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学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3 15:02:3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经济类学术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经济类学术论文

篇(1)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财经类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目前,我国大多数财经类实验室以计算机作为教学硬件,以专业应用程序和操作软件以及实验数据库作为教学软件,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教学流程,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型媒体技术的应用

财经类实验教学中的基本操作实验包括原理类、流程类和验证类,通常教师利用动画、视频、PPT、教学软件和计算机流媒体等进行演示和模拟,例如对企业的实际制造生产、运营管理过程或银行业务进行再现,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传统多媒体,例如视频和课件,具备实用性和直观性,而现代教育技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样化的媒体技术,例如模拟软件、实验软件及其集成软件,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流程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传统多媒体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讲解层面,而现代教育技术则集中与演示层面,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财经类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

2、构建教学情境

现代教育技术中的虚拟技术对现实的仿真效果良好,教师在财经类实验教学中利用虚拟技术能够进行仿真实验,创建形象的实验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现实中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会计实验中,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模拟井下集团企业的会计业务,并模拟不同角色分工进行会计分析、决策及预测、审计等实训教学,利用会计仿真软件,构建问题情境,并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认识实际会计业务,并调动他们的知识储备进行思考和分析,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了教学目的。

3、互联网资源的应用

网络教学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形成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进行开发、研究和综合实验,将教学和科研联系起来,是培养学生能动性的有效措施。例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以项目群为核心,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明确实验目的,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实现文献阅读和专题检索,完成选修课程并充分掌握该领域的技术手段和问题解决方法。此外,学生还可以选择符合自己水平的实验项目,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通过在线课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在线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篇(2)

主管单位:中国商业联合

主办单位: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9-5292

国内刊号:11-3352/F

邮发代号:18-1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3)

2、论文多为应用性论文。由于受学生理论水平的限制,绝大多数的毕业论文都是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应用研究,理论研究的论文很少。在笔者近10年的论文指导过程中,选择经济理论进行研究的学生不到5%。应用性强的论文对学生写作要求相对较高,一是要求学生抓住经济现象的本质,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实证的分析能力,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二是要求学生对所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结论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层次;三是要求学生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寻求理论支撑,在所学理论的框架和范畴下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3、方法实证性多。应用性强的论文决定了其分析方法的实证性要求。分析方法的实证性就是要用现实的数据和案例来分析经济现象,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即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得出经济现象的原因和解决措施,为上升到规范分析打下可证实的基础,这是学习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典型分析过程。方法实证性多要求:一要掌握主要调研和分析方法,分析方法掌握不熟练往往不能准确地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二要搜集较为翔实的数据,数据要求系统性、权威性和代表性;三要正确说明数据分析结果的经济含义和政策含义,这是实证分析的最后落脚点。

4、撰写规范性严。经济类毕业论文应用性强和实证方法多的特点要求论文的撰写十分规范。一是从结构上来看对经济现象的分析要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架构和写作架构,三者缺一不可;二是理论支撑和现实问题分析要融合,即现实问题的分析要有理论支撑,理论分析也要以现实问题为对象;三是要求数据和引证科学合理,数据除符合系统性、权威性和代表性要求外,获取第一手数据显得格外重要。

5、论文撰写过程难以有效控制。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多数无须实验,而是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而且这一过程多在学生临近毕业的实习阶段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与其求职、考研、出国等规划发生冲突,难以兼顾招聘、备考和毕业论文之间的关系。指导老师只能通过“遥控”对学生进行指导,其效果大打折扣。

二、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易出现的问题

1、论文选题不够科学、合理。文科类的本科论文指导老师较难获得科研课题,且由于本科生的理论功底不够,本科生中只有很少人参加导师课题的研究。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均以老师指定范围或自拟为主,因此选题时常存在不够科学合理之处。据笔者多年指导本科论文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一是选题过大过空,如“论中美经贸关系”;二是选题不符合学术论文要求,如“近期中国股市走势分析”;三是选题只考虑个人兴趣而不考虑与自己所学专业的相关性,能培养和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和综合利用的能力。

2、论文缺少严谨性。部分论文泛泛而谈,缺乏实证基础,材料不能支撑论文的观点,论证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少必要的数据和例证,论点多来自自己凭空臆想;二是数据和例证的选取不恰当,只是简单罗列和堆砌,不能很好地支撑论文观点;三是数据不系统,系列数据采集较少或缺失较多,不能真实反映经济现象的本质。

3、论文格式不规范。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应具备学术文体的一般特征,主要内容包括:题目、作者、提纲、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几个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加之论文主体是拼凑而成,毕业论文的格式混乱。如:结构不合理、论述重复、字号不统一、错字病句百出、图表不规范、文理不通、参考文献引用不规范。其中,参考文献引用不规范是比较普遍和比较严重的问题。

