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3: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专业思想教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充分动用直观教育、电化教育等手段,加深教育印象
据相关科研理论证实,人类通过视觉所获取的信息量和持久多比通过听觉获取的信息数量和持久时间高2~3倍。所以,用图文、教育教授职业道德理论,往往比简单说教所取得效果好很多。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应该留意收集一些关于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图文素材,课上给学生展播,这样一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也达到了。如在讲授《电机学》时,因为电机转子的转动是内部三相绕组切割磁力线的作用结果,是一个看不见、摸不到很抽象的知识,对于我们高职层次的学生来说是很难想象和理解的,所以在讲授这门课时可以借助挂图和Flash演示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又如在讲授《CAD》等画图类的专业课时,遇到需要绘图的时候,老师如果利用圆规、尺子在黑板上标准绘图,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绘图时下意识地按照标准去做;假如老师要是随手画图,学生也就不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因此要注意自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严谨,从而培养学生在学习或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的态度。
3在实验实训课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专业课教学中,实验实训课是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应用技能的关键环节。实训课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目标,旨在通过下达实践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积累成功经验,通过客观的分析和理性的判断实现认识的内化。当前,学生都已具备较强的自我意识,但行动上易盲动。他们希望被尊重、被肯定,但是对自我的认知不全面,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缺少抗挫能力。例如在PLC实训中灯泡循环点亮,学生想当然以为很容易完成,在编写梯形图时,理论上感觉怎么都对,可是一接线,却怎么也实现不了。不少学生就泄气了,不愿继续思考实践。为了使学生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拥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毅力,我们采取了分级考核,把每一个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学生每达到一个任务要求就打一次分给予鼓励,激发学生深入挖掘的兴趣;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性、灵活性和变通性,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鼓励学生自制一些有实用意义的东西,如在PLC实训中,让学生们自制一个抢答器,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最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复杂微妙的关系,稳定和谐的团队关系能够让它产生聚变。在实训环节,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分组,按组别分配实训任务,让学生自主完成。在其实践过程中从旁指导,并适时穿插团队协作的理念,让他们彼此配合,荣辱与共。最后按组别评定成绩。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相互帮助,共同探索,能够培养其博爱的胸怀和国人的胆识,并且能够使其领悟团队协作的意义,学会友善地处理人际关系。经过团队协合作,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并且能够领悟如何在团队中通过学习提高个人能力,同时也懂得了照顾团队成员,锻炼了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团队合作无疑是实现目标的捷径,让学生总结得失体会,通过亲身经历去认识合作中的得与失。经过训练,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处理与他人合作的关系。
2.思想结构单一、遇事容易冲动。当前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处理事情上,思想易受干扰,容易冲动,以至于出现“我行我素”的现象。但是,他们也有优秀的一面,其思想文化素质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并且思维敏捷,接受新鲜事物快,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坚韧的意志与不服输的精神。只是由于长时间参与运动训练及投入学习精力的不足,使得他们的思想结构单一。如一旦在奋斗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与失败或功利取舍时,体育人特有的耿直个性会使他们很容易丧失判断是非的能力。
二、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状况形成的原因
1.社会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中国社会的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使得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观念认识、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如媒体报道的运动员退役之后得不到良好的安置、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等,在无形中给他们带来了就业压力,容易使体育专业大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其健全人格和良好价值观念的形成。
2.教育因素。长期以来,思想文化素质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很多高校也成立了专门的思想教育工作部门,还配备了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从课内到课外对大学生实施了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但实际这只是一些表面工作而已,从外表上看是重视,实际上却是轻视,如仍然采用一些传统的思想教育案例,内容不科学。这种跟不上时展形势的教育模式,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效果。
3.自身因素。由于体育专业大学生还没有涉足社会,导致他们的社会阅历欠缺。虽然他们都已经到了成年的年龄,但是还并不具备选择或判断人生之路,以及支配自己思想行为的能力。如果他们一味地坚持自己的思想观点,做事任由自己的性子来,那将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极为不利。因此,高校应采用科学、正确的思想教育引导,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目标与内容分析
高校体育教育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与探索。要把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做得既全面又突出重点。应积极端正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要肩负的社会责任,承担起振兴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重任。
1.加强做人教育。只有学会了怎么做人,才能将事情和学问做好,如果一个人不会做人的话,就谈不上做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情。体育专业大学生不仅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和敬业精神,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足球、篮球等团体运动中善于与人共事的团队组织能力。体育专业大学生不仅要了解最基本的体育专业知识、运动技能等,也应具备科学的体育态度和主动创新的意识。
2.加强智育教育。智育教育就是指当人们对客观事物有了认识以后,能运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实施智育教育,首先,要以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条件、开学导向、考试测评等方面为入口,为智育开发积极创造条件。其次,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最后,还要让体育专业大学生树立始终服务于祖国、服务于人民的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理念。
