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保护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3: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气环境保护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气环境保护论文

篇(1)

在写环境管理方面的论文的时候,一般会围绕着山、水以及国家政策来写。早环境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环境保护。一直以来,我国都很注意环境保护这一方面,也一直在不断采取新的措施来保护环境,并且在尝试中不停的改进。而环境保护也分很多方面,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植物环境保护等等,在这之中最重要的可以说是水环境保护。

水一直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人们日常生活中要喝水,刷牙、洗脸、做法等都需要水,其他的动植物也要依靠水才能生存。根据科学的实验,我们可以知道人在完全不可以喝水的情况下,最长的生存时间也不过是七天而已,但是如果是在不吃饭能喝水的情况下,人们的生存时间可以达到不能喝水的两倍以上。这种简单的对比,就表现出了水对于人们生存的重要意义,提醒人们必须要保护水环境。保护水环境不是单纯的治理污水,同时也要做到节水、防水灯多方面。

在保护水环境方面,“五水共治”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针和策略,所以我们需要对他有一个比较全方位的了解。所以研究环境管理在五水共治的实施中的理论运用就变得很重要了。

论文写作时,不可以单纯的围绕理论来写,要结合国家政策在各个省市实行的效果来进行分析。“五水共治”主要包括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这五项,它的主要实施地区就是浙江省。所以在进行文章写作的时候一定要了解浙江省在实施“五水共治”之后,对该省的环境保护带来了怎样的改变,然后根据这些改变对这项措施进行分析。

篇(2)

自然环境是人们生存的客观世界,其中主要包含着空气、水和生物等,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方式对这个客观世界进行了改造。但是在这个改造的过程中使得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然环境出现了严重破坏的情况,其中受到影响最严重的是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现在越来越严重,这和人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环境保护问题没有进行重视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大气环境监测可以通过数据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掌握,同时也能更好的找到环境保护和改良的措施。现在,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越来越重视,因此,保证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1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涵义

在环境监测中,大气环境监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环境监测质量的工作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大气环境监测的工作内涵。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为了更好的对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进行保证,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保证实验室在进行科学管理的时候非常重要的措施。在进行环境监测工作的时候,要先进行监测计划的编制,同时也要明确监测工作的要求,同时对分析测量系统也要进行明确。环境质量检测要保证是非常科学的,同时也具备很强的系统性,监测数据是监测工作的直接产品,同时也是最终产品,监测数据的质量对环境质量是有很大的影响的。环境监测数据一定要保证具有精密性、可比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在对环境监测数据的精密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价的时候可以通过实验室质量控制来实现。监测数据的完整性是指在进行实际监测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不会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一旦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要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找到解决的方法。监测的数据也要具有代表性,主要是采样的样品在一定程度上要能够代表整个监测项目范围内的污染情况。数据的可比性是指在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要采用规定的分析方法,这样能够更好的对数据进行比较。

2 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现状分析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赖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同时在环境监测方面也要按照相应的规范来进行。但是,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才能更好的找到解决的方法。

2.1 量难以保证

监测数据出现不确定的情况是和检测现场的随机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样品的检测结果在很多大的程度上是由采样过程中的环境监测环节有很大的关系。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在采样过程中出现了长期被边缘化的情况,这样就使得很多的采样人员在专业知识方面出现了不足的情况,而且很多的采样设备也出现了陈旧的情况,这样也给采样过程增加了很大的难度,这样就使得环境监测质量出现了很多的不可控情况。很多的现场采样人员在工作中出现了对相关的资料进行省略的情况,这样会导致采样的样品出现失真的情况。在对工业废气进行采集的时候,存在着采样时间比较随机的情况,这样就使得采样的数据只能反映某个瞬间的情况。

2.2 监测网络不够完善

现在,我国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面存在着不完善的情况,这样就使得很多的监测数据出现了重叠和浪费的情况,国家环保部门对监测网络建设在逐渐的重视,但是即使这样也不能在很快的时间内进行解决出现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环境监测质量的提高,一定要重视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重要性。

3 开展好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

对整个环境监测工作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能够更好地保证环境监测质量,因此,可以对环境监测结果采取一定的措施,同时在检测的过程中要给予重视,同时对实验室内的质量也要进行控制。针对大气环境监测过程,其质量控制大致体现在采样环节、样品分析与数据

理环节、报告审核环节等。因此,本章节主要从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现场采样的质量监督、质量保证制度的健全、实验室认可制度的实施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进一步深化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

3.1 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体系是确保采集样品的代表性、测量数据的完整性、分析数据的精密性和准确性、数据综合分析评价的可比性和可观性的必然要求。研究证实。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对质量保证工作发挥推动作用和导向作用,其中各级监测站皆应以质量保证体系为工作准则。

3.2 强化现场采样的质量监督力度

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对环境质量状况的评估具有直接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必须高度重视环境监测工作方面环境样品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即采集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针对如何提高现场采样的质量监督力度,文章主要从如下方面予以阐述:以现场调查为基础,对有关资料予以核实,并根据具体情况明确采样点位、采样断面、采样频次、采样周期,以此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采样方案,进而确保样品的完整性和代表性。针对工业污染源,务必要根据某一标准把污染源划分为一般污染源、次重点污染源、重点污染源三大类.其中重点污染地区、重点污染源、重点污染行业,其对应的采样频次应更高,而次重点污染源次之。与此同时,对样品盛放容器、采样设备、保存条件、现场加标样品的频率和数目、样品容器的标识等的控制力度应到位。

3.3 推动实验室认可制度

所谓实验室认可是指“权威机构对实验室有能力进行规定类型的检测或校准所给予的一种正式承认”。研究证实,基于实验室认可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为质量保证提供体系认证。基于实验室认可的质量监督网要求就存在质量问题的科室安排一定数量的质量监督员.其主要对该部门有关监测工作予以监督,其中各质量监督员必须对质量负责人负责。针对质量监督员的任务,其主要负责查找出该科室监测工作方面存在的不合理处,并根据权限范围予以适当纠正。如果存在的问题不在自身权限范围内,其必须及时告知质量负责人.此时由质量负责人带头开展纠错工作,以此规范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

4 结束语

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环境出现了严重破坏的情况,为了更好的保护人们的生活环境,一定要对环境保护问题进行重视。环境破坏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是有很大的影响,在情况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也是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一定的影响。对环境进行监测,能够更好的对环境情况进行掌握。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也是会遇到一定的问题的,因此一定要找到解决的措施,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

参考文献

[1]钱冠磊,王琳.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主要影响因素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

篇(3)

