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对话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3 15:02:3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英语对话教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英语对话教学论文

篇(1)

小班化教学就是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促进学生全面且个性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活动形式。小班化的教育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从真正的意义上实现了因材施教,差异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小班化教育将过去的一个班五、六十位学生,转变成为一个班三十几位学生,一方面教学空间得到了改善,教室空间格局得到了改变,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灵活地安排课桌排列方式。另一方面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高,以前人多嘈杂的不利因素被排除,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变得更加游刃有余。由于班级人数的减少,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发言的机会增加了,无形中提高了课堂的互动频率,不仅能够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参与语文教学,还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质量。

二、提高了师生的课堂满意度

师生的课堂满意度直接地表现出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小班化的教育模式下,学生人数少了,教师就有了更多的精力、时间,更好地,更全面地去了解学生,考虑学生的需要,从而采用多种对于学生来说易于接受的,直观生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往往都比较愉快,轻松,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对于课堂的教学也会表现出正面积极的情感和课堂满意度。

三、适应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由于遗传性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生而有之。再加上后天培养,家庭条件,社会条件之间的不同,使得学生在行为习惯,学习能力,身体素质,心理、个性特点方面等都存在差异。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模式和目的单一,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小班化教育的实施,可以让教师从繁重的教学负担中解脱出来,充分地利用一切机会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从而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个性培养,因材施教,差异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篇(2)

商务英语是一门特殊用途语体(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虽然本质上来讲它是一门语言性学科,但它更是“社会技能学科”,侧重于商务环境中的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跨文化商务交际的能力。然而,在商务英语教学中仍然广泛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重语言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文化背景的讲解,基本的教学模式仍然是“英语+商务知识”。这种模式下所进行的教学往往让学生误以为学好语言和商务知识就可以成功的进行商务交流了。然而,无论是何种层次的跨国商务活动,实质上都是人与人之间的跨文化合作与交流。人们常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因此要在商务交往和谈判中运筹帷幄,掌握主动权,取得最后的成功,就必须充分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culture)一词是一个含义极度广泛的词语。它狭义指文学、音乐、美术等,而广义讲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每种语言背后都与其风土人情、生活及思维方式等紧密相联,并对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文化的语言是空洞的,没有生命力的。学习语言实际上与学习它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二、商务英语教学中常见的文化差异

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差异最容易从不同文化背景的日常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如日常生活的问候语、隐私习惯、肢体语言、宴请礼仪、对动物和颜色的态度等。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接待与宴请

作为商务活动的首要环节,商务接待是商务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在此环节,如何互致问候、寒暄是接待人员必修的科目之一,其行为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公司的形象,对双方的成功合作有着很大影响。

在我国,首次见面握手是一个很自然的动作,而欧美人更习惯拥抱。讲话时眼睛看着对方,在英美被认为诚恳、诚实;而眼睛到处乱看,会被认为是狡猾、不诚实。因此英语里有一成语:Nevertrustapersonwhocan’tlookyouintheeye.而黑人则略有不同,他们说话时眼睛盯着对方,听话时却东张西望。搀扶老人在中国被视为传统美德,然而英美国家的老人则会毫不领情甚至生气厌恶。因为在崇尚“独立”精神(independence)的西方社会,受人照顾往往被视为弱者,因此,即便我们要施以援手也要事先征得对方的同意。而宴会接待中,不要试图劝说对方多吃,更不能给对方夹菜,而是以宾客自主为益(Helpyourself…).

2.商务谈判

谈判是贸易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国际商务谈判中由于谈判人员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语言、信仰、生活习惯、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标准乃至谈判的心理都有着极大的差别,而这些方面都是影响谈判进行的重要因素。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如果不正确认识这些差别,就可能在谈判中产生不必要的误解,既失礼于人,又可能因此而失去许多谈判成功的契机。因此,如欲在商务谈判中掌握主动把握契机就应对目的国的文化进行了解。

西方社会主要受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哲学影响,相信世界是直线的(aline)和可控的(controllable)。而东方主要受到孔子(Confucius)学说的影响,认为世界是个圆(acircle)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constantlychanging)。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直接反映在了商务谈判中。“根据美国《多国商业评论》所公布的一项在中国香港和台湾对中国商业主管的面试调查显示,中国的谈判者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集体倾向、团体利益、回避不确定性、重视和睦等等。而对于中国人来说,美国谈判者则非常外向,表达思想的方式简单明了,但有时过于咄咄逼人,喜欢在谈判桌上争论。再如美国人不拘礼节、欧洲人重视称谓、德国人喜欢直截了当等都是各国文化的不同表现。谈判代表应尽可能多的多了解对方的文化以期“知彼知己”。

3.产品的包装、设计与商标语言

对于产品包装、设计与商标语言的不同喜好也是各国文化的浅层次表现。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语言信息的准确传达,更要考虑到对方文化的独特性。比如,“双羊”被译为“goats,“金鸡奖”被译为GoldenCockPrize,“白象”被译为WhiteElephant等,其语意信息虽对,但从文化信息对等的角度来看这些却是相当糟糕的翻译。除此之外,象日本人不喜欢荷花,意大利人讨厌以及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猪的图案等等,都应受到商务从业人员的重视以免出现“双输”局面。