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今天与未来。“而社会创新,主要还是要依靠教育,需要学校肩负起培养未来建设者创新能力的重任。”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学校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通过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来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四、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策略分析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当前的体育教育还面临着诸多问题。要想获得良好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效果,就必须紧紧围绕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的教育目标与内容,制定出一套适合体育专业大学生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并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才能真正将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1.构建协调联动的思想文化体育教育组织机构。学院各级领导与教师,要将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放在体育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并健全党委宣传部与体育社团工作。各体育教育部门也要层层负责,积极协调好体育教育工作,并且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教育计划。如可以结合国际、国内体育形势变化以及体育专业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来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统筹安排体育教学计划,实行学年考核制度,以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对思想文化类课程的重视,为提高自身的体育文化素养和思想素质奠定坚实基础。
2.营造“校园、社会、家庭”教育“三体合一”的思想文化教育环境。学校教育是思想文化素质教育的内部环境,在奠定知识基础的同时可以使体育专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社会、家庭教育及其他因素则是思想文化素质教育的外部环境。社会教育是学生发育成长、成才的基本空间,而家庭教育也同属于社会教育组织的一部分。要想真正做好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就必须内外结合,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有机结合,从而让体育专业大学生接受良好、文明、健康的教育熏陶,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3.建立体现体育元素的思想文化教育模式。在理论上有研究,在教育观念上有更新,才能在实践中有突破,收到实效。面对21世纪个性张扬的体育专业大学生,高校体育教育必须要针对性强、计划措施得当、实施目的明确,体育教育内容与方法要切合实际,考核标准要体现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特性。体育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进行学习与创新,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社会知识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学习等,还应积极研究受教育者的性格特点,研究当前国内外的体育发展形势,研究社会体育人才需求标准,研究体育热点与难点问题以及社会体育的新思潮等,制定出一套具有体育特色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新模式。
4.实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思想文化体育教育手段。“养成”教育就是指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当中,通过严格的规范来要求自己,并逐渐养成良好的各个方面的行为习惯。如学生通过每天坚持体育锻炼、课后追忆笔记、整理寝室卫生等活动形式,可以养成良好的锻炼行为与生活习惯。但这种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与生活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因此,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分阶段有重点地对他们进行引导,耐心地教育,才能让体育专业大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达到《弟子规》中的“圣与贤,可驯至”。
5.强化社会实践的思想文化教育活动。学校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体育专业大学生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如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研究体育文化开发、体育活动推广或社会公共体育服务工作等。对于利用假期时间主动参与到城乡支农或支教,以及参与多种形式的社会体验实践活动的大学生们进行表扬。学校在进行教学总体规划时,也应该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当中,并通过设立社会实践学分,来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使其建立正确的思想文化价值观。
作为高职学校而言,相对于本科学校在理论知识学习上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学生毕业求职的时候,在学历上相对处于劣势状态,而且,作为文秘专业来说,属于纯文科类专业,专业技能是写作,相对于技工类理科专业而言,专业既能优势也处于劣势状态。
1.2经济多元化背景深厚
在固态的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文秘工作是整个政府部门或企业单位里重要的“理论喉舌”,承担的是承上启下的宣传作用,地位是相当重要的,但是随着非公有制体制在我国经济建设中逐步的发展,许多单位不再单独设置文宣岗位或者淡化文宣作用,这对于文秘专业学生而言,打击是相当大的。
2.文秘专业思政教育的创新研究
2.1正确定义文秘工作岗位
由于受到计划经济时代“秘书”工作的影响,大多人对文秘岗位的认识存在着偏差,写作固然是文秘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但是对于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文秘岗位而言,二者绝对不是划等号的。文秘岗位既要处理社会交际问题,又要处理文案工作,是整个单位负责上传下达的一个关键环节。至于社会上一些对于文秘工作认识上的偏见和歧视,老师不要一味的否定,要因势利导的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剖析,在这个过程中,要牢牢地掌握好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对于出现心理波动的学生,要及时的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或心理干预,力争把学生的不健康思想扼杀在萌芽状态。
2.2正确理解文秘工作的思政教育重要性
目前,企业单位对文秘工作的人才需求量已经远远大于政府部门,因为在对外交往,特别是涉外交往工作中文秘工作人员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这个时候,明确自身岗位性质,树立好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修养,是文秘工作人员的优秀素质体现。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树立以单位核心利益为主的集体荣誉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2.3明确文秘工作中思政教育的政治导向
在任何一个工作环境下,文秘工作人员必须保持对政治的高度敏感性,因为日常的社会交际和文案处理工作势必要紧跟政治环境的变化进行,因此,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必须培养学生一切从大局观念出发,一切以政治走向为主导。在这其中,政府部门的文秘还稍好一些,企业中的文秘往往在工作中忽视政治因素的存在。对此,学校要在学生在校期间就要重点强调和要求学生做好相关的思政教育学习工作。让学生把文秘知识的学习和政治大局挂钩,培养学生灵敏的政治敏感素质,从而让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能在处理日常工作的过程中积极的为上级领导在政策决策导向上起到辅助作用,真正的成为领导的左膀右臂。在这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度,并不是一味的要求学生按照政治需要提供相关的文案给领导作为参考意见,那样就又成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多元化背景下,文秘工作要在政府决策引导下完成对企业相关文案的组织和整理。学生在这其中最为欠缺的是实践能力,而这种实践能力在课堂环境中根本学习不到,这就需要校方实习指导部门尽可能的安排学生到企业,最好是国有企业相关岗位进行实习,在实际环境下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态度。在实践学习完成后,老师还要认真的对学生的实践报告进行汇总和点评,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讲解。
