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鉴赏芭蕾舞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3 15:02:3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舞蹈鉴赏芭蕾舞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舞蹈鉴赏芭蕾舞论文

篇(1)

不论绘画、书法艺术,戏剧、表演艺术,服装、摄影艺术,音乐、文学艺术,雕塑、建筑艺术等作品,创作作品都需要有欣赏能力之人。落笔文题时,鄙人首先脑海里映现出来的是“高山流水”这个成语故事,因为这个例子恰好适合两者的关系的论述。

俞伯牙在春秋时期任晋国的上大夫时,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他乘船来到了武汉汉阳江口。遇风浪太大只能停泊在岸边避风。进入傍晚风停月明恰逢中秋,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命童子拿出随身携带之琴,趁着月儿专心致志弹了起来。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俞伯牙突然心头一惊手下用力不稳,“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凭感觉他知道有高人在听他弹琴。猛然看到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一个人。俞伯牙正在猜来人,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之人,回家较晚,走到这里听到先生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望去,在那人身旁果然放着一担柴,俞伯牙心里琢磨:一个打柴之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音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我刚才弹的是什么曲子?”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过望,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俞伯牙心中不禁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面的琴音,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便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次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伯牙四处打听子期的下落,有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流着眼泪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也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后人在他们相遇的武汉汉阳江口,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现在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看来欣赏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欣赏知识领域的掌握程度。欣赏绘画艺术你必须知其中国画、西洋画的区别,它的发展历史和绘画特点,中国画是以线存形的“形神兼备”艺术,西洋画是用光为主要造型手段。;了解西洋画的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抽象派等,以及中国画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历史风俗画的绘画技巧和绘画代表。

欣赏书法艺术你必须知其汉字的发展历史,掌握篆、隶、楷、草的字体特点和代表人物,欣赏者应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启功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书法家必须是一个文学家,一个文学家未必是一个书法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的名言。意思是你对众多的剑器有鉴赏的经历,自然就能辨识其优劣;你会弹奏多种曲调也就懂得了音律。书法也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你不了解它的基本规律以及发展也就无从给以准确的评价和欣赏,不然的话你就难以欣赏到书法作品中精、气、神之美。

欣赏戏剧、舞蹈表演艺术术你必须知其种类,比较流行的剧种有京剧、梆子、晋剧、二人台、二人转、秦腔、昆曲、黄梅戏、沪剧、豫剧、川剧、京韵大鼓、西河大鼓、评弹、单弦、山东快书等等剧种的艺术特点,“生旦净末丑”分别指京剧的什么行当,以及唱腔结构、旋律模式和调性特征。扮演者在抒情、叙事唱腔时吐字清晰为佳,一招一式表演到位为上。舞蹈分古典舞、芭蕾舞、民族舞、民间舞、现代舞、踢踏舞等,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观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和广泛的生活内容,欣赏者可以充分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去体验舞蹈的美感和其中的丰富情感,为舞蹈所表达的真善美境界所吸引陶醉,引起内心震颤,进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情感共鸣。

欣赏摄影艺术你必须知其构成摄影画面形象的条件,了解光学原理,线条,形状,影调,色彩等视觉元素,掌握摄影艺术的特点。优秀的摄影作品,不仅仅是给观赏者一种艺术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人类进步的特征。不论是人像摄影、风光摄影、新闻摄影或各种专题摄影,都离不开摄影者和欣赏摄影作品者思想认同的差异性和统一性。

欣赏音乐艺术你必须知其乐理知识。一类人听音乐只求悦耳,只是知觉的欣赏;一类人听了之后,则能唤起自己的喜怒哀乐,算是情感的欣赏;一类人探求乐曲的结构主题变化,以及作者技巧的运用,那就是高尚者的理智欣赏。

篇(2)

一、招生计划

2016年招生计划为:音乐与舞蹈学类140人(含音乐学[师范]100人,音乐表演40人),具体分省计划由我校报安徽省教育厅和有关省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二、报考条件

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报名条件且有艺术专业基础者均可报考。艺术文、理兼招。

三、报名办法

1、报名时间:江苏、山东省实行网上报名(考前三天停止报名),具体报名时间见省教育考试院及考点公布时间。

2、报名时请提供下列材料:本人身份证、考生所在省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艺术类专业考试报考证。

3、缴纳专业报名考试费。

四、考试地点及时间

省份

考    点

地址

咨询电话

考试时间

江苏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02583598977

2月1日

山东

山东淄博市招生考试办公室

考试地点见准考证

05332793622

2月20日

说明:考生须到户口所在省设置的上述考点参加考试,不允许跨省参加考试,同时按户口所在省的招生规定须参加省统考合格。

五、考试科目及分值

主项(65分,主项为声乐的考生,副项从器乐、舞蹈中自选一项;主项为非声乐的考生,副项一律考声乐)、副项(10分)、视唱(25分)。

注意:①考生参加考试所需的乐器(除钢琴)请自备;②参加声乐考试的考生,伴奏由考点统一安排;③考生报考中一切费用自理,食宿自行解决;④考试所需伴奏音乐由考生自备CD盘或U盘;要求CD盘U盘中只有本次考试所用音乐,考试中如发生CD盘音质不清楚或无法正常播放等问题,一律由考生本人负责。

六、分数查询

根据考生成绩及各省招生计划按一定的比例划定艺术类专业合格线,考生2016年4月中旬可在我校网上查询本人成绩及专业合格线,专业合格证不再寄发,网址:chnu.edu.cn键入考生号即可。

七、学费标准

2015年我校音乐学(师范)专业学费5000元/人·年,音乐表演专业学费7000元/人·年。以上学费属2015年标准,供参考,如有变动,按调整后的标准执行。

八、录取原则

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即在政治思想品德考核和身体健康状况检查合格、文化考试成绩达到省划定的艺术类文化分数线,专业考试获得省统考及校考合格的情况下,由学校根据考生所填院校志愿(所报院校必须填写第一志愿)及专业志愿,按综合分(综合分=70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300*文化成绩/文化满分)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九、复查

新生入学后,我校根据招生政策和录取标准进行复查,凡不符合录取条件或有舞弊行为者,取消入学资格。

联系方式

地址:安徽省淮北市东山路100号(相山校区)

邮编:235000 电话:0561-3803276

网址:chnu.edu.cn/

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音乐学院始建于1994年,拥有音乐学硕士授权点一个,设有音乐学(师范)、音乐表演、舞蹈学三个本科专业,2016年音乐学(师范)、音乐表演两专业实行按大类招生。拥有建筑风格典雅的音乐楼二座,现代化音乐厅一个,中西乐器齐备,并拥有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全套MIDI音乐制作系统(价值50多万元),拥有数码钢琴67架(价值90多万元),舞蹈房、排练厅、琴房、多媒体教室、合奏教室等,设施齐全,教学条件优越。音乐学院《声乐》课程分别于1998年和2003年两度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中国音乐史》课程于2006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音乐学》学科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38人,其中专任教师34人,教授3人,兼职教授4人,副教授12人,讲师20人,硕士14人,博士2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及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各1人。

二十年来,音乐学院教师教学、科研成果丰厚。近3年来,音乐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其中,重点20篇,15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编写教材4部;获得省级以上科研、教研奖励6项,省级以上科研、教研项目7项,校级科研项目15项。

在办学过程中,音乐学院加强教学管理,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强化实践环节,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音乐学院积极开展学术科研活动,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定期举办教师、学生专场音乐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音乐比赛和科学研究。近3年来,学生在各类国家、省、市级专业比赛中获奖70多人次。

近几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5%以上,就业去向有高等院校、艺术团体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河北、山东、广东等地的中等专科学校及重点中学。

音乐与舞蹈学类

音乐学(师范)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基础宽厚、素质全面、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等学校音乐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管理工作者,并且担负着向更高层次教育输送人才的任务。