4.时间、效率意识和纠纷处理

“西方人的时间观是和金钱观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他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作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把时间看成是分散的,可以随意支配,所以他们常常在同一时间内与几个人谈话或办理几件不同的事情,在时间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当然,并非所有的西方国家都具有一样的时间观念,比如意大利人的时间观念与瑞士人就相去甚远。阿拉伯国家和日本、韩国的时间观念也各不相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人,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是这个理。中国社会一直推崇集体主义(collectivism),追求个人的发展被视为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受到社会的谴责。而西方社会非常崇尚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人们推崇对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因此,在遇到紧急情况或有不同意见时,中国谈判代表往往会就此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或者向上级领导请示,直到达成一致意见之后才作决定,大大降低了办事效率,影响事件的及时处理。纠纷或危机发生时,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赢得周围的舆论支持,很多应该用法律来解决的问题我们却习惯于通过“组织、关系”等方式。而西方人则不同,遇到纠纷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通过法律来解决问题。

三、商务英语教学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到了“纯语言能力”的培养方面,忽视了文化背景的介绍及讲解。而实践证明,成功的商务英语教学,不仅要求基本的语言知识,更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作为商务英语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熟悉商务英语教学所涉及到的两种文化–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有意识的增加文化差异方面的介绍和讲解。

2.创设情景,增加学生“实际应用”的机会

目前,大多数的商务英语教材都提供了大量的练习。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利用role-play,groupdiscussion,pair-work以及seminar等方法,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训机会。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学到英语知识运用到商务活动中的能力,加速学生将语言训练和商务知识融为一体,从理论向实际技能转化,从而加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增强。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及信息技术

当今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商务英语课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互联网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学习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在线新闻,在线视频等网络资源,从西方社会的日常行为中去学习、体会他们的文化与我们的不同。

四、小结

学习一门语言,其本质其实是在学习一种文化。作为当今世界跨国交流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语言,英语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浩如烟海。作为一名商务英语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在学习纯语言的同时去接受这种理念,拓展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真正成为实用型的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C].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蒋丽萍:浅议不同国家商务人员的谈判风格[J].辽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第5卷第2期,28~29

[3]孟胜昆:浅谈商务英语文化语境[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64~66

[4]李金峰:从文化视角看商务英语文化差异[J].时代人物,2007.12:82

[5]刘莉芳: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第16卷,第9期.153~154

[6]谭维:广州暨南大学外语学院/yingmei/040114/2004114112400.htm.

[7]肖薇何非:商务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2007年第五期,2007.45–47

篇(3)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的流利性和准确性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得体性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语言的不得体会造成说话双方对彼此的误解,不利于交流的顺畅进行。语言的得体性离不开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语言中包含了一个群体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群体文化的所有特征。儿童在习得一种语言的同时,也在习得该群体的文化。所以,语言和语言的运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由于语言是目的语国家文化的表现形式,不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这门语言。英语教学不仅只是追求语言的语法准确性,还要介绍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最终使学生具有语用能力。文化适应理论强调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因此,文化适应理论的提出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多启示。

一、文化适应理论

(一)文化适应理论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John.H.Schumann在实验中发现,在第二语言学习者中,有的学习者语言习得速度非常缓慢,甚至停滞不前。Schumann试图通过纵向研究探索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通过考查6位移民到美国的西班牙学习者在自然状态下习得英语的情况,Schumann和他的同事们发现,33岁的Alberto的英语水平和其他5位学习者相比,几乎没有提高。排除了智力和生理的原因,Schumann提出了“文化适应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Schumann认为,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的文化适应程度将决定其习得目的语的水平。文化适应强调第二语言习得是由学习者与所学语言的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及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所决定的。距离越近,第二语言越容易习得。

(二)文化适应理论的具体内容

1.社会距离

社会距离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和目的语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它影响着第二语言学习者与目的语群体接触的程度,因而也影响着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水平的提高。具体来讲,两个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越远,接触越少,越不利于第二语言习得;相反,两个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越近,接触越多,越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社会距离包括八项因素,这八项因素并非彼此独立,而彼此相关。这八项因素包括社会主导模式、融入策略、封闭程度、凝聚程度、群体大小、文化相似性、态度和打算居住的时间。两个群体处于平等地位、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文化采取同化和适应策略、第二语言习得群体的封闭程度和凝聚程度低、群体人数少、文化相似性高,对目的语群体的态度正面,以及居住在目的语国家的时间长都是有利于语言习得的。相反,则不利于语言习得,语言发展速度缓慢。

2.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指学习者个人对目的语及其社团的总体心理感受。心理距离是从个人与群体间的关系出发,考查作为个体的学习者由于情感因素造成的与目的语群体的距离。心理距离的大小将影响语言的输入,心理距离越近,语言输入量越大,越有利于习得。具体来说,心理因素由以下相互关联的四项因素构成。一是语言休克,指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时的恐惧感。在说英语的时候,学习者可能因为害怕说错而羞于张口或者觉得自己词不达意,再或因为说不好而失去信心,这些都是语言休克的表现。语言休克的程度越高,越不利于第二语言习得。二是文化休克,指学习者进入目的语群体时的一种焦虑。当我们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后,许多人都会有手足无措的情况,原来的思维模式不被现在的社会接受,原来的行为举止在现在社会中变得古怪,惯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再奏效。有的学习者会选择拒绝新的文化,把自己封闭起来,有的学习者则选择接受。在选择接受的学习者中,有的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融入新的文化中,甚至反复好几次,有的则很快能度过文化休克期。文化休克的时间越短,程度越低越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三是学习动机,指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原因。学习动机主要有两类,一种是融合型动机,指学习者学习目的语是对目的语群体感兴趣,想和目的语群体有更多的接触,想了解目的语群体的文化,想融入目的语群体。另一种是工具型动机,指学习者学习目的语是为了获得实际的好处。如拿文凭,找工作,出国和晋升。一般认为,融合型动机比工具型动机更有利于习得,因为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只要达到了目的就不再继续学习了,而融合型动机的学习者会因为对目的语群体充满兴趣而不断深入学习。四是自我渗透性,指学习者能否打开语言屏障,以开放的态度接受语言输入的意识。有些学习者之所以能达到较高的水平,是因为能够阻碍语言疆界的建立,使语言输入畅通无阻。语言疆界的建立并非不可控制,而是可以通过开放的态度消除,开放程度越大、渗透性越高,语言输入量越大,可发展的空间越宽广。

