流沙、地下水等情况之间的联系,并对此联系做出探讨。在实施地基处理时,可采用CFG桩复合地基处理技术,CFG桩的优点为施工成本低、操作简便、速度快、质量高。CFG桩的技术应用于施工中,施工垂直度偏差应控制在1%以内,对于桩径、桩长等其他指标应根据具体实际施工而定。
3高压旋喷桩技术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本次结合自身在黄延高速合同部的经验,分析高压旋喷桩技术在地基施工处理中的应用。黄延高速公路是由包头到茂名线在陕西境内重要组成部分,全长143.2公里,是由黄陵县到延安的和白坪。其中某段高速公路穿越山区,填土高度为6cm,地基承载力为180KPa以上,沉降量至小为300mm。采用高压旋喷桩进行地基加固处理,旋喷桩直径为60-90cm,桩深达11-18cm,施工为单管法。
3.1高压旋喷桩施工技术参数
首先将钻机移至设计的平面坐标空位上,探头对准空位中心,插入旋喷注浆喷嘴,并进行钻孔,两者需同时完成。水泥浆水灰比例为1:1,材料为普通水泥和掺加剂,搅拌3分钟,喷射过程中的压力为20MPa左右,速度为每分钟22cm,喷头旋转速度为每分钟26r,可适当提高喷神压力和速度降低回转以加大股阶梯尺寸。在完成搅拌喷后应及时冲洗注浆管等设备避免管内凝结堵塞。
3.2高压旋喷桩技术应用要点
3.2.1高压旋喷桩的施工的问题与处理。首先,对于应用高压旋喷桩容易出现冒浆、固结体顶部出现凹穴、压力骤然上升等问题。对于冒浆的处理主要可根据冒浆地质层情况、旋喷效果等判断旋喷参数。检查冒浆原因,若为软质土出现不冒浆或断续冒浆则可视为正常,若为空洞、通道所致可采取继续注浆。冒浆量多大为注浆量与有效喷射范围不适应,解决措施为缩小喷嘴孔径或提升旋转速度。固结体顶部凹穴的解决方法为开挖出固体顶部,灌注浆液或直接填满凹穴。压力骤然上升可设置过滤网,通过检查浆、水、风通道,加强注浆泵的保养,高压泵压力偏小需采取检查活塞、阀等零件等一系列措施进行预防。
3.2.2高压旋喷桩质量检测。第一,做好开挖检查,开挖检查需在水泥浆凝固后进行。检查固结体的质量、有效直径、垂直度及固结体态。第二,进行钻孔检查,在旋喷桩半径处钻芯取样,观察固结体的整体性及长度,鉴定其物理性质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第三,室内试验、试样对象为钻去的试件,测验其无侧现抗压强度。第四,载荷试验,本段高速公路进行了16组平板静荷载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平均单桩承载力为216.5kN,桩间图的平均承载力为101KPa,旋喷桩符合基地平均承载力为228KPa,符合设计要求。
4PCC技术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PCC技术应用于高速公路地基处理其主要流程为:对场地进行平整与清理,做好控制点定位及水准点及引测交接工作。固定活瓣,将沉管压入土中,准备混凝土,搅拌混凝土并灌注混凝土至管顶,沉管灌满之后,先振动再拔管。在施工过程中应控制施工质量。在管桩施工场地附近设置基准点,并由基准点引出管桩桩位,并设置控制桩,并对其进行检查和保护。对材料严格检测至合格,采用高频率的打桩锤,桩机的垂直度和水平度应做好调整,垂直偏差应在1%以内,混凝土浇注管桩的量应大于理论计算体积。为确认孔深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需在沉管外侧或桩架上设置标尺。
在建筑工程建设中,为了防止软土地基上的建筑物发生移位或者沉降,我们可以在建筑设计方面采取一些措施。具体来说,第一,对于那些砖混结构的建筑,在对它们进行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对建筑的外形、基础结构、荷载以及地基状况等相关问题的分析,科学合理地设置纵横墙,尽量使建筑物的内外墙保持贯通,建筑物的平面尽量简单。第二,对于那些荷载差异性比较大,建筑体型又复杂的建筑,在设计的时候尽量采用框架结构,同时也要强化建筑物的整体刚度,以满足软土地基不均匀下沉状况。第三,对于那些多层建筑,为了减少软土地基对建筑物的影响,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可以采取设置地下室、采用轻型结构以及调整荷载分布等措施。第四,对于那些仓库或者厂房,在建筑设计的时候可以通过运用静定结构或者提高建筑刚度来避免软土地基对建筑物的危害。
1.2软土地基处理问题
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针对不同的软土地基,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处理,从而为建筑工程提供一个较好的地基环境。具体来讲,第一,对于一些古河道、暗沟和暗塘,我们可以采取短桩、基础加深或者换土垫层的方式进行处理。第二,对于那些地基表层不均匀的地基,我们可以把地基表面的一些软土层挖出,换土进行夯实。而对于那些厚层的软土地基,我们可以使用堆载预压的方式进行处理。第三,如果建筑物对地基沉降的要求比较严格,我们可以运用桩基的方法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软土地基的沉降幅度。
1.3软土地基施工技术问题
(1)挖土和围护工作
第一,挖土工作。在对软土地基进行挖土工作的时候,要需要注意两点。首先,在挖土时,一方面要避免扰动软土地基中的持力土层,并依照相关规定做好基槽、基坑中的放坡和边坡支护工作,防止挖土过程中出现塌土状况。其次,在挖土之后,还要由施工、勘察、设计、监理单位等对于基槽、基坑进行检查,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进行解决。第二,围护工作。对于一些比较深的基坑,按照相关要求,我们还需要使用预制桩、板桩以及钻孔灌注桩等对其进行围护,从而抵制软土层受到挤压时所产生的一些推力。
(2)增设垫层工作
目前,很多建筑工程中对于软土地基的处理都是使用换土垫层的方法。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换土垫层又包括碎石垫层、灰上垫层、煤渣垫层以及砂石垫层等多种类型。虽然换土垫层的材料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在软土地基的施工中所发挥的作用都是类似的,即使用垫层不仅可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少软土地基对建筑工程的破坏,而且在减少软土地基的沉降量和加快软土层中的排水固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增设垫层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软土地基施工技术。
(3)加强施工管理