一、大气污染的现状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污染的现象。”近期,我国各个城市的大气污染状况非常严重,主要呈现为悬浮颗粒物污染,全国一些大城市近期均有雾霾天气的出现,其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且近年来,机动车数量的增加直接导致了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增加,于此同时二氧化碳污染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排放物也居高不下。生产和生活用煤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形成的污染物主要有烟尘和二氧化硫。在一些城市中,除了来自燃煤的污染外,当地企业造成的工业污染和其本身的地理条件也会造成大气环境的恶化。大气环境是人类以及地球上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可贵资源,大气环境资源破坏的整治是个相当漫长而且效果微乎其微的过程,在制定经济政策的过程中人们总是会忽略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我们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牺牲环境的发展模式导致了环境的加速恶化,但实际上从经济代价的角度考虑,采取措施恢复良好的大气环境要比大气污染的防治付出的更多,所以我们万万不能只考虑近期的、局部的经济发展而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二、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原因

(一)燃煤对大气的污染

煤炭燃烧后产生的各种废气进入大气环境从而导致了大气环境的恶化,我认为有以下原因:第一,煤炭的不完全燃烧。当今,在许多中小城市里,生活居民的取暖有相当一部分是直接燃煤,而且用来燃煤的自家锅炉、炉窑陈旧、燃煤率低,而且一些企业的炉窑缺少脱硫装置、除尘的效率低下,使粉尘逸散,这些都是冬季采暖期大气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第二,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企业结构;我有固有的高能耗、低产出、资源导向型的基础经济结构以及我国重化工为主的工业企业的企业结构,使得排放进入自然环境的污染物危害很大,直接威胁着大气环境,还有一些诸如焦化、建材、金属冶炼、造纸厂的乡镇企业,其设备原始、排放污染物严重,也成为了污染环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机动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汽车随着我市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机动车拥有量呈逐年递增趋势:2012年上半年全国机动车和驾驶人保持快速增长趋势,截至6月底,全国机动车总保有量达2.33亿辆,其中汽车1.14亿辆,摩托车1.03亿辆。 与2011年底相比,上半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增加826万辆,增长3.67%。机动车数量的迅速增长,但是在给人民生活、工作带来方便的同时,其排出的尾气治理工作实施不到位,致使其排出的CO、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的总量增加,加重了市区的大气环境污染。

(三)其他废弃、尘和恶臭污染

钢铁工业、水泥工业、炉窑工业所排放的颗粒以及废弃物都对大气具有很大的污染影响,近年来,从各个省市以及各个行业所指定的标准就可以看出,如上海市2008年颁布的《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的《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我国城市垃圾处理起步很晚,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进行垃圾处理。之前垃圾都是露天堆放的,现如今虽然垃圾到处可见,但是大都分为两类: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物,也有的分为三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以及其他垃圾。 不管怎样的分类,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市民对于垃圾的分类不清,导致扔垃圾时不顾这些,导致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而且在垃圾处理的过程中,我国的一些技术又达不到先进国家的标准要求,会导致其产生的气体污染环境,从而造成废气和恶臭的大气污染。

(四)相关制度的不健全

首先是企业环保排污设备问题,对于企业来讲,一是因为企业成本的限制无法购买合格的排污设备,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企业虽然已经购买了排污设备,但由于节约排污设备运行中的投入而将其视为摆设。这些企业只把自己暂时的经济利于放在了首位,却把环境保护置之不理,使得企业派出的浓烟、飞尘到处可见。其次,相关法律规定不健全;虽然我国有《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存在,但是并没有赋予有关的环保部门一些执法权利,以及分管相应环保事宜的具体法条,使得在检查、治理一些一起肆意的排污行为过程中,分工不清,导致企业会打“擦边球”,这也是我国目前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

三、大气污染的防治对策

(一)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对于大气污染的防治,需要以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出发点,这就需要从宏观上对排污企业的所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等各数据做具体的分析调差,并由此来制定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罪合理的方案:首先,调整企业的工业布局,宏观上制定工业园区,各类企业按照排放污染物来确定需要搬迁的企业,应当尽量减少来自中心城市的上风向污染源,把工业园区尽量建立在市郊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同时合理利用并重点保护市区内的环境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大气污染对城市居民生活、健康的损害;其次,在工业园区与城市军民生活区之间,要保留数公里的距离,并在此间加大绿化项目以及对植树造林的投入,从而加快自然界的循环,减轻对大气污染的危害;最后,对于那些环境污染严重而且治理成本高的企业要可以依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关闭、转型以及搬迁等措施,不能在为了经济利益而付出污染环境的沉重代价。

(二)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有效利用率

我国当前的能源结构,是以煤炭为主的。其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悬浮颗粒物以及烟尘。所以我认为如果要解决大气污染问题,首先应该改善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比如使用二次能源及天然气等,还应重视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其次,毋庸置疑,在我国当前的国情下,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时间内不会有所改变,所以当前应大力推广洗煤选煤工业,大力投入生产和使用,以降低对大气中排放的烟尘和废弃,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再次,我国能源的平均利用率仅仅为30%,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潜力非常大。另外,对于一些基础设施的改进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我国工业锅炉的质量很低,其对于能源的燃烧率不充分,污染物排放量仅仅次于电站锅炉而位居第二,我们应对低效率的锅炉加以改造,以及用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提高锅炉自身的设备基础,从而提高对能源的利用以及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三)区域集中供热

上面已经叙述了,目前在中小型城市中居民的燃煤炉灶,小型化工企业的矮小烟囱是我国烟尘的主要污染源,必须在这些中小城市集中供热供暖,减少家庭个人的锅炉燃烧,比如可以发展比较集中的的供暖站,从而代替居民个人家中的锅炉、炉灶对煤的燃烧。由此一来不仅提高了北方中小城市家庭在冬季的室内温度,也极其有效地减少了对大气的污染。

(四)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植树造林对防止大气污染而言,是效果最明显的一种措施。植物有吸收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和净化空气的功能。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气,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因此可见树林有调节空气成分的功能,一般1公顷的阔叶林,每天能够消耗约1t的二氧化碳,释放出0.75t的氧气。以成年人考虑,每天需吸入0.75kg的氧气,排出0.9kg的二氧化碳,这样,每人平均有10m2面积的森林,就能够得到充足的氧气,同时也能净化我们的大气。

篇(4)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机动车排放所造成的污染也日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3~9]。自九十年代以来本市加强了在用车尾气排放检测、普及使用无铅汽油、提前执行轻型车新车排放标准等一系列机动车污染控制措施,较为有效地控制了中心城区的环境空气质量继续恶化的势头,但郊区环境空气质量受机动车污染排放影响日益突出。2000年全市NOx年均浓度0.056毫克/立方米,比1995年上升了10%;城区和郊县NOx年均浓度为0.090毫克/立方米和0.032毫克/立方米,分别比1995年上升了23%和39%,见表1[10]。