主要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手风琴、古筝、二胡、小提琴、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歌曲作法、合唱指挥、民族民间音乐、中外音乐史、音乐欣赏、音乐美学、音乐文献学、音乐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音乐教育学、中学音乐教学法等必修课及其他拓展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的选修课程。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音乐表演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并具备突出音乐表演方面的能力,能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等相关部门、机构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民族民间音乐概论、钢琴(普修)、和声学、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外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表演专业课(包括声乐、键盘乐器、中国乐器、管弦乐器、指挥、舞蹈等)、重唱、重奏、曲式与作品分析、形体舞蹈、电脑音乐欣赏与制作、电子乐器的功能与演奏、歌剧(音乐剧)表演(声乐)、艺术指导(指挥、钢琴专业)、合奏(器乐专业)、舞台艺术实践、意、德、法语语音与艺术歌曲、音乐美学(艺术概论)、音乐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音乐文献学、民族音乐学概论等。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学

篇(3)

五分钟焦点惹火视频

有关舞剧《金瓶梅》的议论主要围绕互联网上的5分钟官方宣传片。在这5分钟的舞蹈视频中,尽管画面上并无“脱衣”或“”,但演员身穿紧身纱衣,舞蹈动作和舞台场面被许多网友称为“横陈”、“活色生香”、“火辣露骨”,甚至还出现了摇床等古代性道具。

此类创作在国内舞蹈界实属罕见,这段视频很快流传,并受到了相当多媒体的报道和关注。北京当代芭蕾舞团团长王媛媛则成了这股议论热潮中风口浪尖的人物,作为舞剧《金瓶梅》的编导,她不仅被众多网友质疑,更遭到了来自舞蹈界内部的非议―王媛媛面对的最大问题,是舞剧是否以“性”作为噱头。

“我们希望透过性,来探视人性。”王媛媛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首先强调了自己的创作初衷,这已经成了她近来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似乎收效甚微,那些王媛媛说属于艺术的性感元素、网上流露出的剧照和视频显然更夺人眼球。

甚至,连专业研究《金瓶梅》的学者也开始对此产生质疑。出版过多部《金瓶梅》研究专著的国内金学专家、复旦大学教授黄霖对时代周报记者说,他认为将《金瓶梅》改编成舞剧很难。“因为人性比较抽象,我谈论《金瓶梅》的时候也提到过人性,但舞蹈怎么表现人性?表现了人性的什么?人性怎么理解?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仅仅从5分钟的视频来看,我觉得性的意味更多一些。”黄霖教授从获知《金瓶梅》要改编成舞剧后一直十分关注,但观看了舞蹈视频后他显然持怀疑态度,而且在他眼里,《金瓶梅》的价值更多在于其反映的“反贪、反腐败”。

这种质疑在王媛媛看来有些“不公平”。“网上5分钟的视频是我们剪出来的片花,并不能代表实际一个半小时的舞剧,我们现在不可能把整部舞剧放上网,这样就没有观众进剧场了。”王媛媛介绍,舞剧《金瓶梅》是以潘金莲作为人物主线,通过她的人生来看她周围有关系的人。“从中我们去看人性本真的东西,这里面当然有好、有不好,但我们会用一种跳出来的眼光看待这些,我并不想给它一个评判。从人性本真中的两性关系,延伸到整个社会关系。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给出自己的艺术表现和观点。”

据了解,舞剧《金瓶梅》是王媛媛所在北京当代芭蕾舞团受第39届香港艺术节邀约而编排的作品,由澳门莲花卫视投资,最初并没有大规模演出的计划。北京当代芭蕾舞团成立不到三年,团长王媛媛曾与张艺谋合作编排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也曾为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编舞,同时还是冯小刚电影《夜宴》舞蹈总监,舞团多在国外演出。此前,《金瓶梅》在香港的演出获得不少好评。

“上海的拒绝”

正当人们为“性与人性”争论不休时,舞剧《金瓶梅》在“上海主要剧院”吃了闭门羹一事彻底将这场论战推向。

据上海《新民晚报》报道,上海大剧院副总经理张笑丁认为“该剧题材应该有票房效应,但剧院运营并非单纯为了追求票房利益,我们的演出季舞蹈已经排满,所以暂不考虑”,而东方艺术中心管理公司总经理林宏鸣则说:“《金瓶梅》与我们剧院为观众提供美的享受这样的定位存在差异,所以暂不考虑承接该剧。”除了上述剧院相关负责人表态,该报道中还引用不署名舞蹈界业内人士的话,认为该剧动作过于露骨,表示无法接受。

这篇题为《上海主要剧院婉拒舞剧来沪演出》的报道引发了舞剧《金瓶梅》遭“禁演”的说辞,但当时代周报记者致电《金瓶梅》巡演中心负责人、成都演艺集团项目经理曹江洪时,他却表示无奈。“这根本不算拒绝了演出,这条消息是上海的媒体看到了《金瓶梅》在成都、重庆的宣传,就以上海媒体人的身份采访了上海的剧院,询问《金瓶梅》是否会在这几家剧院演出。”

曹江洪向记者透露,他所在的成都演艺集团为舞剧《金瓶梅》在内地巡演的商业机构,上海市场方面成都演艺集团确曾与上海大剧院接触。“大剧院的确算婉言谢绝,但东方艺术中心我们根本没去接触过,就不存在拒绝之说。上海大剧院方面是口头回复,说审批、申报方面恐怕会比较麻烦,也根本没具体上报被文化部门砍掉这样一个过程,他们自己先认为会有麻烦,我们也没听说上海市文化局、文广局拒绝《金瓶梅》进入上海。”

“上海这个城市,我估计包容性还不够。这么高雅的艺术作品,他们居然不接受。连天天唱红歌的山城重庆都能容纳《金瓶梅》,这本来就是一个好剧。”曹江洪说,“不过也无所谓,反正春节之前也已经没有档期了。我们不管这些,到时候上海其他剧院可能会主动来接触我们吧。上海大剧院估计是政治形象上有所考虑。”

不过,据熟悉上海演出市场的业内人士分析,上海方面的“婉拒”也可能出于现代舞在上海票房市场萧条的考虑。“国内的金星在东方艺术中心的演出可谓惨败而归,最终不得不演变成圈内人的交流演出,而去年西班牙舞蹈团来上海大剧院跳巴赫,票房也一样糟糕。现代舞在上海没有市场,上海经常去剧院的最大消费群是古典音乐发烧友。而且票房的另外一大途径是渠道,也就是大批量出票,一般都是企业大批量订票送客户。你能指望企业明目张胆地订《金瓶梅》的票送给VIP客户吗?”

“《金瓶梅》该开禁了吧!”

“凡人谓《金瓶梅》是者想必伊止知看其处也。”清代文人张竹坡在反驳视《金瓶梅》为的观点时曾这样调侃。但对于大部分听过却未看过《金瓶梅》原著的大众而言,其“”的标签早已根深蒂固。于是,舞蹈界业内人士开始更多探讨这出舞剧是否应该大规模巡演的问题―这也回到了田晓菲对《金瓶梅》为“文人小说”而非“通俗读物”的观点。

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副主任张莉经过深思熟虑后表达了她的“个人观点”。张莉本人是上海市舞蹈家协会成员,曾著《当代中国十大舞剧赏析》一书。她在写给时代周报记者的书面回复中认为,艺术创作是个体行为,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艺术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将文学作品《金瓶梅》改编为舞剧并无不可。但她坚持,舞剧的核心意义应该在人性、社会的深度揭示,对两性关系的展示不能过于直白露骨,公开演出应该更为慎重。对《金瓶梅》这样一部涉及“文化禁忌”的舞剧,文化演出及管理部门应该慎重。