第一,施工进度方面。在软土地基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其特殊性,我们需要对施工进度进行严格控制。比如,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要求来实施,混凝土的浇筑构件要均匀掌握,每天施工的高度最好不宜超过1.5m等。第二,施工设备和人员管理方面。施工现场的一切机械设备,必须经常检查、维护和保养。如果夜间施工,现场要有足够的照明,以保证施工人员安全和施工质量。由于软土地基施工的要求比较高,施工人员必须按照相关规定持证上岗,禁止无证人员操作。第三,施工监测方面。在施工过程中,还要做好现场监测工作。比如,每天必须在工地巡视检查质量、安全,如发现问题及时向班组工人提出整改,并复查整改情况。坚持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安全检查制度,建立登记、整改制度,在查出的隐患没有排除前必须有可靠的防护措施,如有危及人身安全的情况,应立即下令停止作业,以人身安全为第一要务,待整改完成并经验收合格后方能恢复施工。第四,基坑监测方面。受基坑挖土等施工的影响,基坑周围的地层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基坑周围密布有建筑物、各种地下管线以及公共道路等市政设施,尤其是工程处在软弱复杂的地层时,因基坑挖土和地下结构施工而引起的地层变形,会对周围环境(建筑物、地下管线等)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进行基坑支护结构监测的同时,还必须对周围的环境进行监测,做到信息化施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首先,在针对设计文件的技术交底工作中,设计单位需要在施工图设计文件完成并通过审查,将其交付相关部门施工的这一时间段内,遵循法律规定的义务,对项目设计的意图、设计思路、关键设计指标以及施工期间的注意事项等关键内容进行详细阐述。技术交底的对象包括项目建设的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以及质量检查单位等在内。当前,针对设计文件技术交底所采取的做法多是由法人单位委托监理单位组织与本工程相关的参建单位进行技术交底,全面移交包括设计图纸、设计阶段测量资料以及水利工程项目功能特点在内的基础资料,这些资料的交底对确保施工质量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其次,在针对施工单位的技术交底工作中,施工方技术总负责人需要面向驻施工现场总工程师进行全面交底,技术交底的内容是与施工技术相关的全部内容。通过施工单位交底的方式,能够使现场技术人员对水利工程项目概况、施工总部署情况、施工方法、施工进度要求、施工质量要求等相关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使其在施工作业中实现对工程技术的全面管理与控制。
最后,在针对施工班组的交底工作中,工地技术负责人需要及时面向施工现场班组组长以及技术人员进行交底。此项技术交底也是整个水利工程现场施工以及质量控制工作的核心所在。通过施工班组的技术交底,能够使项目建设的基层技术人员掌握整个项目建设的基本概况以及技术要求,从而从基层入手,为工程施工提供技术保障。
2技术交底的文件编制
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技术交底过程当中所产生的一系列交底内容必须由专人进行统一编制,在确保其能够对施工技术发挥指导作用的基础之上,根据不同的施工部位,确保技术交底文件具有预见性、完整性以及针对性等多个方面的特征。具体而言,在技术交底文件编制方面,需要遵循以下三方面的原则:首先,技术交底文件编制需要满足预见性的原则。即技术交底资料的编制者必须尽早投入准备工作,集思广益,根据水利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预见性提出在施工过程当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同时考虑可行的解决方法,尽量不遗留缺乏针对性解决措施的安全隐患,将各种质量问题消灭在摇篮中。其次,技术交底文件编制需要满足完整性的原则。技术交底文件编制的完整性是指编制的内容需要覆盖全面且具体,突出重点。简单来说就是要求在技术交底前要认真熟悉图纸,掌握工程特点、设计要求,对设计图纸漏项或有疑问,需要变更、洽商或调整的内容,在施工组织设计部署、工程细部做法、操作规程和验收规范中要明确,并在技术交底书中明确标注,技术交底中遗漏的事宜,按有关规程和规范执行。最后,技术交底文件编制需要满足针对性的原则。即所编制技术交底文件需要充分体现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特点,同时还需要在编制中对交底班组所承担的施工任务加以考量。
3技术交底的基本要求
在水利工程项目进行技术交底工作的过程当中,必须明确哪些环节是施工重点。针对工程项目中的重要结构,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部位或者是施工难度较大的部位,必须预见性地提出施工作业的要求与措施。同时,针对直接决定施工进度的关键部位,若涉及到对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还需要编制专项可行的施工方案。若施工期间,实际施工与设计图纸上产生变动,则需要及时向有关班组负责人进行设计变更内容的交底工作。结合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一般特点来看,技术交底需要同时采取样板交底以及书面交底两种形式,同时可适当地辅助进行口头式交底。若交底项目在整个工程建设中占据地位非常关键或施工工艺比较复杂,还需要附加翻样图纸。根据技术交底的形式不同,所对应的基本要求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首先,从书面交底的角度上来说,此种形式的技术交底基本要求是由技术负责人在遵循相关规范与规程技术规定的基础之上,结合本水利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的分项工程内容,编制详细的书面技术交底记录,形成文件并妥善保存。其次,从样板交底的角度上来说,此种形式的技术交底基本要求是针对水利工程项目中的某一分项工程,需严格按照设计图纸中所提出的设计要求,由技能水平较高的施工人员先行做出样板,按照样板标准面向施工班组进行技术交底,掌握样本施工的操作要领以及质量控制标准。
(2)沉降缝的基本形状及成因。由于建筑地基基础的不均匀沉降所产生的裂缝主要有竖向裂缝、斜向裂缝以及横向裂缝三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斜向裂缝,主要由于在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作用下,其砌体的内力分布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附加应力作用下,砌体的抗拉抗剪强度进一步减小,因此产生升了拉力作用下的裂缝。在该作用下产生的裂缝与地基基础的不均匀沉降有着较为明显的对应关系,沉降缝的最高点是地基基础沉降量相对较大的地方,最低点则为沉降的交点。造成以上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多种多样,总的来说是由于建筑地基工程的地基土质不同导致其压缩性不同,使得楼房的荷载力不均匀,从而在建筑整体刚度不均且称重体系杂乱无章的情况下,就会产生相应的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虽然其表现为建筑墙体的开裂,但是其与荷载作用下产生的结构裂缝在本质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2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危害及沉降量的测定