表1.1995~2000年上海市NOx年日平均浓度变化

年份全市城区郊县

浓度

(微克/立方米)相对浓度

(%)浓度

(微克/立方米)相对浓度

(%)浓度

(微克/立方米)相对浓度

(%)

1995511007310023100

19975911610514428122

2000561109012332139

根据国外机动车发展经验可知,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以上时,轿车将成为机动车保有量增长的主要方向。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汽车工业的发展不仅预示和带动本市经济的腾飞,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急切期待现代化便捷交通方式的到来和家庭汽车的普及,机动车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将保持快速增长的速度。根据市交通所预测,到2020年本市机动车保有量将达到200~350万辆,是2000年的3~5倍,可以预见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本市大气环境势必进一步恶化。

目前,国内外对于机动车污染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机动车排放因子的研究;二是机动车污染治理和控制对策的探讨。排放因子是反映机动车排放状况的最基本的参数,也是确定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及其环境影响的重要依据。目前用来计算机动车排放因子的模式主要有美国加州空气资源局的EMFAC模式,欧洲共同体的COPERT模式,美国EPA的MOBILE系列模式。其中,MOBILE汽车源排放因子系列模型是美国环保局开发的计算车队排放水平的程序[11]。在该模型中,综合考虑了汽车的使用年限、行驶里程、新车排放因子、劣化系数、行驶速度、气温、I/M(检查/维护)制度以及车用油料特性等因素对排放的影响[12]。国内外对于该模式已有广泛的应用。墨西哥采用美国EPA的Mobile5a基本结构模式,用来计算5个特定区域中8种车型的排放因子。根据气温、平均车速、汽车操作模式,燃料挥发和里程自然增长率条件估计1960年到2020年的排放因子[13]。此模型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地区[14]、泰国曼谷等也有所应用。MOBILE模式在国内的小范围内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北京清华大学郝吉明、傅立新等于1997年曾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对MOBILE5进行修正,并将之应用于北京市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研究中;祝昌健等应用MOBILE5模式对广州市机动车尾气排放系数及污染趋势进行了探讨[15];李修刚等将MOBILE5模式用于南京市,将给出的南京市现状排放因子直接应用于南京市及附近城市的环境影响评价[16]。

将MOBILE5模式结合上海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已经有人做过尝试,但是由于基础数据严重不足,因此对于此模式的修正尚不能进行检验。主要的方法仍是采用美国FTP的测试数据,将上海市机动车目前的排放水平类比于美国70年代,计算得到不同车型的排放因子。

在污染物的扩散方面,目前一般沿用有限源高斯扩散模型,即根据线源的长度、高度、强度、距离、风速、风向和相应扩散参数计算空间任一点的污染物浓度[17]。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少考虑城市空间的特殊性,即对城市各类人为设施,包括绿化、建筑等对扩散的影响考虑较少。

对于线源排放污染物的扩散研究,国外主要的模式有CALINE、BLP(BouyantLineandPointSourceModel)、CDM2(ClimatologicalDispersionModel)、ISC3(IndustrialSourceComplexModel)、RAM(Gaussian-PlumeMultipleSourceAirQualityAlgorithm)。以上模型均由美国环保局(USEPA)开发。其中,CALINE为稳态高斯扩散模型,用于确定高速公路下风向的空气污染浓度,要求地形相对不太复杂。BLP为高斯烟流扩散模型,用于处理炼铝工厂以及其它的工业污染源的单一建模问题,要求其烟流上升和下降是主要由固定线源所影响的。CDM2为气候稳态高斯烟流模型,用于确定城市区域平地下风向的长期(每季或每年)的污染物的算术平均浓度。ISC3是一个稳态高斯烟流模型,可用于评价来自与工业带相关的许多污染源的污染物的浓度。这个模型涉及到了下列因素:粒子的下沉和干沉降、风向、点面线及立体污染源、烟流的上升为距离的函数、点源的分离以及有限的地形调整功能。ISC3可以有长期和短期两种模式可供选取。RAM是高斯烟流多源空气质量算法,是一个稳态高斯烟流模型,用于估算相对稳定的污染物浓度,平均从一小时到一天、从点源到面源、在乡村或者城市的沉降,其地形条件可以假设。

我国目前汽车污染仅相当于国外70年代中期水平,现有汽车90%以上是国产车,由于排放控制技术落后,在同样运行工况下,国产车较发达国家同类产品排放量高几倍甚至几十倍,加上交通管理手段落后,在用车检查维修制度不完善,城市交通道路拥挤和市内居民集中,大量车况恶劣的车辆继续行驶,更加剧了污染物的排放。国产车平均日排污量为0.6—0.9kg[18]。本论文旨在借助GIS环境,根据城市路网、交通流量、车型比例等信息,采用经过修正的MOBILE模型,计算不同车型机动车的排放因子,从而确定每条路段不同污染物的排放量。由于机动车流量和排放因子是计算道路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源强的关键参数[19~21],本论文将通过抽样调查和MOBILE模型修正得到了这两个量。在确定道路线源排放源强的基础上,利用CALINE3有限长线源扩散模式,建立上海市城区多线源污染扩散模式,以此来分析道路污染物扩散状况,并在GIS图形上进行显示,最终完成上海市交通线源污染管理信息系统。此系统可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道路交通污染管理制度、合理制定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对策研究P1

[2]上海市环境科学院《世界银行——上海城市交通项目:减少上海城市车辆排污危害的战略》1997.9

[3]陈长虹等,上海市机动车排污状况与污染控制战略,1997,16(1):28

[4]赫崇衡等,汽车排气污染及治理现状和动向,上海环境科学,1996,15(8):11~13

[5]彭宝成等,汽车尾气对动物的生物效应研究,上海环境科学,1995,14(2):14~17

[6]王培洁,上海市汽车排气污染管理的现状与对策,上海环境科学,1994,13(7):7~8

[7]陈长虹等,城郊道路污染个例分析,上海环境科学,1993,12(9):13~17

[8]陈长虹等,城郊道路交通带状多线源污染扩散模式研究,上海环境科学,1993,12(11):7~10

[9]王素云等,上海市汽车排气污染在大气中的分担率,上海环境科学,1990,9(11):27~29

[10]上海市机车污染综合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市机动车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及规划纲要》,2000,3

[11]傅立新等,MOBILE汽车源排放因子计算模式研究,环境科学学报,199717(4):474

[12]傅立新等,北京市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特征,环境科学,200021(3):68

[13]WesternGovernor’sAssociationDenver,ColoradoandBinationalAdvisoryCommittee.Mobiel5-MexicoDocumentationandUser’sGuide.Nov.20,2000

[14]R.MclarenandD.L.Singleton.AnalysisofMotorVehicleSourcesandTheirContributiontoAmbientHydrocarbonDistributionsatUrbanSitesinTORONTODuringtheSouthernOntarioOxidantsStudy.AtmosphereEnvironment,30(12),1996

[15]祝昌健,广州市机动车尾气排放系数及污染趋势探讨,中国环境科学,199717(3):216

[16]李修刚等,用于城市交通规划的机动车污染物现状排放因子研究,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21(4):87

[17]A.K.LuharandR.S.Patil.1989.Ageneralfinitelinesourcemodelforvehicularpollutionprediction.AtmosphericEnvironment,23:555-562

[18]贾艳杰,我国大城市汽车废气污染问题及其治理对策人文地理199712(3):48

[19]EPA,User’sGuidetoMOBILE5(MobileSourceEmissionFactoryModel),May1994

[20]EgglestonHS,GoriβenN.JourmardR,etal.CORINAIRworkinggrouponemissionfactorsforcalculatingemissionsfromroadtraffic[R].Methodologyandemissionfactors.ReportVol.1,No.EVR12260EN,Luxembourg,1989.