4、论文内容抄袭、拼凑现象较为严重。当前学生可获得资料来源很多,如往届毕业论文、专用学术期刊网、学校的图书馆、院系的资料室。特别是对于经济类而言,网络上的财经类文章更是多如牛毛。这使得部分学生在写作时采取拷贝加粘贴的方法,用几天的时间就能完成学校规定用10周时间完成的毕业论文,更有甚者直接在一些专门从事“”的业务网站上购买论文。学生自创性论文比例逐年降低。

三、提高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造成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即有学生自身方面的,如对毕业论文撰写缺乏重视、自身水平所限等等;也有来自学校方面的,如毕业论文规章制度安排不尽合理、指导老师时间精力有限等等。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笔者的多年经验,就如何提高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确保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提出以下对策:

1、提高对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认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学校管理层、教师和学生都要认识到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它与其他教学环节彼此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它也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四年所学知识的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是提高学生科研训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2、推行科研导师制。学生在临近毕业时面对求职、考研、出国等规划的多重压力,时间仓促,不太可能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做好毕业论文。为此,可推行导师科研导师制。即导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科研活动,科研导师制以科研为纽带,通过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而且学生可以提前进入毕业论文的准备阶段,如搜集跟踪资料、确立选题方向等。这样既可以发现和培养学生自身的专业领域兴趣,为后期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06-01

消费经济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消费领域的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即基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一切关于消费的问题。与其他学科相比,消费经济学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所以教师在消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消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什么,这是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清楚的问题;二是学生怎样才能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在一定时期的教学后,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能否发现当前社会的消费行为、消费需求、消费心理、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等现实问题;三是当代大学生大多接受过良好的初等和中等教育,获取信息渠道多而广,而且思维非常活跃,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点难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所以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给学生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重点。如何解决这三个问题需要了解消费经济学目前的教学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

一、消费经济学教学模式现状及其问题

如今的消费经济学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师讲授的模式,是以教师讲解理论知识点为主,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是将理论知识点以例子或者解析的方式讲解给学生听,学生在课后根据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吸收后将之运用到生活中(罗钰,2012)。而消费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结合了宏观消费和微观消费的问题,根据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储蓄决策、投资决策、信贷及劳动供给决策等,来进一步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消费方式及总需求等宏观现象。因此,学生仅仅依靠消费经济学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无法将各个知识点在生活中进行灵活应用。为了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需要改变目前的消费经济学教学模式,不仅要重视课堂理论教学,还要辅之以实践教学模式。

二、消费经济学教学模式改进措施

1.学术论文探讨模式

消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知识点来分析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讲解概念性的知识点,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马向晖,2011)。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一起阅读优秀学术论文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一些经典的学术论文不仅融合了理论知识点,还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应用,具有极强的逻辑性。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要选取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经典论文和学生一起阅读,品鉴论文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尽量将枯燥乏味的论文变得生动有趣。

2.项目团队实践模式

项目团队实践模式是指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和监督下解决教师布置的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体做法是:教师将学生分组,然后设计好教学项目,项目需要涉及到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并能运用理论知识,将项目分给学生小组,引入具体的问题,引导并监督他们去解决项目中的问题,最后带领学生在课堂上汇报和展示项目实践成果并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同时给予点评和分析。教师在项目团队实践模式中主要起到引导和监督的作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项目涉及问题时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还能将其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理论知识得到充分的吸收和应用,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从长期来看,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模式

案例分析模式可以作为理论教学模式的补充,主要是教师选取消费经济学所涉及的相关案例,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讨论,例如采用“印度的假日经济现象”案例来分析假日经济的形成条件及其影响。因为仅讲理论知识可能会非常枯燥及乏味,所以采用有趣的案例分析来与学生一起交流,可以很好的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比较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另外,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课堂所涉及的案例也可以交给学生课后去搜集,然后带到课堂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这样可以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从而提升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消费经济学是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生的重要课程,其教学效果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学效果息息相关。因此,消费经济学的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争取质的飞跃。总之,在消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也要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的现实,最主要的是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正确的运用知识,独立的解决实际问题。

篇(5)

1.1高级宏观经济学在经济学教学中的课程地位高级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博士进行经济研究的基础理论课程,在西方国家常常作为一年级研究生的宏观经济学教程,或结合中级宏观经济学教程作为具有良好数学与经济学背景的高年级本科生课程[1]。在当前的中国,各个学校对这门课程的授课安排并不一致。由于讲授该课程对师资水平和生源水平均存在较高要求,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能够为一年级的硕士研究生开设这门课程,条件一般的学校也尽量将这门课程作为博士学位课的主要内容,而未对该课程引起重视或条件较差的学校则未开设这门课程。相比东部地区高校而言,部分西部地区高校对该课程的重视和准备还略为不足。

1.2西部地区高校开设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必要性高级宏观经济学在多数经济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科研中是必不可少的理论工具,许多经济学热点内容也能从中找到模型来解释和衍生,当前的各类经济学学术期刊论文中也常常能见到该课程包含的经济模型与知识点。