(1)地基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危害。由于建筑地基土本身所具有的压缩性,造成了建筑地基在自重应力以及附加应力作用下会产生一定的沉降。通常情况下来讲,建筑地基沉降现象不会对建筑物本身产生较大的影响,可以在施工过程中通过预留沉降标高的方法对可能存在的地基沉降问题做出有效的解决。但是由于建筑地基工程土层厚度变化问题以及建筑荷载差异问题和基础类型差异,会容易使建筑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现象,最终造成建筑物自身倾斜,并引起建筑上部结构应力作用增加,或者是建筑物底层标高逐渐减小,建筑物总高度也随之相应减小,在积蓄到一定量之后,严重威胁到整个建筑的安全使用。
(2)建筑地基沉降量的确定。在长期的荷载作用下,建筑地基的沉降量基础主要经历了初始沉降、固结沉降以及次固结沉降三个阶段,最终相加在一起形成了建筑地基沉降量。其中初始沉降量主要是指由于饱和软土中的孔隙水没有及时排出而发生的沉降,该时期地基土体只发生了形变而并没有发生体变。而固结阶段的沉降是随着荷载作用的逐渐推移,在外部荷载不变的情况下,建筑地基中的孔隙水不断排除过程中发生的沉降。
3建筑地基工程不均匀沉降的预防
(1)前期地质勘查及质量控制。建筑工程施工前期的地质勘查工作是其建筑地基工程开展的重要科学依据之一,首先应保证的建筑地基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从而便于在该依据下进行建筑地基工程施工的人员素质培养及专业技能培训工作。
(2)提升设计的多样性。在进行建筑地基工程设计时,应注重设计方案的的多样性特征,从而保持地基基础和建筑整体之间的刚度联系。在进行建筑平面形状的选择时,尽量做到规划方案的整齐性,避免出现较为复杂的形状或者是过多的转角,当存在着建筑物长度过大的情况时,应考虑在适当的位置设置相应的沉降缝,如果建筑设计形状较为复杂,该位置可以选取在建物设计的转折处。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建筑地基土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那么应将临近建筑也同样纳入考虑范畴之内,避免其可能对其造成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纵横墙合理布置的范式,对存在的不均匀变形现象进行有效的调解,比如建筑在为砖石承重结构时,可以在保持其尽量贯通的情况下确保横隔墙的间距适中,从而有效预防裂缝问题的出现,在整体上提升建筑物的性能。
4建筑地基沉降缝的设计原理及控制措施
4.1建筑地基沉降设计的原理相关研究和实践结果表明,三相系土在压力作用下所产生的空隙以气压缩量变化相对较小,科技直接忽略不计,但是其在外荷作用下,会产生相应的土粒间连接结构变化,在相对移动作用下会发生重新排列,从而使土体空隙中的水分和气体被排出,在此压缩过程中土体体会随着外荷作用逐渐较小,最终产生固结。在这种土的压缩作用下产生的基础沉降一般情况下都可以认为是固结沉降,其主要是对于粘性土质而言的。
4.2建筑地基沉降设计的计算方法
当前建筑地基工程中采用的沉降设计计算方法主要为分层总和法,按照其所选取的压缩曲线坐标的不同,其又可以划分为e∶P曲线法和e∶lo曲线法。一般情况下的建筑地基工程沉降设计中,不仅需要对建筑物基础沉降量及沉降缝进行科学的预估,还与要在此基础上对沉降时间以及沉降量与工程施工进度之间的变化关系进行预估,并通过二维、三维固结理论解决其过程中存在的宿管排水法加固地基问题。
4.3建筑地基工程沉降缝的控制措施
(1)建筑平面设计措施。在对建筑地基工程沉降缝进行控制时,首先应从建筑设计入手。对于建筑平面的设计,应在力求简单的原则基础上,确保建
筑物之间的高差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从而保证其建筑基底应力之间的均匀、圈梁更容易拉通。如此一来,在整体高度得到有效保证的前提下,即使发生的沉降作用稍大,也不会对建筑地基产生较为严重的破坏作用。进行沉降缝设置主要是运用沉降缝将建筑物从屋面到基础分割成若干个独立的沉降单元,从而使建筑物平面简单化,最终达到减轻地基不均匀沉降的目的。所以,对于建筑地基沉降缝的设置位置选择上,可以考虑将其放置在建筑物平面转折处、层高落差处或者是分期建筑的交界处,并确保沉降缝有足够的宽度,使其能发挥出应用的效应。在沿高层建筑或者是裙楼交接出设置沉降缝时,应注意将其基础断开从而使主楼各裙楼之间能够形成互不影响的个体单元,并通过标高设置的方式对主楼单元和裙楼单元各自沉降量进行控制,保持其沉降作用过后的一致性。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措施。首先应在对变形值进行准确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地基基础设计工作,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对建筑地基最终沉降量以及偏心距离的计算,建筑地基沉降量应保持在15mm范围以内,偏心距保持在15‰。其次对于并不能满足建筑自身沉降要求的建筑地基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比如预制钢筋混凝土短桩或者深层搅拌桩的形式对其建筑地基进行处理。第三,在进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时,应始终以加强地基基础刚度和强度和根本目的,根据建筑地基自身软弱程度以及上部结构情况,运用条形基础或者是筏形基础等基础形式,减少基础产生的扭曲变形作用。
由于类似这样的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比较常见,在混凝土施工过程前没有对所有参建人员进行有针对性和详细的施工技术交底,有些人员知道其中的内容,但是还有部分人员尤其是一线的施工人员都不怎么明白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要达到什么要求以及什么是不能做的。这样大家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方法等施工技术没有熟练掌握,就必然导致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出现一些质量问题。
2混凝土配合比不当
在以往工程施工中,只是按照图纸掺量的要求添加膨胀剂,没有系统地对膨胀源进行选择和规范的进行限制膨胀率的试验,往往达不到补偿收缩的效果,使混凝土产生收缩裂缝;有的配合比因为外加剂超量过高、砂率不合适造成混凝土离析,或者将设计试配的材料在建材厂里取样,但实际用于工程中的原材料有变化,依旧参照原配合比进行配料,其质量变动较大(如砂石粒径及含泥量、粉煤灰需水量比、外加剂减水率等),砂石含水不准确,外加剂掺量不准确,没有及时进行调整,严重影响了大体积混凝土质量。
3养护期间测温工作不到位
大体积混凝土在水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水化热,且热量不易散发,当内外温差过大时,容易使混凝土产生温度应力裂缝,破坏混凝土结构,由于测温工作没有做或者没有严格按照测温方案进行全方位、定时测温,测温工作不到位,就不能掌握外界温度与混凝土内部温度,也就不能对养护起指导作用,因内外温差过大就会产生温度裂缝,如果外界温度下降过快,我们又不能及时掌握其内外温差变化,养护也就跟不上,就会造成很大的温度应力,极易引发混凝土的开裂,而势必影响大体积混凝土的质量。
4混凝土养护不到位