[21]pilationofairpollutantemissionfactors[R].USEnvironmentProtectionAgency.AP-42,NC,USA.1985.50-83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目标:研究上海市机动车尾气排放造成的道路线源源强,以及机动车污染物在中心城区街道峡谷中的扩散效应,并在GIS系统上进行显示,完成自主开发的上海市交通线源污染管理信息系统。

研究内容:1)上海市主要道路机动车尾气排放源强;

2)机动车尾气在街道峡谷中的扩散效应;

3)交通污染在GIS平台上的实现。

关键问题:1)机动车大气污染排放源强计算模型;

2)上海市道路机动车尾气在峡谷中的扩散模拟;

3)地理信息系统与交通大气污染模型整体集成的方法和途径。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法:基础数据调研、模型修正、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和影响预测可视化界面设计、系统整合。

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实验方案与可行性分析:

1)建立机动车排放源强计算模型、污染物扩散模型,以及基于GIS技术应用模型,其工作量较大,其中基础数据(包括车流量、车速)的调研尤其困难。但是通过参与上海市环境保护局2002年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机动车发展和大气环境保护研究》,并搜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可获得系统开发所需要的相关数据,因此本研究已经有较好基础。

2)参与《影响上海大气能见度的主要因素与控制管理对策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对于本市机动车污染现状和历史沿革已有所了解。

3)参与了“上海市数字城市大气环境模块”的工作,初步掌握了GIS系统开发和实现方法。

据此我认为,按期完成论文是可行的。

图1.研究技术路线

3、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建立适合上海市情景的主要道路机动车尾气中污染物源强排放模式。建立线源扩散模式,使其适用于大城市中街道峡谷中机动车尾气污染物的扩散状况。给出上海市上空污染物扩散状况。

目前国内将交通污染模拟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的研究还不多见,因此本论文在该方面的研究将是一个新的尝试。

4、预期的论文进展和成果

预期进展:

2003.07——2003.09收集中外文文献

2003.09——2003.10基础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2003.10——2003.12模型的修正

2004.01——2003.03GIS系统的编程实现

2004.03——2004.05论文的撰写与修改

预期成果:

•研究上海市机动车尾气排放状况,建立源强计算模型;

•综合城市气象条件、交通污染物排放强度、建立污染物扩散模式,确定机动车污染物影响的时间变化、空间分布,;

•完成交通污染管理信息系统;

•除完成毕业论文之外,在国内外有关刊物上2篇。

三、论文大纲

摘要

前言

第一章大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排放数值模拟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机动车排放因子计算模型

一、MOBILE6模型介绍

二、利用修正的MOBILE6计算机动车排放因子

第二章道路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源强

一、线源源强计算模式

二、上海市道路机动车尾气污染排放源强的计算

第三章城市上空污染物扩散模式

第四章街道峡谷污染物扩散模式

一、CALINE4模型介绍

二、模式修正

三、上海市街道峡谷污染物扩散模式的建立及应用

第五章上海市交通污染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一、排放清单数据库的建立

二、系统的开发

第六章结论

参考文献

四、研究基础

1、已参加过的有关研究工作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1)参加《中国气象百科全书》建筑气象、城市气象等内容的编写。

(2)参与上海市普陀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3)参加“扬尘污染来源与控制管理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

(4)承担了“崇明岛综合开发项目”的大气监测和采样工作。

(5)参与“影响上海大气能见度的主要因素与控制管理对策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

(6)参与“机动车发展与大气环境保护研究”项目。

(7)参与“上海市能见度影响因子研究”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

(8)参与上海市数字城市课题交通环境模块的模拟研究。

2、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尚缺少的实验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拥有以下主要设备:

篇(5)

一、引言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650.744平方公里,海拔1996米~4764米,年均气温7.8℃度。既是以高山湖泊群、瀑布群和钙华滩流为主体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也是以地质遗迹钙化湖泊、滩流、瀑布景观、岩溶水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地质公园。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与九寨沟同属阿坝州的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30.986°N,103.364°E)。汶川地震和其高强度余震在龙门山断裂带的3大断裂上频繁发生,震中位置总体由南西向北东方向推移,中心断裂带最近处与九寨沟景区相距不过30公里。汶川地震和其后的余震都对九寨沟风景区造成了全面、巨大的破坏。为此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专门组织科研技术人员长期观测景区关键生态指标,实时跟踪分析地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地震前后九寨沟景区生态环境数据对比

1.大气环境质量

我国空气质量实行三级标准,据阿坝州环境科研监测站监测,九寨沟景区大气环境质量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一级标准(见表1),对比地震后的观测数据显示汶川地震对九寨沟景区大气环境质量影响不大。

说明:九寨沟景区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值为2007年6月11日~6月13日三日平均值

2.地表水环境质量

本文选取了九寨沟景区中有代表性的湖泊如长海、箭竹海和沟口作为监测断面,通过将其2007年5、6月和2008年5月、6月的监测结果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Ⅰ类水域标准进行比较以及同一监测断面震前震后监测结果进行横向比较来分析汶川地震是否对九寨沟景区的水质造成影响,其监测结果如表2。

3.水位和流量

水是九寨沟景区的灵魂,水量和水位的稳定性、水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行,决定了九寨沟自然景观的质量和品位。2008年5月~8月水位和流量监测结果如图1所示。

4.植被、动物

植被和野生动物痕迹是反映景区生态自然保护效果的主要依据,有关植被和动物痕迹监测结果如表3所示。

5.地形地貌

九寨沟景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山地,处于青藏板块与扬子板块俯冲带的边缘,其构造部位是北沿昆仑―秦岭纬向构造带,在32°~34°N之间蜿蜒西去,受青藏板块的影响而发生北移,九寨沟景区正处于该北移位置。