二、文化适应模式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

我国英语教学中一直以来都忽视教材中的文化部分,教师在讲解课文的同时,没有把语言里所体现的文化介绍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的语言,出现很多语用错误,结果导致很多人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出现很多笑话和误解。如遇到“individualism”这个单词时,教师不能只告诉学生这个单词的意思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涵义是不一样的。西方的个人主义是指个人价值至高无上,强调自我支配和自我控制,反对权威、宗教、国家、社会及任何其他外在因素以任何形式干涉和阻挠个人发展,强调人是价值的主体,相信每个人都有价值。而中国的“个人主义”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中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是利己主义的同义词,是一个贬词。如果中国的学生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就会把这个单词的意思理解为自私自利。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讲解有关的文化知识,让学生明白每个词的适用语境。

(二)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文化教学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放映一些国外的图片和电影,让学生对外国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学生对外国文化感兴趣,自然就更愿意学这个国家的语言。教师可根据所教课文的内容,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和电影等,让学生通过观看了解外国的风土人情。学生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能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的真正涵义,从而避免在交际中出现失误。

(三)重视课外文化意识的培养

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学习外国文化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了解外国文化。学生在课外可以阅读一些英文报纸杂志,这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理解考试中原汁原味的英语文章,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看一些英美原版电影和电视节目,这不仅因为大部分电影或电视节目的内容本身反映了该国的文化,通过观看片中演员的表演,学生可以了解和学到目的语群体的社会方式和行为习惯。还可以邀请一些知名的专家和学者做这方面的专题报告,使学生从中更多地了解英语文化,培养对其的敏感性,鼓励学生多与英美人士交流,消除交际恐惧感。

(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我国,很多英语教师很擅长词汇和语法的教学,但是不一定了解外国的文化知识,更别提在课堂上去涉及相关的文化知识了。其实,文化素质也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自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将文化讲得透彻、明白。这就需要广大的英语教师在平时多积累相关的文化知识,只有自己了解外国的文化,才能把外国的文化更好地介绍给学生。学校也可以定期对教师进行文化意识的熏陶,组织教师到国外进行访问和交流,让他们对外国文化有更直接的感受。同时也可以开展一些座谈会,教师之间可以互相聊聊彼此对外国文化的看法。这些活动在无形中会让教师逐渐形成文化意识。

三、结语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传达思想和情感的纽带。理解了语言所包含的文化,交流才会变得更加顺畅和自在。广大英语教师要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并向学生讲解两种文化的相似性和相异性。学生了解了文化才能更加准确地使用每一个单词,语言能力才会更接近目标语。语言习得的过程就是适应新文化的过程。在Schumann看来,文化适应是习得语言的关键,文化适应受阻,语言习得自然也受阻了。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英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了解文化的同时也习得语言。

参考文献:

[1]Schumann.J.Research on the acculturation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1986.

篇(4)

英语教材的内容涵盖了西方社会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风情等广泛知识,因此英语教学中对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是相当重要的。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更快更准确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并更准确学习和运用英语,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英语教学;策略;方法

一、教学中文化知识的介绍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可能主动自发的学习,并深入钻研。

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文化知识的介绍,可以引导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进入与中华文化同样古老和宏伟的西方文化殿堂,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理念,领略风格迥异的异域风情,感受西方社会不同的风俗习惯。如在《Abraham Lincoln》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林肯从一介平民到美利坚总统的奋斗历程,让学生感受一个伟大的人格的永恒魅力;在新教材《Olympic games》中,可使学生更好地明白奥运会的相关知识和体育竞技运动的发展史。

二、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中国,人们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认识还比较低,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只不过是个学习外语的问题。他们觉得,只要会外语,剩下的凭常识、按习惯就可以解决。然而,常识这个东西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属于常识性的行为,换在某个外国的背景下可能成为一种不合常识的行为;在某种文化下属于很礼貌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下可能被视为无礼;一种文化下的人怀着敬意说出的话,另一种文化下的人可能理解成是一句带侮辱性的话;拿汉语的习惯去套外语,有的时候套得对,有的时候则会套错。有些人将跨文化交际等同于外语的听、说、读、写四会能力。四会能力当然很重要,它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基础,但是它远不是问题全部。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不同的对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表述一个思想,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仅能够运用语法上正确的外语,并不能足以与外国人打好交道。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

三、培养与不同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

初次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际得以继续下去,必须设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不同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 WARM, where, 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 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四、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能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有位导游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带队旅游中,我们的这位导游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在艰难地爬山时,便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运用英语达到交际、交流的目的,让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并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能够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够实现沟通,大面积、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从而,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篇(5)

尽管幼儿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各种渠道途径宣传,不能让幼儿教育“小学化”,但在农村的幼儿园,这种形式还普遍存在。当然,让幼儿教育“小学化”留有存在的空间,主要因素还是农村的家长,在家长眼中,衡量孩子聪明程度的尺寸主要取决于他们识字量的多少,算题难度的大小等等;衡量教师能力的好坏则是他们的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懂得幼儿教育的真谛在于开发幼儿的智力。

面对这样的情况,农村的幼儿教师该如何应对呢?我认为从以下途径应对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帮助幼儿园的家长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农村幼儿的家长,孩子大多都有爷爷奶奶接送,孩子的父母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做买卖;不重视孩子的性格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要帮助家长端正和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使孩子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的思想,树立面向未来从幼儿开始、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观念。