从学生角度来看,学习高级宏观经济学能使西部地区的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宏观经济学研究前沿的内容,在阅读相关文献时能尽快理解其中心思想和关键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的提高,必然会带来学术研究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加强,能够运用更深入的经济学思维、经济学方法和更前沿的数学方法演绎与证明经济学命题,针对实际经济问题进行模型建立、经济学分析、数学推导以及之后的实证分析。

学生学术研究能力获得提高的另一个表现是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数量的提高。由于国内外经济学类排名较高、质量较好的期刊往往十分强调理论模型的严格推导与证明,因此学生在对高级宏观经济学进行理论和系统的学习之后,会对当前较新和流行的经济问题、理论模型与数学方法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更容易在较高级别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相应学术论文。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开设和讲授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也是对教师自身的一种挑战,能够提升西部地区高校教师学习和研究高级宏观经济学的积极性,促使教师学习更多高级宏观经济学内容,了解更多经济学流派的思想与主张,掌握更前沿的数学理论和数学方法,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在对经济学的其他方向进行研究时或许也能触类旁通,有所裨益。

2西部地区高校开设高级宏观经济学存在的问题研究

当前,西部地区不少高校逐渐向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了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在开课与授课中也反馈出一些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点。

2.1缺乏系统的经济学理论知识由于长期以来东部地区高等教育水平、教育资源等存在着优势积累[2],经济专业排名靠前的名校大多数位于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东部地区高校(考研地区划分的A区)的考研分数线总体而言高过西部地区高校(主要在考研地区划分的B区)。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西部地区经济类研究生生源对系统的经济学理论知识的了解相对而言较为薄弱,对初级和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可能还较为欠缺。在讲授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时,教师常常会为了照顾基础不扎实的学生而调低授课难度,降低讲课速度,并适当回顾复习一些初级、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这导致了高级宏观经济学本身授课课时和难度的欠缺。

2.2缺乏相关数学知识数学是高级宏观经济学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环,涉及的数学工具主要有动态规划、常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测度和积分、随机过程等,硕士研究生在修习此课时往往会因为相应数学知识不熟悉而难以理解课程内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多数高校经济系专业的本科阶段在开设课程时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类课程在大一、大二就讲授完毕。虽然学生在考研时会重新复习这三门课,但在大一大二的本科学习中可能由于不知道考研科目设置而对上述数学课程不够重视,学习时一知半解,做习题时草草了事,对知识点掌握不够透彻。同时,在大三、大四以及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中可能因为未开设或未选修经济数学方法、随机过程、金融数学等与经济联系度较高的数学课程而导致数学基础薄弱,在接受高级宏观经济学教育时面对复杂的数学工具很难理解和掌握。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西部地区高校在开设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①师资力量缺乏[3]。讲授该课程需要较深厚的经济学沉淀和数学功底,同时由于许多参考教材和相关文献资料都是英文文献,需要良好的专业英语水平予以支撑,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教师并不常见。②存在人才缺口。许多能力很强的教师或博士均由于待遇、福利和机遇等原因选择了东部地区高校就业,导致西部地区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引进不足。③现有教师专业知识更新速度。由于高级宏观经济学涉及经济学和数学的前沿问题,若未一直关注该方向的国内外最新研究现状,则很容易造成知识更新速度较缓,讲授课程内容陈旧、不适用等现象。④授课方式。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包含了大量的经济学模型和数学推导,若不注意授课方式和讲课风格,则容易让听课学生有艰深枯燥之感,难以对该课程产生浓厚兴趣。

3西部地区高校开设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面提到的西部地区高校在开设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中遇到的问题,分别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如下。

3.1从学生的角度学生的主要问题在于前置课程知识欠缺以及基础薄弱,针对性的对策有:①各高校经济专业应该在本科教学阶段就有意识地引起重视和加强培养学生的经济学基础和数学功底,在大三、大四阶段广泛开设经济数学方法、中级宏观经济学、金融数学方法等专业选修课,并在大一、大二阶段向学生强调经济学学习和考研科目中数学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学习初、中级宏观经济学和数学课程的积极性,使学生尽量拥有系统的经济学和数学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高级宏观经济学打下良好的基础。②各高校经济专业在对硕士研究生开设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同时,应该实际调查选课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情况,做好课程衔接,最好在讲授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之前先为有需要的学生开设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4],并适当地增开与高级宏观经济学对应的数学课程,如动态规划、常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测度和积分、随机过程等。同时,为了增强学生阅读相关外文文献的能力,应该配套地开设专业英语课程。③为了保证学生在接受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及配套课程之后能真正达到课程要求,应该在出勤、课堂表现、习题和考试上适当严格要求,该课程中大量的模型推导必然需要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来理解、推导和记忆。适当选取考试的方式和考试的难度,使学生在有动力学习的同时又不至于背负太大压力。④学生在学习了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并掌握了其中与自身研究方向相关的内容后,下一步必然是通过写作和发表学术论文或毕业论文的方式来体现出学习到的知识。若缺乏相关培训而导致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欠缺、写作方式不规范,则很难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开设科研方法和学术论文写作的配套课程与讲座,提高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水平也非常重要。