大体积混凝土在养护期间必须严格控制其内外温差,确保不出有害裂缝,因此养护是一项十分关键的工序。由于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12h内及其他时期没有及时或者定期安排人员进行覆盖并浇水养护,使混凝土水化反应不能充分进行,大大降低了混凝土的强度,同时养护不到位也造成混凝土表面受到暴晒、风吹、寒冷等条件而出现不正常的收缩、裂缝等破损现象,势必影响大体积混凝土的质量。
二提高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具体措施
1加强施工技术交底工作
首先,我项目部邀请公司总工、集团专家等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了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作业指导书,在混凝土浇捣前以作业指导书的内容由项目总工对现场管理人员、施工班组和操作工人进行有针对性的详细技术交底,明确质量控制措施及操作要点,针对安全施工、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工艺等方面进行培训,确定了施工方法,明确了施工内容,保证操作人员理解无误、操作无误,交底内容有:(1)混凝土浇筑采用分层浇筑,分层厚度为40cm,每个浇筑点配3台插入式振捣棒,振捣上层混凝土时,要插入下层混凝土内50mm左右;(2)为了防止混凝土表面因砂浆过多出现干缩裂缝,浇筑完的混凝土表面应加一层洁净的石子,并增加压面的数量;采用二次振捣,排除混凝土因泌水在粗集料、水平钢筋下部生成的水分和空隙,提高混凝土与钢筋的握裹力,防止因混凝土沉落而出现的裂缝,减少内部裂缝,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使混凝土抗压强度提高,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3)为了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应控制在15℃左右。当混凝土内外温差小于25℃后方可拆除模板和保温层,如拆模后,混凝土内外温差大于25℃时,应及时覆盖保温材料,使其缓慢冷却;(4)为确保新浇筑的混凝土有适宜的硬化条件,防止在早期由于干缩而产生裂缝,浇筑完毕后应在12h内覆盖和洒水,养护时间不少于21d。(5)混凝土中的水泥在硬化过程中要放出大量的水化热,明显提高了混凝土的内部温度,水泥水化热的积聚引起混凝土的温度裂缝,因此前3d的养护温度要低些。
2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1)在混凝土浇捣前,为了尽可能减少混凝土水化热,项目部委托实验室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了优化,在征得设计和满足施工荷载要求的前提下,优先选用低水化热的水泥,并适当使用缓凝剂,各种材料取实际生产用的原材料进行试配,用量计算准确,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尽量利用混凝土60d或90d的后期强度,尽可能减少水泥用量,以满足减少水泥用量和水化热的产生。(2)在保证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的前提下,适当降低水灰比,配合比一般要求水泥用量不宜过小,含掺合料应≥320kg/m?,水灰比≤0.5,砂率控制在35%~45%。塌落度为100-140mm。混凝土试配时,材料计算一定要准确。(3)在优化后的混凝土配合比中,掺加粉煤灰代替部分水泥,从而降低了单方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以达到降低混凝土水化热的目的。如果配合比中使用膨胀剂,其单位用量应根据要求的限制膨胀率,采用实际工程使用的材料经配合比实验确定。(4)混凝土配合比必须满足设计所要求的强度、膨胀性、抗渗性能、耐久性等技术指标和施工工作性要求,氯离子含量和碱含量不得大于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3定时检测混凝土温度工作
为了防止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差超过限制而产生温度裂缝,在施工过程中要采用科学的测温技术,在混凝土浇筑前在混凝土中沿厚度方向分三个层次设置测温孔(即底面上、顶面下各10cm处及中心部位各设一测温孔),具置分布在梁及承台中心部位,待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指派专人负责掌握基础内部实际温度变化情况,在混凝土升温阶段,2~3h测一次,温度下降阶段,4~8h测一次,认真填写测温记录表,严密监视温差变化情况,并根据测温情况对容易出现裂缝的地方做出预警,以便指导重点养护工作,保证混凝土温度下降速率控制在2~3℃/d,表里温差≤25℃,并由项目质量负责人对测温全过程进行监控。
4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工作
在混凝土浇筑前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混凝土养护方案并严格按此方案执行,并派项目管理人员督促检查。(1)养护宜早不宜迟,为避免新浇筑的混凝土表面过快失水和表面温度受气温影响快速下降,混凝土浇筑完毕后,按设计标高进行找平,用木杠刮平,初凝前,用铁磙子碾压两遍,再用木抹子搓平,表面干硬后,紧贴一层塑料薄膜,以防止混凝土表面水分散失;然后覆盖两层麻袋,并及时浇水养护,时刻保证混凝土表面湿润。(2)正常气温下10h内(炎热气温2h内)开始对混凝土进行覆盖和蓄水养护,板底蓄水深度不小于100mm,反梁采取麻袋覆盖并人工浇水养护。(3)在养护过程中如发现遮盖不全或局部浇水不足,以至表面泛白或出现细小干缩裂缝时,应立即仔细遮盖,充分浇水,加强养护,并延长浇水日期加以补救。(4)养护时间不得小于14d。(5)养护期间并根据温差变化趋势及温控数据确定覆盖材料的增减和拆模时间,减少表面与中心温差,将混凝土内外温差控制在25℃范围内。当昼夜温差较大或气象报告有暴雨时,现场备足保温材料。(6)为了提高养护质量,项目部成立了专门的养护队伍,派责任心强的人员进行养护,并由项目质量负责人监督实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
1.2软土地基存在的危害由于上述特点的存在,软土地基自身存在的危害也往往受到水利工程的重视。通常来说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如果软土地基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则会严重的影响水利工程正常功能的发挥和使用,与此同时往往还会缩短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除此之外,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一些工程施工单位没有能够严格的执行工程施工质量和检测标准,从而导致了在对软土地基进行简单的处理之后就立刻进入到下一工序的施工中,这一现象会导致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和建设初期软土地基的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但是当水利工程施工完成并且在后期正式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就会发现由于软土地基本身的原因导致了地基失稳和建筑物发生沉降或者是不均匀裂缝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会直接影响到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和正常使用。