二、使家长了解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掌握幼教规律《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由此可见,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因而,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开端性、根基性、迅速性、整体性的特点,幼儿园教育是以发展基础素质为任务的奠基教育,是启蒙性的教育。幼儿园应结合《幼儿教育发展纲要》和《幼儿教育指导手册》,结合实际情况向家长宣传有关幼儿身心特点和科学保育、教育的知识,让家长了解教养孩子必须遵循的科学规律,形成正确的育儿观念和教育观念。

幼儿园要实现教育目的,就必须以《纲要》中幼儿园的任务: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作为出发点。保育是教育的先决要件,是物质基础;教育是保育的必然要求,是发展要素。它们相互促进、有机联系,保证了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顺利完成。

幼儿期是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影响的时期,也是易被成人忽视、幼儿自己却全然不知其价值、全然不能把握其进程的时期;幼儿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的生命阶段,又是一个非常脆弱、非常容易被错误定向的时期;幼儿期是一个稚嫩的、需要成人精心照顾和保护的时期;然而又是其自理、自立、迈向独立的需要日益增长的时期。

幼儿园教育应该有它独特的性质和复杂的联系。因此,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方法论,辩证的思维,全新认识幼儿园教育规律。

三、重视规律,辩证思维,把握性质,协调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关系

1.科学把握启蒙性与发展性的关系。发展性又是幼儿园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教育的宗旨是要促进发展,没有发展的教育是凝固的死的教育。启蒙性是发展性的基础,不着眼启蒙的发展是危险的发展,它会毁灭孩子的一生;发展性是启蒙性的目标,没有发展的启蒙是徒劳的启蒙,它会耽误孩子的一生。因此,我们尊重幼儿的权利,尊重知识和幼儿的人格,尊重幼儿兴趣的同时,不能迁就幼儿身心发展的现状,不能停留于幼儿的自发活动和原生兴趣上,而要把幼儿现有的水平、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拓展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给予“一定的挑战性”,也只有这样,“尊重”才能真正体现,发展才有鲜活希望。

篇(6)

关键词:本土文化;缺失;英语专业;对策

1、引言

我国高校外语界普遍认为,在英语专业中加入文化教学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因为“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胡文仲,1999;16)。英语文化教学应该包括目的语和母语两种文化类型。然而在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却长期存在重外来文化教学而轻本土文化的传授的现象。英语作为二语引入我国已经数十载,英语教学也从最初的只重视语言形式到现在的语言形式与内涵双项并重。各高校为了增加英语专业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专门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英国文学》、《英语国家概况》等与目的语密切有关的相关文化课程。这样一来,通过四年的专业化学习,英语专业学生的目的语的文化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他们的本土文化却慢慢的从他们的记忆中淡化出来。在英语专业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侧重目的语文化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本土文化的教学,导致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自己母语文化了解不深,造成了跨文化交际障碍。在与外国人交谈中,当谈到英语文化时,他们都能娓娓道来,但要是涉及到自己本国的文化却说不上几句,就算说得上来那也只是停留在文化表层,至于深层内涵却有所不知。这种怪象的产生源于我国高校对本土文化的重视力度不够,源于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本土文化教学的缺失与不足。

2、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紧密联系。他们之间相互依赖,互相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体现文化的深刻内涵,文化因为语言得以传播和传承,语言又因为文化的丰富内涵而变得丰富多彩。在英语教学中贯彻文化教学可以使枯燥的语言教学具有趣味性。美国约瑟夫.奈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的力量,其力量的源泉是基于该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影响力和凝聚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是全体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语言则是文化的外壳,是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萨丕尔在其《与言论》中说到“语言有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属于一个种族(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些特征而不同于别的群的一个群,语言也离不开文化而存在,这就是说不脱离社会而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既然语言与文化如此密不可分,那么语言教学能离开文化教学吗?

3、英语专业学生本土文化缺失的现象及原因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各国之间的往来频繁,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也与日剧增。现如今许多国家把文化作为本国的软实力向世界推广,尤其是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的推广。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等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在英语教学中忽视自己本土文化的传授,则会忽略文化的传播功能。教学中老师缺乏对本土文化的教授,学生就无法了解自身文化核心价值,更谈不上掌握,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皈依以英美为主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然后学生就会慢慢的远离甚至摈弃自己的本土文化。长期如此,后果将不堪设想。

3.1不合理的课程设计导致本土文化的缺失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不仅仅是英语文化的教育,同时也要把我国优秀的文化向世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很多高校中,情况确是“几乎所有的大学都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一英美文学文化为背景和核心内容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而有关中国文化和习俗的内容几乎微乎其微,几乎不涉及”。[1]由此可见,在我国英语专业教学中,目的与文化教学与本土文化教学存在严重的不对等现象,这种教学模式导致英语专业学生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与训练也无法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所以,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会导致学生缺少本土文化的输入,造成学生本土文化的缺失。

3.2学生和老师本土文化意识不强

英语教学中导致本土文化缺失的原因还体现在教师和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上。很多老师认为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已经学过很多关于本土文化知识的内容,上了大学选择英语作为其专业,应该是以讲授英语的文化为主,没必要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哺育学生的本土文化上。老师有这样的想法其原因有:一是老师觉得学生专业化的学习时间不多,课堂时间有限,倘若还将时间花在讲授本土文化的知识上,那么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将会减少,这样就无法达到相关要求。二是由于教师自身的本土文化素养不高。这两个主要原因导致英语老师课上极少涉及本土文化的传授。而至于学生本身,据调查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母语就是汉语,况且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学习汉语,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了解已经挺多了,上了大学选了英语专业就想一心扑在学好英语上。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想法,他们将课余时间花在看外国名著,学以英美为主的西方文化,极少有同学看涉及自身文化的书籍。老师和学生对加强本土文化素养的不正确认识导致了英语专业学生本土文化的缺失。