汶川地震发生后,通过监地形地貌测表明,九寨沟景区内总的地形地貌基本完好,但也存在40处次生地质灾害隐患点,其类型主要有崩塌(危岩)、泥石流、潜在不稳定斜坡和滑坡等,其中崩塌(危岩)24处,占60.0%,泥石流10处,占25.0%,潜在不稳定斜坡5处,占12.5%,滑坡仅1处,占2.5%。(见表4)

6.自然景观

通过对地震前后九寨沟景区内自然景观对比观测,景区内的自然景观保存完好,受地震影响较小。景区内自然景观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以高山湖泊群和瀑布为其特色,集湖、瀑、滩、流、雪峰、森林、藏族风景于一体,体现了原始美、自然美、野趣美,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保护价值、科研价值和科普价值。

三、汶川地震对景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1.评价分析方法

本文拟选取直接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植被、大气、水体、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等因子,通过现场监测和数据对比提取各因子的指数值分析研究生态环境质量,进行景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分析。

对景区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评价分析方法是采用实地勘察、监测和分析汶川地震前后九寨沟景区生态环境质量因子的数据变化情况,将其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相对比。数据主要来源于阿坝州环境科研监测站、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科研处和保护处。

2.生态环境评价分析技术路线

汶川地震对九寨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析的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主要评价分析技术路线是从植被、大气、水体、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等五个方面监测分析地震前后九寨沟景区的变化情况。其中鉴于九寨沟的水是景区的灵魂,对其水体监测是对比分析的重点,包括水质和水位监测,涵盖水位、流量,水质中的高锰酸盐指数、PH、DO、BOD5、NH3-N等指标。此外,对动植物足迹和痕迹跟踪、地形地貌的监测、大气指数的监测也都给予了较充分的对比。

3.评价分析结果

对比表1的大气指标数据,九寨沟景区大气环境质量都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显示汶川地震对九寨沟景区大气环境质量影响不大。从表2可以看出,汶川地震前后,九寨沟景区内长海、箭竹海和沟口三个水质监测断面的多个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Ⅰ类水域标准并且2008年和2007年各指标变化趋势比较一致。因此,汶川地震对景区地表水环境质量影响不明显。从图1、图2可以看出,2008年5月~7月九寨沟景区内的藏马龙里沟、孔雀海、黑角桥三处水文监测点的水位、流量都保常态变化,没有发生突变现象,由此可以推定汶川地震对九寨沟水循环系统没有造成影响。汶川地震后,在九寨沟景区内也没有发现因地震而死亡的动物尸体和受伤个体,没有发现野生动物群体性异常现象和规模性迁移(如表3)。因此,汶川地震对九寨沟景区内的动物、植物无明显影响。通过对景区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的监测结果表明(如表4),汶川地震后九寨沟景区内没有出现新的堰塞湖,以前的堰塞湖堤埂没有出现裂缝、垮塌,湖水也无渗漏现象,主要自然景观也没有发生变化。

综上分析可知,除景区内出现一些地质灾害隐患点外,汶川地震对九寨沟景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水循环系统、动植物、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都未造成直接影响。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后期的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优、良级别区域占71.09%以上。

四、震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尽管监测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对九寨沟景区的生态环境没有造成显著影响,但是震后次生灾害将进入活跃期,崩塌、滑坡的活跃期可能持续5年~10年,而九寨沟距地震断裂带的直接距离很近。归纳起来,震后景区的生态环境的主要保护策略建议有:

1.科学评估九寨沟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变化与受损状况,加紧制定汶川地震后景区生态恢复重建规划与总体布局。

2.进一步保护景区内生物多样性,针对地震造成的保护区内森林损毁、山体、水源涵养功能下降、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破坏以及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启动灾后景区生态系统恢复重建。

3.加强震后景区内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震后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多数由强降水诱发,应加强降水(特别是局地强降水)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做出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预测预报。

4.深入开展震后九寨沟景区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五、小结

汶川地震对四川省内许多风景区造成的破坏是全面的、巨大的,但是对九寨沟而言,这一代表四川旅游形象,集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绿色环球21”等多项国际桂冠于一身的世界级自然旅游资源,其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基本保存完好,景区在区域旅游产业中的核心资源支撑作用和地位没有改变。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认为从景区整体生态环境而言,汶川地震没有对九寨沟景区造成较大影响。但是由于地质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不能在短期内完全体现,震后的次生灾害不容小视,而且九寨沟景区地处地质灾害多发带上,因此,仍有必要进一步加强震后景区生态环境监测力度和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篇(6)

摘要:通识课程对于大学生开拓视野,扩展知识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提高通识课程的授课效果是本文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以《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为对象,进行了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的教学实践活动。

关键词:高等教育;通识课程;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161-02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但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众所周知,环境保护对于经济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环境建设,十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独立章节进行表述,不仅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伟大目标,还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

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群体,肩负着承上启下的艰巨任务,他们的价值观代表了社会知识阶层的发展方向,其言行将影响周围人们的言行。据相关部门调查,当前大学生对基本的环保知识有较好的了解,但环保意识淡薄,环保行为有待加强。因此,提高学生环保意识,规范和引导他们的环保行为并成为跟随一生的自觉行为,成为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笔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申请开设了高等教育本科生选修课程《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为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即通识课程,宗旨是培养学生建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及对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并把环境保护作为个人终身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

通识教育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方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1]“通识教育”既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也是一个世界的概念,有学者把它称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等。其最终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不同的学科能有所认识,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2]

一门通识课程要开设成功,受到学生的欢迎,能对学生产生期望的教育意义,是否符合教育原理和原则,是一个科学性、人文性、教育性很强的系统工程。[3]因此,如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是笔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思考、探索的课题。通过对选课同学的知识背景进行分析并构架课程大纲和基础知识内容、在上课过程中根据同学的反馈及时调整和修改、教学方式逐步优化等经过多方实践,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实践,最终结果表明,该课程的讲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课程的定位

本课程面向全校一到四年级本科生,不分文理、不分专业,学时32学时,学分2分。从第一次选课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课程兴趣大、认可度高,选课人数104,接近于120的人数限额。从对选课学生的知识背景来看,文科生占29.6%;理科生占70.4%,可见,理科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兴趣更加浓厚。

三、教学实践方法

从学生上课的状况来看,有三分之一学生虽然选了课程,但重视程度不高,直接表现出来的是迟到、早退或人在课堂却做着与本课程不相干的事情等。

针对此种现象,笔者改变了以往采用的传统式从理论到理论,满堂灌,以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方法,通过对学生抽样调查的形式,发放调查问卷,围绕(1)授课内容;(2)将授课形式;(3)学习课程目;(4)授课风格四方面进行调查。细致了解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及学习这门课程想达到的目的。