与这种观点不同,美籍现代舞编导、北京现代舞团艺术顾问王晓蓝却对北京当代芭蕾舞团的艺术创作和创新表示了鼓励。王晓蓝是1978年“”后首位海外归来访问中国的现代舞者,当时同行的还有她的母亲、著名小说家聂华苓和她的父亲、美国诗人保罗・英格尔。1980年中美邦交正常化之后,王晓蓝在爱荷华大学创立了首个中美舞蹈交流项目,并为后来的中国现代舞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身在美国的王晓蓝同样寄来了对舞剧《金瓶梅》的看法,这显然可以部分代表给予掌声的香港观众和舆论的评价,或者说也可以部分代表体制外的看法:

我还没有看《金瓶梅》,先不评论编舞和艺术性吧!《金瓶梅》是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多年的禁书,搬上舞台,自然会有反应。这本书,不容易读。我在多年前读过一次,不深入。在我的印象中,这书在题材、人物、叙述结构上充满了曲折的变化。许许多多文学界的学者分析、研究了多年。舞剧如何呈现文学?从何角度?是否捕捉到文学中的内涵、要点和精华?这是我对王媛媛编的《金瓶梅》的好奇。我敬佩王媛媛接受香港艺术节的委托编这文学巨作的胆量,也欣慰国内多地安排上演。从一个现实的立场来看,《金瓶梅》该开禁了吧!我想,舞蹈涉及文学,我们也要看舞蹈的文学性。

目前有些评论对中国的观众的判断力和鉴赏能力缺乏信心。明朝的小说今天还不能出现在中国舞台上,实在是太过狭隘。我看过北京芭蕾舞团的排练,在录像上看过一些王媛媛编的舞。第一次现场看她的舞会是下个月,在纽约,看她编的《霾》。她是位有才、有魄力的编导。对她的认识,我可说:她是位求知、求真、求美、有创造力的艺术家。

或许,舞剧《金瓶梅》注定将继承原著永远被争议的命运,不过,复旦大学教授黄霖的另一种评判标准,或许可能给这场论战画上句号― “等成都、武汉的群众们看完这部舞剧,听听他们的意见。”

专访北京当代芭蕾舞团团长王媛媛

从《大红灯笼高高挂》争议到《金瓶梅》

读过《金瓶梅》的人更容易懂此剧

时代周报:能否谈谈你最初创作舞剧《金瓶梅》的想法?

王媛媛:最先考虑为何要做《金瓶梅》,是因为我们感受到现在社会,部分人的精神状态开始因为物质发达而堕落。在《金瓶梅》的时代,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非常快,但人的精神生活方面,包括道德水准已经到了无法控制的情况。把它在舞台上呈现出来,或许会有一些参考价值。这是最初做舞剧《金瓶梅》的大体想法。

为什么说觉得现在社会部分人的精神状态乱,可以看看各种社会新闻。那时一个潘金莲就已经成为道德败坏的焦点,但现在的社会有多少潘金莲?有多少西门庆?他们可能就是那些为了钱、为了女人抛弃道德、职责的人。这些人的存在。这些是我希望通过舞剧《金瓶梅》拿出来让大家反思的。开始我挺不愿意谈这个话题,这种反思或许会给作品带来外界的压力,这些都是我考虑过的。我只是希望大家来看一看。

时代周报:整个舞蹈涉及了哪些情节?

王媛媛:整个舞蹈涉及到的人物有潘金莲、武大郎、武松、西门庆、李瓶儿等。舞蹈和电影不一样,电影可以一下子切换到孝哥儿出嫁,或者西门庆死的时候孝哥儿出生等,但舞蹈不可能做到。不过整个原著的情节安排却让我们思考,一个人一生的行为和态度可能导致最终生命的结束,而他儿子的出生可能是一种轮回。西门庆一生经历上百个女人,而他儿子去当了和尚,这可能是一种因果循环。所以我们设计舞蹈的结尾时修改了很多次,最终呈现的是一个开放的结尾,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时代周报:那么是否意味着看过原著《金瓶梅》的观众能更好地 理解这部舞剧?其实《金瓶梅》是国人最熟悉的“禁书”,但大部人都只听过,却未真正看过。

王媛媛:我认为对《金瓶梅》本身有了解的人,看到我们的舞剧会有一个更完整的认识,并对艺术家的创作思考有更多的了解和体验。如果是没有看过《金瓶梅》原著的观众,我觉得因为我们传统文化上对“性”的避讳,以及原本的保守态度,可能真的只看到性了。这真的取决于观众的背景,我没有办法把握。

这不是第一次遭争议

时代周报:你应该已经了解到各界对这部舞剧的争议,尤其是表现“性”的问题上。

王媛媛:我觉得我并不反对其它的争议和质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去探讨,而我当然是以舞蹈为出发点来做这件事。现在的争议主要还是短短5分钟剪出来的镜头,观众并没有看到我一个半小时的舞剧会呈现什么样的效果。我也愿意跟持不同意见的人探讨,我觉得每一个提出来的问题都有值得研究的地方。性和人性的关系,性感的表现放多少,放在什么样的题材里,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可能因为这个主题,舞蹈动作设计上会有不同,但去看其他的舞剧,难道他们不跳双人舞吗?我认为本质上是一样的。而且性是人性本真的一种,不可能不说,如果我们都藏起来,那么人物是不完整的,而且舞剧里我并不是仅仅说“性”。单纯拿出来说,性本身也是美好的,只有将它放置在道德标准之下来衡量,性才出现了区分。所以现在大家在讨论的性,都是放在了道德标准下的了。

时代周报:那你怎么看上海大剧院拒演这件事?

王媛媛:这没关系啊,上海拒绝了,那我在别的地方演呗。世事都是人为,剧院本身肯定是受到总监或者管理者影响,以他的决定为决定,这是个体的事情。所以他的态度决定了剧院的态度,就像有些人喜欢《金瓶梅》,有些人不喜欢一样,这个我淡然。如果有一天它接受了,我也愿意去演。湖北武汉剧院的总监,我觉得就是有一种《金瓶梅》的情结,他说他大学毕业的论文写的就是关于《金瓶梅》的研究,所以他听说我们在做这个戏,无论如何也要请过去演。事情可能都会有这种两面性,我觉得现在中国更需要的是个性的发展,不要大家回答同一个问题都是同样的思想,现在已经不是那样一个世界了。我们需要表现每个人自己的认知。

时代周报:舞剧《金瓶梅》不是你第一部遭受争议的作品,十年前你和张艺谋合作的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也是引起了很大争议,能否谈谈当时的情况?

王媛媛:我认为《大红灯笼高高挂》(以下简称《大红》)出现的时候,是整个中国开始做原创舞剧的开始。那是十年前,2000年的时候,制作、修改,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都扑在这个舞剧上。也是从《大红》开始,各个地方才出现原创舞剧。跟张艺谋合作,我觉得如果不是中央芭蕾舞团的合作可能也不会那么的成功,因为那是国家团体,从整个地位、政府的支持,没有人会说什么。但是最开始《大红》出现的时候,也的确有人提出质疑,你们怎么就去演这些二奶、三奶的事?那时候不正是社会上刚刚开始出现包二奶的潮流嘛,那是十年前了。所以就有人提出,你们为何做这样的作品,不做宣扬好的作品?但我觉得整个社会就是这样,除了去宣扬好的,更好的中国状况啊,也要知道社会坏的一面,这是存在的。

所以《大红》的争议也是它社会性的争议,与《金瓶梅》的争议是有相关性的。

一般舞剧全靠“送票”

时代周报:一再地受到争议,跟你本身的艺术理念,或者性格有关吗?你是舞蹈艺术中的先锋人物吗?