3.3.教材本土文化的缺失

教材是学生文化知识的重要来源。众观英语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发现,包括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跨文化交际等教材,这些教材的内容很少涉及中国传统我国优秀文化及风俗习惯,它们在选材和内容上大都是以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及人文等文化为主,以至于学生无法从教材上学到与中国本土文化相关的英语表达。这种只片面的注重介绍和引进目的语文化,而不重视对本土文化的介绍和传播的教材设计,使本土文长期处于被动的状态,导致学生和老师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不深,对目的语文化的认同逐渐超越对本土文化的认同。这在客观上造成英语专业学生本土文化的缺失。

4、本土文化缺失的对策

语言和文化是彼此渗透的,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反映出的是文化内涵,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本土文化的渗透能更好地使英语学习者更好的接受英语、学习和理解英语。刘润清教授说:“学习外语时,完全脱离母语是不可能的”。[2]因此,英语专业的本土文化缺失现象要尽快改善,这样才能才有利于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播。

4.1.改变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方式

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各高校要合理协调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之间的关系,不能只重视目的文化的输入而轻视母语文化的传授,适当开设有关母语文化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契在其《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提到,在谐知母语文化、习得目的语和了解目的语文化的的基础上能有效地在集中语言及文化之间翰旋是综合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3]因此,各高校要改变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要设计多元文化课程以期增加学生的本土文化素养。与此同时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要适当增加本土文化的相关内容,同时可以根据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需求去选择教材的内容。这样编写出来的教材既符合大纲对文化传播的要求,也可以改变学生本土文化缺失的现象。

4.2.增强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及提高老师的综合能力

英语专业学生应自觉增强自身的本土文化意识,注重对母语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同时还要加强对我国优秀底蕴的正确认识,激发自身的学习动机,要有传播本土文化的使命与责任。不要在学习英语之后抛弃自身的文化传统文化。英语专业的学生要知道,学习英语是为了扩大自己的视野,为了更好的传播我国的文化精髓。而英语老师一方面要意识到当前英语专业学生文本文化缺失的严重性,要认识到在英语教学中贯彻本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学习我国的文化,向学生传授我国的本土文化,培养学生利用其专业知识来表达本土文化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要增加自己本土文化的知识和素养,课余时间可以阅读相关书籍,增强自身的文化涵养,从而才能更好的在教学中教授给学生。老师的文化素养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英语老师一定要注意对本土文化知识的积累。只有师生双方都尽心尽力,英语专业学生本土文化缺失的现象才能早日解决。

4.3.中、英文教师相互交流

中、英文老师之间多沟通与交流既可以增进老师间的感情交流,交流教授本土文化的经验,还可以促进教法的交流与学习。与语文老师多交流,英语老师一方面可以从语文老师身上学到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增进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学习语文老师在文化教学上的传授方式。与有数千年教学史的语文教学相比,英语作为第二门语言在我国教授的历史只是语文教学史的冰山一角。所以,学校可以定期举行中、英文老师文化教学交流会,这样一来老师们可以相互借鉴传授文化的经验与模式,同时还有助于开创新的文化导入方法与模式,以便能更好的向学生教授本土文化知识,增强英语专业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培养他们的文化归属感。

5.总结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各国间的文化往来日益频繁,文化力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种方式正在慢慢改变着人们的认识。因此,英语专业学生一定要加强自身的本土文化知识素养,树立本土文化荣誉感。同时还要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积极主动的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学习英语仅是为了学习英语文化的精华,同时还要把我国的文化向全世界传播。所以本土文化教学必须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否者英语专业本土文化缺失现象就无法得到改善。(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晓靖.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传输的双向性一谈“中国文化失语现象”[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4):53-55.

[2] 刘润清.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0.

[3] 克拉姆契.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81.

篇(7)

课堂观察表明,我国小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普遍不够高。教师在课堂中往往满足于学生能读会说教材内对话内容为目的,不能将对话引入深入,进入深层次交际,因交际的完整性得不到实现,交际的深度达不到要求,学生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得不到高质量的培养。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各种语言知识的学习都应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为提高学生"用英语做事情" 的能力服务(教学建议二),即语言知识教学应该以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

2.对话教学中语用话轮

对话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交际活动,在对话中不断地感受、吸纳、批判、反思、重构和创造的过程。所谓话轮,是会话的基本单位,是人们日常对话的基本结构,是交流得以持续进行的语言范围和自然交流的内容框架。正如萨克期(H.soaks)等指出,人们的交谈特点是轮流说话,一次会话至少由两个话轮(turn)组成;A先说,停下来后,B在接着说。任务后的综合语用话轮是对对话知识运用的一种反映,是对话知识运用的提炼和升华。运用外语会话的能力是外语的话语能力的核心。