2水利施工中软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
水利施工中软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了砂砾土垫层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置换填土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抛石挤淤进行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加固土桩软土地基处理方法、高压旋喷桩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等处理方法,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水利施工中软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2.1砂砾土垫层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砂砾土垫层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是目前我国许多水龙工程施工时常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例如在水利工程施工遇到软土区域时施工单位通过使用砂砾土垫层来进行软土地基的处理时可以在软土层的上部进行排水砂层的铺设,这一铺设的有效进行可以增加水利工程的排水量并且能够使软土地基在砂砾土填入同时也就增加了其自身整体的荷载能力。除此之外,砂砾土垫层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还能够加速其内部的排水过程,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其自身的强度和硬度,并且还能有效提高其稳定性能。
2.2置换填土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置换填土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应用主要是在水利工程遇到一些如沼泽地带的比较难以施工的软土地域时采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通常来说在泥沼地带以及当软土地基的软土厚度小于一点四米并且路堤的高度较低时,置换填土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应用优先度是较高的。在置换填土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处理过程中,水龙工程施工单位应当首先将地基中的淤泥和亚粘土以及软土根据情况进行全部的挖出或是是部分的挖出,并且在挖出后采用渗水性好的材料。例如可以加入一些粉煤灰和水泥或者是石灰等材料并且进行分层填筑。除此之外,在每一层的填筑工作完成之后水利工程施工人员应当进行夯实碾压,从而能好的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要求。
2.3抛石挤淤进行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抛石挤淤进行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是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由于一些软土区域很难使用常见的处理技术而选择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通常来说在软土地基的淤泥厚度小于四米并且软土区域没有硬壳与此同时呈现流动状态并且排水较为困难时则会优先选择抛石挤淤进行软土地基处理方法进行软土施工处理。在这一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应用过程中首先应当保证用料的高质量,并且采用一些不容易被风化和侵蚀的石料,与此同时对于片石的大小应当视淤泥的粘稠程度来决定,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优先保证片石的直径不大于三十五公分,并且淤泥含量不超过百分之二十五。
2.4加固土桩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加固土桩软土地基处理方法通常是在一些软土地基施工的改良施工中得到有效应用。一般而言加固土桩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应用需要使用专门的施工机械设备来将软土地质局部范围内的软土加入加固材料进行改良,在这之后形成桩体并且使得桩体和桩之间软土形成复合地基。除此之外,加固土桩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应用还需要使用水泥、生石灰、粉煤灰等作为其桩身的填充加固材料,因此较为适用于含沙量较大的软土层中,。就桩身的用料比例来说,其水泥用量和软土的天然重量之间的比例不应当过大,一般控制在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六之间是较为理想的情况,因此最好使用普通水泥或是矿渣等来进行加固土桩软土地基处理。
2.5高压旋喷桩软土地基处理方法高压旋喷桩软土地基处理方法通常分为单管和双管的处理方法,这一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主要是利用旋喷钻机,将旋喷注浆装置放入预定的软土层深处,并通过旋转钻杆的转动和徐徐上升,把事先配置好的浆液,从喷嘴喷出,并且能够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硬度的人工地基,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高压旋喷技术时,最大有效深度不超过二十米。在片石高出原有的软土地基表层高度之后,就要使用较小的片石进行填筑,并且,使用重型碾压设备进行反复碾压,使得填石密实,然后再之后,铺上反滤层,进行填土,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
在河堤开挖施工需要对施工场地的准备和表土进行清理,清理施工现场包括永久施工地和临时工程用地的清理。对于施工现场植被的清理一般采用伐木工具进行清理。对于砍伐的一些具有商业价值的木材需要工程监理师的指导,放置在制定的位置,对于没有价值的可燃植物,必要时可以采用火烧的方法进行清理。对于对环境具有严重污染的清理物需要特殊的处理,避免在施工中污染河道。另外在进行植被的清理的时候,需要确保对自然环境和林业资源不造成影响。对于表土的清理,需要依照河堤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在地势崎岖不平的地区需要采用自卸汽车把地表土运到指定位置,而在地势平坦的地方狂热以直接利用推土机进行推土,地表土可以用于后期工程的环境保护。