3.2从教师的角度教师的主要问题在于师资力量不足、人才引进缺口和自身知识更新,针对性的对策有:①设法增强师资力量,引进相关人才,扩充师资队伍。注意有针对性地引进符合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讲授条件(即经济学、数学和英语均有较强能力)的人才,为此可以适当提高优秀人才的待遇,培养专业的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师。原有教师结构知识储备落后,要积极地提高原有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②形成高级宏观经济学研究团队,吸纳能力优秀的教师与学生加入团队,设法增强团队科研能力和合作能力,将教学与科研有机联系[5]。由于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大量学习新知识,一个良好的研究团队能使团队中成员对相关知识有更广泛和深刻的了解,共同讨论和研究也能使人受益匪浅。③针对教师知识更新速度问题,西部地区高校的经济专业应该加大对外交流合作,积极派出相关教师与人才赴外学习深造,与国内外名校保持密切的联系,学习他人长处,弥补不足。同时应该尽量保证学校外文期刊与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等更新及时,为教师和学生能及时获得相关学科最新前沿理论提供有力保障。④教师在讲授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时,应该努力提高授课水平,力争讲课能够深入浅出、举一反三,知识点要落到实处,模型推导应该根据学生能力来决定详尽程度,布置数量和难度适当的习题并及时讲解,保证学生尽量掌握重要知识点。同时教师还应该形成自己独特的讲课风格,风趣幽默、娓娓而谈或环环相扣的授课风格往往能使学生更清楚明白地掌握知识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课程产生深入研究的兴趣。

参考文献

[1]ROMERD.Advancedmacroeconomics[M].4thed.NewYork:McGraw-Hill,2012.

[2]席鸿建.我国东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7(3):147-149.

[3]张凌,冯宗峰.我国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差异性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7):54-56.

[4]俞炜华,胡春田.试论“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定位与教学[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46-49.

篇(6)

一、引言

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会计学者瓦茨和齐默尔曼所著的《实证会计理论》被翻译介绍到中国会计界以来,实证研究这一研究方法及其相关的问题就受到了会计学术界广泛的重视。近10年来的发展,实证方法已逐步为中国会计学术界所接受并得到了相当的应用。据笔者不完全统计,1999年全年和2000年1~6月,代表中国内地经济学最高水平的学术杂志《经济研究》,已经发表的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财务、会计论文(包括财务会计专业研究人员撰写的微观经济类专题的论文)就有20篇。由于学科划分以及对论文主题所涉及领域方面的认识,这种统计可能不甚精确,但不可否认,作为相当注重研究方法(尤其强调实证研究方法)的国内一流经济学学术期刊,正在刊登越来越多的实证会计研究论文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同样,被公认为中国内地会计学最高水平的学术理论刊物《会计研究》,收录发表的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撰写的会计论文也越来越多。近年来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撰写的会计学博士学位论文也日渐增多。种种迹象表明,实证会计研究正试图取代规范研究,成为会计学术研究的主流范式。

笔者认为,在实证研究这一方法被引进中国将近10年的今天再讨论这个问题,已经不能仅停留在方法的介绍或规范和实证两种研究范式孰优孰劣的比较评判层次上,而应当将学术研究中,中国会计学者在方法应用上存在的问题揭示出来,并总结消化、吸收西方会计研究中的先进方法。正因为如此,笔者总结了中国学者应用实证方法撰写会计学术论文时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笔者希望借助评论同行文章这种特殊的方式,为在会计学术研究中建立并形成良好的学术批评风气尽一点绵薄之力。

二、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

在中国接受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近10年的过程中,学术研究的方法论的争论可谓层出不穷。

种新的学术范式之所以能够得以诞生并进而得到长足的发展,其原因需要认真予以分析和总结。笔者以为,搞清楚包括经济学、会计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的关系,是展开讨论的基础。

价值判断是对某种特定事实内容所作的“公正”或“不公正”、“合理”或“不合理”、“好”或“坏”、“好些”或“坏些”等的评价和预言。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政治、法律、道德的观念中,价值判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表达政治要求、决定合法与非法、罪与非罪、道德高尚还是低下等不可缺少的语言工具,也是进行行为选择和政治选择的前提。但是,在作为经验科学的经济学研究中,占重要地位的首先是事实判断,而不是价值判断。

从认识逻辑来看,价值判断仅仅是一种根据特定的价值标准作出的判断性评价和立场取向。它既不能排除别人对相同的事实持相反的立场,也不能提供可由其他主体进行事后检验的有关事实和信息,因而不具有科学预言能力。相反,事实判断则包括了可由各个主体进行事后检验的有关事实和论断,即事实是怎么回事,它已经怎样或将来会如何,因而能够在经验上被证实或证伪。不仅如此,价值判断也不能从事实判断中推导出来,即事实在逻辑上并不包含它的评价。