从反馈来看,91.3%的同学提出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能多放一些跟课堂内容相关并有意义的教学录像来开拓他们的视野。另外还有56.1%的同学希望能够提高在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在此基础上,笔者调整策略,尝试采用问题导向方式为主,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将后面的上课内容整合为1.世界环境问题;2.水污染问题;3.大气环境污染问题;4.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问题;5.环境污染与健康问题等五大专题。在课堂上增加了教学总结学生问答环节。同时,根据授课内容增加了部分多媒体辅助授课的内容,根据每个大的专题,选择三到四个视角广泛、内容新f、紧扣时展脉搏和世界形势的视觉冲击力强的多媒体教学材料,在某些章节教学素材选择上,比如环境和健康专题,则有针对性地以新颖和接近生活为原则,增强学生注意力,加深所讲专题的力度。教学录像播放完毕后,从对具体环境事件的解读、背景问题的评论和不同观点的出发点或立场等方面提出问题,组织同学采用抢答、讨论、辩论、现身说法,分组讨论等形式进行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为尽可能地让同学们对所上课的内容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教师在课前一到两周把相关需要学生们提前了解的知识大背景或时间比较长但内容非常丰富的多媒体材料和讨论问题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告知学生自己下载查看、思考、准备。

环保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针对这一特点,要求学生人人参与,搜集资料,社会调研,做PPT,并在课堂上交流,集思广益,碰撞出不同的智慧火花。比如在讲授全球大气污染专题时,提前一个月把学生分十四个小组,要求对全国不同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进行关注,并把不同地区每天的空气质量数据记录下来,绘制成表。目的是让学生对监测地区,乃至全国近期的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进行深入了解,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大气运动,污染物扩散,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因素等,都在这个实践背景下展开了。

另外在课程的评价方式上,不单以学期末最终成绩作为评判标准,增加了学生的课堂表现环节的评价,最终学业评价标准为考勤30%+课堂表现30%+期末论文40%,进一步调动学生平时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四、教学效果

通过系列的教学实践探索活动的展开,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学生课堂关注度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请假率大大下降,以至于全勤。学生也在课堂的教学中把自己的思考与教师的教学设计自然融为了一体。

在学期中期,按计划进行了课堂随机抽查,检测教学效果。结果85%以上的学生都能够回答出相关的问题,基础知识的掌握达到预期目标。

在学期末的课程研究报告中,所有学生都根据自身感受写出了有一定深度的课程论文。学生纷纷表示,通过课程的学习,确实学到了知识,学生在课程论文中写道,“以前觉得环境保护是别人的事,社会的事,跟我无关,上了这门课后发现,原来环境保护是我必须承担的义务,在地球母亲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渺小的,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就能摒弃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

按照这样的教学思路,在后面几届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继续沿用并完善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实践结果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广大同学的普遍欢迎,学生的选课情况良好,选课情况基本都能达到一百二十人满额的教学班规模。

五、结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能够快速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都是好方法,[4]教学对于师生是一个不断丰富自身的过程,通过《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过程实践,笔者的体会是教师对于学生不仅仅是老师,更是益友;教师的定位不仅仅是传道解惑,同时也应把自己当做他们中的一员,与他们一同成长,深入到他们心中,了解他们的想法,倾听他们的心声,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把自己的教学内容和理念教授给他们,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张宏业,汪存友.信息化环境下高校通识课教学与管理的需求与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1).

篇(7)

 

1.前言

乌鲁木齐市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也是全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乌鲁木齐的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迅速。乌鲁木齐市的机动车辆保有量增长迅猛,截止2008年,乌鲁木齐市的机动车保有量达251,446辆[1],每年还保持着大于10%的增长速度。快速增加的机动车在给广大市民工作生活带来便利,但同时由于车辆水平、燃油质量、道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机动车尾气污染已成为城市重要的空气污染源之一,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且分布集中,乌鲁木齐城区空气污染类型已逐步由煤烟型向煤烟和机动车混和型污染转化。因此,对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控制与治理,将成为改善全市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任务。

城市道路建设滞后于城市扩张速度环境保护论文,造成交通拥挤,机动车辆怠速时间增加,使车辆每百公里耗油量升高,单位里程排出的污染物增多。低空排放的NOx、CO、PM10和CmHn浓度持续上升,车辆噪声也会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这些都是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进行乌鲁木齐市交通污染现状研究,制定市区交通污染综合防治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区域情况简介

乌鲁木齐市市区地形起伏较大,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为平缓的冲积平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自然坡度12‰~15‰,海拔680~920米。乌鲁木齐市城区的东南为老城区,而新城区位于城区西北,整个城区布局呈狭长分布,红山和雅玛里克山在城区中央形成瓶颈,最窄处仅800米宽,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发展。由于地形限制和城区发展程度不一,乌鲁木齐市整个道路网络呈狭长谷状,网络连通性差,南北道路坡度较大,城区南部的老城区交通比较拥挤。

与其他类似规模的大城市相比,乌鲁木齐市的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系统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根据2002年的调查,乌鲁木齐市各类公共交通(不含出租车)的日平均运量达170万人次,公共交通出行比重占全市出行总量的30%左右[2]。

表1 乌鲁木齐市2004-2008年机动车保有量变化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公路运输工具

164631

167302

182132

211563

233503

251446

民用汽车

141232

142418

153471

179830

210292

225980

载客汽车

78316

78740

96027

110953

129237

151730

摩托车

11577

11547

12001

篇(8)

中图分类号:X8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1.071

0 引言

从长春市2014年10、11、12月份月平均PM2.5浓度以及优良级天数监测结果(数据来自吉林省环境保护厅)可以看出:这三个月长春市优良级天数比例均小于50.0%,几乎整个冬季都处于连续污染状态,雾霾问题严重,再加上严寒的天气,使得市民易于感染呼吸道疾病,甚至加重比如敏感、哮喘病等类患者的病情。因此准确预测并及时公布大气环境状况变得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专家学者开展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工作。刘小生等①提出了一种基于基因表达式编程的PM2.5浓度预测研究;彭斯俊等②提出了一种基于ARIMA模型的PM2.5预测模型;陈俏等③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和回归法的大气污染物浓度预测模型。这些文献通过研究个别因素对大气环境状况提出了预测方法,但是气象因素对PM2.5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实际情况中往往是不同气象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尤其是ARIMA模型只突出了时间因素在预测中的作用,没有考虑到外界具体因素的影响,因而存在着预测误差的缺陷,当遇到外界发生较大变化往往会有较大偏差。

本文旨在用与PM2.5浓度相关性强的因素,综合考虑PM10、CO、NO2、SO2四项指标对PM2.5浓度的影响,并基于主成分分析理论提取几个互不相关的主成分进行回归分析,最终得到准确度较高的大气环境预测模型。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预处理