1.2测量放样
在河堤工程的施工中必须依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现场的测量和放样,并且绘制出平面图,依据现场测量的数据,计算出破堤的范围。
1.3破堤施工工序
在河堤的施工中需要依据深入的探析施工地的水文地理条件,河堤位于掉下水位以上,因此不需要考虑地下水降水措施。在河堤的施工前需要先完成河道的围堰工程,并且需要依照围堰施工的专项方案进行,这里不做深入的探讨。通常情况下河堤会在每隔20m设置变形链,在河堤的施工中如果在原变形缝出进行破堤施工,可以降低是成本,确保施工的质量。Wile确保河堤施工顺利进行需要对河堤物件进行分类管理,也可以进行编号管理,并且需要安排在合适的位置。在河堤管道的施工中需要分阶段进行放样,在工程的开挖中,在挖至管道埋藏深度大约20cm时,需要采用人工进行清理砂砾石,如果使用机械容易对管道和基地工程造成破坏。依照河堤的设计方案进行沟槽的开挖,并且必须在沟槽施工完成后,需要监理工程师和质量检验部门验收合格之后,才可以进行管道的安装施工。
管道的质量决定着河堤的质量,因此在运送和安装时需要对管道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治管道出现破损以及影响到河堤的施工质量。在管道的运送中,需要使用编织袋对钢管进行包裹,使用机械吊装时,尽量减少管道和石块的碰撞,需要在管道吊装到位后,撤出编织袋,并且仔细的检查管道的的防腐情况以及是否有裂缝,一旦发现管道存在质量问题,应该立即停止施工。在管道的安装进行混凝土的灌注施工中,振捣混凝土时严禁振捣棒接触管道,防止对管道造成伤害。在管道安装完成后,需要对河堤进行回填,在破堤时需要把可以利用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放置,这样在河堤中,可以采用反铲挖掘机对材料进行处理,之后使用自卸汽车运送到河堤的位置,采用堆土机对河堤进行碾压路基的施工,采用从四周到中间的碾压路线,重复使用砂砾石推平,可以增加河堤施工的坚固性。在河堤进行恢复时需要注意,迎背水坡需要超填30~50cm,对于河堤的基部需要清除土块、杂草以及树根等,而且河堤基部需要碾压结实。防水墙的埋藏深度需要大于防冲深度,而且做好不要触动砂砾层。
2河堤施工的质量管理
2.1施工中的技术组织
在河堤的施工中需要聘请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对河堤的施工进行全程的跟踪和指导,并且需要对河堤施工人员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施工人员高效的完成施工任务。
2.2安全施工
在河堤的施工中需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重视安全施工,严格落实安全施工的责任,让每个施工人员了解安全知识,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在施工前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系统的安全知识培训,并且对应相应的岗位,还需进行细致的安全教育,让施工人员了解具体施工岗位的危险源,施工人员必须掌握应急的措施。河堤的施工中还需要安排专门的安全技术人员对施工进行巡视,发现安全隐患,应该及时处理,防止安全隐患扩大影响。施工人员需要穿上救生衣,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对于施工的设备每天需要进行检查,确保机械设备具有良好的性能。另外还需要对施工设备进行定期的检修和保养,这样才能够减少由于机械设备造成的安全事故。在施工场地中设置安全标语,并且在施工中严禁非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施工人员施工中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施工人员需要佩戴安全帽、防滑鞋。对于施工人员需要持证上岗,还需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考核合格的人员才可以继续进行施工。有些施工单位为了缩短工期,可能会在夜间施工,但是在夜间施工危险系数高,因此,施工单位需要配备好充足的照明设备,只有确保充足的照明才能够让机械操作人员合理的操作。如果遇到天气恶劣的天气,应该停止施工,防治发生安全事故。
2.3文明施工
在河堤的施工中需要依照施工的标准,尽量做到规范施工,并且施工的环境需要保持清洁美观。在河堤的施工中需要合理的堆放施工材料,对于临时的施工场地也需要安排的井然有序,对于不同的施工设备需要及时的整理,确保施工场地的干净和整洁。
(一)外形特征具象化处理。物体的特征是事物内在和外在本质的综合体现,也是区别于其它不同事物最重要的依据。有特征才会有个性,有特征才会存在有“变化”。因此设计变化的第一步即为认识自然中各事物的外形特征。不同植物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动物、人物及不同地貌的风景亦是如此。所以,将自然形态进行变化设计出具有美感的图案,就必须抓住自然形态的特征,亦可说是其外形特征。
(二)形象的规律化处理。所谓形象的规律化处理,就是将自然形态的主要特征进行单独描述,用适更加符合人们审美的手法和形式,通过点、线、面、色彩和肌理视觉要素进行变化,进而采用归纳法使图案画面秩序条理、不散乱。采取任意一种线条表现形式如直线或曲线,亦或使用点或面的表现,来规范梳理自然形态,都应符合自然形态的规律,做到变化与统一相协调。
(三)对比的形式感处理。对比的手法主要指的是夸张与省略的对比或加强与减弱的对比。此时的夸张,指采用超常规的视觉表达方式对事物特征进行刻意放大和突出渲染,使得形象更加集中,更加典型生动,进而设计出具有装饰美的图案。省略,则是夸张的继续和延伸,基于其夸张的本质特征之上对表现对象进行提炼和升华,减去其冗余附属成分,留有具有典型而有夸张特征效果的部分。在此,需要区分一个概念,“简化”是留其精华,而非“简单化”。“加强与减弱”是公共空间地面设计中常与“夸张和省略”并用,也是“夸张省略”的互补。加强,是在夸张的基础上,对表现对象的特征增加表现点、线、面、色、肌理等视觉要素的力度,起到强调的作用,强化对象的特征、力量、性格和装饰效果等方面。
(四)添加手法与理想化处理。添加,是对自然真实形态采取的一种“变化”手段,在变化的图形上按主观设想添加其它要素,组成一个新的完整的图案形态。图案设计中采用添加法,为达到完善和丰富图案形象的目的。地面设计的理想化处理,是添加手法的再创造过程,添加要素主要是创意内涵,是设计者通过主观幻想,将不同的元素或描述对象进行加工再创造,表现出设计者的主观理想意象。
(五)形态的拟人化处理。现代公共空间的地面设计中的图案装饰的拟人化手法,是典型的视觉形象的创造手段,又称人性化、人格化,即将欲表现的对象寓于人格化,赋予人的思想、行为,力求表现人与物的情趣与感情的交流与沟通。拟人化手法是设计者主观意象的延伸,这一方法是在夸张与省略基础上的一种理想化再现。
二、错视图案拼贴的地面装饰
错视是一种令人们感兴趣的视觉现象,因为错视不仅能够引起人们心理上的不安,也能给人们带来惊喜和快乐。看上去能使人的眼睛产生错视效果的图形都可归纳为错视艺术图形。错视的种类有许多,能用到地面设计的大体分为归纳的错视、反转的错视、限于平面可能的错视、回转的错视、透明的错视、深度空间的错视、间隔的错视、其他的错视等。