强调事实判断在包括经济学、会计学等在内的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不意味着在理论研究的整个活动和过程的所有方面都不应有价值判断。一般来说,在研究对象的选择、认识目标的确定、研究方法和分析结果的选择等领域和方面,需要进行价值判断。因为每个研究者既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选题,也可以根据政治、道德和信仰选择实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时没有价值判断是不可想象的。比如说,当前中国会计实务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泛滥,作为会计学界的研究者,展开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既有理论上的价值,又有现实的意义,同样也符合社会大众对消除这种现象的情绪需要。但是,在学术理论研究的内容领域,也就是在认识过程和理论形成过程之中,却不允许价值判断插足。如果在内容领域借助于价值判断,就会使认识过程从一开始就引入“信仰”问题,这只会使认识过程扭曲,得不出科学的结论。再以当前中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为例,如果从一开始就建立了会计造假是由于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薄弱,或是由于传统的会计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建设市场经济的改革需要的所谓“先验信仰”,那么,按照如此的基础作出的分析必然会在结论上发生偏差。另外,有人强调科学家的价值观和历史观,指出一些伟大的学者都有着鲜明的价值观和强烈的历史责任,但没有说明这样的价值观和历史责任在他们的科学生涯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仔细加以考察,这样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对他们选择科学课题、坚持科学信仰和从事艰辛的科学探索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对其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过程本身则起不了什么积极作用。他们正是在抛开了价值判断而专注事实判断的情况下,才有了科学的创造。因此,在一些社会学科的研究中,在获取信息和认识客观事物内在联系的范围内,保持价值自由前提,避免进行价值判断是必要的。

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规范研究是根据“应该如何”提出命题,而实证研究则以“是怎样的”来提出命题,这两种命题提出方式上的差异,决定了实证研究从一开始就是以价值自由为前提的。作为经验科学的会计学研究,以价值自由为前提能够保证采用实证方法所作的理论探索是一种以事实判断为基础的研究活动。虽然,研究者在具体从事研究工作的过程中以及结论的形成上,会犯下方法上的错误和产生各种逻辑上的漏洞,但这些问题并非是由于实证方法本身产生的,而是属于方法运用不得当造成的。理论研究中,以价值自由为前提的实证研究方法,是知识累积的重要手段,也正因如此,实证研究才能成为许多社会学科进行学术理论探索的主流方法,才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并得到学术研究人员的广泛认可和接受。

三、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

在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的论争中,引起认识混乱的原因恰恰是对实证研究方法本身了解的不够深入、认识的不够清晰。

实证分析可以分为理论实证(或逻辑实证、分析性实证)或经验实证(empirical)两个相互联系而又可以独立进行的部分和阶段。前者的任务在于提供一个概括的体系或框架(framework),对现实关系究竟是怎样的问题,作出理论上和逻辑上的分析和解答;后者的目的在于对理论实证得出的结论和假说进行经验检验,以确定其真理和谬误所在,亦即证实或证伪。因此,进行实证分析,首先要建立理论模型,提出理论假设,进行抽象的、深入的理论分析,然后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经验检验,证实或者证伪假说,得出带规律性的结论,亦即达到理论上的解释能力和预测价值。

虽然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可以分别进行,但同时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因为经验观察到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都包括在其中,只有进行抽象的理论分析,从理论上说明了每个因素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才能真正理解并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不仅如此,理论概念和理论范畴并不一定能够作为实证分析的指标和工具。因为,理论概念必须抽象掉许多次要因素,而经验研究所定义的指标及其据此获得的资料和数据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进行经验实证时,必须注意从理论概念向实证指标的过渡,实证指标的选择和设计必须尽量与理论概念相接近。这样,才能保证实证结论的严密性。

篇(7)

1.高校间学术交流的意义与主要形式

1.1 高校间学术交流的意义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时刻保持学术知识的更新,学术交流日益成为高校日常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之间密切的学术交流主要有以下几点作用:

首先,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可以很大程度上推动前沿科技发展信息的传播。

其次,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为优秀师生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并且促进各高校师生之间的智力互补,促成新的思想。

最后,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可以使各个学校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突出重点,形成学科渗透,学科交叉,强强联合,达到共同进步。

1.2 高校间学术交流的主要形式

院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主要有三种形式:专业性学术活动、校际间的人才交流以及学术信息的交流。

1.2.1专业性学术活动:包括各级各类学术会议、学术讲座、新技术新方法学习班、专题论证和研讨会、国内外知名专家讲学以及科室学术活动等。

1.2.2对外人才交流:主要指通过科学考察、交换生、交换师或联合培养人才等进行交流。

1.2.3学术信息交流:表现为通过各高校的学报、科技期刊管理、发表学术论文以及图书馆资源等形式的校际交流。[1]

在众多的院校之间学术交流的方式中,采取何种方式来构筑学术交流平台, 推动与开展学术交流实践活动,是影响学术交流效果的关键因素。

本文所研究的是在高校之间学术交流的众多方式中,采取学术讲座的形式,来实现地区高校之间更加频繁与深入的学术交流,从而达到拓展本科生专业知识,提升学术素养的目的。

2.学术讲座形式的优点及发展现状

学术讲座是高校之间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这个平台上,云集着各方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 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以达到相互学习, 获取信息,拓宽思维,繁荣学术,带动和促进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为学校广大师生营造了一个浓郁的学术氛围。