3.文秘专业思政教育未来方向
思政教育作为文秘专业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学生人生阅历的同时对学生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自身道德修养都是有帮助的,现在的思政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未来拓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一是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给学生创造信息互通平台,不仅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相关教育,在学生实习和上岗试用期阶段也要进行跟踪式教育;二是邀请一些工作业绩突出的毕业生,返校给学生现身说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学生讲解在文秘工作中应该树立的正确的思政理念;三是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实时掌握学生课余时间的心理变化,做到防微杜渐事无巨细。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至关重要,它不仅是研究生学习思考的产物,也是研究生学术研究的开端,不仅代表了研究生导师研究的方向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所在学院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学位论文的撰写是培养合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经历的基本训练, 即使在招生数量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论文的质量也不能降低标准。因此学位论文的质量保证更具有研究价值。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授予学位的要求一般是: 通过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训练而达到一定的水平,具有从事某种专门职业业务的能力,并掌握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在开题前明确提出撰写论文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让学生认清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和规格上的“职业化”特点,让他们在学习理论课程的时候充分感受教师给予的知识与自己的实际之间的联系,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论文作为自己研究生层次教育的总结,论文写作是在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即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又要通过调查研究,撰写对自己的实际能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的论文。
作为定性规定,在开题的题目中指定题目范围,以软性和硬性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自觉性。焕发学生的积极性。对事情的积极态度主要是看此件事情是不是对当事人具有刺激性的作用。在开题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论文撰写不是为了拿文凭,而是要在进入课题程序以后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如果这个内容我研究好了,在上我会有更大的进步,即完成学业又提高水平,甚至有可能与自己的待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何乐而不为。在论文撰写结束后,能有些新的成就或能提出合理性的建议,将是对自己论文的一个最好验收。
二、切实加强导师的论文指导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毕业设计的实践,熟悉相关研究方向的基本理论及研究现状,逐步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力争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出有价值的甚至是创造性的成果。指导教师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直接体现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论文的质量当中,并且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双导师作用。建立双导师制,就是要将学校导师在理论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导师在实践方面的优势有效的结合起来。只有校企导师双管齐抓,才能保证学位论文质量。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来说,双导师制度尤为重要,在学校中要遴选那些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丰富科研经验的研究生导师,并且要求他们必须已经培养过三届以上的导师制硕士研究生;同时在企业中聘请相关方向的高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术或管理人员,因为他们中很多人肩负企业重要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管理或高级管理,他们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理论知识,并且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和一些现象相当敏感,这样可以结合实际需求,协助指导学生选题和论文撰写。
三、建立合理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
论文水平的要求是对论文量的升华,主要包括论文选题、研究方法、技术难度、成果评价、独立性、论文写作等方面。其中,研究方法、技术难度和成果评价是论文水平的核心。在研究方法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论文要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必要的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在某个方面提出独立见解,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严把论文开题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要有一定的独特性、技术难度和量,最关键的是具有实用性。论文选题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完善论文外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规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须经同行专家评阅来鉴别其是否达到了所申请学位的学术水平,即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制度。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任务不断加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外审论文匿名评审制度防止“人情风”和“关系风”事件的发生。同时建立抽检制度,对论文进行再次审查并且建立学位论文评审的淘汰机制避免评审中的人情关系等非学术因素干扰学术评判,便于评审专家以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给予学位论文客观的评价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严格论文写作规范 建立网上论文格式审核系统。建立论文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秦惠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辞典[M].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199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长期以来,地理学已逐步从人们认识周围世界的有力工具发展成为改造世界的科学,它已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为一系列勘测、设计和规划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以解决重大的国民经济问题。①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教育部先后于1998年和2012年对地理科学专业进行了调整,在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中,地理学下属学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被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这一专业的拆分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学科的要求。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其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地理学。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地理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经典地理学思维和素质的培养。