3.综合语用话轮创编的问题及建议

问题一:情境不真实贴切,任务不突出,生硬对话对话是在一定情景下的习惯性语言,是自然而生成的交流。脱离了情境,对话交际也就失去其意义。波兰的人类语言学家Malinowski最早提出了语境的概念,他认为,"话语和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笔者观察到教师在对话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能读会说教材内对话内容为目的,让学生生硬地用本课的重点目标语句来问答,对话的情境不贴切,任务无意义、不真实,不能引起说的欲望,学生的对话产生得牵强、机械、枯燥!如,在PEP6 Unit5 Look at the monkeys. A Let's talk中,本课的语言功能是让学生学会用"What's the monkey doing? It's jumping/running...."询问并回答动物正在做的动作。教师在教授这一课中,最后的综合语用任务是让学生互问动物正在做的动作。课件中呈现一幅动物园中很多动物在做动作的图画,让学生用"What's ....doing? It's ...."来相互问答。笔者观察到课堂中学生对于教师的这一活动,问答的兴趣较低,机械问答。这样的话轮情境不贴切且没有信息差,所创设的任务不能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让学生失去了思维理解和体验的一个过程。

建议一:融入真实的语言情境,以生活化的任务为驱动。

人类学家马林斯诺指出:"如果没有语言情景,词就没有意义,也不能代表什么。因此词语也只有在情景语境中才能产生意义。"对话更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自然而生成,语言的情境是对话的源头,是激发人产生对话的初始动力。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抓住对话文本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情境。并提出生活化的任务,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以任务为驱动,这是对话产生的结构框架。在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创设的语境是动物园正在举行运动会(多媒体呈现运动会场面的动画及背景声音),让学生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动物运动会中。教师介绍一只盲松鼠也正在听运动会,她看不到,只能问身边的小动物那些运动员正在做的事情、动作。教师提出的任务是当盲松鼠的运动会解说员。在此情境及任务下,同学们分小组来语用本课的知识。一个人当盲松鼠,其他三人当她的运动会解说员,话轮框架应运而生:

Blind squirrel: Hey, what's the monkey doing?

A: It's jumping.

Blind squirrel: Cool! And what's the rabbit doing?

B: It's running.

Blind squirrel: Wow. What's the ... doing?

C:It's....

Blind squirrel: Great! And the kangaroo?

A: ......

在建构主义思想的引导下,此话轮是通过真实的语境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在此情境中的对话是自然,让学生有言可语;以生活化、真实性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又言又语的兴奋剂,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将语言体系和功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感悟对话,习得语言。越是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贴近实际的情境,学生越是能积极有效地开展对话学习。

问题二:只有重点句,目标语句。

通常教师在备课是,最先把握的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的目标语句是什么?以致其眼中只围绕着重点句型转,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完全是当堂所学的教材文本,既缺少与旧知融会贯通,又缺少了对新内容的创造性运用。如在PEP3 Unit5 What would you like? A Let's talk中,本课的语言功能是学生学会使用"What would you like? "来询问他人喜欢的食物,并用" I'd like ..."来回答及表达自己喜欢的食物。教师创设的情境是去餐厅点餐,最后的综合语用任务是点餐大调查,了解朋友们喜欢的食物。教师创编的话轮是:

A: What would you like?

B: I'd like .... What would you like?

A: I'd like ....

Food

NamericebeefvegetablesfishmilkeggNina√√本课创设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设置点餐大调查的任务能很好的让学生语用本课的知识。但是综合语用任务中,教师所创设的话轮只有孤立的两句目标语,不符合日常生活中对话的特点,不利于学生形成口语表达能力和英语的思维能力。

建议二:添加话轮辅助语,让话轮更丰满、有韵味。

话轮辅助语犹如对话教学中的"油"! 在创编话轮时,基于教学目标,在真实语言情境的前提下,及生活化的任务驱动下,添加对话辅助语就好比让话轮有了油能自由地转的起来,让学生展开自然、生动的对话。比如在这一课中,可以添加"Cool!" "Great!" "Fish is yummy!"等话轮辅助语,让对话生成得更自然、自由。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创编后的对话轮:

篇(8)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独白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在被动的听讲和强行的灌输中,学习效率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将“对话型”教学模式有C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在沟通和互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一、创建平等对话的教学环境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教师在课堂的统治地位让学生缺少参与对话的机会,也难以调动学生对话的热情。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也因此形成了忧虑和恐惧的心理,更不要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了。

所以,在素质教育的推行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积极营造平等、民主与活跃的教学气氛,从而为实现对话型教学模式提供必须的基础。为了创建合适的环境,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对传统的座位安排重新调整,例如,半圆形、圆形或马蹄形的座位安排模式。而这种座位的安排,是在形式上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地位,从环境中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

另外,教师还应当规范自己的对话行为,让学生切身感到对话时没有权威和主次的区分,也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不仅如此,话语权也不能让某些学生完全掌握,更不能让教师掌控,从而真正实现语文的对话教学。

二、树立对话的意识和形式

对话型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形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起到了贯穿始终的作用。在基础教育中,对话意识主要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首先是学生和同学、教师的交流并非完全需要通过语言实现,这主要是指对他人的观念通过独立的思考和分析而总结出新的经验和知识。其次是针对观念和理念的培养要求没有任何批判因素存在。这主要要求师生中的任何一方在听取对方所提出的观点和看法时,也要对自己的观点或错误认识进行修正。由此可见,对话不仅是单纯意义上的交流和沟通,还有以对话的方式实现各方在精神上的互动。

对话型教学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在课堂中通过对话形式展开的教学,也称“对话型教学模式”;二是在课堂中以对话为基本原则的教学模式,也称“对话型教学”。按照目的划分,前者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人性化教学,同时营造创造性的教学氛围;后者则是以对话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呈现。所以对话是人类的一种创造行为,绝非少数人进行掌控的手段,因此,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对话不会凭空产生,而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人为的创造实现。

三、选择合适的对话话题内容

1.涵盖性设置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话题设置不但应当精炼,还要具备广泛的涵盖性。这类话题对于不同的语文知识必须实现有机结合。当然,倘若教师的话题能够融合其他学科的内容,就会有更显著的效果。