2.1学术讲座模式简介

现代意义上的学术讲座,又名学术报告或学术讲演.是指某一领域的学者、专家、社会贤达、知名人士等将一定主题的知识或观点在短时间内(通常1—3小时)通过报告或讲演的形式传授给听众(学生)的活动。[2]

学术讲座与人文讲座有着明显的不同:

2.1.1学术讲座需要具有有较高的学术水准,讲授的话题要求学生必须学过相关方面的知识才能理解掌握;而人文讲座是通识类的讲座,以向学生介绍知识,引发兴趣为目的,主要起到科普,传播知识的作用,对听讲者没有较高的要求。

2.1.2学术讲座则带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带动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培养学生课外进行学术研讨的能力;而人文讲座则起到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和校园文化生活的作用。

2.1.3学术讲座往往不是讲授传统的、已经成型的理论知识,而是关于学科发展最前沿、最热点问题的探讨以及新的理论与思路的介绍;而人文讲座对讲授内容是否具有时效性,创新性并不做出明确的要求。

2.2学术讲座形式的优点

为了调查在校大学生认为的最有帮助的学术交流方式,我们针对南京地区选择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以及南京邮电大学7所高校发放了700份调查问卷。我们设置了以下选择题:您认为下列哪些校际间学术交流活动会对您有较大帮助:____________

A、学术讲座 B、交换生 C、高校间学报期刊交流 D、图书馆资源交流 E、网络公开课 F、其他_______

得到的数据统计结果的前三名为:学术讲座 37%,交换生23%,图书馆资源交流 19%。

可以发现,学术讲座是大学生认可率较高的校际学术交流方式,这也是我们会选择一学术讲座的形式来推广高校之间学术交流的重要原因。

学术讲座能让学生和大师,专家学者近距离接触,亲耳聆听他们的学术观点和看法。总结发现,比其他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形式,学术讲座形式的主要优点有:

2.2.1相对于交换生的方式而言,学术考察等方式能够覆盖更广泛的学生群体,更具有开放性。因为学术讲座面向的是全校的师生,这样不会局限于一小部分人或几个人,而是让更多感兴趣的学生和老师参与其中。

2.2.2相对于高校信息通过信息媒介的交流,学术讲座更具有直接性,高效性和时效性。高校之间信息的交流往往是一直存在于各大高校之间,属于一种客观存在,但是需要学生和老师自发地去运用,所以往往利用率不是很理想,而学术讲座的参与方式更加现实化与直接,学生和老师通过到讲座现场进行信息获取,是一种主动获取信息的方式,更直接与高校;并且信息媒介上的信息往往是成熟的理论,况且它的出版也需要一段过程,就导致它一经出现就基本上属于过时的信息,然而讲座中主讲人对自己新思路的表达是很自由的,不需要过多的论证,更加新鲜,更有启迪的效果。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0-0208-02

教育并不只是已有知识灌输和管理,它的更深层次的涵义应该是发现、发掘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潜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造就大批创新人才。本文结合自已近年来从事科研活动和多年来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实际,分析科研活动从理念上、形式上、内容上、手段上对教学的影响。

一、科研与教学概述

(一)科研

“科学研究是指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这是国家教育部给科研下的定义。美国资源委员会对科学研究的定义是:“科学研究工作是科学领域中的检索和应用包括对已有知识的整理、统计以及对数据的搜集、编辑和分析研究工作。”而好的教学应该是通过启发性的引导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得活泼有趣,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对学生关爱热情。在大学教育的定位上,老师应该是导学或助学的角色。因为大学的学习最重要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对知识的获取、吸收、消化、运用等。

(二)科研与教学

教师从事科研活动不单能够了解和把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获取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而且能够对已有知识进一步深入理解和研究,增加对知识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对经济类学科而言科研活动一般应包括课题研究、撰写和、出版专著等。教学则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活动的延伸(课外学习、社会活动、科学研究)等构成。科研促进教学即是通过科研活动改善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的因素,克服和消除不利于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的过程。

二、科研改善了教学的基础

(一)科研培育和锻炼了教学队伍

要搞好科研就需要有一支精干人队伍。例如接到一个项目,就要有一个团队去干,要考虑队伍的结构成份,个人分工。通过这个项目的研制过程可以逐渐锻炼出一支学科队伍来,这对学科的建设的影响应该是非常积极的。

(二)科研提高了教师的素质

科研对教师素质有三个方面重要的影响:其一,科研培养了求真务实的学术作风。从科研内容的要求来看,作为课研成果的内容无论是课题、论文,还是专著都必须是观点正确,资料真实准确。不能凭感觉,凭主观猜测。所以,科研对教学来讲可以培养教师严谨科学的教风。其二,科研造就了教师严谨的习惯。科研采用的方法一般有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定性分析、定量分析,逻辑推理等方法。这些方法会潜移默化地应用在教学上,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其三,科研培养了勤奋上进的精神。科研工作无论是查阅资料、调查研究、学术讨论,还是写作完成都是一件需要付出大量劳动的事。