王媛媛:我不知道,我觉得自己都是很自然地出现想法、自然地去创作。我自己先锋吗?我觉得我是一直在思考的艺术家,但不能规定我是先锋的。先锋这个词可能让人感觉是自己要出头,站出来与众不同,我倒没这么想。其实我本人很害羞,不喜欢参与到过多的人际关系中去。我也不愿意出去,就愿意待在排练厅里。但我一直在思考,我和我所有的合作者都认为,我们7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对社会的责任感是很强的。我们能感受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状况,现在变化的速度,都是在我们青春的时间社会在发生改变。这个变化相当之大。所以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都会有社会责任感并作出反应和思考。

时代周报:从整个大环境来讲,国内当下现代舞的状况如何?上海演出市场现代舞的票房一直不怎么好,比如金星的演出也沦为了业内的交流。

王媛媛:现代舞在北京略为好一点。我们这一代人是第一届从学校毕业学现代舞的,现在还在坚持做的都已经做了将近二十年。坚持一个事情,总会有成功的。但现代舞真的需要踏踏实实去思考,能坚持下来的现代舞者都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在北京可能比上海好一些,因为上海那种谈论和思考的方向的味道更浓,更加经济一点,北京可能有这个环境,我所能见到的坚持的人都在北京。

篇(4)

一、前言

四川音乐学院,其前身是创建1939年的“四川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校”。1959年经教育部批准更为现名,成为当时具有本科办学层次的六所专业音乐院校之一。作为西南地区最高艺术类学府,其音乐舞蹈专业的学子们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是基本职能之一。四川音乐学院是当地艺术人才的汇聚地,拥有丰富的高素质艺术人才。这些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服务于当地可以实现高效于社会资源共享,互补和共同发展的机遇。本课题从四川音乐学院舞蹈教育资源的优势及服务社会文化建设,构建平台的可行性策略进行研究。

二、川音舞蹈学院专业教育资源优势

舞蹈学院筹建于1998年,现有本科和硕士两个学历教育层次。目前,有教职工60余人,其中讲师及以上职称29人,全日制在校学生450余名。

(一)舞蹈学院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先进的办学理念舞院多年来倡导以学术治学,坚持抓教学质量,培养了大批服务社会的高素质专业舞蹈人才。舞院重视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曾获四川省政府颁发的教学成都三等奖;舞蹈学专业被确立为本科高校省级特色专业;课题《舞蹈学专业综合改革》被确立为四川省高等教育重点建设项目。舞院重视教材建设和,力促学术成果产生,先后出版专著《舞蹈文化》《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材教学法》等5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等10余篇。

(二)硕果累累,竞赛显风采近年来,舞院多次参加全国各类大型艺术赛事获得优异成绩。其中,群舞《羌》获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蹈作品银奖;《震撼》获舞蹈诗同年获创作、表演银奖;《万物生》获第十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创作一等奖,表演二等奖;《瓦尔俄足》获第十届全国舞蹈大赛表演二等奖;《你是一首歌》获第十届“荷花奖”民族民间舞比赛作品奖。《遇见日子》、《我想有个家》获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你是我的山》为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以上成果均反映出舞蹈学院在创作,表演,教学的基本水准。

(三)舞院专业学生优势“一专多能”是舞蹈学院培养通识人才的出发点,因此,课程设置丰富而实用。目前我院分别有舞蹈学,舞蹈编导,舞蹈表演三大专业。开设的课程分别有《中国古典舞基本功》《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身韵》《剧目排演》《现代舞技法》《芭蕾舞基本功》等这些主修课程必须学扎实,以此保证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表演水平。除此之外,中高段的专业学习还增设了大量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如《舞蹈教学法》《舞蹈艺术概论》《编舞技法》《作品赏析》等,来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就是说,毕业生们步入社会不仅能跳舞会跳舞,更能教授舞蹈或创编舞蹈作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艺术人才是舞院专业学生的优势。另外,依托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实践平台,舞蹈学院的学生具有极强的社会参与能力和实践能力。先后在“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校地合作”“定点帮扶”“精准扶贫”“送文化下乡”等活动中脱颖而出,得到了领导,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创作时间方面,2019年四川新作品舞蹈比赛《孩子你在哪儿》荣获最佳作品奖。该作品分别由我院李淼璇,苏睿,李迎春三位同学创编完成,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三、川音舞蹈学院服务社区公共文化的探索和策略

篇(5)

多媒体课件一直主要用于理论或文化教学课程中,如何将这种课件方式用于舞蹈基本功教学中,使得实践教学与课件能有机结合是笔者近些年在探索和研究的问题。2013年借助广东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运动解剖学在舞蹈基本功训练中的实践运用研究》,笔者主要负责图形图像及课件技术方面的主要操作。正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多媒体课件在实践教学中能大幅度提高教授理论知识的效率,能清晰地将解剖学知识展示给学生,也使笔者进一步探索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 ,简称CAI)模式在舞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以对话方式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与技术。CAI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个人化学习环境。综合应用多媒体、超文本、人工智能和知识库等计算机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上单一、片面的缺点。它的使用能有效地缩短学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经过40多年的发展,CAI在全球各类教育教学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的技术优势已经得到了各界认可。舞蹈教学中也已普遍使用了多媒体技术,但更多是使用多媒体中的视频记录与回放,运用多媒体的技术仅停留在舞蹈表面形态观摩、模仿学习的状态。因此,如何将多媒体技术――制作CAI多媒体课件与舞蹈实践课堂教学结合,在舞蹈视频教学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直观地传达给学生,丰富舞蹈教学言传身教的单一教学方式,值得研究与思考。

一、传统舞蹈基本功教学课件的利与弊

(一)传统舞蹈基本功教学课件利弊分析。舞蹈基本功的训练课程是所有舞蹈专业方向中最基础的课程之一。目前,舞蹈基本功训练主要的方式有:中国舞训练、芭蕾舞训练、现代舞训练。传统舞蹈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的是教师的言传身授。这种教学模式能将身体运动的过程、用力方法、肌肉伸展位置等一些细节直接示范给学生。同时,通过学生的动作技术模仿,能直接看到学生掌握的情况并及时纠正。然而,其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倾向于动作模仿、队形编排,而忽略了或无暇告知学生这些动作技术产生的缘由及历史文化背景。从而使学生只注重外在的模仿,而不知其产生的文化内涵,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训练过程中的枯燥、艰辛产生厌倦,而发展到舞蹈表演时,他们亦会更多追求动作技术外在形式,而不知该如何体现舞蹈文化内涵。从课堂教学的呈现看,舞蹈教师的课堂教学是没有课件的,大都是备课教案(如图1),这与其它理论课程有些不同。其它理论课程的教学除了有教案之外,还需将教案编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能够耳朵听课同时还能直观丰富多彩的课件,促进了课堂的生动性与有趣性。

可以说,电子影像设备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一定程度上是舞蹈CAI教学模式的发展雏形,我们使用摄像机录制舞蹈教学视频,并且回放给师生观看,早期的珍贵影像成为舞蹈的传承和发展的宝贵资源。但是这些影像的制作工艺复杂,一旦制作完成就无法更改,无法随时加入教师实践过程中的感受与领悟要点,理论文字描述较少,现实使用中往往成为记录动作的机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舞蹈基本功课程采用CAI教学模式的意义。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我们的舞蹈基本功课程也需要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课堂教学内容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提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高科技的教育手段必然会与中国专业舞蹈教育相嫁接,它不仅能深化着舞蹈艺术自身的发展,也开启了人们重新探索舞蹈以及自身的大门,面对广大有提高“素质教育”需求的广大学子及舞蹈爱好者,引进CAI教学环境无疑是我们改革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CAI教学模式不仅能加强舞蹈艺术教育的普及,广泛传播舞蹈知识。另一方面也能促进舞蹈教学理论的发展,笔者以《舞蹈解剖学》基本功课为例,将CAI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教学中,在实践课堂中有如下一些变化:

1.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学生认知与接受能力得到提高。以往对于舞蹈解剖学的理论知识主要靠教师的讲解来完成,再配合书籍和解剖图给学生们观看。常存在重点不够突出,讲解枯燥、语言嗦等问题。如果遇上低班学生,他们年龄小,语言理解力不强,大多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导致教学进度缓慢,效果不明显,甚至忘记了最初告诉学生这些知识的缘由。而在使用多媒体课件后,课件中图形化的界面形象、直观地传达舞蹈身体解剖学的具体部位、作用及功能等方面。在讲解过程中再配合学生的身体动作示范,及对知识重点的强化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感知,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更好地把握身体动作的用力点、速度及容易损伤等方面知识,将理论与实践形象地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理论知识累积与信息化操作能力。结合多媒体课件,使用3D人体模型可以全方位地研究人体结构,随时变换角度,加强了教师本身理论知识的累积与提升。如果教师对人体解剖结构都不熟悉,又如何能教给学生?因而,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加强教师综合素质的一个过程,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操作能力,而通过学习和制作,使得教师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得到升华。

3.为舞蹈基本功教学研究提供一手材料。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仅在教学中取得了实际效果,也将成为取代传统教案的一个全新的媒介。直观的图形化界面和身体动作示范结合在一起,为今后的教学研究积累了一手资料,为舞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也为我们今后研究舞蹈基本功课件积件模型积累了一定经验。

二、CAI技术在舞蹈基本功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一)CAI技术在舞蹈实践课堂应用的必要性。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把运动解剖学的相关课程提炼加工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实践过程中应用的软件有Power Point、Photo Shop、3D body等软件,通过截图,标注等手段突出了教学中的知识重点,形象地将运动解剖学的知识点传递给学生。需要说明的是,《舞蹈解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舞蹈基本功教学中不是取代教师的教学,而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受技术条件的制约,目前《运动解剖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大部分还处于平面阶段,3D技术的应用所占比重比较少,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开发。

1.CAI在舞蹈课程中应用的现状。相对于其他学科,CAI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就显得比较少,而在艺术教育中除了艺术设计的专业是以CAI为主之外,CAI在音乐、美术等学科的艺术教育中也有部分应用,但是在舞蹈艺术教育中应用得就比较少,尤其是在实践课堂,基本上还没有CAI教学手段的应用。CAI在舞蹈课堂教学应用比较少的主要缘由笔者认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硬件方面的缺失,目前我国的舞蹈实训教室基本上没有配备CAI教学环境,在舞蹈教学中应用得比较多的就是视频的观看和模仿,没有充分发挥CAI强大的人机交互功能。二是多媒体课件制作人才的缺乏,当下舞蹈教师的课件制作能力有待提高,由于舞蹈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基本上是属于言传身教,而且舞蹈课程主要以训练为主,因此广大舞蹈教师都忽略了提高自身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也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相互制约的因素导致了舞蹈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2.舞蹈基本功教学引进CAI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随着时展,单一的舞蹈技术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和人才的发展需要了。舞蹈不仅仅需要技术,更需要文化,这文化既有基础的学科知识了解,更注重文化艺术的修养,提升学生实际素质,同时也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即使是以基本功训练为主的课程也需要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课堂教学内容在提升技能的同时,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提高。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高科技的教育手段必然会与中国舞蹈教育相嫁接。它不仅能深化舞蹈艺术自身的发展,也开启了人们重新探索舞蹈以及自身的大门,而引进CAI教学环境无疑是促进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CAI教学模式不仅能加强舞蹈艺术教育的普及,广泛传播舞蹈知识;另一方面也能促进舞蹈教学理论的发展,将枯燥、晦涩的理论变成生动、形象、直观的模式传送给每位学生,让他们易懂、易接受。

(二)CAI教学模式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1.改变目前的教学模式。著名舞蹈艺术家吕艺生在《舞蹈教育学》一书中曾说道:“中国专业舞蹈的教育目的,总的来说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式的前提下,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鉴赏力和参与力,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各类舞蹈人才。”[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我国兴起“素质教育”的浪潮,从普通中小学到各地高校相继开设了舞蹈选修课和必修课。“在高校开设舞蹈教育课程,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专门的舞蹈家,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审美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提高舞蹈欣赏水平,最终达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新一代的艺术素养。”[2] CAI多媒体教学模式在舞蹈教育的推广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理论知识与实践练习相结合能使学生学得更明白,训练的效率也会更高。CAI教学模式在舞蹈实践课堂中的应用必将打破舞蹈教育“言传身授”的传统教学模式。

2.为舞蹈课程网络化打下基础。目前,舞蹈实践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比较少,但是当前,发展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舞蹈亦需要与时俱进。笔者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大力开展地网络课程和舞蹈远程教学模式,而CAI多媒体教学模式则为大面积普及舞蹈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高科技的信息技术在舞蹈艺术教育中的应用必然会成为舞蹈教育新的增长点。

三、关于启动基于积件思想的舞蹈课程资源库的研究构想

积件(Integrable ware)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积件思想作为一种关于CAI发展的系统思路,是对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准备、检索、设计、组合、使用、管理、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它不仅是在技术上把教学资源素材库和多媒体著作平台的简单叠加,同时从课件的经验中发展出来的现代教材建设的重要观念转变,是继第一代教学软件课件之后的新一代教学软件系统和教学媒体理论。其主要特点有:1)积件与教材版本无关性;2)基元性与可积性;3)开放性,自繁殖性;4)继承性与发展性;5)技术标准规范性;6)易用性、通用性、灵活性、实用性。

目前舞蹈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教学课件基本上是以不可编辑的视频影像为主,属于高度集成的多媒体课件,是编制者按照其教学思路组织起来的前后连贯的教学课件,课件发行后不可修改,具有整体性、固定性和封闭性。但是如果我们建设基于积件思想的舞蹈积件库,制作碎片化的舞蹈课件,今后在使用 CAI教学模式时除了可以使用这些传统课件之外,还可以由教师随时进行高效率的编辑、修改、增加、自由组合库内资源。

然而,由于舞蹈教学课件的缺乏,制作舞蹈教学课件的人才较少,要想持续不断地发展舞蹈多媒体教学课件必须提高舞蹈教师的信息化操作能力,最终建设一个基于积件思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舞蹈教学资源库。笔者有以下一些构想:

1、建构舞蹈积件素材库。舞蹈积件库是整个资源库的核心,研究如何让舞蹈教学资源碎片化,以便于使用者积累和自由组合。另外,构建积件库需要普遍提高舞蹈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及课件制作能力,因此,还需加强教师计算机操作能力,经常组织培训与进修学习。

2、搭建积件组合平台。有了积件库作为支撑,如何方便地将库内资源组合成为一堂课还需要搭建一个操作简便,功能齐全的积件组合平台,以方便教师们的组织教学内容,丰富舞蹈教学的内涵。

3、制定积件使用管理规则。为了促进积件库内容的积累,设立一定的资源库准入门槛,制定相应的使用规则可以防止使用者只拿取不增添的坏习惯。良好的使用管理规则不仅可以有效统计出积件的使用情况和使用价值,还能提高教师们制作积件素材的积极性,让教师们主动地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结语

通过将CAI多媒体课件放入舞蹈基本功训练过程的研究,笔者认为,把理论知识带入实践课堂是我们舞蹈基本功课堂教学研究的突破口,而多媒体教学环境(CAI)应该在舞蹈实训课堂成为标准配备,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是舞蹈授课教师的努力方向,另一方面也为探索舞蹈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打下一定基础。在当前网络教育大发展、“素质教育”的普及产生巨大需求的背景下,推动信息技术在艺术教育中的交叉结合必将成为我们舞蹈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方向。 (责任编辑:刘小红)

注释:

①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②周雅俐.发挥舞蹈艺术魅力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J].剧作家,2008(05):130

参考文献:

[1]黎加厚. 从课件到积件: 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 上) [J] . 电化教育研究, 1997(04)、1998(01)

[2]于淼淼.中国专业舞蹈教育现状及分析研究[D/OL].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08)

[3]罗冬梅、刘桂华、董荣药.《运动解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制[J].体育科学研究,2003(03)

[4]陈新.运动解剖学CAI 课件图像素材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05)

篇(6)

21世纪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而从属于美育范畴的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音乐课程的功能、价值做了明确界定,《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学校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并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课程的目标强调提高学生感受美、创造美、应用美的能力,音乐课程应通过熏陶、影响等途径,使音乐成为人的终生