比如,针对《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教师就可以把阿长的言行举止设置为话题,并让师生以此为基础对阿长的人物性格进行探讨,进而进行人性的解读。

2.层次性设置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也会不同。所以,教师对于不同的学生就要进行不同的话题设置和层次划

分。比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可以让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确定自己喜欢的内容,同时给出喜欢的依据,并能够以多重角度进行内涵的剖析。而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则可以让他们对课文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对“我的一家”的象征意义进行探讨。

3.跳跃性设置

这样的话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因为学生需要深入思考,通过充分的分析才能总结得到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创新思维。所以这类话题的设置必须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进行相关思考。

举例而言,在讲解《变色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归纳奥楚蔑洛夫的心理,探讨其深层次的精神世界,从而体会沙俄时代中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不良社会现象。

4.生活性设置

除了那些“高深”的话题,教师还应当设置一些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激发兴趣,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以这种话题应与学生的生活与成长密切相关,同时还应当有时代的特点,并对生活具有指引意义。

例如,在教授《背影》时,教师就可以设计关于父母的话题,让学生对亲情拥有深刻的思考。这些话题的设计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对话和表达的欲望,愿意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想法,让自己的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总之,运用对话型教学模式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实践能力。这同时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实现对知识的主动探究。

篇(9)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56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English Cross-cultural Teaching

MA Zhifang

(College of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 Chongqing 401520)

Abstract Cross-cultural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should further reform the current education in the field of active implementation, which allows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English to restore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rather than "Chinese-style English" so that students master standard English language, the standard for the future, flexible us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are very helpful. In this regard, the paper on the curren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cross-cultural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and then explore effective measures to optimize cross-cultural teaching college English.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 cross-cultural teaching; problems; solutions

0 引言

在英语已经作为国际语言的当下,我国作为一个加入国际贸易组织的国家,掌握英语这门语言显得至关重要,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基于此点,我国各高校规范、合理、有效地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而实现这一目的,要求英语教学中注重跨文化教学的运用,这可以使大学生了解英语这门语言,并标准地掌握英语语言。对此,本文笔者将就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为中心展开分析和探讨,希望对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有帮助。

1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在我国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当下,大学英语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这可以培养大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提高,为使大学生在以后工作、生活、学习中灵活运用英语做铺垫。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开展英语跨文化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其可以将语言与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理解语言的同时懂得文化,对英语这门语言有深刻的认识,为以后灵活运用英语语言奠定基础;将中访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去欣赏和学习这门语言,这对于更加准确地掌握英语语言有很大帮助。所以,当前越来越重视英语教学的情况下,坚持科学、合理、规范地开展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至关重要。

2现阶段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现状分析

2.1 教学观念更新不彻底

尽管我国教育事业深化改革,素质教育的积极落实逐步改变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促使教师科学、合理开展教学活动。但一些英语教师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跨文化教学认识不足,这使得教师在对学生予以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依旧将教学的重点落到语言知识上,忽视英语文化的传播,这使得英语文化未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更加合理地教授学生英语知识,为促使学生掌握标准的英语知识创造条件。可以说,观念更新不彻底是影响教师不能积极、合理开展英语跨文化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教学目标不明确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有效落实,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作支撑,如此才能够有目标地、有计划地开展英语跨文化教学,尽可能发挥文化教学的作用,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但事实上我国诸多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并没有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相应的教学模式的选择容易出现不适用的情况,这必然会导致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目标进行有序的、合理的教学,相应的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效果不佳。

2.3 英语教材选用不得当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师制定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所以,大学英语教材是否真的适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英语水平。但目前我国大多高校所应用的英语教材均为科学性和说明性较强的英语教材,这使得学生在大学接触最多的是英语语法讲解、词汇学习等,而大学英语文化涉猎较少,这使得大学生按照中国式思维来学习英语,使得大学生所掌握的英语不够标准,应用不灵活。

2.4 英语跨文化教学与实践联系不紧密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同样需要与实践相联系,如此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提高跨文化教学的有效性,使英语更容易理解,并增加英语教学的积极性和层次性,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英语教学中,提高自身英语水平。但事实则不然。大学英语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因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并没有高度重视和了解,对学生的教育只是从理论知识的角度出发,进行课堂教学或实践教学。那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英语跨文化教学与英语实践教学联系不紧密,相应的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趣味性、层次性不佳,不利于增强学生能动性,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英语教学活动,提高自身英语水平。

3优化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有效对策

面对当前我国教育领域中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应当予以高度重视,采用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予以处理,提高英语跨文化教学水平,科学、合理地教授大学生英语知识、英语文化、英语技能,为使学生灵活地、标准地运用英语语言做铺垫。

3.1 注重文化差异,明确教学目标

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形成美式思想来学习英语,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标准的英语语言,还可以运用应语言灵活地与人沟通和交流。实现此目的,需要注重文化差异,明确教学目标,以此来循序渐进地开展英语跨文化教学,逐渐增强学生跨文化学习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英语跨文化教学中,促使学生的应用学习综合能力得以提高。所以说,明确合适的教学目标是非常必要的。

3.2 结合中西方文化,更新英语教材结构

在当前大学英语教材中,中西文化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下,实施英语跨文化教学,并不能够充分地将跨文化教学的作用发挥出来。为了提高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有效性,结合中西方文化,更新英语教材结构是非常必要的。如此可以增加英语教材中西方文化比例,有利于英语跨文化教学中,参照教材,科学、合理地展开教学工作,发挥跨文化教学作用,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创造条件。在此,笔者需要说明的是,英语教材的更新需要根据大学生英语学习情况,我国英语教学目的,适当地、合理地、有目的地更新英语教材,使西方文化合理地融入到英语教材中,为更好地教授大学生英语知识做铺垫。