1 地学思维
传统地理学提倡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和类比方法等,是地理学中最重要也最普遍的科学方法。②现代以来,地理学有了更强的整体性观念,更多地从地域系统的整体出发,注意从理论假设出发进行演绎,使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能够相互补充、辩证统一,并积极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逐步形成了一种复杂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③
从具体研究方法来讲,现代地理学综合研究的两大方法为区域法和因素法,④即以区域为基础的综合研究和以要素基础的集成研究。但无论是区域法还是因素法,都要借助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和辩证思维,以探究地理综合性问题的求解途径,这类研究方法和地学思维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现状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是理学地理科学大类下面的二级学科,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依托于地理学、城市规划和管理科学,侧重于应用领域,着重培养我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规划与管理的专业性人才。⑤城市规划一般依托建筑学平台建设,侧重于技术领域,重视物质规划和形态设计,如建筑设计、住区规划与设计、旧城改造、城市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市政工程规划等,其毕业生大多就业于大城市的设计院、政府部门、城市建设咨询和研究机构。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立的目的是希望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和管理之中,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之需且具有资源、环境与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从专业设置学科背景看,全国大部分高校资环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前身)是在地理学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京大学黄贤金⑥等人于2011年对98所开设有该专业的高校开展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98所高校中67所是以地理学为学科背景,占68%;11所高校以地质学为科学背景,占11%;以农学和测量学为学科背景的各为4所,分别占5%;其他以建筑、环境、林学、经济学等为学科背景的高校11所,共占11%。然而,在一些开设该专业的普通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专业重复建设、盲目扩大规模、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学科定位不明确、⑦⑧尤其是轻视对学生地学思维的训练,过分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培养目标向建筑类倾斜,无法凸显地学特点、展示专业特色,导致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就业情况不乐观。
3 培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地学思维的重要性
3.1 有助于学生理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背景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跟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也最具活力,该专业面向全球性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等,综合性与应用性都很强。⑨学生只有具备了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方法等地学思维方式,才能有效地理解并接受相关理论,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关于区域、空间、尺度的概念有具体认知和理解,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才能得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2 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的背景下,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这也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有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等地学思维方式,而学生仅通过城乡规划的理论、技术、方法的课程的学习是无法得到有效训练的,因此,需要重视地理学经典的理论教育。
3.3 有助于学生完成个人职业规划和目标的设定
一、思想政治素质方面
自1999年参加工作以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治立场坚定,认真学习和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遵守《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在任职期间,不断加强品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尽可能用美好人生理想和信念去启迪学生,用纯洁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成为学生道德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对学生对未来公民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教师的政治观念、思想品德、治学态度,甚至言语仪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诸葛亮《出师表》中有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不恶小而为之。”时时注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让自己的每一细小言行,都成为学生的榜样,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二、教育教学工作方面
由于本人有较高的专业理论和教学能力,能胜任初中所有年级的美术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搜集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能结合理论教学从理论上解决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并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熟练运用多媒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记忆。教学效果评价良好,能根据新课改教材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具有独立编写切实可行教案的能力,主动积极参加新课改研讨,独立撰写教育论文。任职期间,曾撰写多篇有价值的教学论文。XX年10月《如何搞好艺术创作》,在登封市教育教学论文交流中获一等奖; XX年6月,《愉快教学在美术课中的应用》,获河南省优秀教育科研论文二等奖;XX年12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创新能力》在郑州市教育教学论文交流中获取优秀奖;2010年9月《对初中美术教材与教学方法的认识》论文刊登于《科技·教育》2010年第9期杂志;同期《深化美术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特长”学生》在《教育经济研究》杂志上2010年9月期刊发,并收入本刊优秀论文库;XX年8月,个人作品《水粉静物》在河南省中小学美术教师作品评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任职以来曾指导 刘会丽老师,使她尽快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顺利通过学校验收。