朋友。

一、音乐教师应具有较强的音乐审美能力,以实现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音乐教师是音乐教育发展之本,音乐教育的实施始终离不开音乐教师,决定音乐教育发展水平的关键在于音乐教师的音乐审美能力和专业素质。可见,音乐教师只具备唱歌、跳舞、器乐演奏等专业技能还远远不够,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体现在专业技巧上,更应体现在丰富的专业素质内涵方面。他们既应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更应通过自身的艺术感染力、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对音乐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音乐艺术表现力、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感染和熏陶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音乐美育功能。

音乐是情感体验艺术,音乐教育是声音、情感体验的艺术教育,音乐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音乐体验能力,具备较高的音乐鉴赏水平,这是胜任新的音乐课程教学的首要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交流音乐信息和分享音乐美感的过程。教师音乐审美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音乐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然而,现实情况是,目前有些教师,即未来的音乐教师,其音乐审美能力比较薄弱,他们对音乐缺乏充分的情感,进而阻碍了教师的发展和教学效果的实现。笔者在“音乐教学法”课上经常看到:很多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中小学模拟授课时,盲目依赖多媒体课件,即便是自己站在讲台上范唱(奏)歌曲,也缺乏情感,毫无音乐表现力。

另外,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普遍缺乏一定的创造性。创造性的缺乏与上文提到的音乐审美感受和表现能力的缺乏有一定联系。拥有高技能却没有感受能力的演奏和演唱是机械的,没有感染性和生命力,而没有思想的、机械的身体动作更不能引起思想的新的火花迸发。

上述不足及缺陷将明显影响到整个音乐教育学专业学生,即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后备军队伍,对于其今后的音乐教学来说,教学水平的单一和呆板也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不能实现理想的音乐教学效果,进而影响音乐审美功能的良好实现。

二、“院团结合”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促进和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一)“院团结合”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和内容

所谓“院团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艺术学院和芭蕾舞团、歌舞团、艺术学校相结合,通过优势互补,达到和谐共荣,在“产、学、研”一体的基本框架下,采取多学科、紧密型、全方位合作的方式,共同培养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如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将选派实习学生参加院团演出季的排练、演出、管理,提高其合作能力和舞台实践经验;团校也将派出资深演奏家、演员和管理人员带领实习生,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艺术实践空间。

此举说明,对于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来说,将“两团一校”建设为学院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和平台,可为在校的音乐、舞蹈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创造更多的机会,提供更好的条件。另外,在组织专业学生到两团一校进行观摩、实习、实践的同时,还鼓励他们参加选拔、竞聘两团的签约演员,让他们在良好的实践环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艺术实践是艺术人才培养的出路,艺术作品是人才培养的载体。紧抓舞台实践,是由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因此,院团结合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能大大增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能力,尤其突出表现在有效促进和提高音乐教育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审美表现力、观察力、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二)充分发挥团校资源优势,促进、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1.团校教师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可提高学生对舞台的感受力、表现力以及艺术鉴赏力

院团结合中,演艺团校委派的教师具有一般高校教师无可比拟的丰富的舞台经验。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不断吸取别人的教学经验,借鉴和学习别人的成果。这些舞台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职业精神在教学中令人钦佩。在专业音乐教学活动中,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特别注重并强调其社会属性、行业属性及就业属性,这是很值得借鉴和补充的。

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历来走从课堂到课堂的教学套路,是一种较封闭的培养方式,教师对音乐美育功能的感受较为薄弱,学生也体会不到相应的音乐感受。团校教师的人才引进可以大大弥补这方面的缺陷。

这些团校委派过来的教师大多为艺术专业院校毕业,几十年从事舞台表演艺术事业,均为省级乃至国家级的知名演员,积累了丰富的舞台与教学经验,因此,他们在教学活动中除技法性教学外,十分注重表现性与应用性教学。可以想象,拥有丰富舞台经验的教师是十分了解和重视舞台的表现和感受的,也是深刻体会到音乐表现的美妙和魅力的人,他们在作为教师教授学生时,会把对艺术的感受和表现作为教育的重点,甚至在教授的过程中不经意间让学生感受到舞台表现力的美妙,丰富学生的音乐感受性。他们有大量的亲身经历可以讲授,在理论课程的讲授中可以拿自己的舞台演出作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感受、鉴赏,甚至将学生带到真实的舞台学习,感受舞台表现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弥补了院校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加强对舞台表现能力的重视,并加深了对呆板的技能表演背后的更多情感性的领悟,进而促进自身音乐表现力、感受力和鉴赏力的提高。

2.团校内存在着大量优秀的原创音乐人才、作曲家,活跃的创造氛围有助于启发和提升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团校内存在着大量优秀的原创音乐人才、作曲家,这与他们的团校性质和实际需要是分不开的,因为大量的舞台表演不可能总是旧东西翻来覆去地表演,而针对不同的表演场所、观众需求、情感表达,需要有适当的改变甚至创造。同一种舞蹈或戏剧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进而达到不同的舞台效果,这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表演者对这种舞台表现的差异是最清楚的;为追求自身的进一步提高和创新,团校音乐人才创作产生许多原创性作品也很有可能和必要。

笔者认为,多数高校总是缺乏创造性,大多是在重复别人的东西;最开始的模仿当然不可或缺,但长期处在低层次的模仿阶段得不到提高,只用熟练的技能应付,难免思想僵化和单一,更谈不上创造性的感受和表现。院团结合模式也可以促进院校创造性的迸发。目前,院校原创型人才极度缺乏,与艺术表演团体的院团合作将可能进一步扩展到院团共同打造艺术作品的新领域,构建原创平台,产生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作品。这种活跃的、新颖可喜的创造氛围对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无疑具有很好的引导和启发作用。

3.团校提供充分的艺术实践机会,可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表现、感知能力的提高

团校结合模式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而学生亲身实践不仅锻炼了专业的技能,更体验到整个音乐过程的快乐和意义,加深了对音乐的感受性,对于自身音乐素养的提高和以后音乐教育教学的开展将有极大的帮助。院团结合模式也是院校教学方法理念的更新和改进,新颖的教学方式可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促进自身技能和音乐艺术表现能力的提高。

学生亲身参与到舞台表演的实践过程,不仅是技能的表演,可能还参与到舞台的设计安排、表演流程的熟悉等过程,使学生在舞台上,在面对有广大观众的情况下,学习到更多的舞台表现的东西。有明确观众对象的舞台表演,如果只用机械的专业技能,明显是不能达到好的舞台效果的,只有学生自己拥有对音乐的充分感受,才能表演出充满感情的东西,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观众。可以说,院团结合提供的实践表演机会,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力的培养。

4.学生对舞台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有助于提高其审美观察力和音乐感受力

随着在团校中的舞台实践,学生也拥有了一定的舞台表演经验,其中有成功和有待改进的问题,对演出成败进行事后的总结和反思,就可以获得比一场演出更多的东西。可以看到,音乐感受性的差异极大地影响到舞台效果的呈现,不同的音乐感受带来不同的舞台表现,同一种舞台演出因为感受性的差异也会导致有很大差异的舞台表现效果,这些区别只有亲身参与实践演出才有可能深切体会到。

学生通过对比较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反思,重点分析对音乐感受能力的差异性,进而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提高,把这些通过实践体会到、观察到的东西总结出来,能促进学生对音乐的观察力和音乐艺术感受能力的提高。

(三)充分发挥院校理论优势,有助于促进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高层次的音乐审美教学实践

院校师生相对团校来说拥有理论上的相对优势,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发挥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促进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高层次的音乐审美教学实践。

1.以院校教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催生音乐审美相关教科研成果

传统的院校音乐教育教学有教学研究和教学反思的习惯,那么在与团校结合的实践表演之后,院校师生可观察、总结和反思舞台表演的实践过程中自身情感的感悟、舞台的表现力以及各种创造性的火花,将之上升到教学理论的高度。这样的思维方式能促进对经验的总结,对问题的分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可催生一批音乐审美理论教科研成果,起到在教育教学中借鉴之作用,以更好地指导音乐审美教学实践。