1.2室内雨水管道系统分项工程技术交底。可分为内排雨水管道安装技术交底和外排雨水管道安装技术交底。
1.3排水管道灌水试验技术交底。可分为压力排水灌水试验交底,重力排水导、立、支管灌水试验交底。
1.4雨水管道满水试验技术交底。
1.5污水管道通球试验技术交底。可分为地下排水导管通球试验交底,立管至顶层通球试验交底。
1.6污水管道通水试验技术交底。可分区域进行通水试验交底。
2技术交底的内容控制
2.1污水管道及配件安装分项工程技术交底要求
2.1.1交底所针对的施工范围。
2.1.2施工所需用的施工工具,材料的种类、配件及其特点。
2.1.3施工顺序和工序搭接的要求。室内明装管道要在与结构进度相隔二层的条件下进行安装,室内地平线应弹好,初装修抹灰工程已完成,安装场地无障碍物。
2.1.4管道的切割,连接要求。
2.1.5采用卡架的型式、材质规格、固定方式、间距要求。施工时应注意支架规格的选用,如选用不当会造成管段投入使用后支架不起作用,使管道变形、损坏,严重影响使用功能。同时还应注意管道支架安装间距不宜过大,或以墙代支架,支架不均匀、不美观等。使用柔性机制铸铁管卡箍连接时,直管段≤1200mm安装管卡一个,管卡距管箍200mm,管道总长度12m时,在末端安装防晃支架一个。使用UPVC管时,立管安装必须在两个伸缩节之间设置一个固定卡子。UPVC管允许管道轴向位移,但不允许横向移动。
2.1.6安装的位置及标高、坡度要求。参考土建结构图,核对各管道的坐标、标高是否有交叉,管道排列所占空间是否合理。注意污水管不得穿越沉降缝、烟道和风道,尽量避免穿过伸缩器,如必须穿越时,应有防护措施,如加刚性套管等。生活污水导管应避免安装在靠近与卧室相临的内墙。
2.1.7污水管道闭水试验的方法、步骤。埋地管道、管井内立管,吊顶内横支管及有防结露要求的管道在隐蔽,前应进行闭水试验,灌水高度以排水水平横管至上层地面高度为准,灌水15min后,再次灌满持续观察5min,液面不下降,不渗漏为合格。卫生间支管每层均需做闭水试验,气囊的安装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边安装边做,安装完成一层排水横支管,从三通甩口处放下气囊;一种是整个排水系统安装完成后统一做,该层有检查口的,将气囊安设在检查口上方,如果该层无检查口,将气囊接出一根5m长的气管(可用氧气带子或塑料软管),将气囊从上层检查口慢慢下放,估计气囊位于三通下方即可。闭水试验前应通知有关人员,合格后验收签字,然后将水泄净,再进行下道隐蔽工序。
2.1.8管道系统安装所要达到的质量验收要求。
2.1.9管道及卡架防腐要求。管道及金属支架涂漆的种类和涂刷遍数应符合设计要求,附着良好,无脱皮、起泡和漏涂,漆膜厚度均匀,色泽一致,无流淌及污染现象。
2.2通水及通球试验技术交底要求
2.2.1通水试验所具备的条件。通水试验应真实。如交工条件达不到竣工验收规范规定应按实际情况做临时通水试验。因为在有些住宅工程,给排水施工在初装修竣工时不安装洁具,给排水只做预留口,因此就不能按1/3配水点打开通水。通水试验的基本要求是连接室外的管道已经通畅,卫生器具安装完毕,给水系统也具备通水条件,满足以上条件,就可以进行通水试验。
2.2.2通水试验的顺序及要求。正常情况下通水试验应达到每件卫生器具规定的水量要求,卫生器具应100%做满水排泄试验。将卫生器具放满水,达到溢水口时处,检查溢水口是否畅通,拔出塞堵,检查排水点的通畅情况,管路有无堵塞及渗漏现象。合格后填写试验记录表报监理验收。
2.2.3通球试验的对象,使用球的规格。满水排泄试验后,可进行通球试验,以便及时发现排水管道是否堵塞,对排水立管、排水导管均应做通球试验。通球球径不小于管道管径的2/3,通球率应为100%。通球试验时,一定要根据管径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直径的塑料球,立管与导管管径不—致时,就要分开进行通球;如果管径一致时,立管、导管可一起同时进行通球,试验结论也可以写在一起。
2.2.4球投放点及排出点的设置。出户排水导管通球时,放球地点设在首层立管检查口,室外排水井已做好的,接球地点在室外排水井;室外排水井未做完的,在出户干管末端设铁丝网接球,并做好临时排水。对立管通球时,从屋面透气帽处放入塑料球,在排水立管首层扫除口设铁丝网接球。如能找到球,说明通球试验合格。
.2.5球未排出的处理措施。做通球试验时,有时发生通球投入管道内放水冲时,球未被水冲出,则说明排水管道堵塞。首先要查明堵塞部位,方可采取措施。处理措施如下:出户排水立管堵塞时,应从室外检查井向室内清通,方法是用竹片或带钩的钢丝来回推拉清通,或使用橡胶管内有压力的水进行清通,使堵塞物松动并随水流冲出,或从一层立管检查口、地面清扫口向室外检查井清通。排水立管堵塞时,接近屋顶的堵塞可在通气管向下清通,楼层立管堵塞可在各层立管检查口处清通,目前广泛采用管道疏通机,清通堵塞效果较好。管道堵塞清通后,应重新进行通球试验,直到通球正常冲出才算合格。
2.3雨水管道系统安装技术交底的内容控制
2.3.1交底所针对的施工范围。
2.3.2施工所需用的施工工具,材料的种类、配件及其特点。
2.3.3施工顺序和工序搭接的要求。雨水管道系统由雨水斗、悬吊管、立管、地下雨水管道及清扫设备等组成。施工顺序应有下向上进行,导管安装完毕后应立即进行灌水试验,试验合格后,安装立管,最后连接雨漏斗,屋顶雨漏斗一般由土建专业放置,特别应注意提前与土建专业进行沟通,做好屋顶防漏措施。
2.3.4管道的切割,连接要求。
2.3.5采用卡架的型式、材质规格、固定方式、间距要求。根据选用的材质不同,其卡架安装形式也不同:铸铁雨水管:导管安装卡架一般采用打透眼吊装方法,固定间距不大于2m,雨水立管卡架可采用地平卡子,也可采用立管角铁卡子,立管管卡间距不大于3m;楼层高度小于或等于4m,立管可安装一个固定卡,立管底部的弯管处应设置支墩或采取固定措施。塑料雨水管:以管径为160mm为例,横管支吊架最大间距为1.6m,立管为2m;管径为110mm时,横管支吊架最大间距为1.1m,立管为2m。
2.3.6安装的位置及标高、坡度要求。悬吊式雨水管道的敷设坡度不得小于5%o,管道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距墙尺寸、标高正确,坡度均匀,不得倒坡、平坡。
2.3.7管道及卡架防腐要求。构造正确、位置合理,支架与管道接触紧密,油漆种类和涂刷遍数符合设计要求,附着良好、无脱皮、起泡、污染现象。
采用边随浇边抹的施工方法,将制定好的混凝土铺到地面的基层上,用平板的振捣器振捣,用滚筒来回滚压,使其表面平整,及时处理面层的泌水,重复性抹平压光,再撒上耐磨的材料进行压光,一次性施工完成.这种技
1.2耐磨施工技术措施
(1)地面的地基处理应该满足设定的承载力在地面施工中,对于室外的地面,可用碾压机进行碾压;对于室内的地面,可用打夯机进行夯实,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在用灰土做地面时,水分的渗透导致混凝土层上石子的外漏,影响地面的施工质量,因此需要用厚的混凝土来垫层.
(2)保证颜色耐磨的地面指标要保证颜色耐磨的指标就应该合理控制好混凝土地面的平整,以免造成地面凹凸不平,打磨不均匀,影响色泽,导致外观的效果差.所以要在浇筑前,用水准仪在周围设标好控制点,在混凝土浇筑时再拉线来控制地面的平整度.
(3)浇灌前保证地面的干净要把垫层上的泥土以及浮浆块垃圾等东西清理干净,表面有油污时可以用浓火碱溶液清洗,表面干净后,在浇筑前洒水使地面湿润,如果表面有积水要及时扫除,在混凝土浇筑时,应在地面上分仓,按照顺序进行浇灌,避免重复性浇灌,还要注意混凝土的配合比及浇筑的收面工艺.