教育工作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工作,它的成败如何直接影响整个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社会进步。而教师队伍的素质正是影响这个意义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做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教育工作能力,还必须具有一定教研工作能力。我能熟练运用教育原则、方法,坚持全面发展,坚持正面教育,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实际,注意挖掘教材内容,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经常利用课内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尊重学生是教育原则和教育本质的要求,教师把学生当作发展中的人,并创造各种条件引发他们无限的创造力和潜力,在欣赏《美术是人类文化的载体》的教学中,启发学生观察分析,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进行思想教育和艺术情操陶冶,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爱护人类文化遗产。同时,根据学科特点,带学生到课外写生,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绘画技能,开阔视野,领悟大自然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和美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三、个人素质提高方面
教学实践告诉我,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素养的同时,还要善于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观念,为了充实自己的头脑,增长自己的知识,我于XX年参加计算机中级培训,英特尔教育培训;XX年——XX年参加,西南科技大学本科,并取得本科毕业证书;XX年年参加七、八、九年新课程培训,信息教育培训。
四、履行职责
任职以来,本人尽职尽责,做好学校美术的各项工作。在完成本职工作和教育教学的同时,每逢重大节日、会场布置,积极配合学校设计策划活动的布置装饰工作;开学初、期末,协助后勤搞好工作。经常加班加点,熬到深夜,不计个人得失。任职以来,每年都超工作量,而且从不无故矿课,无故请假,受到领导的好评。XX年11月在郑州市学校食堂建设工作中,由于工作积极、认真、效果突出,被评为郑州市先进个人;XX年2月被评为登封市XX年度文明教师;2010年9月被评为登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我竭力于全面学生的特长,自XX年以来,为市重点高中输送大量美术特长生,2010年5月在“爱我嵩山、支持申遗”书画活动中,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1)
(2)集体主义观念弱化。部分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很薄弱,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人奋斗,不顾集体、国家利益,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甚至有人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3)人际关系僵化。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事业的成功和发展。因此,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同学与社会人之间都应建立一个健康向上、互帮互爱,彼此尊重的和谐氛围。这对于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工作的开展大有益处。
二、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之一,就是要强调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内部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环境的和谐。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创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培养诚实守信,奉公守法的公民,造就讲文明,懂礼貌,有知识,乐于奉献的社会主义新一代是必不可少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1)坚持正面引导,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应该从培养其自我教育的途径入手,大学是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场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人,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要加强用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来教育和启迪新时代的大学生,例如:参观革命烈士馆,参观故居,请石战辉等模范人物作先进事迹报告,观看革命历史故事片等。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心灵贴近、思想有促进。活动结束后,组织同学讨论,谈体会写心得,出黑板报、墙报,写广播稿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从内心深处,知、情、意、行方面触动学生的灵魂,激发出高昂的学习热情,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和择业观的形成,从而为树立远大的抱负、志向和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为走向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和应对职场的挑战,鼓足勇气、加强斗志、增添信心。
(2)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价值观正在被越来越多地忽略和否定。“跟着感觉走”一度被许多人当成是人生的最高追求。大学生处在各种思想观念冲突和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也难免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于是,有的同学懈怠了,学习不上进,纪律不遵守,思想不提高。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要针对大学生可塑性较大的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把实现个人价值融入到为社会为人类作贡献中去,引导他们树立竞争意识,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从而克服自卑情绪,认识自我,欣赏别人。
作者:赖南燕 黄晓雷 单位: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根据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现状分析,我们将努力探索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和方法,把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纳入到课程体系,并加强考核和管理。多样化活动与专业思想教育相结合教师专业思想教育是师范生成为合格教师的立足点和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具体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端正专业思想。例如,各专业可以借助新生入学教育这一有利时机,对师范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一开始就形成明确的职业意识,坚定的职业信念。聘请小学特级教师现身说法,使师范生受到教育和鼓舞,认识到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是崇高和伟大的。安排大一年级学生到小学见习,让他们快速熟悉小学、感受教师角色,让他们在与小学生的接触中,看到小学生的天真和可爱,从而产生想要成为一名合格小学教师的愿望。我校还在“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网站首页设置“校友风采”栏目,在师范生的心目中树立起学习的榜样,激励他们忠诚于教育事业的崇高思想。目标引领和任务驱动相结合各师范院校可以根据当地地方特色、本校培养目标、学生实际情况及未来工作的特点和需要,结合师资力量与设备条件等拟定具体可行的训练目标,设计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构建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如我校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作了明确的规定,十大“教师职业基本功”即书写、普通话、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简笔画、美术字、视唱、唱歌、队列指挥、韵律操;“教学基本技能”即教学设计、教案编写、说课评课、使用多媒体、指导课外活动、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撰写教育论文。