1.1.1 补充缺失数据

本文数据来自天气后报网,共研究PM2.5、PM10、CO、NO2、SO2五项指标,个别日期(共4天)的数据缺失。这时,我们使用SAS统计分析软件,运用插值法补全缺失值。

1.1.2 Box-Cox非线性变换④⑤

将原始数据中PM2.5、PM10、CO、NO2、SO2等因子依次记为、、、、,因事先由散点图分析可得,PM2.5与PM10、CO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考虑到变换的简便性最终选定对PM2.5、PM10和CO做变换%d的值为0,记变换后的PM2.5、PM10和CO为、和;对NO2和SO2进行Box-Cox变换的过程中,最优%d的取值是依据最大似然估计的方法原理来确定,由SAS统计软件计算得到,最终选择NO2和SO2的最优%d值依次为0.5、0,经过Box-Cox变换后的NO2和SO2依次用下列符号标记:和。

1.2 主成分分析原理

主成分分析⑥是将多指标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这些主成分能够反映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它们通常表示为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且各个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这样在研究复杂问题时就可以只考虑少数几个主成分且不止于损失太多信息,从而更容易抓住主要矛盾,解释事物内部变量之间的规律性,同时使问题得以简化,提高分析效率。

2 结果

2.1 主成分分析

本过程主要通过SAS软件⑦实现,详细程序参照附件。输出结果(表1)给出了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与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341,呈现非常强的相关性;

与,与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为0.6800以上,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他变量之间相关性则相对较弱。不满足多元线性回归的基本假定条件,这也是本文选择主成分回归的主要原因之一。

输出结果(表2)给出了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上下特征值之差、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以及累计贡献率。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71.34%,前两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已达87.69%,因此,只需前面两个主成分就可以概括这组数据。根据相关系数矩阵的各个特征值的特征向量,可以写出前三主成分得分:

2.2 主成分回归

现在用对前两个主成分和做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得到主成分回归方程为:

=3.93932+0.36567Ha0.01363 (3)

但是斜率的t检验p值0.4123>0.05,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即认为与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不显著,需对模型进一步的调整。

经过多次对u和主成分、、之间进行不同模型模拟对比分析,最终采用逐步回归法选取与、做最小二乘回归,输出结果如表3。虽然信息量从原来的87.69%降到了79.78%,但截距和斜率的t检验p值

为了得到和、、、之间的关系,运用R软件⑧编写计算系数的函数代码作变换,得到还原后的主成分回归方程为:

3 结果分析

3.1 残差分析

回归方程通过了t检验,只是表明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但不能保证数据拟合得很好,也不能排除由于意外原因而导致的数据不完全可靠,比如异常值出现、周期性因素干扰等。借助SAS统计分析软件以回归预测值作横轴,以残差 =Ha作纵轴,将相应的残差点画在直角坐标系上,得到残差图如图1。

从残差图上看出,残差是围绕随机波动的,表明模型中不存在异方差、相关性问题,模型的基本假定是满足的。

3.2 预测

为了更好地反映模型的拟合效果,我们对2015年1月2日到3月27日的PM2.5进行预测,并与实际值对比。预测曲线图如图2,除了少数几天PM2.5预测值偏差较大外,其它模拟效果比较乐观,而且相对误差相对较小,很大程度上接近了PM2.5的实际观测值。进一步地证明该模型能够较准确地预测未来短期的PM2.5趋势和水平。

4 结论

本文利用长春市2014年空气质量历史数据,基于主成分分析理论建立了大气环境预测模型,并预测2015年1月至3月的污染物PM2.5浓度,通过将其与实际值检测值进行对比分析,表明运用此模型在PM10、CO、NO2、SO2各项指标已知的情况下,能够对PM2.5进行准确性预测。

模型的判定系数和修正分别为0.9225和0.9221,均方残差平方根为0.1866。这说明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非常好,能够很好地反映并及时公_大气环境状况,让公众更加精确地感知到本地空气质量的真实情况,还可以有的放矢地治理大气污染,通过数据分析找出污染源头。

注释

① 刘小生,李胜,赵相博.基于基因表达式编程的PM2.5浓度预测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3.34(5):1-5.

② 彭斯俊,沈加超,朱雪.基于ARIMA模型的PM2.5预测[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4.21(6):125-128.

③ 陈俏,曹根牛,陈柳.支持向量机应用于大气污染浓度预测[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0.20(1):250-252.

④ 张诚.基于Box-Cox变换的城市火灾起数的模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⑤ 胡宏昌,樊献花.广义Box-Cox变换[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23(5):17-19.

篇(9)

环境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基本条件。在我国发展经济实现 工业 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环境资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和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人类不仅是环境的产物,而且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条件。主要表现在,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环境能够吸纳生产和生活所排出的废料(废气、废水、废渣)等;环境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空间场所,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人类发展的好与坏,快与慢是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的。人在环境面前也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使之更加适合人类经济 社会 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自从工业革命以后,人类为了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大量消耗环境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得现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

用征税或罚款的办法来解决外部负效应是由英国 经济 学 家庇古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来的,也被称为“庇古税”。“庇古税”主张的是,对产生外部负效应的企业或个人,课征相当于它所造成的外部边际 成本 的 税收 ,外部成本便成了当事企业或个人的内部成本,即实现外部负效应的内在化,从而迫使其考虑该成本,达到纠正外部负效应的目的。另一种手段就是对污染的企业征收排污费,即向污染物排放者根据排放量征收一定的费用。污染企业面对这些收费,一方面将缩减产量,另一方面也可以采取措施控制污染。

对于污染性的企业,政府除了对其征收税收和排污费之外,还可以向企业提出补贴,鼓励其扩大投入采取消除污染的措施,改进生产工艺,从而达到纠正负外部性的目的。原则上补贴额应该等于污染治理的边际 社会 收益。如果企业每减少一单位的污染物排放量,既可得到一份补贴,那么对企业来说,当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大于补贴时,他会选择放弃补贴而继续排污;而当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小于补贴时,他将选择接受补贴而减少排污。

庇古税和庇古补贴在解决 环境 污染方面是一种应用最广泛、最典型的方法。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污染者付费原则,oecd国家普遍实行了征收环境税的政策,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方面,征收排污费以及产品税等。比如,对于汽车燃料,依据有铅和无铅,几乎所有的oecd国家开征了有差别的税收。在日本,还对下水道排污量的多少进行征税,以控制污染物的排放。进入20世纪90年代,oecd国家开始绿化其税制体系,比如,开征新的生态税,实行对环境有害的产品全面征税的政策。与前面的办法相比,经济学家和政府决策者更加偏爱庇古税和庇古补贴,但是他们也存在较大的缺陷,要消除外部负效应,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其征税和补贴数额应该等于该企业造成的外部成本或收益。然而,在实际中,很难衡量和掌握各企业的外部成本或收益,而且也很难避免政府寻租的出现。