2.以院团结合的实践模式,改革音乐审美实践教学方法

院校相对团校来说,教学是不可忽视的重点,因此特别关注音乐教学方式、方法上的研究。根据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音乐课程的功能、价值做的重新界定,院团结合的实践模式,正是一种实践性、感受性、体验性、参与性的音乐教学方法及授课形式,通过这样的熏陶、影响的途径,能极大提高学生感受美、创造美、应用美的能力。

联系我们的音乐教学实践,只有让接受普通音乐教育的学生参与、体验、感受音乐课堂的美,才能真正培养对音乐的热爱。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和感受,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模拟课堂有望不再完全依赖多媒体,能实现师生对话,创造出有感情、有生命、有魅力的音乐审美实践课堂。

三、让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成为“院团结合”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受益者

理想的音乐教师应该是音乐表演艺术与教育艺术相结合的专家,既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又具有良好的音乐基本技能、丰富的音乐知识、较强的音乐艺术表现力和对音乐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以及良好的音乐专业素质,在教学品格、教学技能、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心理等诸多方面具有独特的素质。

篇(7)

——题记

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事业从建国至今,已走过近60年的历程,基本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学科体系完备、学科水平较高的艺术高等教育体系。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策略的调整,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的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高需求,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股艺术专业办学热。据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的不完全统计,在全国有近298个本科院校有艺术类专业设置,而到2001年达到597个本科院校,到2002年一年时间又陡增到700多个,至2006年艺术类专业设置在艺术院校和一般院校中也呈上升趋势。这其中,有些艺术院校缺乏相关办学经验和基本条件,于是问题接踵而至,首当其冲的就是专业设置问题。专业设置关系着学科体系建设乃至学校的长远发展,关系着教师队伍的组建和教学单位的设立,更关系着学生的学习与就业。因此,各艺术院校应该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专业设置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本文从“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理论与技能型相结合”等视角进行讨论。

一、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我国艺术院校的发展体现出一种综合化进程,主要表现为艺术学科内部各门类之间、艺术学科与人文学科之间、艺术学科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这种综合化进程,加之市场利益、市场需求的作用,造成了艺术院校专业设置上追求“大”而“全”的共性。无论是对于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绘画、雕塑、舞蹈学、表演、录音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等传统专业,还是对于艺术设计、艺术管理、工业设计等新兴专业,一些艺术院校还没来得及仔细衡量自身的办学实力,都纷纷涉足其中并恐为人后。于是,相同专业重复设置的局面形成了。专业的雷同设置不仅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加大高校人才输出和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将使各艺术院校趋同化发展,失去自身的特色和比较优势。因此,在专业设置上,各艺术院校不能一味地求全、慕新、尚名、逐利,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既与综合化趋势保持和谐一致,又不盲从、不轻易放弃已有的办学传统和风格,在共性中保持自己的个性。

专业设置如何才能做到在共性中保持个性呢?首先,各艺术院校要对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实力有清醒认识,根据自己的所长开办相应类型、层次的专业,突出传统优势专业,并以此为龙头,带动相关专业的建设,实现专业科学化合理化配置。如四川音乐学院近十年来以传统优势的音乐专业为龙头,带动其他专业建设,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其发展轨迹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四川音乐学院与其他音乐学院一样,自成立的几十年以来,一直专注于音乐学科的发展,无论是在音乐学、音乐表演还是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等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鉴于音乐学科与舞蹈学科、影视、戏剧表演学科的密切联系,学院首先利用自身的优势增设了舞蹈、影视、戏剧学科的本科专业。实践证明,由于有音乐学科的强力支撑,学院的舞蹈、影视、戏剧学科发展得很快很好。1998年由于重庆的直辖,四川美术学院脱离四川,省委和省政府大力支持四川音乐学院恢复美术学科,以原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为学术带头人的一批优秀的美术类专家迅速聚集成都,开始了高起点、高标准的美术高等教育,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同时进行。由于有音乐学科、舞蹈学科和美术学科的强力支撑,学院已形成了横跨文学、工学、管理三大学科门类的17个本科专业,100多个专业方向的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目前,学院已形成成都、新都两个校区。并拥有独立设置的绵阳艺术学院的整体布局。

其一,在成都校区,以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坚持发展传统音乐各学科方向,以培养音乐表演高级人才和音乐创作精英人才为中心任务;在新都校区,以美术学科和舞蹈学科为重点,发展艺术各个门类并实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充分凸显综合性,实现艺术科技化,着力培养高级的应用型人才;在绵阳独立学院,按照独立艺术学院的建制,充分利用新机制和新模式的优势,发展现代实用艺术学科及专业,注重服务地方普及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从整个专业设置上来看,四川音乐学院的专业设置既具有齐、全、新的综合化特点,同时三个校区分层设置,各有侧重,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能在市场竞争中形成自身优势。

其二,要考虑地域特色,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指出:“注重发展教育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注重教育的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是针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可能带来的文化教育模式单一化格局而提出的,是对保护多元文化教育模式和保持教育个性的应对措施。高等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旗下的一个分支,要保持自身的个性特色,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设置和发展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学科专业。尤其是对于地方性艺术院校来说,结合地域特色设置专业,是突出办学特色乃至铸就学校品牌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如我国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及其文化艺术的集萃地,各地的歌曲、戏曲、舞蹈、剪纸、刺绣、扎染、岩画、宗教艺术等民间艺术, 构成了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宝库,为西部艺术院校办出西部特色提供了源源不竭的艺术资源。云南艺术学院的办学就很好地利用了地处西南地区的地域特色,以“继承传统、兼容中外、学习民间、服务社会”为办学理念,立足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土壤,以传承民族艺术文化和培养艺术教育人才为使命,专业设置上突出民族性的特点。如艺术设计分院开设了民族民间艺术与设计专业方向,舞蹈分院下设三个专业方向,分别是民族舞蹈编导、民族舞蹈表演和民族舞蹈教育,都定位在民族舞蹈的范围内,充分利用了地域优势资源办学。此外,该院还设有民族民间艺术研究所专职科研机构,下设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研究室及民族民间艺术陈列馆,为专业建设提供了智力和物质保障。正因为如此,云南艺术学院在版画、油画、民族戏剧、音乐、舞蹈等专业领域,无论是创作还是研究上,都有着广泛而独特的影响。

其三,要寻求专业的“同而不同”。在高校发展同市场接轨的今天,受市场因素作用和经济效益驱使,各艺术院校纷纷向“火爆专业”“新兴专业”看齐已成普遍之势。同时,出于艺术院校自身学科体系建设的需求,传统专业和支撑型专业的设置虽然互相雷同,却是必备的。在无法避免雷同的前提下,各艺术院校应努力结合自身特点,办出不同特色的专业。比如目前热门的艺术管理专业,据统计,全国大约有300多所院校开办了此类专业(包括艺术院校和非艺术院校),如何在众多院校中使自己的专业独具特色呢?各艺术院校都以自身学科体系为基础进行艺术管理专业建设,如中央戏剧学院侧重于戏剧管理、剧目管理和演出管理,中央美术学院侧重于视觉艺术管理,中国音乐学院侧重于音乐事业管理,天津音乐学院侧重于音乐商务和音乐传媒管理,上海音乐学院侧重于音乐产业和音乐电子信息管理、音乐产品的设计以及制作与传播等,四川音乐学院侧重于音乐表演、影视表演、艺术评论、艺术经纪人、节目主持人、音乐评论人、媒体记者、音乐艺术杂志编辑等各类人才的培养。这样的专业建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做到了“同而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避免因专业的重复设置而造成的人才重复培养有借鉴意义。