此外,不同专业的师范生还应具备进行小学某一学科教学所需的专业技能。如数学教育专业对数字、算式、符号的写法、速算、教具制作、绘图技能等有特殊的要求。让学生一入校就能够了解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内容,细化和明确每一技能或训练项目的标准和具体要求,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了解各学期的训练目标,自觉地以教师的素质要求发展自己,自主参与训练,变“要我练”为“我要练”,切实提高职业技能训练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相结合从入学开始,结合贯穿三年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制定各学年的训练任务。依靠学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含必修课、选修课等)教学来加强训练,教师职业技能的相关内容应成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环节中。遵循教学规律,做到课内专业教学与课外技能活动衔接,课内侧重指导,课外侧重训练。教师口语、书写、教学具制作、课程与教学论等教育教学专业课程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相应的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以教会学生技能为宗旨,通过案例教学、课堂展示、操作示范,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技能训练的要领。课外训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技能训练,应督促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开展技能训练活动,保证每周安排3个课时的固定训练时间,每个学生一块小黑板,课外训练有专人负责,指导教师应该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在技能训练课上围绕训练内容,指导、督促、检查学生的训练过程,把课堂时间更多地交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有专门的场地、按要求进行训练,使每个学生的职业技能都能得到有效的、长足的保质保量的训练与发展。教师指导与学生辅导相结合技能训练课的指导教师并不是万能的,他们对本专业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可以进行指导,但对其它各学科的教师技能,如简笔画、普通话等就不一定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而学生中却有强人,指导教师要注意观察,并和相应的职业技能课程教学的教师取得联系,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这些学生参与、共同负责指导其他同学的训练,充分发挥“小先生”的作用,有助于取长补短,提高训练的实效性。教学技能训练中可以采用微型训练的方法,指导教师按训练班级的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实践的机会就增多了。由组长负责组员的技能训练,小组合作交流,这种自主训练方式能大大减轻学生的压力,使他们更容易适应和发挥自身水平。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为了使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考核不流于形式,真正将这一工作抓出实效,必须建立一套明确的、规范化的考核机制,如《第二课堂活动总体实施方案》《学生“教师基本功技能”训练与考核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使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做到有章可依,保证了训练的可能性和持久性,保证了职业技能培养的质量。严格每项技能的考核制度,通过《课堂教学技能评价表》《导入技能评价表》《教学设计技能评分标准》《说课技能评分标准》等考核标准,采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级达标考核的办法,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系统地、分阶段地进行训练和检测。技能评价应注重全程化,把阶段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结合起来,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实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测评相结合,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实践训练落到实处。
校内训练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师范院校应重视校内实训环境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师范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创造优良的条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建立的多媒体教室、微格训练室,教学具制作、操作室、计算机房等实训场所,开展实践技能训练。让学生“走出学校”即到小学进行教育见习和教学实习,在实习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班级的教学、学生的管理和学校的工作,实现了对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岗位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顶岗实习支教,这是师范生掌握教师职业技能的良好平台,也是师范生快速成长的途径。学生在“走出去”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从教技能锻炼与提高的同时,也找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并切身体会到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性,从而鞭策自己,在学校有限的时间加强学习和锻炼,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训练结果与成果展示相结合为学生搭建成果展示的平台,给学生自我表现和个性发展提供舞台,极大提高学生的成功感。可通过各种形式为学生开辟训练园地,将学生好的作品进行展示,或拍成照片挂在课程网站上供大家学习。可以举办校内的教师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如普通话演讲比赛、三笔字比赛、说课比赛、教学课件制作比赛等,以赛促训,以赛强训,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把卓有成效的活动形式固定下来,形成特色活动。通过举行这些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竞争,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同时也可以激发下届学生参与训练的欲望,增强自信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各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传统植物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已跟不上市场经济体系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调整植物保护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是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的共同课题。
1 应用型本科院校植物保护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性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之间的矛盾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社会对人才需求呈多样化趋势[1],要求既具备深厚的基础理论,又具备实际技术推广和应用的能力,而我国高等教育传统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培养的人才适合教学或科研工作,而缺乏有效的推广技能,实践能力较差,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传统培养模式与现代社会对农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是植保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制约因素。