排污权交易许可证制度

排污权交易许可证制度是科斯定理在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实际应用。科斯定理是美国经济学家,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纳德•科斯提出的。科斯定理认为,只要明确界定并切实保护产权,随后产生的 市场 (产权)交易就能自然消除和解决外部性问题,使经济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可能实现污染的零排放,所以排污权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利用环境资源的问题。政府如何规定和限制排污权的大小以及如何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分配这种权利,成为问题的关键。其实,政府在可接受的排污总量的限度内,将排污许可证分发给污染制造者,并允许排污量较低的企业将剩余的配额进行出售,也允许超标排放的企业从其他企业那里购买排放量。这一方法不仅没有超出规定的排污总量,而且在企业间实现了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促进个人或企业改进控污技术,从而降低控污费用,最终达到减少污染改善环境的目的。利用市场机制,使得排污权交易许可证在企业之间实现最优配置,也会大大减少政府部门寻租的现象出现,最后实现双赢。

美国是这一制度的最早实践者。1979年,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开始试点实行一项新的政策——“气泡(bubble)政策”。即把一个工厂当作一个气泡,只要该气泡向外界排出的污染物总量符合政府按环境要求计算的排污量,并保持不变,不危害周围的大气质量,则允许气泡内各排污源的自行调整。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清洁空气法》修正案,推出二氧化硫排污交易政策。该项政策实施的第四个年头,已经产生了显著的效果,二氧化硫排放消减量大大超过预定目标,许可证市场的价格远远低于预期水平,充分体现了排污权交易政策保护环境质量,降低交易费用的巨大优势。

我国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的试点工作开始于1988年。首先考虑控制的是水污染物。1988年3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 管理 暂行办法》。1988年6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确定在上海、北京、天津、沈阳等18个城市进行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的试点工作。1989年9月,在河南召开的“第二届全国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1990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开始选择试行排放大气污染物许可证制度的城市。1993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又在6个城市开始了大气排污交易政策的试点工作。到1996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普遍实行了排放水污染物许可证制度,共向42412个企业发放了41720个排污许可证。从1991年开始,包头、开远、柳州、太原、平顶山和贵阳等城市尝试大气污染物的排污权交易。在满足大气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排污许可证的买卖,运用市场刺激手段,鼓励企业采用低费用、少污染的措施,并促使污染源的合理布局。

总之,环境污染问题是外部负效应的典型表现。我国应该结合国情, 总结 和借鉴外国治理环境污染的宝贵经验,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有步骤、有措施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论文摘要本文以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篇章为例,提出了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阐明了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作用。

1城市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与规划关系

1.1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人类最为积聚的城市中。从现象上看,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居住拥挤、公园绿地少所引起的生活质量下降上,这种质量的持续下降又最终导致了城市的衰落。从本质上看,这些都是由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城市规划的认识偏见所引发的,尤其是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往往片面的依照“人口-性质-规模-布局”的模式来规划城市。

1.2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我国于1989年12月26日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城市规划的核心是解决一个空间环境问题,它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所依托的载体,也是自然与人工相互结合依存的一个纽带,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也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城市发展中环境保护就显得尤其重要。城市规划对环境有重要影响,在规划和决策初期,将环境保护进行综合考虑非常重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针,也是防止污染的战略措施,自然界是一个多层结构的系统,其发生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我们只有通过科学的、有计划地开发利用,才能真正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把原生的环境改造为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生存环境。

城市规划法律制度的另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将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寻求在规划过程中的每一阶段实现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统一。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城乡规划法》中也明确环境保护规划是城乡规划的必要内容。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结合

以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依据,制定城市发展规划。从区域整体出发,统筹考虑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把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工业和城市交通作为首要的规划目标。

提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水平,积极推进市场化运行机制。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是指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城市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在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推进投资多元化、产权股份化、运营市场化和服务专业化。

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环境生态保护战略。城市生态规划也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建设要遵循开发利用与保护恢复并重的原则,防止水土流失、破坏城市生态。

继续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作为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全面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3体现环境保护之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案例

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建设国际旅游、生态城市为目标,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坚持以人为本、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为动力,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保持城乡及区域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的生态景观发展,建立稳定持续的生态支撑体系;弘扬传统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建立安全、有序的生态社会体系。

3.1通过资源承载力与环境容量分析核定规划人口

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包括水环境容量、大气环境容量、土地承载力、交通承载力与能源、资源总量及利用强度等;这些指标是规划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可直接反映规划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规划通过水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生态适宜度及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的具体分析得出环境承载范围内的城市人口,并明确水资源保障措施,纳污地区的土地利用规模与利用方式以及城市工业、服务业、居民用水指标及污水排放指标需进行适当控制。

3.2规划布局环境影响分析

1)规划空间结构有助于环保。在总体结构布局上充分考虑了土地生态适宜性和与周边城市的相协调,提出了中心城区的“多中心组团式”布局结构,将利用风景区、河流、山林等自然条件,构筑网络状绿地及开敞空间系统,作为总体布局的主要内容,充分体现了黄山市山、林、城、田、水共存的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景观特点,对绿地进行了不同类型的划分,并相应提出了管制要点,从整体上构筑了黄山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布局基础,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思想。

2)用地功能调整有利于环保。总体规划在产业布局中提出工业外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削减了中心城区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尤其是工业粉尘、废水和SO2,对于居住环境的改善和生态城市建设起到了支持作用。重污染企业迁移到外围地区,由于外围地区的环境容量大,污染物的扩散能力强,污染相对较轻,这种布局的调整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同时也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生态基础。

3.3分区管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分区管制有利于土地的合理使用,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综合自然资源、工程地质条件、生态适宜性、文物保护等多方面因素,在市域范围内原则划定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提出市域空间管制措施及事权划分。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明确划定中心城区以及市域各城镇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

3.4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措施

通过对水资源、大气环境、声环境、固体废弃物现状分析提出防治目标,明确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规划充分考虑了黄山市工程性缺水的因素,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入手,通过修建水库、中水回用的方式,开源节流并举,通过循环经济增加整体水资源。 提出结合各组团的发展,加强城市快速路及其他主要交通道路建设,优先发展公交交通,适时发展轻轨交通,引导居民合理出行,以缓解私家车快速增长而带来的交通拥挤,噪声和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整体思路上符合建设生态城市的基本要求。

4结束语

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的问题归结起来都是相关于“人”的问题。规划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时间与空间的、历史与地理的、城市与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家骅.环境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1,6.

[3]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5]晏路明.人类发展与生存环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6]曹明德,黄锡生 主编.环境资源法[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上一篇: 青少年素质教育论文 下一篇: 小学生教育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