(4)混凝土浇筑房屋建筑地面施工中的混凝土浇灌分为以下几步:1)在混凝土浇筑之前要进行洒水湿润,控制好水灰比以及塌落度,混凝土还要配合人工来下料,不用泵来输送;2)浇筑一次性达到规定高度,如果有地方没有达到可以用混凝土料补齐,用平板的振动器来振捣,还要用钢滚筒进行多次滚压边角用木来进行抹拍浆;3)浇筑后用真率设备来泌水,沁水两次后开始进行耐磨作业;4)控制好耐磨材料施工,为了不破坏地台表面的平整度,防止留下脚印,使表面发生变形,工作人员需要在施工的前中期阶段中穿铝制网鞋,在后期阶段中穿防水纸制鞋;5)要对地面的施工缝以及阴阳角等地方进行特别的处理,以免因为施工不到位而影响施工质量;6)浇筑后要对其养护:在耐磨材料施工完成后,在其表面涂上专用的养护剂,防止水分蒸发,延长耐磨材料的使用时间,增强材料的强度,防止污染,还要进行适当的洒水作业,保持地台表面的湿度;7)后期要进行切割以及卸模作业,这些可在耐磨材料地成后再进行,卸模时要注意不破坏地台的边缘,造成缺棱掉角,等到地台达到规定的强度时就用可以切割机进行割收,缩缝留置的间距要合理,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而定.
2房屋建筑地面防渗漏施工技术
2.1地面防渗漏的构造要求
在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缝位置处理、后浇带的位置处理以及混凝土的浇筑要遵循设计的要求以及施工的技术方案.在施工中后浇带的位置应该选择对结构的受力情况影响小的地方,宽度要适中,在700到1000毫米之间,并且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要在主体的结构浇筑完成60d后才能进行,在浇筑时使用P8微膨胀混凝土.而在厨卫间和有防水要求的楼板地面周边除门外,要向上做一道180mm高的混凝土翻边.还要设置标高差,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地面积水流入到非防水的地面,发生渗漏.住宅工程的厕所间以及要排水的地面标高差应根据装饰面层厚度来决定,注意建筑以及结构的标高要统一,防止发生混乱.在浇筑时,这些地方的地面标高要比其他的地方地面要低20毫米到30毫米之间.
2.2防渗漏施工技术措施
在地面的防渗漏施工技术措施分为几个阶段:1)要合理标注水管预留洞口的位置,注意保证上水管的洞口要大,下水管的洞口要小,保证施工方便,洞口的混凝土封填要密实.2)要在管道安装前在楼板允许的板厚范围内,对水管外的外壁做毛化的处理,均匀涂抹401塑料胶,最后用筛洗后的中粗砂进行均匀喷洒.3)在预留的洞口填塞之前,先处理好洞口,清洗干净,做毛化的处理,建造粘结层.在洞口填塞时,应该进行二次浇筑,第一次用混合了抗裂防渗剂的混凝土浇筑到楼板的2/3厚度处,待凝固之后进行四个小时的蓄水试验,没有渗透后再进行第二次浇筑,用混合了抗裂防渗剂的水泥砂浆来填塞,然后管道安装,之后再进行一天的蓄水试验.4)将楼板的四周清理好,注意防水层泛水的高度不得低于500毫米,然后进行浇筑.5)地面的找平层向地漏放坡一定的高度,地漏口比其他地面要低5毫米.6)防水层施工后要进行一天的蓄水试验,蓄水高度20毫米到30毫米之间.
3房屋地面节能技术
3.1节能概述
当前房屋建筑行业消耗的能源剧增,在总的能源消耗量占有的比例增大,但是社会能源呈现减少的趋势,所以降低能源消耗,实现节能越来越重要,节能技术的使用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地面施工中,能源消耗大体分布在门窗、墙体以及屋面三个方面,房屋建筑工程的节能主要就是减低在这些方面的能源消耗.又因为房屋建筑的施工中的节能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关键,也是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础,还是建设新农村的保障,所以要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就要大力发展节能技术以及节能装备,从而推动建筑行业发展,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3.2节能技术措施
为了保证地面的温度,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对地面的施工过程先要做预处理的工作.第一步是要建设有效防潮的保护层.这是因为一些地面施工使用的材料很容易受到外界水分的影响,造成含水率增加,而防潮保护层可以提高保温层的散热性,增强材料的抗压能力.在构建防潮的保护层时,要注意这几点:1)为了阻止外部的湿空气和地面直接进行接触,要合理地控制室内温度;2)选用一些系数较小以及带微孔的材料,保证室内温度与地表的温度间的温度场.第二步是建设辐射采暖的工程.在地面施工的过程中,要保证绝热层地面表的光滑以及平整性,地面不能有任何的杂物,各绝热层应该紧密地贴合.第三步是要确保地面的填充层中的干燥度,还要满足地面上的设计施工要求,在铺设木板时要进行干燥处理,在地面的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应该装在平头的铁锹中,完成之后相关人员要进行严格的验收作业.
4房屋地面抗滑性能检测技术
4.1地面抗滑性能检测
房屋地面的表面应该具有一定的抗滑能力,以保证人们在上面行走的安全,因为地面没有一定的抗滑能力,就会造成打滑的现象,而这类现象极易造成危害,对人们的生活以及出行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对于地面来说,抗滑的性能是施工质量评判的重要指标,抗滑检测技术也成为了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技术之一.因为影响地面的摩擦因素有很多,例如地面的湿度、天气、地面材料的摩擦系数以及施工工艺等因素,这些都会影响材料的摩擦系数,进而影响地面的抗滑能力,所以抗滑检测技术主要是针对材料的摩擦系数来检测的,使用相关的检测工具来检测地面材料的摩擦系数.
4.2抗滑性能检测技术措施
(1)对橡胶块进行处理以及校正
处理橡胶块时,要将它放在碳化硅的砂纸上,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摩擦直到橡胶的表面没有了光泽,刷去碎屑,然后将处理好的橡胶块放在摩擦滑块的凹槽内.在进行校正时,将大小适中的玻璃板放在工作的平台上,在其表面撒上少量的碳化硅砂,滴几滴水,以用一个较小的玻璃板做为研磨的工具,将大玻璃板的表面研磨成半透明的状态,洗净并擦净,干燥后作为备用的校正板.
(2)在干态的表面进行测试
先对橡胶块进行处理,处理好得到新的橡胶块放在地面上摩擦5到10次后检测地面摩擦系数,在检测时将测试的仪器放在待测的地面上,然后拉动滑块,记录好拉力的读数、位移或者其它的数值,重复上面的动作,作好记录.
(3)对湿态的表面进行测试
要将测试的地面以及橡胶块的表面打湿,等待一段时间后,重复上面的步骤.为了保证得到数据的公平性,要在检测的过程中随时补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