1.2 课程体系不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现行课程体系过于强调专业,忽视了综合素质培养。主要表现在:(1)课程结构偏重于理论和学术,造成理论与实际需要脱钩的现象;(2)课程内容陈旧,更新缓慢,没有体现应用型本科的特点。(3)课程比例失调、不合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2]。以上因素严重偏离了应用型本科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因而不能适应社会对学生发展的新需求,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瓶颈。
1.3 实践教学疏松,学生实践能力不强
“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的核心环节,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造成实践教学弱的主要原因有:(1)传统教育观念重科学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实践教学被看成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2];(2)实践教学基本条件不全,教学质量难于保证;(3)学生对专业兴趣淡,主动性和进取性差,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
1.4 学生专业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
植保工作环境苦、待遇低,许多学生不愿投身植保事业,但成绩限制又不得不报考农业院校。这部分学生专业思想不坚定、学习动力不足,加上近年机关、事业单位就业形势严峻,这些都对学生学习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大学生自主择业与人才供求市场化问题、树立学农爱农思想,是农业专业面临的重要问题[1]。
1.5 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差,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分析能力,是高等教育适应时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但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缺乏创新兴趣。兴趣是创新最好的老师,创新观念有无会影响一个人潜能的开发和探索的发挥;(2)缺乏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或创造的基础和核心;(3)大学生科技创新机会少,缺乏条件。
2 应用型本科院校植物保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1 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和长远发展的实际需要为目标,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行“2+2+2”培养模式[1],将专业人才培养拓展为由专业教学计划、素质拓展计划、创新能力培养计划3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方案,统筹人才培养全过程[3],把素质教育和创新思想贯穿于教学各环节,造就既掌握广博的先进知识,又有创新精神、实践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2 改革课程体系,拓宽基础,强化专业
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应以技术应用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着力构建“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结构,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加大课程重组和整合力度。教学内容以专业或技术的需要为出发点,在满足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生产中正使用和近期可能推广的技术为主,增强教学内容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性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技能为目的,使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技能训练和专业技术训练[6],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形成。
2.3 强化实践性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理论,轻实践”是目前高等农业院校存在的一大通病,培养的学生基础理论不错,但动手能力差。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应用型本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措施。强化实践教学的手段有:(1)加强实验室建设,为教学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场所;(2)合理进行实验内容整合和规划,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4)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学校应对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分析,保证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性[4]。
2.4 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热爱专业
专业思想是学习的动力,不热爱专业,精力就不可能放在学习和工作中。可采用灵活多样的专业思想教育,除课堂宣传外,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请有成就的专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到学校讲学,也可通过组织学生到农业企业、机关科研单位参观学习,请那里的专业人员介绍创业经验,使学生看到专业希望,增强对专业的热爱[1]。
2.5 鼓励学生科技创新,培养学生创新和科研能力
建立科研小组,就生产问题拟定试验方案,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通过实验操作,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创新和动手能力。此外,毕业设计应为创新型设计,并为之提供必要的条件。以上各种方式在培养学生创新和科研能力的同时,还可以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使学生在创新中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罗兴录.农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农业科学,2009,40(1):100-103
专业培养台湾的高等教育是在1945年后,基于日本人建立的4所大专学校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截止2004年,公立和私立大学已增加到168所。与内地的1396所高等学校相比,台湾高等院校的数目和在校人数量都比较少,但是由于台湾的高等教育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教育理念的共同影响,存在着其特殊的教育方式和体制。关于两岸高等教育宏观体制、教育改革、教学评鉴等方面的比较,已有学者进行一定的研究。笔者在此以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从高等教育的重心――学生的管理和培养方式着手谈谈台湾的高等教育。
对于高等学校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培养和教育主要包括个人生活,思想道德及专业知识的发展三个领域。在内地的高校中,主要由学生工作的专职工作人员,辅助工作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完成。而在台湾的高等学校中,这些工作主要由教官,辅导人员和专职教师完成。之间既存在相似之处,也存在不同点。在两岸“三通”开始实施的初期,了解台湾高等教育中学生的管理和培养,从中得出借鉴和互补,有助于对内地高等教育的现状进行思考和改革。
一、台湾与大陆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模式上的比较
台湾高等学校中学生的管理主要由学生事务处负责,由学务长统管。相对内地的学生管理比较自主、自由、灵活。学生事务处下面分设生活辅导组,咨询辅导组,毕业辅导组等。其基本功能与内地的学生工作处及下设的学生管理科,学生思想教育科,招生就业科等相似,但功能和职责上还是有比较明确的区别。
(一)生活辅导
台湾高等学校中学生的生活辅导包含学生的住宿管理,助学贷款申请和兵役申请等事宜。
台湾高校学生的个人生活相对自由。住宿可以选择在学校住宿和租住民房,除军校外学生的出入和作息没有专人管理。相对而言,住宿在学校的宿舍价格比较便宜,尤其是公立大学,每学期的住宿费用为新台币6000~7000元(约合人民币1500元),而住宿在外的费用至少是1倍以上。但由于台湾的大学近来也存在扩大招生的问题,所以学校的宿舍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要通过抽签方式来决定是否可以住宿学校宿舍。
助学贷款是台湾学生解决学费的一个主要途径。生活辅导组主要负责帮助学生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由于台湾银行的联网系统和信用记录非常健全,所以学生在毕业后基本都能及时还清贷款,已确保自己的信用记录。使得助学贷款的运作比较顺畅。