(三)科研增加了教学的经费

通过科研立项来获得必要的研究经费,从而使该科研队伍或学科队伍获得经济上的保障。通过科研立项或者必要的经费支持,对稳定科研队伍、从而加强学科队伍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般而言,科研经费支出的内容有,资(下转211页)(上接208页)料费:每完成一个课题都需要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一般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复印、网上资料打印、光盘、其他资料等。仪器费:完成课题需要一些相关的器具,如优盘、移动硬盘等。交通费:课题完成过程中的交通费支出。会议费:需要参加课题座谈、研讨、成果交流、评奖等会议。调研费:进行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培训费:参加一些与课题相关的培训发生的费用。设备费:购买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支出。在这些支出中有一些会形成教学上的硬件资源,如资料费、仪器费、购买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支出等。

三、科研活动促进了教学工作

(一)科研更新了教学的内容

从教学的角度说,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些教学环节和流程。对教学方式的改革,包括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和全程性、多元化考核的改革应该是一个重要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自学能力和质疑、探究、求解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教师应该着力为学生自学提供一些指导、帮助,参考性的意见,而不是让学生跟着老师走。课堂外的教学指导更为重要,教师应该通过提出问题、提示思路、激发兴趣、引导查阅资料、组织课外研讨、批改作业、论文为主要手段,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辨性,增加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只有从事大量科研活动的教师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

(二)科研升级教学的方法

科研活动可以从手段上影响教学工作。通过计算机操作完成课题,撰写论文和专著,不单锻炼了排版、打字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术,而且一些复杂的制表、绘图,甚至作课件的技术都会大幅提高,这些技术会被应用于现在代化教学手段中,对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帮助。

(三)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

从经济类学科科研角度看,一般流程是从承揽课题开始,通过调查研究、获取资料、研究探讨等,最终完成课题。然后将课题中需要探讨、交流的内容通过期刊杂志发表,即学术论文。当对某领域的研究积累、沉淀到一定量的成果会出版专著。这一过程中,研究人员无论从知识积累量的方面还是质的方面,都是一个飞跃,这本身就是一探索教学改革的过程。同时,通过科研教师可能发现或者领悟到某种教学方式可能是过时了或不合时宜了,会根据你的科研的逻辑思维,提出一些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接受观点、接受理论的一种简捷明了的方式,从而达到以科研促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中圖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5.060

0引言

“互联网+”理念早在2012年就被提出,在2015年“互联网+”作为一项行动计划正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意在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的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高等教育作为传统的行业之一,本就具有开放包容的环境,“互联网+”的引入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教育双向互动、实时互动的模式,推动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帮助高校打造更科学、合理行业生态。“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核心。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经济学方法论。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解读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并利用经验数据检验经济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我国后,迅速得到我国经济学界的认可,并在各大高校推广普及。在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在第一次会议上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此后各大高校广泛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

1目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课时量不足。《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经典和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经济理论为导向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既要求学生学好经济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熟练运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分析经济关系,大概需要70个课时。但经过调查发现,国内各大高校安排的课时普遍偏少,在所有985高校中,北京大学课时最高,设置68学时。而一些农业院校计量课时设置更少,如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本科计量教学课时平均仅为48学时。课时量的限制给学生学习该课程带来重大阻碍。

其次,课程衔接困难。《计量经济学》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西方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三方面基础。经调查发现,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本课程,各大高校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经济理论基础知识是比较重视的;而数理统计作为《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能更好的理解一些统计指标、数据的收集、计算方法,更能深入的、全面的解释经济问题的一些数量关系,为今后写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部分高校在数学课程设置与《计量经济学》脱节,如《概率与数理统计》这门课,在大多数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中,侧重讲解概率部分的知识,对数理统计知识讲解甚少;再如《线性代数》这门课,各大高校在该课程中讲授矩阵及其特点,并未将其与多元回归的分析相结合,以至于大多数学生没法将其与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很好的融合。因此,教师在《计量经济学》课上得花时间讲解有关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因而大量减少对《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内容。《计量经济学》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各大高校的基础数学课程教授内容过于简单,与经济学结合不够紧密,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

1.2教学模式传统

其一,课堂教学常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存在大量的模型和公式,这种单一传送知识的授课方式,会在短时间把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从而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理解难度。并且会让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热情低、依赖性强,学生也难以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差。

其二,重理论轻实践。受课时量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针对重点理论知识所有侧重的阐述说明,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理论知识。《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需要学生掌握从选择研究的经济问题、构建模型、到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这些过程。因此,对本科生而言,要学会利用《计量经济学》这门工具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而不是只了解理论知识。