转贴于 二、坚持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的原则

艺术是一门传统而新兴的学科。我国传统的艺术学科一般包括音乐、美术、戏剧、戏曲、舞蹈、电影等门类,其下设置的专业也相对固定,如音乐学科一般包括音乐学(理论)、音乐表演(声乐、钢琴、管弦、民乐、指挥)、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等专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科技、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对艺术学科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带来新兴艺术门类的出现和专业设置的重大变化。艺术院校的专业设置如何才能做到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呢?首先,要保持传统专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因为发展新兴专业而忽视传统专业的发展。传统专业是该门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单位,历经时代和社会变迁而沿传保留至今,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传统专业体现着学科的本质特点,其存在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同时,艺术院校又不能固步自封一味保持传统专业设置模式,要抓住特色与热门专业的优势,与相关学科专业相互融合,以寻找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切入点,使艺术教育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系,体现专业设置的现代性元素。

其一,充分考虑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在艺术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今天,社会对于艺术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对专门性艺术人才(如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表演的人才)的需求相对有限,而对复合型艺术人才(如从事艺术策划、艺术管理、艺术传播、艺术批评的人才)的需求相对较大。这类人才既需要具备较高的艺术素质,同时也需要具备相关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等方面精深的知识结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对此,许多艺术院校已经做出了及时回应,将艺术与管理联姻,开设了艺术管理专业,主要包括画廊管理、展览会策划与管理、音乐策划、剧场管理、戏剧管理、电影营销、电视节目营销、演出管理、设计艺术管理、图书市场管理、博物馆图书馆管理等专业方向,立足于培养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素质和高品位的文化艺术鉴赏能力,掌握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了解国内外文化艺术发展趋势,同时具备现代管理、经济和法律的基础知识,能在文化产业、媒体以及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相关部门从事文化艺术管理、文化经营、文化产业业务设计、项目策划、文化经济、贸易、咨询和国际文化传播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其二,在学科内部以及多学科之间寻找生长点。在学科内部寻找生长点,不仅利于新的专业成长,而且还可能对萎缩的专业赋予新的生命和活力。如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它们原来的美术学、音乐学、电影学专业都侧重于史论方面的研究,近几年来,在保持这些专业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增设了美术展览与策划、音乐演出与市场、电影制片与策划等侧重艺术市场的方向。这些方向的设置,给原有专业注入了现代活力,对进一步完善美术学、音乐学、电影学学科体系有积极意义。同时,各门类艺术专业之间的交融,如音乐、美术、设计等专业与文学、影视等方面的结合,生成音乐文学、摄影文学、公共艺术等独具特色的专业方向;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融,如管理学、科技学、市场学、人类学、心理学、民俗学等人文学科的结合,生成艺术管理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等具有浓郁时代特色的专业方向。这些是目前艺术院校已经开设或者正在酝酿准备开设的专业,我们相信,伴随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多学科的进一步交叉融合,还将会有崭新的艺术专业出现。

其三,注重转化和运用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现代科技对艺术活动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革命性的。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日新月异,不仅使艺术创制、艺术传播等方面的形式与手段不断获得更新,同时也推动艺术观念、创造思维和创作理念等方面的重大变化。由此带来了新兴艺术门类和新兴专业的出现,如目前许多艺术院校都开设了多媒体设计艺术、电脑动画、数码摄影、计算机音乐等传统专业目录以外的专业。能否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及时将最新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到艺术专业建设中,这是目前艺术院校能否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抢占专业发展先机的重要一环。在这方面,四川音乐学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2005年年底,四川音乐学院成立了数字艺术系,全力打造中国西部第一个高规格的数字创业基地。”“在全国首创了‘数字空间规划与场景设计’专业方向”,其“所涉及的数字音频、数字视频的广泛应用,将触及到世界一流的科学技术,并进一步激活四川音乐学院的有关专业并形成市场优势,对音乐、美术、戏剧、影视、传媒及其他学科专业形成极强的整合”①,同时还将催生新兴学科的诞生。我们可以看到,将现代高科技手段广泛应用于艺术学科建设中,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艺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三、坚持理论型专业和技能型专业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专业艺术教育,历来都存在重技能训练轻理论教育的现象。艺术院校把培养人才的重心放在技能方面,因此专业建设上重视技能型专业的建设而忽视理论型专业的建设。如美术专业建设,不论是专业美术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中的美术学院,一般都设有中国画、油画、雕塑、建筑、摄影乃至动画、艺术设计等较为新兴专业在内的技能型专业,并且还在随着社会的需求新专业的出现不断扩展;而对于美术学这样的理论型专业,基本上只有为数不多的专业院校在开设,还往往处于门庭冷落的尴尬境地。对于艺术院校设置理论型专业是否可有可无?理论型专业是否和技能型专业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我们不能仅凭据家长学生的青睐、市场的需求去判断,而应该站在是否有利于整个学科体系建设和是否有利于整个学校长远发展的高度来判断。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缺乏理论体系的学科,根基是不牢的,其发展后劲也就如先天贫血,表面兴盛的时期已然供血不足了。以理论型专业为基础为指导,以技能型专业为支撑为特色,协调二者互相作用共同发展,是艺术院校专业建设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

其一,理论型专业和技能型专业能相互促进,形成培养人才的合力。理论型专业注重专业所在艺术门类的基础理论和文化现象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该门艺术的历史发展及演变,社会功能及文化意义,审美机制和美学规律,(转第11页)(接第5页)艺术语言的构成及运作,作品的解析、批评、传播与接受等方面。理论研究是为实践服务的,理论型专业的设置和建设能促进技能型专业的发展。通过对基础理论的研究,能明晰该门艺术的形成和演变轨迹,把握其本质和发展规律,为艺术实践和创作做必须的基础铺垫;通过对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等现象的研究,能提高艺术创作和实践的认识高度,增强艺术创作和实践的前瞻性,更好地指导艺术创作和实践。反之,技能型专业的发展亦能推动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协调好两种类型专业的发展,形成合力之势,能促进艺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如北京舞蹈学院,其下设置了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舞蹈编导、社会舞等专业,还设置了舞蹈学专业。舞蹈学专业依托学院的舞蹈专业技术与应用理论教学的优势,自身学科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同时还撰写了《中国舞蹈意象论》《西方现代舞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等专著和教材,对其他舞蹈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也培养出了大批能够紧密联系舞蹈实际、具备良好的文化理论素养与基础研究能力的高级舞蹈人才。

其二,理论型专业的设置和建设能促进艺术院校科研的发展,从而加快艺术院校整体发展的步伐。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是我国高校目前乃至今后发展的方向。就艺术院校而言,“产”和“学”发展较为平衡,而“研”这一环节相对滞后。科研是推动大学发展的动力,也是体现办学层次和水平的重要特征。艺术院校在重新审视自我并确定高水平发展目标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务必加强科研。理论型专业相比技能型专业,更具有科研氛围,也更能出成果。四川美术学院张强教授在谈到美术学专业建设时说:“在不远的将来、甚至现在的某些学院,已经将整个学院‘美术学’的基本水准,联系到其整体的学术水准与学术底线的设置状况,进行一个最基本的评价。”②美术学是这样,音乐学也同样如此。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历来注重科研,也获取了丰硕的成果,从建系至今已出版和发表的专著、教材和论文近万部(篇),许多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音乐学学科建设的空白,并被全国其他艺术院校所采用。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转型,理论型专业还将关乎艺术院校生存和发展大计的课题,如艺术院校如何担当培养高水平艺术专门人才的任务,如何适应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如何适应地方区域社会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需要等,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加快艺术院校的发展献计献策。

当然,艺术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考虑的因素还很多,尤其是具体针对某一院校而言,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将直接关涉到专业的设置问题。笔者是站在艺术院校总体角度提出自己对专业设置的几点思考,期望能为相关的规划设计和管理人员在具体操作层面提供一个参考。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艺术院校的学科体系构建与对策》重点科研项目 编号:SA06075)

注释:

上一篇: 金融资产论文 下一篇: 大学导论课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