生活辅导组的事物主要由教官负责。教官是台湾教学体系中保留的传统部分,早期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与早期内地大学中的舍监和现代大学中辅导员的职责有相似之处。但目前教官的职责已逐步由管制学生的角色转变为协助学生顺利进行大学生活的角色。除负责学生的军训外,主要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事物进行指导。
(二)心理辅导
与内地的高校相同,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健康在台湾高等教育中也占有重要的角色。这些任务由咨询辅导组完成。咨询辅导组的成员包括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兼职的各院系心理辅导老师和专门的精神科医生。咨询辅导内容包括:家庭关系,人际关系,感情关系,情绪管理,学习生涯发展,自我探索等方面。
相对国内大学的心理辅导专线和日常辅导员及班主任式的管理方式,台湾大学的咨询辅导团体更大,咨询辅导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其从学校到院系,以及宿舍区,都能找到心理咨询辅导人员的身影。所以,虽然台湾高等学校中的学生宿舍和生活管理相对松散,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较少。这一点是内地高校值得借鉴的地方。
(三)毕业辅导
台湾高等学校的毕业辅导涵盖较广,除各类毕业生需求信息外,还包括暑假的培训,公读机会,以及为求职所办的各种讲座和准备。其功能和内地高校的就业科有些类似。毕业辅导组的固定教职员很少,多由校友组成。职业生涯的讲座也是邀请在相关行业从业的校友回校进行,并提供面试和求职简历准备等的指导。内地高校的就业指导多在为学生提供招聘的信息,而关于简历和面试都是学生自己摸索。现在有些高校将这些内容作为一门选修课进行,是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
相对于内地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难的问题,台湾高校的毕业生所面临的压力要小一些。应届毕业生中约有20~30%会继续升学,20%左右会进行相关的商业活动。所以相对于就业机会而言,一般的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但起薪较低,一般为2~2.5万新台币/月。
二、台湾与大陆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模式上的比较
台湾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受美国影响较大,课程大致分为两类: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又分别涵盖选修和必修。台湾高校的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的比例为4:6,学生除可以学习本专业的必修课程外,还可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课程。
(一)通识教育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与内地高校培养方案中的通识平台相近,课程包含共同课程和通识课程两种,在各校所占比重不同,大约占全部学分的25%。共同课程多包括:国文、英文、历史和宪法四科。而通识课程主要有以下领域选择几门课:自然科学,文学艺术与人文,社会与行为科学。作为专业教育之外的补充性教育,台湾的通识课程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课程门类、内容和学时的设置上与专业课程还存在矛盾,目前各校都在与专业课程的资源进一步协调,以取得更好的发展。
内地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近年来在通识平台中也加入语文和人文修养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但是还处于试点阶段,效果的优劣还需要进一步通过教学效果评价。
(二)专业教育
台湾高校专业教育课程中设置的必修课程门数相对较少,学生有较多的选择权利。中山大学化学系学生专业必修课程只有57学分,必选课程6学分,选修课程大于12学分。
中山大学化学系学生化学基础的四大课程所占比例较重,而与专业方向相关的课程都放在选修课程中,更体现出“厚基础,宽专业”的特色;同时四年级没有必修课程,便于学生自由安排考研究生和找工作的时间。
台湾高等教育中专业课程教学的另一个典型特色是全部使用原版教材,所以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开始训练专业英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不需要单设专业英文课程和双语教学。
(三)专题研究
台湾高等教育中与内地高校有较大差别的方面是专题研究。台湾的专题研究与内地大学中的综合训练和毕业论文有相近的功能,目的是针对本学科领域中某一研究课题,运用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与内地高校的综合训练和毕业论文相比,专题研究具有以下的特点:
1.入门早
专题研究在台湾的高校中是一门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选课的情况选择专题研究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在大学二年级暑假就进入专题研究。目的是在大学三年级结束时已给导师有较强的印象,便于推荐成为本校或其他学校的研究生。
2.时间灵活
台湾高校的专题研究与内地本科教育中的综合训练或毕业论文最大区别在于没有将固定整块的时间用于单一课程的学习,而是每周学生利用课堂学习以外的时间到实验室安排实验和研究工作。这样可以促进实验室资源的最大利用,也能让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知识及时进行巩固和消化。
3.考核方式多样
台湾的专题研究考核方式由教师决定。通常是通过对问题调研,解决和实验全过程的综合评价,并无像内地高校那样要求采用论文和答辩结合的形式完成。学生在专题研究中主要锻炼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情况,对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没有统一的要求。带来的问题是部分高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文字综合能力较差的问题。
三、启示与展望
(一)启示
台湾高等教育对学生的管理存在“制定制度规则,学生主动执行,学校辅助指导”的情况。与内地的专职辅导员管理相比,节省人力资源,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对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台湾教育与美国教育相似,注重通才教育。但是对于内地需求技能和专业知识较细的大学毕业生的情况,台湾的高等教育并不是非常适合,可能需要从专业选修课程的角度给予加强和指导;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加强,及台湾、内地高等教育的改革,两岸高等教育会朝着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方向更好地前进。
(二)展望
台湾与祖国内地同一文化根基,同一教育传统,双方的高等教育(包括面临的问题)具有更多的相似性甚至相同性,“内地是台湾教育的文化母体,也是台湾教育发展最大的腹地”。两岸的一些知名公立大学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如两岸都有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这些大学秉承共同的校训,甚至在系所设置上也大同小异而互相借鉴,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体现出国家尚未统一时的特征。内地与台湾的某些过去的差异正在缩小,这与两岸相同的传统文化与近20年来的社会和经济互动有关。展望未来,两岸的合作交流必然越来越密切,这是因为台湾的教育市场必然向世界放开,而最便捷的开放是对内地的开放;高等教育国际化,加速了高等教育国际间的合作交流,两岸同属一个国家,合作交流顺乎人情民意;汉语世界要争得发言权,特别是台湾要避免成为“文化殖民地”,必须与内地合作交流,使两岸共兴共荣;内地改革开放成就令世人瞩目,对台湾有巨大的吸引力;内地已经开放了对台湾高等教育的绿灯,台湾赴内地读书的学生日渐增多。我们既要和国际接轨,就必然有其超越民族、国界的通用性;同时,我们需要的是中国特色与国际惯例的统一、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吴言荪.台湾高等教育评鉴浅析[J].高教探索,2007,(2):77-79.
[2]王涛.略论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8):68-71.
[3]林慧.两岸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比较与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125-127.
[4]王孙禺,蓝劲松,江丕权.祖国大陆与台湾高等教育体制的宏观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5(2):27-33.45.
[5]赵慧珠,刘文达.内地、香港和台湾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比较与借鉴[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5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