1.3考核方式不科学

大多数高校对《计量经济学》考核,70%-80%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难以测试出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在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标是定位在既能掌握其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能构建理论模型,并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修正,还要求对估计结果进行合理的经济解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而期末考试只能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不能测试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路径

基于《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互联网+”的特性,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教学考核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有利于促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1改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

首先,合理安排学时。自克莱因教授等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到北京举办《计量经济学》讲学班后,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开始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李子奈(2005)提出本科阶段至少要掌握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经典模型的基本应用,并适当引入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在本科阶段需要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学会熟练运用经典的计量经济模型,所学的内容较多。但是从调查的资料看,目前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难以保证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讲授,更无暇顾其次,加强相关课程的衔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数据处理,而且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思维。没有扎实的统计学和数学的基础知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的掌握会很困难。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经济类的招生不分文理,相对而言,文科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花费更多的课时。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无法达到理想数量时,应加强数理统计的教学,并在课程内结合经济现象进行基础的经济数量分析,提升学生对经济数据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计量经济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2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反复学习课程内容。在开课初期,教师针对导论和一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章节进行讲授,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初级理论知识。然后利用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开设“超星学习通”,将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营造“互联网+”的教学环境,让课堂更加多样化。具体每节课安排如下:首先,提前把每章的重要知识点、拓展学习材料以文档、视频等形式放在“学习通”上,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其次,课中学习讨论,课堂上教师可利用专题和讨论等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发言、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四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最后,教师可利用“超星学习通”布置课后作业,针对任务点设置练习题和小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不懂的知识点,学生可反复观看视频及学习材料,还可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和教师实时互动,增加教师和学生互动时间,从而使得学生更有效率的完成测验。

其次,还应优化实验教学。课时量的限制使大多数高校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建立线上案例教学库,案例以我国经济社会热点问题为主,比如将热议的话题转为案例分析,将这些案例与每一章知识点紧密结合,并适当引导学生在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另外,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形式,引导学生从选题开始,选择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实践调查、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最终形成学术论文,让学生真正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

2.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篇(10)

2.大量提供实习机会。与国内高校有所区别的是,美国大学会联合相关金融领域的公司为在校所有同学提供实习机会。这种实习往往是强制性的,纳入学分体系的。校方会根据在校学生所学基本课程及能力,将不同学生与关联公司不同业务相匹配,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学生和企业密切接触。

3.以讲座和研讨会的形式让学生与金融企业“零距离”接触。在国外,校友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很多小有成就的企业人士往往愿意与母校与学生分享心得,与此同时,他们会很支持学校相关的大学生实践培训,可以总结为“出钱出力”。很多课程会请银行等相关机构经理人员来讲课,并邀请相关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所以,学生有非常多的机会,可以和这些机构密切接触。这种交流不是虚设的,它让学生了解到如何将学术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业务操作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在一点一滴中进行职业规划,大大缩短了大学与就业的过渡期,学以致用,用以导学。

二、我国金融学本科创新实践课程设置缺陷

1.理论脱离实际,课程的实用性不强。主要表现在课程的填鸭式教育,空头理论讲得多,实际应用能力教得少,死记硬背、强迫灌输的东西多,启发性、培养能力的课程少。美国院校在金融课程教学中,老师基本做到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时事政策相结合、宽度与深度相结合、课件与板书相结合、教材与网络相结合,同时还做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使刚接触经济金融的同学更容易理解。

2.课程实施过程中社会联系不足。美国院校一个比较普遍的创新教学方式就是请知名企业或经济家与同学零距离更直接地交流探讨金融知识。他们相对于老师而言,除了拥有很多的理论知识,还充满了更多的实践经验,对同学未来进入社会能起到一些更积极的作用。中国高等院校的经济类课程设置大部分只停留于简单的课堂教学,教学方式过于传统,缺乏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做到学以致用。

3.模拟课程仿真性不足。美国院校设置了很多模拟操作比赛课程。这在我国高等院校中也开设了诸如此类的课程,但是由于软件开发程度的不同,我国的模拟课程虽说是叫模拟,但仍然是脱离实际的。但国外的模拟软件相对于我国仿真程度就高了很多。我国高等院校金融学本科实践创新课程内容的空洞与陈旧,也是造成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本市场的供需脱钩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中美金融学专业实践创新课程设置的比较,中西结合,取长补短,不断完善我国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

三、美国金融学本科创新实践课程实施借鉴

1.加大实践学分比例。在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设立实践学分制度,增添更多实践课程。学校可以以丰厚的奖金作为奖励,以博大的学术团队作为技术支持,还有校园图书馆等硬件资源的配合,使比赛得到积极响应。并将比赛成果计入学生实践课程学分中,作为以后获得学位的考量标准。在金融实践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宽度与深度相结合、中文与英文相结合,同时还要做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2.实习与毕业挂钩。为本科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让学生和企业密切接触。在学生的学分构成中严格规定实习学分的比例,没有实习学分不允许毕业。

上一篇: 英语对话教学论文 下一篇: 金融资产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