3.3 加强文化测试,正确评估教学效果

以往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英语测试都以英语语法、英语词汇、英语阅读理解等方面内容为主,进而掌握学生英语学习真正情况,为促进学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创造条件。但在强化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之际,加强西方文化测试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了解大学生西方文化掌握情况,正确评估教学效果,以此来适当地调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推动大学英语教学不断优化,为高质高效地教授学生英语知识创造条件。

3.4 建立实践平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学习意识的同时,注重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英语水平提高,还能够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为推动大学生良好发展创造条件。那么如何构建实践平台,开展英语跨文化教学实践活动?首先,应当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学习环境、学习情况等方面予以了解。其次,依据以上了解的情况,科学、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来搭建合适的、应用性强的实践平台。如此教师可以根据英语跨文化教学实际情况,开展英语跨文化实践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平台上进行文化交流、知识技巧沟通,这可以促使学生学习水平提高,实践能力增强。

4 结束语

英语跨文化教学作为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应当科学、合理、规范地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但目前因教学观念更新不彻底、教学目标不明确、英语教材选用不得当、英语跨文化教学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等问题的存在,致使英语教学效果不佳。对此,笔者建议采用行之有效的对策来弥补英语跨文化教学的不足,则可以在真正意义上提高英语跨文化教学水平,为使学生准确地掌握英语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丹.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2] 王宇.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1).

[3] 罗明燕,邸爱英,陈韵.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一项对外籍教师与中国学生的调查[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4]原淑芳,宗立新.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

[5] 陈正,钱春春.德国“跨文化教育”的发展及其对中国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启示[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

篇(10)

良好的教师文化是促进教师自我约束、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的有效载体,是推动教师更好更快发展的有效途径。着力打造教师队伍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营造凝心聚力、合作进取的教学氛围,是我校教师文化建设的核心。

一、打造幸福文化,让教师愉悦工作

幸福是一种向往,幸福是一种情结。素质教育实施的本源,就是要把幸福落在终端。真正的素质教育,既让学生塑造人格、增长知识、丰富阅历,又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一是幸福来自教师职业。“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培养有幸福感的学生,就需要有一大批拥有幸福职业感的教师。我校按照“让每个生命都阳光灿烂,培养有情趣、有灵魂、有眼光的现代人”的办学目标,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关注和满足教师的精神需求,做有思想有内涵的教师,培养一批师德高、业务精、幸福指数强的教师团队。

二是幸福来自领导关爱。让老师们幸福工作,要有一个舒心的工作环境。学校从办公桌到椅子,从作业柜到沙发、窗帘、穿衣镜及各种花草,都是学校经过精心设计和布置。

三是幸福来自给予机会。每学期,只要有学习机会,学校都分批安排老师外出参观学习,既放松了身心,愉悦了心情,又增长了见识,丰富了阅历,教师在学习感悟中增强专业能力。

二、打造学习文化,让教师高效工作

“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文化知识,不断增强文化底蕴,使教育教学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一是注重专家引领。教育是唤醒,是点燃,是激发,是一种智慧,一种选择。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教师培训,先后聘请了教育专家为教师作专题报告。不断提升教师素养,从优秀走向卓越。

二是深化教师读书工程。“做一个美好的读书人” 是我校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学校利用专项经费购买了教育教学书籍,让教师静下心来,读经典,读名著,既可以增加人文底蕴,又能培养优良品德,提高读写能力。

三是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学校注重教师的校本培训,开展“三字一画”培训工程,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基本功。

三、打造合作文化,让教师快乐工作

教育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支撑学校发展需要全体教师的整体实力和共同努力。加强教师之间沟通、交流,分享教学经验、教学技能,着力培养教师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实现工作效能的最大化。

一是同步研讨。教研组是学校研讨活动的主阵地。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问题研究,优秀课堂录像观摩等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都是在教研组内进行的。大家共同研讨、分析、总结,提升教学水平。

二是课堂展示。青年教师是学校的主力军。每个学期学校开展“青年教师展示课”活动。在课堂展示后,研讨活动及时跟进,由老师们分析讨论、集思广益,总结出课堂教学的得失,使作课教师有的放失,不断修正与提高教学水平。真正实现了由讲授课堂向思维课堂转变。

三是师徒结对。为充分发挥名师带动作用,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学校对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提出拜师结队方案,采取自愿报名,双方自愿形式。借助名师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使青年教师在成长道路上少走弯路,搭建青年教师成长的平台。

四、打造反思文化,让教师快乐成长

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重视教学反思的实质,就是努力唤醒教师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教师乐教、会教、善教。

一是课前与课后反思。集体备课多倾向于教学设计的共性,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的推敲、斟酌,可以根据自己教学需要在教案上涂改、增删,形成适应师情学情的个性化教案。教案实施后,教师就教学过程中的启发、灵感、困感等记录下来,正是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的阶梯。

二是即时性反思。每位教师人手一本《教学随笔》,及时记录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误,记录精彩的教学片段,记录典型的教学案例,写下自己的教学随想、教学日记、教学故事等,把自己教学的足迹点点滴滴积累下来,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进步。

三是阶段性反思。认真总结每学期工作情况,按照教学和素质两方面进行客观评价。教学方面包括教学设计、学生管理、教学促进、学生评价等;素质方面包括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质等。从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以便扬长补短,不断提升自我。

总之,推进教师文化建设,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增进教师队伍凝聚力,营造民主、和谐、进取、合作的幸福家园。金燕小学正在努力着、成长着……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教师素质评价论文 下一篇: 经济类学术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